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礎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01 19:00: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基礎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基礎教育論文

篇(1)

第一,重新審視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價值,分類處理農村學校面臨的困境。“農村小規模學校”,一般指的是100人以下的農村學校,包括農村教學點、不完全小學和一部分完全小學,它們主要分布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的農村地區。由于“小規模學校”從其經費投入與教師配置上來看,顯得有些“奢侈和浪費”,與教育上的“規模效應”理論是不相符的,因此,我國開始了十多年的“撤村并校”“布局調整運動”,雖然國家一再明令禁止地方在布局調整上的“隨意化”舉動,但是,此輪“布局調整”從始到終飽受爭議。一直到2010年后,隨著由“撤村并校”造成的學生上學所引發的“校車事故”頻發,國家才又重新開始審視此輪“布局調整運動”中的“盲動”行為。2012年國務院《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提出“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志著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重新反思和改革的階段,宣告我國農村基礎教育進入“后布局調整時代”。面對農村“小規模學校”,首先,我們應重新審視他們存在的價值。要將農村學校視為一方水土之文脈,重視農村學校對農村社區發展所具有的價值,意識到若斬斷這條文脈,一方土地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文化根柢。這并非是文人學者“鄉土情結”的自我悲情,而是應實實在在樹立的一種教育理念,鄉村社會隨著鄉村學校的消逝必然走向消亡,因為在現代鄉村社會中“學校教育”儼然成為鄉村的“心臟”,若“心臟”不在,鄉村民眾也將“心不在焉”,逐漸逃離故土。“學校是一個社區組織,學校的存在是一個社區適宜居住的標志與象征。如果學校脫離了鄉村社區,從文化的意義上說,它就不再是什么鄉村學校了。而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過程恰恰使學校越來越遠離鄉村社區,從而加劇了鄉村的荒漠化。”因此,除非必要,否則,我們不應因“規模小”而對學校進行撤并。其次,從發達國家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軌跡來看,諸如美國,在經歷了20世紀中期的農村學校合并運動后,在反思與質疑聲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特別是到了90年代,重新掀起了“小規模學校運動”。我們的近鄰、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也經歷了大致相同的軌跡,目前韓國已經開始調整農村小規模學校合并政策,通過改善教育財政制度、建立適當規模學校、建立特色小規模學校、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師資建設等措施來糾正以往政策的偏差。因此,我們應正視農村小規模學校存在的問題,避免盲目撤并。再次,要認識到小規模學校因為班容量小、師生比大,易于教師因材施教,因而具有推進個性化教育等優勢。在正視農村小規模學校價值的基礎上,我們再分類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問題,雷萬鵬提出了較為合理的建議,他指出應以公正的程序對農村小規模學校進行準確定位,對不同類型的小規模學校采取分類發展政策:(1)對于需要關閉的小規模學校,應在學生分流、校車服務、校產處置等方面實施配套政策;(2)對于過渡期保留的小規模學校,應在校舍穩固、兒童安全、師資供給等方面保障兒童合法權益;(3)對于永久保留的小規模學校,應當在經費投入、師資配置、基礎建設、設施設備和學校管理等方面實施傾斜性政策,促進農村小規模學校特色化發展。

第二,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應立足本土,重視農村教育的特色化發展。當前,隨著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開展,農村學校在硬件上已有很大改進,但農村教育如何辦出特色卻是今后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農村教育只有扎根本土,開門辦學,與自己所處的社區相聯系,認識農村本土的文化,才有可能辦出特色。當前我國農村教育的問題之一就是盲目仿照城市教育的辦學模式,而忽略了自己的本土特征。“當城市的幼兒園注重生態教育,走進大自然,帶領兒童體驗大自然時,農村的幼兒園卻置自己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于不顧,學著城市幼兒園開辟植物園、種植角。當城市的幼兒園課程走向‘生成化’、‘生活化’時,農村的很多很多幼兒卻被關在小小的教室里,用著小學生退下來的課本,按著小學生的作息時間與課表上課,沒有活動,沒有游戲……”由于一直以來受“離農”教育的思維束縛,我國農村教育已經喪失了文化之根,形成了不自覺的“向城性”。當前,隨著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我們應將農村教育置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場域中,視農村學校為農村社區的“文化堡壘”。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隨著農村面貌的改善,農村教育應當樹立自信心,重新發現農村之美,發現農村之于城市之優勢。這一點成都市蒲江縣的探索是值得學習的。蒲江縣在發展農村教育的時候,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創造性地開展了以“自然、綠色、融合、開放”為特征的現代田園教育。大力整合普通中小學教育和社區教育資源,建立了“一校掛兩牌”的學校運營機制,逐步探索出“學校+家庭+企業+社區”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學校與茶葉產業相結合,“學校內外都是茶園,茶園處處皆教育”,不但使學校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也推動了當地茶葉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村學校服務農村經濟、農村教育反哺農村社會的典型縮影。當然農村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并非僅靠教育的創新就能完成的,鄉村教育中呈現出的“文字上移”的無助情形,也并非能靠教育改革就能夠挽回的,我們應將農村教育置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整個大背景中,才能從根本上認清和理解“文字上移”的原因。“中國社會正在從鄉土中國走向離土中國,其間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種種表現,其中最基本的,是中國農村居民的生存狀態也越來越不依賴于土地或以土地為中心,更不用說城鎮居民了。正是這一趨勢決定了村落學校教育的‘終結’,既然人的生存越發不依賴于鄉土,人們生活的重心越發遠離村落,那么,以人為目的的教育和文字也就必然地不再留戀鄉土和村落,這一趨向在以普遍性和抽象性為特征的現代教育身上將體現得更為明顯而堅決。”

二、以城帶鄉,推進城鄉教育的一體化發展

傳統的城鎮化以重城輕鄉為基本發展取向,在發展城市的同時,不顧及農村的發展,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鄉差距巨大。而新型城鎮化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發揮城市在農村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強調以城帶鄉。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趨向”的著名論斷,指出在工業化初期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因此,當前我們在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城市教育的引領作用,將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農村,帶動農村教育的同步發展,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一方面,采用結對聯動的形式,向農村教育輸出先進教育理念和優質教師資源,帶動農村教育的發展。如成都市在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注重頂層設計,按照其特殊的城市三圈層經濟地理結構,提出了“全域成都”、“三圈一體”的發展理念,將三個圈層的教育發展當成“一盤棋”來考量。利用處于第一圈層的城區優質教育去帶動處于二、三圈層的薄弱教育。2010年成都市教育局的《關于深化城鄉學校結對發展工作的意見》,提出了中心城區學校對第三圈層學校的幫扶計劃,由第一圈層的學校與第三圈層學校結對發展,錦江區與青白江區和金堂縣學校結對,青羊區與蒲江縣、崇州市學校結對,武侯區與崇州市和新津縣學校結對,成華區與大邑縣學校結對,金牛區與邛崍市學校結對,高新區與都江堰學校結對。除此之外,各個郊區(縣)的城區學校還要與農村學校結對發展,于是就形成了主城區—郊區城區、郊區城區—農村地區這樣兩個輻射圈,構成了全域成都教育發展的獨特模式。結對互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學校管理、教學教研、干部教師、德育工作等。成都市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探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不少成績,并于2013年9月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通過教育部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認定的城市。另一方面,在政策設計方面,要進行城鄉教育的一體化設計,縮小城鄉教育的人為差距。如蘇州市在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時候就提出“六個一樣”,即“校園環境一樣美,教學設施一樣全,公用經費一樣多,教師素質一樣好,管理水平一樣高,學生個性一樣得到弘揚”。成都市在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時,著力從六個方面的一體化入手:發展規劃城鄉一體化、辦學條件城鄉一體化、隊伍建設城鄉一體化、教育質量城鄉一體化、評估標準城鄉一體化、教育經費城鄉一體化,尤其在教師隊伍一體化建設方面,探索出了“縣管校用”的模式,打破了學校對教師的“一校所有制”,打破了教師“從一而終”的模式,讓校長教師真正“流動”起來,為城鄉教育的順利交流互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創新機制,推進城市教育的校際間均衡

城市中的擇校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城市優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而出現的,城鎮化在其中起著很大的助推作用,可以說城鎮化加劇了城市中的擇校問題。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農村出現了“空殼校”,另一方面也使得城市中本來就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更加緊缺。因此,擴大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促進城市學校間的校際均衡,也成為新型城鎮化的要求之一。近幾年來,我國一些大城市在推進校際教育均衡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探索出了不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均衡的機制。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名校集團化和學區管理制兩種方式。

第一,名校集團化。名校集團化是一個區域的名校在地方政府的介入下,為實現名校優質教育的輸出與薄弱校教育質量的迅速提升,將區域內一些較為薄弱的學校納入名校的治理下,采用分校的形式,使名校與薄弱校形成名校集團這種學校共同體,以名校為龍頭,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術、教育評價、校產管理等方面統一管理,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名校集團一般有一定的治理結構,這種治理結構包含了政府、名校和分校三者的權力和利益,其中政府起協調作用,名校本部起主導作用,分校起主體作用,分校在名校本部的幫扶下成長。在我國,杭州市較早地對名校集團化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有益的經驗。杭州名校集團化的探索始自20世紀末。1999年,浙江大學附屬小學———求是小學接管了城西新建小區配套學校———競舟校區,拉開了全國名校集團化探索的序幕,2002年10月,浙江省首個公辦基礎教育集團———杭州求是教育集團在西湖區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化為目標的公辦基礎教育集團。在總結求是教育集團等名校連鎖辦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杭州市將“實施名校集團化戰略”作為推進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并有力地推動了杭州市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在杭州名校集團化探索的同時,全國一些大中小城市也開始了運用名校集團化模式來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如成都、合肥、濟南、哈爾濱等,均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第二,學區管理制。學區管理制在有些地方又被稱為“大學區制”(如西安)或“聯合學區制”(如天津)。與名校集團化類似,學區管理制也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迅速提升薄弱學校教育質量的一種很好的嘗試。“學區化管理”是按照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分布狀況和行政區劃,以街道為單位劃分若干學區,每個學區都有各級各類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建立資源共享信息平臺,實現學校設施設備資源、課程資源、人力資源共享,使學區間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以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學區制的學校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門指定一所優質學校為學區長,吸納3至5所同類型、同層次的相對薄弱的成員學校,就近合理組建成為一個大學區。納入大學區管理制改革的學校,可通過緊湊型、松散型或混合型等多種形式,實現捆綁式發展。在我國,北京市東城區較早地開展了學區制的改革,從2004年10月起,東城區開始在和平里學區進行學區化管理試點,根據東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的分布狀況和街道行政區劃,將全區10個街道劃分為5個學區,東城區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廣州市越秀區的學區制改革也較為成功,越秀區學區制管理模式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共享、兩個建立”,即共享學區教學資源、共享教師人力資源、共享合作發展平臺,建立學區管理體系、建立學區評價機制。此外,近些年很多城市都開始推廣學區制改革,如天津、鄭州、貴陽、武漢、西安、長沙等。

篇(2)

2培養學生的情感從而協調發展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教學的過程不僅僅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過程平等[2]。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唯有關注和注重學生的情感,方能促進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念、行為”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教師在教學方面,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知識的的傳授以及技能的培養,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其實,學生在學習上以及實際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對于老師來說,希望老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教師應該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夠培養和感染學生情感的部分內容,然后分別在情感和形象上進行加強潤色,加強學生在學習上投入情感,促使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從而獲得體驗學習的積極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宮、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有雪域之稱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態的雅丹地貌等等,這些對地方生動形象的描寫,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那些地區產生崇敬、贊美喜悅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內容的以及我國的地理環境產生情趣和熱愛。例如:在教學《長江》時,首先教師要結合長江三峽水利工程、葛洲壩的建設,并結合長江的水資源開發,從而積極引導學生收集有關工程建設的資料,以開展主題為《長江知多少》的活動,此時此刻,同學們的內心已燃起了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便會在課后積極的找尋資料,或者是查看相關的硬碟、圖書,精心的準備這次活動。實際上,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動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在輕松、有趣、愉快的氛圍里盡情的學習新知識和培養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關于長江的任何故事,也對長江的過去和未來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展望。這樣的學習過程,在教師輕松、學生愉快、課堂和諧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

3結合地理學的特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1充分利用地理圖冊

形象的地理圖冊能更加直觀的反應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規律,這也是地理知識的第二種語言。準確的利用地圖冊能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讓學生學習“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的時候,根據其地形的顏色變化,找出三種顏色的分解以及相應的高度,通過自己的分析、聯想、概括,在其中尋找出地形的本質特征、屬性以及內外之間的聯系,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我國東低西高的地勢以及了解分三級階梯的特省,而且還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

3.2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篇(3)

2優質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是高效課堂成型的關鍵

方法,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方法又顯得格外重要。如何科學、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成為我們思考的重要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引導。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何使學生以苦為樂,變苦學為樂學,這就要靠老師的積極引導。當然也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課堂教學中知識更新的節奏不斷加快,使得學生的基礎各不相同,信息技術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基礎差距,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我們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又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欲望,從而充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角色轉換、小組合作學習以及任務驅動等等。拿任務驅動模式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就一個知識點提出一個學習任務,然后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再讓每個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最后留出一定的時間給各學習小組上臺講解和演示。學生講解通過任務驅動學習到的認識點,還可以與老師互動,而老師和臺下的學生也可以提問臺上的小老師。結果是不僅能使課堂知識得到更好的掌握,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正視實踐的重要性

計算機的教學歸根到底是要求學生學會操作,因此,對于新時期的課堂,作為教師要加大操作的投入,提高學生實際的操作應用能力。實踐是檢驗理論知識學習好壞的最佳途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現學習中的不足,才能檢驗對于知識點是否真正的掌握。筆者的課堂中一般每節課45分鐘至多只講15分鐘至20分鐘,其余的時間大都是留給學生進行上機操作實踐的。例如:在授課時遇到一些相對簡單或是掌握程度較好的知識點,筆者往往采取集體觀摩實踐操作的方式來學習。如word中如何運用查找功能,筆者總會選一位操作較好的學生利用廣播軟件當眾演示,相信大部分人都已掌握,少部分沒有掌握的也可以通過這次演示來學習。但是接著筆者會順勢引出來講解替換,這個功能一般學生用的不多,掌握情況也一般。通過講解學生會了解實際上查找和替換很類似但功能大不一樣,操作也不難掌握。課堂上通過這樣的安排可以合理地節約一定的講課時間,以更好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操作才是初中階段信息技術學習的關鍵,希望廣大教師要重視。

篇(4)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初中各個學科中的應用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實際出發,就信息環境下的語文教與學提出了個人的幾點建議。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夠從思想意識上主動去盡進行探究性學習,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運用為學生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情境,解決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學難點,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減輕了認知難度,起到了變難為易的作用。以朱自清的《春》一課的導入為例,我們可以將《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和漸綠的群山,初生的小草,燦爛的杏花以及隨風搖擺的柳條這些畫面制作成視頻材料進行播放,在范文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自主合作式學習

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適應目前學習型社會的必備條件。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信息技術以其獨有的特點正好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發展這種能力的條件。以《石壕吏》一課為例,我們可以分為前后兩課時進行講授。第一課時主要安排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帶領下借助計算機網絡的幫助,完成課文內容自學。主要包括對作家的作品,文章的時代背景,個別詞語的理解等等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歸納。同時在此基礎上開展同學之間的互相交流。第二課時要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引導他們主動發問,并展開討論以達到加深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的目的。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的設計既增強了學生資料搜集的能力,又發展了資料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當然,這樣的一個過程是建立在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此可以看出現代信息技術對于促進自主合作式學習意義有多重大。

篇(5)

二、保質為先,分組培訓的策略

以往的培訓,學員多達上百人,場面轟轟烈烈,但效果往往不佳。這次我采取保質為先,保量為后和分組培訓的策略:為每學校培訓一名維修隊員,共組織了三十六名學員,然后充分發揮骨干引領作用,由其對學校一線教師和相關人員進行了二級培訓,以求帶動學校提高信息技術教育教育裝備的整體使用和維修水平。我采用了優勢互補、分組學習的教學方式。把三十六名學員分成四組,每組都有幾名信息技術能力較強學員和在某方面具備特長的人員。實踐操作時又把四個組各自分為兩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操作,兩個小組在一個實踐教室,易于交流互助。如此安排,在學習和實踐時,骨干學員就可及時幫助學困學員解決問題,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學習之余,有特長的學員之間又可交流技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既緩解了主講教師現場指導的壓力又提高了學習效率。根據培訓目的和內容的需要,確定培訓場地、工具和器材。通過咨詢兄弟縣市電教站和信息化設備安裝公司,借鑒其經驗,加上公司技術人員的指導,我選取市教師進修學校多媒體網絡教室作為培訓場地,四個教室作為實踐場所。購置網鉗、螺絲刀、吹風機、U盤等各種常用工具八套,分給八個小組實踐操作所用,從機房找到十六臺精心設置不同“故障”的舊電腦,為每個小組分配兩臺和分配一個舊投影機、水晶頭和網線各若干,一體機和電子白系統各一套,電源、插座和交換機、路由器等滿足培訓和維修需要。考核要求每小組找到兩臺電腦各自的故障硬件,用替換法讓其中一臺電腦正常運行,練習開機、BIOS設置,并安裝系統,驅動和各種應用軟件,每人都要學會獨立操作;每人都要學會制作網線;為投影機更換燈泡;學會電子白板和一體機的基本維護,設置和定位操作,學會校園網絡管理和基本維護。

三、嚴格管理和考核

力保培訓效果為確保培訓質量,真正使參加培訓學員掌握各種技術,滿足對信息化實施的維修維護需要,我們建立并完善了的培訓管理體制,成立了以教育局主管副局長為組長,電教站成員為組員的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電教站具體組織實施,落實培訓經費,制定了培訓規章制度,要求學員確保學習時間,積極合作交流、互相學習,以便學會真正技術,完成培訓任務。培訓期間,采用了分組管理的策略。每個大組安排一名信息技術能力強的教師作為組長,負責組內日常考勤和實踐都組織和指導工作。每小組再安排一名信息技術能力相對較強的教師作為小組長,負責小組實踐工具、設備的管理和實踐操作相關工作。考核策略方面,我采用了團隊測評的方式。如某組有一個學員沒通過考核,就讓全組成員幫助他繼續學習,待小組自認為學會后,再對該組全部學員逐個進行考核。我設計了二十道操作試題。此二十道操作題覆蓋了全部學習內容,再把每個操作題設計兩個號,讓學員抽選,現場操作考核。每個組都在互助合作的基礎上,自覺實行了組內考核,在實踐過程中都重點關照了“學困生”,結果全部學員都順利通過了考核,對優秀學員還進行了表彰。此外,我還重視后期培訓,側重對其動態管理。為了鞏固培訓效果,我組建了信息化基礎設施維修隊QQ群,由電教站和骨干隊員負責管理。一方面,及時收集整理信息化基礎設施維修方面知識和各位隊員維修經驗放于群空間,供全體成員學習借鑒使用;另一方面加強隊員間的交流與聯系,及時解決一般性維修問題。

篇(6)

引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 2020年):提升教育技術能力,推廣應用教育信息化標準,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和戰略研究體系,培養教育信息化后備人才,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續發展[1]。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基礎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二、初中語文多媒體主要教學方法

1.內容呈現法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教師完全依賴板書和口頭講述來呈現本節課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一方面,老師上課負擔較重。一節語文課下來,不僅需要書寫大量的板書內容,還要不停地進行知識講解,相當累人。有時候由于課程安排,需要幾節課連著上,這就更讓人吃不消了。另一方面,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板書和普通話有較高的要求。對于老教師來說,板書等基本功較為扎實,但在普通話方面就有所欠缺;但對于年輕教師來說,普通話基本過關,但板書、粉筆字等又有了相應的問題,尤其是在現在電腦應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第三,由于時代的進步,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師講述內容較多,體現不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易會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且沒有經過自身實踐的知識,掌握起來始終不過踏實。同時,在多媒體技術如此發達的情況之下,板書這種單一模式對于學生越來越缺乏吸引力。而這些,都導致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低下問題。

而采用多媒體語文教學,教師可以直接將教學內容以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形式聲情并茂地展示出來,這對于學生的興趣培養與課堂效率的提高都有較大的益處。

2.情境創設法

通過多媒體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圖畫、音樂、視頻等資源,將不同時空的事物或情景呈現在課堂上,以創設一些逼真的教學情境。創設教學情境,這種多媒體教學方法能彌補學生生活經驗和主觀想象力的不足,使學生獲得最真實的感受,從而有助于學生對較繁雜的課文內容的理解[2]。

三、語文多媒體課件評價指標

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具有交互性,形象性,情境性等特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參與、體驗,有助于啟迪思維、激發想象、培養情感,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語文教學課件的評價包括課件內容、課件結構、練習與反饋、技術水平、交互效果等五個方面,根據每個指標體系的再次進行細分:

多媒體課件內容:教學目標清楚明了;重點、難點突出;教學內容正確,富有內涵,具有引導、啟發作用,能激發學習興趣,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呈現內容留有余地,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與實踐,言簡而意賅,量少而質高。

多媒體課件結構: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導航合理、使用方便;問題設置與教學引導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生思維同步并循序漸進;課外拓展有利于學生積累,并能提高學生的相應能力。

練習與反饋:練習要注重語文教學常規的落實,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并適應初中學生的學段目標,反饋應及時,客觀公正,且能引導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學習思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保有語文學習的興趣。

技術水平:課件安全可靠,頁面設計簡潔大方;但能吸引學生目光;不同的文體教學,風格不一,采用的多媒體手段多樣且富有變化,符合課程實際。

交互效果:交互響應及時,能滿足師生不同的需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參與性高、思維敏捷;師生溝通融洽,學生主體體現,教師輔導到位。

四、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問題。因為對多媒體教學手段認識的局限及相關理論理解的不透徹,在教學理念上往往容易忽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實施方法上走入技術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誤區,影響了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實際效果。通過問卷調查形式,筆者調查了學生對語文對媒體教學的看法,情況如圖一所示。

調查所示,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存在的最大問題是:1.缺乏新意,形式代辦,僅是框圖式總結;2. 沒有充分認識多媒體教學的輔質,忽視語文學科特點,多媒體的應用沒有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轉變觀念。在信息化社會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吸引學生的目光,更無從滿足學生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在教學中運動現代多媒體技術。但為了應用而應用,只套用最簡單的單一形式,這只能是一個糟糕的開始,當然不會擁有一個完美的結局,課堂效率的提高當然可望不可即。但同樣地,仍要走出一個誤區――以多媒體教學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正如“盡信書不如無書”,全然依賴多媒體教學,教學內容全部呈現,沒有問題的階梯性,沒有引導的循序性,教學模式仍舊單一,教學效果依舊低下,那運用多媒體的最初目標都無法達成,更何況是其它更高層次的目標了。

2、掌握技術。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聽、說、讀、寫是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你可以引用視頻、音頻,你也可以插入課堂相關圖片,你還可以制作動畫、配上音樂??而這一切,沒有一定的技術是不行的。通過技術培訓,掌握多種方法,才能綜合性地靈活運用各種技能,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興趣,讓學生樂在其中。

五、結束語

與時俱進,是我們這一時代的主題。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我們只有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中,注入一些新鮮的血液,才能滿足新生代的學生需求,而多媒體的應運而生,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有效地運用多媒體,一方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引起學生興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圖文并茂、聲情益彰的形式促進課堂的教學改革,優化教學過程結構,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篇(7)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學內容都是基于某一款軟件來開展教學,如“應用文檔的設計”是基于文字處理軟件“Word”,“數據統計與分析”是基于數據處理軟件“Excel”,設計主題網站是基于網站制作軟件“FrontPage”,多媒體作品制作是基于軟件“PowerPoint”,“圖片處理”是基于軟件“ACDSee”和軟件“Photoshop”等。由此可見,軟件的學習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軟件的種類繁多,新軟件層出不窮,課堂教學中不可能把所有軟件都教給學生,只能選擇有代表性的軟件進行教學。學生如果只學會這幾款軟件的使用,那么面對沒有學過的軟件就會手足無措。所以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不能只要求學生掌握幾款軟件,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操作”的能力,使學生在面對新軟件時,能做到胸有成竹,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在學生掌握這幾款軟件的基礎上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歸納和小結,從中發現規則,并提供情境讓學生應用到操作中,從而讓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如“運行軟件”這個操作,“Office辦公系列”軟件可通過進入“開始”菜單中“程序”選項找到“MicrosoftOffice”進行啟動運行;音樂播放軟件“千千靜聽”也可通過“開始”菜單中“程序”選項找到“千千靜聽”啟動運行即可。這就可以歸納出“運行軟件”的常規方法規則:程序的運行方式,都可通過“開始”菜單中的“程序”選項中找到相應的程序進行啟動運行。這種例子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普遍存在,信息技術的“求同”教學方法,本質就是從操作中提煉和歸納出規則。信息技術的操作是靈活多變的,然而,殊途同歸,變的背后隱藏著不變的操作方法規則。

(二)遷移應用、自主提升

在學生掌握舊的操作方法之后,面對新知識的學習,雖然它們涉及的操作方法都是學生熟悉的,完全可以“穿新鞋,走老路”。然而,從舊知識至新問題這條“路”上,大部分學生遇到了斷層。究其本質,學生缺乏的恰恰是如何把知識和能力遷移到新問題中去。我在教學中合理利用“求同”引導、訓練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遷移應用。如在學生已經有了幾個軟件的使用經驗后,再學習新軟件時,一些簡單的操作,如運行軟件、在軟件中保存文件等,教師就不需要告訴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去回憶“在其他軟件時是如何做的”。這樣的處理效果,明顯好于直接告訴或演示,發展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習的目的是應用,學習的本質是自學。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利用“求同”,培養學生的求同思維、引導學生遷移知識,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更加感興趣,感到新知識都是通過轉化成已經解決的問題來達到解決新問題的目的,提升自我學習和操作能力,從而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知識體系。

二、求異,發散、擴展思路

(一)求異,發散、拓展思路

如果說“求同”是一把鑰匙開多把鎖,那么“求異”就是多把鑰匙開一把鎖。“求異”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活躍思路,創新思維以及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信息技術中不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樣性和靈活性。如在“應用文檔”Word軟件中學習“復制或粘貼”,可以使用快捷鍵Ctrl+C/V,也可用“編輯”菜單中的“復制”或“粘貼”,也可以使用常用工具欄中的“復制”、“粘貼”工具,也可使用右擊菜單中的“復制”或“粘貼”。這些例子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勝枚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求異”不滿足于一種操作方法達到某種效果,從而“發散”學生思維,啟發學生從各種角度去考慮,尋求不同的解決策略,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靈活選擇,提高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語言或學生示范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考慮,通過選擇恰當的操作方法,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如在“數據統計與分析”這一章節的“數據處理”的教學時,在學生掌握這些不同的方法后,教師可通過語言引導、學生示范、對比學生作業等方法幫助學生分析、總結每種操作方法應用的場合。如當“數據記錄”比較少時要計算數據結果,可采用系統自帶“計算器”簡便計算出結果;當“數據記錄”比較多時,可采用“函數”快速進行計算;當“數據記錄”多并且計算要求復雜時,可采用自定義“公式”進行計算。通過比較分析后,學生快速總結出每種方法適用于哪種問題,在應用時能“靈活選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篇(8)

2.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

是體現用具體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來改變教學與學習的方式、提高教學與學習的效率。現代信息化教育的發展使得TPK變得越來越重要!從技術層面看,要求技術為教育教學的目的而設計和應用,其操作和應用流程又必須符合教學法的原理;體現教與學過程的科學性、合理性,符合教與學的規律。從教學層面看,要求教育教學專家和教師了解并能深刻理解技術在教學功能上的可供性和限制性,并生成整合技術運用的學科教與學的境脈和方式,從而指導幫助技術能根據具體的教學途徑更具教學的目的性、過程性、創造性和有效性。從廣大教師和學生看,則要求樹立現代信息化教與學的意識,徹底轉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充分應用技術去教學與學習,從而提高教與學的質量。

3.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CK)

篇(9)

2切實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整合素養

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教學的整合效果不僅是與教師的教學相關聯的,還需要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提高。首先,信息技術整合的資源可以通過初中政治教師收集整理、加工處理,最終以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形式出現。這種課件形式可以是單機版的,也可以是網絡版的,不論哪種信息技術整合形式,都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信息技術綜合素養的提升,這樣才能面對功能強大、資源豐富的整合平臺而得心應手地輔助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活動,增強教學效果。否則,思想品德教師操作能力弱,只能望“機”興嘆、望“圖”興嘆,感到無所適從。其次,作為思想品德課堂的主體,在網絡信息技術整合環境下,乃至家里更自由的大整合觀下的自學環境下,都需要學生能夠搜索、下載、分類、整理、篩選、處理所需要的教學資源,這些信息技術操作技能也正是現代新一代學生的必備基本信息素養。否則,沒有學生的配合,即使再精彩的思想品德課也是獨角戲,會留遺憾。最后,在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整合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密切配合,這樣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共同提升整合資源的輔助效果。教師要做好引導,學生要做好配合,這樣才能把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且毫無刻意表現之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提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質量。

3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拓展思想品德教學空間

初中思想品德是對學生的終身心理、道德的教育,僅限于教學課堂上的信息資源呈現和輔助,不足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眼界,深化課堂知識并靈活應用,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健康發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應用信息技術挖掘相關聯的知識案例,豐富所學思想品德知識內容。同時,教師也要提供靈活多變的網絡資源或平臺,讓師生、生生在開放、綠色的網絡學習教育空間里暢所欲言,讓師生之間變為“零距離”,師生交流變成情感溝通和心靈交流,有效拓展思想品德的學習空間,大大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質量。如“財產屬于誰、留給誰”一課,教師可以留一個財產糾紛的案例作業,讓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如QQ群里交流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查詢財產所有權的相關知識,拓展一下思索角度和案例分析思路,帶著對相應法律條文的疑問在百度里查詢獲得解答。學生通過相互討論交流,不斷辯論和觀點同化,逐步形成一致的案例分析結論,這也達到了課后信息技術整合空間的教育教學效果。其實,這種形式的網絡學習研討教育空間,已經廣泛應用到各學科的課后網絡學習教研中,筆者也深深感受到這種信息技術整合形式的優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這種課后的網絡學習活動,這對于提展學生知識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所有知識內容,增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和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力,增強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4巧妙應用信息技術整合,彌補學生生活體驗

初中思想品德課有很多案例分析和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示范、模擬作用,可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情融合,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想品德活動當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財產屬于誰、留給誰”一課,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個精典案例,然后引導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證人等,進行一堂“模擬法庭課”。這其中有很多環節都需要多媒體課件及時呈現新的案例審判提示和下一步的辯論“機關”,讓學生由剛開始的思路不明確、條理不清晰到表達流利、辯論激烈,猶如身臨其境般體驗財產所有權案例的背景原因和結論,掌握此類法律條文應用范圍和適用條件。同時,也讓學生明確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財產繼承權,應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要尊重別人的權利,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既要享受權利,又要自覺履行義務,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篇(10)

2.新課程改革旨在培養綜合型人才,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現行的考試制度下,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任課教師會更傾向于效率更高的講授法。對一些老教師而言,往往會拿著新教材,憑借以往的經驗,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授課。在部分校方人士看來,新教材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舊教材更有利于學生參加高考,迫于家長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壓力,有的學校也更加傾向于使用舊版教材。這就使新課程改革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上一篇: 教師通識培訓總結 下一篇: 幼師實習自我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 色一情一伦一区二区三 | 一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日本三级 | 亚洲百合片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