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10: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生態經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經濟子系統的協調度動態變化及分析1995—2009年15年間,經濟子系統協調度由1995年的-1.2099增加到2009年的0.8114,表現為階梯式上升態勢;與此同時,協調等級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協調等級由1級躍升至9級,由極度失調變為高度協調狀態,反映出在研究時段內的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1995—1999年經濟子系統協調等級為極度失調狀態,除鄉村勞動力、農村恩格爾系數和人均支出/人均收入功效系數稍高以外,其余指標的功效系數都小于0.20,其中人均GDP、農機動力、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功效系數甚至都小于0.10,處于較低水平。2000—2003年間,該子系統各指標的功效系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別是農村恩格爾系數、農村非農收入比例和人均支出/人均收入3個指標功效系數的快速增長使得協調等級由前一階段的極度失調發展為低度失調。2004—2009年,經濟子系統的協調度由0.6025波動上升到0.8114,協調等級也由低度協調波動發展到高度協調。其間,各指標的功效系數除農村非農收入比例的功效系數持續降低外,其余各指標的功效系數基本是持續升高的,其中鄉村勞動力、人均GDP、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農機動力及農業產值5個指標的功效系數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從經濟子系統協調度的動態變化可以看出研究時段內經濟子系統具有下述特征:一是農村經濟和農牧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1995—2009年間,人均GDP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快速持續增長,人均GDP由1995年的2358元增加到2009年的15295元,其功效系數也由0.0018增加到0.9883,增加了0.9865,年均增長速率高達3647.0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95年的878元增加到2009年的3532元,其功效系數由0.0033增加到0.9869,增加了0.9836,年均增長速率也高達1987.08%。二是農牧民收入渠道有效拓寬,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有一定成效。如表3所示,農村非農收入比例由1995年的0.05%增加到2009年0.17%,即農牧民的收入來源中農業所占比重由95%逐步下降到83%,其功效系數也由0.0031波動升高至0.6963,以年均14.91倍的速率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期間農牧民的收入渠道有所增加,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有了一定成效,農村二、三產業有一定的發展。綜上所述,研究時段內特別是自西部大開發以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農牧民收入渠道增加,收入快速穩定增長,農村經濟結構有一定的改善,農村經濟已經具備良好的、和諧的發展態勢。
3社會子系統的協調度動態變化及分析由表4可見,1995—2009年15年間,社會子系統協調度及協調等級都表現為波動上升趨勢,協調度由最初的-0.3980升高到0.4766,協調等級由1級波動發展為5級,協調狀態相應地由研究初期的極度失調狀態波動變動為2009年的弱度失調狀態。1995—2002年該子系統的協調度表現為上升趨勢,2003年是社會系統失調與協調的轉折點,協調等級發生了本質轉變,由失調狀態轉為協調狀態。2003—2008年該子系統的協調度雖有小幅度的波動,但協調等級均維持在弱度協調狀態,2009年協調等級下降為弱度失調。從社會子系統不同指標功效系數的動態變化來看,該子系統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農產品人均占有量持續增加。除人均糧食占有量表現為波動下降趨勢外,人均肉類、奶類均表現為持續增加的態勢,其中人均肉類和奶類占有量迅猛增加,人均肉類占有量以年均6.00%的增幅從1995年的46.74kg快速增加到2009年的88kg,而奶類人均占有量也以年均2%的增長幅度從1995年的73.42kg波動增加到2009年的101.47kg;人均水果基本處于平衡狀態,功效系數變化不大。上述變化趨勢說明自治區政府近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的畜牧業有了較大較好的發展。與此同時,畜牧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本區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經濟系統正向以農促牧、以牧促農、農牧復合協調發展方向轉變。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明顯。從千人擁有床位數、人均農村耗電量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的功效系數來看,1995年以來,農村無論是醫療保障程度還是住房條件都有了長足發展,農村耗電量也逐年上升,說明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明顯的改善,農村公共產品量逐年上升。
4農業經濟系統的協調度動態變化及分析1995—2009年,農業經濟系統協調度基本表現為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協調等級由1995年的極度不協調變為2008年的弱度協調,2009年又降低為弱度失調,其中2003年是系統由不協調轉為協調的轉折點。從不同的時間段來看,1995—2000年農業經濟系統協調度持續升高,主要由于社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的協調度大幅度提高,生態子系統協調度雖也波動增加,但其貢獻率小于社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2001年生態子系統協調度有所增加,但社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協調度均比上年降低,使得整個農業經濟系統的協調度比2000年低。2002年后盡管生態子系統協調度持續降低,但在其余2個子系統協調度波動上升的影響下,農業經濟系統的協調度仍然表現為波動上升的趨勢,協調度等級也相應提高。
1.1綜合性
生態農業強調的是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在傳統農業模式的基礎上,生態農業結合以往的經驗和方法把生態農業往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方向發展。而在發展的同時又要注重個產業之間的聯系,要調整產業的結構,不能單一的因為發展生態農業而與二、三產業之間脫離聯系。雖然在發展中國家作為首要的經濟發展的是輕工業,但是,現在的國家呈現這樣一個狀態,人們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吃的東西要求也就越來越高。相應的吃的問題也就出現了,所以產業結構調整,各業之間互相支持,這樣的模式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生產能力。
1.2多樣性
我國地域遼闊,而且氣候、自然條件、地域等都存在著顯著差異,在中國的土地上實行生態農業是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筆者生活的地方屬于是在南方地區,而南方某地就是在發展生態農業,利用“豬-沼-果樹”能源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因為不同地區主要的牲畜不同,所以在實行生態農業的方面的方法也就會有相應的不同,而這些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又不給自然資源帶去相應的危害,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較好。而這需要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各種生態模式,這樣揚長避短的方式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又可以使各產業都適應社會需要以及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3高效性
生態農業的開展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對資源的利用,以及資源的再循環都是較為有效的。再資源既沒有浪費的情況下,又通過對生態結構的改善,實現經濟效益的增值。實行廢棄物、糞便的利用,降級農業的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益,既減少了化肥、生長素、化學藥品對農業生態的危害,又可以促進農民從事農業工作的積極性。
1.4持續性
生態農業的發展因為是建立在資源的循環利用上,以牲畜的糞便作為果樹的養料,果樹枝葉又作為沼中的材料,這樣循環利用資源,資源不會被浪費,而且又在有效的防止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農產品的安全性,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可持續發展,不僅僅只是發展生態農業也是建立環境保護,這在順應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又滿足了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提高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使農業的發展朝著更有利的方向進行。
2、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生態農業在實質上就是通過協調有益的生態關系,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這一活動的農業,而這一切活動的進行都需要農業本身具有良好的協調能力,以及保護好農業生態關系。雖然現在的中國生態農業發展中還是存在著問題,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在生態農業這一塊的推廣與普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特別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與生態農業之間的聯系。
2.1發展中人們需求的增加
農村企業與生態農業之間有著相互依賴與促進的關系,因為在農產品經過加工處理以后可提高生態經濟系統的相對價值。中國是農業大國,為了建設一條能夠符合我國國情并且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這就需要在傳統模式的農業生產中再結合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去發展生態農業,這樣可以將加快農業的進程。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以及農業的發展效率,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的發展中,很多時候會出現很多的危害,比如在農業中,為了某項經濟效益就會加大農業的生產,而生產的產量又不是特別理想,所以,農業的種植中就會利用化肥、化學藥品、催熟劑、生長素的濫用現象。某地因為在菜中大量的使用生長素,促使菜的個頭超出以往的高度。而且,因為生長素的使用沒有得到抑制,就使下一次的作物也呈現出相應的瘋長狀態,就因為利益的驅使使得人們不顧一切的去追求產量,而這樣的方式就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并且這樣做也會對人們的身體造成傷害。或者導致以后農業不可持續發展。所以生態農業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因為利用大自然的資源,不造成資源的浪費,又可以讓資源之間相互循環利用,這為廣大的消費者提供了營養化、多樣化并且安全可靠的生態產品,滿足了不斷發展的市場需求,以及人們生活中的必須需求。
2.2農業發展必要的趨勢
在新的發展階段下,不僅要順應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生態農業要以保護環境、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的收入增加,因為中國的貧富差距還是很顯著,盡管現在很多政策都在圍繞農民在實施,但是國家政府的救濟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現狀,需要的就是在農業的實施上必要的實行生態農業,農民培訓農業的技術知識,加大農民的就業量,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輕農民的負擔,這樣實施生態農業的必要性也是順應了中國國情的發展,也是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生態農業的重要性的體現。這一項必不可少。
2)結合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資源能源消耗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狀況對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生態轉型進行了研究。實證分析:
1)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結合個別省的現況,提出資源型產業的生態轉型;
2)對比了產業生態化路徑,結合某一省在資源型產業的生態化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認為應該以產業生態園和循環產業集群為基礎的路徑,實現生態化的轉型,以保證跨越式綠色發展。由此可知,國外的視角是從宏觀、中觀和微觀提出的產業生態轉型,而國內對于產業生態轉型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微觀層面,并且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的互動提及較少,研究視野主要是工業方面,對農業生態轉型的研究很少。更重要的是,對于生態經濟效率這一結合生態與經濟的二維測度,國內研究缺少對其和產業生態轉型之間關系的研究。所以,筆者引入生態經濟效率的理論體系,探索生態效率與經濟效率的內在關系,分析生態經濟效率作為農業生態轉型衡量標準的可行性,構建基于生態經濟效率的農業生態轉型模式,提出基于三維視角的產業生態轉型對策。
1生態經濟效率作為農業生態轉型衡量標準的可行性
1.1生態經濟效率與農業生態轉型在根本目的上的一致性
生態經濟效率和農業生態轉型都是人類探索可持續發展實現途徑的產物。生態經濟效率的提出與農業生態轉型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發展潮流的時間也很吻合,根本目的都在于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效率主要針對可持續發展三個維度中的經濟與環境兩個方面,在最優的經濟目標和最優的環境目標之間建立一種最佳的聯系,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而不涉及社會可持續發展,這與農業生態轉型特別是我國現在的農業生態轉型,即創造新的人工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的生態化過程這一經濟、環境二維定位一致。另外,生態經濟效率主要針對區域和國家層面,這與農業生態轉型針對產業和國家也是大致相同的。
1.2生態經濟效率與農業生態轉型在具體目標上的一致性
生態經濟效率和農業生態轉型的目標都是要求發展經濟,都要求在提高人們福利或者生活質量的同時,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體來說,生態經濟效率的主要目標有三個:一是降低資源消耗,即使能源、原料、水和土地利用最小化,增強可循環性和耐用性,使物質閉路循環;二是減少對自然界的影響,即使廢物、廢水、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和有毒物質的擴散最小化,促進可再生資源的持續利用;三是提高產品或服務價值,即重在通過產品功能性、靈活性和模塊化的改進,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提供額外的服務和關注,以滿足消費者實際需求的功能性需要,從而盡可能降低物質和資源使用量。生態經濟效率的目標與農業生態轉型的目標(從傳統農業模式向生態農業模式轉型和從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向循環經濟模式轉型)基本是一致的,尤其是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按照3R(Reduce、Reuse、Recycle)操作原則從源頭開始全過程、多層次、多途徑地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污染和排放,使資源能源得到合理、高效和持久的利用,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徹底改變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為特征的傳統線性經濟增長模式。
1.3生態經濟效率與農業生態轉型在內涵上的一致性
生態經濟效率不僅有兼顧經濟效率和生態效率兩方面之意,而且含有企業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來提高經營績效和競爭優勢之意。它以“以少生多”和提高資源生產率的理念為基礎,鼓勵企業創新,使企業更具有競爭力。所謂“以少生多”,就是以消耗更少的資源,來創造更多的價值,它所關注的是資源生產率而不是勞動生產率。而農業生態轉型尊重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之所以要生態轉型,主要是順應人類經濟發展的潮流,即從人造資本為經濟發展限制因素進入到剩余自然資本是限制因素的時代。顯然,生態經濟效率和農業生態轉型的核心內涵都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即高資源生產率。
2基于生態經濟效率的農業生態轉型模式
農業生態轉型不僅需要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還需要保護生態環境的發展。在轉型過程中會經歷不同階段,根據不同階段的特征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使整個過程體現出漸進性和穩定性。因此,需要探討農業生態轉型的各種過渡形態或者模式。為了探討農業生態轉型的生態經濟效率與農業生態轉型模式的關系,筆者將生態經濟效率分解為經濟效率與生態效率兩個維度,構建了在二維平面“經濟效率(e)—生態效率(p)”圖像,利用公式E=p2+e槡2表示了生態經濟效率的度量。曲線E表示生態效率的走勢,曲線離原點越遠,生態效率值E就越高。生態效率和經濟效率值的直線將區域分成A、B、C、D四個區域,不同的區域代表了農業生態轉型的發展模式。A區域代表農業傳統發展模式,表明農業生產過程中無害化、減量化水平較低,生態效率較低,資源消耗與廢物排放的速度遠遠大于經濟增長速度,這種發展模式導致了當前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資源短缺危機的日益突出。處于這個區域的階段,一方面,生態環境的治理存在問題,污染也比較嚴重;另一方面,資源利用率和經濟發展也屬于低水平。這種模式一般是比較初級的農業發展模式,是農業生態轉型的主要對象。首先,這些地區和企業沒有意識到進行農業生態轉型的重要性,還是繼續沿用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再者,由于產業發展模式比較初級,這些地區和企業獲取的經濟利潤也是有限的,沒有條件引入新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而這一點,又從另一方面導致了產業生產的原始化。B區域反映企業資源利用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無害化水平提高,生態效率高,但經濟效率低。這種發展階段或者生態轉型模式一般不會出現。企業進行生產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所以經濟效率作為企業追求的重點,效率低下的情況比較少見。而生態效率水平高是指污染水平很低且資源利用率很高,對于企業而言,不為追求經濟利益而改善污染的情況幾乎不會發生。再者,資源利用率與經濟效率成正相關,資源利用率高意味著經濟效率也高,這種生態效率即資源效率高而經濟效率低下的模式顯然與常理相悖。C區域表示一方面經濟發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態環境的治理存在問題,污染也比較嚴重。處于這種模式的地區,對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自然資源的合理開采與科學利用有所忽略,在生產過程中對污染物的排放、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也做得不夠。造成這種模式的原因一般是企業沒有從宏觀上意識到生態效率和經濟效率的整體重要性,過于強調經濟效率,忽視了生態效率。在這種模式的基礎上,如果想提高生態效率,需要從宏觀上意識到生態效率的重要性,再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污染進行處理,從而提高生態效率。D區域代表農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農業生態轉型的最終目的。處于這個發展水平的地區,一方面經濟發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都不錯,對于各項污染的控制也比較得力。這是由于處于這種模式的地區通過使用先進的管理方法與科技,既著重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采與科學綜合利用;又能在生產過程中采取措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注重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農業生態轉型之所以能達到這種模式一般是從宏觀上意識到了生態效率和經濟效率的整體重要性,這是產業生態轉型的高端模式。在這種生態效率和經濟效率都高的基礎上,如果想進一步提高生態經濟效率,需要科學創新,研發新技術和方法。ACD是一般企業的發展模式,即當環境污染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國家積極開展對工業污染源排污的控制,企業由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向環境無害化發展,即為滿足國家法律法規要求,企業當務之急是先提高經濟效率,提高廢物再生資源化水平。ACD發展模式的變換也反映了我國眾多企業生態效率的發展軌跡。ABD是罕有的農業發展模式。一般農業企業或農戶不會把生態效率的提高作為第一要務,而是專注于經濟效率,所以這種模式一般不會出現。AD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軌跡,是穿越高山的曲線,該軌跡要求生產過程中通過資源的減量化、廢物的資源化與無害化,減少資源投入和環境污染負荷的排放,促使企業生態效率的不斷提高。該模式直接跨越了生態與經濟的瓶頸,達到雙贏,是當前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所追求的目標,也是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捷徑。
3基于三維視角的產業生態轉型對策
從農業生態轉型模式可以看出,由于生態效率與經濟效率的高低不同,呈現出來的資源利用率以及污染程度也各不相同。筆者參考以往學者提出的各種對策,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維視角提出相應的對策,試圖從根本上解決不同產業生態轉型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3.1微觀角度
從微觀角度,農業生態轉型主要建設方向是生態設計,即綠色產品設計、綠色工藝開發、綠色裝備制造和企業環境管理。其中,綠色產品設計使農業企業從認識原料和產品的生命周期開始,重新審視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全過程,從而達到延長產品壽命,特別是減少廢物和增強循環的目的;企業環境管理主要著眼于產業共生體各企業內部的環境管理,包括對企業員工的環境安全和健康知識培訓,對基于產品生命周期所進行的管理。另外,要實現農業生態轉型,必須涉及到工藝流程的優化,生產技術的改進,才能實現企業內部或產業內的多種關聯銜接,取得農業生態轉型的效益。為此,應該著重做到以下兩點:一是企業需要加大對于農業生態轉型相關的治污技術、末端產生物回收利用等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以使得在市場競爭中能贏得環保高地。二是政府要為企業打造創新平臺。加快建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究開發平臺,提供原創技術支撐。農業企業應該高度重視信息、先進工藝和制造技術在資源節約領域的應用,堅持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重點突破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產業化聯合機制攻關項目,特別是加快推廣節約技術。
3.2中觀角度
從中觀角度,農業生態轉型必須依賴于產業共生體系。產業共生是指把不同經濟部門的企業集聚在一起,使各企業之間通過物質、能量、水、副產品的交換以及土地、物流、知識信息等的共享來提高各企業資源效率、環境效率和經濟效率,增強產業競爭優勢,實現區域企業整體綜合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從產業共生的概念來看,企業之間的關系不僅包括廢物資源的交換利用,而且包括產品等其他實物資源和服務的供需合作,甚至包括信息等非實物資源的共享。產業共生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是有效的統一經濟效率和生態效率的途徑,有利于產業的生態轉型。根據當下開發區域和產業集中地區的特征,農業生態轉型應作好全面部署規劃,對我國目前存在的相關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改造,應發揮市場的作用,依照產業生態化的原則,以產業園區的龍頭企業為依附,引進與之配套的原料物流企業、信息服務企業、末端產物承接消化企業等,完善整個園區的產業生態系統,優化園區的環境,從而建立園區內利益共享機制和共生企業之間的風險共擔機制,這樣才能實現生態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2循環經濟條件下生態農業的基本特點
(1)資源化
也就是要以污染排放的最小化為主要目標。應當針對產業鏈之輸出端,即廢棄物,以充分提升綠色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要運用對廢棄物實施多次的回收、利用與資源閉合式循環,從而實現廢棄物排放的最小而。資源化原則是一種輸出端的方法,能夠將廢棄物再一次地轉換成為資源,從而減少最終的處理量,這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廢品回收以及綜合利用。為了和資源化的過程保持適應,消費者要提升購買再生產品之意識,從而促進循環經濟之實現。
(2)再利用
也就是以廢棄物利用的最大化為主要目標。這一原則屬于過程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盡可能地延長產品與服務時間,盡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種不同方式來使用物品,從而避免其太早成為垃圾。要致力于發展白色農業,也就是要開發與利用各種微生物資源,從而生產出各類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無污染的飼料和其他能源。
(3)減量化
也就是要用資源投入的最小化為主要目標。這一原則所針對的主要是輸入端,目的在于減少進入到生產與消費過程之中的物質與能源流量,對于廢棄物之產生,主要是運用預防方式而非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避免的,能夠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對于各種不可再生資源之耗竭性開采與運用。對于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則應當實施總量控制,在農業上主要是運用好該原則,使用最為科學和靈活的方法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3循環經濟下發展生態農業的幾點思路
(一)大力提升農民群眾的農業循環經濟意識
當前,循環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并非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經濟發展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引導規范。因為我國農民群眾受教育程度整體上較低,對于資源的利用和環保等公共意識顯得極為淡薄,所以在向農民群眾進行宣傳時可向其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項目,帶領農民群眾實地進行參觀、考察,并對農民群眾實施培訓,從而讓其更好地了解資源和環境對于農業生產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還應當注重于循環經濟發展中經濟效益之宣傳,運用可預見的經濟收益以激發出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從而做到自覺了解循環經濟原理,積極參與農業循環經濟進程,進而取得理想的經濟成效。
(二)立足農業生態環保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1)要逐漸增加生態農業建設方面的投入
從而形成支持我國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性體系。鑒于生態農業具備了人、財、物力的投入量相當大以及技術含量較高之特點,國際上通常采用投入和補貼等相關支持政策。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起步比較晚、層次相對較低、經濟效益也比較差、經營較為分散,生態農產品的市場規模也比較小,消費者的認知度相當低,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地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資金投入、信貸支持、稅收減免以及補貼等多個方面實施政策傾斜以及必要扶持,從而更好地拓寬農業投資途徑,持續增加對大型農業生態工程以及農業資源保護區之投入。
(2)要建立健全生態農業建設激勵體系
要更加積極地倡導與鼓勵企業承包與租賃荒地、荒山和荒灘等,開展植樹綠化與水土保持等農業領域的綜合性開發,切實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的獎懲機制。
(3)要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
切實有效地控制各類環境污染的出現。要積極引領農民群眾依據當地生態資源環境之實際來發展好生態農業,控制使用化肥與農藥等各類化學物質,不斷加大有機肥、無毒性的生物肥料的施用力度,從而切實減少因為農業生產而產生的各類污染,并且積極整治水土流失。四是要強化農業領域的標準化建設,更好地發揮出標準化對于生態農業建設所具有的導向性作用。
(三)提升創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要妥善處理好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之間的關系,明確其職能,加強農村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和建設同行,這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保障。有鑒于此,應當建立健全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之引領機制,有效改進與優化資源在城鄉間的有效配置以及重新組合,對各地方政府以及農民群眾的行為加以引導,對于環境友好的措施應當進行全力扶持與鼓勵。應當建立起政府資金和金融資金之間的相互聯動體系,切實形成社會資本引領機制,促進對新農村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之投資,并且致力于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要健全完善環境和發展的綜合決策辦法,各地政府要設置農業生態發展專業機構來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并且組織與協調農業生態環境取得可持續發展。
(四)強化農業技術體系建設以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1)要增加對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加以支持之力度
不斷提升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在持續增加國家財政對于生態農業技術投入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吸引社會各方資金用在生態農業科技建設與開發上,從而逐步形成和健全投資與收益相互掛鉤的新機制,并且形成多元化生態農業科技投入機制,為我國生態農業的技術創新提供相應的技術條件。
(2)要認真汲收傳統生態農業技術之精華
切實推動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的創新步伐。因為我國傳統生態農業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間作套種、休耕輪作以及精耕細作等技術與經驗,因而對于發展生態農業具備了非常好的繼承與借鑒價值。然而,生態農業同樣還需要高新農業技術之支持,如今,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等均被廣泛地應用到生態農業建設之中,從而實現了生態農業的高技術化以及信息化,因而值得我們認真進行學習與借鑒。
(3)要健全完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
積極培育我國農村生態農業技術服務、咨詢以及轉讓等各類中介機構,全面鼓勵與引導建設各種生態農業協會,從而健全完善生態農業領域的科技推廣網絡,提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的專業素質,進而為生態農業科技實現成果轉化奠定良好基礎。
(五)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應當說
農村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之發展需要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切實保障。但是,目前階段我國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尚不夠健全完善,主要體現為不夠系統和靈活,通常是照搬與照抄城市環保立法,在現實之中很難加以執行。相關農村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依然存在著大量空白,往往只能零星地散見于各類單項法規之中,缺少一部真正具備了統領性與可操作性的高位階法律。因此,要想發展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生態農業,迫切需要以整合當前較為分散的條文或者立法為基礎,形成一部以廣大農村地位為主要對象,在農村具備了極強可操作性的、系統性的農村領域循環經濟法律。在此基礎上,環境法當中也要明文規定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等內容列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從而把生態農業、循環經濟之發展狀況真正視為判斷當地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標準,明確相關監督機構以及人員,保障生態農業在農村地區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進而有效減緩我國農村環境惡化之速度。
生態農業經濟是在農業再生產中生態和經濟有效聯系和相互結合。在農業生產中,需要先進行自然生產,然后在人們有目的的農業技術操作及各種農事活動中,將活勞動和物化勞動作用到農業生態系統中來,在相關技術的指導下,有效的將生態和經濟結合起來,從而實現自然能量和物質的轉化循環。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耕地資源短缺、資源利用率不高、生態環境惡化及農產品污染等堵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國需要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業經濟,走出一條與我國國情相適宜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這就需要們在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生態保護意識,有效的解決當前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使用綠色肥料有效的改善土地的質量,確保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同時利用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理念,能夠有效的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的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生產技術落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但相較于城市而言,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普遍落后,農業生產技術低下,農業生產技術及生產工具相對落后。由于農業技術水平不足,從而對生態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制約影響,在農產品轉化和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另外,當前農村技術人員缺失,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農業經濟在發展上存在著后勁不足的問題。
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生態農業的目標還存在較大的距離。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十分單一,而且部分地區由于受制于地理位置和傳統種植方式的限制,多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發展十分滯后,所占比重也可以忽略不計,存在著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
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當前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民涌入城市,這就導致當前留在農村從事生產的人數越來越少,多以老弱病殘為主,這些人勞動素質普遍偏低,而且自身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信息閉塞,這就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不利于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較為落后。我國生態農業起步較晚,再加之當前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從管理、銷售、價格體系、資金及技術等方面都需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從而有效的擺脫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之路,加快推動生態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思路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積極促進傳統糧食作物向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共同發展的轉變,重視農
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充分利用和享受惠農政策,結合當地資源條件調整生產布局,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各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心有所偏頗。要根據自身的資源與氣候條件,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特色產業帶,增強本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規劃中要因地制宜,在種植中要因優取勝,積極開發優質化的產品。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優勢產業、特色農業,緊緊圍繞特色資源的開發,培育發展支柱產業和龍頭產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投入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關鍵所在。發揮農業科技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對其進行相關培訓。第二,大量引進高科技人才,對農業進行有效指導。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將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和先進的科技優勢相結合,以科技為支撐,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優勢,不僅僅能提高農民素質,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
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循環利用資源,是將廢棄物轉變為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要求減少環境污染,合理利用污染物,防止資源浪費。也就是說,生態的整合效應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中之重,通過建立一系列的循環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樣既可以降低資源消耗,又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進而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政府積極建設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完善信息服務、質量監管、產品市場、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生產協調發展。推進農業信息化、產品優質化的發展,拓寬無公害農產品市場,加大對農業的經濟支持與技術扶持力度,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設生態農業經濟環境。隨著當前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有效的控制農業環境及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加快推動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進一步對農業環境保護進行監測,嚴格控制和治理鄉鎮企業污染及農業自身污染問題,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有效的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為農業打造良性循環及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發展環境,更好的推動生態農業的實現。
生態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所進行的創新,傳統農業中只發揮了農業必要的因素,比如土地、天氣、原材料等因素,而生態農業是將傳統農業的相關因素與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管理手段相結合的農業,并通過一定的經濟學、生態學來提高農業的整體經濟效益。生態農業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發展起來的農業,在生態農業中包含了農產品的加工、生產、銷售等環節。而且,生態農業實現了農業的規律化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要求。
一、生態農業概述
生態農業中包含了經濟學原理、生態學、系統工程管理理論,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環境與經濟相互協調的發展模式,是在不斷實踐摸索中走出來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生態農業的本質是在保護環境前提下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其發展既包含了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包含了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而且這種發展模式是兩者均衡的發展模式,轉變了傳統農業發展中不顧環境保護而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提高的舊模式。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情況下,同時也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非常重視人類、環境、農業、資源四者之間的關系,在保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兼顧了人類長遠的需要。生態農業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產業化,是集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主張的是無污染的發展理念,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在農業中的使用,通過科學的手段對農業種植以及種植技術進行指導,在保證產品數量的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因此,生態農業工作者必須懂得生態經濟學以及生態學,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農業過程中的正確操作。
二、生態農業的特點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只重視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第一產業農業的發展,這使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說明,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都是各國的基礎經濟支柱,不注重農業發展的國家最終都會受到發展的限制。而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犯了忽視農業發展的嚴重錯誤,這要求必須重視農業的科學發展,制定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而發展生態農業必須重視其所具有的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重視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生態農業的發展強調的是整體性的發展,需要協調好各個產業之間的關系,把生態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緊密結合在一起。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站,都會發展輕工業,但是在經濟的長遠發展中,必然會要求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從產業結構的發展來說,只有各個產業齊頭并進才能提高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取得長遠的發展。
(二)生態農業是多樣性的農業發展
我國傳統的農業發展全國都采用統一的發展模式,這并沒有考慮到地區的差異性,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針對各個地區的獨特條件而進行的發展。比如我國的南方地區就和北方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南方就利于地方的特色發展“豬-沼池-果樹”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只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的農業發展才能做到資源的最好利用,同時也能做到對資源的最好保護,使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均衡發展,不論是經濟效益的發展狀況,還是生態效益的發展狀況,都應該統一發展。
(三)生態農業的高效性發展
生態農業是一種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中一些農業的廢棄物都是采用焚燒的方式進行,而生態農業則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樣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四)生態農業的持續性發展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一種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既改變了傳統模式中對于環境的污染,同時對于農產品的安全性也是一種保障,這讓生態農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順應時展趨勢的發展,是在人們對于農產品要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進行的發展,既是一種保護環境的發展,同時也是一種生態系統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人口增長與資源短缺的矛盾現狀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雖然已經實施計劃生育,但是我國人口數量卻處于大量增長狀態中,而耕地面積卻逐年減少,對于耕地面積處于逐年減少的狀態中,我國沒有出臺一部政策法規進行控制。目前,我國森林破壞的現象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亂砍亂伐的現象依然很嚴重,對于多樣性生物的保護機制也不健全,很多物種數量處于急劇減少狀態中,大約有30%左右的動植物受到很嚴重的威脅。雖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增長,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上分析這種獲取資源的發展是破壞式的發展模式,對以后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農村生態環境受到生活廢棄物的污染
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城市以及農村在建設過程中,出現大量的生活廢棄物,由于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這些生活廢棄物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在農村,很多農民都將生活垃圾直接扔到田地里,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污染。而且這些生活廢棄物長時間的堆積容易產生一些病菌,是各種疾病的源頭,給農民的身體健康也帶來了威脅。
(三)農村生態環境受到工農業生產的污染
城市工業所存在的“三廢”現象,已逐漸向我國農村發展和蔓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三廢”污染現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大約有30%左右的農田受到大面積的污染,近年來的調查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由于一些固體廢棄物品的大量堆放,導致很大面積農田不能使用。同時還有大面積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環境污染現象太過于嚴重,所以糧食每一年減產基本在150億千克上,這就表明直接損失大約在190億元左右。另外,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污染。由于近些年來鄉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但鄉鎮企業所帶來的污染卻一年比一年嚴重。同時,因為農田和鄉鎮企業通常兩方面是緊密相關的,農田已經被作為是消納污染物的主要場所,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農業生產也會帶給農業環境一定的污染。主要表現在:第一使用農藥、化肥不合理,這些化學用品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污染。特別是一些農藥和化肥所引起的污染,不但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產量,而且對人體和動物產生了很大危害。第二是一些廢棄料對農業生態環境有著很大的污染。最近幾年來,家庭畜禽類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因為廢棄物不能馬上用于農業生產,因此給農村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對農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四、農業經濟中生態農業的影響分析
(一)促進農業產業化結構升級
要推進農業大力發展,需要充分運用自身的優勢,能夠更好的適用市場發展需求,進一步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同時優化發展最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這樣可以形成新的格局,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地區發展中,可圍繞水產品加工、糧食加工、廢棄物加工等進行精心培育和規劃,需要從各方面保障所推出的農產品是無公害、環保的產品,形成專業特色的發展形式,不但保障了農民的收入,還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建立起企業直銷形式的銷售模式,解決物流、推廣、應用等一系列的具體措施,從多方面上促進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投融資體系的建立
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來講,制定出與時展潮流相符合的產業政策,可以吸收外來資本和民間資產,政府也會制定出一系列與發展相符的政策法規,農業生產可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邁入更好的發展空間中。對于農民來講,發展農業生產實屬是一件可以提高收入的好事,最近幾年來,一些外來的資本家紛紛涌入到生態農業發展領域中,這不但可以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而且也可以促進生態農業的大力發展。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同時也可以在政策法規上給予支持。另外,要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管理機構。
(三)生態休閑旅游與農業景觀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人們都希望能夠真正親近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麗,開展農村生態景觀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它是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誕生的,進一步開創了農業生產運作的新形勢。這是一種新型模式體系下的旅游項目,運用在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生態成果、田園景觀等等,從一定程度上吸引廣大游客來購物、體驗、觀賞、健身等等,從各方面上促進生態農業的大力發展,對于生態農業發展來講,既需要加大力度進行發展,而且還需要保障其發展的穩定性。
(四)發展農業國際貿易
1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的相關概述
1.1生態農業的介紹
生態農業即結合生態學與經濟學相關內容,通過現代化先進技術與管理,整合傳統農業優勢并加以重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通過有效的循環來構建有效的生態環境,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經濟不斷發展,動物、植物與其他生物存在緊密聯系,要優化運用有效的科學方式,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果,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實現生態循環農業,有效挖掘生態經濟的發展潛力。通過產業研究開發,而豐富有關植物、生物物種,通過減少資源浪費,擴展植被覆蓋面積,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保證社會和諧安定。
1.2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平度市民村鎮屬于山東半島的核心區域,同時又是山東半島最大的城市,現階段,由于平度市民村鎮在農業物產方面資源豐富,平度市民村鎮主要是以農業發展為主,每年平度市民村鎮農業產出大約有上百萬畝,屬于平度市較大的農業大鎮。與此同時,隨著政府部門出臺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項目,該項目的出現更是優化了平度市民村鎮農業向著生態方面發展,同時城鎮經濟也在不斷地提高。與此同時,2018年平度市民村鎮構制定了《農業生態補償資金項目》,啟動資金大約為100萬元,該項目的實施有效改善了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的經濟規劃與未來發展。
2發展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的必要性
中國農業發展進程加快,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要優化資源配置,避免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環境遭到破壞,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目前由于藥品濫用而導致環境受到威脅,還需要加以有效協調,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發展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生態農業。
2.1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的發展核心在于技術因素,主要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整合農業資源,通過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而展開農業生產運營。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發展講究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不斷改進生產模式,優化生產經營效益,提高環境保護實效。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通過經濟效益的強化,而保證生產實效性,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2.2開發農業資源
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發展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轉變粗放型的生產模式,節約資源并不斷更新資源,通過資源增殖來保證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營造循環健康的發展模式,為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作貢獻。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核心,在于農業資源的保障,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減少污染物排放,合理利用水資源等,并為今后的農業發展儲備能量。
2.3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要穩定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從而兼顧勞動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水平的提升。通過資源合理配置來有效保護、利用并轉化物質資源,兼顧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保證社會關于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國民經濟與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發展緊密相關,要不斷開發農業資源,提高科技水平,創新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提高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生產質量與資源利用率,營造綠色產業鏈。
2.4發展農村經濟
國民經濟發展,農業環境不斷變化,面對進口糧食等方面的沖擊,要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穩定農產品價格。還需要兼顧社會、環境、生態效益,結合市場的需求,拓展更廣泛的農產品種類,并降低生產成本。這就需要發展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將生產效率提高,優化資源配置,循環利用廢棄物。
3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效用
3.1優化農業產業化結構
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發展整合整合發展優勢,對市場經濟加以調研,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特色農業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構建生產、養殖、加工與商貿一體化,優化農業生產模式,生態產業鏈通過身產品加工來優化利用資源。關于畜牧、家禽、水產等冠冕的深加工,實現效益最大化,保證產品的環保無公害,從而發揮生態農業產品的收入增長效應,營建農產品特色品牌。
3.2投資融資體系構建
發展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能夠拓展市場,推動平度市民村鎮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要增加資金投入力度,通過平度市民村鎮政府部門的政治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空間更加寬廣。收入水平的提升,也為資金投入創造條件。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發展的目的在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通過農民收入的增加而進一步增大投入資金。當前,生態農業引進外來資本,實現國家之間的互利共贏,有效拓展市場并營造融資途徑。生態農業的不斷發展,還需要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保障,通過金融政策支持來減少稅收,或投入專項綠色項目基金,打造良好的農業生態融資環境。平度市民村鎮生態農業的發展是時展必然,通過產業政策調整,而更廣泛地吸納外資,把握農業經濟發展機遇。
3.3發展景觀農業與休閑旅游
經濟發展與收入水平提高,旅游消費需要日益凸顯,生態景觀能夠滿足人們接近大自然的需要,田園風光成為休閑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要發展農村生態景觀,則需要首先推動農業成產方式的轉變,通過生態農業來吸引游客觀光,創造工業化生產模式,優化農村環境,提高生產質量與效率,保障生態發展成果。通過生態良好的田園風光來吸引更多的游客,并拓展度假、購物等消費,保護農村地區環境,同時拓展資金產業鏈。將養殖、教育、觀光、文化宣傳、科技示范加以貫通,滿足人們的個性化旅游需要。同時完善綠色旅游通道,如可以通過農家樂的方式,來有效吸引游客觀光。
3.4發展國際貿易
2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十分有限,農業資源的稀缺一度成為限制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農業發展中,加強資源的利用率,是現今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生態農業的出現,是實現農業經濟合理增長的必然選擇,其對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1加速了農業發展的整體進程
生態農業是多種技術以及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其不僅結合了時下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而且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的農業資源,實行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開展農業活動。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其也會根據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不斷改變生產方式,保證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對環境最大限度的保護[2]。生態農業實行以來,不僅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收益,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加速了現代化農業的進程,推動農業整體的發展。
2.2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率
發展農業生產最主要的基礎,就是現有的農業資源。在生態農業發展逐漸成熟的今天,農業生產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不僅減少了農業生產產生的垃圾,還實現了諸如水資源等的合理節約,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給未來農業的持續發展積蓄了更多的基礎,推動了農業的良性發展。
2.3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生態農業不僅對現有農業方式提出了改進措施,而且還對以往用不到的農業資源實行了開發探索,基于科學技術的支持,創新出各種各樣的農業發展方式,這使得農村勞動生產效率、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都得到了越來越科學合理的利用。這一系列的舉措,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并衍生出一系列綠色農產品,最大限度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農業綜合利用效率的提高[3]。
2.4加速了新農村建設
現階段,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腳步不斷加快,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生態農業的飛速發展。前幾年,在國內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受到進口農產品的影響,使得我國農產價格持續走低,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豐富了農產品的種類,以市場需求為整體走向,帶動農民生產,提高其積極性,不斷創造更高的經濟利益,使得農村經濟得以全面發展,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腳步。
3加強生態農業實現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具體措施
3.1優化農業產業化結構
想要實現農業長期高速的發展,就要明確自身產業結構中的優勢和不足,進而實現農業產業化結構的合理優化。在生態農業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提前做好市場調研,根據市場實際的需求情況,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并盡量選取符合當地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建立一體化生產模式,實現生產加工-出售的全過程優化。另外,還要時刻具備發展的眼光,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前瞻性,變廢為寶,利用一切資源,以實現農業生產利益的最大化。
3.2協調生態景觀和旅游行業的發展
近幾年,農村旅游行業發展迅速,享受生態田園風光逐漸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主力。各種農家樂項目層出不窮,使得人們短暫地遠離城市的喧囂,擁抱自然。所以,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加大了綠色旅游項目的投入,“農家樂”的形式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效地結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農村生態景觀以及旅游行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生態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將越來越多元化[4]。
3.3完善生態農業的投資融資體系
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國家政策的支持給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也更便于其吸引外來資金的投入。但是目前生態農業的投資融資體系還不夠完善,使得資金投入還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制定完善的投資融資體系,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資金的合理運用。外來資本涌入,不僅可以加快新市場的開拓速度,還能夠推動生態農業進一步的發展,一舉兩得。
3.4實現農產品國際化發展
2深刻認識農業的內容、范圍、地位和作用
1.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就是對生態農業進行發展國家的發展必然離不開對自然資源條件的依賴性,一個地區的農業資源的量直接決定了當地的農業的發展速度,即使在科技技術較高的過程中也很難以改變這一事實。近年來,隨著工業用地和城市用地的資源不斷的對農業用地的減少,使得我國人均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而且人均的土地面積卻相對于較少,和世界的水平相比起來較少了很多。生態經濟兩者的不協調。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農業的自然資源相對于較少。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對于農業生產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擴大,對于農產品的要求也是需要綠色安全無公害的產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必須要不斷的推動綠色發展和無公害產品的發展,并且不斷的走出一條公害相對于較少、效益較好,并且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3建設和發展和諧的社會就是發展生態農業當前情況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僅僅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同時也可以使得我國的農業得到一定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別的存在和擴大,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同時對農村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制約的影響,如果一些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一旦出現矛盾那么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后果,給農村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發展注重的是科學發展觀,并且堅持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減少因為廢棄物而導致的環境污染的現象,建設利于生態環境的發展,促進農業的高效利用,實現農業產品的清潔化和無公害化,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
2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倡導綠色有機農業經濟綠色的有機農業是建立在循環生態環境系統且保持自身運行規律的基礎上的,據有機農業的生產標準顯示,要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的種植基地,且在進行生產的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肥料、生長調節劑、農藥以及畜禽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也不采用任何基因工程的方法產生的生物,通過實施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經過第三方嚴格的認證的農業生產體系。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綠色有機農業是其高水平的發展階段。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能夠降低目前你農業中的生產壓力,還能夠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恢復;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能夠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減低因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綠色有機農業是一項勞動性密集的產業,為農村的的勞動力長夜就業帶來了新的希望;綠色有機農業生產的農副產品,更能滿足現在的國際化市場需求,能夠提高農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2用科技引領生態農業建設要發展生態農業必須依賴科學技術,而且生態農業是由一定的系統研究工程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態原理等方面的元素最終形成了一種比較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因此,必須在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的對以前的經驗進行總結,從而使得技術之間有了一定的優化、組合,并且從而使得農業技術得到大力推廣,就像對農業技術進行大力的推廣使用,就像更好的開發清潔能源、農業廢水分散治理及循環利用、綠色食品開發、廢棄地生態恢復、生態復合肥料等,生態農業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促進我們現代科技的推動。而且同時,加強生態農業的發展,應加強對勞動者的文化知識水平、生態農業人員的提高和發展,并且同時加強其文化素質。對于那些高水平的、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學科帶頭人能夠更好的對其培養,形成優秀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3加強政府對于循環經濟的引導性作用在循環經濟過程中,發揮政府的帶頭作用,在發展過程中投入一定的資金,引導農業循環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對于以點帶面形式的利用,從而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得到更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經濟循環模式的作用。以使得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出發點,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得到更好的促進。應該根據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在發展過程中綠色環保理念的重要性有更好的意識。農業生產環境能夠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來促進農業健康的發展,由此保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質量滿足實際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