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26: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臨床醫學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20世紀50年代末,一些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的現象,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逐漸成為這些國家及地區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患者的增多,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壓力,急切需要政府、社會做出相應的應變措施,全科醫學應運而生。全科醫學主要面向社區與家庭,是融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及人文社會學等的一門綜合性醫學學科[1]。全科醫學不僅是疾病診治的研究,還是對疾病的病因預防、康復保健、人文關懷等一系列的研究。隨著醫學文化體系及醫學模式的進一步發生轉變,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成為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2]。該模式不僅認識到病人因素,還考慮到病人的環境因素以及由社會因素帶來的對疾病的影響。全科醫學于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入國內,猶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大高等醫學院校及三甲綜合醫院起步與發展[3]。由于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全國各地的基層醫院對全科醫生需求越來越大,出現了全科醫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全科醫學經過幾十年的摸索與發展,我國培養全科醫生的主要模式為“5+3”,即5年的臨床醫學教育+3年的全科規范化培訓,還有基礎醫療衛生人員通過全科醫學轉崗培訓后獲得全科醫生的執業資格等培養模式[4]。想要培養出一名優秀的全科醫生,全科醫學的教育體系尤為重要。我們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教學的經驗,總結全科醫學教育與臨床醫學教育之間的區別,提出不同的看法,為全科醫學教育的發展建言獻策。
一、全科醫學教育與臨床醫學教育的區別
(一)教學的目的和對象不同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我們要清楚以下幾個問題:我們的教學對象是誰,我們面對的學生基礎水平怎么樣,我們將培養出什么類型的學生等。臨床醫學專業性強、臨床醫學教育實用性強,因為我們培養的對象是臨床醫學生,畢業后主要進入二級或三級的醫院工作,這些醫院的病人大多數從基層醫院轉診而來,他們的病情有的危重,有的疑難,這要求臨床醫生的臨床理論知識扎實深厚,學以致用,從容處理這些疑難危重病人。而全科醫學的教學主要面對的人群是全科醫學生,無論是“5+3”教育模式,還是全科醫學轉崗培訓方式,完成結業后服務的對象是社區和家庭,主要的工作任務是預防保健、疾病防治等,治療的疾病多為一些常見病與慢性病。全科醫學生要求掌握臨床知識的廣度,不要求其深度,整體上看全科醫學生對臨床醫學知識的掌握度要求更高,對于一個全科醫學教師來說,要求掌握臨床醫學知識更全、具備的教學能力更強,全科醫學教師不僅要帶動學生掌握醫學專業知識,還要幫助學員掌握分析疾病發生發展的前因后果、影響疾病的環境社會因素,才能全面地處置病人、合理地預防疾病的發生。
(二)教學內容和方式的不同
臨床醫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將臨床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包括內外婦兒等各門學科的知識點。臨床醫學教學方式主要通過面授。臨床醫學教學首先通過理論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各個學科的縱向知識,然后是學生進入臨床科室見習、實習,進行臨床醫學實踐。全科醫學教學與臨床醫學教學的主要區別在于教學內容上的不同。全科醫生培養一般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全科醫學理論學習,主要內容為全科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腫瘤學、計算機基礎等;第二階段為內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皮膚科學、康復醫學等臨床專業理論學習;第三階段為社區實踐[5]。全科醫學的教學方式也不同,雖然全科醫學教學理念由臨床醫學教學發展而來,全科醫學教學大多通過面授方式講解理論知識,但是全科醫學教學發展至今已數十年的歷程,目前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如以病例導向討論學習、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轉課堂學習法、全景式教學、慕課形式教學、社區學習等[6-9]。這些新穎的教學方式不僅減少了教師的備課時間,還可以讓學生主動學習,課前預習理論知識、課間激烈討論或者是辯論,最后通過老師的總結方式加深和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會快速輕松適應這種教學方式,這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全科醫學教育的現狀
全科醫學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醫學教學,教學的進步才有醫學教育的發展。然而全科醫學教育的發展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比如國家政策傾斜、政府宣傳,學校、教師對全科醫學的重視力度,學生對全科醫學的認識等。全科醫學教育的現狀與不足具體有以下方面。
(一)國家的政策支持
國家一直重視全科醫學的建設,目前全科醫學建設有長足的進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學基地以舊改新、設備設施陳舊以及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全科醫學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全科醫學發展初期沒有更好的落腳點,全科培訓基地選址偏僻,教學設施陳舊。在全科醫學發展初期,人們的普遍認識是全科醫學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從而全科醫學的發展在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及醫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視。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國家出面,國家加大資金的投入用于基礎建設,并予以政策性傾斜,降低報考全科醫學的考生錄取門檻、畢業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對全科醫學科的大力宣傳,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全科醫學前期建設投入是巨大的,全科醫學對人類生命健康、社會進步將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對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視
部分高等醫學院校比較重視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培養與投入,全科醫學教育相對薄弱。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目前講授方式仍然是全科醫學教學的主流。以板書、幻燈片形式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樣會存在諸多弊端,如學生不能抓住學習的重點、注意力不集中、課后容易遺忘知識點等情況。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理論課教師大多為中級以上臨床醫師經過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合格后上崗教學,教學過程或多或少采用臨床醫學教學思維上課,缺乏全科醫學的全局觀與大局觀,影響全科醫學的教學質量。全科醫學教學的發展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引入新的教學方式才可能使全科醫學教育突飛猛進地發展。
(三)全科醫學生的認識
全科醫學生對全科醫學科認識不足,對全科醫學的學習價值觀理解不深刻,對于自己的未來發展沒有很好的規劃。有研究發現,定向全科醫學生職業成熟度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較高者僅約13.0%[10]。由此看出,一門學科教育不僅要有對學生理論技能的培訓,還要有思想政治的培養。全科醫學的思想教育對一名全科醫生尤為重要。全科醫學生要轉變傳統的臨床醫學思維觀念,學生需要熱愛和充分理解全科醫學這門學科,全科醫學更多是服務于社區與基層,走家串戶、建立健康檔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實際是保障人類健康的偉大事業。
三、全科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與需要
(一)對全科醫學教育事業的重視
全科醫學教育的發展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教育事業的基礎,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根據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建設多層級的全科醫學實踐教學基地,包括三級醫院、縣級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2010年6月國家印發了《關于發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計劃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醫學人才。2011年7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醫生”的發展目標。經過正規系統培訓以及定向性培養安排,目前全科醫學教育初見成效。
(二)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根本,學科發展需要注重全科醫學教育的師資培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新的學科發展之初,教師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醫學師資的綜合能力是培養高素質全科醫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師資隊伍主要來源于高校全科醫學基礎課教師、臨床教師和全科教學基地教師。作為獨立單位的教師,在承擔全科醫學教育工作中有著各自的優缺點。一些教師從未接受過系統、全面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且缺乏全科醫學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導和培養學生的全科醫學思維。我們需要通過制訂優惠政策、創建良好的教育環境、引進全科醫學人才等措施來加強對全科醫學師資隊伍的建設。腫瘤學、計算機基礎等;第二階段為內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皮膚科學、康復醫學等臨床專業理論學習;第三階段為社區實踐[5]。全科醫學的教學方式也不同,雖然全科醫學教學理念由臨床醫學教學發展而來,全科醫學教學大多通過面授方式講解理論知識,但是全科醫學教學發展至今已數十年的歷程,目前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如以病例導向討論學習、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轉課堂學習法、全景式教學、慕課形式教學、社區學習等[6-9]。這些新穎的教學方式不僅減少了教師的備課時間,還可以讓學生主動學習,課前預習理論知識、課間激烈討論或者是辯論,最后通過老師的總結方式加深和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會快速輕松適應這種教學方式,這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全科醫學教育的現狀
全科醫學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醫學教學,教學的進步才有醫學教育的發展。然而全科醫學教育的發展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比如國家政策傾斜、政府宣傳,學校、教師對全科醫學的重視力度,學生對全科醫學的認識等。全科醫學教育的現狀與不足具體有以下方面。
(一)國家的政策支持
國家一直重視全科醫學的建設,目前全科醫學建設有長足的進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學基地以舊改新、設備設施陳舊以及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全科醫學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全科醫學發展初期沒有更好的落腳點,全科培訓基地選址偏僻,教學設施陳舊。在全科醫學發展初期,人們的普遍認識是全科醫學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從而全科醫學的發展在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及醫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視。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國家出面,國家加大資金的投入用于基礎建設,并予以政策性傾斜,降低報考全科醫學的考生錄取門檻、畢業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對全科醫學科的大力宣傳,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全科醫學前期建設投入是巨大的,全科醫學對人類生命健康、社會進步將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對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視
部分高等醫學院校比較重視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培養與投入,全科醫學教育相對薄弱。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目前講授方式仍然是全科醫學教學的主流。以板書、幻燈片形式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樣會存在諸多弊端,如學生不能抓住學習的重點、注意力不集中、課后容易遺忘知識點等情況。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理論課教師大多為中級以上臨床醫師經過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合格后上崗教學,教學過程或多或少采用臨床醫學教學思維上課,缺乏全科醫學的全局觀與大局觀,影響全科醫學的教學質量。全科醫學教學的發展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引入新的教學方式才可能使全科醫學教育突飛猛進地發展。
(三)全科醫學生的認識
全科醫學生對全科醫學科認識不足,對全科醫學的學習價值觀理解不深刻,對于自己的未來發展沒有很好的規劃。有研究發現,定向全科醫學生職業成熟度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較高者僅約13.0%[10]。由此看出,一門學科教育不僅要有對學生理論技能的培訓,還要有思想政治的培養。全科醫學的思想教育對一名全科醫生尤為重要。全科醫學生要轉變傳統的臨床醫學思維觀念,學生需要熱愛和充分理解全科醫學這門學科,全科醫學更多是服務于社區與基層,走家串戶、建立健康檔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實際是保障人類健康的偉大事業。
三、全科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與需要
(一)對全科醫學教育事業的重視
全科醫學教育的發展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教育事業的基礎,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根據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建設多層級的全科醫學實踐教學基地,包括三級醫院、縣級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2010年6月國家印發了《關于發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計劃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醫學人才。2011年7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醫生”的發展目標。經過正規系統培訓以及定向性培養安排,目前全科醫學教育初見成效。
(二)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根本,學科發展需要注重全科醫學教育的師資培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新的學科發展之初,教師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醫學師資的綜合能力是培養高素質全科醫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師資隊伍主要來源于高校全科醫學基礎課教師、臨床教師和全科教學基地教師。作為獨立單位的教師,在承擔全科醫學教育工作中有著各自的優缺點。一些教師從未接受過系統、全面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且缺乏全科醫學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導和培養學生的全科醫學思維。我們需要通過制訂優惠政策、創建良好的教育環境、引進全科醫學人才等措施來加強對全科醫學師資隊伍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張爭.淺談全科醫學概論教學的體會[J].青年時代,2016(21):173.
[2]湯志萍,黃婉霞,王富云.現代醫學模式對我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啟示[J].中外醫學研究,2014(32):153-155.
[3]徐靜,周亞夫,葛運運,等.國外全科醫學教育和全科醫生培訓情況分析及啟示[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7):3155-3158.
[4]王良君.關于加強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9):5-6.
[5]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我國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創新研究”成果報告[J].大學(學術版),2012(4):84-89.
[6]齊殿君,張聯紅,王爽,等.“以病例為中心、問題為基礎、社區為導向”全科醫學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4):418-420,424.
[7]陳英,趙磊.翻轉課堂教學法在全科醫學基本方法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9(18):195-197.
[8]楊琳琳,謝軍,王大明,等.全景式教學在全科醫學臨床教學中的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0,19(7):847-851.
2臨床專科生預防醫學教育的現況
2.1學校學生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我國衛生政策側重于臨床診治及設施的建設,而很少關注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教育資源的投入,這些更進一步加劇了醫療和預防學科間的分裂及公共衛生脫離臨床的傾向[2]。一些從事教學行政管理的決策人對預防醫學的認識不足,一些專科院校僅僅設立預防醫學教研室,基本上掛靠在其他系部,重視程度不足,專職教師數量非常有限。一些專科院校對預防醫學類課程的課時一再壓縮,甚至列為選修,許多學校沒有安排臨床醫學生進行預防醫學的見習或實習的經費及學時。
2.2師資力量不足
許多高等學校對教師的基本素質做出了規定,預防醫學教師基本上是醫學本科以上學歷,但是高學歷不代表高的教學水平,預防醫學教師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部分高校的教師更是科研能力強,就直接轉為副教授、教授,極少有臨床背景,更是缺乏臨床一線的實踐經驗,這就導致教師的教學基本上是理論教學,沒有親身經驗傳授給學生,疏于結合臨床工作實際,學生上課興致不高,教學效果較差。
2.3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針對性較差
實踐教學缺乏在部分專科院校,由于學生在校學習時限的要求,預防醫學本應該在臨床課程教學結束之后才能進行的課程,由于種種原因,往往被提前進行,這就導致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缺乏相關臨床基礎知識,因此預防醫學教學效果就較差。目前沒有專門給臨床醫學生使用的預防醫學教材,基本上是預防醫學專業課程內容的壓縮和拼湊,沒有從臨床角度來編寫教材,針對性差,一些課程偏于理論,不重視基層醫療機構對我國醫療衛生保健、疾病預防及預防醫學服務需要的實際情況。對于臨床醫學生來說,教材涉及的內容與臨床實際聯系不夠緊密,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預防醫學教學中,涉及臨床預防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慢性病社區管理這部分內容較少,再加上預防醫學教師對此認識普遍缺乏,同時缺乏相關的專業培訓,這些內容更容易被忽視。由于大綱要求,學時限制、考試方式等原因,填鴨式教學仍然是預防醫學教學的主要方式。和臨床醫學一樣,預防醫學也非常強調實踐和操作的領域。由于學校經費及師資限制,很多專科院校沒有設置預防醫學專業,很多專科院校預防醫學實習無法開展,因此學生結合預防保健等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走上工作崗位后面臨實際多變的現場常常束手無策。預防醫學的考核方法也比較單一,只是傳統的閉卷理論考試,忽視了對實踐技能運用等綜合能力的考查。
3對策
3.1督促政府及高校增加公共衛生預防醫學教學的投入,落實預防為主的觀念
政府決策部門應該加強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教學經費投入,同時督促高校充分認識預防醫學教育的重要性,積極推進預防醫學教育,把預防為主的觀念充分落到實處,學生在學習預防醫學知識的同時也應該結合最新醫療改革形勢和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的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預防醫學的精髓及預防為主的觀念。
3.2加大投入,預防為主
加強預防醫學教師專業知識及技能培養。在預防醫學教師選取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師的理論和研究能力,更要結合新醫改的精神及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的精神,注重教師的實踐經驗,因此預防醫學教師需要接受全科醫學及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學的培訓及實踐,使他們在授課過程中靈活結合各學科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及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參照國外公共衛生預防醫學教育情況,聘請有實際公共衛生預防醫學工作經驗的疾控中心人員來從事相關的預防醫學教學工作,這樣可以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實踐經驗,對于醫學生技能培養有顯著幫助。作為高校,要更加重視預防醫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提供相關研究項目支持和外出培訓訪問交流的機會,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良好的平臺。
3.3適當增加學時數
合理調整教材加強實踐教學適當增加預防醫學教學學時數,結合新醫改思路及規劃要求,整個教學過程把預防醫學、全科醫學及社區衛生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以社區為導向的預防醫學教學內容。在傳統教學基礎上,適當壓縮環境衛生、職業衛生及營養與食品衛生的學時數,適當增加臨床預防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慢性病防控及社區管理方面的內容。在具體內容上面,可以對一些原理方法及相關技術粗略介紹,而對當今社會關注的跟預防醫學相關的內容比如霧霾天氣對健康的危害、職業中毒等與其他學科聯系討論,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及弱勢群體,加強情感教育。另外根據學生需要可以開設《營養與膳食》等選修課。預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要加強預防醫學的實踐教學。首先要加強實踐基地建設,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建立良好穩定的業務關系,為預防醫學的教學提供穩定的實踐基地。其次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到基層醫療機構如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使同學們了解與人溝通的技巧,加強學生對預防醫學的認識,樹立良好的三級預防觀念,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加順利的走向臨床工作崗位。
3.4改革教學方法模式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積極了解最新改革及預防知識和動態,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可靈活運用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同時結合最新知識和關注熱點問題,激發學生結合實際情況的積極性和興趣,培養其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的思維方法。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可以推薦學生了解預防醫學慕課內容,了解一些重點高校的預防醫學教育形式及內容。在改革教學模式的同時,應進一步改進考試方案,除了閉卷考試之外,還要提交論文或實踐報告等,將筆試和非筆試結合起來,在具體分值的分配上,適當減少期末閉卷考試的卷面成績,加大論文、課堂討論及實踐報告的平時成績,形成一個全面評價系統,使該科成績能夠更加全面反映醫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一,建立并保持健康的醫患關系。美國醫學生上的第一堂臨床課是:如何與患者建立并保持健康的醫患關系。這種教育貫穿醫生的一生。健康的醫患關系包括醫患平等、醫患倫理、醫患界限、有效的交流和遵守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規章制度等。比如,若向患者收取超過10美金的禮品,必須上報;因為額外收取禮品會負面影響醫患關系。
第二,醫生不分年資和地位,一起從沉痛的教訓中學習提高醫療藝術。不久前,我所在的杜克大學醫學院附院大內科每周一次的大查房,探討的題目是:針對本科收治的一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與其家屬就臨終管理發生的沖突,探討如何更有效地與患者和家屬交流。參加討論的約200人中有行醫40多年的老教授、專科主任、住院醫師,還有上臨床課的醫學生們。大家平等相待、暢所欲言。這種醫療藝術的臨床繼續教育,約占醫學院科級講座的35%。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2(b)-0156-03
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內部的自我質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質量保障也必不可少。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專業教育和專業人才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20世紀末,高等教育專業認證作為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國際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國[1-2]。
醫學類專業認證最早開始于2006年。《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頒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進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臨床醫學專業通過認證。普遍認為,專業認證很好地促進了現代醫學教育觀念的傳播與更新,促進了內外結合、多元主體參與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模式的構建與完善,促進了醫學院校辦學水平的提高和學校整體的發展[3-4]。鑒于此,本文對《標準》的有關內涵進行剖析,對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進行探討。
1 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標準》提出,“應積極開展縱向或(和)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對生物醫學課程(醫學基礎課程),應包括體現這些生物醫學內容的整合課程等形式的課程”[5]。
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強調本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很少注重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教授時間相距較遠,前期知識容易遺忘,需要重復講授的內容較多;教學時數過多,教師、學生負擔較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很少;前期教學不是以為后續課程打基礎和解決臨床醫療問題為主要目的,學習內容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醫療人才培養的要求,不能滿足《標準》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優化課程體系。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推薦的課程模式之一。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按照“形態功能疾病藥物治療(藥理)”的認知規律,將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的內容按系統重組為若干個模塊,采用模塊式教學,如心血管系統模塊:心血管系統的正常結構(宏觀和微觀結構,包括解剖學和組織學)正常功能(生理)異常結構(病理)異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療(藥理)。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按照系統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授課學時,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難是:缺乏合適的優秀教材;需要打破現有以學科劃分的教學單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學準備和組織管理的難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6-10]。
2 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標準》要求,醫學畢業生“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5]。
現行五年制臨床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周學時為20~30,平均每天4~6學時,再加上學生的業余活動,學生很少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生只需要被動的接受,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居于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力求涵蓋書本的全部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的有限學習時間,很少留給學生自學時間。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顯然,這與當前醫療行業對臨床醫學人才的需求、與《標準》的要求、與人才國際化的要求都是不適應的。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前提是要給學生學習時間。因此,必須修改課程計劃,減少講授學習,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結合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進行,減少不同學科間重復內容的講授。修改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師講授。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放任不管,而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設定學習目標和靈活的考核方式,教師做好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突出啟發式教學
《標準》要求,醫學院校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于教學方法,鼓勵應用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等啟發式教學模式[5]。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有一致的要求。
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從古到今,在各行各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也不例外。然而,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還要有創新思維和自我發展能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醫生也不只是憑經驗、依賴實驗室檢測結果為患者診治疾病,還要具有與患者、家屬及其他醫務人員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學態度、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較強的臨床思維和表達能力,能夠結合臨床實際,獨立利用圖書資料和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與相關信息。良好的醫患溝通在患者身心恢復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教學。當前,主要的教學改革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案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資源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和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等[11-13]。這些模式各有特點,但共同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各院校、不同學科可根據實際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4 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認證的關鍵在于專業教學是否滿足學生畢業后進入該領域從事專業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該專業資格證書或執照的申請條件。《臨床專業標準》教育計劃要求具有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在課程計劃中明確實踐教學環節。對醫學基礎課的要求是“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量的生物醫學課程(醫學基礎課程),為學生學習臨床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5]。
顯然,基礎醫學主要是為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打基礎,一方面,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要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科研工作。而培養實踐能力,滿足工作要求的主要辦法就是加強實踐教學。在基礎醫學實踐教學中,通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不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應該不斷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內容。同時要注重基礎學科之間以及基礎與臨床之間內容上的密切聯系。因為一個實踐問題的解決,往往涉及到多個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課程的知識。近年來,打破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的學科界限,設立機能實驗學就是很好的嘗試。在教學中,學生能夠充分運用這三個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因此,既要合理設置不同類型實驗的比例,又要打破學科界限,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5 加強學生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準》要求,醫學院校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提倡教師將科研活動、科研成果引入教學過程,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及科學精神。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當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學生開設學術講座、組織科研小組等,積極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活動[5]。這說明,《標準》要求學生多參加各種與醫學有關的科研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除在教學實驗中安排設計性實驗外,還應鼓勵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申請有關基礎醫學的學生科研項目,或參加基礎醫學教師的科研活動,以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思維、方法和道德,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醫學專業人才。但在參加科研活動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關注科研過程,關注科研能力的訓練,而不是結果,畢竟學生的精力、基礎有限,而且學習重點并不在于此。當然,對于學生的科研也應該有激勵機制,否則,學生缺乏興趣,培養目標難以實驗。
總之,專業認證是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滿足社會需求的必經之路。現行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吸收國內外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建立新的課程體系,采用啟發式教學,優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鮮明的臨床醫學教育發展道路,通過常規化的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國際化醫療人才[14]。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S].教高[2012]4號.
[2] 袁東敏.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發展之路徑選擇—基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 12(4):86-89.
[3] 吳云,付麗.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現狀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陳敏,邱偉華.美英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比較[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1):92-96.
[5] 教育部,衛生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S].教高[2008]9號.
[6] 楊詔旭,何偉,路程伊,等.器官系統融合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1):65-67.
[7] 冷圣偉.趣味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3):138,141.
[8] 周新文,曹福元,晏漢姣,等.器官系統課程體系改革中基礎與臨床橋梁課程的設置和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52-253,272.
[9] 雍曉榮.多媒體教學法在五官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0):128.
[10] 何云,周曉帆,郝嘉.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淺談器官系統教學模式的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5):1057-1059.
[11] 趙萬紅,龔應霞,藍星蓮,等.藥理學PBL教學實踐與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8):997-1000.
[12] 藍星蓮,潘龍瑞,于龍順,等.藥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與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27-29.
2我國醫療機構中臨床醫生實施健康教育的現狀
長期以來,預防醫學理念難以融入臨床診療的理論與實踐之中,導致臨床醫學與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難以融會貫通,有機結合,以致在醫療機構的臨床常規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內容。大多數臨床醫生認為診斷和治療疾病是自己的職責,而實施健康教育相關的預防措施與己關系不大,導致臨床醫生不能承擔向社會提供整體衛生服務的責任,醫療機構也難以完成集預防、診療、康復和保健為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功能。這可能是導致我國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明顯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80%的腫瘤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新發胃癌患者中,僅30%左右為早期胃癌(日韓為85%),5年生存率為65%(日韓為95%以上),提示我國胃癌防控水平明顯落后日本與韓國。此外,我國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控制率均很低,嚴重影響了對這些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此現狀的成因眾多,但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教育中“以健康為中心”、“預防重于治療、防治結合”理念長期缺位,導致涉及預防醫學的課程設置不能與時俱進、預防醫學實習基地建設滯后等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學改革的初步設想
3.1強化以健康為中心的理念,調整優化現有課程設置體系
在抗擊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傳染病過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國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別是醫護人員預防意識欠缺、應急處理不當以及感染率高等問題,迫使我們不得不對我國醫學院校現行的預防醫學教育進行認真而全面的反思。臨床醫學專業主要培養與疾病作斗爭的一線醫務人員,他們除了診治疾病外,還應具備及時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因此,臨床醫學專業應以培養防治結合的新型復合型醫學人才為目標,以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革現行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體系,將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內容進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滲透、交叉、有機整合;使臨床醫學生在校期間除疾病診治外,還能系統了解個體預防、群體預防、三級預防、疾病監測以及疾病相關危險因素控制等預防醫學相關知識,牢固樹立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觀念,培養醫學生預防保健和健康促進的能力,為畢業后能夠勝任整體衛生服務工作奠定基礎。
3.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創新型預防醫學教師
教師是創新教育的具體執行者,在創新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創新型教師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學成果,將其積極應用于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的教師。基于時展對臨床和預防醫學教育的要求,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的創新型教師必須是能夠不斷將預防、控制疾病,保護增進健康,延長壽命的最新科學技術成果,結合臨床診治經驗運用于教學之中,并不斷總結與完善教學方法的教師。可見,創新型預防醫學教師隊伍建設應該遵循預防與臨床并舉,防治結合的原則,逐步改變傳統的純預防醫學背景的師資結構,建設一支具有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衛生事業管理和社區衛生服務等專業交叉或職業背景的創新型教師團隊。
關鍵詞:
醫療改革;教學醫院;教學管理;教學質量
隨著近年來各種醫療改革制度、措施陸續出臺,我國醫療體制正逐步走向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模式。從深層次上看,醫療制度的改革不僅是規范了醫療市場及從業主體的行為,同時也對醫療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作為我國醫療服務的中堅力量及臨床醫學教育工作的前沿陣地,大學附屬醫院對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擔負著極為重要的責任。新常態下,大學附屬醫院面臨著諸多挑戰,只有通過不斷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把醫院建成一流的臨床教學醫院。
1新形勢下臨床醫學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當前臨床醫學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4]:首先,診治行為的不斷規范使醫生不能隨意地去使用藥物及高檔檢查等,加上病人對診療行為有知情權的認識,對醫學生或低年資醫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病人自主擇醫使患者就醫時傾向于知名或資深醫生,使得青年醫生失去更多臨床實踐和鍛煉的機會;再次,醫療市場的變化,特別是醫保制度的改革,打破了既往計劃經濟下條塊分割現象,在增加病人自主選擇性的同時使醫院之間的競爭明顯增強,大家都在使用各種方法來爭奪醫療市場,爭取更多的病人,使得大學附屬醫院無暇顧及醫學生及年輕醫生的培養;最后,醫療改革使得病人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加強,患者對醫院和醫生甚至診治方案的選擇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因此醫院和臨床醫生在日常醫療和教學活動中必須顧及病人的選擇權、知情權、隱私權等一些有關權利,這也給臨床醫學教育帶來很多影響。如果不能正確處理醫療和臨床教育的關系,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醫療糾紛甚至是法律糾紛。
2針對問題,加強臨床醫學教育
針對臨床醫學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臨床醫學教育:一是在平常就應嚴格規范醫生的醫療行為,特別是帶教老師的醫療行為,言傳身教,對醫學生及年輕醫生起到模范榜樣作用的同時培養其良好醫德,同時要教會學生和青年醫生正確處理各種診療措施和治療經濟學等之間的利害關系,明確可為或可不為的依據,使其學到如何制定正確的、合情合理的和科學的診療方案[3,5]。二是加強資深醫生帶教制度,高年資醫生在完成好醫療任務的同時,要認真負責地帶教,不僅是傳授醫學知識,還應提高年輕醫師處理溝通社會人際關系的能力,同時要避免和正確處理好一些因教學引起的不必要的醫患矛盾和糾紛。三是提高競爭意識,在醫療教育中應逐步強化競爭意識,使得每一位醫生都能意識到當前市場競爭的殘酷與激烈,只有不斷地完善與充實自我,提高個人醫療水平,才能夠使自己所在的醫院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四是培養法律意識,目前我國醫療事業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滯后于目前醫療形勢的改變,患者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保護,但對醫生權益的重視和保護還不夠,為了確保新形勢下臨床醫學教學正確、合理、合法地開展,應提高臨床醫生的法律意識,在尊重和保護病人的合法利益的同時還應學會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正確處理好醫療和教育的關系,取得病員或家屬的配合,以便更好地開展臨床醫學教育和教學工作。
3經驗分享
課程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外科學教學則是臨床課教學的“重頭戲”[6-7]。我們教研室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教學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經驗,現介紹如下:
3.1加強組織領導,搞好課程教學監控
從管理學角度看,要對某一事物實施有效地控制,需要三個基本前提條件:計劃,即組織機構和糾偏措施。為了把外科學教學工作搞好,我室總結多年的工作經驗,采取了“兩組、兩會、三通知”的方法,始終把握著教研室課程教學的大方向,促進了外科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兩組”即教學組和教學評估小組。教學組在每教學年度開始時組成,其人員由外科各科室抽調,雖然有一定的變動性,但始終把握著提高教學質量這個大方向。教學組由組長、副組長、教學助理、教學秘書組成,在人員搭配上既有高級職稱,也有中級和初級職稱者,這樣,既保持了教學隊伍的延續性,又有利于培養年輕師資力量。教學組在教研室主任的領導下工作,主要負責課程的計劃、講座、見習和考核的安排等,同時要分析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實施有效地糾偏措施。教學評估小組由醫教部組織教研室有教學經驗的老教授參加,負責課程教學的跟蹤聽課、查課,對任課教師的課程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向醫教部反饋信息,以此信息作為評選優秀教師的一項依據。“兩會”即召開教學聯席會和教學研討會,進行教學情況小結,反饋學生意見和建議,及時掌握、分析、解決遇到的問題,使教學工作健康的發展。教學聯席會在開課前召開,教學組成員、全體學生及隊干部參加,會上著重了解學生對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而教學研討會則是將這些意見及建議予以總結,并提出解決辦法,以指導下一步的教學工作。“三通知”。我院的教學工作實行的是“一票否決制”,一旦發生遲到、誤課等教學事故,則失去了年底評選先進教研室的機會。為避免教學事故,我們實行教師授課前一個月、一周及一天三次通知制度,有效地避免了教學事故的發生。
3.2搞好“兩個優化”,改革課程微觀結構
為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思想貫穿到每門課程的教學中去,我們適時地把教學改革向課程微觀結構的更深層次推進,努力實現“兩個優化”,即搞好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教學過程的優化。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在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方面,我們實行了“把握主線,側重有關,注重實踐”的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思路。把握主線,即專業課程教學的內容的選擇應貼近臨床實際,以學生第一任崗位需要為主線。側重有關,即專業課程教學必須精選內容,側重有關知識的傳授。注重實踐,即專業課程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相應的實踐技能。因此我們在授課當中穿插了專業講座、病案討論、見習等內容,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優化課程教學過程。課程教學過程的優化主要體現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優化上。我們在教學手段上主要采取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教學方法上采取了“三個結合”。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教學手段改革的方向。為了搞好計算機輔助教學,我們研制了部分適應課程教學需要的教學軟件,如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及專業知識網頁等。學生反映: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容易理解了,同時,增大了傳授知識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果。教學方法上采用了“三個結合”即:教與學結合,教師講與學生講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教與學結合。改變過去單純的由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從注重傳授知識、能力向注重培養整體素質轉變,必須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突出“以學為主,學教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某些章節的教學中,除重點、難點問題由教師講解外,有意識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以學為主,學教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唱“主角”,有利于克服“以教代學”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教師講與學生講結合。教學是教與學雙邊的活動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自主活動,搞好這一活動的關鍵是怎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參與的條件,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我們在病案討論過程中進行了初步嘗試,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這種做法,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程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培養了他們的課堂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心理素質等。課內與課外結合。課內打基礎,課外出特長,這是提高素質教育質量的一個基本方法。把活動引入課堂,增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同時在課外開展興趣活動小組,把課內的知識引向課外,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的庫存量。
3.3把好“三關”,促進教師隊伍素質提高
在院校教育中,教師是一個關鍵因素。為了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科室采取了把好“三關”的方法。把好“三關”,即把好教師選調關,業務培養關和課堂教學關。把好教師選調關。每教學年在開課之前,抽調教學經驗相對豐富的教師授課,同時每位教師的授課內容相對固定,使其在教學工作中有一“傳統優勢項目”。把好業務培養關。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對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在知識更新非常快的當今顯得更為重要。老教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新教師需要不斷拓寬知識面,在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知識等諸方面,不斷學習提高,才能保證高科技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滲透和有機結合。我們定期組織年輕教師聽課、學習教學經驗,有效地貫徹了“傳、幫、帶”的思想主線,實行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鍛煉了年輕師資力量,使教學隊伍保持了延續性。把好課堂教學關。課堂教學始終是素質教育的主戰場。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的,而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為此,我們的主要做法:一是抓了教案的編寫,教研室通過開展檢查、示范展覽和講評教案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教案編寫的質量,為上好一堂課打良好基礎。二是抓好課堂教學實施。要求教師以綱施教,結合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提問、講解、歸納、演示、討論等教學形式上好每一堂課。三是開展教學法研究活動。分別采取集體備課、新教師試講、老教師指導和觀摩老教師示范教學等方法,來提高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確保課堂教學質量。大學附屬醫院不僅是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主體,也是培養未來高素質醫學人才的殿堂。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如何同時做好醫療及教學工作是每個醫院管理者面臨的難題。本課題總結多年的外科學教學工作經驗,與同道一起分享、探討,以期使大學附屬醫院的教學朝著規范化、高質量的方向發展,為我國培養優秀醫學人才貢獻更大的力量。
作者:蔡惠 李曉軍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
[1]鐘玉萍,史志兵.淺談新形勢下臨床醫學教育工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9):199-200.
[2]張巖波,段志光,王斌全,等.適應社會需求的臨床醫學生職業勝任力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4,3:235-238.
[3]林黎娟.診治規范化與臨床醫學教育[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0):121.
[4]焦秀貞,韓桂玉.淺談醫務禮儀在護理中的應用與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2):305-306.
1.1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
(1)醫學知識快速膨脹;(2)醫學模式轉變:由生物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進一步轉向生物-心理-環境-社會模式。(3)學生對培養要求的提高:包括適宜的課程計劃、新的學習環境、客觀的評價方法、良好的師資隊伍等。面對挑戰我們必須努力改變現狀,以適應醫學教育發展的要求。
1.2醫學教育的國際化要求
隨著《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醫學教育國際標準與指南》、《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草案)》的面世,醫學教育標準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凸顯。醫學人力資源跨國界、跨地區流動的不斷增多,都要求我國醫學教育應主動適應國際趨勢。對照以上標準、要求、指南,我們學生在團隊精神、法律觀念、創新意識、分析批判能力、表達能力、交流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等綜合素質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臨床醫學教育階段努力提升。
2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2.1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處于脫節狀態
目前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階段的教學,課程結構仍然停留在臨床醫學專業的結構模式上,整體仿效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醫學課程。在教學上大多采取與臨床醫學專業相同的教學大綱和教材[2]。沒有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專用教材,所學醫學知識沒有凸顯出預防醫學專業的特點,不能與后期所學預防醫學專業知識進行有效地銜接和彌合。
2.2現有課程內容設置過窄,方法學內容偏少
在教學內容上存在陳舊、重復現象。過于強調本專業內容,知識結構單一。對新知識、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內容反應不足。在教學方法上仍以傳授知識為主,授課與見習內容低效重復,小班授課缺乏互動,忽視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培養。
2.3學生學習負擔重,疲于應付考試
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由于醫學課程的門數多、學時數大,使得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疲于應付書面知識的學習和考試,學習缺乏主動性,自學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很難培養出具有廣泛適應性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
3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教育課程改革構想
3.1課程改革的總體原則
“突出專業、優化內容、注重能力、兼具特色”。“突出專業”是指臨床醫學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突出預防醫學專業的特點,把預防醫學教育滲透到臨床醫學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優化內容”指根據學科、專業的發展以及衛生防疫工作的需要,合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的知識結構,優化精選講課內容,注意各學科的交叉融合,使教學內容既能反映當代醫學發展的成果和信息,又能符合當前公共衛生工作的實際。“注重能力”指重視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重視實踐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能力的考核與評估。“兼具特色”指在課程體系安排上充分利用和發揮醫院的學科優勢。強化在腫瘤學科及全科醫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使所培養的學生能更好適應將來實際工作的需要。
3.2構建新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
預防醫學人才培養目標是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改革的前提;而課程內容體系是整個改革的核心;課程的組合形式及其教學方式,即教學模式是關鍵,是課程結構改革的落腳點。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我們對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原有課程設置認真進行梳理,圍繞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學科為中心,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加強實施小組討論式教學,形成新的順應現代醫學模式與衛生事業需要的預防醫學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新課程體系突出以下幾點:
3.2.1突出預防醫學專業的特點
在臨床醫學教學工作中,突出預防醫學專業的特點,重視大衛生觀念的樹立,積極探索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有機結合,把預防醫學教育滲透到臨床醫學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教學內容的選擇緊密結合當前公共衛生的實際,強調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與疾病有關的可控發病因素、疾病的預防、以及群防群治、健康教育。把三級預防教育納入各有關臨床學科中,預防醫學教育始終貫穿于臨床醫學教育全過程。把醫療實踐與預防保健相結合,而且將其貫徹于臨床醫學教育的“三基”要求及對實際工作的態度中去。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臨床醫學教育重點的轉移,對培養面向21世紀的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來說十分重要。
3.2.2調整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
根據培養目標、我國疾病譜和死因譜的變化、公共衛生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對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教學原有課程在學科內、學科間進行梳理,確定所需的知識結構,重新設計和安排課程組合形式和教學方式。打破原有橋梁、系統、中小課明顯的三段式教學。對橋梁課內容進行整合,加強、優化物理診斷學內容。優化、精煉系統課、中小課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處理好各門課程的銜接,盡量體現課程間橫向的交叉滲透,減少重復,刪除過時、陳舊的內容,增加新知識、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總體體現增加知識的廣度,降低知識的深度。改革教學方法,減少理論課授課比例。理論授課的內容以本學科的總論、概論和重要的核心內容知識為主,非理論授課的內容,多以臨床實際案例的形式,使學生在臨床實戰中掌握知識內容。
3.2.3發揮醫院學科優勢,增設新興學科課程
當前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處于脫節和分離的狀態[3]。發展全科醫學教育是彌補多年來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之間裂痕的最佳選擇和最好辦法[4]。尤其就目前國家衛生事業的發展,社會對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要求,發展全科醫學教育也是勢在必行。我院是北京地區第一批《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增設全科醫學課程。在臨床實習階段增加2周的社區實習,使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了解全科醫學的內容,有利于彌合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裂痕,為日后從事公共衛生工作奠定基礎。同時也給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將來就業開闊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各種腫瘤性疾病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課程結構中各學科的腫瘤性疾病分散到各專業學科中授課,重復內容多,缺乏系統性。本次課程改革我們充分發揮首都醫科大學腫瘤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的學科優勢,將各學科中的腫瘤性疾病整合到新增設的臨床腫瘤學課程中授課,系統講解病因、流行病學狀況、預防、診療新進展等,突出特色,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3.2.4優化實踐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
小班實踐課用于對理論課內容的補充及應用,是強化學生臨床思維、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平臺。精煉小班課內容,對外系課程刪減有關手術、專業檢查治療內容,強化無菌概念。改進實踐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科和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如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式教學,多以臨床實際案例的形式出現,討論中注意案例與醫學的基礎內容、臨床基本原則、疾病群防群治、案例相關的倫理、醫患溝通、醫療法律法規等相聯系,使學生在臨床實戰中掌握知識內容,促進“以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加強團結協作精神。嘗試將實踐活動課程化,以現況調查課題為內容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加強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彌合,同時也使學生早期接觸預防醫學專業學習。
3.2.5整體優化實習內容,實現教學內容有機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10
Exploration on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Aikebaier. Yunus[1], Yidilisi. Awuti[2], CHEN Jiangtao[1], SONG Xinghua[1]
([1] Bone Oncology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2] Thoracic Surgery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Clinical educ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assume the sacred mission of life-saving medical students,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tage to develop practical skills and proper clinical thinking.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ar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train more health workers, so our number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students also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grow, in this case, how to ensure the training of qualified medical personnel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various medical colleges faced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 reform;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醫學教育是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樹立職業價值觀、深化理論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加強臨床技能的關鍵環節。臨床醫學教師肩負著醫療、教學、科研三重任務。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醫患關系日益復雜化、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化,醫學院校和臨床教師面臨的壓力與日俱進。因此臨床醫學教育為培養與時俱進的合格人才,迎接更嚴峻的挑戰。醫學模式的傳統思想深深的影響著醫學教育模式。仔細分析醫學科學發展趨勢,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能否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出與時俱進又能開拓創新的醫學生,變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1 臨床醫學教育現狀
(1)臨床教育投入嚴重不足。高等醫學教育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教師待遇有待提高,辦學條件差,醫學教育改革非常緩慢。老化陳舊的教學設備、教學媒體,狹窄的課程使醫學生培養有較大的局限性。難以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2)臨床醫學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重視理論課教學,忽視實踐課教學,學生動手能力差。課程體系安排及結構劃分的缺陷。無法打破先鞏固基礎,習慣于進行臨床實踐的傳統式模式,導致理論課程與實踐培養脫節,實驗室教學也未能達到加強并且鞏固課堂基礎知識的目的。課程之間獨立性特別強,連接性比較弱,課時分配比例不當,可供選擇的選修課比較少,不能很好地補充學生的特長以及愛好的學科,重知識理論,輕實踐能力。沒有給醫學生創造很好的發展平臺。(3)教學方法上,長期以來基本以課堂講授式、單向式、被動式教學為主,忽視素質能力教育,阻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性。開放式、互動式教學方法推廣步履緩慢,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過分強調書面知識。留給學生思考、提問、實踐的機會非常有限,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差,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能提高。(4)就業形勢對學生實習的影響。近年來,醫學院校畢業生逐年增加,醫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有的同學希望通過考研來暫時回避就業的困難,有的則忙于參加各種人才招聘會,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由于專心于考研、雙選,使得不少同學對實習的重視程度明顯下降,對實習處于一種應付狀態,經常為了“供需見面”、“雙選”而奔波于各種人才招聘會,影響了正常實習,給醫院實習管理也帶了許多困難。再者,由于同學忙于就業,不安心畢業實習,極大挫傷了臨床教師的帶教積極性。
2 臨床教師積極性的影響因素
2.1 角色多、工作重
臨床醫生同時承擔著醫療、科研、教學三項重要任務,而這三項角色中,首先定位是臨床醫生,其次才可能是研究人員和教師,在此種繁重的醫療任務下,臨床教師因精力被多方面的工作所牽扯,難免會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
2.2 重科研、輕教學
在醫療行業中,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質量是衡量一個業務單位及科技人才的重要標志。難免會出現醫務人員的精力向科研工作傾斜的現象。而這一傾斜,導致教學活動被排在“醫教研”的末位,最不受重視。
2.3 付出與收入不匹配
有著較高學歷和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經歷長時間的備課、試講,將臨床技能手把手教給學生,但卻仍然拿著傳統的課時補貼,和作為臨床醫生或科研工作者的獎勵有著巨大的差距。這不僅讓認真備課、上課的臨床帶教教師寒心,也使其喪失臨床帶教的主動性。
3 激勵措施
(1)降低臨床帶教醫師醫療工作強度。醫生醫、教、研工作的繁重,相關臨床科室可以適當調整其臨床工作量,如減少其主管床位數量、減少門診次數等,但同時保證足夠的臨床資源供教學使用。只有其他工作的負擔減輕了,才會有更多時間投入臨床帶教工作中,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臨床教學質量。(2)改革醫院臨床醫師帶教氛圍,廣泛開展教學活動,制定多樣激勵機制。可組織開展各種教學活動,鼓勵廣大臨床醫師帶教的積極性。如:優秀臨床帶教教師評選、臨床教師床邊技能大賽、實習醫師技能操作大比武等。(3)改善教師薪金制度。目前高校薪酬是以職稱為依據的,教學工作量所占比重較少。對教學和科研分別進行報酬,改變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增加高校教師教學補貼,使教學職稱與工資待遇相掛鉤,而不僅僅限于微薄的課時費。
4 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1)加大醫學教育的投入,加快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改造原有的教學場地,更新教學設備和設施,使相對不足的醫學教育資源能夠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高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培養一支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2)合理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強調早期接觸臨床,突出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加強學分制。多運用體格檢查、病情分析等實際性的臨床技能考核。(3)通過社會實踐來提升自己的臨床水平,早臨床、多臨床,強化實踐能力培養。開設“早期接觸臨床”課程,讓學生早點進入醫院學習和實踐。改變學生以往的“觀察者”的身份,訓練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強化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提升操作能力。(4)改進教學方法。多用啟發式、CBL和PBL等教學法,改變傳統的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并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5 小結與展望
如今,醫療條件逐日改善,對醫療質量的要求也逐日提高,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更加立足現實,借鑒成功經驗,努力提高醫學質量,改變落后的觀點,以及陳舊的模式,建立新穎的醫學教育體制,注重能力與實踐的培養,重視外語教育,使得我們的教育模式教育質量與國際先進的體制接軌,培養出越來越優秀的醫學人才,為我國的醫療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使得國民的身體素質、健康狀況日益良好。
通訊作者*:宋興華
本研究由新疆醫科大學教學改革項目援助,項目編號為:YG2013022
參考文獻
[1] 孫林青,尹金淑,吳健.參照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推進臨床醫學教育改革[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0.24(2):207-09.
[2] 王凱旋,徐茂錦,徐曉璐,李兆申.臨床教師教學積極性影響因素及激勵措施[J].醫院管理雜志,2013(12):1167-68.
一、新世紀的臨床醫學教育背景要求臨床教員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教學內容和方法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領域也獲得了突飛猛長的進步,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的出現、發展和完善,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超常規發展,醫學知識日新月異,人們對疾病有了全新的認識,臨床診治和預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類疾病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有的教科書和教學大綱已很難跟上現代醫學的發展,因此必須緊密結合醫學發展的動態來積極開展臨床醫學教育。以感染性疾病的教學為例,隨著抗感染藥物的不斷發展和應用以及疫苗的出現和完善,一些經典的傳染病如天花、霍亂、乙腦、流腦、麻疹、血吸蟲病、瘧疾等已被消滅或發病率已明顯下降;但抗生素的濫用和一些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導致一些機會菌、耐藥菌感染逐步增多并受到臨床的重視;人們免疫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現代交通的十分便捷非常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使得一些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斷出現和某些已被控制的傳染病死灰復燃如艾滋病、大腸桿菌O157、霍亂弧菌O139的出現以及性傳播感染等在國內的復燃和發展等,這就要求臨床教研室和教員必須根據這些變化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和學時安排以滿足這些變化,學習內容和臨床實際的脫節不能滿足現代臨床醫學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溝通途徑也變得十分暢通和便利,互聯網的出現和不斷完善,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為總結和分析醫學發展的動態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資料,現有的教科書甚至有關參考書籍很難全面反映醫學發展的實際情況,這給現代醫學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它要求臨床醫學教員必須不斷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及時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則要被現代醫學所淘汰,也不能為稱職的現代臨床醫學教員。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醫療市場也較以前發生了很大變化,病人就醫有了很大的選擇性,對醫院和醫生乃至診治方案的選擇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時人們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因此醫院和臨床醫生在日常醫療和教學活動中必須尊重病人的選擇權、知情權、隱私權等一些有關權利,這給臨床醫學教學帶來很多不利。如果不能正確處理醫療和臨床教學的關系,將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醫療糾紛甚至是法律糾紛,也給醫院在醫療市場的競爭中產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處理得當,不僅有利于醫學教育,也有利于提高醫院和醫生自身的聲譽,而在醫療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也還不完善,滯后于目前醫療形勢的改變,如何確保臨床醫學教學的正確和合理、合法地開展,不僅是臨床醫學院和臨床教員所必須關心的問題,而且涉及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和完善。因此既往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方法已不符合當前醫療市場的變化,作為臨床教員,應提高法律意識,正確處理好醫療和教育的關系,取得病員和/或家屬的配合來積極開展臨床醫學教育,為培養新一代臨床醫生和拓展醫療市場而積極努力。
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給臨床醫學教員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國各地許多高等醫學院校包括我校都建立了臨床醫學院的教學模式,學生的臨床課程將在臨床醫學院內實習時同步進行,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也在醫院度過,學生將有更多時間與病人接觸,這有利于提高臨床醫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如何利用學生在醫院的幾年時間,培養學生正確和基本熟練的臨床思維和處理能力,也給臨床教員提出了新的要求。舊的教學模式下教員按病種講完課或帶完見習后便完成任務,這種情況將一去不復返,學生在醫院內與病人接觸,隨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惑包括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問題,甚至語言問題,這都要求臨床教員花許多時間來解釋和教導。單一按病種來講習對學習臨床課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學生的臨床能力無從談起,但對一個合格的臨床醫生來講,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員在平時的講課和見、實習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自習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臨床特點、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作為教學重點,并把它灌輸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礎內容可簡單地講解或由學生自習,這樣有利于學生臨床思維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我們在以往的講課過程中,也做了一些嘗試,如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作為講課內容,強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點和診治要點,突出講解它與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非感染性疾病的鑒別診斷和感染性疾病中各種病因所致疾病的特點及鑒別,而對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流腦、乙腦等則在病因分析時講解其特點,講課效果明顯,學生普遍歡迎,并反映在臨床遇到類似病人后知道怎樣去處理,我們認為這才是臨床教學的目的,因此我們建議在臨床教學活動中可以以臨床癥狀為主線多講解,在此基礎上再深入講解具體疾病各自的特點和處理要點。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下,往往對學生的臨床基本功重視不夠或無法給予更多的教導,而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整個臨床階段學習時間都將在醫院度過,因此我們認為臨床帶教老師要用一定的時間來訓練學生的臨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包括內容和技巧)、體格檢查和臨床基本操作等,并作嚴格要求,因為扎實的臨床基本功是一名優秀臨床醫生的基礎。另外,要做好一名優秀醫生,必須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與病人之間的接觸、溝通是非常重要的,這對于了解病情同樣也是缺不可少的,在這方面也要求帶教老師予以重視,因為一名醫學生或年輕醫生,在這一點上往往欠缺和難以領悟,需要在臨床醫療活動中不斷提高。
二、臨床教員自身綜合素質要進一步提高
為提高教員的授課能力和效率,我校、院已多次開設講習或研討班,并培養了不少A級教員,臨床老師的授課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臨床老師與基礎教員不同的最大之處是前者主要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臨床醫生,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能力包括臨床診斷和處理能力,而單純地提高授課效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認為,要作好一名優秀的臨床老師,首先必須要有強烈的責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對于一名臨床醫生,要帶教
一、二名學生并不是一件難事,難就難在認真和帶好二方面,沒有一定的責任心,不認真帶教是很難培養出優秀醫生的。一名好醫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師,要做好一名臨床老師,除做好自己醫療和科研的工作外,還必須負起責任,認真培養下一代醫生,才能使我國臨床醫學不斷發展和進步。其次,帶教老師必須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因為醫學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快,人們獲取醫學知識途徑既多又直接(包括醫學知識講座、書籍雜志、通信、互聯網等形式),這要求任何一名臨床醫生都必須不斷學習和鉆研,這樣才能在醫學界立于不敗之地,對臨床教員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斷進取,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因此,一名好的臨床老師首先必須是一名好醫生。第三,臨床教員必須不斷提高自己。
病例討論的基本要求和環節包括:典型或疑難病例的準備、患者資料的收集與基本分析、集體查房、集中討論確定診斷和鑒別診斷、確定進一步檢查方案、評估病情的發展和演變、評價預后等內容。醫學生必須首先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其次進行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綜合分析后才可能發現重要線索,然后結合實驗室和特殊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鑒別,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最后提出比較符合患者客觀征象的臨床診斷。例如,一個因“頭痛、嘔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詳細詢問頭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質,發作的持續時間、程度、緩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發熱、意識障礙、抽搐,有無外傷史以及有無高血壓病等等。這就要求醫學生掌握能引起頭痛的相關疾病的基礎知識,診斷要點,及相關的鑒別診斷以及解剖學、功能學和影像學的知識。同時醫學生必須熟練掌握體格檢查的方法,做到不遺漏每一個陽性體征,從而為提出完整的診斷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一過程使醫學生在學習中由被動轉為主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對基礎知識加深了理解,同時學會了理論聯系實際,更加靈活地運用知識。
2. 建立和完善正確的診斷思維
一個診斷的正確與否,關鍵還在于是否擁有正確的臨床思維[1]。面對大量的臨床資料,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分析和思考問題,是每一位臨床醫生必須面對的挑戰,臨床醫學生應以臨床為主,將癥狀、體征、化驗和特殊檢查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抓住主要矛盾,科學地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可靠的診斷。通過臨床病例討論這一過程,臨床醫學生將學會掌握正確的診斷思維。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壓”就診。老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癥狀結合體檢,不但要考慮到腹部疾病可以引起上腹痛伴低血壓,而且心臟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癥狀。進一步檢查除了應該做腹部B 超和生化檢查,還應該做心電圖及心肌的酶學檢查。從而明確診斷。從這一病例分析中,學生不但鍛煉了臨床思維的深度, 還鍛煉了思維的廣度和靈活性。
同時, 正確的臨床思維有時不能僅靠個體的獨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廣益, 廣泛研討才能形成。病例討論可以起到啟發、誘導和取長補短的作用, 每一位同學在臨床實踐中所掌握資料的深度, 知識面的廣度, 分析問題的角度均有所差異。某些情況下,他人的意見可能正是自已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長的今天臨床醫生的知識更新離不開相互學習。總之,通過病例討論,我們將學會全面地辨證地思考問題,將辨證唯物主義方法應用于病例討論中將使我們的診斷思維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廣度上達到更高的境界。
3. 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時期的醫學教育不應單純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技能,讓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臨床病例討論的活潑、民主、平等、融洽的氣氛可以激發同學熱情、好奇、主動、愉快的心理狀態[2]。成功的學習方法可以大大加強學習的有效性。醫學教育應教授除理論知識外,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能力。引導同學如何思考,如何剝繭抽絲一步步得出正確的結果。在引導同學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同時激發同學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想象力、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具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比如一個胸痛的病人,同學一般都會考慮到胸部疾病,老師還要啟發學生是不是還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現胸痛,心臟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時還可以配以多媒體等教學形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 加強醫學生的醫風醫德教育
在對醫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訓的同時,醫風醫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3]。由于臨床醫學教育及醫學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臨床教育在醫德教育中言傳身教的重要性。臨床病例討論中,集體查房時帶教老師應首先作出表率,無論在詢問病史或是在體檢過程中都要以病人為中心,注意尊重、愛護病人,注重病人的感受,并保護病人的隱私。比如當我們在查一個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時,病人如果有劇烈頭痛不能配合檢查時,我們應該終止檢查。并及時處理患者的不適癥狀。只有具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精神。以及無私奉獻于醫學事業的高尚情操,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學生在查房過程中也學會了關心愛護病人,也只有學會了關愛與尊重病人,我們才能更好的為患者服務。另一方面,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學會尊重同學及老師,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互相虛心學習,逐步加強自身的素質教育。為做好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