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27: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生兒基礎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生兒顱內出血主要原因是由分娩過程中機械因素對新生兒造成的腦損傷和缺氧性腦損傷,常見的出血部位有硬膜下、室管膜下、蛛網膜下腔和腦室內。圍生期內的早產兒極易發生新生兒顱內出血,致死率較高,并且預后差。現隨機選擇我院近3年來收治的100例新生兒顱內出血患兒,并將臨床觀察和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兒顱內出血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齡2-7歲,平均年齡(3.41±1.56)歲;早產兒38例,足月兒62例;有產時窒息病史58例,其中輕度窒息31例,中度窒息19例,重度窒息8例;顱內出血原因:缺氧58例,產傷36例,維生素K1缺乏6例。
1.2 方法 對100例患兒的意識狀態、各項生命征、囟門變化和驚厥等進行密切的觀察,同時給予積極、有效的護理。
2 結果
治愈95例,死亡3例,放棄2例,治愈率為95.00%,病死率為3.00%;出院半年后隨訪治愈的95例患兒,精神、運動、發育、智力正常86例(90.53%),發生后遺癥9例(占9.47%),其中繼發性癲癇3例,腦癱6例。
3 討論
3.1 病情觀察
3.1.1 意識狀態 該病患兒的初期意識表現為興奮、煩躁不安、易激惹、鬧性尖叫等,病情進一步發展將出現嗜睡、昏迷及肌張力減弱等。意識狀態常與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新生兒自身系統形成有關。所以,當患兒意識狀態出現不同程度改變時,應立即報告主治醫生,行CT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和范圍,以免延誤病情[1]。
3.1.2 各項生命征 加強監測患兒的各項生命征情況變化有重要的意義,如體溫、呼吸節律和頻率、瞳孔、心率等等。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患兒最常見臨床表現為呼吸節律改變或者呼吸暫停。呼吸的改變往往提示著病情的進展,如呼吸深大常常提示患兒顱內壓較高,呼吸淺慢則提示病情危重等等。本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有34例患兒出現過呼吸節律的改變或呼吸驟停,經及時救治后33例患兒病情好轉,2例搶救無效死亡。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患兒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關系,雙側瞳孔多表現有不對稱、固定、對光反射減弱或遲鈍。
3.1.3 囟門變化和驚厥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患兒囟門變化可反應顱內壓的情況,如囟門緊張、突出提示顱內壓升高;囟門平軟提示患兒病情平穩或顱內壓下降病情好轉。驚厥是該疾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詳細記錄患兒的發生部位、發作頻率和發作持續時間,當患兒出現持續發作是,應立即報告床位醫生做及時的處理[2]。
3.2 護理措施
3.2.1 健康教育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患兒病情較重而且病情變化大,若沒有事先告知患兒家屬患兒病情的特點,或者許多的家屬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好自身的情緒,而產生醫患之間的矛盾。患兒診斷明確后,告知該患兒家屬目前的病情、治療方案、措施和預后等,以獲得家屬積極配合和理解,同時需向患兒家屬詳細介紹相關的疾病知識,使患兒家屬加深對疾病的認識,自覺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操作,減少并發癥和后遺癥[3]。
3.2.2 基礎護理 基礎護理中,要保持患兒合理的室溫(26.0℃-27.0℃)、相對的濕度(55%-65%)和安靜的環境。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患兒若因分娩過程中機械因素對新生兒造成的腦損傷應注意合理的,以減輕頭顱的血腫為宜。加強呼吸道的管理和給氧,如取側臥位或仰臥位,避免誤吸嘔吐物引起吸入性肺炎,并給部分缺氧的患兒低流量的吸氧,將血氧濃度控制在50-65mmHg之間。對患兒行一切護理治療或非護理治療操作時,都應該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操作過程中要盡量輕柔得當,避免因操作引起患兒的煩躁,影響治療效果。
3.2.3 康復護理 新生兒顱內出血疾病后期的有效康復治療,能減少該疾病帶來的后遺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許多家庭都選擇將患兒帶回家中行康復治療,所以在這些患兒出院時,需要對家屬進行后期的康復治療指導。康復治療的目的在于減少新生兒顱內出血疾病的后遺癥,治療的時間大約3-6個月。康復治療的內容應包含康復訓練方法和嬰幼兒的基本護理常識,并建議家屬定期到指定醫院檢查患兒的神經系統發育情況。
3.2.4 注意事項 首先,嬰幼兒在出生前的早期準備和產程中的應對。如建議早產孕婦行絕對臥床以減少宮縮;及時搶救產程中出現缺氧窒息的新生兒;對早產孕婦行剖宮產,避免分娩過程中對早產兒造成腦損傷等等。其次,正確評估已經出現顱內出血的新生兒,行及時、合理的治療方案,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對患兒行全方位的精心護理。最后,在出院前,對患兒家長進行康復治療培訓,并建議定期的隨訪,盡可能的降低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后遺癥,并改善今后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1-0194-01
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兒的急癥,是新生兒重度窒息的常見并發癥,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因多為應激性潰瘍,常發生于新生兒窒息、早產兒、重癥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癥患兒。從新生兒體重和循環血量關系來看,消化道出血易發生失血性休克,若不及時救治可導致死亡。及時給予有效的止血治療和急救護理,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本文就我院收治的52例消化道出血新生兒,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和急救護理措施,并取得顯著性療效。現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2例消化道出血新生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24例;2例為過期產兒,22例為足月兒,28例為早產兒;患兒出生體重在1500至2500g,出血時間在1至2d,出血量在30至120ml,原發性疾病:2例新生兒肺炎,4例新生兒敗血癥,2例新生兒出血癥,16例新生兒窒息。
1.2治療方法
本組患兒均采用積極治療原發病、糾正缺氧、酸中毒、合理輸液、輸血、補充血容量、抗感染、冰鹽水洗胃、胃管內注入及全身運用止血藥等治療措施。
1.3護理方法
1.3.1病情監察
嚴密觀察病情 對患兒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并定期對患兒呼吸、體溫及心率等進行測量,觀察患兒口唇、面色、皮膚顏色及眼結膜色澤,密切觀察嘔吐物及大便顏色和量。若患兒出現心率過快、體溫過低及低血壓等癥狀,應高度警惕,及時告知醫生。因為低血壓、低體溫、或蒼白伴氣急常常是消化道出血的早期信號。隨時抽取胃內容物,若抽取的胃內容物為咖啡渣樣液體,說明胃內出血或出血未止;再者對胃內容物進行觀察,若液體呈暗紅色或鮮紅色,表明出血量較大[1]。排柏油樣便且多伴全身軟弱、哭聲無力、皮膚黏膜蒼白、心率快、四肢末梢發冷等癥狀,說明消化道大出血,應立即做好抗休克的準備。記24h出入量并觀察周圍循環,看有無尿少、尿閉等情況。及時采取有效的急救護理措施。
1.3.2洗胃護理
患兒入院后,應及時給予適量的冰鹽水進行洗胃,以將胃內液體有效排出,同時能夠使胃內溫度有所下降,血管收縮功能增強,以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早期洗胃可減少危重新生兒應激性潰瘍的發生,還降低了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并可有效的減少禁食時間及使用靜脈營養的次數,增加搶救成功率。但護理配合極其重要,熟練掌握插管技巧,加強用藥的觀察護理,是防止護理并發癥、提高療效的關鍵。新生兒洗胃應選用新生兒專用硅膠胃管,早產兒用6號,足月兒用8號胃管。洗胃前先抽吸胃內容物,觀察記錄其性質、顏色、量,抽出鮮紅色或暗紅色液體,提示出血量較大;抽出咖啡渣樣液體,提示出血量較少。進行操作時,每次緩慢注入生理鹽水20ml,至剩下2ml時開始回抽,若回抽無胃液,可輕輕轉動胃管,改變,將注入的生理鹽水抽出。冰鹽水洗胃每日1次,一般準備4。C生理鹽水100-200ml,至洗清為止。洗胃后,可通過留置胃管方法進行胃腸減壓,以使胃內壓力有所降低,確保胃腸部位血液供給充足,同時對胃管液體性質、顏色及量進行密切觀察。
1.3.3凝血酶止血,新鮮配置凝血酶
給予患兒100-200u凝血酶+6ml生理鹽水進行治療,由胃管內注入胃內保留,每隔2到4h一次,直到出血停止。凝血酶為局部止血藥,有促進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并有激活凝血因子,促進上皮細胞增生的作用。在給藥前先抽吸,觀察胃管是否通暢,推藥時要慢,觀察患兒有無惡心、嘔吐,推完后用2-3ml生理鹽水沖洗胃管,并將新生兒緩慢輕柔地左右翻身2-3次,使藥液與出血部位充分接觸。同時依據患兒病情,對用藥療程進行有效控制,通常為2至5d。凝血酶具有良好的血液凝固效應,并對出血點進行有效的填塞止血,同時對傷口愈合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止血效果較為顯著[2]。
1.3.4原發性疾病治療
對并發有失血性休克或者酸中毒患兒,應采取有效的糾正措施;對于并發重癥感染患兒,應給予適量抗生素進行感染預防和控制;寒冷損傷綜合征要及時復溫,改善微循環;有呼吸衰竭、顱內高壓、抽搐等要及時處理;對并發缺氧、呼吸衰竭等患兒,根據其缺氧情況,給予相應的氧療方式。如頭罩給氧,氧流量4-5L/min,鼻導管給氧,氧流量0.5-1L/min,使PaO2維持在8-12KPA,不宜過高,以防氧中毒,嚴重缺氧的患兒給予機械通氣。
1.3.5保暖護理
由于新生兒中樞神經發育不全,皮下脂肪很少,而體表面積卻很大,導致患者低溫過低,從而易引發代謝紊亂、硬腫和肺炎,也可導致組織內血流緩慢使組織灌流不足引起缺血缺氧,器官衰竭及酸中毒等癥狀。所以,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做好保暖工作,將體溫低于36.C患兒放入到適宜溫度的暖箱保暖,體溫應維持在37.C左右,切忌用熱水袋和電熱毯進行體表加溫,以防心腦等臟器的血流量進一步減少。
1.3.6加強基礎護理
迅速處理帶血的嘔吐物、血便或被污染的衣物。嘔吐時及時清理口腔,清除口腔異味,避免口腔細菌繁殖,做好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患兒便血后,用溫水清洗臀部及肛周,保持臀部清潔,必要時涂鞣酸軟膏,以防紅臀發生。
1.3.7合理喂養
止血成功后,應予以母乳喂養,母乳不僅有利于患兒消化和吸收,同時還能夠使其胃腸道功能得到增強。初始奶量應在2至5ml,并依據患兒病情適量增加。若患者出現胃內滯留癥狀,可適當延長喂奶時間,同時避免喂奶過量而引發胃腸道并發癥,防止消化道再次出血。應激性潰瘍患兒,尤其是早產兒應嚴格禁食,以防出血加重,或誘發嘔吐。禁食期間應靜脈補充營養、液體,必要時靜脈補充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等。待患兒一般情況良好,大便潛血實驗陰性開始喂養。由稀到稠,逐漸過渡到全奶,奶量由3-5ml開始,視病情逐漸增加,防止奶量過多,加重胃腸道負擔。
2結果
52例消化道出血新生兒經過臨床急救護理后,患者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其中35例治愈,15例好轉,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2%。
3討論
消化道出血屬于新生兒嚴重并發癥,常見于并發有早產兒、器官衰竭、窒息、重癥感染等疾病的患兒,尤其是重度窒息患兒消化道出血率達52.35%(126/241)[3],若不是及時采取有效的搶救護理,將導致患兒由于失血過多而休克死亡。因此,當患兒確診為消化道出血時,必須及時給予有效的急救治療措施,同時做好各項護理工作,才能提高臨床急救有效率。
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新生兒,給予有效的急救護理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臨床急救有效率達到96.2%。當新生兒出現重癥感染、缺氧或窒息等癥狀時,容易引發應激性潰瘍效應,嚴重危害到患兒消化系統,使胃腸部位的血流灌注大大減少,從而引發酸中毒、缺血及缺氧等癥狀,對胃腸粘膜造成嚴重損害。因此,要有效改善新生兒的血液循環功能,才能避免患兒胃腸部位呈現缺血狀態,同時給予適量抗氧藥劑,以避免氧自由基受到損害[4]。當新生兒出現消化道出血時,容易由于失血過多而引發休克癥狀,所以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患兒冰鹽水進行洗胃,同時給予適量的凝血酶,以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然后建立相應的靜脈通道,以及時補液、輸血,以補充血容量,促進血液循環功能康復。為了避免患兒出現低溫癥狀, 應做好保暖護理工作。止血成功后,應謹慎喂養,以有利于患兒病情康復。若并發有重癥感染、窒息、缺血及缺氧等疾病患者,應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以起到預防和減少消化道出血的目的。
總之,給予新生兒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的急救護理措施,能夠提供臨床急救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兒病情康復。
參考文獻
[1]徐云.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觀察與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6(07):74-75.
中圖分類號: 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305-02
引言
嬰兒水療是指在特定水質(仿羊水)、水溫和專業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指導下,讓寶寶在仿羊水中自主的安全運動。目前研究認為,嬰兒水療有促進嬰兒生長發育,增強嬰兒免疫力和應激力,增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減少嬰兒的哭鬧,增加睡眠等作用【1-2】。本文回顧我科應用水療和撫觸對新生兒的護理效果,現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128例均為我院產科分娩的正常出生的足月正常產嬰兒,胎齡均為37~40周,體重2500~4000g,全部采取母嬰同室、母乳喂養,母兒均無并發癥,Apgar評分≥8分,無新生兒窒息史及皮膚破損或感染,均符合水療條件。將128例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79例是既做水療又做撫觸的新生兒,對照組49例是家屬不同意做水療及撫觸的新生兒,2組新生兒胎齡、體重、出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于新生兒出生后第2天給予每天1次10~15min的水療。室溫保持在28℃左右,水溫38~40℃。水深以新生兒足底不能觸及水池底為準,選擇合格的專用游泳池和游泳圈,并仔細檢查游泳圈的安全性。新生兒肚臍貼防水貼,套好項圈后緩慢地放入水中游泳,并實行一對一專職水療,看護者與新生兒的距離必須在監護人的一臂之內,由經過培訓取得上崗證的技術人員負責。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內套一次性專用塑料袋,并做到一人一池水。水療后,由專業護理人員為新生兒進行撫觸5~10min。對照組由專門培訓的護士,每天進行沐浴1次。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使用配對t檢驗和X2, P
2 結果
2.1 2組嬰兒體重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生理性體重減輕恢復時間明顯縮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2 2組糞便初排時間及糞便轉黃時間 觀察組較對照組胎便排出時間提前、胎便轉黃時間提前,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2組嬰兒糞便初排時間及糞便轉黃時間比較(`c±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水療聯合水中撫觸是一項全身運動【3】,促使迷走神經的興奮【4】,從而使消化液和胰島素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游泳時由于水的浮力作用,減弱了重力對血循環的影響,水波對皮膚的拍擊對血管起按摩作用,人在水中的活動比在陸地消耗能量多,加之游泳聯合水中撫觸能促進腸蠕動,排便增多,尤其是促進胎便的盡早排出,有利于新生兒消化吸收,促進體重的增加。本組資料顯示,水療因符合新生兒的生理要求,使嬰兒身心得到撫慰,減少煩躁和哭鬧,從而使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減少或不明顯,并使體重回升和增加加快,有利于嬰兒的生長發育。
在護理中,我們應注意水療及撫觸前半小時停止嬰兒進食,將室溫控制在28℃左右,出生10d內的新生兒臍部應貼防水護臍貼。檢查游泳圈的安全性,套上后檢查下頜部是否墊托在頸部,入水前讓新生兒先適應水中的溫度與環境,然后將新生兒逐漸緩慢的放入水中。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內用專用一次性塑料袋,并做到1人1池水。待嬰兒水療完畢將游泳
圈拆下,用消毒浴巾擦干全身,注意保暖,取下護臍貼后要進行臍部消毒。然后用潤膚油擦于手掌進行撫觸,撫觸過程中播放輕柔的音樂,并用柔和的語言與寶寶說話。可讓父母共
同參與,一起當新生兒的教練,但全過程需有專業人員監護。
總之,通過對水療及撫觸后新生兒的觀察,新生兒在水中自由的活動可增加內臟和肌肉的活動強度,促使胎便的及時排空,能更多、更好的吸收初乳,對寶寶的生理性黃疸有改善及治療的作用。另外,水療與撫觸符合新生兒的生理需要,具有安全感,得到身心的撫慰,消除其孤獨、焦慮、恐懼等不良情感,有利于正常睡眠的建立。這樣新生兒的生理性體重下降會有所減少或不明顯。在活動過程中父母通過目光、語言、雙手的肢體交流增加家人與寶寶的親情交流,使孩子在新生兒期就有良好的應答和反應,從而使神經系統也能得到相應的發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萍,丁燕琴,金愛英. 新生兒水療的效果觀察及護理要點[J].現代護理,2004,10(3):23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嬰幼兒的健康保健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健康聰明從零歲開始,護理模式和目標也不斷地向關愛和人性化發展。嬰兒水療是指在特定水質(仿羊水)、水溫和專業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指導下,讓寶寶在仿羊水中自主的安全運動。目前研究認為,嬰兒水療有促進嬰兒生長發育,增強嬰兒免疫力和應激力,增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減少嬰兒的哭鬧,增加睡眠等作用。筆者所在醫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對在本院產科正常分娩的足月產兒100例實施新生兒水療及撫觸療法,現將護理經驗及觀察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均為筆者所在醫院產科分娩的正常出生的足月正常產嬰兒,胎齡均為37~40周,體重2500~4000 g,出生1 min Apgar評分均為10分,無窒息史,不存在高膽紅素血癥的高危因素,無新生兒溶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及各種感染等。均實行母嬰同室、母乳喂養、按需哺乳。母親無合并其他疾病,營養好,乳汁分泌充足,新生兒能吃到足夠的母乳。100例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其中57例是既做水療又做撫觸的新生兒為研究組,43例是家屬不同意做水療及撫觸的新生兒為對照組。
1.2 方法 按廣東省省生殖協會婦幼保健院趙少飛印發的“嬰兒游泳與撫觸”及相關文獻介紹的新生兒水療操作要求進行水療配合撫觸[1]:于新生兒出生后24 h給予每天1次15~20 min的水療。設定室溫28 ℃,水溫39 ℃~40 ℃,水深以新生兒足底不能觸及為準。選擇合格的專為嬰幼兒設計生產的游泳圈和游泳池,水療時,常規為新生兒臍帶貼上防水臍貼,以防感染。水療后,由專業護理人員為新生兒進行撫觸5~10 min。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對本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嬰兒出院體重變化情況,以及出院體重增加值(出院體重增加值出院體重-出生體重)情況。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嬰兒體重的比較
作者單位:678300 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人民醫院
通訊作者:趙東艷
2.2 比較兩組糞便初排時間及糞便轉黃時間,具體見表2。
水療時,水電導熱性比空氣大,人在水中活動比在陸地上活動消耗量多,腸蠕動加強排便多,尤其是促進胎便的盡早排出,更有利于胎兒吸收更多的營養,為了補償各方面的消耗,就要求消化系統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來攝取大量的養分,以滿足需求,本觀察結果足以說明通過新生兒游泳,其胎便排出時間提前、胎便轉黃時間提前、新生兒生理性體重減輕恢復時間明顯縮短,兩組對比差異非常顯著(P
表2 兩組嬰兒胎便排出時間的比較
3 討論
21世紀醫學模式已發生轉變,除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聰明的智慧,很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即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均健康。嬰兒水療基于對新生兒以及嬰兒生理、心理的研究,提倡嬰兒父母、醫護人員對嬰兒施行早期水療,方法簡單,投資小,不需要過高的條件,只要愛心和耐心,無疑將會促進我國嬰兒身心的發展水平,對正常嬰兒產生積極影響,有利于早期智力的開發,提高人口素質,而這與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醫療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及目前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醫學-社會-心理方面轉化的目標是一致的。
3.1 水療與撫觸的機制 水療時迷走神經興奮,全身及雙腿運動引起脊髓排便中樞興奮,同時撫觸(尤其是腹部運動)加速腸蠕動從而加快胎糞排出和胎便轉黃的時間,有利于新生兒腸道盡早排除糟粕,吸收更多初乳,彌補新生兒消化道不發達和消化腺機能不完善的缺陷,盡快恢復新生兒出生后由于吸吮能力弱、進食量少,胎糞、尿液排出,汗液分泌,以及由呼吸和皮膚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喪失等原因造成的體重下降。新生兒在水中協調運動,由水波、水壓帶來的循環系統和骨骼肌系統興奮,使機體耗氧量增加,促進代謝,增強食欲;水療時由于其迷走神經興奮,從而使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多,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增加新生兒哺乳量,能縮短生理性體重減輕的恢復時間[2]。同時,水療刺激新生兒體內生長激素水平升高,還能加深呼吸,增大肺活量,促進體內新陳代謝,使新生兒較全面地吸收營養,促進體重的正常增長和身體發育。水療對新生兒在宮內長時間的被動姿勢給予糾正并輔助活動,同時配合撫觸不僅僅是皮膚的接觸,也是視覺、聽覺、觸覺、動覺、平衡覺的綜合信息傳遞,可以使新生兒的胎便早排,促進食物消化吸收,使生理性體重下降迅速恢復,這無疑對促進嬰兒生長發育有較大益處,值得推廣。
3.2 護理
3.2.1 水療撫觸前的準備工作 水療及撫觸前半小時停止進食,將室溫控制在38 ℃左右,出生10 d內的新生兒臍部應貼防水護臍貼。檢查游泳圈的安全性,套上后檢查下頜部是否墊托在頸部,入水前讓新生兒先適應水中的溫度與環境,然后將新生兒逐漸緩慢的放入水中。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內用專用一次性塑料袋,并做到1人1池水。
3.2.2 加強與新生兒之間的交流 待嬰兒水療完畢將游泳圈拆下,用消毒浴巾擦干全身,注意保暖,取下護臍貼后要進行臍部消毒。然后用潤膚油擦于手掌進行撫觸,撫觸過程中播放輕柔的音樂,并用柔和的語言與寶寶說話。可讓父母共同參與,一起當新生兒的教練,但全過程需有專業人員監護。
3.2.3 加強水療及撫觸的知識宣教 對嬰兒的母親進行水療知識的培訓與指導,出院時進行母親水療的知識考核,出院后由母親繼續每日1~2次的水療。醫務人員第30天隨訪,檢查水療的情況,母子溝通形式記錄是否完整并鼓勵母親每日2次水療。
3.3 水療與撫觸可以促進嬰幼兒行為與潛能的發展 早期良好的育兒刺激,對腦的結構和功能發育在生理、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響。游泳水療及撫觸如同“體育早教”,可促進新生兒智能和體能的發育。觀察中發現,新生兒水療及撫觸后,其睡眠特別安穩、充足,也為神經中樞的良性發育提供了基礎條件。因此,新生兒游泳作為對嬰兒的一項綜合的不添加額外藥物或治療的手段,能使新生兒得到最自然的活動,使出生正常的新生兒盡快適應陌生的外界環境,消除不良情緒,在行為神經發育方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使新生兒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長[3]。根據胚胎學基本原理,皮膚是最大的感覺器官,是神經系統的外在感受器,這種觸覺感受器可以將所有感受到的刺激,通過傳入神經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對這些沖動進行分析、判斷并做出相應的反應[4],從而可以刺激神經及其他系統的發育。
3.4 水療可以促進母子間的情感交流 社交能力、自知能力屬于情感智力,即情商。情商在孩子一生的發展中起重要的作用,高智商不一定成功。研究表明,成功與否,20%取決于IQ(智商),80%取決于EQ(情商),EQ高有快樂積極的人生觀,成功幾率大大提高。早期嬰兒水療,密切的親情交流,親子互動是孩子情商發育的最關鍵要素,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5]。因此,現在有一個科學的說法:皮膚是感覺器官,也是情商器官、社交器官,從另一方面說出了水療的重要性。
參 考 文 獻
[1] 詹莉.CCSOS同步感覺組合k-6激新生兒、嬰兒智能開發游泳水療法.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47.
[2] 趙金瑞.撫觸及游泳對新生兒發育的影響.護理研究,2004,18(7):101-102.
[3] 鮑秀蘭.新生兒行為與0歲~3歲潛能開發指南.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267-268.
[中圖分類號] R722 [中圖分類號]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4-142-02
新生兒肺出血是指肺部大量出血,至少影響到兩個大葉,本癥發生在許多嚴重原發疾病的晚期,常是臨終前的表現,病情重,病死率很高。在基層缺乏機械通氣條件下,早期發現,及早氣管插管、簡易CPAP治療肺出血,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搶救措施,現將我院兒科1996年10月~2002年5月收治新生兒肺出血38例急救護理體會分析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8例患兒中,男31例,女7例,早產兒25例,足月兒13例,出生體重36℃5例,發生肺出血日齡,-24h20例,-48h10例,-72h3例,>7d5例,最早1例生后1h發生,最遲1例生后15d發生。出血量10mL28例。原發病有圍生期窒息31例(其中青紫窒息19例,蒼白窒息12例),RDS、硬腫癥各3例,重癥肺炎、顱內出血、胎糞吸入各2例,敗血癥、先天性心臟病各1例,部分為2種或2種以上疾病。均按新生兒肺出血診斷標準進行。
1.2治療方法與結果
①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病情發展。②立即給予氣管插管、CPAP給氧治療。③氣道滴入110000腎上腺素及立止血,止血、糾酸、強心、利尿、保溫、改善微循環、貧血嚴重者輸新鮮全血、血漿。④控制血糖及液體量等綜合治療,其中15例在綜合醫療的同時應用簡易CPAP治療。38例患兒中治愈3例,死亡35例,病死率92.1%。
2護理體會
2.1密切觀察、早期發現
對存在有肺出血的高危因素,如早產、窒息、低體溫、硬腫癥、顱內出血及感染[1],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阿氏評分越低,肺出血機率越大。生后1~2d是肺出血高發日齡之一,本組30例,占78.9%,與文獻資料一致[1]。在治療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兒的接觸最密切,應細心觀察病情,早期發現病情變化,是肺出血成功治療的關鍵[2]。
2.2肺出血早期臨床表現特點
根據肺出血的發病特點,對于有高危因素患兒置重癥監護室,應用心電監護儀和經皮測血氧飽和度(TcSaO2)進行監測。早期臨床表現特點如下:①精神反應低下,皮膚顏色紫紺加重,TcSaO2下降。②呼吸困難突然加重,呼吸淺快不規則,出現呼吸暫停、,三凹征明顯,心率增快或減慢。③皮膚有出血點、瘀點、瘀斑、穿刺點出血等出血傾向。④肺部出現細濕羅音或濕性羅音增加。⑤氣管內吸引吸出血性液體。是早期確診肺出血的重要依據。⑥血氣分析提示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無改善,床邊胸部X線攝片見各肺葉大片或斑片狀陰影,或肺血管淤血影和心臟普遍增大對早期診斷有一定幫助[3]。
2.3預防護理
①保溫:一般采用溫箱、開放式暖床、溫水浴等復溫,根據體溫調節床溫,逐漸恢復體溫,防止低溫損傷及復溫過快誘發肺出血。②供氧;根據胎齡及病情選擇給氧濃度、給氧方式及給氧時間,防止氧中毒發生。③控制輸液速度:使用輸液泵,根據微量手指血糖,選用不同濃度葡萄糖及控制滴速。液體進入量不宜過多,約80~100mL/(kg?d),防止輸液速度過快引起心衰、肺水腫,誘發肺出血[3]。④貧血嚴重者可輸新鮮全血。⑤做好消毒隔離:病室用空氣凈化器消毒空氣6次/d,1h/次,溫箱每3天更換1次,徹底消毒,本組早產兒25例,因此做好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2.4氣管插管與簡易CPAP護理
①早發現,早插管。根據胎齡及體重選擇不同型號導管,氣管插管成功后,迅速吸出氣管內血性分泌物,清理呼吸道,氣管內滴入110000腎上腺素0.1~0.3mL/kg和立止血,皮囊加壓數秒,半小時后可重復,有止血作用[4]。②CPAP給氧時根據病情調整氧流量及壓力,可行簡易鼻塞給氧或與氣管插管相連。③經常檢查,嚴防插管扭曲、折疊或脫出,觀察肺部雙側呼吸音是否對稱。④肺出血早期減少搬動,不宜拍背、吸痰,以免加重肺出血。⑤患兒肺出血停止,自主呼吸恢復正常,循環系統功能穩定,逐漸調整氧流量及壓力后,方可拔管和停用CPAP治療。
2.5急救用藥
肺出血病情發展快,適時藥物治療同樣重要。在護理上,及時備齊急救藥物,提高了搶救速度,羸得了搶救時間,常備藥物如5%碳酸氫鈉及時糾正酸中毒是阻斷繼續出血的重要環節,保持正常心臟功能,可常規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酚妥拉明,阻斷缺氧所引起的心輸出量下降,肺水腫等,現認識到新生兒肺出血并非是單純的出血,而是出血性肺水腫[5]。必要時應用洋地黃制劑、利尿、1,6-二磷酸果糖營養心肌等。
通過對新生兒肺出血的急救,我們認為,對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在綜合治療同時,應備齊急救藥物及搶救用物,細心觀察病情變化,對早期發現肺出血患兒予及早插管,CPAP給氧,急救藥物等治療,新生兒肺出血從開始少量滲血到最后大量出血不需很長時間,往往數十分鐘之內。若待口鼻大量溢血則難以存活,故對搶救時各個護理環節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韓玉昆,傅文芳,許植之. 實用新生兒指南[M]. 沈陽:沈陽出版社,1997:306-307.
[2]陳克正. 新生兒肺出血幾個問題的探討[J]. 中華兒科雜志,1997,35(6):331.
[3] 許植之,陳自勵. 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學[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331-333.
1 臨床資料
20例患兒中,男15例,女5例,足月兒16例,早產兒4例,治愈14例,好轉自動出院5例,死亡1例。
2 急救
急救措施:①氧療或機械通氣及時糾正低氧和高碳酸血癥。20例患兒必要時給予吸氧,時間累計最短12h,最長36h。常用方法:鼻導管法:用8號鼻導管,深度以插入鼻前庭為宜,吸氧濃度30%~40%,流量0.5~1L/min;輸氧頭罩法:氧流量一般2~3L/min,吸入前都經濕熱化,溫度達31~33℃,相對濕度為55%~65%,效果佳。②降低顱內壓:首選速尿1mg/kg,4~6h可重復應用,同時合用地塞米松0.3mg/kg。③止驚:首選苯巴比妥鈉,2次用足負荷量(20mg/kg)效果好。④維持有效循環血量,灌注差時應用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各1mg/kg靜滴,速率5~10μg/(kg?min)。⑤限制液體量,維持正常血糖,嚴防電解質紊亂,糾正酸中毒。前3d,補液量按40~60ml/(kg?d),及時補充Ca2+、Mg2+及輸入堿性液。⑥VitK1及止血劑的應用:VitK1 3~5mg/d靜滴,共3~5d,可酌情給予止血敏125mg/d,每日1次,共3~5d,如貧血嚴重可給予新鮮血5~10mg/kg。⑦恢復腦功能藥物的應用:病情穩定后常規應用胞二磷膽堿或腦多肽、腦活素等。⑧預防感染:常用藥為青霉素聯合頭孢類抗生素。
3 護理
3.1 一般護理:①各種操作要輕柔,減少不必要的刺激和搬動,保持患兒絕對安靜。②應抬高患兒頭肩部,右側臥位,肩下墊橡皮圈,保持頸部伸展,維持氣道通暢。③加強保暖,使用YXK-5G型嬰兒培養箱,箱溫從28℃開始,每1h調高1℃,并測1次體溫,視體溫情況調節適當的箱溫,最高不超過3.2℃,濕度保持在55%~65%。
3.2 喂養:患兒吸吮反射及吞咽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因此喂養應小心,以防嗆入,重者給予鼻飼喂養。
3.3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嘔吐物,確保呼吸道通暢,吸氧同時給予濕棉簽拭鼻和口唇。
3.4 口腔護理:常規護理口腔,早晚各1次,以防口腔黏膜疾患。
新生兒游泳是人生最早出現的自主保健活動,能促進新生兒大腦發育,提高對外界反應的能力,是人類智力及開啟智商、情商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越來越被社會、醫院、家長所認可[1]。在新生兒時期開展游泳與撫觸可以促進小兒生長發育,提高智商,使寶寶變得聰明,提高小兒抗病能力。我院自2007年10月開展了新生兒游泳與撫觸項目,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6—9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兒180例設為觀察組,男96例,女84例;體重2.5~4.2kg;住院時間3~8天。選取2007年6—9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兒180例設為對照組,男102例,女78例;體重2.4~4.1kg;住院時間3~9天。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均>8分,純母乳喂養,母嬰均無嚴重并發癥。兩組產婦年齡、孕周、新生兒出生體重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組新生兒進行游泳與撫觸均須經產婦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觀察組游泳與撫觸均在新生兒出生后第1天進行。游泳: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一對一操作,控制室溫28℃左右,水溫38℃左右,食奶后1h進行,每天1~2次,每次10~15min;器材選用無損傷雙保險的多功能嬰兒游泳圈及游泳池,游泳用水是潔凈水;使用防水臍貼,保護臍部;游泳完畢后取下防水護臍貼,用0.5%碘伏及75%乙醇各消毒臍部1次;每天記錄新生兒體重、胎便初排時間、胎便轉黃時間。撫觸:護理人員首先取適量潤膚油涂于雙手,按從新生兒頭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到臀部的順序以國際標準手法進行操作,每次10~20min,撫觸過程中密切注意觀察新生兒的反應,同時進行感情上的語言交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出生時體重平均3.56±1.18kg,出院時體重平均3.92±1.56kg;對照組新生兒出生時體重平均3.54±1.21kg,出院時體重平均3.65±1.63kg;觀察組新生兒出院時體重較對照組新生兒重,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游泳前準備工作:護士應首先做好衛生宣教,向家屬講清新生兒游泳的目的,以便密切配合。游泳前1h應停止進食,出生10天內的新生兒臍部應貼防水護臍貼[2]。泳前進行安全檢查工作必不可少,各項檢查工作應全面、仔細、謹慎,如:新生兒游泳特制泳圈保險按扣是否扣牢、是否漏氣;新生兒臍部防水臍貼應正確使用,貼緊防滲漏;新生兒套好游泳圈后,應檢查下頜、下頦部是否墊托在預設位置。游泳當中的護理:將新生兒逐漸、緩慢放入水中,新生兒完全適應后松開雙手,讓其自由運動;新生兒游泳時頸部以上部分應始終保持在水面以上,全程專人監護;與新生兒保持互動,給予呵護與,并且密切觀察新生兒反應;對自主運動較差的幫助伸展肢體,劃動水流助泳。游泳后的護理:游泳后出水即給予浴巾包裹,一人一物,溫柔擦干身體,避免著涼,感染;做好頭面部、臍部護理;游泳后大量體力消耗,嬰兒饑餓,應在泳畢15~30min后再哺乳,緩解疲勞[3]。新生兒撫觸護理:操作時動作應輕柔、緩慢、熟練,并輔以輕柔和緩的音樂和水中被動撫觸[4]。撫觸的步驟:(1)肩關節運動:護士雙手分別握在新生兒上臂,前后擺動關節;(2)肘關節運動:操作者雙手分別握住新生兒前臂,使新生兒肘關節屈伸;(3)腕關節運動:護士拇指放在新生兒手背腕關節處,食指和中指放對側使腕關節屈伸;(4)髖關節運動:護士雙手分別握住新生兒大腿,上下擺動髖關節;(5)膝關節運動:操作者雙手分別握住新生兒小腿,使膝關節屈伸;(6)踝關節運動:護士拇指放在新生兒腳背踝關節處,食指和中指放對側,使踝關節屈伸。新生兒游泳與撫觸同為新生兒早期的保健活動,二者結合不僅能給新生兒帶來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長道路,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發新生兒智力和體力的潛能,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少飛.嬰兒游泳與撫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2-43.
1臨床資料
50例中男30例,女20例。早產兒29例,足月兒21例。全部病例根據臨床表現,結合CT檢查確診。痊愈達91.4%。
2病情觀察
2.1意識和精神狀態的觀察
CH由于損傷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新生兒成熟程度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癥狀。患兒出血量較少,早期以興奮為主,表現為激惹、煩躁、尖叫性啼哭。出血量較多的患兒常伴有面色蒼白或發紺、反應差、嗜睡,甚至昏迷。無論患兒躁動或安靜,嗜睡都應做到動態的病情觀察,及時發現異常并及時處理。
2.2觀察囟門及有無驚厥
驚厥是ICH常見的癥狀,與顱內壓增高有關,可出現前囟飽滿、嘔吐,摸之囟門緊張;病情好轉,顱內高壓降低或消失時,這種體征消失。因此應引起重視,以防腦疝發生。還應注意新生兒有無驚厥表現為無定形的發作,可通過觀察瞳孔對光反射和刺激足心后患兒反應和四肢的活動情況來判斷。如眼球水平位或垂直位偏斜,眼瞼反復抽動,患兒肢體肌張力增高,某一動作反復出現,應考慮為驚厥。
2.3生命體征的觀察
新生兒血容量少,且神經功能穩定性差,對外界干擾敏感,易出現生命體征的變化。應密切監測體溫、心率和呼吸,還應密切觀察患兒皮膚色澤的變化,注意有無皮膚蒼白、發紺、黃染等,以了解出血量。而呼吸暫停是本病惡化的主要表現,一旦有呼吸不規則或呼吸困難應馬上報告,積極協助搶救。
2.4消化系統功能的觀察
患兒如有攝入減少、嘔吐、拒食,甚至吸吮困難,吞咽反射消失,提示顱內壓增高。如有消化道畸形,多伴有腹脹及大便形態的改變。
3護理
3.1護理要點
3.1.1觀察病情注意生命體征改變,如意識形態、眼癥狀、囪門張力、呼吸、肌張力和瞳孔變化。仔細耐心觀察驚厥發生時間、部位,避免漏診。定期測量頭圍,及時記錄陽性體征并與醫生取得聯系。
3.1.2保持絕對靜臥減少噪聲,一切必要的治療、護理操作要輕、穩、準,盡量減少對患兒移動和刺激,靜脈穿刺最好用留置針保留,減少反復穿刺,避免頭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顱內出血。
3.1.3合理用氧根據缺氧程度給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濃度。病情好轉及時停用。
3.1.4合理喂養根據病情選擇鼻飼或吮奶喂養,保證熱量供給。
3.1.5準時用藥確保療效。
3.1.6維持體溫穩定體溫過高時應予物理降溫,體溫過低時用遠紅外輻射床、暖箱或熱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開。
3.1.7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呼吸功能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壓迫胸部,影響呼吸。
3.1.8健康教育鼓勵堅持治療和隨訪,有后遺癥時,教會家長對患兒進行功能訓練,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增強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加強圍生期保健工作,減少異常分娩所致的產傷和窒息。
3.2護理措施
3.2.1遵醫囑用藥
根據醫囑使用鎮靜、止驚、抗感染、降低顱內壓藥用,防止再出血,腦水腫。同時使用腦細胞營養藥以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出血停止后配合高壓氧治療。患兒出現煩躁、尖叫等驚厥先兆時,應立即處理。首選魯米那,也可選用水合氯醛,安定止痙,直至神經癥狀消失。用藥后嚴密觀察,防止呼吸抑制、反應低下等不良反應。并保持室內安靜,患兒絕對靜臥,盡量減少頭部搬動,要抬高頭肩部15°~30°,防止加重顱內出血。嚴密監測血糖,輸注葡萄糖時要注意速度及濃度,以防高血糖導致的高滲血癥,致顱內血管擴張,甚至顱內出血。及時應用止血藥物,監測生命體征及末梢血運情況,決定是否輸血。
3.2.2維持正常體溫
新生兒最佳體溫為36.5%~37%,體溫過冷或過熱都會增加氧的消耗量。新生兒監護室注意溫度適宜,溫度24%~26%,濕度55%~65%。對低體溫患兒,放置于溫箱保暖,箱溫根據患兒體質量而定,防止體溫過度波動而影響搶救效果。對于發熱的患兒,給予松開包被或藥物降溫。并做好皮膚及臍部護理,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3.2.3營養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早期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嘔吐加重出血。對于出血輕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較重者易出現拒乳,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經口留置胃管管飼奶液,以保證營養供給。禁乳期,給予靜脈補液以保持酸堿及水鹽代謝平衡,供給足夠的能量,使患兒血糖維持在5.4mmol/L左右。由于新生兒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噴門括約肌松弛,應少量多次喂奶,給奶速度要慢,以防發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給奶量按熱卡計算。
3.2.4病發癥的護理
新生兒由于各器官功能不成熟,顱出血患兒容易發生多種病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的預后。如缺氧缺血性腦病、高膽紅素血癥、肺炎、新生兒硬腫癥、肺出血等并發癥,因此醫護人員必須高度重視,把每一項治療及護理措施落到實處,做到積極預防,早發現早處理。
3.2.5恢復期的護理
新生兒,男,10分鐘,G1P1,母孕28+5周,于2010年6月10號順產出生,出生體重1.1kg。生后1分鐘、5分鐘Apgar評分8'-9',羊水清,胎膜,胎盤,臍帶未見明顯異常,生后10分鐘呼吸促,有,哭聲弱,擬早產兒收入我科治療,患兒未排大小便,未進食。
查體:T35.5℃ P150次/分 R62次/分 W1.1kg
早產兒外貌,精神反應差,哭聲弱,肢端涼,頭顱及五官無畸形,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2.0mm對光反射靈敏,耳鼻無異常分泌物,唇稍紅,無發紺,勁軟,無抵抗,腸廓無畸形,呼吸淺促,見三凹征,雙肺呼吸音弱,有音,,叩診心界不大律齊無雜音,腹平軟,肝脾不大,見腸型,腸鳴音存,及外生殖器未見異常,四肢脊柱無異常,四肢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原始反射存在,病理反射(―)。
入院當天行床邊X線示兩肺呈毛玻璃樣,兩肺散在斑點樣密影、邊不清,兩肺支氣管充氣不明顯,心影不大,雙膈光整。
血氣檢查:PH7.22 PO2 51 mmHg PCO2 40 mmHg 血糖1.2mmol/L BE-10.6mmol/L 血氧飽和度77%.
化驗室抽血檢查白蛋白18.6g/L 球蛋白14.6 g/L 總蛋白33.2 g/L均低于正常值,總膽紅素36.8umol/L未結合膽紅素36.66mmol/L.高于正常值入院即予吸氧、清理呼吸道后予氣管插管分次滴入固爾蘇240mg間接呼吸囊加壓呼吸片刻后拔管予CPAP持續正壓通氣。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95%。禁吸痰6小時后予清理呼吸道,經口腔吸出少量白色粘痰。給予抗生素(頭孢他啶)、沐舒坦、碳酸氫鈉輸液泵靜脈10ml/h泵入及靜推VitK1治療
入院第四天TCB126 umol/L皮膚較黃,予白蛋白防核黃疸治療及單面光療。
持續禁食入院第七天,經胃管回抽1ml咖啡色胃液,予洗胃。
父母親情況:雙親體健,非近親結婚,否認有化學性、放射性、毒物接觸史,否認家族中有傳染病、遺傳病。父血型"A"型母血型"O"型。孕6個月大時母訴有上感史,未服藥,否認有妊高癥、糖尿病、水腫病史。
醫療診斷:1.早產極低出生體重兒 2、新生兒肺透明膜病
2護理
2.1護理計劃:針對護理問題建立如下的護理計劃
2.1.1呼吸困難、缺氧
護理措施:1患兒肩部墊一小毛巾保持病人頸部輕度仰伸成嗅物位,以保持氣道開放,清理呼吸道后,協助氣管插管滴入固爾蘇,拔管后使用CPAP,保證有效安全的PEEP.2定時清理呼吸道,記錄痰液的量及性質。3據病人Spo2情況調節吸入氧濃度,維持Spo2在93%以上。4保持患兒安靜,防止煩躁時CPAP鼻塞對鼻腔內粘膜的損傷。5切觀察病人的膚色、胸廓起伏、有無胸廓凹陷、Spo2及血氣分析結果有無改善。
護理評價:患兒呼吸困難改善,膚色紅潤,Spo2維持在93%以上,血氣分析結果正常。
2.1.2清理呼吸道無效,痰多
護理措施:1痰時嚴格無菌操作2定時清理呼吸道。3吸痰時避免損傷粘膜,吸引壓力設定為60-100mmHg。4密切觀察痰的量及顏色,并及時準確記錄。5據病人的情況,每天三至四小時翻身一次,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6予抗生素(進口頭孢他啶及鹽酸氨溴索)治療。
護理評價:患兒痰液量減少,持續CPAP正壓通氣下Spo2維持在93%以上。
2.1.3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
護理措施:1靜脈穿刺置留置導管時,應選擇大且直的血管,盡量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復穿刺劃傷血管。因為患兒需24小時靜脈維持高滲性靜脈營養液。細的血管容易出現外滲。
2留置導管固定穩定,固定好的留置導管應使患兒活動時不會脫落,避免因此而增加穿刺次數。3加強巡視,觀察患兒輸液處是否有外滲腫脹現象,如若發現應及時停止輸液,拔出導管,及時外敷。4定時放松CPAP鼻塞處,防止鼻腔處長時間壓迫引起紅腫、壞死。5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穿刺處細菌感染出現紅腫、化膿。6每天一次為患兒擦浴,新生兒新陳代謝旺盛,防止代謝產物堵塞毛囊而引起的皮膚不適,接觸患兒前應消毒雙手,防止膿皰疹等皮膚接觸性傳染病。7每天三至四小時翻身一次
護理評價:患兒皮膚保持完整性,輸液過程中未出現皮膚壞死,無皮疹、壓瘡。
2.1.4生化分析總膽紅素升高132.9umol/L
護理措施:1入院第天四天經皮測膽紅素126umol/L,予單面光療,白蛋白靜脈輸入,防核黃疸。2光療時戴好眼罩穿好尿片,保護好患兒眼睛及外生殖器。3經皮測膽紅素Tid,監測皮膚黃染情況。4持續光療三天生化檢查總膽紅素水平下降,予停光療。5繼續經皮測膽紅素Tid,觀察皮膚黃染情況。
護理評價:總膽紅素水平在監測過程中維持在(3.0-22 umol/L)
2.1.5有壓瘡的危險
護理措施:1每天三至四小時翻身一次。翻身時按摩患兒背部皮膚,促進血液循環,新生兒皮膚細嫩,翻身時動作輕柔。2放在患兒頭部兩側的固定頭部用的沙袋定時放松,并按摩患兒兩側耳廓,觀察耳廓有無紅腫。3持床單位整潔平整。
護理評價:患兒皮膚完整,無壓瘡出現。
2.1.6喂養不耐受
護理措施:1保持外周靜脈輸液管道通暢,維持靜脈營養。2禁食,早產兒由于胃腸功能不成熟等因素的影響,臨床上早產兒開始腸道喂養后經常出現嘔吐、腹脹、胃潴留等問題,影響早產兒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3調節好箱溫維持箱溫為32~35℃之間、相對濕度50%~65%,維持患兒的中性體溫,增加患兒舒適度,減少哭鬧。降低能量的消耗。4留置胃管定時回抽,觀察抽出胃液的量、顏色及形狀,及時評估消化系統情況。5非營養性吸吮,鍛煉患兒的原始反射,刺激胃腸蠕動,改善消化系統狀況,盡早予進食。
護理評價:患兒體重穩定增長,出院時已達到2.335k。由入院時持續禁食,經胃管回抽見草綠色胃液到口飼奶0.5ml至出院時自吮奶30-40ml/餐。
3討論:
早產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所要克服的“五關”中喂養關是一個相對比較困難的關,該患兒入院便持續禁食,留置胃管開放,在住院的第七天經胃管回抽咖啡色液體及草綠色胃內容物。予洗胃后繼續禁食,及法莫替丁對癥治療,期間,患兒的體重增長緩慢,無法進食抵抗力下降,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后予丙種球蛋白增強抵抗力對癥治療的同時,給予非營養性吸吮刺激胃腸蠕動。縮短患兒禁食時間。盡早予微量喂養,因微量喂養能提高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生存率,食物刺激口腔以及吞吐過程改變 ,胃腸道動力的神經內分泌系統, 促使胃管及胃腸蠕動,刺激胃腸道激素的分泌改善胃動力,促使胃蠕動,胃蠕動的增強促進膽紅素在糞便中的排泄,減輕黃疸,減少光療時間,降低膽汁淤積的發生。這樣可以縮短到達全經口喂養的時間和住院時間減輕家屬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 吳圣楣,陳惠金,朱建幸,儲淞雯.新生兒醫學[M].第1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目前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新生兒期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該病患者的臨床致殘率和死亡率相對較高,因此在病情發展的早期階段進行治療與護理是決定該類患兒預后的關鍵性因素[1]。本次研究對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在治療期間應用綜合護理模式實施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對整個研究過程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2010年9月――2012年9月抽取60例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新生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兒中男18例,女12例;患兒月齡1-11個月,平均月齡(4.3±0.8)個月;發病時間1-9小時,平均發病時間(3.4±0.5)小時;觀察組患兒中男19例,女11例;患兒月齡1-13個月,平均月齡(4.2±0.7)個月;發病時間1-8小時,平均發病時間(3.2±0.4)小時。抽樣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發病時間等幾項自然資料方面比較均無顯著組間差異(P>0.05),可進一步進行科學比較研究。
1.2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式采用常規腦病護理模式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
1.2.2觀察組護理方式采用綜合護理模式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主要內容包括:①神經癥狀表現的觀察;②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情況的觀察;③顱內高壓程度的觀察及護理;④驚厥癥狀的觀察及控制;⑤使新生兒機體的代謝功能維持在正常狀態[2]。
1.3觀察指標將兩組研究對象的缺血缺氧性腦病治療效果、病情控制時間、住院觀察總時間等情況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4治療效果評價方法基本治愈:病情表現基本或徹底消失,相關臨床檢測指標均已恢復正常;有效:病情表現明顯好轉,相關臨床檢測指標有大幅度改善;無效:病情表現沒有任何好轉,相關臨床檢測指標沒有任何改善,或患兒死亡[3]。
1.5數據處理本次研究所得數據資料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處理,以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χ±s)表示計量資料,對計數資料和組間對比分別進行t檢驗和X2檢驗,當P
2結果
2.1缺血缺氧性腦病治療效果對照組經常規腦病護理后有8例新生兒的缺血缺氧性腦病達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1例患兒治療有效,有11例患兒治療無效,缺血缺氧性腦病治療有效率63.3%;觀察組經綜合護理干預后有12例新生兒的缺血缺氧性腦病達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6例患兒治療有效,有2例患兒治療無效,缺血缺氧性腦病治療有效率93.3%。兩組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治療效果組間差異顯著(P
2.2病情控制時間和住院觀察總時間對照組新生兒經(8.35±1.38)d治療后缺血缺氧性腦病得到有效控制,共計住院觀察時間(13.26±1.48)d;觀察組新生兒經(5.27±1.02)d治療后缺血缺氧性腦病得到有效控制,共計住院觀察時間(9.04±1.53)d。兩組患兒病情控制時間和住院觀察總時間組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3體會
嬰幼兒在2歲以內其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速度最快,如果在這段時期能夠給予其良性刺激,可對腦結構和功能代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皮膚進行良好刺激則可使中樞感受點變得更加興奮,對神經細胞形成及其在觸覺之間聯系進行刺激,可以使神經系統發育和智能成熟速度加快。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可使已經損傷的神經細胞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配合理療等適宜的康復運動可使已經損傷的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的運動效果更加協調,而運動能力的顯著改善又可對智力的發育起到良性刺激。因此,無論是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還是健康新生兒,給予各種聽覺、視覺、感覺等系統的良性刺激,對其腦部的發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4]。
參考文獻
[1]韓玉昆.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的現狀與展望[J].臨床兒科雜志,2009,19(12):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