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0:40: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程設計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第二,課程內容設計。作為本科教育的高年級課程,投資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了投資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其中的核心就是公司投資價值研究。同時本課程還需要介紹與金融投資相關的知識點。筆者在講授本課程的時候設計了如下幾個模塊的內容。模塊1:投資環境與金融市場概況。這部分內容包括證券市場的整體環境,如實物資產與金融資產的區別、證券市場對經濟的貢獻、投資工具的類別、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及金融工具創新等。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教師盡量引用國內金融市場的實例予以解釋。模塊2:公司投資價值分析。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程的重點,希望讓學生學會如何撰寫一份公司投資價值分析報告。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需要講解如何進行宏觀經濟分析、行業分析、公司財務報表分析與公司投資價值分析。模塊3:技術分析理論和方法。
技術分析的理論和方法設計投資策略的討論以及技術指標的解讀和分析運用。理論方面重點是介紹技術分析流派的古典理論道氏理論。該理論強調對于市場長期趨勢的研究,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概念結合在一起進行思考,確立一種立足長線投資和分散投資的理念。另外,要給學生介紹移動平均線、趨勢線分析、形態分析、K線圖分析、波浪理論等主要的技術分析方法。技術分析方法易學難精,其作為預測參考技術得到了市場人士的重視,尤其是一般投資大眾的股評人士,需要經常使用這些方法做解盤分析,所以它是一種職業的知識和工具。技術分析工具本身比較形象地勾畫出市場的變化,容易讓一些學生誤認為技術分析是“點金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給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模塊4:有效資本市場理論與行為金融研究。有效資本市場假設是金融領域的重要理論,通過對市場有效程度的分析,投資者可以確定合適的投資策略。另外,傳統的金融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市場的參與者都是理性的”。
但事實上,由于投資者在很多情況下呈現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傳統的投資理論常常沒法完滿解釋現實的現象。正因為如此,最近十多年來,主要研究投資者的非理的行為金融學得到了業界的重視。在這門課中,簡要介紹了行為金融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如過分自信、過分保守、心理賬戶和預期理論等,讓學生對學科前沿研究有一些基礎認識,以期培養他們將來對相關科學研究的興趣。模塊5:債券的投資管理。債券的基本知識和估值方法,學生在二年級的公司財務管理課程中已經學習過。在本課程的教學中,重點是講解債券投資風險管理和組合管理策略,內容包括債券利率風險分析、久期計算、債券凸度、積極的債券投資組合管理和消極的債券投資組合管理等。模塊6:衍生工具與交易市場。
本模塊主要介紹期權和期貨交易。期權和期貨是最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品種,其他的各種衍生工具的創設多數都與期權和期貨的運作機制有相同之處。內容主要包括期權交易分析,如期權交易與股票交易價值比較,以及各種期權交易策略的組合運用,如受保護的買權和賣權、期權價差、對敲、雙限期權等,以及買賣權平價關系。
二、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
有些學者(如王閩等)強調實踐教學需要到證券公司等機構進行實習。筆者認為,金融機構很難安排大批學生的實習,即使能安排也基本上屬于拉客戶之類的崗位。畢業生未來在從事投資類工作的時候,經常需要對現實問題做分析,從而形成研究報告、操作建議、策劃方案、口頭觀點表述等工作成果,本課程的教學實踐環節主要有兩種形式:案例討論、研究報告和研討會。
1.案例討論。本課程是屬于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需要重視案例分析方法。除了上述教材中包含的案例外,教師還需要收集具有本土特色的案例,通過案例的講解,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并懂得在現實中運用。
2.研究報告。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是公司投資價值研究。除教師講解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外,還需要讓學生撰寫一份研究報告。由于該研究報告的工作量很大,因此,筆者采用讓學生分組完成的方法,這也是在國外大學中被普遍采用的方法。學生以4~6個人為一組,選擇一家中國內地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撰寫一份公司投資價值分析報告。要求研究報告的內容必須包括五部分內容:宏觀經濟分析、行業分析、估值模型運用、財務報表分析和技術投資分析,涵蓋了教學大綱第一模塊、第二模塊和第三模塊的相關知識,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3.研討會。研討會形式對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筆者通常要求每一小組在完成了一份研究報告以后,需要主持一次研討會,由小組成員講解其分析該公司投資價值的分析研討會,并回答老師或者其他同學的問題。
三、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6-0099-03
陜西理工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從2004年啟動了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從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大局出發,以精品課程建設為抓手,深入研究課程的本質和核心要素,推動其它課程的建設。并以此帶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使專業綜合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有力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本文以省級精品課程典型零件工藝設計為例,對其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的層次結構以及教學目標的表達與實現等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我們明確課程于人才培養上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依據
(一)泰勒確定教育目標的過程
泰勒認為,教育目標的來源有五點,分別是: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對當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學科專家對目標的建議、哲學、學習心理學。這五點構成了泰勒確定教育目標的過程,如圖1所示。
■
圖1泰勒確定教育目標的過程
也就是說,在依據學生需要、社會需求以及學科專家建議的基礎上,可以初步確立大量一般性的教育目標,這些教育目標遠遠超出了學校想納入教育計劃的目標,因此,應該選擇少量既彼此一致又非常重要的目標,選擇的依據就是教育哲學和學習理論,他們如同兩副篩子,從大量一般性教育目標中篩選出適合學校教育的精確的具體教育目標。
(二)戴諾選擇教育目標的標準
戴諾于1970年提出了選擇教育目標的四條標準,分別是:第一,構成教育目標的該能力(行動)所起作用的領域的廣度及其時限;第二,掌握該能力的難易度;第三,該項能力的有效性及其價值;第四,該項能力對于情意方面的影響作用。這四條標準實際上與泰勒確定教育目標的標準有相似的地方,都認為在確定教育目標時,要綜合考慮學習者、社會、學科等多方面的因素。
陜西理工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在修訂培養計劃時,分別對近五年本專業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并請第三方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作了《陜西理工學院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通過對調查問卷和年度報告的分析,圍繞企業需求和學生成人成才的需求,形成了學生應具有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實現矩陣。這個實現矩陣不僅是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的基礎,也是每門課程設計的依據。
二、教學目標的層次結構
(一)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確定教學目標
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一個專業對于人才應然狀態的期許,是需要大量時間與教學努力才能實現的復雜的和多方面的學習結果。這類目標的作用是為未來提供愿景,并為決策者、課程開發者、教師等提供戰斗口號,它是“目標不能達到,而要為之奮斗,向其邁進或要實現的結果”。
陜西理工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完善,確定為:立足陜西,面向西部,服務基層,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能從事機械制造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教學目標
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是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培養計劃中規定的機械制造模塊必修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依托于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旨在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典型零件工藝路線及常見的工藝問題和解決辦法,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從事機械制造技術工作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縱向分解
1.教學終極目標
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總目標是按制造工程師要求培養工程應用人才。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機械零件工藝方案的制訂,工藝路線的確定,常見的工藝問題和解決辦法及工裝設計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樹立獨立思考,勤奮工作,吃苦耐勞的意識和誠實守信的品質,為適應機械制造技術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2.下位行為目標
為了實現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終極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每一章節的學習開始之前,都對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行為目標,以期在整個課程的學習結束之后,能夠實現教學終極目標。以第1章《機械加工工藝編制基本知識》為例,在章節開頭,提出了“了解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及工藝規程制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步驟和原始資料”等五條本章學習目標,每一章的章節學習目標構成了本門課程的教學終極目標。
3.關聯與整合
教學終極目標與下位目標之間存在著“總―分”的關系。同時,各個下位行為目標彼此之間也并非是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甚至前后遞進,構成一個有機的目標整體。
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終極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各章節下位行為目標的實現,各章節中,后一章節行為目標的實現,又依賴于前一章節行為目標的實現。各章節行為目標之間形成一種遞進關系,在遞進實現的過程中一步步接近并最終實現教學終極目標。
(三)教學目標的橫向分解
1.知識目標
主要指學生在該課程學習結束后對本課程領域各種現成知識的識別和再現。具體而言,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的知識目標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掌握機械加工工藝和工裝設計的步驟和方法;第二,準確陳述機械加工工藝和工裝設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第三,準確陳述機械加工工藝和工裝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第四,熟練陳述機械加工工藝和工裝設計中的相關技術規范;第五,了解機械加工工藝的發展趨勢及相關先進制造技術。
2.能力目標
主要指學生在完成該課程的學習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要求。具體包括:第一,熟練完成機械加工工藝和工裝設計的方案設計;第二,完成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分析;第三,運用圖紙準確表達設計思想;第四,規范編制設計說明書。
3.過程與方法目標
指學生經過課程的學習,應該達到的思維方式與學習方法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兩點:第一,養成質疑和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第二,觀察與思維、推理與判斷、分析與綜合等能力有明顯的提高,發展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主要指學生在結束該課程學習后,在興趣、態度、理想、欣賞、適應方式及價值判斷,價值組織方面應達到的標準,包括三點:第一,提高人際和交流溝通能力;第二,提高團隊合作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克服困難與挫折的信心。
5.職業道德與素質目標
主要涉及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所應具備的職業理念與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包括以下四點:第一,養成積極思考,從實踐中學習的習慣;第二,具備收集、整理、分析工程資料的能力;第三,具有工作效率和質量意識;第四,具有綠色制造意識。
三、教學目標的表達
(一)目標表達法
教學目標的表達直接選擇內容和經驗提供依據,并為教師組織課程與教學實施和既而進行的課程與教學評價提供基本準則。教學目標的表達方式主要有三種:行為目標的表達方法、表意目標的表達方法以及內部過程和外顯行為相結合的表達方法。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采用行為目標表達法,該表達法包括以下四個因素。
1.行為主體
行為主體指完成教學所預期行為的行為人。行為目標描述的應該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雖然很多時候書面上省略了主體詞,但觀念上應明確是學生。以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知識目標的第一條為例,“掌握機械加工工藝和工裝設計的步驟和方法”,雖然省略了行為主體――學生,但該目標在表達時明確以學生作為行為主體進行闡述。如果該目標表達為“教給學生機械加工工藝和工裝設計的步驟和方法”,就是不恰當的。
2.行為動詞
行為動詞用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如“陳述”、“完成”、“編制”等。
3.行為條件
行為條件又稱行為情境,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等。是目標表達句中的狀語。例如“運用圖紙準確表達設計思想”這一目標中“運用圖紙”就是行為條件。
4.表現程度
表現程度是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價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熟練完成機械加工工藝和工裝設計的方案設計”這一目標中的“熟練完成”,再比如“規范編制設計說明書”中的“規范編制”,都是對行為表現程度的要求。
(二)教學目標表達的兩類基本方式
1.結果性目標
結果性目標又稱為達成性目標,指通過一系列指導,期待在學習者身上發生明顯的變化。主要包括掌握特定的知識、技能,對特定的對象發生興趣等。例如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知識目標中“準確陳述機械加工工藝和工裝設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準則”就屬于結果性目標。
2.體驗性目標
體驗性目標不是以學習者表現出某種變化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學習者自身產生某種特定內容的體驗。例如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中“發展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再比如職業道德與素質目標中“具有綠色制造意識”、“具有工作效率和質量意識”,均屬于體驗性目標。
(三)教學目標表達的要求
教學目標的表達,需要遵循以下兩點原則:
1.整體性原則
教學目標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它由教育宗旨決定,包括學科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內容目標四個層次,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課堂教學中具有操作性的目標,主要是學科教學目標和課時目標。依據整體性原則,教學目標的表達應體現教育宗旨,以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為基礎。
2.明確性原則
在進行教學目標表達時,必須對學習者通過每一項從屬知識和技能等的學習以后應達到的行為作出具體、明確的表述,也就是說,教學目標表達的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必須清楚、明確,合理且可操作。
四、教學目標的實現
教學目標具有兩個基本的功能側面。其一是學生中應當發展的行為的種類――行為側面;其二是表明這種行為賴以實現的教育內容領域――內容側面。判斷教學目標是否實現,也就是從教學目標的行為側面和內容側面對學生進行評價。
(一)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
教學目標依托于一定的教學內容表達。判斷教學目標實現與否,首先要評價作為內容所選擇的事實、技能、知識,學生是否實際地掌握了,如典型零件工程設計課程在每一章講授結束后,都會布置給學生一定量的作業,以期加深學生對所講授課程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分析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再比如,教師針對機械制造技術發展趨勢和工程應用等內容,定期在課內組織討論,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課堂討論表現,判斷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從而推斷教學目標是否實現。
(二)學生行為變革情況
泰勒認為,教育的本來課題,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種活動,而是要在學生的行為中引起重要的變化。既然教學目標是要在學生的行為中引起所期望的變化,那么,這種行為變化是否在學生身上產生了就成為判決教學目標實現與否的依據。在判斷學生是否習得了某種行為的唯一辦法,就是給他展示這種行為的機會。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創設一些情境,不僅使得行為的表現成為可能,而且還會實際在何種程度上得以實現,比如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提到“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就需要教師設置能引起學生合作的任務情境,并觀察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各自表現,最后判斷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
[參考文獻]
[1]黃甫全,王本陸.現代教學論學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3)08-0107-02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原則
(一)基礎性原則
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舍棄了復雜的理論分析與計算,以理論夠用為度,要求學生掌握機械加工與工裝設計的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熟悉機械加工與工裝設計的基本技能,并且具備綠色制造與質量意識等基本理念,以期實現課程的有效教學。
(二)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充分聽取并考慮學生的需求與建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難把握的內容,集中講解,攻克難點,實現課程的拉動型教學。
(三)實效性原則
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強調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力求使教學內容聯系加工實際,貼近生產一線,強化綜合運用,突出應用特色,了解機械制造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使學生在畢業后能迅速勝任生產一線的技術崗位。
二、教學內容的取向
(一)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把教學內容視為教材已經成為一種傳統觀點。許多人把教學內容看作學生應該習得的知識,而知識的傳遞以教材為依據。因此,工作的重心就落在了選擇哪些學科知識編寫教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變成了把教材中的內容照本宣科講給學生的“搬運工”,教學過程固化為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的封閉狀態。實際上,教師不應該只關注教材本身,而更應該注意教材和學生當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教師既要懂得教材,還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和能力。
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雖然編寫了授課教材,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并非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僅僅把教材作為輔助教材的工具。比如在講授“六點定位原理”時,任何一本教材講的都是六點定位的原理,即用六個點就可以限制工件的六個自由度,然后講授常用定位元件。而學習者實際進行定位方案設計時,最需要掌握的知識是工件本道工序應該限制的自由度,這在教材里邊都沒有講述。所以,在講授本節內容時,需要介紹大量的工件工序簡圖,根據本工序加工要求,分析應該限制的自由度,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或理解六點定位原理,在定位方案設計時,才會運用六點定位原理,也才能很好地掌握完全定位、過定位和欠定位等概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教材提供刺激學生的反應和指導學生學習過程的環境。教師用教材改變刺激環境,以便學生形成良好的智力和情緒傾向。
(二)緊密結合工程實際
教育最初是為了把人類社會生活的內容教給年青一代而出現的,教育的本質決定了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然而目前學校中的教學與社會群體的習慣與理想之間聯系的紐帶被偽裝甚至掩蓋,兩者之間的聯結變得松散,似乎毫無聯系。最終,教學內容變成只為自己存在的僵化的知識。學生只需要去掌握它而不考慮其社會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的本質被歪曲誤解。
“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充分考慮了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的關系,以機械和工裝設計生產一線的實際案例作為教學導入,在教學內容設計上,以應用為目的,使學生能夠在課程結束后,運用所學的機械加工知識,針對現場實際,解決生產一線零件工藝編制及工裝設計等問題。本課程以工程實際中經常遇到的軸類、套筒類、箱體類、齒輪類、叉桿類零件為研究對象,介紹其加工工藝及工藝裝備。同時,教學內容還堅持與時俱進,及時向學生介紹工裝設計、零件加工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等,保證學生了解目前機械加工和工裝設計的前沿動態。
(三)強調學習者的主體經驗
強調學習者的主體經驗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注意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維空間,舍去了復雜的理論分析和計算,內容層次清晰,循序漸進,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需要;第二,關注學生的經驗獲取。經驗包含著一個主動因素和一個被動因素,這兩個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相結合。在主動的方面,經驗就是嘗試,在被動的方面,經驗就是承受結果。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以典型零件的加工為研究對象,使學生獲得常見零件加工順序合理安排、工藝參數確定和典型夾具設計的經驗和知識。一個零件的加工工藝是多樣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永遠是“硬件”(生產條件)決定“軟件”(機械加工工藝規程),所以又要使得學生靈活運用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同時,為學生安排了充分的課程設計、實習環節,為學生主動嘗試與試誤中總結經驗創設了豐富的環境。
三、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計
(一)理論依據
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計借助了計算機科學的概念。計算機科學中的模塊化指解決一個復雜問題時自頂向下,逐層把系統劃分成若干模塊的過程,模塊是可組合、分解和更換的單元。教學內容的模塊化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各模塊自成體系,能夠解釋或解決一類特定問題,另一方面各模塊之間又有一定接口,能夠根據需要靈活組合。
(二)設計原則
1.整體化原則
各教學內容模塊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理念為依托,反映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完整的理論框架和清晰的結構,整理出教學內容的主線,揭示不同模塊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對課程的知識體系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2.體系化原則
每個教學內容模塊的構成體系包括三個部分:導入部分、核心部分和拓展部分。同時,每個教學內容模塊自成體系,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從描述現象,提出問題,建立概念到通過演繹或歸納得出方法,目的在于能夠解釋或解決這類問題,最后將概念和方法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三)各模塊簡介
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具體分成八個模塊。模塊一是緒論,講述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和課程導讀;模塊二是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制訂基本知識;模塊三是機床夾具設計;模塊四是常見典型零件加工工藝及夾具分析;模塊五是齒輪加工工藝及精度分析;模塊六是連桿加工工藝及夾具分析;模塊七是活塞加工工藝及夾具分析;模塊八是撥叉加工工藝及夾具分析。
四、基于模塊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的動態調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選擇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原則,動態組合教學內容。首先,各模塊的內容深度可以相機調整,教學中只涉及該模塊的基本內容,或深入到該模塊的拓展部分,也可以根據針對性原則和時效性原則做出選擇。其次,各模塊的課時可以動態調整。教學中是以加工工藝規程制定為主還是以機床夾具設計為主,是以基本理論為重還是以實踐應用為重,可根據學生已學課程和自身特點進行選擇。
(二)教學內容的靈活導入
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學內容的導入方式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模塊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導入方式。理論性強的模塊,采用問題導入法;應用強的模塊,采用案例導入法,案例都具有典型性,使學生有深入探究的意愿。
(三)教學內容的合理展開
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是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圍繞每個模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采用現象或案例為引子,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內容。首先,在模塊的導入部分,教師創設學習情境,選擇案例,結合多媒體手段展示給學生,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其次,在模塊的核心部分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共同尋求問題的解答,歸納出模塊的關鍵概念和重要原理;最后,在模塊的拓展部分,結合生產實際和典型案例,以學生為主導來解釋或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咨詢專家,互相探討深化問題。
基于上述教學過程,各模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不斷思考中,如同剝筍一樣層層展開,最后露出核心。通過這樣的方式展開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掌握了關鍵概念和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思考問題,探索求解的方法。
(四)多樣化的習題形式
“典型零件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既要學生掌握該課程的關鍵概念和基本原理,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應用能力,能夠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根據各模塊的不同特點,在習題形式上采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偏重于理論的模塊,習題主要強調概念的記憶和原理的理解;偏重于應用的模塊,習題則主要強調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應用技術型高校設計藝術類專業計算機設計軟件課程教學模式
《計算機設計軟件》在應用技術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中屬于專業課。應用技術型高校應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創新機制,拔尖創新人才,突出課程的職業定向性。重技術、輕實訓,重視“基本功”而忽視認知過程和實訓過程的設計教育模式存在于多數院校。
普通院校設計藝術類專業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滿足應用技術型高校設計類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的需求,應以“理論教學直觀,實踐教學模擬”的教學模式來為設計藝術類專業培養設計與技術并存的復合型人才。即堅持做好理論教學的同時,要重點進行實踐教學的模擬性,最大化縮短普通院校與民辦高校教育存在的距離。
2 應用技術型高校設計藝術類專業計算機設計軟件課程教學革新
教學改革是一項帶有方向性、全局性及開創性的工作。應用技術型高校設計藝術類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正以社會需求為目的,從設計實踐出發進行人才培養。社會轉型背景下應用技術型人才占主導地位,這正為高校設計軟件課程教育教學研究指明了方向。
2.1 計算機設計軟件課程教學思想的改革
存在于許多院校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知識經濟迅速崛起,應用技術型高校對于設計軟件課程的教學尤為重視。計算機設計軟件課程教學首先應不斷進行教學思想轉變及教學思維的轉換,其次應調整設計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設計軟件課程設置,如增加《設計軟件課程設計》或《設計軟件測試周》等課程。最后實現由“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有機結合”,以適應社會轉型背景下設計人才的培養。
根據以上分析,作者對教學思想的改革途徑有兩點建議:首先,要求學生做到自由操縱電腦,不斷研究電腦和軟件的新功能及其應用擴展,以適應不斷探索創新的設計要求。其次,明確電腦設計作品,不能參考、借鑒和模仿,要突出設計創意。這就要培養學生直覺、發散和聚合等藝術設計思維,才能在構思和設計表現上突出個性。
2.2 計算機設計軟件課程教學內容革新
自2014年2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來,即為中國設計教育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第一,課程內容應增加計算機圖形學和軟件工具的內在邏輯性結構。如在《Photoshop》的教學中向學生講解計算機位圖和矢量圖的定義方法、RGB、CMYK色彩模式、通道和路徑的概念;在《AutoCAD》教學中闡釋人機交互技術和數據庫系統及管理方法;在《3DMAX》教學中對三維空間建模等基礎進行重點教學。
第二,內容上由簡到繁,選取針對設計藝術類專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講解設計軟件中常用命令鍵,讓學生掌握基本操作,個別代表性的問題,可以重點分析。
第三,認清設計的核心是創作,這就需要教學內容安排上不能僅局限于掌握軟件,更要增加綜合知識運用。因此,教學大綱應增設諸如色彩與圖案關系,構圖發展與色彩理論、美學修養及BIM實訓等內容,突出現代藝術設計中創意、構思和意念等特點,從而提高學生審美和應用實踐水平。
2.3 設計藝術類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
計算機設計軟件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實踐性非常強,這就需要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又要靈活將操作技能應用于實踐。通過分析和講解實際工程案例,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整套設計方案制作流程,激l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作者結合設計藝術類專業發展現狀和自身教學經驗,認為可采取實戰案例分析的教學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以課內教學和課外作業緊密結合的方式。教師首先制定整個教學進度和課程內容的教學大綱,并針對每節課程內容設計合理的課后作業,最好能在實例教學和知識講解后,安排一個綜合性任務。例如,在《Photoshop》課程教學中,在完成對套索、路徑、圖層和色彩調整功能的基礎講解后,安排一個照片合成任務,隨后組織并指導學生作品參加設計類比賽;在《AutoCAD》教學中,可以在講解三維圖形的繪制和編輯命令等功能后,安排繪制一個建筑物三維立體圖的任務。
第二,提倡學生自己創作素材,以便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設計本身是一種理性的創作活動,學生通過手繪稿或是自己拍攝的素材再經過軟件調整設計,不僅可以利用設計軟件來創造視覺上的感官刺激,還可以突出設計作品的原創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對全局的把握能力。
第三,結合設計藝術類專業,引入實戰案例分析的創新教學方法。如在《設計軟件課程設計》中采用BIM實訓系統,使學生通過對具體實際工程案例的模擬,在經過分析、辯論、演繹和推斷等認知過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提高學生對整體設計過程的了解。學生運用《3D MAX》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訓練則需要與實際社會工程案例接軌,按照實際工程定性法則要求,去規范化設計要求與作圖要求,使設計在現行社會法則中具有可行性。
3 結語
應用技術型高校教師應該著力于設計實例教學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從而進行教學改革研究,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與動手能力。教師提高自身藝術和人文素養的同時,要形成與社會經濟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構建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東西方審美理念融合的科學教育體系,以培養符合應用技術型發展趨勢的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一、《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特點
計算機網絡專業和計算機軟件專業在高二第一學期開始開設《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包括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三門具體課程。該課程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學生在學習《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的同時,幾乎每天都會跟Internet打交道這就給他們提供了應用的舞臺。例如.學生可以為自己建立個人網頁.維護自己的“博客”.為班集體建設網站等等。
建構主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指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為使意義建構更有效.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因此,筆者在《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教學中安排學生進行課程設計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自己提出任務.以小組自主、協作完成的形式開展教學。為了讓學生在階段教學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筆者使用項目教學法,組織學生分組為學校9個科組進行網站建設與維護。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強調刺激——反應.并把學習者看作是對外部刺激做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已逐步讓位給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并把學習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備受關注。
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教”。這是建構主義理論和傳統教學模式兩種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根本區別所在傳統的教育模式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動性:教育方法上往往滿堂灌,造成學生被動學習。課業負擔過重。時代的發展,正在促使教育從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主動發展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注重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學習伙伴和教師等)的幫助.即通過人際問的協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對象。
三、課程設計的具體操作過程
目前,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筆者采用的是項目教學課程設計在項目教學的教學模式下具體應用.包含以下三個階段。
(一)準備工作
確定教學目標《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是Flash、Dreamweavel"、Photoshop三門具體軟件課程的綜合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綜合這三門課程.用實際項目歸納總結所學知識.并由此獲得更多具有實際意義的新知識。應用是最終目標.網站建設可以貫穿整個知識體系.是學習該課程的最高目標學生在學習了三門具體的軟件課程后.可以進行課程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開展課程設計正是這階段的教學目標所在.是學生所學知識的“主題”。
創設情境.確定任務教師根據課程特點.探索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問題筆者把為學校9個科組建設網站作為具體項目.將學生分成9個學習小組.每組選出組長。每個小組以完成一個科組的網站建設為任務.具體的網站設計需求.由各小組對相應科組進行調研后討論確定網站設計圍繞任務展開.這個確定的任務就是項目教學中的需求分析學生通過項目過程中的需求分析.培養團隊協作意識.了解到社會對網站建設與維護的具體需求.從而進一步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識點.從而查找資料加以學習各小組必須在三天內確定任務.然后選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交流的內容主要是:網站的主題、用戶(各科組)的具體需求、主色調、布局、小動畫、課程設計的大致時間安排和進度、小組成員的分工等等。所有的過程教師都不參與.教師需要做的是仔細聽取并詳細記錄學生交流的內容。
(二)自主式協作學習
以小組確定課程設計的方法.最大程度上體現了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小組長領導全組成員在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大環境中開展小組的所有工作:小組發言人負責小組對外的交流溝通工作:小組資料員負責與對應科組進行溝通獲取網站建設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以及具體的設計需求等工作小組成員之間明確分工,共同協作?;ハ啻枭獭T谡n程設計的整個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每天早上第一節課進行交流交流的方法是每個小組將課程設計在班級上進行演示講解.進行階段性成果匯報。
交流的時候需要講清對應科組的具體要求、小組對用戶具體需求的理解、顏色搭配的原因、各組成部分的意義等等當然也可以提出遇到的新問題.尋求幫助。交流討論中好的建議和方法都會得到應用學生掌握了項目中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表達能力、協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同觀點的交鋒.不同方法的展示.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學到了他人的先進方法和成功經驗。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下發之后,大多數院校都根據方案的要求開設了如《音樂鑒賞》《美術鑒賞》等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特別是一些教育部部屬學校、“211工程”學校,以及省屬重點學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公共藝術類課程開設門類、安排課時相對較少,缺少統一規范的教材,授課內容自由,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阻礙了公共藝術教學目標的實現。
民族地區的綜合性大學同樣存在上述普遍的問題,除此之外,由于客觀的原因,地方高校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機構建立、師資隊伍、資金投入等方面與名牌大學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在充分認識問題的同時,也應該清楚的看到民族地區的地域優勢,合理利用這種優勢,將其與公共藝術教育相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大美術”的理論:“大美術”除了包括原有的繪畫、雕塑、工藝、建筑藝術四大門類之外,近年來又增添了書法、攝影、設計、電腦美術等,還包容了民間美術、原始美術。從更大的視野來講,也包含了純藝術與設計的公共藝術;從世界美術宏觀看,容納了中西兩大美術系統。
藝術課程群的建設要依據藝術的分類,藝術是一個分支多、門類廣的學科。迄今為止,藝術的分類方法有六種之多:如以感知方式分類為視覺藝術、聽覺藝術、想象藝術、視聽綜合藝術;以存在的方式分類為空間藝術、時間藝術、時空綜合藝術;以表現形式分類為靜態藝術、動態藝術;還有以表現情感分類法、媒材分類法,等等。
為了更好地實現公共藝術課程群的建設目標,根據公共藝術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藝術素養的構成,我們可以嘗試將美術類的公共藝術課程劃分為四個大的課程群:
1.基本知識和技能類課程群。基本知識和技能類課程其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藝術的基本分類、藝術的發展歷史概況、藝術的基本表現技法、藝術表現的美學原理等等,具體開設課程包括:《藝術概論》《美學概論》《中國美術概論》《工藝美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中國美學史》《中國建筑史》《中國畫理論與技法》《油畫理論與技法》《素描表現技法》《動漫畫基礎》《藝術設計原理》《攝影藝術》等。
2.審美類課程群。審美類課程群其目的主要是以公共藝術課程為媒介,幫助學生體驗審美的過程,掌握審美的方法,對藝術作品有一定的鑒賞和判斷的能力,并能給予一定水準的評價。具體可開設以下課程:《美術鑒賞》《中國美術名作欣賞》《書法作品賞析》《廣告創意與欣賞》《中國建筑與雕塑欣賞》《中國園林賞析》等。
3.創造類課程群。創造類課程群其目的主要是通過學生對藝術活動的參與,使學生在思維和實踐兩個層面發揮其創造性,完成簡單的藝術表現活動。這類課程除了以課堂作業的形式實施外,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或社會實踐等都是有效的途徑。具體可開設以下課程:《繪畫創作》《書法創作》《剪紙創作》《攝影實踐》《二維、三維動畫制作》等。
4.悟類課程群。感悟類課程群其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在錯綜復雜的知識體系中,了解藝術學科之間,以及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對藝術內涵的認知,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健康的美學觀。具體可以開設以下課程:《中國畫論》《書法藝術哲學》《中國山水畫與山水詩》《中國古代藝術和宗教》等。
除此之外,可以根據學校學科建設情況、所在地域教育資源的優勢以及教師的特長和研究成果,開設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術類課程,如《湘西土家族建筑與文化》《民間藝術賞析》《苗族刺繡藝術賞析》《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制作技法》等具有特色的任意性藝術選修課程,使藝術類理論、鑒賞、實踐全面結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
除了課程群的建設以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編寫和選取有代表性的、適合于民族地區綜合性大學學生基礎和興趣的教材,以傳統民族民間藝術為切入點,增加民族傳統美育資源的教學內容比重,使學生充分了解本土文化,提高他們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在公共藝術類課程教學中,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促進學生對“大美術”類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另外還可以通過不斷地完善公共藝術課程的評價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來推進公共藝術教育的進步,從而達到其根本的教學目標。
公共藝術課程群的建設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從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內外高校對各自的公共藝術課程進行了積極的改革,而且力度越來越大。這些探索、研究和改進,還表現出一系列的共同趨勢和特點:課程門類增多的趨勢、課程的綜合化趨勢、課程評價的多元化趨勢、課程實施的人本化趨勢以及課程體系的開放化趨勢。在未來的改革中,我們還可以從拓寬課程領域、強化特色課程、拓展教育途徑等方面進行嘗試,真正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區綜合性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6,(9).
[2]邵秋萍.關于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思考[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6).
[3]黃昌海,陳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及課程建設改革構想[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6,(4).
論文摘要:為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教育創新應貫穿大學課堂理論教學和課程實踐訓練教學。針對“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重點探討了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的目標定位、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實施方法,以期對電廠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實踐能力訓練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鍋爐是用以生產熱水或蒸汽的設備,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作用,電站鍋爐是火力發電系統三大主機之一,對火電的高效、潔凈和安全生產及其重要,因此,“鍋爐原理”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最核心專業課程之一。“鍋爐原理”課程主要講授鍋爐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鍋爐的爐內燃燒原理及燃燒設備、鍋爐的傳熱過程、鍋內水動力、受熱面外部工作過程和先進鍋爐技術的發展等內容,要求學生掌握鍋爐工作過程的基本理論及鍋爐設備的相關知識,并培養學生分析工程問題、鍋爐設計計算和鍋爐試驗的實踐能力。
為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高等教育要實現從知識型向創新型培養目標轉變,具體到“鍋爐原理”的課程教學中,創新應貫穿課堂理論教學和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對“鍋爐原理”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已有較多的探討和實踐研究,[1-4]本文從“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出發,重點討論華北水利水電學院(以下簡稱“我?!保板仩t原理”課程實踐訓練的目標定位、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實施方法。
一、“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的定位
“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的定位必須符合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定位,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大學教育教學規律,秉承我校辦學理念,實施“基礎、實踐、創新”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在教育教學中,堅持夯實基礎、強化實踐、注重創新的思想,培養吃得苦、下得去和用得上的專業技術人才。應以“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為培養人才的宗旨,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始終圍繞“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創新意識、重在實際應用”的教學指導思想,從人才培養目標、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實驗教學隊伍、實驗環境條件和實驗室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與建設,探索實現基礎性驗證實驗、測定試驗、創新性科研訓練實驗和拓寬知識面的演示實驗的“四級實驗”教學體系,實現教育創新?!板仩t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應實施從理論到實際、從傳統到創新、從課堂到工程項目的工程化實踐教學思想,圍繞動腦想方案、動手做試驗、動嘴講成果、動筆寫報告等“四動”能力,達到加深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在實踐訓練中切實培養學生處理工程問題,進行鍋爐設計計算和鍋爐試驗的實踐能力。
二、“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內容的設計
“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內容尚無可參考材料,根據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鍋爐原理”課程大綱的要求,基于我校的專業師資、實驗室和實習資源以及用人單位和歷屆畢業生的建議,科學制定“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內容。
1.“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內容設計原則
對我?!板仩t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時,實行“工程化”設計思路,并遵循四個原則,即實踐訓練內容以“鍋爐原理”為中心、內容進程科學有序化、內容設計層次化和實施方式多元化。
(1)以“鍋爐原理”為中心,多課程之間緊密聯系化。鑒于“鍋爐原理”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最重要專業課,處于前期的專業基礎課程以及后續課程之間的中心地位,因此在設計“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內容之前,先對我?!傲黧w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和“燃燒學”等基礎課以及后續專業選修課程比如“大型鍋爐運行”、“單元機組集控運行”和“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等課程的教學大綱、實驗大綱、知識點講授情況以及實踐實驗訓練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分析和總結,做到了然于胸,確保“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內容設計與前期專業基礎課程及后續專業選修課程的緊密聯系,力求通過該課程實踐訓練,既可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對前期專業基礎課的理解,加強對所學基礎知識的實踐應用,將所學的熱工學知識、燃燒學知識在電站鍋爐中加以應用,達到學生對鍋爐原理中爐內燃燒、鍋內傳熱及水動力和煙風阻力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為靈活應用打下堅實基礎,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后續專業選修課程的欲望和熱情,培養學生學習后續課程的好奇心、主動性和積極性。
(2)實踐訓練課程內容進程科學有序化?!板仩t原理”課程本身知識點之間的順序決定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內容的設計次序,要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由易到難,脈絡清晰。因此,訓練內容應嚴格按照鍋爐原理本身的發展進行設計。內容主要包括客觀認識實踐、原理性演示驗證實踐和工程實踐訓練三大內容。
客觀認識實踐主要是對鍋爐實物、鍋爐機組整體模型、鍋爐重要設備的直觀認識,如在開設“鍋爐原理”課程前進行電廠認識實習,對鍋爐的實物直觀認識,在“鍋爐原理”課程第一節緒論課和鍋爐組成課講解后進行模型實驗,通過模型參加實驗、拆裝模型和動畫模型模擬鞏固加深鍋爐機組系統及組成知識。
原理性演示驗證實踐。筆者通過幾年的“鍋爐原理”教學發現,鍋爐的水循環內容是該課程的難點之一,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和掌握,通過課程原理性演示和實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環等難點。該部分主要是對自然循環原理、直流鍋爐原理等的演示驗證實踐內容。
工程實踐試驗主要是對鍋爐的三大計算能力的訓練實踐,包括鍋爐輔助計算、熱力計算、水動力計算、煙風阻力計算和強度計算的實踐訓練、鍋爐熱平衡的實驗和鍋爐機組運行仿真實驗訓練。
(3)實踐訓練課程內容設計層次化。內容設計要貫穿層次化的思路,內容的難易程度要進行層次化設計,對訓練中的每一個內容根據其在課程中的總體地位和重要程度按照“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層次進行分級定位;同時,根據學生個體水平的差異,對同一內容也要進行層次化設計,在滿足分級定位要求和大部分學生學習基礎上,對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拓寬設計。比如鍋爐的計算,對于普通的學生則只要會進行鍋爐的輔助計算、各受熱面熱力計算和簡單的水循環計算即可,而對于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則可更進一步進行較復雜的水動力計算、強度計算和煙風阻力計算,并完成一些計算程序的編制。 轉貼于 ?。?)實施方式多元化。課程實踐訓練教學是實踐性課程,因教學學時、實驗室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教學實施的方式必須多元化,即課堂、實驗室和企業生產三位一體,課堂演示、實驗室參觀驗證實踐和電廠實踐構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訓練。傳統與現代先進技術結合,實踐訓練中采用比如計算機程序模擬、動畫設計模擬實踐、鍋爐事故仿真模擬等先進技術手段實施實踐訓練。
2.“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具體內容設計
我校“鍋爐原理”課程計劃學時64學時,其中實驗6學時。其前期基礎課程包括“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和燃燒學”,還開設了后續課程“鍋爐運行”和“單元機組集控運行”。“鍋爐原理”課程內容多、難點多、實踐性強,“鍋爐原理”課程通常設置有鍋爐原理課程設計,我?!板仩t原理”課程設計時間為1.5周。實際上,僅靠課程設計和6學時的實踐訓練難以達到學生牢固掌握鍋爐原理理論知識、靈活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目標?!板仩t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包括鍋爐原理6學時實驗課、1.5周課程設計、16學時單元機組集控運行實驗,但主要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教學過程貫穿第5至第8學期,延續2年時間,實踐訓練教學包括13個內容,90小時。具體內容和建議學時如下。
電站鍋爐機組實物模型和虛擬模型實踐,2學時。標準煤樣工業分析驗證性實驗,4學時。混合煤工業分析測試實驗,4學時。煤的發熱量測定實驗,2學時。自然循環鍋爐工作原理實驗,1學時。多管水循環驗證實驗,1學時。直流鍋爐工作原理實驗,1學時。鍋爐綜合測試項目設計實驗,13學時。鍋爐原理課程設計訓練,32學時。鍋爐水循環計算訓練,10學時。鍋爐煙風阻力計算訓練,6學時。鍋爐啟停仿真訓練,8學時。鍋爐運行仿真訓練,8學時。
三、“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實踐
我?!板仩t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課題在2008提出,在2006、2007和2008年級開始實施,實踐證明,通過“鍋爐原理”課程實踐訓練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鞏固和加深了鍋爐原理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了學生動腦想方案、動手做試驗、動嘴講成果、動筆寫報告等“四動”能力。我們對2006和2007年級的學生進行鍋爐實踐能力的調查分析發現,無論是研究生復試(鍋爐及鍋爐相關知識的筆試和面試),還是就業面試(熱工學和鍋爐等口試)過程中,學生對鍋爐相關考題從容自如,安之若素。當然,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還需進一步改進,實施的方式還需更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 于廣鎖,林偉寧,梁欽鋒.鍋爐原理課程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7,(3):29-31.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2-0103-02
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了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3G發牌后,形成一條包括3G網絡建設、終端設備制造、運營服務、信息服務在內的通信產業鏈,對相應的業務技能人才需求將呈現階躍型的增長態勢,這對高職高專層次通信專業的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但同時也對其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以學校為主體,以崗位能力培養為出發點,改革與建設《移動通信技術》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工學結合,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科學精神以及利用移動通信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統《移動通信技術》課程的弊端與改革思路
傳統的《移動通信技術》課程以無線與移動通信理論為主,采用章節教學,缺乏實踐應用環節,已經不能適應高職院校專業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的學生日后的就業面向多集中于一線操作崗位,因此,基礎理論方面應以理解、了解為主,不必做深入的研究與探討。課程中應該多介紹移動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所以,在課程設計中應體現理論教學內容改革,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的變化以及實踐教學改革。
任務驅動的課程建設方案
(一)課程定位
《移動通信技術》應該建設為通信技術專業(或稱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理解無線電波傳播特性,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移動通信的基本原理,移動通信系統的結構、組網技術以及工作過程;掌握3G的系統結構和關鍵技術,以及基站設備運行與維護基本技能。
(二)培養目標及要求
本課程目標應該面向移動通信、無線通信制造業及通信業務部門、應用部門以及工程安裝部門。通過移動通信技術及設備運行維護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具有能實現簡單設計方案的生產一線的工程技術崗位、設備運維服務崗位,以及銷售服務崗位所需要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設計
本課程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和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校企合作為途徑,以職業標準為依據,采用模塊化結構構建課程內容體系。本課程的設計思路是按照“社會需求分析——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學習領域轉化——教學情境設計——教學組織——評價體系建立”七個階段進行設計和開發,使整個開發過程形成一個良性有序的循環過程。
(四)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設計教學模塊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建議將學習領域主要知識點分為三大部分共4個模塊,如表1所示。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置模塊,由理論和實踐內容共同構成,兩者學時比例約為1∶1。在課程內容的取舍上,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以實訓項目加強學生對理論的感性認識和理解。表1中的4個教學模塊分別對應4個學習領域——專業基礎、GSM網絡基礎、CDMA及3G基礎、3G基站運維知識提升。
(五)多情境教學方法
工學結合法 以工學結合為教學理念,將日后本專業學生就業所需崗位技能與知識體系融入教學之中,開設多個實訓項目,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結合在一起。
任務驅動教學法 對于理論教學的重點內容,采用任務驅動法。通過教師設計感知性、驗證性實訓項目,促使學生自己去體驗,去理解網絡的布局與關鍵技術,以此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通過學生在任務中發現問題來引導理論教學,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和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的理論能力和創新思維。
實境模擬教學法 在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具有一定問題分析能力的基礎上,由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精心策劃和指導,布置實際工程案例任務,模擬企業實際工作環境,以達到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培養學生正確的工程規范、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另外,應利用現網運行的設備環境,進行設備專業實踐知識的講授。通過這個方法的應用,可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便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技能的鍛煉。
討論交流與激勵教學法 在講授理論教學內容時,可嘗試運用討論教學法。在實施討論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先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精心擬定富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討論問題,在上課前向學生布置課題。課堂的討論過程可分小組進行,每小組一般5人,小組討論后,再由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做討論的總結工作。
(六)實踐教學環節改革
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它對提高學生的方法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以及發展能力,對學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基本上都依據專業教學計劃來組織。實驗大多是結合理論課程開設的,實驗方式大多是由教師先講,學生按照教師的布置或指導書上的步驟,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操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也參與了實踐教學活動,但實質上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
要實現項目化教學,必須改變現有實踐教學方式,以任務單的形式分配實踐任務,由學生自主完成某個項目,從而改變“灌”、“壓”、“束”為主要特點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創造性應用能力。項目化實踐教學可以遵循如圖1所示的8個步驟。
(七)360度考核方法
采用過程化考核方式,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包括學生課堂考勤、課堂表現考核制度;學生課程作業評價制度;學生實訓操作評價制度;理論、實踐過程化考試制度。其中,學生課程作業和實訓操作評價應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主要由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和企業評價四部分組成,既要重視結果的正確性,又要重視學生學習和完成工作任務的態度、做事規范程度、完成作業等過程評價。通過這個過程,學生能夠懂得公正評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公正地評價,并能夠坦然地接受表揚和批評,可讓學生更自信,更懂得尊重他人。
課程發展設想
該課程改革在我院已經實施兩期,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也在不斷修改和完善。第一批畢業生實習單位已落實,用人單位反映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基于當前課改現狀,筆者提出以下設想。
教材建設 目前市面上與專業教材配套的實踐技能教材嚴重不足,理論內容過多過深,適合高職高專使用的具有實用性、前沿性的教材缺乏。只有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教材,才能保證教材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反映企業生產崗位最新技術要求。
實訓室建設 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科交叉融合。因此,要加強移動通信技術課程與程控交換、光傳輸系統等課程的聯系,搭建能夠體現實際運營網絡“全程全網”概念的通信技術實訓室,加強與其他專業課程的融合,由課程改革推動專業改革。
職業資格認證 引入國內通信行業的相關認證項目,如華為認證或中興認證等。教師應以習題課的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認證考試的理論和實訓題目,并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訓練。
參考文獻:
[1]程寧.高職專業教學改革淺議[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0(8):15-18,21.
[2]李賢政.對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7):52-53.
[3]徐淑芝.高職高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探討[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4):19-20.
[4]歐陽鳳,李明.基于南洋理工學院經驗的移動通信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10(5):101-103.
[5]徐文.項目驅動教學模式下高職課程考核方法改革實踐[J].科技信息,2010(33):263,246.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20-03
1.引言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的核心目標是針對中國教育的特點,提出一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理論、資源、工具與環境、模式和方法、評價等),并在部分職高課程進行應用示范,推動教育的現代化,促進學校教育創新工程的實施?;诮嬛髁x的職高機械類專業建設完成后將最終形成一套全新的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的系統理論,包括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與內涵、模式與方法,新型建構主義理論,教學結構理論,面向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方法,創新人才培養、信息化教學的績效評估理論等。在有關資源環境的建設中將重點研究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基本結構與組成元素、數字學習環境中的信息生態和典型教學軟件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的案例;設計、開發體現新一代教學理念的網絡教學平臺和體現新一代評價理念的績效評價工具;提出教學資源規?;_發流程和模式、指導原則、評價標準和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并在典型教育領域中,開發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學資源樣例,最后專業課程建設將通過積累一批可借鑒性強的成功教學案例,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深層次整合,實現學校的跨越式創新發展。同時,圍繞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力圖建設成一個能滿足多樣性需求、以多種媒體形式呈現、開放共享型的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并能以素質為核心,能力為基礎,提升職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職高為社會培養具有實踐動手能力及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的人力資源的能力。
2.建構主義——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傳入中國后,國內的眾多專家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逐漸被應用到教學改革、課程改革中。如趙秀蘭[1]就如何在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進行英美文學課的教學進行了研究,并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學欣賞能力、獨立探索和分工協作的能力,實現師生之間是平等、互動的合作關系。王子仁、張健[2]在網絡課程建設中嘗試應用了建構主義的理論,并認為其對網絡課程的成功開發和應用具有指導意義。張立等[3]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為指導,提出了《數據結構》彈性課程內容體系、網絡化協作學習方法以及基于興趣的學習模式等教學改革策略。劉曉燕[4] 嘗試將建構主義理論影響下的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英漢翻譯教學,探討了該模式相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優勢。辛淼淼[5]則認為將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情景教學法應用到高職高專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建構主義在教育理論上的應用源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 ),以他為首的專家們把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思想在上世紀80年代引入到了美國,人們對人類學習過程和認知規律的研究也逐漸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發展到了建構主義。
與以“刺激—反應—強化”為核心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不同的是,建構主義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事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事實。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中,個體的經驗世界是用個體自身的頭腦所創建的,由于個體以往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所以個體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將不同,因此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強調的是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屬性,而“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意義建構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的中心,它強調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目標指引性、任務真實性、不斷反思性和互動合作性[6]。
目前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影響下形成的教學模式主要有: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支架式教學(Scaffloding Instruction)模式、認知學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隨即訪取教學(Random Access Insturction)模式等。
3.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課程不僅應給予學生知識,還應促進學生的發展,而知識和發展的本身又并非一定是同步的,學生如果無法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僅是機械化的記憶知識將無法對自身的發展有所幫助。因此,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其定位應該是開放的、需要持續改進和完善的,能隨時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補充和修訂,需要學生掌握的課程核心內容應具有逐漸生成和顯露的特點。
同樣的,基于建構主義的課程教學設計應是一種超越技術理性的課程設計,是一種人性化的、情境性的課程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到個體的差異性、知識的不確定性、課堂情境的復雜性、多樣性和不可預測性;不僅應提供固定的事實性知識、程序性知識,還要充分考慮不確定因素,提供綜合性的、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讓學生探討,為學生將經驗與知識的結合留出空間,以此學習理論建設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將不僅僅是傳統上對課程理論知識、技能的描述,還應該能通過課程培養學生的批判和創新精神,來促進課程自身的生長與更新。另外,正是這種開放性將使專業課程建設能適應不同的教學需求和要求。
3.1基于建構主義的課程教學內容建設
課程教學內容建設最主要的研究內容是課程指導思想,課程開發原則和程序。在建構主義理論下,知識、教學和師生關系與其他學習理論相比己發生很大的變化,需要建立能與建構主義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全新的課程理論和方法體系。
3.1.1 基于建構主義的課程教學內容建設開發的條件
一、現代信息技術發展: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屬性,顯然,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網絡的特性和功能有利于四大要素的體現。同時,多媒體技術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自我反饋、自我評價,同時,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和學習方法,從而使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二、學校和教師對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內容建設的認識和認可:
過去,教師作為單向控制的知識傳遞者,他僅需對所授內容精通,能運用語言準確表達,再輔以一定的直觀教學,便可完成教學任務。但現在作為建構主義課程建設的實施者,是學生在學習課程過程中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授內容,還必須熟悉與建構主義理論相配套的教學設計的內容框架、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需要獲取和處理大量信息,需要具備一定的網絡應用技術,能掌握和使用一定的多媒體教學應用軟件(如PowerPoint,Flash等),這無疑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2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是指課程開發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必須適應學生的學習程度,而非學生適應課程,并為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在此基礎上,課程建設將在“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原則下,啟發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并引導學生自行認知新的知識。
二、情境加活動原則:
是指要重視學習情境和活動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盡可能在真實崗位生產情境中通過活動方式實施課程;這樣情境性的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應用和建構新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從學校學習到崗位工作的過渡。建構主義的課程建設目標就是為學生建立一個真實工作場景下的學習環境,協助學生從事各種學習活動,從而完成新知識的有效建構。
三、動態、開放的原則:
動態原則是將對課程開發、建設的各個過程、層次進行多次的評價,使評價活動循著“評價—反饋—改革—評價”的動態過程進行。遵循動態化評價過程,可以使評價的指導、監控功能得到更好地發揮,同時也使得課程建設呈現開放狀態,根據動態評價提供的數據調整課程內容,以適應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狀態。
3.1.3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開發過程
一、制定課程目標: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課程建設目標要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體現出全面性,同時也要區別對待,體現出開放性和彈性,使課程實施朝著市場要求的方向進行,也能使學生得到個性化,并使所有學生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這種目標的指導下,教師需要創設模擬真實的崗位工作情境,學生在這個工作情境中自行探索或與他人探討,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學生由于理解力、適應力及價值判斷不同,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以及進行的操作活動也就存在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個體的學習。事實上,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認識,每一個問題都會成為學生個體發生轉變的階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展示自己的個性,通過多元的視角使問題的解決更加完滿,也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培養。
二、選擇有助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課程內容: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課程內容建設需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深入全面地分析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知識結構和學科發展動態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基本問題,這樣開發的課程才能為職高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掌握必備的能力奠定基礎。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課程內容要符合職高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職高學生的身心發展己開始成熟,但是還不夠穩定,尤其是心理成熟度缺乏穩定性,但在智力發育上思維力強,具有較高的接受能力和創造力,而且學生尚無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基礎,所以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上因注意知識結構安排的合理性。
第二,課程內容要符合職高學生個性、個體發展的特點。職高學生有別于普通高中的學生,對于職高畢業后的去向有更多的選擇性和可能性,不同的學生對于課程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應具有開放性和一定的可擴展性。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普遍認為通過知識的獲取階段和靈活程度可以將知識分為結構良好領域知識、不良領域知識和專家知識三類,其中結構良好領域知識(初級知識)具有基礎性的特點,結構不良領域知識(高級知識)具有靈活性的特點,專家知識具有創新性的特點。根據學習的一般規律,課程內容的安排順序應從結構良好領域知識開始,以專家知識為學習的目標和終點,那么結構不良領域知識的學習就是過程。
因此為了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課程對內容的選擇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入門性學習中,主要選擇結構良好領域的知識,為學生介紹概括性強、適用面廣的淺度知識,讓學生形成固定的聯結,以建立初級的秩序,避免產生歧義。
第二,在后續深入學習中,則以結構不良領域的知識為主,為學生提供情境應用,打破固定連接,打破初級秩序,知識經歷從有序到無序,在無序中重新建立秩序的過程,幫助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靈活地處理問題。在這些知識建構過程中,需要通過教師建立真實的工作崗位情境,采用大量與真實環境相關的訓練位學生提供學習的基礎,并引導學生建構個人的完整知識體系。
第三,專家知識在職高的課程內容中可以不做體現。
總而言之,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是選擇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3.2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課程教學實施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課程教學實施應根據課程標準所確定的課程目標、內容、評價建議等、課程教學設計等,從學生學習水平、興趣、能力以及教學設施等條件出發,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教授課程、實現課程目標的過程,是課程建設中的實質性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課程教學實施是師生在課堂情境中將經驗不斷內化、外化、重組的過程。基于真實工作崗位情境、學生小組合作對知識建構非常重要,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情境,并盡可能開展活動性教學。情境性教學是建構主義的核心,在本質上是開放的、富有創造性的,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新舊知識發生聯系,對新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建構新知識。
第二,活動對學生的意義建構也有重要作用。學生內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可以進行有效的對話和交流,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創造知識的機會。具體如下:
①通過多媒體的利用可以更好地實現情境化、活動式的課程實施。
②產學結合的實訓環境為職高的課程實施提供真實的工作崗位情境以及開展活動的機會。
③建構主義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拋錨式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情境中去感受、體驗,而不僅僅是聆聽別人介紹和講解這種經驗。
④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行主動探索、親身體驗,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
3.4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課程評價體系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對課程的價值進行判斷的過程。課程評價體系的功能一方面是為了度量、預測和控制了解社會及學生的需要,以此作課程規劃的依據,也可以了解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判斷其成效,保持課程內容、課程設計的持續完善,另一方面是反饋、轉化和激勵。通過評價診斷課程、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尋求課程問題,以便及時修訂課程安排與教學計劃,旨在激發課程內在的生成能力。應注意的是:職業教育課程評價標準應該是多元化的,充分考慮課程實施的情境和結果,將學生、教師的評價與社會、家長、學生評價進行整合。還可以將評價主體轉變為學校管理者、同行教師、學生以及教師本人共同參與,這樣可從多方面、多角度對教育活動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也有利于教師、學生不斷地對教育動和學習活動進行反思,進行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并在課程開發的每一階段對課程進行評價,即進行形成性評價。
4.結論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通過轉變學校和教師的觀念,改革課程內容,改變課程實施方案,更新課程評價體系等各個方面完成從傳統教育理念步入應用現代教育理念的過程,在后續的開發過程中將著力于提出整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理論、資源、工具與環境、模式和方法、評價等),并在部分職高課程進行應用示范,推動教育的現代化,促進學校教育創新工程的實施。
參考文獻:
[1]趙秀蘭 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J],咸寧學院學報,20l0(4),98-99
[2]王子仁、張健 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網絡課程建設[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7(4),168-170
[3]張立,石巖,張洪萍,王偉嘉,余叢彬 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下的“數據結構”重點課程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1(6),74-75
中圖分類號: TG3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0-0217-1
從模具用人企業反饋的信息看,目前企業較缺乏、急需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的模具人才。而學生學到的往往太基礎,不能迅速的適應第一線的生產,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因此,有必要對該課程傳統的授課方式,方法進行改革,建立以實用知識和實踐能力為基礎的課程體系,面向用人企業,全面提升人才質量。
1 《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的現狀
本課程是高職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能領域課程。它與沖壓設備、計算機技術密切聯系,屬于理論與實踐相交融的課程。通過講授和實訓主要使學生熟練掌握冷沖模的基本理論,各種典型模具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達到能自行設計中等復雜模具的技能水平。以往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1.1 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
實驗課開出較少,或者開不出來,并且各種典型的模具不齊備,實訓無法開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僅僅局限于理論的水平。
1.2 傳統的教學方式占用課時較多
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教學效果不好。
1.3 考核方式落后
單一的閉卷考核方式,導致學生考試成績很好,進入企業什么都不會。
2 《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建議
2.1 整合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中應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實踐教學應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突出產學結合特色,模擬工廠實際生產環境,形成完整的產學結合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具備更強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
該課程內容整合分為五大模塊,即緒論模塊、沖裁模模塊、彎曲模模塊、拉伸模模塊和成形模模塊。后四模塊都按照基礎知識講授、實物模型認知練習、模具設計練習三部分內容進行學習。把每模塊的基礎知識濃縮精煉成較少的理論課時,并對典型的模具進行拆裝和測繪練習,最后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設計一套中等復雜程度的模具。
2.2 革新教法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而幻燈、錄像和電腦等現代化多媒體手段的作用越來越顯示其無可比擬的優點。
多媒體具有先進性、再現性等特點。它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集聲、光、色、圖、動畫于一體,超越了傳統教育教學的視野,能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枯燥為有趣。
增加和充實了課堂容量,沖壓模具這門課的內容非常多,圖片也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每節課老師講的口干舌燥,而教授的內容很少,學生的吸收效果也不好。通過多媒體的引入,可以將Flas及教學錄像等充實到課堂上來,老師容易講了,每次課的內容也能比從前更加豐富和充實,學生接受起來也覺得容易。
2.3 加強實踐教學比重
高職教育以“知識+能力”培養為核心,因此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緊密圍繞就業,加大改革力度。
以本課程為例,可將學生應掌握的專業技能分成三個部分:
2.3.1 專業基礎技能這是從事該專業的工作人員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講課過程中開設冷沖模拆裝實習,使學生親自看到、摸到模具的每一個構件,同時要求學生畫出結構草圖,使學生進一步的了解模具的基本結構。同時利用課余帶領學生到模具企業參觀,進一步了解模具的結構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2.3.2 專業方向技能就是為了學生從學校到企業零距離而開展的若干課程 使學生學會運用工具手冊,熟悉模具的設計過程,最終達到能夠設計中等復雜模具的能力目標。
2.3.3 專業拓展技能是指學校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增加的技能實訓 主要是把實習技能的考核和認證考試相結合,實施“以證代考”的方針,例如CAD、Pro/E等軟件的認證等。
2.4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在教學過程中如同指揮棒一樣,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起到導向作用。優秀的先進的考核制度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己巳∠麊我坏摹袄碚撝R”考核標準,繼而采用“綜合性、過程性”的全方位考核方式,綜合評估學生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