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11 09:35: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信貸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信貸管理論文

篇(1)

1.特殊的地域和行業特征由于小微企業難以形成產業集群,其主要作用是補充大中型企業的空白市場或為其他企業提供初級產品,因此,其發展受到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F階段,小微企業主要存在于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地區能為小微企業的存在和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此外,小微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行業,附加值不高,在發展過程中波動性較大,極易受到市場波動、其他企業的沖擊。

2.組織及管理特征小微企業多為家族企業,多為個體經營或合伙,由于初始資本較少,絕大多數所有權和經營權相統一。因此,大多數管理較為混亂,缺乏科學管理制度和相應的人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微企業的信貸信用評價,同時也給商業銀行信貸產生了一定的壓力。

3.文化特征小微企業的領導一般追求工作效率,工作積極性較高,對員工的管理缺乏人性化,因此,對優秀人員的吸引力較小,所雇用員工素質普遍較低,一般沒有成型的企業文化。

結合本文研究重點,筆者結合自己工作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小微企業信貸特征:

1.小微企業信貸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小微企業信貸額度呈逐年遞增趨勢。2013年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8.3萬億元,同比增長26.3%,比大型企業貸款增速多13個百分點。

2.小微企業信貸收益率較高一般情況下,相比較于商業銀行的大型優質客戶,小微企業貸款普遍具有較高的收益率。商業銀行對大型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是基準利率,但對于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要上浮15%-30%。

3.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較高相對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較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小微企業融資渠道較少,融資成本高;小微企業的個人資產和企業資產界限模糊,難以辨認;小微企業經營模式、財務報告不夠規范;抵押物品價值不高,難以變現。因此,小微企業的信貸管理是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現狀及問題

現階段,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雖取得較大進步,但仍具有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未形成針對小微企業的風險評價體系現階段,我國多數商業銀行制訂了面向大中型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但并未制訂面向小微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由于小微企業缺乏專業人才和財務管理人員,財務狀況較差,很難滿足銀行制訂的針對大中型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多數商業銀行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的認識停留在其財務狀況上,由此,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會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或信用擔保,所以看似公平的信用評價體系其實門檻甚高,甚至直接在審批階段將小微企業拒之門外。

2.重償債能力,輕現金流的分析現行的商業銀行信用等級評定指標多是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為基礎,根據企業的資產負債和利潤表,判斷企業的償還能力、資產運營能力、盈利能力等,而基本忽視企業的現金流狀況。但銀行判斷企業是否按時償還貸款,主要根據企業未來的預期收入,而決定未來預期收入的正是企業的現金流量。因此,用盈利狀況衡量企業的財務狀況具有極大的局限性。所以,在判斷企業償還能力時,不僅需要考慮企業現階段的盈利能力,還需要考慮企業的現金流狀況。

3.照搬國外評價模型,適用度有限國外信貸的發展早于中國,其商業銀行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信用評價模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但我們仍然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國情,這些模型建立在相當發達或較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已建立了信用檔案記錄,而我國的信用記錄幾乎處于空白,沒有專業的信用數據庫,難以查到企業的歷史信用記錄。另外,我國市場經濟環境還不完善,諸多法律政策和法規仍在制訂過程之中。因此,完全照搬國外的信用評價模型,適用度有限。

4.忽略外表因素,不能反映企業的綜合實力我國商業銀行現有信用評價體系中,一般主要衡量企業的償債能力、資產運營能力等財務指標,而忽略企業的外表因素,例如:小微企業的領導素質、人力資源狀況、研發能力、產品技術含量等。另外,由于行業和地域的差異,各項財務指標的權重也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完善的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方能準確地反映出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整體發展水平。

篇(2)

2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銀行個人信貸業務基本的流程是:貸款申請、對借款人的信用等級評估、貸前調查、貸款審批、簽訂借款合同、貸款發放、貸后檢查和貸款歸還等。為了完成對個人信貸業務的管理,本系統的功能模塊劃分如圖2所示,詳細說明如下:

2.1貸前管理

此部分包括合作商管理、合作項目管理、客戶管理、關注客戶管理等模塊。用于對個人客戶信息,合作商信息的建立與維護。個人客戶在辦理個人貸款申請業務時首先要在此部分中建立個人信息,才能進行后續的貸款申請流程。

2.2貸中處理

此部分包括貸前檢查模塊,貸款申請模塊,額度授信模塊等功能。該部分完成了貸款前的客戶信息檢查,客戶的授信評級,貸款申請,審批,出賬等功能。

2.3貸后管理

此部分包括貸后變更管理,貸后管理,檔案管理等。完成貸款發放后的管理,以及貸款五級分類,不良資產處置,客戶檔案管理等功能。

2.4系統運行管理

此部分包括與系統的產品參數的維護,崗位與人員權限的設定,審批流程的設置等相關的模塊。通過參數化配置提高了系統的可維護性。

2.5統計分析

此部分包括了對個人貸款業務從各個角度進行統計分析的功能,為銀行管理人員的貸款決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篇(3)

二、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環境建設薄弱,小額信貸可持續性差

1.小額信貸缺乏相關立法和扶持政策。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小額信貸方面的專項法律、法規。作為一定程度上帶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小額信貸,政府尚未建立起通過減免稅費、貼息等政策手段加以扶持的長效機制。

2.小額信貸載體有限,資金供給渠道窄。我國小額信貸主要載體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和民營小額信貸機構。其中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資金外流嚴重,有統計資料顯示,郵政的儲蓄網點62%在農村,其2/3的資金來自農村,但幾乎很少有資金用于農村信貸。民營小額信貸機構業務能力和資金來源有限,故小額信貸的發放主體集中于農村信用合作社,但農村信用合作社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水平落后、財務自立能力弱、缺乏可持續的資金來源等問題,加之農村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資金外流嚴重,致使小額信貸資金供給缺口大。

(二)制度設計不合理,小額信貸供求不匹配

1.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受制度制約(如不允許吸收存款),資金來源有限,加之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及小貸機構擔心風險引發的“惜貸”現象等,致使小額信貸供給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

2.農村小額信貸貸款品種少、期限短、額度低。這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多元化的資金需求及農業生產周期較長、資金回收相對較慢、規模經營及結構調整中資金額度需求較大等,存在很大程度的供求不匹配。

3.農村小額信貸制度設計不合理,貸款制度繁瑣且流于形式(如貸款證制度),而農村信用合作社信貸人員少且貸款操作人工為主,分散放貸和貸款管理工作量大。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例,平均一名信貸員要負責200戶左右的小額信貸管理,管理手段無法與小額信貸的迅速發展相適應。此外,小額貸款利率機制缺乏科學性,尚未形成提高市場效率、推動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定價機制,且農村小額信貸風險保障機制缺失,難以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控制和補償。

(三)信用文化缺失,小額信貸風險大

1.農村信用環境差,農戶幾乎沒有接受過正式的信用教育,信用觀念淡薄。故此認識上存在偏差,要么認為有貸款影響自家形象;要么認為小額信貸是政府“支農扶貧”的,還不還無所謂,進而形成不良的行為偏好。

2.農村金融市場信息極端不對稱,小額信貸機構對農戶的信用評定缺乏規范的制度和標準,存在較多的人為因素甚至是行政干預。加之信用信息管理手段落后,無法有效解決農村小額信貸無抵押和無擔保情況下,由借款人行為產生的信貸風險。

3.由于農村小額信貸風險具有系統性特征,在缺乏外部風險補償機制的條件下,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會波及眾多分散的小額貸款對象,使信貸違約風險劇增。

三、信用文化在農村小額信貸管理中的作用

信用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指人們在經濟生活別是信用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其目的在于通過意識形態、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及信用行為模式等非制度性約束,來節省人們為保證交易公平所付出的信息費用,從而建立起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信用關系。針對農村小額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除了完善立法以培養良好的金融環境、建立相關制度以創造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條件以外,本文重點剖析強化信用文化建設對加強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作用,以期從非制度角度探討農村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有效途徑。強化信用文化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

1.有助于培養農民信用意識,提升農民的信用層次。促使農戶的信用觀念和行為選擇符合現代市場的運行規范,需要經歷一個誘導和轉變的過程。信用文化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可以通過信用教育向農民傳播信用知識、培養信用意識;通過產權改革,建立起遵守信用規則的產權制度安排;通過信用法律、法規建設,完善信用獎懲機制;通過民間自律組織建設,形成社會監督和公眾輿論等非法律約束。經濟生活中,如果失信成本比較低,違約獲利大于守信的利益,低層次信用者便有可能違反經濟道德,選擇背信棄義的違約行為。而高層次信用者認為,為使經濟活動并進而產生的經濟利益可持續,人們在經濟交往中應自覺做到誠實守信,這才是既利他又利己的雙贏之策。而有意失信則是既損人又害己的雙輸之策。通過信用文化建設,可以提升農民的信用層次,引導其信用行為,而這種利己與利他兼顧、互惠雙贏的信用行為正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

2.有助于形成制度約束和非制度約束相結合的信用風險管理機制。由于農村小額信貸所處環境、貸款對象條件及信貸機構信用風險管理手段等多種因素影響,僅依靠建立信貸風險管理制度所起作用存在很大局限。而通過信用文化建設,不斷向農民宣傳誠信道德,講解信用知識,強化信用意識,使農戶認識到信用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有很好預期的金融資源。在農村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和輿論導向,并通過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金融企業信用文化建設,使信貸人員成為信用的宣傳者和維護者,促使信貸風險管理機制在原來貸款抵押擔保、貸款條件限制等硬約束的管理手段基礎上,更多地結合信用信息管理、培養良好信用關系等非制度手段約束,從而有效降低信用風險。

篇(4)

各級審計檢查查出的大量違規問題,多數屬同質同類,即使大面積處罰后仍屢查屢犯,操作人員為什么不“愿”合規,為什么不“懼怕”處罰,為什么能違規。實際暴露出了一些管理問題:一是崗位制約和內控不到位,不能事前、事中預防違規;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貸款放好放壞對薪酬沒有明顯影響,不能有效引導員工主動合規;三是責任追究避重就輕,抓小放大,追究面廣但沒有抓住核心。

(二)為什么客戶準入把關不嚴,新增貸款質量難以保證。

新增貸款質量不高,說明貸款結構還不夠合理,優質客戶貸款占比偏低。背后的管理問題有,管理者經營理念更偏好于規模;營銷力量分散,調查、風險審查及審批專業性不強,管理人員對客戶拓展維護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產品設計準入門檻籠統,缺少標準化要求,“他行貸不出來可以在農信社貸”,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優質客戶反而不愿光顧農信社。

(三)為什么信貸隊伍專業素養不高,營銷管理效能不佳。

信貸隊伍的建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沒有建立起信貸人員準入和培養機制,人員準入門檻低,一些信用社仍延續“別的崗位干不了的干信貸”老思維,新信貸人員不經過專業培訓直接上崗。系統內普遍缺乏專業性、實用性的操作培訓,本身沒有形成標準化的調查技術,造成信貸人員在貸款準入、期限額度確定等方面“無據可依”,小額貸款靠經驗、大額貸款靠領導授意的調查模式仍大量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整個信貸隊伍專業素質還處在比較低的水平。

(四)為什么風險管理理念薄弱,一直沒有形成良好的信貸文化。

一些信用社自上至下對不良貸款暴露漠然視之、形成損失,不剖析追責、不吸收教訓,制度、機制得不到完善,有些單位甚至領導帶頭違規、掩蓋問題,造成惡劣影響,形成了扭曲的信貸文化。對于不良貸款反彈,管理人員認為是操作人員的責任,操作人員認為是管理者的責任,部門之間相互推卸責任,這說明農信社還沒有真正把信貸業務作為核心業務,認為這是“他們”的事,各管理層級、各條線形不成應有的合力,沒有將全面風險理念作為信貸文化的重要一環。

二、實現信貸管理提升的措施建議

管理中存在的癥結和問題,農村信用社應直面應對、深刻反思,解決的方法不能是對過去的簡單否定、而是要采取綜合措施去強化管理、完善制度和運行機制。省聯社做好制度頂層設計、協調有關條線做好支持,縣級縣級農信做好貫徹執行、并及時反饋問題。

(一)建立科學的信貸業務考核和激勵機制。

縣級農信社應將放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作為信貸人員考核的主要依據,打破績效薪酬吃大鍋飯的現狀,拉開客戶經理的收入差距,客戶經理薪酬可以高于管理人員,從而更有效地激勵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為落實這種考核理念需要做好一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層打破傳統薪酬分配體系的決心和魄力。二是對縣級農信社薪酬總額核算制度的創新。三是省聯社構建較為完善、成熟的考核和激勵機制框架,指導縣級農信社制定具體考核辦法。

(二)實施信貸人員管理提升戰略。

信貸隊伍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貸款質量和營銷競爭力,農信社應高度重視信貸隊伍建設,有必要實施信貸隊伍管理提升戰略。省聯社建立信貸高管人才儲備庫,從事信貸高管人員要有信貸或風險管理從業經歷,任職前要經過專業信貸培訓。對信貸隊伍管理,省聯社應建立考試持證上崗和定期培訓等制度,縣級農信社搭建起人才儲備準入、教育培養、等級管理、業務培訓和考核激勵的人才管理框架,并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各級都需要更加重視信貸業務的培訓,培訓要強調針對性、實用性和時效性。對一線信貸人員應注重對調查技術、風險點識別、職業操守等專業技能培訓,對管理人員側重于管理性的培訓。

(三)探索農信特色的營銷管理模式。

首先農村信用社在省、縣區兩級法人體制下,堅持“小法人、大平臺”模式,形成“基層為客戶服務、管理層為基層服務”的氛圍??h級農信社明確定位為零售銀行、社區銀行,強調對市場和客戶精耕細作,平衡好質量、效益和規模的關系。其次堅定走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營銷管理的路子,推動小微客戶調查和風險審查的標準化進程,改變傳統的僅靠人熟、靠經驗調查決策的方式。引入小微貸技術,將標準化調查和交叉驗證技術引入農信系統。再次作為地方金融機構,應深入研究主辦銀行制度,將其作為農信社強有力的客戶營銷拓展手段,與他行競爭優質客戶。

(四)創新信貸組織架構和崗位設置。

隨著農村信用社業務規模的擴大,傳統的信貸管理架構的劣勢表現越來越明顯。在信貸組織架構和流程再造上,農信社還沒有成熟的經驗直接照搬,應堅持“探索創新、穩步推進”思路,以專業化為原則和目標,逐步改變調查、審查、審批力量分散至各網點的傳統模式,將貸款過程管理中的環節分解,以建立多個中心的方式,促使各環節的專業化運行,提高運作效率和風控效果。信貸組織架構創新核心在于全流程管理和崗位制約,在于提高專業化水平和效率,在于平衡營銷和風險管控的關系。應避免出現單純多成立部門、多設立崗位,片面拉長環節追求表面、犧牲效率的做法。

篇(5)

為了優化農戶貸款環境,1999、2000年中國人民銀行相繼制定并頒布了《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指導意見》,提出農村信用社要適時開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簡化貸款手續,方便農民借貸。這標志著中央銀行決定在正規金融制度框架內開展過去主要由非政府機構或組織實施的貸款方式,并希望通過金融創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擔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體的金融服務。在中央銀行的推動下,全面試行并推廣小額信貸活動在2002年得到了大發展。據中央銀行的統計,到2002年底,全國就有30710個農村信用社開辦了此項目,占農村信用社總數的92.6%;兩種小額貸款余額共近1000億元,獲貸農戶5986萬戶;評定信用村46885個,信用鄉鎮1736個。農村信用社正以主力軍的身份出現在小額信貸的舞臺上。

1雙贏的信貸方式——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

1.1農戶小額信貸——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現實選擇

從市場營銷的一般原理看,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是農信社積極開展貸款營銷活動的有效途徑。市場營銷學理論認為,要實現某一機構目標,關鍵在于確定目標市場的需求情況,能比競爭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為消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就農村信用社而言,貸款業務是其最主要的盈利來源,農村應該是其最主要的市場,因此能否抓住并贏得一般農戶關系著各家農村信用社今后業務發展與競爭成敗。農村市場主體——農民大多數以家庭為作業單位,進行小規模經營,資金需求額度較小,又無有效抵押物作擔保品。因而,改變了過去金融機構追求抵押、擔保,尋找大戶的貸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額貸款形式,按照農戶信用等級或采取聯保方式發放的小額貸款是農村信用社為農村市場提供的最適合產品。若要不顧自身經營能力、經濟實力和公共關系盲目去搶占城市市場,無異于舍本逐末,得不償失。

從農戶小額信貸的實施效果看,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促進了農村信用社資產的優化和自身業務的健康發展,進一步增強支農實力,形成良性循環。如今的農村信用社已經是商業化了的獨立經濟主體,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首要目標。因此,如果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貸不能為其帶來任何好處的話,其必然會退出小額信貸市場。但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貸的熱情不斷高漲。這無疑源于農戶小額信貸業務的成功實踐。2002年,全國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比年初增加2589億元,各項貸款增加1951億元,不良貸款比例下降7個百分點,實現增盈減虧33.86億元。通過對湖北省某市農村信用合作社開展小額信用貸款與企業貸款的風險與收益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其結論為:從風險的角度看,小額農貸的風險低于企業貸款,而對利息收入的貢獻卻大于企業貸款;從農戶小額信貸與企業貸款的成本收益比較來看,如果考慮壞賬損失這一風險成本因素在內,農戶小額信貸總體收益率反而比企業貸款總體收益率高10.643個百分點。因此,作為我國農村金融中堅力量的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貸業務不僅是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滿足農戶貸款需求的一種積極表現,同時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業務點和盈利點的需要。

1.2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農戶脫貧致富的法寶

首先,農信社小額信貸極大地改善了農戶貸款環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會成員對本村村民的具體情況比較了解,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業務采取與村委會成員合作組成信用評定小組(有些地區信用社還建立了村信貸協管員制度)對農戶進行全面的信用等級評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貸款方式使農戶在規定的信用額度范圍內隨時可以獲得貸款。這種貸款方式對于農戶來說,簡化了貸款手續,免除了傳統商業貸款活動中借款可能發生的公證費、資產評估費、招待費等,也不需要承擔國際經典小額貸款模式所涉及的強制儲蓄成本、繳納小組基金的成本、頻繁參加小組會議和頻繁還款的交通成本及機會成本等;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避免了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克服了金融機構與農戶貸款博弈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獲取貸款的可能性。

其次,實踐證明,農村信用社開展的小額信貸業務,在有效緩解農村金融抑制,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農”中堅金融力量的作用。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后,農業發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國農業必須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而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無疑為支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山西省臨汾市農戶自2001年以來,在農村信用社的支持下,通過“公司十農戶”的模式,辦起了幾十個333.3~2000hm2大小不等的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和藥材基地,建成了果蔬保鮮中心,組建了銷售中心。通過企業建基地、小額信用貸款扶植農戶進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方式,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得以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戶也不會因貸款難而喪失追求農村新的經濟增加點的機會,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武漢新洲區農信社開展農戶小額信貸成效顯著。2002年,全區小額信貸累計投向漁業4000多萬元,蔬菜1400多萬元,蘑菇700多萬元,蛋雞680萬元,雞湯420萬元,木業220萬元。僅大埠水產養殖區投放貸款達850萬元,接近40%農戶得到了貸款支持,新增精養漁池400hm2,新增黃顙魚套養面積333.3hm2,促進了養殖業超常規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農業支柱產業的建設。通過調查,在當地通過貸款發展漁業的農戶,戶平收入增加2000元,人平純收入達到了3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2三大主要矛盾——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發展的“攔路虎”

2.1日益擴大的信貸資金需求與有限的信貸資金供給之間的矛盾

從資金供給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國信用社不良貸款5147億元,占總貸款額的37%,已由19542家信用社資不抵債,占機構總數的55%。巨額虧損嚴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資金投放能力。央行為彌補信用社貸款資金的不足,采取了輸血型的再貸款,但資金規模遠不能滿足,而且農戶小額信貸對農村信用社來說畢竟還是個新事物,處于試行階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貸資金轉向小額信貸對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農村信用社來說確實還需要時間和勇氣。

從資金需求方面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成功運行,是解除我國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徑。一方面說明農村信用社的借貸資金不再遙不可及,另一方面,許多由于獲得了小額信貸資金支持而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的農戶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活廣告,在這種示范效應下,需要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的農戶肯定會有越來越多。隨著該項業務的不斷發展,農戶的資金需求額也會越來越大。

2.2單一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與多元化、多層次貸款需求之間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農戶小額信貸并未能建立起一種農村信用社向農戶提供中長期貸款,滿足農戶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機制。由于農信社自身資金實力有限,現階段農戶小額信貸資金主要來自于央行的支農再貸款,而支農再貸款的期限一般較短,為6個月、9個月,最長為一年,并規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額信貸的利率問題是其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借貸雙方都比較關注的問題。如果利率過低,小額信用貸款又會再次成為尋租的對象,中低收入農戶又會面臨再一次被邊緣化的可能。如果利率過高,則會加重農戶借貸成本,打消向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的念頭。比較合理的做法是根據自身的實際經營成本和農戶的還貸能力實行浮動利率。

(3)金額。由于農產品需求結構多元化,農戶的生產也不再局限于糧食生產,還要進行經濟作物、特色養殖、花卉種植等,因此農戶的貸款需求與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農村信用社在設定農戶小額貸款金額時,非但沒能充分考慮到農戶的實際貸款需求變化,而且從農村信用社或者信貸人員自身利益出發,為降低信貸風險,存在人為壓低貸款額的現象。

2.3小額信貸的扶貧性質與農村信用社商業化運作之間的矛盾

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其無疑是一箭雙雕的好事喜事,即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了信貸服務,為其脫貧致富創造條件;又為農村信用社帶來了新的可能的利潤增長點。但是,但從農村信用社的角度來說,太多的利益外溢,因為其經濟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收益是無法體現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現有體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補償,甚至還有可能承擔部分社會成本。因為在沒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別是農業保險和農業貸款擔保制度尚未廣泛建立的情況下,農村信用社可能會承擔本應通過保險由社會共同承擔的風險。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貸的過程中仍出現嚴重的“扶富不扶貧”的現象。據報道,80%左右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實際上是投向了高收人農戶,在對中低收人農戶發放貸款時,農村信用社仍然較為謹慎,中低收人農戶可獲得性仍然沒有較大的改觀。在經濟發達地區更是如此,因為發達地區小額信貸資金機會成本會很高,農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資金投向渠道。筆者曾對浙江省某市的一家農村信用聯社農戶小額信貸業務開展情況進行了調查。就該信用聯社發放農戶小額信貸的總量來看,呈現出上升趨勢,從2003年的2900萬增加到2004年的3400萬,增長率為1.47%。但從其所占該農村聯社當年貸款總額來看,該信用聯社2003年的貸款總額為18.294億元,2004年為19.218億元,增長率為6.24%,明顯高于農戶小額貸款的增長速度,而且農戶小額貸款所占總貸款的份額幾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別只占1.59%和1.74%。

3三大有效措施——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發展的出路

3.1探索科學的運行機制——科學設計農戶小額信貸的利率、期限和金額

一要本著為農戶著想、為農民服務的宗旨,依據風險大小、信用高低和農戶的償還能力,適當控制貸款利率的浮動,實行差別貸款利率;二要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合理確定貸款期限,使農業生產周期與農業資金周轉速度相銜接,堅決克服人為縮短貸款期限和違背農戶意愿安排貸款的做法;三要確定符合農戶資金實際需求的貸款額。農戶小額信貸以“小”為特征,主要解決單個農戶的資金需求,防止“壘大戶”造成的信貸風險。但小額信貸也不是越小越好,發放的貸款額應至少能維持農戶整個生產周期的資金投入量。

3.2構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農業保險和農業貸款擔保制度

農業的雙風險性使我們在小額信用貸款的推廣過程中,為保證小額信用貸款的良性循環,應規定農戶投資的農業項目向保險公司投保。這是一種將自然災害經濟損失轉嫁給了社會的有效途徑,并且符合分攤風險的互助原理。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開展了農業保險業務,我國自1992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以來,在很多地方進行了試點,但由于商業保險機構的商業利潤動機和實際政策功能之間的矛盾,使其發展困難重重。實踐證明,這種商業化的農業保險模式是不符合我國農業發展形勢的。這就要求我們建立起符合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的新型農業保險和農業保險制度。可以建立專門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明確界定農業保險公司的性質,專門辦理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確定農業保險的法律地位,確定其主要經營目標不是盈利,其經營目的、方式和規則等都是與商業保險不同。

3.3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給予優惠政策,引入競爭機制

給中低收入人口特別是貧困人口提供貸款具有社會性,能增加社會福利。研究表明給窮人貸一美元比給富人貸同等數額的款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如果農信社的農戶小額信貸將服務群體擴大到貧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則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商業行為,而且帶有公共品性質。按照微觀經濟學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車的現象,公共品的供給永遠是低于最佳供應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給是不足的。因此農村信用社在沒有任何外部條件激勵的情況下,向貧困者提供小額信貸顯然是沒有動力的。作為反貧困主體的國家,不能將帶有反貧困性質的業務完全推給已商業化的農村信用社,應通過減少稅費或資金的優惠來幫助農村信用社發展小額信貸。如在再貸款利率方面給以適當的優惠以降低農村信用社的資金成本或調整支農再貸款期限以適應農業生產周期,或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減免小額信貸營業稅與所得稅,鼓勵農村信用社多發放小額貸款。同時,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金支持,允許像郵政儲蓄等機構進入農村小額信貸市場。這樣不僅可以減低因農戶業務不斷擴大而帶來的資金壓力,而且通過競爭,不斷完善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市場,提高其運行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辦公室.增加農業投入與改善農村金融服務[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篇(6)

二、當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風險因素探析

企業在得到銀行的貸款支持后,由于經營不善,導致貸款不能如期歸還,導致銀行呆賬、壞賬增多,極大地影響了銀行企業的自身發展。雖然政府層面對此也給予了很好的政策支持,但是對銀行企業自身來說還是出現了嚴重的虧空。導致大部分資金沒有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損害了銀行自身的利益。所以企業的低效管理和經營是銀行金融風險的主要因素。銀行信貸風險主要還有幾方面的因素,信貸文化內控、營銷、管理體系缺陷等三種風險因素。商業銀行內部的風險意識不強,以及銀行內部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協調出現的矛盾,從而誘發信貸風險的出現。沒有風險意識或風險意識不強,都可能導致管理上的疏忽,使風險容易鉆空子。在目前的銀行信貸管理制度中,依然是沿用多年前的管理制度,沒有突破傳統的管理理念,沿用傳統的管理形式。對于當前國家的相關政策和國際國內大氣候、大環境的變化缺乏適應,不能很好的利用和解讀貿易政策,導致銀行對企業的服務滯后。在營銷方面,由于銀行大力提倡創新金融服務理念,為小微企業服務等意識增強,信貸產品的多樣化,也使得銀行在營銷方面出現了一些風險因素,導致影響銀行自身的建設和完善。目前銀行信貸制度不完善,管理和執行力度不足,也是導致風險因素提高的直接原因。信貸制度不完善的后果是管理上的漏洞出現,一些人員會利用這些漏洞進行損害銀行自身利益的活動。一些客戶的信息銀行無法或者不能完全掌握,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處理,都是導致風險出現的重要因素。

三、健全和完善當前銀行信貸制度的思考

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是無法控制風險的發生的,也無法保證銀行企業的健康發展。不能很好掌握企業的發展經營信息,也不能有效控制貸款的呆賬風險。缺乏風險意識更使得內部管理以及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性而導致風險的存在和出現。

(一)健全和完善信貸管理制度

通過健全和完善信貸管理制度,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從而控制信貸風險的出現是一項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完善銀行信貸風險的預警制度,這也是基于銀行資金在當今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位置而定。銀行企業要對企業的信貸信息精細考察和周密判斷,形成最為科學的信貸評估體系,在充分評估后,確定企業的貸款信譽,再實施貸款。尤其是企業的貸款資料,一定要認真研究和分析,嚴格審核制度,在經過嚴密的審核之后,在確定是否給予貸款,保證貸出去的款能夠按時收回。

篇(7)

二、支撐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晉內容

(一)《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

2009年7月23日了《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這一文件,并在之日起的三個月之后也就是2009年10月23日正式全面施行,此文件的頒布主要是為了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固定資產貸款業務經營行為,加強固定資產貸款審慎經營管理,促進固定資產貸款業務健康發展,因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進行修訂頒布的。此《辦法》一共有43條內容,每一條內容都是從貸款業務步驟的角度出發所列舉出的,其中明晰展現了具體的監管準則,后成為促進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參考文件。

(二)《項目融資業務指引》

《項目融資業務指引》于2009年7月18日由中國銀監會制定并頒發,此文件主要是為了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項目融資業務健康發展,有效管理項目融資風險,因而參照并結合一系列綱領性文件修訂而來。“項目融資”作為一個新的概念顯現在人們視野,它表明貸款的用途僅為建設一個重量級項目,或者是對已建項目進行修繕;其借款人必須具有企事業法人的資質,還款的具體渠道也是要從建設項目的經濟收益而來。

(三)《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

2010年2月12日,由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了《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這一限制性文件,并公告于文件的頒布之日起便正式施行。此文件一共包含了42條內容,與《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有著相似之處,也是從貸款業務步驟角度對流動資金貸款提出了新的監管要求,這一文件的頒布和實施,對現下商業銀行進行信貸管理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效用。

三、分析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改革前后的利弊比較

(一)改革前的“弊”

管理制度過于死板。現行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相對來說還不夠完善,依舊存留著過去死板的痕跡,這一問題不僅限于在執行層面,更多的是制度設計的問題,比如制度過于原則化,沒有按照客戶群體進行分類;亦或制度過于死板僵硬,產生了一個問題多個文件限制的情況,致使工作人員一時難以弄清楚根本依據。管理方式稍顯粗鄙。有些制度條例內容缺失,可能表明了適用對象、應用范疇以及注意問題,但卻沒有說明具體的操作流程,信貸工作人員就只能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工作;再者,有的制度言語模棱兩可,或者銀行信貸人員的工作能力存在差異,導致同一業務、同一制度卻在同一銀行的不同支行獲得不一致的服務差異。歸其原因,還是因為信貸管理制度的管理方式稍顯粗鄙。管理觀念略顯陳舊。以前使用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它在管理觀念、操作流程以及運行方略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為是陳舊老套的管錢、管事觀念會妨礙銀行自身的外在形象和業務水平,直接影響了客戶群體的介入熱情,呈現出十分明顯的管理弊端。

(二)改革后的“利”

商業銀行信貸管理觀念得以更新。以往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其中所指的管理更多的是管錢、管事,然而進行制度革新以后,信貸管理已不再是一門單純的管理收益的活動,而是上升到更高的層面,“貸款新規”的新式理念提升了商業銀行各種信貸業務的管理水平,并催進信貸人員刨除舊的管理理念,間接地帶動了整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觀念的更新與進步。風險預防與管理能力有了大提升。上文提到的四種支撐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晉內容,雖說針對的業務類別不盡相同,但是其所體現出的核心價值可是完全一致的,即為預防風險、提高管理能力。就拿固定資產貸款業務一項內容來說,實貸實付、合同管理的管理理念,既有效預防了固定資產貸款業務的風險,而且有效提升了風險控制的管理水平,使得整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模式獲得轉型。傳統環境中的商業銀行,其主打業務就是存款業務和貸款業務,它一貫堅持“憑貸吸存”的戰略方式,以此吸納更多的存款獲得經濟利益。但改革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制度以后,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模式獲得轉型,使得整個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范疇有了大規模的拓展,逐步滿足了銀行客戶多方面、全方位的業務需求,可見新的信貸業務文件推進了整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步伐的深入。良好且優質的信貸環境得以創設。不少讀者認為,文中提及的新晉四種支撐信貸管理制度的文件都是針對信貸業務制定的一些基本監管規范,難以深入信貸管理業務內部發揮功用。但事實卻非如此,文件雖說只是基本監管規范,但它合理有效的執行卻能夠創設出良好的信貸環境,綜合分析這四個文件所堅持的理念可以發現,他們對于金融風險的遏止有著行之有效的作用,并且一步一步創設出了合理、適宜的優質信貸環境。

篇(8)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方式多樣化,市場體系不斷延伸,銀行業務品種增加,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推動著學科的發展和深化。20世紀50年代以來《商業銀行經營管》、《金融市場學》、《證券投資學》相繼形成獨立的領域。通訊技術和機的發展及其廣泛,銀行業務管理手段的現代化迅速提高,有力地推動著銀行功能的發展和業務范圍的擴大,《銀行信貸管理》作為一門專業課程與金融專業的許多課程的邊界越來越難于劃分清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織狀態,即便是銀行信貸管理的理論、和也變得復雜起來,“一張企業資產負債表起家”的知識結構不夠用了,現代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已經取代了“拿起算盤放下筆”的手工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是不是能取代銀行信貸管理,商業銀行是不是21世紀的恐龍?直接融資能否代替間接融資?銀行信貸管理要實行何種發展戰略?怎樣評價金融改革績效?銀行信貸管理需要如何、從何創新發展?等等,就成為銀行信貸管理面對的并且需要作出回答的問題。

一、銀行信貸管理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關系問題

商業銀行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其他中間業務的盈利性金融企業。它的基本特征是:信用中介、創造存款貨幣、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是研究銀行自身資產負債配置的“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目標為對象,以資產負債管理、計劃和決策管理、市場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的理論、體制、機制和業務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學科。風險管理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貫穿于“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目標的全過程。

信貸資金是商業銀行以信用方式籌集和分配的資金。信貸資金來源主要是各種存款、金融債券發行、借入資金和自身積累資金。信貸資金運用主要是對各部門、各企業和個人發放的貸款、證券投資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是研究銀行與企業部門、居民部門之間借貸關系的管理理論、體制、機制和業務技術的學問。雖然信貸業務作為商業銀行的基本業務,信貸管理屬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范疇,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研究的對象是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而銀行信貸管理是研究銀行與企業、居民的信貸關系,重在發現市場、研制產品、營銷貸款、創造收益,切入點是企業、居民的資金循環、融資結構、財務收支,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對象和內容相比具有獨立性,兩者雖有相聯系的一面,更有重要的區別,信貸管理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仍然是兩個獨立的領域。

銀行信貸管理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關系圖示如下:

信貸作為經濟范疇,在經濟理論上有三種互相聯系而范圍寬窄不同的定義,一是把信貸定義為信用,亦即借貸行為,屬于寬范圍;二是定義為銀行信用,亦即銀行存貸款等信用業務活動的總稱,為中寬范圍;三是定義為銀行貸款,專指以銀行為主體的貨幣資金貸放行為。三種定義的相互關系可以圖示如下:

銀行信貸管理在二級銀行體制下,可以劃分為宏觀層次的信貸管理和微觀層次的信貸管理。信貸宏觀管理研究中央銀行貨幣供應調控與商業銀行信貸調節的關系,信貸微觀管理研究商業銀行與經濟部門企業居民之間的融資關系,共同構成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的傳導過程。宏觀信貸管理與微觀信貸管理關系圖示如下:

二、中介和市場的關系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多樣化,基金投資工具和市場的迅速增加與擴大,推動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功能的改變,出現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萎縮和競爭力下降,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社會融資功能迅猛擴大。在這種背景下,以微觀金融資源配置為研究對象,研究居民、企業利用金融工具,從事經營決策,尋找規避風險、收益最大化的方法和技術的金融功能觀理論應運而生,博迪和默頓在《金融學》(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中認為,由于證券設計的日益發展和完善,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21世紀金融將從不透明的機構向透明的市場發展,中介正在向市場過渡,標準化的金融市場最終將取代金融中介,商業銀行作為信用中介的間接融資功能將衰退。極端觀點甚至宣稱商業銀行將是21世紀的“恐龍”?;饘⑷〈鷤鹘y金融機構的存款,證券將取代傳統金融機構的貸款,將取代機構。照此推斷下去,作為商業銀行基本金融工具的信貸,也將為市場的基金和證券所取替。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發展史說明,中介和市場,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并不存在替代關系,而是一種動態互補、互動的螺旋式向上發展過程。因為,“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在發達的經濟中,市場和中介之間存在共生的關系。在市場中運作要求對人力資本的大量投資,中介有助于獲得更廣泛的參與,并使個人和企業享受市場的好處。這是中介可能造就市場途徑的唯一例子,反過來,市場對金融機構也有價值,因為市場允許中介對在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過程中發生的風險進行套利。因此市場使中介更容易的生存”。金融中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擴大交易量和創造標準化的市場推動市場的發展,中介是金融商品的供給者。市場在中介不斷創新商品和擴大交易量的同時,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潛在收益并反作用于中介,為中介創新活動提供需求,中介和市場是相伴而生的。盡管20世紀90年代金融市場交易以幾何級數遞增,包括西方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的融資順序仍然是貸款融資——債券融資——股票融資,而不是顛倒過來,是為實證。

從最極端的純理論推理,基金取代銀行存款,證券取代銀行貸款,網絡取代機構,至少需要具備:(1)基金能夠取代貨幣發揮所有職能;(2)所有企業和居民都能夠進入市場籌資和融資;(3)全社會的儲蓄都是資本儲蓄,不再存在貨幣儲蓄;(4)一切基金都是開放式基金;(5)網絡覆蓋社會的任何一個經濟主體,否則,市場取代中介是不可能的。這些條件即使在發達國家包括“金融功能理論”的產生地美國都不具備,更何況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就更是遙遠的理想了!

“由于市場和中介兩者都不像理論所說的精確方式那樣運作,因此,在提出有關改革金融系統政策時,小心謹慎會做得更好”。由此可見,銀行信貸管理仍然是金融理論和金融管理的重要課題。

三、信貸資金運動與銀行信貸管理戰略問題

銀行信貸管理是對信貸資金交易過程的制度安排,規范交易雙方信貸行為,界定各自的權利、義務、責任,達到交易雙方追求的各自利益目標。因此,銀行信貸管理必須按照客觀經濟的要求選擇信貸制度、管理體制和交易機制,這是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益,發揮信貸優化資金配置杠桿作用的根本所在。

信貸資金是參與借貸交易的資金,從價值運動形態上表現為一種特殊的價值運動形態。信貸資金按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信貸資金“在運動中保存自己,并在執行職能以后,流回到原來的支付者手中?!保ā顿Y本論》第三卷384頁)“這個運動——以償還為條件的付出——一般說是貸或借的運動,即貨幣或商品的只是有條件的讓渡這種獨特形式的運動?!保ㄍ蠒?90頁)并指出信貸資金“不過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被轉讓:第一,它過一定時期流回到它的起點;第二,它作為已經實現的資本流回,流回時,已經實現它的能夠生產剩余價值的那種使用價值?!保ㄍ蠒?84頁)由此可見,信貸資金運動是一個二重支付和二重歸流的價值特殊運動過程,貸款發放由銀行支付給企業或居民,這是第一重支付,借款者使用貸款進行投資或消費(實業投資或證券投資),發揮資金的職能,這是第二重支付。信貸資金在完成投資或消費職能之后,投資者收回投資,消費者取得預期收入這是第一重歸流,然后借款者按照借款合約歸還銀行貸款本金和利息,這是第二重歸流。從第一重支付到第二重歸流是信貸資金的循環,信貸資金循環的持續運動構成周轉過程。所謂信貸資金的良性循環就是實現這種不間斷的運動。信貸資金的價值特殊運動過程具有顯著的特點和要求,一是,以償還為條件,以收取利息為要求的價值運動;二是,以履行資金職能,實現價值增殖為基礎的價值運動;三是,誠信為本的價值運動,信任、信譽、信實是資金交易秩序的基石。要求加強企業的信用建設,建立健全個人信用體系,健全各類中介機構的信用體系,強化政府信用的導向作用。

信貸資金運動在二重支付和二重歸流中充滿著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在第一重支付階段客觀上存在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極易發生逆向選擇行為;在第二重歸流階段更存在事后信息不對稱,產生道德風險??朔刨J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性,防范信貸資金使用方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構成銀行信貸管理制度安排的重中之重。所以提高銀行信貸的效率和效益,必須實行“兩個輪子”并行的管理制度建設戰略,一是建立以發展為中心,優化增量,獲取規模效益和范圍效益的“貸款營銷制度”,二是建立以處理不良貸款為重點,盤活存量,化解存量風險,提高競爭力的“風險處置制度”。

四、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演進的評價問題

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是國家經濟金融管理制度的組成部分,一定的經濟金融制度決定著相適應的信貸管理制度,經濟金融制度的變化必然引起信貸制度的重新安排,以適應經濟金融發展的需求。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49年)到現在的半個多世紀,國家的經濟管理制度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1949——1979年)——計劃商品經濟體制(1979—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1992——現在)的三個發展階段,與之相適應,銀行信貸管理也發生了從計劃信貸的“資金供給制”模式向市場信貸的“資金交易制”模式的漸變過程

1949——1979三十年間,按照蘇聯銀行制度模式建立起來的金融制度,是一種國家完全壟斷、中央集權的計劃金融制度。最本質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單一的國家銀行。人民銀行是全國的信貸中心、結算中心、現金出納和貨幣發行中心;信用集中于銀行,取消商業信用,銀行是唯一的融資中介;銀行信貸與貨幣發行合一于一身,銀行發放貸款不受存款約束,具有無限擴張貸款的能力。這種金融制度是計劃經濟制度實行包產、商業包銷、物資統配、財務統管體制的支柱,否則,計劃經濟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來順利運轉。在國家壟斷信用的銀行制度下,銀行信貸管理實行按照國家計劃的“實物貸款”辦法,對工業企業按產值計劃貸款,商業批發企業按進貨計劃貸款,商業零售企業按庫存計劃貸款,農副產品收購按實際需要發放貸款,物資供銷企業按物資調撥計劃貸款,銀行信貸管理是典型的“資金供給制”。市場、交易、價格、利潤等優化資源配置的機制成為異已力量,計劃、分配機制代替市場、交易機制,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既不反映成本,也不能調節供求,更不能發揮引導資金流向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為目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與之相應,中國金融制度也以漸進方式實行了市場化取向的改革,經過20多年的艱苦曲折的努力,金融制度已經實現了銀行體制的三次制度性分離和金融市場體系框架的建立,初步形成間接調控體系、商業銀行運作機制和金融資產證券化的基本制度架構。1984年建立中央銀行體制,從制度上實現了信貸和發行職能的分離,為建立商業銀行“以存定貸”的內在經營約束機制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操作機制,奠定了制度基礎。1994年組建政策性銀行,實行商業金融與政策金融分離,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企業制度改革,建立市場金融的微觀基礎,奠定了組織制度基礎。1999年組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實行優良金融資產與不良金融資產分離,構建信用證券化和風險防范機制,為提高銀行經營效率、競爭力,邁出了重要步伐。1991年以來建立了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體系。

銀行信貸管理在制度變革過程中,按照資金交易商品化、市場化的方向,進行了多方位的改革,信貸管理制度在十個方面實現了突破①,從制度上構建了按商業信貸原則管理信貸的初步框架。試列如下:

——信貸管理思想:從重貸輕存轉向存款立行;從重物資保證忽視周轉向注重資金周轉轉變;從重保證資金供應轉向重視資金使用效益。

——信貸管理目標:從“守計劃把口子”轉向按市場供求決定,實現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

——信貸管理原則:從傳統的計劃性、物資保證性、償還性傳統“三性”原則,轉向“區別對待,擇優扶持”和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的新“三性”管理原則。

——信貸資金管理體制:從“統存統貸”的指標管理轉向“以存定貸”,再向“差額控制”,最終實行“實存實貸”的資金管理。

——信貸范圍逐步擴大:從超定額流動資金的狹小范圍,擴大到固定資產領域的技術改造;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大到消費領域;從公有制擴大到多種所有制經濟。

——信貸對象:從單一的實物經濟擴大到票據和證券經濟。

——信貸種類:從按貸款標的物的資金性質劃分貸款種類,轉向按期限劃分短期貸款、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

——信貸管理機制:從計劃機制轉向市場機制;從行政手段轉向經濟手段;更多利用利率杠桿作用。

——信貸方式:從單一的信用貸款走向包括抵押、質押、第三方擔保在內的多種貸款方式;從行政管理走向依法管理;從分配貸款轉向營銷貸款。

——信貸風險控制標準:從“一逾兩呆”轉向國際接軌的“五級”分類標準。

漸進式的經濟體制改革,具有“路徑依賴”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在銀行信貸管理上表現出明顯的“雙軌制”特征,一方面是傳統“資金供給制”的運行機制在弱化,市場經濟的“資金借貸制”運行機制在成長,另一方面新舊體制的矛盾和磨擦又無時不在碰撞,有時甚至還會出現戲劇性的體制回歸,進兩步退一步近似一種常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往往與運行機制轉變滯后于體制變革,引起新體制和舊機制的矛盾相聯系,這是重機構分合輕機制轉變,形式先于的改革思維形成的不能不付出的成本。

五、經濟后轉軌時期的銀行信貸管理創新

21世紀的頭20年(2000—2020年),中國經濟進入新的時期,根據建設全面小康的發展戰略目標,經濟體制將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體制的后轉軌階段。在后轉軌階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集約效益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對外開放的步伐更加驕健。隨著全方位深層次的市場開放,我國在WTO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得到真實體現。在整個經濟體制后轉軌時期,變革與挑戰共存,開放與發展共進。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金融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在經濟體制后轉軌時期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當前,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要求與現行金融機制的矛盾,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滯后,服務意識缺乏,產品創新不足,體制機制約束的問題,在經濟體制后轉軌時期進一步顯現。因此,中國銀行業的產權改革,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經營機制創新,管理模式的轉變,不良貸款的處理,風險防范體系的建設,成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經濟金融體制進入后轉軌時期,銀行信貸管理面對全新的經營環境,信貸市場是完全競爭性市場,競爭者既有國際的大銀行,又有國內眾多的大、中、小銀行和證券、保險機構,監管者的國際化監管規則和全程風險監管。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銀行信貸管理中的市場定位、貸款結構、產品創新、貸款營銷、人本服務、技術安全、扁平化管理等等問題,既是銀行信貸管理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課題,也是銀行信貸管理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銀行信貸制度,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支持技術,都是依一定的經濟金融結構和發展水平做出的選擇,兩者必須相互適應,達到制度的供給與需求均衡。經濟學常識告訴人們,經濟金融結構和發展水平永遠都處于變化狀態,因此,銀行信貸制度、體制、機制和支持技術的效率,總是隨著條件和環境的變化而遞減,這種現象在制度經濟學稱之為“制度的生命周期”,制度的有效性在于它的發展和調整的永恒性。所以,銀行信貸管理的決策者,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從實際出發,根據變化了的客觀情況,做出及時靈敏的反應,對不適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調整重新安排,使之在新的條件下達到制度供給與需求均衡,保持制度的有效性。因此,要力求從理論、觀點和方法論上把握十條原則:

1.信貸管理的對象:信貸管理在于發現市場、研制產品、營銷貸款、創造收益,為達到信貸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經營管理目標,研究信貸管理制度和體制、運行機制和支持技術的理論、原則、方法與技術。

2.信貸管理涉及的對象: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涉及、居民部門的資金循環、融資結構、財務收支,構成銀行與企業、居民的融資關系;同時,又與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控相聯系,構成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的傳導體系。信貸管理研究的單一性與涉及對象的多元性,決定了銀行信貸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

3.信貸資金交易費用(成本)與資金需求和供給:存款和貸款是商業銀行向企業、居民部門提供的信貸服務,通過存貸款的利率差獲得收益。因此,合理的資金交易費用(成本)對信貸的需求和供給產生重要,進而影響經濟總產出和國民福利的提高。所以,銀行信貸管理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市場化的信貸定價機制,確定合理的“價格”水平,資金盈余的企業和居民才會把錢存入銀行,資金短缺的企業和居民才會向銀行貸款,形成有效的信貸需求機制,促進信貸發展和經濟增長,反之,必然引起信貸萎縮,經濟發展受阻。

4.信貸營銷與市場定位:在金融組織機構多元化的信貸市場上,有眾多的供給者與需求者,形成復雜的供給和需求結構,企業規模的大、中、小差別,資金需求的性質和數量各異,個人財務收支水平不同,高端客戶和一般客戶的需求也千差萬別,而且不同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形成資金的需求結構又各不相同。信貸市場的層次結構和空間結構差別,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營銷必須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根據需求對象的特點,設計產品,創新營銷方式和手段,才能擴大市場占有份額,提高經營效益。

5.信貸服務與管理結構創新:隨著銀行信貸管理理念的轉變,經營范圍的擴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廣泛,市場競爭不斷加劇,銀行信貸管理必將發生從單一業務平臺管理向綜合業務平臺管理、網點經營向經營、同質向品牌、標準件服務向個性化服務、無償服務向收費服務方向嬗變。研究銀行信貸管理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觀念。只有慎時度勢,順勢而變,才能不斷提高制度、體制、機制的貢獻率。

6.信貸管理與貨幣政策傳導:中央銀行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或減少是通過商業銀行信用量的伸縮來實現的,商業銀行信貸是信用貨幣創造的閘門。商業銀行信貸經營機構的設置和經營權限的劃分,直接影響信貸資金的流動方向和數量,信貸管理體制又成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載體。因此,建立合理的與經濟金融運行需求相適應的信貸管理體制,不僅是銀行信貸提高效率的題中之義,也是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必然要求。

7.貸款風險控制與創新和發展:由于信息不對稱性和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的存在,貸款風險的控制和防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信貸管理創新的功能,又在于發現市場潛在收益,規避風險,推動發展,創新又是貸款風險防范的內在動力。由于貸款風險的客觀性,不能消滅只能防范和控制,消滅貸款風險等于放棄效益、效率和發展機會。因此,銀行信貸風險控制必須建立在創新發展機制之上,才能提高信貸管理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

8.銀行信貸管理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經濟關系都表現為信用關系,銀行信貸管理制度、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作用的發揮,離不開社會信用環境的凈化,社會信用缺失是銀行信貸風險滋生最深刻的社會原因。因此,銀行信貸風險控制與防范,必須與企業信用建設,個人信用體系和各類中介機構信用體系建設協調配合,夯實銀行信貸管理與風險防范的社會信用基礎,創造實施銀行信貸制度和管理體制的條件,提高銀行信貸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篇(9)

2、政府原因。政府職能轉換緩慢,政企不分,國有商業銀行自不完備,地方政府非理性地干預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決策,倒逼國有商業銀行發放若干有悖于經營原則的無效或低效貸款,強化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信貸資金"供給制";是導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債權的直接原因之一,

3、國有企業原因。國有企業由于受粗放式經營增長方式的影響,在生產經營上片面追求產值、追求速度,而忽視市場需求的研究,忽視產品質量的提高,致使產品積壓,經營不善,造成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在企業沉淀、呆滯,加上國有企業歷史包袱沉重,導致企業資金周轉不靈、企業不能如期償還銀行的貸款,這是比較直觀的原因。從深層考察,轉軌時期國有企業控制權與融資結構的錯位則是問題的根源之一。從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看。他們的作法是,企業內部人、企業股東(或所有者)、企業債權人三者對企業生產和發展決策權、控制權的相互制衡,形成。"三權鼎立"的控制權結構安排,對于維護協調有關方面利益,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我國,國有企業遠未形成如此控制權結構,致使國有企業的控制權結構與融資結構呈現非對稱性。

4、國有商業銀行原因。

第一,從貸款投放環節看,在我國傳統體制下乃至現在,確實存在著政府決策銀行貸款的問題,政府強令銀行貸款的現象確實時有發生。但政府強令貸款也好,政府干預或決策也好銀行也都同意貨款了。雖然有些貸款銀行可能迫于無奈,考慮與政府的關系,考慮今后業務發展需要政府支持怕不同意貸款今后業務不好開展,甚至個別的考慮怕丟官,明知不行也同意貸款了,結果形成了不良信貸資產。但是不可否認,有打些貸款投放時銀行態度也很積極,也認為可以發放貸款,未經詳細論證便匆匆決策發放貸款,而后來事實證明決策失誤,形成不良信貸資產也就在所難免了,更不排除社會上不正之風對銀行機體的侵蝕,“人情貸軟”、"關系貸款"所引致的不良信貸資產的存在。上述種種,政府干預也好,"人情貸款"也好,銀行經營決策失誤也好,均可以歸入銀行缺少健全的信貸約束機制的范疇。因此,可以說銀行缺乏健全的信貸風險約束機制,決策失誤,是不良信貸資產形成的最大的、最種耍的因素。

第二、從貸款使用環節來看,即使排除貸款決策失誤的影響,即在貸款決策正確的條件下,在貸款運用過程中也是存在著形成不良信貸資產的極大風險的。這里,既有宏觀大環境的影響,也有企業因素的影響,但不容忽視的是在貸款使用這一環節中,不良信貸資產的形成也與銀行有直接重要關系。這主要體現在銀行對信貸業務"重貸經管"、"重貸輕幫"和"重發展輕完善"等幾個方面上。

1、重貸輕管。貸款發完,只等收本收息,忽視對企業用款全過程的指導和監督,缺乏對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和健全對不良信貸資產的預警預報機制,只有貸款到期收不上來時,才發現問題,結果失去了轉化和控制不良信貸資產形成的良機。

2、重貸輕幫。銀行的功能僅僅局限于為企業提供融資及圍繞信貸所進行的結算服務,沒有發揮銀行聯系面廣泛、信息靈通、經濟咨詢力量較強的優勢,幫助貸款企業調整經營方向;協助企業發展生產、創造效益;如開展經濟咨詢、財務顧問、投資理財等方面的咨詢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各種服務把握企業經營脈搏,特別是投入精力,參與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結果不能在資金使用過程中控制不良信貸資產的形成。

3、"重發展,輕完善"。銀行從自身發展考慮,偏重于布網點、增機構,擴大信貸規模,忽視了信貸資產的質最管理,加之業務發展快,隊伍擴大迅速,部分人員素質差,為不良信貸資產形成埋下了隱患。因此可以說在貸欺使用環節中,銀行缺乏管理、監督、參與、幫助的機制;沒有充分認識銀行和企業興衰共存的關系,則是引致不良信貸資產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第三、在貸款回收環節中,企業、政府和其他部門由于種種原因拖欠銀行貸款,這是形成銀行不良信貸資產的外部原因和客觀環境。從主觀上分析,銀行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信貸經營管理機制不健全,貸款的發放與回收工作脫節,沒有建立嚴格的信貸考核和獎懲制度,收貨工作缺乏力度。(2)銀行沒有抓住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約有利時機,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原則,投入較大的力量,通過各種途徑和媒體在全社會營造保護銀行債權人合法權益的濃厚氛圍和的相應機制:沒有取得政府、企業和有關部門對銀行收貨工作的支持。(3)銀行游離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活動之外,沒有發揮金融部門對企業的參謀、橋梁和紐帶作用;(4)銀行沒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給逃債、轉帳提供了可乘之機。(5)銀行之間沒有形成整體合力,沒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關機制,不僅為企業拖欠還債和相互占用資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劇了銀行間的矛盾。因此可以說,在貸款回收環節。銀行缺乏應有的管理機制、良好的保護氛圍、強烈的參與意識;合理法律手段的運用和銀行間的合作機制,是形成不良信貸資產的重要因素。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著出,銀行自身的不足或缺陷存在于信貸資金運用的每一個環節它是不良信貸資產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和主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5、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企業賴債被訴諸法律,作為最大債權

人的銀行往是勝訴而賠錢。有的利息收不到,有的本金收不回,有的還例賠進去了訴訟費和其它費用。而債務人絲毫不受損,法人代表并沒有壓力,處之泰然。對個別確實需要核銷的呆帳,銀行又難以核銷。按照《商業銀行法》和《貸款通則》,貸款本應實行有效財產抵押,但對過去信用貸款和手續不完善部分的貸款補辦手續,有的企業不理解、埋怨、抵觸、造成銀行反倒求助于企業,工作難度大。對新發生的貸款實行抵押,既使處于主動的銀行也由于各種原因在某些手續不齊的貸款上不敢"下斬",加之抵押又要經工商、房產、土地等部門過戶,又因收費太高而使抵押"擱淺",難以落實。

二、提高信貸資產質量的對策

1、改革現行的投資管理體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形成,客觀上要求拋棄傳統的集權投資管理模式,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建立按照價值規律和講求經濟效益以及責、權、利相結合的投資管理體制。嚴格規范國家投資決策行為,屬于宏觀的戰略決策,國家權力適當擴大,屬于微觀項目,決策權相應縮小。因此,投資決策權應適當分散,建立分層次決策體系,逐步實現分級管理,責權相結合的方式,改變目前項目過于集中的狀況,賦予地方、部門和企業一定的投資決策權。國家在宏觀經濟上制訂科學的產業政策,指導投資發展戰略、行業規劃及市場需求等,對企業投資無疑有極大的作用。防止盲目和粗糙的決策,有利于提高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

2、財稅體制改革要為銀行和企業營造寬松環境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主要是價值調控。而財稅與銀行信貸是影響和制約價值創造、價值分配、價值流通、價值增值的兩大外部因素。兩者各有分工,互為補充、互相協調,互相制約,作為一個整體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作用。企業是國家宏觀調控的落腳點。稅收增則信貸減,反之亦然。要解決這個問題,掌握的尺度應該是:銀行收得回本息,財政收得上稅,企業有積累并能自我發展。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認為新的財稅體制要面對企業銀行的歷史包袱,為銀行和企業營造寬松環境?!ね瑫r要推動企業改革和銀行商業化進程,促進新財稅制度的完善。具體講要進一步降低企業所得稅率。亞洲四小龍成功的奧妙就在于企業有自我積累,有造血功能。因小龍的企業所得稅較低,臺灣所得稅為20%;新加坡為10%;香港為15%;我國企業所得稅為33%,與亞洲四小龍比仍偏高,與西方發達國家比基本持平。降低所得稅率在一定的情況下會使國家收入減少一塊,但稅賦的確定應該符合我國國情,用一定的時間放水養魚,培養企業創造新的財源是必要的。

3、完善國家有關法制建設,切實保障銀行信貸資產安全

為了盡快適應市場調節機制,要加強法制建設,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關系,把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納入法制軌道,保障銀行貸款的安全性。要加快制定《信貸法》,《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管理法》等與之相關的法規。通過金融法規,界定市場調節的程度,規范財政與銀行、企業與銀行的信用關系,保證銀行信貸向合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貸款風險,提高銀行經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建立起以信貸資金來源制約信貸資金運用的機制

在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收支管理中,只有貸款規模而沒有資金來源,甚至不顧資金承受能力,強行發放貸款的現象非常普遍。這種現象嚴重的根源之一是信貸部門只負責資金的籌措,貸款是否合理卻管不著,所以,要真正加強信貸資產風險管理,就必須堅持以信貸資金來源制約信貸資金運用的原則,要協調信貸管理與資金管理,使資金的所承受能力與抵御貸款風險損失的可能相匹配,堅決杜絕資金跟著計劃走、計劃跟著貸款走的現象,從根本上保證實現信貸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5、建立起貸款項目備選庫制度和后評估制度

國有商業銀行在貸款發放的過程中,要改變以往就項目評估項目、坐等計劃評估的做法,把項目評估工作與項目推薦工作有效地結合起來,爭取項目評估的主動性。實施項目備選庫制度,其基礎工作是要搞好項目庫的建設,主動與政府綜合計劃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聯系,通過及早介入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了解擬建項目的規劃立項情況,掌握項目發展變化動態,將一些具備基本條件的項目通過預評估列入項目備選庫。由于列入備選庫的項目,已經經過了初選和預評估,在正式評估時,可以節約評估時間,提高項目評估的工作效率;加強和完善后評估制度,項目后評估是相對于貸款項目決策實施前的評估而言的,即在項目實施或建成投產后,根據項目實際運行情況,將項目實施過程或投產后的數據與項目決策依據--項目評估時的數據進行比較,判別當初預測生決策的正確程度及偏差度,分析成因,以總結有益的經驗或教訓,在此基礎上對原決策作出必要的調整,以使項目獲得最優的經濟效益。通過項目后評估,可以掌握項目系統復雜的動態變化,使項目管理真正為國有商業銀行全面提高經濟效益服務,并且,通過項目后評估總結經驗和教訓,可以為今后同類項目的評審和決策提供參照系,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決策機制,提高項目評估質量和貸款管理質量。

6、建立起貸款風險責任制體系

以往的貸款管理中,責任不清是導致信貸資產質量低劣的一個重要原因。國有商業銀行要加強信貸管理,就必須明確貸款風險的責任與義務相對應。在具體的操作中,將貸款風險責任管理以責任系數方式量化分解到貸款管理的各個階段和環節按項目類別和各級信貸管理人員所負責任大小確定不同責任系數,將決策責任和管理責任落實到各有關責任人頭上,并按貸款實施效果和分散的責任系數進行獎罰,真正做到責、權、利掛鉤。經辦行每年對本行貸款風險和質量進行一次檢查評價,評價結果經過經辦行審計部門審計后,報上級行進一步審查,對風險度超標的行,責令其限期完成風險轉化任務。并且實行壓縮逾期和貸款回收目標責任制,分解任務,層層下達,落實到人,分階段進行考核,調動經辦行收貨積極性。

7、堅持貸款集體審批制度,實行審貨分離

集體審批貸款是實行審貨分離的一個好辦法,它能有效地扼制住"人情"貸款的發生。最主要的是運用了集體的智慧對信貸員提交上來的貸款申請和調查情況進行質疑式的提問,逐個排除風險,從最大限度上防范風險貸款的產生。

8、堅持貸款三查"制度,對貸款全過程進行有效控制

對貸款實行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跟蹤檢查的"三查"制度,是從多年實踐中總結出的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對貸款實行三查",實際上是對貸款的全過程進行有效控制,是保證貸款高質量的一項重要手段必須堅持下去。

9、建立貸款公證制度

貸款公證制度,是以法治貸的一項有力措施,對貸款合同進行公證,在法律手續上是對借款單位的一種制約。在法律觀念上,加強了借款單位對貸款的法律認同。在法律程序上,如發現貸款有風險時,可以免去等階段,直接進入執行階段,由公證部門通知法院下令追繳,在時間上爭取了主動權。

10、擴大抵押貸款比重,加強對借款單位約束力。

實行抵押貸款,是對銀行貸款確立物的保證,是銀行貸款避免風險"的最佳途徑。目前,我們應加緊貫徹落實《擔保法》,對各項貸款盡量辦理抵押,擴大抵押貸款比重。對貸款實行抵押辦法,將加強對借款單位的還貸約束力,保證貸款如期收回。

11、完善貸款操作程序,建立核保制度。

為了把貸款風險壓縮到最低程度,應加緊完善貸款操作程序,建立對借款單位的保證單位進行的核保制度是一種較好的辦法。

12、建立貸款低壓保險制度,降低和轉化貸款風險

為了盡量降低和轉移貸款風險,還應對所有辦理貸款的非證券類貸款低壓物要求其一律到保險公司進行投保,以防止因其一時損毀造成的還貸難。對此類貸款在具體操作時,還應提交保險公司的保險單,作為辦理低壓貸款的比不可少的憑據。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和轉移風險。

資料來源:

《金融市場》1996年5期固定資產貸款的風險及對策陶云生

《四川國際金融》1996年7期提高信貸管理質量張興江

篇(10)

二、站在銀行角度構建對現金流量表分析的指標體系

(一)從理論上分析,指標體系的構建應以現金流量表為主,適當考慮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形成三張報表相結合的綜合指標體系

銀行分析貸款企業會計報表,特別是現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是考核該企業的獲現能力和償債能力。從國際會計準則及我國會計準則對現金流量表編制目的的說明來看,現金流量表分析評價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獲現能力評價。只有償債能力而獲現能力較差的企業有可能是拆東墻補西墻來騙取銀行的信任。因此獲現能力應是第一位。我們可以構建由獲現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質量分析、財務彈性分析、成長能力分析所組成的現金流量表分析目標體

(二)分析指標

1.獲取現金能力分析指標

(1)每元銷售現金凈流入

每元銷售現金凈流入=凈現金流入÷主營業務收入

注:凈現金流入主要指經營活動產生的。該指標越高越好,一般不會大于1。

(2)每股經營現金流量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經營現金凈流量÷平均普通股股數

該指標所表達的實質是作為每股盈利的支付保障的現金流量,因而每股經營現金流量指標越高越為股東們所樂意接受。

(3)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

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全部資產

目前同業平均全部資產回收率為6%,越高于這一比率說明該企業全部資產產生現金的能力越好,若低于6%,應對資產的營運指標和賬款的回收情況作進一步關注。

2.償債能力分析指標,包括現金比率(也叫即付比率)、現金流量比率、流動資產現金比率、全部債務現金流量比率等。

(1)現金比率(也叫即付比率或超速動比率)

現金比率=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

對于債權人銀行來說,現金比率總是越高越好,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而對企業來講現金比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為資產的流動性和其盈利成反比,企業不應保持長時間的高現金比率,一般應在0.5—1為好。

(2)經營現金流量比率。這一比率是反映企業經營現金凈流量與負債的比率,根據負債的構成,該比率可以具體演化為下列3個:

=經營現金流量凈額÷流動負債①

=經營現金流量凈額÷長期負債②

=經營現金流量凈額÷負債總額⑧

這3個比率分別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量償還短期、長期和全部債務的能力,該比率越高說明償債能力越強。

(3)強制性現金支付比率

強制性現金支付比率=現金流入總額÷(經營現金流出量+償還債務本息付現)

這一比率反映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現金償還債務、支付經營費用等。在持續不斷的經營過程中,公司的現金流入量至少應滿足強制性目的支付,即用于經營活動支出和償還債務。這一比率至少要等于1才能保證企業正常經營及償還債務。當然比率越大,其現金支付能力就越強,償債能力也就越強。

(4)到期債務本息償付比率

到期債務本息償付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本期到期債務本金+現金利息支出)

這一比率用來衡量企業到期債務本金及利息可由經營活動創造現金支付的程度。比率越大,說明企業償付到期債務的能力就越強,如果比率小于1,說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不足以償付到期債務本息,企業必須對外籌資或出售資產才能償還債務,比如借新債還舊債。(5)資產負債率

用來反映債權人發放貸款的安全程度,表明負債在整個籌集過程中所占的比重,用以衡量企業的債務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資產負債率=負債÷資產

對一個企業來講,資產負債率一般以33%為安全點,以50%為臨界點,如果達到了70%左右就不正常了,因為負債比率越高,企業的資產對債權人的保障程度就越低,風險就越大。根據經驗,資產負債率一般以100%為警戒線,超之意味著企業資不抵債,將面臨破產。企業不是債務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佳,資產負債率為多少是合理的,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不同的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都有較大差異。一般而言,處于高速成長的企業,其負債比率可能會高一些,這樣債權人會得到更多的杠桿利益。但是,作為銀行負責人在確定企業的負債比率時,一定要審時度勢,充分考慮企業內部各種因素和企業外部的市場環境,在收益和風險之間權衡利弊得失,然后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3.盈利質量分析

盈利質量分析是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盈利能力分析的補充。是指根據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資本支出等之間的關系,揭示企業保持現有經營水平,創造未來盈利能力的一種分析方法。對銀行來講,能否給申請企業發放長期貸款,眼光要放遠。既要分析該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又要分析其盈利質量。盈利質量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指標:

(1)盈利現金比率

盈利現金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

這一比率反映企業本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之間的比率關系。在一般情況下,比率越大,企業盈利質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說明本期凈利中存在尚未實現現金的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企業盈利,也可能發生現金短缺,嚴重時會導致企業破產。在分析時,還應結合企業的折舊政策,分析其對經營現金凈流量的影響。

(2)營運指數

營運指數=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經營所得現金(營運資金)

它是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與經營所得現金的比值。經營所得現金是指經營活動凈收益與非付現費用之和。

經營所得現金=凈收益一非經營收益+非付現費用

營運指數反映企業營運管理的水平和收益的質量。營運指數等于1,說明經營所得現金全部實現;營運指數小于1,說明經營所得現金被營運資金占用:營運指數大于1,說明一部分營運資金被收回,返回現金狀態。該指標越高,說明企業的營運資金周轉良好。4.發展潛力(財務彈性)分析指標

(1)現金再投資比率

該指標可以評估上市公司成長的潛力。該指標越高,表示企業可用于再投資在各項資產的現金越多。一般而言,該

指標達到8%一10%,即被認為比較理想。應該注意的是,要分析上市公司的成長潛力,還要結合其他情況綜合考慮,該指標僅僅說明企業成長的現金流量保障程度。

(2)現金股利支付率

現金股利支付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現金股利總額

這一比率是衡量企業使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凈額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比率越高,說明企業支付現金股利的保障程度越大。

上一篇: 色彩設計論文 下一篇: 經濟專業技術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纯爱 | 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不卡 |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有声小说 | 日本在线精品a首页正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