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0:17: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標準農田建設參考標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08-07-1
高標準基本農田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對土地整治創建后,形成的穩產高產、集中連片、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并且和當前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相匹配的基本農田。因地制宜建設標準基本農田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對田、村、林、水、路等實現綜合整治,整體推進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穩產高產、抗災能力、設施配套、生態良好作為基本目標,是科學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經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后,農田基礎設施改善力度將進一步提升,對水、肥料等農業資源進行全方位的配置與科學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與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條件
因地制宜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將對土地進行大規模整治活動,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現的零星耕地,再將其建設成連片集中土地。為了從根本上推動該優勢,并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提升商品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實現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與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高標準基本農田這一平臺來實現。
2 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策略
2.1 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原則
2.1.1科學布局,做好規劃的原則 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要做好布局、規劃工作。也就是對土地利用進行全面規劃,解決基本農田存在的問題,將基本農田形成大板塊,確保基本農田向集聚化方向發展。特別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應確立為基本農田集中區。
2.1.2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需要從各個區域特點出發,不用地區治理的重點也是不同的。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進行差別化建設,根據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別,來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2.1.3 實現數量、質量與生態的有機統一 基本農田在耕地中是精華,必須保障其數量,與此同時,還需要確保糧食能實現增產、穩產,從根本上提升質量等級。耕地質量既包含生產能力,還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態健康情況,包含了土壤基本情況,又包含水、作物、大氣等形成的質量情況。
2.2 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機制 對各級黨委以及政府在實行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起到組織作用、先導作用,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建立由水利、國土、交通等部門牽頭組成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組。對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積極鼓勵農民參與其中,形成社會合力,采取實地調研、座談會等方式,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一體化工作機制。
2.2.2 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參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建立適合當地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還應該從區域特點出發,制定與實際相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建設標準,推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現有序進行。
2.3 多渠道融合資金,完善監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資金,將相關資金實現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證農田質量 當地政府需要從新增加的建設用地中提升資金比例,將其作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專用費。還需要積極探求市場化模式,引入民間資本。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完成后,土地實現連片式發展,易推動土地實現流轉,可以充分從這一優點出發,積極引進民間資本,并且在投資人注入資金前,和當地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建成后再進行流轉,并且在流轉費方面進行必要的優惠。
2.3.2 還需要加強監管力度 首先,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監督管理體制。制定高標準農田監督管理基本辦法,確定監管機構和管理基本職責,對管理程序進一步規范,對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進行規劃、立項、工程實施等進行專門監管。其次,創建高素質的監督管理隊伍。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際出發,創建監督管理隊伍,對基本農田進行監督,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立動態監測系統,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動態進行監測,創建信息公開和情況通報制度,接受社會監督。
3 結語
總之,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保障與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來講意義重大。為此,在充分明確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價值基礎上,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原則,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多渠道融合資金,完善監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水平,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莊六孝.基本農田建設是首要任務——江蘇省金壇市落實科學發展觀思考[J].中國土地,2008(09).
中圖分類號:F3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資金安排向高標準農田聚焦,項目布局向糧食主產區聚焦”這是回良玉副總理“兩個聚焦”的重要論斷,是農業綜合開發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和方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是引領現代農業示范作用的重要途徑。積極研究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著力打造高標準農田對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指土壤、排管、作物、耕作方式等多種因素組成的復合體系,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通過人工改造,全面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實現土、肥、水、熱、氣、能等多種自然條件綜合平衡,裝備高水平、生產方式先進、管理現代化的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并具有持續保障能力,達到進排水通暢、條田格式化、作業路網網絡化、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現代化的標準農產品生產基地。
2.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升現代農業核心力的戰略選擇
2.1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
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民眾福祉和社會穩定。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是決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兩大關鍵因素。目前耕地數量與社會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一是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耕地數量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二是人口增加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不可逆轉;三是社會發展對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綜合開發抓住耕地質量這一關鍵因素,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穩定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提供良好條件,奠定堅實基礎。
2.2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升農田質量推動農田升級換代的重大舉措
目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不少地方農田質量和農產品品質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對農田質量的一次重要提升和根本性保護,是在改造中低產田的基礎上,對農田建設的一次升級換代。
2.3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
農田質量不僅是決定作物產量高低的主導因素,同時也決定著農產品品質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高標準農田,將進一步拉動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和市場競爭力,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從而加快項目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3.農業綜合開發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
3.1加強領導,協調推進,切實形成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強大合力
各級、各部門特別是縣級政府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本部門的工作重點,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具體抓,扎扎實實抓出成效,形成“領導重視,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支農資金投向的集聚和創新,應加大資金投入,發揮規模效應。一方面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整合支農建設資金增加投入力度。對此,應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綜合性、區域性和按照項目管理的優勢,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為引導,整合水利、農業、土地等相關涉農建設資金,吸引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實行項目大集中、資金大整合,建立項目建設高效運行機制。按照“多元投入、立體開發”的原則和“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統一規劃,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思路,統籌資源,合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3.2加大宣傳,提高認識,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順利實施
高標準農田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定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農民的認知程度。目前,農村普遍實行,對土地略微的占用與調整,均涉及到農民的自身利益,常常由此引發各類占地矛盾。而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打破現有土地格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這也成為高標準農田項目推動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對此,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一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輿論媒體加以宣傳。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和重要意義,宣傳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長遠利益和發展前景,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有利的工作條件。二是加大對示范點的宣傳力度。通過現場觀摩,輿論引導等推廣典型經驗和成效,以示范帶動作用加以宣傳引導,讓群眾看到,經過土地治理,耕地面積可增加6%-10%的巨大潛力,為大家謀福利的長遠利益,并通過土地治理提高自身畝產量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使其在對比中得到啟發,從而逐步轉變認識觀念。讓農民群眾接受、配合、并愿意加入到工程建設中來。
3.3嚴格標準,統籌協調,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實施、高效率推進,著力打造精品工程。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嚴格按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建設標準實施,水利、農業、農機、林業、科技等措施整體推進,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真正達到治理效果。平坦地區實施“平整格田化”治理,達到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田成方、林成網,基本實現園田化;坡耕地區實施“等高格田化”治理,達到旱能灌、洪能排、路相通、基本實現梯田化。排灌渠道根據需要設計建設,橋涵閘站渠配套齊全,達到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田間道路建設達到順直通暢,滿足大中型農業機械通行要求。全面推進“沃土工程”,加大秸桿還田、稻殼還田的力度,增施有機肥,加強地力建設,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全面實現土地平整條田化,道路相通硬質化,溝渠相連襯砌化,橋涵配套通達化,農田作業機械化,全面彰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高層次、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
3.4制定規劃、規范有序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支農資金投向的整合聚集,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項涉及利益調整的改革,必須有理論作支撐、有制度為約束、按規劃來實施。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能和責任,有序組織實施。一是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目標,依據地方總體規劃和優勢農產品產業規劃,組織有關專家認真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建設規劃要注重糧食主產區,突出萬畝以上規模糧田,突出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確保規劃合理、設計科學,并以規劃為引領,認真組織實施。二是對確定的項目區進行整體規劃,科學設計。對建設規劃確定的項目區按照綜合、超前、可行的原則進行規劃布局和科學設計。綜合是強調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田渠路橋林等各項工程合理布局,實現布局一體化;超前是設計的項目區20年、30年以后仍然先進、適用,打造永固工程;可行是對每個單項工程認真進行實地勘察、詳細論證、廣納民意、切實做到科學規劃到位,提高項目建設標準。
3.5創新機制、深度開發、放大項目建設效應
一是創新實施主體,大力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探索和鼓勵其為項目實施主體,直接申報農發項目,并通過承包、反租、倒包、合作入股及托管等方式,實施先流轉后開發,這樣既能解決調地難的問題,又可推進規模開發,變低效利用或閑置狀態土地為高產高效土地,發揮土地最大效益,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同時也為二、三產業提供勞動力資源。二是要實行深度開發,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開發與利用并重,實行深度開發,只有逐步實現糧食規模化生產,才能提高種糧的比較效益,才能增強發展糧食生產的內在動力。農業綜合開發在項目區完成“硬件”設施建設后,要繼續進行深度開發,安排少量資金,培育和啟動農民用水戶協會、農機合作社、農業技術應用協會、專用糧食品種生產協會等“軟件”組織建設,在不改變現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實現統一機耕、統一播種、統一灌溉、統一施肥和統一機收,提高糧食生產的標準化、組織化、集約化程度。
4.結語
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要,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應結合本地實際,逐步探索出適合本地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思路,爭取建設一片,成效一片,從而進一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2009年農業綜合開發優秀調研報告和論文集.2010.
中圖分類號:F30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5-1311-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57
The Delineation and Construction Aequence of Lulong County
High-standard Farmland
CHEN Zhuoa,WANG Yan-huia,SU Xiong-zhia,ZHANG Jun-meib
(a.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College of Land and Resour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Arable l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food production,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s important initiatives to ensure our food security.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rea is Lulong County, there are three major aspects, th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project conditions and the suitable for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select the soil texture and the other 11 sub-goals to carr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to determine the buildable area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carry out the policy “One vote veto” for the arable land which is more likely to be occupied or it is un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Ultimate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determine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iting area of Lulong Coun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is 39 280.84 hm2,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Priority Construction Zone, Mid-construction Zone and Suspend Construction Zone, the area are 9 557.87 hm2, 18 644.33 hm2 and 11 078.64 hm2, accounting for 24.33%, 47.46% and 28.21% of the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The stud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building and pla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Key words:high-standard farmland;stability;suitability;construction sequence;Lulong county
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到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伴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中國對于糧食的需求也呈剛性增長,盡管國家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試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等一系列措施保護耕地,但耕地的總體質量仍呈現下降趨勢,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高標準農田作為耕地的精華,是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部分[1]。綜合國內眾多學者對于耕地質量評價、基本農田定義以及農田改造的相關研究,可以將高標準農田定義為: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耕作層深厚,土壤肥沃無明顯障礙因素,田間灌排設施完善,灌排保障較高,路、林、電等配套,能夠滿足農作物高產栽培、節能節水、機械化作業等現代化生產要求,達到持續高產穩產、優質高效和安全環保的農田。
2014年由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牽頭制定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2014)[2]第一次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基本農田管制相結合,實現了耕地質量保護與土地利用規劃、管制的有機結合,有效推動了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耕地的數量保護和質量管護。但是,通則中僅提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般性規定,缺乏對不同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差異化管理和指導。《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開啟了中國對于高標準農田的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對農田路網系統、排灌系統、供電系統、地力支持系統進行技術集成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編制土地整治規劃、健全工作機制、創新資金使用和管理機制以及加大監管力度等對策和建議;宋海燕[3]以山東省農田防護林網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營建關鍵技術;張超超等[4]結合丘陵山區的農田綜合因素,確定了不同類型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產量指標和相關條件;宋祥剛等[5]綜合考慮耕地的基本條件和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建設適宜性,提出基于四象限法的縣域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與模式;楊緒紅等[6]從地塊單元受相鄰地塊的水平影響入手,采用最小費用距離模型,從社會經濟基礎、農業生態環境和水土資源條件三個方面構建分區阻力面指標體系,以高等級耕地作為擴散的“源”,依據累積阻力值的突變性將陜西關中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劃定為重點區、限制區和禁止區;王洪波等[7]認為,中國耕地平均等別偏低與基本農田高保護率的實際情況共同決定了劃定的基本農田不可能全都是優、高等地,只有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土地整治活動才能使大部分耕地滿足高產穩產的要求。
本研究以河北省盧龍縣作為樣本區,分別從自然條件、工程條件、適宜經營條件三方面選取11個指標進行高標準農田的適宜性分析,以期為科學編制土地整治規劃、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建設任務順利落地提供參考。
1 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盧龍縣位于河北省東部,東經118°45′54"- 119°08′06",北緯39°43′00"-40°08′42",地處華北平原邊緣地帶,屬于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呈梯狀傾斜地形優勢明顯。大秦鐵路、京秦鐵路、京山鐵路及津秦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線路貫穿縣境,為交通運輸提供了便捷有利條件,地理優勢顯著。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且大陸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0.9 ℃,年平均降雨量725 mm,且主要集中于6-8月份。盧龍縣地形地貌多種多樣,南部為山麓平原區且多為山洪淤積平原,占全縣總面積的17.94%,北部為低山區,占全縣總面積10.43%,中部地區為燕山運動形成的低山脊,為丘陵地區,占全縣總面積的71.63%。盧龍縣全縣總面積95 580.24 hm2,其中耕地面積43 909.56 hm2,占全縣面積的45.94%,總人口42.2萬人,人均耕地0.1041 hm2,略低于全國人均耕地水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用地不斷增加,無論是耕地數量還是耕地質量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2 數據來源
1)規劃數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 ― 2020年)》相關資料及圖件、盧龍縣土地整治規劃相關資料及圖件、盧龍縣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1∶10 000)、盧龍縣DEM數據、盧龍縣耕地質量等別更新成果相關資料及圖件,圖件經過數據格式轉化,統一到ArcGIS格式,并進行投影變換和坐標校正,實現了數據的同步更新。
2)社會經濟數據。盧龍縣國民經濟和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盧龍縣2011年國民經濟統計年鑒等。
1.3 研究方法
1.3.1 GIS空間分析法 本研究借助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數據處理功能、空間分析功能和直觀的可視化分析功能,結合其他相關統計技術,綜合處理和應用分析盧龍縣的多種來源的時空數據,包括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土壤數據、地形數據、區域農戶耕地利用空間信息數據等,以此進行盧龍縣高標準農田空間穩定性分析、建設區域劃定及建設時序等研究。
1.3.2 綜合指標體系法 系統分析研究對象,構建綜合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適宜性評價和穩定性評價模型,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適宜性和農田穩定性,并依此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和建設時序。
2 評價指標獲取及其分值確定
2.1 適宜性評價指標的選擇
根據高標準農田的內涵與建設特征,遵循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建立縣域基礎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適宜性指標體系,包括農田自然條件、工程條件與適宜經營條件三大方面11個評價指標。
本研究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準,借鑒農用地分等體系中的賦值標準[8],采用經驗法和專家咨詢法確定高標準農田評價指標分級賦值標準,其中數值型評價因子采用[0,1]的標準化處理賦值,閾值型評價因子則按照具體分級賦值標準,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高標準農田應具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因此借助農用地分等成果對農田的自然質量標準做出標準判斷[9],即土壤的自然條件,土壤質量高的應優先選入高標準農田,參照農用地分等的成果,選取土壤質地、有效土層厚度、土壤pH和有機質含量4個指標,土壤質地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質,能較好地表征土壤的耕作性能,通過影響土壤結構、水分滲透、通氣等狀況,進而影響耕地的生產力狀況;有效土層厚度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該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壤酸堿度對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長影響很大,在農業生產中應該注意土壤的酸堿度,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調節;土壤有機質含量是重要養分容量指標,受氣候、土壤類型、耕作措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并直接影響耕地的生產能力,反映農田的本底質量,通過定量評價可以揭示盧龍縣高標準農田自然條件的分布規律[10]。
農田的工程條件,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需要考慮各個區域所存在的整治工程可改造和消除的各種限制性因素[11],工程條件因素選取田塊坡度、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農田防護林條件四個子目標,排水條件主要體現耕地的抗澇能力;農田防護林反映農田防護情況。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農田可改造難易程度。
農田的適宜經營條件包括機械化程度、田塊連片性和路網密度三個子目標,機械化程度越高的地塊,越有利于高標準農田的規模化經營[12];田塊連片性越大越有利于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生產,反映的是農田種植的適宜程度;路網密度反映了農田道路通達情況[13],適宜程度高的農田應優先選入高標準農田。
2.2 空間穩定性評價指標的選擇
空間穩定性評價指標可以劃分為緩沖漸變型和剛性否決型兩類。緩沖漸變型,是指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對穩定性的影響隨著距離的變化而逐漸變化的指標。一般表現為距離該項指標值越近則穩定性越差,反之則穩定性越高。剛性否決型,是指對落入該項指標范圍內的耕地實行“一票否決”的指標,即只要是落入該項指標范圍內的耕地,就不進行建設。此外,空間穩定性還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其發展水平是建設用地擴張的動力所在,因此,在空間穩定性選取時要對反映經濟社會指標加以描述。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促使耕地不斷轉化為建設用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或者完成后仍然存在此種風險。城鎮建設用地擴張模式主要有沿主要道路的兩側的“跳躍式”增長和在現有建設用地的基礎上進行“攤大餅”式的擴張兩種,在此基礎上選取距離城鎮遠近與到主干道的距離作為建設占用穩定性評價的主要指標,此指標屬于緩沖漸變型;區位上的不穩定區域還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確定的允許建設區與有條件建設區,城市規劃所確定的城市擴展區域。對于區位上的不穩定區域,近期內被建設占用的可能性較大,不適宜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一票否決”制,為“剛性否決型指標”,具體指標如表4所示。
2.3 建設的適宜性評價方法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適宜性評價是一個多目標決策的過程,目標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現象,常規的線性加權評價難以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可行性評價的要求。在多目標決策過程中,優選理論中多目標系統優選、排序決策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和可行途徑。因此,本研究采用接近理想點排序模型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適宜性評價[14]。
1)構造規范化的決策矩陣。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行性評價范圍內的耕地評價單元組成了優選的對象集A={a1,a2,…,an},遵循可行性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構建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行性評價指標體系,確定指標T={t1,t2,…,tn},評價單元aj{j=1,2,…,n}在指標tj{t=1,2,…,n}取值為xij并將各指標采用極值法進行標準化處理,組成規范化的矩陣。
R=(rij)m × n=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rm1 rm2 … rmn
2)構造加權矩陣。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可行性作為目標層,分別以自然質量、工程建設和經濟社會條件作為準則層構建指標體系。
結合熵權法測算的指標權重,從而構建加權矩陣,即:
V=(vij)m × n=a1y1 a2y1 … any1a1y2 a2y2 … any2 … … … …a1ym a2ym … anym
3)確定理想解。為確定評價單元的整體優劣順序,可以定義:
ri+=max(rij)ri-=min(rij) (i=1,2,…,m)
ri+即各屬性值都達到各決策點的最優值,成為“理想點”,ri-到各決策點的最劣值成為“負理想點”[15]。而在實際操作中,“理想點”和“負理想點”并不存在,可以將單元評價值與理想值進行比較,以其接近程度作為評價的標準。
3 結果與分析
3.1 盧龍縣高標準農田適宜性評價權重的確定
盧龍縣現轄12個鄉鎮548個行政村。分別對11個評價指標進行原始數據矩陣構建、標準化處理、歸一化處理、熵權值和權重值確定等,得到高標準農田適宜性評價指標權重表(表5)。
3.2 空間穩定性區域識別
高標準農田空間穩定性區域的識別主要借助Arcgis平臺,提取土地利用變更數據中主干道和城鎮等信息,進行道路和城鎮不穩定區域的緩沖,緩沖區標準的確定參考農用地分等定級中宗地低價評估的標準,最終確定主干道的緩沖區為1 km,建制鎮的緩沖區為2 km。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提取允許建設區和有條件建設區,疊加得到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不穩定區域,并采取“一票否決”制,落在該區域范圍內的耕地一律不允許搞其他建設(表6)。由表6可以看出,盧龍縣高標準農田不穩定區域共18 743.49 hm2,其中盧龍鎮不穩定區域最多,共有2 796.27 hm2,占全縣不穩定區域的14.92%,其次是劉田各莊鎮和石門鎮,不穩定區域分別為 2 247.79 hm2和2 200.04 hm2,占不穩定區域面積的11.99%和11.74%,蛤泊鄉和劉家營鄉的不穩定區域面積最小,分別為826.30 hm2和827.36 hm2。
3.3 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序確定
在對不穩定區域進行“一票否決”之后,得到現階段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可建設區域,共39 280.85 hm2,其中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區域9 557.87 hm2,占盧龍縣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24.33%,盧龍縣高標準農田中期建設區域18 644.33 hm2, 占盧龍縣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47.46%,盧龍縣高標準農田暫緩建設區域11 078.65 hm2,占盧龍縣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28.20%。
分鄉鎮統計結果見表7,由表7可以看出在盧龍縣12個鄉鎮中,蛤泊鄉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比例最大,占蛤泊鄉總面積的46.46%,其次是木井鄉,其優先建設面積占總面積的33.91%,以劉家營鄉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比例最小,為11.11%;燕河營鎮的高標準農田中期建設比例最大,占燕河營鎮總面積的68.74%,陳官屯鄉和劉家營鄉其次,分別占各自面積的62.49%和61.20%,印莊鄉比例最小,占印莊鄉總面積的31.57%;暫緩建設區以占總面積42.12%的印莊鄉為最多,燕河營鎮的暫緩建設區比例最小,只占燕河營鎮總面積的3.87%(圖1)。
在盧龍縣9 557.87 hm2的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中,劉家營鄉只有196.34 hm2,僅占盧龍縣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2.05%,其次是下寨鄉,其優先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是421.71 hm2,占盧龍縣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4.41%,木井鄉和燕河營鎮的優先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最多,分別為1 230.29 m2和1 100.22 hm2,各占盧龍縣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12.87%和11.51%。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共18 644.33 hm2,蛤泊鄉只有854.60 hm2,僅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4.58%,其次是劉家營鄉和下寨鄉,其中期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分別為1 082.00 hm2和1 093.17 hm2,分別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5.80%和5.86%,燕河營鎮和陳官屯鄉的中期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最多,分別為2 761.64 hm2和2 310.57 hm2,各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14.81%和12.39%。盧龍縣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共有11 078.64 hm2,占盧龍縣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的28.20%,雙望鎮和印莊鄉的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最大,分別為1 738.20 hm2和1 500.58 hm2,蛤泊鄉和燕河營鎮的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最小,分別是244.60 hm2和155.46 hm2,僅為盧龍縣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的1.40%和2.21%(圖2)。
綜合圖1和圖2可知,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區在各鄉鎮均有少量的分布。劉家營鄉中部和西南部有少量優先建設區分布,中部以中期建設區為主;潘莊鎮優先建設區的分布較為分散,主要分布在潘莊鎮北部地區;燕河營鎮以優先建設區和中期建設區為主,只有東北部有少量暫緩建設區域;在陳官屯鄉分布有大量的中期建設區域,北部分布著暫緩建設區,在印莊鄉的東南部分布著印莊鄉主要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區;盧龍鎮主要以中期建設區為主,分布在建制鎮周圍;劉田各莊鎮優先建設區面積雖然大,但是分布較分散,中期建設區域主要在建制鎮周圍;蛤泊鄉面積雖然不大,但其優先建設面積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蛤泊鄉中部和西部。西南部有少許暫緩建設區分布,中期建設區域主要分布在木井鄉中部,東部和南部分布有優先建設區域;石門鎮中部分布著大量的中期建設區域,城鎮外部邊緣有優先建設區和暫緩建設區交替分布;雙望鎮中期建設區域和暫緩建設區域交替分布,面積相當。西部分布著雙望鎮主要的優先建設區域;下寨鄉西部為中期建設區東部為暫緩建設區,北部和南部有少量的優先建設區零星分布。
4 結論
1)對于高標準農田的空間穩定性區域識別,針對盧龍縣全縣范圍內的土地,參考農用地分等定級中的宗地低價評估的標準,確定主干道和建制鎮的緩沖區,從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提取允許建設區和有條件建設區,進行疊加,最終得到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不穩定區域共18 743.48 hm2,作為盧龍縣的行政中心,盧龍鎮的不穩定區域面積最大,達到了2 796.27 hm2,占全縣不穩定區域的14.92%,劉家營鄉的不穩定區域面積最小,為827.36 hm2。
2)在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序建設方面,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分為優先建設區域、中期建設區域和暫緩建設區域3個區域,面積分別為9 557.87 hm2、18 644.33 hm2和11 078.65 hm2。其中優先建設區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木井鄉和燕河營鎮的優先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最大,分別為1 230.2 hm2和1 100.22 hm2,各占盧龍縣優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12.87%和11.51%。中期建設主要集中在盧龍縣中部和北部,燕河營鎮中期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面積最大,為2 761.64 hm2,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14.81%,蛤泊鄉只有854.60 hm2,僅占盧龍縣中期建設高標準農田的4.58%。盧龍縣暫緩建設區域主要分布在盧龍縣的西北部,以雙望鎮和印莊鄉居多,分別為1 738.20 hm2和1 500.58 hm2,又以蛤泊鄉為最少,僅占盧龍縣暫緩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的1.40%。
通過綜合評價高標準農田建設適宜性和穩定性,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有效推動了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耕地的數量保護和質量管護。日后高標準農田的研究將就如何把建設和后期管護有效并且高效的結合,深入開展并嚴格執行,將會是高標準農田標準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TD/T1033-2012.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
[2] 盧麗紅.基于GIS的基本農田保護空間規劃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2.
[3] 宋海燕.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技術研究[D].山東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7.
[4] 張超超,黃 仁.我國丘陵山區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幾個問題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1999(10):44-47.
[5] 宋祥剛,朱躍文,馬 辰,等.高標準糧田生產系統集成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 (22):241-242.
[6]楊緒紅,金曉斌,郭貝貝,等.基于最小費用距離模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定方法[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50(2):202-210.
[7] 王洪波,程 鋒,張中帆,等.中國耕地等別分異特性及其對耕地保護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 2011,27(11):1-8.
[8] 王曉紅.縣域農用地綜合分等法研究[D]. 武漢:武漢大學,2003.
[9] 劉名沖.縣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農業大學, 2013.
[10] 王 波,鄭宏剛,劉淑霞,等.云南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農田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1):99-103.
[11] 薛 劍,韓 娟,張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5):193-203.
[12] 賈麗娟.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115-02
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項目區土地平整度大大提高,田間道路通行能力明顯增強,田間排灌配套渠系基本建立,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增強,農田機械耕作條件大幅度改善,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 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成效
1.1 耕地數量增加質量提升,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蚌埠市五年來共完成93個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規模118 320hm2,平均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87,新增耕地
1 100hm2,此外,通過大力開展高標項目區空心村復墾2.2hm2,改建、新建中心村居民點9 527hm2,促進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布局,項目區新增糧食產能15 099萬kg,蚌埠市糧食連續五年豐產,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藏糧于地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是配套完善了農田基礎設施。蚌埠市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要求,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新建和改建農田排灌、田間道路、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工程,不但大大提高農田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而且規范了基礎設施占地,提高節約用地水平,蚌埠市高標準農田的基礎設施占地率平均為6.4%,低于國家規定的8%。二是改善了農田機械作業條件。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新修或改建田間道2 218km2,硬化田間道1 306km,新建、改建生產路1372km,使項目區道路通達率達到100%,極大改善了農業機械化交通條件;新增機耕機收面積10.7萬hm2,占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90%。三是改善了農田灌排條件。蚌埠市5年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新增和改善農田防澇面積10.5萬hm2,占建成總量的88%;新增和改善節水灌溉面積8.1萬hm2,占建成總量的68%。新建、改建各級灌、排(渠)管道、排水溝、灌溉兩用渠道4 310km,新建、改建農用橋6 235座,新建、改建機井6 149眼,新建、改建涵洞、渡槽、倒虹吸12 246座,新建、改建各類水閘3 038座,新建、改建泵站200座,新建輸電配線42.59km。四是提升農田防護能力。蚌埠市93個項目區共建造防護林134.20萬株,新增農田防護面積11.8萬hm2,防治水土流失面積5.9萬hm2。不僅在防御自然災害、防風固沙、保水固土、涵養水分、凈化大氣、減少污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還維護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優化了農田景觀,為項目區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保障。五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蚌埠市通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有效推動機械化耕作和適度規模經營,搭建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培育和l展了20個新型農業經濟體,同時流轉土地7 873萬hm2(通過問卷調查涉及項目區),其中農業企業和種糧大戶流轉土地5 927萬hm2。如2014年度固鎮縣連城鎮良種場高標農田項目,通過土地整治完善了項目區的排水灌溉工程,建成四通八達的田間道路,部分企業和個人對整治后的土地非常滿意,先后流轉土地近66.7hm2,建起了特色葡萄園和綠色有機蔬菜大棚,產品遠銷南京等地。
1.3 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滿意度 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一方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擴大了農民增收的途徑,解放了大批勞動力進城務工。蚌埠市5年來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受益人口達866 830人,通過懷遠縣、固鎮縣調查問卷統計:蚌埠市農民新增土地租金0.91萬元,參與高標準農田項目施工勞務收入3 504.73萬元,土地流轉后剩余勞力進城務工增加收入75 475.65萬元。
在提升農民滿意度方面:蚌埠市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廣泛參與的高標準農田實施機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項目選址、規劃設計方案論證、工程質量監督、項目驗收及建后管護利用等工作,把農民意愿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農民對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滿意度。蚌埠市在懷遠縣、固鎮縣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調查問卷活動,通過6 299份調查問卷數據統計:農民對工程建設質量情況滿意度為97.03%,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推進土地整治項目滿意度98.44%,農民生活便利程度提高值93.76%,農民總體滿意度達97.40%。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獲得了項目區干部、群眾的高度肯定。
2 主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5項制度 一是建立目標考核制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內容納入各縣區政府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二是建立工作例會制度。三是建立高標準農田項目巡查制度。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動態巡查,并制定了《土地整治建設項目巡查制度》、《土地整治建設項目巡查計劃》。四是建立重點督辦制度。對重點項目或進度異常的項目及時開展聯合專項督辦。五是建立信息報備制度。為更好的完成高標準農田項目在線監測監管工作,建立了信息報備平臺,定于每季度第3個月的25日,集中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報備和維護工作。
2.2 建立市級土地整治專家庫 規范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的評審和驗收工作,面向社會廣泛征集農、水、林、財、交通、審計、工程等行業專家,建立土地整治評審驗收專家信息庫。
2.3 通過購買社會服務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一是公開招標確定項目財務決算審計單位,對項目開展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將審計工作貫穿項目建設始終,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合理性。二是通過招標確定復測單位,開展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竣工驗收復測工作,復測合格的項目再組織市級驗收。三是對高標農田項目建設中的部分單體工程開展第三方質量檢測,針對大型農橋(單跨6m以上)及田間道路(砼),要求必須提供第三方質量檢測報告,有效認定高標項目單體建設質量,為驗收工作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
2.4 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大數據建設 在項目申報、驗收等方面堅持“以圖管地”,充分利用收集的項目信息和數據,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高標準農田項目在一張圖上的分層管理和即時跟蹤,形成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大數據,滿足多類別多層次管理需要。
3 建議
(1)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與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化經營相結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要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支持貧困村脫貧致富;要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注重發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美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2)高標準農田項目要實行綜合整治。根據本區域自然資源特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等因素,差別化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注重“雪中送炭”,不忘“錦上添花”,鼓勵開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實現高標準農田數量穩定、質量提升、景觀優化,生態良好。
(3)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引導農民采取多種方式參與項目建設。
參考文獻
[1]趙凡.土地整理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2(7).
[2]吳海洋.“十二五”時期中國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13(3).
[3]王洪波,程峰,張中帆.中國耕地等別分異特性及其對耕地保護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1(11).
[4]夏方舟,嚴金明,劉建生.農村居民點重構治理路徑模式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4(3).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2012年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提出“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2013年頒布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由此可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已是我國當前重要的戰略舉措,對促進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全面管護,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農田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水平提升,促進了耕地保護,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也存在不少問題:包括建設標準模糊,各部門尚沒有統一的建設標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不夠,建設資金分散,公眾參與機制不健全,管理機制落后,專業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滯后,規劃設計方案缺乏實用性,后期管護力度欠缺,綜合效益低等。工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敗,在現有文獻中,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質量的探討尚不多見,加強施工過程中對工程質量的監督檢查是保證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關鍵,但目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的工程質量問題不容樂觀。重慶市位于四川盆地東部邊緣,地形地貌復雜,高標準農田建設難度相對較大,本文以重慶市丘陵山區開展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為例,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對工程質量問題進行探析,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改進措施和建議,以期為丘陵山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供參考。
2 重慶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進展
重慶市位于長江經濟帶上游,經濟發展迅速,土地開發程度高,土地資源稀缺,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問題突出。因此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促進耕地保護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重慶市地處四川盆地東部邊緣,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過渡地帶,自然條件復雜,地貌類型多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對較高。自被確定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重慶市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耕地質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助推了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重慶市主要結合糧油基地、蔬菜基地、優勢農業產業基地、城鄉統籌示范村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2002~2011年,重慶市入庫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共2709個,實施規模974.77萬畝,總投資128.52億元。2009~2011年,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區縣實施高標準農田23.31萬畝,總投資3.06億元。目前,重慶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長壽、豐都、榮昌三個國家級和萬州、開縣、梁平、銅梁、石柱、酉陽、永川、合川8個市級,共7.33萬hm2基本農田示范區建設,工程總投資34.98億元。到2020年,規劃新建24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因地制宜將農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能進、物能出、土肥沃、高產出”的適宜現代化農業的標準農田。
3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的工程質量問題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據重慶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投資結構(表1),田間道路工程通常在總的工程施工費中投資占比最大,其次為灌溉與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資占比較少,而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個項目中投資都是最少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各項工程之間應合理規劃、協調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設模式應從當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條件出發,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工程建設的綜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為滿足農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條件而進行的田塊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塊歸并可以使地塊平整規則,滿足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節水節能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設能夠有效防止土壤侵蝕,減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結,引起土壤的面蝕和風蝕。重慶市坡耕地比重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農田占總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慶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
但重慶市土地平整工程難度大,工程質量問題比較嚴重,已建設的農田不能完全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首先,在田塊歸并中,普遍存在田塊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對高差較大,導致農田灌水不均、排水不暢,進而影響作物長勢,糧食產量反而下降。大型機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結,表土剝離、回填過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導致土壤耕作層、犁底層的破壞,土壤厚度達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輪耕作時甚至出現漏水漏肥的現象。在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鄉鎮,農民對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不高,田塊歸并意義不大。因此,田塊歸并一是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二要充分尊重當地農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強烈的區域實施旱坡改梯、修筑條石坎,不但浪費投資,且對增產增收的意義不大,因此在坡體較大且水土流失的區域進行修筑石坎,坡體較小的淺丘坡耕地區域少進行坡改梯,實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農作物效益的根本問題(如土層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沒有解決,土壤有機質含量沒有明顯改善。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
灌溉與排水工程指為防治農田旱、澇、漬等災害而采取的各種措施。灌溉與排水工程直接關系著項目整體效益的發揮。灌溉與排水工程應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配套水利設施,形成“旱能灌、澇能排”的灌排體系。水利設施的建設應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確定,以利于節約成本,改善基本農田示范區的自然人文景觀。
重慶市灌溉與排水工程的質量問題也比較多。部分項目水源工程的建設較少,蓄水池無蓄水,池壁、池底出現滲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設計使得使用壽命變短。排水溝無水排,但排水溝附近旱地被水沖刷;排水溝出水口設計在堡坎上,對耕地造成大面積沖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設計不合理,導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達到預期目標。此外,由于沉沙凼、攔山堰及溝渠的管護嚴重不到位,有部分項目區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雜物堵塞,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農田水利設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無人管理、損壞嚴重的現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過度硬化的溝渠孤立和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阻礙了農田物種的擴散,從而導致整理區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工程設計與實施中應融入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灌溉與排水工程的規劃設計、工程實施應充分征求群眾意見,更多地考慮農民的建議,切實造福農民。
3.3 田間道路工程
田間道路工程指為滿足農作物物資運輸、農業耕作和其他農業生產活動而采取的各種措施。田間道路的布設應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地塊連片單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統籌兼顧,本著投資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線合理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重慶市大部分屬丘陵山區,土地整治前田間道路普遍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間道路也成為農民最為關心的工程。
重慶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中,部分田間道路的規劃設計不符合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造成生產路無人行走,斷頭路較多。田間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現象,有的地方田間道路通達度過小,農產品運輸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達度達到要求,但道路寬度不夠,只適合小型農業機械。1.2m的生產路過窄,在平壩區或有條件的地區,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寬度。部分地區田間道路采用泥結碎石路面,但由于重慶市降雨量較多,泥結碎石路面的實用性不強,常被沖刷,損壞嚴重。有些項目區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達不到要求,承受荷載大于設計荷載,路面損毀嚴重,且缺乏維護和修復。田間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會加劇斑塊破碎度,破壞生物的生境條件,影響生物的遷移,生態效應降低,所以田間道路的路面應注重生態化設計,增加生態涵洞和生態廊道的設計。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規劃設計注重理論,實用性欠缺
科學發展,規劃先行。規劃設計是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基礎和依據,其設計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工程進度和質量。目前重慶市部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規劃原則、規劃目標、規劃思路不明確,綜合性和科學性欠缺。首先,基礎工作不扎實,實地踏勘不夠細致,對項目區的自然條件和土地利用條件分析不詳細,設計以書本理論為基礎,或一味追求圖件美觀,單純為了實現“田成方、樹成行、路成網、渠相連”,導致規劃設計脫離實際情況,急需解決的問題未得到解決。其次,規劃設計圖紙達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圖測繪的比例尺限定了測量精度,對工程設計造成阻礙,工程量誤差較大,直接影響工程預算投資。部分項目規劃設計圖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規范,制圖尺寸不切實際,部分參數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導施工。
4.2 建設標準缺失,施工技術落后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是建設質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條件,不同農業生產活動,相應的建設要求也不同。在技術規范方面,重慶市僅出臺了《重慶市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和《重慶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技術要求》,對實踐工作的指導遠遠不夠。隨著城鄉統籌和現代農業的發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要求和標準也隨之提高,整村推進、蔬菜基地建設、糧油基地建設等都缺乏相應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在前期測繪、規劃設計和工程驗收等環節缺乏具體標準規范進行指導,影響了工程質量和建設效益。在施工過程中,缺乏一套科學系統的技術體系和工藝流程,技術基礎薄弱,使得工程質量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項目施工單位未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施工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欠缺,一些項目的工程建設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在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環節,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造成土壤板結、生物多樣性減少、景觀破碎等問題,不利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
4.3 項目監管不嚴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成立專門機構、專業人才進行管理才能達到效益最優。但目前重慶市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員追求政績,質量意識薄弱,對工程質量特別是隱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設速度,導致工程質量不合格。監管力度不夠,難以保證工程質量。目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中監理費用較少,且監理市場不規范,對監理單位的資質審查不夠嚴格。監理人員配置較少,且技術結構單一,專業知識欠缺,部分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現場監管不到位,導致工程監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質量問題。
4.4 工程后期管護缺乏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除了“事前規劃設計”、“事中實施和監督外”、還有不可或缺的環節,即“事后評價和管理”。后期管護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長久發揮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設不維護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丘陵山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類型多,后期管護尤為重要,但目前重慶市的建設項目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工程損壞嚴重,部分設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丟失等。首先,丘陵山區后期管護資金需求相對較大,但項目預算中沒有對后期管護列出專項資金,致使缺少工程管護資金保障,使得管護工作難以落實。其次,管護責任難以落實。項目竣工后移交村委會管護,但村委會不是真正的實施主體,也沒有指定專門的單位或部門開展管護工作,導致管護主體虛化、權責不明,缺少可以執行的管護方案。忽視后期管護嚴重影響工程的使用壽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眾參與機制不健全
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5-115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16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QIU Li-juana,LIN Ai-wena,b,LI Hai-jianga,PENG Peia,ZOU Linga
(Wuhan University, a.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Nanzhang county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as case, selecting factors from four aspects of natural quality, producing condition, location and ecology,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zoning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was established by AHP method, then an analysis of limited factors was conducted to define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in Nanzhang county indicated a certain spatial pattern. To be specific, conditions in the eastern area, southern area and the northwest area were the best, worse and the worst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42 800.48 hm2 of primary farmland were zoned into the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Further, for the zoned construction area was deeply restricted by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y,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ec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valuation model can quantify influencing factors effectively, especially its try of bringing in landscape indexes in describ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farmland protection area radio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to quantify it, 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AHP; northwest of Hubei; Nanzhang county
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國內熱點,耕地資源在龐大的人口下顯得十分稀缺,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加快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又使耕地資源大量流向非農利用,耕地生態環境惡化,影響國家糧食安全[1]。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確保人類糧食總體需求的根本途徑只有兩條,擴大糧食種植面積與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糧食的產量[2]。就當前發展形勢而言,提升耕地產能無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國家已從戰略層面明確大力推進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的農田整治。2010-2014年中央“1號文件”多次強調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兼顧了耕地數量、質量、生態管理的內涵,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大,基本農田承擔越來越大的生態涵養功能和景觀美化功能[3]。目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主要集中在潛力評價[4-6]、空間劃定[7-10]、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11-14]等方面。在空間劃定研究的指標體系構建中,耕地質量與基礎設施完備度的量化指標相對完善,但生態方面相對欠缺,一些學者對此進行積極地嘗試,通過判斷區域是否為重點生態保護區對生態影響進行量化[7],通過對研究區土地進行生態安全分級后對其內的基本農田賦值生態安全修正系數[8],引入田塊集聚度對生態景觀進行量化[9],用農田防護林相關指標來刻畫農田的生態良好程度[10]。但這些研究所選量化指標相對單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研究嘗試引入景觀指數結合農田防護面積比例及環境污染強度來定量刻畫耕地的生態良好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的劃定方法。鄂西北地區地形條件復雜,以南漳縣為例,對其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研究,為鄂西北地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南漳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位于111°26′-112°09′E、31°13′-32°01′N,地處江漢平原北緣,南陽盆地南緣,荊山山脈東麓。地形復雜,西高東低,大致可分為中山地帶、低山丘陵地帶、平原崗畈地帶三級階梯。研究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日照充足,年均溫10~16 ℃,境內水資源豐富,自北向南分布有濰水、蠻河、漳河、沮河四大河流,自西向東穿越縣境,泉眼眾多,有水庫130余座,為灌田提供了重要保障。全縣耕地總面積85 211.68 hm2,基本農田面積58 547.11 hm2。
1.2 數據來源
空間數據主要從南漳縣1∶1萬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矢量數據(2011年)、南漳縣1∶1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 ― 2020年)、南漳縣農用地分等定級更新成果中提取,統計數據從南漳縣統計年鑒(2012年)和實地調研得到。
2 研究方法
采用層次分析法,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4個方面構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模型,基于已有數據利用ArcGIS 10、Fragstats 4.2軟件獲取指標值,并對其進行標準化,根據評價模型計算各基本農田片塊的綜合得分,根據評價結果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
2.1 評價單元的確定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在規劃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15]。在以往高標準基本農田劃定研究中常以基本農田圖斑或耕地圖斑作為評價單元[8-10],這可能會導致相互連接(有公共邊)的地塊中只有部分被選中,這樣在最后的劃定結果中連片性無形中就被削弱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強調規模生產,十分注重地塊的連片性,為避免上述情況出現,同時考慮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屬土地整治范疇,土地整治是以行政村為具體實施單位,而基本農田片塊是以村或自然地塊為單位的耕地保護區域,即以村為單位對基本農田圖斑進行融合后形成的區域,因此將基本農田保護片塊確定為評價單元。
2.2 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內涵、相關標準[15,16],結合專家意見,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4個方面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評價指標體系。自然質量條件主要體現在耕地肥力、規模、坡度等因素對工程建設難度的影響;生產條件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完備度對建設工程量影響;區位條件體現在距道路、城鎮、村莊的遠近對農資投入效率、農產品商品化便捷度及耕作便利度的影響;生態條件的限制主要指農田防護、環境污染及農田景觀對農田生態建設的影響。另因評價對象是基本農田,規劃時已避開城鎮規劃區、有條件建設區、重點項目建設區等,故指標體系中不考慮此類政策因素。運用層次分析法結合特爾菲法確定指標因子的權重。同時為消除指標量綱影響,參照相關研究[8,17,18],采用分級給分法對指標進行標準化,由此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模型(表1)。
2.3 評價指標值的獲取
自然質量等、連片性等空間指標是在ArcGIS 10的支持下,基于基本農田數據、土地利用變更數據、農用地分等數據,通過疊置分析、緩沖區分析、空間統計分析等功能獲取的。農機化水平及環境污染強度由統計數據結合實地調查得到,并通過屬性掛接的方式賦值給基本農田片塊。指標的具體參數設置:①將相隔20 m以內的基本農田視為連片。②環境污染強度主要是指耕地中殘留的化肥、農藥、地膜造成的污染,三者殘留率分別取64%、65%、42%[19,20]。③景觀脆弱度采用的是脆弱度模型V=α×AWMSI+β×F+γ×D,其中α、β、γ分別取值0.59、0.28、0.13,AWMSI、F、D分別為面積加權的平均形狀因子、分維數、分離度[21],通過Fragstats 4.2軟件求得。
3 結果與分析
3.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
對南漳縣6 152塊基本農田保護片塊進行評價,并用自然斷點法對各片塊的綜合得分進行分級:Ⅰ級(高度適宜)、Ⅱ級(中度適宜)、Ⅲ級(低度適宜)、Ⅳ級(不適宜),結果見圖1。
Ⅰ級區面積28 724.51 hm2,所占比例為49.06%,集中分布在東北部平原崗畈地區。該區地勢平坦,土壤熟化度高,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一般在2.0%~3.0%之間,最高可達3.9%,連片規模均在150 hm2以上,形狀規整,聚集度高,非常適宜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該地區同時也是南漳縣經濟發展的腹地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良好,石門、三道河、云臺山三大水庫加上密布的溝渠為該區的農田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發達的交通路網及集鎮為物資投放及農產品交易提供了充分的保證。
Ⅱ級區面積14 075.97 hm2,所占比例為24.04%,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區及東部平原區的邊緣地帶。交通及集鎮的發達程度雖不及平原區,但從該區穿流而過的沮河、漳河兩岸分布有較大規模的沖擊平原,土壤肥沃,質量等別高。農機化水平達到該縣的中等水平,防護林分布較多,斑塊形狀較規整,農田生態條件較好。
Ⅲ級區基本農田面積10 679.19 hm2,所占比例為18.24%,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這些地區土壤質地較差,肥力低,有的基本農田片雖然具有一定的規模,高者亦可達上百公頃,但復雜度高,外形多呈枝丫狀,景觀脆弱度大,易敏感,生態條件較差。
Ⅳ級區面積為5 067.44 hm2,所占比例僅為8.66%,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山區及鄉鎮交界帶上。受地形因素影響,該地區的土類多為砂石、礫石,土層薄,有機質含量低,破碎度高,坡度較大,易發生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生態安全度低。加上地處偏遠,農路基礎設施條件差,基本無灌溉水利設施。
根據以上分析,Ⅰ級區已基本具備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條件,Ⅱ級區需稍加改造可建設成為高標準基本農田,Ⅲ、Ⅳ級條件較差,不太適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因此將Ⅰ、Ⅱ級區劃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共2458個基本農田片塊,面積合計42 800.48 hm2,占基本農田總面積的73.1%。
3.2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方向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應針對相應的限制性因素制定正確的方向,對限制因素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加以削弱和消除,打破低效均衡利用狀態,充分挖掘基本農田生產潛力。針對劃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分別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條件4個方面考察其限制區分布,根據各評價因素得分,劃分為三個級別:優(≥80分)、一般(60~80分)、差(
自然質量條件限制區面積16 459.94 hm2,占劃定建設區域總面積的39.48%,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該地區主要為山地丘陵,土層薄,有機質含量一般在2%以下,坡度多為Ⅱ級,連片性一般。該區可通過實施培肥地力工程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對于坡度較大的可實行坡改梯,增加農田的保水保肥能力,西部山區應注意輔以生態護坡工程,控制水土流失。
生產條件限制區面積共33 607.12 hm2,所占比例達78.66%,除東部經濟發達區外,其余地區的生產條件均不理想。應加強水利及田間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灌溉用水,提高田間道路通達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使農田的生產潛力得以發揮。
區位條件限制區面積共10 064.02 hm2,所占比例為24.31%,主要分布在鄉鎮邊緣且距公路較遠的地區,尤其是九集北部和巡檢西部。可通過完善公路網,消除交通死角,提高農業物資投放效率及農產品商品化率。
生態條件限制區面積共39 076.12 hm2,所占比例高達90.19%,縣內均有分布。由于南漳多山地、低崗,耕地的空間形態多呈枝丫狀,形態復雜,分離度高,脆弱度大,農田防護面積比例小,多數地區基本無農田防護工程。加上長期大量使用農藥農膜容易造成土壤理化性質變化,作物生長受到抑制,農田生物多樣性降低。應大力推廣精準施肥施藥等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降低農田環境污染負荷,實施土地平整和景觀提升工程,優化農田的景觀格局。
4 小結與討論
以基本農田為評價對象,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條件4個方面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模型,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區空間布局,并進一步地對劃定區域進行限制因素分析,明確其建設方向。主要結論如下:
1)基于評價模型將南漳縣基本農田劃分為高度適宜、中度適宜、低度適宜和不適宜4個等級,面積分別為28 724.5 1、14 075.97、10 679.19、5067.44 hm2,且呈現出東部平原崗畈區較優、南部丘陵地區次之、西部山區最差的空間規律性。將基本已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條件的高度適宜區和稍加改造可建設成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中度適宜區劃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共42 800.48 hm2,占全縣基本農田總面積的73.1%。
2)分別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4個評價因素出發,對劃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各要素的限制區范圍及分布。其中,區位條件限制區面積最小,主要分布在鄉鎮交界處,可通過完善交通路網消除交通死角;其次為自然條件限制區,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應以地力提升工程為主;生產條件限制區面積較大且限制程度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及東南部,應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生態條件限制區最廣,應注重耕地生態建設,擴大耕地防護面積,推廣精準化農業,減輕農田污染負荷,實施土地平整和景觀提升工程,降低耕地脆弱度。
3)評價模型能夠有效地量化各影響因素,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的劃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現實意義。在生態條件刻畫上,嘗試借助農田防護面積比例、環境污染強度、景觀脆弱度來量化耕地的生態良好程度,彌補了以往研究對耕地生態方面刻畫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鄒 健,龍花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耕地利用與糧食生產安全格局變動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8):1366-1377.
[2] 李玉平,蔡運龍.區域耕地-人口-糧食系統動態分析與耕地壓力預測――以河北省邢臺市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2):230-234.
[3] 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
[4] 郭鳳玉,馬立軍.縣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0):2287-2289.
[5] 方勤先,嚴 飛,魏朝富,等.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及潛力分析――以重慶市榮昌縣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3):122-130.
[6] 龍雨涵,楊朝現,程相友,等.西南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測算及模式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39(7):144-150.
[7] 沈 明,陳飛香,蘇少青,等.省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方法研究――基于廣東省的實證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 2012,26(7):28-33.
[8] 王新盼,姜廣輝,張瑞娟,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0):241-250.
[9] 薛 劍,韓 娟,張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5):193-203.
[10] 王 晨,汪景寬,李紅丹,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分布與建設潛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S2):226-229.
[11] 馮 銳,吳克寧,王 倩.四川省中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243-251.
[12] 韓春蘭,劉慶川,么欣欣,等.遼寧省清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類型分區研究[J].土壤通報,2013,44(5):1041-1046.
[13] 張 忠,雷國平,張 慧,等.黑龍江省八五三農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6):155-161.
[14] 馬立軍,郭鳳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1):2661-2666.
[15] TD/T1033-201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
[16] GB/T30600-2014,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S].
[17] 郭 龍,張海濤,于 波,等.基本農田易侵占區域的劃定[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1,30(6):740-745.
[18] 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評價的基本農田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4):336-339.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2
所謂的農用地分等指的就是在對農田進行利用耕作的時候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農田進行一系列的劃分,目的就是能夠在相關的農業工作中實現按照不同的地基地質來進行不同的耕作工作。我國的農用地分等的舉措在提供相關的土地使用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做到對我國土地的相關質量、可利用程度以及所能達到的經濟效益進行科學、合理以及準確的判別。
1 關于我國農用地分等
1.1 具體應用
為保證19.7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指標的落實,寧夏編制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依托中北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項目建設14萬hm2,依托“十二五”生態移民土地整治項目建設0.67萬hm2,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在黃河和清水河流域新建5.07萬hm2,并編制了2012―2015年分年度《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年度方案》。工程涉及5個地級市18個縣(市、區)和6個國有農場,其中2012―2013年度共實施11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建成1.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
1.2 具體實施過程
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堅持節約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則,通過采取適當的水利措施、農業措施、田間道路建設措施和林業措施,達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要求,提高農田基礎設施配套程度,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解除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合理布設農田防護林網,增強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穩步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總目標。按照一定的方法先對寧夏地區的相關土地質量進行測量,然后根據測量的結果再對土地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之后就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利用。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土地的不同特性在進行農作物的種植的時候選取不同的品種,以此來達到農作物高產高質量的目的。
2 應用成效
2.1 耕地質量建設成效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建設完成后,通過土地平整、水利設施配套、鹽堿地治理等措施,糧食產量所有提高,項目區內的耕地質量均有所提升,但耕地質量提升程度并不顯著。耕地質量提升程度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項目實施過程中對耕地表層的耕作土壤有一定程度的擾動,耕作層土壤養分、生產能力仍需2~3a的恢復,所以目前耕地質量提升程度并不高。
2.2 社會效益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吸收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當地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通過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保證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通過水利工程建設,提高了渠系質量,有效地防止了渠水滲漏,改善了農田排灌條件,改良土壤,減輕土壤鹽漬化;通過農田防護林工程,增強了項目區耕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耕地的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同時,耕地的集中連片和機械化率的提高,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減少農作物生產成本及損失。
2.3 經濟效益
通過2012―2013年度寧夏11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共增加了238.39hm2的農田灌溉面積,改良鹽堿地8980.79hm2,栽種各種樹木501961萬株,項目區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通暢、渠配套、旱能灌、澇能排”的格局;原有土地生產能力大幅提高,項目區糧食單產平均增加1000kg/667m2,為實現寧夏糧食“十二連增”和現代化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項目區農民因糧食、蔬菜和經濟作物增收及參與工程建設人均年純收入增加近千元。
2.4 生態效益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土地平整、田間道路建設及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改變灌溉方式、渠道砌護、溝道清淤等水利措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結和水土流失,減少滲漏損失,節約了水資源;農業用地結構的合理搭配,渠、溝、路、林統一配套規劃和合理布局綠化,提高了項目區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提高了項目區內耕地的保水、保濕、保肥、防風防沙、防治土壤鹽漬化、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一定程度的改善了項目區小氣候,起到了防旱固土、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改善了項目區內的生態景觀。
東港市地處遼東半島東端,南臨黃海,東依鴨綠江,隔江隔海與朝鮮半島相望,土地總面積24.47萬hm2,耕地9.07 萬hm2。擁有水田總面積5.33萬hm2。2008年糧食總產量47.37萬t,是全國800個產糧大縣之一。東港市作為國家和遼寧省重點產糧大縣,糧食產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2]:糧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趨勢,而糧食價格漲幅低于成本增幅,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偏低,影響未來糧食增產潛力發揮;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中低產田比重高,抗災能力弱;糧食單產不穩定,年際間波動大;灌排設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資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項目區屬老水田區,地方投資有限,與農業生產建設所需資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農田灌排能力較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因此,通過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糧食增產目標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1項目區實施內容
東港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從2008年開始實施,現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針對中低產水田進行改造,采取渠道襯砌等節水措施,配套田間建筑物,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200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包括椅圈鎮1個鄉鎮,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個行政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 333.33 hm2,計劃興建田間配套橋、涵、閘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門26座,渡槽2座,分水農門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襯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現澆砼襯砌25.165 km,農渠預制砼U型槽襯砌55.7 km),疏浚渠溝65 km。通過綜合改造后,達到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強中低產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標準農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示范效應[3-4]。
2項目實施的可行性
在項目區內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的物質基礎,有利于解除制約該區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有利于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可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項目區土壤肥沃,水質清澈,水源充沛,宜發展水稻生產和蔬菜種植及水產養殖業,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訂單農業、觀光農業前景較好;發展綠色無公害水稻栽植,發展稻田養蟹、蝦、魚等,農民積極性普遍較高。因此,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培育主導產業,發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導向性、示范性和帶動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點、帶一片、成一線、富一方”的效應,把項目區建設成為增加糧食產量的支柱、標準化生產的楷模、現代農業建設的亮點。
3項目區節水措施
項目區節水措施主要是對現有斗、農渠進行硬化防滲;在農渠進口增設分水斗農門,在斗渠分水口處設置量水設施。渠道襯砌方案的確定:項目區水稻生產供水損失較大的環節是輸配水過程中的滲漏損失。渠道的滲漏損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數不高的決定性因素。為解決這一問題,擬采用襯砌防滲技術對渠道進行防滲處理。采用襯砌防滲技術,可以大大減少渠道滲漏損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時,還可提高渠道的抗沖能力;減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輸水能力。初步選擇2個方案,即漿砌石防滲方案和混凝土防滲方案,現將各方案優缺點比較如下。
3.1漿砌石防滲
結構形式:500 mm厚漿砌石護坡、護底。優點:抗沖流速較大,漿砌石抗沖流速可達3.0~6.0 m/s;抗凍和防凍害能力較強。由于漿砌石襯砌厚度大,大于凍深,采用漿砌石襯砌等于基礎采取了部分置換,且加大了抗力,從而減輕了凍害;具有較強的穩定渠道作用,漿砌石屬剛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穩定渠道的作用。缺點:不易采用機械化施工,需要勞動力較多,施工質量較難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勞動強度大,造價比較高。工程造價約為86元/m2。
3.2混凝土防滲
結構形式:面層為80 mm厚混凝土,下設400 mm厚砂石墊層。優點:混凝土襯砌強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襯砌能防止動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壞,在正常情況下,混凝土襯砌渠道可運用50年以上;過流能力強,允許流速大,一般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襯砌后,除解決渠道坍塌、沖刷外,還可防止雜草生長,減少淤積,便于管理,節省管理費用。缺點:適應變形能力差,易發生凍脹破壞,結構復雜,造價最高。工程造價約為95元/m2。
(下轉第247頁)
(上接第245頁)
經方案比較,并考慮項目自身特點、該地區實際情況、工程造價及東港地區混凝土防滲技術的成功經驗,該次施工渠道防滲采用混凝土防滲方案。
4綜合效益分析
4.1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積1 333.33 hm2,可增產3 t/hm2,每年可增產糧食2 000 t,水稻及副產品的現行價格按2.0元/kg計算,則年可新增產值400萬元;項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43提高到0.53,節水量為3 420 m3/hm2,全區共節水456萬m3,可用于椅圈鎮居民生活和工業用水;項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養蟹、蟹助稻、稻增產、蟹豐收的稻蟹共生、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高效、立體、生態種養模式,成蟹平均產量為300 kg/hm2,每年可產河蟹400 t,按12元/kg計,每年可新增產值480萬元。項目區新增農產品生產能力2 400 t,農民收入總額增加,純收入增加400萬元,項目區人均增收256元。
4.2社會效益
項目區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輸水狀況,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適時、適量的計劃供水,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有利于當地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可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4.3生態效益
項目區開發后,營造防護林可增加林網覆蓋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積,減輕了水土流失對土地的破壞,既減輕了對溝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顯減輕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減輕了風蝕和風沙的危害。同時可使農田防護林網內的溫度、濕度、風力等發生變化,減輕了霜、凍和干熱風的危害,更加有利于農、林、牧副漁等各行業的健康發展。
5結語
東港市水稻主產區為老水田區,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經過改造后綜合效益十分明顯。但是因資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設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發揮效益。建議在今后農業綜合開發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多家單位緊跟開發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開發和其他部門相互配合、聯合治理,以創造更好、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參考文獻
[1] 劉曉春.東港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策略[J].新農業,2010(11):60.
文獻標識碼: A 1.在項目前期規劃設計和具體實施中,存在設計與現實相沖突的問題。規劃設計與當地群眾意愿的關系在農田整治實踐中往往產生矛盾。項目區受益群眾的意愿是將現有的灌排體系和田間道路進行維修加固,不贊成新修溝渠道路,也反對廢除現有的溝渠道路,最終的結局是施工中只能在現有的溝渠道路基礎上進行建設,而新修的工程很少,打破原來的布局,重新開創建設的則更少。所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需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更需要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按照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便于規模集約化經營的原則進行科學規劃,需對現有田塊的灌排道路設施重新進行組織,這就可能帶來基于綜合效益最優的規劃方案和農戶習慣的田間管理方式的矛盾。另外,項目建設后形成的良田因為基礎設施完善、農業生產便利會成為地方政府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的示范區,如果不注意推動現代農業的方式方法,可能會產生盲目推動現代農業 經營和農戶沿襲家庭承包經營方式之間的矛盾、基于政府推動的 耕作制度和基于農戶個體偏好的耕種意愿的潛在沖突,不利于保 持農村社會的穩定。要避免這些潛在的沖突,在規劃設計方案制 定環節,不能單方面地追求所謂的 “先進合理”,一定要充分征求群眾的意愿,能夠讓群眾接受。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相關工作時,更要做好充 分的解釋、宣傳等前期準備工作,先示范后推廣。如果是群眾心存疑慮、不理解、不接受的,應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允許其沿襲 目前的田間管理、耕作經營方式。
2.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中資金難題的引發原因
2.1 農田水利建設的籌資機制滯后
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前,農業生產是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基礎的,興修水利與農業生產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農民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的積極性較高。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的經濟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于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農村土地數量的減少,更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農民對于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明顯降低。近年來,農田水利建設呈現出規模大、工期長、投資大的特點,而且強調建設中的專業化與機械化,農民的投工、投勞需求大幅下降,而傳統的籌資機制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特別是在取消“農業稅”與“兩工”的背景下,當地政府自籌資金的能力相對較弱,單純的依賴于財政撥款是不現實的,從而導致農田水利建設發展滯后的局面。 2.2 資金投入不足,主體責任不清
在我們已經建設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中,各級和當地政府的財政資金投入占據主體地位,其次為社會資金籌集。由于國家對于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投入逐年遞減。雖然當地政府比較重視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但是由于自身財力資源有限,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另外,在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中,由于受到歷史原因與經濟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主體責任不清的問題,導致很多在建農田水利工程因后續資金不足或資金管理不善,而出現管理日漸荒疏的現狀,嚴重阻礙了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進程。
3.破解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難題的對策
3.1 廣辟投資渠道,用活用好各類資金
在今后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中,應積極開辟投資渠道,如:政策融資、政府投資、銀行貸款、社會融資、個人捐資等,以廣泛的資金來源渠道,促進農田水利建設的全面發展。在吸引到足夠的投資后,應注重各類資金的用活、用好,特別要強調“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原則,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制度,積極建設民營水利工程,從而實現由存量資產向增量資產的轉變。另外,在農田水利建設中,應將民間資本作為主要籌資渠道,并樹立民營農田水利建設的主導地位,實行“捆綁使用資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類資金的使用效益。
2水源井工程設計原則
1)項目工程治理要全方位進行,綜合考慮農田、山區和水資源因素;并要對當地的耕地結構進行實時的調整,調整方針應圍繞農產品特色,最大程度地發揮當地的農產品特色種植。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合理開發和利用有限的水土資源,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優良品種。3)做好統籌規劃,科學制定工程項目的年度計劃及長遠計劃,明確重點開發區域和資金的投入方向。4)要時刻把握科學的布局,根據區域特點采取不同的開發建設方式,重點把中低產農田建設成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5)堅持政府主導和以農民為主體的原則,政府相關部門應起到積極指揮引導的作用,充分調動起廣大農民的熱情,使他們成為項目的建設主體和受益主體。
3水源井工程具體的設計計算
計劃在該項目區內改造5眼舊水源井,然后再打40眼新的水源井,確保533.333hm2高標準農田的灌溉工作。以下是水源井工程的設計計算。項目設計中,應制定農田灌溉的覆蓋程度,本項目設計農田灌溉率最少達到72%。管灌工程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系數將會達到0.85。根據該項目的整體規劃以及本著方便管理、經濟節約為原則,該項目區內管道采用干支兩級固定式管道系統,管道的長度設計為90~150m/hm2,出水栓的間距設計為30m。根據地形,決定采取單向供水還是雙向供水。該項目的每一眼水源井都是獨立運行的,管道布置應遵循節約耕地、便于檢查和維修的原則。
3.1水泵選擇
水泵的選擇應綜合考慮水泵的功能需求,如水泵的下井程度、管網的水頭損失、水源井的深度以及水井的動水位深度等幾個方面,最主要的參考標準是水泵的額定流量必須超過管網的設計流量,以防出現憋泵的情況。額定揚程應本著大于或等于管網工程設計的總揚程、選擇電機功率較小的水泵型號的原則,本次設計潛水泵揚程為65m,出水量為40m3/h。根據水泵的選擇原則,確定項目水泵型號為200QJ40-65/4;選擇與水泵相配套的電機型號為YQS200,電機功率為7.5kW;電路用電纜連接,規格為3×42。
3.2管道埋設深度
區域內的凍土深度為1.4m,供水管道的埋設深度應大于凍土深度,本項目取1.5m。管道開挖截面為倒梯形,上寬下窄,管道溝底部寬度為0.5m,坡度控制在1∶0.5。
3.3配套管件及附屬建筑物的設計
配套管件主要是給水栓,數量973個,給水栓與輸水管道之間的連接采用承插方式,外部用鐵絲加固,并用膠圈進行封閉止水。水泵出水口安設安全閥和壓力表,如管路爬升坡度較大,還需要安設逆止閥。管路到達井房內時,將水泵管路出口直接與地下輸水管路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