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09:50: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音樂導學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主要音樂教研工作回顧:
主要的措施:集體調研、一校三天、講座訪談、觀摩交流、專項培訓
主要的項目:高中模塊研究及對策、小學音樂課堂基礎教育的實施、小學、高中音樂資源網絡的建設
主要的對象:高中生、小學生與初中的有效銜接
(一) 深化新的高中音樂課程的改革
為了更好的開展高中音樂課改工作,我區還不惜花重金組織校長、教導主任及學科教研員到山東省、寧夏等地區學習交流。回來后結合區情,撰寫調查報告,開設高中音樂模塊的教學與系列教研活動。
1、定期有效開展課程管理及質量監控調查。近年來,各校領導及教師已給于高中音樂高度的重視和配合。(調查提綱*學校有否按計劃開課、*xx區高中音樂教師隊伍現狀調查、*在音樂學科中學生自選模塊興趣情況調查) 調查反饋:對于高中缺優秀音樂骨干教師的問題,區教育局立即向全國招聘骨干教師、優秀應屆畢業生解決師資問題。。
2、配合廣州市教研室開展高中音樂教學案例、音樂優秀錄像課評比活動。促進高中音樂課的教學交流、經驗提升。
3、開展高中音樂課程的相關專題研究課展示,深入研究高中各種不同模塊的音樂課教學模式和課型,使高中的音樂教育課程模塊教學符合學生自選需求。組織本區高中教研活動8次、外出參加省、市教研培訓7次。如王雪文、凌志梅、李曦、蔡浪、丹、曾倩雯等老師教研出勤率高,學習收獲大。分別受到市和區教研員的表揚。
課改領先的有47中、華美中學、89中、75中、44中、天榮中學、東圃中學、暨大附中、華工附中等。
(二)切實抓好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提高教研活動有效性。
1、以核心組為龍頭狠抓音樂科組的建設。
*崗前培訓-帶問題案例大家交流探討(如何單元備課和上課)
*跟蹤培訓——下科組聽課調研集體輔導、發現問題及早采取措施。
選擇各類型學校如基礎好些的省市一級學校音樂科組、科組長、骨干教師、核心中心組成員高標準嚴要求,使其能在區里課改當排頭兵。
對于薄弱學校個別基礎差的教師,耐心輔導,批改教案,爭取多給外出學習培訓機會。(全國器樂研討會、)市課例觀摩、區網絡資源建設培訓二期、牧童笛培訓學習。提出“只要你努力,一定有機會更有收獲。”
對于不認真不求上進的教師,給予勸告或批評教育。音樂課在校中不測驗,領導也很少去聽課檢查,學生在校數年,學到什么,質量如何,無法深究,有否參加教研活動,靠的是自覺。對于不學習不參加活動的教師到評職稱時虛報教研次數,不誠實的做法給予嚴厲批評。找個人談話,做耐心的思想工作。
建議:為了提高質量,對學生負責,音樂教師也應采取末位淘汰制。
2、抓好音樂教材的選擇,落實音樂課程改革的基礎點。(低中高年級)
例:在銀河小學、元崗小學音樂科合作進行“城鄉學校如何提高音樂學習質量的實驗研究”校本研究走進課堂,走進教師。
3、立足課堂,構建新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經過實踐我們認為根據不同課型在低段靈活使用前三種較好,在學生有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基礎后增加第四種。*片教學組進行典型課例的研究。一課多教,教好一課,教研活動的生命在課堂。(片組長認真,教師實踐鍛煉機會增多 )
本年度對這幾種課型都拍了錄象課,資源共享, 及時總結經驗與教訓。反饋時有理有節跟蹤培訓不落空,以求更進一步跟進修改。
體驗性音樂教學方法
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
語言性音樂教學方法
探究性音樂教學方法
音樂的教育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習文化的多元化、提高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對音樂藝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音樂已然成為學校教育課程中重要的部分。傳統的音樂教育方式,往往一味地關注傳授音樂知識,不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改革勢在必行。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學校重視音樂課程,加大投入,同時老師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力求推陳出新,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初中音樂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學校教學方法不科學
傳統的音樂教育方法存在諸多的局限性,老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講解音樂相關的知識,使學生了解基本的音樂知識,能夠唱會某一首歌,卻往往忽視對于學生審美情操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缺乏對美的認識、對音樂美感的認識。同時課堂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僅僅以學生學會唱一首歌、欣賞一首歌,學會基本的音樂知識為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缺乏現代科學方法的運用,課堂上不注重與學生互動,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低,課堂效率低下,學生對于音樂的熱情不高,音樂素養不高。新課改要求老師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形成良好的審美情操,具有較強的藝術素養。
2.學校對音樂教學不重視
在傳統的教育觀點中,初中教學主要以數理化為主要部分,音樂等課程作為學生緊張學習的一種放松,在教學資源的配置上也是以其他主要課程為主,音樂等課程作為一種輔助課程開展。學校重視基礎學科的教學,將優勢的資源都放在基礎學科上,各種評價標準、檢測要求都是圍繞基礎學科來開展,導致老師和學生對音樂課缺乏足夠的認識。在應試教育盛行的當下,學校為了提高所謂的升學率和學校的聲譽,一味地加大考試科目的投入,對音樂等非主流學科聽之任之。學校的非正確態度使得音樂的教學停留在很基礎的層面,畸形發展。
3.學生及家長對音樂教學認識不夠
初中是一個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一個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以致形成正確的審美情操、較強的審美能力,養成積極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但是,現實中絕大部分的家長和學生將學習和考試作為學生優秀的唯一標準,考上重點高中是唯一的奮斗目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音樂課只是作為一種放松的課程。學生及家長對音樂課缺乏足夠的認識也是導致音樂教育難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4.過于重視流行音樂而忽視古典音樂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球化日益加深,不同文化的流行音樂大量涌入到校園,流行音樂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對大多數青少年都具有很大吸引力。伴隨網絡的盛行,學生接觸流行音樂的機會更多,也更加方便,同時大多數流行音樂貼近生活,展現出的愛情觀對學生具有很大吸引力,使得大多數學生喜歡流行音樂。老師在音樂教學時過分偏重于流行音樂,而忽視了古典音樂的教學。古典音樂具有獨特風格,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流行音樂固然以其通俗易懂的優勢易于讓學生接受,但是古典音樂對于美的詮釋對于引導初學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師在初中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流行與古典并重,注意音樂的多元化。
5.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不同
在初中的不同階段的學生思維會越來越成熟,對于事物的理解也不同。不同層次的初中生對于音樂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需求,隨著學生思維的成熟,理性判斷不斷增強,許多學生對于音樂的喜歡程度逐漸降低。由于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大,許多學生對于音樂甚至產生了厭學的情緒。而老師卻沒有關注不同學生對于音樂態度的變化,只是機械地進行教學,沒有積極去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最終導致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課堂上老師一味講授知識,而學生卻絲毫沒有興趣,盡管老師努力教學卻達不到教學目標,也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二、初中音樂教學存在問題的改革策略
1.學校應提高對音樂教學的重視
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平臺,應該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學校不應該僅僅注重基礎文化課程的教學,應該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在培養學生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音樂的學習能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文化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學校應該加大音樂教學的資金投入,引進科學的教學設備和教學人才,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學習氛圍。
2.提高學生和家長的認識
應試教育束縛學生的發展,初中是學生興趣開始形成的關鍵階段,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積極地去引導學生,不應該給予學生過分的壓力。面對考試的壓力,家長和學生普遍將文化課的學習作為檢驗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家長的認知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面對考試的壓力,許多學生將音樂課的學習作為緊張學習之余的一種休憩,對于音樂課沒有足夠的認識,敷衍了事。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逐漸轉變,音樂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音樂知識的教學,而應該以培養學生對于美的感知,對于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作為今后音樂教學的重點。應該轉變家長和學生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提高學生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注重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只有學生和家長的認識得到提升,學生才會重視音樂課的學習。
3.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改進教學方法
由于意識的薄弱,導致大多數初中學校的音樂教師專業能力不強。音樂的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老師具有扎實的專業音樂知識和良好的音樂素養。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除了應具備基本的音樂知識,還應該熟悉各種樂器的演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教育學生,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由于先天的不足,多數學校在音樂的教學上方法簡單。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加強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的互動交流,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同時,在課堂教學上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舞蹈、現場演唱等形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
4.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并舉,展現音樂的多元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音樂的風格也隨著社會的改變而變化。流行音樂以其通俗易懂和鮮明的個性受到廣大青少年的追捧,流行音樂與時代緊密相關,抒發現代的愛情觀、價值觀,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古典音樂更加注重的是對于美的理解,善于營造美的氛圍,能夠讓人在嘈雜的世界中回歸最初的寧靜,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具有很大的幫助。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現代流行音樂的教學而忽視古典音樂的教學,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生接觸到現代流行音樂的個性和熱情,又能感受到古典音樂的美感。隨著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大量涌入,其中不乏一些不健康的、背離主流文化的音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接受不同風格音樂的同時堅決抵制低俗音樂。教師通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讓學生有辨別優秀與低俗音樂的能力。優秀的音樂所展現出的價值取向對學生具有正確的引導作用,教師應該加強優秀音樂的教學,使學生接受主流的價值取向。
5.音樂教學應該注意層次性、民族性、區域性
教師應該注意讓學生接觸不同民族的優秀音樂,結合不同民族音樂的特色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夯實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讓學生欣賞,也可以讓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展示當地的特色音樂,讓大家在輕松的環境中進行音樂的交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同時輕松的教學環境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同音樂文化的交流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有利于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雖然不是主流音樂,但卻是音樂發展史上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將民族音樂引入到教學中是文化多元化的體現,同時也是音樂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雖然音樂課并不涉及到考試,但是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音樂課的質量還是非常重要的.音樂課堂作為人類的第二語言,它與人的心理、情感活動具有形態上的一致性.它撥動著人們的心弦,觸及著人們的靈魂,對人的心靈有著積極的陶冶作用.現時,音樂又是一種表現藝術,音樂課上,學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過對音樂的表現,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展示自我,獲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悅.因此,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音樂課堂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而孩子們有了對音樂有了自信,那么上音樂課也就更加有興趣了.所以,在音樂課上我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一、堅持音樂教學新理念,實現目標,落實標準。
本學期音樂教學,能夠堅持貫徹音樂課程的培養興趣,發展音樂感受、鑒賞、表現、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學生情感體驗,陶冶情操的總目標,把音樂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體落實到讓學生喜歡音樂、愛上音樂課方面上來,把教學中的過程及方法,作為教學目標來追求,把知識技能融于學生喜愛的各種趣味性實踐活動來體現,把培養學生豐富的生活情趣做為教學目標來設置。教學中,努力實踐以音樂學習為核心,以音樂興趣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發展,注重音樂實踐的基本理念,并認真把它們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在教學中,能積極思考面隊學生教什么、誰來教、對誰教、怎么教,預見目標能否達到和實現,牢固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原則.
二.立足課堂,促成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行
1.真誠的贊揚 對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真誠的贊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能激起他的學習熱情,我總是仔細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并且及時、適當的給與贊揚,如: 你的嗓子真甜,你的聲音真好聽等等.
2.多提供嘗試的機會 在課堂上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戰士自我的舞臺,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前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設計的要求不必過高在音樂課堂上,我會有意識的降低難度,增大成功的機率,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幾個音的高低聽辨,幾個小節的旋律規模唱等,動能有效地鼓舞學生,從而更好地幫助克服自卑,產生自信.
4.隨時鞏固學生的信心當看到學生們因不斷成功而取得了寶貴的自信時,我還是不斷地支持,鼓勵以及鞏固他們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我以自然,親切的微笑棉隊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溫馨,和諧,愉快的音樂課堂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堂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三.課堂不足與反思
本學期初在教學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認真設計每節課的課堂反思,及時回顧和整理,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礎上,而許多事情還是旁觀者清。所以,我多多的觀摩分析其他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樣內容的課,會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等等。但是在學期中期由于身體的原因請假了兩個月,給小學教學添加了一些麻煩,本人亦感到非常抱歉. 奧爾夫曾說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我們應大膽放手,讓孩子們在多樣而開闊的活動空間自主并自由地尋找、感受和體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并在快樂中更好地體驗音樂的美妙。
2017初中音樂教學工作總結
這一學年我擔任的是初中部七年級(133136)和八年級(129132)八個班的音樂教育教學工作 ,音樂教育教學每年都反反復復,但在每年反復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卻有著不同的收獲。現將這一學年的教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開展工作,彌補不足,精益求精。
音樂是最擅長表現情感、以情動人的藝術。它的魅力在于給人自由馳騁想象的空間。一首好的樂曲,或許幾分鐘之內使你獲得幾星期苦思冥想的東西;或是襯托出一個美好的幻想;或是寄予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片灼灼的情感這種立意與意境之美對人有著深刻的感染力 ,會在心靈深處留下美的烙印 .音樂課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培養學生懂得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樂的能力,通過藝術形象,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一、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
努力做到通過音樂教育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聽、看、唱,討論、聯想、想象及律動)中,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究,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并在一定基礎上創造音樂。
二、在教學過程中,本著讓學生從要我學----我想學----我要學這一過程進行轉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對教材的目標進行了設定。并根據初中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安排了本學年的教學計劃,精心編寫了各個年級各個課時的教案和導學案,配合學校強勢推進教學改革。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我一方面在教學模式上采用一些適時有效的設問,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實物展示與課件相結合,吸引學生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課堂教學實效性。為了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上音樂課,多用鼓勵的方式使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品質。努力做到用好的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對于破壞課堂秩序的行為也進行了善意的批評與糾正。在課堂活動中,我會創設平等、民主、愉悅的環境,能夠在課堂中點燃學生的求知火焰。
三、本學年除第一單元是唱歌課外,其他單元不是創作就是器樂或欣賞,比較枯燥難上,學生的興趣也不太高,教學比較難開展。
我就大膽的在教學中加入適當的表演,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有了提高,課堂教學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復習四分音符時讓學生用走來感知;八分音符讓學生用跑 來感知,這一下學生很快就記住了。
四、配合學校政教處,成功的舉辦我校第二屆花樣年華藝術節,并成功出演節目吉他獨奏《愛的浪漫史》。
此次藝術節的文藝演出活動給學生充分發揮自我潛能的機會,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使他們懂得團結協作的巨大力量和重要性,同時也得到廣大師生及各界社會人士的好評,還向社會各界大力宣傳了我校的形象。
五、努力學習,加強修養。
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收集各種音樂文化資料,以便讓學生能多聽、多看、多接觸優秀的作品,從而增長見識,并獲得更多美的感悟。要是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學生適當地接觸一下電腦音樂。此外,我還很注意自身的學習。如:練習專業技能;閱讀一些音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報刊、雜志;上網查找有關教育工作站,并精心創建了自己的音樂博客與各地的中小學教師進行了很好的學習和交流。
XX年7月15日---8月有幸參加我市對中小學音體美教師在運城學院培訓的學習。在音樂教學專業學習中讓我有所提高,也感到十分快樂和充實。對我這學期的音樂教學工作也有了新鮮的藝術創新和改變。今年我擔任初二4個班和初一7個班的教學工作。自我感覺比起同仁一下儲存很多方面的音樂教學工作和音樂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過音樂教育來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聽、看、唱,討論、聯想、想象及律動)中,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究,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并在一定基礎上創造音樂。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還使初一新生進入初中階段的孩子們,認識初中的音樂欣賞課,還加入了一項讓學生了解電影音樂和音樂鑒賞及音樂樂理初級知識,同時表達自己藝術見解的實踐活動,這也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在學習唱歌和欣賞音樂的同時,使學生們認識到集體活動及藝術活動的緊密性。
在教學過程中,本著讓學生從“要我學----我想學----我要學”這一過程進行轉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對教材的目標進行了設定。并根據初中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安排了本學年的教學計劃,精心編寫了各個年級各個課時的教案和導學案,配合學校強勢推進教學改革。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我一方面在教學模式上采用一些適時有效的設問,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實物展示與課件相結合,吸引學生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課堂教學實效性。為了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上音樂課,多用鼓勵的方式使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品質。努力做到用好的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對于破壞課堂秩序的行為也進行了善意的批評與糾正。在課堂活動中,我會創設平等、民主、愉悅的環境,能夠在課堂中點燃學生的求知火焰。
在本學期中在與我初中柴東軒主任的一次教學工作的談話,使我有所觸動,讓我必須敞開心扉,大膽突破改進。使我認識到自己在學校領導的心中的形象和感覺,及專業不對口的情況。經過從畢業到現在,幾年的邊學習邊教學使我認識到,我要不斷的學習挑戰自我在教學工作的改進。
二、課堂管理
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上音樂課,多用鼓勵的方式使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品質。努力做到用好的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對于破壞課堂秩序的行為也進行了善意的批評與糾正。給他們的環境較為寬松。致使他們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有恃無恐。因此,今后應特別注意賞罰分明、把握尺度。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的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對于學生的一些擾亂課堂的行為批評力度不夠。總以為學生不是惡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現。所以給他們的環境較為寬松。致使他們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有恃無恐。因此,今后應特別注意賞罰分明、把握尺度。還有幽默力量運用不夠。
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在教學形式方面我認真地進行了探索,通過這些形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新課標》指導下的教材活動性強,我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2)、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音樂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我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音樂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聽到音樂,感受到音樂。(3)、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近幾年來,海鹽縣教育局教研室清晰認識教師培養的形勢,以高度的責任感、積極的創新精神,以提高培養對象的專業綜合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優化、充實、提高”為指導方針,遵循目標驅動性、層次遞進性、實踐可行性和評價激勵性等原則,構建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模式,追求“整體、均衡、優質”,力圖通過上位的管理機制,打破單純以學校或學科為單位的各自為政的格局,按照不同層次的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實現跨學段、跨學校的優勢整合,有意識地為各個層面的教師提供最佳指導,并督促其沿著適合自身特點、能力和素養發展的路徑、方向以持續發展,從而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在具體運作中,海鹽縣教育局教研室把教師分成三個層面,落實培養任務。第一個層面,教師全員培訓。按學科、學段,分別對全縣教師進行全員培訓,提升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科研能力的水平,并將培訓效果、效率和效益轉化為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推動力,使之盡快滿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師素質的要求。第二個層面,青年骨干教師培養。以主題式、師徒結對式為主,幫助青年教師開闊眼界,轉換視角,提高理論水平,改善專業知識技能,掌握科研方法,形成一個教學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科研型青年教師群體。第三個層面,名優教師再提升培養。組織名優教師(特別是特級教師培養人選)參與高層次研訓,促使他們不斷超越自我,突破專業發展“高原期”,成為具有崇高精神力量、精深專業知識、扎實教學功底、精湛研究水平、較強引領能力、強烈合作意識的名師。這三個層面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始終處于動態、遞進的發展過程中,鼓勵教師從低層面向高層面躍進。
一、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的策略推進
(一)形成區域性教師分層培養的組織框架
1.找準教師培養的基點
海鹽教研室精心設計調查問卷,真切了解教師專業培訓的實際需求,為建構“區域性分層培養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針對“你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最大困惑”,45%的被調查者依次認為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理念和行為轉變”“教學設計”“課堂效率”“優秀率和合格率的提高”“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關系”。又如在“培訓建議”中,教師普遍希望培訓者要了解受訓群體的個性特征,要由淺入深,先易后難,多加強理論應用性培訓,多加強研討互動,最好采用一對一的輔助方式。
2.優化培訓資源的合理配備
以往的教師培訓,很多培訓部門一廂情愿地用“拉郎配”的方式,使教師處于被動的“專業化”狀態,“合作”也蒼白無力,容易形成虛假的“克隆現象”。因此,海鹽教研室積極倡導建立在學科基礎之上的自主、開放、滾動、和諧的“緊密合作型結對制”,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配制形式,打破學科、單位、地區之間的壁壘,讓優秀教師與不同的受訓教師,實現優質資源價值的最大化。這個多向的、滾動的、交叉的體系,有利于形成廣泛的教師學習與科研團體,激發更多的創造性思維,生成更多的創造性策略,形成教學技能的多樣化。
(二)構建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的基本模式
基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海鹽教研室在問卷調查、下校調研,掌握豐富的第一手師資狀況的基礎上,不再單純采用以教齡為依據、以學校為單位的校本培訓模式,而是根據教師已有的認知水平、教育經驗和發展需求,實現區域性、分層次、動態化的培訓模式。
1.師徒帶教模式
青年教師和非本校、本地區的優秀教師“師徒結對”,采用合作研究、案例研究、隨堂研究、網絡(博客)研究等方式,通過傳、幫、帶增強專業切磋,合作協調,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在2012年的“師徒結對”活動中,師徒雙方簽訂“結對協議”,明確結對周期、雙方職責(包括理論學習、個人專業發展規劃、課題研究、課堂教學、論文撰寫等)。每學期末召開“師徒結對”工作經驗交流會,并督導考核,對優秀指導教師與受導教師給予嘉獎。
2.團隊互助模式
以較大群體為著眼點,加強教研共同體、學科中心組、學科基地等團隊建設,通過基于課程標準、教學理論的觀課反思、專題研討等,對教學實際問題和共同關注的教學內容進行多元化研究,分享智慧,共同發展。到目前為止,海鹽縣共組建了24個學科基地,分別以一所優勢學校為龍頭,建立學科基地網站,實行捆綁式考核。在這個共同體中,來自不同學校的成員群策群力,交流分享教育智慧,實現均衡發展,整體優化。
3.導師引領模式
借助教研員工作室、名師工作室進行運作,組合一批相對固定的學科教師,在教研員(名師)指導下,進行診斷分析與行為跟進,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獲取新的教育信息和教學策略。2012年,韓耀強主任成立了工作室,定期開展高層次的高中物理教學研究,培育專題項目,幫助成員打造鮮明的教學風格,擴大成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工作室甚至對各位成員定出量化指標,如每年在省級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本專業論文不少于2篇,至少承擔1次縣級及以上的公開課或專題講座;每2年主持一項市級及以上課題并獲得市級及以上獎項。
4.主題研究模式
人員組成比較靈活,多根據教學需要,圍繞某一主題開展研討,使參與的教師進一步明確方向,逐漸介入課程建設與實施,解決教學問題,獲取教學策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有效學習。海鹽縣小班化教學研究共同體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這一共同體由七所學校組成,每次活動,把“小班化教學”這一大主題分解為“合作學習”“導學案”“教師干預策略”等小主題,按照“收集、學習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小主題設計課堂實踐問題診斷反饋與跟進”的基本流程操作,使每一個輪回、每一個環節都緊扣主題,彰顯研究的深層意義。
5.骨干先導模式
由本土(或外聘)專家對骨干教師進行高位的先導培訓,包括教研活動預設、教研活動監管、教學質量分析、課題主持等,使之在區域培訓、校本研訓中發揮核心作用,有效實施管理與指導,提升教師的群體水平,打造優秀教研品牌。這幾年,海鹽教研室既發揮本土專家盧明、朱益群、邱月亮等的引領作用,也牢牢依托嘉興教育學院、浙江省教研室、華東師范大學等高品質的科研單位,邀請朱建人、魏林明、梁旭、方張松、胡惠閔等專家作專題報告,極大地開拓了教師的視野,傳遞了教育的智慧。
(三)發掘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的運行策略
1.目標導向,過程管理
個人發展規劃是實現教師自主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抓手。海鹽縣教研室要求各受訓教師依據自身發展需要,合理規劃個人發展目標(包括基礎性目標、發展性目標與個性化目標),制訂出體現操作性和遞進性的階段目標與階段措施,體現適切性、個性化。同時,加強教師踐行個人發展規劃的過程管理,使之呈現小步遞進、逐步提升的發展軌跡,并通過教師自評、考核認定等方式,評定發展目標的達成度,適時調整下一階段的目標與措施。具體操作如下:
(1)自我設計。以一學年為單位,從課堂教學、實踐運用、教育科研、交流互動等方面入手,明確具體指標及相應策略,努力以量化與質化互為表里的方式呈現。(2)導師磋商。導師從更為廣闊的視野、更為頂層的界面、更為長遠的前景、更為科學的前瞻,誠懇地與培養對象協商,幫助他們補充、調整與完善。(3)共同考量。由導師和培養對象一起,督查個人規劃的執行,及時糾正錯誤,找到改進策略。
2.分層推進,整體優化
(1)學科教師常規培訓。首先是請進來、走出去。請進來,就是圍繞某一問題,邀請外校、外共同體、外地專家名師或學科中心指導小組,對受訓教師進行專項指導。走出去,就是以區域為單位,與優秀學校搞好橫向聯誼,分期分批派教師外出學習,與名師建立長期、穩固的聯系,隨時溝通信息、交流技藝。其次是組織培訓班,聽講座,看課例,從研究教學對象到教師應具有的素質,從運用教學方法到課堂教學的節奏和容量等,引領教師理論指導實踐,為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奠定基礎。再次是集體備課、對比研討,就某一課的教學任務,以區域為單位,集體備課。之后,深入分析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形成共識,為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構建理性框架。特別要遵循“個人鉆研―集體研討―課后反思”的流程進行操作,個人鉆研是基礎,集體研討是核心,課后反思是關鍵。第四是成立區域共同體。由于各校發展不平衡,海鹽縣教研室本著“均衡發展”的理念,讓部分優秀學校(包括學科基地)與薄弱學校結成教學研究共同體,促進薄弱學校良性健康發展。主要分三級聯動:一是校本培訓,這是區域培訓的基礎;二是片區培訓,以教研共同體為單位,借鑒同質學校的培養經驗,取長補短,獲得基于學校自身個性的再發展;三是全縣培訓,更多地探究具有指導性的區域培訓的理論模型、實戰框架。
(2)青年骨干教師培訓。首先是成立學科培訓班,由教研室和教師進修學校統一管理,分層培訓,分類指導。成立培訓班,不是簡單地把青年教師組織在一起,安排時間,搞搞講座,或者聽幾節課就算完成任務,而是在個人專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建立學員成長檔案。其次是跟蹤培訓,促進個體提高。一方面,發揮優秀骨干教師的輻射引領作用,帶青年教師“上路”;另一方面,選出部分重點對象,采取分科包干的辦法,進行重點打造。具體方式如下:隨機聽課―課后診斷―策略跟進―課堂教學再實踐―課后診斷―再提煉教學思路。這樣反復歷練,不斷促進其盡快成長。
(3)名優教師培訓。首先,組織名優教師參加高端培訓,如海鹽縣特級教師培養人選培訓班、嘉興市學科帶頭人培訓班、嘉興市名師培訓班、浙江省名師名校長培訓班等,使他們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自身的教學行為,形成鮮明的教學風格。其次,開展“提高教學效率”等專項研究。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學校為單位;第二步,以教學研究共同體為單位;第三步,以全縣為單位。這三步中,根據名優教師的特長,重點對亟須解決的問題作出正確診斷,進行小專題研究。再次,建立以“教師成長的搖籃、資源輻射的中心”為主旨的教研員工作室,如“小小”高中物理教研工作室、特級教師朱益群工作室,形成以“濃厚學習力、縝密研究力、和諧向心力”的文化管理境界為發展愿景的組織,形成“專家引領―同伴診斷―自我反思―共同提升”的成長模式,使工作室成員逐步走上教學藝術之路,完成從“教書匠”到“教育專家”的蛻變。
3.按需定培,彰顯個性
只有適合教師需求的教師培訓才是最有效的。海鹽教研室根據不同教師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探討優化培訓要求及內容,體現“關注共性、凸現個性”的原則。教師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需求和特點。因而,通過教研網、學科基地網、浙江省教師培訓管理平臺等載體,提前把“培訓菜單”掛出來,任由一線教師自主選擇,這就為教師參加培訓提供了充分的空間與平臺,滿足了不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確保培訓工作與課程改革的同步推進,確保各層面教師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每年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四)完善區域性教師分層培養的評價體系
1.細化指標,完善自測
以教師“前測”能力為起點,分層制訂發展目標。每名培養對象根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結果,自我制訂具體的評分標準,并通過評分標準的構建,促進自身專業成長。在這一過程中,海鹽縣教研室和導師予以科學指導,及時修正難以達成的目標或不能超越的目標,使發展目標都能得以順利實現。
2.階段評估,審視進展
以學年為單位,以診斷解惑為主要目的,進行一年一次的階段性達標度評估。為了更好地激勵教師自主參與、主動發展,確保每名教師高質量地完成師訓任務,在師訓過程中切實提高專業能力,海鹽縣教研室制訂了教學實踐能力、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學分認定表,每項認定表都有具體的評價項目和分值。
3.注重實踐,強調過程
對教師的評價,不僅注重結果,更注重教師發展的過程。海鹽縣教研室將培養、培訓的評價貫穿于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中,以課程為載體,以實踐為重點,采用以“評價―改進―再評價―再改進”為目標的評價方法,促進教師行為轉變。同時,注重創設寬松的氛圍,鼓勵教師反思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疑惑,與他們一起分析、探索和討論,在肯定優勢的同時,也能誠懇地提出不足,一起尋找改進教學實踐的方法,提高反思能力。此外,激勵教師勇于實踐,設計有效提問,進行有效回應,進而在一次次實踐、探討、反思的過程中提升專業水平。
4.選擇方法,呈現激勵
海鹽縣教研室深知如今對教師的評價不應是一種“背靠背”的考核,而應選擇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不斷完善激勵機制,為此,同行評價、自我評價、導師評價、組織評價相結合是行之有效的辦法。自我評價,即通過自我評價反思,幫助教師了解自己的成績與特長,激發教師的成就感,幫助教師確立自我發展的新目標和未來專業發展方向,這是教師自主發展、自我轉變的良好途徑。同行評價,主要指同學科、同年級的教師對執教者、教材及學生學習情況作出教學價值的判斷,便于執教教師不斷反思、總結,從他人的教學得失中汲取經驗。導師評價,由導師對培養對象作出全方位、全過程、綜合性的評價。組織評價,即教研室、培養對象所在學校對教師工作實質作出評價,注重過程,突現個體差異。
二、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實踐的成效
實踐證明,教師區域性分層培養是適合海鹽縣教師需要、促進海鹽縣教師專業發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促進了不同教師的自主發展
區域性分層培養基本滿足了不同層次教師的個性化需求,教師教育理念得以轉變,教學行為得以優化,教學效益得以彰顯:有利于教師獲得情感上的愉悅和理性上的升華;有利于教師準確自我定位,激發向高一層次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有利于濃厚教師自主發展的意識,迅速促進專業成長(青年骨干教師專業思想更加牢固,專業素養更加優良;名優教師教學技藝更加嫻熟,專業風格更加彰顯;教師群體更加優化,教學上的城鄉差異逐漸消除)。如韓耀強主任指導的王建峰老師獲得華東六省一市物理專業委員會“優質課”展評一等獎,自己也在年會“教研與校本教研”專題論壇中作“聚焦真實主題,下放話語權”主題發言;又如信息技術教研員丁光明指導的鐘戰華老師參加在遼寧大連舉行的全國初中信息技術優質課評比活動并獲得了一等獎。到目前為止,海鹽縣共有在職浙江省特級教師5人;嘉興市名教師25人,占全市的12.82%;嘉興市學科帶頭人35人,占全市的11.95%。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已經初步打造成型。
(二)推動了海鹽縣教育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