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26: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形勢變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當前國際經濟運行特征
(一)美國次債危機影響不斷擴大
始于2007年初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截至3月初,初步估計全球次債損失已超過2000億美元。沿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金融創新延伸路徑可以看出,全球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被卷入其中。IMF在4月8日發表的最新報告中稱,金融市場的危機正蔓延到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外的領域。考慮到目前公布數據僅限于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內損失,資產負債表以外的與次債有關聯的其他資產損失尚未公布,高盛預計全球信貸損失將達到1.2萬億美元左右。
(二)資源性產品價格高企,農產品供需緊平衡
2008年以來,原油價格不斷走高,4月中旬,創出原油合約1983年開始交易以來的最高收盤價;在國際鐵礦石基準價提高65%的影響下,全球鋼材價格上漲已然出現;部分有色金屬現、期貨價格大幅攀升。玉米、大豆、油菜籽被用作生產燃料替代品的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世界糧食庫存量降至30年來最低水平。3月30日,作為全球基準的泰國大米報價達到每噸760美元,達到歷史高點;交易商對歐洲和美國小麥市場進一步看漲的氛圍較濃;Informa公司預計美國玉米結轉庫存將繼續下降;美國農業部報告預計2008年全球大豆減產6.56%,且產量低于消費量。
(三)全球資本流向結構性調整
由于美元幣值的升貶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風向標,美元持續貶值將持續推動大量資金流向新興市場,尤其是以投機套利為目的的國際游資將更加積極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流入發展中國家的FDI也從2005年前以制造業為主轉向服務業。仍隨著次債危機的擴散,使得歐美等國投資面臨巨大的贖回壓力,短期內部分國際資本或將撤離新興市場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股票市場大跌,給該地區金融市場帶來巨大沖擊。
(四)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增長動力多元化
由虛擬經濟擴張帶來本輪高增長的發達經濟體增長集體明顯放緩;雖然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受到信貸緊縮的影響,增長速度略有下降,但綜合看來,仍能保持高于世界平均增速的較高增長;在高油價、外國直接投資大量流入、充裕的資本流動、強有力的本土需求的支撐下,中東與非洲保持快速發展,并有望成為2008年全球經濟的亮點。世界經濟呈現出:增長點增多,增長動力多元化的趨勢。
(五)心理預期對經濟的影響日益顯著
2008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對未來的判斷和預期,各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創出16年來新低,英國為14年來新低。這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生產和市場預期,對經濟增長、物價漲幅、就業等帶來的影響日益顯著。
趨勢判斷
當前世界總需求仍然較旺盛,仍處于18世紀末以來的第五個長周期的繁榮期,但是在次債危機影響不斷擴大、資源性產品價格高企、全球資本流向結構性調整、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和人們心理預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大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面臨滯脹風險,并可能導致本輪長周期的繁榮期提前結束。
(一)全球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
次債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和信貸緊縮風險增加,直接影響市場信心,全球“低成本資金時代”可能發生逆轉;雖然,中東與非洲加速崛起,中、俄、印等新興經濟體經濟的強勁增長,將部分抵消由發達經濟體經濟放緩對國際經濟帶來的影響,但綜合來看,全球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
(二)全球通脹形勢嚴峻
石油價格將繼續在高位徘徊,糧食價格將繼續上漲,主要原材料價格將繼續上漲或維持高位,各項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將推高各國CPI。2008年1月份法國CPI增幅創12年來新高;日本CPI增幅創近10年新高;新加坡CPI增幅創25年新高;我國CPI增幅創11年來新高;俄羅斯CPI更是在2007年11月就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全球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
國際經濟降溫將導致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明顯放緩,增加了控制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的有利條件;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大,加大了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向明顯通貨膨脹的風險。電子信息產業、旅游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行業和物價走勢會受到直接影響,由于北京具有總部經濟特征,所以地產業、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機構受到波及后,會影響到我市的總部經濟效益。
(一)國際經濟降溫將導致外部需求減弱,影響北京市產業發展格局
1、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人民幣持續升值,將通過影響我市出口,進而影響到電子信息等產業
2月份我市對主要出口貿易伙伴東盟、歐盟的出口均出現下降,當月出口總額同比僅增長12.66%,分別低于前期和上年同期12.57和20.74個百分點。受此影響,外向型特征明顯的電子信息產業增速明顯放緩,1-2月,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18.1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11.7個百分點。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預期下,出口企業受到的影響仍將持續;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增幅的回落,或將給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生產業帶來一定影響。
2、信貸消費減少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國外居民出境旅游,影響到我市的旅游業,但舉辦奧運會部分抵消這種負面影響
目前我市入境旅游者約有40%來自美日德英法等國家,受次債危機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這些國家消費者出境旅游。考慮到入境旅游人數占來京旅游者的比重較低,再加上2008年舉辦奧運,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會很大。今年1-2月份,我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數增速為12.8%,增幅雖較1月份回落9.1個百分點,但仍高于去年同期和2007年全年6.1和1.2個百分點。
3、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增加了影響北京市金融業穩定發展的風險
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引起了全球股市下跌,股市調整會造成股民和機構對市場的信心不足,出現低價拋售,直接影響到股票等市場的資金面,進而影響我市金融業健康發展。資產價格的大幅下跌帶來的資產價值的大幅縮水,會給我市金融機構帶來巨大的損失,增加了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危機的風險。資本市場的不景氣,會影響到我市居民財產性收入、企業的資產投資收入和政府財政稅收,加大我市上市企業的融資難度。
4、游資的套利行為,不利于我市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
2008年2月份,房地產投資累計資金來源中利用外資同比增長5.2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增長44.7%,均創出近年來新高。利用外資中外商直接投資占23%,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為投機游資的可能。從2007年北京市外商投資實際使用情況看,23%以上投向了房地產業,是所有行業中占比最高的。投機資本的大量流入與套利后的大量抽離將給我市房地產開發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房地產業的不景氣將會影響建筑等上游行業的生產;通過增加貸款業務信用風險,影響我市金融系統運行;影響租賃中介等相關服務業的生產經營。
(二)全球通脹嚴峻,加重了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加了價格調控難度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高位運行,增加了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預期。原油、礦產是我市進口額中占比較大的商品,其價格高位運行必將引致我市MPI指數持續高位運行;我市工業增加值較高的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均是原材料和燃料高消耗產品和行業,因此,原油和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必將增加這些工業企業的生產成本,加大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壓力;在當前PPI和MPI對CPI傳導效果逐步顯現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走高也會直接推動我市CPI繼續走高,共同增加我市輸入型通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2008年2月份,我市CPI當月值同比增長6.6%,雖低于全國8.7%的平均水平,但也創出了近十年來的新高,進一步加大了價格調控的難度。
(三)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有利于我市吸引外資和我市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
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提高了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為我市企業技術更新和走出國門奠定了有利的基礎。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預期,將會刺激我市企業對進口產品服務的需求,尤其是對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需求增加;中東與非洲地區經濟的高增長和該地區巨大的發展需求,為我市企業對外投資開辟了新領域。
(四)心理預期的變化影響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正常秩序,引致居民和企業的非理性消費和投資行為
由于未來國際經濟走勢的不明朗和金融信貸市場的信用下降,引發部分居民和企業的非理性消費和投資。對國際經濟前景的不確定判斷,引致居民對我國乃至我市經濟走勢產生不樂觀預期,進而引發居民對金、銀等保值增值產品的大量采購。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謹慎預期,形成了股市將長期調整的預期,股民開始拋售股票。對全球通脹形勢的悲觀預期,增加了居民對我國和我市CPI將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出現了對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囤積和對預期漲價商品的搶購等現象,人為造成的局部短期供需緊張,進一步推高了我市CPI,也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
應對措施
(一)出口市場、產品多元化,進一步增加首都產業支撐門類多元化
目前,我市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增加了發達經濟體需求變化對我市出口的影響力度。我市企業要放眼世界,可以嘗試去中東、非洲、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開拓新市場,這將是我市企業開拓新領域的良好機遇。政府可以給與“走出去”的企業以一定的技術幫助和政策、財政支持。為應對歐美等國因經濟發展放緩而帶來的消費需求降低,我市出口企業應適時調整產品結構。近期,要抓住奧運商機,以延長文化產業的產業鏈為切入點,增加對有中國特色的,有關奧運信息的動漫、電影、電視、書籍、玩具、旅游等相關產品項目的生產和開發;并提高相關產品開發中的科技含量,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二)對逐利游資合理引導,加強監管
對預期大量外資熱錢的流入,要予以密切關注。對于以FDI方式流入的外資,首先要加強對引入外資項目的審查,嚴格把關以防大量外資涌向股市、房地產市場進行套利;其次是要加強對FDI流向的跟蹤核實;再就是對實際用途與引資時上報金額出入較大的項目單位給予一定的處罰。對于熱錢,首先要主動合理引導,通過設置準入門檻、靈活稅收政策等方式將其引向基礎經濟建設領域,例如基礎建設和新興產業,防止熱錢過多流入容易套利的房地產等重要第三產業;其次是要加強對民間資本的統計,防止民間借貸活動由于缺少有力的信用抵押、擔保,給雙方帶來損失;再就是要對已經流入的熱錢加強監管,對流向異動的資金進行跟蹤、舉報,降低行業和企業可能受到的資本套利后抽離帶來的風險。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9)07-0041-06
目前,發端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發達國家經濟已經出現衰退跡象,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全球股票市場非理性甚至是恐慌性地暴跌,國際匯市出現寬幅震蕩,國際貿易量大幅減少,傳統的“發展中國家生產、發達國家消費”的分工模式受到嚴峻挑戰。受此影響,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遭遇嚴峻考驗,進出口增幅迅速回落,協議利用外資逐月減少,企業出口訂單及產能明顯下降,承包工程急劇萎縮,外派勞務人員日趨減少,境外投資呈現負增長,開發區進出口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過,江蘇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還是好的,江蘇在國際分工中的優勢仍然存在。所以,面對金融危機應該堅定信心,沉著應對,在危機中尋找機會,努力提高江蘇開放型經濟水平。
一、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江蘇開放型經濟的負面影響
江蘇是中國最重要的開放型經濟省份之一,其貿易方式以加工貿易為主,出口主體以蘇南企業為主,出口目的地以發達國家為主,吸引外資以制造業為主,這種過于集中的發展模式使得江蘇開放型經濟在這次金融危機受到嚴重沖擊。
1 進口、出口增幅下降,進口下降速度快于出口下降速度。在全球經濟放緩,需求減少的情況下,江蘇省進口與出口增幅呈現雙雙下降的態勢。2008年江蘇省累計進出口3923.85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增幅比去年同期減少10.8%。其中,出口2381.14億美元,同比增長16.9%,增幅比去年同期減少10.1%;進口1542.71億美元,同比增長5.8%,增幅比去年同期減少12.3%。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其開放型經濟的影響日益嚴重,江蘇進出口單月增速逐月下降,并在11月份雙雙變為負增長。由于江蘇外貿模式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在國際訂單銳減的情況下,江蘇出口企業對于原材料、半成品的進口需求銳減,進口下降速度快于出口下降速度。
2 一般貿易總體平穩,加工貿易回落加快。2008年江蘇省一般貿易進出口1351.5億美元,增長26.9%,領先全省外貿增幅14.7個百分點,占全省外貿總值的34.5%,所占比重較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920.1億美元,增長30.6%;進口431.4億美元,增長19.7%。與此相比,“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明顯回落。根據江蘇省外經貿廳統計,2008年江蘇省加工貿易進出口2260億美元,增長5.1%,增幅比上年下降14.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19.7億美元,增長8.8%,增幅下降14.2個百分點;進口840.3億美元,下降0.7%,加工貿易占全省外貿比重下降至57.6%,為“十五”以來最低點。
3 利用外資逐月回落,歐美投資明顯減少。在全球資本緊縮的情況下,2008年全省協議利用外資507.26億美元,同比減少4.8%;實際利用外資251.20億美元,同比增長14.7%,比去年同期回落10.9個百分點。而且自8月份以來,第一次出現協議利用外資連續下降的情況。吸引外資主要來源于亞洲,占比達到60.27%,同比增長19.1%,但如果扣除掉香港對于江蘇的投資,則亞洲地區的投資也大幅回落。不過,同期發達國家對于江蘇的投資出現更大降幅,其中英國協議利用外資下降83.52%,美國下降26.91%,歐盟下降23.16%。
4 中小型出口企業經營環境比大型企業更加惡劣,企業出口訂單顯著下降。由于國際市場需求減弱、人民幣匯率升值、要素供給趨緊、成本上升等壓力,江蘇不少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都面臨著市場空間減少、經營風險增大、資金鏈繃緊的風險。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收益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擔保品,融資困難陡然增加。與此同時,出口導向型中小企業的外國客戶在金融危機中出現經營困難和資金問題,以至于中小企業的大批應收帳款無法收回,這對于資金本來就很吃緊的中小企業更是重重一擊。許多企業出現訂單減少、企業裁員等情況。
5 承包工程市場萎縮,外派勞務人員減少。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額49.5億美元,增長9.3%;完成營業額46.1億美元,增長10.7%。但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新簽項目減少。金融危機使各國采取應對政策,資金流向和投資方向發生重大調整,使本來立項的、意在開發的項目流產、減少、緩簽。產油國市場由于原油價格暴跌而使形勢急轉直下,對江蘇承包工程的發展影響很大。徐礦集團5億美元的博茨瓦納煤電油一體化項目已因這次金融危機而擱淺。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流動性不足,業主資金鏈斷裂,已迫使我省一些企業已簽項目停止執行或推遲施工。此外,受金融危機影響,外派勞務人員出現負增長,期末在外人數10.2萬人,同比下降12.8%。
6 境外投資項目呈現負增長,大項目增速明顯減緩。2008年以來,江蘇境外投資項目呈現負增長。2008年全省共核準境外投資項目232個,同比下降7.9%,僅蘇州、揚州和泰州三市的項目數保持了增長,其余各市的項目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另外,除在亞洲、非洲的投資項目增長以外,其他地區投資項目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時,大項目增長趨勢持續減緩。
7 開發區進出口增速低于全省水平,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幅逐月走低。今年以來,全省開發區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雖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經濟運行保持了較為穩定的態勢,但影響仍逐步顯現。一是開發區進出口增速低于全省水平。2008年全省開發區完成進出口總額2774.2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575.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5%和11.1%,分別低于全省水平2.8個百分點和5.8個百分點。南通、昆山、南京經濟開發區和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均出現負增長。二是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幅逐月走低。全省開發區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呈現高開低走,同比增幅逐月走低,從年初的46%減至年末的23.6%,其中泰州、宿遷出現負增長。與業務總收入相比,南通、泰州、徐州、鹽城、宿遷市的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低于業務總收入的增幅,說明效益下降。
二、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江蘇開放型經濟的積極影響
雖然過于集中的開放型發展模式弱化了江蘇抗風險能力,但是從總體來看,江蘇開放型經濟仍然保持著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2008年,全省實
際利用外資251.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7%,連續六年保持全國龍頭地位;全省累計完成進出口3923.8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其中出口2380.4億美元,增幅為16.9%。貨物貿易規模是改革開放初期的919倍,繼續保持全國第二。在全球經濟衰退、消費疲軟的背景下,消費者將會對質優價廉的產品更加青睞,國際資本也會對政治穩定、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產業鏈條完整的地區更加青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危機強化了江蘇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給江蘇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1.與新興市場貿易活躍。歐盟和美國是江蘇省最主要的出口市場,2007年,江蘇對歐盟、美國的外貿依存度高達19.3%和15.7%。然而在歐盟、美國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傳統出口市場萎縮,全省面臨的外部環境趨緊。在外部環境的倒逼下,江蘇對新興市場的出口迅速上升,多元化趨勢明顯。對東盟、韓國、中國臺灣省等新興市場出口加快,出口額分別為206.0億美元、142.5億美元和65.9億美元,增長22.8%、35.3%和9.1%;對俄羅斯、拉丁美洲、非洲出口額27.7億美元、109.6億美元和50.1億美元,分別增長46.5%、44.7%和35.3%。
2 利用外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利用外資占比持續下降,農業和服務業利用外資占比提高。2008年,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185.8億美元,同比增長9.1%,增幅較平均水平低5.6個百分點,占全省外資的74%,占比較去年回落了1個百分點。制造業主要行業中,金屬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石油加工、醫藥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業,服裝、鞋、帽制造業,紡織業、印刷業、化纖制造業等行業實際利用外資均下降。農業和服務業利用外資增長均高于制造業。2008年,全省農業到賬外資4.5億美元,增長38.1%,協議利用外資13億美元,增長42.2%,增幅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9個百分點和50.3個百分點。服務業到賬外資60.9億美元,增長25.2%,增幅高于全省12.9個百分點。農業和服務業利用外資在全省利用外資中的占比進一步提高,分別占1.9%和25.2%,提高0.6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
3 民營出口企業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優勝劣汰局面。2008年,江蘇省民營企業出口360.2億美元,占江蘇省出口比重達15%,同比增長35.9%,高于江蘇省平均增幅19個百分點,也高于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出口增幅23和11.2個百分點。雖然有一半左右的價格競爭型、技術含量不高、市場單一的企業出口明顯回落甚至負增長,但技術含量較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企業出口卻大幅度增長。不少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向技術和管理要效益,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有1/3左右的民營企業出口同比增長超過50%,較好地拉動了江蘇省的出口增長。民營出口企業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優勝劣汰態愈加明顯。
4 蘇中、蘇北地區仍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蘇南地區尤其是蘇州一直是江蘇省開放型經濟的排頭兵,它在推動江蘇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金融危機沖擊下,以加工貿易為主要發展模式的蘇南首先受到沖擊,進出口額出現逐月下滑的趨勢,并從10月開始負增長。與蘇南相比,蘇中、蘇北地區仍然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蘇中出口同比增長39.3%,蘇北出口同比增長35.0%。全省有10個省轄市進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泰州、宿遷、揚州列前3位;有10個省轄市出口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泰州、宿遷、鹽城列前3位。雖然2008年蘇南地區進出口額占全省89.26%,其在外貿中的地位仍然沒有動搖,但是蘇中、蘇北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在蘇南進出口急劇下降的情況下起到了較好的補缺作用,這對于三大區域協調發展,進而實現全省可持續均衡發展極具戰略意義。
5 江蘇企業“走出去”迎來新機遇。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很多國家將中國經濟看作是全球經濟板塊中最活躍的部分,更加歡迎中國企業前去投資,不少國家的投資促進機構專門成立中國小組,希望通過引進中國企業的投資解決東道國企業資金短缺、失業率上升的問題,以前在收購方面較為苛刻的條款現在放開了,以前較為昂貴的資產價格目前降低了。資源性產品、東道國優質企業資產、先進技術成果,這些以前都無法企及的好項目現在都可以成為江蘇企業對外投資的對象。因此,江蘇企業應該抓住這次難得的機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據統計,中方協議投資6.3億美元,增長35.6%。
三、戰勝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提高江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對策建議
1 建立促進外經貿發展的信息披露機制和協調機制,及時了解和協調解決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積極跟蹤國際金融危機的最新動態,認真搜集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的信息,及時掌握有關動態信息,建立信息披露機制,多渠道向企業信息和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有針對性地做好防范外經貿經營風險,特別是加強對有關國家進口商的風險防范工作。二是積極跟蹤調查企業經營情況,在金融危機期間定期召開由發改委、外經貿廳、國稅局、海關、檢驗檢疫、人民銀行、進出口銀行、出口信用保險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及時了解和協調解決企業在出口退稅、融資、市場開拓等方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已經出現停產等問題的外貿企業,也要協調有關部門,做好企業停產、注銷的善后工作。
2 出臺扶持外貿發展的針對性措施,優化外貿企業的經營環境。除了我們要認真落實省政府年初制定的外貿促進政策外,為支持外貿企業度過經濟寒冬,堅定外貿企業的信心,省政府還應從企業融資、出口退稅、國際市場開拓、科技興貿、品牌建設、出口信用保險、電子商務應用、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擴大企業進口等方面出臺針對性措施,對外貿企業進行專項扶持,從而為企業優化政務環境、規范市場環境、營造融資環境、活躍創業環境、創造政策環境。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的事情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確保外經貿業務穩定發展。同時,要支持外貿企業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加強適銷對路新產品的開發。
3 完善中小出口企業融資平臺,切實加快出口退稅進度。應加強銀企合作,與人民銀行等部門共同努力,增加給中小企業的授信額度。與此同時,人民銀行、國稅局、外經貿廳應會同部分商業銀行更好地開展出口退稅帳戶質押貸款業務,切實解決中小出口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省政府還應在當前增支、減收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增加省級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規模,增加明年的退稅配套資金,支持企業發展。同時,省政府應建立出口退稅專項督查制度,定期對各地退稅進度進行通報,督促各地加快退稅進度。對出口企業實現出口稅即征即退、應退盡退,增加企業流動資金。對2008年已辦理出口退稅的部分紡織、服裝、輕
工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按照征退稅差額予以一定比例的資助。
4 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目前,金融風暴受災最嚴重的歐美地區是第一風險發生地,拉美等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成為第二風險發生地。與此同時,由于金融危機導致生存環境惡化,以往低風險地區的大客戶、老客戶也變得不再可靠。當歐美等傳統低風險出口市場面臨衰退之時,非洲、中東、南亞、南美及部分獨聯體國家等仍具有較大市場開發潛力,因此,外經貿企業應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迅速調整出口方向,在保持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低成本的新興市場和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通過出口市場多元化緩解金融危機的影響,保證企業持續穩健發展。
5 強化招商引資力度,簡化引資審批程序。國際金融危機對江蘇利用外資的影響已逐步顯現,為此,應進一步加大對利用外資的優惠力度,在土地供應、重大項目、開發區發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招大引強”,繼續促進世界500強企業或跨國公司在江蘇投資、增資,在利用外資中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鼓勵外資參與我省節能環保、醫療、農村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外資企業優化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結構。圍繞發展服務外包產業開展招商引資,做大軟件、金融、生產性研發、物流等服務外包產業。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商投資設立創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業投資基金,完善創業投資退出機制,支持省內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完善外商投資投訴管理辦法,依法保護境內外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對江蘇引資的影響,提高引資效率,應嚴格執行《國務院改革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切實落實梁保華書記批示精神,結合外資工作實際,參照廣東省做法,在我省職權范圍內統一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流程,減少環節,杜絕重復審批。根據省委、省政府擴權強縣的要求,建議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將總投資在3000萬美元以下的鼓勵類及允許類外商投資企業合同、章程審批工作,由外資單列縣(市)推行到全省所有縣和縣級市;積極推動省各部門簡政放權,逐步使涉及外商投資審批各環節權限與合同、章程審批權下放相匹配,全力推進引資再提速。
6 加強外派勞務基地建設,推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平穩較快發展。目前,全球金融危機逐步蔓延,使我省外派勞務業務面臨嚴峻挑戰。然而,根據對國際市場的調研,從發展環境來看,勞動力的國際間流動趨勢基本沒有改變,發達國家對各類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仍然活躍,很多新興市場都非常希望引進中國勞務。因此,當前江蘇應針對國際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狀況,加強外派勞務基地建設,打造專業化外派勞務基地品牌。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利用農民工大量返鄉機會,加大對中高級技術勞務人員的培訓,優化外派勞務資源儲備,逐步改變外派勞務人員的結構,提高外派勞務的競爭力,推動對外勞務合作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對外承包工程方面,要抓住因金融危機導致原材料價格下跌,部分承包工程成本有所下降的機遇。繼續多方位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加強我省企業間的聯合與合作,降低投標成本,努力獲得大項目。同時,要抓住國際市場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對外承包工程與對外投資相結合的步伐,推動承包工程與礦產資源合作開發以及農業開發的相互促進。要加快推動對外勞務合作發展方式的轉變,規避經營風險,研究對外承包工程以及對外投資合作項下勞務派遣業務的模式,促進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邁上一個新臺階。
7 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海外投資步伐。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也是應對金融危機破解外貿困局的一個有效途徑。應鼓勵江蘇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境外投資。一是加強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爭取推進商務部以我省柬埔寨西港經濟特區為試點啟動與柬埔寨協商會談,促進簽定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有關的政府間協議。二是加強境外生產基地的建設。江蘇不少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利潤微薄,因此可以通過將生產基地逐步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的策略來應對利潤變薄的困境。鑒于不少紡織服裝企業屬于中小企業,在境外辦廠風險過大,成本過高,可以選擇“抱團出海”的方式“走出去”,這樣既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又有利于形成配套能力,還可以跨越貿易壁壘。三是引導企業參與海外戰略布局和資源開發。應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農業開發和資源加工,支持企業購買發達國家技術及品牌。四是加強對海外企業的并購投資。江蘇的企業集團應抓住機遇,參與對海外企業的并購和收購,以獲取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其中包括被并購或收購企業的專利,從而,增加在海外的生產基地,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利用國外企業的銷售渠道及物流系統,在更大范圍內尋求企業自身的發展空間。
8 創造穩定的經濟與政策環境,在防范風險的同時加快開發區的轉型升級。開發區是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大更直接。從政府管理部門來看,應從多方面著手積極應對危機,盡量爭取在經濟危機的“寒冬”中為企業營造“溫室環境”:一是強調國內經濟增長與政策環境的穩定預期。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國內相對穩定的經濟環境以及良好的增長預期對外資仍具備相當的吸引力。江蘇依然是走在國內開放型經濟發展前沿的省份,在穩定可預期的外資政策保障下,江蘇開發區不失為金融風暴中相對安全、投資回報有保證的“避風港”。二是針對危機出臺具體政策,提高服務水平。通過有效的金融、財政措施幫助企業應對經營性風險,推進協議項目的實施。同時改善外商投資服務方式,既堅持原則,又靈活處理,特別是在當前要充分體諒外商面臨的困難,以優質服務來增強競爭力和吸引力。三是注重產業要素的調整,提升開發區自主創新能力與效益。目前,由于西方發達國家有些產業不景氣,原先禁止出口的關鍵技術設備可以購到,特別是包括光電顯示、光伏、新材料等開發區現有主導產業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和設備,正是低成本購進,提高產業主導權的千載難逢的機遇。四是防范外商投資的信用風險。開發區管委會應通過國內外各種渠道了解跨國公司的經營動態,防止外資利用優惠政策進行金融詐騙。同時對區內企業開展全面調研,通過銀行、稅收、工商等部門了解金融危機后企業項目建設、生產銷售、流動資金、勞動用工等方面的變化,保證協議外資如期到位,并有效防止企業資金抽逃等情況的發生。
9 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重要能源原材料的進口,建立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主要商品的儲備機制。目前的國際經濟頻遭國際緊縮困擾,世界主要資源產品價格直線下降。各國為了盡快走出衰退陰影紛紛出臺前所未有的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這為將來的通貨膨脹埋下伏筆。所以,世界經濟調整也為我國以更低價格購買能
源原材料、關鍵設備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帶來新的機遇,因此,省政府應從長計議,建立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主要商品的儲備機制,利用人民幣升值、國際通縮的階段性機遇,大量進口生產所需要的資源型產品、能源產品以及重要設備,從而減輕未來物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對2008年國家鼓勵類先進技術和重要裝備、資源性產品及原材料(國家鼓勵進口目錄的第二、四部分)進口給予一定比例貼息。根據江蘇省情,可以建立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相結合的儲備機制,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管理體制,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分開運作的運作模式。石油等戰略物資儲備應以財政出資為主,多渠道籌措。至于企業儲備,政府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考慮在物資儲備中引入民間投資,并通過招投標方式,與民間投資者合資或由民間獨資建立一些儲備設施,日常管理由企業來負責。與此同時,合理布局儲備基地。結合國際經驗,江蘇石油儲備基地布局應該著重考慮:盡量利用地下鹽穴儲備,降低成本;運輸方便;相對集中,盡量靠近大的煉油廠和能接卸大型油輪的深水碼頭,避免二次倒運;擁有足夠可用的腹地,以滿足未來擴大規模的需要。
10 充分利用國內外大型機構裁員的機會,以優惠的待遇和良好的職業前景吸引人才回歸。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致華爾街大批有經驗的金融人才失業,受金融危機波及的IT企業等也紛紛裁員,此輪裁員風暴業已波及國內上海、深圳等跨國公司總部、研發中心聚集地,國內外許多高層次的技術、管理人才正面臨發展的困境。這對江蘇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來說,正是吸引、引進國內外高層人才的好時機。江蘇應根據產業發展的需求,推出引進高層次人才的計劃,落實各項人才政策,用優惠的待遇和良好的職業前景來吸引人才入駐。通過引進領軍型人才和團隊,包括領軍科技人才,領軍型服務外包人才等帶動高尖端項目落戶江蘇,實現引進一位領軍人才,帶出一支創新創業團隊,開發一批創新成果,催生一個新興產業。同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集中組織招聘團赴歐美推介,通過商會等機構在海外網羅高端人才,為江蘇開放型經濟更高水平的發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儲備。
參考文獻:
[1]張雷,全面提高江蘇開放型經濟水平[J],中國經貿,2008(4),
[2]江小涓,服務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與理論分析[J],經濟研究,2008(2),
[3]李海燕,新世紀美元的國際地位及其發展趨勢[J],國際貿易問題,2007(5),
從世界經濟的角度來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事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貿易、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加快,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趨勢日益顯著。世界經濟正在穩步走向一體化,任何國家或地區,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來自它國或地區的影響。中國做為一個新的“經濟大國”,其經濟已納人國際經濟的體系之中。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的GDP增長是靠外貿出口帶動實現的。對外依賴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日益提高、影響日益增大,同時,也表明中國對它國或地區震蕩的反應會更加敏感。
2. 金融危機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本次金融危機影響范圍分析:從產業看,危機對制造業比重大的地區影響大于服務業比重大的地區(但生活業為主的服務業受到的影響小于生產業為主的服務業)。從地區看,本次危機對出口依賴型的地區影響大于內需依賴型的地區(但加工貿易比重大的地區相對一般貿易比重大的地區影響稍小)。從行業看,前幾年發展快的行業,也是本次危機影響最深的行業。受房地產業、汽車等交通設備制造業不景氣影響,支撐冶金工業發展的三個支柱倒塌兩個,使冶金行業成為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以出口為主的紡織服裝業影響較大,但對整個工業基礎的搖動不如冶金、汽車、石化等行業強,這些行業以及航空制造業、船舶制造業都有可能負增長。港口及運輸受到的影響在服務業中僅次于房地產和金融(證券)等行業。受到危機影響較小的行業包括:公共設施、基礎設施行業,基本生活類產品制造業(食品、農副產品加工)、生活業(醫療保健、康體可能有大幅提高)、機械加工制造業、電子、電器。在危機中出現機遇的行業:技術服務業、創意產業、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環保及再生資源等產業,以及教育產業等。
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性矛盾將很突出。首先,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與世界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相類似,某些傳統出口商品特別是紡織品及服裝出口與這些國家基本上處于同一競爭層次上。例如,我國的“兩紗兩布”出口,其出口質量是國際公認的免檢商品,出口量很大。但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基斯坦的質量和賣價已優于我國。而且,國際市場對“兩紗兩布”的需求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誰的競爭力強,誰占的市場份額就大。這對約占我國“兩紗兩布”出口總量70%的大型國有企業是一個挑戰。其次,我國出口的目標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例如,世界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07年我國紡織品出口市場份額,中國香港占40.77%,日本占13.08%,美國占9.28%,三者合計占我國紡織品出口總額的63.13%。同年,我國服裝出口到日本的金額占我國服裝出口總額的32.46%,中國香港占26.42%,美國占12.82%,三者合計占我國服裝出口總額的71.7%。由于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的貨幣貶值,將給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生產企業和外貿公司帶來更大的壓力。我國出口正受到來自這些國家越來越激烈的挑戰。
房地產市場經歷重大調整將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在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趨勢中,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冬天”和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將在2008年末與2009上半年開始顯現。自樓市調整以來,開發商現金流不足現象,就已逐漸暴露出來。為了籌集現金,國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已開始降價銷售。8月份,反映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指數首度較前月下滑。目前,中國各地房價下跌現象越來越普遍,房地產投資進一步萎縮。可以預計,伴隨商品房成交量的持續下滑,購房者持幣觀望心理增強。空房率持續增加與毛利率下降,將進一步導致開發商面臨現金流短缺的困擾銀行業中的房地產不良貸款風險也將大為提高。
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明顯變化,受美國次貸危機等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2009年,各國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經濟刺激措施,世界經濟從急跌到企穩回升,開始由衰退走向復蘇。2010年世界經濟整體將實現恢復性的緩慢增長,估計全球經濟增速在3%—3.5%之間。這次經濟危機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后全球經濟的快速復蘇實現難度較大,發達經濟體將進入低速增長期。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外貿出口受到嚴重影響,表現在出口增長速度減緩,各種貿易壁壘增多等方面。因此,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轉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推動對外貿易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狀況
1.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方式現狀
我國采用出口導向型戰略,出口數量多,貿易順差大,從1990年起我國進出口貿易基本連年順差。由于受歐美經濟復蘇的節奏較慢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2010年3月份我國進出口貿易首次出現逆差,其中出口1121.1億美元,進口1193.5億美元,貿易逆差為72.4億美元。
2.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
從出口來看,據商務部統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已經從初級產品為主轉變為工業制成品為主。至2006年,工業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經上升到了93.6%,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我國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來拉動。貨物貿易占據主流,機械加工制造及服裝等輕工業出口,處于順差優勢,在金融危機之后,國際需求整體疲軟,我國加工貿易面臨加強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從進口來看,中國依賴進口的產品有兩大類:一類是石油、鐵礦石、銅精粉這三種最重的工業原料對外依存度相當之高;一類是大豆、食用油這兩大類農業產品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盡管中國這五大資源性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五前,卻仍需大量進口。且隨著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步伐的不斷加快,對重要資源能源,基礎原材料以及大宗消費品、高科技產品的進口需求仍將延續快速增長勢頭。目前我國正在調整優化進口貿易結構,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健康發展。
二、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的調整措施
1.降低國內企業對外貿的依存度,積極擴大內需
我國商品出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國外市場過度依賴。如對美國的家具出口占到我國家具出口總額的60%。引起了美國相關部門的警惕,因而對中國的出口便開始以各種方式進行限制。企業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國內市場的開拓,注重內需的發展,以減少國民經濟增長對外貿的依賴,弱化世界經濟起伏動蕩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從而使得中國經濟更加健康的發展。
2.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推進貿易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生產的低成本,缺少技術創新,深受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和危害。改變傳統的對外貿易發展方式,提高質量、檔次,推進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加強新技術的研制,改善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增加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制訂國際品牌發展戰略,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進名牌展會建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性是當務之急,關系到中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3.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匯率傳導因素
美國次貸危機加速了美元貶值,使得人民幣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令中國出口企業處于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國外貿出口企業應著力增強其匯率風險意識,增加結算幣種,并學會運用更多的匯率避險工具來規避和管理風險,增強消化匯率升值而帶來成本風險的能力。
4.大力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注重服務質量
服務業生產效率是一國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發達的服務業為貨物貿易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和提供了保證。要順應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新趨勢,推進服務貿易,大力發展來華旅游、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國際服務貿易。提高服務,以質取勝,樹立產品和服務雙重質量的思想,即從重視有形產品質量過渡到既重視有形產品質量,又重視附加在有形產品上的服務、維修、送貨等無形產品的質量上,即服務的質量上。
5.保持進口與出口平衡發展,重視科技發展,改善部分產品依賴進口的現狀
轉變只重視出口,忽略進口重要性的惟順差論。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巨額的貿易順差,為緩解這一壓力,必須加大進口力度。首先考慮進口外國先進設備及相關技術和我國稀缺資源,保障國家安全,同時,我國很多高科技產品嚴重依賴進口,應重視科技進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自主研發滿足自身需求。
6.加快建立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體系和服務平臺
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起穩定、透明、可預測的財稅、借貸、外匯、保險等政策體系,明確政府對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融資支持,稅收減免優惠、投資風險保障等鼓勵政策,幫助各類出口企業有效規避政治風險、經營風險,調整出口退稅,對高能耗低附加值商品要減少出口補貼,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促使我國的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隨著科技、信息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的需求與欲望,消費者的消費型態也相應的受到了影響。經濟提供物由貨物、商品、服務轉變為體驗,經濟形態的演變也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至體驗經濟。這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每一次經濟提供物的改變,都會導致經濟形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而促使社會從一個經濟時代進化到另一個經濟時代。經濟提供物的改變和經濟時代的變遷,勢必會影響到營銷所關心的“相互滿足的交換關系”。而交換關系一旦改變,營銷的模式就必然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革。
服務經濟到體驗經濟的演進
自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自工業革命以來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制造業在西方國家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日漸減少,作用日漸削弱,而各類新興、門類繁多的服務部門蓬勃發展。服務部門創造的價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50%,是對服務經濟的一個公認判斷標準。依據這一標準,西方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在服務經濟中,服務代替商品變成了社會上的主要經濟提供物。
進入21世紀后,體驗經濟開始慢慢顯露出來。首先從宏觀上看,體驗經濟是因為社會高度富裕、文明、發達而產生的。物質文明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先進企業對人們消費觀念的引領和示范,都促進了服務經濟到體驗經濟的演進。其次,從微觀上看,體驗經濟的興起是由于企業對產品及服務在質量、功能上已作的相當出色,以至于顧客對特色和利益已經淡化,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特色和利益”,即“體驗”。服務逐漸向商品化方向發展,商品化逐漸抹殺產品和服務給人們帶來的個性化、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當服務變得更加自動化與商品化后,體驗就從服務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企業向市場提供的、供顧客消費的提供物。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人的非理性內存外化的必然結果。
目前從美國到歐洲的整個發達社會經濟,正以發達的服務經濟為基礎,并緊跟計算機信息時代,在逐步甚至大規模開展體驗經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渴望得到體驗,愈來愈多的企業精心設計、銷售體驗。體驗經濟從工業到農業、計算機業、因特網、旅游業、商業、服務業、餐飲業、娛樂業(影視、主題公園)等各行業都在上演著體驗,尤其是娛樂業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成長最快的經濟領域。“體驗經濟”也將成為中國21世紀初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形式之一。
服務經濟與體驗經濟的區別
所謂體驗經濟,是指企業以服務為重心,以商品為素材,為消費者創造出值得回憶的感受。傳統經濟主要注重產品的功能強大、外型美觀、價格優勢,體驗經濟則是從生活與情境出發,塑造感官體驗及思維認同,以此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改變消費行為,并為企業找到新的生存價值與空間。體驗經濟雖然產生于服務經濟內部,但與服務經濟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消費行為不同
服務經濟時代在生產行為上強調分工及產品功能,消費行為則以服務為導向。當人們購買服務時,購買“一組按自己的要求實施的非物質形態的活動”。體驗經濟時代在生產行為上以提升服務為首,并以商品為道具,消費行為則追求感性與情境的訴求,創造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并注重與商品的互動。當人們購買一種體驗時,“他是在花時間享受某一企業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記憶的事件(就像在戲劇演出中那樣)使他身臨其境”。它本身不是一種經濟產出,不能完全以清點的方式來測量。
體驗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心理需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購買商品時不僅考慮商品的功能性價值,還更多地關注隱藏于商品中的象征意義和象征功能,偏好那些能夠展示自己個性化形象,能與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鳴的感性商品。越來越多的人不僅關注獲得的商品,還關注獲得的地點和獲得的方式。在體驗經濟時代,人們的消費行為將表現出如下特點:從消費結構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從消費內容看,大眾化的產品日漸失勢,對個性化產品(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從價值目標看,消費者從注重產品本身轉移到注重接受產品時的感受。從接受產品的方式看,消費者從被動接受廠商的誘導、拉動,發展到對產品外觀要求個性化,進而對產品功能提出個性化的要求。
(二)顧客的角色不同
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是賣方經濟,所有的經濟產出都停留在顧客之外,不與顧客發生關系。工業經濟的定位是以生產者為中心,注重質量和價格。服務經濟的定位是“生產者+消費者”,服務經濟時代從生產方來理解和強調產品,“按需定制”中,消費者不是生產者,不參與企業價值的形成過程。服務在生產出來后其價值就固定下來。而體驗經濟的定位是完全以消費者為中心,從消費方來理解和強調產品,經濟學家汪丁丁指出:“體驗不再是消費與生產截然分開的,體驗是消費的,同時又是生產的過程”。顧客參與企業價值的形成過程,體驗本身就是目的,這是體驗經濟與服務經濟的最大不同。此時企業的主要工作是為顧客的體驗提供舞臺,真正的體驗要由顧客來實現。顧客可以在實現體驗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從而使體驗品產生更大的價值。
(三)滿足的需要不同
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滿足的是一般的生存需要;服務經濟滿足的是發展的需要;體驗經濟滿足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托夫勒進一步解釋了從生存到發展到自我實現的歷史和邏輯過程。他說:顧客一方面希望所生活的環境有一定程度的穩定、重復和熟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興奮,他們希望有范圍廣泛的各種體驗能感覺到。體驗經濟正是從市場需求角度強調了人的無限需求中的“體驗”類需求開始轉變為現實需求,從而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自我實現需求,對顧客來說,就是快樂,對企業來說,就是成功。讓用戶快樂和成功,是工業經濟的價格戰和服務經濟的服務戰飽和后,價值鏈上移的主要戰略空間。經濟形態演進的過程隨著消費型態的改變,已從過去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轉變至“體驗經濟”。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當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人類的消費重點將從產品和服務向體驗轉移,這是人類發展的一種自然境界。
(四)功能不同
產品是有實體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難忘的。服務經濟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如顧客通過維修服務,排除了故障。當顧客購買一種服務的時候,他實際上買的是為他度身定做的一系列無形的活動。體驗經濟沒有解決顧客的任何問題,也沒有留下任何有形的東西,當顧客購買一種體驗的時候,買的是時間和享受,顧客在這段時間里享受一系列值得回味的活動,認為它比有形的東西更值得珍視。體驗經濟與服務經濟的一個重要不同,就在于體驗經濟是制造的經濟。體驗經濟就是把這些系統地、產業化地“制造”出來。
(五)收費和定價不同
在實踐中,體驗與服務有時很難區分,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服務經濟時代體驗消費的提供者不對顧客的體驗活動進行收費,而體驗經濟時代體驗消費的提供者對顧客的體驗活動進行收費。這種情況像給顧客提品和服務一樣,如果企業只對產品收費,這屬于工業經濟的范疇;而如果企業既對產品收費,又對服務收費,就屬于服務經濟的范疇。同樣,體驗原先屬于個人自己的事情,現在讓別人為我們上演體驗,并支付一定的費用。事實上,整個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將原先免費的東西進行付費的歷史。
服務經濟時代價格變動的程度在相當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體驗經濟時代定價將主要取決于顧客獲得的價值,而不取決于企業為設計體驗所付出的成本,是與產品的實際理性價值相背離的。其價值是由體驗者的心情、感受來決定,體驗者認為花費那么多是值得的,消費者愿意為這類體驗付費,因為它美好、難得、非我莫屬、不可轉讓、轉瞬即逝。因此企業有比較柔性的定價權,定價的空間非常靈活。
(六)把握價值的方式不同
服務經濟是用理性把握價值,體驗經濟是用直覺把握價值,認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除了包含知識、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還包含感官、情感、情緒等感性因素。消費者在消費前、消費時、消費后的體驗,才是研究消費者行為與企業品牌經營的關鍵。如果說服務經濟可以用經濟學來指導,那么體驗經濟甚至可以不用經濟學,而是用美學指導。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只是使人們走入必然王國,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必然經歷從經濟人理性向“行為”的轉變。
(七)核心問題不同
工業經濟的核心問題是質量,服務經濟的核心問題是管理,體驗經濟的核心問題是創新。創新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體驗經濟的經濟提供物必須給顧客留下深刻和永久的記憶,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要有好的主題和創意。繼標準化洗禮服務傳遞之后,創新將是體驗競爭的焦點。因為,今天看似無法實現的服務,明天很快就會成為行業標準。更何況,即使是服務標準本身也需要用創新來增強它的活力,讓創新推動體驗走向完美。因此,在體驗經濟中,創新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唯有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八)解釋理論不同
工業經濟以泰勒、韋伯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來解釋;服務經濟以梅奧等開辟的行為管理理論(又叫人際關系理論、社會人理論)來解釋;體驗經濟的未來學源頭在托夫勒,心理學源頭在馬斯洛,經濟學源頭在戴維•萊布森和穆拉伊納丹,媒體源頭在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哲學源頭是“另類”的尼采哲學,尼采認為人的本質是未定型的,人類可以自由地創造自己的本質,人類也應該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未定型,塑造出更健康有力的人性。
經濟形態演進帶動營銷模式的變革
在工業經濟中,消費者完全是被動的接收者,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制造過程和進入市場的過程并不知曉,只能感受到結果物品的存在。而在服務經濟中,消費者作為消費主體的主動性增強,逐漸能夠感受到服務的過程,企業家們也逐漸照顧到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體驗經濟時代,消費者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得到肯定,真正的體驗要靠顧客自己來實現,也就是說體驗產業的產品體驗是一個消費的過程,它的價值不是由廠家商家來提供確定而是由消費者自己來選擇設計。所以,消費者能夠感受到,在消費過程中自身的重要性和主觀能動性以及作為主人的控制性都得到肯定;這樣可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從而促進消費。
隨著經濟形態的演進,營銷模式也發生了變革,經歷了從“4Ps”到“4Cs”再到“6Es”的轉變。
(一)從“4Ps”到“4Cs”的營銷模式
工業經濟時代的營銷模式以杰羅姆•麥卡錫提出的“4Ps”營銷組合為指導,專注于產品的特色與利益,把顧客當作理智的購買決策者,把顧客的決策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評價、最后決策購買。服務經濟時代的“4Cs”營銷組合策略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它重視顧客導向,以追求顧客滿意為目標,這實際上是當今消費者在營銷中越來越居主動地位的市場對企業的必然要求。在“4Cs”理念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關注市場和消費者,與顧客建立一種更為密切的和動態的關系。
(二)體驗營銷6Es
體驗經濟環境認定的顧客價值,是針對目標市場中每一位顧客的個別價值提出的。它要求在企業的經濟運行中,使每一位顧客都能獲得滿意的價值,因此企業必須按照特定顧客的具體需求進行量身定制。這種量身定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個性化,量身定制是體驗經濟的必由之路,并統領著體驗經濟的運行。體驗營銷從消費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5個方面,重新定義、設計營銷的思考方式,突破傳統營銷“理性消費者”的假設,認為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才是營銷的關鍵。從重視產品的性能與質量轉變為重視顧客的感性需求,從產品的制造者或服務的提供者轉化為體驗的策劃者。因此,體驗營銷既是營銷重點的轉移,又是營銷視角的轉換;既是一種營銷策略,又是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體驗策略組合由以下要素構成:體驗(Experience)、情境(Environment)、事件(Event)、侵入(Engaging)和印象(Effect)延展(Expand)。這六大要素的英文單詞都是以“E”開頭的,為簡單起見將其稱為“6Es”組合策略。
一是體驗策略。體驗經濟的靈魂或主觀思想核心是主題體驗設計,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態度、嗜好、情緒、知識和教育,把商品作為“道具”,服務作為“舞臺”,環境作為“布景”,創造一項顧客擁有美好的、值得記念的回憶,引發消費者在情感上的共鳴,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在體驗經濟中,應注重“市場營銷+戲劇舞臺”概念,“工作就是劇院”和“每一個企業都是一個舞臺”的設計理念應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被廣泛應用。主題體驗設計現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個設計行業,成功的主題體驗設計必然能夠有效地促進體驗經濟的發展。
二是情境策略。情境是企業為顧客創建的“表演舞臺”,是體驗產生的外部環境。它既可被設計成現實的場景,也可被設計成虛擬的世界。在情境策略的設計中,可以借鑒戲曲理論、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服務于體驗策略。企業要關注消費情景,以創造體驗吸引消費者,強調與消費者的溝通,并觸動其內在的情感和情緒。
三是事件策略。這里的事件特指為顧客設定的一系列的表演程序。如果企業提供的體驗零散且無法辨別,那將很難在顧客心目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和定位,因此,企業必須對表演的過程進行特別的設計。事件策略根據表演的松散程度設立嚴格的或相對寬松的程序。在事件策略的設計中,要塑造完整的體驗,不僅需要設計一層層的正面線索,還必需減除削弱、違反、轉移主題的負面線索,考慮顧客相互之間的關系,協調他們之間的活動。
四是浸入策略。消費者比以前更愿意參與產品的設計,希望通過創造性消費來體現獨特的個性和自身價值,獲得更大的成就感、滿足感。體驗營銷關注顧客的主動參與性,浸入策略是要通過營銷手段使顧客真正浸入到企業所設計的事件中,要求在角色的設計中一定要使顧客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員”。顧客只有真正地參與事件,其心理活動才真正地浸入到情境中,才會最終導致愿意付費的體驗的產生。
五是印象策略。體驗營銷在向顧客讓渡體驗的同時,要注意顧客終生價值的問題,引入印象策略以提升企業的顧客資產。體驗的難忘過程產生了印象,成為維持長期顧客關系的重要因素。但印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衰減,如不對其進行管理,顧客關系的長期保持將很難實現。
六是延展策略。企業將產品的研發拓展到相關領域中去,形成完整的價值鏈,顧客體驗可以延展到企業的其他產品,延展到不同的地區和時期,并向他人進行傳播,從而實現了顧客價值的最大化。
中圖分類號:F01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731(2012)04—0018—0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增量改革實現了經濟增長的奇跡。從改革開放前30年的成功經驗來看,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在于面對巨大的體制轉軌紅利、投資紅利、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的條件,充分利用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需求管理政策,通過擴張內需和外需尤其是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成功撬動了經濟增長。但是在中國不斷提升的經濟總量規模下,各種紅利條件逐漸稀釋乃至消失,中國經濟已走到了十字路口。
在產品市場上,由于低附加值、低質量的產品供給使得中國企業的利潤空間不斷被侵蝕。與此同時,低利潤水平競爭導致中國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趨嚴峻。就要素市場而言,在投資需求驅動的增長模式下,利率水平被長期壓低,進而致使投資效率持續走低。伴隨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中國也正在由勞動力過剩走向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短缺,工資水平的持續攀升在所難免,由勞動力要素稟賦產生的比較優勢逐漸消退,凈出口需求的擴張將面臨挑戰。單純的需求管理政策在供給充裕的時期,依靠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能夠有效拉動經濟增長,但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高污染、高耗能、高通脹、高貿易順差、高儲蓄和低消費的經濟發展態勢。改變乃至扭轉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必然選擇,基于上述背景宏觀經濟調控需要從單純的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相結合的模式轉型。
一、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戰略轉型
旨在短期內促進快速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均是圍繞刺激投資和凈出口的需求管理體系展開設計的。然而需求管理難以破解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困局,由傳統需求管理為主向供給管理的戰略轉型勢在必行。
(一)戰略目標轉型
在傳統的需求管理體系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總量規模持續攀升,但在這一戰略目標的指引下中國經濟出現了投資與消費失衡、進出口失衡、生產要素的供需失衡等諸多結構性問題。由傳統需求管理為主向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相結合的轉型,首先需要對引導方針加以調整。為了克服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難題,相應的戰略目標可以設定為:有效結合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宏觀調控政策,以供給結構優化、創新驅動、要素生產率改進和制度建設為抓手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創造新興的外貿、技術和生產要素的紅利空間,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步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
(二)戰略思路轉型
傳統需求管理的戰略思路是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搭配擴張型貨幣政策,以刺激投資和擴大出口來提振經濟。但其后果是,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不足,經濟增長質量不高,通貨膨脹率較高以及高貿易順差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相結合的戰略思路應當以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為核心,淡化單一的積極財政政策,靈活使用稅收、金融和轉移支付等多元化政策工具,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和各種所有制結構企業在政策供給、產品供給、技術供給和要素供給的能動性,完善增長成果的共享機制,以創新帶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戰略原則轉型
傳統的需求管理在發展模式選擇上注重短期內以高投入帶動高增長,在區域經濟發展上突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上述戰略原則的指導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大量重復建設,資源利用效率偏低,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較為嚴重。與之相對應,供給管理的戰略原則包括三個方面:重視長期目標、提升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協調區域發展。具體而言,以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為統領,弱化政府行為的相機抉擇,強調前后一致性的政策選擇,規避由政府和企業的短期行為對經濟產生的擾動。打破市場分割,通過完善要素市場機制,提升要素利用效率。借助財稅改革,賦予地方經濟更多自主性和積極性,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四)戰略重點轉型
戰略重點是實施戰略思路、實現戰略目標的重要方向和重點突破口。遵循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的戰略目標和思路,其戰略重點布局在以下四個方面:優化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鼓勵技術創新、強化制度建設。即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增加技術密集型產品的供給比重。強化內外部監管機制和質量安全的立法和執法力度,降低產品供需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進而提升產品質量。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財稅補貼為主的正向激勵制度,鼓勵自主創新。最終,圍繞供給管理搭建起產業發展、財稅金融和法制體系等完善的制度平臺。
二、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路徑轉型
從傳統的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管理相結合的轉型,在實踐操作層面的路徑轉型是以產品供給、技術供給、要素供給、制度供給和供給主體結構改善為核心,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
(一)改善產品供給
中圖分類號:TM4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9-0064-01
變壓器作為電力系統運行的主要設備之一,在電力系統中應用廣泛,其經濟運行效率直接影響到電力系統的成本和效益。在變換電壓及傳遞功率的過程中,自身要產生有功功率損耗和無功功率損耗,同時又隨著負載的變化而產生非線性的變化,變壓器的損耗在電網中的線損所占的比例較大,尤其是輕負荷時占的比例更大。因此,必須根據變壓器的有關技術參數,合理地選擇變壓器的負載率和運行方式,加強變壓器的運行管理,降低變壓器的運行損耗。
1 變壓器工作原理
變壓器的一次繞組(一次繞組)與交流電源接通后,經繞組內流過交變電流產生磁通,在這個磁通作用下,鐵芯中便有交變磁通,即一次繞組從電源吸取電能轉變為磁能,在鐵芯中同時交(環)鏈原、副邊繞組(二次繞組),由于電磁感應作用,分別在原、二次繞組產生頻率相同的感應電動勢。如果此時二次繞組接通負載,在二次繞組感應電動勢作用下,便有電流流過負載,鐵芯中的磁能又轉換為電能。這就是變壓器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將電源的電能傳遞到負載中的工作原理。
2 變壓器經濟運行制約因素
2.1 用電負荷重
大多數220kV變電站和部分110kV變電站負荷較重,無法進行經濟運行。在夏季、冬季用電高峰期間,電網負荷與供給需求不斷提高。在這一過程中,保電任務重,經濟運行時段受限。在規律性用電高峰期時保電任務繁重,無法開展經濟運行。另外重大檢修方式下,供電壓力較大,從電網安全和供電可靠性出發,也不適于開展經濟運行。
2.2 電力變壓器的切換耗能增加
在兩臺變壓器共同運行的情況下,往往需要頻繁切換變壓器,不利于安全。同時,部分地區電網負荷峰谷差大,負荷率低,依據經濟運行方案要求每日需切換主變,對設備要求較高,由此帶來的設備使用壽命減少及故障檢修與經濟運行要求相悖,對經濟運行工作的展_帶來不利影響。
2.3 變電技術手段滯后
技術手段的落后一直是制約著電力變壓器經濟運行的關鍵因素。目前,在主變的經濟運行計算分析和經濟運行點確定工作中,人工仍舊占很大比重,缺乏技術可靠性。另外,目前變壓器經濟運行方案的執行,主要是以負荷變動為依據,在變電站值班人員與調度員的配合下,了解負荷變化,從而進行主變經濟運行,這種方式自動化程度低下,同樣缺乏可靠性。
3 變壓器經濟運行的方式
選擇變壓器的容量機臺數時,應根據計算負荷,負荷特性,生產班次等條件進行選擇。對負荷率很低(正常使用時小于30%),而且損失率又很高,通過計算是“小馬拉大車”的變壓器,應予以調整或更換。根據計算負荷,對重載負荷(80%負載率)通過計算證明不利于變壓器經濟運行的變壓器,可以放大一級容量來選擇變壓器,以降低其負載率和損失率。向一、二類負荷供電的變壓器,當選用兩臺變壓器時,應同時使用,以保證變壓器的經濟運行。對采用多臺變壓器的廠房,其配電系統設計,應根據負荷情況,有切換每臺變壓器的可能,通過調整使參數好的變壓器處在運行狀態,參數差的變壓器處在備用狀態,以實現變壓器的經濟運行。對于夜間或節假日不用的變壓器,可把其中不能停電的負荷集中到某一臺變壓器上,設置專用變壓器供電,停用其它變壓器,以利于節電。不允許變壓器長期空載運行。
4 變壓器經濟運行的實現方法
由于變壓器自身的技術特性不同,技術參數有優劣之分,因此在一開一備的變電所,應選擇綜合功率損耗小的變壓器運行,按照變壓器經濟運行條件,確定各臺變壓器的經濟運行區,合理界定“大馬拉小車”,選擇最優的變壓器運行方式,調整變電所的技術特性差異大的變壓器,使技術特性優的變壓器經常運行,技術特性差的變壓器處于備用;用閑置的特性優的變壓器替代運行性劣的變壓器。
變壓器并列運行時,應選擇最優的變壓器組合。一般而言,變電所內有N臺變壓器,根據負荷情況,需M臺并列運行,可有CNM種組合方式,通過計算,可以找出其中的最優組合,以便選取最佳運行方式。
變壓器分列運行時,要通過科學計算,確定單臺運行(又稱為共用變壓器)或分列運行的臨界條件,以確定其經濟運行區。分列運行的變壓器,其負荷之和是變化的,不能簡單的按兩臺變壓器負載之和選擇單臺變壓器的運行方式。通過計算可以得出,在某些變電所,負荷之和較小時分列運行合理,負荷之和較大時反而共用一臺變壓器,即單臺變壓器運行合理,因此,不能簡單地說輕載時停運一臺變壓器就能節電。
根據負荷變化,調整變壓器的運行方式。對負荷波動大的變電所,要合理調配或安裝不同容量的變壓器,界定這些變壓器的經濟運行區,根據負荷變化使其交替運行。在某些變電所,雖然兩臺變壓器容量不同,但低負荷時用單臺小容量變壓器不一定合理,高負荷時用單臺大容量變壓器也不一定合理。其經濟運行區應通過計算得出定量的界定。相鄰的兩臺或多臺變壓器分別供電時,應根據負荷變化規律和這些變壓器的技術特性,讓其中的某臺變壓器單獨供電。
功率因數穩定在一個合理的較高值已是電力系統的一項極為重要的節電措施。因此采用提高功率因數和降低變壓器運行溫度的措施,可使變壓器運行在最佳工作狀況或接近這個狀況。
結語
對于變壓器的經濟運行應根據變壓器現有的技術參數結合實際負荷情況及現場情況,選擇合理的變壓器運行方式及變壓器容量,以便能夠實現變壓器的經濟運行,減少變壓器的有功功率損耗。變壓器的損耗和運行情況直接影響著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所述內容希望對電力企業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2015年,受國際國內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和地區經濟下行壓力負面影響,海西州跨境收支總額和銀行結售匯均大幅下降,外貿進出口呈下探態勢,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步入低谷,為4年來的最低水平。
2015年,海西州跨境收支總額4137.7萬美元,同比減少36.01%,收支逆差2193.32萬美元;銀行結售匯總額同比下滑42.49%;資本項目跨境收支總額3307.05萬美元,同比減少43.4%,其中跨境收入663.8萬美元,支出2643.29萬美元,同比分別下降33.6%、45.5%,收支逆差1979.49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全州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63.8萬美元,同比下降41.15%。
一、當前外匯收支形勢特點分析
(一)貨物貿易“一升一降”,進出口順差收窄
海西州實現進出口總值1048.95萬美元,同比下滑7.39%,其中出口1009.88萬美元,同比下滑11.97%,進口39.07萬美元,同比上漲32.53%。進口穩步增長:主要是大型機器設備零部件以及生產所需配件進口需求的帶動;一般貿易項下出口下降:主要因素是有機枸杞和枸杞干果產品的出口量下降,目前海西州出口量較大的產品有重質碳酸鈉(占全年出口額的47.03%)、有機枸杞和枸杞干果(占全年出口總額的43.45%)。枸杞主要銷往法國、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家,由于歐洲整體經濟增長不及預期,處于低速增長狀態,加上低生產率和高水平債務等結構性問題和低通脹風險的影響,歐洲進口商減少了對有機枸杞以及干果的進口,從而導致海西出口量的下降。
(二)服務貿易跨境收支總額微降,收支逆差縮小
海西州服務貿易跨境收支3134.04萬美元,其中收入30.23萬美元,支出3103.81萬美元,同比下降13.3%,收支逆差縮小14%。累計結匯35萬美元,售匯587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2.17%和8.30%。旅游項下結匯業務繼續帶動服務貿易結售匯的增長,旅游結匯占服務貿易結匯總額的71.43%;旅游售匯占服務貿易售匯總額的80.24%,上漲13個百分點,是服務貿易逆差的主要構成項目。
(三)個人外匯業務飛速發展,電子渠道成為新的增長點
海西州個人結售匯總額同比增長32.52%。結匯同比增長57.96%,購匯同比增長28.84%,結售匯逆差擴大23.83%。從購匯用途來看,主要是自費出境學習和境外旅游,占購匯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7.49%、46.61%。網上銀行、自助終端、電話銀行等以其方式靈活、省時、便利等優點逐步被公眾所接受。2015年,通過電子銀行渠道辦理個人結匯和購匯業務占比分別達到88.79%和91.74%,較好地滿足了客戶辦理個人結售匯業務的需求。
(四)外商投資活躍度降低,企業“走出去”步伐放緩
2015年,我國吸收外資仍保持“小幅增長”的態勢,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的差距在逐步縮小,雙向投資迎來“新常態”。與之相反,海西州資本項目跨境收支則呈雙降態勢,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步入低谷。外資利用水平大幅下降的原因:一是我州傳統產業投資相對飽和,在資源利用等方面外資超國民待遇的政策已經逐步改變,再靠過去拼資源、拼優惠政策的方式亟待轉變,從全國來看高技術、服務業利用外資已成為吸收外資新的持續增長點;二是境外投資前期可行性論證不充分,對市場趨勢預測把握不準,企業作了登記后,并沒有將資本投放境外,加之信息渠道不暢通給企業境外經營帶來一定困難;三是州內企業資金有限和融資困難制約了企業發展,企業資金來源主要為自籌,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存在生產經營資金不足的問題,導致企業經營困難甚至人去樓空。
二、當前我州涉外經濟面臨的問題
(一)外貿出口疲軟
由于外部需求不振、傳統出口產品競爭力弱化、外部貿易壁壘增多等諸多不利因素仍未得到改善,外貿形勢嚴峻。據企業反映,在出口方面,由于世界經濟復蘇緩慢,雖然美國經濟復蘇態勢明顯,但是歐洲、日本及其他新興國家經濟復蘇情況不理想,企業出口訂單表現平平。雖然人民幣貶值理論上有利于出口,但相對于世界其他經濟體貨幣貶值幅度,人民幣仍然強勢,對出口提振作用不大。
(二)外貿企業融資困難
由于國內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國際需求疲軟,外貿出口形勢嚴峻,全州出口訂單總量下滑。外貿企業流動資金匱乏卻貸不到款,銀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為控制風險進一步收緊放貸規模,外加小企業信用風險高,不敢輕易放貸,外貿企業普遍存在融資困難等。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下,如果企業資金鏈維系不住,經營成本持續上升,部分正常運營的企業只得停產,必將削弱企業運營欲望,降低增速,反過來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拖累。
(三)電子渠道監管難度加大
通過電子銀行渠道辦理的業務,由于沒有人員的審核,以分拆形式掩蓋真實交易性質、逃避限額管理的手段更加隱蔽和多樣化,系統無法確認分拆結售匯行為,從而進行風險提示或者轉柜臺人工辦理。對于未列入“關注名單”的客戶,銀行只能在事后核查中發現涉嫌分拆結售匯的行為。
(四)區域發展不平衡
目前海西州格爾木市外匯業務總量約占海西州的30.27%;大柴旦行委約占60.56%,德令哈市約占9.17%,其他地區無外匯指定銀行,故業務選擇就近辦理。總體來看,海西州對外貿易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
三、相關建議
(一)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助推我州企業“走出去”
1.客觀認識企業“走出去”,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正確判斷企業“走出去”發展的機遇,客觀評估“走出去”的挑戰和風險,深入分析企業“走出去”的驅動因素,不要為“走出去”而走出去,既要看到利,也要想到弊,既要把握機遇,也要預判風險。
2.加強政府引導,推動企業“走出去”。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的逐漸消失,使我國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特別是勞動力、資源等要素不再有比較優勢。對一些產能過剩的產業可考慮引導向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對一些有技術、管理優勢的企業要支持其抓住當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主動出擊,參與國外一些企業公司的控股、并購,合理進行布局,這樣可以讓企業充分享受投資地的國民待遇。
3.加大金融服務,建立可持續的扶持機制。我州企業在投資理念、投資方向方面比較保守和固化,對境外投資等“走出去”的政策了解不夠。外匯監管部門和各外匯指定銀行:一是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開辦論壇、集中培訓、市場調研等多種方式,宣傳“走出去”的相關政策精神,為企業答疑解惑;二是深入開展業務指導。可適當組織銀行、稅務、商務等相關人員組成“走出去”業務指導小組,選擇有“走出去”意愿的重點企業進行政策、業務指導,為企業規避匯率風險、跨境結算提供多元化的產品,滿足企業的切實需求,通過“先走出去”的企業示范帶頭作用,帶動潛在企業“走出去”;三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各銀行可通過“內保外貸”、“外保內貸”等產品,建立一套符合中小企業的境外投資融資、審批評價體系,積極扶持企業“走出去”,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二)優化區域融資環境,多渠道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1.建議政府、發改委、商務局等部門對內部管理完善。符合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市場前景廣闊的企業進行政策及資金扶持。同時,積極為金融部門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金融部門適當降低信貸門檻,優先安排和重點滿足新能源、高原特色生物產品和特色產品企業的信貸需求。
2.深刻理解“一企一策”的政策要求,外匯管理部門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立足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充分把握影響本地涉外經濟發展的癥結所在,對有真實貿易背景的企業要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幫助當地企業合理使用外債、跨境擔保等政策,培養企業外匯風險意識,降低資本全球化過程中的匯率風險和經營風險。
3.建立金融機構產品與企業需求對接機制。外匯局要做好組織協調,為企業和銀行搭建平臺。銀行要做好對涉外企業的政策及業務宣傳,以了解客戶的原則,增加中間業務種類,了解企業業務特征,滿足企業政策需求。同時也讓企業了解更多的銀行信貸政策和特色金融產品,滿足銀企雙方信息需求。
(三)加強對電子渠道個人結售匯業務的監管
審計環境是指影響審計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各種因素、條件和情況的總和,是審計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境況和條件,也是現代審計理論的一個重要課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審計環境。即使是同一時代、同一國家的審計,也會因為審計主體、審計內容和方式的不同以及被審計單位情況不一,審計環境也是千差萬別的。對審計環境的分類,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學者認為:審計環境包括審計外環境和審計內環境。審計外環境包括與審計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審計內環境包括各個發展階段的審計人員價值觀念、審計思想、審計文化、審計程序與方法、審計工作手段、審計工作內容等因素。也有學者認為審計環境可大致分為兩種:1.主觀環境,主要是指審計人員的素質,如思想素質、業務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等;2.客觀環境,社會環境、法律法規規范環境、會計環境、審計體制環境等。筆者認為不管如何分類,其最終包含的因素是大致相同的。而審計環境中經濟環境、法律法規規范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
一、審計環境的變化
(一)經濟飛速發展
截至2010年,全國累計吸收外資1 057.4億美元,同比增長17.4%,我國正式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我國國民經濟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實現了突飛猛進的跨越式發展。我國努力使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集約式的經濟增長模式,不斷調整著產業結構。在未來,第三產業應超越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當我國的經濟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之時,服務業也必定要快步趕上,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才不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二)政策大力扶持
從2007年中注協《關于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的意見》到2009年《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若干意見》再到2010年《關于推動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組織形式的暫行規定》,我國不斷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關注。財政部要求在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并依法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規定,確保公司依法接受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同時,將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大中專院校以及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報表納入注冊會計師審計范圍;在鞏固財務會計報告審計、資本驗證、涉稅鑒證等業務的基礎上,積極向企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咨詢、并購重組、資信調查、專項審計、業績評價等相關業務領域延伸,推動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轉變和升級,加速向高端型、高附加值、國際化業務發展。可以說我國政府的這一系列的舉措都為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體制大轉變
2010年財政部、工商總局的《關于推動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組織形式的暫行規定》中要求會計師事務所采取特殊普通合伙制,在組織形式層面解決了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的制度瓶頸:有限責任制的決策機制不適應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人合”特性;有限責任制對股東人數的限制不利于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有限責任制不利于會計師事務所提升質量控制;有限責任制“雙重納稅”不利于會計師事務所加大投入、加快發展。體制的轉變可以從根本上打破原有的束縛,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不斷發展壯大。
(四)法律法規規范不斷完善
在審計環境中,法律法規規范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審計自身的法律規范體系是否建立和有效;二是相關法律法規是否合理、完善和配套。世界各國基本上逐步形成了由政府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內部審計組成的審計監督體系,并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前不久,財政部等相關部門頒發了《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等文件,進一步規范了對內部控制的應用、評價和審計活動,加強了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管,把內部控制的重要性提升了檔次。在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是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注冊會計師執行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應當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為內部控制審計意見提供合理保證。通過該指引的頒布,內部控制審計的重要性已經提升到與財務報表審計相同的“合理保證”的地位,成為我國審計環境的一次重大變革。
二、面臨的挑戰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審計環境的改變對注冊會計師行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一)市場需求多元化的挑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需求就有相應的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多元化帶來了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從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構成來看,已形成以稅務和咨詢服務為主、以審計業務為輔的格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對注冊會計師的服務需求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變化趨勢。在各專業領域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背景下,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在保持傳統專業優勢的基礎上提供多領域相互結合的綜合性配套服務,同時經濟制度環境的不斷變化,要求注冊會計師盡快熟悉掌握新的知識技能。這些都使從業人員產生了巨大壓力。
(二)“走出去”國際化的挑戰
加快發展注冊會計師行業,是貫徹中央“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舉措。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企業跨國經營、資本跨境流動離不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專業支持。在我國,“走出去”的企業,相當部分是規模大、實力強、業務范圍廣、分支機構多的大型骨干企業,要為這些企業提供多方面優質服務和增值服務,內資事務所還需要強身健體,繼續努力;另外,要“走出去”就必須熟悉掌握國際商業慣例、資本市場運行規則以及各國社會、經濟、法律等環境。只有自身先成為跨國經營專家,才能為客戶提供國際化綜合服務。在國內沒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地探索中摸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路線。
(三)方法技術信息化的挑戰
注冊會計師行業與作為信息技術應用主體的廣大企業有著天然的聯系,企業的信息及時革新必然傳導給注冊會計師行業;注冊會計師行業作為知識密集型、服務專業化的行業,在為企業、客戶提供信息技術咨詢服務等方面也擁有廣闊空間和發展潛力。借助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力量提升信息技術內部控制水平也成為許多企業的迫切需求。而現實中,更多的情況是注冊會計師所使用的工具更新速度落后于企業技術革新的速度,這就導致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往往力不從心,不僅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形象,更影響了服務質量。方法技術信息化是注冊會計師必須面臨的又一嚴峻挑戰。
三、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影響
1.上市公司一般說來是在整個經濟體中表現較好的企業,其社會責任、經濟責任隨著公司上市也不斷擴大,此時的上市公司承擔了遠遠多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責任,因此,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也應更全面、更嚴格。《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第五條規定,注冊會計師可以單獨進行內部控制審計,也可將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進行。這意味著,對內部控制進行審計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而是公司的法定責任,不可避免。由于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在獲得信息、對企業運作的了解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時可以與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其他專家合作,雙方溝通工作結果或者共同展開工作,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提高審計效率,盡可能地克服審計固有的局限性,滿足社會公眾對審計的要求。
2.從《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的相關規定中可以看出,國家監管部門、社會公眾對上市公司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度得到提升。涉及到企業的可持續性、公司治理有效性、內部控制有效性等多方面的非財務信息的評估和審計,而這些方面是難以量化考核、評價的。科學地使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擴大其使用范圍,選擇合理的審計方法,將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內。結合被審計單位的規模、審計項目性質、重要程度等具體情況,分別使用不同的審計模式。制定合理、有效、統一的評價標準是當務之急,行業標準不但可以為審計人員提供執業時的參考辦法,更可以規范整個行業,促進行業健康快速發展,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公信度,提升廣大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認可度。然而相關標準的出臺必須要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否則,倉促出臺必將產生不良效果。
3.在國內審計業務領域中,國際四大的業務收入是國內事務所收入的幾倍,像大型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這樣的附加值高的企業的審計均由四大進行,內資事務所很難進入。而正是這些企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現金流等信息更是敏感數據,如果長期由四大審計,恐怕會產生不良后果。這與內資會計師事務所人才缺乏、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經驗、審計方法工具落后、賠付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而想要培養出能夠審計金融業務的國內事務所不是一蹴而就的。內資會計師事務所應抓住政策大力支持、未來幾年行業迅速擴張的機會,利用對國情更為了解的優勢,廣泛吸納人才、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通過實踐的歷練,培育出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的高素質注冊會計師隊伍。同時還要不斷創新審計模式、開發出適用的審計軟件等,在各個方面完善自身,爭取培育出能夠與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一較高下的內資事務所。
四、結束語
審計發展的動力在于審計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脫離審計環境的研究是形而上的,是非科學的。世界各先進國家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經驗積累,逐步形成了由政府審計、民間審計、企業內部審計組成的審計監督體系,并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日漸完善。我國在審計監督方面起步較晚,在各個方面還需要不斷加強、完善,努力探索出一個既吸收了西方先進經驗,又與我國國情緊密結合的審計體系。依據審計環境的變化而適時地調整和改進審計方法和技術,構造新的運行機制和體制就成為一種歷史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審計經濟監督的職能和作用,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向集約式發展模式的轉變。可以預見,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模式絕不會是審計方法發展的“終點”,而只能是“中點”,必將為未來審計的發展打下基礎;隨著我國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從公眾對審計的理解度、關注度到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再到從業的注冊會計師的素質、行業規范等方方面面,必然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與完善。注冊會計師行業以全新的形象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馬同保.論審計環境下審計目標的定位[J].北方經貿,2009(5):98-100.
[2] 王炳華.構建審計環境起點與內部審計理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5(11):53-54.
[3] 李朝輝.審計環境的概念、內容和現狀[J].陜西審計,2000(1):8-9.
[4] 胡志容.論審計環境與審計方法的演變.2009(7):70-72.
[5] 財政部等.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DB/OL].baike.省略/
view/4255918.htm,2011-12-23.
[6] 財政部.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若干意見[DB/OL].省略/new/63_73_/2009_10_19_wa94636550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多發期,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明顯升高。既往關于低溫環境對心肌細胞形態學的影響研究多集中在某一特定低溫狀態[1-2],而對于低溫環境下隨著溫度的降低,其對心肌細胞形態學的影響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低溫環境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時心肌細胞形態學的變化規律。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及儀器 健康中國家兔112只,雌雄不拘,體重2.0~2.5 kg,由鄭州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NIKON ECLIPSE E 200生物顯微鏡(北京中顯恒業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1.2 建立動物模型 將家兔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家兔在自然低溫環境(10 ℃、5 ℃、0 ℃、-5 ℃)下均采用10%水合氯醛耳緣靜脈麻醉(5 ml/kg),家兔處于自然呼吸狀態,仰臥固定于手術臺上。20%硫化鈉脫去胸前區毛,碘伏消毒,沿胸骨左緣切口,切斷左側第3~4肋軟骨。用開胸器撐開,暴露縱隔和心臟,胸膜完整,兔呼吸平穩。對照組開胸但不阻斷冠狀動脈血流,實驗組進一步縱行切開心包,用棉簽輕輕將心臟向右上抬起,結扎左冠狀動脈左室支中下1/3處,直視下確定結扎相應供血區域心肌組織顏色變暗,確定制備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成功,整個造模過程用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以保證實驗動物存活。
1.3 動物分組 兩組家兔均在自然低溫環境下(10 ℃、5 ℃、0 ℃、-5 ℃)暴露不同時間(30 min、60 min)。實驗組10 ℃ 30 min和60 min各7只,5 ℃ 30 min和60 min各7只,0 ℃ 30 min和60 min各7只,-5 ℃ 30 min和60 min各7只,共56只;對照組10 ℃ 30 min和60 min各7只,5 ℃ 30 min和60 min各7只,0 ℃ 30 min和60 min各7只,-5 ℃ 30 min和60 min各7只,共56只。
1.4 標本采集與處理 兩組家兔在自然低溫環境下(10 ℃、5 ℃、0 ℃、-5℃)暴露不同時間(30 min、60 min)后,于相應時間點空氣栓塞處死家兔取出心臟,用蒸餾水洗去心臟中的殘血,置于10%甲醛中固定。于左冠狀動脈左室支結扎處至心尖部冠狀面橫切心肌取材,石蠟包埋后切片行HE染色,在光鏡下觀察心肌細胞形態學的變化。
2 結果
2.1 對照組HE染色結果 10 ℃組(見圖A1)和5 ℃組(見圖A2):心肌纖維平行排列整齊,細胞核清晰,細胞質呈伊紅色,心肌間質未見滲出。0 ℃ 30 min組(見圖A3-1):心肌纖維排列較整齊,細胞核清晰,局灶性細胞質呈深伊紅色,心肌間質未見滲出。0 ℃ 60 min組(見圖A3-2):心肌纖維排列疏松,細胞核清晰,局灶性細胞質呈深伊紅色,心肌間質輕度水腫。-5 ℃ 30 min組(見圖A4-1):心肌纖維拉長,排列疏松,細胞核清晰,局灶性細胞質呈深伊紅色,心肌間質水腫。-5 ℃ 60 min組(見圖A4-2):心肌纖維拉長、變細,排列疏松,細胞核清晰,局灶性細胞質呈深伊紅色,心肌間質水腫。
2.2 實驗組HE染色結果 10 ℃ 30 min組(見圖B1-1):心肌纖維排列較整齊,細胞核清晰,局灶性細胞質呈深伊紅色,心肌間質未見滲出。10 ℃ 60 min組(見圖B1-2):心肌纖維拉長、排列較整齊,細胞核清晰,局灶性細胞質呈深伊紅色,心肌間質未見滲出。5 ℃ 30 min組(見圖B2-1):心肌纖維濁腫、排列不整齊,細胞間質小血管擴張、淤血。5 ℃ 60 min組(見圖B2-2):心肌纖維拉長、局灶性肌漿凝集。0 ℃ 30 min組(見圖B3-1):心肌纖維拉長、排列不整齊,細胞間質水腫。0 ℃ 60 min組(見圖B3-2):心肌纖維拉長、排列不整齊,部分呈輕微波浪狀,局灶性肌漿凝集,嗜酸性增強。-5 ℃ 30 min組(見圖B4-1):心肌纖維拉長,呈波浪狀排列,嗜酸性增強。-5 ℃ 60 min組(見圖B4-2):心肌纖維拉長,呈波浪狀排列,部分斷裂;細胞間質水腫,小血管有明顯淤血。
3 討論
環境溫度變化與機體的代謝密切相關,人和哺乳動物的適宜環境溫度為10~35 ℃,對機體代謝無明顯影響。當環境溫度低于10 ℃時,機體產生冷感,故將環境溫度10 ℃稱為臨界溫度[3]。邵同先等[4]研究報道,當環境溫度從2 ℃降至-6 ℃,隨著低溫狀態停留時間延長,家兔直腸溫度從36.9 ℃降至32.1 ℃,呈下降趨勢。何子安等[5]研究發現,低溫可致機體血漿產生一種以較大顆粒存在的冷凝蛋白,在微小血管中可能會造成淤積或堵塞,導致微循環障礙,加劇凍傷組織的病變。本研究結果顯示,10 ℃和5 ℃自然低溫環境下對照組心肌纖維形態無明顯變化。當環境溫度從0 ℃降至-5 ℃的過程中,對照組心肌纖維從排列較整齊逐漸變為心肌纖維拉長、排列疏松,心肌細胞間質水腫。實驗組從10 ℃降至-5 ℃的過程中,心肌纖維逐漸從拉長,排列疏松至排列呈波浪狀改變并有部分心肌纖維斷裂,心肌細胞間質水腫,小血管明顯淤血。提示心肌缺血及心肌細胞損傷逐漸加重。Hoye等[6]研究顯示,隨著低溫刺激強度的不斷增加,心肌細胞的損傷越來越嚴重。邵同先等[4]研究發現,隨著環境溫度下降,從-2 ℃至-6 ℃的過程中,HE染色結果顯示,家兔心肌細胞損傷逐漸加重。這些均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推測其發生機制可能是家兔的體溫隨著環境溫度下降逐漸減低,內臟血管痙攣,血管中冷凝蛋白增加,微小血管血流變慢、淤積,微循環障礙,導致心肌缺血和心肌細胞損傷。提示機體的抗寒和保暖是防止心肌缺血和損傷的重要措施之一。
綜上所述,從0~-5 ℃,隨著時間的延長,心肌細胞損傷明顯。在已有心肌缺血的情況下,環境溫度10 ℃時,就可以對已存在心肌缺血的心肌細胞引起形態學改變,提示缺血心肌細胞對低溫環境溫度變化更加敏感。
參考文獻
[1] 王紅兵,鄧小燕,湯振宇,等.低溫對心肌細胞形態變化及細胞間相互作用影響的實驗初探[J].醫用生物力學,2006,21(4):267.
[2] 王嵐峰,王姝,董均樹,等.亞低溫對心肌缺血的影響[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5,10(5):332-335.
[3] 邵同先,張蘇亞.低溫醫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3:7.
[4] 邵同先,張蘇亞.低溫狀態下機體代謝與心律失常的關系[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5,17(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