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文化功能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25 10:43: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德育的文化功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德育的文化功能

篇(1)

宿舍文化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一定影響,在新世紀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宿舍――這個學生第二課堂育人功能是否充分發揮,直接影響到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德育工作者的重視,探討宿舍文化建設的德育功能,成為新時期加強高校德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內涵及構成

“宿舍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宿舍為主要活動空間,以課余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該文化使宿舍成為學生美化生活、優化環境、獨立價格的成長的搖籃。” [1]

“宿舍文化是學生宿舍內的一種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在思想特征、價值取向、行為趨勢、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獨特屬性和功能的文化類型”。 [2]一般來說,宿舍文化基本上可劃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個方面。

宿舍物質文化指的是學生宿舍內的物質環境。它包括宿舍的整體布局及硬件設施。比如宿舍各種學習、生活、床上用品、生活用品擺放習慣、宿舍整體的裝飾布置、宿舍衛生的定期清掃和保持等。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去向,體現了觀察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宿舍其他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展現了宿舍的外在形象。

宿舍精神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員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及思想意識形態。它包括舍友們在活動中彼此開成的言語及非言語的溝通、宿舍藝術活動及其成果及認知方式、創造能力、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

宿舍制度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員在日常學習、生活的交往過程中開成的社會關系及調控這些關系的規范體系。

二、大學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

良好的舍風可以促進校風、學風的形成,進而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宿舍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具有陶冶、激勵、規范、輻射、凝聚等作用,歸根結底就是育人功能。因此,大學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功能,其德育功能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引導功能

宿舍文化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載體,同校園其他文化一 樣,對宿舍成員的行為具有導向和同化功能,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有著深刻的影響。

眾所周知,大學時期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個人的觀念意識尚未完全定型,道德^念尚不完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宿舍文化對大學生三觀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導向和同化作用,它就像一根無形紐帶聯結著每一個成員,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品行、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其中,積極健康的宿舍文化能營造出優美的宿舍環境 、濃厚的文化氛圍,激勵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和生活情操。

(二)心理調適功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是自然、社會和心理三者活動的統一體,人的任何一種活動都會伴有心理現象的出現,大學生思想方面的問題,有很多與心理因素有關。人的心理是需要調節的,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來自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競爭壓力 ,心理較為脆弱,更加需要調節。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圍有助于調節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有利于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有利于宿舍成員間建立和諧愉悅的關系。

(三)規范約束功能

宿舍文化對學生的行為有著一定的規范作用和約束力.這種規范既是一種硬性約束又是一種軟約束。宿舍的明文規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學生的日常行為 ,它不僅影響全體成員的感覺、認識、情緒、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而且從整體上影響全體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

(四)激勵功能

宿舍文化具有激勵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對學生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和激勵,能促使宿舍成員積極奮進、克服困難、開拓創新。特別是當宿舍成員遇到困難時,宿舍文化會成為學生追求理想與發展的力量源泉 , 給學生以信念的支撐。同時.在宿舍中形成的共同需要與目標對每個宿舍成員都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從而使宿舍每個人都把內在潛力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三、創建良好大學生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徑

第一 ,制定和完善宿舍項規章制度

俗話說“不依規矩,無以成方圓。”規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據,一套健全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宿舍規章制度,會促進宿舍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保證學生有一個良好有序的生活環境,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宿舍文化朝著健康文明、規范的方向發展,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二,打造良好宿舍環境

宿舍環境是宿舍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宿舍環境會促進宿舍成員身心健康。心理學研究表明,當環境作用于人的大腦時 ,會產生相關的感覺 、知覺 、表象 、思維 、需要 、意志等 ,從而影響著人的活動。當良好的環境作用于學生時,學生可以在思想上得以感化,情操上得以陶冶,精神上得以升華。

第三,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

篇(2)

關鍵詞:德育功能校園文化 情感陶冶校風

校園文化是一個特定性的區域性文化,是學校長期形成并為全體師生員工所認同的校園精神、校園制度和校園的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校園文化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和成功的關鍵。因此,了解校園文化的層次、結構和功能,把握校園文化的特點,強化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顯得格外必要和迫切。同時體現一個學校的校風風貌。

一、德育功能在校園文化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隱性課程,具有暗示性和滲透性的特點。校園文化對學生品德形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種無聲的命令,無言的教育,是感化學生的熔爐,對學生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它與顯性課程相配合,成為學校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也是學生實踐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德育功能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是一種改造人的主觀世界的行為實踐活動,通過實踐能夠培養人的思想品德,完善人的主體人格。校園文化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導認知功能,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區文化,具有鮮明的精神文明和德育特性。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廣泛而有益的興趣愛好,追求高雅新美的文化品位,塑造活潑開朗的個性品質,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健康成長。

(二)規范行為功能,校園文化是由校內師生自發組織創造和享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氛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內師生的道德風尚、精神面貌、行為方式以及文娛活動的水平。一方面校內師生在校園文化當中生活,必然受到有形的或無形的、有明文規定的或無明文規定的等各種規范的要求和制約。另一方面,受群體效應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他會不斷調控自己的行為,逐步融入到群體之中,最終成為群體中的一員。

(三)陶冶情感功能,情感陶冶是指自覺地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直接的理論輸入,而是通過創設各具特色的校園生活、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以及各種生動活潑的文化藝術活動等形式潛移默化進行的。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生活,能夠使學生豐富的情感合理地釋放出來。通過墻報上的《弟子規》《三字經》、小報《雷鋒精神》、壁畫《錦繡山河》等形式把德育內容展示出來;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朗讀詩歌、聆聽音樂、欣賞畫展、觀看電影等,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不知不覺地被校園文化所展示的風采中鮮明的導向所感染,從而激發欲望、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娛樂精神、優化素質,逐步成為一個在衣著服飾、言談舉止以及理想追求、心靈品格等方面都符合學校教育要求的合格學生。

(四)實踐鍛煉功能,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也是學校德育的主體。學生在校園中接受學校德育的同時,親身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的實踐中,使之具有了自我教育、自我鍛煉的功能。校園為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大舞臺,為學生創造了各種表現自我的機會。他們從中可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找準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可以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自我組織管理、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獨立自主、自我調控的能力,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內部潛能。

(五)凝聚激勵功能,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體現在師生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方面,更體現在師生參與和創造校園文化的交往活動過程之中。在校園文化的實際活動中,學校的好人好事、決定決議、時尚風尚以及社會新聞、時事政治等,都會通過校園中的廣播站、黑板報等形式迅速傳播開去,并在學生中產生共鳴,形成聯動效應。只要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占領了學校陣地,就能抵制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潮對學校的滲透和影響,凈化育人環境。

(六)生態性功能,首先表現于它可以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環境觀,二是規范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合理調節人類自身的行為,改善人與環境的關系,培養一代“大自然善良公民”,樹立全社會“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新風。

在一定意義上講,學校德育功能創造的成果折射出優秀的校園文化。也可以說,校園文化是在學校德育功能的引導下開展起來的,學校德育賦予它以核心內容和本質特性。校園文化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質、文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政治方向、改善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等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隱性課程的教育作用,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認識德育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將其潛在的功能盡可能地發掘出來。

二、學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園文化的幾點看法

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中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如:一些學校教職工缺乏對校園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過分強調智育而忽視德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仍不完善,有些制度沒有得到實施;硬件設施建設不全面;有些學生對文學文藝活動缺乏自主性和參與性;有些學生心理負擔過重,但又得不到及時疏導;在個別學校甚至出現了健全人格培養方面的空白,致使學生違法犯罪案件屢有發生。本人對強化學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園文化談幾點粗略的看法:

(一)加強對校園文化的管理和引導,一個學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狀況、校園精神和文化氛圍的形成,與學校領導的態度和導向有著極大的關系。怎樣強化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呢?首先要提高認識、積極引導,使之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其次,教職員工認真落實德育大綱精神,轉變教育觀念,切實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形成黨政領導齊抓共管的態勢,從體制上保證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再次,加強對校園文化的管理和引導,把握校園文化的功能、層次、結構、趨勢,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從整體上優化設計,充分考慮學校、教師、學生三個維度的整合效應。此外,要教育全體教職工都肩負起德育的責任,克服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

(二)加強學校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優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學校的各種建筑和設施,都應精心設計,合理布局,既要體現藝術性給人以美感,更要富有教育意義使人從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啟迪。同時,完善各種咨詢教育體系,包括學習咨詢、心理咨詢、發展咨詢等,使之成為學生健康發展和學校正常秩序的保障體系。蘇霍姆林斯基曾就校園環境建設說過這樣一段話:“無論是種植花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校廣播,我們都將從審美的角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的遠在目標。”

(三)加強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文明健康的校風,推動校園文化的良性發展校風是學校的精神面貌,是折射一個學校德育功能的面鏡子,是由全體師生長期努力、集體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隱性的精神狀態,體現著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治學風尚。學校應當高揚主旋律,抓好校園政治性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從而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精神;通過嚴格的常規管理和紀律約束,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培育優良校風。

(四)加強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聯系,貫徹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的思想,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校園文化不是一種圍墻里的封閉文化,必須與社會文化、家庭文化密切結合,形成一股正向的“合力”,方能更好地發揮其德育功效,產生互動效應。具了解,諸如北大、清華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高校,在雙休日、節假日已成為了父母們帶著孩子旅游的熱點。這恰好說明優秀校園文化對社會的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同樣,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各種社會思潮、各種時尚潮流都會在校園引起震蕩。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就要加強它與社會文化的聯系,如邀請教學、藝術、政治、經濟等領域卓有成就的人物(特別是從本校畢業的同學)為學生做報告,或是主動爭取文化部門的支持和幫助,開展一些活動,既為學校開展課余文化活動起示范和推動作用,又能讓學生了解圍墻外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

學校德育功能真正折射出的校園文化。它既是一種客觀現象,也是一個活動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德育為目標的校園文化,始終與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的養成息息相關。校園文化既是學校德育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不斷提高學校德育成效的大有潛力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是折射學校德育極其重要的載體,依托這個載體,學校德育能夠更加實實在在和富有成效地開展起來;校園文化也是折射學校德育極其有效的一種途徑,通過這種途徑,學校德育能夠更好地拓寬教育渠道,使學生的德育生活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生動有效;校園文化還是折射學校德育極其重要的一個實踐條件,利用這個條件,學校德育更加符合知情意行發展的教育規律,真正收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品德的功效。

篇(3)

隱性課程是相對于顯性、正式課程而言,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即學校情境中以間接內隱形式呈現的課程。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正式課程教育,但也深受長期生活其中、可感可知、具體生動校園環境的影響,從校園硬件文化到軟件文化,都提供了一個參照系,傳遞出豐富的德育信息,給學生以暗示和導向。那么,如何發揮校園文化中隱性課程的德育功能呢?

一、充分開發校園硬件文化中隱性課程的德育功能

校園硬件文化中的隱性德育課程,是校園軟件文化的物質載體,主要指校園建筑布局、景觀設計、生態環境、館室布置等因素對學生思想品德發生潛移默化的隱性作用,這種因素構成了校園文化的實體。

校園建筑、環境設施并非是毫無生命和感彩的客觀物體,而是德育精神的物化體現。正如羅蘭恩特?梅根所說:“課堂是一個幽靈縈繞的地方或場所”,其中的幽靈之一即是“建筑師的幽靈”。校容校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者的道德追求、價值取向等,通過這些具體物體可以展現學校的鮮明個性和精神,從而帶來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德育滲透作用。

例如,用校訓標語懸掛校門,展現學校精神的雕塑屹立校園,中外著名科學家思想家的肖像、警句格言裝飾教室、走廊,當地特色企業文化點綴墻壁、命名班級等,會使學生自踏入校門那一刻就明白學校倡導什么、追求什么。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在他周圍――走廊墻壁上、教室里、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環境、用豐富集體生產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努力營造出諸如“讓學校的墻壁也說話”的教育情景,讓校園硬件文化發揮一種“無聲語言”的隱性德育功效。

二、深入挖掘校園軟件文化中隱性課程的德育功能

校園軟件文化中的隱性德育課程,是校園硬件文化的實際內涵,主要指校風班風、規章制度、集體輿論、人際關系等,是校園內特定的風氣和氛圍,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因素,也是最具滲透力和最持久穩固的一種德育元素,其集中體現了學校的歷史傳統、精神風貌以及學校成員共同的目標追求、價值體系、道德情感和行為模式。

創設校園軟件文化需要學校全員通過共同努力實踐,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積累校風傳統、構筑群體認同的意識體系,如開展各種內容豐富、格調高雅的活動等,逐漸形成彌漫于整個校園并體現學校風范正氣、蓬勃健康、進步文明的文化氛圍,并經歷史積淀、選擇、凝練、發展,她所承載、倡導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已浸透、附著在校園內的各種環境元素及其成員身上,同時賦予學校以特有的個性魅力,使生活其中的每位成員都默默地深受啟迪、感悟,從而又增強了校園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

例如,我們時常發現:骯臟雜亂的場所隨地吐痰、亂扔雜物的行為就很難杜絕,桌椅東倒西歪、墻壁不潔不雅的教室容易使學生思想懈怠、紀律松弛;但進入優雅整潔的場所,無需任何提醒或禁令,會自然而然檢點自己的行為,扼制不文明、不健康、不道德的舉止。這對校園中物質環境、制度設置、師生交往等隱性德育課程都滲透著學校的道德要求與教育意志,通過暗示、輿論、從眾等特殊機制,對學生的道德行為起到重要的約束、規范作用,從而產生潛在的心理壓力和動力,自覺感受到這種要求并按照這種要求去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使這種影響不帶有強制性。在這種校園文化氛圍中,學生體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道德主體,從而主動接受外部影響,而不帶有任何逆反性。

篇(4)

二、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發揮的作用

因為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折射,建設良好的宿舍文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產生巨大的作用。就是在大的方面來說,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的好壞,也會影響到高校德育工作能否順利開展。良好的大學生宿舍文化對學生的發展和學校德育工作的展開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協調宿舍成員關系,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大學生為了知識,遠離家鄉,在身心上必然會產生一定的不適應,建設良好的宿舍文化,通過共同的生活和學習,可以促進宿舍成員的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同時使他們互相信任和團結,正確面對生活中不良情緒。

2.培養宿舍成員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因為學生群體構成的不同,大學生往往來自于不同的教育環境和家庭背景。雖然在新時期,大學生數量擴大,但作為較優秀的學生群體,各自身上都存在著一些積極向上的品質和素養。學校文化在正面提倡主流的價值觀的同時,宿舍文化也在各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

三、大學生學生宿舍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宿舍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良好的大學生宿舍文化,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的形成,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都有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建設,必須認識到大學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明確宿舍文化在高校建設和發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1.完善宿舍設施

大學生宿舍是大學生宿舍文化的載體,建設良好的大學生宿舍文化,離不開良好的宿舍這一“硬件”的支撐。大學生宿舍是學生除了教室以外的最主要活動場所,因此,我們應完善大學生宿舍的各項設施建設,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環境,完善的生活服務機制,必需的文化活動場所等。

2.創建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

宿舍文化思想方面的建設,不能只靠單純的說教。因為大學生群體知識水平比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對傳統的那種單純地以說服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法內心存在一定的抵觸,大學生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先進性,高校必須抓住其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進行思想政治工作。通過開展以宿舍為單位的美化比賽和評比活動,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使他們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

篇(5)

在高職院校中,校園文化是一種專屬的文化形式,其很全面的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共同的價值取向以及思維行為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所以應該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加強實現途徑研究,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一、高職的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

1.過于強調硬件設施的建設。高職院校的辦學力量以及辦學的規模逐步擴大,高職的發展建設越來越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現在存在一定的問題,只是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卻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設,這樣就會造成校園文化的功能的不健全,同時,硬件設施不具有高職院校獨特的文化理念以及規劃。

2.建設和管理缺少人文的關懷。現在,高職院校中,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生開展精神文明的活動很少,學生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人文關懷以及文化氛圍,校園文化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3.活動開展的內容單調層次較低。高職的校園文化缺乏針對性,是局限的、片面的。更多的是呈現出娛樂化的趨勢,課外活動的開展缺乏思想性和藝術性,并且層次較低,內容單調。

4.經濟活動的因素弱化了育人功能。學生受西方自由思潮的影響很大,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誤導學生的錯誤思想,影響了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

二、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

1.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健康的心理。學生可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培養積極向上的態度,增強進取心,同時校園文化可以擴大學生的交流圈,擴懷,幫助學生健全完整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

2.規范學生的行為,形成認知導向。在校園文化的活動過程中,學生以及老師一定會受到有形的或者是無形的種種規范的制約以及要求。這種規范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按照規章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的習慣。

3.增強團體協作精神,強化集體意識。校園文化的開展要求學生注意互相之間的協作,由于外部環境的壓力以及個人的發展要求,學生必須要處理好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從而增強了團體的協作精神并強化了集體意識。

4.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校園文化與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各種各樣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合理的釋放豐富的情感。同時校園文化具有審美性,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審美情趣。

5.幫助學生樹立競爭意識。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學生是行為的主體,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鍛煉自己的能力,為畢業后的工作能力和表現打下基礎。

三、實現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的路徑

1.強化精神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具有導向性的作用,應該得到充分的發揮。首先,要確立好正確的指導思想,把握好正確的導向以及價值的取向。應該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優秀文明的主導,讓高職學校的師生自覺的抵制腐朽和落后并且抵制消極的外來文化。其次,要幫助師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以及道德觀,調動學生的創造性以及積極性。最后可以運用先進人物的比較典型的實力進行宣傳教育,強化高職院校中精神文化的建設。

2.強化制度文化的建設。在高職院校中,各種制度能夠形成獨具特色的制度文化,有強制性、科學性以及規范性等特點。首先,要正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使人文精神在原則性的基礎上體現出來。其次,依照教育的規律,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的發展,任何活動都要從學生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從而為學生制定出“量身定做”的規章制度。最后,應該加強對規章制度的管理工作,要保證制度的公平和公正以及嚴格的執行。從而可以形成具有人本主義特點的全面的協調發展的高職校園文化制度。

3.強化行為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其校園文化是通過行為文化的形式進行開展活動的。第一,應該充分的利用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成長需要以及個性特征來進行對校園文化活動的設計和創新。第二,應該積極的去吸取那些具有一定的時代特性的文化元素,按照水平高、層次高以及品位高的要求進行設計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活動內容。第三,應該掌握好活動開展時機,利用那些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紀念日或者隆重的節日開展弘揚民族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決心和態度。

4.強化物質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的物質方面應該加強的是對基礎設施的優化,提高硬件設施的人文內涵。第一,應該注重文化的藝術性以及思想性,既要有規劃,又要融入文化底蘊,提高文化品味。第二,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物質建設應該有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在網絡文化的方面,首先要加強網絡文化與校園文化相互交融的研究;其次,應該加強制度建設以及監管;最后,加強網絡文化的服務功能的發揮,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問題。

5.加強輿論宣傳的建設。高職院校中,校園文化離不開輿論的宣傳。首先,把辦學的理念、制度規則、行為準則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信息進行大力的輿論宣傳,這是高職校園文化的精神主體。其次,應該加強引導宣傳媒體,讓媒體進行廣泛的傳播,從而增強與人的可持續性,讓高職學生在輿論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和熏陶,所以一定要加強輿論宣傳的建設,促進學生積極發展。

四、結語

在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學校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克服并且消除在發展的過程中的出現的不利因素,在教育功能上要加強德育功能的發揮以及基礎設施等硬件的建設,做好相應的規劃,營造出良好的氛圍,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劉華.試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教育探索, 2015(05).

[2]李世清.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5(22).

篇(6)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重視的是有高素質,高道德修養的人才,而不是空有文憑實則道德素質低下的人。這就說明,道德素質的重要性。所以培養道德素質要從小學生抓起,只有在小學生的學習階段打好基礎,才能為接下來的道德教育奠定基石。這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語文教學德育的功能,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1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德育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和先進的人物事例,所以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吃透語文教材中思想教育部分,在講課過程中穿插著榜樣事例。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聽故事的同時掌握語文知識點,還可以教導學生如何成為一位被世人敬佩的人。教師同時要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成分,讓學生看到小學語文教材潛在的、德育的內涵,并且教師要把這些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在小學生剛入學時,教師就應該用孔融讓梨、雷鋒無私奉獻等故事來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知道凡是以人為善,謙虛進步。當然,教師在挖掘德育內容時還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不能單純地講解,呆板的引入,而是要以新穎的方式,幽默的語言來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其真正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從思想上理解和接受教師的德育活動,并主動配合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小學生理解教材的能力比較低,只對教材中豐富的圖片和故事情節感興趣。教師在教學時要抓住小學生這一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解課文上的內容,讓學生不只對圖片或者故事情節感興趣,也對教師講的內容感興趣。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機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并用自己的語言生動的表達出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聽課效率。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小學生,讓小學生為了提升自身的素質而努力。

2營造濃厚的德育教學環境

小學語文的教學環境一般是在課堂上,學生只是從有限的空間里獲得有限的知識,這種單調的教學環境無疑會造成學生的“學習”疲勞,逐漸降低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那么就更不會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了。所以教師要注重對教學環境的利用,課堂和室外相結合,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營造濃厚的德育教學環境。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主要的渠道,課外教學起到輔助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主要渠道的作用,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識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設立情景短劇,也可以結合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在課堂中進行討論。在設立情景短劇時教師應該把學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作為參演人員,令兩部分作為辯論的主體。可以以“幫助他人”為主題在課堂上就表演的這一主題進行辯論:如何幫助他人?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幫?怎么區分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了解到在他人陷入困難時首先判定這種困難是“正義”的困難還是“邪惡”的困難,其次在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是否應該幫助。同時為了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教師也可以在室內張貼有關德育的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的畫像,用榜樣的事例教育小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根據語文的教學要求定期開展德育專題系列講座活動,讓班主任定期的召開班會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也可以組織植樹種草和看望老人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對學生道德觀念,道德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增加愛心,體會道德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

3聯系社會實際,加強德育滲透效果

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所以在進行德育的教學過程中要把德育教學和社會生活相結合,充分聯系社會實際,加強德育滲透效果。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能力和寫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只是單純的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對學生不同的問題進行解答,采取“填鴨式”教育,不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也不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學生在這種教學理念下只是以自己的成績作為衡量自己素質的標桿,無法真正認識自我價值,甚至有的學生會把學習成績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和動力,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小學生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如果給學生灌輸的是以成績為主的思想那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會造成性格的失衡。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先學會做人,之后再學會學習。聯系社會實際教師要做到挖掘時政熱點以及發生在學生周邊的故事,結合語文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學校門口經常可以看見很多乞討的人,其中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有一些人思想品質低劣總想著“天上掉餡餅”的美事,于是采取乞討的手段,欺騙大家獲得人們的同情心。教師可以以這件事情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采取正面的教育方式,用教材上的先進人物的事例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通過事例的分析,教師要告誡學生千萬不要有不勞而獲的心理,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同時作為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在教學中為學生樹立榜樣。總之,德育是小學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德育的內容,著重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思維,以學生的需要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質。同時教師也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德育的滲透效果,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德育的氛圍。

參考文獻:

[1]顏永平.從點滴做起——淺談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的滲透[J].新課程導學,2013,(18):12-13.

篇(7)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Network Culture to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PAN Weiguo, GAO Jing, SUN Jinxiang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10)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the network culture had a complex and far-reaching impact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ampus culture. Carefully stud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cultural analysis of network impact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of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of network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net culture to start,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view.

Key words network culture;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

網絡文化是指網絡上的具有網絡社會特征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以網絡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造。網絡文化的魚龍混雜、包羅萬象,對身處高校的大學生產生了復雜而深遠的影響,并逐步滲透、影響著高校校園文化,逐漸成為高校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文化猶如一把雙刃劍,在豐富大學生課外生活、增長知識本領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正確認識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提出科學合理的育人策略,是當前高校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1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高校校園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碰撞的載體,同時也是網絡文化傳播與發展的重要領域。網絡文化在高校的傳播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綜合各種調查結果顯示,網絡,這把“雙刃劍”最終對大學生產生了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的影響。

1.1 積極影響

(1)活躍了思維能力。互聯網絡空前的開放與自由,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平等、自由的虛擬環境。豐富的知識、各色的人物、多樣的觀點,開拓了大學生的視野,為大學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創新性提供了信息保障。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與不同領域、不同年齡、不同膚色的人交流思想、發表觀點,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活躍。

(2)提升了綜合素質。信息多樣化、知識多元化的網絡,為大學生鞏固理解舊知識、了解把握新動態、開拓創造新信息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社會去接觸了解更多的現代科技知識,從而豐富大學生的知識體系,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3)拓寬了社交渠道。網上的交互性、虛擬性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大學生通過各種交互性的網絡平臺接觸到各種優秀人物,像學者、智者或一些對某些問題具有獨特見解的人,將社交面從校園擴展到了網絡世界,也因此學到了更多知識,提升了社交能力。通過參與網絡文化溝通交流,大學生與無數其他個人乃至世界進行普遍的跨時空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擺脫地域和民族的狹隘性,拓展自己的社交渠道。

1.2 消極影響

(1)影響大學生的個人價值觀。面對網絡上各種與傳統文化相悖的文化,由于青年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我國現在又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思想價值觀念處于激烈的動蕩和交鋒之中,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網上內容所隱含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在價值觀上產生傾斜。這甚至導致部分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觀念淡化,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公德水準下降,思想認識混亂。

(2)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網絡社會“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使圖像、文字甚至人以數字的終端和符號顯現,很難確定網民的身份,因而很難對網民的行為加以有效監管。面對網絡世界的秩序漏洞,一些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往往抵制不住一些不良信息的誘惑,再加之網絡世界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對這些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會很大程度上造成不良影響,從而使個人的思想觀念發生扭曲。

(3)影響大學生正常社會交往。當代大學生使用網絡的頻率持續上升,影響他們對社會、他人以及相互間關系的判斷,導致他們一方面對網絡極度迷戀,同時又感到孤獨和郁悶,患上信息孤獨癥。大學生在互聯網絡創造出的虛擬環境中,體驗著一種虛擬的情感,沉醉于虛擬的滿足中,利用虛擬的“人機交往”替代實體的“人際交往”,這造成了大學生對于近距離溝通的疏離,忽視了近在咫尺的親情和友情。

2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

2.1 塑造文化思想,夯實德育教育

塑造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培育學生健全人格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體現。大學生通過校園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文學、歷史、法律和心理等知識,全面認識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認真思考時代車輪發展的方向,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增強自己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選擇能力。通過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等,對成員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精神風貌等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成為鼓舞師生開拓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鞏固和擴展師生員工的集體自豪感和歸屬感。優良的校園文化是催化劑,能充分激勵大學生對崇高理想的執著追求,提升對祖國和人民的貴任感與使命感,激發每個學生高昂的學習、工作熱情。

2.2 培養科學思維,拓展智育教育

高校傳承知識、整理知識和創新知識,是知識的集散地和創造源,更是社會高級人才的培育基地。高校校園是科學文化氛圍最為濃郁的地方之一。各學科、各領域的前沿知識在高校交叉融合,因此高校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濃厚的知識性。校園文化活動充斥校園各個角落,處處彰顯其激情和感染力,大學生們能夠在良好的學術氛圍中,感受積極嚴謹的治學態度,學習扎實寬廣的科學知識,掌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養成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最終培養務實的科學態度與邏輯嚴謹的科學思維。

2.3 將智育與德育緊密相連,提升綜合素質

高校文化能夠將高校教育資源和成員行為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將高校的智育、德育體系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用文化熏陶氣質。校園文化中古今中外多學科和知識的碰撞、交融,可以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增進智慧。學校開展的各類學術講座、文體活動等,既是學生了解、認識世界的窗口,又是增強對人生、對世界、對社會認識的重要途徑,可以獲得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高校文化對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對智育、德育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掘了教育資源中蘊含的強烈的教育性、積極的約束性、特有的激勵性。身處高校文化中的大學生能在汲取豐富的知識同時,感受文化環境的熏陶。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結合、智育與德育的結合,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發展創新知識、追求真理,不斷超越他人與自我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競爭與生存意識,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最終提升綜合素質。

3 網絡文化影響下的高校育人策略

當代社會,面對網絡文化對高校大學生、高校文化的沖擊與影響,高校應當積極發揮文化的育人功能,將產生積極影響的網絡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中,同時剔除網絡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強化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3.1 加強網德規范教育,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加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學術道德、生活道德的規范和教育,不僅是網絡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現實社會對大學生道德的要求和期望。在網絡文化中東西方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并存,特別是充斥著各種帶有政治性或以己為上、個人主義價值觀等不良信息,制約和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教育和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地分析、鑒別網絡文化,明辨是非、分清好壞的就顯得尤為重要。

3.2 加強網絡建設管理,構建健康校園網絡環境

網絡已經成為今后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高校在認清網絡發展的重要意義后,因當先行一步,要加大對網絡的基礎建設力度,在人、財、物上予以支持,維護校園網,服務廣大師生。網絡工作負責部門要根據國家互聯網管理的有關法規,嚴格制定高校網絡行為準則;要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及時關注互聯網信息,加強校園網的管理;要引導網絡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作用,加強管理,做好網絡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減少和抵制其負面影響。

3.3 提升網絡文化品質,建設優秀高校校園文化

高校要高度重視校園網絡作為開展學術活動、增進學術交流、啟迪學生智慧、拓寬學生視野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積極開展科技、文化、學術、藝術等網絡活動;要積極開展高科技含量、高品位藝術、高格調文化的網絡活動;要認真設計各種活動,建立學生喜歡的各種網站,從學生需求出發,精心設計,形式新穎,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構筑起網上網下互動、課內課外互補的良好局面;要在校園網絡倡導積極向上的精神,形成自我學習、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意識,在加強大學生學識、學術教育的同時,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術活動相結合,將理想信念教育與興趣愛好相結合,將個人需求與服務社會相結合,使高校網絡文化真正融入校園文化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受到影響,有利于學生成才和發展。

3.4 加強網絡文化隊伍建設,保障大學網絡文化建設

做好大學生育人工作,無論是在現實環境下還是在網絡環境下,關鍵在人。因此,高校必須建立起一支專門的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吸收有特長和學識的師長、學生等,積極參與,認真組織。并設立學生網絡自律組織,積極協助學校有關部門,開展網絡監控和管理活動。要堅持網上網下工作相結合,堅持老師學生相結合,堅持管理服務相結合,要經常組織培訓活動,不斷提高網絡文化工作者應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和水平。

基金項目:山東科技大學科學研究“春蕾計劃”項目“積極發揮大學網絡文化育人功能研究”(2010AZZ006)

參考文獻

[1] 郭加書.論信息化背景下的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山東社會科學,2010(8).

[2] 施永紅.淺議網絡文化對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沖擊與對策.職業,2008(24).

[3] 馮云恒.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1).

篇(8)

班級文化是班級的總體精神風貌,可以對學生產生激勵、規范和引導等作用。班級的文化不能夠只流于形式,應該發揮其原有的功能和意義。要提高班級的管理效果,就必須將班級文化內涵滲透到平時的德育教化過程當中去。古來賢之,都注重道德的重要性,一個人良好的行為操守不是與生俱來的,品質的形成會受到學校、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筆者認為,正確的處事態度是在學習生活中的實踐中逐步養成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初中的班級文化中滲透德育的教化功能,以培養中學生的道德情操,教育他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他們的個人素養,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命運。

一、班級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教化的功能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處事習慣對我們非常重要,養成一個良好的品性會是我們受益終生。學生步入初中學習之后,科目增多、難度加大,孩子們因各種各樣的挫折與困難,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時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初中生的德育宣傳教育引導,運用良好的班級文化來引導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行與道德操守。教師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發揮德育的教化引導作用,將宣傳德育的教學任務落實到實處。教師應在班級里加強德育宣傳工作,提高全班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為國家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優秀人才,有利于為我國的建設提供人才支持,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有利于增強國的整體品德修養,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加強德育教育在教學工作中的滲透,應該有針對性地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滲透一些德育的相關例子,利用各種具體的案例來教導學生們明辨是非,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使學生學有所得并可以學以致用。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不斷規范學生的行為,讓初中生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班級文化的熏陶和約束,加強德育教化,通過宣傳增強初中生的道德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發揮教師以身作則的作用,讓他們懂得為人師表的意義,促進本班學生在未來學習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筆者認為,德育工作的主要形成健康的班級文化氛圍,讓初中生嗯在活動中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規范了自己的言行。教師應以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為契機,組織各種班級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班級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閃亮舞臺。教師在班會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引導與教化,促進班集形成正確的風氣,推進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監督。把德育的理念貫穿到班級文化活動中,有利于讓初中生從內心去感受班級文化內涵,進而形成優良的班風班紀。

二、如何進行班級文化建設

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都參與到班級文化的創建當中去。比如,班級黑板報的繪制,可讓學生分組輪流完成,每一期都有特定的主體,在班會上可以上繪制成員進行展示與解說。或者是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前朗讀優秀文章,然后交流感悟,讓學生自主的獲取德育教化知識。良好的德育教化工作可以規范本班學生的品德和操行,使學生主動接受教育,追求更高的思想文化境界。教師在引導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班級規范的落實,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自覺維護本班班規,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筆者認為,出現了挫折個困難并不可怕,坦誠、承認錯誤、承擔脆弱才成長,學會敞開心扉、互相理解,是最為難能可貴的。班級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應該發揮溝通的作用,溝通的最高境界便是無言的理解,那時靜默的溫柔注視,是寸寸感動尊重的瞬間。

良好的班風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以德育人,做到有教無類,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為每一個學生都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班級的整體管理效果。教師要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立足于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充分的調動學生建設班級文化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實學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教學研究小結

班級文化建設少不了具體的班級口號,它作為班級和學生的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對學生成長有教化和引導的作用,使學生在不斷完成一個一個小目標時最終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大目標。班級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表現在為師生創設了和諧美好的教學氛圍,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環境,發揮了我們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中,增進了師生間的情感,使得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平等相處,有效的促進了班級文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趙小劍. 高校班級凝聚力建設的影響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費導刊,2007(4). 

篇(9)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重視的是有高素質,高道德修養的人才,而不是空有文憑實則道德素質低下的人。這就說明,道德素質的重要性。所以培養道德素質要從小學生抓起,只有在小學生的學習階段打好基礎,才能為接下來的道德教育奠定基石。這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語文教學德育的功能,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一、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德育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和先進的人物事例,所以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吃透語文教材中思想教育部分,在講課過程中穿插著榜樣事例。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聽故事的同時掌握語文知識點,還可以教導學生如何成為一位被世人敬佩的人。教師同時要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成分,讓學生看到小學語文教材潛在的、德育的內涵,并且教師要把這些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在小學生剛入學時,教師就應該用孔融讓梨、雷鋒無私奉獻等故事來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知道凡是以人為善,謙虛進步。當然,教師在挖掘德育內容時還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不能單純地講解,呆板的引入,而是要以新穎的方式,幽默的語言來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其真正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從思想上理解和接受教師的德育活動,并主動配合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

小學生理解教材的能力比較低,只對教材中豐富的圖片和故事情節感興趣。教師在教學時要抓住小學生這一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解課文上的內容,讓學生不只對圖片或者故事情節感興趣,也對教師講的內容感興趣。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機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并用自己的語言生動的表達出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聽課效率。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小學生,讓小學生為了提升自身的素質而努力。

二、營造濃厚的德育教學環境

小學語文的教學環境一般是在課堂上,學生只是從有限的空間里獲得有限的知識,這種單調的教學環境無疑會造成學生的“學習”疲勞,逐漸降低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那么就更不會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了。所以教師要注重對教學環境的利用,課堂和室外相結合,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營造濃厚的德育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主要的渠道,課外教學起到輔助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主要渠道的作用,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識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設立情景短劇,也可以結合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在課堂中進行討論。在設立情景短劇時教師應該把學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作為參演人員,令兩部分作為辯論的主體。可以以“幫助他人”為主題在課堂上就表演的這一主題進行辯論:如何幫助他人?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幫?怎么區分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了解到在他人陷入困難時首先判定這種困難是“正義”的困難還是“邪惡”的困難,其次在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是否應該幫助。

同時為了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教師也可以在室內張貼有關德育的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的畫像,用榜樣的事例教育小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根據語文的教學要求定期開展德育專題系列講座活動,讓班主任定期的召開班會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也可以組織植樹種草和看望老人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對學生道德觀念,道德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增加愛心,體會道德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

三、聯系社會實際,加強德育滲透效果

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所以在進行德育的教學過程中要把德育教學和社會生活相結合,充分聯系社會實際,加強德育滲透效果。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能力和寫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只是單純的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對學生不同的問題進行解答,采取“填鴨式”教育,不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也不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學生在這種教學理念下只是以自己的成績作為衡量自己素質的標桿,無法真正認識自我價值,甚至有的學生會把學習成績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和動力,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

小學生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如果給學生灌輸的是以成績為主的思想那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會造成性格的失衡。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先學會做人,之后再學會學習。

聯系社會實際教師要做到挖掘時政熱點以及發生在學生周邊的故事,結合語文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學校門口經常可以看見很多乞討的人,其中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有一些人思想品質低劣總想著“天上掉餡餅”的美事,于是采取乞討的手段,欺騙大家獲得人們的同情心。教師可以以這件事情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采取正面的教育方式,用教材上的先進人物的事例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通過事例的分析,教師要告誡學生千萬不要有不勞而獲的心理,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同時作為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在教學中為學生樹立榜樣。

總之,德育是小學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德育的內容,著重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思維,以學生的需要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質。同時教師也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德育的滲透效果,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德育的氛圍。

參考文獻:

篇(10)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任務。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較高專業技能和良好社會道德、職業素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已成為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同于各普通高校的學生,生源的不同決定了他們特殊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等。相對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院校的學生整體素質不高,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不高,自律性較差。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虛擬網絡又占領了高職學生的生活空間,給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是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思考的問題。

一、高職校園文化與德育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所在,是全校師生的精神認同和歸宿。是在長期辦學實踐中,不斷創造、總結、凝練、升華形成的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成果的總和,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人文教化,即育人。高職院校作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高職校園文化即具備大學文化的共性,同時又具有職業性和實踐性的特性。“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辦學宗旨,也是社會的需求和學生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高職校園文化的導向所在。作為體現高職院校師生價值取向的特殊文化形式,高職校園文化應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德育需要教者和受教者雙方一起肯定并傳承一種被社會習俗肯定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規范,從而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受教育者內在的優良素養。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時代,德育都占據著主導地位。在高職教育中,德育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領者學生全面發展,實現高職的教育目標。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德育工作的辯證滲透關系

在高職院校的日常工作中,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高職校園文化為德育工作提供了環境和載體,德育工作伴隨著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而進行,通過校園文化的強大的感染力,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反過來,高職德育工作又為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提供了導向,指明校園文化建設正確發展方向。一系列以德育為主題的形式多樣的活動開展,又可以加深校園文化的內涵,推動優秀高職校園文化的形成。所以說,將兩者統一于高校育人的共同目標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對實現人才培養、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作用途徑和表現形式

(一)建設特色校園精神文化,發揮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導向作用

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學院辦學理念、學院愿景、目標定位、校訓、學院精神、校風、學風等頂層設計,反映了一個學校的歷史傳統、精神風貌、目標追求和行為規范,是學校校園文化的核心。建立符合學院特色的文化內涵與品牌的校園文化精神,可以對每個學生產生一種內在的感召力,引導學生發掘內在的潛能,并影響和約束著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拉動學生德育建設工作。如煙臺汽車工程職業學院“人車合一、平而不凡”的特色校園文化,將高職理念、優秀傳統文化、汽車文化、企業文化和地域文化融為一體,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分解和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將其結合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來,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成為特色校園文化的推動者和德育教育的受益者,對大學生具有精神激勵和價值導向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推動了德育工作的進行。

(二)建設和諧的校園物質文化,發揮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影響激勵作用

校園物質文化屬校園文化可直觀表現的層面,體現在學校的建筑風格、校園布局、景觀設計、工作環境等方面,是學院精神氣質的物化表達,人們可以通過這些來直接感受學校的文化。良好的育人環境無形中規范和引導著大學生的行為方向與價值選擇,激發廣大學生蓬勃向上的精神追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思想修養,為德育工作奠定了物質基礎。良好的景觀環境的設計、布局既是可感知的、美麗的景觀實物,提升師生的審美情趣,其中更蘊含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傳承著中外古老文化精髓,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特色雕塑、長廊更能彰顯環境育人的內涵。通過環境文化建設,實現環境育人、環境感人、環境熏陶人的德育教育效果,將良好的環境營造與學生的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思想修養,實現環境凈化心靈的德育效果,為德育工作奠定了物質基礎。

(三)建設科學嚴謹校園制度文化,發揮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約束作用

制度文化是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在制定和執行中反映出來的態度和價值取向,是學校師生員工對待學校制度的一種價值認可度。校園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園內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紀律準則。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各項工作正常開展的基本保障。學校在符合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制定的一系列教學、管理、服務等各項規章制度,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加以規范約束。通過建設民主法治、剛柔相濟的制度文化,來修正、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和價值準則。在經歷一個相對長期的對制度嚴格遵守的過程后,才能將約束變成習慣,將習慣變成自然。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和綜合素養,達到德育的目的。如在當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通過企業仿真實訓制度的制定,加強實訓制度文化建設,促使學生自覺遵守安全操作規程、“6S”衛生管理等各種企業管理規定,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為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變,做好充足的準備。

(四)建設形式多樣的校園行為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德育功能實效性

行為文化是學校日常生活中師生最經常、最直接感受和表達的校園文化形態,是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活動文化,主要通過師生的活動形態表現出來。作為高職院校,在傳授學生技能的同時,應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既是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生的價值所在。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經常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文藝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使學生有事可做,通過其感興趣活動的參與,展現自己的特長,增強其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們能遠離網絡的癡迷。另一方面,學生在參與活動、互相合作的過程中,團隊意識和溝通能力得到提升。座談會、勵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誠信教育等專題講座活動的開展,都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有效利用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網絡文化,開拓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多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逐漸擴大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生活的空間和覆蓋面,在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同時,也影響著高職院校傳統的辦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給傳統的高職教育方式和德育工作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校園文化建設與德育教育不斷融合過程中,學校可以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優勢,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努力開辟校園文化德育的新陣地。互聯網提高了傳統德育工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學校可以結合當前社會大形勢,根據學院的辦學宗旨和學生特點創辦優秀網站、特色網站。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放在校園網上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以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侵蝕,使校園網真正成為傳播先進知識的課堂。通過網上課堂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教學內容及各種有益活動,利用本校的局域網和鏈接一些著名的網站開辟“德育專欄”,如“時事追蹤”、“名人專欄”、“道德講堂”等,通過不同的欄目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料,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網絡成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德育教育的新載體。

作者:侯立芬 侯麗芳 單位:煙臺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旅游管理的相關專業 下一篇: 固定資產管理小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视频久 | 欧美最大在线观看 | 在线看AV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本之道高清不卡免 | 亚洲综合不卡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