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14: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區域衛生信息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區域衛生信息系統的一般概念:在城市社區規定的一定的范圍內,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實現有關個人和醫療衛生資源的初始數據采集、數據傳遞、數據存儲、數據分析處理的自動化。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掘利用合成的醫療衛生信息,加以充分利用,資源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醫療公共財政成本。現階段在大力建設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醫院業務屬地化管理以及醫生多點擇業等綜合措施,進一步提高了醫療衛生信息的系統化,為今后的信息整合、綜合利用打下了基礎。及時、準確、完整的區域衛生信息資源對解決人們在看病時遇到的難題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資源的不斷整合,更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將提高人們在看病時的效率。更好的解決生病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1.1 對醫療服務方面起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后,一般居民自己就可以通過系統網絡自己查閱醫療衛生資源,補充完善自己的個人基本情況,自己的身體健康電子檔案。使得伴隨個人身體健康的各種指標逐漸系統化、數字化,更加準確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一些健康檢驗、醫藥學、病理學信息資源的及時共享,避免不合理的重復診斷,降低醫療成本和節約人們看病的花銷。
1.2 對公共衛生服務方面起的作用。充分發掘信息系統有效數據的效力,提高數據資源的集成模擬效果。對于進一步提高身體健康評價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同時高質量的社區衛生信息系統對于公共衛生服務行業的從業者、監督管理者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像在日常工作中的服務人員個人服務質量、效果的績效考核,監督管理部門對公共衛生服務行業的及時監管,遇有突發公共衛生事的及時響應等都需要強大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支持。對于年度衛生防治政策的制定,重大疾病、流感的預防,都離不開信息系統的支持。
1.3 對社會的綜合服務管理模式的影響作用。綜合利用信息系統平臺的強大數據支持,對于醫療衛生管理部門加強宏觀管理,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決策時避免盲目性。同時區域衛生信息不僅局限于醫療衛生領域,相關的領域也可以不斷深入推廣,加強與社會保險、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計生部門、公檢法系統、婦聯、民政部門的有效溝通,更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資源,提升綜合管理一體化的質量水平。
2 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不足
2.1 信息數據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近些年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信息系統自己自主建設,在規劃建設時不統一,沒有形成相應的準則模式。信息資源分割化、獨立化比較嚴重。一部分數據信息難以調用,缺乏接入口和信息分享口。
2.2 不少大型醫院對于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缺乏熱情、配合不力。由于大型醫院自身在醫療信息建設方面較為領先,差不多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信息系統板塊模式,因此不愿意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建設區域醫療衛生信息系統。
2.3 在信息系統的隱私安全和相關法律保障方面不健全。目前一些區域建立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在實施資源共享利用時不能確保個人隱私數據資源的絕對安全,這對個人的基本信息是不負責任的。此外相關的法律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
3 基于上述問題提出的一些解決思路
3.1 區域衛生信息系統應以政府為主導開發建設。醫療衛生信息系統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系統。關系著居民的個人健康信息,個人健康檔案。涉及各種醫療機構的信息,以及藥品行業的信息。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以政府的主導模式進行。在政府的協調帶頭作用下,整合醫保系統、醫院、公安部門,加強對信息資源的安全控制。確保信息資源不被別的機構竊取利用,政府要加強管理,衛生主管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來。
3.2 制定可以參考的信息標準,提高數據的規范性。在實行醫療衛生信息資源共享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確保數據的及時、有效交流。而不規范的數據信息,缺乏統一標準,容易導致不同系統之間出現數據識別錯誤,引起不必要的事故。因此要建立完善統一的數據資源標準,形成規范合理的技術標準,落實行業監督管理管理標準。
3.3 設計托管中、小醫院電子病歷的服務系統。為節省費用和方便維護管理,中、小醫院可以直接在網絡上簡便的使用數據中心提供的電子病歷托管系統,完成醫院電子病歷數據錄入和管理功能。
3.4 建立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機制。健康檔案由于記錄有病人的眾多歷史信息,必須要從技術和立法兩個層面,確保公民隱私的安全保護和信息的合理使用。在隱私安全的前提下,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才會實現無顧慮的共享。為醫療衛生領域的相關資源共享單位提供便利。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剛剛起步,既面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挑戰。它將依托高速發展的網絡技術進一步縱向實現全國聯網、橫向拓展系統化應用,圍繞“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目標,不斷創新管理和服務的模式,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實現流程再造。
參考文獻:
[1]劉非.醫療信息系統中移動護士站的設計與實現[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2).
國家“十二五“衛生信息化規劃提出了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三級平臺和提升業務應用的總體思路,并先后了《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技術解決方案》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奠定了標準基礎,為各地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指導意見。全國各地掀起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新一輪浪潮。
近年來,各地市的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而言,在廣度和深度方面參差不齊,綜合性醫院的信息化推進速度較快,而公共衛生領域的信息系統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各醫療機構以自己的縱向業務為導向,缺乏統一的規劃,缺少統一的數據標準,使得信息難以交換和共享,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從技術應用架構來看,各醫療機構的應用系統缺乏統一的架構,很多功能和應用重復,很多數據在采集和存儲上也是冗余的。這種情況不利于資源的共享和數據的重復利用,容易引起數據的不一致,也加大相關業務部門的工作量,增加系統的維護成本。此外,各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關注的如何提高衛生服務質量、強化績效考核、加強衛生資源管理、提高監督管理能力、加強醫療質量監控、衛生行政管理決策支持、化解疾病風險等方面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
易聯眾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一體化解決方案正是針對以上問題推出的。
方案簡介
區域衛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建設基于居民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區域內各級醫療機構通過該平臺可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復檢查,提升醫療質量;病人通過該平臺足不出戶就可查詢居民在區域各級醫療機構的診療記錄、在社區等預防保健記錄及其所在區域外醫院的就診記錄等;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可通過該平臺實時監測各級醫療機構的業務運營情況、疾病診治情況等。
在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中,不僅需對各級醫療機構正應用的系統進行適當升級及接口改造,還需對尚未信息化建設的醫療機構,如基層醫療機構、村衛生所等進行依托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進行一體化的信息化建設。
易聯眾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總體架構如圖。
方案主要內容
1.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提供數據交換與共享、協同醫療服務等。橫向連接區域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縱向實現與上一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互通。
2.基層醫療信息管理平臺:面向基層醫療機構,含社區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提供集中式托管的業務信息管理系統。平臺包含了居民健康檔案信息采集與管理、婦幼保健業務、慢性病管理、基礎醫療等業務功能。
3.居民健康信息管理與服務信息平臺:建立面向全區域內統一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使醫療服務人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及時獲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使公共衛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和健康促進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獲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資料,參與健康管理,享受持續、跨地區、跨機構的醫療衛生服務。
4.綜合衛生管理信息平臺:建立面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決策分析的系統,使衛生管理者能動態掌握衛生服務資源和利用信息,實現科學管理和決策,從而達到有效地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減少醫療差錯、提高醫療與服務質量的目的。
5.統一門戶應用平臺:為居民、醫務工作者等提供一站式的門戶登錄服務系統。該平臺包含了居民健康信息門戶(或居民健康信息網)、醫療機構門戶、衛生行政門戶。
6.數字化醫院系統:以電子病歷、臨床業務為核心的新一代數字化、智能化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
7.疾控、婦幼、衛生監督等公共衛生管理系統。
8.與醫療機構及各垂直系統的數據接口和數據交換。
方案主要功能
1.建立區域醫療衛生數據中心,實現區域內醫療衛生信息共享。
2.建立覆蓋全區域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統。
3.建立區域內各級醫療機構HIS系統或與醫院現有HIS系統接口,整合各級醫院信息。
4.實現區域內檢驗、檢查結果互認。
5.實現區域內醫療機構之間雙向轉診和遠程會診。
6.通過互聯網、手機等方式實現區域內居民健康信息查詢、預約掛號等便民服務。
7.實現區域各項醫療衛生業務情況的實時監管。
8.整合區域內疾控、公共衛生、衛生監督管理等垂直系統,實現一體化區域醫療衛生信息系統。
相關案例
作為一名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工作者,經過幾年的實踐,有如下一些具體體會:首先,必須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醫療體制的改革,區域衛生信息化就沒有太大的價值;其次,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區域衛生信息化必然成為醫改的有力支撐;第三,區域衛生信息化正在逐步擴大其受益人群,最終有一天,大家會像離不開互聯網一樣離不開區域衛生信息化。
區域衛生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很難立竿見影地產生直接的經濟或社會效益,但是區域衛生信息化對于醫療體制改革的支撐、對于提高診療質量、降低就診費用的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從長寧區的實踐來看,歷經三年的耕耘也許還只是起步,但是已經收到了相當明顯的效果。
長寧區有區屬醫療機構16家,其中二級醫院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家。長寧區沒有三級醫院,從醫療機構布局方面來講,這是我們的缺憾;但是從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卻提升了區域衛生信息化的效能。
在長寧區的醫療機構中,不分級別,醫療機構內部的信息化建設相當均衡,HIS、LIS、RIS、PACS等等一應俱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與二級醫院相比,還增加了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系統、全科團隊服務信息系統等,具備了很好的區域衛生信息化的條件。從2006年起,我們開始進行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工作,2007年建成,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區縣。區域衛生平臺整合了居民在全區各醫療機構就診或者享受公共衛生服務的記錄,真正實現了居民個人的電子健康檔案,并實現了在各個醫生工作站上的有條件的調閱。
深化平臺應用
建立平臺不是目的,平臺的應用才是我們的目標。平臺的應用不僅要靠培養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主動地根據需求去開發應用。根據我們近三年的探索來看,區域衛生數據中心的應用可以從醫生、管理者和居民三個層面來深化。
1.區域衛生信息化能為醫生帶來什么?
(1)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狀況,提高診治準確率
區域衛生信息化建立了居民在區域內的完整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包括了既往所有的診療信息、檢驗報告、檢查報告和個人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等。對醫生全面掌握病人的健康狀況,提供有效的診治手段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同時,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來說,這個平臺也提供了一個學習的知識庫,學習到上級醫院醫生和專家的診療方法,有助于提升個人的診療水平。
(2)全方位提供診療路徑,減少診療缺陷
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醫生不僅能了解病人的健康狀況,平臺還能夠主動為醫生提供警示功能,如重復檢驗檢查、近期同類用藥提醒、診療規范提醒(根據患者的診斷信息、近期檢驗檢查對應規則庫,提醒應執行的檢驗檢查和診療行為)等。通過實時提醒的手段來提高門診服務質量、促進診療規范、減少醫療事故、減少患者就診費用等。
(3)一站錄入,多方共享,減少重復勞動
對于醫生來說,目前最迫切需要的還是如何從大量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醫院內部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大大解放了醫生的重復勞動,但是,如果醫院與管理機構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數據共享,那么仍舊存在很多的重復勞動,比如傳染病直報、慢性病管理、孕產婦保健等,這些都涉及到醫院或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疾控中心、疾控慢病管理機構、婦幼所等管理機構之間的業務協同,有了區域衛生數據中心,所有這些曾經需要手工額外填報的信息都能通過平臺自動采集和傳送了。甚至醫療機構間的業務協同,比如雙向轉診和二級醫院出院病人的社區隨訪,只要輕點鼠標,所有的信息都能自動收集和發送。
2.區域衛生信息化能為管理者帶來什么?
區域衛生信息化能為管理者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首先管理者能通過平臺及時掌控全區的醫療業務狀況、區域內人群的健康狀況分布情況等,及時掌控信息便于更合理地調配資源。
其次,區域衛生信息化帶來了資源集約化管理,能有效地節約資金,提高信息化效能。
同時,區域衛生信息化使第三方的專業機構能更便捷地為醫療機構提供服務,如臨床檢驗實驗室、遠程會診中心、臨床影像專家會診中心、藥品物流配送系統等,這些都離不開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建設。
另外,區域衛生數據中心作為一個二級平臺也成為了區域內各醫療機構與市級三級醫院、市級衛生專業管理機構(市疾控、市衛監、市婦幼所等)及國家專業管理機構(國家疾控、國家衛監等)信息交互的橋梁,許多不得不花費醫生大量精力的報表和報告卡現在都是后臺自動抽取、自動生成,非常有效地節約了醫生的時間,并提高了報告的準確率。
高效的另一個直接好處是,可將有限的醫療資源投入到更有意義的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和服務中去。如長寧區的慢性病業務協同管理系統上線之后,實現了慢性病患者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管理和干預,轉向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二級醫院的協同管理。僅僅半年的時間,慢性病的控制率提升了一倍,而慢性病的重點人群管理人數提升了三倍,效果是相當顯著的。
3.省略,zhu_xiaobing@ccw.省略。也歡迎您登錄“新衛生”網站(省略)參與區域衛生大討論。
來稿請注明作者聯系方式(單位、通信地址、電話等)。稿件一經采用,即按本報專家稿標準支付稿酬。優秀作者將有機會參加本年度“新衛生”主辦的各種沙龍或論壇。
每周衛事
電子病歷全國開展試點
從10月起,衛生部將在北京等22個省(區、市)部分區域和醫院開展電子病歷試點工作。衛生部擬在全國范圍內至少遴選50家試點醫院和3個試點區域進行電子病歷試點。其目標是,利用1年左右的時間,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電子病歷系統;建立、完善電子病歷應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運行機制以及質量評估和持續改進體系;探索醫院現有醫療信息系統的集成方法,建立區域電子病歷數據中心;逐步建立區域內安全共享的電子病歷信息管理系統和遠程醫療系統。(來源:人民網)
心臟將有IP地址
Android手機將成動態心電圖接收器
IP地址不再是電腦、筆記本等產品特有的網絡標記,在未來的無線健康監測系統中,每個人的心臟也將會被分配一個唯一的IP地址進行區分。這在現有的 Body Area Network (BAN,人體無線局域網)中已經初步實現,來自荷蘭的研究機構IMEC近日展示了這套系統。在BAN系統中,人體各個位置的傳感器可以依靠連接至手機實現長期可靠的動態健康監測,包括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等方式都可以在這套系統中實現。而且每個被監測的人,都將會獲得一個獨立的IP地址,方便進行管理并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可以快速地開啟應急計劃。
在現有的系統中,心電圖電極被連接到一個小項鏈里,這里面有無線收發器和電池。無線收發器采用的是nRF24L01+網絡,這樣會比使用藍牙或者近場通信更穩定,并省電。下一步IMEC還將采用超級功率射頻發射器進行數據收發,這樣可以提高耐力和傳感器的可攜性。
動態心電圖是一種可以長時間連續記錄并編集分析人體心臟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心電圖變化的方法,通常醫生會給患者佩戴一個生物數據的收集器來持續收集數據,而現在Android手機加上傳感器就可以代勞。這款設備由IMEC設計,由一個兼容Android系統的、可穿戴的無線心電圖傳感器構成。
疾控的使命是預防疾病、殘疾、傷害,創造健康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促進人民的健康。
疾控的主要工作圍繞三個大的專業學科領域展開。一是生物醫學,具體為傳染病(包括性病、艾滋病、肺結核等)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二是環境醫學,人生活在地球上,必然與生存環境發生關系。環境因素與健康危害因素息息相關,會對人的健康產生直接影響,包括食品、水、空氣、輻射等。三是行為醫學,人群疾病與健康的關系,比如吸煙、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行為習慣。疾控工作主要圍繞這三大專業領域,開展監測、干預、科研、教育培訓、公共衛生服務和管理。通過這些活動,不斷地進行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干預,高危人群健康管理與服務以及發生或罹患疾病人群的監測與管理。這些活動涵蓋了人的整個生命周期。疾控工作在這些業務活動中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呢?
首先,當前傳染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雖然已經控制了一些古老的傳染病,但其中的一些不斷出現反復,例如結核病。另外還有一些新發的傳染病在不斷地暴發,例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病毒等。第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發病率在不斷上升,人群的預防和控制很困難。慢病是不可逆的疾病,將會伴隨到人的死亡。第三,健康危害因素未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突出表現在監測面窄,如食品安全問題、環境霧霾問題并未全面開展人群危害的監測與動態評估,監測信息采集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得不到保障,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撐和促進業務活動的開展。
根據疾控工作的使命,從三個層次來提出目標定位。
政務目標:提升重大傳染病信息服務水平和科學決策能力,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快速反應及應急處置能力,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保障公共安全和全民健康。
業務目標:建立和強化傳染病、預防接種、營養與慢病、生命登記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體系,獲取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為公眾提供公共衛生信息服務,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作業目標:通過開展疾控公共衛生業務活動,獲得傳染病預防控制、免疫規劃、精神衛生、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評價與干預績效考核的業務指標。并應用這些指標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人群健康狀況的水平,提出防控和干預措施,提升公眾享受公共衛生服務的感受。
這些指標充分體現了公共衛生工作與臨床工作的不同,它是面向人群健康狀況的公共衛生服務,而不是臨床個體健康狀況的服務。但是在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中或醫院信息化建設中,往往存在著注重個體信息要素而輕視人群總體信息要素,導致在社區層面公共衛生管理缺失的矛盾。
信息化差距
中國疾控信息化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一定進展,特別是2003年以來,國家傳染病監測網絡直報系統的發展建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與醫療機構電子病歷服務信息系統連接,為政府提供公共衛生動態信息服務能力仍然不足。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與需求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具體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衛生應用系統建設信息化投入不足,回顧十年來,疾控體系能力建設,國家重點加強了各級疾控機構實驗室能力的建設,而忽視了對公共衛生信息化的投入。省以下的公共衛生機構缺乏專項資金建設投入,因此投入不足是首要的問題。二是信息系統建設與疾控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發展不平衡。從2003以來,全國疾控機構基礎能力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疾控機構的基礎條件顯著提升。各級疾控中心中最好的是實驗室。但是,信息化建設并沒有得到過多的推動,以至于造成目前地方疾控能力實驗室“腿長”,信息化“腿短”。
隨著深化醫改的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國家提出了“46312”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的總體規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進三大基礎數據庫建設,即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和全員人口數據庫。在公共衛生的監測、干預和評價活動過程中應該如何利用三大數據庫成為當前需要迫切落地實施的重要內容。解決醫防信息結合問題是切入點,促進開放共享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和全員人口數據庫,實現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是重要抓手。信息化的發展必然帶來業務流程的改變,業務模式的重構依賴于管理的變革,而工作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變革。
公共衛生信息化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信息化手段,優化公共衛生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能力。業務的發展速度比人才隊伍發展要快。多年來疾控機構的編制基本上沒變,但工作任務卻在逐年增加。從財政逐年提高的衛生經費來看,業務量隨之增加,但是人員卻沒有增加,所以只能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減輕現有人員新增工作的負擔。
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規范業務標準。信息系統建設必須標準化,它的基本原理決定了在建系統的過程中必須建立業務規則,比如規范業務流程,獲取哪些業務需求指標,采集哪些數據。因此信息化建設能夠促進業務標準的制定。另外,通過信息化實施有助于整合公共衛生資源,提高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以傳染病報告為例。醫生填寫紙質報告卡差錯率為5%,錄入系統過程中差錯率為5%,多一個手工操作環節就會多5%的差錯率,所以從醫生診斷到錄入計算機,平均差錯率為5%~10%。而信息化手段能夠減少手工環節,降低差錯率,提升信息質量。
因此,公共衛生監測系統與醫院信息系統能夠對接,讓電子病歷或電子健康檔案直接實現交換醫生工作站疾病診斷信息,則手工環節造成的差錯率就不存在了。
疾控信息化目標
疾控信息化的建設目標制訂必須與現行的組織管理體系相符合,要符合國情。我國省級疾控中心32個、地市345個、 縣級2000個,如此龐大的疾控體系如何建設?縱向如何運行?這對目標的制訂是一個挑戰。
總體目標需要建立和完善由中央和地方有機組成的全國統一的公共衛生監測信息系統網絡,實現人群疾病與健康相關信息快速收集、綜合分析和多方利用。疾控機構互連成網,信息互聯互通。在分級管理的過程中實現對人群疾病和健康相關信息的快速收集、綜合分析和多方利用。
首先,要建立省級、地市級兩級疾控應用數據分中心,并依托電商外網或者其他的商用專網甚至是用互聯網來構建虛擬的專網,對上與國家的數據中心連接,對下要與區域的衛生平臺,甚至是醫療機構來對接,從而實現三級數據平臺的互聯互通。
第二,應用國家統一標準,建立分布式業務系統,促進地方疾控工作數字化。公共衛生的業務邏輯必須高度統一,不能各自為政,數據統一采集,信息分級利用。公共衛生數據匯總不是簡單的統計相加,全國的發病率不是全國各省發病率相加再除以32,每一層面都需要從最基礎的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因此,公共衛生管理的特點是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這與醫院的點狀管理模式不同,醫院解決的是一個獨立機構內的信息管理問題,面向的對象是個體,而公共衛生面向的是人群,公共衛生服務的區域有多大,信息管理要素就應該有多大。
第三,構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三級平臺疾控公共衛生應用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構建統一的公共衛生資源共享平臺,支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需求,并將服務范圍延伸至邊遠欠發達地區。我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大多偏遠地方沒有資源和能力來構建自己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可以通過資源共享平臺,把信息管理與利用的差距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抹平”,從而促進共同發展,保障公共衛生數據的完整性。
具體建設內容
一是加快數據中心和云平臺建設,滿足公共衛生數據資源管理服務需求。重點加快中西部縣區網絡覆蓋建設,縮小城鄉差距。云平臺更多體現的是服務的平臺,體現云服務的概念,不用都建物理平臺也能共享到資源,從而滿足對公共衛生數據利用的需求。重點加快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縣區一級網絡覆蓋的建設,縮小城鄉差距。目前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的網絡連通基本上通過互聯網,應用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醫療機構的專網覆蓋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是加快各省級業務應用數據分中心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目前省級業務應用數據分中心發展嚴重不平衡。有些地區通過地方政府爭取到經費,建立了數據中心,但是近3/4的省級疾控中心還很落后,個別省甚至還沒有計算機機房或機房很簡陋無法承載業務應用。省級業務應用數據分中心是上下聯通的重要樞紐,也是國家管理區域的重要數據分中心。醫院信息化建設發展很快,國家疾控數據中心不能直接與全國6萬多家醫院直接對接,必須要實現屬地化管理,分級信息利用。因此,加快發展省級、地市級數據中心建設已經成為推進疾控信息化發展的瓶頸。
三是構建統一的公共衛生資源共享平臺,支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需求,將服務范圍延伸至邊遠地區。現在有很多聲音批評疾控,認為業務條塊結構,煙囪林立,遍地信息孤島。完全消除信息孤島并不現實。而事實上,應該是去連接孤島,架橋修路。由于疾控的階段工作重點決定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疾控的業務線條仍然需要存在,但是我們可以讓每個線條的數據整合利用,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從而全面支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需求,將服務范圍延伸至邊遠地區。
四是加快推進公共衛生信息服務,加強傳染病、預防接種、重性精神病、地方病、口腔衛生、老年保健、艾滋病、結核病、慢病監測等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公共衛生信息過去更多是為政府決策服務,然而,為公眾服務才是公共衛生的本質,要讓公眾感受到公共衛生信息化的好處,從政府投入的公共衛生信息化過程中收益。公共衛生業務內容是公眾關注的健康需求,他們需要的并不是業務數據本身,而是需要知道公共衛生數據所代表的健康和疾病的風險級別。因此,建立信息服務的平臺以及提供服務的能力是當前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五是促進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及居民健康卡的系統應用,建設完善統一標準的數據交換平臺,提升對現有數據的挖掘、利用和分析能力。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為實現全民健康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撐服務。
公共衛生業務模型分析
公共衛生主要監測系統
信息采集是監測活動重要的過程,通過監測手段可以獲得大量的人群公共衛生信息。公共衛生的監測系統,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大類。
第一類,哨點監測系統。“哨點”就像一個哨兵站崗放哨,其目的是發現“敵人”,崗哨的設置則要求有一定的視野范圍,只能夠在視野的區域內發現“敵人”,因此監測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崗哨的設置。例如,艾滋病哨點監測,在不可能做到從全人群中篩查發現艾滋病患者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在高危人群中篩查,即監測范圍為高危人群,進而估算總體感染水平。但監測范圍的局限性就決定了監測結果不能代表全部人群,而只能代表高危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感染率或者發病率。因此,不同人群的監測系統設計和產出目標必須要相對應。
第二類,抽樣監測系統。抽樣監測是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小的樣本推斷出總體結果的監測方法,它的投入比覆蓋全人群的監測要少。例如,國家DSP死因監測系統,在全國范圍內抽取一百七十幾個縣區,通過各縣區監測數據來估算全國的總體死亡率。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講,總體率和樣本率之間統計學檢驗沒有顯著差異(P>0.05),則認為樣本率是可以代表總體的。因此,抽樣監測可以代表全人群,但其缺點是不能估算分地區的死亡率,而只能得到一個水平的監測結果。
第三類,全人群監測系統。全人群的監測覆蓋是最理想的情況,目前在我國,能夠實現全人群監測系統的是傳染病和突發事件監測報告系統。但是慢性傳染病數據的準確性仍然不高,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漏報,因為慢性傳染病患者如果不去醫療機構就診,可能就不會被發現。開展居民漏報率調查,就是要去發現那些罹患傳染病或者慢性傳染病,卻沒有去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并通過調查校正醫療機構傳染病報告的準確率。我國從2003年開始實行傳染病網絡直報,由于實現了動態傳染病監測報告,雖然慢性傳染病患者到醫院就診的滯后情況仍會存在,但漏報越來越少了。
根據公共衛生面向人群的這一特征,監測的特點更多是反應率的變化,而質量控制的監測數據其統計學的可信區間達到所設定的90%~95%,就可認為數據是可用的,或者至少能夠代表監測結果。因此,開展醫療機構的漏報調查,是每年要開展的重點監督內容,即醫療機構有沒有依法報告。只要醫療機構不漏報,可信區間就不會降低,監測的結果、公布的數據就是可信的,對防控工作的指導就能得到保障。從這個角度來講,開展一項研究工作,要從各個方面綜合考慮,通過監測的手段和科學的數據分析,給決策者提出合理的、科學的建議,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就是科學的決策。2004年修訂新的傳染病防治法和相關工作規范,都是不斷地改進工作管理策略的過程,而最終目標仍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增加,實現全人群監測覆蓋。
電子健康檔案的覆蓋率決定了監測人群的覆蓋率。三大基礎數據庫電子健康檔案的建設目標就是要覆蓋全部人群,保證每個人都有一個電子健康檔案,每次醫療就診的結果都被記錄下來,實現動態記錄更新。這將全面顛覆傳統的公共衛生監測模式,監測信息直接從電子健康檔案中抽取獲得。因此,促進健康檔案的建設和人群覆蓋率、公共衛生監測信息要素的完整性就變得非常迫切,這也是公共衛生監測系統建設發展的一個核心內容。
公共衛生監測信息模型
疾控的六大業務活動的信息化建設是通過從信息采集、數據管理、統計分析、信息反饋和決策支持這樣的流程來運行的,區別在于不同的活動內容,采集的信息元素、數據管理的指標、統計分析的結果和目標、信息反饋的對象是不同的,決策支持對應的主管或行政部門是不同的,資源共享和為公眾服務的信息內容也是不同的。實際上,信息系統建設并不復雜,難點在于怎樣提取出要素。
基于生命周期的公共衛生監測
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核心目的是要動態權威地評價區域人群健康狀況,因此就必須包含人的全生命周期,即從出生直到死亡。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階段:胎兒、新生兒階段;五歲以下兒童階段;青少年階段;成年階段和老年階段。在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是不一樣的:孕期和出生的時候存在出生缺陷的問題,兒童階段主要是免疫征對疾病的問題,青少年階段面臨生長發育和傷害的問題,老年階段面臨慢性病的問題。因此,每個人不同階段所罹患的疾病或者所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既有共性也有個體差異性。在通過信息管理的手段來支撐業務活動的時候,就需要逐步地把人群疾病的活動實體轉化為信息業務指標的過程。
公共衛生監測信息維度
公共衛生監測活動主要從3個維度來描述,即時間、空間和人群,與不同的監測對象相關聯即構成了公共衛生監測信息管理的4個維度。
二維報表是傳統的信息描述方式,一個報表展現兩個維度的信息。通過信息系統的建設,二維報表可以變成三維或四維,利用信息交互界面在展現兩個維度的基礎上,可以將另外兩個維度設置為查詢條件,即通過查詢條件的改變,使描述結果發生改變。
疾控公共衛生的對象維度主要圍繞出生缺陷、感染性疾病、傳染病、免疫規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健康危害因素等業務指標體系進行描述。這些對象伴隨人的生命周期而變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所有對象維度。
空間維度主要指地球物理空間,每個人都有一個物理的投影坐標,即GPS測量時所獲得的經緯度坐標值(X和Y),通常在工作中難于動態采集每個人的坐標值,因此,常用不同尺度的行政區域來描述人群疾病的空間分布情況,比如登記個人的現住地址。空間維度與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是相關關系,但疾病的流行與行政區劃是沒有關系的,針對疾病而言沒有地域邊界,但從行政管理的角度來劃分,有邊界則更便于落實疾病控制的主體責任。
人群維度,主要是按人口學特征的分類要素進行劃分,因此,信息采集時人口學特征的基本元素是不能或缺的,比如性別、出生日期、職業等。但不同的對象維度所關聯的人群分類要素是有差異的,比如針對艾滋病、性傳播疾病的監測,不安全等高危因素可能是必要的元素,而針對職業病,患者所從事的職業就是重要元素。因此不同的疾病,人群的分類維度要素是有差異的,不能完全用一個標準來衡量。
然而,要通過信息系統實現4個維度的信息管理,還需從信息的分類上進行四維度的轉化。時間維度需轉化為日、周、月、季、年不同的統計時間節點。空間維度可以直接使用地理信息的基礎數據,從經緯度坐標識別定位,或利用省、市、縣、鄉、村邊界地圖所對應的數據元值域代碼(數據字典)進行描述或展現,使每個病例個案數據都能匯集到具體的某個空間區域。人群維度,重要的是將人口學特征的要素轉化成與之相對應的值域代碼,比如用“1”標識男性,“2”標識女性。年齡劃分將會根據出生日期進行推導。由于監測對象的多樣性,其對象維度的劃分重點在于合理的信息分類,大類可分為生物、環境和行為。針對疾病而言,通常按疾病譜來分類,每個病種還會有很多分類屬性,如按傳播途徑分類(呼吸道、消化道、自然疫源、血液接觸、母嬰等),按危險程度分類(急性、慢性),按管理級別分類(甲、乙、丙)等。針對實驗室監測,有病原微生物分型分類,媒介宿主。
由于公共衛生的特殊性,對于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將是特殊和綜合的,信息內容包括首次報告的信息、多次進程報告的信息、事件結束后的結案信息。因此,信息分類管理的特征既是一個獨立業務活動,又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疾病預防控工作需要依賴相應的組織管理體系,作為實施疾控公共衛生業務活動的組織體系,需要動態掌握相關人、財、物等運營情況,并實施有效配置和管理。
綜上所述,疾控信息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監測信息,以生物、環境和行為為對象開展監測,實施動態管理過程中獲取監測指標的信息要素的集合;另一類是管理信息,即通過組織體系,以行政、財務和人員管理為對象,對人、財、物實施監測管理過程所產生的信息要素的集合。
信息管理維度的顆粒度越細,信息系統建設的條件、成本和難度就越大,投入也就越大。因此,信息化建設的需求的分析很重要,但大多數信息系統建設并沒有很好地開展需求分析,以至于建成后要么不能解決問題,要么沒達到建設目標,最終造成建設浪費和冗余。信息系統的設計需要與現行的客觀條件相契合,即與國情相結合,提出合理的建設目標,然而當一個需求滿足以后,就會有新的需求產生,信息化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沒有“交鑰匙”工程。在系統建設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不同的階段解決不同的問題,建設需要有優先級,適當預留發展的空間。針對信息資源的服務,傳統的運作方式加上信息技術手段就會創造出新的業務管理服務模式,也就是現代信息服務模式。
公共衛生信息服務的根本是業務,監測、干預、科研、教育培訓、營運管理是主要業務活動,政府決策部門、公共衛生專業機構和公眾是主要服務對象。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所提供的信息是有所區別的,并不都是同一顆粒度:政府決策者需要的是能夠輔助決策的信息要素;公共衛生專業機構人員需要從實體到數據,甚至希望獲得最原始的數據;公眾需要的是健康與防病知識,并且是動態的知識服務,不同的健康與疾病狀態的時候,需要獲得與之相匹配的知識來指導,必須與知識庫結合起來,通過動態監測數據對應到知識庫,這樣才能有效地對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是相對應的,應為不同的對象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通過上網行為人工智能監測,從海量信息中識別出來能夠滿足個性化服務的信息,這就是典型的大數據應用。
研究信息服務必然要研究數據共享,然而在數據共享過程中,都希望共享別人的數據,但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數據。這主要是缺乏數據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因為數據是重要的資源,是資源就有價值,如果價值的利益回報或分配機制缺失,數據就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因此,在數據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對系統管理和使用者的責任、義務、利益、權利、時間、空間等方面進行優化組合,建設協同工作規范,制訂利益分配機制,對數據消費者有什么權利和義務必須要有明確的規則,否則數據共享、資源共享將是一句空話。這些問題都是研究數據資源服務體系不能回避的。
公共衛生的數據需求與特征
公共衛生的數據需求是通過監測和服務過程所獲得的數據,但實際上來自人群社會化活動的公共衛生相關信息并沒有很好地得到收集和利用。因為這些信息與傳統監測的數據不同,大多是在網絡媒體、社交網絡等上以文本形式存在的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數據。這些數據如何收集、處理、分析、利用,是有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如何從海量網絡信息中去篩選、過濾出敏感的公共衛生信息,從而發現異常或規律,是公共衛生媒體監測的核心需求。
公共衛生數據的特征首先體現在體量巨大,每個個案數據都需要包含時間、空間、人群和疾病4個維度,對象包括傳染病、慢病、健康危險因素等。二是數據繁雜,包含生物醫學、環境醫學、行為醫學。信息包括以人群為基礎的信息,以實驗室為基礎的生物和環境信息,以組織機構為基礎的管理信息,以人群社會化活動為基礎的結構化、半結構化,甚至非結構化的信息。三是所獲得的敏感信息少,收集的數據正常的多,異常的少。因此,如何從每天監測的大量信息中發現異常或敏感信息,就成為監測的主要任務。例如,從傳染病海量監測數據發現傳染病暴發的信息,這就是傳染病監測預警的基礎。由于敏感信息少,需要連續監測來捕獲異常的信息才能及時發現疾病的流行規律,其數據處理分析的難度就在于此。四是數據分析的時效性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對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響應,需要第一時間快速得到研判結果,對數據分析需求實時運算。這對一個信息系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是公共衛生大數據的主要特點。
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組織體系
一個國家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的組織體系是由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決定的。不同的組織體系,信息系統服務管理模式是不一樣的,從國家、省、市、縣、鄉五級構成了我國疾病預防機構的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組織體系。其末梢組織是鄉鎮衛生院防保科。因此,組織體系決定了信息系統運行的服務管理模式,或者叫運營管理模式。信息系統設計必須依從于組織體系。
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分類
公共衛生監測的信息系統,從業務的維度分類,可以分為五類:一是以人群監測的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信息系統;二是以事件監測管理為基礎的突發事件管理信息系統;三是實驗室為基礎的健康危險因素監測信息系統;四是以疫苗干預活動為基礎的免疫規劃信息系統;五是以組織機構管理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但信息來源幾乎都是來自基層的醫療機構、疾控機構和其它的衛生機構。
我國當前疾控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發展不平衡,有些系統已經建成,有些正在建設,還有許多系統未建。這就是信息系統建設差距,系統建設不完整,防控決策就會缺乏信息支持。例如,當前國家沒有建立慢病監測系統,因此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心梗等慢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僅依靠一些橫斷面調查的數據進行估算,調查往往存在抽樣和系統雙重誤差,其數據準確性也難于驗證。數據的不準確,不僅會誤導老百姓,甚至使管理者作出錯誤決策。
疾病監測的生命周期
任何疾病的流行都是有周期的,不同疾病的生命周期長短和峰值不同,急性傳染病周期短,慢病周期長。因此,掌握疾病周期就能找到疾病的流行規律,才能更好地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和早期控制。從信息的角度,實現疾病預測是追求的最高境界,退而求其次是預警。
一個全國性的疾病監測體系在組織體系框架下,每一級疾控機構在監測的過程中,對疾病生命周期的捕獲,都具有共性的需求。疾控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應該是一個整體,無論建立多少個數據中心、平臺分多少級,最終業務邏輯、信息標準必須是高度統一、一體化的,否則就會出現問題。因此,公共衛生云平臺的發展是疾控信息化的必然方向,這與醫療機構臨床信息化發展截然不同。
信息化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公共衛生云平臺的建設首先需要推進疾控組織機構的數字化建設。數字化是實施信息化的基礎,在業務活動基于手工操作的時候,就談不上信息化。要實現疾控六大業務活動信息化,必須在四個環節實現數字化:一是核心業務數字化,即傳染病、慢病、健康危險因素、免疫規劃、疾控綜合等。二是支持性業務數字化,即科研、教育、實驗室、信息管理。三是內部營運管理數字化,即才、財、物、后勤保障。四是決策管理數字化,即決策的數據支持,甚至是計算機智能輔助決策。因此,要實現信息化,首先就要實現疾控機構的數字化。
國家疾控信息系統的體系架構
總體架構
國家疾控信息系統體系架構的總體架構的核心是建立一體化信息采集云平臺,并在其基礎上,各級疾控機構建立分布式集成化的信息統計分析和應用平臺,用于支撐疾控各項業務應用。網絡是應用信息系統實現的基礎,以電子政務外網為基礎,同時依托互聯網建立虛擬專用網絡(VPN),或者租用商用專網進行混合組網,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或區域平臺互聯互通,這樣才能有效利用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實現公共衛生的動態監測。
平臺建設
平臺是實現業務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實現業務體系和管理體系全面推動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目標,必須同時建立統一的信息資源管理平臺和統一安全認證的信息服務門戶,才能滿足授權用戶(信息資源管理部門,公共衛生機構)信息管理、利用和服務和非授權用戶(公眾的服務)的需求。
應用架構
國家疾控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的應用架構分為三層,底層是醫院信息系統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系統,該層利用先進的工作過程構建業務信息系統,也稱生產系統。中間層是區域衛生平臺,該層是支持業務協同管理的實時監控軟件平臺,目的是滿足轄區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之間的業務協同和基于人群電子健康檔案管理和信息共享。上層是綜合集成的軟件平臺,信息從中間層通過業務過程的協同和優化,抽取基本的數據集,滿足國家級和省(市)級根據不同的業務管理過程進行動態監測、業務管理和信息服務。三層應用架構是一個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的信息架構,即支撐醫院診斷治療、社區管理服務、疾控監測干預三位一體的協同工作模式。
數據架構
要實現縱向的關聯和橫向的數據交換,疾控業務邏輯的高度統一,就需要建立統一的公共衛生數據采集交換平臺,連接不同的平臺,支撐不同的業務信息系統的信息采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獨立條塊業務系統、線條對接醫院上報數據的詬病。
區域公共衛生信息化
區域的公共衛生信息化,目標是構建智慧型的公共衛生系統(以下簡稱“智慧公衛”),只有智慧公衛才能促進全民健康保障的可及性,因此智慧公衛是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的方向,也是公共衛生信息化在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在建設中的定位,如果方向偏離,將無法實現最終目標。
智慧公衛是通過打造以動態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利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對象與衛生人員、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數字化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和促進人群健康監測與管理的智能化。通過智能化的過程,將信息動態地與健康檔案相關聯,為上層的信息系統提供了準確的信息要素,為下層提供實時信息交互與共享。
智慧公衛的核心要素
智慧公衛的核心要素主要由區域人口健康信息系統和以社區為中心的家庭健康保健系統構成。
區域人口健康信息系統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區域電子健康檔案管理信息系統。主要開展疾病危險度的評價,制定以個人為基礎的危險因素干預計劃,減少醫療費用支出,以及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的電子健康檔案。二是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包含與人群健康相關的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系統。主要以EHR為基礎,通過建立電子疾病檔案(EDR),以協同工作流程為主線,開展支持疾病及相關危險因素監測預警、干預評價、預測預報。三是社區醫療服務系統是家庭保健系統。主要開展疾病基本治療、慢病社區護理以及大病向上轉診和接收恢復轉診雙向轉診服務。四是科研項目管理系統。主要開展病理研究、藥品與設備開發、臨床試驗等信息進行綜合管理。
家庭健康保健系統,也稱為健康保健信息系統,其功能是更好地對人群以家庭為單位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和疾病的管理服務。家庭健康保健系統是最貼近市民的健康保障,包括針對行動不便,無法送往醫院進行救治病患的視訊醫療,對慢病以及老幼病患遠程監測、看護,對智障、殘疾、傳染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監測,還包括自動提示用藥時間、服用禁忌、剩余藥量等的智能服藥系統(如結核病、AIDS治療)、兒童計劃免疫接種服務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智慧公衛的特征
區域智慧公衛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互聯性、協作性、預防性、普及性、創新性和可靠性六個方面。作為智慧公共衛生管理,要能感知到疾病或者事件的發生,早期就能獲取信息,能夠被區域的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接受。并能夠從區域醫療衛生計生機構的業務活動過程中提供實時動態的信息服務。例如動態電子健康檔案管理需要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即區域內的每一個人在任何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或者被隨訪,其相關健康或疾病信息就能夠實時更新到檔案中。因此,它是一個實時的在線數據服務系統。為實現動態管理,還需要構建基于健康檔案的病人主索引(MPI),并通過主索引對人群流動監測,實現“誰建檔誰管理,誰服務誰更新”的電子健康檔案管理與服務基本原則。
區域公共衛生信息化的實施策略
在國家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總體規劃框架下,如何構架區域公共衛生應用。首先要有集成化的技術思路,其次還要同時考慮安全體系建設。在實施策略上,首先要立足規劃、統一標準。按照國家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總體規劃的要求,采用統一的信息標準開發公共衛生監測與應用系統,確保系統縱橫互聯互通。二是要以業務為根本,需求為導向,從滿足公眾的公共衛生信息服務需求出發,建設數據中心和業務應用系統,以提供適宜、可及的信息服務為根本目標。任何信息系統的建設不能脫離業務來談信息化。三是要強化協同,聯合推進。基于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實現公共衛生各業務領域間、公共衛生與其它行業間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服務,實現跨行業、跨領域的聯合推進。特別是區域信息化的建設,不同異構系統之間要連接到一個平臺,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構建新的管理機制的問題。因此在實施以數據交換為基礎的區域信息平臺集成過程中要全面遵循以下原則。即網絡建設是基礎,平臺集成是手段,標準落實是核心,業務管理是重點。高效、高質量和可負擔的智慧公衛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質量,更可以有效阻止疾病發病率的上升。
智慧公衛使公共衛生醫師能夠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學證據來支持他們的病因研究和流行病學診斷,同時還可以使醫療衛生、科學研究人員、疫苗供應商、保險公司等整個醫療生態圈的每一個群體受益。在不同醫療衛生機構間,建起疾病與健康信息整合平臺,將區域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業務流程進行協同整合,醫療衛生信息和資源可以共享和交換,從而大幅提升了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化分配,使公共衛生服務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促進全民健康。
特別是公共衛生大數據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百姓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感受。但實施過程要充分引入社會化服務的概念,體現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同建設。政府主導,開放相關數據資源,引入社會力量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政府業務部門與企業應用服務相結合,面向公眾提供公共衛生信息資源及信息技術服務。發揮社會資源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技術支持的作用,最終建立新型的疾控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滿足各級疾控機構人員對疾病監測信息管理與服務的需求。
實施技術路徑
實施的技術路徑是分步實施,逐步覆蓋。公共衛生監測的理想模式是全人群覆蓋,只有做到全面覆蓋,才能做到對全人群的健康和疾病的管理,才能動態地去做人群健康的測量和評價,這是最終的目標。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則應從抽樣監測開始,逐步推進。這樣能夠保障信息化的分階段投入能夠快速見成效。
國家新醫改方案歸納為“四梁八柱”。四梁包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這四大服務體系必須依靠網絡信息技術來支撐才能運轉起來。主席今年5月28日再次強調提出“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也只有依靠網絡信息技術來支撐才能完美實現。
當代醫療衛生信息化正在應用或需要的IT技術,主要包括網絡、存儲、交換、圖像、標識、安全等方面。國內外20多年衛生信息化的實踐證明,就信息技術而言,已足以為國家衛生信息化提供支撐。因而,醫療衛生行業對IT的要求,就是如何應用,如何用好;如何標準化、規范化、人性化;如何成為四梁八柱的支撐,成為黨和國家民生政策的載體。
區域衛生信息化推動IT行業的創新發展
隨著醫院“業務流程的數字化醫院數字化區域衛生數字化國家衛生數字化”的發展,區域衛生數字化對IT行業的要求發生了質的變化。
1.組織規模化
過去一個醫院的數字化建設常需要多家甚至一、二十家專業公司實施,而現在的區域衛生信息化要求的是一個省、一個市、一個縣的區域整體實施信息化。因而實施公司必須具備相當的規模和相應的能力才能滿足要求。
2.專業集團化
區域衛生信息化不僅需要規模化,還需要多專業的集團化。沒有多專業集團化的隊伍就難以完成區域衛生信息化。既需要有大醫院的HIS系統,也需要小醫院的HIS系統;需要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衛生院的信息系統,還需要各類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和各級政府的集成平臺等等。種類多且規模大,因此必須具有多專業的集團化的IT公司,才具備實施區域衛生信息化的能力。
3.實施區域化
區域衛生信息化需要許多專業性很強,并與高端設備密切相關的信息系統。如PACS,包括CT、核磁、普放、核醫學、超聲、內鏡、病理、心電圖等等。目前這類單項公司很多,而且規模常常很小,面對區域衛生信息化統一的網絡、統一的數據中心、統一的管理和應用平臺,常常難以適應。因此,這類公司雖然需要進一步專業化,但更需要的是區域化的能力才能適應區域衛生信息化的要求。
4.技術標準化
區域衛生信息化必然成為國家衛生信息化的組成部分。要避免區域信息孤島的產生,要實現區域乃至全國所有醫療衛生保健信息共享,必須堅持技術標準化和管理規范化。近年國家衛生部為此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標準,必須作為各實施公司的執行標準。
1 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及存在的問題
數字化區域協同服務共同體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區域協同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為醫療服務提供者、衛生管理機構、患者、醫療支付方以及醫藥產品供應商等機構提供以數字化形式搜集、傳遞、存儲、處理衛生行業數據的業務和技術平臺,以支持醫療服務、公共衛生以及衛生行政管理的工作過程。從IT技術的角度來看。應該已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術障礙,但要選擇如此眾多、復雜的適宜技術,在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中得到成功的綜合應用,仍然十分具有挑戰性。
2 對策
構建區域協同醫療信息平臺,必須解決大量醫療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與集成,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建設。
2.1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檔案建立是以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基本醫療中心與個人相關的信息新增到個人健康檔案中,允許進行更新和補充。電子健康檔案分類管理系統的主要模塊按不同人群分類管理,為保證患者的隱私權,必須設置訪問權限,保證數據的安全。
2.2電子病歷
電子病歷實際上是醫療過程信息化、數字化的具體體現。電子病歷應該是以患者為中心的信息集成,是醫院所有業務系統的有機融合。它應該是完整的、集成的、動態的、智能的反映患者整個的醫療過程,而且包括患者全部的臨床信息(數字、文字、圖形、圖像、檢查、檢驗、診斷、治療、健康體檢記錄、計劃免疫記錄等),是對個人醫療信息及其相關處理過程綜合化的體現。電子病歷還應該包括豐富的醫學知識與聯機服務,能夠為醫務人員提供及時準確和必須的信息,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服務于臨床科學研究、醫院的現代化管理、遠程醫療會診。
2.3雙向轉診雙向轉診是根據病情需要而進行的上下級醫院間、專科醫院間或綜合醫院與專科醫院間的轉院診治過程。醫療機構之間做到分工明確、合理,以“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為宗旨,醫療機構之間建立“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成立雙向轉診服務部,指定專人負責雙向轉診工作,設立專線電話,實行24h連續服務。
2.4資源重組對醫療機構功能重新定位,社區衛生服務充分發揮“六位一體”功能。融“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醫療、康復”為一體。實現區域范圍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合理分工及不同類型服務機構的功能整合。
2.5人力、技術支持制定優惠措施鼓勵大中型醫療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向社區流動,鼓勵專家、退休技術骨干醫務人員到社區兼職、掛職,定期、定向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和進修,逐步建立起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兩個層次的醫療服務體系。
2.6經濟補償機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務人員承擔著大量的社會性公共衛生服務,社區醫療服務減免掛號費,對優撫對象、特困群眾實行費用優惠等措施,使群眾得到了實惠。然而。社區衛生機構收入減少并未得到補償,加重了機構負擔,影響社區衛生服務的正常運營,還需要國家對社區衛生服務采取定額補助和稅收優惠等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財政應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建設、房屋修繕、基本設備配置、人員培訓、公共衛生服務及離退休人員費用等提供補助。
以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科學管理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為目的,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使用、財務監管信息化建設為著力點,加強信息標準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整合優化各類衛生資源,逐步實現衛生信息互聯互通高效,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問題。
二、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多種方式投資建設。衛生行政部門、公立醫院、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醫療保障機構和醫藥管理機構為實施主體;具備專業能力的咨詢公司、軟件公司、網絡提供商、設備供應商為建設主體。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設。結合實際制定總體規劃,先行試點、分步實施、逐步完善。
(三)聯合共建、優勢互補。建立由相關部門、用戶單位、建設單位共同參與的協調管理機構,實現聯合共建、優勢互補。
(四)統一標準、保障安全。采用國家和衛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術標準,制定標準化技術政策,規范頂層標準體系,逐步形成系統數據整合與管理標準體系,采用安全交換和控制技術,實現信息資源整合管理、訪問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資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現有資源基礎上,實現信息共享,拓展服務功能,使用戶能夠在權限范圍內各取所需,發揮信息資源的最大效益。
三、總體目標
按照區域衛生管理理念,采用先進成熟的信息技術,通過2-3年努力,建成系統安全、運行通暢、標準統一、應用全面、管理規范、資源共享的市、縣(市、區)、鄉鎮(街辦)、村(社區居委)4級衛生信息化網絡體系,基本實現醫療服務數字化、公共衛生管理網絡化、信息服務智能化、衛生管理電子化、安全保障一體化戰略目標,開創全程終身式健康服務和現代化醫療衛生協作管理新模式,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四、主要內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醫療衛生機構信息體系1.加強基層網絡建設。基層醫療機構要按照衛生部《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集標準(試行)》、《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等相關標準,為區域內每個居民建立統一的健康檔案,記錄居民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過程。并以居民健康檔案為基礎,以滿足業務需求為目的,建立集基本醫療、基本保健和衛生管理為一體的信息系統。2.推進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制定數字化醫院信息體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換平臺結構、信息交換基本數據集和接口標準、醫學術語集、醫院信息編碼標準等信息技術標準體系。推進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的信息系統建設,規范診療護理行為。建立門診、住院、藥品管理系統,醫生工作站,檢驗、影像、心電等臨床信息系統,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探索各級醫療機構之間雙向轉診、協同診斷等協作機制。完成醫院行政、人事、財務、后勤以及績效管理等事務數據集成,為實現區域協同醫療和推行“就醫一卡通”奠定基礎。3.建立全市統一的社區衛生信息系統、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實現與現有公共衛生系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慢病監測及死因報告系統、衛生監督系統、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出生證明系統)在市、縣(市、區)級衛生信息平臺的整合。4.加快衛生應急指揮與醫療救治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健全市級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建成音視頻一體化信息平臺,將疾病報告、醫療救治、衛生監督和各類衛生資源數據庫有效整合連接并展現;醫療救治信息系統重點建設120車載視頻和救治現場移動視頻語音傳輸,提高實時指揮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衛生服務門戶網站和短信服務平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實現衛生核心應用體系與對外服務貫穿,相關公告,采集公眾意見及相關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與公眾交流能力,使門戶網站和短信平臺真正成為政府、專業部門與群眾溝通的信息橋梁;醫藥衛生服務信息(各類許可辦理、預約服務、診療信息網上查詢、接種短信提醒等),提供各類自助(門診觸摸屏、電子顯示屏等),推行“就醫一卡通”,實現遠程會診和雙向轉診,使醫療衛生服務更加方便群眾。
(三)構建衛生信息數據中心和信息管理平臺通過對區域內各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業務和管理數據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實現區域內醫療衛生信息互聯互通,衛生行政部門對各公立醫院運行狀況、醫務人員診療行為、藥品供應情況及不良反應實施監控,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調度指揮和社會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等政策制定需要,實現群眾就醫預約制、“就醫一卡通”、病歷終身制,最終實現醫改目標。
五、實施步驟
(一)試點引路階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醫院和1個區的社區衛生和婦幼保健機構為試點,先行完成1家公立醫院、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以及5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信息化建設。逐步在全市建立統一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并實施規范管理。同時,構建區域衛生數據中心和信息整合平臺,實施“就醫一卡通”工程建設,實現試點醫院與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建立“健康小屋”和公眾健康信息服務平臺,完成衛生服務門戶網和衛生服務短信平臺試點(包括網上門診預約、診療信息查詢),結合全市社區衛生和婦幼保健軟件系統,開展短信接種提示等。為全市衛生信息化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二)全面建設階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對全市公立醫院、公共衛生機構(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和衛生監管機構等)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包括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信息化建設,實現醫療服務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區域信息管理平臺基礎上,實施衛生業務管理和區域內醫院運營監管,實現與醫保平臺對接和業務聯動、“就醫一卡通”。
(三)穩步提升階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擴展區域衛生信息化范圍,橫向覆蓋所有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醫藥管理、行政管理等相關單位,縱向覆蓋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4級機構,形成較為完善的醫療信息服務網絡,實現本市區域內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數據互聯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負責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組織實施;成立市衛生信息管理中心,負責醫藥衛生信息系統管理、運行和維護。
中圖分類號:R17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04-0050-02
閔行區電子健康檔案(EHR)信息平臺使居民健康檔案兼有居民電子健康記錄和電子病歷的雙重功能,是記錄居民從出生到死亡生命全過程各項健康指標的集合。胎兒的健康記錄依附于母親的健康檔案,一旦出生,他就擁有了自己的電子健康檔案。閔行區電子健康檔案的特點是一點采集、多點共享、綜合利用,實現了健康信息的“在線”、“實時”、“連續”和“整合”。
1 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網絡的架構
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包括學校概況、健康保健、疾病監測及查詢分析等諸多內容,涵蓋了學生健康的各個方面(計劃免疫、兒童保健、口腔保健、健康體檢、健康教育、體檢提醒、心理咨詢及視力檢查)。管理信息系統有效整合了衛生及教育資源,使學生健康管理由原來的各自為政逐步轉變成互聯互通,從而達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同時電子圖表、曲線等直觀智能化的數據分析,提高了政府、衛生、教育部門對學生健康問題的分析和決策能力,切實做到疾病的早發現、早干預,增強了健康管理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同時降低了干預成本。通過學生健康管理信息平臺建設,使學校衛生由“單向服務”向“互動服務”、“傳統經驗管理”向“規范程序管理”、“單純體檢模式”向“全程健康管理模式”轉變。
學生健康管理信息平臺的主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接閔行區衛生信息中心,并通過衛生信息中心與區各防治站所聯網,服務終端延伸到轄區各托幼機構和中小學。根據使用權限,做到各司其職。從而形成從上至下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網絡(圖1)。
2 學生健康管理信息平臺的模塊及功能
2.1 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模塊
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包含基本信息、健康管理、疾病監測三大模塊。
1)基本信息模塊 按所屬學年、社區、托幼機構、班級將幼兒基本信息逐一輸入,同時將社區醫生和保健老師的職務、姓名等基本信息輸入,提高社區醫生責任制服務的準確性。
2)健康管理模塊 按所屬學年、社區、托幼機構、班級等將嬰幼兒計劃免疫信息、兒童保健信息和學生健康體檢信息逐一輸入,針對學生查出的健康問題開展的窩溝封閉、視力矯正、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等服務內容也一并輸入,以便動態觀察和健康干預。
3)疾病監測模塊 該模塊信息是由各托幼機構保健老師填報,保健老師記錄嬰幼兒疾病情況,晨檢情況、意外傷害和幼兒因病缺課情況等。該模塊還包括網上流行病學調查,告學生家長書、疾病隨訪表等,對兒童傳染病的防范起到檢測作用。
2.2 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
1)第一時間掌握兒童健康狀況 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由于實現全系統聯網,根據各自應用權限各使用單位都可以進行有限的查詢,大大提高了衛生信息的使用效率,從而達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同時電子圖表、曲線等直觀智能化的數據分析,為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據。疾病預防控制部門通過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可以第一時間了解社區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趨勢,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疾病的干預。
2)有助于做好學校衛生管理 社區醫院和托幼機構均安裝了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社區醫生在中心內可以通過該平臺將幼兒計劃免疫、兒童保健、口腔保健等健康情況錄入該系統,實時了解幼兒的健康信息;保健老師在幼兒園內通過該平臺得知幼兒的健康情況,還能定期告知社區醫生幼兒的其他健康信息,如缺勤、傳染病發生、事故發生等等,社區醫生可以及時進行處置或提供建議。托幼機構健康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也同時降低了干預成本。不僅僅根據以上相關信息生成一系列報表,方便托幼機構保健老師與社區醫生統計分析。社區醫生可根據所屬學年、社區、年級等選項進行詳細查詢,更有效的管理學生的健康檔案信息,并可以對這些信息進行導出,打印等,將資料以文字檔案形式保存。
3)提高了學校衛生管理的效率 通過“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可以每日上傳當天指導,真正做到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一旦發生傳染病或兒童意外傷害等突發事件時,通過“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即刻傳報至社區兒童保健條線及區疾控中心、區婦幼所,各部門接到托幼機構發生緊急事件的報告后,利用網絡平臺可以展開應急處置,如落實消毒、隔離等措施,真正做到第一時間處置。事后區疾控中心、區婦幼所還可利用網絡平臺對事件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落實后續管理等。為孩子的健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4)節約了衛生資源成本 “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將托幼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緊密連接在一起,托幼機構保健老師與社區醫生資源共享,信息渠道快速暢通,達到簡化程序的目的。通過網上交流、電子報表、實時查詢,減少了以往靠人員往來,文書傳送,既費時又費力,大大節約了衛生資源,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3 問題和對策
學校信息化建設發展情況
1.高度重視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
學校的信息化教育始終堅持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優質的現代化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校發展中的作用。
學校不僅有先進的學生網絡機房、配套齊全的電子備課室、精品課錄播室、校園電視臺、校園標準化語音教室,還建設有24個多媒體教室,教室配置推拉式黑板、電子白板、數字投影機、多媒體計算機、視頻展臺等教學設備。硬件建設的不斷增強,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資源保障。
2.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是組織教師參加信息技術相關培訓,信息技術教師均具備計算機中級水平,28名中青年教師通過計算機高級技術考試,占教師總數的25%。
二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使用率和覆蓋率,學校開展了計算機教學的校本培訓,并聘請專家為教師做計算機應用培訓。
三是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市區級信息技術大賽,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和水平。2003年,我校推薦5名教師參加長春市二道區課件評比大賽,囊括大賽的全部一等獎。
四是注重理論研究與教學實際相結合。2010年3月,“十一五”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重點課題“有效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證研究”通過專家評審結題。
3.建網建庫,共享資源
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以校園網建設為抓手,積極搭建教學平臺、管理平臺、信息交流平臺,建立全校教育資源與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研的長效機制,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靈活有效的應用,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信息化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技術逐漸深入各個領域,當然,醫院也不例外。信息化應用在區域醫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促進了醫療服務效率和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確保了醫療的安全性,逐漸成為醫療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從區域醫療信息化的概括著手,進而分析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闡述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可以為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提供一些借鑒經驗,促進區域醫療信息化的發展。
1區域醫療信息化
1.1概念 區域醫療信息化是一項比較復雜且系統的工程,是集信息網絡、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支付等為一體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突破了傳統醫療模式的限制,并結合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建立的區域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可以對區域內的各種醫療衛生系統信息和衛生信息進行集中的存儲和管理,并能夠達到共享的目的。
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涉及到多個領域、多個部門、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經過識別、規劃、實施及試運行多個階段。
1.2信息化建設的內容 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包括管理機構、協同服務提供模式、商業模式、居民診療的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等內容。
2存在的問題
2.1認識不足,資金不足 現階段,醫院的部分領導對醫療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他們比較重視的是將資金投入到很快就見效益的醫療設備上,而不愿意將資金投入到不能直接產生效益的信息系統建設上去,不重視對高質量軟件的購買,只重視購買大量的硬件,使得醫院的投入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不健全的醫療機構補償機制及資金不足等都是限制我國區域醫療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據不完全統計,一個三級甲等的醫院要想建設整個信息化系統,大概需要投資幾千萬資金,但這些資金又不可能僅僅依靠政府撥款,主要依靠醫院自己的收入進行解決,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三甲醫院都無法勝任這項工作,這也造成了信息化建設存在很大的阻礙,因為資金的問題,導致項目不能正常展開,甚至已經開始建設的項目也因此而停止建設。
2.2信息技術與醫學結合具有困難性 由于醫療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增加了信息技術和醫學相結合的難度,對醫療信息化建設難度估計不夠,導致很多信息系統建設失敗。醫療的復雜性非一般行業能夠體會到的,加上業務流程的繁瑣,專業度高,使得信息化建設更具困難,可以說全世界沒有哪一家可以稱得上切實實現信息化的醫院。
2.3多方管理協調難 在我國,對于醫療衛生部門實行條塊化管理,跨部門進行協調,難度增大,區域信息化涉及到多個系統部門,每個系統都具有自己集團的利益,所以,管理協調存在很大的困難;各個部門間對于書管理和信息系統的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存在很多異構的、來自多個開發商的數據庫、信息系統等,成為區域醫療信息化發展的阻礙。
2.4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缺乏 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過程,具有靈活性和擴展性,對于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使用的很多平臺和技術都來自國外,因此需要大量的管理和技術人人才,但實際上,我國的IT供應商不具備醫療的經驗,對醫療行業的特性沒有掌握,缺乏具有高技術的人才,對于掌握一定臨床知識、又具備先進管理方法的管理人才也有待引進,復合型人才的缺乏,勢必會給信息化建設造成極大的阻礙。
2.5信息標準體系有待健全 我國雖然加強了對醫療衛生信息建設的籌劃,但是并沒有建立和完善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的標準,對于國家層面的技術架構設計嚴重缺乏;區域醫療的信息共享是建設醫療信息化的核心,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設標準,造成信息化標準化程度不高,對于架構設計的接口方式沒有統一的標準規定,加上軟件開發企業較多,對現行的國家性標準執行力不夠,使得接口多且雜,數據類型復雜,造成集成難度大。
2.6基礎薄弱 在我國,醫療機構信息化發展了幾十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縣級醫院都建立了管理系統,但是只是停留在財務管理上面,臨床信息系統真正實現計算機化醫生醫囑錄入系統和電子病歷的三甲醫院并不多,都只是集中在比較簡單的層面,基層醫療信息化的建設時實現區域醫療信息化的重要條件,但是現階段基層醫療信息化的基礎薄弱是阻礙我國區域醫療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醫療建檔率不高,也是影響區域醫療信息化發展的因素。
2.7平臺建設問題 對于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而言,信息系統平臺的建設至關重要,因為憑借信息系統平臺才能實現數據的交換,它主要包括應用服務系統和數據庫存儲系統。平臺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投資,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這無形中增加了建設的難度。
3解決措施
3.1發揮政府的作用 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投資,資金問題成為各個醫院面臨的共同問題,成為阻礙信息化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政府要重視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資助力度,政府要建立一個長期的、穩定的資金投入渠道,并進行成本效益的合理分析;但信息化的建設單單依靠政府的力量不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不斷拓寬籌資的渠道,因此,政府要發揮重要的作用,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并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積極參與投資,要發揮醫院集團、醫療、商業保險機構、軟件服務商及銀行等的作用,例如:中國電信在鄉鎮衛生院信息化建設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規定要從醫院年收入中占用多少比例用于信息化建設,按照收益份額的多少進行合理的投資,也可以嘗試成本分攤的方法,以緩解信息化建設資金的緊張問題。
3.2統籌規劃,協調部門 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其過程復雜而艱巨,因此,整體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立足區域醫療全局,要對醫院的現狀進行綜合的評價,對于基礎模式和協調架構要進行整體規劃,分階段進行;協調各個部門,要求部門之間步調一致,將總體規劃工作貫穿在整個建設過程中,整合衛生資源,真正做到解決實際的問題,確保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政府要高度重視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委托專業咨詢機構對系統建設進行可行性分析,并綜合衡量區域經濟水平、技術能力,技術和經濟都是制約區域醫療建設的關鍵因素,進行科學的論證是必要的,可以避免盲目的建設。
3.3確立信息化建設標準體系 為了保證各個應用系統在數據交換和集成的過程中,遵循統一的信息化建設標準,就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相關的信息標準和規范,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一部分,像《電子病歷基本規范》等,但這些標準、規范的建設離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政府要加快這方面的標準的制定,進而為區域信息化建設提供重要的保障。
3.4加強人才的引進工作 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因此,必須建立技術過硬的專業化隊伍和具有先進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首先,要引進優秀的衛生信息專業的學生和優秀的人才,然后對他們加強培訓,培養信息化人才,普及信息化的知識,促使他們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3.5探索一個可靠的醫療信息化運營模式 對于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和運營模式,國內外都展開了研究,雖然形成了幾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商業模式,但還有待檢測;政府應積極研究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的可靠模式,并為開展此項研究的醫院提供物質和政策上的支持,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各個區域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設和運營模式,以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
3.6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醫療信息化的開展必然需要法律法規的支持,因此,國家的立法部門要發揮職能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險支付制度和醫療政策,使得醫療信息化建設有法可依;同時還要建立規范、引導信息系統建設的相關法律,為患者的隱私安全及系統的網絡安全提供保障。
3.7加強信息化平臺的建設 區域醫療信息化平臺的建,根據行政區域的劃分來建立多個區域的醫療機構,每個區域醫療機構的下面都擁有很多個院級平臺,各個醫療交換平臺之間是平等的,院級要將每天的患者電子病歷上傳到區域平臺上,建立與區域平臺互通的統一接口標準,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區域醫療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對于實現居民電子病歷為主體的信息采集、存儲更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可以通過信息化平臺向其他醫療機構推送電子數據病歷,為各類區域醫療開展醫療衛生服務提供必要的支持,有利于實現區域醫療單位之間病例數據的交換,對居民電子檔案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3.8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評價是區域醫療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建立醫療評價體系勢在必行,要定期實施評估,通過科學的評估來表現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的社會效益、醫療的質量和效率,分析項目的成本,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據;現階段,我國還沒建立成熟的評價指標,因此,要加大對評估方法的研究,建立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實時的評估,進而有利于促進區域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4結論
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對于醫療事業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未來醫療行業發展的必然方向。本文對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從而可以看出,只有在國家、政策、醫院及社會資源等綜合作用下,才能促進區域醫療信息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華.當前醫院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新通信,2014(03).
[2]言卓.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問題與應對策略的探討[J].實用預防醫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