成人中等專業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16 09:58: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成人中等專業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成人中等專業教育

篇(1)

第二條 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成人高等教育、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普通中等專業教育和成人中等專業教育共七類。

第三條 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成人高等教育和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招生計劃為指令性計劃:普通中等專業教育、成人中等專業教育招生計劃為指導性計劃。

第四條 省教育廳統籌管理各級各類學歷教育招生計劃編制、下達、監督執行等工作,各招生學校和各級招生辦公室負責具體實施。

第二章 計劃編制

第五條 根據教育部對各級各類學歷教育招生計劃管理要求,由省教育廳制定年度計劃編制辦法和編制流程。各招生學校按照計劃編制辦法和流程的規范要求,按時完成招生計劃及招生來源計劃編制工作。

第六條 招生計劃及招生來源計劃編制要堅持科學性、合理性原則。各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要根據我省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以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以“生源質量為主,陜西生源為主”,加強對人才需求的分析、預測,結合自身辦學條件、近年來我省生源情況和畢業生就業情況,做好招生專業結構調整,在國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規模內,依法自主、科學、合理地編制招生計劃及招生來源計劃。

第七條 各研究生招生單位在國家下達研究生招生計劃規模內,按照省上規定的編制程序及工作時限要求,及時、確準編制分專業招生計劃,并上報省教育廳審核匯總后報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單位的招生資格及招生專業必須經學位管理部門批準,

第八條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的編制要根據國家確定的年度招生計劃規模,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編制分學校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各招生單位必須統一使用“全國普通高校招生來源計劃網上管理系統”,來源計劃的編制、上報、審核、匯總、分送、調整、執行及相關管理均在網上進行。

第九條 普通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計劃的編制,要堅持“以本省為主,實行省際對等”的原則。省教育廳統籌普通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計劃編制工作。根據全省經濟、社會、人口、考生及高等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年度留省招生計劃比例,審核各招生學校出省計劃,統籌平衡省際間計劃分布。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鼓勵部委屬及外省院校增加在陜招生計劃。

第十條 普通高等學校確定普通高等教育專業招生計劃,省教育廳專業就業情況預測,引導各高校調整專業結構。各高校要認真負責做好分專業招生計劃編制工作,按規定和時限要求完成分專業生源計劃編制工作,送省教育廳審核匯總后,報教育部。教育部審核備案后,由省教育廳、省發改委下達各普通高等學校。凡未批準設立的普通高等學校和未經審批的本專科專業,一律不予安排招生計劃。

第十一條 為保證國家部分重點建設項目和艱苦地區、行業的人才需求,部分普通高等學校經省教育廳審核并報教育部備案后,可面向地質、礦業、石油、軍工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用人單位招收適量的定向就業生,并據此編制定向就業招生計劃。安排定向就業招生計劃的高等學校要與具有人事調配權的定向就業單位簽訂用人需求協議書,并面向生源地全省招生。

第十二條 為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對人才選拔培養的要求,普通高等學校經省教育廳和總政治部同意后,可依據國防生招生計劃編制相應的來源計劃。

第十三條 普通高等學校在網上編制的來源計劃,要與學校年度招生章程同時提交省教育廳審核。安排定向就業招生計劃的高等學校須提交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定向就業招生用人需求協議書正本掃描件。

第十四條 獨立學院過渡期內,其招生來源計劃的編制工作應接受其申辦普通高等學校的指導和監督。

第十五條 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招生計劃的編制。省教育廳按照教育部下達的招生計劃限額,根據當年高職畢業生的數量及專業分布情況,確定分學校分專業招生計劃。高等學校安排招生的專升本專業應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專升本招生計劃包含在各高等學校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招生計劃之內。重點建設的“985工程”、“211工程”的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不得舉辦普通專升本教育。

第十六條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的編制。根據教育部確定的年度招生計劃規模,省教育廳在嚴格考核其辦學資格、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的基礎上,確定分學校招生計劃規模,并統籌管理來源計劃編制工作。各成人高等學校負責向省教育廳提出本校招生計劃和分省分專業計劃建議數以及辦學形式建議,編制分省分專業招生來源計劃,送省教育廳審核匯總后上報教育部。

第十七條 成人高等學校要合理定位,充分發揮其在終身學習中的作用,逐步壓縮其舉辦普通高職教育規模和點數。從2008年起,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成人高等教育取消成人脫產班辦學形式,只安排函授及業余形式的招生計劃。成人高等學校招收成人脫產班的規模根據行業需求從嚴控制。

第十八條 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招生計劃的編制。省教育廳根據教育部下達的招生計劃限額,確定分學校招生計劃。招生學校根據省上確定的分學校招生計劃,合理編制分專業招生計劃,并報省教育廳審核。未經審批同意招收五年一貫制的學校和專業不得安排招生計劃。

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進入高職教育階段學生的規模納入學校當年高職招生計劃。

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主要在高等職業院校進行。各類中等專業學校不得單獨舉辦五年制高職教育。

第十九條指導性計劃的編制。各招生學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學校的實際辦學條件,提出年度計劃規模,編制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并經主管部門同意后上報省教育廳。

第三章 計劃下達

第二十條 在國家下達我省年度指令性招生計劃后,省教育廳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結合各普通高等學校實際辦學狀況,及時科學合理安排分學校招生計劃,確定各學校年度招生計劃規模。

第二十一條 下達指令性計劃要堅持:

1 嚴格考核基本辦學條件。根據各普通高等學校年度統計和辦學條件監測結果,審定年度招生計劃規模。對辦學條件趨緊的學校,要適度調控其增量。對因辦學條件不達標被教育部亮“黃”、“紅”牌的學校,按照有關規定核減其年度招生計劃,直至停止招生。

2 統籌兼顧。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需求,結合普通高等學校已有各類計劃規模,統籌安排年度各類招生計劃增量,平衡各院校需求。

3 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結果,在招生計劃上給予獎勵或處罰。

4 招生計劃與高校就業情況相掛鉤。對社會急需且需求量較大的專業以及就業狀況整體較好的普通高等學校,在計劃安排上優先支持。

5 促進高校依法辦學、規范招生。把各普通高等學校依法辦學、規范招生以及計劃完成情況作為安排其年度招生計劃重要依據之一。對不按有關規定違規辦學,違規招生,且引發不穩定問題的學校,核減其年度招生計劃。對嚴重完不成計劃或未經有關部門同意大量超計劃招生的,調減其年度招生計劃。

第二十二條 指導性計劃要在嚴格考核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由省教育廳提出年度指導性計劃總量,并根據學校需求予以安排。

第四章 計劃執行和管理

第二十三條 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中等專業教育招生計劃的執行單位為各招生學校和省招生辦公室。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和普通中等專業教育招生計劃的執行單位為各招生學校和各設區市招生辦公室。

第二十四條 普通高等學校、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必須認真執行經有關省級、市級招辦向社會公布的來源計劃。未經省教育廳同意,不得擅自擴大招生規模,不準無計劃招生或超計劃招生。

第二十五條 省教育廳監督普通高等學校的來源計劃執行情況;省招生辦公室協助省教育廳監督高等學校的計劃執行情況。各招生單位也要成立相應組織監督本單位計劃執行情況。要通力合作,采取措施,努力完成招生計劃。

第二十六條 在集中錄取期間,普通高等學校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來源計劃調整要根據其生源狀況,出具正式書面文件,并征得省教育廳和計劃調入及調出省級招辦的同意。省招辦根據錄取工作安排、學校生源情況會同省教育廳對計劃調整提出意見,在省教育廳確認后,按照計劃管理系統顯示確認的計劃調整結果執行。省教育廳根據學校招生規模和相關生源地省級招辦意見,審核高等學校計劃調整申請,監督高等學校來源計劃執行。

篇(2)

3、負責研究生、普通高校(含專升本及職業中專畢業生升入普通專科)、成人高校和省部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招生考試和新生錄取工作。

4、負責高等教育、中等專業教育自學考試工作,承擔學歷文憑考試及全國其它考試工作,負責普通高中會考考務工作。

篇(3)

    關于為全市成人教育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教職工建設住房實施意見的報告

    市委、市政府決定,在1993年至1997年5年內為城近郊區和遠郊區(縣)城鎮地區建設80萬平方米中小學教職工住房,同時為市、區縣直屬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屬中等專業學校教職工建設5萬平方米住房,其中成人教育院校3.3萬平方米,市屬中專學校1.7萬平方米。為了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定,把這項關系到全市從事成人教育、中專教育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實事辦好,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市委、市政府為市、區縣直屬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屬中專學校設立基建專項,集中建設教職工住宅,體現了對成人教育、中專教育系統廣大教職工的關懷,是調動廣大教職工積極性,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育質量,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一項重要措施。各區縣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把這項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密切配合,抓緊抓好。

    二、解決市、區縣直屬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屬中專學校教職工住房的主要責任在區縣政府、各有關局和總公司。區縣政府、各有關局和總公司要根據市政府分配的建設任務制定總規劃,并逐年編制年度計劃;要根據教職工住宅建設的計劃,籌措一定比例的住宅建設專款,不得因市委、市政府設立基建專項而減少或取消對教職工住宅建設的正常投入;要定期檢查教職工住宅建設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在住房分配中,要優先解決人均居住面積4平方米以下困難戶和中青年骨干教師的住房問題。

    三、市、區縣直屬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屬中專學校教職工住房采取購買康居住宅和包干自建的辦法解決。建設資金由市及區縣財政、局和總公司、個人等多渠道籌集。市補助資金從對廣告業征收的教育事業發展費中支出。

    (一)購買康居住宅。1994年至1997年4年內,由市建委向城近郊區提供3.77萬平方米住宅,執行市政府規定的康居住宅標準售價。市財政每平方米補助680元,其余資金由各區縣、各局和總公司籌集。

    (二)包干自建。包干自建部分(1.23萬平方米),城近郊區由市財政每平方米補助680元,其余部分由各區縣、各局和總公司集資解決;遠郊區縣由市財政每平方米補助200元,可納入中小學教職工住宅建設。

    四、市計委向各區縣、有關局和總公司一次性下達5萬平方米教職工住宅建設任務,由各區縣、各局和總公司安排年度計劃報市計委,列入年度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后組織實施。

篇(4)

1991年聯合國在荷蘭召開的農業與環境國際會議通過的《丹波斯宣言》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表述是:“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基礎,并調整技術和機構改革方向,以便確保獲得和滿足目前幾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這種持續發展(包括農業、林業和漁業)能保護土地、水資源、植物和動物遺傳資源、而且不會造成環境退化,同時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能夠被社會接受”。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同于傳統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首先,農業可持續發展不是單純追求經濟的增長與發展置環境惡化于不顧,而是“保護自然資源基礎”,“不造成環境退化,”“以便確保獲得和滿足目前幾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它是一種“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其次,農業可持續發展不是為了追求經濟的增長與發展而無限制利用甚至浪費大量自然資源,而是立足于現行社會經濟與技術條件,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制度創新和體制改革以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第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任務在對于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有效管理與保護,在實現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注重產品數量、質量及效率的提高,而且更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相協調,促進生產、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第四、農業可持續發展在技術革新和體制改革以及生態環境變化等方面,強調應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避免引起社會較大的震蕩,以利于社會穩定、持續發展。《丹波斯宣言》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必須確保達到的三個戰略目標:一是積極增加糧食生產,既要考慮自力更生和自給自足的基本原則,又要考慮適當調劑與儲備(糧食儲備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為最低安全系數),確保糧食安全。與此同時,在確保糧食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協調與綜合安排其他農產品的生產。二是促進農村綜合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消除農村貧困狀況。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必須設法發展農村其他產業,促進農業與農村各種產業綜合發展,以便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就業機會,使農民脫貧致富。三是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使這些客觀條件能夠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永續地處于良性循環之中,以利于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這三大戰略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一是要把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二是要把保護“資源與環境”同“生存與發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不能片面強調保護“資源與環境”而影響農業經濟發展,也不能以求“生存與發展”而無限制地浪費自然資源及惡化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包含多維目標特征,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①經濟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是指在經濟上能獲得較高和較穩定的經濟效益,可以自我維持、自我發展。經濟可持續性包括農業生產的可持性,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是指以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手段,以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為原則或目標、實現農業生產在較長時間維持較高的產出水平,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這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②社會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是指維持農業生產、經濟和生態可持續性發展所需要的農村社會環境的良性發展。社會可持續性的前提是農業能持續不斷地提供充足而優質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而農業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需要農村社會環境的良性發展,這主要包括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農村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資源的永續利用,環境持續優良,農村剩余勞動力以適當的速度不斷從農業領域轉移出去,落后的農村逐漸脫貧致富。③生態可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是指農業所依賴的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良好維護。可持續發展農業要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因此,在資源方面,穩定耕地總量,提高土壤肥力;注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減少浪費和污染;保護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化。資源問題是農業生態可持續性問題的重要方面。在環境方面,要保護良好的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自然環境,包括土壤,大氣、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等。農業可持續性的三個目標特征即相對獨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濟可持續性和生態可持續是社會可持續性實現的基礎和條件,沒有經濟和生態可持續性,就不可能有農民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和提高,也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社會可持續是目的。社會可持續性反過來又制約經濟和生態可持續性。農村人口減少,可直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及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農村人口素質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科技、教育、經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而農村人口素質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這是因為:

第一,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村人口具有高尚的倫理道德精神。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性的協調發展,尤其強調在滿足人類需要的資源占用和財富分配上較好地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自身利益和公眾利益有機統一起來,它是一種“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種農業發展理念中包涵著深刻的倫理道德意蘊。它要求人們以“利人利己”、“義利兼顧”作為價值評判尺度,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待人類生存環境,對待自然資源,要給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留下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不能為求今天的生存與發展而“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同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是一個艱難長期過程,這對還屬于傳統農業的我國來說就更為艱巨,因此需要人們具有艱苦創業和奉獻精神,這樣,才能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源。

第二,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村人口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為基礎,以科技進步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為手段來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全面發展的。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是以低投入、低消耗實現高產出、高效率,以最小生態代價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的,與此同時,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創新與發展再生資源或資源替代,促進資源的重復利用和永續利用,以便不斷保持自然資源增值能力和供給能力。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將粗放低效的封閉式自給型傳統農業改造為集約高效的開放式市場型現代農業,這就要求農村人口必須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因為農業新技術的推廣,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都需要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來完成。

第三,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村人口具有較高的文明程度。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生態和社會可持續的協調發展。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人類所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這就要求農村人口具有較高的文明程度和高尚的情趣,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周圍環境,個體與群體,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系,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進行文明生產,確立與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物質生活提高,精神生活頹廢,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綜上所述,農村人口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根本條件。然而,我國目前卻是農村人口整體素質偏低,文盲半文盲人口達3億之多。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0•7%,小學文化程度占38•8%,初中占29•14%,高中占4•55%。在近6000萬殘疾人中,農村占70%,大部分為弱智或癡、傻、呆狀況。這種文化結構和素質導致科技成果難以推廣和普及,農村經濟增長緩慢,農村收入相對下降,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以及社會不安定因素呈增多趨勢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可持續發展農業轉變的進程,因而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便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三、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根本途徑

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國就有人提出通過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理論,如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實驗,陶行知的“鄉村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論等。晏陽初提倡用“文化教育”救農民之“愚”,用“生計教育”救農民之“窮”,用“衛生教育”救農民之“弱”,用“公民教育”救農民之“私”,并主張“社會式”、“學校式”和“家庭式”三種教育方式相結合。陶行知先生認為,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農民的境況如何,決定著國家的強弱,民族的興衰。因此要改造中國社會,必須先改造中國農村,而要改造農村,必須“使教育下鄉”,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并提出“鄉村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大計”的主張,大聲呼吁“教育與農業攜手”。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興國”理論,創辦了著名的曉莊師范,親自制訂培養“好的鄉村教師”的目標,即“第一有農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學的頭腦,第三有改造社會的精神。”先輩們的主張和實踐盡管在舊中國很難獲得成功,但卻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并給我們很多啟示。

上一篇: 人文精神論文 下一篇: 自然災害的逃生方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成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 | 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 | 在线日韩中文自拍 | 五月天AV免费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男人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