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53: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產品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大量工業野三廢冶、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進入農業環境,加上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及農膜等生產資料的濫用,造成我國土壤、灌溉水、大氣等農業環境急劇惡化。農業環境污染不僅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而且還會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西安市農業化程度較高,農業污染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1西安市農業環境現狀
近年來,西安市在農業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部分地區農業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緩解。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農業環境惡化趨勢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與農業發展新階段、新形勢的需要及應對入世嚴峻挑戰不相適應,與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1.1工業對農業的污染
近年來,隨著西安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業野三廢冶排放量逐年增加,且治理率較低,導致大氣、水及土壤中鉛、汞、鎘等重金屬和化學品污染狀況較普遍。
1.2農業投入品污染
農業投入品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使用的種子、種苗、飼料、肥料、獸藥、農藥、漁藥、飼料添加劑、作物生長劑和其他控調劑等物品。在野高投入、高產出冶思想的引導下,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量一直居高不下。此外,農業生活垃圾未經處理和人、畜禽糞便未作完全腐熟施用于農田以及秸稈、樹枝淵葉冤焚燒等都會對農業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
2改善農業環境的建議
為了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筆者從農產品認證和基地管理對改善農業環境方面展開討論。
2.1加強野三品冶認證和監管,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2.1.1野三品冶認證的特點。我國農產品認證包括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農產品野三品冶認證存在目標定位不同、產品質量水平不同、生產方式不同、認證的運行方式不同、認證方法不同的特點。無公害農產品定位于規范農業生產,綠色食品定位于提高生產水平,有機食品定位于保持良好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無公害農產品代表中國普通農產品質量水平,綠色食品達到發達國家普通食品質量水平,有機食品達到生產國或銷售國普通農產品質量水平。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科學應用現代常規農業技術,綠色食品生產將優良的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常規農業技術相結合,有機農產品生產采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依據標準強調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在認證時,檢查、檢測并重,注重產品質量[1-2]。有機食品認證實行檢查員制度,國外通常只進行檢查,國內一般以檢查為主,檢測為輔,注重生產方式。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是行政性運作,公益性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是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有機食品認證是社會化的經營性認證行為,因地制宜,市場運作[1,3]。農產品認證工作以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為主體,以綠色食品認證為導向,以有機食品認證為補充。從以上野三品冶認證要求和發展方向可以看出,野三品冶的生產過程都是以控制影響環境因素為主,通過產地選擇、農業投入品科學使用,引導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達到農業和諧穩定發展,對農業環境的鞏固和改善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
2.1.2促進認證的措施。為提高野三品冶認證規模和總量,應積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摸清家底,以指導、支持區、縣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挖掘認證潛力,加大認證數量,提高認證規模和覆蓋面,從整體上提高基地認證水平;二是積極開展宣傳以及農產品安全質量專業培訓工作,使全社會認識到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工作的重要性,從生產環節把好農產品安全質量關[4];三是要實施野以獎代補冶的激勵政策,對認證工作進行獎勵,激發認證積極性,加快野三品冶認證快速發展。
2.1.3強化品牌農產品認證和監管。品牌農產品包括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名牌農產品[5]。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高度重視品牌效應,充分發揮產業和區域優勢,積極開展品牌農產品認證、登記和評選工作。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促進品牌農產品認證、登記和評選工作健康發展。根據西安市實際情況,進一步加強對品牌農產品的監管,是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要按照生產經營規范性、認證管理有效性、產品質量安全性、包裝標識合法性的要求,采取市場引導、政策激勵、制度創新、體系完善、宣傳推介、品牌保護、監督檢查等措施,樹立和提高品牌農產品的信譽度和競爭力。
2.2基地建設與管理
農產品基地是農業污染的主要源頭,只有把好源頭關,才能有效控制農業環境的次生污染。因此,要加強基地標準環境建設步伐,強化基地管理,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2.2.1加強源頭治理,優化農產品生產環境。加強源頭治理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治本之策。圍繞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全程控制,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加強農業環境質量監測與管理,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1-2,6]。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檢測和無公害基地認定工作,并根據農產品品種特性和生產環境條件,提出禁止生產區域建議。
2.2.2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標準化生產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起點,運用野統一、簡化、協調、優選冶的標準化原則,通過制定標準與實施標準,促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的推廣應用[1-2]。實施農業標準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條件。只有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軌道,才能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經營水平,才能完善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1,7]。一是加快農業生產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的制定和推廣。制淵修冤定符合國家、行業標準的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滿足全市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需求。同時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宣傳培訓工作,采取淺顯易懂的方式,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經濟組織中推廣標準化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二是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不斷擴大示范規模和總量。按照野按標生產、健全檔案、強化監測、培育品牌、包裝標識、實施準出冶等要求,規范基地生產行為。重點加強按標生產、健全檔案2項要求的落實,認真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積極開展規范化生產檔案管理試點工作,加強對標準化示范基地的指導、監督和管理,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三是要加大對實施農業標準化的引導和投入力度,將其作為推動都市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納入農業重點建設項目之中,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野一村一品冶建設、農業科技示范等項目緊密結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野三統一冶。
2.2.3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嚴把準入關。必須根據農業生產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內涵要求,強化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建立合理化管理機制。一是重點解決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問題[8-9]。二是嚴格市場準入,建立嚴格的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索證索票及生產經營許可和登記制度[1-2]。三是開展經常性的執法監督。開展對農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執法檢查,嚴厲查處違法生產、銷售、使用違禁農藥、獸藥及其他農業投入品的行為[1-2,10]。
3配套監管辦法
3.1強力推進產地準出制度
從2007年起,西安市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具體內容為市轄區內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生產的農產品,應在自檢和委托檢驗合格的基礎上,由當地區、縣農業主管部門開具農產品產地證明方可上市銷售。準出制度的實施,可有效促進基地標準化生產水平,防止農業投入品違規使用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
3.2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
西安市從2005年10月1日起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準入制度是一種政府強制措施,對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或經檢測合格的農產品準予進入市場經營,對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依法進行處理。西安市目前實行5項準入制度,即野入市驗證、無證抽檢、信息公示、安全承諾、不合格產品就地銷毀冶。準入制度的實施,一方面可保障上市農產品消費安全,另一方面可有效督促基地生產行為,防止農業環境的次生污染。
3.3加強監督檢查
實行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要以完善基地、市場監管措施為抓手,逐步建立管理、監督、處罰、服務、應急為一體的監管工作格局,依法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確保農產品消費安全。一是嚴格市場準入管理。在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實行準入制度,逐步擴大監管范圍和品種。同時要加強對準入工作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制度落實到位。二是要強化監督監測,消除質量隱患。將例行監測與監督抽查相結合,將日常監管與專項檢測相結合,重點監測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超市、農產品配送企業等場所,將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三是強化基地管理。以環境治理、農業投入品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為抓手,降低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對農業環境的污染。
3.4加強農業執法
農業執法是農業部門履行好職能的重要手段。應強化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執法主體地位,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農業行政執法體制,以有效維護農業生產經營秩序[11-13]。通過執法的整治、警示作用,推動農業依法生產、守法經營,促進西安市農業環境的根本好轉。
電子商務是指利用電子信息網絡等電子化手段進行的商務活動,是商務活動的電子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它的出現突破了傳統商務在時空上的限制,使現代商務活動具有安全、可靠、快速、明確、方便等特點,通過INTERNET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它的出現也改變的傳統的交易模式,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造就了商業企業一個又一個的神話,從eBay到淘寶,從Amazon到阿里巴巴。然而,作為農業大國,電子商務所能帶來的奇跡在我國農產品中卻遲遲沒有實現,筆者通過Alexa網站排名查詢發現,我國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世界排名第21位,阿里巴巴第23位,而作為我國最大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中農網世界排名為131,848位,盡管所對比的三個電子商務網站面對的用戶類型和交易產品的特征有所不同,但排名如此之懸殊,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與其它商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存在較大差異。誠然,農產品具有其特殊性,例如生命性、依附性、環境依賴性、過程多路性、地區差異性、質量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等,這就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國傳統農產品物流體系中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資金流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分離,沒能很好的解決農產品在產供銷中所形成的結構性矛盾。本文在分析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現狀的基礎上,借助電子商務的優勢,構建信息流、商流、物流合一的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
一、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現狀分析
我國農業體系從生產資料到種植、養殖,再進入加工和銷售,最后到服務,這個龐大的組織體系中匯集了全國9億農民,240萬農民經紀人,95萬經營大戶,17萬個農村合作及中介組織,5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物流則是連接整個組織各個節點的動脈,合理的物流體系能使整個大農業組織煥發勃勃生機,反之,則會使整個組織的協調運作產生重大影響。現在我們根據圖一來分析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主要存在的幾個問題。
1.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國的農產品物流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損失很大,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僅有1%~2%。導致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
(1)流通領域主體過多,產銷鏈過長。農產品物流中的主體主要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及銷售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農產品物流服務的組織。我國有9億農民,240萬農民經紀人,95萬經營大戶,17萬個農村合作及中介組織,5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此巨大的流通領域主體必然會導致較高的交易成本。另外,我國大部分農產品一般會經過這樣幾個環節流通:生產者——產地市場——運銷批發商——銷售地市場零售商——消費者,過長的產銷鏈也會導致較高的流通成本。
(2)立體交互式運輸網絡尚未形成,運輸成本高。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地區間差異較大,這就對我國的農產品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國立體交互式運輸網絡尚未形成,農產品要在不同地區間流通會導致較高的運輸成本。
(3)儲藏加工保鮮技術落后,流通損耗大。我國農產品的儲藏加工保鮮技術落后比較落后,絕大多數農產品是由產地以原始產品的形式銷售,使得農產品在流通中耗損嚴重,間接增加了流通成本。
2.供應鏈節點間缺乏信息共享,農產品總體信息化程度低
從圖一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國農產品市場幾乎沒有一個經過統一規劃和設計的信息系統,供應鏈節點間信息化程度差異較大信息共享程度低,導致農產品在整個供應鏈上信息化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渠道過長和節點過多,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普遍存在。農產品生產出來后一般要經過四五個環節才能到達最終消費者手中,流通渠道過長必然會產生信息扭曲或失真,信息不對稱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中普遍存在。就農產品生產者而言,對農產品的質量和生產中所出現的問題掌握較為完備的信息,而對市場需求量和價格卻只能掌握較少的信息,對于農產品渠道商而言則正好相反,這就會使得掌握較為完備信息的一方隱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購銷價格差異大,市場價格不能很好的反應供需狀況。
(2)農產品物流成員分散,缺乏統一的信息網絡平臺。在我國有幾百萬的企業和個人從事農產品物流,很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信息化對自身發展的重要影響,他們各自進行物流運作,缺乏能夠進行溝通和信息共享的網絡平臺,沒有形成整體優勢,導致信息的區域化和板塊化。
(3)基層農業信息網絡不完善,農民處于信息貧瘠狀態。我國農村在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方面還不完善,生產者不能充分掌握農產品流通中的信息,不能根據這些信息安排生產,造成供應鏈中的產銷脫節,從而導致生產帶有較大的盲目性,農民很難依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和產量,使農產品供給短缺和過剩的現象交替出現。
3.市場體系功能落后,還處于“商物合一”的初級階段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和零售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見圖一)。批發市場連接多種流通渠道,貫通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成為物流網絡的主要據點,城鄉集貿市場則發揮著產區收購、批發和銷區批發、零售的部分功能,在零售市場中,新興的農產品超市、連鎖店代表了農產品流通的發展方向。但就整個市場體系而言,其功能還比較落后,具體表現在:
(1)市場形成價格穩定性差、波動大,不能很好反映市場供需情況。到2003年,我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發展到4862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地域分散,產品供求信息隔離,難以實現交易集中化、市場透明化、競爭充分化的市場環境,導致農產品價格穩定性差、波動大,不能很好的反映市場供需情況。
(2)市場交易原始,還處于“商物合一”的初級階段。在我國大部分農產品交易仍采用“一對一”的對手交易方式,以現貨交易和現金結算為主,交易規模小、頻率大,搜尋信息難度大、成本高,進而產生較高的交易成本。
(3)市場信息體系落后,服務能力差。近年來,農業部加快推進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設,有些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農產品超市也建立了企業網站并實現了聯網,但就整個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而言,還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傳遞面窄、信息質量低、信息流通不暢等問題,從而導致農產品生產大起大落的現象。
二、構建基于電子商務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必要性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物流涉及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和質量,涉及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我國現階段的農產品物流體系較為落后,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環節多、信息化程度低、市場體系功能落后等問題,如何構建新型農產品物流體系解決上述問題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另一方面,我國其它行業的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無論是B2B還是B2C的運作模式都已相對成熟,對農產品物流的電子商務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借助電子商務的手段,構建新型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具有其歷史必然性和必要性。1.現代物流的本質決定了農產品物流需要電子商務
現代物流的本質就在于以系統的觀念進行物流功能整合,即將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環節集成整合,一體化運作,從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增強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現代物流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其水平的高低在于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而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出現在基礎應用層面、環境體系層面以及銷售時點層面上為現代物流提供了技術支持,能夠極大推動我國現代電子商務的發展;另一方面,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在于對信息的管理,信息網絡是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現代信息網絡為依托,現代物流就難以實現,物流效率就無從談起,運用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將物流中的各個節點連接起來,實現物流全過程的信息化、數字化,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連通,從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因此運用電子商務,實現電子化物流,是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
2.農產品消費觀念的改變決定了農產品物流需要電子商務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農產品消費觀念已經從傳統的單一型、繁瑣型轉向現代化的多樣性、快捷性和交互性,這就對農產品物流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物流體系必須具備充分的柔性,能更好更快的提供高質量、高價值、多選擇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流通中的各個節點就需要以電子商務為手段構建共同的現代物流信息平臺,相互合作,即時溝通,共享信息,提高整個物流體系的快速反應能力、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以滿足人們快速多變的消費需求。
3.農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農產品物流需要電子商務
農產品具有區域性、季節性、分散性、不確定性以及生命周期較短等特點,而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又具有全年普遍性、多樣性和變化性等特征,如何解決農產品特殊性與其消費特征之間的矛盾是現代物流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通過電子商務使農產品流通網絡化可以把區域性、分散性的農產品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平臺上以適應消費者多變的需求,改變農產品在產地過于求,在銷地供不應求的市場分割局面,減少流通環節,縮短交易時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三、構建我國基于電子商務農產品物流體系的舉措
構建基于電子商務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就是以互聯網為前提,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電子商務為手段,以第三方物流為保障,在供應鏈各節點間建立一種戰略伙伴關系,實現從生產者、分銷商、零售商到最終消費者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在整個供應鏈上暢通無阻,將原本分離的生產、采購、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緊密連接起來,實現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無縫對接,最終達到雙贏甚至多贏的目的,為農產品流通、信息共享提供解決思路,構建一個由農戶、企業、政府、消費者共建的農產品物流電子商務化體系(如圖二)。
1.INTERNET——實現農產品電子化物流的基本前提
從圖二中,我們可以看到INTERNET是連接農產品物流各節點的脈絡,通過互聯網農產品生產者可以了解市場需求信息,并有針對性的組織生產,從而確保農產品的供需平衡,縮小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幅度,降低市場風險;物流中間商可以根據農產品的供給信息和需求信息,合理的組織倉儲和輸運,減少農產品在產地供過于求、銷地供不應求的現象,降低信息不暢所帶來的經營風險;最終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了解農產品供給信息和市場價格信息,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損失。因此,互聯網建設尤其是農村互聯網的建設是實現農產品電子化物流的基本前提,盡管這個前提在目前階段還沒有實現,我國只有0.8%的農民能夠上網,相對于美國的51%、巴西的14%來說還有較大差距,但已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比如信息產業部在2006年229號文《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意見》中提到“大力推進農村互聯網建設……確保十一五末全國基本實現鄉鄉能上網的規劃目標”,相信這一前提在近年一定會實現。
2.信息技術——實現農產品電子化物流的客觀條件
現代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目標是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低廉的成本,最高效的運作模式為社會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不僅需要較高的管理水平,還要有先進的技術為之服務,這就要求現代物流體系要吸納和采用許多代表當今科技發展水平的現代化技術,還要其本身不斷創新和開發許多獨特的物流技術。從基礎應用技術層面上講,需要以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條碼技術(BarCode)、射頻技術(RF)為基礎;從環境體系技術層面上講,需要電子數據交換(EDI)做支持;在作業管理技術層面,需要及時制技術(JIT)、分類管理技術(ABC)做支撐;在銷售時點管理技術層面,需要銷售時點信息系統(POS)、有效客戶信息反饋(ECR)、自動連續補貨技術(CEP)、快速響應(QR)做保障。但這些技術在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中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要實現我國農產品電子化物流就必須加快信息技術的應用。
3.第三方物流——實現農產品電子化物流的重要保障
農產品生產者大多分布在農村,信息較為閉塞,很多農產品供應商找不到合適的銷售商,而銷售商也不知道如何尋找供應商,造成“農民愁白頭,商家跑斷腿”的現象。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以通過其建立的信息網絡系統,迅速的收集和處理市場供求信息,將供應商和銷售商聯系起來,促成交易,平衡供需。另外,農產品的區域性、季節性以及生命周期較短等特征決定了農產品更需要第三方物流來完成配送,通過專業的物流配送,可以縮短流通時間、擴大流通半徑、減少流通損耗、降低流通成本。因此,第三方物流是構建信息流、商流、物流合一的現代農產品電子化物流體系的重要保障。
4.電子商務——實現農產品電子化物流的必要手段
隨著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高成本、低效率的對手交易模式已難以適應農產品流通的要求,市場呼喚更加先進、即時、高效的交易模式。電子商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借鑒手段,它的廣泛運用,有利于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縮短供應鏈,構建出“農產品生產者——農村銷售合作組織——電子商務批發市場——網上零售商——最終消費者”新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流通鏈,縮短流通時間,減少交易頻次,降低流通成本,改變市場條塊化、信息不對稱、缺乏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市場透明度和公平性,建立反應靈敏、健全有效的公平價格形成機制和規模大、信息流暢、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全國農產品統一市場,對我國農產品流通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必然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要實現農產品電子化物流,電子商務是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四、結束語
今天,我國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發展還剛剛起步,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主體多、流通渠道長、交易手段落后、組織化、信息化程度低等現狀。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以電子商務為依托,把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起基于電子商務的農產品物流新體系,推進我國農產品信息化的發展,形成農產品流通的新戰略新舉措。
參考文獻:
[1]王宇飛:農產品物流呼喚電子商務[J].科技致富向導,2005(4)
[2]易法敏周宏:農產品網絡流通中心模式探討[J].商業時代,2005(27)
[3]周歡黃立平:構建新型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J].江蘇農村經濟,2005(6)
[4]黃祖輝劉東英: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與制度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4)
[5]王寧黃立平:基于信息網絡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究[J].農業現代研究,2005(2)
[6]喻曉燕黃立平:供應鏈環境下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研究[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5(1)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并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第三條無公害農產品管理工作,由政府推動,并實行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的工作模式。
第四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五條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的管理及質量監督工作,由農業部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按照“三定”方案賦予的職責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分工負責,共同做好工作。
第六條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應當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扶持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組織無公害農產品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
第七條國家鼓勵生產單位和個人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
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范圍由農業部、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確定、調整。
第八條國家適時推行強制性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
第二章產地條件與生產管理
第九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的標準要求;
(二)區域范圍明確;
(三)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
第十條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管理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生產過程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的標準要求;
(二)有相應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
(三)有完善的質量控制措施,并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記錄檔案。
第十一條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嚴格按規定使用農業投入品。禁止使用國家禁用、淘汰的農業投入品。
第十二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應當樹立標示牌,標明范圍、產品品種、責任人。
第三章產地認定
第十三條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辦法的規定負責組織實施本轄區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認定工作。
第十四條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的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應當向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書面申請,書面申請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申請人的姓名(名稱)、地址、電話號碼;
(二)產地的區域范圍、生產規模;
(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計劃;
(四)產地環境說明;
(五)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控制措施;
(六)有關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資質證明材料;
(七)保證執行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和規范的聲明;
(八)其他有關材料。
第十五條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申請材料的初審工作。
申請材料初審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十六條申請材料初審符合要求的,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逐級將推薦意見和有關材料上報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七條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自收到推薦意見和有關材料之日起,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有關材料的審核工作,符合要求的,組織有關人員對產地環境、區域范圍、生產規模、質量控制措施、生產計劃等進行現場檢查。
現場檢查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十八條現場檢查符合要求的,應當通知申請人委托具有資質資格的檢測機構,對產地環境進行檢測。
承擔產地環境檢測任務的機構,根據檢測結果出具產地環境檢測報告。
第十九條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材料審核、現場檢查和產地環境檢測結果符合要求的,應當自收到現場檢查報告和產地環境檢測報告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頒發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并報農業部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備案。
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二十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有效期為3年。期滿需要繼續使用的,應當在有效期滿90日前按照本辦法規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程序,重新辦理。
第四章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第二十一條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機構,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審批,并獲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授權的認可機構的資格認可后,方可從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活動。
第二十二條申請無公害產品認證的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應當向認證機構提交書面申請,書面申請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申請人的姓名(名稱)、地址、電話號碼;
(二)產品品種、產地的區域范圍和生產規模;
(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計劃;
(四)產地環境說明;
(五)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控制措施;
(六)有關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資質證明材料;
(七)保證執行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和規范的聲明;
(八)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
(九)生產過程記錄檔案;
(十)認證機構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三條認證機構自收到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請之日起,應當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對申請材料的審核。
材料審核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二十四條符合要求的,認證機構可以根據需要派員對產地環境、區域范圍、生產規模、質量控制措施、生產計劃、標準和規范的執行情況等進行現場檢查。
現場檢查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二十五條材料審核符合要求的、或者材料審核和現場檢查符合要求的(限于需要對現場進行檢查時),認證機構應當通知申請人委托具有資質資格的檢測機構對產品進行檢測。承擔產品檢測任務的機構,根據檢測結果出具產品檢測報告。
第二十六條認證機構對材料審核、現場檢查(限于需要對現場進行檢查時)和產品檢測結果符合要求的,應當在自收到現場檢查報告和產品檢測報告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頒發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
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二十七條認證機構應當自頒發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后30個工作日內,將其頒發的認證證書副本同時報農業部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備案,由農業部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
第二十八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有效期為3年。期滿需要繼續使用的,應當在有效期滿90日前按照本辦法規定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程序,重新辦理。
在有效期內生產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以外的產品品種的,應當向原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機構辦理認證證書的變更手續。
第二十九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產品認證證書格式由農業部、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規定。
第五章標志管理
第三十條農業部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并《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管理辦法》。
第三十一條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應當在認證的品種、數量等范圍內使用。
第三十二條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的單位或者個人,可以在證書規定的產品、包裝、標簽、廣告、說明書上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
第六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三條農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依法組織對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和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用等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一)查閱或者要求生產者、銷售者提供有關材料;
(二)對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工作進行監督;
(三)對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機構的認證工作進行監督;
(四)對無公害農產品的檢測機構的檢測工作進行檢查;
(五)對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產品進行檢查、檢驗和鑒定;
(六)必要時對無公害農產品經營場所進行檢查。
第三十四條認證機構對獲得認證的產品進行跟蹤檢查,受理有關的投訴、申訴工作。
第三十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轉讓、買賣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產品認證證書和標志。
第七章罰則
第三十六條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的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辦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撤銷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
(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被污染或者產地環境達不到標準要求的;
(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使用的農業投入品不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相關標準要求的;
(三)擅自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范圍的。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運用出口標準對生產源頭的倒逼機制,從規范農業化學投入品入手,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從根本上確保我區生產與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打造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品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工作目標。到2009年底前,完成組織領導體系、農業化學投入品監控體系、出口農產品標準體系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檢測監控體系,建立質量安全風險分析與預警機制,全面啟動我區生產與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工作。用3年時間,達到“源頭無隱患、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出口無障礙”目標,建設生產與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從根本上確保我區生產與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主要內容
(一)建立農業化學投入品監控體系。嚴格執行市《示范區農業化學投入品使用規范》、《示范區農業化學投入品生產企業登記備案管理辦法》等規定,建立健全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專供制度,確保農戶購買方便、使用放心。工商、農發、海洋與漁業等部門要建立質量審核備案制度和稽查制度,嚴格控制農業化學品供給,規范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工商、農發、安監等部門要對農業化學投入品銷售渠道進行清理,實行專營專供,嚴禁劇毒、違禁農業化學品流入市場。農發、海洋與漁業等部門要對使用環節加強指導檢查,規范用藥,科學用藥。各街道辦事處、園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督促企業和標準化基地做好農業化學投入品的進貨、銷售、使用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過程記錄,并妥善保存2年以上,農產品發生質量問題的,按生產經營環節依次追溯質量責任。
(二)健全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根據產業特點,鼓勵引導出口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目標市場技術標準、規程,按照國際市場要求和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AP),制定出口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規程以及收獲、運輸、貯藏、包裝、標識等標準。鼓勵引導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開展質量管理(ISO)、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AP)、良好生產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等體系認證,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開展美國NOP、KOSHER、日本JAS、歐盟GLOBALGAP、英國BRC等國際認證,提高示范區標準化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農發、海洋與漁業、環保部門要對農產品產前土壤、水質、環境的本底進行抽樣檢測、評估;農發、海洋與漁業等部門要在產中適時進行田間、養殖場采樣檢測、分析。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檢測協作,完善檢驗檢測條件,加大儀器設備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門、企業及社會檢驗檢測資源,加快農產品公共檢測平臺建設,逐步建立比較完善的農產品檢測監控體系。
(四)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出口農產品各環節、各關鍵點進行信息收集記錄并實現逆向查詢,逐步建立起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的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以出口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為主體,在出口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種養殖、化學投入品采購使用、病蟲害防治與疫病控制、收獲、儲藏、運輸、加工、包裝、出口等各個環節建立可追溯體系;以農業化學投入品經營企業為主體,在化學投入品的采購、儲運、銷售等環節建立可追溯體系。建立完善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臺,增強質量安全可追溯能力。
(五)建立質量安全監控評估預警體系。制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疫情疫病監控計劃和實施方案,對產品質量實行全面監控檢測。各監管部門要根據監控檢測結果和質量安全狀況,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對農獸藥殘留等重大質量安全隱患及時預警通報,提出整改方案并抓好落實。各有關單位要建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對重大突發事件立即啟動應急處置預案,有效防范進口國采取停止進口程序或封關等措施。各有關部門要加強信息共享,相互提供出口技術規范、國內外市場動態、生產經營者誠信狀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溯狀況等與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信息。
(六)壯大出口農產品龍頭企業。要提高農產品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指導企業嚴格按照目標市場消費標準組織生產和出口。加大對優勢企業的扶持力度,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依托大型骨干企業建設區域性檢測中心,在做好企業自身產品質量檢測的同時,為周邊地區中小企業提供檢測服務。大力引進外資,充分發揮外資企業在農產品質量控制、檢驗監測、追溯制度方面的優勢,發展現代農業。
(七)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在加強對“三品”認證單位監管基礎上,要結合實際,規劃建設具有區域產業特色的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并對每個基地建檔立卡。健全完善企業與基地、農戶及農業生產合作組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推進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整體合力。嚴格執行國家強制性技術規范,推廣國際通用的“良好農業操作規范”,按照進口國的質量安全標準選用農藥、獸藥、漁藥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化學投入品,并嚴格執行國家關于用藥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的規定。對基地實行農資供應、技術指導、生產管理、質量檢測和收購銷售“五統一”,建立健全生產記錄,實現基地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和產品的無害化、優質化。
(八)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要加快地方特色品牌培育,積極開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理標志品牌注冊。積極支持有條件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和生產基地開展國際認證。綜合運用市場開拓資金、品牌建設扶持資金等多種政策手段,加大對優質農產品品牌的扶持力度。
(九)實施多元化國際市場戰略。要根據區域產業特點,搞好出口農產品的市場定位,采取差異化營銷策略,提高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在鞏固日韓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努力拓展歐美等重點市場,積極開拓東盟、中東、獨聯體、南美等新興市場。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按照“政府主導、國檢指導、部門聯動、龍頭帶動、全民行動”的模式,成立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區外經貿、農發、海洋與漁業、公安、財政、環保、畜牧、工商、質監等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實施。各相關街道辦事處、園區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的責任主體,要根據各自農產品生產、加工特點,抽調骨干力量,成立相應機構,具體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的各項工作。要注重調動居委會、專業合作組織開展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建立以街道辦事處、園區為功能區域,以居委會和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為基本單位的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網絡。
(二)明確責任分工。農發部門負責植物產品原料種植環節和動物產品原料養殖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并加強對農業化學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導,制定生產技術要求和操作規程,監測農產品生產區域水體、大氣、土壤等環境,與環保部門按照職責要求分別負責農業環境污染防治監管。環保、質監部門會同農發、海洋與漁業等部門監督執行示范區產地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海洋與漁業部門負責水產品和水生動植物原料養殖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質監部門會同農發、工商部門負責依法查處生產和經銷假冒偽劣商品的質量違法行為,加強標準化、計量工作的管理。工商、安監部門負責農資市場及流通環節監管。公安部門依法查處農業化學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過程中的違法犯罪行為。外經貿部門負責出口農產品綜合協調及相關信息服務。
一、我國農產品農藥殘留現狀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水平不斷提高,但仍然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農藥的發明和應用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但由于大量不合理使用,食品中的農藥殘留對人類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日益顯露出來。2000年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產品質量抽查結果表明,蔬菜中多種農藥殘留較普遍,殘留量超標問題突出,尤其有機磷殘留量超標。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是造成其殘留污染的主要原因。2001年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3季度抽查結果顯示,在10類181種蔬菜中有86種農藥殘留超過國家標準限量值,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這說明我國農產品的質量亟待提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基本保障體系迫在眉睫。
二、農藥殘留的原因
1.直接用藥造成的污染
直接給果蔬等農作物施用農藥后,藥劑黏附在蔬菜、水果等作物表面或者進入作物體內殘留,果蔬等儲藏期使用農藥,也可造成農藥殘留。我國水果蔬菜中農藥的用量大、次數多,如果違反農藥使用規定,濫用高毒和劇毒農藥,或者在接近收獲期使用農藥,都會在蔬菜水果中有農藥的直接殘留。我國目前較為突出的果蔬中的農藥殘留是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
2.土壤中的農藥殘留
由于土地資源的超負荷利用以及農藥的過量使用,大量農藥直接噴灑在土壤中,其中防治病蟲草害而噴灑于作物上的各類農藥有40%~60%降落在土壤中。土壤中農藥可通過植物的根系吸收轉移至植物組織內部,最終殘留在農產品中。土壤中農藥污染量越高,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量也越高。我國由于不重視土壤中的農藥殘留而導致大量出口的農產品由于其種植地土壤中農藥含量的超標而遭到拒絕。
3.來自大氣的污染
給果蔬等農作物噴灑農藥后,小部分以極細的微粒漂浮于大氣中,施用于土表的農藥蒸發、農藥廠排放的有毒煙氣均可造成農藥對大氣的污染。隨著氣流和風遷移,散布到環境的各個角落。世界上多數河流和湖泊中都有農藥殘留物的存在,尤其半衰期很長的滴滴涕幾乎遍布了世界的每個角落,甚至在南極的冰川中都曾檢測到滴滴涕的殘留。
4.來自水源的污染
農藥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噴施后的農藥可分布于空氣、水和土壤中,直接施用于土壤的農藥則會流入附近的水體或滲透到地下水中。農藥對水體的污染主要是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目前使用的殺蟲劑和除草劑如涕滅威、克百威、莠去津、甲草胺等在水中溶解度大,易被雨水淋溶而污染地下水,已有國家制訂了地下水中農藥允許殘留量的指標,我國正在開展相關的研究。
三、農藥殘留檢測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藥殘留分析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完善和發展,尤其速測技術更適應現代高效、快速的生產節奏和滿足社會的要求。各國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也在不斷加強農藥殘留的監測工作,制定的標準越來越嚴格。未來生物技術與現化分析手段相結合,將不斷開發新的分析檢測技術。國際上特別是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是:按一定的規范對受檢產品取樣進行快速檢驗。這種快速篩選的方法,例如酶聯免疫法、放射免疫法、受體傳感器法、金(熒光素)標記法、cDNA標記探針法等,一般是在非實驗室的條件下在現場對樣品進行篩檢,只要檢驗結果為陽性,受檢食品就不允許上市。當需要確切知道所檢測項目確實存在和定量結果時(如國內外貿易糾紛及仲裁、政府行為的監督檢查),再把陽性樣品送到實驗室內用大型精密或超精密儀器進一步確證和定量分析。運用免疫學、生物工程技術針對食品安全建立的快速檢測方法,具有靈敏度高(可達到10萬億分之一甚至更低)、特異性高、假陽性低、適用范圍寬、可測定各類食品、檢測費用低的特點。在農藥殘留和生物毒素快速篩檢的試劑盒方面,國外已有不少產品,但由于價格相對昂貴,需要外匯,不適合我國大規模監測的應用。能夠達到同等性能、具有我國知識產權的試劑盒目前很少,不利于我國廣大地區篩檢工作的開展。一些國家(如美國等)將農藥殘留分析的主要步驟、樣品的采
集、制備、提取、純化、濃縮、分析、確證等,采用不同方法建成不同的模塊,根據樣品及分析要求的不同組合成不同的處理分析流程,建立一個多殘留檢測選擇檢索程序的前處理技術平臺,使復雜的技術流程簡化而又有分析質量保證。最具代表性的多殘留分析方法包括美國FDA的多殘留方法(可檢測360多種農藥)、德國DFG的方法(可檢測325種農藥)、荷蘭衛生部的多殘留分析方法(可檢測200種農藥)、加拿大多殘留檢測方法(可檢測251種農藥,其中GC-MS檢測239種,HPLC-Fluor檢測12種)。我國目前正在大力開發多殘留分析方法。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努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為目的,堅持標本兼治、依法監管,不斷強化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努力構建政府監管、企業自律、農民自覺的長效機制,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二)基本原則
1.強化職能。市農業委員會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各鄉鎮街道承擔對本轄區內生產基地的指導和監督職能。要按照“有機構承擔職責、有具體人員承擔監管任務、有檢測服務手段、有監管經費支撐”的要求,重點強化監管職能,充實人員力量,提高監管服務能力。
2.因地制宜。按照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改革和建設的意見》(農科教發〔〕7號)要求,原則上將鄉、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納入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二、建設目標
通過改革和建設,結合農業執法體系創新,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機構專業化、人員穩定化、經費預算化、手段現代化”,真正發揮好基層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的作用。年底前全市18個鄉、鎮、街道要全部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改革掛牌任務和機構、編制到位工作;“十二五”期間逐步落實建設任務,完善監管服務設施。嚴格按照“五有”(有人員、有場所、有制度、有設備、有經費)、“四統一”(統一持證上崗、統一專人檢測、統一工作臺賬、統一抽樣方法)的要求,加大農產品源頭污染整治力度,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力爭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水平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檢測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體系取得新突破。
三、建設內容
(一)明確公益性職能。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屬公益性、非營利性公共服務機構,是基層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職能主要是:依法負責區域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指導、監督,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落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咨詢工作等。
(二)合理設置機構。可在鄉、鎮、街道農業綜合服務站增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三)科學核定編制。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科學確定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的人員編制,保障公益性職能的履行。所需編制在鄉鎮事業編制總額內調劑解決,確保有2名以上人員承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實行人員實名制管理。
(四)加強隊伍建設。按照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方式,選拔政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管理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充實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中。
(五)配齊服務設施。各個鄉、鎮、街道要建設一個快速檢測室,承擔本鄉、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定性檢測任務。綜合建站的可與農業綜合服務站一起建設,統一配備檢測儀器和計量、交通工具,統籌解決必要的辦公和檢測用房。
第三條凡在黃石市行政區域內從事農產品生產、運輸、經營、加工及其相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四條市、縣(市)農業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辦法。
計劃、財政、質量技術監督、環保、工商、衛生、經貿、公安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同實施本辦法。
第五條本辦法所稱違禁藥物指國家和省級農業部門公布的禁止在種植業、養殖業中使用的農藥、獸藥和各種有毒有害添加劑等。
第六條醫藥、農藥、獸藥生產經營企業應嚴格依法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嚴禁向種植業和養殖業及相關行業生產經營者銷售違禁藥物。
第七條農產品生產場所選址應當符合國家、地方的規劃和環境質量標準,嚴禁在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區內及其周圍新建、擴建、改建對環境有污染的工程,禁止傾倒和排放有毒有害廢渣、廢水、廢氣和未經處理的含有病原體的污水及生活垃圾。
第八條農產品生產應遵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嚴禁種植業、養殖業生產者使用違禁藥物生產農產品。
種植業、養殖業生產者和農產品經營者,應主動接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對農產品違禁藥物的監督檢查。
第九條農產品實行質量安全認證、標識和公示制度,未經申報和專門機構認定,不得使用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無公害農產品名稱或標識。
第十條農產品生產應達到以下要求:
(一)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要求;
(二)按照國家的規定使用農藥、獸藥、添加劑、生長劑,嚴格執行休藥期或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的規定;
(三)有完善的質量控制措施,建立生產技術記錄檔案,保證產品的可追溯性。
第十一條農產品實行市場申報準入制度,進入黃石市行政區域的農產品,必須符合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并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申報和提供有效證明,同時要接受監測機構抽樣檢測。
第十二條農產品經營應達到以下要求:
(一)所經營的農產品必須符合國家安全衛生標準和行業質量標準規定;
(二)取得動植物檢疫證明和驗訖標志及其他相關證明。
第十三條經營者待售、收購和加工(屠宰)的農產品(畜禽)必須經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檢測合格,方可出售、加工(屠宰),經檢測不合格的,必須實行無害化處理或予以銷毀,處理和銷毀費用由經營者承擔。
第十四條農產品(畜禽)加工(屠宰)廠和農產品交易、經營場所應當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好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并做好自檢工作。
第十五條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計劃,監測機構根據監控計劃對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進行藥物(農藥、獸藥)殘留抽樣檢測,并向有關部門報告檢測情況。檢測費用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第十六條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從事農產品生產、運輸、加工、經營活動中,委托監測機構進行有害物質檢測的,其檢測費用由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承擔。
第十七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在依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活動時,可以行使以下職權。
(一)進入相關場所進行調查取證;
(二)詢問當事人及有關人員要求說明情況并提供有關資料;
(三)查閱、復制、封存有關文件記錄、憑證及其他資料;
(四)對涉嫌含有違禁藥物(農藥、獸藥)及有毒物超標的農產品予以封存;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十八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及其監測機構在依法實施農產品安全監督檢測時,被檢查當事人必須如實提供有關資料,說明有關情況。不得拒絕,不得擅自轉放、隱藏、銷毀、銷售被封存的物品。
第十九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農藥管理條例》、《獸醫管理條例》、《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規定予以處理。
(一)在種植業基地使用違禁農藥的、在畜牧養殖業及經營中使用違禁獸藥的;
(二)銷售、收購含有違禁藥物的農產品的;
(三)擅自加工未經檢測或含有超標的有毒有害物質農產品的;
第二十條未經申報和專門機構認證擅自使用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無公害農產品名稱或標識的,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技術監督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責令停止使用,并可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罰款,但最高罰款不得超過3萬元;沒有違法所得的,可處1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一條違反本辦法涉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由有關部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二條當事人妨礙農業行政執法人員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1-0098-01
一、敘永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
敘永縣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轄25個鄉鎮,231個村(社區)。耕地面積3.67萬hm2,農作物種植資源豐富,播種面積9.48萬hm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18萬hm2,總產28.87萬t;經濟作物2.3萬hm2,總產20.95萬t。在四川特色農業產業區劃中被確定為川南優勢早茶區、赤水河優質鮮食甜橙區、全國優質烤煙基地、脫毒馬鈴薯繁育和種植基地、四川省63個10萬畝以上蔬菜生產大縣。但由于敘永縣屬烏蒙山連片特困區,是國家扶貧攻堅重點縣,經濟基礎較差,農業生產水平較低,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較為落后。2008年以來,通過認真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四川省人民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意見》,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1],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多年來無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
1.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建立
2008年底,成立了敘永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并于2009年通過公開招聘和內部調劑方式,落實了6個人員編制,其中3個專職管理人員、3個兼職管理人員。2010年11月敘永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站項目申報成功,通過了省農業廳和發改委評審,現正與多個項目整合修建敘永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綜合樓。2012年,縣鄉(鎮)村三級按照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要求,經縣編辦批準,在25個鄉鎮增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崗位,確定專人負責。每個村聘請1名協管員。由此,初步建成了縣、鄉(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得以全面展開。
2.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逐步完善
為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先后制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案件協查協作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度》、《重大農產品違法案件逐級報告制度》、《敘永縣農產品檢驗檢測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督查通報制度》、《產地準出制度》、《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制度》、《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投入品管理制度》等20多項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制度;同時,以縣政府名義出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席會議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部門聯動制度,為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制度保障[2-3]。
3.“三品一標”工作穩步推進
“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政府推進農業標準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抓手[4]。開展了農產品產地環境調查、農產品產地周邊重點污染源調查、農業污染源普查,因地制宜制定了安全農產品產地建設規劃。編制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發展規劃。建設了水稻、馬鈴薯、烤煙、茶葉、甜橙、竹筍等一批優質農產品基地。水稻、蔬菜、茶葉、甜橙等作物產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0.65萬hm2,企業建立了綠色食品大米原料基地0.07萬hm2。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強了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農業生產者安全生產技能有所提高。禁用農藥已基本退出我縣農業生產領域,農藥化肥使用趨于規范。已制定了茶葉、柑桔等作物生產技術地方標準,使農產品生產有標可依。目前已建成11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其中1個國家級示范區,4個省級示范區,6個市級示范區,總面積0.9萬hm2,輻射帶動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面積0.14萬hm2。同時,全縣有2.12萬hm2耕地獲得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整體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6個,面積0.17萬hm2;獲得認證的有機食品2個、有機轉換產品4個、無公害農產品24個。全縣按農業標準化生產的農產品面積達到1.2萬hm2,標準化生產覆蓋率為33.2%。
4.專項整治和常態化監管緊密結合
利用現有的檢測設備每月進行兩次果蔬農藥殘留的快速抽檢和結合重大節假日進行專項抽檢。抽檢范圍包括農貿市場、超市和生產基地。年抽檢蔬菜水果茶葉等40余批次,樣品500余個,合格率達98%以上。每逢重大節假日,由縣農業局牽頭,聯合食安委成員單位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行動,包括開展農資市場的執法檢查、農產品抽檢、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宣傳等。同時,嚴格執行農藥經銷登記制度,實行持證銷售,并做好農業投入品的執法監管工作。共查獲證照不全或無證無照的經銷商29家,辦理違法案件52件,查獲違規種子1950公斤、農藥120公斤。對全縣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資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貿市場、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及產品均進行了全面的監管工作。
二、主要存在問題
1.安全意識仍然淡薄
生產者重產量輕質量的意識仍比較普遍。由于受傳統生產觀念的影響,生產者片面追求產量,忽視了質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農產品價格偏低,農資價格過高,產出與投入比例失調,投入的多,產出后回收的少。購買農藥肥料,就是要求價格低,效果好。只有這樣依靠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來增收,而不是求得質量安全。從消費者而言,其鑒別能力和維權意識不足,加上消費能力的制約,即使明白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義,大多數人仍然存在著重價不重質現象,遇到質量問題不能依法處理。
2.行政監管尚有死角
由于人力資源有限,對縣城、超市管理較多,而對鄉鎮、農貿市場管理較差,產品例行監測不到位,行政處罰不到位,對農戶更無法監管。農產品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大多數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等,均是散裝上市,既無包裝,也無標識,更無商標,消費者無從辨別農產品質量的優劣,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后,難以進行源頭追溯。
3.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
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經營的組織形式,缺乏對農產品生產的統一規劃、指導,難以保證統一實施統一的生產技術措施,農產品生產無序競爭,產品品種雜亂,不利于質量檢測。一是農業標準推行力度不夠大。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數量少、面積小,推廣普及率較低。二是通過農產品產地安全認證的基地,農產品生產還不規范,生產基地技術指導到位率差,田間生產檔案記錄不完善,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尚未實施,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執行較差,部分已通過認證的產品沒加貼標志。三是地方適應性農產品生產標準少,除少數幾個重要產品外,大多數農產品缺乏相應的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安標準。
三、對策與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認識
一是采取多種形式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加強廣大群眾教育宣傳,幫助他們提高認識。二是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信息工作,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向社會及時公告農產品質量管理工作動態,做好每月的農產品檢測結果公告,對嚴重違規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予以曝光,借助社會輿論形成廣泛的監督效應。三是加強對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宣傳。增強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安全生產意識,引導消費者樹立無公害、健康的消費理念。通過宣傳培訓改善生產者與銷售者的誠信意識,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由他律變為自律,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2.強化源頭管理,實行市場準入
一是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對建立標準化示范區和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企業、個人和組織給予一定的獎勵。二是大力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建設優勢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實現標準化、產業化、組織化水平的整體提高。三是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同時,便于實施監管和質量追溯。
3.加強部門協作,全面實施監管
一是要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進一步規范化肥農藥使用。二是監管應做到城鄉并重,監管品種應以縣優勢農產品,市民日常消費的主要農產品為重點,對生產、銷售的不安全農產品依法進行查封、扣押或無害化處理,對違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生產者、銷售者應從嚴從重處罰。三是加強部門聯合,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充分發揮鄉鎮、村延伸機構的作用,增強執法力度。四是加強管理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檢測能力。
參考文獻
[1] 盧良恕.建設現代農業,確保新時期國家食物安全[J].中國農業信息,2008,3:4-6.
中圖分類號:F3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9-0073-02
農產品是生產出來的,抓好源頭管理,加強生產環境、生產資料、生產過程、產品銷售的規范化控制,堅決做到不合格產品“生產不了”和“銷售不出”,就抓住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矛盾。
一、“自由農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癥結所在
1983年的美國《時代》周刊曾將中國食品列為“全球四個最好”之一。但不知從何時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中國農產品正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究其原因,是缺乏約束的“自由農業”制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麻煩。
1.中國成為了世界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傾銷地,植物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重重
2007年7月31日的《中國化工報》報道,2006年度,中國化肥消費量達到5 100萬噸,其中農用化肥施用量占4 800萬噸,化肥消費量占全球消費總量的30%。而中國的耕地,僅占全球的9%。目前,中國的施肥強度已達到383公斤/公頃,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水土污染而設置的255公斤/公頃的安全標準,達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以上。
2006年第1期《湖南信息》介紹,目前,中國年化學農藥使用量為25萬~3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農藥使用總量的17%,單位面積農藥用量是全球水平的5倍左右。
超量使用化學肥料,一是增加生產成本;二是使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對肥料的依賴性增強;三是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四是使土壤、水源和農作物受到重金屬、無機鹽、有機物和病原體的污染,植物產品積累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
超標使用化學農藥的危害性更大。一是造成大量人畜,特別是幼小動物中毒和死亡;二是高毒高殘留農藥長期積聚于土壤、水源和農產品中,人體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群體大量增加;三是嚴重污染了河流、湖泊、庫塘、水井、大氣等生態環境,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在2004年10月30日召開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4年年會上,中外專家共同認為,中國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已到極限,對生存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損害。
2.水產養殖業疫病頻繁,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缺乏保障
現階段,中國水產養殖以家庭散養為主,由于缺乏科學養殖知識和技術,抱著“只要牲口不死,就能賺錢”的樸素經營理念,對于動物發病的處理方法,就是大劑量、多品種地使用抗生素等添加劑。據2006年8月28日《消費日報》披露,中國每年有6 000噸抗生素用于飼料添加劑,占全球抗生素飼料使用量的50%。
超量和輪換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細菌耐病,導致動物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近年來的禽流感、“口蹄疫”、“藍耳病”、“豬鏈球菌”疫情,給部分地區的養殖業造成了重大損失,也給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敲響了警鐘。而“化肥養魚”導致致癌物質亞硝酸鹽積聚,安全事故時有耳聞。
此外,高致病性禽流感對人身生命的威脅,食用和接觸存在安全隱患的動物制品,對人類的生殖質量、抗病能力和身心健康負面影響的研究,都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與警惕。
3.法律法規執行缺位,致使問題農產品“從田間(欄舍)到餐桌”層層過關
現階段,中國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國家機關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衛生部、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相關法律法規有《農業法》、《產品質量法》、《食品衛生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標準化法》、《環境保護法》、《動植物防疫法》、《畜牧法》、《漁業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植物檢疫條例》、《農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2007年7月26日,國務院總理簽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國務院第503號令)。
職能部門不可謂不全,法律法規不可謂不多,由于種種原因,農產品質量安全“喊得兇,抓得松,落了空”的現象普遍存在,部門監管和法律法規執行缺位問題備受社會非議。
二、“制度農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振興的出路所在
市場經濟最強大的優勢是競爭與優勝劣汰,最顯著的特征是規則與合作共贏。面對千家萬戶的農業生產,必須用制度管人、管事和管市場。打造“制度農業”,是生產“放心”農產品、保障人民健康、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1.簡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明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第一責任單位,賦予相應的行政執法權限,建立起從中央、省、市、縣到鄉延伸至村“一條鞭,縱到底,橫到邊”的無縫監管體系,實現從規劃、布局、技術、生產、檢驗、銷售一體化即“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全國一盤棋”,建立嚴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組織體系,規避“多頭監管,有利扯皮,無利推諉,監管失控”的體制缺陷,構建“政府主管,農業部門主抓,相關部門配合”的良性管理體系。
2.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組織領導和公共財政投入力度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落實“領導抓,抓領導,真正實干”措施,一是各級行政首長為第一責任人,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人力、物力、精力的到位,政策具有“含金量”,當前要重點解決縣鄉農業部門“缺錢養兵,無人打仗”的問題;二是各級農業部門負責人為直接責任人,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當做三農工作的中心來抓,年初有任務,月月有活動,年年有起色,保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治久安。
3.推行HACCP等國內外先進食品安全控制標準
HACCP是《食品危險分析和關鍵控制點規范》的英文縮寫,是聯合國食品標準委員會推薦使用的食品安全控制指導綱要,廣泛應用于各國食品生產領域。
HACCP重視預防和以科學為基礎的風險分析和防范,對包括原輔材料的生產、食品加工和流通,及至消費的每一環節的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危害,進行分析、控制以及控制效果驗證,通過建立加工控制系統和微生物檢測規范,防患于未然,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來,中國相繼制定食品國家標準3 000多項,行業標準近4 000項,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 000多項,其中食品衛生標準、食品檢驗方法標準等1 000多項,涉及種子、品質、生產規范、檢驗方法以及產品標準等內容,都要在今后的生產實踐和市場監管中全面推行實施。
4.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組織化程度
今后,所有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要通過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入股農業龍頭企業或成立經濟聯合體,提高科技素質和團結協作意識,開展行業自律,維護農產品質量形象和合法權益。
5.堅持生產資料使用許可和產品上市準入制度
首先,加強試驗示范,篩選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種苗、肥料、農藥、飼料等生產投入品進入生產環節,大力推行有機和綠色食品生產標準,嚴禁高毒高殘留和有毒有害生產資料進入生產領域。其次,加強檢驗檢測,嚴格監控信譽等級低的業主入市銷售,嚴禁問題農產品進入流通環節。
6.建設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銷售市場
第一,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嚴格禁止“廢渣、廢水、廢氣”排放,搞好城鄉以根治“白色污染”為主的垃圾集中填埋,打造藍天白云、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優美城鄉環境。
第二,配套農業基礎設施。重點解決鄉村道路硬化、排灌溝渠暢通、電力進田入戶等基本生產條件,以及農機具普及、土壤增肥、田地園田化、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配套措施,建設高產穩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生產基地。
第三,優化區域布局。堅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原則,按照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名優化、高效化、安全化的要求,建設各具特色、市場暢銷的專業農產品供應基地。
鑒于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IIR*,-管執法體系中鎮級缺位,建立“區農委一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執法站一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縱向一體化”nr;管體系已經拍在眉睦。“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執法站”是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IIR*,-管的重要載體,是落實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工作的重要抓平,重點是對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生產過一程片產品質量等四方面的IIR*,-管,其主要職能應包括:言傳指導、個方位redlw.com。
2 推講“三品”認證和農業標準
讓基地的規菜讓管理“三品”認證和標準化基地建設工作目前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講入門檻低,二是缺多很出機制。政府要通過一建立“鼓勵一引導一激勵”的機制強化“三品”基地和標準化基地建設,山于政府補貼往往具有}9期性,所以要將有限資金講行重點建設,可以講行“少而精”的重點性扶持,I-以目“一地(基地)一品”“一地兩品”的嘗試,樣有利于基地管理和農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要建立合理的、具有可持續性激勵機制,在補貼投入、技術指導、安全檢驗及市場準入等諸多方面予以傾向引導,使之成為“優質優價”產品的載體redlw.com。
3 對農業投入品實行“專管”體系
農業投入品管理是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瓶頸,是安全問題源頭管理的重要切入點。山于農藥等農資產品涉及人身安全,具有農產品安全的社會公共產品屬性,應該實施“專管”體系。一是農資專項管理涉及專營資質管理、專業合儲管理、專營經營者管理,對于農藥等農資經營要建立職業經營資格證制度,通過專業化培訓,取得執業資格許可證,持此證方可申請農資經營許可證(營業執照),農資經營要有專門的合儲管理,特別是對農藥要講行嚴格地藥劑管理。二是針對農資市場中經營者規模小和分散經營的垢病,政府應該扶持專門的農資服務組織—區農資服務中心,講行專業化服務,信息化、標準化管理,通過一建立農資管理信息系統,實施“一卡制”式的農資補貼,可以在各鎮延伸一個分支機構—“鎮農資服務中心”,負責督和疏導農資使用。
4 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風險預警機制
風險預警的關鐘在于及時發現高于預期的農產品安全風險,通過一提供警示信息來幫助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提前采取預防的應對策略,主要涉及十壤、7儀、投入品等。應當設立以相關專家組成的第三方機構—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組織,其主要工作職能fP7.括:信息采集、風險評估、信息等。
5 建立以傳播媒介為載體的農產品安全社會宣傳監督網絡
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想形成個社會齊抓共管的杰勢,必須強化相關的公眾教育,仇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普活性教育,主要面向社會公眾;二是專業性教育,主要面向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公共媒體平段,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知識的言傳,廣汗開展生產引導、消費指導和公眾咨詢服務、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眾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意識redlw.com。
6 棠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伯溯體系形成并推廣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可泊蹤系統,保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源源不斷的信息流。將農產品經營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等多個主體分別納入,-管信息系統,使農產品質量信息走向網絡智能化、傳輸實時化、反應及時化。可以建立生產單位識別代碼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條形碼”體系建設是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泊溯體系的唯一“標志”,以此實現其個社會網絡化管理,并建立和健個責任泊溯機制,落實責任到人,從根本杜夢有毒有害物質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的個過一程責任甜
7 建立“優質優價”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機制
“優質優價”的農產品市場機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最終的引導力量,通過一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優勝劣汰的競爭體系、強制很出的質量把控,實現優質優價的良市場自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