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09:50: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學習歷史的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激發學生的興趣,縮短適應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十五六歲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過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設置懸疑,能集中學生的有效注意,讓他們以急于釋疑的心情進入學習狀態,對探究的過程、結果產生興趣。例如,講述《》時,提出問題:如果沒有林則徐,是不是可以避免?講述時,提出:如果沒有,是不是就能拯救中國?
1.2通過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高一的歷史教學要注意聯系實際和聯系生活,把現實的"家事、國事、天下事"和相關的歷史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的活躍。例如:講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時,聯系到我們的姓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們知道自己姓氏的由來嗎?讓學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來,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這種聯系實際的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使學生的心理處于不斷探索新知識的不平衡狀態。
1.3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和鼓勵學生的絲微成功。從心理角度上講,高中生具有明顯傾向的興趣。當學生在學習中取得成功時,當學生的不同觀點得到教師贊許時,心理上會出現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給予成功的滿足感,對于基礎差的后進生尤其如此,老師應不放過任何表揚和鼓勵的機會,哪怕是他們的進步極小。因為這種通過學習的興趣、滿足感激發的興趣才是持久的興趣,只要學生愿意學、樂于學,對歷史的畏懼感自然大大減輕。
2.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使學生盡快入門
在歷史教學中,激發興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學生達到高素質好成績的目標,就必須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高一歷史教師如何把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落到實處呢?
2.1以歷史知識為載體,運用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的情景,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例:講"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時,我讓學生討論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異同,從地形,經濟,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異。通過這樣的討論,不僅使學生獲得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2.2注意總結歷史規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歷史規律包括歷史規律性的方法和歷史規律性的認識兩種。總結歷史規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達到會學的境界。例如,通過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可知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就是圍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來進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權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強皇權削弱相權,這樣學生就會更好的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3.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增強其自主意識
新課改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學生觀,要求教師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倡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但學生剛剛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賴性,只有逼其自立,輔以學法指導,學生才能迅速進入角色。因此,高一歷史教師給學生上的第一堂歷史課最好是學法指導,一開始就指導好學生的聽課、筆記、作業、復習等環節。就聽課來說,要讓學生知道要主動聽,邊聽邊思考。做筆記不能還是象初中一樣,為了便于記憶全部都記下,而應該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下重點、難點,及一些相關說明;筆記也不要求記在筆記本上,記在書上空白處就行了,這樣便于結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師還要指導好學生對知識進行復習和總結,例如:在每節課新課之前讓學生對上節課內容進行小節。新課學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著進行單元總結,畫出單元思維導圖。實踐表明,學生來制作思維導圖,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積極自主地思考。這種自主思考,能加強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另外,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體會、觀察知識間的關系,甚至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和意識到的各個知識間的關系,從而產生一些具有創新性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克服遺忘,而且可以將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加強。
總之,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不單是知識的銜接,更是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銜接、學習能力的銜接、師生情感的銜接。只有綜合考慮學生各個方面的需要,準確分析出要銜接的原因,制定出對應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銜接,全體歷史老師應該時時關注和研究,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渡過難關。 參考文獻:
[1]賴友生《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難題的破解》《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10
初中歷史的教學側重于熟記知識點,而學生在積累背誦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夠事倍功半。初中歷史的教學,以往側重于線性記筆記,但是線性的記筆記,使學生對整體的知識布局有個概況,但是不利于熟記各個細節的知識點。而初中歷史考試中,細節又往往都是考試的重點。因而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對歷史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都有詳細的概況了解,更能夠讓學生記住關鍵的知識點,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最后既能夠宏觀的掌握整體,又能夠微觀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將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不僅提高的是教師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質量,還能夠間接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從而把握歷史課堂內容,掌握重點知識,提高課堂效率,高效完成學習目標,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一、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對于初中歷史學科的意義
歷史學科以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為基本構成要素,知識體系的掌握對于整體只是結構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義。歷史學科的學習具有邏輯性發散性,時間性和順序性的特點,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關鍵點,再以點帶動面,是非常有效的記憶方式,亦是非常具體的可行的操作辦法。而思維導圖的方式刺激大腦,圖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體化,可視化,更有利于學生更加直觀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備的知識框架結構,不僅有利于歷史學科知識點的掌握記憶,更是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好的帶動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歷史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常常布置作業,為求學生能夠牢牢的掌握知識點,而思維導圖則更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點,掌握知識點,快速的記憶知識點。所以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不僅為學生帶來更便捷的學習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為教學實踐帶來了革命,有效的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且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提升教學水平的同時,保證教學質量,更好的帶動教師完善自我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師以更好的教學經驗教學水平帶動整體教學實踐的進展[1]。
二、有利于課堂內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課堂效率
思維導圖模式即為處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維導圖以關鍵詞為中心,以關鍵詞為紐帶為樞紐,更好地將關鍵詞與關鍵詞之間聯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線性思維,而線與線之間聯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體覆蓋的思維。掌握重點知識,而不用全面的閱讀,把握宏觀整體,而不用細碎的去掌握。課堂效率至關重要,課堂上聽課狀態好,課后復習事半功倍;而課堂上效率低,復習則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歷史學科,思維方式對于記憶的模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思維導圖模式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更快的學習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當堂理解,當堂消化,當堂吸收。與傳統的被動的教學相比,思維導圖更注重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主動的學習形成主動地思維模式,主動地思維模式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更好的促進學習。傳統的課堂板書一般只是講求本章節的內容來龍去脈,缺乏生動性,趣味性,以及靈活性,思維導圖更加形象具體,使學生記憶深刻。更好的掌握歷史事件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以及意義所在。把握好主次關系,掌握好重點與非重點,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質量,為教學實踐的進步邁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個性化教師的風格
教師的水平在教學的質量中體現著一定的作用,教學嚴肅認真的老師,雖然教學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課堂氣氛沉悶,反而不利于學生更好地思考和學習,還會使個別學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課堂幽默又不乏教學經驗的教師,由于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靈活,一般都能帶來好的教學反饋,以及學生的對老師的喜愛。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更好的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養分。教師教學宗旨是“有教無類”,不講學生分層次,不區分學習的好壞,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認識到同學之間的差異,而又不區別對待“好壞學生”,更好的掌握教學的節奏,并且幫助學生分析優勢與弱勢所在。由于舊的教學方式手段不利于學生形成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學生掌握的只是要細化,教學方式單一,重視結果,而忽視方法,也是導致學生厭倦歷史課的原因。而歷史教師通過教學思維導圖模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在獲得學生的認可的同時,不僅是教學質量質的飛躍,更是學生學習進步的一個體現,教師獨特性的風格也是建立在學科內知識根基夯實的基礎之上,沒有根基高樓,就猶如空中花園,即使看上去明艷,可終究會搖搖欲墜。初中歷史教師有著過硬的專業基礎,熟練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形成個性化的風格,無論是在初中學習階段,個性化的老師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中。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構建的思維導圖模式中,更好的理解運用知識。
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結構,形成發散性思維方式
知識體系是一個建立在各大知識點基礎之上的結構,而將零散的知識點歸類形成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關鍵知識,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記憶知識點,腦海中形成完整的體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維導圖的模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記憶方法,更有利于學生通過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由于思維導圖模式是由點帶線,由線代面,想象成一棵有著粗壯樹干的大樹,逐漸的分成幾支樹干,樹干上有樹杈,樹杈上面有著茂密的枝葉,無窮盡也。在想象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形成發散性的思維方式,而本身發散性的思維方式又會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識。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綜合素質,學生在自我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發揮創造性的思維,激發學習的潛能,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而教師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學習特點,注意揚長避短。靈活運用教學方式,發現并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
總之,教育體制的逐漸改革和完善,教學理念的改變,無一不體現著進步的教學思維方式。而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更是體現著優勢所在,提升老師的教學水平的同時,帶動提高教學實踐的進展。作為一個新的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微觀帶宏觀,從邏輯性到發散性,從順序性再到時間性,思維導圖的歷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形象化,具體化,可視化的優勢。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通過書寫,制作可以強化記憶,又憑借對思維導圖的個人理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型思維。學習終究是一項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強學習習慣好的,終究要在學習中占有很大的優勢。
新課改理念下,傳統的歷史邊緣學科地位依然暴露,類似于會考科、非會考科的觀念以及初中歷史是邊緣學科依然存在于很多學生的觀念中。那么,應怎樣指導學生掌握歷史的復習方法,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呢?
高效,就是在比較短的時間里,用比較小的投入,得到盡量大的效率效益。何謂高效課堂?所謂高效課堂,就是在具體的一節課中學生能達到厚積知識、破難解疑、方法優化、能力提高、學習高效的境界。那么,在期末短短的兩三節課里,如何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以及對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對歷史知識的梳理與應用?
一、“試卷結構”的分析
以“2011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檢測初中歷史考試說明”為例。題型和題量:
從題型和題量來看,初中歷史的期末檢測主要考查主干知識,基礎性題目的比例較大,因而在復習中應加強對解題方法的指導。
二、歷史復習方法的指導
(一)讓學生學會記憶歷史知識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以下簡稱《評價標準》)對學業水平達標的要求之一是“知道與了解”。新課程摒棄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博聞強記,在腦海里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質。比如我在講授科舉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關鍵人物時,指導學生進行知識歸納: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開始殿試,首創武舉;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考試內容。雖然這句話有點“惡搞”,但也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創新,學生在笑聲中掌握了首創武舉的人是武則天。另外我還從中點撥,武則天——武舉,都有個“武”字,可以快速地記憶,從而實現課堂的高效性。
(二)讓學生學會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學科的每一部分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師要注意教會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橫”的線索,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二是掌握“縱”的歷史線索,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下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并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縱”的專題線索。如中國近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我就用“橫“的線索來進行梳理。
另外,面對外國的侵略,中國人民的抗爭,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的聯系,我就用“縱”的線索來梳理。
這樣,通過用兩個表格的列表,就把9課書的基本的歷史知識用“捉住主干”的方式進行梳理,從而使學生從心理上減輕負擔,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信心,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縱”“橫”交錯。如果學生能像教師那樣把教材分析透徹,既做到宏觀把握,又做到微觀細研,那么教學效率必然會大大提高。
(三)讓學生學會閱讀歷史資料
學生現在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教科書等文字資料。如何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資料,是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為此,對于課文,則要求學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瀏覽課文,搞清有幾目內容,有哪些專欄,有哪些圖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細讀每段課文,概括出主要內容,找出基本的歷史知識要點,并向全班介紹;再次,精讀重要段落,結合小字、圖片、史料、表格、注釋,加深理解,解答疑問。那么,在做題時要學會找出關鍵字詞。
比如選擇題:“魏主欲變北俗,……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家降黜。”它是指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必須接受什么( )
A.漢姓 B.漢服
C.漢語 D.漢字
解題思路和方法:首先通讀全文,然后找出關鍵字,這道題目的關鍵字詞有兩個,“北語”“語音”,由此可得出答案選C。
經過一系列的訓練,學生能比較迅速地統攬題目,把握到知識要點,從而大大提高了解題的速度和質量,輕松學習,高效掌握知識。
(四)結合單元測驗卷,讓學生學會解題思路的方法
在復習當中,針對每一種題型進行分析指導,特別是解題的方法、解題思路、回答問題規范化的分析和指導。
1.解選擇題。正如前面所舉的例子介紹到,要懂得查找關鍵
字詞。
2.做配伍填空題,道理也是一樣的。比如七年級上冊有道題目,如下:
配伍填空題(每空1分,共5分)
( )法家A.兼愛、非攻
( )道家B.民貴君輕
( )墨家C.主張改革,提倡法治
( )儒家D.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 )兵家E.事物都有對立面,能相互轉化
看到這樣的題目,首先是通讀全部題目內容,查找關鍵字,如“法家”對“法治”;“兵家”對“戰”;“道家”,對“對立面”,一下子5分的題目已經保證能拿3分,剩下2分,也很容易解決。
3.做材料解釋題,要提升學生答題的審題能力,鍛煉學生答題的語言組織能力,使其書寫必須工整、規范作答,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利于在考試中減少不必要的失分。
例如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下面是古代著名的中西路上交通圖。
材料二:公元前1世紀的某一天,古羅馬的執政官凱撒大帝穿著燦若朝霞的絲綢長袍進入劇場,在場的百官及貴婦人都驚嘆不已,認為凱撒大帝的長袍美妙絕倫,于是穿中國的錦衣繡服成為當時男女貴族的流行時尚。
請回答:
(1)請說出材料一這條著名的交通要道的名稱。它的開辟與西漢哪兩位歷史人物直接相關?(4分)
(2)這條路線會經過西亞、河西走廊、新疆、歐洲、長安等地,請按從東向西的方向排列這些地名。(3分)
(東)長安( )( )( )歐洲(西)
(3)你認為材料二的情景真實嗎?請說出理由。(3分)
(4)這條通道在當時發揮了什么重要作用?對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又有什么價值?(5分)
解答讀圖材料題,可以根據問題看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甚至有些答案能從材料中找出答案。學生通過讀題、審題,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明確該用什么知識來回答這些問題。答題的內容找到了,那么就要看分答題。有幾分,就要答幾點,這樣也不容易因為沒找到答題要點而失分。
總之,讓學生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和復習方法,教師就應具備高水平的系統學習和研究歷史的能力,并通過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把這些能力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做到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首先,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這里所說的記憶并不是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情景的記憶。例如,初中歷史第二冊第十四課《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中提到:"從五代起,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北方。"對這句話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設問:一是何時我國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國南北方的農業發展水平發生了什么顯著變化?三是我國經濟重心是在何時南移的?這樣就不僅可以掌握歷史史實,而且可以舉一反三,考試時才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首先,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這里所說的記憶并不是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情景的記憶。例如,初中歷史第二冊第十四課《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中提到:"從五代起,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北方。"對這句話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設問:一是何時我國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國南北方的農業發展水平發生了什么顯著變化?三是我國經濟重心是在何時南移的?這樣就不僅可以掌握歷史史實,而且可以舉一反三,考試時才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閱讀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能力的核心內容。從歷史學科來看,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的能力。提高讀史能力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或課堂閱讀時,教師就要給學生提出閱讀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教材,邊學習邊思考,疑難的地方要求作上標記,以便在聽課中加以解決。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和質疑問答,主動學習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既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可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活動通常是由疑問而產生的。在具體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中學歷史學科的特點,指導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識比較中設疑,和現實生活聯系處設疑,課本沒有充分論述的地方設疑,自己學習難點上設疑等,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學習實踐中提高提問題的能力。
二、采用靈活記憶的方法
增強記憶能力“對史實的掌握永遠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記憶基礎歷史知識,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記憶能力是歷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學生對具體材料的識記多于抽象記憶,機械記憶多于意義記憶。針對學生實際,啟發學生理解記憶,避免死記硬背。
許多歷史知識需要記憶。有好的記憶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知識的記憶法很多,例如: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如《》內容可記作“五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由中英雙方商(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此外還有數字歸納記憶法、諧音趣味記憶法、關鍵字詞法、字頭法、、歌訣記憶法等。
三、教會學生縱橫向比較歷史知識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農村物理教學一直存在“重講授,輕實驗”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上講實驗,學生在課外背實驗,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總結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物理實驗教學現狀已經嚴重制約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為此,我們呼吁針對這個現狀應該出臺相應的對策,否則將會導致新課程改革的后退。
一、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現狀
農村中學由于客觀條件的不足和環境的影響,給物理實驗教學帶來了很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中學的師資力量薄弱,存在教師跨學科教學或非專業教師任課現象,本身對實驗操作不夠熟練還沒有深入鉆研,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的探究實驗,教師一般總要詳細的介紹和示范應該怎樣正確使用儀器,如何按書上規定和說明去規范操作。這樣會使學生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壓制了學生好奇好動的天性,在實驗教學中雖然學生動手操作了實驗而沒有動腦分析思考,雖然完成了實驗操作任務而沒有對學生在創新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等方面得到培養。
2.學校有實驗室卻沒有專業的實驗教師和有效的實驗教學考核管理制度,實驗室管理教師更多的是承擔儀器保管的作用,未有過關于實驗室管理和實驗技能方面的培訓,不能配備實驗儀器,甚至對實驗儀器都不熟悉,在實際教學中演示實驗、學生的探究實驗器材都由科任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自己準備,許多教師不愿意花費精力和時間去準備實驗、操作實驗。實驗室管理教師本身的工作量大再加管理實驗室,不能及時提供儀器的借還,科任教師認為做實驗不方便就以講代做。
3.農村學校沒有對實驗教學進行評價和考核,對實驗教學的評價只是在上級部門檢查工作和驗收時才能提到議事議程上來,平時學校針對實驗的安全、衛生比較關注,教師認為做不做一樣。對于實驗教學基本上都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學校對實驗教學不重視會導致教師不專業化,不深入研究教材和課程標準,會嚴重制約新課程的改革和物理課堂教學的高效,無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操作能力,更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二、實驗的教學功能
1.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提出,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當前物理教學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之一。邊學邊實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鞏固程度,與學習的方式關系很大。一般來說,學生通過聽教師講授,能夠記住10%-20%;學生如能看到實物或現象,能夠記住30%;如果學生既能聽教師講,又能看到實物或現象,能記住50%;如果學生看到實物或現象,自己又描述過,便能記往70%;如果學生既動手做過,又描述過,則能記住90%。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腦并用的學習方式。他在《手腦相長歌》中寫道:“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老。”我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提出邊學邊實驗,提出“四動”,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去實踐的。
三、實驗教學的策略
恰當地選擇學生邊學邊實驗教學的內容教改實踐表明,凡是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便于隨堂進行并利于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和良好的實驗習慣,利于發展他們智能的內容,都可選為學生邊學邊實驗教學的內容。對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實驗,可以改為學生邊學邊實驗。如課本上用鉛皮和鉛盒來演示物體浮沉條件的實驗,若改為邊學邊實驗,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開)和一只玻璃杯。實驗時,先讓學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將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 。
四、推動和改進實驗教學的建議
1.從考試方面改革,加大考核力度。學校要細化實驗教學考核辦法,并能認真落實,進而推動教師認真實驗教學。中學物理實驗考試總體要求是把考理論和考操作結合起來,全面反映學生實驗課的基本要求;不論哪類學生考試的原則都是把考實驗和做實驗結合起來。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師講解傳授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不僅是給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還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才能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基礎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能力。以下談談我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提高閱讀教材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閱讀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能力的核心內容。從歷史學科來看,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的能力。提高讀史能力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或課堂閱讀時,教師就要給學生提出閱讀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教材,邊學習邊思考,疑難的地方要求作上標記,以便在聽課中加以解決。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和質疑問答,主動學習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既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可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活動通常是由疑問而產生的。在具體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中學歷史學科的特點,指導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識比較中設疑,和現實生活聯系處設疑,課本沒有充分論述的地方設疑,自己學習難點上設疑等,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學習實踐中提高提問題的能力。
二、采用靈活記憶的方法
增強記憶能力“對史實的掌握永遠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記憶基礎歷史知識,是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目的之一。記憶能力是歷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學生對具體材料的識記多于抽象記憶,機械記憶多于意義記憶。針對學生實際,啟發學生理解記憶,避免死記硬背。
許多歷史知識需要記憶。有好的記憶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知識的記憶法很多,例如: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練、壓縮進行記憶。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如《》內容可記作“五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由中英雙方商(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此外還有數字歸納記憶法、諧音趣味記憶法、關鍵字詞法、字頭法、歌訣記憶法等。
三、教會學生縱橫向比較歷史知識
1.1電路部分要記住電路的形式、狀態、及組成部分。
1.1.1串聯、并聯。初中物理中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兩種連接方式:串聯、并聯。能否正確分析辨別他們對后面內容的學習至關重要。識別電路的類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根據定義:“逐個順次連接”為串聯,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連在電路的兩點間,(“首”為電流流入用電器的哪一端,“尾”指電流流出用電器的那一端)此電路為并聯電路;②根據電路路徑法,此法為識別兩種電路最常用的方法。讓電流從正極出發經過用電器回到電源負極,途中不分流始終為一條路徑,則連接方式為串聯,若電流在某處分流,且每條路上只有一個用電器,電流在電路中有分有合,則連接方式為并聯;③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個用電器,若其余用電器都不工作,則用電器為串聯連接。(因為串聯電路中各用電器工作之間相互影響),若其余用電器照樣工作,則用電器為并聯連接;④開關作用法,并聯有干路、支路之分,且開關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異,而串聯電路中開關的位置的變化不影響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時容易串聯,控制作用不同則為并聯;⑤節點法,在識別電路時,不論導線有多長,只要其間無用電器、電源等,導線兩端均可看成同一個點,從而找出各用電器的共同點,認清電路。
1.1.2通路、開路、短路。電路中出現的這三種狀態,其中通路為處處相通的電路,開路為電路中有處斷開的電路,這兩種狀態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學生對于短路的分辨顯得力不從心,不知道何處短路,為什么短路。其實只要注意分析的要點即可辨出何處短路。電流具有走捷徑的特點,捷徑是指這條路徑中電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即為空導線,當一根空導線,或開關、或電流表(電阻小到可以認為沒有)與某個用電器并聯時,電流只走空導線,開關或電流表而不走用電器,使該用電器被短路,從而不能工作。
1.2三個重要的物理量一電流、電壓、電阻。
電學部分學習成績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單位、工具使用等知識的辨析程度。 1.2.1概念辨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這是電流的形成定義,簡單便于理解;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沒有電壓就沒有電流;電阻是指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即阻礙作用越大,電流越小。
1.2.2表示符號。物理量的表示符號要與其他單位的符號區分開來。電流、電壓、電阻三物理量分別用I、U、R表示,而單位表示字母分別為A(安培)、V(伏特)、Ω(歐姆)。
1.2.3工具的使用。①電流表。電流表是測量電流的工具,使用時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電流必須從正接線柱流入,而從負接線柱流出,禁止不經過用電器直接連線電源兩極上。選擇合適的量程。②電壓表。電壓表是測量電路兩端電壓的工具,使用時必須與待測電路并聯,電流也從正接線柱流入從負接線柱流出,注意選擇合適的量程。③滑動變阻器。調節電路中的電流和用電器兩端的電壓。由于滑動變阻器上有四個接線拄使用起來就要注意了,接線柱選擇一上一下連入電路,串聯在電路中,鑒于滑動變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調至阻值最大處。
1.3電功(W)、電功率(P)。物理學中電功沒有確切的定義,只是描述性的,當電能轉為其它形式能時,就說做了電功。即電功就表示有多少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電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電能。而用電器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電能叫做電功率。電功率的大小不僅取決于消耗電能的多少,也取決于所用的時間的長短。
1.4快速識別電路圖,正確連接實物圖。電路圖的識別在前面已經說明了方法,但是當電路中加入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等器材后,電路的識別就變得困難起來。但我們知道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時必須串聯、電壓表與用電器并聯,串聯易辯并聯難分。因此在分析次類電路時要想方設法排除這些相關干擾因素,即可把電壓表暫時隱蔽起來,辯清電路后再加回原處,概括為口訣一段:把電壓表放一旁,跟著電流走一趟;遇到分支為并聯,沒有分支為串聯。
2理解規律。把握關鍵
有的學生感到電學學習困難,有的教師也說電學太難講了,其實原因在于我們頭腦中的知識點散、亂不成體系,沒有規律。所以要熟記規律,加深理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那么理解起來方可得心應手。
2.1三個物理量在串、并聯電路中的特點。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電路兩端的總電壓等于部分電路兩端電壓之和;總電阻等于各導體的電阻之和。
在并聯電路中:干路中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并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導體的電阻倒數之和。
2.2歐姆定律。經驗告訴我們:由于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因此電壓越高,電流越大;而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即電阻越大,電流越小。通過具體實驗的探究得到了歐姆定律的內容:一段導體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個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強理解,熟記其使用的條件及注意事項。
2.3電功定律。某段電路上的電功,跟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以及通電的時間成正比。物理學中用電路兩端的電壓U,電路中的電流I,通過的時間f,三者的乘積來計算電功。
2.4焦耳定律。導體中有電流通過時,導體就要發熱,此現象稱為電流的熱效應。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經過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實驗,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和時間的關系:電流流過某段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跟通過這段導體的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教師在需要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解題時,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控制什么?改變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變?”等,這些都是幫助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如在進行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中,如果引導學生探究導體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就需要在保持電阻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以觀察電流隨電壓的變化關系。在此實驗中,如何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呢?辦法就是調節滑動變阻器,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如果讓學生去探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阻的關系,需要控制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教師在實驗中要換用不同大小的電阻(即改變電阻),以使學生觀察電流隨電阻的變化情況。那么,又如何保持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呢?辦法就是要調節滑動變阻器,使導體兩端的電壓保持不變。又如在研究影響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如果研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關系,就需要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改變,而要改變壓力大小,就要觀察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大小的關系。如何控制不變?辦法就是要始終保持木塊的底面與木板接觸。如何改變壓力大小?辦法就是在木塊上添加砝碼改變壓力。當然,在此實驗過程中,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觀察掌握測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在水平上木板上作勻速運動,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摩擦的大小。再如研究液體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壓力作用的效果(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研究電功、焦耳定律、電磁鐵磁性強變等等的影響因素,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總之,控制變量法在初中物理科學探究的實驗過程中經常用到,教師要重視此法的運用。
二、重視類比法運用,引導學生在邏輯推理中掌握知識所謂物理類比法,是指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研究的物理對象與熟悉的物理對象相比較,找出它們的某些共同點、相似點或有聯系的特征,從而據此推測出待研究的對象還可能具有熟知對象的另一些特征。物理類比法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或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學會運用類比法,可以有效地把驗的對象和熟知的對象進行對比,把未知的東西與已知的東西對比,能以舊帶新,啟發思想的火花,實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如在“電壓”一節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把電路模型類比水路模型,從而引入電壓的概念。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然后將兩幅圖進行類比分析,找出二者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比如閥門對開關、水輪對燈泡、水泵對電源、水路對電路、水流對電流等等,進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為有水壓,那么,電流的形成是因為有電壓。如此,學生就很容易通過這種類比的學習方法,理解了電壓是電流形成的原因,而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