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08:39: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士行為禮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在臨床醫療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交流、溝通的頻率最高,但是由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負荷大,壓力大,發生錯誤、糾紛也就難以避免。很長時間以來的研究重點,就是如何保證護理安全。已有研究表明,重視和發展安全文化是改善病人安全的必經途徑,并且在臨床護理安全文化提高的觀念上,己形成了較為廣泛的共識。較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強化護理安全文化的建設,并加強相關領導對此項工作的重視。醫院“安全文化”的概念是Singer等[1]于2003年首先提出。醫院安全文化是醫院文化的一部分,屬于組織文化范疇。“無損于病人為先(firstdonoh)”這句名言可以用來理解醫院安全文化,就是將“安全第一”整合到組織的每一個單元、注入到所有操作規范之中。這種安全文化應向大眾公開承諾,并付諸實踐中[2]。醫院護理的安全文化是護理管理中的精髓。如果作為日常護理管理中最基層的領導者護士長能將安全文化當作一種管理模式運用到日常護理管理工作中去,即通過對護士自我意識的刺激、引起團隊注意、把握負性心理情緒、領會工作責任、引導合理的歸因方式去創造安全文化氛圍;培養和影響護理人員對安全護理的信念,堅持提高護士業務水平,才能培養護理人員安全操作行為的養成,降低錯誤的概率,盡量避免事故的發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護士長的領導管理行為直接關系到所在科室護理人員的工作狀態及護理的文化氛圍,進一步會影響護士對患者的安全文化。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黑龍江省3所三級甲等中醫院中護士的調查,了解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與醫院護理的安全文化之間的關系,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調查了黑龍江省3所三級甲等中醫院的344名護士。入選標準: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半年以上,研究對象所在科室的現任護士長工作1年以上,自愿參加本研究者。
1.2調查工具
1.2.1一般資料問卷
此部分由調查者自行設計,包括調查對象的年齡、職稱、學歷、月薪、編制、護齡、所在科室護士長任職年限、您與本科室護士長合作年限共8項內容。
1.2.2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量表
采用Bass和Avolio根據護士的工作情景,請3名護理專家根據我國國情修改后的多元化領導行為量表,此量表包括變革型領導行為、交易型領導行為,其中變革型領導行為包括4個變量、20個條目,其內容是領導魅力、智能激發、感召力、個性化關懷;交易型領導行為包括3個變量、12個條目,其內容是權變獎賞、主動例外管理、被動例外管理。以0~4分表示,0為從來不是,4為幾乎總是。預實驗結果顯示領導行為量表的Cronbach’sα為0.88,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1.2.3護理安全文化量表
采用國內陳方蕾編制的醫院護理安全文化量表,此量表包括5個維度,即團隊氛圍、對工作的滿意度、對壓力的認知、單位安全的氛圍、對管理的感受。臨床護士通過自我觀察與感受判斷對條目的認可程度,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5個等級。各維度的得分為本維度所包括條目得分的累加,在24~120分之間。團隊氛圍、對工作的滿意、單位安全的氛圍、對管理的感受是正向計分題,對壓力的認知是反向計分題。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234~0.8523,內容效度為0.86。
1.3調查方法
在進行正式的調查之前,先選擇樣本量的10%即40例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預調查,2周后重新測量。由于護士長領導行為量表已經在國內得到廣泛的應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能較全面、客觀地反映臨床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護理安全文化量表,在國內也有應用,為了更好地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進行了預調查,以更好地檢驗量表的信效度。本研究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46份,有效344份,有效回收率86%。
1.4統計學處理
將收集到的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采用均值、標準差、構成比、百分比表示,采用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統計推斷,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資料
從年齡上看:20~29歲46人,占13.4%;30~39歲172人,占50.0%;40~49歲98人,占為28.5%;50歲及以上28人,占8.1%。從職稱上看:護士167人,占49.4%;護師92人,占27.9%;主管護師65人,占19.2%;副主任護師及以上12人,占3.5%。從學歷上看:中專52人,占15.1%;大專136人,占39.5%;本科152人,占44.2%;碩士研究生及以上4人,占1.2%。從月薪上看:1000~1500元81人,占23.5%;>1500~2000元150人,占43.6%;>2000~2500元73人,占21.2%;>2500~3000元31人,占9.0%;3000元以上9人,占2.6%。從編制上看:合同制138人,占40.1%;人事67人,占19.5%;事業單位編制139人,占40.4%。從護齡上看:6個月以內13人,占3.8%;6~12個月40人,占11.6%;2~5年171人,占40.7%;6~10年32人,占9.3%;11~20年37人,占10.8%;20年以上3人,占0.9%。從所在科室護士長任職年限上看:不足1年87人,占25.3%,1~5年124人,占36%;6~10年51人,占14.8%;10年以上82人,占23.8。從與本科室護士長合作年限上看:1年以內126人,占36.3%;1~5年164人,占47.7%;6~10年35人,占10.2%;10年以上19人,占5.5%。
2.2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的描述性分析
各維度得分見表1~表2.
2.3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與護理安全文化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在α=0.05的水準下,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驗證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與護理安全文化之間的關系,見表3。
2.4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與護理安全文化的回歸分析
以護理安全文化為應變量,以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的7個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按α入=0.05為入選標準,α出=0.1為剔除標準,進入回歸方程的因素見表4。
3討論
3.1護士長領導行為與醫院護理安全文化的現狀
護士感知的護士長變革型領導行為高于交易型領導行為。這一結果與KleinmanC[5]的研究結果一致。護士長的領導行為從高到低排序分別是領導魅力、被動例外管理、個性化關懷、主動例外管理、感召力、權變獎賞、智能激發。這說明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魅力在護士心目中占主要地位,護士長的人格魅力是位于領導者權力影響之外的、能讓護士敬佩、信服的一種自然征服力。在科室的日常管理中,作為團隊科室的領導尤其是護士長,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對于提升本科室的護理工作質量與效率有著重要意義。護理安全文化得分為(3.47±0.57)分,各維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單位安全氛圍、團隊氛圍、對工作滿意度、對管理的感受、對壓力的認知。問卷總體稍高于中等水平。單位安全氛圍排在第一位,說明護士對單位安全氛圍的高度關注,在當下醫患關系較為緊張的大環境下,擁有一個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是每個護理工作者的第一需求。由表2結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對象護士對于團隊合作和單位安全承諾的感受比較好,對壓力的認知得分低于中等水平,表明所測護士普遍感受到壓力較大,分析原因是由于護理人員工作負荷和壓力(包括醫療糾紛的外部壓力、懲罰的內部壓力)大,同時自認為社會地位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因此護士容易產生不良的工作壓力反應。這類反應會帶來一系列不良結果,護士會因此情緒低落,注意力分散,應急反應遲緩等。
3.2護士長領導行為與護理安全文化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在α=0.05的水準下,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驗證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與護理安全文化之間的存在相關關系。領導行為7個維度與護理安全文化的5個維度具有相關性,說明提高護理安全文化與領導行為有著顯著的相關性,通過以護理安全文化為因變量,以護士感知的護士長領導行為的7個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領導魅力、智能激發、權變獎賞、主動例外管理、被動例外管理進入回歸方程,因此,在護士長管理中應重視運用激勵理論的良好的運用。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激勵和對員工的行為有著本質的影響。領導的領導魅力對護理人員的安全文化有著重要的預測性的作用。在護理管理中護士長應獎勵和鼓勵相結合,充分運用智能激發和權變獎勵,可進一步提升護理安全文化的水平。國內周立等[4]進行的一項有關醫院護理安全文化的問卷調查,梁爽等[6]進行了構建病人安全文化、營造和諧護患關系的研究,陳新霞[7]等進行了護士長領導行為測評及與住院患者滿意度的相關性的研究,孟娣娟[8]等關于病人安全文化及其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的研究。這可以看出護士長的領導行為直接影響到該科室護士的積極性、主動性、對工作的責任心。
3.3護士長領導行為和病人安全文化的具體建議
3.3.1建立護理安全文化
現代護理管理學說認為[9],人是護理管理的最關鍵因素,而護理文化建設就是一種全新的人本管理觀念,即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文化引導來激發自覺行為的管理方法。將安全文化當作一種管理思維運用到護理管理工作中去,是一種最可依賴的管理策略[10]。結合理論及對實際情況的調查分析,我們發現醫療護理缺陷、差錯的發生都不是一個環節或節點造成的,而是許多關鍵性位置都發生了不良改變。
3.3.2鼓勵護士間的團隊協作
提倡在繁忙瑣碎的工作中互相提醒、督促,進行護理操作時等多問一句話、多進行一次關注,從而有效地喚起護士間的有意注意,發現工作中的不足或漏洞,防范護理差錯的發生,進一步提高護理安全。
摘 要:目的:探討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對產科護理質量和顧客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200例住院分娩的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比較兩組產婦衛生及心理狀況、生殖器恢復情況、母乳喂養成功率及患者滿意度方面的情況。結果:觀察組的產婦衛生及心理狀況、生殖器恢復情況、母乳喂養成功率及患者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可提高產婦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母乳喂養成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產婦衛生及心理狀況良好,值得借鑒。
關鍵詞: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產科護理質量;顧客滿意度;影響
隨著健康觀念和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為適應人們對生育、健康及醫療保健需求的變化,產科護理模式勢必隨現代護理學發展趨勢做出相應調整。同其他科護理一樣,產科護理經歷著從“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向“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的變革。護士的工作場所逐漸由醫院擴大到家庭、社區乃至社會;工作內容也由傳統的機械、被動地執行醫囑、完成分工的常規技術操作和患者的軀體護理,擴大到提供整體化護理。從面向未來考慮,開展“以整體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將成為當代產科護理的發展趨勢.現代醫藥衛生,2010,29(10):116.
目前各高校多采用加強教育引導、改進課程設置、早期接觸臨床、重視教師的選擇和培養等手段來加強對護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對于如何運用校園文化活動來進行專業思想教育,還沒有進行過多的研究,或偶有提及,但沒有提出系統的建設思路。我們認為一個人的德行修養和興趣愛好不是天生的,而是環境的熏陶和各種教育的綜合表達。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隱性課堂”,是一種特殊的思想教育渠道,能夠起到其他課堂教學形式無法替代的特殊效果。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護生的專業思想形成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應[1]。我們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就加強護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 當前護理專業思想教育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在臨床實踐中,長期的醫護分工,護士以協助醫生完成治療為工作目的、以執行醫囑為工作內容,導致了社會上很多人輕視護理工作,認為護理工作附屬于醫療工作。另外,據調查,截至2004年底,護士隊伍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只有25.6%[2]。對于護士的培養,長時間停留在中等護理教育,使得人們對高等護理教育的理解和重視不夠。護理工作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低學歷、純技能,簡單而瑣碎的服務性工作,沒有必要進行高等教育,這些在客觀上動搖了學生的專業思想。
2 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強護理專業思想教育的優勢
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和感染力。校園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形象生動、直觀易懂等特點,能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動活潑,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易為人們所接受,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3]。例如校園辯論賽、新生才藝秀、院士論壇等富于創意、效果頗佳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立足于學生之中,能滿足大學生多方面的需要,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參與面極廣。把專業思想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各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當中,能使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體會快樂,這樣的教育效果往往較傳統的方式要好。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有效地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群體中多數人的價值觀、行為規則、思想作風等,常會迫使其每個個體原本存在的不同觀點,行為作風等出現趨同現象[4]。以積極樂觀的專業認識來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消除社會不良認識對學生個體的影響,給學生注入豐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念,喚起他們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使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從而促進學生對專業的正確認識。一般來說,學校倡導什么,宣傳什么,師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什么方面,就會自覺去遵守并支持校園文化所主導的東西,這種無形的引導,往往比強迫的命令,硬性地規定來得更有效。
3 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強護理專業思想教育的實踐
3.1 新生入學之初,開展“我的護理職業規劃”主題教育活動 “我的護理職業規劃”主題教育活動含多個子活動,主要內容有:新生入學之初,邀請學院院長和書記介紹護理專業和護理學院的歷史、現狀和發展前景,以及護理專業培養目標及教學計劃等內容。邀請畢業生與新生座談,讓新生盡快熟悉大學生活,了解護理專業學習特點。舉辦迎新會讓新生感受到護理學院家庭般的溫暖和被接受,被愛護的感覺,同時,讓每個新生學會關愛自己身邊的人,體會護理職業應有的溫暖。為護生播放電影《南丁格爾》,讓他們了解護理事業開創者的風采,以及護理在人類健康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開展校園咨詢日活動,邀請協和、北醫、301等醫院工作五年以上的護士,解答同學們關心的出國深造、考研、晉升、臨床科研及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規劃自己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學期末,讓學生以不同形式來展示自己對護理職業的理解。同學們有的要成為手術室護士、有的要成為監護室護士,有的要考研、有的要出國深造、有的要改革護理管理,提升護士的社會地位……所有的聲音雖然很稚嫩,但我們可以看出她們對護理專業多了許多認識和理解,多了很多對護理職業的歸屬感。
3.2 以慶祝5·12護士節為契機,開展“首護天使”主題教育活動 在“首護天使——風采大賽”活動中,我們對全院700多名學生進行了基本禮儀培訓,要求學生學習掌握護士的站姿、坐姿、行走、拾物、推治療車、持病歷夾等基本動作,通過團體協作表演,展示對護理職業的理解。同學們刻苦訓練每一個禮儀動作;精心編排每一個參賽節目,體會和感悟“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的護理職業精神。“首護天使——情牽五環”教育活動,借助攝影、手工制作、演講、趣味運動會、知識競賽等形式,倡導人文、科技、綠色奧運的理念,詮釋同學們對護理專業的理解和認識。“首護天使——激揚青春”活動,同學們載歌載舞,獻歌共和國六十華誕;通過穿針、疊襯衫、打領帶、削蘋果、盤發等簡單技能的競賽,讓同學們體會護理職業的藝術與美;一首首原創詩歌,表達了同學們對祖國的熱愛,對護理職業無私奉獻精神的謳歌。在“向天使致敬,展天使風采”的活動,同學們聆聽了首都十大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跡,體會到了平凡、奉獻、犧牲與崇高的護理職業品格的內涵。通過這些活動,加深了同學們對護理專業的理解和熱愛,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文化生活,展示了護理學院學生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3.3 以學生會為依托,開展“首護天使志愿服務”活動 陸游的詩中寫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都知道,被灌輸和傳授所得到的認識,是不被學生珍視的。也就是說,如果學生沒有經過認真思考或判斷,沒有任何親身體驗的情況下,接受護理專業是多么的崇高和偉大,這種認識將是不牢固的。因此,我們利用暑期社會實踐和節假日時間,開展了首護天使志愿服務活動,同學們到郊區、社區、周遍小學、培智學校開展義診和健康教育活動。一方面,他們了解了社會,了解了國情,另一方面,他們在實踐中,觀察并體會著護理是一門藝術,她帶給患者輕松、愉悅和快樂;護理是一門學科,她使人類保持健康,減少痛苦。
3.4 在學院網頁開設“天使資訊”版塊,開展學生自我教育 目前,我們在學院的網站上開設了“天使資訊”版塊,為同學提供一些專業信息、學習資訊和生活服務等信息。各欄目由專門小組的同學收集同學需求后,分頭收集、采訪并整理成文,目前“天使資訊”已成為獲取專業信息的一個固定渠道。
4 收獲與思考
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增強護理專業思想教育實效性的探索與實踐,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護理專業的情感經歷了不喜歡——無奈——順從適應——有些了解——有興趣學好等幾個階段,學生對于護理專業的認識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清醒也更加真實,思想經過了若干個過渡,已經從原來的迷茫,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護理專業的發展前景,慢慢地接受并且喜歡護理專業。(1)“我的護理職業規劃”活動中,護理學院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給學生介紹護理專業的歷史、現狀及發展前景,既不回避護理專業發展面臨的困難,也能夠增強學生對前途的信心和發展專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首護天使”主題教育活動,以朗誦、演講、歌唱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護理工作者所應具備的素質,通過宣傳護理先進典型事跡,讓學生了解全社會以及各級領導對護理專業的高度重視。學生在體會中寫到:“今天的我,要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從實踐中學習,真正理解護理,并在課余生活中不斷培養自己,提高道德修養,塑造護士精神,為以后的護士生涯打下扎實的基礎;明天的我,則要以最認真的態度、最四射的活力從事這項可愛的職業。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于人,報效于人,讓天使精神在南丁格爾的燭光中成為一種永恒!”(3)開展“首護天使志愿服務”活動,可以使學生體驗護理職業的崇高。使學生了解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護理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需要和尊重,并從人們的感謝中感受到服務群眾所獲得的滿足和成就感,從而建立對于護理專業的信心和職業榮譽感。(4)“天使資訊”版塊由學生根據自身需求自己采編,積極性高,吸引力大,實現了學生的自我教育。同時,打造融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學院網站,使網絡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同時也使之成為專業思想教育的新陣地,大大增強了專業思想教育的吸引力。
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樹立對護理專業的積極正向的情感,并自覺將專業學習,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統一起來,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內化為自身永遠追求的目標,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高等護理教育的專業思想不穩固的一些問題,促進了護生對護理專業的正確認識和專業歸屬感。
參考文獻
1 劉文初.校園文化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載體.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9,29(1):111.
1 目前護理人員法制觀念的認識誤區
1.1 護士缺乏對護理學科的獨立性、主動性、科學性的認識,認為護士只要保證不打錯針、不發錯藥,護理行為與法律就牽扯不上。
1.2 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護士認為醫生起主導作用,自己只是醫囑的執行者,以“醫生的嘴,護士的腿”這類話推卸在救治中的責任。
1.3 如果發生醫療事故、醫療糾紛,護士認為有醫院出面與有關方面協調處理,無需護士本人面對法律,產生與已無關的錯誤想法。
2 正確認識護理行為中的法律問題
2.1 的法律責任:對每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全程監護,認真完成治療方案,使其早日康復,是護士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一切不負責任的行為,如:推諉、脫崗、不及時完成治療、護理等,一旦造成嚴重后果,均將承擔的責任。
2.2 護理過程中侵權意識
2.2.1 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患者在就醫過程中,有權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療方案,有權了解掌握用藥、服用方法及可能產生的后果,而護士往往忽視這一本該屬于患者享有的權利,采取了不負責任、不耐心、甚至是敷衍了事的態度。如:因護士未說明而服錯藥,護士未在出院后的各方面交待而造成疾病的反復等。
2.2.2 患者的平等治療權:患者均享有同等求治的權利,不應該有等級、貧富之別。因此,護士應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患者,堅持護理管理中的“五個一樣”(即上下一樣、內外一樣、生熟一樣、民漢一樣、老少一樣)的服務宗旨,使患者均享有平等治療的權利。
2.2.3 患者的自由權:患者住院后因治療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上往往受到許多限制,護士必須告訴患者或家屬,說明目的,取得諒解和配合,如:放化療后白細胞數極低的患者須實行保護性隔離。
2.2.4 患者的隱私權:為了早日醫治好病情,患者往往將病史,病因全部說出,包括對親朋,甚至家人都難以啟齒的隱私,這是對醫務人員的特殊信賴,而有的醫護人員卻缺乏法制意識,將不應公布于眾的某些特殊病情,津津樂道地小道傳說,造成對患者的傷害,有的還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2.3 護理文書與法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明確了護理記錄為客觀資料,是護士在醫療護理活動中的惟一的舉證資料,一旦發生了醫療事故糾紛,規范的護理文書將是其處理過程中的法律依據。比如:在訴訟中要證實醫囑主要依靠護士的記錄,如體溫單、醫囑單、重危病情記錄、手術記錄等,證詞的準確性,主要依靠記錄的正確性,特別在涉及某些醫患糾紛的案件時,醫療護理記錄常常是支持醫院、醫生、護士最關鍵的證據。如果護理記錄有缺陷,即使醫生、護士沒有過錯,有時也能敗訴并給醫院造成損失,護士也將承擔不該承擔的責任,所以,護理文書必須遵照科學性、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的原則,不能只認為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道簡單程序,或是為了應付交班。
3 增強法律意識的主要對策
護理工作的認真性,決定了護士法律責任的嚴肅性,為此,我們必須增強法律意識,堅持以下“三性”。一是針對性,針對護理工作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從法律角度有的放矢進行教育。如:(1)執行口頭醫囑、應重復一遍,并且只限于搶救患者時用,之后請醫生及時補開醫囑;(2)經常性,對護理人員要進行堅持不懈的法律知識教育,從法律的角度審視日常工作,特別是書寫護理病歷時應避免引起法律糾紛的陳述,如:有傷口出血的可能,由于手術損傷所致等;(3)實效性,要重視法制教育的效果,用法律規范護士的行為,教育護士嚴格執行各種規章制度,如:三查七對制度,急危重患者床頭交接班制度等,做到有章必循。
4 強化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4.1 強化法律意識是醫院發展的需要: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及高新技術的應用,護士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寬,所涉及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多,增加了護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要求護士不但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高水平的技術與高質量的服務,而且應有法律方面的知識。如:患者病情急劇變化時,護士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否則護士可因責任心差,處理不當而承擔法律責任,而且給醫院聲譽帶來影響。因此,護士的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的高低與醫院的發展有內在的聯系。
4.2 強化法律意識是確保患者權益的需要:護士是患者的守護神、觀察兵,患者的心理探索,病情觀察及治療性措施都需要護士完成,這就要求護士在制定護理計劃或進行護理活動時以患者的利益為重,尊重患者的權利。并對護理行為可能產生的法律關系及法律后果有預見性,自覺執行各種規章制度,規范自己的言行,保障患者的合法權益。
4.3 強化法律意識是確保護士合法權益的需要:護理工作的科學性,服務性強,稍有疏忽,就會發生糾紛。如某些患者屬于自然死亡,但其家屬不理解,無理取鬧,而擾亂工作秩序,使護士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護理人員可根據法律、法規,提出不承擔責任的理由或上訴,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概述
隨著無線通信網絡規模和容量的持續擴張,網絡的安全問題也變得日益重要,在所有影響無線通信網絡安全的可能當中,惡意呼叫是其中非常棘手的一個。惡意呼叫會打擾被叫正常生活,從網絡資源的角度來說,惡意呼叫會占用大量通信資源,使正常用戶無法接入,惡化擁塞率、接通率、掉話率等性能指標。
二、惡意呼叫的基本特點
惡意呼叫是指利用特殊設備,對批量號碼進行撥打的行為。惡意呼叫按照被叫是否接通可以分為:一是不等待被叫用戶接通,這類惡意呼叫占用了大量的網絡資源,影響用戶的通信質量;二是等待用戶接通,播放廣告或者實施詐騙。
三、惡意呼叫對網絡的影響
惡意呼叫異常用戶行為占用大量網絡資源,主要是對SDCCH和TCH的占用,對網絡的接入和掉話性能造成影響,同時也對無線環境形成了干擾。
1、對接入的影響。惡意呼叫用戶行為對TCH信道的接入影響分為TCH擁塞和TCH接通,TCH擁塞主要頻繁發起呼叫過程,話務量增長,導致TCH擁塞上升,同時導致無線接通率下降。對比正常呼叫信令過程和惡意呼叫信令過程發現,惡意呼叫通話過程中從未出現真實的通話過程(即沒有CON信令),而當出現回鈴音或系統音時,即被主動掛斷線路。TCH話務增長是惡意呼叫導致的“假”話務量,實際不產生任何話費收益。
2、對掉話的影響。隨著周圍鄰區TCH擁塞都增長,切換發生TCH掉話概率加大。但是現網開通了動態SDCCH,把TCH信道臨時轉換為SDCCH信道使用,惡意呼叫的頻率過快,重復發起呼叫,導致SDCCH掉話增加的原因。
3、對無線環境的影響。惡意呼叫用戶行為大量發起,隨著惡意呼叫的增長,無線環境受到影響,用戶之間的干擾加大,低噪增加。
四、惡意呼叫的分析定位和識別方法
惡意呼叫定位困難主要體現在無線環境復雜多樣,一個站的覆蓋范圍又往往很大,在如此大的范圍內要確定問題點猶如大海撈針。
4.1 對呼叫話單進行分析
通過提取網絡中大量呼叫記錄進行統計和分析,可以發現惡意呼叫具有若干明顯特征:(1)通話未正常接通,無計費話單產生(通話時長=0);(2)主叫發起拆線;(3)主叫在統計周期內呼叫次數過大。
通過在現網交換機設置若干特征計數器,對統計周期內每個主叫的呼叫總數和符合條件的呼叫進行分類計數,統計周期結束后,通過判斷每個計數器占呼叫總數的比例是否超過設置的閾值來確定主叫號碼是否為惡意呼叫號碼。計數器包括呼叫總數計數器、超短振鈴計數器、主叫拆線計數器、零通話時長計數器、呼叫持續性計數器和同號段號碼計數器。
4.2利用掃頻儀對“響一聲”惡意呼叫現場定位
普通用戶在打電話時,只有起呼時手機才會有較強的上行信號發出,那么在該源頭附近,肯定會有連續的較強的上行信號發出。用掃頻儀能夠接收到上行信號并在頻幕上顯示出來的功能,在懷疑區域內定3個點,然后分別在三個點進行掃頻,每個掃頻點上會有一個方向接收信號最強,3個點上信號最強方向的交集處就是惡意呼叫點位置。
五、處理方法
臨時的優化辦法是控制受惡意呼叫影響嚴重小區的覆蓋,調整天線和基站發射功率,控制惡意呼叫號碼較均衡地接入各校區,從而改善性能指標。1)對交換機過濾的統計周期內疑似惡意呼叫號碼,進行撥打測試或者用戶信令跟蹤。2)查詢用戶是否不停地短時間呼叫不同的號碼,再進行撥打測試,如果是惡意用戶關閉用戶的通信業務。3)導出VLR用戶數據,在終端庫里面利用IMEI查詢每個用戶終端類型,以判斷會不會是某款終端的缺陷導致4)在確定惡意呼叫后,若想查找惡意呼叫源,可以在現場用掃頻儀發現可疑小區;5)通過分梯度調整功率改變基站的覆蓋范圍,看惡意呼叫的業務量是否發生轉移來判斷該終端和基站的大致距離,以確定惡意呼叫源位置,協助執法部門處理惡意呼叫非法活動;6)處理完成后,觀察該區域小區的各項指標均趨于正常。TCH話務量、SDCCH話務量、SDCCH擁塞次數、TCH擁塞次數、立即指配SDCCH擁塞次數、指配TCH擁塞次數、SDCCH掉話次數、TCH掉話次數(含切)、無線接通率、無線網絡利用率得到明顯改善。
六、結束語
臨床資料
1 一般資料:本組異位妊娠導致失血性休克患者32例,年齡16-43歲,平均年齡27.6歲,其中輸卵管壺腹部妊娠28例,傘部3例,峽部1例,入院時臨床表現:腹痛,不同程度墜脹感及下腹墜脹感,陰道流血,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搏快而弱。
2 結果:32例患者經術前積極有效搶救,于20-30分鐘送人手術室,在持硬膜外麻醉下行宮外孕病灶切除,術后經過精心護理,傷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
護理
1 術前的搶救及護理:(1)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注意觀察患者面色,神志,意識并記錄。(2)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3)建立靜脈通道,快速輸液,補充血容量,做好輸血準備,必要時輸血。(4)做好術前準備,抽血查血常規凝血三項輸血前檢查并合血備用。為患者置保留尿管,注射術前針。盡快送人手術室。
2 術后護理: (1)一般護理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臥6小時,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每30分鐘測量一次。生命體征平穩后改4小時一次。如病情異常立即通知醫生給予處理。遵醫囑補液,抗炎止血治療。觀察傷口有無滲血,腹部置沙袋6小時。(2)留置尿管護理保持尿管通暢,對留置尿管患者每天用2%碘伏擦洗會陰2次。注意尿量以及尿的顏色。(3)疼痛護理 患者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會感到疼痛,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止痛處理。通常情況給予哌替啶100mg肌肉注射或使用鎮痛泵。(4)飲食護理 手術當日禁食,6小時后可少量飲水。術后第一天進流質飲食,未排氣禁止懾人牛奶和甜食(2)。排氣后可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注意少食多餐。(5)預防并發癥。患者肢體感覺恢復后,鼓勵每15分鐘進行一次腿部運動,防止下肢靜脈血栓發生。同時每兩小時協助患者翻身,盡可能自己咳痰,避免肺部感染。
小結
異位妊娠是婦科常見病,患者病情危急,能否得到及時搶救直接關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求護士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癥,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有效補充血容量。做好術前準備,為手術贏得時間。術后做好常規監測,指導患者正確飲食,促使患者術后早日恢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2-0031-01
異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宮腔外著床發育,最常見的異位著床部位為輸卵管,占異位妊娠的95%以上[1-4]。]臨床上常常表現為停經,急劇下腹一側有撕裂樣痛并伴有陰道的不規則出血,出血嚴重者可引起休克,目前臨床上治療異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主要是手術治療,但護理工作也尤為重要,探討一套有效的術前、術中、術后護理方法是目前護理工作者需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次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旨在探討異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我院2011年3月~2011年10月急診科轉診婦產科的異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46名作為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與患者或其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隨機抽取23名異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本次課題研究制定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另外23名異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常規醫療護理進行護理,治療3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
1.2本課題組研究制定的護理方案(干預方法)
(1)術前護理
接診后,立刻進行快速的術前抽血檢驗,隨后建立3條靜脈通路。遵醫囑快速大量上肢靜脈輸血。
密切觀察患者心率和血壓及尿量,遵醫囑給予留置導尿管,并觀察尿液的性質、顏色和量。
吸氧。按氧流量2~4L/min給予患者吸氧,并注意保暖。
術前心理護理,護理工作者要耐心地的對患者做解釋并給予安慰,消除患者的顧慮。
(2)術中護理
護理人員迅速準備好手續所需的手術器械和敷料等,主動配合醫生止血。嚴密觀察患者病情。手術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
(3) 術后護理
術后應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和心電監護,如發現 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予以處理;遵醫囑按補液原則進行補液,先晶后膠,注意補液速度[5,6];積極防止并發癥,具體如下:1、做好皮膚護理,保護皮膚完整性,防止壓瘡發生;2、鼓勵患者自己咳痰,如患者清理呼吸道無效,應及時幫助患者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墜積性肺炎;3、注意保暖,術后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床上運動,也可囑其家屬正確合理按摩雙下肢,促進微循環的恢復,預防血栓性靜脈炎。
(4)出院指導
B超檢查盆腔包塊縮小或無明顯增大、無腹痛時即可出院。出院后應嚴格限制活動,并隨訪觀察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同時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每周來院復查血HCG直至恢復正常。
1.3統計方法: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16.0進行數據錄入與分析,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均衡性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來分析。
2研究結果
2.1一般資料分析結果
實驗組中,年齡在20周歲以下者有3(13.04%)人,20-25周歲者有7(30.43%)人,25-30周歲者有3(13.04%)人,30-35周歲者有7(30.43%)人,35周歲以上者有3(13.04%)人。
對照組中,年齡在20周歲以下者有4(17.39%)人,20-25周歲者有6(26.09%)人,25-30周歲者有3(13.04%)人,30-35周歲者有6(26.09%)人,35周歲以上者有4(17.39%)人。
兩組患者進行均衡性檢驗后,X2值為1.23,p>0.05,說明兩組患者的人口學資料差異無統計學差異,兩組患者均衡可比。
2.2不同護理方案患者預后的比較:實驗組中,按制定的護理方案進行護理后,治愈者15人,好轉者2人,預后良好者6人,對照組中,按常規護理進行護理后,治愈者3人,好轉者14人,預后良好者6人,兩組患者的預后比較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同護理方式的兩組患者的預后的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異位妊娠破裂患者,易因失血過多,血容量急劇下降,發展到休克階段,如不及時搶救,易導致患者死亡。所以,掌握異位妊娠破裂的臨床特點、提高護理急救意識、縮短進入手術時間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7],加強健康教育和指導孕育是預防異位妊娠破裂的重要環節。
本研究通過分析46例異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搶救護理資料,總結出以下幾點注意事項:在圍手術期中,護士應掌握異位妊娠休克的早期臨床表現,做好預檢分診;加強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護理,使其積極配合檢查和搶救;迅速建立靜脈通路,補充血容量;與醫生默契配合,采取相應的止血措施,積極搶救,嚴密觀測生命體征,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在健康教育方面,加強預防是關鍵,指導育齡期婦女識別異位妊娠臨床表現,如停經,腹痛,陰道不規則流血,暈厥休克等[8],提醒育齡期婦女如有急性腹痛癥狀者應立即來院就診,有效預防異位妊娠的發生,降低臨床病死率。
參考文獻
[1]伍啟揚,韓曉玲.超聲診斷宮外孕破裂出血79例及其漏誤診分析[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17(13):1957-1958.
[2]Gutierrez,P.S,M.Lewis,et al.Cornual ectopic pregnancy in a female with initial negative ultrasound.Pediatr Emerg Care 2011,27(12):1182-1184.
[3]Soydinc,H.E,M.S.Evsen,et al.Cesarean scar pregnaney mimicking malignant tumor:a case report.J Reprod Med 2011,56(11-12):518-520.
[4]Joneborg,U.N.Papadogiannakis,et al.Choriocarcinoma following ovarian hydatidiform mole:a case report.J Reprod Med 2011,56(11-12):511-514.
[5]馮秉華,馬曉燕.創傷性休克病人輸血時應注意的問題[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1):41
隨著神八和天宮的對接以及北斗衛星的逐步發射,衛星問題成為高考熱門考點。學生對思路解題和常規知識沒有系統的歸納,容易造成知識的錯誤理解。下面總結了一些易忽略的知識點。
一、衛星的分類
衛星分類很多,若按照軌道劃分為:順行軌道、逆行軌道、赤道軌道、極地軌道等。
1.順行軌道衛星、逆行軌道衛星
大部分衛星都是順行軌道衛星。這是因為地球有自轉,順著地球自傳方向發射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慣性,就可以節省大量燃料,提高火箭的速度或提高航天器有效載荷。航天發射場一般選擇在低緯度地區,因為緯度越低,能更有效的利用地球的自傳速度。
2.赤道軌道
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的軌道叫赤道軌道。這種軌道衛星在赤道上空運行。赤道軌道有無數條,但其中的一條地球靜止軌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地球同步軌道。
由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
得到R+h= ,因T= 24小時,可以求出h=3.6×104km,所有同步衛星在同一個軌道上以相同的周期、角速度、線速度運動。從地面上看,衛星猶如固定在赤道上空某一點,故也稱之為靜止軌道。
3.軌道平面通過地球兩極,這種軌道叫極地軌道
極地軌道和經度線共面,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以飛經地球上任何地區上空。
不管那種軌道,地球都在軌道的圓心或焦點上。
二、衛星的發射
1.發射過程的加速度會很大嗎?
加速度對心血管循環系統的影響最大。人體因血液和其他體液的壓力分布,人體可承受的加速度在10G左右。現代火箭由于采用了先進的電腦控制,運動軌跡更加合理化,升空以后一般是3G的加速度。
2.衛星的瞬時速度可以大于7.9km/s 嗎?
衛星的瞬時速度有多大,要首先分析兩種速度的區別:發射速度和環繞速度。
(1)發射速度是指被發射物在地面附近離開發射裝置時的初速度,并且一旦發射后就再無能量補充,就比如站在地面上的人把手中的石頭拋出,出手的速度就為發射速度。
若發射速度大于7.9km/s小于11.2 km/s,衛星做橢圓軌道運行,如圖所示。發射后,因沒有動力,在重力作用下而減速然后返回,整個過程能量守恒(不考慮空氣阻力影響),所以回到發射點時候速度大于7.9km/s。
(2)環繞速度
當人造衛星進入軌道而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行時,運行速度就是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這個速度可應用地球對人造衛星的萬有引力提供人造衛星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而確定,由
得 ,由此可以知道當r越大速度越小。由此可以知道,當r=R地時候,v最大為7.9km/s。
我們所謂的最大速度7.9km/s是指圓形軌道的最大繞行速度。
三、衛星變軌對接問題
1.發射高軌衛星一般采用變軌發射的方法
發射高軌衛星,要先發射到低軌,然后過渡到高軌。以發射同步衛星為例:首先利用第一級火箭將衛星送到180~200km的高空,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該軌道為停泊軌道1。當衛星到達赤道上空A時,第二、三級火箭點火,軌道調整為赤道軌道,同時衛星的速度增加,萬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而發生離心運動,進入赤道平面內的橢圓軌道2。當衛星到達最遠點B時,恰好到達同步軌道3,由于從A點到B點過程,克服地球引力做功速度減小,萬有引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需提高衛星的速度,使萬有引力恰好提供向心力,衛星就停留在同步軌道3上,如圖所示。
2.飛船如何實現對接的
同一軌道的A如何實現和B對接呢?這里絕不能簡單的認為,在該軌道上A加速追上B或B減速等A。圓形軌道,根據公式 可知,某一軌道半徑r,對應某一固定速率。
(1)v減小時,r怎么變化?
有同學錯誤認為:根據 ,當v減小,r增大。因為這個公式是所有圓周軌道才遵守的規律。當v減小時,向心力減小,萬有引力大于向心力,應朝低軌道運動。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在低軌道上以更快的速度轉動。
(2)A要追上B,需要先減速到低軌道1,在1軌道上轉動速度更快,然后在加速回歸到軌道2,實現對接。
衛星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在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可以看到還有超失重問題、電影《地心引力》中衛星的墜落回收問題,只有我們多問、多思、多查資料才會真正的掌握它。
【參考文獻】
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6-157-02
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潰瘍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亦是臨床消化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患有該病的病人常感到周期性的上腹部疼痛、腹脹、噯氣及反酸等[1]。由于該病為慢性疾病,損傷因子長期存在,胃壁的慢性損傷,如不進行治療及有效護理,會導致各種并發癥的出現,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損害[2]。現在慢性胃潰瘍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施以個性化飲食護理,觀察其應用意義,詳情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協議書的前提下,選取86例患者(均于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診療)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且均在我院消化內科確診為慢性胃潰瘍。患有嚴重神經精神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肺功能衰竭、腦部損傷及原發肝功能不足的患者均不許參與本次研究。隨機將86例患者分為甲、乙組(各43例),甲組患者年齡在25至67歲之間,平均(4438±375)歲;乙組患者年齡26~68歲,平均(4527±354)歲。患者性別、病程長短、文化程度等基礎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達到研究標準。
12方法乙?M給予傳統的護理方式,包括相關護理人員常規對慢性胃潰瘍患者進行基本生命體征、具體生理功能及心理狀況改變情況的實時監測,按時給予藥物或其他治療措施并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
甲組則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個性化飲食護理措施,具體包括:(1)相關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充分了解,特別是日常飲食習慣。若患者的飲食習慣對胃潰瘍的預后不利,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做好溝通,并協助其改掉對康復不利的習慣,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2)加強對患者進行健康飲食的宣傳教育,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了解胃潰瘍患者的飲食原則,向患者普及一些相關知識,比如三餐的進食時間、進食的食物量、禁忌食物以及平衡飲食等,同時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及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情和態度,提高患者對治愈該病的自信心;(3) 實施疾病不同階段的分期護理,慢性潰瘍急性發作的患者,要囑咐其禁止食入或引入一些強烈刺激性的食物或飲料,如辛辣的食物、含粗纖維較多的食物或質地較硬的食物、生冷以及濃度較高的飲品;愈合期的患者適當進食堿性食物及含鋅元素較多的食物;恢復期患者適當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及含維生素B較多的食物,以防復發。
13療效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在用不同的護理措施護理后,對相關癥狀減輕程度進行統計:(1)顯著減輕:周期性上腹部疼痛消失,反酸、腹脹、噯氣等癥狀消失,有出血(嘔血或便血)等并發癥的患者癥狀消失;(2)基本減輕:偶有上腹部疼痛,反酸、腹脹、噯氣等癥狀基本消失,無并發癥出現;(3)無減輕:上述癥狀及并發癥仍存在。在癥狀減輕有效率的統計中,癥狀減輕有效=顯著減輕+基本減輕。另基于我院自擬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表進行護理滿意度的評分統計,包括有效溝通程度(滿分10分)、基礎護理熟練度(滿分10分)及總體滿意度(滿分100分)。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x2檢驗,P
2結果
3討論
青光眼是常見眼病的一種,患者的自我管理直接影響青光眼患者生活質量,減少青光眼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2]。本研究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50例,按青光眼患者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25例和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組25例。常規護理組患者采取常規康復治療和康復護理措施,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組的基礎上對青光眼患者實施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評價兩組青光眼患者干預4周后并發癥發生率、遵醫行為,并采用自行設計的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評價問卷比較兩組青光眼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情況。本研究將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應用于青光眼患者神經源性的健康宣教中,觀察青光眼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自我管理效能、青光眼患者遵醫行為的變化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溪市中心醫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時間為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50例青光眼患者分為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25例。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組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齡38~67歲,平均年齡(52.45±15.13)歲,病程29~33d,平均病程(31.44±2.44)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中專10例,大專及以上5例。常規護理組患者男20例,女5例;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53.01±14.93)歲,病程29~33d,平均病程(32.57±2.54)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中專10例,大專及以上4例。兩組青光眼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經spss25.0統計軟件分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青光眼診斷標準(ASIA,2000年);(2)年齡18~80歲;(3)雙手功能正常者且語言及書面交流無障礙者;(4)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2)肝腎功能異常;(3)智力障礙、精神疾病青光眼患者;(4)拒絕參加本調查者。
1.3 干預方法
1.3.1 常規護理組
予以患者常規康復治療和青光眼患者常規護理進行護理干預,內容主要包括疾病健康知識宣教、康復鍛煉指導、用藥指導、基礎護理知識指導、心理護理、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指導等。
1.3.2 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組
在常規護理組的基礎上應用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3.2. 1 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健康宣教小組的成立
小組共8名成員,其中1名主任醫師擔任研究指導,1名護士長承擔質量控制及培訓工作,2名康復科護士(其中1名為康復科專科護士,均為主管護師職稱)負責查閱文獻、指南,咨詢專家以制訂和審核健康宣教方案、內容,設計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等,4名康復科護士(護師)負責健康宣教的實施等。
1.3.2. 2 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設計
根據青光眼患者實際健康知識需求,參考文獻、指南和結合臨床護士經驗設計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宣教的知識分別為青光眼疾病介紹、常見康復治療方法、并發癥。制定詳細的培訓內容,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培訓資料,詳細描述青光眼患者在自我管理中需要掌握的相關注意事項、知識及技能等。
1.3.2. 3 組織培訓
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應用及內容的培訓由護士長對護士主講,課時為1.5 h左右,共培訓3次,具體內容包括: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簡介、青光眼患者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運用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對青光眼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培訓內容發至科室微信群,為確保所有護士熟練掌握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內容及應用,次晨由護士長對培訓內容進行考核。
1.3.2. 4 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應用
(1)結合青光眼患者康復護理知識需求情況,并根據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邏輯順序和內容,由主要到次要、從上往下依次向青光眼患者講解或操作演示每一層分級知識內容,并輔以心理支持,以取得更佳效果。(2)將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手冊分發給每一個青光眼患者,對于有微信信息需求的青光眼患者,可通過微信為其發送電子內容,滿足青光眼患者不同閱讀需求。(3)宣教頻次:1周2次,共3周,總計6次。
1.4 評價指標
分別在干預前、干預4周后收集兩組各評價指標得分情況,內容如下。(1)自我管理能力評價量表:總分0~90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佳。(2)青光眼患者遵醫行為調查表:總分0~50分,其中40~50分為依從,25~39分為基本依從,低于25分為不遵醫。(3)并發癥發生例數:觀察眼部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對本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自我管理能力評分以表示,應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并發癥、遵醫率以例數、百分比表示,應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組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高于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例數(1例)低于常規護理組(6例)。
3 討論
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是經過多次查閱文獻、指南,結合臨床青光眼患者實際需求,和康復科醫師共同制定出來集視頻、圖片和文字為一體的宣教模式,其應用使護士們轉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3-4],讓護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和簡單化,同時護士能夠根據青光眼患者需求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健康宣教,在節省時間的同時提高了青光眼患者的遵醫行為[5-6]。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能有效提高青光眼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通過制定青光眼患者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將煩瑣的文字簡化和豐富化,能增進青光眼患者的興趣,加深其對知識點的印象,提高了健康宣教的效果,從而提高了青光眼患者對自我管理的能力[7-8]。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提高了護理質量和青光眼患者遵醫行為。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科學地將疾病各知識點簡單化、呈現形式豐富化,為患者神經源性知識知曉率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簡單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發現,我科青光眼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了相關知識,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促進青光眼患者功能趨于正常。同時,護士在實施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9-12]。
綜上,運用多方位健康宣教模式可以提高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青光眼患者的遵醫行為,提升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張華,唐蕾蕾.探討對青光眼出院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對其遵醫行為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9,26(2):121-123.
[2]趙燕華,潘蘭香,劉華英.綜合護理干預對青光眼患者遵醫行為和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4):117-119.
[3]李紅偉,錢曉紅.疾病認知護理干預對青光眼患者心理狀態和遵醫行為的影響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2):46.
[4]毛翠娟,蔡丹丹.延續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臨床療效和遵醫行為的影響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8,50(9):1129-1130.
[5]陳慧琴.延續護理干預對青光眼術后患者院外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18):143.
[6]范小麗.認知行為干預聯合系統護理對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術后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4):1355-1356.
[7]解遼琦,張卉,呂榮慧,等.綜合護理干預對青光眼患者遵醫行為、自我管理行為和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2):156-159.
[8]趙芹.延續護理對青光眼患者遵醫行為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5):106.
[9]鄒麗娜.疾病認知護理干預對青光眼患者心理狀態和遵醫行為的影響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科學,2017,7(24):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