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12:13: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李嘉圖主義以一種比較動態的、長期均衡的分析來解釋國際貿易。新李嘉圖主義貿易理論把收入分配置于整個的突出位置,并貫穿分析的始終。 新李嘉圖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與李嘉圖理論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圖是從各國生產的角度即從各國的生產特點不同和勞動效率的高低不同上來解釋比較優勢的差異;新李嘉圖主義不僅從各國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且,同時強調要從各國分配領域、從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態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比較優勢的不同。 新李嘉圖主義的代表斯蒂德曼認為他的貿易理論是把分析的重點放在貿易與被生產的生產資料、利潤、工資和經濟增長的聯系上,特別地,斯蒂德曼強調了收入分配在其理論中的突出作用。按照新李嘉圖主義的價格決定方式,影響價格的因素主要是生產資料投入系數,勞動投入系數,分配率。由于一國生產某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是由生產技術、分配關系(表現為利潤率、利息率和工資率)、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程度等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因此不同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生產技術、生產條件、勞動效率等差異上,而且不同國家由于分配關系的不同也會導致產品的比較優勢不同。而影響分配關系變動的一個重要影響是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程度。這樣,處于不同經濟增長階段、處于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就自然不同。
2、克魯格曼的貿易理論思想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以李嘉圖以要素稟賦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原理為代表,但是實際國際貿易中大量貿易是發生在同類產品內部,70年代末以來,保羅·克魯格曼提出“規模經濟作為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解釋,他在產業內貿易理論有關基本假設和結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各種模型深入闡述了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成功的解釋了戰后國際貿易的新格局。保羅·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以成熟的壟斷競爭模型(張伯倫壟斷競爭)來分析規模經濟以及產業內貿易。 克魯格曼認為在“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式下的市場體系中,產業部門的擴張是通過廠商數目的增加(更大的規模經濟)相結合而實現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每個國家都以其生產的產品供應世界需求,因而我們就得到了雙向的產業內貿易,若各國擁有相同的要素稟賦,就不存在產業間貿易(各國生產等于本國消費量的競爭產品),而存在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張伯倫壟斷競爭部門的更低單位成本的 更多商品種類對每個工資收入者而言都是有利的,產業內貿易帶來的社會凈福利將抵消收入分配(要素價格)上的矛盾,從而使貿易自由化獲得普遍支持。
[2] 根據斯蒂格里茲的規模經濟與多樣化消費之間兩難選擇的模型,克魯格曼建立了一個由規模經濟而不是由要素稟賦或技術的模型,模型中假定規模經濟內在于廠商,分析方法去分析規模報酬遞增條件下的國際貿易,最終得出結論或要素稟賦差異的結果,相反,由于與勞動力增長和區域聚集類似的貿易效應,貿易可能僅僅是擴大市場和嚴密、有說服力的收益遞增條件下的貿易模型是可以建立奠定了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在貿易理論中的地位。 克魯格曼又考察了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與貿易型式的關系。競爭的經濟被允許貿易時,即使它們有著相同的偏好并從貿易中得益。克魯格曼又發表了《產業內專業化分工與得自貿易的利益》該理論模型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理論中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這兩個基本假定,使新貿易理論向規范化方向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二) 新貿易政策理論的發展 貿易政策理論是較早發展起來的國際經濟學理論之一。
早在本世紀20年代末,作為“新重商主義”的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就指出:“政府的機能不能不擴大,這從19世紀政治家來看,或從當代美國的理財家來看,恐怕要認為是對于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一切現實的辦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的全部毀滅。”[3]在國際貿易方面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利用貿易順差保持國內充分就業。 本世紀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義占據了經濟理論的中心位置,主張政府應該對國際貿易進行適度的干預。作為其中的代表弗雷德曼認為:“自由市場的存在當然并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經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時常所做的是大大減少必須通過政治手段來決定的問題范圍,從而縮小政府直接參與競賽的程度。”[4]
1、 貿易保護理論的新發展 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大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在貿易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形勢下,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紛紛出現。DominickSalvatore在的《國際經濟學》一書中列出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包括:自動出口限制,技術、行政與其他法規限制、國際卡塔爾、傾銷、進出口補貼等。[5]目前較為代表性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包括:地區經濟主義新貿易保護論、國際勞動力價格均等化保護論以及環境有限新貿易保護論。 1994年,英國學者蒂姆·朗和科林·海茲在《新貿易保護主義》一書中提出,地區經濟主義新貿易保護論“旨在通過減少國際貿易和對整個經濟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樣化,讓它朝向地區或國家內生產的最大化方向發展,然后以周邊地區作為依賴對象,并且只把全球貿易作為最后選擇。”[6]其代表人物是英國學者蒂姆·朗和科林·海茲。
他們認為在目前的世界環境中,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問題比其期望解決的問題多,鑒于自由貿易無法解決貿易與發展、貿易與環境等問題,因此必須用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取代它,新貿易保護主義主張:首先要加強地區間合作,實施新型的地區主義“自力更生應該成為國家內部以及一個地區的國家之間的一個共同目標,這樣可以使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最大程度的滿足需要和提供服務,如果經濟活動市委自力更生提供服務,那麼他們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就會降低,經濟增長會受到無情競爭的影響也會減少,當生產和就業必須一致為了滿足地方需要而服務時,就應該重新將經濟活動定位,使其擺脫出口導向的模式。”[7]
實行地區性貿易保護主義后,既可以利用本地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福利,又可以改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結構中的不利地位,同時也可以保護環境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新貿易保護主義還主張為使地區經濟發展,來實現貿易平衡和保護世 界環境,這就需要一國根據預期的出口量控制進口量并且要使兩者嚴格平衡,并制定高標準的進出口限制規則。 國際勞動力價格均等化新貿易保護論的基本觀點是: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如果西方國家不對發展中國家實行貿易限制,將會造成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水平向低收入國家的工資水平看齊,從而導致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發達國家應該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性產品實行貿易限制。進入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受到低增長和高失業率的困擾,增加了大工業的保護,抵制發展中國家的進口,1993年發展中國家將近1/3的出口產品受到發達國家的配額制和其他非關稅壁壘限制。
環境優先新貿易保護論主要表現在借保護世界環境之名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口,保護本國衰退的劣勢產業,其主要論點是:由于人類生態系統面臨巨大威脅,在國際貿易中應該優先考慮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為了保護環境任何國家都可以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控制污染產品進出口,同時任何產品都應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入成本,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
2、國際貿易的內生性增長的新理論 長期以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的增長可以帶動國內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哈伯勒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國際貿易是新觀念、新技術、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傳播媒介,國際貿易可以充分利用沒有開發的國內資源、刺激國內生產者提高效率,同時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貿易使勞動具有了經濟規模性,因此國際貿易可以稱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為了從國際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長期關系角度進一步揭示國際貿易產生的正面作用,經濟學家羅莫和盧卡斯提出了內生性增長理論,他們認為一國減少貿易壁壘并促進國際貿易后,將長期取得加快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效應,這主要因為國際貿易可以使該國加快技術引進、吸收、開發以及創新過程,擴大生產經濟規模,減少價格扭曲提高資源利用率等[8]。
3、不完全市場競爭下的新貿易政策理論 不完全競爭的貿易政策理論認為市場結構的類型決定了行業的競爭程度和貿易形式,因此依據國內外市場結構的狀況來選擇指定貿易政策可以在貿易自由化進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護國家利益。80年代初以來,以布蘭德、斯本色、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以“戰略性貿易”為核心的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認為,在規模收益可變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政府干預的貿易政策只要使用得當能夠使一國從相對自由貿易中獲益。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根據不同的市場結構,討論各種貿易工具如關稅、配額、進出口補貼和進出口稅等,在各種市場結構下的運用結果,得出了不同市場結構下應該運用的最佳政策工具,與此同時,他們還指出在寡頭市場結構下,貿易政策可能會使干預者獲得有利的“戰略效應”,并通過抽取和轉移他人經濟利潤以及獲得更大的外部經濟來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9]新貿易理論對市場運行的優化、干預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
(1)不同市場結構中貿易政策的制定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將其研究領域集中以下兩種市場結構中貿易政策的制定上:
① 考慮戰略互動作用對出口市場的影響。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在假設一國市場上的國內公司具有市場力量,并同具有市場力量的國外公司競爭基礎上,對政府施加的貿易政策如何影響公司行為以及市場運行結果進行探討,這就是所謂“戰略出口貿易政策”問題。對于戰略出口貿易政策問題,他們根據80年代初提出的布蘭德—斯本色模型,分析了寡占市場下廠商進入對貿易政策選擇的影響和“一致性推測”的寡占行為,指出廠商進入的可能性進一步削弱了出口補貼促進進出口的作用,更多地加強了出口稅收鼓勵進出口的作用,同時“一致性推測”這種寡占行為對于自由貿易是最佳的。
② 探討國內市場上戰略互動的 影響。 他們在假設具有市場力量的國內公司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基礎上,探討政府政策的作用,這就是所謂“戰略出口貿易政策”問題。對于這一問題,克魯格曼首先經過對外部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進行重新定位之后,提出了建立在外部經濟基礎上的“出口促進型進口保護理論”,即將外部的規模經濟作為獨立的幼稚產業加以保護。另一方面,克魯格曼建立了一個存在規模經濟和寡頭壟斷市場下,以貿易保護促進出口的模型。 通過這一模型可以看出 ,國內公司的邊際成本與國外公司的邊際成本成負相關,通過關稅保護可以提高國外公司的成本。克魯格曼還把研究與開發、學習效應與國內公司的邊際成本聯系起來,認為貿易保護會導致研究與開發的投入的提高,使得外部經濟效益提高。[10]
(2)貿易政策工具的選擇 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等在對不同市場結構下的貿易政策工具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現有的不完全競爭的模型下,有關最佳貿易政策工具的選擇方式:在國內外的市場結構均為完全競爭情況下,自由貿易政策是最優的,但是當一國商品的進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程度的優勢時,關稅可以改善貿易條件并提高福利;在國內外市場結構均為壟斷競爭的情況下,貿易形式表現為規模經濟與產品差異的行業內貿易,這時對差異產品征收最佳關稅可以改善貿易條件和提高福利;在國內市場是完全競爭但國外市場是壟斷情況下,可以通過將國外企業的超額利潤抽取一部分作為關稅;在國內市場是壟斷但國外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情況下則可依據國內產業發展情況,采取關稅或配額政策;在國內外市場都處于壟斷時,可以依據不同的貿易模型如古諾雙頭壟斷模型等制定不同的政策。 保羅·克魯格曼則認為如果某個國家的政府能夠設法保證占領本個某一市場的企業是本國企業而非他國企業,就能以犧牲他國的產業為代價,確保本國企業在這一產業領域內的發展,也能夠提高本國的國民收入與福利。
他與詹姆斯·布蘭德合作發展了國際雙頭壟斷模型,在這一模型的基礎之上,他假設有一個本國廠商和國外廠商,在國內外市場中進行競爭,在本國開始征收進口關稅的情況之下,外國廠商在國內市場的交貨成本上升,其邊際成本上升,本國廠商產量上升,邊際成本下降,這將最終導致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中,本國廠商的銷售量上升,外國廠商銷售量下降,本國廠商不僅加強了在國內市場上的優勢,也加強了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從而將在出口市場中獲利。[11]克魯格曼因此認為政府可以實行對每個產業加以保護的政策,直到該產業成本下降到具有在世界市場上的優勢為止。
二、 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并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一) 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負面影響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出一個重要特征,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濟國際化對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出了客觀要求。隨著電訊技術的普及和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跨國銀行空前的海外擴張,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積極開拓、控制新興市場等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迅速。此外,各國金融管制不斷放松,國際投機活動的加劇,以及為逃避各國政府種種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舉措國際金融一體化趨勢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國際金融一體化一個,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般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進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 面的經濟合作并到任何一國或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 動狀態。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 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
2.淺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3.論飯店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4.西部大開發與全面提高民族地區勞動力素質
5.淺論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人力資本產權問題
6.國有大型企業組織人事制度改革的經濟學思考
7.假日經濟提出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探索
[關鍵詞]
學年論文;創新能力;經濟學專業
0引言
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創新實踐能力在大學生能力體系培養中居于核心地位。經濟學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能性都很強的工作,現代社會對經濟學人才的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創新實踐能力已成為經濟學本科生的核心競爭力。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需要通過諸多環節的培養來實現,本文重點探討在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卻被大多數高校所忽視的學年論文這一教學環節。
1經濟學專業開設學年論文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的經濟學專業并未開設學年論文這一教學環節,但是,學年論文教學環節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1.1學年論文是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征。大學生創新能力可分為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三個方面。其中,學習能力是指能自主地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識,并能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培養其他創新能力的基礎;研究能力是指能自主確定研究題目、制定研究計劃和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實踐能力是指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整體上系統地進行,學年論文作為關鍵的教學環節,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在學年論文環節,學生根據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觀察,確定研究題目,界定研究內容,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這無疑會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2學年論文是提高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有效途徑
經濟學專業學術論文要求學生綜合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深入研究現實中的經濟問題,這是經濟學專業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對教學質量的檢驗。目前經濟學專業學生論文普遍存在選題空泛、內容空洞、缺乏創新、抄襲嚴重等問題,既沒有與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也不能很好體現經濟學專業特點。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高校擴招、就業壓力等方面的社會原因,導致畢業生素質下降且精力投入不足;高校的認知不到位和管理制度設計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管理松懈;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忽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經濟學專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僅靠短期突擊訓練效果很難見效,應靠長期的積累來提高。學年論文在學生已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經濟問題展開研究,同時加強學生寫作能力訓練,學生不僅可以培養自己的研究興趣,還可以為畢業論文寫作奠定良好基礎。
2經濟學專業學年論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認識模糊
學年論文是本科生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要求學生在不占用正常教學時間的情況下完成,一般在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末進行。由于高校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很多高校對學年論文的作用認識不夠,沒有將學年論文列入本科生培養計劃。同時,學生對學年論文也很不重視,低年級學生習慣通過考試來取得學分,對撰寫學年論文感覺不適應;而高年級學生面臨考研和找工作的壓力,更是無暇顧及自己的學年論文。
2.2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對本科學年論文教學進行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出題選題、過程輔導和成績評價等環節。當前,我國只有少數高校推行學年論文制度,學年論文管理還存在諸多問題,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來確保學年論文的質量。同時,指導老師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不強,未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監督;學校雖有學年論文的教學環節和要求,但未建立學年論文教學的激勵與評價機制,使學年論文這一教學環節未落到實處,形同虛設。
2.3高校的教學科研資源不足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數量相對嚴重不足,平均每名教師要指導30名以上學生的學年論文,還要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同時還有其他的教學科研任務,教師不堪重負。老師在指導學生學年論文時,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都有限,直接影響了學年論文的質量。很多高校的學術資源嚴重不足,數據庫無法滿足學生撰寫論文的需求,尤其是國外數據庫缺乏;圖書資源數量有限,學生能檢索到的文獻資料非常有限,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學年論文質量的提高。
3經濟學專業學年論文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社會環境因素
就業率和考研率成為當前衡量我國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尺度。在高校不斷擴招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本科生時,對論文及其質量無人問津,論文成績不會影響自己的就業,所以,學生對論文很不重視,只要能通過就行。對于那些致力于考研的學生,因研究生招生對本科論文也不夠關注,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于理論課的學習,以應對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初試和復試,甚至有些學生將學年論文的寫作當成負擔,敷衍了事。
3.2高校本身的因素
高校自身的認識不到位,許多高校對學年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并沒有把學年論文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學年論文工作僅僅是走走過場而已。學年論文管理制度設計不合理,存在許多尚需完善之處,制度中空話套話太多,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實施辦法和明確的標準,使學年論文管理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形同虛設。制度貫徹執行力度也不夠,未將相關規定落到實處,多流于形式。高校目前面臨著很大的招生與就業壓力,如果對學年論文要求太高,會導致許多同學難以正常畢業,將影響到學校聲譽與學生就業,因此,在實際執行中,常出現對學生學年論文放低要求。
3.3教師方面的因素
由于高校的擴招和新專業不斷開設,造成高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師資結構很不合理,教師既要承擔大量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又要面臨職稱評定等多重壓力,這將影響到學生學年論文的質量。由于高校制度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因素,出現重課堂教學,輕學年論文的導向,導致教師在指導學年論文時責任心不強,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這也直接影響了學年論文的質量。同時,有些教師自身知識結構相對陳舊且更新緩慢,專業技術能力與實踐能力不強,不能給予學生以實質性指導,這都影響著學年論文質量的提高。
3.4學生方面的因素
大多數用人單位在招聘本科生時只關心學習成績和獲得的各種證書,使得學生認為學年論文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只要能順利通過即可。同時,學年論文質量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及自身綜合素質密切相關,許多高校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不足,且很少進行學術論文寫作相關的訓練,缺乏文獻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不能將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影響了學年論文的質量。
4提升經濟學專業學年論文質量的對策措施
4.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
學年論文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經濟學專業教學實踐上的重要環節,從目前的實際來看,很多老師和學生對學年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應加大宣傳,提高師生對學年論文的認識。通過撰寫學年論文,使學生熟練掌握學術論文的基本規范,深化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能為將來撰寫畢業論準備。
4.2科學組織,合理安排
結合經濟學專業特點和社會實際需要,開展經濟學專業學年論文工作。首先,將學年論文工作納入學校日常教學工作,從出題選題、過程監管與成績評定等環節來確保論文質量;其次,要科學合理安排學年論文組織工作,妥善安排學年論文的工作流程與時間,綜合考慮人才培養的目標、學生和教師的承受能力,真正發揮學年論文在實踐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思考及寫作能力;然后,論文題目應難易適中,既要有理論價值,又要有實踐意義,符合本專業培養目標,保證學生通過努力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寫作任務,提高自己運用經濟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3加強過程管理
嚴謹規范的管理制度是學年論文順利運行的基本保證,過程管理的完善對學年論文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學年論文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其他教學環節相互配合以保障順利進行。需要建立學年論文過程長效管理機制,學校相關部門應結合專業特征,統籌規劃,從命題選題,師資配置,論文規范,學生紀律,成績評定等方面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同時,學年論文的過程管理直接關系到論文的質量,應加強學年論文過程的監控,制定成績評定標準,讓學生真正得到老師的專業指導,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
4.4重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學生的學年論文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實施過程中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標。老師在指導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研究內容的學術性與規范化,重視學生邏輯分析、論證推理、歸納演繹等方面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5結語
學年論文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需要學生的努力、教師的重視、學校相關制度的完善作為保障,以達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莫旋 陽玉香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2知識管理的概念及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認為,知識管理學是關于知識管理理論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其主要內容有:①理論知識管理學(包括知識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發展研究和知識管理學科體系);②應用知識管理學(包括知識管理方法論、技術和系統研究);③專門知識管理學(包括企業、政府和公共知識管理學等)。人類邁入21世紀,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圖書情報學的知識化加速發展,圖書情報學終于從以文獻、信息為中心走向以知識為中心,呈現圖書情報學研究的知識化趨勢。知識管理的誕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圖書情報學的理論基礎,它需要憑借一定的信息技術以實現其功能,信息技術是知識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為知識管理奠定了技術基礎,使大規模的知識存儲、快速的知識傳輸成為可能。圖書館正是在技術取得突破進展的基礎上,建立起支撐知識管理的技術設施,才使文獻信息知識資源的建設過程與知識生產、傳播、擴散、應用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提高了圖書館資源的網絡化和數字化建設水平,也為圖書館實施有效的知識管理提供了保證。
3知識管理學科來源研究
3.1哲學上關于知識的認知
在西方哲學中,對知識的追求充滿了懷疑主義,這使得很多哲學家尋求有助于他們建立不容懷疑知識的終極真理方法。柏拉圖把知識定義為經過實證的正確的知識。從德國的康德和黑格爾開始,認為知識的來源和認識包括主觀感受和理性推導兩個方面,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和適應的過程。哲學認為,知識的本質在于它從社會實踐中來,正確可靠的知識能科學地反映客觀事物,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3.2經濟學關于知識和知識管理的討論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指出,每個經濟主體都擁有獨特的知識并強調組合顯性知識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現的產品、生產方法、材料、市場和組織等都是源于知識新的“組合”,他關注的是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變化過程。20世紀70~80年代,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為經濟資源滲透到各種經濟活動中,信息就是財富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發現,世界經濟的競爭、經濟全球化越來越依賴于科技進步,“知識就是力量”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業社會,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極大提高了生產力,知識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內在核心因素,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新經濟增長理論,“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直接放到生產體系中考慮”。1995年,美國許多企業的無形資產比例已經高達50%~60%,體現于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中的知識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知識已不是經濟增長的“外生力量”,知識積累導致技術變革,構成經濟增長的原動力。20世紀90年代,現代企業出于競爭的需要,將知識視為組織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知識管理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3.3經濟管理學的知識解釋
管理是人類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活動,自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20世紀20~60年代的行為科學理論、20世紀40~80年代的“管理叢林”,到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文化階段,在一百年的時間里,管理革命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統治力量,這凝結了無數管理實踐者與理論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是由生產決定的”,社會需求是推動學科發展的強大動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管理學大師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識管理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陸續發表大量相關論文,對知識管理做出了開拓性工作。1988年,他發表《新型組織的出現》,認為知識是一種能夠改變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頓大學信息管理學家T.H.Davenport出版《營運知識》,標志著知識管理正式登上歷史舞臺。20世紀末,現代經濟學、管理學和知識經濟理論日益成熟,并滲透到企業管理中,使企業管理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出現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識管理。因此,知識管理是時代的產物,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從思想角度看,當代知識管理有許多淵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學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場所對專業知識的需求所引發的某些具體思考。總之,人們在試圖揭示社會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紀管理界種種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構成了知識管理的重要淵源。
4知識管理學的學科定位
4.1學科定位
筆者通過萬方數據庫,以“知識管理學”為題名,“概念”為關鍵詞,共檢索到1987~2011年學術論文140篇,外文文獻48篇;通過EBSCO數據庫,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為題名,“concept”為關鍵詞,共檢索到1987~2011年國外研究文獻39篇。這些論文涉及圖書情報、管理、制造業、工程、醫學、數學、計算機等眾多領域。可見,知識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調查發現,大量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項目首先源于圖書情報學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計算機或工程,商業和管理。集合的課程、寬泛的知識管理技巧和資產清楚地表明了知識管理教育的多學科性。這也與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即知識管理是一種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領域,它對信息管理及其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時期,信息與知識管理的研究將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續以圖書館和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
4.2研究對象
從一門獨立學科的視角來看待知識管理,整合各個學科優秀學者各有特色的理論和技術,柯平教授提出知識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知識管理學是一門研究組織、個人和社會的知識過程的學科,在此,知識過程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知識的產生、組織、傳播、共享、創新以及知識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知識管理績效評估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樣重要;同時他還提出了由知識治理、戰略知識管理和一般知識管理組成的三層次知識管理學學科體系框架。
5案例分析
眾多企業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綜合的管理問題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涉及企業的各個層面,如組織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統、業務流程等,它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開展知識管理項目必須取得企業高層領導的支持,甚至由他們直接主持推進。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較為成功地實施了知識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選拔人員。中國海油以年輕化、知識化為宗旨規范干部選拔標準,1999年以來,共提拔近100名較年輕、本科以上學歷干部,并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干部交流,每年選拔5~10名中高級管理人員到國外攻讀MBA。(2)學習型文化。長期以來,企業內部形成了學習型文化,正是這種文化,使其敢于承擔風險又善于駕馭風險,始終保持創新的熱情,勇于超越現狀。(3)科學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為企業運行的根本法則,高度集中的資金管理制度、科學嚴格的決策制度、經濟有效的用工制度成為企業管理的基點。2001年,在財政部對中直系統資產總額超百億的62家企業的績效評價中,中國海油凈資產收益率和資本保值增值率均為第一,被亞洲權威金融及投資管理雜志Asiamoney評為“2001年度亞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見,知識管理項目實施的決定因素在于:以知識為核心,以人為本;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知識管理具體解決方案;與特定業務流程有機結合。目前,我國圖書館知識管理處于理論研究向實踐應用的過渡階段,實際案例不多。
1.原型作為心理處理對象具有錨固功能。
從抽象到具體有一道鴻溝,如何實現由抽象到具體的跨越需要借助具體的事物才能完成,而原型就具有跨越過程中的錨固功能,比如認識圓形事物的性質,我們需要尋找一個典型的圓型物體作為初次落腳點及參照對象才能形成對圓型物體的深入認知。月亮、輪子等典型的圓型物體就常常作為這種落腳點或參照對象,通過它們的牽引或錨固,人們就能夠輕易認知其他類似的圓型事物的性質及特點。
2.原型具有遷移功能。
人的心智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學習所有的東西,根據大腦的經濟原則,學習是基于原型進行的,即先學習一個典型對象,然后遷移到其他類似的對象中去,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的遷移過程。遷移過程能否順利進行,以及能否進行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原型的性質與特征是重要因素。原型越典型,結構性質與對象越接近,遷移就越容易進行。如果遷移能夠順利進行,學習就容易發生,在掌握大量的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向創新與創造推進。不同學科、專業心智技能的性質與特點存在顯著差異,必須深刻理解高職經管類專業原型的基本特征才能有效進行教學。在本課題另一研究論文中,指出了存在事務原型、操作原型及認知原型三種類型的基本原型,而高職經管類專業學習目標是以事務型心智技能為主。同時指出事務型心智技能的原型具有流程性、抽象性、以人為中心及要素復雜性等主要特點。對原型類型、性質以及基本特征的深入理解是高職經管類專業心智技能教學的基本前提。
二、三階段模型下高職經管類專業心智技能教學策略
1.原型選擇策略方面。
必須根據心智技能的性質選擇恰當的原型進行心智技能的教學,原型的具體形式就是現在職業教育界流行的項目、任務,不同心智技能對原型的要求不同。高職經管類專業心智技能屬于事務型心智技能,具有抽象性、流程性、人際性及復雜性等典型特點。訓練事務型心智技能與訓練操作型、認知型心智技能不同,事務往往缺乏可以觸摸的實體,感性形象特點較差,這就要求盡可能選擇那些真實企業或社會背景下的典型工作或任務,并且結構完整,具有可衡量的結果的項目或任務作為教學原型,以增加情境性,提高可感知性,這樣的原型對于高職經管類專業事務型心智技能的教學具有很高的價值。
2.原型定向策略方面。
所謂原型定向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的“錨固”,由于事務原型具有抽象性,相比操作原型,事務原型較難錨固,為此,采用形象、直觀的任務作為原型是實現定向的有效策略,所以,高職經管類專業心智技能教學應盡可能采用來自企業、社會生活中的真實的、具體的任務作為教學載體;其次,情境刺激能增強定向效果,純粹的抽象教學難以使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以往的教學都是以抽象文字、在孤立環境下的枯燥表演,教學效果可見一斑。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是具有情境化的,人的認知也是在具體情境下發生的,必須將原型置于豐富的情境中,給與學生豐富的情境刺激。
3.原型操作策略方面。
原型定向只是實現了初步的錨固,而原型操作則是進一步“擰緊”的過程。由于事務原型具有人際性,在操作過程中,除了一般的示范、模仿等必要的教學過程外,小組研討、合作協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策略;同時,高職經管類專業的事務型心智技能還有流程復雜性特點,這個特點決定了原型操作很難在教室內集中展現,為此,原型操作示范與模仿完成后,最好還要輔助一定數量的典型的完整案例作為總結;與操作型心智技能相比,事務型心智技能還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不像操作技能那樣能夠用直觀的物件作為訓練工具,所以還必須為事務型心智技能的原型操作學習設置豐富的“舞臺”背景,以便促進操作過程的發展。最后,原型內化策略方面。與操作技能的反復訓練形成習慣性的肌肉記憶不同,心智技能內化形成的是大腦記憶,所以,除了提供必要的反復練習機會外,事務型心智技能的內化訓練還必須開展小組討論、個人筆記、集體回顧等活動,以幫助學習者鞏固大腦記憶。具體到高職教育,教師可以通過課后輔導、第二課堂、興趣小組、企業項目、沙龍研討等途徑幫助學生及時內化事務型心智技能的學習成果。
1.2療效判斷標準痊愈:肝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肝功能與醫治之前對比變好,并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與進藥之前相比該器官的功能無明顯的改善。總有效率為痊愈與好轉兩項之和。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軟件分析資料。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資料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間療效比較治療后,甘利欣膠囊組總有效率為94.6%,護肝片組總有效率為50.0%。甘利欣膠囊組的總有效率高于護肝片組(P<0.05,見表1)。
2.2血清生化酶學指標變化對照2組患者治療前ALT和AST兩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藥物治療之后,甘利欣膠囊組的兩指標下降程度皆比護肝片組更加顯著,從第4周開始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2組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甘利欣膠囊組中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頭痛,但程度比較輕,經過一段時間患者自行緩解;護肝片組中有2例出現了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食欲缺乏、頭痛,同樣未作特殊處理。2組不良發生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并且沒有很好地將教學與良好的思辨方法有機結合起來,缺少切實有效的經濟數學教學改革措施。此外,當前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而忽視了對經濟數學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
1.2目前教學過程中雖然注重數學實驗,但相對而言針對性不強
許多教學實驗僅在研究者自己所關注的小范圍進行,缺乏大型的、開放性的實驗研究,實驗結果和教學改革方法可推廣性不強。
1.3對大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評價體系的研究只是理論性的
不具備可操作性,實踐性較差。此外,對于數學建模競賽研究很多,但針對第二課堂的研究很少,受益的是少數學生,對于整學生群體的創新能力培養來說意義不大。
2培養管理類本科生經濟數學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在管理類專業進行素質教育培養時,尤其需要注意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對本科生進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由于經濟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為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每位經濟數學老師需要攻克的重要課題。此外,隨著近幾十年來,具有創新性的數學建模比賽的相繼開展,對培養學生經濟數學創新能力具有了積極影響,對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好相應工作。以上分析是值得在教學過程中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同時也表明了培養管理類本科經濟數學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具體表現在:
2.1在經濟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性教育是時代的呼喚。
當前21世紀是知識的時代,是創新的時代,只有培養具有創新性思維的大學生才能順勢適應時代的呼喚,這就需要在本科教學過程中做好經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工作。
2.2培養管理類本科生的經濟數學創新能力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
當前創新型社會,創新型國家急切需要創新型人才,而經濟數學的思維和理念已經滲透到管理的各個領域,加強創新型思維,創新性意識的培養已成必然。
2.3培養管理類本科生的創新性經濟數學思維能力,有助于使學生保持努力奮進,刻苦鉆研的精神。
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往往缺乏獨立的自我判斷,缺乏韌性,而培養學生的經濟數學創新性思維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予以彌補。
3構建管理類本科生經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思考
3.1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注重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
在總結各高校數學建模競賽和高等數學競賽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第二課堂實施細則和管理規范,建立數學應用問題數據庫,營造應用和創新氛圍,使數學教學、數學競賽、第二課堂成為高等學校數學教育的一個有機整體,以培養本科生自我探索、自我創新和自我表現的創新素質,形成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最終使所有大學生都能成為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受益者,從而提高大學生數學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3.2依據學生的概念意象與概念誤解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并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
當前經濟數學教學沒有很好地將教學與思辨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此在充分考慮學生對概念與知識背景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來克服經濟數學教學中重理論、輕應用,忽略數學知識背景分析等問題。通過良好的教學實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經濟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探索精神。
3.3組建經濟數學核心教學團隊,制定切實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案與教師教學規范
在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精心組建大學數學教學團隊,從根本上提高廣大教師的數學素質,以克服當前存在的僅注重學生的經濟數學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而忽視教師應用與創新能力提高的問題,進而為更好地實現大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聯合國專家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場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會給人們造成持續而深刻的痛苦。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與之呈正相關的是,隨著高校人數的激增,危機事件發生的概率也在增加。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承載著諸多的壓力和沖擊,其心理危機的發生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因此,研究大學生心理危機,建立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預警機制,對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培養大學生的危機意識,把握心智成長的契機,順利完成社會化過程,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
危機是人們在遭遇了超出他們的資源和應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時,個人無法應對而導致的一種心理狀態。布拉默(Brammer)把危機劃分為三種形式:發展性危機(developmentcrisis)、境遇性危機(situationalcrisis)和存在性危機(existentialcrisis)。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危機被理解為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而言,心理危機并不是一種單純的災難,而是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是其成長、復原及進一步分化所必須的資源。對處于危機中的大學生來說,危機在于它可能導致個體的心理創傷與失衡,而機遇則在于危機解決過程中所導致的積極和建設性的成果。
所謂危機預警是指對心理危機進行早期的預測。通過對預警信息的評估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或現實的危機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必要時發出危機警報,以減少危機發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具有預測危機、防范危機的職能,是一種超前的危機管理。
所謂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就是當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危機及心理問題時,各級相關人員要預先發出警報,并采取相應措施給予及時的保護,防止過激行為和嚴重侵害事件的發生,達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的目的[1]。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的研究,是根據危機管理理論和心理危機的干預理論,找出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的內部因素,未雨綢繆,形成預防學生心理危機的機制,規范心理危機預警組織的職責,使危機預警工作具有科學性和操作性,達到從上到下,由下至上的相互配合與協調,形成有效的預警程序。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根源的分析
大學生處于青年中期或成年初期,是其形成固定心理結構之前最不穩定的時期。強烈的自我意識、動蕩的人生目標、激烈的情感沖突、復雜的價值取向使其在成長過程中的矛盾與困惑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加明顯和復雜。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既有外部應激源因素,如社會轉型帶來的興奮與迷惘,高考教育模式改革帶來的壓力與沖突,生活事件帶來的震驚與恐慌,也有個體易感性因素的作用。大學生要在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中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變化,保持平衡。但為什么對同質同源的危機,不同的學生主觀感受不同,結果、價值也不同呢?這涉及到危機背后的深層心理問題。
1.自我認同危機
艾里克森在描繪人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心理與社會的矛盾時,使用了“危機”的概念。這是指發展中的一個轉折點。積極地選擇有助于加強自我的力量,而消極地選擇則導致自我力量的削弱。在艾里克森看來,自我認同危機是一種嚴重的心理沖突,個體常會模糊自身存在的狀態,一切變得不確定,無法將已獲得的認識與對自我的評價協調起來。大學生活動能力強,情感豐富,但思維深度不夠,心理適應能力差。在面對學習、生活、愛情等方面紛繁復雜的選擇時,易陷入內心與外界環境的不平衡與不穩定之中,人格處于自我矛盾的狀態,壓抑了自我的積極性,出現了嚴重的情感損傷和內心沖突。
2.意義世界的缺失
在意義世界里,人的安身立命和處理各種價值關系的理念,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的精神慰藉與精神歸依。“正是人的意義照亮人的存在”[2]。意義世界中的種種矛盾和沖突,將威脅著人的健康心理狀態和人的生命質量。在大學生生活中所體現出的空虛與混亂、冷漠與消極中都流露出種種消極的傾向;而“郁悶”、“無聊”的言語背后又將迷惘與無意義感傳遞給世界。大學生在經歷心理失衡后必將以消極的形式追尋本真的存在[3]。當所珍視的意義缺失產生心靈空寂時,生活與學習的勇氣與信心也將消失殆盡。心理危機便產生了。
3.應對機制的不當
心理應對機制是指個體為了擺脫精神緊張而建立的心理適應機制,它通過調整自身的價值系統,從而改變自己對挫折的認識和情緒反應,借以減少精神痛苦,維護自尊心,求得內心平衡。班杜拉指出,人們面對問題的時候會采用各種應付機制,那些在過去某一時候應用過并被證明是有效的應付機制,就會成為人們日常解決壓力的一部分資源,從而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反之,如果沒有或缺乏恰當的有效的應付機制,壓力或緊張感會持續上漲,危機也會隨之產生。通常大學生所采取的積極防御機制能幫助他們平安地度過危機,而采取的消極防御機制雖暫時能緩解內心的緊張狀態,但是,卻為心理危機埋下了隱患,特別是在危機發生時采取“聚焦式”的思維認識事物、分析問題、進行消極歸因時,都不利于行為的堅持性進展,所表現的是頭腦中形成的一片暗區,形成無可奈何的消極、失落心態。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進一步加大,最終會導致嚴重的問題行為。對學生來說,可能會產生了此一生的的后果;對學校而言,會使聲譽受損;對家庭而言,不次于一場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可以合理地緩解與釋放大學生潛在的心理風險,將問題消弭在萌芽狀態。建立預警機制,可以加強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形成認知和情感的協調機制,增強個體的危機承受能力,用來正確對待、化解心理危機。可使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控制危機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以提高心理危機的拯救率,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設和諧校園的工作順利地開展。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的架構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的建立,不單純是學校內部的事情,它需要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完整的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和信息傳導流程,將風險降至最低限度。這是以學校為基礎,以家庭、社會為輔助,以醫療機構為保證的系統。為此,筆者以林學院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為例,設計制成圖表加以說明。圖中箭頭方向表示信息的傳導方向。
預警領導小組是最高決策機構,由校負責學生工作的書記、學工部人員、心理咨詢專家組成。該機構具有較大的權力與權威,平時是松散的組織,根據需要定期集會。職責在于協調各方面工作,一旦有危機征兆發生,能在一定時間內調動人員或資源來應對危機,具有決斷能力并承擔責任。
心理咨詢中心在整個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它的職責在于負責執行預警領導小組下達的工作任務,指導各學院心理工作的開展,與醫療結構、學生家長密切聯系,全方位地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導航。浙江林學院心理咨詢中心在心理危機預警工作方面形成了自己較為完善的工作格局,除上好經常性的心理健康課與做好心理咨詢工作外,每年還舉辦兩次大型心理宣傳活動;不定期對輔導員、心協會員、班級心理委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對心理問題的識別能力及對危機信息的準確預測;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發現、評估、反饋預警信息,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密切與各學院的關系,溝通與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將心理危機的預防拓展到每一個角落,真正做到有備無患、有的放矢;開通網絡咨詢和三部心理健康熱線,隨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
學院各職能部門、醫療機構及社會組織為預警工作提供人員、信息及資源的保證,協同應對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事件。
各學院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站,由主抓學生工作的書記、輔導員負責,及時了解學生的生活、思想、心理狀況,經常討論可能發生心理危機事件的領域,預測可能發生的危機。當心理危機事件出現時,制定策略和應急程序并及時上報。
班級是預警系統的根基部分。它具有以下明顯的優勢:班主任、輔導員了解本專業學生的個性特點,對他們所發生的事件掌握及時;班級內部成員信息暢通,易于觀察到反常學生的行為;班級心理委員與同學聯系密切,是心理預防的宣傳員、觀察員、聯絡員,對異常情況能早發現、早報告,避免事態惡化。
總之,該院在心理危機的預警系統建構中貫徹“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快速反應、信息順暢,處置得法、避免擴大”的原則,為預警系統的有效運轉、降低心理危機發生率,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證。
四、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的運行機制
1.領導管理機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項全局性、全面性、全員性、全程性的工作,如果得不到學校領導的支持與配合,很難正常開展并落到實處。浙江林學院已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學院黨委工作日程,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局統籌規劃中。院黨委副書記親自掛帥,每學期召開專門會議,總結經驗、分析問題、部署任務、提出要求。并在經費、師資、設備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與扶持。現在,學院用于心理危機預防工作的經費已達到10元/人,并列入學院預算,該院已做到在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查建檔、添置設備、輔導講座和師資培訓等方面專款專用,這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大學生心理檔案建立機制
心理建檔是指把對學生心理測驗的結果、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記錄等材料進行集中保存,將這些資料按照一定的程序,組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體系,做到如實反映學生的心理面貌。它是學校為了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每個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設立起來的檔案材料[4]。每年在新生入校時,學校要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發現心理素質方面有問題的學生,就有針對性地展開心理輔導和跟蹤觀察,進行預防和治療,必要時加以及時干預。通過有效的普查和完善大學生心理檔案,對于形成教育、跟蹤咨詢和干預一體化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彰顯的是對學生的關懷與呵護,從這個層面上講,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到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化為其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覺行為。浙江省高校在十八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即以防治心理障礙、完善心理調節、促進心理發展為指導思想,按心理健康宣傳、心理健康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三個發展步驟進行,將心理健康服務、教學和科研作為三位一體的工作內容,以德育、心理學、醫學三支隊伍結合構建“三級網絡模式”。各高校依本校特色與優勢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心理危機的預防方面,首先,重在普及。主渠道之一就是將心理健康知識引入課堂,在全校范圍內開設相關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幫助學生認識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問題,掌握必備的心理健康知識,學會自我調節和自我保健。其次,各高校還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增強大學生預防心理危機的能力。一些學校實現了“六個一工程”,即對新生開展一次大規模的心理普查、創辦一個校報心理專欄、每學期辦一份心理簡報、開通一個心理網站、開播一個心理節目、放映一部心理電影。這些實質性的工作著眼于未雨綢繆,使大學生關注自我發展,增強了自身抗危機的免疫力。
4.大學生心理自助與互助機制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工作要以學生為主體、為出發點,依靠學生自身主動正視與適應現實,鼓勵學生自我選擇和自我指導[5]。這需要學生樹立危機意識,在心理危機發生前對危機有足夠的認識,面對危機臨危不懼,能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能自我調控、自我鼓勵,及時消解消極情緒和心理困惑,提高自知、自覺、自助的能力。
據調查,在我國,人們心理調節的途徑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自我調解與知心朋友調解。大學生之間由于鴻溝小、防御性低、共性大而易于互助。每個班級所設的心理委員,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都經過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具有辨別他人是否處于心理危機的能力,能及時發現危機線索,能對當事人的行為進行直接監督與干預,并能將同學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困惑情況及時反饋到上一級機構。他們是大學生心理互助的主體,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絡員。因此,大學生心理自助與互助機制的完善,對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健康心理乃至個性的完善都是至關重要的,可使大學生在思想、意向、態度等方面進行積極的心理交換,促進大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效應。
5.多元化社會支持體系的整合機制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不單純是學校一廂情愿的事。它不僅要建構來自于學生、老師、父母等方面的社會支持網絡,而且也要建構來自于學校、社會的社會支持網絡體系,編織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安全網”,形成學校為主導、家庭為依托、社會力量為輔助的運行模式。
此外,也要完善學校與社區及社會各界的關系,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從更廣闊的社會范圍內獲得有力幫助。高校應利用社會的機構、設施為大學生提供環境支持與技術支持。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才能發揮它的功效,才能保證大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志勇.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6(3).
[2]赫爾.人是誰[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48.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經濟專業課教學的理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學理念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變化。案例教學越來越引起廣大專業課教師的重視。
一、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案例教學具有三個重要特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第一、案例教學是討論對話取向的而非灌輸“獨白”取向的。案例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對話,重視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平等交往與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間的理解與溝通。案例教學的這個特點體現了“一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的新課程理念。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案例教學法讓學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第二、案例教學是集體合作取向的而非個體“單干”取向的。案例教學強調有效的學習只能發生于共同的合作與集體之中,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那種單干方式是與案例教學的思想背道而馳的。案例教學的這個特點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程理念。案例教學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權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承認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最終發展程度上的差別。案例教學給每個人提供了創造才能的機會,鼓勵他們通過討論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合作、探究的課堂處處洋滋著民主的氣息,寬松和諧的氣氛,使每個人都充滿自信,充分發展了他們的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第三,案例教學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結論教條取向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正確結論”的至高無上性,學生的義務就是要循規蹈矩地遵從那個神圣不可侵犯的標準化、程式化、固定化結論。而案例教學強調學生的自我探索,珍視學生個人的想法和意見。案例教學為人們反思自我、社會及其兩者的關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學通過把一些真實典型的事例展現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地作出反應,讓他們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幫助學生逐步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法,提供了一個相對個性化的、多渠道的獲取知識的機會,形成了主動參與、探究發展、交流合作、樂觀向上的學習方法,符合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的價值取向。
二、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選擇
學校是學習的小課堂,社會是學習的大課堂。案例是現實問題的縮影,它能把大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引進小課堂,通過展現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讓學生進人案例情景,設身處地地做出反應。但案例不是信手拈來的,而是事先經過精心選擇的。一個好的案例是一種把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從而可使教師和全班同學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的工具,它可使課堂討論一直圍繞只有真實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問題來進行。所以案例的選擇,應依據教學目標、課程內容,以及案例教學法的特點進行選定。教學案例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的教學案例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第一、目的明確性。進行案例教學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良好的案例至少應該能使學生通過討論加深對課程中的某些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并能利用課程中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第二、生動典型性。應從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的實際活動中,分門別類地選擇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經濟法實例,并能反映同類事物的一般特性,對學生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同時選擇的案例必須生動活潑、引人人勝,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以便展開深人的討論。
第三、綜合時效性。教學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過于簡單也不應是陳年舊事。應有意識的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緊跟形勢的案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興趣,可激發學生進行深人仔細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評價,便于對這些難點和重點問題的認識和掌握,從而取得更好的整體教學效果。如在講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的義務時,舉了網吧非法通宵營業致學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使學生在飽滿的精神狀態下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案例教學法的組織實施
案例教學實質可歸為一種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活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要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最常用的是討論法和實驗法。我認為討論法案例教學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步是閱讀案例、個人分析階段。這是案例討論的準備階段,由教師根據課堂教學要求選好案例,下發案例材料(教師可以選擇一個或幾個案例,提前一周左右發給每一位學生,)或創設案例情境,同時。下發一些思考題,供學生分析、閱讀。
有些與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案例可以提前發動學生自己搜集、歸納、整理。案例應貼近現實生活,可讀性、趣味性較強,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學生能很快進人了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關事實、情況;很容易將自己已有的知識與過去形成的經驗與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來,通過思考、分析、推理,從個體的角度形成初步的結論;同時在此過程中獲得樂趣、自信及終生學習的方法。第二步是分組討論、形成共識階段。合作小組是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單位,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好討論的效益,根據我校實際,把每4位同學劃為一個合作小組,討論中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要簡要地談出結論形成的過程和思考,允許意見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記錄員應認真把意見記錄在《合作小組討論記錄本》上,討論一致的形成本組意見,有疑同的帶人全班討論。通過分組討論,使大家對于復雜的安全的觀點能夠充分展開,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啟發,相互補充,分工協作,鼓勵支持,便可以逐漸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謀求最佳的解決對策。這一階段工作主要是由學員自主完成的,教師只需適當維持課堂秩序,控制討論節奏即可。第三步是正式發言、全班交流階段。全班討論是小組討論的繼續,由組長匯報本組的觀點,同時將本組案例分析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討論,全班討論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看問題,通過擺事實的方法講道理,使不同觀點相互補充、相互接納,形成合力解決問題,繼續允許不同意見進行爭論,集全體同學的智慧,共同討論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使案例討論緊緊圍繞中心問題展開。但是教師一般不輕易參與爭論,也不發表權威性意見。只是鼓勵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及分析,同時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見解,發言時要求盡量做到邏輯清晰、言簡意賅、有理有據。第四步是總結歸納、消化提升階段。在全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系統的總結。教師對案例討論結果不應簡單做結論,而只就整個討論情況做出評價,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論問題及討論的優點和不足,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其深人思考,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既要充分肯定學員討論中的科學分析和獨到見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如發言的熱烈程度,論題的集中程度,問題分析透徹程度等。這樣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討論的質量。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寫出案例分析書面報告,以此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局觀念和書面表達能力。
四、運用案例教學法中注意問題
第一、案例教學法不能替代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講授。案例教學的優勢是明顯的,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反過來講,傳統教學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兩點是不容忽視的。其一,它的連貫性強。這對于某些學科的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數學。其二,在一些人類智慧的結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輸中,傳統教學仍是必不可少的。
二、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在環境心理學中的應用初探
每當清晨看到潔凈的露水,聽到動人的鳥叫聲。人的聽覺和視覺同時感覺到它們的存在。人們通過五官的作用受到了客觀對象的刺激,這一過程稱為“感覺”。通過感覺,不僅能夠了解客觀事物的各種形態、屬性。如物體的形狀、色調、味道、質感、凹凸感等。而在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創建中,也會通過感覺反映當前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不是事物的整體。在具體的風景園林專項設計中,如庭院設計;廣場設計;公園設計等,應考慮到環境心理學的應用。園林中的各個節點、道路、水體、植物、及坐憩設施等設計都應該根據人的感覺、知覺、認知的關系去創建。對園區的節點及各個要素位置及朝向進行考慮,例如:園中的水體彎曲、自如、收放有著規律可循,正所謂“收之成溪澗,放之為湖海”。人們向往詩情畫意、波光粼粼的精致的美景—水面荷花,水里魚兒游來游去,身在園景中聞到了花香,看到了五顏六色的魚群,給人親近宜人的感覺。同時水體與建筑、山石、設施、植物構成圍合的邊界,突顯著物體的個別屬性。深受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影響,園中的植物講究高低錯落有致,樹的種類及色彩搭配合理,增添趣味感,重現生機昂然那一幕,更希望觀者看到“步移景異,曲徑通幽”,感受到曲線美、韻律感。與觀者的路線、視覺方向設置有關,認知為“宛如天成”。仿佛沉靜在大自然中一樣,生動有趣、無限想象。人的行為與情感的變化與環境心理學的要素是密不可分的。風景園林設計合理的教學體系應依托于環境心理學體系建立的,從而利用交叉領域的作用是一種必然。如何實現兩個學科必然交叉與聯系呢!在教學培養計劃的指導下,打破了原有的理論式教學方式,將關鍵理論節點進行分類教學法,利用認知地圖法、綜合評估法、人類行為與環境體交互.體驗法。根據方法的特點,進行重組穿插。首先,引導學生認識風景園林設計設計要素與環境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重要性。其次,分成不同小組對周邊環境當中的設計要素進行感覺、知覺、認知體驗的過程。然后,小組進行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現場詢問及調研,根據參數化的結論繪制出認知地圖,加深對設計要素與人的行為、環境之間的必然聯系的重要性。因此,合理運用兩種學科的理論創建人們日益需求的景觀環境。要對論述與之密切相關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和環境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兩種理論進行綜合研究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