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16: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經濟效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引言
稻田養魚作為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豐收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得到了農業生產領域以及農戶的廣泛關注。大力發展稻田養魚不僅能增加農田的經濟收入,又可以防病治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兼顧社會以及生態效益。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升稻田養魚技術,提高稻田養魚的效益,許多水產、農業科技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實驗,實踐證明,稻田養魚是能夠綜合利用稻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是實現經濟、生態以及社會效益三者統一的重要途徑。
2稻田養魚的生態經濟效益分析
稻田養魚使得養魚不再另占耕田,并且可以一田多用,大大的提高了農田的利用率。稻田養魚通過人力建立起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魚類可以起到除草除蟲、防治病害、增肥以及加速肥料分解的作用。稻田養魚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對于高產的田塊,其化肥和農業的使用量會更少,甚至完全實現了不施肥、不打農藥的目標,這樣可以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有效的促進生態平衡和生態的良性循環。此外,魚類可以吃掉稻田中釘螺等蟲害,減少了絲蟲病和血吸蟲病對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的危害。稻田養魚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重要途徑。
2.1生態效益
稻田養魚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在稻田這個共生系統中,水稻與魚類共同生活在其中,其中水稻這個系統的主體,而魚則是依附在稻田中生活。水稻和魚類是互惠互利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魚類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翻動稻田中的土壤,吃掉許多有害的蟲子,而且還可以改善田間透風、通光的條件,促進水稻的光合作用,提高水稻的產量。與此同時,魚類的大量殘余飼料和糞便可以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進而提高水稻的產量。水稻與魚類之間逐漸形成了互相依存、互利互惠的關系,是維持整個系統穩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研究實踐證明,稻田養魚殺蟲的效果非常明顯。大量的水田害蟲被魚類吃掉,大大的降低了蟲害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同時,稻田養魚可以有效的抑制病菌的產生。在稻田養魚系統中,魚類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紋枯病菌核的病菌,從而避免或者減少病菌對稻田的侵染。從上述稻田養殖能量投入產出分析表格中可以看出,稻田養魚與純稻田種植相比,稻田養魚所投入的能量少,而產出的能量多,光能利用效率高,由此可以證明,稻田養殖與純稻田種植相比其生態效益更高。
2.2經濟效益
稻田養魚的歷史悠久,在農戶的不斷發展那和改進下,其在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方面的成效更加明顯。作為一種傳統的稻田農作技術,在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蟲害以及提高經濟效益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其經濟效益具體體現在可以節約耕地的擴大再生產,可以通過綜合利用稻田空間進行立體開發,將稻田與養魚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減少占田挖魚塘的面。同時還可以避免因單一種種糧效益不高而導致撂荒等現象的發生,提高稻田種植的經濟效益。在種植稻田的過程中,稻田里會不可避免的長出雜草,這些雜草會爭奪稻田的養分,影響水稻的生長。然而在稻田中養魚,這些雜草就可以作為草食魚類的天然食物,不但可以減少魚類餌料,還可以有效的鏟除雜草。并且魚類在自由活動中會產生大量殘余的雜食以及一些糞便,可以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進而可以保證稻田糧食產量的穩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糧食的產量。下邊就對稻田養魚的經濟效益以表格的形式進行更為直觀的解讀和分析。稻田養魚的經濟效益分析表格如表2。通過上述表2中的數據,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稻田養魚與直接種植水稻相比,其經濟效益要遠遠高于只種植水稻,因此,可以說明,稻田養魚是提高農戶經濟收入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應在農田種植中廣泛的推廣和實踐。稻田養魚建設還可以起到加固進、排水渠以及田埂的作用,因為稻田養魚建設過程中會進行圍護施工,這樣可以避免農戶每年維護田埂的工作,降低了因維護田埂而投入的資金和人力,更有利于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而且魚在稻田覓食的過程中可以疏松稻田土壤,改善稻田土壤物理結構,從而可以避免浪費人力去耕地。且由于草食性魚類是以稻田雜草為食的,可以避免人工薅秧除草的工作,為農戶減少一定的人力以及成本的投入?,F在稻田養魚得到了政府以及當地的支持,稻田養魚產業發展的越來越成熟,而且很多地區因為稻田養魚的特色,大大提高了該地區的知名度,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因此,一系列的休閑山莊、農家樂等迅速發展起來,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許多的農戶也因為稻田養魚發家致富,大大的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稻田養魚的規模的不斷擴大,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產業鏈,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發展稻田養魚不僅可以提高糧食產量,節約農業投資成本,而且還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前言
森林資源對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環境下,要想促進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就必須加大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近年來,我國各地逐漸出現營林現象,極大的改善了全國各地的生態環境,但由于部分區域營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單純的獲取木材,對營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對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而有效地促進營林的可持續發展。
1.我國營林現狀
目前,我國的營林存在很多弊端,營林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的營林團隊,同時營林人員也缺乏專業的技術,受傳統的營林思想影響,當前的營林大多還是以經濟效益為主,對其生態效益不太重視,導致營林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風險。
營林存在的風險主要表現在管理風險、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由于不同的樹木在種植過程中,需要選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營林是一項時間很長的工程,如果在撫育管理過程中,出現病蟲害、自然災害、火災等現象,就會直接降低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由于森林資源是我國十分重要的資源,國家相關部門對樹木的砍伐有嚴格的限制,如果這些限制過于嚴格,就會降低林農的積極性,因此,在保持營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在營林過程中,對于經濟林、速生豐產林市場風險比較小,但對于生長周期長的樹木,則存在很大的市場風險,如果在撫育過程中,市場發生變動,就會對營林的經濟效益造成影響。
2.營林的經濟效益
2.1 評價營林經濟效益的準則
營林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獲取高額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進行營林生產,選擇經濟效益高,并且容易種植的樹種,很容易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在對營林的經濟效益進行預測和評價時,可以采用動態經濟分析法,將不同時間段的貨幣價值轉換成同一時間段下的價值,從而進行比較和計算,實現營林經濟效益的評價。這里的比較計算是指用營林最終產出的木材價值減去營林過程中的成本,得出費用差,其中營林成本包括勞動力成本和木材成本。
2.2 影響營林經濟效益的因素
影響營林經濟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并且這些影響因素會發生一定的波動,營林經濟效益影響因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市場經濟條件,在市場中木材的銷售價格會發生一定的波動,對營林經濟效益造成影響;不同等級的林地,其種植的木材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會對營林經濟效益造成影響;在營林過程中,遇到自然災害、病蟲害的現象時,會降低營林的經濟效益;營林過程消耗的育林費、管理費、勞動成本等也會對營林的經濟效益帶來影響。
2.3 綜合開發林區
近年來,營林區逐漸興起一種新的開發方式,也就是綜合開發方式,這種開發方式是根據林區的天然條件,開發森林旅游、園林、森林加工業等新的項目,擴展林業獲取經濟效益的渠道,從而充分發掘營林區的潛力,提高林區的經濟效益。
3.營林的生態效益
營林的生態效益是眾所周知的,營林能帶來持續發展的環境效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營林有十分重要的生態意義。對于風沙嚴重的地區,植樹造林具有防風固沙的作用,風沙會大幅度降低空氣質量,甚至會對水源造成污染,通過植樹造林能有效降低風沙的速度,避免土地沙漠化。營林還能有效地消除污染,有的樹木能吸收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同時釋放出大量的氧氣,從而美化生態環境,保證生態平衡。
森林資源是一種可更新資源,從長遠的角度看,森林資源能為社會發展創造巨大的環境價值,實現林業綜合發展,滿足人們可持續發展林業的需求。由于樹木的根系十分發達,在土壤的埋深也比較深,因此,營林具有聚合泥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時當降雨量比較少時,樹木根據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可見,營林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
4.提高營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措施
4.1 建立優質營林基地
營林業屬于人工造林,具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我國的營林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在規模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產業化,因此,要建立優質的營林基地,擴大營林規模,從而有效地提高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確保營林業的穩定發展,相關部門還要建立完善的林業管理制度,加強監督,對破壞林地、開墾林地等行為,要嚴格的按照相關制度,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罰,只有加強對營林業的保護管理,才能實現營林業的持續發展。
4.2 加強樹木種植管理
在營林過程中,加強對樹木的種植管理能有效地增加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樹木在生長過程中,第一個生長周期是十分重要的,具體的可以分為出苗期、生長初期、快速生長期、生長后期,在營林過程中,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樹種,并根據樹種各生長周期的特點,制定合理的生長期管理措施,才能確保樹木健康的生長,才能提高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營林樹木在生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病蟲害,這些病蟲害會極大的降低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要加強營林病蟲害防治。由于營林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必須根據病蟲害的特點,針對性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病蟲害。常用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有化學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蟲的天敵或者益蟲、益鳥進行病蟲害治理。
4.3 采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營林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在營林過程中,因此,在進行營林時,可以積極的應用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有效地提高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例如在造林過程中采用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遺傳技術等高新技術,將經濟性、生態性良好的樹種遺傳到后代,從而提高所有樹木的綜合性能。
5.總結
營林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立優質營林基地、加強樹木種植管理、采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營林,不斷提高營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我國營林業的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海峰.淺談營林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3,(02):70.
[2]王宏偉.經濟以及生態效益在營林工作當中的體現[J].吉林農業,2012,(10):141-142.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1)-10-0167-2
1 加大營林生產的投入
1.1 營林投資的風險
一般來說,林業可以承包給企業進行種植,但相關企業必須遵照當地政府部門和林業部門的管理規定。當然,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營林也可由政府投資進行。林業需要經營,無論是哪一方來撫育和經營林業,都期望獲得高額的收益,顯然,營林是存在風險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難以預測市場的波動。雖然近年來的實踐表明,營林(天然林、速生豐產林、經濟林等)的風險相對較小,但是其周期較長(一般為幾年之久),不排除在培育周期下出現市場波動造成風險的可能性。營林通常有政府、企業、林農和購買方四方參與,一旦由于市場波動使得供需產生矛盾或是板材價格發生劇烈下滑,就會導致四方之間的利益鏈斷裂,這種情況極易導致虧本。(2)政策風險。森林資源是國有重要的土地和環境資源,政府對于樹木的采伐有著嚴格的限制,這種限制過于嚴格時就會降低投資方和林農的積極性。所以在提高生態環境和保持經濟效益之間存在風險因素。(3)撫育和管理風險。不同的樹木在種植時需要適合的管理方式,并且由于營林是一種長周期性的項目。一旦在撫育過程中發生自然災害、火災、盜伐、病蟲害等,就會使營林利潤大幅下降。
1.2 我國營林的現狀
我國營林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弊端如下表所示:
集約經營水平低、林分質量低、經營形式粗放
營林機構不健全、營林團隊素質欠缺、技術薄弱
在傳統大木頭經濟影響下,現今營林的基礎地位不穩定
樹木種植的科技含量較低
林區大多集中在較為貧困的山區
1.3 營林生產的撫育和管理措施
1.3.1 建設優質的種苗基地 現代營林是人工造林的一種。良種樹苗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是高產、高收入。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良種樹苗的培育尚欠規模,從長遠的經濟效益來看,科學育苗、建設種苗基地的建設是必要的。另外,還要加強對母樹林的撫育管理,必要時可以適當調整母樹林的結構組成,這便于達到林木的良種化。
1.3.2 做好成苗的管理工作 一般樹苗最重要的生長周期是第一個周期,分為出苗、生長初期、快速生長期和生長后期。通過了解當地氣候,選用適合品種,深入研究苗木的生長發育特點,制定出生長期相應的撫育措施。
1.3.3 做好營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病蟲害在苗木生長的過程中影響最大,直接影響了經濟效益。為得到優質的木材,就要保證樹木生長的健康。因此,病蟲害的防治任務艱巨,林農必須做到時刻觀察監測,加強苗木的撫育管理,可以利用益蟲、益鳥或是常見病蟲的天敵來抵御,效果不明顯或是病蟲害嚴重時,就要施放一定的農藥來治理。
1.3.4 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造林 先進的科學技術的使用解決了我國育林造林技術薄弱的弊端。育林、造林可采用生物工程技術、遺傳學思想、計算機技術和數字模擬技術,將具有優良經濟性狀的樹種有效地遺傳給后代,也可將提升樹木的抗寒性、抗病蟲害性、高保存率、高木材比重等性質。
2 營林投資的經濟效益
獲得高的經濟效益是營林投資的重要目標。首先,在選用樹種時,要選用相對易于種植且經濟效益較高的樹種,利于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空間。
2.1 營林經濟效益評價準則
由于營林周期較長的特殊性以及貨幣隨著時間的推移購買力發生改變的性質,營林的經濟效益的預測和評價要采用“動態經濟分析法”,即是指把不同時間價值下的貨幣換算成相同時期的價值,加以計算和比較,這里的比較計算指的是用營林過程最終產出的木材價值減去營林過程中的木材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之和(標準費用),得到的費用差。由于各地區地林地等級、蓄積量以及不同樹種的培育周期都有差別,故在評定經濟效益時要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
2.2 營林經濟效益的影響因素
營林經濟效益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且這些因素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有波動的在變化,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不同等級林地培育的木材等級存在差異(2)市場經濟條件下,木材的售價總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3)營林過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如自然災害、病蟲害等);(4)營林投資方還受國家開發行給予的貸款利率的影響;(5)管理費、營林設施費、維簡費、育林費等都應算作營林成本。
2.3 對林區實行綜合開發
這是今年來興起的方式,為林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所謂營林過程中林區的綜合開發,指的是依靠林區天然條件優勢,開發森林旅游、花卉園藝以及特色加工業。這樣能充分開發出林區的潛力,創造出額外的經濟效益。
3 營林的生態效應
政府重視和支持營林的發展和擴張,主要看中的是營林所帶來的巨大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效益。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空氣質量、水質等要求的嚴格,營林的環境效益越發受到相關部門和企業的關注。
3.1 植樹造林的生態意義
首先,植樹造林有良好的防風固沙的作用,風沙席卷的地方,輕則空氣質量大幅下降,重則會對水源造成污染、甚至淹沒田地和城市。樹林能夠大大減小風沙的速度,一般來說,風沙遇到樹林,其移動速度可降低8成,風沙中的沙塵和沙礫就會沉積在樹林底部的草叢中,不易再被刮起。最好的例子就是北京周圍的防風固沙林的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樹木的根系較大,埋藏在泥土里的深度也較深,故能聚合泥土,且能牢牢抓住地面,樹木植被可防止水土流失。當降水量相應減少時,樹木的根系還能吸收土中的水分并且蓄積起來。
樹林能起到消除污染的作用,一畝樹林中的樹木在一年中可以大約吸收70kg的二氧化碳、48kg二氧化硫(有毒物質)、約4萬kg的塵土,并能釋放出約50kg的氧氣。有的樹木還可分泌出殺死病蟲害的殺毒素。另外,樹林還可以減低噪音強度??傊?,植樹造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災害的發生,并能美化環境,利于維持生態平衡,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3.2 采用可持續的經營方式提高生態效益
森林資源是國家寶貴的自然資源,益處多多,它是一種可維護、可創造且可更新的資源,從長遠發展來看,采用可持續的營林模式是一種必然,它有利于不斷創造出經濟和生態效益,而且能持續給我們的子子孫孫帶來益處。森林能夠提供巨大的環境價值,現代林業應該是綜合性、多方面發展、滿足人類多種需求、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長期有效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加大營林的投入,擴大國土森林的覆蓋率,發展可持續生態林業已經成為現今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題。
政府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不僅投入大量資金用作營林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而且修改了《森林法》,并制定出相關政策。如何做到營林的可持續發展,以下給出幾點意見:(1)建立林業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即是向生態資源使用者收取一定費用,向對生態資源保護付出代價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2)完善林業保護管理機制,加強監督力度。各地區的森林資源監督管理機構應各盡職責,對違法征用領地、毀壞林地、開墾林地的現象予以監督和制止。將林地的監察落到實處;(3)完善有關林權的法律法規。林業可持續發展應當從整體上監督和完善各項保護和管理制度,以免它們出現沖突制約林業的可持續利用。
4 總結
中國從初期的“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一路走來,國土森林覆蓋面積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新時代仍然是營林發展的良好機遇,大力發展林業,是改變國民生產力、提高經濟水平、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2提高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途徑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同構建了綜合性的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如果想要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進行研究和探討,就要依據目前林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從林業生態系統入手,對其功能和結構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索,找出林業生態效益系統發展所遇到的瓶頸,從而找出方法突破這一瓶頸。因此,通過對林業生態系統管理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得出提高林業生態經濟效益需從以下途徑來展開。
2.1提高重視,創新手段依據相關調查發現,在以往,我國的林業發展只注重對單一效益的追求,而忽視了對整體效益的追求,致使我國的林業模式過于簡單、片面。這嚴重地制約了我國林業綜合效益的提升及我國林業的發展。筆者認為,要想使我國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要正確認識我國林業的雙特性,同時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生產、經營、管理機制上進行必要的創新。林業木材生產是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得以實現的基礎,林業生態與經濟效益互為依存、互為提高。因此,現階段一定要正確認識、定位二者的關系,充分發揮林業生態系統的功能特性。
2.2加大投入,科學管理從目前我國林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實際來看,只注重造林而忽視對林木的管理,只注重林木種植的數量而忽視林木的質量,造林時注重了對林木的管理,造完林后忽視對林木的維護和管理等現象仍很普遍。依據相關調查顯示,在很多的人造林中,林木非常矮小,生長速度緩慢,這都是由于管理不善導致的。這些問題不但嚴重影響了林業經濟效益,而且對林業生態效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致使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嚴重失衡。究其原因是由于資金、勞動力投入不足,管理不科學、不合理,林業撫育技術存在問題等造成的。所以,要想提升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就要加大對資金、人力的投入,并且要加強對林業的管理。
3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苗木
在林木種植中,為了使苗木適應當地的環境,保證成活率,就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選擇苗木。同時,要注意選擇苗木不能過于單一,應實現苗木類型的多樣化,這樣有利于苗木的生長。例如,在黃土高原地區,自然環境相對惡劣。這一地區地表,植被稀少;地表形態支離破碎,千溝萬壑;屬于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水資源短缺等。該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各不相同,因此種植苗木的類型也要多種多樣。如果在這一地區進行造林,筆者以為:在坡度比較陡峭的溝谷地段,應選種如側柏、油松、香椿及毛白楊這樣的用材樹種;而在坡度相對較緩的地段,要選種山楂、葡萄、大棗、酸棗、沙棘及花椒這樣的經濟林。黃土高原多年的植樹造林實踐也早已證明,要想實現植樹的價值和意義,提升樹木的成活率,就要因地制宜地選擇樹種。
4優化配置,復合人工植被
在構建復合人工林業生態系統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充分、正確地認知各種植物相互間的生態關系,這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在實際的林業生態系統建造中,只考慮苗木選擇是不全面的,還應選擇好能夠與苗木相互搭配的植被類型和灌木類型,以便形成一個錯落有致的、高矮適宜的復合人工生態群落。先形成一個個小的生態循環系統,然后在構成大的生態群落。這樣既能提升林地的利用率,又能提升林木的產量,真正達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依據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在建設復合人工生態群落時,可以將一些薯類植物、黃花菜等引種到林下或樹木周圍。如黃花菜的肉質根能夠均勻地散布在土壤中,網狀須根密布土壤表面,其能夠有效地防止雨水等對土壤的沖刷與侵害,利于改良土壤,利于樹木的生長。
[作者簡介]黃鳳蘭,廣西教育學院政治經濟系副教授,蘭州大學干旱農業生態實驗室博士生,廣西南寧530022;樊憲偉,蘭州大學干旱農業生態實驗室博士生導師,甘肅蘭州730000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1-0094-05
一、論題的提出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蔗糖出口原產地之一,蔗糖業作為廣西的重要支柱產業,蔗田生態系統每年給廣西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甘蔗渣也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我國目前已經開發的甘蔗渣產品有酒精、飼料、纖維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態系統產品開發越多、經濟價值越大,意味著甘蔗作為蔗糖生產原料從蔗田生態系統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為酒精、造紙、纖維板等產品的生產原料被充分開發利用起來,整個蔗田生態系統成了無渣的甘蔗系列產業的物質基。以1994~2003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產量、產值為例,我們發現蔗田生態系統給人們提供很高的生態經濟效益,可是人們對系統的回報只是些許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統計學上忽略不計的農家肥,這種近乎掠奪式的生態索取、以犧牲生態效益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最終導致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逐年下降。本文通過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與生態經濟效益比較分析,提示人們應該對保護蔗田生態系統問題予以重視。
二、研究區域和方法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與漢族、苗族、瑤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個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東與廣東接壤,西與云南相連,西北與貴州交界,北部與湖南毗連,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相鄰。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位于北緯20°54’~26°23’,東經104°28'’~112°04’,北回歸線橫跨廣西中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資源豐富,且雨季、夏熱與農作物生長期同季,有利于農業生產。廣西年降雨量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mm~2000mm;太陽年總輻射量達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為5,000℃-8,300℃,持續日數為240天~358天。盡管廣西地形多為山地、丘陵,土壤貧瘠,但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和自然條件給廣西帶來了獨特的物產,適宜人居。廣西人過著自然的生活方式,成為中國人中最不愿意離開故土的人群。
廣西耕地面積為261.4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04%。其中旱地107.39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1.1%,旱地以種植玉米、甘蔗、花生、薯類作物為主。廣西的耕地多數是紅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質比較差,土壤的有機質如磷、鉀等礦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數耕地土層比較淺薄,土壤較為貧瘠。近20年來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綠肥種植面積和農家肥的使用量逐漸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下降,氮、磷、鉀比例失調。1982年廣西土壤普查結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鉀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堿性土占33%。不斷增加的人口壓力以及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來,隨著制糖業的發展,甘蔗種植已逐漸成為廣西旱地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我們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比較分析的方法,利用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農村調查隊的統計數據、廣西南寧糖業集團香山糖廠的相關數據及廣西崇左市農業局的相關統計材料,對廣西蔗田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持續生產力及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結論是作為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主要經濟收入原產地的蔗田生態系統238.85%的投資收益率和巨大的經濟效益,主要是對自然氣候條件、蔗田系統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賜的巨額生態經濟效益支撐著廣西甘蔗及蔗糖業的發展,占中國甘蔗種植面積一半多,是中國蔗糖業出口的最重要原產地。
三、結果與討論
(一)結果
(1)廣西早地作物總面積107.39萬公頃,1994~2003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年甘蔗產量及產值分別如表1所示。
(二)討論
蔗田生態系統是農業生態系統的微系統。Honing(1986)認為生態系統是生物的有機體集合,在該集合中生物間內在的相互作用對其行為的決定性超過外部任何事件對其行為的決定性。無論是關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還是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系統一般是指一個最大空間尺度上能自我維持的實體。農業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的一種,它和一般生態系統一樣,是在一個同質區域中或有限范圍內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把生物及其環境聯系起來的系統。農業生態系統特指以農業生物為主要組分、受人類調控、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目標的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可分為農田生態系統、林業生態系統、漁業生態系統、牧業生態系統、農牧生態系統、林牧生態系統、農林生態系統等。
按照農作物的種類劃分,從微觀角度看,農田生態系統可分為稻田生態系統、蔗田生態系統、豆田生態系統、麥田生態系統等。蔗田生態系統是農田生態系統的組分,蔗田生態系統是指人們在旱地里以種植甘蔗為主,以獲得其生態與經濟價值為主要目的的單一農作物生態系統。甘蔗作為土壤物質的載體,主要是通過甘蔗的收獲和土壤肥料的施用來實現,甘蔗是蔗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貯存庫,甘蔗產量受到土壤養分的影響,甘蔗的收獲也會帶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質,使土壤養分數量減少,從而加速土壤物質循環的頻率。農家肥作為載體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質的數量,直至維持土壤物質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廣西蔗田種植面積、甘蔗產量和產值都有不穩定增長的趨勢。表2所示,廣西蔗田生態系統每年提供極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態經濟價值,蔗農們以較少的農業資本投入,為蔗糖業的發展帶來很高的生態經濟效益。而且,蔗田生態系統的物產――甘蔗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附加價值即甘蔗產量、蔗糖產量和產值也很大。特別不同于其他農田生態系統物產的是其廢棄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為一系列甘蔗副產品的生產原料,為蔗糖產業帶來巨大的、持續的經濟效益。
1、蔗田系統生態效益及其生態經濟效益
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就是系統對其環境及其系統生態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其服務價值由生物技術產品及自然生物圈給予人們提供的技術與服務價值所決定(Costanza et.al,1997)。蔗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就是蔗農們運用農業技術、種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統為人們提供的物產,即蔗田生態系統凈初級生產力(NPP)。
生態經濟效益就是以市場行情所表示的生態價值,即系統生產力或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效益。生態系統生產力就是系統做功的能力,即能生產人類所需要的產品或者能否在系統內適應自然的變化能力(K.A.沃科特et al,1997)。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從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統的生態價值(NPP),從價值量上看就是系統的生態經濟價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可計算的部分,但是人類大部分的福利都來自于純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它們不需要一分錢而直接給人們帶來福利,例如空氣、水、土地資源、氣候調節、廢棄物凈化處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態系統也與其他的生態系統一樣,其生產力或服務效益除了為人類提供福利之外,還包括目前難以測算的價值,即系統為大氣、環境所提供的服務和為人類生存環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務價值。我們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即經濟效益、生態經濟效益有其可持續經濟效益。
2、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及其持續經濟效益
從經濟學角度看,蔗田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益(BE)就是NPP產值(NPP×價格)扣除生產成本,即生態經濟價值扣除生產成本部分,也就是蔗農的純收入。然而,蔗田生態系統在收獲甘蔗之后帶來的價值比甘蔗自身價值更大,它可以生產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產品和副產品(Pi),它們的產量和產值就是蔗田生態系統持續生產力BP(PS+Pi)。從市場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態系統的持續經濟效益。它是由蔗渣資源化利用生產出的酒精、紙張、纖維板、可降解餐具、飼料、燃料等蔗渣系列產品的產值扣除其生產成本構成的。
1994~2003年廣西蔗田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益(BE)和經濟效益(PS)如圖1所示。
圖1中的相關價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價格計算,以下圖示相同。即蔗田生態系統的年生產成本是每千公頃256.88萬元的肥料+135萬元的甘蔗種子+13.5萬元的人力資本,即每萬公頃的成本為40.54萬元;甘蔗的價格為200.6萬元/萬噸;蔗糖的價格為3064.35萬元/萬噸計算;甘蔗渣的價格為164萬元/萬噸;根據當地居民有以甘蔗尾、葉作為牲畜飼料或薪材用的習慣,其價格按廣西類似牲畜飼料稻殼粉的價格200萬元/萬噸計算;甘蔗根則因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參與物質循環,其經濟價值難以測算而忽略不計
圖1顯示兩個特殊變化情況: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經濟效益明顯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經濟效益卻顯著提高。引起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場價格下跌,糖廠收購了甘蔗卻不能及時對蔗農進行支付,打白條現象比較普遍,蔗農的經濟效益不能實現,來年生產資料的購買受到限制,生產積極性受挫。于是蔗農選擇了減少甘蔗的種植面積,使經濟損失盡可能減少,維護自身利益,從而使甘蔗的種植面積及其占旱地面積比率、甘蔗的產量和產值都分別出現負增長(圖2)。其次是地方政府對甘蔗收購市場的管理政策和對蔗農利益的維護措施不到位。比如,對于糖廠對蔗農打白條的現象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及時采取措施,保障蔗農來年的生產資料的購買,忽視了蔗農利益的維護,也影響了糖廠來年的產量和產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維護蔗農利益的政策與措施,不準許糖廠對蔗農打白條,還規定了甘蔗收購的保護價格。同時,銀行對農民開發了用于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小額度貸款項目,支持農業生產的發展。經過一個生產季節(甘蔗為一年)的政策時延,2002年農民大規模地擴增種植面積,使種植面積由2001年占全國甘蔗種植面積的46%逐年遞增為48.1%和50.3%,種植面積及其占廣西旱地面積比率、產量與產值的增長率、投資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廣西成為全中國31個省、區的甘蔗產量、產值和蔗糖產量、產值最大的省區,中國最重要的蔗糖輸出原產地。
3、巨大的投資收益率支撐著巨大生態經濟系統及其相關產業
是什么原因使廣西蔗田生態系統及蔗糖產業如此發達,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產地?從蔗田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經濟價值與蔗農投資的比率分析(見圖2),我們發現,盡管甘蔗種植面積增長率(EGR)和甘蔗年產量增長率(IROP)基本一致――幾乎重合為同一條線,并且隨著市場波動而出現不穩定增長的特征,但是蔗農的年均投資回報率即投資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種植面積占旱地面積比率(PDLA)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蔗田生態系統投資成本C由種子、肥料、殺蟲劑、和人力資本價值構成。年均投資收益率(ROIV)則是年均生態經濟價值(BEEV)與年均投資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價格計算,近10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的年均投資收益率(RRO)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建立在極少的投資成本基礎上,實際上就是對生態系統資源,尤其是對土壤養分的掠取。蔗田生態系統反饋的信息是每萬公頃甘蔗產量逐年遞減15萬噸,按照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的耗損計算法推算,以及農作物形成所需要的養分參數計算,蔗田生態系統每年每萬公頃提前耗損300噸的氮、磷和450噸的鉀。這就是土壤養分及氣候、環境等生態因子過度耗損的信息。
四、結論與建議
自2014年國家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取消以來,棉花收購價格隨之出現波動,我國內地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減少。安徽省淮北生態區為安徽省糧食生產核心區[1],大田生產上多為小麥-玉米或小麥-大豆一年兩熟制,前茬小麥一般到5月底才能收獲,普通春棉品種無法接茬種植;另外,傳統棉花種植方式用工較多,經濟效益不顯著,農民種植棉花積極性不高[2]。因此,棉花種植面積出現較大幅度下滑。自2014年起,安徽省開展了短季棉品種試驗,篩選的短季棉新品種生育期在115d以下,耐遲播、騰茬早,能夠適應簡化栽培模式,實現麥棉兩熟。為分析種植短季棉的經濟效益,對種植短季棉與種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及產出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旨在為短季棉推廣應用、穩定棉花種植面積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試驗于2014-2016年在宿州市農業科技示范園進行。棉花采用短季棉品種,其中2014年為安徽省短季棉品種比較試驗參試種(品系)“皖棉1462S”,2015-2016年為安徽省短季棉品種區域試驗參試種(品系)“皖棉1331S”;玉米品種為本地主推品種“鄭單958”,大豆品種為“皖宿2156”,前茬均為小麥。試驗采用大區對比方式,試驗區面積3000m2,相鄰種植,不設重復。試驗區委托同一農戶按照當地大田生產中等水平進行栽培管理。全程記載從播種到收獲整個生產過程的物化投入、人工投入以及產量、產值等。農藥、化肥等物化投入按照本地當年3月份農資市場零售價計算,籽棉、玉米、大豆等產品產值按照當地當年實際銷售價格計算;大田生產上大多是農戶自有勞動力從事田間管理,因此人工成本屬于未付報酬的勞動力價值[3],計算時根據勞動強度不同而有所差異。采用2014-2016年3年記載數據平均值進行物化投入、人工投入以及經濟效益的比較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物化成本投入比較
短季棉生產全過程所需的生產資料投入比春棉有所減少,但與玉米及大豆等作物相比較,棉花種植的農資投入仍然較多。從表1可以看出,種植短季棉平均每公頃農資投入為7050元,比種植玉米多3000元,比種植大豆多4275元。棉花和玉米生產物化成本構成中,投入最多的均為肥料成本,分別占總物化成本的69.15%和66.67%,而大豆生產物化成本構成中,投入最多的為農藥和種子費用,各占總物化成本的32.43%。
2.2人工成本投入比較
棉花種植田間管理環節多,生產用工也較多。從表2可以看出,3年平均每公頃棉花生產用工需要255工日,分別比玉米和大豆生產用工多127.5工日和157.5工日。棉花生產中用工最多的是收獲環節,短季棉人工采收用工每公頃需要60工日;其次,短季棉直播種植前期需要間苗和定苗,后期需要整枝和打頂,每公頃用工增加30工日;再次,由于棉花需肥量較大、病蟲發生較多,短季棉還需要多次化學調控,因此生產中施肥和打藥等環節用工也有所增加。因此,棉花生產需要投入的勞動力價值較高。比較結果表明,棉花生產每公頃投入的人工價值為18900元,比玉米生產多9300元,比大豆生產多11700元(表2)。
2.3綜合經濟效益比較
2014-2016年棉花及玉米的收購價格有所波動,但大豆的收購價格相對平穩。種植棉花的單位面積總產出高于種植玉米或大豆等糧食作物,但種植棉花的物化成本和人工投入較高,其單位面積凈收益低于種植玉米或大豆的單位面積凈收益。以3年平均產量、產值及成本統計的綜合經濟效益比較分析結果顯示,種植棉花每公頃總產出為18245元,分別比種植玉米和大豆的總產出高2495元和5345元;種植棉花的收益率最低,投入產出比為1︰0.68,而種植大豆的收益率最高,投入產出比為1︰1.19(表3)。在不計人工成本的情況下,種植玉米的物化利潤最高,為每公頃10830元,種植大豆的物化利潤最低,為每公頃9255元;但如果計算人工成本,種植棉花的純利潤為每公頃-8575元,即每公頃虧損8575元,種植大豆的純利潤最高,為每公頃2055元,比種植棉花每公頃利潤高10630元。
3小結與討論
作物生產的經濟效益決定農民的種植意向,安徽省淮北生態區棉花種植面積快速大幅減少,其主要原因在于種植棉花的效益過低。本研究采用大區對比的方法,比較分析了種植短季棉與種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產出情況,結果表明:種植棉花的單位面積總產出高于種植玉米或大豆等糧食作物,說明棉花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較高[4];但種植棉花的物化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均較高,因此單位面積凈收益遠低于種植玉米或大豆。盡管短季棉采取了省工節本的簡化栽培模式,但是在計算人工成本的情況下,種植棉花的純收益仍為負值,也就是說,種植棉花不賺錢甚至虧本。要改變這種局面,提高農民種棉積極性,需要從2個方面提高種棉的效益:一是降低棉花生產成本,重點是減少采收環節的用工,建議研發適合家庭農場或小面積種植戶使用的、低造價的中小型棉花采收機械。二是提高種植棉花的總產出。在國內外棉花價格低位徘徊的背景下,主攻方向是提高棉花的單產,可通過推廣種植優質、高產短季棉新品種,進一步優化栽培模式,提高種植棉花的收益,穩定棉花種植面積,促進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EB/OL].[2016-01-07].
[2]何團結,肖茂盛,蘇香峰.安徽省棉花生產成本分析[J].中國棉花,2012,39(11):1-2.
2試驗結果
2.1肥育性能結果各組平均每頭豬肥育性能結果見表1.2.2經濟效益分析依據市場價格,出售關中黑活豬28元/千克,杜長大三元豬20元/千克;玉米2.2元/千克,豆粕3.4元/千克,麩皮1.6元/千克;551顆粒料4.35元/千克,552顆粒料3.05元/千克,分析經濟效益,每組平均每頭豬效益見表2。
3結果分析
(1)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比例從高到低順序依次為:對照杜長大豬組48.94%、對照關中黑豬組46.27%、試驗杜長大豬組40.11%、試驗關中黑豬組35.11%。(2)購仔豬成本占養殖成本比例從高到低順序依次為:試驗關中黑豬組44.75%、試驗杜長大豬組41.3%、對照關中黑豬組37.05%、對照杜長大豬組35.28%。(3)養殖成本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為:試驗關中黑豬組1787.73元/頭、試驗杜長大豬組1937.03元/頭、對照關中黑豬組2159.06元/頭、對照杜長大豬組2269.74元/頭。(4)養殖純利潤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試驗關中黑豬組1176.35元/頭、試驗杜長大豬組809.37元/頭、對照關中黑豬組719.34元/頭、對照杜長大豬組438.26元/頭。據農業部分析,2016年1—11月全國平均出欄1頭商品肥豬純利潤為410元左右,說明生態養豬效益高。(5)養殖利潤率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試驗關中黑豬組65.8%、試驗杜長大豬組41.78%、對照關中黑豬組33.32%、對照杜長大豬組19.3%。
摘 要:依靠資源稟賦,合理開發利用,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目標,是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和農村區域經濟的正確選擇。本文作者以當地自然資源稟賦現實為依據,擬以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的構思,對當地發展生態綠色畜牧經濟的途徑方法及其所生產的效應進行了簡評,以期為今后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借鑒。關鍵詞:綠色畜牧經濟;資源稟賦;利用效應中圖分類號:S811.5
文獻標識碼:B根據資源稟賦,發揮資源、區位優勢,發展生態效益農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戰略抉擇。景寧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區,介于N 119°13′40″~119°58′19″,E27°28′42″~28°10′52″之間。境內山峰疊障、河谷交錯、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步性好,常年平均氣溫達17.5℃,年降雨量在1800mm以上,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植被保護良好,物種資源豐富,工業化污染程度極低,山清水秀、空氣潔凈,具有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和發展生態綠色畜牧經濟德天獨厚的區位、資源優勢。鑒此,筆者根據當地資源稟賦,擬通過對資源優化配置,綜合開發利用的構思,對當地發展生態綠色畜牧經濟的途徑方法及其效應進行了思考分析,以期為今后畜牧業經濟的生態化發展起到益裨作用。1 資源稟賦景寧縣地處山區,山多地少,在1949.98km2的土地面積中,有山地面積178466.7hm2,占總面積的91.52%,耕地面積僅7193.33hm2,占總面積的3.69%。面對現實,在當地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在穩定糧食生產,提高果蔬自給能力的基礎上,注重的是要做好“山字文章”。根據調查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景寧縣有草山3113.93hm2、疏林地4012.4hm2、果園3733.33hm2、茶園3133.33hm2、竹林11800hm2、油茶園733.40hm2、木本藥材基地3345.20hm2、水田5800hm2。所有的這些資源存量,如果稍加人為改良,優化資源配置,在林、果園內留置或套播一些優質耐蔭牧草,實行稻田養鴨,發展生態畜牧經濟,不僅可以起到以養代撫,培肥土壤基礎肥力的作用,更為生態養殖,推進山區生態綠色畜牧經濟發展,增加山區農民經濟收入,實現資源有效增值拓展了空間。2 資源配置發展生態綠色畜牧經濟,不可能隨意狂為,需要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行之有效的切實措施。應對草地、林園稍做改良,對資源的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改變以往就養論養,就種論種,單一留養的傳統種養模式,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資源利用地域劃分上,對于草山、疏林地類,可經改良后發展牛、羊養殖;而對果、茶園,竹林、藥材基地,為避免牛類大牲畜的踩踏或取食,應以發展山羊、禽類養殖為宜。在宜牧資源所處的陡坡、山體的中上部、管理較為不便的地段,應以發展活動力、爬坡力強,管理稍可粗放的山羊、黃牛為好;而在山體中下部緩坡地段,管理較為方便的地處,以養殖雞等禽類為宜;在稻田中只適合于稻鴨混合種養與稻雞輪作。在品種選擇上,以選用適生性、活動力、尋食力強,肉質風味、市場行情好的紹興麻鴨、縉云麻鴨,綠殼蛋雞、當地蘆花雞,涼山黃牛、宣漢黃牛、當地本地種牛,波爾山羊等為佳。在生態養殖實踐中,應密切注意與種植業產業基地建設、林地撫養、畜禽糞便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緊密聯系,以農村沼氣國債項目建設契機,致力于發展種、養、沼循環農業現代生產模式,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增值,并以提高產出效益[1,3]。3 效益估測3.1 規模預測根據資源稟賦和相關資料分析,借力于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措施和省里扶持景寧縣發展生態養殖項目實施之良機,通過人為措施的改良,適當降低栽種、留養密度,留置、套播優化牧草資源,輔之以諸如交通、飲水、欄舍等必要的設施建設,擬可以實現如下表1的養殖規模。以各類資源的80%面積可供畜禽養殖;養雞以每年養2批,養羊、養鴨以每年養1批計算。由表1可以推測,如果能將景寧縣可以用于發展生態養殖的各類資源的80%加以利用,則每年可實現930多萬頭、只的畜禽養殖規模,相當于2010年77多萬頭、只畜禽養殖的11.7倍的飼養量,這說明在景寧縣發展生態綠色畜牧經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3.2 飼養產出效益 根據表1所列的養殖量,依據各類畜禽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產品的市場價格行情,擬可獲得如下表2的飼養產出效益。牛以每年單體重225kg,純收入以產值的25%計。由表2可見,如能將景寧縣可用于生態養殖的各類資源加以充分利用,根據當地當前畜禽產品的市場價格行情,每年可增加農業產值7.8億多元,增加純收入近2億元,僅此一項,農業產值可比2012年的9億元增加近1倍。可見,發展生態綠色畜牧經濟不失為景寧縣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3.3 節省成本投入效益實行生態種養,可起到產業互利共促的作用,種植業可為養殖業提供飼料來源,而養殖業則為種植業起到以養代撫,取食園內雜草,尋食植物害蟲,控制病蟲雜草發生為害,畜禽排泄肥地,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促進低碳生態農業發展的效用[4-6]。根據景寧縣的資源稟賦,如能優化配置資源,充分挖掘資源潛力,積極發展生態種養業,不僅可以促進景寧縣生態畜牧經濟的健康發展,根據相關資料與生產實踐調查統計,可為種植業增加如下表3的養分投入[7],并擬可獲得如下表4的節本效益。畜禽類便日排泄量為:牛20kg、羊1.5kg、雞0.13kg、麻鴨0.12kg,牛、羊、雞、鴨糞便含有機質分別為14.6%、25.5%、25.5%、26.2%,含純N分別為0.38%、0.75%、1.63%、1.1%,含P2O5分別為0.20%、0.53%、1.54%、1.4%,含K2O分別為0.10%、0.45%、0.85%、0.62%計。3.3.1肥料投入
以各類糞便有機質含量換算為欄糞便,欄糞肥以30.0元/100kg計;化肥價格以尿素1.82元/kg(含N46%),過磷酸鈣0.52元/kg(含P12%),氯化鉀3.50元/kg (含K60%)計。3.3.2養雞鴨飼
料1.88元/kg,放養節省投食150g/只·天,年放養320d計。 由表3、表4可以看出,根據資源稟賦,實行資源化配置,綜合開發利用,發展生態綠色畜牧經濟??蔀榉N植業提供有機質120648.86t,植物主要營養成分純N6996.94噸、P2O56504.35t、K2O3576.65t。這就為培肥土壤基礎肥力提供了條件[8];并此可以增加農業純收入19618.76萬元,節省生產投入成本92854.3萬元,節本增效可為景寧縣14萬多農業人口年均增收6632.45元,可見其經濟效益十分明顯。4 結語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物盡所用,發展生態綠色畜牧經濟,不僅可以有效增加農業產出效益,節省農業投入成本,提供更為安全、可口的農畜產品,并可更為有效地緩解人口增長與耕地面積趨減,糧、林、果、生態建設的用地矛盾、有效推動資源增值,節源增效生態效益農業的發展。以上只是對實行生態種養經濟效益方面的粗略估測。如是加之考慮,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價格升值;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其他相關產業的互動;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減輕農業面源污染負荷等諸多方面的效應,其綜合效應更是可觀。很顯然,在景寧縣根據資源稟賦,致力于發展生態綠色畜牧經濟,不失、為是實現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今后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參考文獻[1] 杜一新,趙沛忠.毛竹筍用林栽培管理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7(4):43.[2] 杜一新,周愛平,梁碧元,等.對生態油茶產業基地發展的思考[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4,21(3):31-33.[3] 畜牧和農村生態能源建設攜手 共建浙江綠色生態家園.[4] 王華,黃璜,楊志輝,等.濕地稻——鴨復合生態系統綜合效益研究[J].農村生態環境,2003,19(4):23-26,44.[5] 吳麗芳,杜一新,李永青.茶園養雞生態種養模式效益淺析[J].現代物業,2010,9(7):103,89.[6] 富相奎,劉娣.發展綠色畜牧業 實現可持續發展.黑龍江畜牧獸醫,2006(1):53-54.[7] 北京農業大學肥料手冊編寫組.肥料手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26-83.[8] 劉小華,杜一新,雷沈英.吊瓜園放養雞對園地土壤肥力的影響[J].農技服務,2009,26(11):42,45.作者簡介: 石家成(1963-),男,浙江景寧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2“豬-沼-橡膠”模式的中心環節
農村沼氣建設是“豬-沼-橡膠”模式的關鍵環節,沼氣池產出的沼氣和沼肥,在該模式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沼氣的綜合利用。沼氣是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的發酵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混合性可燃氣體,主要成分是甲烷占55%~70%、二氧化碳占30%~40%,還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氫氣、氧氣、氮氣和硫化氫等氣體。沼氣具有較高的熱值,1立方米沼氣完全燃燒后,能產生相當于0.7kg無煙煤提供的熱量,約為20000~29000KJ,最高溫度可達1200℃。在農村生產與生活中,沼氣常用于炊事、照明、發電、提供二氧化碳、儲糧、保鮮水果、孵化家禽、燈光誘蟲、育雛舍增溫等。
2.2沼肥的綜合利用。沼肥是由沼液和沼渣組成,一般含有機質28%~50%、腐殖酸10%~20%、半纖維素25%~34%、纖維素13%~17%、木質素11%~15%、全氮0.8%~2.0%、全磷0.4%~1.2%、全鉀0.6%~2.0%及少量微量元素和礦物質[1]。沼液含全炭2.03mg/mL、全氮0.39mg/mL、全磷0.39mg/mL、全鉀2.06mg/mL、銨態氮295.5mg/L、速效磷73.32mg/L、速效鉀1758.3mg/L[2]。沼渣含有機質36.0%~49.9%、腐殖酸10.1%~24.6%、全氮0.78%~1.61%、全磷0.39%~0.71%、全鉀0.6%~1.3%及少量微量元素[3]。膠園使用沼肥不但能滿足橡膠樹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而且能提供大量有機質、多種微量元素;沼肥中的半纖維素、纖維素、木質素有疏松土壤的作用,腐植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和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因此沼肥有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的作用,不但能增強橡膠樹抗逆性、抑制病蟲害,還能提高橡膠產量和質量。
3“豬-沼-橡膠”模式的效益分析
以種植橡膠樹為主線,結合發展養殖業;以橡膠樹為依托,沼氣為紐帶,種植、養殖有機結合,協調發展,使傳統農業的單一經營模式轉變成鏈式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實現了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達到了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統一。當地膠農稱贊“豬-沼-橡膠”模式是“一凈、二少、三增、四省”集成技術,即凈化環境,減少病蟲害、減少水土流失,增肥、增效、增產,省煤(柴)、省電、省力、省錢?!柏i-沼-橡膠”模式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能源、環境、經濟、生態同步發展的新路子。以一個8m3戶用沼氣池為例,年產沼氣865m3,可滿足3~5口之家生活燃料,相當于617.6kg標準煤,可節省能源支出865元;年產生沼渣3t,沼液15t,可為膠園提供優質的無公害肥料,施用沼肥可提高橡膠樹的抗性,減少農藥用量,可節省肥料農藥支出465元;農村沼氣發展,可以帶動農村養豬業,形成豬多、沼氣多、肥料多、橡膠樹高產穩產的良性循環,沼氣農戶年可增加養豬收入900元;據儋州、定安、樂東等市縣典型調查,施用沼肥可促進橡膠樹增產8~20%,可增加收入270元左右。總之,開展“豬-沼-橡膠”模式戶比單純種植、養殖戶年節支增收2500元左右。推廣“豬-沼-橡膠”模式有以下優點。一是優化農業產業化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膠園施用沼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耕作性和理化性狀,耕層加厚,提高橡膠產量和質量。三是保持生態平衡,減少水土流失。沼氣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不僅可解決農戶的照明、煮飯、炒菜等生活用能,關鍵在于節制了亂砍濫伐和對薪材的索取,降低了森林消耗,提高了森林覆蓋率,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四是改善農村環境,提高健康水平。使用沼氣結束了農村做飯煙熏火燎、柴禾堆滿街巷的局面,人畜糞便進入沼氣池,減少了疾病傳染,村容村貌大為改觀。五是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生態農業發展。膠園施用優質高效的沼渣、沼液有機肥,減少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對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生態農業發展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4“豬-沼-橡膠”模式的發展對策
4.1提高認識,科學布局。發展“豬-沼-橡膠”模式涉及畜牧業、沼氣建設和種植業三個行業,在制訂發展計劃和規劃時,要加強各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由地方政府協調,引導各部門對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指導和協助,將項目建設資金和技術捆綁,優先向適宜區域集中財力、物力和技術,將養殖業、天然橡膠產業及配套沼氣工程做到科學布局、協調發展、匹配建設,共同促進“豬-沼-橡膠”模式的產業化發展。
4.2加大投入,確保運行。沼氣發酵原料是人畜糞便,必須有充足的原料供給才能保證長期正常使用,加之農民對沼氣應用技術認識不夠,日常管理不到位,造成沼氣利用率低、效益不明顯[4]。建議海南省大力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加強先進養豬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加強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確?!柏i-沼-橡膠”模式的各個環節順暢運行。
4.3積極探索,注重實效。充分利用橡膠林下閑置土地和空間發展種養業生產,在橡膠林下種植花卉、鹿角靈芝、散尾葵、益智、地膽頭等農作物,養殖豬、羊、兔、雞、鵝等畜禽,并加強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情的監測與防治,實現“豬-沼-橡膠”模式的立體化和多層次化。由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大力提高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城市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包括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三個子系統在內的復合人工系統。產生城市問題的根源在于三個系統的不協調,自然生態系統為城市提供低廉的自然資源,而經過社會經濟系統最終大多以廢物的形式滯留下來,耗竭自然資源的同時形成了一系列的問題[1]。研究山西省地級以上城市的生態經濟效益為認識山西省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依據,改變過去僅僅以GDP論英雄的錯誤觀念。
一、城市生態經濟效益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文主要從城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個方面建立城市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其指標體系不僅能夠反映山西省各地級以上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而且能夠很好地反應環境的保護程度,即能綜合反映山西省各個地級市和太原市的生態經濟效益。
城市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除包括上面三種效益的指標外,還應包括反應生態經濟效益的綜合指標,例如:綠化增長率、單位投資增加綠化覆蓋率、單位投資增加城市維護建設費的增長率、生態經濟效率的相對增長率等,但因為綜合指標較難定量,原始數據較難獲得,本文不予考慮。具體指標體系的建立如表1。
二、山西省生態經濟效益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的選取和處理方法
選取山西省11個地級市和太原市2015年的各項指標,數據來源于2016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2016年《山西統計年鑒》。
在表1所討論的指標體系中,存在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正向指標值越大,所表示的實際成果越大,逆向指標則相反。同時,各項指標量綱不是統一的。為了使所處理的指標都具有正向指標的性質,并消除量綱帶來的不合理影響,對不同類型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二)山西省生態經濟效益評價的主成分分析
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利用SPSS16.0軟件的因子分析功能進行分析,計算標準化數據的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差貢獻率、主成分負載(見表2)。
通過表3可以看出,不同城市每個主成分的排名和綜合排名并不一致,甚至還有很大差距,但綜合排名可以反映山西省地級以上城市的生態經濟效益。太原市的生態經濟效益綜合排名第一,究其原因: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會城市,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以二三產業為主,尤其是三產業發展迅速,能夠吸納較多的人口就業,在山西省經濟效益最好。太原市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社會效益也遠遠高于地級市,但生態效益排名第三,僅次于大同市和長治市。
忻州市生態經濟效益排名倒數第一,且經濟、社會、生態經濟效益都最差,忻州市地區生產總值2011年最低,財政收入、社會商品零售額也最低,因此經濟效益最低。且社會效益方面,一產從業人員比重大,在崗平均人數僅高于朔州市,職工平均工資僅高于臨汾市等基礎設施都相對落后,因此社會效益最低。
三、提高山西省生態經濟效益的若干建議
首先,提高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市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很大程度影響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發展經濟過程中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第二、三產業,尤其是提高三產比重,拉動勞動力的就業,且經濟發展的同時會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和零售商品價格總額,從而提高山西省的經濟效益。
其次,控制城市規模,控制人口密度。不同規模城市都有一定的承載能力,超過城市承載能力會給城市帶來一系列問題,城市人口并不是越多越好,城市密度過大,會對城市資源、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必須合理控制城市規模,控制人口密度。
第三,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包括醫療衛生、教育、公交、煤、電、水的合理配置都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社會效益的提高。
第四,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受思想惰性、體制剛性、財力不足、政策缺位和區域壁壘等多因素的影響,山西省的地級以上城市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合理狀況仍然存在,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煤炭產品供過于求,擠壓現象仍然存在,對環境的破壞現象也屢見不鮮(大同、臨汾和呂梁等)。因此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注意環境的改善,不斷減少二氧化硫、廢水、垃圾的排放量,提高空氣質量,不斷改善山西省的環境質量,提高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徐仲敏.城市生態經濟效益及其評價計量初探[J].上海社會學院學術季刊,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