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11 09:58: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9-0035-01

近年來,中國動畫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相繼出現了一些優秀作品,但是大多數作品缺乏內涵,無論是對動畫劇本的理解、角色的塑造,還是對動畫藝術本身的認知程度,大都浮在表面,角色造型模仿較重,一些單調而重復的造型充滿熒屏。無論是動畫片還是卡通動畫形象,缺乏藝術生命力。在動畫創作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設計的角色總是缺乏藝術生命力;對外來動畫形象也只是局限于簡單模仿,讓觀眾難以接受和認同。

動畫片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和藝術符號,勢必承擔著文化傳播的功能,而我們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負著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期動畫民族藝術形象的空白,將引發一系列不良后果,是應該引起我們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科技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們越應該重新估價傳統文化藝術的價值,挖掘和弘揚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重新塑造新時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動畫領域,我們呼喚從傳統文化中誕生出來的真正意義的中華民族的動畫形象,這已經不僅僅是動畫產業的問題了,而是具備了一種文化上的戰略意義。

中國老一輩的動畫師相繼退役,而年輕一代剛剛起步,面對動畫技術的不斷變化,如何在動畫行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確不容易。當今動畫產業的一線人員,大多是從藝術院校走出來的畢業生,他們雖然掌握了動畫制作的基礎知識,但還是遠遠不夠的。中國傳統的藝術語言在我們這一代傳播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很多我們自己的動畫片沒有豐富的生活內涵,缺乏創新,缺乏民族文化的責任感。我們必須深刻的反思,動畫作為現代科技與文化結合的產業,我們雖然暫時落后,但借助文化的優勢和迅速增強的經濟實力,應該有能力趕上動畫大國的發展步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研究市場和觀眾的需要,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把握動畫原創這一條生命線,中國的動畫產業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動畫藝術形象。為了占領中國的動畫市場,除了日本大批量的向中國市場投放日式動畫片外,美國的動畫更是不斷從中國文化尋找動畫藝術語言,《功夫熊貓》和《花木蘭》就是兩個典型例子。為什么美國動畫設計師能夠從我們中國的文化中找到動畫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闡釋中國的文化現象,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關鍵問題是我們沒有重視自己文化,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文化傳統,長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觀念制約著我們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認同,缺乏信心,缺乏責任感,缺乏原創性。

篇(2)

1.高智商的野蠻人

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完善素質教育,但受應試和升學的壓力,語文課堂的素質教育舉步維艱。學生的綜合素養嚴重失衡,從小學到中學,題海戰術似乎成了最行之有效的高分速成法,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被剝奪,很多孩子被培養成了高智商的野蠻人,書店里的各種練習更是受吹捧,而傳統文化書籍更是無人問津,即使家長一廂情愿地買回家也是束之高閣,應試教育使得語文課堂枯燥乏味。

2.學生缺乏修養,暴躁易怒

語文課堂本應是學生放松情緒,感受文化的幸福時光。曾幾何時語文也變得“唯分數論”,凡是考試涉及不到的文化、文學都被視為“異類”。長此以往,沒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為先”等傳統文化熏陶的教育,許多學生缺乏個人修養,沒有一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容之心,甚至是非不分,易怒,校園暴力事件頻發。

3.父母無恩論

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是簡簡單單的愛字,孩子由于缺少傳統文化的熏陶,為了擺脫“傳統”的羈絆,很多孩子選擇了與父母反目為仇,甚至“弒親”事件層出不窮,本來是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解決的問題,最后演變為社會的悲劇,值得反思。

二、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

1.深入解讀教材,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精髓

由于語文教學所用的素材均是在契合學生認知水平、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所編成的,而此類文學作品不僅措辭優美,可讓學生從中學會語言應用技巧,還潛藏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因子,可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深入解讀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觀念、思想,引導學生在深入剖析相P教材時,能真正感悟傳統文化精髓,理解作品中優秀的文化特質,從而得以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真正形成正確的認知態度與價值觀。例如,在教學《師說》這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對文章中表述的“師道”思想進行總結。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總結出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這三點“師道”,并在深入解析中明白只要有相應的能力,人人可為師,且只有從師學習,才能促使自己不斷進步,而不恥下問、尊重老師更是從師過程中的關鍵思想。在指導學生深入解讀此文章中,可讓學生重新地去理解“老師”這一概念,這便成功地讓學生從教材中感悟到尊師重道這一傳統文化思想。

2.結合傳統節日,引導學生自主接觸傳統文化

語文作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發展,而這也意味著,生活中同樣存在著優良的傳統文化。這就要求相關教師也應注重從生活人手,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主動了解,主動接受的良好心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傳承形式,因而教師可結合傳統節日,讓學生直接感受借助節日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由此對于激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興趣,引導學生感知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可起不容小覷的正面影響作用。例如,在清明節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跡,感悟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而在中秋節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收集關于中秋節的詩歌,并開展朗誦比賽,以讓學生更多地接受中秋相關優美詩歌的熏陶,了解期望闔家團圓這一節日內涵。在重陽節時,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重陽節相關的詩詞,引導學生從詩詞中學習到重陽節的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等傳統習俗,并分析以往重陽節習俗的寓意是為了健身祛病、以暢秋志、辟邪求吉,而時至今日,重陽節已演變成為倡導人們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節日。由此也令學生從中學習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變化,這有利于其更深入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篇(3)

據我國第1部手工藝技術專著《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其中,對“材美”的關注說明設計者已經對“物”有所認識,關注原材料的特性與質量,也包括材質本身所能體現的美感。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材質的選取早已非常講究,其中諸如木材(傳統家具藝術)和陶瓷(傳統瓷器藝術)都曾對中西方藝術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另外,諸如絲綢、織錦、紫砂、玉石、竹藤等都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材質,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因此在產品設計中靈活地運用中國傳統材質,能夠增加產品的歷史認同感,也使得傳統材質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見圖2。

2立體重構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取之不盡的設計素材,立體重構法就是從中汲取對產品設計有益的符號作為元素,在表面裝飾法的基礎上,繼續豐富著中式產品的設計方法,在濃郁的民族風格中傳達出鮮明時代氣息。

2.1置換

中式產品設計里的置換,是指在中國傳統符號與產品形態之間尋找巧妙合理的結合點,或整體,或局部,將中國傳統符號獨特鮮明的形態重新塑造成符合當代生活方式的中式產品。這種方法多見于一些設計參賽作品,對產品的工藝、結構等因素考慮較少,鑒于其概念性、創新性、文化性等特點,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式產品設計的發展。如用折扇伸開的形態設計的中式電磁爐、用漢字的形狀設計的中式家具(見圖3)、用竹簡彎曲的狀態設計的中式臺燈等。

2.2重構

在中式產品設計中,重構即把中國傳統符號打散后將其再重新組合起來。從認識事物來說,分解的方法比表面觀察要深刻得多,分解不僅利于更細致地了解結構,還能了解局部變化對造型的影響,通過對原形的分解,提取對象最有特征的元素和基因促使新形的產生。這不是簡單的分解與組合,而是從消費者的心理和生理出發,充分考慮當代的審美需求及使用習慣,使中國傳統符號在結合產品功能和技術的基礎上得以繼承和發揚。如把中國年畫打散后,用簡潔的設計語言將其重新組合成一套現代中式餐具,或者把太極圖案打散后,重新組合成陰陽互補的各式現代中式家具,見圖4。

3意境提煉法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墨守陳規的,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外來文化和本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不斷地開拓創新,其后蘊含的民族精神更是長期積淀的結果。一種新的民族形式的創造,是需要擺脫美學傳統的物化表象,進入深層次的精神領域去探尋的,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屬于本民族,同時又能夠為國際社會所認同的現代設計。因此中式產品設計除了對中國傳統符號疊加變形之外,更需要在領悟民族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提煉、升華,這是在當代對傳統文化更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

3.1重視傳統造物思想

中國傳統造物思想放到今天仍是適用的。如道家“天人合一”觀念,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正是對這一論述的直接體現;另外儒家的“文質彬彬”學說,主張本質內容和外在形式配合恰當,與現代設計中的適度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也不謀而合;此外,秦朝的“車同軌、書同文”這一革新,是人類首次在較大范圍內建立并推行的標準化系統,是工業產品以大批量生產為基礎的歷史溯源。再如正是有了漢唐時期海納百川、融會貫通的造物思想,才有了胡床的引入、佛教的興盛,前者奠定了明清家具輝煌的基礎,后者則廣泛影響了中國傳統建筑、雕刻等不同領域的傳統設計文化,可以說這種包容、創新的精神,對于當代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的轉變仍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因此,綠色設計、人性化設計、標準化設計等不同的研究領域,一定程度上都與中國傳統造物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在設計中堅持對自然的尊重、堅持對人性的關懷,堅持對設計的創新,深刻領悟中國傳統造物文化的精髓,創造出具有時代意義和民族特色的產品設計,在本質上都是在當代繼承發揚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實踐行為。

3.2意境的提煉

美學家王國維曾言: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除了在產品中對傳統文化施以表面及形體的再創造之外,如何賦予產品能夠代表華夏文明的“境界”,將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的精髓傳承,重構綿延數千年的民族情感,這是中式產品設計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要在產品中體現出這種意境,首先,要博覽群書,領悟古人在不同著作或觀點中的造物思想,如《考工記》、《天工開物》、《長物志》等技術專著以及諸如“天人合一”、“氣韻生動”、“文質彬彬”等深刻的觀點,這樣才能對中國傳統設計文化有較為深刻地理解。其次,要善于發現、歸納中國傳統符號,才能有目的的將其改造成符合時代精神的設計元素,苗延榮在《中國民族藝術設計》中,就列舉了在民族藝術中應用較多的中國特色文化元素,如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文字類、圖騰類、動物類、植物類、圖案類符號)、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國傳統裝飾雕塑、中國傳統色彩體系5類,就是很好的示范;此外有像粽子、餃子、糖球、筷子等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飲食類相關符號,還有旗袍、官服、繡花鞋等服飾類中國傳統符號,以及長城、大雁塔、天壇等建筑類中國傳統符號,當然還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民族文化的貨幣類、玩具類、樂器類等不同類型的中國傳統符號,不勝枚舉。最后,意境的可貴之處在于通過用有限的產品造型語言透露出無限的民族文化情感,即在產品設計中,設計師應擅于找出一個著力點,以這一著力點顯示其余。由于不和盤托出,所以顯得無窮無盡,即所謂引一以概萬,言有盡而意無盡,以達到“空則有、有則空”的含蓄美的最高境界。這一“著力點”的選取至關重要,要恰當合理,避免過猶不及:過度的表現則有堆砌做作之感,沒有靈動意境可言;毫無原則地深藏不露則會顯得空洞無物。只有具備以上3點,才能設計出不拘泥于表面形式、具有民族文化意境的中式產品設計,見圖5。

篇(4)

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起熱愛祖國的情感,使我們的學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我們必須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己任,改變授課方式,只有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范圍,才能說是提高了學生的素質;我們應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重,搞好語文教學。

一、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能夠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的精美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育學生,審慎、準確地把握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所倡導、所尊崇的文化主流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這種古今文化相契合的教學氛圍中不斷去感悟、去體味。從而使他們的心靈里,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便成為他們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最終成為他們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標準。

例如,當我在教學《小兒辯日》時,可以讓學生去體味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韻味;在教學《論語》時,教師提到孔子,自然就會想到一個慈祥的長髯老者,帶領一群門徒,風塵仆仆,輾轉各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被“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卻“知其不可而為之”。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孔子那似一棵堅忍不拔的樹,雖經歷貧困、饑餓、嘲笑、驅逐的風風雨雨,卻能始終堅毅地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凡此種種,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加強傳統文化的教學分量,將其所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從而使他們在心底書寫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來,進而能夠自覺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并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毋庸諱言,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沒有得到發揚光大,而且整個中國的文化建設也幾乎是空白,那種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念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所剩無幾,而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腐敗和缺乏公德的事例倒讓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顯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一神圣而莊嚴的社會重任,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課堂,從而使我們的學生在傳統文本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識,增強自身的民族觀念。

如我在講授古詩《青松》時,在講述古詩含義時,適時插入講述的民族氣節,讓學生了解我們的民族英雄是何等剛毅和堅強。擴展了學生的視野、認識了英雄們的氣勢,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比讓學生掌握多少語文知識來得更為重要。

三、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有利于對學生性格的塑造

春秋時期的文化是中國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一頁。當時出現過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偉大的文學大家。說到莊子,自然就會想到一個在山間云游的仙人,是一個濮水邊釣魚的老者,是一個思想奇幻的思考者。在做“寧其死為留骨而貴”的神龜與做“寧生而曳尾于涂中”的活龜之間,他毅然地拋棄了前者;而在文章里,他憑空虛設,海闊天空,放縱自由,宏偉壯麗,詼諧怪異,大鵬展翅萬里,北海虛懷若谷,盜跖聲色俱厲,莊周幻化蝴蝶,文思跳躍,開闔無端,令讀者恍惚迷離,唏噓不已。顯而易見,在教學中這樣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較好。因為它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四、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涉及到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其實,中國傳統節日眾多,許多詩詞歌賦中均有反映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我們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春節之前,向學生介紹春節的由來,誦讀王安石的《元日》;清明節時節讓學生摘錄杜牧的《清明》,感受詩人的情感;端午節向學生介紹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請學生帶著問題請教長輩或查閱書籍,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查找。

篇(5)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式抽象;非實體性

論文摘要:(1)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現代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2)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3)由西畫表現形式出發,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經千載,魅力依然,在世界藝術之林永放燦爛奪目的光輝。其中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祖先留給我們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我們藝術創作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為我們現代繪畫藝術與設計教學及創作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表現內容與形式。現代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是現代設計與繪畫的訓練基礎,是培養設計師美術家形象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認識形態和創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礎學科。民族傳統文化是這門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作為一門藝術,把民族傳統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斷創新的動力源泉與實踐基礎,同時設計藝術與繪畫藝術也可以從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中不斷得到滋養與有益的補充。在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內核與靈魂的最終展現,是以本民族文化為支撐的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主流。隨著當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外教學體系在中國年輕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然而縱觀中國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發展方向,20世紀60至80年代出現的當代繪畫藝術及設計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確的發展方向。

現今傳統中國畫已漸行漸遠,不知怎的,這些畫讓人想起趙無極。我們天天對“現代”的努力已傾向于將傳統連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現代”也不是中國的“現代化”,而是“同化’。在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否則,無根無源,便是毀滅,是用“現代”在消蝕我們的傳統。中國畫即“近”而“遠”。很“近”的物體塑造卻獲得一種悠遠滄桑的感受;“實”而沒有放棄空靈、自由,同時又在超逸的味道中獲得一種雋永的境界。我們不應為觀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層面,而是向縱深走去;這個“縱深’就是中國的“像”與“境界”。境:境界是中國文人曾在山水中遙望的“彼岸”,是中國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對于中國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靈的“境”。如果說確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現”(或日“中國式抽象”)存在的話,那它的目的不是導向“絕對理念”,而是指向生氣氰顯的“境”。我們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宋元山水畫不僅代表了“中國古典文藝繁榮”時代的“高峰體驗”,更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變的空靈之境。象:為我們展現中國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國畫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義”。作為傳統的靈魂之所在,是中國藝術“現代化”的結點。“象”是一個世界,它代表宇宙與人的禪機,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實體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寫實”,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經驗讓我們相信,只有實證化的探索才能確證,在現代繪畫與設計中從內里真正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與“當代”的溝通與跨越;這不僅指理論學術,也是指創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基礎如何發展的走向。

我們傳統的繪畫根源實際上是從宋元山水人手打開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間。借助西畫表現的結構化的形式創新之所長,在個人繪畫與設計的語言中找到了發展的空間維度。由此出發,或者我們可以重建某種主體意識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中國文化的境界: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方式、概念內涵不盡相同”,以心象靜觀字宙之氣韻流變,以山水遙望體悟人格與自然一體的彼岸之境;這無疑在重視中國山水美學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脈搏。而在深層意義上,它對我們當代藝術教學對民族文化的反思與覺醒,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如前所述,作為“象”與“境”的世界,其意義不僅僅是激活我們民族原有的流變、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激活一種求新求變的精神動力;更是在這種“宇宙之境”上與現代思維的同步與超越。如果說我們現代繪畫與設計在基礎教學中再不把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更好的發展起來,我們的現在藝術教學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當今國際上站在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家們已識到了這種宇宙本質的“非實體性”,他們的論證已證明中國傳統“象”的范疇所具的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國的文化將會引領世界文化。最后無論是從畫家和設計師,還是從民族文化考量:這是一條擺脫世俗浮躁氛圍,秉持超越信念,又發揚中國精神文脈的“當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按照我們自己的國情出發,把我們傳統文化切切實實的融入到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中。

篇(6)

對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來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地域特色,并且這些文化內涵也在思想上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融入傳統文化的建筑教育通常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在建筑教育范疇中,將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元素、文化理念等融入西方的建筑原理當中,設計出有傳統文化背景的建筑來;另一方面是指利用中國傳統的科技觀和人文觀,將這些思想上的精華融入到建筑設計以及作品評價中。在建筑教育中增加傳統文化的因素,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古今的優秀建筑以及建筑理念去增加學生的專業領域,讓其自身有更多的文化積淀,還可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效果,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隨著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學生對建筑設計的視野將變得更加寬闊,同時對我國博大而精神的文化也將產生敬仰之情,不斷推動我國土木建筑文化的同時,培養出文化修養與專業技術并存的專業性人才。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國高職建筑教育中的現狀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在建筑史上自成一系,目前,在江南很多園林建筑中還可以看到中國建筑獨特的魅力之所在,也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隨著磚石建筑的出現,木質建筑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仍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目前,我們中國建筑教學多秉承了西方鋼筋混凝土的建筑風格,并且所鉆研的建筑形式以及崇拜的建筑師也多為國外建筑代表,而忽視了對我國傳統建筑的賞析和借鑒。通常的具體表現為:對西方建筑的盲目崇拜,使得設計出來的建筑多帶有西方古典主義特色,對于中國文化中的祥云、神獸等裝飾視而不見,甚至是不屑的態度;在建筑結構上也多模仿西方哥特式、巴洛特式建筑,對于我國傳統的江南風情的園林式、閩南特色的騎樓等知之甚少,更不要提針對我國傳統建筑中的建筑風水等的傳承了。面對這樣的現狀,讓我們這些建筑教育者不得不憂心忡忡。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現代技術以及現代知識的依賴,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更是少之又少。建筑作為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民族凝固的文化歷史,其承載的文化意識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存,建筑與文化的融合共生已經成為當今建筑的使命之一。

三、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教育重要性的措施

1.在課堂中增加傳統文化的教育。

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暫時還只能作為一個要素融入到建筑教育活動中,最直觀的方式就是教師在授課時多增加相關的例子,逐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傳統建筑的興趣。比如教師在講解到室內裝修設計的時候,可以搜集一些中國古代房屋設計的樣圖,以及歷史中對室內設計特色、裝飾方法的介紹,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搜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特色,有意將學生的設計作業與中國傳統的民居或建筑特點上靠攏,充分體現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在一些建筑專業課程中,同樣可以引入文化因子。比如在建筑學平面結構設計中,可以增加中國傳統圖案的設計,并且向學生介紹這些圖案的美好寓意,這樣的過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建筑理論,還增加其文化儲備。這樣的課堂不在局限于西方建筑文化,將學生的視野開闊到中國古代,不同的藝術風格以及建筑形態都可以激發學生更多的靈感,久而久之,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也肩負起了使命感,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新生力量。

2.邀請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專家進行講座。

在建筑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還可以通過邀請中國文化傳統大師進行講座,講解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的設計理念以及精妙之處,鼓勵學生通過古為今用的理念,借鑒和改進傳統建筑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設計風格之中。

3.增設中國古建筑實地調研和測繪的課程。

在請專家進行講解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帶領學生對代表性的古代建筑進行實地考察和實際的測繪,讓學生在參觀中真正的領悟古代建筑樣式、結構的精妙之處。在參觀不同建筑的時候,去考察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特點,追溯我國古代園林建筑的藝術之美以及我國古代所講究建筑風水的內涵。

4.舉辦與傳統文化知識相關的設計競賽。

現代建筑教學同樣講究趣味性和實踐性,為了增加針對性練習,增強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期末可以組織建筑設計競賽,競賽的主題可以設定為中式建筑。讓學生在比賽中運用傳統文化的元素、傳統文化的建筑思想等,達到學習、交流、提升的目的。

篇(7)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厚重博大,到了近代卻不敵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的機器文明,從此便開始了中華民族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苦難歷程。而今隨著經濟的增長、國力的強大,人們又不時地回憶起那曾經令我們無比自豪和驕傲的、輝煌的文明史。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又將我們推人了深深的思考中,“西方:是唯一的,而不是普遍的”(Th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ol}}我們將如何應對?

當今,面對現代化的未來,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著成是一種財富,而是一種負擔,我們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間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對民族傳統的特性造成巨大沖擊,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國際大循環的同時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紀的地平線上,在全球范圍內各種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蕩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重新回顧、審視、反思和定位。

一、倫理與政治一體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宗法血緣制

—中國傳統倫理的基石

在中國古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農業社會中,由“忠”“孝”所鏈結起來的宗法血緣倫理,始終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歷史的變遷使中國社會由氏族制到奴隸制,再到封建制,社會形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杜會結構的基本組織還是由血緣所鏈結起來的群體,而“忠”“孝”則是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并最終形成了倫理與政治的一體化。

“孝”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是相對于家庭倫理而言的,它要求子對父奉養、尊敬和服從,表示的是封建社會里父子之間的人格隸屬關系,也是父子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反映。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先改于父之道,謂之孝央0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父老也。}f31

“善事父母日孝。^IeJ

兒女孝頑父母,賭養父母是人倫之常情,同時也是維系家庭倫理的根本所在。《孝經·三才》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把孝抬高到“天經地義”的高度,因而“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兒子不孝是大逆不道,是最大的罪惡,《孝經·五刑》中也說:“五刑之數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對父母應做到“生,事之以}L ;死,葬之以札,祭之以禮。”閉《論語·學而》亦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孝是一個人的根本,一個人如果是一個孝子,那他就能做好其他一切事悄。在《水滸傳》中宋江之所以被稱為“孝義黑三郎”,就是與他的孝有關。例如,當宋江殺了閻婆惜逃難時,接到其弟送來的其父亡故的假信時,“自把胸脯捶將起來”,自罵為“不孝逆子”,這就是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最深厚的人倫情感。從此,我們不難看出,“孝”這一倫理觀念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倫理中.另一個重耍觀念就是“忠”。其本愈是指對人對事的正當的心理狀態或態度。許慎《說文解字》:“忠,敬也。”整個古代杜會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式國家社會,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家族和氏族集團。在宗法性倫理的主導下的杜會結構中,家族、國家都是在家庭的基礎上擴大而來,都帶有一定的家族血緣關系。因此既然國是家的延長和放大,那么,作為家庭倫理核心的“孝”便可推衍為維系家族和國家關系的、根本的道德品質。一國之君即為全國大宗族的“宗主”或全國老百姓的“大家長”。君臣關系也是親情關系延展。在這樣的社會組織中,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孝”便擴展為“忠”。可見,宗法關系,既是血緣親親,又是等級尊嚴;既肅穆威嚴,又含情脈脈。[6]

w孝者,所以事君也。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梯,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當“孝”進化為“忠”時,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倫理,首先就由敬父愛母延伸到愛社被國家,同時也把“尊尊”“親親”的價值觀念和訴求擴大到整個社會群體中。這當然是人類社會集體梢神的偉大張揚,反映在民族意識上,則積淀為維護民族利益和民族團結的祟高品德,表現為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這也是培養了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的沃土。

再進一步分析,我們便可以看出,由“忠”“孝”演變而成了兩種關系:一種是父子兄弟族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即社會倫理;一種是君臣上下之間的政治關系,即政治倫理。前者的主干是“父權”,后者的主千是“君權”。即用父權來維持血緣關系、社會倫理,而用君權來調整政治關系、政泊倫理。由此,以“君權”為軸心所形成的國家組織系統和以“父權”為軸心的社會組織系統—倫理和政治的一體化,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

二、倫理與宗教的互補:倫理宗教化,教倫理化

—中國傳統倫理的委身和選擇

幾千年來,以儒家倫理主體和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對于培養、形成和強化人們的倫理觀念起了重要而深刻的作用,這一過程同時也是宗教倫理化的過程。

“中國歷史上的宗教主要包括夏商周以來的正統宗法性宗教,東漢產生的道教及外來的佛教。}"[10〕作為上層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歷史上的宗教,必然要反映并維護它的社會基礎,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即在儒學取得獨尊地位的情況下)。

傳統倫理的任務,是為了確定、調整并維系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并使之適應以“父權”和“君權”為中心的封建人倫關系。而宗教則是將這種人倫關系神圣化(不是神化。對于這種情況,王滬寧認為,神化是指人與超自然力量之間的關系,神圣化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font)

在殷商時代,其時人事無巨細幾乎都要通過占卜,求“老天”唱示。大至國家之間發動戰爭的大事,小至日常起居生活瑣事,皆憑占卜而后行。稍加分析便可以發現,不論“老天”昭示什么、巫人怎么解釋,最后還是由股代統治者發號施令。“老天”只不過是個幌子,為統治者的行動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而已。

在周代,統治者不僅把一套宗法性的倫理宗教化、神圣化為天命所定的行為規則,同時又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倫理原則,即“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他宜稱,既然倫理秩序和道德規范,是天命之所定,那么上天對人間之事如何處理,便以人的言行動作是否符合倫理道德規范為轉移。“上夭”因此便具有了倫理的屬性,夭命里滲透著倫理的內容。“幻這樣,宗教便倫理化了。 在漢代,大儒董仲舒通過“天人感應”說,完成了倫理宗教化的工作,將封建宗法社會的倫理規范的集中表現:“三綱五常”,演繹為“道之大原出于夭”的神圣準則,使之具有了無比神圣的地位。同時,其他一切宗教如果要在中華大地上扎下根來,也必須把儒家神圣化了的這一套封建倫理規范作為該教的倫理觀的基礎,以此為準則去塑造該教中各個神靈的道德形象。[13)

東漢以來的道教所宜揚的關于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基本理論,成了封建社會中人們遵守和實踐封建宗法倫理的巨大推動力,是倫理宗教化和宗教倫理化得以實現的重要契機。而外來的佛教在經過長期的進化和融合后,不僅完全接受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宗法倫理,而且佛教本身所具有的“滅欲凈心,忍辱無爭”等道德規范也來維護封建制度。再加上其所特有的那一套“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信仰,起到了傳統儒家倫理學說所不能起到的社會作用。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役有宗教調動“各路神仙”來宜傳儒家倫理,而僅僅靠孔子、孟子那樣完全通過世俗教育的手段,儒家倫理觀念是不可能那樣深人人心、根深蒂固的。“在這方面,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宗教故事,勝過許多卷‘子曰’‘詩云’的孺家經典教條”,“沒有宗教化的倫理道德,枯澡無味,僵死無力,既不神秘也不神圣”,沒有在現實生活中運行的動力。宗教所神圣化的倫理是以儒為主的封建宗法倫理道德,這樣,便把封建宗法倫理道德及其下面的種種人際關系和封建宗法制度,用神圣化了的倫理‘混凝土’預制起來,變成了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便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超穩定的結構體系中,被馴化為儒釋道的信奉者。^[14]

三、非理性:倫理的絕對化和人的個性的泯滅

—中國傳統倫理的缺憾

所謂非理性,不僅僅是指傳統倫理作為一個獨立的價值體系和思想體系自身所包含的價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錯誤和功能上的悖謬,更主耍的是指由其價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錯誤和功能上的悖謬所帶來的人的主體性的失落。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就其所涵益的某些價值和精神來說,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仍然有粉閃光及合理的成份,即使在我們邁向現代化的今夭,也仍需保持和發揚。中國傳統上以家族和宗族為墓礎、以杜會群體為本位的價值趨向和訴求,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凝瑯和整合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其所具有的巨大歷史局限性,特別當這些倫理在長期的歷史演變和進化中被片面化和絕對化后,它的許多真價值、真精神被“閹俐了”,[ is〕變成了值死的教條,缺乏理性,導致了人個性的泯滅。

在孔孟時代,孺家文化的倫理觀念還是充滿理性精神的。但是到了漢代孺家手里,就變成了片面的關系和義務。例如,早期儒家雖講“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但他們仍主張天地之間人為貴,充分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人的價值。可到了漢孺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之說.則便成了絕對的東西。父為子綱,兒子就要聽父親的,兒子做錯了事,父親可以動用家法,打死也不犯法;夫為妻綱,妻子就要聽丈夫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君為臣綱,做臣子的就要服從國王.“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由此,這種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倫理規范湮沒和抹煞了個體的存在和價值。當它作為一個社會的普遍的倫理道德規范被絕對化和片面化時,自我存在和自我實現便無處可尋。

宋代程朱理學家們所提倡的所謂“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泯滅個人欲望,維護封建倫理,不允許“我”憊識的存在和出現。只承認倫理道德和群體價值,不承認個人的權利和利益,這是中國傳統倫理中“主體的失落,人的失落和人的價值的失落”。[160〕說到這里有一件事不能不提,現在人們常常叨念諾貝爾獎,其實我國至少有一次機會可以評上,那就是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科研成果。可那時國人好發揚集體主義精神,號稱“要上一齊上,要下一起下”,提交給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名單上的發明人竟有14人之多,而諾貝爾獎只獎勵有突出貢獻的1-2人,最多不超過3人,結果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這一事件在今天看來猶如一場鬧劇,靠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自豪感,張揚集體主義原則,無異于緣木求魚,自我嘲諷!

篇(8)

一、工藝美術專業教育方向的思考

我國工藝美術專業教育的性質是培養實用技術型人才還是培養研究創造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論,應看工藝美術教育是著眼現在還是著眼未來,如果簡單從目前社會需求來考慮工藝美術教育特點,工藝美術學院教育的性質只能成為普通大學一般美術教育的濃縮,僅成為符合市場需要的一般工匠,失去了工藝美術學院教育的實質意義,起不到培養社會急需的創造型人才或是一線技術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國工藝美術教學的誤區還純在較多的問題,譬如忽視學生實操能力的訓練只重視工藝美術設計專業基礎知識,藝術教學實踐課變成以鞏固復習基礎知識為主。另外教學評價體系重視結果而不注重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強調知識的積累,而忽視知識的創新。沒有與教學計劃相應的藝術實踐設備, 缺乏通用的藝術實踐教學的教材,不能有效地進行藝術實踐教學,學生的藝術思維的創新與實踐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合理整合課程優化知識結構

工藝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按照職業素質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和實效、實用、實際、實踐的原則來整合課程及內容。要打破學科體系的界限,講求教學方法,抓好關鍵環節,如將《設計概論》和《中外設計史》整合使學生獲得設計發展史、設計風格流派和時代的關系和不同設計美學原理和形式法則,《色彩構成》和《平面構成》合為一門課更有利于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主要使學生獲得從事設計的必要理論知識,這些課學時不多,要求精選內容。《設計素描》基礎核心課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要承擔起從繪畫到設計的過渡,是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既現代又傳統的基礎課,因此,設計專業的素描課要加大設計素描的比例,重點訓練學生對"形"二維和"形"三維的想象能力和表現能力,不能按美術專業那樣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畫光影明暗素描上,真正解決藝術設計專業學習素描學什么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新的工藝美術技術不斷出現層出不窮, 學生們希望多學些新興實用技術的愿望很強烈,但要讓學生們明白,學到一門實用新技術只能用幾年,還有更新的技術會產生。打好了專業理論基礎,掌握學習方法,新技術一冒頭就能知道它是否代表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并且能更快地領會和掌握,就能用十年甚至幾十年。通過課程設置以課程內容的改革對學生加以適當引導,使他們能在基礎理論和專業核心課程上花費足夠的時間。

三、改革工藝美術教育觀念,促進創造性人才培養

中國的學生善于學習、考試,想象力、創造力卻很弱,是我們教育體制中對如何培養人的創造能力重視不夠。而我國美術院校還停留在教技術、教技巧。筆者認為當前社會需要我們培養的是能引領工藝美術發展主流方向,具有藝術創造力的技術人才。

工藝美術學生的實操環節和實踐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應用技術型人才本身就需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學生設計的課題應與實際項目結合起來,應在教學大綱規定的范圍內,讓學生走入社會去聯系和爭取設計項目,還可鼓勵學生參加設計征稿和設計競賽項目、承接設計工程為課題進行實際的設計實踐。結合課程、利用項目等方式也是鍛煉學生、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好形式。調整教學計劃,專業課都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主干課都安排一至二周的單獨實訓,要求學生完成一定的實訓作品。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既培養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社會活動能力。通過市場實態現狀的調研, 撰寫較為詳細的設計項目調查和設計定位的報告,讓學生了解國內外的工藝美術發展現狀,從而掌握科學的工藝美術設計方法。在項目設計過程中, 利用啟發教學法通過大量的設計創意素描草圖,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選擇最佳的設計方案。在正稿制作階段,要引導學生去發現與解決設計中所涉及的各種問題,如材料、工藝、成本、效果等,以便提高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從整個國家未來發展的高度來看待人才培養的問題,我們美術教育者必須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任。我國目前雖然缺乏大量的實用型、應用型的工藝美術專業人才,但從深遠看,目前最缺乏的是掌握了當代工藝美術前沿科學技術的、能夠創造性地應用工藝美術技術的人才。我們不能為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就放棄我們對"創造型人才"長遠培養目標的追求。如果我們稍微仔細地觀察一下國外的教育體制,比如美國、日本的教育體制,就會看到他們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四、工藝美術教學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

中國的工藝美術教學與創作不能脫離中國的實際情況,即中國的文化背景,和中國的社會環境。工藝美術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在我國的歷史不算很長處于起步階段,受西方各設計流派的影響比較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較少。中國工藝美術想要屹立在國際的舞臺上,應該將民族的元素、傳統的材質結合現代的工藝融為一體。中國的人文藝術背景是積淀了五千年傳統文化底蘊,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環境實踐也證明 "特色"理論是正確的,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中國高校的工藝美術教育當然也不能脫離中國的社會環境,也必須走中國特色之路。我國歷史文化悠遠深厚,代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理論在今天依舊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數千年來我們逐漸積淀了一套含蓋各個領域的文明體系,尤其是理論思想,如諸子百家思想。這其中哲學、美學、社會學的諸多思想,都是中國傳統體現民族精神的藝術設計思想依據。

目前中國的工藝美術教學對民族傳統視覺元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擔心學術外出安全問題取消相應的藝術考察教學活動,很多學校外出考察課程也流于形式。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設計思想逐漸被國外形式所取代,如不少學校傳統圖案設計的課程被取消被平面構成取代, 現代陶藝設計實踐取代了中國傳統陶藝技藝實踐課程, 現代家具設計實踐取代中國古典家具設計實踐等。以上方面的缺失,導致導致創作所需的精神在枯萎,甚至學生民族情感的淡漠。民族工藝美術教育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工藝美術是民族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途徑與有力保障。

五、尋根溯源,根植于本土尋找創作的源泉。

例如筆者所處的廣西有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民間藝術元素資源,調查廣西民族藝術中建筑裝飾、刺繡、織繡、染織、金屬工藝、木雕等傳統工藝美術現狀和代表性作品與案例,挖掘、整理、編輯重要造型藝術研究樣本,采訪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拍攝和錄制典型性創作過程和生產案例,引導學生努力發掘本民族的設計觀念、造物原則和審美意識,并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獨樹一幟,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少數民族古老的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閃光。通過對民族民間藝術元素的整理分析,積極探索多種創新設計思維,以尋求更多的解決廣西民族民間藝術元素的創新應用途徑,使民族民間藝術元素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獨特魅力。高校培養人才要多元化,不拘一格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打破課堂的界限,實施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進入社會,通過采風、考察等活動感受到民族民間的藝術魅力。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全面收集、考察,系統整理少數民族的工藝、服飾、建筑、雕刻等方面的資料。讓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提取和保留這些少數民族元素的精髓,經過再設計并運用到自己的專業設計當中去。例如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就建立民間藝人工作室把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優秀藝人請進教學工作室,講授技巧,引導學生去認識和了解本地文化,讓學生學會逐步挖掘、運用本土民族藝術元素,使當代的民族民間元素與設計教學與時俱進,從更多的民族藝術中汲取相關元素,同時又不失現代的氣息。使民族民間藝術元素與現代文化間的精髓相互融合、和諧發展,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設計在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同時,不斷地注入民族內涵,創造出富有本土獨特韻味的設計。在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得到廣泛的延傳,并且經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間藝術得以可持續發展。工藝美術教育是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一個民族走向現代化過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

廣西本土民族民間工藝和現代設計理念結合,將本土民族民間工藝結合到現代設計教學中,這是引導學生設計出具有自主性、時代性和國際性的現代設計的關鍵。在工藝美術方面通過開展橫向研究與開發,探索地域特色的設計教育創新之路做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 都安古法造紙工藝傳承著古老的文化符號,可以聘請藝人將古法工藝引入到藝術設計課程中,在讓學生體驗了解傳統造紙工藝,生產各類材質機理的紙張。材料學研究部門在紙張防水、除霉、韌性等方面給予技術上幫助,可用于現代家居用壁紙、燈具、扇面、雨傘、筆記本等設計。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有計劃地開發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工藝產品,保護了正在消失的傳統手工藝,幫助地方地方企業提高產品經濟附加值,并培育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征的產品品牌。2、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木結構工藝可以讓學生體驗榫卯結構設計原理,感悟侗族木結構設計之美,用于民族風格的建筑裝飾設計,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發揮優勢。在土木工程研究單位協助下整理數據開發成為智力玩具,采用現代注塑工藝將榫卯結構智慧的設計原理通過的玩具的形式介紹給大家,傳播廣西民族地區建筑設計的智慧。既可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禮品又可利用本產品富有知識性、藝術性、挑戰性和動手參與的特點,可以按不同年齡段出品不同的組件,并考慮到與其他系列產品相銜接。3、各類民族剪紙、刺繡、編制的民族圖案形式與工藝與現代服飾設計,包裝設計、鞋類、包類、絲巾等設計結合,在此方面云南、貴州等高校的研究成果頻繁活躍在全國各類專業博覽會與專業大賽中。可以在旅游管理研究單位的協助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旅游產品依托桂林發達的旅游商品集散地優勢形成民族品牌,積極探索在廣西地區實現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現代文化產品的有效途徑與開發模式,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文本,擴大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4、民族金銀加工技藝和產品設計相結合,金屬材料工程研究單位的協助下可以共同設計開發實用旅游產品如:時尚珠寶首飾設計、鋼筆、zippo火機、便攜金屬酒壺酒杯等。國際著名時尚品牌愛馬仕設計團隊曾來廣西柳州博物館考察收集廣西少數民族工藝品設計思路與原理開發符合中國市場的高端時尚產品。通過產品開發與銷售,形成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系列化產品,并注冊產品外觀設計專利和技術工藝革新發明專利,實現企業產值提升,擴大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上述項目得以實施開展可以形成一支橫跨多學科的優秀教學團隊,形成系列專著、教材、發明專利等,研究成果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在廣西藝術教育屆有一定的推廣性,能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六、結語

工藝美術教育的辦學特色是工藝美術教育發展的方向,應在實踐中有意的強化教育思想意識,只有院校間設計教育思想各具特色、拉開距離,多元化的設計藝術教育格局才能形成。工藝美術的現代設計應該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明白現代工藝美術設計中民族傳統文化在的重要性,找到兩者之間的切合點,傳承是美德也是生命的源泉所在。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精髓,發展了五千年仍然有著絢麗的色彩,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要讓它在現代工藝美術教育中體現它的價值。

參考文獻:

篇(9)

一、民族體育的文化性

民族體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繁榮,不同地區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不同,導致各個民族體育的地域性差異和思想差異。民族體育的文化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運動項目,它們具有競技性、娛樂性和健身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二是內在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提高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當代學生正需要一種形式來提高自身的愛國主義精神等,因此,民族體育的文化性決定了其融入學校的重要性。

二、當前民族體育面臨的困境

(一)群眾認同感薄弱

認同是信息化時代的核心問題,接受一種文化或拒絕一種文化,都與是否認同其價值有內在聯系如果不解決認同的問題,文化之路就不會走太遠。現如今我國教育已經被西方教育沖擊,很多學校崇尚西方教學模式,落寞了我國本土的教學,尤其是體育教學已經被西方教學形式掩蓋,以至于拋棄了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群眾對民族體育的認同感不強。

(二)缺乏理論與制度支撐

無論那種文化的傳播和繼承都需要一定的理論和制度支撐。與我國競技體育投入程度相比,民族體育作為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受到制度層面上的相對冷落,在踐行方面更是表現失信。由于競技體育與我國的政治、經濟都有掛鉤,因此當前我國更為注重競技體育的發展,忽視了對于民族體育的繼承與創新,在民族體育的制度保障和理論支撐方面還是有所缺乏。

三、文化學視角下民族體育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一)學校體育是傳承民族體育的最佳平臺

民族體育作為一種文化,需要一種渠道進行傳播與發展,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性的渠道是繼承民族體育的最佳平臺。1997年,民族傳統體育學成為一級學科體育學下設的4個二級學科之一,1998年國家教育部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列入新修訂的高校本科專業目錄,這一切標志著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研究的進步。為了不讓民族體育文化流失在我們這一代,將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很好的融合是繼承與發揚民族體育的最佳方式。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民族情感的增強,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我國民族凝聚力。現在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來證明這一點。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民族中小學就把高腳馬作為學校的教學內容。為了發展這個項目,灣潭民族中小學還專門摸索了教學方式。

(二)民族體育的文化性離不開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它的教育理念與民族精神緊密結合,民族體育以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并不同于西方文化,它的內在精神價值與學校教育的理念一致,但是民族體育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其自身的文化價值是學校教育中缺乏的,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精神等,有必要講民族體育融入學校教育。有些民族體育項目甚至需要在學校里更進一步地推廣,成為學校體育中必不可少的項目。

(三)學校教育能夠為民族傳統體育提供規范的發展模式

篇(10)

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五千多年文化發展史中形成、積淀、流傳,影響人們生活的中國古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賦予了一個民族深厚而睿智的思想,民族的觀念、情感、價值取向等都被涵蓋其中,并且人們從事的所有活動都在無形中受其支配。高等院校的學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1.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保證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順利開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黨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批判地繼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下,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不斷改進,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力,為了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這樣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弘揚,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順利開展。

2.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改善大學生道德修養現狀的需要

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了解,沒有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其道德素質有待提高。結合當前大學生道德現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一)理論價值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體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資源,如愛國主義情懷、誠信品質、艱苦奮斗精神等,應該將其中的精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貫穿于高校教育整個過程,用中國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底蘊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言傳身教法、因材施教法、內省式教育法、陶冶情操法、實踐教育法等,可以將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供借鑒意義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社會思想道德規范不斷凝聚、更新、整合,成為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面對個性張揚的大學生,我們將中華民族創造的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與時展、現實社會、學生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二)實踐價值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加強大學生人格道德修養的教育

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提煉出了進取精神、包容精神、博愛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等一系列的民族精神。當代大學生用這些民族精神武裝頭腦,可以抵御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人格品質。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應對文化全球化的思想滲透

文化歷來都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多元的文化不斷沖擊著人們,由此帶來很多的價值觀和道德方面的問題。而對于涉世未深、信仰立場不堅定的大學生而言,全球文化中的某些消極因素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熏陶感染,能提高大學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上一篇: 經濟對社會的重要性 下一篇: 地形測繪培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福利97野狼第一精品 |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第一页 | 色5月婷婷亚洲 | 亚洲五月花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