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匯總十篇

時間:2023-10-08 10:10: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

篇(1)

一、引言

泰安是中國山東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旅游城市。市內的泰山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1年被列入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1998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2006年又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泰山以其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每年吸引著上千萬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旅游業是泰安支柱產業,在城市經濟和諧發展中的作用尤為重要。

旅游業是一項綜合性產業,集食、住、行、游、購、娛等為一體,通過產業關聯帶動、吸納就業等功能,推動城市經濟和諧發展。現在旅游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對城市經濟和諧發展的助推效應愈加明顯。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旅游統計體系、統計方法和統計資料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旅游業在城市經濟和諧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科學、客觀的統計分析。

本文基于旅游經濟學、統計學等理論,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城市旅游經濟和諧發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泰安為例,主要就優化產業結構和緩解就業壓力兩個主要方面對泰安市旅游業進行了比較全面、科學的統計分析,探討了旅游業對泰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從而科學界定旅游業在城市經濟和諧發展中的作用。

二、旅游業對泰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優化產業結構,拉動經濟增長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對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按照旅游經濟理論,發展旅游業能夠增加國民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并能促進環境產業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等。

1、優化產業結構,帶動關聯產業發展

由于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極強,其經營影響范圍涉及國民經濟的許多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必然會給相關產業提供廣闊的需求市場,直接或間接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國民經濟構成比例的調整和優化。據統計:旅游業直接影響的行業有12個,間接影響的行業有47個,引致影響的行業有20個。同時,旅游業的發展又依賴于這些行業,旅游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行業發展的基礎上。為保障旅游業的發展,政府必須向一些行業部門增加投入,必定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和配套設施的完善。因此,發展旅游業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據2009年山東旅游統計便覽:在旅游消費構成中入境旅游者長途交通的花費占總花費的17.35%,購物消費占總花費的19.45%,住宿費用占總花費的21.25%,餐飲費用占總花費的18.33%,即旅游活動中的基本消費占總消費的76.38%,而用于游覽、娛樂、郵電通訊及其他消費項目的費用分別占總消費量的10.73%、5.27%、0.82%和11.35%。從以上統計分析可見旅游業在推動城市旅游發展的同時,支撐關聯產業發展,進一步帶動了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對城市經濟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增加經濟總量,提高財政收入

近十二年以來泰安旅游總收入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見圖1)。據統計: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時,加大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稅收收入。

一個城市的旅游總收入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食、住、行、游、購、娛等所花費的總和,是旅游者直接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收入。而旅游消費所帶來的總的財政收入應是旅游直接影響行業、旅游間接影響行業和旅游引致影響行業因旅游而帶來的財政收入之和。由此可見,旅游總收入對泰安GDP的影響反映的是旅游業對泰安GDP的直接貢獻(見表1),也是旅游業對財政收入方面的顯性貢獻,除此之外,旅游業還可以通過由旅游業直接收入而產生的間接收入和誘導收入影響泰安GDP,影響財政收入。

通過以上統計分析可以得知:2007年旅游業總收入對泰安經濟的直接貢獻率就達到了9.07%。這充分說明了旅游業對增加泰安經濟總量的重要,旅游業已成為泰安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緩解就業壓力,加快城市化進程

旅游業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為勞動者提供眾多的就業機會。根據旅游業的內容以及旅游業的特點,旅游業為社會就業方面所做的貢獻應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旅游業直接提供的就業崗位,這些就業崗位包括 “食、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服務的直接從業人員;二是旅游間接或引致行業提供的就業崗位。

據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資料表明:旅游業直接就業者每增加1人,社會崗位就會增加3個-5個。2007年泰安市接待海內外游客約1000萬人次,旅游接待人數與直接就業比(國內為25∶1-40∶1),假定全部按40∶1計算,則2007泰安旅游業可提供的直接就業機會為25萬個,間接就業按1∶3計算為75萬個,可見旅游業具有巨大的就業促進效應。隨著泰安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與旅游業直接相關的產業,如旅游運輸業、旅行社、旅游餐飲、娛樂等旅游配套行業迅速增加,大量吸納社會勞動力,為社會勞動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化解了就業矛盾,起到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作用。

三、結論

從以上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旅游業對泰安城市經濟發展貢獻顯著:2007年泰安旅游總收入達到109.4億元,對泰安市GDP的直接貢獻率達9.07%;旅游業極大地帶動了泰安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勞動力,緩解了就業壓力。現在,旅游業已經成為泰安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并將為泰安城市經濟和諧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瑜.旅游業對福建經濟發展貢獻度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

2、李江帆等.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分析――以廣東為例[J].旅游學刊,2001(3).

3、劉海鴻.旅游業與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山西經濟,2003(10).

篇(2)

按照傳統的看法,擁有田園風光的城市是農業社會的典型特征。農業社會很少有大規模的工業和居民集聚的城市,居民分散居住并以就近的田土產出為主要生計。但是,原始的自然經濟狀態下的社會經濟活動必然是發展緩慢、停滯和處于低生產率水平的狀況,它無法供養眾多的人口和滿足現代社會豐富的需求。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經濟活動的績效說明,城市的發展脫離了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的模式,甚至極端地企圖“征服”和“改造”自然,最終受到自然的懲罰,有關的經濟活動也是不能可持續進行的。

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就開始意識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問題。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就系統地提出了人類未來面臨的一系列嚴峻挑戰和世界范圍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反映出經濟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由羅馬俱樂部的研究層面開始向政策層面的實施過渡。目前國際上提出的“低碳經濟”概念,其實質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從消除人類活動的二氧化碳過量排放的角度所提倡的自然和諧和經濟可持續理念的具體經濟模式的方案。成都市按照自然和諧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將其未來發展模式定位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

實現方式――走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歷史演變過程來看,農業社會的成都曾經是典型的與自然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早在2000多年以前,李冰對岷江水患的治理,即采取了順應自然和與自然和諧的方式,建成了世界級的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古代中國最發達的農業生產的區域,豐富而穩定的農產品供給也形成了成都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物質條件。“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農區桑樹的普遍種植、家庭養蠶、蜀錦織造和“南絲綢之路”形成了有機的“產業鏈”,給“錦官城”成都的城市居民帶來穩定的收入和財富。都江堰的灌溉、航運、供水的綜合功能發揮,使成都以及四川農業社會的經濟長期保持可持續的穩定態。但是從傳統工業社會的角度來看,農業社會的成都市是一個典型的休閑消費城市,餐飲美食文化譽滿全球,但城市居民收入來源卻具有明顯的非生產性質和收入增長緩慢的特征。

成都工業化的城市發展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基于對農業消費城市進行改造的基本目標設計,成都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為綜合性的產業城市。在“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對成都進行了大量基本建設投資,為城市引入了制造、冶金、化工、紡織等大型骨干企業,使成都市的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成都城市的生產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

但是由于當時的人們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對“產業”理解的偏差,從而使當時的許多生產經濟活動乃至社會活動開始背離與自然和諧的原則。例如,成都工業化的城市布局范式,使傳統的宜居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城鄉全民辦工業的模式(城市發展“街道工業”、農村發展“鄉鎮、村組企業”),使城鄉經濟資源配置混亂和低效利用;以過量化肥、農藥為主的“無機農業”生產方式的推行,使農村的農用土地、飲用水和空氣面源性污染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城鄉商業和服務業的限制發展政策,使城市經濟功能得不到充分合理的發揮。這些都長期制約了成都的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即使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傳統城市經濟理論的限制和缺乏深入的區域發展趨勢和比較優勢研究,成都在工業化過程中對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的定位仍然存在不準確的地方,這在前幾年的“工業強市”的決策上都仍然有所體現。如將第二產業的比重規劃過高,對成都發展以金融、咨詢、科技服務等現代高端服務業的地位認識不足,對一些重化工業的非最佳產業選擇項目仍然竭力保留和盲目引入等等。

顯然,當前成都提出的“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發展模式不是回歸到原始的自然經濟狀態,而是代表成都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理念的轉變,是對自然和諧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認識深化的結果。這種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從上世紀90年代成都開展府南河改造工程等城市人居環境整治開始,到提出“三個集中”(人口向城鎮和鄉村居民點集中;工業向工業集中區集中;土地向產業化經營集中)以及“城鄉一體化”時都有所體現。2007年以來,成都市成為全國城鄉統籌發展的綜合試驗區后,對城市發展理念又進一步有所升華。由于有了“建設田園城市”的現展理念,對耕地和綠地、水系等環境資源的保護,自然就成為田園城市發展的理性選擇和自覺行動。

思路設計――發展低碳產業,實現城鄉統籌

成都在城市發展的思路設計上要建立“后工業時代”的超前意識,不要為了眼前的GDP增長而犧牲長遠的利益。其中城市布局的優化和傳統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是目前的當務之急。要在區域分工和優勢發揮上從四川、西部、全國和世界的整體上前瞻思考,真正做到與自然和諧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跨越式發展。

篇(3)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202-06

引言

萍鄉市位于湘贛交界處,與滬杭鐵路、湘黔鐵路、貴昆鐵路連成一線,319、320國道和滬瑞高速貫穿南北東西。截至2010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8.13%、63.31%、28.6%。在2002―2010年時間段,第一、三產業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第二產業比重則逐年上升。與此同時,煤炭資源近乎枯竭,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只能支撐煤炭工業十年的生產,城市轉型刻不容緩。隨著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中原經濟區、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一批中部區域經濟開始崛起,以城市群發展為依托,“增長極”“點―軸”“網絡”開發并存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增強城市的集聚化效用形成增長極,強化兩點之間的城市聯系,以交通干線或經濟帶的點―軸帶動模式,依托城市群輻射作用的網絡經濟發展模式是中部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2006年《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12條和15條中明確指示“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和“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政策意見。國家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優化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二章“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第二節“提升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同時明確指出“萍鄉:全面對接長株潭城市群,打造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示范區”。城市與城市、城市群對接需建立在兩者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經濟關系基礎之上,萍鄉市在與長株潭城市群對接時,在江西省內又處在怎樣的一個經濟角色。在此背景下,作者通過比較分析省內城市和長株潭城市對萍鄉市經濟影響,綜合得出萍鄉經濟發展方向。

一、文獻綜述

1880年,英國人口統計學家雷文茨坦(E.G.Ravenstein)率先將萬有引力模型引入到社會經濟領域進行人口分析,使得引力模型在與經濟領域問題分析研究結合上日益緊密。1929年萊利(Reliy W.J.)通過引力模型分析得到一個城市的零售市場大小與城市人口規模和兩地之間距離的關系,此后,康弗斯(Converse P.D.)提出的斷裂點概念在萊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空間相互作用理論。1942年GKZipf首次將萬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空間相互作用分析,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空間的模型研究方法。1950法國經濟學家(Francois Perroux)提出增長極理論,經J.B.boudeville將其引入到區域經濟理論之中,并在經濟學家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赫希曼(A.O.hischman)等的研究上不同程度的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使區域增長極理論成為區域開發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在這基礎之上,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士又提出了著名“點―軸”理論,以地理學家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為代表的空間擴散理論也成為20世紀50年代研究城市空間經濟學的重要成就。90年代以來,以姚士謀、顧朝林等為代表的國內一批經濟學者對長三角城市群的空間理論和分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朱英明、苗長虹等也在城市產業聚集模型和計量研究方面取得了豐富成果[2]。本文主要通過引力模型和地緣經濟的角度來分析城市與城市或城市群之間的經濟聯系量和經濟聯系關系。

二、研究方法

(一)城際空間聯系

城市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之間多向或雙向的資金流、物流、技術信息流、人力流動等多種因素的流動方向,它是城市聚集或輻射所產生的作用。它的強度與城市的發達程度成正比,城市發展水平越高,外部效應就強,城市流強度就越大。并且,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加,城市流強度呈逐漸減弱趨勢。在城市流的基礎上,城際空間聯系綜合考慮了兩城市之間的城市發展水平和空間距離,在測量區域之間經濟影響程度大小方面可操作性強。在指標選取上,選取了制造業、建筑業、交通倉儲業、金融房產業、行政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商貿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租賃商業服務業)、科教文衛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教育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七大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Rab=G [3] (1)

式中:Fa為a城市流強度,Fb為b城市流強度,D2ab為ab之間的空間距離,G為兩城市之間的介質系數,為了便于計算取值為1。Rab表示ab兩城市之間的城際空間聯系。

Fi=Ni×Ei [4] (2)

式中:Ni為i城市的功能效率,Ei為i城市的外部功能。

Ni= (3)

式中:GDPi為i城市的生產總值,Gi為i城市的從業人員總數。

Ei=Eij

Eij=Gij-Gi×(Gj/Gm) (4)

式中:Eij表示i城市j部門的外向功能,Gij表示i城市j部門從業人員數,Gj表示j部門全國從業人員總數,Gm表示全國從業人員總數。

Lqij= (5)

式中:Lqij為i城市j部門的從業人員區位熵,若Lqij

D2

ab= [5] (6)

式中:Ki表示運輸方式的權重,Ci表示運輸方式的貨幣成本,Ti表示運輸方式的時間成本(Ti=,d為兩地之間的距離,s為運輸方式的平均速度)。

(二)引力模型

在缺少資金流、技術信息流等數據情況下,修正的引力模型不僅在分析城市間的經濟聯系以及城市規模的輻射效應有著顯著作用,在研究城市空間結構和產業規模方面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克魯格曼指數作為衡量影響城市間經濟聯系的產業結構因素,彌補了引力模型在測算城市間經濟聯系關聯性上的不足,通過分析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差異,進而衡量產業分工的專業化程度,借助此來研究城市間產業經濟聯系大小,Kij越大則產業差異性越大,經濟聯系強度就越強;反之,Kij越小則產業差異化越低,經濟聯系度就弱。城市間的經濟聯系反映的是城市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但無法反映城市在外部經濟聯系中所接受經濟輻射的強度,為此,通過經濟隸屬度就能夠完整地測度出一個城市在整個對外經濟聯系中的權重大小,更加直觀的分析城市經濟聯系。計算公式如下:

rij=Fij/ Fij [6] (7)

式中:rij表示經濟隸屬度,是ij之間的聯系強度與i對外聯系總和的比重。

Fij=Kij [7] (8)

式中:Fij為ij兩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量,S、P、G分別表示城市建成區面積、人口數量、GDP,Kij為克魯格曼指數。

Kij=

- (9)

式中:t表示產業部門,git、gjt分別表示ij城市t產業部門的從業人數,gi、gj分別表示ij城市所有產業部門的從業人數。

(三)歐氏距離

歐氏距離是地緣經濟關系的重要測度法,它是一種測量不同區域間經濟相似性或差異性的計量方法。各個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量、城市流強度雖然能夠知道城市之間的具體經濟聯系,但卻不能知道城市之間具體的經濟關系。因為經濟聯系并不能代表他們之間所有的經濟關系。根據地緣經濟學分析,城市之間可能存在著競爭關系,也可能是互補關系,還可能是無明顯關系。所以進一步引入歐氏距離來測量萍鄉市與其他城市之間的經濟作用關系。地緣關系的類型有兩種:競爭關系和互補關系。在經濟聯系量的基礎上分析他們之間的經濟作用關系才能真正準確地描述出它們之間的經濟相關性。

地區之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表現在資源可流動動性大小上,資金、勞動力、生產資料等一般都是從效率低的地區流向效率高的地區。所以作者選取X、Y、Z、W四個綜合性指標。

X=某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該地區GDP

Y=某地區職工工資總額/該地區GDP

Z=該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該地區GDP

W=某地區第一產業總值/該地區第二產業總產值

式中:X表示資本使用效率的高低,X越大則表示資金轉化率越小,使用效率低下,X越小則表示資金轉化率越高,資金使用效率高,資金不足;Y表示的是勞動效率,是勞動力數量與質量的總和指標;Z表示的是社會消費水平指數,Z越大則說明該地區消費水平越高,有更大的對外消費水平,它是消費質量和消費水平的綜合指數;W表示資源的流動能力,W越大表示農產品豐富,可以流入到別的地區,需要進口工業產品,W越小則工業產品流出,流進農業產品。

ZXi=[Xi-E(Xi)] /S(Xi) [8] (10)

式中:Xi為i地區的X指數,E(Xi)為Xi的平均值,S(Xi)為Xi的標準差,ZXi為Xi的標準化處理指標。ZYi、ZZi、ZWi同理可得。

EDi= (11)

式中:EDi為歐氏距離,表示i城市與a城市的綜合歐氏距離值,ZXi表示i城市標準化的Xi指標,ZXa表示a城市標準化的Xa指標,同理ZYa、ZZa、ZWa。

EDXi=|ZXi-ZXa|

EDYi=|ZYi-ZYa|

EDZi=|ZZi-ZZa|

EDWi=|ZWi-ZWa| (12)

式中:EDXi、EDYi、EDZi、EDWi分別表示i城市與a城市的X、Y、Z、W四項標準化處理指標的歐氏距離。

得出距離值之后,為了便于比較需要再將其標準化,公式如下:

ZEDi=[EDi-E(EDi)] /S(EDi)

ZEDXi=[EDXi-E(EDXi)] /S(EDXi)

ZEDYi=[EDYi-E(EDYi)] /S(EDYi)

ZEDZi=[EDZi-E(EDZi)] /S(EDZi)

ZEDWi=[EDWi-E(EDWi)] /S(EDWi) (13)

所有數據標準化計算結果,通過SPSS19.0軟件得出。

(四)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本研究中的地區從業人員、地區生產總值、年末總人口、城市區建成面積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1)[9]、《中國統計年鑒》(2011)[10]全國從業人員、GDP原始數據來源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11]。

三、模型的檢驗

(一)城際空間聯系

(二)引力模型

定義將rij≥0.1視為一級聯系、rij≥0.05視為二級聯系、0.01≤rij

(三)歐氏距離

計算公式中平均值、標準差、以及量化數據由SPSS19.0軟件計算得出,相關數據整理(見表4)。

定義在ZEDi

四、城市空間結構模型分析

首先從城市流強度來看,萍鄉的城市流強度Fi值為12.5、依次長沙為299、南昌172、新余39.5、株洲33.6、湘潭30、岳陽24.5、常德10.8、衡陽6.4、益陽4.9、撫州2.3、鷹潭1.2,其余全部為1以下(贛州市0.0791、宜春市0.4445、吉安市0.1923、婁底市0.8799)。明顯,江西省內城市流強度在總體值和極值上都較長株潭低,城市經濟輻射作用較弱。基于城市流分析城際空間聯系上,萍鄉―長沙Rab為最高的130.8,接下來依次是萍鄉―株洲34.6、萍鄉―湘潭21.3、萍鄉―新余20.3、萍鄉―南昌僅有17.3、萍鄉―岳陽2.6、萍鄉―衡陽1.1,剩余Rab值全部小于1,城市空間經濟聯系偏弱。從數據中可以得到,南昌市雖然在城市流強度上并不弱,但與萍鄉市的空間距離較大,所以輻射效用有限;反觀長沙市,不僅城市流強度占絕對優勢,而且空間距離也小,所以城際聯系就強。在空間距離矩陣上,萍鄉―贛州距離高達584,而且江西省內城市空間距離普遍較大,城市分布較為松散,聚集程度低;靠近萍鄉的長株潭空間距離較小,城市分布密集,城市聚集程度高,輻射效用大。

引力模型分析中,人口聚集化程度和城市建成區面積兩個相對因素在南昌和長沙之間并不存在很大差距(分別為212萬人、242萬人;202平方公里、272平方公里 ),兩城市各產業部門之間的專門化生產與萍鄉市差異化程度kij(克魯格曼指數)也基本相同為0.09,GDP總量上南昌(市轄區)1 501億元,長沙(市轄區)2 628億元。其次,長沙周邊城市形成了以長沙市為中心,湘潭市和株洲市為輔助,周邊城市為網絡的發展模式,城市群結構較為完整,聚集效應顯著。南昌市以自身為中心,以“點―軸”帶動模式為主,周邊城市圍繞南昌為集聚中心的效用不大,各周邊城市之間聯系不強。萍鄉―長沙的經濟聯系量Fij185、萍鄉―株洲57、萍鄉―宜春51、萍鄉―湘潭39、萍鄉―南昌31、萍鄉―新余23……。在經濟隸屬度上,萍鄉對長沙的隸屬度40%、對南昌隸屬度只有7%。萍鄉對以婁底、湘潭、株洲、萍鄉、宜春、新余、南昌、鷹潭連接為軸的浙贛線的經濟隸屬度為44%,總體上萍鄉對江西省內經濟隸屬度27.1%、對長株潭經濟隸屬度高達66%。

通過歐氏距離,萍鄉―湘潭ZEDXi、ZEDYi、ZEDZi、ZEDWi分別為-0.057503、-0.9056、-0.88816、-0.38857,除了wi為一般競爭關系以外全部為強競爭關系,而且ZEDi>-1.0,總體上還是為強競爭關系。省內城市中只有宜春與萍鄉經濟聯系存在互補關系。總體上萍鄉與湘潭呈強競爭關系,與南昌、新余呈一般競爭關系,與長沙、株洲呈不明顯關系,與宜春、常德、岳陽呈強互補關系。但從資本流動ZEDXi、勞動力流動ZEDYi、消費流動ZEDZi、產品要素流動ZEDWi幾方面分析。萍鄉與常德、岳陽的資本流動互補性強;與宜春、衡陽的勞動力流動性強;與宜春和長沙的消費流動上有很強的互補性;與宜春、益陽在產品和生產要素流動上互補性強。

結論和建議

綜合以上三種分析方法,城市間經濟聯系不僅關系到城市自身的經濟實力,包括產業結構規模、人口集聚程度、城市面積等要素;還關系到城市間的空間距離,這種空間距離具體表現在時間、運輸成本、城市之間的交通通達綜合指數上;更重要的是城市之間物資的流動、產業結構的互補性上。所以萍鄉市的發展應結合內外,在考慮城市間輻射效用的同時,注重城市間的經濟互補性,形成以“浙贛線”為重點發展帶加強與“長沙、岳陽、常德等幾個城市軸點聯系”,周邊形成以“益陽、吉安、等為圓圈的發展區域”,外延輻射以“鷹潭、贛州、衡陽”為臨界點的整體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 姚士謀,陳爽.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空間演化趨勢[J].地理學報,1998,(53).

[2] 朱英明.區域制造業規模經濟、技術變化與全要素生產率――產業聚集的影響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0):3-18.

[3] 牛惠恩,孟慶民,胡其昌,陳延誠.甘肅與毗鄰省區區域經濟聯系研究[J].經濟地理,1998,(3):53-56.

[4] 朱英明,于念文.滬寧杭城市密集區城市流研究[J].城市規劃匯刊,2002,(1):31-33.

[5] 余振宇.城市經濟引力模型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3,(4):73-74.

[6] 張旭亮,寧越敏.長三角城市群城市經濟聯系及國際化空間發展戰略[J].經濟地理,2011,(3):354-359.

[7] 趙雪雁,江進德,等.皖江城市帶城市經濟聯系與中心城市輻射范圍分析[J].經濟地理,2011,(2):219-223.

[8] 張學波,武友德,駱華松.地緣經濟關系測度與分析的理論方法探討――以云南省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4):35-39.

[9] 國家統計局.2011中國城市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0]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1] 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Dynamic Spac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Gravity Model and Geo-economic Urban Economic

XIE Yao

篇(4)

一、產業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是緊密相關的

實際上,從規劃的本質角度來說,就是對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開發和利用。而一個城市產業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目標的實現,落在地域上也表現為各類經濟產業對土地的使用。具體的兩者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城際聯系的影響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個體,它與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與外界的聯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對外交通,無形的如郵電通訊以及電子信息等,而產業的生產過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產設備的引進、產品的市場銷售等都需要與外界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因此每一次產業經濟的發展,都對城市的對外聯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城市規劃要對對外聯系特別是大型的交通樞紐的基礎設施進行統籌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會促進產業經濟的發展。

(二)對城市內部聯系的影響

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所謂“動一發而牽全身”。例如: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者,城市規劃中就要為這些勞動力提供相應的生活設施、交通設施與社會福利保障設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設施,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需要大量腦力勞動者,這樣一來對城市的科技文化設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設施要求就會更高。重工業則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設施與便捷的交通設施相輔助。所以規劃中一定要考慮到產業及其相關設施的需求。

(三)對城市功能發展的影響

城市發展離不開產業經濟,產業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的支撐,在低級產業如原材料生產的地區,甚至影響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當然在具有全面與發達的綜合性城市,不會由于一種產業的興亡而決定城市的興衰。但是合理的產業結構、健康的產業發展能有效地促進城市的發展,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將導致城市的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與矛盾的惡化,成為阻礙城市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產業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布局的調整與城市規劃是息息相關的,有了城市規劃的宏觀指導和綜合平衡,產業發展才有了支撐基礎,而產業的優化發展又為城市的壯大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對城市規劃的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產業經濟發展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一)對城市土地規劃的影響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組成要素,它由于規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質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現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對城市環境規劃的影響

這里指的環境一方面指的是環境污染的層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環境如靠山、沿河、濱海、或臨近鐵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層面,一般來說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需要建立在環境優美離城市中心較近的位置;而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通常情況下資源消耗大、污染較嚴重,所以必須依據情況規劃在城市下風向的郊區。

(三)對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影響

城市的基礎設施規劃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包括電力電信、給水排水、環衛設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訊等設施,產業生產的發展無時無刻離不開這些基礎設施的支持,并且對這些基礎設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對電力電信,除了單位產量耗電量,對電壓、電流也根據生產的工藝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給水排水,各個產業的需水質量、水壓、凈化程度都各不相同,還有就是用水性質,農業用水、生產用水還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對城市服務設施規劃的影響

產業生產需求對產品原料及成品進行及時地流通,也需要對資金的流通。這就形成了對城市商業、金融、倉儲等其他服務設施有了需求,這些服務設施主要來自第三產業,在社會分工日趨細化的今天,這種需求度將越來越高。這也對規劃提出了新的挑戰,不但要使產業在量上得到發展,更要在質上有新的飛躍,是產業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規劃對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城市規劃對產業布局的影響存在的幾個問題

1.從城市規劃的編制依據來看。城市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如GDP目標及其相應的經濟指標。相應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如何,現有的產業結構將做哪些必要的調整,產業布局情況如何,都是規劃部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產業經濟要想實現城市空間地域的合理落實和布置就必須遵循規劃的思想。

2.從規劃編制的時限來看。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具體化,除了對城市進行長遠設想外,還必須有一定的規劃年限。但實際工作中,常出現規劃期限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期限不一致的現象。所以要真正發揮規劃對產業經濟的指導作用,就要加強規劃時限確定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3.從規劃的方法來看。傳統的規劃方法是先根據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與自然增長預測城市的總人口,然后根據城市規劃用地標準計算城市用地規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現狀與合理的用地比例進行功能布局與用地劃分。而事實上這樣是不夠的,如果過多考慮人的因素,忽視產業經濟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就會適得其反。因此規劃期限內應對產業經濟的發展模式、規模及各產業結構進行預測來換算成用地規模、基礎設施規模,并落實到城市空間中去,這樣的規劃更具說服力。

4.從城市規劃實施的情況來看。傳統的規劃模式強調功能分區,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內涵。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脈和文脈,不是靠規劃來改造或設計就能形成的,所以不應該過分強調主觀的意識,應結合每個城市的獨特經濟活動內涵,進行規劃布置以促進城市更好的發展。

(二)城市規劃對產業經濟影響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規劃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應及時修繕,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對產業經濟的影響向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

1.規劃新的空間模型,對產業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在現代城市經濟發展方式中,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區的新城和衛星城建設、推動工業企業向外遷移、城市中心地區功能的轉變和重建”,隨著這些規劃的實施,城市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面貌有了創新性的改變,城市規劃已經在產業經濟結構的空間深化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借助新的城市規劃手段,增強城市的資本競爭能力。實踐證明,基礎設施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將會促進個體和群體部門的投資欲望,刺激城市企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產業發展的高級化。現階段高水準的城市基礎設施可以增強城市優勢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夠增強引入國際資本的競爭力,所以基礎設施規劃的好也會促進產業經濟的蓬勃發展,產業競爭力強了就會擴大優勢不斷創新進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鎮化腳步,為城市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機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轉變,將意味著經濟的結構更加合理,有利于發展城市及城際的經濟聯系,促進城市工業分散和專業化分工的深化,擴大產業的競爭能力,提高第三產業的需求,更好地推進城市經濟的增長。

四、如何利用兩者的緊密關系使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社會發展的基礎,城市社會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動力。城市經濟的發展即城市產業經濟的發展,它包含一、二、三產業經濟的協調發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質,三者的權重不同,但在城市經濟中第二產業應該有相當的比重來作為支撐,那么,

如何在城市規劃中發揮產業優勢,體現產業經濟規律,使兩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重視城市第一產業的發展,創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綠色環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證。現階段,我國正在全面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但是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又在不斷的吞噬著農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礎,一面由于城市化的發展有需要不斷的擴展空間占用土地。事實表明:尤其是大城市農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這樣任憑城市擴張忽視農業發展的現象,在城市規劃中應得到足夠重視。

(二)進行第二產業結構調整,適應城市新空間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腳步,國有企業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開,產業結構進行了深刻的調整,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進入WTO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世界經濟環境的新格局、新挑戰,城市規劃也要與時俱進,進行一些必要的創新與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點,針對第二產業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規劃發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視高新技術或資金密集無污染型產業即都市型工業在城市中的再定位問題,從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態更趨合理,使城市發展更為有序、有效、有機統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產業發展,重組產業規劃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進程中,城市特別是區域性中心城市,對加快信息、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旅游、社區服務、中介服務等事業的發展蘊藏著極大的潛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調整城市中心的經濟結構,擴大第三產業服務范圍。把城市中心地區建設成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經濟指導中心,對未來經濟產業誘導和前瞻影響。第三產業用地,不是簡單的商業用地、辦公用地,只要符合總體規劃要求,適合第三產業布局,均可納入這類產業用地,從而克服對第三產業發展的局限性,而對于小型的第三產業布局則可以在社區規劃、居住區規劃中,使服務的對象更具體化,使產業發展真正貼近居民的生活。

五、總結

綜上所述,產業經濟在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產業經濟對城市各項事業的發展,對城市經濟中心地位的確定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十七大的勝利召開,提出了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號召,并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前瞻理論,這些必將為城市規劃和產業經濟的各自發展及其相互作用產生有利的影響。城市規劃和產業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盡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使我國的城市乃至國家建設朝著有序、穩妥地方向不斷的推進。

【參考文獻】

篇(5)

從地域文化的研究角度而言,無論何種角度都無法擺脫這樣三種要素:歷史的淵源,地理的界定,經濟的發展。司馬遷在《吳太伯世家》、《魯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陳杞世家》等文章中,詳述了每個諸侯國起源、發展以至衰落滅亡的歷史。各個地域文化研究追述歷史的淵源時,都會以此為基本資料。

最好的研究方法應該使地域文化的研究更上一個新臺階,其關鍵在于研究者在研究某一地域文化時,要統計已有文化的研究狀況,避免過度地重復性研究,浪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在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共同聯手,打造良好的地域文化網絡,在互相交錯聯結的部分,做深度地挖掘。對于每一種地域文化而言,它們應該以某一個省份為依托進行城市文化研究,因為,任何一個城市的文化打造不可脫離總的文化狀態,也就是一個省的文化推進在于以總的文化特征統領地域文化的研究。這些地域文化研究的現實意義在于推進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即任何一種研究應該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為現實的生活帶來可應用的成果,比如旅游的價值,第三產業經濟的發展。換句話講,就是將研究成果應用在現實的旅游經濟文化開發和第三產業經濟的文化內涵拓展上。

二、燕文化基礎研究的成果

燕文化研究相對于其他如:楚、秦、齊魯文化研究有著很大的薄弱性,而且燕文化研究常常依托于趙文化的研究。而作為燕文化載體的北京與易縣,前者負載太多的文化內涵,幾乎淹沒了燕文化的意義,而后者由于城市規模以及資源的限制,不能作為載體來更好地開發燕文化,因此為燕文化的發展尋求一個好的地理環境的載體尤為重要。雖然有著種種的限制,研究者在燕文化的研究領域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1.燕文化的歷史研究。主要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燕文化的研究:周代燕國考、魯齊燕的始封及燕與邶的關系、西周早期金文中的召公家族與燕君世系、春秋戰國時期的燕都、戰國燕墓的非燕文化因素及其歷史背景。這些文章重在對燕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行深刻闡述。

2.燕文化的承轉流變研究。這種承轉流變的研究實際上還是在源流界定的基礎上進行的歷史脈絡的梳理。如:楊玉生《燕文化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以歷史發展為線索,將燕文化劃分為先燕文化、姬燕文化、燕文化的延續三個階段的文化,最后確定燕文化的含義。

3.燕文化的文化特征研究。地域文化特征是一種群體的文化特征,使得這個區域的群體有別于另一個文化區域的群體。如李振綱的《燕趙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精神特質》探討了在政治、經濟、地理環境影響下所形成的燕趙文化的精神特質,它強調了燕文化和趙文化的共同特征,這種文化特征涵蓋了河北省的整個行政區域。

三、燕文化的應用研究

1.燕文化研究與秦皇島等河北省城市的旅游開發。河北省可以運用燕文化的研究成果,開發可資利用的旅游資源。如秦皇島作為河北省的一個沿海旅游城市,它并不缺乏人文資源。應用燕文化的研究成果為其旅游經濟發展提供進一步拓展的空間,打造文化的城市品牌,將會為河北省的整個經濟建設帶來巨大的效益。其它城市也可以利用文化研究成果,挖掘旅游資源的價值。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打造旅游文化名城的效應,吸引更多的游人,推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2.燕文化與河北省城市第三產業經濟的發展。企事業以文化作為品牌,已經是值得借鑒的經驗。以研究成熟的一種文化為依托,尋找其與經濟結合的成功經驗,并尋找利用燕文化作為品牌的機遇,進行區域經濟的開發。如:秦皇島的名人和名人事件很多,有被孔子尊為“古之賢人”的伯夷叔齊、統一六合君臨天下的秦始皇派人出海求仙、曾經吟頌“東臨碣石”的曹操登臨碣石等。只有利用市場機制激活名人文化資源,開發產品,打造品牌,增加名人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延伸文化產業鏈條,獲得文化名人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高,才能使秦皇島等河北省的城市經濟獲得協調、持續性發展,提高河北省的綜合競爭力。

篇(6)

_、我處屬經濟相對落后地區,轄區有“三多”,即老企業多,下崗職工多,貧困人口多。辦事處財政十分困難,財政剛性支出只夠開_-_個月的工資,財政對社區的支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現行財政體制及經濟原因所致,對社區工作者的保障能力有限。目前每個社區工作者的月工資為___元,每個社區的辦公經費每年僅____元。這種現狀,決定了我們必須發展社區經濟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

_、基層管理任務日益繁重,社區運行模式較為落后,社區經濟發展停滯。由于近些年來城區的規模、功能和各種新問題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任務量在成倍增長,而原來的層層負責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變,街道、社區基層組織承擔的上級安排的任務太多,實際上已經無法承擔和落實。據統計,直接由社區擔負的工作涉及黨建工作、民政工作、經濟工作、計生工作、城建工作五個方面、八個大類、__多項。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社區居委會一是無職權。社區內的行政單位、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等,“由誰管”、“怎么管”、“哪些問題歸口管”,政府沒有規范性文件,社區居委會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無地位,什么單位什么工作都可往社區“裝”。職能部門布置工作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往往一個文件、一個會議或是上級領導的指示,其任務就交給社區了。僅今年來,社區居委會承擔的各種調查摸底任務就有_次。三是無資金,有些管理工作無法開展。如離退休人員、企業置換身份的黨員現交由社區管理,但社區既沒有活動場地,又沒有活動經費,對其管理只能是“空中樓閣”,更不要說發展社區經濟的資金投入。據了解,我處__個社區居委會,有半數以上每年經費“入不敷出”。四是無精力,社區干部整天疲于應付。對社區流動人口追蹤摸底、應付上級一年多次的大型普查,有社區干部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抓經濟工作都是“偷偷摸摸”,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抓。”故我處社區經濟發展仍處于停滯狀態,個別好的社區,也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_、整個社會對社區觀念沒有轉變。現在,提起居委會,很多人還停留在“帶著紅袖章的老大媽”的印象里,許多人對居委會究竟能做什么表示懷疑。在招商引資方面,許多商家愿意將資金投在有發展前途的產業上,不愿意投資在剛起步的社區經濟上。

以上是我處眾多社區普遍存在的情況,這同時也更說明了發展社區經濟的重要性。

二、對我處社區經濟發展的建議

_、在每個社區成立專門的“社區經濟發展委員會”,將重點工作轉移上來。

成立“社區經濟發展委員會”,以此來提高社區干部的重視程度,我認為是當前我處社區經濟管理上的一種嘗試。作為一項措施,它勢必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是社區工作中凸現出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在社區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各項工作的宣傳欄、進度表等,唯獨沒有經濟方面的,通過建立“社區經濟發展委員會”,并通過其制定切實、符合社區情況的中短期可行性計劃,將社區現在力所能及的小項目先搞起來,為社區經濟發展先做好基礎性工作,并組織好相應的宣傳工作,會有效地改變群眾對社區工作傳統的舊觀念,從而了解社區經濟的發展,進而參與到社區經濟的建設上來。

_、辦事處轉變工作思維和方式,減輕社區繁重的事務性工作,齊抓社區經濟建設。

作為辦事處機關,應想方設法減輕社區的事務性工作,以便于其將精力放在社區經濟發展上來。對這一點,我們經辦室就做了一些嘗試性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從今年年初,我們便嘗試了一種“三+_”的工作機制,針對辦公室有些同志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層少,安排部署多、指導幫助少,工作抓而不實等問題,制定一周之中三天時間處理機關事務性工作,_天深入基層進行協助、督導、調研工作,并于周五辦公室例會匯報上周工作情況及發現問題情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加以解決。在區統計局安排的兩次小規模普查工作,我們就充分發揮了辦公室人員業務熟練的優勢,僅通過社區進行了必要的協調工作,其余普查工作均由辦公室人員進行,大大減輕了社區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工作的質量。

“三 _”工作制實施以來,有效地明確 了辦公室人員的工作目標,加大了對工作的落實力度,既有發現問題的時間,又有解決問題的時間,在一個工作周期內對工作做到了細致安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認為這種工作機制是值得我處推廣的,同時這種工作機制也從側面減輕了社區事務性工作,支持了社區經濟工作的開展。

_、推進社區服務產業化

進一步發揮社區自身的對轄區情況熟悉的優勢,推進社區服務產業化進程,為社區經濟服務。府前南社區關于社區中介服務的嘗試,就是很好的舉措。他們通過對轄區居民的入戶走訪,將獲得的第一手關于居民需求的信息通過社區中介形式向社會公開,逐步產生了社會效應,到社區聯系需求的人已絡繹不絕。我認為下一步應逐步將這種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堅持有償、低償、無償并舉,福利性、互利性和經營性相結合,也就是說,要將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區分開,同時向相關同行業進行學習業務技能,還要將我們的人性化服務融入工作中,探索出體現我們自身特點新的服務形式和發展模式,從而打出我們的“品牌”。

_、挖掘特色產業,重視品牌效應。

社區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發揮自身的特色,結合自身情況,才能做到合理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對其的宣傳和品牌的保護。我處社區中并不乏特色和有品牌的產業,象白牌燒雞、霍師傅裁衣店、千里香混沌等都是遠近馳名的品牌,但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都沒有得到有效地發展,而我們的社區就是要有效地整合這些品牌產業,在做大、做強上同他們一想辦法、下功夫,比如說針對他們近年來缺乏宣傳力度,影響面窄的情況,我們社區,甚至于辦事處發揮自身的優勢為企業進行一下系統的宣傳,將他們置于整個轄區經濟發展宣傳的前列,置于招商引資的前列,從而有效地帶動其進一步發展,樹立起社區的品牌,做到社區與品牌互相促進、相互宣傳。

篇(7)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6)11-0023-07

近20余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獲得快速發展,2015年城鎮化率高達56,1%,但城鎮化質量不高,產城融合度低,突出表現在產業布局和城鎮發展分離,睡城和鬼城現象頻現。產業規劃與城鎮規劃不協調、不同步,既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隱患,也阻礙我國工業化的轉型與升級發展。因此,本文試圖從提升城鎮化質量視角來研究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的形成機理及其實現路徑。

一、現有城鎮化與工業化共生模式的實踐誤區

縱觀已實現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實踐經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如一對孿生兄弟,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共融共生;反之,雖形似但神不合,甚至互相掣肘。目前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正在大力推進中,就兩者共生模式來說,全國各地實踐模式不盡相同,總結起來,無外乎有三種類型,即唇齒相依、若即若離和天涯海角等城鎮化與工業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夠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城市較少。

1.唇齒相依模式

廠房挨著住房,住房連著工廠。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唇齒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城鎮化和工業化共生模式在全國老工業城市較為普遍。其形成既有當時國際和國內政治經濟發展態勢等歷史原因,也有缺乏發展工業化經驗和未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的主觀因素。廠房連著居民生活區發展模式,最大的優勢首先是體現在產業工人上班路程近,節省工作時間成本。其次,有利于企業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廠房連著職工宿舍便于工人之間、工人與工廠領導的溝通和交流,有利于員工對公司認同感的快速形成,在工作和生活兩個領域形成熟人社會,溝通成本能夠降低。當然,該類模式也有鮮明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容易造成對居民區的噪音、熱、廢水、粉塵、有毒氣體等工業污染,特別是一些重化工、重金屬等工業企業的污染更嚴重。二是居民區容易被工廠無序地分割。造成地方政府無法集中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即便供給,也會造成供給成本高。三是城鎮化與工業化過度融合帶來其他負面效應。如城鎮化擴展會受到工業化地理邊界的限制,同時,工業轉型升級也會受到城鎮化質量良莠不齊的制約。總之,城鎮化和工業化唇齒相依共生模式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要想揚長避短發揮兩者優勢,必須走科學的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道路。

2.若即若離模式

居民生活區、商業區和廠區總是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城鎮化和工業化之間仿佛有一條楚河漢界將彼此分割,但這條分割線一般沒有清晰邊界,也沒有設置準則,如同若即若離的戀人,在給定的城市空間彼此相望而不相及,相顧而不相交。一般說來,具備若即若離特征的城市,在其城鎮化和工業化實施過程中可能有兩種情況會發生。一種是無長遠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規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無法系統考慮產業和城鎮的合理布局;一種是有系統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規劃,但這種規劃有典型功能分區的特征,對居民生活區、商業區和廠區給予相對固定的地理布局,但未對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給予科學的安排。產業和城鎮發展呈現若離若離模式,最大的危害是導致產業和城鎮關聯度低,互動發展不強,更談不上融合發展;最大的優點是降低居民區受工廠各類污染的概率。為未來城鎮化質量提升及其與產業融合發展留下了空間,降低了相關治理成本。總之,邊界不清晰和搖擺不定的產業和城鎮發展模式不符合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實現兩者在空間和功能等要素上的融合發展,才能構建現代城市生產和生活體系。

3.天涯海角模式

目前最被人們詬病的就是工廠與居民區空間上嚴重分離,功能上不能互為補充,即產業和城鎮自成體系、分x發展。這種天涯海角模式直接導致上班族在城市辛苦地來回奔波,工作成本高,幸福感差。間接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多:第一,人為制造睡城和鬼城。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開發區大量涌現,這些開發區后來演變成城市的新城區,主要承擔工業化的任務,而老城則成為居民生活主要集聚區,因此形成了開發區或者新城區白天生產繁忙。商務活動頻繁,但夜晚人去樓空,空曠的新城就成了鬼城;而老城正好與新城相反。住在老城區的工薪階層清晨從老城出發,傍晚如候鳥般返回老城休息,老城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睡城。第二,造成城鎮化與工業化“兩張皮”現象。由于產業和城鎮分離發展,工業化得不到城鎮化的工作便捷和時間成本低的人力資源支持,城鎮化也沒有得到工業化就近提供的公共產品和設施的支持,彼此獨立發展,造成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呈現“兩張皮”現象。第三,造城社會資源浪費。由于產業工人在新城和老城穿梭,一些城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耗費巨資修建軌道交通,不僅造成人力資源在時間上的巨大損耗,也造成因提供公共交通而浪費巨額的財政資金。

二、產城融合發展模式的形成機理

不論是唇齒相依或若即若離模式。還是天涯海角模式,產業和城鎮在融合發展上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都未能按照現代市場經濟規律實現兩者良性互動和功能互補發展。產城融合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和實踐模式,在理論界和學術界均未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尚未弄清楚其模式的形成機理。只有弄清楚其融合路徑,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導其沿正確的路徑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在空間上至少有三種類型,即開放或者新城區、老城區和農村城鎮化類型。本文認為,不同區域的融合模式存在著較大差異,每種類型應遵循內在規律,因地制宜地按照各自路徑發展。具體發展模式如圖1所示。

1.新城(開發)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實行大力建設開發區來促進經濟發展政策,在全國范圍內由國務院和省、市人民政府批準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立諸如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國家級、省級類型開發區。由于開發區早期主要承擔發展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的功能,隨著入住開發區的工業企業數量的增加,工人上班的時間成本成為開發區發展制約因素時,開發區建設者們開始意識到規劃職工生活區的重要性,但由于規劃滯后,后建的居民生活區往往選址不科學,未能體現產城融合發展的理念。本文在借鑒國內外開發區產城融合效果好的地區經驗基礎上,遵循產業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和新空間經濟學等原理,試圖探索適合我國開發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1)新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原則。一是新城區產城融合中要堅持功能配套至上的原則。產城要融合發展,首先是城市化要滿足工業化發展需要,這一點對于新建的開發區尤為重要。一般來說,開發區因工業而興建,也會因為城鎮化而興盛。因此,開發區城鎮化水平直接決定產城融合的效果。從我國產城融合效果好的城市實踐來看,在開發區建設完善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是一條普遍遵循的原則,不僅為工業生產配套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還要在交通、購物、居住、學校、休閑等生活設施上進行配套,來滿足區域內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雙重需要。二是新城區產城融合中要堅持人本主義原則。本文引用人本主義意在批評在開放區產城融合實踐中重“物”輕“人”的錯誤做法,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關心人的成長和發展的環境因素是人本主義與其他學派最大的區別。堅持人本主義原則,就是要改變重視開發區工業化建設和產業發展,輕視產業工人工作、生活、學習和娛樂等人文環境建設的傳統做法;堅持人本主義原則,就是產城融合實踐中要更加重視人文環境建設,圍繞以“人”為核心開展城鎮化建設,形成穩定人才、引進人才、重視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新城文化。三是新城區產城融合中要堅持科學規劃原則。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直接導致各地各種類型開發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受當時思想觀念、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的制約,老開發區大多沒有科學的規劃指引,一般采取邊建設邊調整邊規劃思路,導致新城區只見工廠不見城市,產城分離現象嚴重。這些老開發區未來只有通過舊城改造來解決歷史欠賬問題,但各地在_發區新建或擴容中一定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堅持城鎮化和工業化就地或就近原則,堅持依靠規劃引導城鎮和產業融合發展的原則。

(2)新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最優的方式,但其天生具有滯后性、盲目性和自發性,具體到產城融合實踐中往往表現為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導致鬼城和睡城等產城分離現象。因此,對新城區的產城融合需要系統和宏觀的理論指導。筆者認為,在遵循上述原則下新城區產城融合模式有自己的獨特性,即應該沿著園區產業化-園區城鎮化-產城共生化-產城融合等路徑。首先,新城區因產業進駐而設立園區,也因產業發展而集聚人氣。不容置疑的是,新城區建設初期很難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因此,園區城鎮化也不會一蹴而就。其次,隨著進入園區企業數量的增多,不論是生產性還是生活業都會因此迅速發展起來,為產業發展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最后,隨著產業規模的發展與壯大,為園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就業和稅收崗位,從而呈現產業和城鎮共生共榮發展之態勢,實現產城融合目標。

2.老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相比較而言,我國老城區產城融合度要比新城區普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國城市化形成的歷史原因,也有工廠圍城而建的現實根源。雖然老城區產城融合度較高,但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的情況復雜,也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如重化工業與居民區安全距離不達標,人口密集與交通擁擠造成企業物流成本高,規劃缺乏導致老城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因此,在產城融合發展的原則和模式上,老城區與新城區應體現差異性與特殊性。

(1)老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原則。第一。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開發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而不是肆意破壞老城區,因此,開發老城區不能破壞老城區的歷史與文化。由于老城區基礎設施既缺乏又存在老化問題,開發與建設的重點是彌補與新城區在公共設施與服務上的不足。當然保護老城區不是保護落后與陳舊,應予以科學甄別,與適度合理開發并行不悖。第二,要堅持商業地產做減法與環境保護做加法的原則。一些不適宜繼續在老城區發展的重化工等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經多年整改環保仍不達標的企業,應徹底搬出老城區,留下安全生產、環保工作到位的企業繼續在老城區發展壯大。同時,對因搬遷老城區留下的閑置企業用地,不適宜大規模將其作為商業房地產項目來開發,從而進一步加劇老城區的擁堵和環境壓力;確有需要的也應與棚戶區改造相結合,以提升老城區人民的居住環境與環保水平為開發目的。

(2)老城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承擔工業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大量工業企業、事業單位分布在老城區,造成老城區人口密集、交通擁堵,居民區和廠區安全距離缺乏,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因此,要實現老城區產城融合,首先要對老城區進行改造,特別對一些老工業基地實施整體搬遷工程,把碧水藍天還給老城區。其次,要對老城區落后的服務業進行大力提升,實現老城服務業現代化。現代物業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環節,但多數老舊小區普遍缺乏現代物業管理。因此,不僅要分片分批進行棚戶區改造,而且要引進現代物業管理企業人駐老城區,提升老城區城市管理水平。再次,在老城區改造和服務業實現現代化基礎上。逐步實現老城新城化。一手抓新型城鎮化建設,打造宜居老城區;一手抓新型工業化建設,加快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加快工業化進程。最后,在新型工業化和老城現代化的雙輪驅動下,老城區實現脫胎換骨式改造升級,實現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

3.農村城鎮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一直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重點放在大中城市,這種城鎮化發展模式不僅造成小城鎮發展滯后,而且造成大中城市人口膨脹、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城市病”,客觀上制約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小城鎮主要分布在縣域經濟范圍內,屬于農村城鎮化范疇,在我國城鎮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伴隨農村城鎮化的規模擴大和加快發展,產城融合發展問題也會逐漸凸顯,因此,在規劃和發展農村小城鎮時應未雨綢繆,科學合理地協調產業和城鎮發展關系。

(1)農村城鎮產城融合的發展原則。第一,堅持服務于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原則。農村小城鎮產城融合發展有別于大中城市,其產城融合首要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符合小城鎮發展的產業集群,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村人口集聚,夯實農村經濟基礎。大中城市產業基礎良好,但與之相應城市配套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大中城市產城融合的第一要務是改善和增加優質公共服務。而小城鎮產城融合發展,要堅持優先發展產業原則,同步配套和推進城鎮建設,實現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小城鎮建設良性互動發展。第二,堅持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原則。農村城鎮產城融合有其特殊背景,即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實現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因此有其特殊的使命。即服務于“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因此,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產業發展必須既滿足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帶領農民致富,又要建設美好城鎮,讓農民變成市民,在最大程度上節約公共產品的建設和運營成本。第三,堅持服務于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原則。小城鎮在空間上居于大中城市和鄉村之間,承擔農業人口轉移到城鎮和第二、三產業的重要職能。而實現農業現代化有一個重要前提,即大量過剩的農業人口要實現就地或就近轉移,從而實現“三農”現代化。至少在農民市民化轉化的初級階段,小城鎮是進城生活和就業的轉移農民的最佳選擇。因此,在小城鎮實現產城融合發展還要堅持服務于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歷史使命。

(2)農村城鎮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基于“三農”現狀的國情,我國農村產城融合發展模式相比其他地區,要更加彰顯物的產業化與人的城鎮化發展,同時,在推進中采取市場化與非市場化路徑雙管齊下的策略。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鄉村美好化推動新農村建設目標逐漸實現,中小產業集群在小城鎮得到快速發展,從農村轉移的人口被小城鎮產業吸納,城鎮人口會持續增長,二、三產業也因得到更多廉價和充足的人力資源而加快發展,越來越多的產業會集中在小城鎮。農村地域空間大,具有較強的發展彈性,產城融合在小城鎮發展具有天然的優勢。一方面,近似一張白紙的農村小城鎮有利于規劃出符合產城融合發展的城鎮化,鄉村美好化與小城鎮建設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三次產業在小城鎮融合發展的優勢上得天獨厚,有利于三次產業耦合發展,從而加快產業和城鎮在小城鎮融合發展。因此,在農村要遵循一種從新農村建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從農業現代化分離出來的大量人口集聚于小城鎮,并因中小a業集群的發展而吸附農民就地或就近就業,最終形成“人”的遷移和“物”的發展的城鎮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三、產城融合發展模式提升城鎮化質量的實現路徑

1.總路徑:四化同步下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道路

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偉大征途上,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兩個異常重要的任務。走什么樣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道路,不僅關系到兩者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更關乎能否實現產業和城鎮融合協調發展這一重大使命。如同前文分析,我國傳統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導致產城分離,并愈發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因素,已到了必須認真反思和揚棄階段。在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協同發展的現實經濟背景下,本文認為,只有走節能環保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遵循在新城、老城和農村等不同區域產城融合發展的形成機理,才有可能找到實現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提升城鎮化質量的長效機制和發展路徑。這是一條中國實踐城鎮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總路徑,具體到不同區域的實踐路徑,應根據其融合機理的不同,選取差異化的分路徑。本文用一個比較直觀的方框圖來說明產城融合模式的總路徑和分路徑,如圖2所示。

2.分路徑

(1)新城區:產業規劃與城鎮規劃相匹配的實踐路徑。

首先,走空間相匹配的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道路。解決新城區產城分離問題,要解決廠區和城區空間“天各一方執手相看淚眼”的窘境。筆者對新城區進行專題調研時發現,一些城市在規劃城市與產業發展時人為地造成產城分離,而非市場無序發展所致。因此,解決產城分離發展要排除非科學規劃因素干擾,依靠走產業和城鎮空間相匹配發展的路徑。一方面,要準確理解產城融合發展的空間含義,絕不能把產城融合理解成工廠和居民區零距離相互依存發展,科學的產城融合是廠區和居民區應依據工廠生產性質不同而保持相應的安全的環保的科學空間距離。另一方面,要科學規劃產城融合的空間距離。目前產城融合的空間距離有市場自發形成,也有政府規劃形成的。實踐證明兩種形式形成的空間距離成敗參半,均有偏頗之處。究其原因,前者是市場失靈造成的偏差,后者是規劃本身不科學造成人為的失誤。隨著區位向城市邊緣接近,不同規模城市的消費者效用都隨之降低。另外,城市規模與地租反向變化,所以對于企業而言,為了降低地租,通常會根據企業的技術密集度和相應獲得的收益,將企業設立在規模不同城市的合適區位,以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因此,技術密集度越高的企業,分布在越接近大城市中心地區的區位;技術密集度越低的企業,或勞動密集型企業,則分布在大城市的邊緣區域或中小城市相對離城市中心地區較近的區位。對于消費者,離城市中心地區越遠,其通勤成本越高,甚至工資也隨之下降,使得消費者效用降低。因此,正確可行的路徑是在遵循市場規律和依賴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規劃不同產業的產城融合發展的空間距離。

其次,走功能相匹配的產業和城鎮協調發展道路。所謂功能相匹配是對象之間互相滿足某種需求的一種屬性。本文所指的產業和城鎮功能相匹配即產業的經濟功能和城鎮化的服務功能在融合發展中能夠互相支撐和互相促進。要達到以上匹配效果,就要弄清楚產業功能和城鎮化功能兩者在特定語境下的科學內涵。在產城融合語境中,產業功能主要表現為經濟功能,而不是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使用功能;城鎮化功能主要表現為服務功能,而不是拉動內需的經濟功能。要搞清楚兩者功能相匹配的具體路徑,第一條路徑是城鎮化發展需要產業提供經濟基礎,解決城鎮居民就業和用來投入到公共服務和設施的財政資金等問題;第二條路徑是新城區產業發展離不開城鎮化為其提供水、電、氣、路、污染物處理等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體系,除了提供“物”的城鎮化,還需要為工作在新城區的產業工人提供生活便捷、舒適和工作環保、高效的“人”的城鎮化服務。因此,準確的功能匹配應圍繞以上兩個具體路徑來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目標。同時,還要搞清楚兩者在產城融合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功能、過剩功能和不必要功能。不足功能是指城鎮化尚未滿足使用對象即產業發展所需求的必要功能,不足功能可能會導致產城分離發展,因此,需要盡快補缺補差。對于因好大喜功或設計失誤而超過產業發展需求的過剩和不必要功能,應予以剔除,以節約產城融合發展的成本。

第三,走效率相匹配的a業和城鎮高速發展道路。當前,產城融合度低主要由三個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產城分離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社會成本增加問題,造成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效率低下。二是新城區產業發展速度滯后于城鎮化發展進度,形成公共服務與設施資源閑置與浪費,并因兩者效率不匹配造成產城融合度低。三是城鎮化速度滯后于新城區產業發展,因基礎配套跟不上而拖累產業發展速度,客觀上造成產城融合度低。因此,新城區產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要同步發展,不能一前一后或一快一慢式發展,否則都將因兩者效率不匹配而造成產城融合度低。具體來說,一方面,新城區城鎮化規劃應當超前,建設可以適度超前。當有新產業園落戶新城區時,城鎮化跟進速度要快;另一方面,新城區產業發展應根據自身規模、技術和市場需要,加快或減緩發展速度,在發展中應不考慮城鎮化對其制約作用,即假設城鎮化發展完全可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的所有條件。

(2)老城區:產業升級與城市功能升級并舉的實踐路徑。

第一,走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融合的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道路。如前文所述,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是傳統工業集聚區,不僅企業生產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而且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經營效益差,并在其漫長的發展中給老城區帶來一系列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要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對老城區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走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融合發展道路應該是現有技術條件下的最佳選擇。以信息化的技術優勢來改造傳統產業,以新型工業化的效率優勢促進信息化規模化發展,形成兩化融合發展態勢,從而帶動老城區產業全面升級,以滿足產城融合對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轉變的內在需求。

第二,走以人為本的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道路。產城融合成功的美國紐約曼哈頓區和中國蘇州新加坡工業園等范例表明,成熟的產業發展園區也一定是以人為本的城市社區。我國老城區不僅人口密度大,居住環境差,而且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歷史欠賬多。因此,要大力改造老城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因產城融合發展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因為這與產城融合來改善和提升居民的生活、生產條件這一根本目標相契合。隨著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老城區日趨完善的城市功能和日益提高的城市品位,將會為老城區產業改造與升級提供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并最終實現人與城市、城市與產業、產業與人和諧發展,實現由產城融合走向產城共興的目標。

第三,走智慧高端的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道路。近年來,我國加快智慧型城市建設的力度,這為老城區破解產城融合難題提供了事半功倍的解決路徑。所謂智慧城市是有別于傳統城市的運行模式。與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生態城市和智能城市等區域發展概念相互佐證。學界對其定義各有側重,有的學者強調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有的學者強調城市網絡建設的先進性,有的學者強調人的參與的重要性,但本文認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將組織(人或企業)、業務或政務、交通、通訊、水和能源等六個核心系統形成既高效又高端的協作運行的城市系統,更加強調智慧城市的系統性和宏觀性。因此,老城區功能的改造與升級要以建設智慧型城市為目標,最終實現能夠智能分析、感測、優化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為產業和城市開辟一條智慧、高端、高效的融合發展道路。

(3)農村小城鎮:實施一鎮一產業集群與小城鎮化發展戰略的實踐路徑。

篇(8)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6-0102-02

1 長三角形成和發展

為推動和加強長江三角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長三角經濟可持續發展,1992年由上海、杭州、南京等14個市經協委發起、組織,成立長三角十四城市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1997年,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愿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每兩年舉行一次。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機構就區域內涉及的經濟、旅游、基礎設施等重大戰略問題展開了討論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各城市的合作。2003年,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擴充為16個城市包括新加入的臺州。

2 長三角基本格局

長三角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一方面,長三角要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經濟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資源輻射長江流域、帶動全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另一方面,長三角形成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為核心,與其他城市相配套銜接、以大都市圈為組織架構的15+1綜合經濟區,長三角成為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長三角有明確的城市群功能定位。長三角包括了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確定上海城市群為核心,南京、杭州城市群為副中心。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家創新中心建設為龍頭,進一步完善城市等級和規模結構,努力構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加快城市國際化進程,成為我國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目前,長三角已基本形成沿高速公路展開的三條城市發展軸:第一條是沿滬寧高速和滬寧鐵路展開的滬寧城市發展軸,聚集了上海、蘇州、無錫等;第二條是沿滬杭高速和滬杭鐵路展開的滬杭城市發展軸,聚集了上海、嘉興、杭州等;第三條是沿杭甬高速和杭甬鐵路展開的杭甬城市發展軸,聚集了杭州、紹興、寧波等。三條軸線共同構成了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以南京、杭州為副中心的Z字形城市空間格局。

城市群圈層結構進一步完善,形成四大圈。第一圈指上海這一長三角的中心城市;第二圈指包括蘇州、嘉興、南通在內、距離上海100公里以內的“一小時緊密都市圈”;第三圈指南京、鎮江、泰州、揚州、湖州、紹興、寧波、臺州在內的、距離上海300公里以內的“三小時都市圈”;第四圈指包括江蘇、浙江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逆江而上的安徽蕪湖、馬鞍山,乃至合肥、九江等。

隨著杭州至南京軸線基礎設施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杭甬發展軸的作用不斷凸現,寧波可能與上海、南京、杭州共同構成長三角未來的菱形城市空間格局。在長三角開發過程中,像上海、南京和杭州這樣的中心城市充當了增長極,起著擴散作用,而沿滬寧、滬杭、杭甬等Z字形或菱形產業帶則充當了增長軸的作用。

3 長三角經濟和格局的發展趨勢

長三角將逐步在壯大東部地區經濟實力、推動長江流域快速崛起、帶動中西部加快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引領我國全面參加全球競爭中,發揮核心作用。長三角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保持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實踐區域統籌協調發展,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長三角功能定位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長三角明確重點產業發展布局,做大做強石化、鋼鐵、電子信息產業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產業;鞏固提升裝備制造業、紡織輕工和旅游業等傳統優勢支柱產業;同時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業和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導作用的新型產業。長三角重大基礎設施協調與建設方面,將綜合交通和能源為兩大重點,提出加快滬寧、滬杭、杭甬、沿長江、沿海和寧湖杭6大重點交通通道建設,及綜合運輸樞紐建設;同時發展煤炭、油氣、液化天然氣、電力和新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長三角提出資源配置和生態環境保護方案,實行差別化土地政策:對滬寧杭沿線,采取嚴格措施保護優質基本農田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對沿江、沿灣,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指標;對沿海和寧湖杭線及其他沿路發展帶,適度安排建設用地;對沿湖地區則控制土地開發強度。長三角確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一類是引導性政策措施,如在區域內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另一類是協調性政策,主要是打破行政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是以上海為“核心”、以沿長江、沿杭州灣等6個“發展帶”為框架的區域聯動發展,形成“一核六帶”的區域總體布局框架。

一核即強化上海這個核心,充分發揮上海作為國內外交通樞紐、長三角地區要素資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創新源頭的作用,整合利用周邊地區的資源優勢,增強上海集聚和組織引導能力,以促進區域整體優勢的發揮和競爭力提升。

一是優化提升滬寧、滬杭沿線發展帶,目標建成具有世界發達水平的都市連綿區域。這一發展帶主要包括滬寧杭交通沿線地區,將按照集約、創新、優化的原則,加快高技術產業集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化城市功能,改善環境質量,成為帶動區域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提升、服務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發展的區域。

二是重點建設沿江發展帶。根據規劃,長江沿線的縣市區將發揮“黃金水道”優勢,引導裝備制造、化工、物流等產業向沿江區集聚;建成特色鮮明、規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態良好的產業基地和城鎮聚集帶,成為具有全球影響的長江產業帶的核心組成部分。

三是重點建設沿灣發展帶。沿杭州灣縣市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港口條件,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業和重化工業,建成功能協調的現代制造業聚集和城鎮聚集帶,帶動長三角南翼發展。

四是積極開發沿海發展帶,即擁有沿海岸線的縣市區,依托臨海港口,培育和壯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發展新興的臨港產業、海洋經濟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綜合經濟帶。

五是積極培育寧湖杭發展帶,拓展長三角向中西部輻射帶動功能。寧湖杭沿線縣市須考慮區域資源環境開發容量及生態屏障功能,選擇與生態經濟相協調的開發方向和模式,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旅游休閑、現代物流、生態農業及資源加工,培育城鎮集聚區,形成生態產業集聚、城鎮有序發展的發展帶。

六是引導發展沿湖生態服務帶,成為全國性重要旅游休閑帶和區域性會展研發基地。環太湖鄉鎮須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在保護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會展、研發等服務業和特色生態農業,嚴格控制用地開發規模和強度,突出開發理念創新和空間布局優化。

篇(9)

新時期,城市的發展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城市處于社會發展的中心地位,對周邊的區域有著帶動、示范等作用,每每有新的、活躍的生產力總是會先產生在城市然后才向農村等周邊區域發展,以此來帶動整個區域、國家甚至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因此說,城市的發展是整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隨著國家及政府部門的不間斷的資金投入,城市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經濟也越來越繁榮,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總重要標志。城市是一個國家的固有資產,城市的經營是否完善決定著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而經營城市與經營市場經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新時期發展城市區域經濟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城市各部分資源的優化組合。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化組合就是指在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作用下,應用市場化的經濟手段,將城市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基礎資產等資源進行合理、優化的組合,保證各方面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增強城市的區域經濟競爭力。

一、新時期下如何進行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化組合

新時期,城市區域經濟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注重對城市資源的合理、優化的組合,而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采用市場經濟運營的方式,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城市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基礎資產等,并保證各項資源被高效的利用。因此,探索新時期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化組合對進一步實現城市經濟區域化,加速城市經濟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城市產業的優化組合

城市產業結構經過調整和優化后會變得更具合理性,從使將城市的運作效率進一步提升,然而,如何優化城市產業的優化組合是所有城市面臨的問題。

(1)增大城市產業之間相互聯系的緊密度。適當的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使城市產業與產業之間不再是相互孤立或毫無聯系的,增大它們的相關程度。城市緊密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城市產業運足效率,而達到這一目的的關鍵就是要準確把握城市的主要性質以及功能,明確城市的主導產業,然后再由此確定其他相關產業,一般的產業順序鏈是由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配套產業以及服務產業構成的,或者是分為基礎產業和非基礎產業。城市產業之間的相輔相成,有助于增加產業的關聯度,從而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如若城市之間的產業相互孤立,那不可避免的其他城市的相關產業建立聯系,這就會導致產業運營成本的增加,不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

(2)優化城市產業利潤結構,提高產業經濟效益。產業調整的方式有存量調整、增量調增,增量調整即增大對產業的投資,與此同時要把握投資回報率,以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產業利潤的結構,尤其是水平結構,往往由于收入情況的不同而參差不齊,在規劃投資使時,要注意取長補短,把有限的資金投入轉化為較高投資回報率的產業利潤,同時注意產業經營的集約。例如,陜西近年來不斷加大對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利用工業的發展促進城鎮的發展,升級城市產業結構,加快了城市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西安市以高新產業技術為主導產業,加快對其他產業的優化升級,并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3)實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要依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例如,在以礦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當面臨礦藏資源缺乏時,如果秉承著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會及時的進行轉產,采取相應的措施。所以說,新時期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深入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證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的資源情況相協調。

(二)城市土地資源的優化組合

在城市所擁有的資產中,土地資源是一項較大而且相對較具體的資源,能夠創造較大的財富,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的影響力巨大,因此,新時期的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的優化組合,很大部分上是對城市的土地資源進行優化整合。

(1)城市產業的選址要因地制宜。在城市各類產業進行選址以及產業功能劃分時要注意根據產業項目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和劃分,污染程度、技術要求、產業之間的聯系等都是影響產業分布的重要因素。城市產業的選址和功能分區不僅要考慮對社會利益、產業經濟效益、環境進行利弊權衡,而且要深入的研究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因地制宜,才能有利于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

(2)合理規劃城市區域經濟產業的土地結構和置換。土地作為一項比較大的資產形式,做好土地的規劃有助于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土地置換是一項比較有效的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方法。例如,曾經在哈爾濱由于市區中心的地價較高許多市民難以負擔,在政府部門的調整下,人們從市區中搬離,在外邊建設更好的住房,這樣一來不僅市民的住房條件得到提高,經濟負擔減小,而且有利于政府對于市中心規劃產業占地,這就進行了土地置換,達到土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目的。

(3)優化城市交通結構。城市的交通問題也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新時期要想更好的發展城市區域經濟就要優化城市交通的設計方案,是設計更具預見性。

(三)城市各種資本的優化組合

城市的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資本的優化組合,涉及到城市資本的聚集、重組及利用。首先要發揮城市財政的作用,體現城市資本流通及融資作用,解決好城市的交通物流問題,保證交通、流通和融通三者間的相互連通;其次,招商引資也是一項資本優化的方式,城市政府部門人員要積極游說,引進外地投資;最后,新時期城市的產業投資要講求資本回報率,注重經濟效益,促進城市區域經濟的快速、高效發展。

二、對于城市無形資產的優化組合

城市的無形資產及城市的環境、形象、文化等,這些因素的優化整合同樣有助于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首先城市形象的塑造,并不單單指的是城市外貌形象,更重要的是內涵,只有當城市的外在美與內在美和諧統一的結合,才是真正的提升了城市的形象,所以在設計城市形象時,要注重與周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結合;其次,要打造屬于城市的形象品牌,城市的形象品牌要具有綜合性和自身特性;最后,在優化城市環境的同時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設,講究文化品位、文化含量以及文化的沉淀,建設城市精神文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注重對城市產業、土地、資本等的優化組合,加強城市無形資產形象、環境、文化等的建設及優化處理。城市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城市區域經濟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在新時期下,發展城市區域經濟需要社會各界不斷地探尋城市各部分優化組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完善城市的經營方式,加快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

篇(10)

“建港興城、以港興城、港為城用、港以城興、港城相長、衰榮共濟”,這一世界范圍內港口和港口城市發展以及演變的普遍規律,不僅揭示了港城關系的變遷歷程,也反映了港城相互作用的機理。港口的發展帶動城市的興盛,城市的興旺也將促進港口的繁榮,雙方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偏廢。以往階段的港城互動只是局限于一個城市,空間范圍比較有限,隨著港口內涵的不斷提升和交通通訊手段的改善,港口與城市在互動范圍、互動形式和互動途徑上都應尋求更加廣泛和多樣化的模式,以適應新常態下城市發展的要求。

寧波地處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的“T”字型交匯處,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建立了緊密而廣泛的通商合作關系,在當前國家相繼提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等重大戰略舉措的契機下,寧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如何借力港口優勢和其輻射作用形成的圈層經濟鏈,在國家戰略中凸顯寧波的地位,并以此為契機,打造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升級版,成為寧波這座城市發展所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寧波新港城聯動的發展模式以及具體的路徑和對策。

一、寧波新港城聯動發展的必要性和良好機遇

寧波位于長江經濟帶與南北沿海運輸大通道的“T”型結構的交匯點處,緊鄰亞太國際主航道要沖,是長三角地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聯結紐帶。寧波港口地理位置適中,是我國著名的遠洋干線港和深水樞紐港之一。寧波港現有生產性泊位300多座,其中建有萬噸級以上港口泊位90多個,目前已經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建立了通航業務關系,2014年的貨物吞吐量達到5.2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870萬標準箱,分別位居世界港口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具有強大的內外輻射力。

自寧波市委提出“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的發展戰略以來,寧波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2015年上半年,寧波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45.2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比全國、浙江省分別高出1.5和0.2個百分點。臨港工業優勢不斷顯現,已形成綿延20多公里的沿海臨港產業帶,臨港工業占全市工業總比重的三分之二左右,寧波一躍成為華東地區主要的臨港工業基地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港口物流中心,產業帶動能力和城市綜合實力明顯提高。據估算,2014年寧波港貨物吞吐量達5.26億噸,占寧波市全年GDP的37%;集裝箱業務拉動寧波市經濟1090億元,約占經濟總量的14.3%;完成海鐵聯運集裝箱約13.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31%。

但是,在傲人成績的背后,目前的港城關系和發展模式也遇到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在浙江省和寧波市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把推進寧波港口經濟圈建設作為今后的一項重點工作,并希望能夠借此契機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任何的發展模式都需要與時俱進,那么面對新形式下寧波港城關系展現出的新特點,更加需要積極探索和研究新的港城聯動發展模式。

二、寧波新港城聯動發展的基本思路

明確發展思路是推進寧波新港城聯動發展的前提。都市圈和港口經濟圈的聯動發展要立足寧波發展的現實條件,結合當前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主動輻射和帶動長三角一體化和周邊城市的發展,更要與寧波的“十三五”規劃有機結合。

1、明確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抓住“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使港口經濟圈成為寧波融入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以改革創新為發展理念,堅持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態度;以提升港口輻射力、建設江海陸聯運服務中心、推進產業合作共榮、拓展開放合作層次領域、創新體制機制為重點;力爭把寧波基本建成長三角港口經濟中心、國際貿易物流中心、江海陸聯運服務中心,成為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開放門戶和“一帶一路”的戰略支點城市。

2、突出發展重心

一是圍繞寧波―舟山港這個中心,以寧波市和腹地城市群為載體,以港口產業鏈為主要支撐,促進都市圈和港口經濟圈的深度融合,塑造經濟、社會、人文、信息等緊密聯系、相互協調、有機結合、共同發展的經濟共同體。二是打造互聯互通的江海陸聯運服務中心,強化港口基礎設施支撐力,推進海港、空港、內陸無水港“三位一體”建設。三是提升產業結構和層次,積極尋求中高端合作,釋放港口產業帶動力。產業合作是港口經濟圈的重要內涵,要立足寧波產業優勢,瞄準圈域城市的市場需求,把寧波產業轉型升級、臨港工業轉出去、優勢產業走出去有機融合,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3、建立聯動發展新渠道

一是構建港區聯動新平臺,提升港城聯動發展成效。港區聯動的內涵是指促進保稅區政策優勢和港口區位優勢相融合,將保稅區的特殊政策覆蓋到港區,形成保稅區與港口良性互動發展的局面,這也是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國際通行模式。二是從多個層面適當調整城市規劃,優化城市空間結構。著力構筑以中心城六區為核心、以余慈地區和寧波杭州灣新區組團為北翼、以奉化寧海象山組團為南翼、以衛星城和中心鎮為節點的開放型網絡型都市新框架。三是注動發展新動力。加快各類開發區、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建設,使之變成寧波吸收外資、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借產業升級之東風,大力發展都市商貿、金融、文化、休閑、臨空產業、海洋產業,使之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點。四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筑立體化的現代交通網絡。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推進公路、鐵路和空港建設。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并且在現有基礎上,將軌道交通線延伸至港口區,縮短港口與城市的距離,促進港城新一輪聯動發展。

三、寧波新港城聯動發展的具體對策

港口對城市的經濟帶動作用體現在推動貿易、物流、臨港工業等港口產業的發展,形成城市的重要產業集聚區;城市則為港口的繁榮提供良好的要素支撐和市場需求。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港口,而港口所在城市又是港口發展的重要依托。在新形式下,城市功能不斷提升,港口與城市的空間得到充實與拓展,新港城聯動對策的提出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港口城市的服務功能,拉近中心城市與港口的距離。

1、利用好港口優勢,加大港口與中心城市的互動

港口與中心城市的互動是港城聯動的核心層,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寧波的中心城區要更加注重固本強基,培育更大更強的市場主體;二是提升北侖、梅山、鎮海等臨港城區的功能,形成現代舒適的商務環境和生活氛圍。三是統籌建設三江口休閑碼頭、游艇碼頭,及梅山國際郵輪港,北侖、鎮海、象山、奉化、寧海等游艇(漁人)碼頭,使港口為城市添香增色。此外,港灣旅游經濟圈是潛力成長圈。濱海旅游潛力巨大,寧波不僅需要加強港口工業景區,如三江口風情建筑群、招寶山海防遺跡、梅山大型泊位群等開發,還需建設一批國際一流港灣景區,如象山港浙版“維多利亞港”,石浦港海上花園群、梅山港“歡樂梅山灣”,以提升寧波國際美譽度,成為港口經濟新增長點。

2、強調與上海、杭州、舟山等周邊城市的合作,重點推動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發展

港口與周邊城市互動是港城聯動的緊密層,城市群或者城市經濟區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組織形式,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城市集團,是大都市區的聯合體。寧波市應通過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發揮現有基礎設施的作用,充分對接上海自貿區、舟山群島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特區,提升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的地位。此外,可與舟山、臺州、紹興組建浙東經濟區,與上海、杭州、舟山等周邊城市的合作,共同開展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措施,都有利于拓展港口的腹地,增強爭奪港口貨源的實力。

3、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強港口與國際國內其他城市的經濟聯系

港口與其他城市互動可以作為港城聯動的松散層,通過建立江海聯運、海鐵聯運等合作形式,以港口為紐帶,加強與國際國內其他城市的經濟聯系。具體來說,可以把長三角區域作為核心區域,把國內內陸腹地城市及國際上與寧波有經貿合作的相關區域作為拓展區。通過“圈層帶動、線性輻射、鏈式集合”的模式,結合寧波發展實際及比較優勢,著力謀劃構建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服務鏈等五條“鏈”,使國際國內大企業“走進來”,寧波本土企業“走出去”,做強國際一流大港口,發展臨港經濟大產業,構建區域互聯大通道,建設開放合作大平臺,推進社會人文大交流,優化政策制度大環境,進而形成現代化國際港口大城市。

參考文獻

[1] Merelene A. Port Economic Impact Studies[J].Ports&Harbors,1999(9).

[2] 許繼琴:港口城市成長理論與實證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7(16).

[3] 陳再齊、曹小曙、閻小培:廣州港經濟發展及其與城市經濟的互動關系研究[J].經濟地理,2005(3).

[4] 王志明:2003年中國港口經濟論壇工作論文[Z].2003(12).

[5] 隋麗麗、王澤宇:大連經濟發展對大連港口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分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6(1).

上一篇: 地籍測量規范 下一篇: 公路養護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依成久久人综合网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 | 日韩综合国产欧美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 | 五月婷婷六月丁香 | 亚洲精品影视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