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0:43: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時代的大學教育思想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內容多元化指的是網絡文化沒有中心性,除了包含多種文化內容之外,還有信息傳播的多樣性,通過文字、圖像、視頻傳播,方便受眾從多方面了解信息。
情景虛擬性指的是每個網民在網絡上表現出來的自己和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并非一致,網絡上表達的可以是虛擬的,是現實生活在網絡上的反映,但不是真實的存在。
文化功能滲透性是指網絡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來選擇對信息的獲取,但同時網絡文化也能間接地影響網絡主體。這種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經過長時間滲透慢慢對人的思想產生影響。
2.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可以豐富大學的生活,方便大學生獲取多方面知識,緩解心理壓力,開闊視野,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個性發展。
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各種思想觀念充斥,對正在成長的大學生而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對于一些思想觀念正確與否沒有判斷能力,早已沉淀的文化和觀念容易在外來文化面前產生動搖,造成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混亂,有的失去了自我,而有的又存在著自我觀念膨脹,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由于網絡文化的豐富性,一些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交流,出現了一批宅男宅女,這類人心理成熟比正常人要晚,缺乏生活中的獨立性,容易出現心理疾患。還有些青少年過度迷戀網絡游戲,有的為了上網打游戲出現輟學甚至搶劫殺人的惡性行為,這都是網絡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
3.網絡文化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對策
網絡具有多功能性,并且內容廣泛,深受大學生喜愛,在今天的思想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優勢,努力克服網絡文化的消極影響。因為網絡文化具有滲透性,因此在利用網絡文化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應該從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進行。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自己先掌握網絡知識,然后指導孩子正確地使用網絡,讓孩子利用網絡文化來拓展知識面,不能因為出現了有網絡問題的孩子就粗暴地杜絕孩子上網,這樣常常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反而使后果更嚴重。家長在指導孩子上網時,要幫助孩子選擇他們喜愛的內容,對一些低俗的、帶有暴力并容易上癮的游戲要進行約束。對孩子的上網時間也要規定,不能讓他們將所有課余時間用在網上,鼓勵孩子進行現實中的交流。
這里所說的“新時代”并不是一個準確時期,而是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這段我國經濟科技迅猛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的時期。尤其是近幾年大學生的生活狀況等各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之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必須適時地對其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主要應包括思想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政治素質教育、能力素質教育等。
一、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現狀
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與發展要受外部制約和內在轉化這兩個方面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是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特征。從外部制約即社會環境來看,改革開放尤其十四大以來我國呈現出極好的發展趨勢并不斷取得優異成果。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與完善,政治民主不斷向前推進,法制不斷健全,科技飛速發展。我國在黨的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這就為新時代大學生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有利條件。大學所設專業趨向多樣化,大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大學生的選擇也趨向自主化。另外,電腦、網絡也給大學生帶來不同的精彩。這些都促使著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但同時由于社會生活的豐富和復雜,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也不斷增加,有時會出現思想道德素質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現象。從內在轉化即新時代大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來看,有一項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顯示。
大學生的自身特點主要表現為“五強五弱”。
“五強”:一是主體意識強,對傳統的習俗和說教具有逆反心理;二是進取意識強,不甘寂寞、不甘平庸,勇于進取,具有“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三是接受新鮮事物和知識的能力強;四是個體競爭意識強;五是參與社會的意識強。
“五弱”:一是社會責任感較弱;二是親自動手的實踐能力較弱;三是集體主義觀念較弱;四是政治辨別能力較弱;五是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當然這份調查只能做一定的參考,不能全面精確的反映出新時代大學生的面貌。
新時代的學生的特點極易導致大學生出現兩種現象:第一種現象是狂傲。很多大學生自視過高產生一種唯我獨尊的心態,表現就是狂傲自大、目中無人,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尤為突出。第二種現象是頹廢。這類學生的心理素質極不穩定,情緒波動較大,很容易產生低落情緒,甚至一蹶不振、自己看不起自己,特別是受到批評、遭遇挫折的時候,表現為自卑、無所謂、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等行為特點。對此一定要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同時我們更應看到并積極鼓勵與發揚新時代大學生的優點。從世博會及抗震救災中,我們看到了積極向上,熱情善良的大學生,充分顯示出了新時代大學生的堅強、勇敢、還有最明顯的純真與善良。雖然有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但通過網絡等便捷的通信設備,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能夠體察到世界上每個角落的歡樂與痛苦。新時代大學生表現突出的追求個性與無所謂的態度并非全是負面的。追求個性并非脫離社會,而是為了在社會中保持自己、展示自己。“無所謂”并非一切都無所謂,而是能夠分清主次,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新時代大學生看重的是精神上的財富,注重友情、富有愛心,追求更好的物質條件但不會在豐富的物質世界里迷失自已。由此可見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整體水平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應注意加強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
二、影響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因素
(一)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是指人們所處的社會條件的總和,也就是社會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這里主要指宏觀的社會環境,一般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及經濟生活條件、社會政治制度及現實政治狀況、社會文化及各種文化活動和大眾傳播媒介。新時代大學生所在的社會環境前面已有說明這里不再贅述。這樣良好的社會環境為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二)家庭環境。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贍養關系組成的最基本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學校,是個人成長的搖籃。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境,主要是指家長的思想素質和行為規范對家庭成員尤其是對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的影響氛圍。新時代大學生不論生長在何種家庭,首先物質生活上是無需擔憂的。另外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多了起來,若在家中受到過分溺愛就容易像溫室的花朵一樣經不起外面風雨的歷練。同時,隨著離婚率的上升,來自單親家庭的大學生也不少見,而單親環境若處理不好,會在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健康發展中起阻礙作用。
(三)學校環境。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傳播社會規范、道德觀、價值觀以及歷代積累的知識、技能,使之符合一定階級需要的人才的場所。大學不僅要傳授大學生們專業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使之適應即將步入的社會,豐富大學生的知識,活躍大學生的思維,即從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智能素質等方面來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四)自身因素。自身因素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內在因素。大家可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兄弟兩個,一個事業很成功,一個卻淪落入獄,當問及他們成功或墮落的原因時,他們的答案卻都是“誰讓我有一個落魄的家庭、一個坐牢的父親”可見面對同樣的環境態度不同、目標不同結果也會不盡相同。外部環境固然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是我們自己。
三、提高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方法途徑
(一)理論教育。
可以有針對性的開設專門的課程。開設如《心理學》、《哲學原理》等課程。這種方法比較系統,但同時應注意講課方式和技巧,如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進行講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深刻可以古為今用,而且濃厚的文化氛圍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也很受大學生歡迎;使用一些故事講道理,故事容易引起學生興趣而且令人記憶深刻;利用書本知識分析社會熱點,學以致用,這樣學生比較有積極性;還應定期開設專題講座。如開展形勢政策專題講座等;同時應注意將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滲透到業務課內。在進行科學文化教育的同時貫穿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在進行理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保證。概括地說,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效果和威力,“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但二者都要靠教師來體現。另外進行理論教育還要注重情感教學。因為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不同于其他業務課程,它既是傳授知識的認知過程,也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
(二)實踐教育。
這里說的實踐教育就是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其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實踐教育的具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要利用好各種實踐活動,如要求學生寫活動計劃書、活動記錄、實踐報告、實踐心得體會總結等,來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知與行從舊質到新質的轉化。
(三)建設優良校園文化。
對大學生來說最主要的環境就是校園環境,優良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大學生陶冶情操、構建健康人格,提高整體素質。建設優良校園文化應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其一,努力建設美化校園環境。布局合理的校園建筑,整潔簡約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設施,不僅能體現出學校的管理層次和辦學水平,而且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其二,健全制度,賞罰分明,鼓勵公平競爭形成良好學風。在大學里當升學壓力不如中學時,有很多人就會松懈下來,在大學里虛度光陰。為防止這種不良現象的出現,應積極采用各種考試制度,賞罰制度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促進良好學習氛圍的產生,進一步以良好的學風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其三,以多種形式促進良好精神文化的形成。如開展演講賽、運動會等活動,支持并合理引導社團的各種活動,倡導充滿活力,健康向上的文藝晚會,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也可利用名人名言框、標語牌等進行宣傳教育。這些可一起構成優良的校園精神文化,對提高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起到積極作用。
(四)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及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進行特殊教育。
教育只有針對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在學校教育中應注意幾方面有針對性的教育:其一,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不同的教育。如對大一新生進行入學教育,以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渡過大學生活等內容的教育為主,幫助大一新生減少盲目行為,具體來講可舉行大學生學習及生活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對大二、大三學生在鼓勵學習的同時也支持他們參加各種活動以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對大四學生,進行升學指導、就業指導等教育,鼓勵考研的學生努力學習,并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加以支持,對面臨畢業的學生進行就業知識心理指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就業意識,進而在社會中保持健全的人格。其二,應針對不同時期社會狀況開展教育。在國內或國際出現重大新聞,引起廣泛注意時,鑒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應適時開展主題性講座,使大學生能深入了解事件事實及背景,學會冷靜地思考問題。如,解讀十七大報告、針對抗震救災活動及舉辦世博會開展愛國教育,奉獻愛心教育等。其三,還應針對大學生進行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教育。對大學生易產生的戀愛問題、學習問題、交友問題、師生關系問題等以舉辦講座、座談會、選修課、心理咨詢等方式進行特殊教育。
“教育即解放,解放學生被禁錮的心智,解放學生被束縛的個性,使學生僵化的頭腦能異想天開,使學生萎縮的人格大方異彩,使學生的表情豐富起來,讓社會富強起來。”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何水清,我所親歷的西南聯大本科教育[J],中國大學教育,2008.10
[4]黃志堅,把守護良心納入思想道德教育范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0
[5]姜俊紅,心理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191頁
[6]劉強等,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邱偉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5-158頁
隨著90后的大學生漸漸已經成為在校大學生的主體,當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些90后大學生們的成長環境、社會影響、接觸的新鮮事物與思想等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們特有的性格和特點,這就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也是一門知識,但它與一般性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通過一定的內容、方法、手段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響,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
1.新時代大學生的顯著特點及成因
A.自信、張揚、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快
90后大學生成長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這一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很高。我國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家庭物質財富得到積累和豐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財力都在變大。進入大學前,不少90后都有一技之長,比如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等,再加上接觸新事物較多,所以在很多場合都表現出自信、個性張揚的一面。這些大學生從懂事開始,就與互聯網絡一起成長,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無論是手機、寬帶、MP3、MP4、數碼產品等,他們對新媒體的熟悉程度和親和力遠遠超過前幾代人,他們是全球化時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B.集體觀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社會責任感
這些90后的大學生很多都獨生子,長輩們生怕他們吃苦受罪,對他們疼愛有加,久而久之養成了這茬大學生什么事都以自己為中心、按著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習慣。小時候,家里就一個孩子使他們學會了一個人玩,缺少心與心的溝通與感情上的交流,從而導致他們養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讓、不知道什么是協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長輩們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長輩們包辦,“90后”們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離開父母到了大學校園他們就面臨著競爭的壓力,每天生活在競爭、受敦促的環境中,這些常常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由于生活中沒有經歷過風浪,致使他們的心理普遍比較脆弱。常因為一點小事受挫就出現學習動力不足、厭學等現象,嚴重者產生焦慮、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這就造成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為人服務的意識。
C.追求高檔次的物質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沒有耐性,有強烈的叛逆心理
90后大學生是在祖輩和父母的疼愛與呵護下長大的,可以說吃、穿、用、度幾乎是想要就可以隨時得到滿足的一代。這使他們養成消費觀念超前,欲望更強,背后支持消費的能力也更強。進入大學后,吃、穿、用、度中服裝、電腦、手機、IT產品等都追求名牌。另外,他們有自己的判斷是非觀點,敢于反抗,對父母、學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們不能接受的說法和規定敢于質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時反叛意識會出現偏差,比如一旦在學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電,有些學生(包括平時比較老實)便會通過起哄、制造混亂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一些學生對很多問題不能夠用社會化的思維來看待。動輒以民主、自由、權利為理由評價學校的人和事,卻往往忽視了社會常識。
2.新時代要結合知識教育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作為不同性質的教育形態,他們既相互區別又關系密切。知識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信息。各種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的,科學知識本身對人的精神世界、對人的成長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知識教育可以改變人、培養人。各類課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信息。知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知識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A.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
針對90后大學生特點,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素質。知識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國高校教育將各學科進行了分類,存在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因此,其他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無形地忽視了。據調查,韓國各大學主要是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如倫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培養具有資本主義法制觀念和高度民族責任感的公民。美國也沒有類似于我國這樣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獨立學科,他們是通過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所謂的“通識教育”學科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我國的知識教育課程中也包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夠重視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國古代,各種學術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載著德化教育功能。儒學理論之所以流傳至今,能夠深深地植根于億萬人民的心底,就是因為其具有經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針對90后大學生特點,新時代要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各科專任教師、高校管理層“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在歷史、哲學、藝術、建筑等人文或社會領域涉及的科目學習中往往采用較為直接的滲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學領域科目的學習中也會巧妙地滲透人文精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知識是思想政治教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堅實基礎。如今,各類院校按照學科分類開設了各類文化課程,這些課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如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關系密切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古人云:“文以載道”;“道”是指文學作品的內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文”若失去了“道”就喪失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文以載道”思想集中體現了文學作品的社會。自然科學的各類課程同樣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從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是現階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有效途徑。
B.充分利用各學科的相關知識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身就是一門科學知識。現在大學生課堂所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基礎課程以及與此相關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內容,都是經過人類社會長期實踐證明為真理的科學知識體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首先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與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相匹配的,沒有一定的知識教育,學生是無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的。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質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充分理解基礎上。知識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必然要求。科學的革命理論和先進的道德意識,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要被人們理解和掌握,必須普及和傳授大量相關的知識,使受教育者不僅理解革命道理的內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滲透的知識,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對象不僅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更要在對待相應思想理論態度上具有一定的堅定性,形成正確的思維能力與行為能力,并能夠自覺、能動地利用相應思想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
3.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社會環境結合起來
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文明環境相結合,利用文化環境中的文化精神來塑造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校的制度建設緊密結合,用社會主導的道德要求來設計制度,自覺運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用說理與規范教育結合的方式,進行滲入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因素緊密結合,用優秀的精神產品來滿足大學生的審美、精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滲入文化因素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與大學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誠然,大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他們在人格、地位上,與教師是平等的,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育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
融文化知識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性、生動性,使學生喜歡聽、愿意學,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緊密結合課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內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內涵,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比如,在講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時,就要學一些哲學、經濟學及社會發展史等方面的知識;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時,就要學一些人學、歷史學、社會學和人生價值等方面的理論。
[1]成 媛.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J]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7.04
[2]梁麗營.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12
[3]陳立思,高 翔.從人文社科課程設置看韓國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7.07
近年來,隨著我國傳媒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一種手機媒體的微信,剛一面世就成為了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大學生群體以其獨有的敏感性和活動性更是受到微信文化內涵淺顯易懂、語言形式豐富多彩、信息內容短小簡明等突出優勢的吸引,并成為大學生展示自我的一種平臺,在很大程度上對大學生原有的日常行為、思維方式、道德品質以及學習風氣等方面造成了影響。
一、“微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困境
大學生群體具有靈活的思維,并對新鮮事物具有很好的接受能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推進新型信息技術推廣與進步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大學生作為敏感群體,通常能夠及時掌握、了解信息文化,并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傳播、擴散的要求。因此,可以說大學生群體就是“微時代”到來的主要推動者以及引領者。除此之外,文化傳遞短小簡便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現狀,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了新的問題。因為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述正確的思想觀念這種形式進行的,主要方法是樹立正確政治思想觀念的楷模、通過感情渲染讓學生體會正確的思想觀念等,這種教育形式限制在教師為課堂主體進行單方面信息傳播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意愿的表達。學生和老師之間在思想層面缺乏了解,沒有良好的溝通,這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感和認同感。而隨著微博、微信的出現,更加深了師生間的代溝。大學生通過微博、微信能夠接觸到五花八門的信息,并且可以自由選擇符合自己主觀意愿的言論作為學習內容。相反,思想政治工作者因為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觀念、知識需求,更讓人尷尬的是,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學生可能早就知道,而學生掛在嘴邊的新名詞和新鮮事卻是教育者不知道的。
二、“微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啟發
更多的了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行為,能夠幫助教育工作者更好的選擇對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在“微時代”中,大學生喜歡通過微博、微信的方式,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體驗以及思想觀念展現出來。在微博上具有不同價值觀、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學生個體,可以通過即時信息與其他學生個體進行信息交換和傳遞。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微博賬戶都是一個信息的發出者,每一條信息都可能引發社會的關注和大眾的共鳴,并將具有相同價值觀或行為方式的學生群體聚集到一起,最終演化為群體行為和共同行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動開通微博、微信等“微時代”產品,積極對學生思維模式以及行為方式的充分了解和判斷,并發出自己的聲音、傳播自己的思想,通過合理的引導輿論立場,表現教育內容的正確性,給大學生樹立正確、先進的政治思想方式。對于完善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模式,促進校園和諧發展,提升師生情感,都能起到重要的幫助作用。
三、“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應用措施
1.樹立“微時代”新觀念,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微時代”產品以其獨特的交流方式,實現了對話者的平等溝通,這一方式間接的消除了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新媒體不斷變革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必須與時俱進,主動開通微博、微信等“微時代”產品,重新在發出自己的聲音、傳播自己的思想,要以先進的技術實現自身傳播文化思想的目的,同時教育工作者通過合理的引導輿論立場,表現教育內容的正確性,給大學生樹立正確、先進的政治思想方式。同時在以平等為交流基礎的溝通平臺能夠增強教育工作者話語內容的親和力,與傳統的單方面傳播信息的教育方式相比,新載體能夠更加容易的讓教育工作者傾聽、了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處事立場,從而讓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育方法,這將顯著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利用“微時代”新載體,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
微博、微信已經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的主要交流平臺,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想要順利的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就應該如入這片全新的“陣地”當中。要將新平臺看做新的機遇,將自身全面的融入到新環境當中,在新載體上實現與大學生之間主流意識、價值觀念的對接,在平等交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將學生的思維觀念向正確、積極的思想政治觀念上來。盡管目前新媒體上充斥著虛假信息與不健康的思想信息,但是作為一個信息交流平臺和溝通工具,只要使用者能夠始終保持正確、積極的使用方式和觀念,新平臺同樣會將輿論引向正確、積極的方面。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的加入到新平臺中,通過新載體向學生展示更正確、完善的思想政治觀念。
四、結論
結合以上分析與研究,筆者認為微信、微博等“微時代”在我國的出現和應用,對我國媒體事業、信息事業的發展是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的,雖然“微時代”的悄然來臨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但是作為一個良好的溝通與展示平臺“微時代”的道路同樣有助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對“微時代”認識的不斷加深,未來一定會有更加社會發展需求,提升大眾生活質量的“微時代”產品出現。
參考文獻:
一、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大學思政治教育中,輔導員仍然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負責人,雖然,最近幾年大學創辦是越來越多了,跟隨而來的學生數量也在逐漸增多,但是輔導員的數量卻并沒有增長。造成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不順利的原因有三點:其一是以上所說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秀老師及其缺乏。其二就是輔導員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也不是足夠深入,很多時候都是停留在表面,這種停留在表面的思想給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然是不足的。再加上當今的高校輔導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敬業精神。其三是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不規范,不合理。導致思想政治的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的時效性
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的就是時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目標就是時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都是教育的時效性,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方式、評價標準都存在局限,雖然高校輔導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放在首位,但是如果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一種任務,沒有敬業精神去關注學生對思想政治的縱向、橫向理解,這其實是變相的失去了教育的時效性。
三、高校輔導員如何利用新媒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新媒體時代是以微信、微博、網站等為代表,為廣大群眾提供自由、公平的言論平臺,廣受大學生的喜愛。而傳統媒體具有缺乏靈活性,范圍狹窄的缺點。新媒體的傳播速度是傳統媒體是不能比擬的,所以將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載體,能夠大大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大學生處于思想不穩定階段,個性比較張揚,在新媒體的平臺上,大學生能夠自由的提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情感,公平公正,客觀的評論時事政治,暢所欲言。下面就輔導員如何利用新媒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提出相應的措施。
1.創新性使用新媒體工具
大學輔導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該倡導學生廣開言論,讓他們養成使用新媒體工具的習慣。輔導員可以根據??際情況,開展多種多樣的的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學院可通過開通官方微博,班級可以開通微信公眾平臺,規定每個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不僅要積極展開討論,而且還要定時地做出總結,思想政治教育題材的選擇可以根據學生的校園生活實際情況而定,讓大學生在這種有趣的環境下更加熱愛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2.以新媒體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
不論是課堂上,還是事實討論中,教育的中心仍然是學生,在利用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時,輔導員要注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為防止學生沉溺于網絡,學校應制定新媒體規范使用的規章制度,保障學生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生命安全。假使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彈出了一些不健康的網絡信息,輔導員一定要及時進行清理,并且嚴厲監督,不要讓學生由于好奇,而引發一系列的嚴重后果。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后,另外輔導員應該及時找學生談話,盡早發現大學生中存在不良思想問題,做好防范工作,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媒體環境。同時,大學生自身要提高新媒體自律意識,規范網絡使用行為,強調大學生安全用網,在健康的新媒體環境中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得以提高。
3.加強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建設
對于辦學教育而言,大學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言而喻是至關重要的,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還是其他教育的師資力量,我國都還將有待提高。在新媒體環境下,要想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就必須得培養出一支擁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并且善于利用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的師資隊伍。
4.發揮大學生優秀代表的號召力
[中圖分類號]G641;G64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3)08-0136-02
一、引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網民中的微博用戶比例達到54.7%,手機微博用戶規模達到2.02億,即使用手機終端訪問微博的微博用戶高達65.6%。由此可見,微博已經成為中國網民使用的主流應用。高校學生作為網民的主流人群,其微博使用率正在不斷增長。而關于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尤其是針對微博中的大學生用戶群體。
筆者根據中國知網數據庫,對微博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論文的調查發現,一部分關注的是微博的媒體價值,研究如何宣傳和推廣信息;一部分關注的是微博的教育價值,研究如何將微博技術應用到課程教學過程中來提升教學效果。大部分研究者已認識到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對此進行了大量廣泛的研究。但是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缺乏系統化,急需開展進一步研究。
本文是在正確認識高校青年亞文化微博亞文化的基礎上,探究如何引導亞文化與高校主流文化相一致,研究微博文化對高校青年學生的影響及其在校園內廣泛傳播的原因,并共同作用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
二、微博在松江大學城學生群體中的擴散狀況分析
本次調查共訪問230人次,填寫問卷200份,有效問卷173份。問卷有效率為86.5%。下文對問卷收集到的樣本資料進行詳細分析。
(一)學生結構分析
在173份有效問卷中,有45.6%的同學使用微博,58%的女生使用微博,男生的比例為34%;不同學科的同學使用微博也存在差異:文科學生使用的比例為42%,理工科學生使用的比例為33.3%。
(二)使用偏好、頻率、方式分析
1.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
數據分析表明(見圖1所示),開設微博的動機中,“取得信息”所占比例為最大,“記錄自己的生活”也占有相當多的比例。
“記錄自己的生活”表明了大學生借助微博,尋求個人認同這一動機。作為心情的記錄,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碎片化的信息,關注的話題具有較多的私人性和自我意識;“表達自己的觀點”,則體現了微博使用的深層社會價值,這一點,是微博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參與構建公共話語平臺的一個基礎動因。140字里,微博作者們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個人表達的機會。
■
圖1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
2.閱讀微博的主要目的
閱讀微博的主要目的見表1所示。
表1閱讀微博的主要目的
■
(三)微博關注度
1.微博內容大部分為時政類、財經類、社會民生類、娛樂八卦、體育類、文藝類和閑文軼事。
2.在大學生的微博關注度中(見圖2所示),最主要的是社會民生類信息,為64%。
■
圖2微博內容關注度
三、基于微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分析
微博不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有利影響,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不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在必須解決如何在保證有利影響的同時消除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這一問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微博這個新媒體并迅速占領微博客平臺,在增強高校主流文化建設的同時,開拓微博客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功能;明晰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針對性地對微博文化產生的一些負面影響進行干預。
(一)搭建微博傳播平臺
青年學生群體極易受任何一種新媒介的沖擊,進而滲透并且改變其生活方式。這些新興媒體既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好處。教育工作者應正確面對并且用好這些新興媒體。作為新興媒體的一種,微博必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因噎廢食,一味憑借教育者的地位去阻止學生的使用,而是應該去主觀上正視這種新興事物,主動去接觸、去了解,積極探尋其吸引人使用的原因、利弊,然后針對這些采取積極的對策,使其發揮有力作用,避免給大學生帶來不良影響。
(二)強化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其校園文化尤其重要。其中加強高校主流文化建設對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特別重要。從學生的角度講,學生文化價值觀的精神內涵首先需要滿足“只爭朝夕、敢為人先、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追求卓越”這五種精神,其次需要體現學生群體的總體需求。微博式交往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機遇在于可充分發揮出微博積極因素的影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互動的新途徑。
(三)對微博文化過度娛樂化的降低,加強審美培養
如何在糟粕與精華中選出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和成長有利的信息是一個不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如何界定這個信息對自己有益還是有害,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生活常識、理論知識外,審美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高校青年學生使用微博的過程中,對“美”的正確辨識有利于避開低俗文化和不良沉迷。提高審美能力能夠降低微博文化的娛樂性,能主動促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肅性的樹立。
(四)對“微博控”進行心理疏導
微博雖然給大學生提供了宣泄情緒、彰顯個性等精神活動的空間,但也帶來了很多心理問題,其中最主要的表現為使用者依賴微博的現象,即“微博控”。“微博控”會每時每刻用網頁或者手機刷新微博,關注博友們的動態。要使用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校園文化建設雙管齊下的對策。
[參考文獻]
[1]CNNI. 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韓恬恬. 微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J]. 教育評論,2013,(1):30-32.
[3]國青松.微博文化的沖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11.
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的應用愈加廣泛,網絡覆蓋面極其廣泛,已經深深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網絡的自由性、開放性、虛擬性和平等性,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更加趨于個性化與多樣化。加之大學生是新媒體技術使用最為廣泛、最為活躍的群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新問題,即信息不再被教育者所全部掌控,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再對大學生的思想言行進行全部的干預和引導,更多地時候大學生通過網絡信息的獲取進行自我判斷、自我分析和自我選擇。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習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既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領域、提供了新手段,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合理、有效地運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面對新的形勢,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機制和方法勢在必行,是網絡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要求。
一、創新新機制、新方法,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起著主導作用,他們將反映時代特征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道德規范與權益訴求的相關信息按部就班地灌輸給教育對象,而受教育者會有選擇地接受這些教育信息。然而,隨著網絡信息傳播對思想訴求領域的入侵,青年大學生在深入網絡生活并漸漸習慣于網絡這種雙向甚至多向的溝通方式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都能夠采取更為民主、更為自由、更為合理的方式進行。
1、結合實時政策和大學生切身利益問題來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堅持“因時因勢、融情于理”的教育特征,這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為迅速地被大學生所接受;將與大學生利益有關的問題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緊密聯系起來,體現了“權益結合、衛利維權”的人本訴求,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實時性、有效性。
2、主動鞏固網站論壇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大學生在校園BBS等論壇上信息,發表看法,宣泄情緒,暢所欲言,大膽直率,真實具體,這為高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和依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把工作陣地轉移到網絡上來,采取“疏堵結合,交流溝通”的辦法,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對大家密切關注大學校園中的焦點、難點和疑點問題,及時引導、合理答復、澄清事實,及時發現、處理突發性事件和重大問題,并迅速將處理結果通報給學生,建立網絡輿情暢通機制,與學生之間進行良性互動,避免引發不必要的誤會和沖突,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切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以和諧的理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集中在課堂上,這難免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局限性。現在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網絡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陣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須順應社會化的變化和發展,與網絡化進行接軌,這將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比如說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我們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為我們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此外,還應利用多種媒體、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開展思想政治專題競賽、演講,也可以把思想教育的主題編排成教育歌曲、在大一學生軍訓時期學習傳唱,比如天津農學院老師自己創作的愛國主義教育歌曲、品德歌曲、安全歌曲等校園歌曲,極大豐富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使廣大同學更容易接受,在娛樂中接受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培養“專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傳媒時代為教育者帶來緊迫感,必須培養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能掌握基礎大眾傳播知識和技術、熟悉大眾傳媒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才能從容面對大眾傳播帶來的各項挑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帶著新觀念和新認識進入傳媒時代,認識大眾傳播、學習傳播學知識,掌握傳播學技巧,掌握信息優勢。同時政府和高效還要加強新形勢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培訓,利用完善的業績考核制度,規范并提高思政教育隊伍工作的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39-01
所謂的新媒體時代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并且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新媒體時代的具體內容和定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可見當今社會的發展步伐之快。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信息海量、傳播速度驚人、互動性極強以及平面化傳播的特點,通過新媒體時代的影響,或者說運用新媒體時代優勢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勢必會給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契機。但是客觀來講,機遇與挑戰并存,其中不乏一些消極影響。本文對新媒體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挑戰和發展對策進行了探討,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望見諒。
一、新媒體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1.有利于擴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顯然新媒體時代更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播,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傳播平臺。首先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避免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必須在課堂上面對面授課與交流的局限,新媒體式教育可以打破這種局限性,更加有利于教育信息的快速和大面積傳播,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教學效果。再者新媒體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培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為師生之間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大大提高師生之間的感情,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立體化發展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比較注重課堂教學,配合開展一些主題班會,幫助學生參與一些社會實踐以及一些校內的社團活動,這些活動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體現在時間和場地方面。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可以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隨時隨地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思想政治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立體化發展。
3.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教育模式比較枯燥,說教式灌輸知識的方式不容易被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不應該僅停留在書本。而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靈活,每一個學生都是思想政治信息的傳播者,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也不再枯燥,變得更加靈活,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1.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新媒體時代的一大特點就是海量的信息以極其快的速度進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當中比較活躍的代表正在受到新媒體時代的影響。新媒體的自由與開放,難免使有一些負面信息進入到大學生的生活,畢竟大學生的身心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再加上一些虛假新聞、思想觀念以及一些錯綜復雜的信息的影響,很容易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形成,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難題。
2.沖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勢不可當,也是時展的必然結果。雖然新媒體時代有很多優勢,但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有很多值得保留和傳承的特點,比如傳統教育手段就有很強的現實性,對學生的管理也更加便利。但是在新媒體影響下,顯然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3.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目前大部分的網民都屬于青少年,大學生更是幾乎離不開網絡。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影響越來越深。網絡的出現給大學思想教育工作的展開帶來了方便,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困難。高校應順應時代潮流,重視網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網絡,開辟全新的方式方法展開教育工作,以收獲更大的教育成果。
1 互聯網如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1互聯網為高校學子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進入大學后,高校學子的班級觀念不如中學時那樣強烈。加上這一代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相比之下缺乏與同齡人的交流。互聯網的出現給高校學子相互交流提供平臺,大學生可以以論壇、微博、聊天群等各種方式與他人交流思想,表達看法,抒感,甚至是結交朋友。
1.2互聯網的出現為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徑
高校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在論壇上閱讀學生們發的帖子,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因網絡通常具有匿名性,因此學生在網絡上的言論比現實中的言論更能代表其真實的想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之后,才能根據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并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案,然后針對問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大多數學生對其并無興趣。然而互聯網可以將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大大提高了課程的趣味性和學生的興趣。這種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使所要表達的內容更為直觀,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記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2互聯網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為復雜
互聯網的信息良莠不齊,對高校學子的學習、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前網絡管理體制并不健全,加上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思薄弱,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和政治立場的有著強烈的沖擊。
2.1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濁化高校學子的思想
網絡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吸引著大學生進入其中。由于網絡的傳播速度極快,夾雜在網絡中的垃圾信息不能及時地被網絡審查部門發現,致使大學生被這些糟粕所腐蝕。并且中國的網絡審查對境外的網絡信息鞭長莫及,一些西方國家為了輸入其意識形態,否定中國的政治,價值觀念,企圖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進行否定。大學生畢竟社會經驗尚淺,很容易受到其蠱惑。網絡的和視頻也在大學生中廣泛傳播,腐蝕當代大學生的心靈。
2.2互聯網加劇了學生的價值觀沖突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大學生在其中不僅僅是與本國或本民族的人交流,互聯網也可以超越國家和民族的限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網絡中不斷交流、碰撞、融合和競爭。大學生接受各種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沖擊,用他的是非觀、價值觀對其進行判斷,然后付諸行動。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其它教育對學生的影響的平衡被打破,前者不再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因此,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不再單一,而是更加多元。
2.3很多大學生患上網癮
很多大學生在接觸互聯網之后,被其中豐富多彩的視覺所吸引,從而沉迷其中,難以自拔。網絡不僅使很多學生荒廢了學業,而且有的學生通宵達旦的上網,影響其身心健康。
3 積極創新,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雖然互聯網的使用有著諸多弊端,但不能因此而否認其價值。互聯網并無罪過,錯誤地使用方法才是罪過。在傳統教育強勢地位逐漸減弱之際,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將互聯網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形成網絡思想教育的體系。高校也需要擺正對互聯網的態度,了解網絡,熟悉網絡從而將網絡技術應用到教學之中。
3.1采用微博互動的方式主動走近學生
高校可在主要網站上開通微博,派專人進行管理,實時與學生進行互動,并將情況反映到學樣的有關部門。可及時地糾正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
3.2開設社會主義精神宣傳網站
開設社會主義精神宣傳的網站,有利于更加快捷方便地向學生宣傳社會主義相關知識,方便高校黨建工作的展開。目前,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相關網站,但存在許多不足。有的網站過于單調,都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機械化陳述,不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學校應對網站進行改進,充分利用網絡的多元化特點,使用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使知識的傳輸形式更加活潑,增加其感染力。網站也必須開設交流平臺,方便與學生進行深層次思想交流,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高校網站上的言論應采用實名制的方式,防止破壞分子發表有害信息,利用高校網絡對大學生進行蠱惑。
3.3加強對學生自律能力的培養
很多大學生之所以沉迷網絡或者被不良信息蠱惑都是因為其本身信念不夠堅定,自律能力不足。網絡審查很難做到盡善盡美,網絡的道德規范也并不具有法律效應,只能依靠大學生的自我約束來維持。為此,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自律能力的培養。
4 缺少理論研究
雖然現在有的高校利用網絡開展了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整個實施過程沒有合理的規劃,缺乏理論指導。因此,對網絡思想教育方式的理論研究就顯得尤其迫切。根據工作展開中所出現的問題,研究其規律、特點,總結出一套切實有效的辦法,形成一套成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以后的工作展開提供理論基礎并指明努力方向。
5 注重教育團隊自身的素質培養
教育團隊自身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教育工作的展開對教育團隊自身的要求也較高。高校應加強對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責任感和政治敏銳性和判斷能力的培養,充實其自身理論知識,提高政治素養。
互聯網既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困難,與此同時也帶來便捷。高校應利用互聯網探索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轉變教育觀念,順應時代的發展,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中D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060-02
一、“互聯網+”的相關概念
早在2012年11月的第五屆移動博覽會開幕大會上“互聯網+”這一理念就被提出,在十以后,“互聯網+”這一理念逐漸融入到社會各行業中,在2015年兩會期間一些業界代表及學者對“互聯網+”進行了更深一層的定義。“互聯網+”是指在信息時代下,充分將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融入到各行業中去,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互聯網+”主要具有開放生態的聯系、關系結構的重塑以及人性的尊重三個主要特點。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將一切符合條件的、有差異的、獨立的個體連接起來進行交流,在交流中讓每個個體均實現價值。“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原有的文化結構,在網絡平臺下可以重新分配和組合權力、議事規則以及話語權,體現出了對人性的重視、尊重和敬畏。
二、“互聯網+”時代下“95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
1.對網絡有一定依賴性。“95后”這一代大學生是在網絡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從小開始接觸網絡,與網絡發展有著一定相似之處,從某種角度出發,網絡已經成為這一代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95后”大學生不僅能夠利用互聯網拓展他們的人際交往圈子,而且已經在這個大環境下樹立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再加上移動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他們對網絡有著極強的依賴性。
2.認知及思維能力強。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得到一定提升,“95后”大學生在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獲得了以前的大學生前所未有的益處,借助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幫助具備了全球化視野,不僅能夠學習到我國傳統文化思想,而且還能夠接觸到西方文化思想,豐富了其知識面,使其認知及思維能力更加活躍。
3.各類心理問題不斷凸顯。雖然在“互聯網+”環境下能夠拓寬“95后”大學生的視野,提升其認知和思維能力,但是“95后”大學生有著和我國經濟發展相同的發展軌跡,他們可以被視為是我國不斷強大和富強的受益者,同時也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很多家長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給予其最大限度的幫助,這樣一來如果在物質基礎完善的環境下學生過于關注虛擬社會,沉迷于網絡,那么各類心理問題將會不斷涌現出來。如果學生難以正視所處實際環境,較好地應對困難,那么將會直接影響學生日后的就業創業發展。
三、“互聯網+”時代下對“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1.“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受到影響。在“互聯網+”時代下“95后”大學生受到網絡發展所帶來的多元思想的影響和沖擊,而這一階段也是“95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95后”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本身自我辨識能力方面并不成熟,如果在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思想扭曲的情況。舉個例子,在網絡時代下西方一些國家過于崇尚拜金主義思想,一些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獲取了相關信息,由于缺乏正確的疏導使其難以對自己的思想和價值進行理性的認知,價值觀出現一定偏差,這樣有可能對其今后社會交往、就業創業造成一定阻礙。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缺乏主導性。以往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其不僅扮演著學生學習指導者的角色,而且更是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具有一定主導性和權威性特點。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不斷拓寬,“95后”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變得多樣化,此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的主導性和權威性難免被削弱,教學難度增大。同時,由于“95后”大學生辨識能力還不成熟,難以分清到底是老師說的對,還是網絡上的對,著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考驗。
3.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內容與學生追求個性的趨勢相悖。在“互聯網+”背景下由于“95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個性,過于強調自我,追求自我個性發展,一些學生對于高校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內容并不認可,其認為現有的思想正式教育模式和內容已經與自身想要得到的脫軌,無法體現出自我,對教學持有懷疑態度,更甚者則滋生了抵觸心理。對此,高校必須充分結合學生個性調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內容,進而起到正確引導學生的作用。
四、“互聯網+”時代下“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創新策略
1.加大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化工作開展狀況的關注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順利開展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構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網絡。高校學生政治教育工作網絡是指黨政機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信系統以及傳輸系統建立在計算機基礎之上的網絡。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定期或不定期在網絡上發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時,要想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將其他大眾媒體,如報刊、廣播、電視、圖書、錄音錄像和戶外宣傳信息移置到網絡上,全面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大眾傳媒的結合與互補,進而間接達到宣傳和指導的目的;其次,高校可以利用這一平臺趣味性、形象性以及直觀性的特點開設網絡課堂,不僅高校教師可以進行授課,而且還可以邀請一些專家講授思想政治知識,使一人授課,全體大學生都能夠接受教育成為可能、
2.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數據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固然重要,但是思想正式教育網絡數據庫的建設也不容忽視。對此,高校應當投入一定資金用于完善思想網絡數據庫,安排專人對學生基本信息進行整合,建立起電子檔案,使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就能夠對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還要不斷完善數據庫的信息,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定期將學生們的學習成績、綜合測評信息輸入在內,使信息具有動態性,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對接,從而更好服務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
3.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在“互聯網+”大環境下要想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離不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者的努力,其素質的高低與工作開展情況息息相關。對此,高校應當重視思想正式教學工作者整體素質的提高。
4.加大對學生網絡倫理、網絡法制教育力度。對學生網絡倫理、網絡法制教育是“互聯網+”大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對此,高校應當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小組討論等多樣化方式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網絡倫理、網絡法制觀念,教會其分辨對錯,提高其自覺性。
5.完善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監督管理體系。提高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覺性屬于軟性管理,但是單靠軟性管理并不一定能夠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還需要采取硬性管理對其進行鞭策。對此,高校應當積極完善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監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學生網絡行為規范準則以及監督機制,一旦在網絡平臺上發現違規行為要對問題學生要給予一定懲罰,不僅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而且還要與其學分相掛鉤,對于拒不改正的學生要扣除相應學分,做到“防微杜漸”,在校園中營造一個健康的、是非明確的、祛惡扶正的網絡環境,為“互聯網+”環境下對“95后”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提供一定保證。
結束語
現階段,很多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都在積極運用網絡平臺開展對“95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能夠更好地被大學生所接受。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高校還需不斷努力,積極探索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正確引導學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