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10: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春節習俗知識競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本學期所學的五大領域內容:健康、認知、語言、社會、藝術、分享閱讀
1、復習本學期所學的字
2、復習相鄰數、序數、單雙數。
3、復習兒歌、歌曲
二、美工活動
1、每周安排兩節美工活動,目的是培養幼兒涂色、繪畫的能力,在原有水平基礎上有更。大提高
2、嘗試線描畫的復雜畫法。
3、學會正確使用、拿、放剪刀,并能夠將自己繪畫的物體剪下來進行粘貼裝飾。
三、語言活動
每周兩節語言活動《格林童話》精選,培養幼兒喜歡聽故事,并能復述故事,隨音樂能進行復雜表演,在孩子表演熟練后幼兒園巡回演出,鍛煉幼兒大膽在別人面前表演,增強幼兒自信心。
四、新年主題活動——《恭喜恭喜》
(一)主題說明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幼兒更好的了解有關春節、正月十五的習俗知識,我們開展了《恭喜恭喜》主題活動,通過此活動讓幼兒知道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感受迎接春節的喜慶氣氛,會說一些簡單的祝福語,知道放鞭炮、吃餃子、吃元宵等習俗。
(二)主題網絡圖
美工活動:包餃子 音樂游戲:放鞭炮
社會活動:安安全全 恭喜恭喜
過春節
音樂活動:恭喜恭喜 語言活動:祝福語
鞭炮噼啪響
(三)家長配合:給幼兒講解有關春節的習俗知識。
五、室內活動:韻律操、練習新操、學習各大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和步伐,編排成型舞蹈。
幼兒園XX年寒假工作計劃(二)
時光如水、日月如梭,轉眼間我們即將送走XX,迎來嶄新的XX年,為了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快樂充實有意義的寒期,增加幼兒入托率,提升園所服務質量,我園及時組織教師認真研討,圍繞《大綱》精神,結合幼兒特點,共同制定寒假計劃,具體如下:
一、日常生活方面:
1、嚴格執行幼兒一日生活常規制度,細心照顧好幼兒的飲食起居。
2、認真做好衛生消毒工作,杜絕疾病傳染。
3、認真做好幼兒飲水工作,保證幼兒每日飲水量。
4、加強幼兒體能鍛煉,結合幼兒特點合理組織戶外活動,提高幼兒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
二、安全、禮儀教學方面:
1、定期組織開展消防演習。
2、假期末開展幼兒安全知識競賽。
3、每日組織幼兒學習禮貌用語。
4、假期末開展評選禮儀小明星活動。
三、教育教學方面:
(一)教育教學計劃:各年齡班繼續開展特色配套教學。
1、英語教學:
實驗班:重點學習《fun fun gnglish>12、13單元內容,復習10、11單元的單詞句型、歌謠,幼兒回說do you like? i can……句型。
大班:重點學唱英文歌曲:in the classroom feelings on the playgraind pets 主要句型練習:what's the? it's----- what's your name ? i'm----- how old are you ? i'm-----中班:重點學習2a第6單元內容,復習1-5單元單詞句型、歌曲、英文歌謠、律動,通過聽和模仿學習歌謠,提高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
小班:重點鞏固幼兒所學的單詞、歌曲,培養幼兒的互動能力,提高學英語的興趣。
2、語言識字教學:
實驗班:重點學習13-19課,復習掌握1-12內容,學習漢字30個,指導幼兒學習組詞造句,利用圖書內容,指導幼兒進行講述,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大班:學習聽讀識字第13-19課,會指讀,認識漢字并組詞;練習書寫漢字、筆畫。
中班:重點學習14-20課,復習掌握1-13課內容,學習漢字12個,指導幼兒學習組詞,利用圖書內容,指導幼兒進行講述,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會指讀課文。
小班: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發展,在學習聽讀識字的基礎上開展看圖說話活動,如:小鴨排隊、小手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搬家等;學習漢字并會組詞,會較好的背誦課文,內容聽讀識字10-18課。
3、珠算教學:
大班:重點加強幼兒基本功訓練,繼續學習10以內加減算,并靈活運用直加、直減理解并會做補數題、湊數題。
實驗班:慢班,學習100以內數撥珠,湊數;學會直加。
快班,學習百位數湊數、撥珠;初步學習補數加。
中班:學習掌握雙指撥珠,會正確撥1-20,同時對個別幼兒進行重點指導。
4、美術教學:
實驗班:幼兒認識各種圖形的基本特征,會用幾種圖形進行組合繪畫;提供手工操作材料,提高幼兒動手能力。
大班:在認識圓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繪畫不同的物體;學習在直線上加弧形,會在圓上加弧線,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
中班:開展有趣的折紙、手工制作活動。
小班:會根據美工區提供的材料進行操作、繪制圖畫,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會在直線、圓上添加變化來提高幼兒認知想象力和繪畫興趣。
三、主要教學活動安排1、為豐富幼兒假期活動,各班級特開展各項興趣活動:
大班(實驗班、大班):折紙興趣活動 區域棋類活動小、中班:新童謠唱古詩 圖書區域活動,學習看圖說話2、組織教師積極參加中心園所組織的各類培訓,認真做好學習筆記,有效的納入自身的教學中。
小學的德育主要是習慣的養成教育,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提升自身的品質與思想情操。教師既是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也是學生生活上的領路人。要成功地在語文學習中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師就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知識,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一、挖掘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將傳統節日的文化與小學生的德育進行對接,開發其中蘊含的道德教育資源,組織學生自主活動,并進行探究,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教育體驗。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與傳說,學生通過自己的搜集整理,能夠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調查活動,探究傳統節日的由來與習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或是其他的學習方式來獲取知識。然后開展一次知識競賽或是經典詩文朗誦活動,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節日的氣氛,增強情感體驗。比如,以“清明節”為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清明節的由來以及相應的習俗,讓學生學會感恩,緬懷故人,并懂得維護新生。清明節不僅僅是掃墓祭祖的節日,其節日活動還有踏青、植樹、放風箏、蕩秋千等等張揚生命力的活動,學生在了解傳統節日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要傳承尊老愛幼的孝文化,還要弘揚珍愛生命、呵護自然的精神品質。因此,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挖掘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受到德育。
二、加強傳統節日內涵的挖掘
傳統節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內涵,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挖掘,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的教育。要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僅僅靠學生搜集資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并交流自己對節日的理解。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促進他們思維的發散,從而更好地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其具有普及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點,學生對春節的習俗也極其熟悉,那么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內涵的挖掘。春節的習俗有掃塵、守歲、拜年、貼春聯、放爆竹、接財神等,教師可以選取其中的一個來讓學生進行活動,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比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春聯PK”,即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活動,每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有關春節的對聯,并將其進行整理,到規定的時間就交給老師,老師根據學生寫的質量與數量來綜合評定優秀小組。學生在這個活動中能夠充分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古典美,從而能夠自覺自發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提高自身的修養。
三、開展實踐體驗活動
小學語文不僅是一門學習課程,更是一科育人指南。教師要按照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結合傳統節日的內涵,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體會到傳統節日的德育精神,增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大部分學生都知道端午節的由來與屈原有關,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傳說,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與孝女曹娥。學生在讀過了這些故事后能夠體會到傳統節日的深厚底蘊,并能夠慢慢體會到廉潔自律、愛國、孝順這些傳統的道德。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賽龍舟、掛荷包、懸艾葉、吃粽子等,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節日的氣氛,可以組織學生玩游戲,雖然受到條件的限制,不能賽龍舟,但是拔河比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凝聚力,讓他們意識到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的,還能增強每個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在游戲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在我們班級組織的拔河比賽中,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熱情高漲,他們也體會到了端午節的節日氣氛,體會到了人們對那些具有崇高品格的古人的敬仰與尊敬之情,并促使自己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從這些年的教育教學中,筆者發現教學素材與內容越是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有關聯,學生越喜歡接受與認同,教學效果就越好。
首先,教師要找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與學生交流。在品德教學中,筆者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例如在教學《交通規則》一課時,筆者就舉了一個非常實際的例子,在我鎮曾發生過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肇事的司機是本鎮的一名青年,因與朋友喝了兩杯白酒,結果駕駛轎車,撞傷了一名小學生。就這項真實實例及時生成的教學材料讓學生討論。學生用不同的形式發表了看法,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個年輕人,討論起來非常積極,都譴責他違反了交通規則而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學生經過小組交流與探究,還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交通規則與知識,如在放學的道路上千萬不要打鬧,行人要走斑馬線,車輛要靠右側通行,注意紅綠燈的指示等等。還想出一些辦法讓人們遵守交通規則,如做宣傳標語、設計警示牌等。整節課同學們討論的興致很濃,教學效果非常好。
其次,教師要善于創新教材中的內容。如在教學二年級《家鄉的節慶》時,教材中重點是讓學生學習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的風俗習慣。但當時正要趕上過元旦,筆者就讓學生組織活動歡慶元旦進行聯歡,讓學生在聯歡中享受快樂,感受節日的喜慶。并鼓勵學生表演節目,感受元旦的喜悅氣氛。在教學中設計了知識競賽活動,把春節的習俗滲透到競賽之中。這項活動不僅使學生了解到了許多關于春節的風俗習慣,還認識到“春節”與“元旦”是兩個不同的“年”,它們各有特色,慶祝的方式是有區別的。春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元旦是世界性的節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懂得了許多知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感受生活。在備課的時候,筆者每次都認真分析本節課是否適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一定要在教學中突顯它的優勢,運用得恰到好處。但不是所有的課都需要多媒體課件。例如,在教學六年級“關愛世界”這一課時,在教學中最好讓學生了解非洲一些國家難民的生活狀況。但我們與他們遠隔千山萬水,學生根本想象不到他們窘迫的生活狀況。這時候筆者就在網上搜集了大量的視頻與圖片。上課的時候先讓學生觀看這些內容。不用教師多講,學生自然會產生一種同情心,想出各種辦法想幫助這些窮苦的人們,多媒體能增補認知或行為實踐的練習。不用教師語言過多的描述,就能產生高效率的情感交流,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
第四,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善于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的重大實事相聯系。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理,讓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教學“身邊的危險”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舉“日本大地震”的例子。讓學生根據實事進行討論,危險每時每刻都存在著,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另外,告訴學生在危險來臨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的態度,如日本發生大地震的時候,但許多人沒有驚慌,道路上的行人和車輛依然非常有序,這樣可以把損失降到最小。學生在討論時能根據實事積極發言,從實事中感悟道理,產生共鳴。因此,教學內容與重大實事聯系在一起是十分有效的,讓學生交流時有的放矢。
2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還要善于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交流討論是我們常用的活動形式,合作探討,培養合作的能力。活動之前教師要讓小組成員明確小組活動的目的,有明確的小組分工,選拔優秀的小組長,讓小組學習開展的有聲有色,較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另外教學內容不同,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活動。有的適合小組探究,還有的適合表演。例如在二年級下冊《我學會了》一課教學中,教材中提到我們學會了什么?筆者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疊衣服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得成就感,增加勞動時的樂趣。
3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要促進真正平等的師生關系
思考來自于一學生的清明節日記:清明節到了,老師讓了解清明節來歷與習俗。問媽媽,媽媽不知道;問爸爸,爸爸不清楚;爺爺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帶全家去上墳。可上墳時看到的是香火彌漫,點香磕頭的場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悶。(節選)
日記引發深思: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就是本民族、本國文化的傳承,這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今年,國務院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結,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對傳統文化回歸的呼喚。可是由于多年來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漠視,加之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是一無所知。傳統節日的淡化,傳統文化的斷層,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關注傳統節日文化,留住我們的根”這一工程顯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一、縱里尋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的確,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歡度歲時節令,我們的孩子每年都反復參與節日的活動,節日期間豐富多彩的習俗風尚,人們的衣食住行,民族的傳統藝術,以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人際之間的各種情感,都會在兒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現,這種強烈的文化氛圍,以及其中蘊含著的道德資源,在新時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開發并利用好這些資源,將有助于提高小學道德教育的實效。正確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節日活動,既可以與傳統的優秀文化緊密聯系,弘揚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規范教育實現生活化、大眾化、行動化,體現時代精神。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經典詩文、獨特情趣。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開展尋根活動,培養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是對接的前提。
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三個一活動:開展一次調查活動,探究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師生共同擬訂傳統節日研究調查方案。內容可涉及傳統節日的來源、習俗、傳說、經典詩文等。通過小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鄉村、社區,實地調查走訪,通過報刊、廣播、影視、圖書館、互聯網、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寫出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開展一次知識競賽,比一比誰了解的習俗多;開展一次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在誦讀中與節日親密接觸,親密對話。
另外,學校應積極開展傳統節日文化的系列宣傳,利用國旗下講話、班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對學生展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報、制作展板、通過紅領巾廣播在校內進行宣傳,告訴學生節日的來歷,古人流傳下的習俗,好的活動建議等,激發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頭活水來
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這些節日中所蘊藏的內涵。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為重要,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
如何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對節日核心內涵進行概括和提煉,如端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七夕乞巧愛慕、臘八融和感恩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道德實踐體驗活動。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國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節在大多學生的眼中是“一個心情比較沉重的日子”、“懷念與悲傷的日子”,認為清明節就是“祭掃先祖墓地的日子”、“許多烈士為國家犧牲,要紀念他們”。除此之外所蘊含的豐富寓意,卻一無所知。
為了讓學生了解清明,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分析了清明節人文精神應有兩個層面:一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二是維護新生。如果把清明僅看成掃墓的節日,是一種偏見。清明節的活動還有郊游踏青、蕩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風箏等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為此,學校開展了系列德育實踐活動:
①追尋清明文化,搜集資料,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各地的清明節習俗;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背誦一首以上有關清明的詩。
②郊外踏青,開展拔河、踢毽子、蕩秋千、打羽毛球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
③跟隨家人祭祖、掃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經歷等;關注祭祖、掃墓活動中的現象、習俗;談談自己對清明節各種習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為文化傳統可繼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動應破除的?
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環保袋;閱讀先進人物或事跡,撰寫的讀后感。
實踐的收獲令孩子們興奮:交流中,他們發現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是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傳統佳節;誦讀會上,一首首描寫清明、春天的詩詞在朗朗傳誦;辯論會上,對于迷信習俗的辯駁,錚錚有理;體驗日記中,對于清明節的認識和感悟具體深刻。
正因為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清明節的內涵不僅是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的意味;不僅要傳承尊老愛幼的孝文化,還要弘揚珍愛生命、呵護自然、維護環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國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們過了一個文化內涵深厚的清明節,與傳統節日文化親密接觸,既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鍛煉了能力,心靈也受到了一次洗禮。
又如端午節,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重點還應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與偉大詩人屈原面對面: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后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寧愿去死也不愿離開故國半步的情懷,一直引起同學們的深思和探索;他那與日月齊光的高潔品德,激起同學們無限的仰慕。從中體味他那痛苦執著的偉大情感,體驗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夠發揮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過端午節,學習和傳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總把新桃換舊符
比較洋節日,一些傳統節日對中小學生缺乏吸引力,春節和元宵節等傳統節日之所以今天被國人看淡,與這這些節日大多來源于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
隨著經濟的發展,節日本身也應該發展。無論是元宵節也好,重陽節也好,它們都與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的傳統節日也應該跟著我們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動形式要多樣。要結合時令,組織各種類型的班際、校際活動,利用探究課、社會實踐、校班會,充分整合校園、社區、家庭、社會資源,開展大量的主題式、探究式、體驗式、尋根式節日文化活動,引領學生走進傳統節日,過傳統節日。
其次,可發揮家庭、社區、學校三方力量,共同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在傳統節慶之際,組織學生、家長、社區人士過傳統節日。如元宵節學做元宵,制燈籠,猜燈謎;端午節講屈原愛國故事、進行劃船比賽、拔河健身運動;重陽節進行敬老愛老活動。
四、千樹萬樹梨花開
繼承傳統不等于匍匐在傳統腳下,更不能把民族節日與外來節日對立起來。要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傳統節日習俗,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時代內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傳。同時又要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外來文化精華,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和尊重理解多樣文化的胸懷。
加強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創新節日文化內涵。如就春節期間是否該禁鞭展開辯論,就重陽節是否和母親節父親節進行整合向有關部門提出研究報告,并嘗試過一個推陳出新的傳統節日。
學情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外來文化涌入國門:國外動畫片、圣誕節、感恩節等對學生的影響特別大,農村鄉鎮傳統文化氛圍不濃,封建迷信卻較為盛行,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度較低。因此,讓學生認清文化多元化的影響是當務之急,幫助同學們處理好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勇于承擔發展先進文化的責任是重中之重。
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熱愛中華的情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樹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并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
2.能力目標:發展用辯證思想正確看待和分析文化多元化的影響能力,發展處理民族文化面臨外來文化沖擊問題的能力。
3.知識目標:知道文化認同的含義,知道民族文化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認識應該在文化交往中自覺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知道必須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難點:
我們要在文化交往中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第二站的教學重點,對于民族文化不僅要在理念上認同,更重要的是落實在學生的實際行動中,在生活世界中養成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理解怎樣豐富民族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是第二站教學難點。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列舉國外的動畫片、電視劇、電影名字。(小組列舉并在黑板上展示)
為什么大家會看到這么多的外國動畫片、電視劇和電影?如何看待這些影視動畫片在中國的流行呢?
請同學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站“強化文化認同”。
二、閱讀課文,自主學習
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會有大量的外來文化涌入國門?
2.文化多元化有什么影響?
3.怎樣處理好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既不會全面西化,又不會夜郎自大)?
4.怎樣豐富和發展民族文化?
三、小組討論,共同確定答案
1.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間政治、經濟的交流合作機會增多,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量的國外文化產品涌入國門,帶來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2.積極影響:文化的多元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豐富自己。
消極影響:文化的多元化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容易使我們迷失在光怪陸離的文化幻影中,削弱對民族文化的興趣,逐步失去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3.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同時我們必須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自尊,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根基。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民族文化的價值,樹立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學習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積極宣傳中華文化,善于同玷污中華文化的現象做斗爭,把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相結合,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民族文化。
四、設置情境,探究學習
1.出示本地肯德基、德克士等快餐店家長和孩子開心選購的圖片,播放《江南style》歌曲。
導入部分同學們列舉的外國的電視劇、動畫片。
同學們在閱讀欣賞之后思考回答:
這些外來文化的大量涌入,對我們有什么影響?我們的民族文化會被遺忘嗎?
2.“傳統文化知多少”知識競賽:
(1)說說“春節”“清明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的來歷及習俗。
(2)說說古代著名的書畫作品。
(3)說說古代著名的文學家。
(4)講講著名的神話傳說。
競答完畢之后,思考回答:
聽了這些傳統文化后,你有什么感想?
(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要積極宣傳中華文化,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3.多媒體出示網上惡搞雷鋒、孔子、杜甫的圖片和文字。
思考:面對這些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做?
(這些現象都是對我們中華文化的玷污,我們要譴責、舉報、制止這些圖片信息的傳播,積極同這些現象和行為做斗爭。)
五、作業設計
1.走訪:調查了解當地的傳統節日習俗和慶祝活動,給當地有關部門提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議。
2.宣傳:以故事的形式,向來本地觀光旅游的游客講述反映本地歷史人物美德的故事。
一、時間
1. 猜燈謎
正月十四(x月x日 周四)晚上 19:30—21:30
正月十五(x月x日 周五)中午11:30—13:30
2.品元宵
正月十五(x月x日 周五)晚上 17:30—19:30
二、地點
1.猜燈謎在公司辦公樓一樓大廳和左右兩側走廊
2.品元宵在公司食堂
三、內容
1.品元宵:x月x日晚餐供應元宵4個/份。
2.猜燈謎有7個方面的內容,總計400題,由總經辦、人力資源部、動力部、品管部、黨支部、工會分別負責編制謎面和謎底。
傳統的燈謎100個:字謎、成語、習俗、地名、人名等。(總經辦行政組負責)
公司制度問答燈謎50個:最新公司考勤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員工轉正考核管理辦法、員工晉升與降職管理辦法和獎懲管理辦法等(人力資源部負責)
公司的產品質量、體系知識燈謎50個,普及公司產品知識(品管部負責)。
生產安全知識燈謎50個(動力部負責)。
消防、安保、環境知識燈謎50個(總經辦安保組負責)。
十八屆六中全會及知識競賽燈謎50個(黨支部負責) 。
工會知識問答燈謎50個:普及工會知識,宣傳工會精神(工會負責)
編題人員將題目按格式制作謎面,于12日17:30前報送給總經辦王鑫。
四、猜謎規則
1.請各部門根據當天上班員工人數領取“馬年鬧元宵猜燈謎活動邀請券”(以下簡稱“邀請券”),保證每人一券,當天有效。x日13:00—17:00到前臺領取。
2.員工憑“x年鬧元宵猜燈謎活動邀請券”(以下簡稱“邀請券”)參加猜謎活動,必須現場猜謎,不得將謎面摘下帶走。
3.參加者有了自己選擇的燈謎的謎底后,記住該燈謎的編號并馬上前往“謎底咨詢核對處”按先后順序由工作人員予以核對,核對時應當出示一張“邀請券”,若謎底猜不對,“邀請券”不回收,員工可繼續參與活動;若答案正確,則工作人員將在“邀請券”蓋中獎章。同時工作人員將該燈謎的答案公布,表示該燈謎已經被猜中,不可再猜。
4.員工憑發放的蓋中獎章的“邀請券”到“抽獎處”按順序抽獎取獎品。憑蓋中獎章的“邀請券”只有一次抽獎機會(中獎率100%),抽出寫有數字的乒乓球,領取對應的獎品,獎品發完為止。若對應號碼獎品已領完則停止抽取該種獎品。
5.部分燈謎相關資料將提前在“多彩三安”微信公眾平臺上,供學習、參考。
五、活動工作計劃
1.活動現場設 “謎底咨詢核對處”和“抽獎處”。
(1)“謎底咨詢核對處”:地點在一樓前臺處,負責組織核對謎底,猜謎員工在核對謎底時須出示“邀請券”,答案有誤“邀請券”不回收,繼續讓其參與;若答案正確,則工作人員將在“邀請券”上蓋章,并做記錄;用對講機通知“謎底公布組”工作人員將猜出的謎底寫貼在謎面上公布。
(2)“抽獎處”:位置一樓展廳門口,負責組織猜謎的員工憑蓋章的“邀請券”抽獎,根據抽出的號碼發予對應獎品。
【2017年元宵節燈會活動策劃書二】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豐富員工文化生活,活躍節日氣氛,展現總裝分廠員工的積極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風貌,同時以增強員工凝聚力,營造良好的員工業余文化氛圍為目的,總裝分廠擬開展“慶元宵·猜燈謎”大型員工活動方案,旨在讓員工歡度一個溫馨、愉悅、寬松的元宵佳節。
一、活動主題:
猜燈謎·慶元宵
二、活動時間:
20xx年x月x日(農歷正月十五)晚上 19:00
三、活動地點:
總裝分廠南北樓連廊處
四、參與人員:
總裝分廠全體員工均可參加
五:活動準備:
1、x月x日前,由人力資源科負責收集各種燈謎,準備獎勵員工的小禮品;
2、場地布置:x月x日由環安設備科協助人力資源科懸掛元宵節小燈籠,并在南北樓連廊四周拉上紅絲帶,將燈謎吊在上面;
3、x月x日晚,由生產管理科協助人力資源科組織猜燈謎活動,包括人員通知,謎底核對,獎品發放及宣傳拍攝等;
4、x月x日由技術質量科協助人力資源科對活動現場進行規劃;
六、活動規則:
1、猜燈謎活動,必須是現場猜謎,猜謎者對所猜謎底確認無誤后揭下燈謎帶到所屬兌獎桌處進行核對,謎底正確者由兌獎人直接發放獎品,錯誤者由兌獎人員將燈謎重新掛回;
2、每個猜謎者一個燈謎,必須先到指定兌獎處核對謎底,確認無誤后,由兌獎人員回收謎面,猜謎者進行登記,填寫所猜中謎面題號、謎底、本人姓名、員工編號、班組之后,方可領取獎品;
3、猜對一條謎語兌換一份獎品。為了讓更多的員工參與活動,每人僅限猜一條。
4、謎語共300條:
第1-100條燈謎到1號兌獎桌核對答案,第101-200條燈謎到2號兌獎桌核對答案,第201-300條燈謎到3號兌獎桌核對答案。
七、獎項設置:
共設置獎品300份,猜對一條謎語兌換一份獎品,獎品兌完,活動結束。
二、課堂中的跨文化教學
1.加強詞語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
由于不同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社會因素的影響,英語和漢語中所謂的對應詞,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詞語教學中要以教材為核心,既要重視詞語的意思和交際功能,又要重視其文化背景知識的講授。例如《綜合英語教程》BookIII,Unit7中出現theweakersex一詞,這個詞是在文定的背景下使用的,暗示著對女性的歧視。學生弄清楚這一點才能理解這個詞應用的準確性。又如在中西文化中,表示顏色的詞匯尤其豐富,學生不僅要搞清楚它們的基本意義,更要注意它們在英語文化中不同的象征意義,否則就不能正確理解英語所表達的意思,甚至產生文化沖突,造成交際失敗。《綜合英語教程》BookI,Unit1課后練習中出現這樣一段話:Mr.Brownisaverywhiteman.Hewaslookingrathergreentheotherday.Hehasbeenfeelingbluelately.WhenIsawhim,hewasinabrownstudy.Ihopehewillsoonbeinthepinkagain.要正確理解這段話,就必須弄清每個表示顏色的詞在這段話中的意思。在英語中,white可表示“正直、誠實可靠”;green可表示“臉色發青或蒼白的病色”;人們經常用blue來描述人的情感,表示“憂郁”或“沮喪”等不快的情緒;inabrownstudy短語的意思是“沉思”;beinthepink短語的意思是“身體很棒”。所以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布朗先生是一位正直可靠的人。那天他看起來臉色蒼白,最近他經常悶悶不樂。我見到他的時候,他顯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點振作起來。
2.加強句子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
《綜合英語教程》BookI,Unit4中有這樣一句話:IntheUnitedStates,anactivistorganizationofolderpeoplecallsitselfthe“graypanthers”.在教學時教師應向學生介紹有關文化背景知識:在中國稱年齡大的人為“老人”,是對他們表示尊敬;而在西方,“老”表示風燭殘年,所以老人們都忌諱“老”,不服老。美國這個活躍的老人組織稱他們為“灰豹”,是因為其組織成員灰色的頭發,同時“graypanthers”這個名字來自一種兇猛的動物———美洲豹,這是老人們堅持獨立,以實際行動贏得社會尊重的象征。又如講解BookII,Unit4“HeWasMyFather”中Hedidn’tunderstandtheLatinthatwasspokenbeforetheceremonialmeal這一句時,要向學生介紹: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中世紀成為西歐學校、教堂和政府的統治語言,現在拉丁語仍然使用于羅馬教堂的宗教慶祝儀式,偶爾使用于學校畢業典禮儀式的賀詞。學生只有弄清楚這一文化背景知識,才能透徹地理解句意。
3.加強語篇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
如在學習Book3,Unit7時,可先向學生介紹文章的歷史背景:150年前的英格蘭約克夏郡小山村的農民重男輕女,勃朗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導致使19世紀文學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安妮、艾米莉和夏洛特三姐妹英年早逝的悲慘命運。
三、課堂外的跨文化教學
1.指導學生閱讀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
語言學習者可通過閱讀反映社會習俗、社會問題和社會價值觀的小說、報刊、雜志等課外讀物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知識。閱讀作品的選材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盡可能全面地覆蓋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并適當增加英語國家特色顯著的社會文化方面的內容。如在學習《綜合英語教程》Book3,Unit7時,可讓學生閱讀安妮的《愛格尼斯》、艾米莉的《呼嘯山莊》和夏洛特的《簡•愛》,了解這些作品反映的三姐妹所處的社會狀況以及她們對自身欲望與生活現狀的掙扎,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2.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實踐活動,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中西文化知識講座,借助錄像、電影等音像資料,使學生直觀地把語言與其社會文化背景密切聯系起來,加強對文化的感性認識。如《走遍美國》用連續劇的形式介紹美國家庭的生活趣事,其內容充實、涵蓋面廣泛、實用性強,真正寓教于樂,是學習西方文化交際的代表性作品。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辦以文化為主題的英語沙龍、英語角,組織英語文化知識競賽,學唱英語歌曲,編排舞蹈、戲劇晚會等,讓學生親身感受文化學習的重要性。例如教學《綜合英語教程》Book3,Unit11CreatingaCaribbeanSpringFestival時,教師就可以運用這些媒介和方法手段,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端午節以及西方的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等不同的節日風俗習慣,體會不同節日反映出的深厚文化底蘊,克服學習上的文化障礙,提高文化素養。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組織學生深入外資企業實習,組織有外籍教師參加的英語晚會,在與英語文化背景人的直接交流中獲得感性認識,體驗中西文化差異,正確理解和評價西方文化,在此基礎上正確借鑒英語國家文化的精髓。
一、調查背景及目的
少數民族大學生不但是少數民族中的精英人才,更是民族地區重要的未來人才。然而少數民族同學在多方面與普通大學生有著一定差異。經濟上,由于地區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可能來自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在經濟上與其他學生相比有一定差距,雖然學校與政府對少數民族尤其是民族大學中存在經濟困難的學生有特殊補助,但畢竟僧多粥少。學習上,由于少數民族地區高考題目相對簡單,同時對少數民族同學實行高考照顧分政策,使得少數民族同學在學習方面不如漢族同學,對其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壓力。
為此,筆者特此展開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生活現狀的調查,通過對問卷的整理、統計與分析,不僅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們的學習生活現狀,還能夠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與心理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二、調研概況
調研對象:吉林省長春市主要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包括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長春大學等高校。
抽樣方法:總體按高校少數民族人數分層抽樣,層次采取簡單隨機抽樣的抽樣方法,以保證樣本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樣本容量及樣本有效率:按所抽取學校的少數民族同學比例確定各高校發放問卷數。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問卷,有效問卷714份,有效率為89.25%。
三、調查內容
(一)問卷內容
1.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經濟情況
2.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
3.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4. 少數民族大學生慶祝節日的形式
5. 高校所開展的民族特色活動
6.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民族政策的認知程度
7.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榮辱感
(二)指標體系
四、相關意見建議
(一)從實際需求方面解決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困難
關心少數民族同學日常生活狀況,對于高校較為貧困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除對其建立綠色通道完善生源地貸款外,還可利用獎、助學生對其進行經濟補助,改善少數民族同學生活條件,解決少數民族同學實際需求問題。
(二)舉行“一對一幫扶”活動
為了能進一步改善高校少數民族同學的生活現狀,高校可考慮舉行“一對一幫扶”活動,即漢族同學對少數民族同學進行一對一的援助活動,無論是在學習上或是在生活上。這樣做可以促進各民族的交流與發展,并減少少數民族同學在異鄉生活的孤獨感。
(三)高校成立“少數民族聯誼會”部門
為了進一步的服務少數民族同學,傳播民族文化,高校可考慮成立“少數民族聯誼會”部門,以增進民族團結,共促和諧校園。少數民族聯誼會可承辦少數民族節日慶祝活動,舉辦少數民族特色活動。
(四)少數民族節日全體同學共同慶祝
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節日方面有著一定的不同之處,在漢族同學看來可能不是十分重要的節日,但在少數民族同學看來卻如同春節般重要,如開齋節、古爾邦節等。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期間依然會參與本民族的重要節日。為加強各民族交流,可考慮漢族同學與少數民族同學共同慶祝少數民族特色節日。
(五)舉辦少數民族特色活動
學校應舉辦各種豐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如:民族文化節、民族風采文化大賽、民族知識競賽及民族特色晚會等各類民族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增進各民族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進彼此了解,使更多的漢族同學了解少數民族,了解少數民族文化,以使少數民族同學更好的融入大學生活。
(六)民族懇談會
開展“民族懇談會”活動——高校領導與少數民族同學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深層次的了解少數民族同學的生活現狀,為少數民族同學掃除疑惑,排憂解難,讓少數民族同學對大學校園有一種家的歸屬感。
五、總結
通過此次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少數民族同學的生活現狀正逐步改善與提高,面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我們看來了民族的未來與希望。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所在。弘揚民族文化是民族政策的主要方面。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悠久歷史的積淀和文明的結晶。在幾千年改造世界、適應環境的長期歷史發展中,各少數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同時,又由于少數民族的地域性及經濟滯后性,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許多方面對大學生活有一定的不適應。為此,我們應弘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本著民族文化交流的宗旨及為少數民族同學排憂解難的原則,營造民族文化氛圍,加強各民族同學間的了解,展現高校少數民族學子朝氣,讓同學們體驗民族風情,感悟民族風采,加強中華各民族的大團結,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文化,為民族團結作出貢獻,為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維護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歡慶中秋節主題策劃方案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團圓節。
2體驗與家長、老師、同伴一起過節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圖片袋:月亮、兒童畫、已剪好的黃色月亮(圓形或月牙形)足量
2視頻:《月亮做衣裳》
3足量的月餅
【活動過程】
1介紹節日向幼兒介紹中秋節的來歷,讓幼兒知道8月15是中秋節
2欣賞故事聽《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故事
討論:月亮有沒有穿上好看的衣裳?為什么?師幼互動交流,了解月亮是不斷變化的。
3談話品嘗
A中秋節我們吃什么?
B教師出示月亮圖片,師幼一起賞月。(引導幼兒說一說月亮里都住著誰?)
C朗誦華文早讀兒歌《看月亮》
D吃月餅
【親子時間】
“月亮的故事”放飛夢想活動:以“月亮”為主題,幼兒與父母自由創作
歡慶中秋節主題策劃方案二在這一天很多企業公司舉辦中秋活動是個很不錯的策劃。既宣傳了企業公司文化,同時也是對企業公司一個美好未來的既定,更加堅定員工的信念,大大提高員工的歸宿感。
一、活動背景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作為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在這一天所有的中國人都會抬頭望著一年中最亮的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中秋豐收節,同時也是一個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節日。
二、活動目的
借著節日活躍公司氣氛,豐富員工業余生活,實現公司與員工間的互動,密切內部的人際關系,活躍身心,使員工能以更蓬勃的朝氣,更積極樂觀的心態、更融洽的關系投身工作。鞏固企業文化氛圍。
三、活動主題
“同喜同賀中秋佳節,同歡同樂精彩華聯”
四、活動時間
今年的中秋節為_月__日
五、活動地點
_____區
六、活動人員
公司全體員工
七、相關準備
由人事部預先聯系好前期準備事宜,做好活動安排;相機;(可以上傳到群空間里面)。準備好員工通訊錄,確保在活動中與每位員工聯系。
八、活動安排
1、吃飯:A、__區直港大道34附5號“____”人均¥32元;
B、___區__大道上___“____”人均¥49元。
2、唱歌:地址:___西郊路19號歡樂迪KTV。
3、互動游戲(可定為飯桌上的游戲)。
果園,菜園,動物園
九、活動經費
餐飯預算標準:控制在4000元以內。
娛樂預算標準:豪包消費控制在800元內。
總統包消費控制在1500元內。
十、活動準備
略
歡慶中秋節主題策劃方案三隨著中秋節的到了,我_小學特制定了小學中秋節活動方案如下:
一、活動目的
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節的思鄉之情和祝福團圓的美好情感,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
二、活動主題
月兒圓圓話中秋。
三、活動時間
_月_日。
四、活動內容
1、“中秋月圓知多少”十分鐘隊會
讓學生收集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習俗、美食等知識、圖片等,通過十分鐘隊會,在交流、討論、展示中走近中秋文化。
2、賞月品月話月餅
中秋月圓夜,與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賞月品月餅,三代人從品種、味道、價格、包裝等方面話一話、比一比各自童年的月餅。
3、小小歌謠傳情意(一年級)
利用音樂課學唱歌謠《爺爺為我打月餅》,激發學生懷念爺爺的情感,在理解歌曲內容的基礎上,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知道老人曾為我們祖國,為我們大家,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4、佳節感恩送祝福(二年級)
用自己喜歡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張精美的愛心卡,寫上一句祝福的話語,送給自己最親近的人,傳達感恩祝福之情。
5、追根溯源話中秋故事會(三年級)
收集中秋由來的傳說,組織開展最根溯源話中秋故事會。
6、情滿中秋詩詞吟誦比賽(四年級)
通過詩詞吟誦,讓學生接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懂得感恩的思想,營造詩意的校園學習生活環境。
要求:內容不拘,自己作品、唐詩宋詞、中外詩歌、兒歌童謠等皆可,形式力求新穎,每班不少于10人參加,時間不少于2分鐘。
7、同享中秋明月,共建綠色家園(五年級)
月餅盒的過度包裝浪費了寶貴的木材、紙張和金屬材料,為了減少環境污染,善用資源,倡議隊員們巧用月餅盒,開展變廢為寶小制作,并可用來布置教室。
歡慶中秋節主題策劃方案四一、實施背景
通過本次活動策劃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各地各民族在中秋節里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節日的淵源、形成,民間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載的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內涵,以此來體驗中秋節吃月餅慶豐收、慶團圓、送祝福、送親情的意義;體會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班級大家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同時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時間
中秋節前兩天
三、活動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
2.通過了解家鄉過中秋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過對節日的了解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
4.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四、活動準備
將學生分為六組分課題收集各地中秋節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以及中秋的相關資料。
五、中秋節活動方案
(一)第一階段:活動準備
1.搜集有關中秋節的名稱、由來、中秋燈謎和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等等。
2.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二)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入活動
1.情境導入
2.進入活動主題,交流感悟
第一主題:話說中秋
(1)中秋節的由來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3)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題:中秋實踐活動
(1)設計別致、精美的月餅圖案
(2)舉辦月餅宴
3.討論中秋節活動方案
(1)中秋節就要到了,你們有什么想法嗎?談談今年打算怎么過中秋節。
(2)同學們之間交流。
4.小結
同學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班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三)第三階段:拓展,延伸
中秋節是歡慶豐收的節日,是團圓的節日。中秋的月餅象征著人們渴望家人團圓、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初步了解中秋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欣賞吟誦了月亮的詩詞。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1.中秋的風俗習慣。
2.中秋的傳說和故事。
3.月亮的傳說與故事。
4.關于月球的小知識。
5.關于中秋的詩詞。
6.關于中秋的食品。
六、反思與拓展
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作品的展示與評比,指導學生總結研究成果,最后舉行主題展示活動策劃,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價值,同時,教師適當引導與鼓勵學生進行其他研究活動的興趣。
期待每個學生的參與,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
歡慶中秋節主題策劃方案五一、活動指導思想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節。時在夏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并稱四大傳統佳節。中秋節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兩漢時已具雛形,時在立秋日;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八月是作物收獲季節,慶豐收、賀團圓,“花好月圓人壽”便成了中秋節的主題。中秋節闔家團圓,月亮升起時,獻月餅、瓜果以祭月,古風延續至今。
我們開展此次班會,培養學生的傳統觀念,從中國傳統佳節中秋中體會中國結——福祿壽喜財安康——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情結,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對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傳統觀念和意識,重視友情、親情,理解“團聚團圓”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義,從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擁有的幸福生活。
2、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傳統佳節中秋文化,關于月亮傳說、中秋習俗、詩詞歌賦、中秋燈謎等,從中深刻體會中秋節的意蘊,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讓學生初步懂得人類優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
三、活動安排
1、活動主題:月到中秋分外圓。
2、活動對象:全班學生。
3、活動時間:班會課。
4、活動形式:觀看資料片、知識競賽、歌曲競猜。
5、活動準備:
(1)挑選兩名主持人主持活動并注意記分和計時。
(2)收集相關的中秋燈謎和歌曲。
(3)全班分成四組,選出答題代表,組長做好組員溝通工作,準備組內節目表演以備懲罰之用。
(4)競猜規則宣讀。
(5)準備書簽。
四、活動流程
第一階段:主持人開場白。(2分鐘)
主持人男女:各位老師、同學,歡迎大家參加我們的“月到中秋分外圓”的主題班會。
女:提起中秋,大家會想到什么嗎?像中秋的詩歌,古人關于詠月暢懷的詩歌何其之多呀。
男:那就讓我們來考考大家。舉頭望明月。
同學們:低頭思故鄉。
女:海上升明月。
同學們:天涯共此時。
男:月是故鄉明。
同學們:茶是故鄉濃。
男:看來大家對于中秋佳句都了解得較深啦。那么,中秋節的來源不知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女:這個我知道,是跟“唐明皇夢游月宮”有關的。
男:沒錯,這個故事自古以來就廣為人們傳頌,請大家欣賞短片《中秋節》。
第二階段:女主持人放短片。(5分鐘)
第三階段:競猜。(15分鐘)
必答題:猜燈謎,每組兩道,由代表抽題。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自古以來,人們視讀書為提升人類自身精神境界的一劑良藥。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的海量膨脹,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正逐漸改變傳統的閱讀方式。“即時在線瀏覽正在取代傳統青燈黃卷式的經典閱讀,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的‘淺閱讀’正成為閱讀新趨勢。”――“2007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上,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的一番話引起與會者共鳴。柳斌杰說,以快速、、快扔為消費特點的“淺閱讀”,符合大眾流行文化與消費文化的基本特質,符合現代社會人們追求休閑與娛樂的需求。但由此導致的非導向閱讀、功利性閱讀等現象,將會對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長、精神發育、知識訓練乃至價值觀、世界觀塑造等產生不良影響。“面對這種現狀,出版業應當承擔起更大的文化使命。出版業必須在內容建設上有所堅持,把出版物做深、做寬,提升出版物的內在文化含量。”這就對社會媒體的文化使命提出了要求。
《溫州日報》周末版的“甌越?閱覽”副刊致力于營造“深閱讀”的文化氛圍,倡導終身閱讀,當好文化田園的守望者和傳承者,很好地擔負起了社會媒體引導和喚起民眾閱讀熱情的文化使命。
一、立足科學的市場調查,明確角色和功能定位
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的一份調查“北京報業市場總體規模和結構考察”表明,在讀報的人群中,有31.4%的讀報人表示雙休日比平日讀報的時間多一些或多很多,看報時間增加的人數比例比減少的人數比例要高出6.8個百分點。
《溫州日報》作為地方黨報,其受眾人群的總體特征是: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年齡結構:讀者多為成熟理性人群,35―55歲是其主要群體。綜合起來看,這部分讀者多為管理階層或白領工作人員。他們在閱讀內容、閱讀方式和興趣上,都有明顯的穩定性和專指性。他們往往在家庭和事業發展中擔任主角,正處于人生最繁忙、緊張的時期,因此節假日(雙休日)是他們相對輕松與自由的時間段,他們更傾向于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放松工作的疲勞,汲取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塑造自身的人格,為自身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積蓄養分。黨報的受眾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群是青年學生。他們也只有在節假日(雙休日)從繁忙的課業中解脫出來,通過報紙廣泛了解與學習和自己興趣相關的知識,擴大自身的知識領域。溫州日報的“甌越?閱覽”副刊立足于科學的市場調查和分析,抓住周末休閑時間充足,讀者有可能“深閱讀”的機會,逢周六出版,其傳播質量和傳播效率均有所提高。可以說,準確而又明朗的定位,使“甌越?閱覽”副刊具有了廣闊的市場。
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引導民眾的閱讀熱情
和有關部門及同城媒體聯合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活動,有助于擴大影響力,造成聲勢,吸引讀者參與。例如,為了倡導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倡導廣大青少年讀名著的好風氣,溫州日報副刊部聯合市圖書館、溫州廣播電視報、溫州電視臺總編室等單位從2002年春節起推出“讀經典名著,看經典影片”活動,堅持了一年多,受到市民群眾的歡迎。活動期間還進行了有關閱讀名著的調查、知識競賽等。
此外,副刊上開辟專欄“書之緣”,編發部分讀者的閱讀經歷與閱讀經驗,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既與讀者拉近距離,又告訴普通讀者:“你也可以成為讀書人!也可以成為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人!”《我的讀書年代》《我的學術生涯》《愿做讀書人》《在閱讀中“永生”》等文,無不彰顯一個明明白白的道理:讀書是必須的生活,是我們尋找自己價值所在的原點。不管塵世如何喧囂,世間如何浮躁,在文字的世界里,人們總能夠找到自己的平
衡。
三、崇尚強化經典閱讀,提供獨立深邃思想
“自由談”、“書評吧”等欄目則側重對經典作品的深刻挖掘,堅持獨立思考,使浮躁年代的大眾產生心靈上的振動和共鳴。《兩個小女孩的成長》與《兩個小男孩的成長》兩篇短文饒有趣味。 《兩個小女孩的成長》把林黛玉與白雪公主放在一起,《兩個小男孩的成長》把匹諾曹和孫悟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讀出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觀念及對兒童成長的不同影響。類似的小文還有很多,這些文章均立意清新,經典中讀出令人深思和叫絕的新意。而從這些小文中也傳達出副刊編輯們的理想:崇尚經典,品味經典,堅持對經典的閱讀,對經典的深刻挖掘,以推動經典閱讀活動經常化、生活化。
閱讀還要堅持獨立的思考。《堅持個性化閱讀》一文,對當今名人喜好為他人開書目表示質疑,認為這與個性化、自我化的閱讀規律有出入,是無法真正從閱讀的本質上反映出閱讀的精神的。《醒著的知識分子》認為“如今知識爆炸,掌握知識的人越來越多,掌握知識并運用知識為身家計的人越來越多,真正無愧于知識分子稱謂的人卻越來越少”,對當代知識分子喪失批判意識提出批評,大聲疾呼具有胸襟、抱負、擔當,特別是清醒的真正的知識分子。這些短文不趨時、不趨勢、不從眾,發出的聲音是真正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是有著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為大眾開出的一劑苦口良藥,從思想上引起讀者的震撼和共鳴。清代著名畫家戴醇士談作畫時曾經說過:“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這些“自由談”能真正打動人和征服人,讓人深思,幫助讀者從深度上把握社會脈搏的跳動,認清事物的變化規律和發展方向。
四、傳播本土文化信息,滿足讀者心理需求
在媒體多元而又非常發達的今天,新聞本地化是城市報殺開一條血路的戰略之矛。新聞報道固然如此,文化信息的傳播也是如此。“溫籍新書架”、“溫籍作品”致力于溫州作家作品的介紹。由于都是溫州本土的作者,因此讀來倍感親切,覺得富有人情味,因而能夠引起普遍關注。4月11日,溫籍著名作家林斤瀾在北京逝世。4月18日該副刊推出紀念林斤瀾先生的專版。《從溫州走出的“怪味”小說家――緬懷溫籍著名作家林斤瀾》《文壇評論林斤瀾》《矮凳橋風情》,名段摘錄、林斤瀾簡介,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并與溫州很貼近的林斤瀾形象。《像教育家一樣教育孩子》《蔡笑晚教育家書》講述了溫州一位普通父親,是如何精心竭慮培養子女走上成功之路的,這對當前的家庭教育與成才教育頗具指導意義。
講座亦有提升人的精神層次的積極作用。2008年正值改革開放30周年,為此,繼開辟“書寫溫州三十年”專欄后,溫州日報副刊部與溫州市社科聯、溫州市圖書館聯合主辦,推出“話說溫州30年”系列講座,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此外市內其他文化講座也在該版得到及時的預告。在2009年1月24日的甌越?閱覽上,預告春節期間溫州市社科聯、市文聯、團市委、市圖書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人與文化”系列公益講座;緊接著在2月7日的閱覽上
以《聽聽講座過新年》為題作了較大篇幅的專題報道。文章題旨明確,倡導過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新年。
五、立足特色鮮明的文化沃土,打造個性十足的地域文學
文化是文學的土壤,如果一個省區的地域文化是一塊“底肥”充足的沃土,往往會深刻地影響作家的審美傾向和藝術風格的形成。文學既然是文化的結晶、文化的載體,那么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對它加以詮釋既可以拓寬研究的廣度、深度,還可以創建全國或地方文學史研究新框架、新體系。溫州就是這么一片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它的文化基因世代相傳、源遠流長。在溫州這塊土地上,無論古老的田園村落,還是詩文典章;無論是宗族殿堂,還是街衢古屋;無論是風俗習慣,還是禮節禮貌,都形成了獨特的“溫州文化”。溫州還有著特殊的地域環境及奇美的山川風光;闖遍天下的溫州人和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經濟”,也是聞名海內外的一大奇觀。甌越?閱覽副刊承擔起了打造具有鮮明溫州特色的地域文學的重任。以芙蓉古村現當代60年歷史變遷為主線的長篇小說――《芙蓉外史》;溫州市作家、學者許宗斌多年來對雁蕩山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雁蕩山筆記》;匯集溫州市龍灣歷史文化名人代表作,梳理龍灣文化發展脈絡,探究龍灣人文演進歷程――《千年沉淀》;反映上世紀80年代溫州改革開放期間一段歷史的紀實報告――《溫州試驗:兩個人的改革開放史》等著作,都在此副刊上作了較大篇幅的介紹與推薦,從不同角度與側面表現出了溫州的地域環境、歷史變遷、政治經濟、人文景觀、世態習俗、自然風光。可以說,“溫州地域文學”至少在甌越?閱覽副刊上已露端倪。
閱讀生活的成功與否,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追求一種有深度的閱讀,這是一種訓練思維、熏陶美學修養以及培養人文情懷,甚至形成人生價值觀的過程。只有經歷過一段艱苦的閱讀歷程,才能達到必要的思維深度;也只有經歷這一歷程,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才不會喪失有效傳承的基礎。甌越?閱覽倡導讀書,教人愛書,為建設一個書香社會而一直不懈地努力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