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26: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建設美麗新農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社會制度文明
社會制度文明包括社會制度、社會體制、社會政策、社會法律等。客體是人為的、外在的、容易變化的。《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2]社會客體文明是社會主體——人進行社會實踐的產物,說的再直接一點,諸如社會制度、體制、政策、法律等客體都是人創造出來的,只有它們為人服務才有現實意義。相應的社會客體制度、體制、政策、法律制定、頒布出來在特定的范圍內針對相應的人群具有一定強制性的,促使人們去遵守這些行為規范,如果越界就會受到制裁。在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建設中同樣需要推行社會客體文明為其提供外在的保駕護航,把社會主體的社會實踐約束在“客體的籠子里”。當前少數民族偏遠貧困地區在社會客體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包括:一是社會保障制度有待加強。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維系社會和諧、人心穩定的根本。少數民族偏遠貧困地區因為經濟落后導致社會保障制度出現缺失。例如柳州市近幾年在所轄的幾個縣施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許多農民都參加了此項惠民工程,但是每個月領到的養老金還是不多,像經濟基礎較好的柳江縣參保農民每月可以領到55元的養老金,如果是失地農民則可以像城鎮居民一樣繳納養老保險,年滿60歲以后每月領到數千元不等的養老金。但是失地農民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的居住地基本上非常偏遠根本不可能成為“失地人”,所以即使參加了養老保險,等到60歲以后領到的錢也只能是杯水車薪。醫療保險制度近幾年來在桂中地區許多少數民族農村實行得還是較好的,例如融水縣從2012年9月起,實行新農合“50+0”住院醫療,即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下,參合農民在上述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時,繳納規定的起付線50元金額后,其基本醫療費用予以全額報銷,實行免費治療。但是,在一些政府財政收入較少的鄉村有時候就有點困難了,民族群眾一些小病還可以進入統籌,一遇到大病醫療費用報銷就非常麻煩,經常要花不少錢,跑不少路,折騰很久都不一定能辦下來。二是鄉規民約制度有待完善。鄉規民約是村民經過集體協商結合本村實際,自發制定的用于約束本村人員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臨時制度,里面既有只適用于本村人的規約,還有一些則適用于外來人。規約從道德和行為上對鄉民產生約束作用,保障了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一些少數民族鄉村還沒有制定出完善可行的規約,對于不少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緊緊根據過往的經驗做出裁決,另外就是所制定實現的規約與國家政策、法規相抵觸,往往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樣一種矛盾狀態。例如近幾年少數不法分子竄入村里偷盜牛、狗等,如果被抓住,情緒激動的村民經常把盜賊毆打成重傷甚至死亡,等民警趕到現場已經來不及,這個時候要懲罰打人者也是非常棘手的案子,一些不懂法的村民通常會制定攻守同盟使辦案人員無從下手,最后為了平息眾怒只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少數民族偏遠貧困地區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加強社會客體文明,即加強社會制度文明建設是必須要求各方不斷努力推進的。鄉風文明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廣大的民族群眾生產、生活上沒有太多的后顧之憂,因此只有把社會保障等制度切實搞好了,使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住有所居,大家才會安下心來投入到美麗新農村建設當中。另外,地方黨委、政府和法律機構除了應該經常深入鄉間開展普法宣傳外,還應該在鄉規民約的制定和實施上加強指導,要盡可能平衡法律和規約之間的關系,盡量不要制定出與國家法律矛盾沖突的規約。
(三)社會關系文明
社會關系文明主要是指民族群眾之間以及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能夠和諧融洽、和睦相處。當前少數民族群眾內部以及其他民族的關系總體上是良好的,大雜居、小聚居,民族融合團結的安定友好局面能夠長期穩定的保持下去。在大好的形勢下有時也會出現某些不和諧影響各族群眾團結的聲音,表現在:一是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解放初期的一段時間本來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各方之間的部分利益多樣化、復雜化、尖銳化,根本上是經濟利益的糾紛成為主要矛盾,本來一些被冷處理的歷史遺留問題這時候又浮出水面,例如山林糾紛、土地糾紛、水源糾紛、礦產糾紛等。解決的根本出路還是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好各方利益,不要把經濟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二是黨群、干群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改善。部分民族地區干群關系的不和諧根源不在民族群眾,而是少數黨員干部出現了、形式主義等思想作風,不把群眾利益冷暖放在心上,越來越脫離群眾。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員干部應該時刻時刻堅持群眾利益至上,事無巨細地深入到群眾中去與他們打成一片,水融,這樣才能真正搞好黨群、干群關系。
(四)社會行為文明
人們的行為可以分為合法的和非法的、文明的和不文明的等。總體而言,少數民族偏遠貧困地區群眾的日常行為還是比較良好的,主要是淳樸的民風熏陶,另外跟當地較為封閉,受外界不良風氣影響小有很大關系。雖然經濟不夠發達,但是村民還是具有較高的守法意識,違法犯罪行為大大低于外面地區,普遍的輕微違法行為主要涉及買、賭博等,特別是在農閑時間,進到村里經常可以看到群眾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塊,十有八九與賭博有關。賭博風氣的小范圍蔓延與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貧乏有很大關系。在“美麗鄉村”建設活動中,遇到群眾的不文明行為主要是亂扔亂放垃圾,導致村里村外垃圾成堆無人處理,臭氣熏天眾人捂鼻。政府在其中應該發揮領導、引導作用,加大各項投入,約束群眾的亂扔亂放行為,清理衛生死角,還村民一個優美環境,還要形成長效機制,實現從清潔鄉村向生態鄉村升級版的轉變。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物的新農村”與“人的新農村”建設同步推進,打造新農村建設升級版,促進美麗吉林建設,從2015年開始,我省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創建示范,經過村申報、鄉(鎮)把關、縣(市、區)推薦、市(州)審核、省綜合確定等工作程序,并經專家論證會討論通過,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審定,最終,確定榆樹市五棵樹鎮愛國村等108個行政村為2015年省級美麗鄉村,名單已經發至各地。為了進一步對108個美麗鄉村進行再完善,確保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再提高,經過省檢查組實地督查和專家論證后,現提出今后建設完善提升工作意見。
一、完善提升工作的主要內容
總體上分為10個方面的建設內容:一是進一步完善建立農村路、水、電、氣、房等基礎設施長效維護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日常保潔機制,建立有效可行的村規民約制度;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綠化美化建設水平;四是著力打造新農村建設文化品牌,包括完善文化廣場、建立宣傳欄、豐富墻體文化、挖掘歷史名人、保護古井古樹等歷史古跡、建立村史館等;五是完善村級“一站式”大廳服務功能,主要是增加農村電子商務、快遞、便民服務等;六是推動新農村與高效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結合,完善生態環境建設;七是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八是進一步完善和豐富農村便民服務設施建設;九是加強規劃村屯未來建設方向和項目安排;十是進一步加強集體經濟建設,強化新農村建設產業支撐。針對每個村的今后完善意見見附件。
二、完善提升工作的時間安排
從2015年末至2016年末,利用1年時間,對108個美麗鄉村進行再完善、再提高。
三、完善提升工作的資金安排
完善提升資金由市、縣兩級專項資金投入為重點,鄉村和農民投入為主體。
四、完善提升工作的有關要求
一是各地要加強領導,切實把美麗鄉村完善提升工作作為年度工作重點,加強部署,積極作為,制定具體實施完善意見,積極組織開展完善提升工作,全力打造本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新目標、新標準、新面貌。
二是各部門要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幫扶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本部門的職責權限,加強規劃指導,整合部門力量,傾力支持農村建設。
近年來,磐石市以“集中攻堅、打造亮點、全面推進”原則,“建立體系、實施工程、完善機制”三措并舉,全力推進環境美化工作。全市268個行政村、962個自然屯,村村路邊都是花,每年栽種花卉達750公里。幾年來,全市農村道路沿線共修建植樹臺586公里,植樹120.3萬株,42條生態長廊道路兩邊全部實現綠滿栽嚴。培訓班邀請磐石市農業局、黑石鎮、明城鎮古城村負責人分別從縣、鎮、村三個層面介紹了綠化、美化、亮化工作經驗,花卉種植專家詳細講解了花卉種植技術和需要注意的關鍵環節,現場參訓的12個縣新農村辦負責人開展了熱烈的互動交流,培訓班取得實效。
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是新農村建設工作需要破解的一個重大問題。今后一個時期,我省新農村建設工作將立足改革創新,調整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完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步伐,在總體安排、統籌推進、建設時序、選點布局、建設方式、文化挖掘、增收致富、產業發展、建設內涵和組織推動等方面實現轉變。
一、引 言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起,黨和國家就不斷努力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不斷努力。新聞傳媒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新聞傳媒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也發生了變化,因而有必要對新聞傳媒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發揮情況進行重新分析和定位研究。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新聞媒介現狀分析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起,新農村建設已經經歷了將近7年的發展。農民的生活和作業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系列的變化與社會主義新聞傳媒的力量是分不開的。電視節目對于農村、農民來說,給他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生活。隨著網絡在農村地區的不斷普及,農民學習、娛樂有了新的途徑,農民對于網絡的認識由最初的排斥和盲目已經逐漸變成了對于網絡的探究和學習,這些變化無疑是新聞媒體對于農村地區的重要貢獻。
然而,相對于城市受眾而言,農村受眾目前依然處在某種程度的“傳媒缺失”狀態之中,各種“涉農傳媒”依然處在邊緣化的尷尬困境。目前來說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面向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涉農傳媒數量比較匱乏。二是涉農的傳媒本身就存在節目分配機制的先天性缺陷,涉農內容簡單。 總體來說,涉農傳媒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積極為農民知曉國家惠農政策提供途徑和學習的平臺。
三、陜西關中地區新農村與傳統農村媒介接觸的對比調查分析
為了給傳媒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和功能的探究奠定實踐基礎,我們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典型代表和落后的農村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對象選擇了陜西咸陽花馬村與羅堡村。花馬村是黨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產生的示范村,而羅堡村由于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目前依然屬于傳統農村。兩個村子同屬第一產業,花馬村從新農村建設中逐漸走上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新農村和傳統農村村民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知存在差異。花馬村村民對新農村建設的內容較為了解,清楚本村的發展方向。羅堡村卻對于新農村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傳媒角度來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導致決策的不同。兩個存在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知恰好驗證了“媒介示范論”,即媒介對兩個村村民的行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新農村和傳統農村對于信息的需求產生較大差異。對花馬村村民發放的問卷中,我們發現該村村民都對農業生產類信息和致富類信息關注度較高,而羅堡村對于該類信息的需求量較少。花馬村村民對娛樂和法制教育這類信息的需求遠遠小于羅堡村的村民。這一對比可以看出在信息閉塞的環境中,環境以外的事物是無法影響到環境之內的事物的。正如羅堡村村民對娛樂和法制教育這類信息的需求度遠遠大于花馬村一樣。由于環境的影響,外界的聲音傳入這一地區的力度也是微乎其微的,羅堡村的村民接受到的新鮮事物還很缺乏,對法制教育的著重關注,說明他們自身并沒有在這方面受到過信息的傳遞,在該方面屬于輕度的閉塞。
四、新聞傳媒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功能定位與作用發揮
(一)保障“受眾權利”,實現下情上達
受眾在大眾傳播中的基本權利有傳播權、知曉權和傳媒接近權[1]。新聞傳媒作為保障受眾權利的直接中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保障農民的該項權利,以實現下情上達,更好的為農民了解外界事物服務以及為國家做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然而面對長期城鄉二元化的體制模式和大眾傳媒的商業化利益的驅使,農民、農村一向作為弱勢群體的現實決定了他們在媒體世界中的弱勢狀態,農民由于信息的閉塞和知識的匱乏普遍缺乏參與傳播活動的機會和途徑,缺乏接近媒介的條件和能力,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經常處于“失語者”和“缺席者”的境況。新聞傳媒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應該努力的豐富涉農新聞和信息,深入到基層和人民群眾之中,了解他們的需求,及時將信息進行反饋和交流,做到下情上達。以陜西咸陽花馬村與羅堡村為例,作為新農村和傳統農村的典型代表,同樣在新聞傳媒上的劣勢不言而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前沿,涉農傳媒應該積極的深入農村,了解群眾的需求和現實生活狀態,在實踐基礎上進行宣傳和報道。
(二)實現“信息滑板”,支持農民自主創業
隨著社會的變遷,當前農村、農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近十多年來,大量農民離家、離開土地奔赴中國東南部發達城市去打工的情形徹底改變,許多農民在打工的過程中學習到了許多新本領,掌握了許多新技術,許多農民不再單純的去打工,而是積極回到家鄉去自主創業 。面對新農村發生變化的實際情況,新聞媒體應該在功能定位和作用發揮上進行相應變革。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并不高,雖然他們在外打工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缺乏專業的技術和技能培訓,加上農村信息化建設相對于大城市來說遠遠較為落后,農民從城市回來后獲取農業信息和科技知識的渠道非常稀少,當前媒介娛樂化現象普遍存在,涉及農村信息和信息的節目匱乏,這給農民創業帶來了不少困難。因而,媒體首先要“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但目前傳媒的節目設置顯然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解決該問題的基礎便是積極的推動和實現“信息滑板”功能。在信息時代,凡可以隨信息一起運動的區域發展與勞動力要素密切相關的文化教育成分等,都可以隨現代信息傳播跨地域、跨梯度地進行,從而使相關領域差別逐漸縮小。這便是新聞傳媒的“信息滑板”功能[2]。在信息滑板價值下,新聞媒介應當積極的增加涉農媒體的數量,在宣傳和報道的內容上積極增加農業科技和最新惠農政策等內容,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
(三)發揮“活血化瘀”作用,構建和諧新農村
當前我國城鄉面貌都發生著重大變化,城鄉之間、農民之間以及農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的各種矛盾時有發生,現實中各種顯現或者隱藏的矛盾時時刻刻有可能爆發出來,這一系列矛盾必然將會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和質量。新聞媒體必須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將隱藏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各種矛盾不斷的尋找出來,為政府決策和農村的和諧發展貢獻力量。新聞傳媒首先應該發揮自身預警功能,善于見微知著,捕捉新農村建設中的不和諧癥狀,并進行深入剖析,幫助受眾認清其危害,將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3]。不可否認,在新農村建設中也顯現了不少問題,由于農村、農民群體的利益不被重視,他們的心聲沒有一個適當的發泄途徑,這使得各種群體性事件以及上訪等社會不和諧因素不斷的顯現出來。新聞媒介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當不斷的發揮其本身所具備的價值功用,在對待“群體性事件”上,新聞媒體應當切實承擔起營造和諧氣氛、疏通渠道的職責,通過有效輿論的引導來不斷化解矛盾,維護農村的穩定,預防“群體性事件”等不和諧因素的發生。構建和諧的新農村,矛盾的發現比矛盾的存在和解決更有難度,所以我們必須在媒體功能發揮上下重力氣。花馬村與羅堡村在村民矛盾的解決方式上還是存在著若干差異,花馬村側重對媒體力量的尋求來不斷的加大對村民的宣傳,以此來化解村民間存在的若干矛盾。而處在傳統農村下的羅堡村對媒體的運用還很欠缺。
(四)推動“環境監測”,適時調整農村發展
環境監測被認為是大眾傳媒的首要功能。大眾傳媒所擁有的信息豐富與觸角廣泛的特點,決定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數人提供有用、能夠作為決策依據的信息,使公眾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了解周圍的環境,適時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相應調整[4]。新聞媒介發揮監測環境的功能被施拉姆形象的比喻為“社會雷達”,它可以充分的了解農村地區的最新變化,為政府做出農村決策提供依據。新聞報道中,新聞媒介可以多多報道農村地區建設的最新情況和趨勢,及時發現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為國家及時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更好的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新聞媒體在花馬村中農業成就的宣傳和報道可以增強村民建設新農村的信息,同時也能尋找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為上級領導的戰略決策提供啟示。
五、結 語
探究傳媒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功能定位與作用發揮是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對于媒體價值的重新調整和整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固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是通過對新農村與傳統農村的對比分析以及傳媒在建設中作用探究,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未來新農村發展的方向,據此來更加深入的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喻國明.試論受眾注意力資源的獲得與維系[A].媒介的市場定位[C].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2] 吳信順.中國東西部傳媒經濟的失衡及其對策[J].新聞記者,2004(1).
(一)2016年創建美麗鄉村情況。主要是按照年初美麗鄉村創建工作方案的有關要求,對今年申報創建省級美麗鄉村進行實地考核,并評比打分。
(二)2016年美麗庭院、干凈人家活動開展情況。主要是對今年美麗庭院、干凈人家評選活動進行督查。
(三)重點村項目建設情況。主要是2016年省級重點村專項資金補助項目建設情況。重點檢查以下內容:一是項目招投標情況;二是項目開工和完工情況;三是專項資金兌現情況;四是檔案建立情況;五是績效目標完成情況。
(四)村級“一站式”服務群眾平臺建設情況。重點對今年重點村申報村部建設項目進行檢查。
(五)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情況。主要是檢查各地環境整治情況,以及工作部署、保潔經費、保潔隊伍、垃圾清運、長效管理等方面的落實情況。
(六)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情況。主要是整縣美化工作開展情況、整體推進縣工作開展情況、整片區推進新農村建設情況、新農村建設完善提升工作開展情況、美麗鄉村文化品牌打造情況等。
(七)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專項整治工作情況。主要是按照《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開展省級新農村建設項目補助資金使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吉新農村辦字〔2016〕14號)文件要求,對各縣(市、區)自查自糾檢查情況進行抽查。
二、工作方式方法
(一)聽取匯報。聽取各市(州)和各縣(市、區)相關情況匯報。匯報內容要實事求是、客觀真實。
(二)實地檢查。對2016年申報創建的美麗鄉村要逐村檢查;對申報美麗庭院、干凈人家的要進行抽查;對2016年重點村項目進行重點抽查;對今年申報建設村部項目的重點村檢查;對農村環境整治、整縣推進、整片區推進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完善提升、整縣美化、文化品牌打造情況進行沿路檢查和抽查。
(三)查閱資料。查閱相關票據、美麗鄉村影像證明材料、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評選文件、文化品牌打造相關資料以及各項工作的有關文件資料等。
(四)評比打分。主要是對創建的美麗鄉村進行評比打分。
(五)填報表格。各項表格需要各市(州)組織各縣(市、區)進行提前填報,待檢查組成員實地考察進行復核。
三、檢查時間及人員組成
按照全省東、西兩片全面推進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從2016年開始,將全省15個貧困縣和1500個貧困村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扶貧工作計劃,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
二、工作內容
(一)推進貧困村新農村項目建設。從2016年開始,按照每2年開展一輪新農村重點村建設,到2019年開展2輪新農村重點村建設工作計劃的要求,每輪支持貧困村40個,2輪支持80個,約占支持15個貧困縣重點村的40%,每個貧困村年支持額度40萬元左右,2年累計支持80萬元左右,總計支持資金6400萬元左右,其中每年支持額度1600萬元左右。
全省按照東、西兩片劃分,東片重點支持靖宇、長白、柳河、龍井、和龍、汪清、安圖、圖們8個縣市,兩輪支持36個貧困村,支持資金額度為2880萬元左右;西片重點支持鎮賚、通榆、大安、洮南、洮北、長嶺、雙遼7個縣市,兩輪支持44個貧困村,支持額度3520萬元左右。支持項目主要有5類:道路建設、排水溝建設、村部建設、休閑文化廣場建設和圍墻大門改造項目,具體以當年項目申報指南為準。
(二)推進貧困村村干部和村級合作組織帶頭人培訓。結合省里新一輪萬名村干部培訓,每年對500名貧困村黨組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級合作組織帶頭人進行重點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三農”政策和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脫貧攻堅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等,提高基層干部和職業農民創業、帶富和致富能力,確保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每期培訓10天,到2018年,按照每村培訓1名的標準,全面完成1500個貧困村村干部和村級合作組織帶頭人的培訓任務。
(三)推進貧困村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各美其美、全面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貧困村打造新農村升級版,建設美麗鄉村。重點是推進部分貧困地區整縣美化、積極打造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文化建設和法制建設。到2019年,在15個貧困縣的貧困村中打造新農村建設文化名村50個。
三、措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將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納入到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工作的重要日程,加強領導,加大投入,精心組織,科學推進,確保如期保質保量完成新農村支持貧困村建設任務。
(二)整合資金投入。以新農村支持貧困村為平臺,按照一名領導、一個部門、一戶企業三幫一的要求,加大新農村幫扶工作力度,進一步整合涉農項目,集中向貧困村傾斜,切實解決好貧困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滯后問題,全面整治好農村環境。
(三)加強督導檢查。將新農村支持貧困村建設納入督點,重點督查貧困村規劃制定情況、項目建設情況、資金使用情況、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情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情況、美麗鄉村創建情況,堅持標準,不打折扣,加強監管,保證項目建設平穩運行,發揮應有效益。
(四)創新機制模式。在推進新農村支持脫貧工作中,要積極創新能人治村、民主管理、整合投入、整村推進、產業興村、商貿活村等新農村建設體制機制和工作模式,切實增強新農村幫扶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四、責任分工
全面推進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工作由省農委負責,按照“省級規劃引導、市州協調推進、縣為責任主體”的原則,明確各自職責。
一是美麗鄉村文化品牌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生命力。放眼世界,無論是工業企業還是農產品加工業,文化品牌建設無不成為企業家們最為關注的核心元素之一,這也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途徑。同樣的,農業的發展強大也一定要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打造是農業文化品牌的落腳點。我省的一些名特優產品、24節氣農耕文化、農產品的地理標識、漁獵文化等,都是農業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美麗鄉村文化品牌建設是一個大概念,不能完全局限在環境建設上,更應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直接影響“三農”全局。
二是文化品牌建設是美麗鄉村的靈魂所在。文化品牌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失去了這個魂,根就會斷,新生代人們就會出現對農村文化的傳承斷層。近年來,中央提出物的新農村與人的新農村同步推進,要各美其美,全面發展。人的新農村建設本質上就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生態建設、法制建設和提高職業農民綜合素質。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打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就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當務之急。
三是美麗鄉村文化品牌建設是農民增收致富重要源泉。2015年“十一”期間,我省旅游總收入為59.45億元,排名全國第14位,同期的山東省排名第1,旅游總收入為392億元,我省僅為山東省的15%,差距顯而易見。有資料顯示,我省鄉村旅游在整個旅游收入中的占比也非常小。江蘇、浙江兩省,建設的美麗鄉村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牌,有江南十八怪景之一,有十里桂花長廊,有薰衣草基地,有茶山,有紅樓稻香村、有孝村,有洋家樂等,每年每村接待的游客不下十幾萬,農民每戶房產收入、經營收入都非常可觀。我省是國家生態建設示范省,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尤其是鄉村旅游理應做大做強。由此可見,美麗鄉村文化品牌的打造與挖掘,大有可為,理應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直接推動力。
在打造新農村建設文化品牌的活動中,要特別大力宣傳吉林特有文化,積極展示東北關東文化,注重挖掘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12類。一是吉林省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主要是我省特有的集安高句麗文化、葉赫和烏拉街等滿族文化、延邊州朝鮮族文化、松原伯都那文化、伊通薩滿文化、前郭蒙古族文化、敦化渤海國、農安遼塔、琿春敬信鎮土字牌晚清文化,梨樹蔡家柳條邊、伯都那鄉2250年古井,還有松原古城、農安遼塔等。二是吉林省革命烈士和紅色旅游文化。楊靖宇、馬占山、陳瀚章、張笑天等一批抗日英雄和文化名人,四平戰役紀念館、臨江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靖宇楊靖宇犧牲地紀念館、通化楊靖宇烈士紀念館、琿春張古峰戰役紀念館等。三是吉林省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安好太王碑和將軍墳、敦化六頂山古墓群、吉林文廟、長春文廟、四平葉赫部城址、梨樹偏臉城城址、楊靖宇烈士陵園等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朝鮮族農樂舞、朝鮮族食品、朝鮮族蹺蹺板、蕩秋千,蒙古族馬頭琴音樂,朝鮮族洞簫音樂、東豐農民畫、東遼葫蘆畫、長白山根雕、白山石硯等。四是吉林省特有的關東文化。東北四大怪,吉林二人轉、東北大秧歌、查干湖冬捕、長白山森林號子等。五是中華神話傳說。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我省的遼河源頭傳說、長白山人參故事、于鳳至家族故事、大布蘇傳說、臥龍泉傳說等。六是國學精粹。比如:弟子規、三字經、論語、千字文等。七是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畫蛇添足、草船借箭、三顧茅廬、一諾千金、刻舟求劍、鄭人置履、盲人摸象等。八是中華孝文化。新、舊二十四孝,家訓、祖教、校風、家譜。九是世界和中國歷史人物、偉人等。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十一是自然知識、健康知識、法律知識、科學知識等一些常識。十二是激勵人們積極向上的警句和格言、漫畫、圖畫,還有攝影書法等。上述這些,只是新農村建設文化品牌打造的一部分,現實生活中還能發現許許多多的科技、知識、文化、實踐類的東西,供宣傳和弘揚。總之,豐富農村文化,潛力巨大,空間巨大,可以大有作為。
挖掘和打造我省美麗鄉村文化品牌,至少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加強以后的工作。
一是要注重美麗鄉村文化品牌的挖掘與保護。東北文化其實質就是一部農耕文化史,每一個美麗傳說、歷史故事、民俗,都沒有離開這片黑土地,都凝聚著我們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的汗水與結晶,這些精神同時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善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一些文化已經離我們越來越久遠,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這些文化被丟棄、被失憶。各級新農村辦和農民畫家朋友們要多上心、多留意、多收集、多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把新農村文化建設搞得豐富多彩、積極向上。
二是要加大對美麗鄉村文化品牌的宣傳力度。對美麗鄉村文化品牌的宣傳,省新農村辦在今后工作中要對各地進行調度,既要看宣傳的次數,還要看宣傳的平臺,更要看宣傳的效果。各地也可以與省新農村辦積極合作,通過省辦與省級和國家級媒體加強聯系,對各地美麗鄉村的文化品牌加大宣傳。中央電視臺在敦化市雁鳴湖鎮小山村拍攝的《美麗鄉村》,不日將在國家媒體播放,必將極大促進該地旅游業的發展。這些年我省在國家媒體播放的電視劇《插樹嶺》、《種啥得啥》、《圣水湖畔》、《走在陽光路上》等,都極大的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也極大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三是要深入落實百名文化專家進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動。今年,省新農村辦下發了百名文化專家進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動方案,要求省、市、縣三級每個地方都要聘請學識淵博、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熱愛新農村事業的文化專家3~5人,選擇具有代表性的2~3個美麗鄉村,集中挖掘整理當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結合現代文化建設,豐富和完善鄉村文化內容,打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全省集中打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村100個。這項工作,經過各地積極努力工作,實際打造的文化品牌村就達到300多個,明年各地還計劃打造文化品牌村300多個,同時還保護挖掘了一大批古井、古樹和古跡。
四是要加強文化專家與新農村辦工作聯絡和合作。這次培訓班主要目標是發揮各位文化專家的聰明才智,豐富全省各地新農村建設文化內容,使全省新農村建設文化品牌打造的更加深入、更加扎實、更富有成效。大家要繼續努力,堅持不懈的把這一合作深入開展下去,為推進全省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黨的十給中國的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構想,這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統籌的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新農村規模不斷擴大,各地紛紛涌現各色新型小城鎮。然而,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艱巨任務,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規劃和部署,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才能獲得最終成功。隨著新農村進程的推進,中國也日益面臨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社會保障、農業產業繁榮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問題。但我縣的小城鎮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此,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科學規劃新農村建設
道真自治縣地處黔北偏遠山區,經濟貧窮落后,但資源及區位優勢明顯。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一些鄉鎮出現五種不良傾向:一是以村容規劃代替新農村建設規劃,在內容上忽視發展生產。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區規劃代替農家群落規劃,忽視了庭院經濟和民族風俗特點。三是以新產業開發規劃代替當前主導產業發展,忽視糧食生產;四是以行政領導的意圖代替村民自愿,忽視農戶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關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開發,忽視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農戶的產權和承包經營權。
這些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職能部門對農村基本經濟政策觀念的淡薄。新農村建設規劃是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規劃,其基礎是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和家庭承包經營,以及農民家庭、家族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習慣。搬用城市規劃的方法和程序搞農村建設規劃,搬用城市居民小區的圖紙搞農村民宅建設,顯然脫離實際。
這里還有一個規劃的法律依據問題,目前國家只有城鎮規劃方面的法規,沒有農村建設規劃的法規,在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只能依據當前的農村基本經濟政策,依據農村生產、農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編制。
二、堅持科學規劃,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樹立長遠觀念,堅持科學發展,規范農村土地使用與管理,杜絕主觀臆斷、拒絕盲目隨意。牢牢把握建設用地置換契機,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盤活存量土地,科學規劃、嚴格依法用地、規范用地、依法管地,嚴禁違章、違法用地。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只有高起點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才能高質量高水平建設新農村的未來。全面編制城鄉規劃,把社會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對村鎮人口規模、經濟狀況和各行各業優勢的分析,客觀地評估新農村的實際消費水平,在規劃編制中合理確定村寨人口、商業、服務業規模,注重把新農村建設同發展招商引資、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機結合起來,把建設與管理有機結合起來,以此促進小城鎮建設的健康發展。
三、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使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籌集資金建設新農村,才能實現城鄉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把新農村建設提升到政府重點發展的戰略高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多年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雖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優勢,但一直苦于沒有強有力的資金支持,集鎮與村鎮建設速度受到明顯阻礙,鎮區建設面積不夠大,人口密度也顯不足,嚴重影響了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建設新農村,需要穩步推進。加大政策、資金的扶持。目前,基層領導缺乏新農村科學發展觀,對新農村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缺乏深刻認識,則往往會走偏,以至于出現用行政力量來扶持大戶,把有限的資源過分集中在少數試點上,形成了新舊懸殊太大。甚至人為地造成農村內部的“二元分化”,違背了新農村建設的宗旨。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應當根據各地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以當地農民的特殊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要在不同地區探索符合當地情況的新農村建設路徑與做法。
四、新農村建設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間,來建設自己特色。在新農村建設中,只有堅持區域設施的共建共享,統籌規劃好交通、通信、教育、衛生、消防、供水、休閑、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和社會公益設施建設,才能突出新農村建設的“新”,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如:陽溪四坪村、洛龍鎮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藥材、鄉村旅游很具特色的產業。但這些產業的發展太過分散。如飲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網、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還跟不上。雖然產業結構在調整,鄉村旅游在加快,諸如學校教學點卻在消失。這些都與新農村建設不協調。在新農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進度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為新農村儲備跟多的基礎人才。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吉林為目標,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堅持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村文化提升并重、改善人居環境與弘揚農村人文景觀并重、建設美麗鄉村與豐富農村文化內涵并重,以建設美麗鄉村為核心,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古跡文化和民俗文化,注入現代文明和新時期特色文化,全面豐富新農村建設文化,充分體現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精心打造新農村“軟實力”,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
二、主要任務
省、市、縣三級每個地方都要聘請學識淵博、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熱愛新農村事業的文化專家3~5人,選擇具有代表性的2~3個美麗鄉村,集中挖掘整理當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結合現代文化建設,豐富和完善鄉村文化內容,打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全省集中打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村100個。具體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開展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古跡文化、民俗文化普查。以縣(市、區)為單位,對本轄區內的古跡建筑、歷史名人、當代名人、祖訓家教、孝文化、風俗習慣、農耕文明和神話傳說等進行廣泛調查,摸清底數,掌握第一手資料,為打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奠定基礎。
(二)廣泛收集具有歷史性文化的有關書籍和資料。主要是通過到書店購書、重要古跡建筑景點購書收集資料、網上搜尋相關信息、搜集查閱地方志、獲取民俗文化專家研究成果、走訪文物局和考古研究會、與有關研究歷史文化的名人座談等,廣泛收集全省歷史文化、人物事跡、民俗文化,全方位掌握各地歷史文化特點和特色。
(三)突出關東文化、名人文化和各民族特有文化的挖掘整理。主要是我省特有的集安高句麗文化、葉赫和烏拉街等滿族文化、延邊州朝鮮族文化、伊通薩滿文化、前郭蒙古族文化、敦化渤海國、農安遼塔和梨樹偏臉城遼代文化、琿春敬信鎮土字牌晚清文化,楊靖宇、馬占山、張瀚章、張笑天等一批抗日英雄和文化名人,朝鮮族農樂舞、長白山滿族剪紙、東北二人轉、吉林漢族大秧歌、東豐農民畫、東遼葫蘆畫、長白山根雕、長白山人參故事等一大批民間舞蹈、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曲藝、傳統美術、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戰四平、四保臨江、張鼓峰戰役等涉及的重點村莊人物英雄事跡,朝鮮族特色食品、長白山人參、東北大米等特產品文化和二十四節氣的農耕文化,休閑農業和鄉村特色旅游文化等。通過挖掘整理,打造地域文化,在美麗鄉村進行集中展示宣傳。
(四)打造美麗鄉村文化品牌典型。根據每個村所在的地域文化,打造具有區域性代表性的、具有本村特色的美麗鄉村文化品位。可以在歷史古跡、名人文化上做文章,可以彰顯關東特色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宣傳以教育激勵人為主的孝文化、弟子規、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家訓祖教、家族家譜,也可以展示宣傳新農村新農民新風貌現代農村文化、村規民約和各項管理制度、農民攝影藝術、書畫、詩歌等。積極引導廣大農民開展扭秧歌、跳廣場舞、辦小劇團和舉辦農民藝術節等多種活動。要對現有的街路、橋涵、廣場、河流、旅游景觀進行命名,賦予生命力。在村莊顯著位置廣泛懸掛美麗鄉村標識。總之,文化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彰顯新農村文化地位。
三、保障措施
據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程新元介紹,本次活動以發展休閑農業、傳承農業文明、促進鄉村旅游、弘揚民俗文化、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既是一次推動全國農業休閑與鄉村旅游工作的盛會,也是一次‘積極拓展農業多功能,推進會、2011中國(寧國)休閑農業與美麗和諧鄉村建設高峰論壇、中國旅游協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等。
程新元強調,系列活動之所以選在安徽寧國,是因為寧國堅持生態立市,通過開展美麗和諧鄉村建設,大力實施城鄉一體化的大和諧發展戰略,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努力實現城鄉共同、和諧發展,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寧國實際的新農村建設之路,形成了經濟高效、環境優美、文化大的地區,探索在工業先期發展之后,如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實現農業的“接二連三”,并最終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
安徽省宣城市委常委、寧國市委書記孫正東介紹說,寧國市地處皖東南,位居中國經濟最活躍的長三角經濟區,處于著名的黃山、九華山旅游區結合部,是安徽省重點山區縣市之一,總面積2487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2010年,全市實現財政收入20.1億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享有“中國山核桃之鄉”、“中國元竹之鄉”、“中國竹子之鄉”和“中國前胡之鄉”的美譽。全市綜合經濟實力躋身全省科學發展一類縣市,被評為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和中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
“寧國模式”可以進一步概括為五大生態體系:
相融的自然生態。堅持生態優先原則,統籌規劃城鄉布局,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和治理。以創建國家生態鄉鎮、生態村為抓手,深入推進“美麗和諧鄉村”建設和創評,積極倡導以節能減排和低碳循環為特征的清潔生產、綠色生活和消費模式。加強對原生態山林資源的保護,并匹配相應的財政支持和獎懲措施。
高效的經濟生態。致力于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效統一。構建企業家社會,提升農民企業家社會地位,充分激發企業家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生態人居,推進生態創業,構建健康休閑綠色產業體系。
開放的文化生態。寧國新農村建設十分注重文化內涵,突出文化效能,把打造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放在重要地位。一方面,針對寧國特有的移民性城市的特征,打造特色鮮明的多元文化生態,塑造新時代“寧國翠竹”這一人文精神(即勇破勇立的拼搏創新精神、自信自強的艱苦創業精神、競風競節的爭先創優精神)。另一方面,組織開展“感動寧國十佳人物”、“孝敬公婆好兒媳”等活動,營造鼓勵創新、倡導美德的文化氛圍。
協同的政治生態。著力營造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以遠謀近施的發展愿景鼓舞人,以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吸納人,以科學發展的績效考核機制激勵人,以協作共事的工作氛圍感染人,以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信服人。
和諧的社會生態。寧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一個亮點是重視民生和社會和諧,將新農村建設與統籌城鄉發展緊密結合,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
通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寧國逐漸形成美麗和諧鄉村建設的五種主要類型:景區帶動型、舊村改造型、項目領動型、生態依托型、城郊結合型。美麗和諧鄉村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鄉村旅游有了新突破,新農村建設有了新面貌,農村經濟有了新發展,文明新風有了新氣象,民主管理有了新機制。形成了生態與經濟齊抓共管,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優美生態與富裕農村相映成趣的富裕文明、美麗和諧的新農村生態美景,主要表現在經濟、環境、文化等五個方面。
經濟更高效。形成了以山核桃、竹筍、茶葉、畜禽、種苗等特色產業為主體的生態農業立體化開發格局和以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為導向的環保節能新型產業,生態農業與生態工業齊頭并進,發展迅猛。截至目前,鄉鎮工業集中區共協議簽約入區企業36家,開工建設25家,竣工投產19家,產值達1.4億元。建立綠色農產品基地20萬余畝,58個農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81個農產品獲得國家有機認證。形成鄉村特色“農家樂”旅游148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16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90家,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54家。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475元,高出全省平均數3190元。
環境更宜人。森林覆蓋率從2003年的67.3%提高到2011年74.9%,被譽為“安徽省園林城市”、“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生態示范區”、“中國最優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首屆文明城市”、“安徽農村衛生示范縣(市)”。
產業更協調。依托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大力開發農業資源,努力拓展工業發展空間,帶動“以健康休閑為主的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依托生態資源、人文景觀、鄉村民俗,快速推進了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鄉村旅游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把現代服務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支柱產業來抓,形成了會展、物流、金融、商貿、休閑體驗、創意產業等服務業快速發展并與農業相互滲透的發展局面,促進了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