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0:22: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1
生態旅游是為了實現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的目標,而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游行為。在實際開展中,生態旅游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最大程度上降低旅游的負面影響,從而避免對自然地域的干擾,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
生態旅游作為重要的旅游形態之一,以保護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維持旅游資源利用的可持持續性、提供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經濟獲益為目標,強調對旅游者的環境教育,要求生態旅游管理者必須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旅游業的進步促進著經濟進步,生態旅游對于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刺激消費、刺激供應以及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
二、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生態環境問題全球化的今天,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已發展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在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類環境問題的頻繁出現使得生態旅游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目前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并不穩定,諸多不良因素使得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旅游資源盲目開發利用,破壞浪費嚴重
目前,一些旅游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然而開發旅游資源前,開發商缺乏對當地的自然保護區的考察、研究,不能提供相關資料作為生態旅游整體規劃依據,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導致旅游資源遭到破壞、浪費嚴重,生態旅游風景區的環境嚴重惡化。
(二)管理體制混亂、方式落后,有效性缺失
由于部分自然保護區缺乏規劃和管理,甚至將旅游區承包給旅游部門,致使旅游部門在缺乏指導和監督機制的情況下隨意經營,生態旅游業在開發建設上出現秩序紊亂現象。這就使得生態旅游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三)基礎設施薄弱,投資宣傳不到位
現在一些景區只限于局部景點,對于整個景區的系統性規劃嚴重缺失,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同時,受政府投資力度不足的影響,景區的宣傳力度不到位,旅游區的特色景觀得不到充分展現,無法達到景區知名度提高的目的,阻礙著景區的生態旅游經濟發展。
三、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分析
生態旅游作為現代旅游業產品的關鍵內容之一,是社會經濟、環境現狀要求下的重要產物。在開展推廣過程中,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社會旅游消費的需求,有利于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促進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解結合相應原則的基礎上,必須深化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采取有效手段,確保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建設。
(一)完善投資、規劃體系
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生態旅游開發之前必須對當地的地理生態環進行調查、研究,擬出不同開發模式,在不同開發模式下對開發成本、成本回收進行評估。同時,制定個性化模式,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此外,要將生態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結合作為生態旅游規劃的基礎和前提,制定完善的規劃體系。
(二)完善管理體制
完善管理體制并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旅游管理機制是促進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就需要在結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對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體制,以及相應的技術和方法實施適當的引進和借鑒。同時,要注意因地制宜,開展特色化生態旅游系統的構建,建設切實有效的政策法規,從而完善相關機制,保證生態旅游經濟管理順利進行。
(三)深化生態意識
旅游區應該不斷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使游客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從根本上杜絕破壞行為的發生。同時,還要建立相關的體系,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規定,對旅游區附近的居民及游客進行約束,使旅游資源得到高效持續利用。
(四)加強人才培養
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增加員工的技能,使員工把所學的知識宣傳給游客并告知旅游活動的要求及“最佳環保操作”,從而培養出高水平的生態旅游專業的人才,是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需要相關教育機構發揮出關鍵作用,對旅游專業學生和企業員工進行高素質的培養,確保其對旅游理論及規劃研究的科學性。
(五)擴大宣傳力度
針對一些旅游區宣傳力度不大,應采用與周邊城鄉、景區資源、信息及交通互補的等優勢加大景區宣傳力度。在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系統協調下進行聯合開發,實現多元化宣傳。
(六)發展地區特色文化
地區特色文化是促進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可以根據相關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發展民俗旅游經濟。在展現地區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時,也使生態旅游經濟得以展現,促進當地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增強景區的綜合實力,加快了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寧銀蘋,陳學紅.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為例[J].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2]吳萬剛.龍門溪流域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當代經濟,2011(06).
二、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之間存在的問題分析
1.人類盲目的中心主義觀念及發達國家轉嫁生態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利益的膨脹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更加激烈,甚至引發嚴重的利益沖突。經濟沖突的不斷擴大導致生態危機的出現,發達國家為了轉嫁生態危機,利用發展中國家相對廉價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將污染大,能耗大的企業建立在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生態危機的轉嫁,導致不發達國家面臨著各種環境威脅,人類整體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2.片面發展經濟,忽視環境保護。
這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部分發展中國家為了改變自己落后的經濟狀況,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忽視了生態安全。此外,生產技術落后,環保意識低下等都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污染。惡劣的環境激化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河北省張官屯小朱莊因為化工污染導致水中苯胺含量超標,動植物在飲用被污染水源后死亡,即使是400米深處的井水也呈粉紅色,地下水質惡化,影響民眾生活與生產,激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也進而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人與生態經濟出現嚴重失衡。
三、生態經濟與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分析
1.經濟與生態發展兩手抓,為子孫后代留下碧水藍天。
經濟發展應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實現當代人受益的同時,兼顧后代子孫。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對生態環境的關注與保護,以人類整體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堅持人本主義的經濟生態觀,滿足人們基本“衣食住行”需求,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態環境的自凈能力,經濟發展既不超前也不滯后,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步伐相協調,相一致。
2.“以人為本”,堅持人本主義經濟與生態發展模式。
人是經濟活動中主要開展者,在發展經濟時應堅持“以人為本”,將人的利益與幸福作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人在經濟生活中除了經濟利益的需求,更存在著對生態環境的安全訴求,因此在發展經濟與生態時堅持“以人為本”,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本主義經濟與生態發展之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同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3.立足國際,積極創造合理公平的國際經濟發展新秩序。
在長期的經濟與生態發展中,人、社會與自然是主體因素,存在著人到社會到自然的依次連接關系。該發展模式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同地位,發達國家始終占據技術、科技上的優勢,而發展中國家只能以犧牲自然環境、浪費自然資源為代價獲取經濟的短暫發展。這是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發展秩序作用的結果。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的持續發展勢必要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發展新秩序,減少生態危機轉嫁,世界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同步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xxxx發展生態經濟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xxxx地處川西南的小涼山區,全縣總人口14.7萬人,農業人口占75%;面積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萬畝,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萬畝,森林覆蓋率64%。在發展生態經濟方面,xxxx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其一,水電資源豐富。xxxx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條,且大都流經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豐富的水能資源。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25萬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達到50萬千瓦。
其二,旅游資源獨特。黑竹溝風景區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為之神往,被稱為“中國的百慕大”。通過近年來的大力宣傳,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xxxx是彝族聚居區,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和淳樸的民族風情。這些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遺產,必將對旅游者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業和林業的發展具有良好基礎。由于地處山區,畜牧業從來都是山區農民謀生的主業之一,多年來已形成了千家萬戶養殖業的傳統;林業方面,自98年天然林停伐后,xxxx加強了天然林的管護和退耕還林工作,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4%,已初現青山綠水。
其四,立體氣候明顯,土地資源充足,農林產品類型多樣,成片分布,適于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立體氣候明顯適于不同的農作物生長,特別是適于對海拔高度比較依賴的作物如茶葉、野生竹筍、中藥材等的生長;農林產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設,從而實現生態農業的產業化。
其五,國家的政策措施對xxxx十分有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我們指明了奮斗方向,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的機遇,退耕還林還草和西電東送等政策正適合生態經濟的發展。所有這些優勢,為xxxx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做好生態經濟文章,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生態經濟具有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回報的永續性,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率,發展生態經濟,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能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又可發展地方經濟,相得益彰。可以說,做好生態經濟文章,對于擁有生態優勢但經濟發展落后的邊遠民族地區意義重大,將成為民族地區應對WTO挑戰,實現縣域經濟新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選擇和必須途徑。如何抓住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做大做強做優生態經濟,主要應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開發生態能源,建設水電大縣。
水電是清潔能源,沒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態能源的產業政策,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xxxx境內地表徑流總量21.9億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條,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條,水能理論蘊藏量125萬千瓦,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達50萬千瓦。目前,全縣水電裝機容量已達22.5萬千瓦。水電的開發,帶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國家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以及西電東送具體政策的出臺,需要xxxx更進一步加快發展。電力是xxxx經濟發展的龍頭,電力發展規模將直接影響電耗結合、以工促農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為此,xxxx將加快水電大縣的建設步伐,重點抓好官料河流域電站梯級開發,加快在建的依烏、兩河口、白楊河等電站的建設,啟動并建成裝機3.8萬千瓦的巴溪電站、裝機5萬千瓦的玉林橋電站、裝機7萬千瓦的金巖和鵝頸項電站、裝機2.2萬千瓦的幸福電站等。隨著水電站的快速建設,預計5年內將新增水電裝機容量27萬千瓦,使裝機容量達到50萬千瓦以上。xxxx將真正成為樂山生態能源基地縣,為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發展生態農業,再造秀美山川。
生態農業因其綠色和環保,已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主導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權,就必須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一是加快退耕還林步伐,力爭五年內使全縣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實現退耕還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0%以上,讓xxxx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景更美。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竹筍、茶葉、山葵、藤椒、中藥材等具有xxxx特色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合理布局,形成規模。三是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培育和壯大昌龍公司香辣醬廠、宜坪蓮花山食品廠、臺青公司等企業的生產和發展,提高輻射和帶動能力,做長做寬龍頭帶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鏈條,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讓生態農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四是大力打造綠色品牌。目前,xxxx已有蓮花山泡菜、劉氏香辣醬等四個產品被評為省無公害農產品,還有三個產品即將取得認證證書。要繼續實施名牌戰略,積極抓好綠色食品品牌尤其是AA級品牌的申報認證,努力在糧油、果品、中藥材等品類中爭取更多的生態食品、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的標志;要把已經獲得的無公害食品發展好、利用好,發揮現有品牌優勢,大力整合特色資源,實施跨區域、跨行業的聯合與合作,力爭做大做強做優;要利用博覽會、展銷會、產品會和實施網上工程等多種形式,加大對xxxx名優特新產品的宣傳推薦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對品牌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綠色食品。
(三)狠抓生態畜牧業,建設牛羊大縣。
xxxx由于有著豐富的牧草資源和悠久的生態養殖傳統,牛羊豬雞等畜產品均保持了其無污染的生態特質,具有典型的生態特征,在當前崇尚自然,追求綠色環保飲食結構的大趨勢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此,要在進一步發展千家萬戶養殖業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牛羊品改,大力發展種草養畜,積極推行規模養殖。在種草上,要結合退耕還林,大力發展林下種草,并適度調整土地成片種草。在生態養殖的前提下,要積極推進牛羊品種改良,實現改良品種與生態養殖的有機結合。五年內,全縣優質牛存欄要達10萬頭以上,優質羊存欄35萬只以上,使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到70%,基本建成牛羊大縣。同時,加快畜牧業產業化步伐,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企業,力爭實現畜禽產品的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力促生態旅游,打造旅游新品牌。
在生態旅游上,xxxx是聞名中外的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黑竹溝風景名勝區所在地,有雄偉秀麗的高山景觀,神秘莫測的密林峽谷、怪異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古老典型的冰川遺跡、引人入勝的高山瀑布和森林雪景、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這些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以其博大、豐富的內涵,為xxxx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xxxx要以發展生態旅游為開發的前提并貫穿始終,在保護中合理開發,在開發中有效保護。目前,樂山市已確定了旅游業發展的新框架,即把峨眉山—樂山大佛—xxxx黑竹溝黃金旅游線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線路,發展樂山大佛烏尤景區、峨眉山景區、黑竹溝景區。xxxx旅游要把握這一大好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黑竹溝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設,爭取2004年下半年初步實現對外開放。要繼續加強黑竹溝國家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申報工作,力爭年內獲得國務院的批準。要大力爭取國債資金投入,促進黑竹溝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開發的進程,為黑竹溝全面開發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發展生態經濟需要注意解決的問題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與發達地區相比,干部群眾對發展生態經濟的認識不足,對其他地方難以企及的生態資源優勢缺乏戰略性的認識。因此,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確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增強競爭力的理念。要牢固樹立生態意識,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廣大干部群眾對發展生態經濟重大意義的認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經濟觀,使發展生態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把政府發展生態經濟的決策轉化為各級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增收致富的愿望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主動實踐。只有這樣,xxxx的經濟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xxxx跨越式發展和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二)注重產業互動,實現經濟相融。
二、我國貿易貿易生態化及可持續發展中與國際貿易間存在的矛盾
國家經濟發展及全球經濟發展都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利用基礎上,來實現在各個國家區域之間資源與金融貿易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來滿足各國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資源可以在全球各個國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實現對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促進。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應建立起生態化意識,采取相關生態保護措施。但是現今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生態發展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上進行的,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與生態化發展及可持續化過程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現今的國際貿易中,并沒有考慮到地域差異,使得很多國際的經濟和資源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國家之間的資源問題。尤其是我國,我國是資源出口大國,但我國實際自消耗資源量卻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許多國家為了緩解本國資源壓力,即出于保護本土資源的目的,采取以國際貿易的方式進口資源,很多發達國家雖然資源消耗量遠遠高出發展中國家,但多數資源來自進口,本土資源并沒有過度的開發,而是儲藏了起來。我國正是資源的主要出口國,這導致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存在著過度開采本土資源而出口國外的現象,資源的過分開發,對我國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這種做法并不利于我國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經濟活動的基礎是自然資源,想要實現國際貿易生態化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與自然資源共同發展,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排放,減少污染,才是我國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資源的出口已經遠遠大于我國的自然資源供應,我國必須形成國際貿易生態化意識,國際貿易生態化不僅能實現自然資源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保護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三、我國國際貿易生態化及可持續化發展優化策略
(一)國際貿易生態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策略通過以上分析討論不難看出,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才是保障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國應在國際貿易中應將生態保護作為主流,把可持續化發展作為前進的方向。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只有尊重生態環境的產品才能站穩腳跟,將生態環保融入國際貿易當中,生態化國際貿易,已經成為時展的趨勢,我國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守經濟與生態化共同發展的根本要求。
(二)對國際貿易中的各個環境嚴格監管想要有效實現我國國際貿易生態化可持續發展,法律規范適當的監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國必須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協調完善國際貿易生態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通過法律監督控制國際貿易生態化發展。制定相關規則,對國際貿易中各個環節進行管理,明確責任分配,加大對有害產品的流通控制,對有害物質進行嚴肅打擊處理。維護我國生態環境,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化發展建設目的。另一方面,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加大對企業控制和監督力度,避免企業生產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適當控制資源開采目前我國在世界上屬于資源短缺國,很多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資源是有限的,如果過度開采,那么未來,子孫后代難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控制資源開采勢在必行,過度的資源開采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破壞,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必須意識到這一點,適當控制資源開采,降低資源出口量。
一、引言
生態旅游經濟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并存的復合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為生態消費者提供生態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經濟系統體現了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生態旅游經濟必須處理好人、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
當前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該地區的重要出路。生態旅游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模式,是西部旅游開發的戰略選擇,以生態旅游帶動經濟發展,進而提高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存在旅游發展優勢,很多地區把旅游作為支柱產業和龍頭產業,以此帶動整個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本文以恩施州為例分析走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二、相關概念與理論
1、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他為生態旅游提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游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在1993年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居民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強調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這里得出生態旅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旅游地居民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2、生態中心論與經濟中心論
生態旅游中心論是以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為主,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生物多樣性。生態旅游中心論導致“不經濟”的現象,不僅不能促進旅游地區居民的經濟發展,而且生態環境在沒有經濟基礎的條件下,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經濟中心論產生的后果是經濟“不生態”,把生態資源當成經濟工具,進而做出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的行為,最終導致環境惡化,成為不可持續經濟。
三、恩施州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資源特征
1、發展現狀
恩施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屬于老少邊窮的武陵山經濟協作區。近幾年隨著恩施鐵路、高速、航空運輸等交通設施越來越完善,推動了恩施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加快經濟增長步伐。全國各地的旅游者進入恩施,為恩施的對外發展提供了機遇。恩施生態旅游發展現狀主要表現為:
(1)自然景觀旅游為主導
自然旅游景觀主要是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恩施龍鱗宮、巴東神農溪、清江闖灘、八百里清江畫廊、巴東水布埡、恩施梭布埡石林以及咸豐坪壩營原始森林公園等,這些自然生態環境經過人工開發而形成自然生態景觀供旅游者游覽,以生態環境資源為主導的旅游是最能體現保護生態環境的迫切性。然而恩施州的生態旅游發展還不完善,由于旅游者的素質普遍不高,造成旅游垃圾不斷污染自然生態環境,旅游管理者對這方面管理的條例不足,環境保護意識低,同時旅游地區管理成本高,生態旅游形成“不生態”的現象。
(2)以民俗文化為特色
近幾年恩施民俗文化旅游快速發展,連續兩年舉行恩施生態旅游文化節,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民族旅游者前來,通過這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學習民俗歷史文化。正是少數民族特殊文化為恩施提供了旅游文化資源,給人們帶來了新鮮感和好奇心。
(3)基礎設施的落后
恩施地區長期受到交通瓶頸的制約,與相鄰城市的連通性差,信息隔離,難以跟上全國發展的步伐。交通不便造成旅游業難發展,走不出大山,導致經濟落后,人民的思想認識和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兩路的開通為恩施交通帶來了福音,旅游經濟從此上升到新的臺階,旅游者不再為交通不便而擔憂。
2、恩施旅游資源的特征
(1)旅游資源豐富而分散
恩施源于其獨特的地形特征和民族特色,其旅游資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觀、山水景觀、鐘乳石洞、古橋古鎮…,以及土家女兒會、擺手舞等豐富的民俗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如圖1所示:
上圖中恩施旅游資源分布廣而散,旅游景點之間不成系統,聯系不緊密。這使旅游景點很難受到旅游部門的統一管理和控制,而且旅游者很難把旅游景點連成一體進行游覽。恩施州每個縣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點,雖交通越來越便利,但由于距離相隔較遠,仍讓很多旅游者望而卻步。
(2)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與恩施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和氣候有關,還有很多比較偏遠的地區沒有被開發出來,屬于完全原生態的生態旅游環境。旅游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所以自然生態環境與其他地方相比較仍然很完整。恩施生態旅游的良好環境能夠推動生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作為生態旅游的承載體,它的惡化會導致生態旅游不能持續發展下去,倘若人類過度活動而超出環境承載力,最終只會加重環境的負擔。
四、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困境
1、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
首先,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即必須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滿足當代人享受旅游資源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對生態旅游的需求。主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必須以環境保護為主,以生態可持續發展帶動經濟發展。第二,能夠滿足當代人對生態旅游的需求,即實現公平性與大眾化。第三,必須在不損壞生態旅游資源的同時為后代人創造更多資源,即平等性。
(2)生態經濟原則
第一,以生態價值為核心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的創造在可持續發展中被認為是抽象的人類勞動或一般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人類各種智力的、體力的、直接的、間接的勞動流轉和凝結于生態系統中,與經濟價值一樣都是通過人類勞動創造的。
第二,遵循自然發展規律。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破壞了自然發展規律會導致扭曲發展,人類生活的環境不再適宜人類居住,可持續利用資源減少。
2、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制約
(1)經濟落后,資金不足
經濟落后地區把旅游業作為提升經濟水平的主要手段,忽視了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和諧統一性,單方面考慮經濟上升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經濟落后、資金不足導致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難以維持,與人們的預期背道而馳。
(2)缺乏環保意識
由于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環保意識普遍較差,生態旅游環境得不到合適保護。雖然旅游地每隔一段距離設有垃圾桶,但垃圾沒有得到及時清理,導致旅游人員把垃圾被隨意亂扔在旅游地內。同時,旅游者把旅游地點當成公共場所的心理而對旅游地區的生態環境不管不顧,且旅游場所大都在偏遠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系統屬于原生態,被破壞程度相對較低,也導致旅游者認為環境承載力還很強,無意識間毀壞了生態。所以,公民生態環保意識的缺乏會阻礙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3)高價門票的阻礙
旅游業作為服務型產業,本著為人們提供服務的主導思想,應該考慮大多數人都能夠享受旅游資源。然而高價門票卻把一部分人阻擋在旅游門外,旅游資源只為少數人提供的現象成為阻礙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現在很多旅游區因開發花費大量成本而通過高價票來實現成本的快速回收,雖然通過這種方法一方面減少了游客的數量,也減少了環境的破壞力度,但并沒有帶來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反而使旅游業走向瓶頸。
3、政策建議
(1)建立完善的旅游制度
近年來大部分旅游資源已回歸國家管理,旅游資源的開發與旅游區有條件制定合理與完善的規章制度,旅游資源局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實行開發前的調查、合理性、后期維護等措施,然后制定旅游點的行為規定,實行分區管理,從生態脆弱地區向外延層層遞進,對生態脆弱地區加大保護力度,并作出規定只能在生態旅游區的外延進行參觀。
(2)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經濟處于發展時期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被列為首要任務,生態環境變成為經濟發展服務的犧牲品,阻礙了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關系,以保護為基礎,發展為目的。
(3)生態旅游向大眾化、產業化發展
旅游資源向大眾化、產業化發展,必須降低旅游點的進入門檻,減少門票價,形成全民旅游,進而帶動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旅游實現產業化是在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的同時經濟大力發展,以生態旅游帶動地方經濟,促進恩施州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松霈.生態經濟學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11).
關鍵詞:
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人們對農業的發展愈加重視,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已勢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進一步促進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的發展,是擺在每個農業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1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1生態農業建設可調節生態環境與人口增長矛盾
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以來,持續不斷的人口增長以及人與生態環境之間日益顯著的矛盾,自然資源逐步減少,使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較大影響與制約。因此應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變農業經濟結構,發展生態農業調節生態環境與人口增長的矛盾。
1.2生態農業建設可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生態農業的建設,對農業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可對環境進行保護及提高資源有效利用,同時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可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1.3建設農業生態文明是建設我國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
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體系基礎性內容是生態文明的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狀況同步協調發展,摒棄傳統的高消耗,重污染與低效益的生產模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發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是大勢所趨,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必然選擇。
2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及意義
2.1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一條根本途徑
生態農業要本著國情為出發點,遵照生態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方法實行農業生產,無疑會使農業生產水平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農業發展戰略轉移,使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
2.2生態農業的發展關乎人類健康及綠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使用化肥及農藥,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態平衡。發展生態農業則可充分發揮動物、植物及微生物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種或品種輪換的種植方法,并利用天敵防治害蟲,從而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量,生產出綠色無污染產品,因此生態農業可以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較好的生態環境。
2.3生態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得以提升
發展生態農業,可大大提升經濟效益。由于生態農業,不但可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及增值作用,還能加速物質循環及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與此同時,還能為社會創造品種多樣化的質優農產品,可以確保人們對農產品日漸增長的擴大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應大力提倡。
3發展生態農業相關措施
3.1創建適應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機制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須有相關規章與制度。因此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建立新型農業發展機制,同時,在生態農業發展上,要加大資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術保障支持,并以發展生態農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所建立的管理及監督辦法與標準,應與生態農業發展相適應;積極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農業建設,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與多元化建設機制;與此同時,還要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規。
3.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
對生態農業發展方面的相關問題,要組織專家進行認真研討,并制定各種生態農業管理認證技術,產品認證體系,還有就是評價指標規范,物種改良及品種培育等相關技術,不斷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時,要給予足夠的生產及管理方面的技術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態農業與今后的農業生產發展相適應。
3.3制定政策,強化服務
生態農業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當前我國在生態農業保障體系中取得了一些發展,但仍需深入實施,政策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另外,服務體系的建立也要進一步落實,政府應轉變職能加大對有關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各種生態農業服務體系,以穩定農業服務人員,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
二、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分析
1.保證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
在我國,現階段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在開展生態農業工作過程中需要對生態學規律,自然規律保持充分的認識,保證生態農業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保證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因此,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我們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則,因地制宜的開展生態農業的各項工作。對農業生態系統以及機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管理,促進資源和能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循環和流動,并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保證農業生產和環境承載能力之間始終處于一個良好的關系之中,以科學的態度和原理組織安排各項農業經濟活動,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處于較高的位置之上。
2.大力發展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環保產業
在農村地區建設和發展環保產業具有很大的優勢。通過發展環保產業,可以有效的帶動農村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并且在發展環保產業過程中,還能夠與外部的生態系統建立起友好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將資源節約同農村的環境保護優惠政策結合起來,只有得到了政策的支持,才能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政策和經濟方面的支持。
3.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為了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使農業經濟處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之下,需要我們加強對生態農業相關制度和法規的建設,要盡快出臺與農業投資和貸款相關的優惠政策,保護生態農業市場。鼓勵生態農產品外銷和出口,加快土地的流轉,必要時還可以開展規模化經濟點,擴大集約型農業的范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加快生態農產品的認證和市場的準入制度,建設生態農業的保險機制,對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補助。
為了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把資源節約型管理制度與農村環境保護管理結構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出促進經濟與社會兩個方向同時發展的系統,從而為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打下良好基礎。除此之外,還需要對生態經濟運行方式進行精準而嚴格的探究,設計出可以促使環保管理更加合科學合理的相關方案,如此一來,健康穩定的發展理念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時代價值
農業發展系統與國民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農業經濟條件的高低對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水平的高低起著決定性作用。同時,也影響著我國在世界環境環保系統中地位的高低。除此之外,為了滿足生態化資源的需要,有效提高城市建設管理工作質量,必須要嚴格貫徹執行經濟可持續發展制度。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把農業土地和環境的循環利用當做重點研究對象,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農業土地和環境管理制度得到有效保障,使得水土污染程度得到大幅度降低,從而促進農業土地和環境循環使用的順利開展。
二、生態農業經濟的主要特征
(一)局限性和開放性。在生態農業經濟系統中,既存在局限性,又存在開放性。就目前而言,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步時間比較晚,其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世界的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在系統構建和運行結構兩個方面,仍然存在嚴重的不足之處,人均占有率根本無法與世界水平相比較,更不可能與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具體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還存在很多的工作仍然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的不斷改革創新,這樣一來,就嚴重的阻礙了生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另外,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仍然有特別多需要學習的先進理論,因此,必須要用寬容開放的心態把這些先進理論進行有效的融合應用,然后構建出有利于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的體系,只有這樣,我國農業產業才可以朝著生態化、綠色化的方向前進。(二)有機性。通常情況下,生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有科學合理的政策和制度的輔助才可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為生態農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優質的環境。除此之外,要想使得生態農業經濟系統能夠健康順利發展,還需要構建有效的溝通與協調制度,把監督管理責任進行明確劃分,并且把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逐一匯報給每一個與之相關的單位和部門,這樣就可以促進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使其能夠完美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利益相關的整體,相互合作,有效協調,為實現生態農業的科學高效管理貢獻一分力量,從而不斷地加大對生態環境的監管力度。如果發現存在的污染問題,就要立刻找出原因并及時解決,這樣就可以使得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生態農業價值的體現打下良好基礎。
三、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一)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很多年以來,我國在進行農業產業生產的過程中,一直使用著傳統的生產技術與方式,這種技術比較老舊,無法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使得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極大的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效率。為了能夠有效的改善這一問題,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理念,就必須要把環保意識貫徹到農業生產過程之中,加大對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力度,對農業生產流程和模式進行有效的修改完善,從而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發展。只有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了,經濟效益提高了,才可以使得生態農業經濟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二)擴大了農業生產效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水平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對于食品安全問題更是高度重視,人們希望自己食用的農產品是綠色環保無公害的,為了吃到這樣的產品他們不惜付出更多金錢。因此,農產品生產加工必須要朝著綠色環保無污染的方向穩步前進,這與生態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借助于生態農業的有效發展,使得農產品種類變得豐富多彩,促使農產品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這樣一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才能夠更加的多姿多彩,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夠不斷的得到滿足,與此同時,也讓綠色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工作變成了可能,不僅使得農業生產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也為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三)加大了資源保護力度。要想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建設的協調一致發展,不僅要加大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還要對農業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在進行生態農業發展的時候,需要不斷的加強資源保護,根據目前資源利用不合理和浪費問題,針對性給出解決策略。除此之外,對于不同的資源來說,還要應用不一樣的方法。例如,首先應用那些可再生資源,對于不可生資源要循環應用,并且減少不可生資源的使用數量,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生態系統得以平衡發展,從而有效的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為整個的農業生產與生態建設營造良好的條件。
四、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推行生態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就目前而言,全球能源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在現在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倘若持續應用傳統的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可能很快就被用完了,這樣不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且也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完全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推行生態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變得至關重要。生態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實質就是開發利用可再生的綠色環保新能源,例如:太陽能、生物能等。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廣泛應用這些新能源,對于農業生產系統的優化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這些可再生資源與傳統的資源不一樣,不會給環境造成污染,對于保護生態平衡以及緩解能源危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二)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俗話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不斷的加強相關技術的創新與開發,加大對農產品的加工力度,才能促進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效益的大幅度提升,這樣既可以使得農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獲得更高的收益,又可以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怎樣才能夠有效的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呢?①使用激勵機制,加大對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革力度,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和加工的過程中,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應用,加強對農業企業生產加工的流程的不斷優化,減少資金資源的使用,這樣一來,農業的生產力就會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廣泛應用先進技術與設備,這對于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是非常有意義的。由于不同的農作物其成長環境是不一樣的,在農作物的生產過程中,其特別容易受到不同病蟲害的干擾,這對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會造成農業生產的效益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及時了解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所有條件,實現機械化生產,合理利用科學手段來減少病蟲害的影響,如此一來,農作物就可以順利生長,不僅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作物產量,而且也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益的不斷提高。(三)完善社會服務體系。要想使得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的整體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建設全面系統的社會服務體系,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我國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確保生態農業發展完全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除此之外,還需要不斷的落實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生產朝著綠色方向發展,構建出適合農業推廣農業產品以加快營銷管理的平臺。怎樣才能夠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呢?首先,構建一定規模的農產品管理程序,對相關的試點項目進行不斷的整合處理,促進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和運行系統的不斷改革創新,對即將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進行嚴格檢查,如果農產品質量不過關,就拒絕其進入市場,這樣就能夠使得生態農業得以健康發展。其次,對社會服務系統中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不斷的修改優化。不斷的加大資金資源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態監管系統,及時有效的監管處理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并且給出合理公正的評價,對于惡意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同時,把維護生態平衡作為核心目標,從而使得農業經濟得以穩定發展,不斷加大對環境的監管力度。此外,構建全面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培養一支強大的監管人才隊伍,如此一來,相關監管人員的專業素質水平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為保護生態農業發展環境提供基礎保障。(四)積極發展農村環保產業。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濫用農藥化肥的問題屢屢皆是,很多的化學物質因為得不到有效吸收而大量殘留在土壤里面,這樣就給土壤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果人們不小心食用了這種農作物,就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因此應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這樣一來,污染物質的排放量就會大幅度減少,對于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也是非常關鍵的。怎樣才能積極發展農村環保產業呢?①加強對環境保護的有效宣傳,提高相關農業企業和個體戶的環保觀念,充分意識到濫用農藥化肥的不利影響,合理應用新型農業生產技術來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從而使得生態環境保護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加快環保產業的不斷發展,構建農村和城市共同發展的系統,使得環保產業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加大生態環境的凈化力度,給人們營造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從而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把先進的技術、設備與能源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加大對社會服務系統的優化力度,促進農村環保企業的有效發展,這對于確保生態農業經濟的順利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姜士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1):30-31.
[2]白臣.探究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路徑[J].中國儲運,2020(11):187-188.
1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戰略意義
現階段培育和壯大生態農業經濟,既有必要性也存在緊迫性。其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過于粗放,資源消耗過多而產出相對較少,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生態農業倡導精細化、集約化管理,減少了資金和資源的消耗,提升了利潤空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1.2優化產業結構的客觀要求
出于對環保的考慮,生態農業的重心從基礎性的種植、養殖,向更高級的深加工、觀光農業等轉移,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對支持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1.3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序實施
在壯大生態農業經濟的過程中,需要從人才、技術等方面提供保障。這與鄉村人才振興、鄉村生態振興的具體要求高度契合[1]。
2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2.1農民生態環保意識差
對于農民來說,生態農業不僅僅是一種新概念、新模式,還會帶來生產方式上的變化以及思維觀念上的沖擊影響。如生態農業強調農產品的“綠色”種植,做好病蟲害無公害防治工作。但是很多農民習慣于使用化學農藥,雖然這種方法易操作、見效快,但容易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農產品也會因為較高的農藥殘留而影響銷售。部分農民目光短視,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缺乏生態環保意識,不能在實際的生產活動中踐行生態環保,成為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的瓶頸。
2.2農業產業模式單一化
以種植、養殖為主的單一產業模式,一方面會加劇內部競爭,導致農民獲得的收益減少,這也是年輕農民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會造成資源消耗過快、環境日益惡化,農業發展難以為繼。現階段很多農村由于經濟基礎差、交通不便利、年輕勞動力少等諸多原因,未能發展多元化的產業體系。雖然有一些農村嘗試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先進模式,但是由于調研不充分,管理不到位,這些新興產業模式在引進之后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未能對生態農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2.3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
生態農業固然有諸多的優勢,但是其穩定發展也離不開各個方面的支持。如要想讓農民了解并接受生態農業,必須要積極開展宣傳、推廣工作;要想讓農業企業、農村物流發展起來,必須要提供政策扶持;要想讓膜下滴灌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得到廣泛應用,必須要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目前來看,部分地方政府雖然為推廣生態農業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但是力度不強、形式單一,生態農業發展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好,無法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的優勢也難以體現出來。
3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要掌握農業生產的新技術,熟練操作各種農機設備,更為重要的是具備科學的管理思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依托地方農技部門,聯合各大專、中職院校,為農民提供專門的技術培訓。在掌握新技術、新方法的基礎上,使農民對生態農業有更為深刻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夠在各類生產活動中,自覺踐行生態理念。如養殖人員可向地方有關部門申領補貼,建立沼氣池。將養殖場每日產生的糞污倒入沼氣池內,實現無害化處理。這不僅實現了廢物利用,也利于消除蚊蠅滋生環境,降低牲畜患病的概率。
3.2豐富農業產業模式
探索多種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多元化產業模式,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怪圈,才能凸顯生態農業的優勢。搭建農村電商平臺,依托鄉村物流發展“田間-餐桌”的模式。既簡化了中間環節,又節約了人工成本,實現產銷直接對接。挖掘自然資源,打造休閑旅游景點,發展觀光農業模式。讓農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經濟水平越來越高,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生態農業模式。還可以打造農業產業園,園區按照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模式,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還可在支持農業生產新技術的創新、研發、試點、推廣等方面發揮推動作用[2]。
3.3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1、生態的和經濟地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發展的背景
傳統的排水系統是通過建設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來搜集和凈化使用過的污水。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水污染的不斷加劇,使得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越來越復雜,建設和運行費用越來越高,據聯合國的一位專家估算,全球每年建設、運行和維護傳統排水系統的經費約300億美元;到2025年該項費用大約為750億美元,人們開始向傳統的排水系統提出了挑戰,尋求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的方法,一些專家學者也開始向傳統的排水系統提出了越來越尖刻的批評:
·為什么要把居民少量排泄物和其他大量污水混合稀釋,并通過漫長的排水管道將其匯集到城市下游,再花費大量能耗提升和處理?
·為什么大量有機營養物質不能施用于農田和園藝,同時又使土壤得不到有機肥的滋養而退化?
隨著水污染的不斷加劇,保護環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日漸深入人心,世界許多國家陸續開展了改造傳統的排水系統、建設生態的和經濟地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的研究。
2、生態的和經濟地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的概念
傳統的污水治理無外乎兩條路子:一是關、停、并、轉一些污染且無法自行治理污染的企業;二是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這種傳統的治理方法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不符合生態的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的問題,為了研究生態的和經濟地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首先應研究污水的成分和特征。
城市污水包括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研究污水的特征,首先應研究生活污水的特征,其主要成分和含量如下表:
表中數據表明,污水中主要營養物質N、P、K主要含在尿液中,少量的尿液單獨分離可用于農業;沖廁以外的廢水含有較少比例營養物和污染物質,其體積卻為人直接排泄物糞尿的 50~200倍;人直接排泄的糞尿中包含了廢水中絕大部分污染物和營養物質,如能單獨處理,可大大節省廢水處理費用并便于回收營養物質。
同時依據《室外排水設計規范》(1997年版),生活污水的BOD5采用20克—35克/人*日,取保守數據按30克計,可以算出每10萬人每天排泄BOD5 3 噸。每處理一噸污水去除BOD5=180克,處理規模1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全天運行可去除BOD5 =18 噸。就是說,如果把10萬人排泄的廢物設法收集起來不進入水體,相當于一個規模為1. 67萬噸/日的進水水質BOD5 濃度為200mg/L,出水水質BOD5 濃度為20mg/L的污水處理廠的作用。
縱觀城市,現在把人糞尿收集起來的量越來越少了,拿中原某城市為例,該市常住人口180萬(非農業人口130萬),每年實際產生(1. 5公斤*180萬人*365天)9. 855萬噸的糞便。然而實際收集量僅為每年2. 1萬噸。收集量僅為180萬人全年產生糞便總量的21%。也就是說,將近80%的糞便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入了水體。又如許昌市40萬人,每年收集的糞便0. 45萬噸,也僅占20% 。可以算出,由于糞便直接排入水體是加大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傳統的排水系統恰恰忽略了污水的基本特征,將人的排泄物用大量水稀釋并與其它污水混合后,通過管網統一輸送大城市下游集中處理。它存在的固有弊病日益被顯現出來。
生態的和經濟地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正是基于城市污水特別是生活污水在質和量上固有的特征而提出的。因此生態的和經濟地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應滿足以下三條最基本的條件,即:
·人糞尿排泄物和其他有機垃圾應采用接近自然的、地能耗的堆肥處理方法進行處理;
·使人排泄物和其他有機廢棄物中的營養物質能安全地予以回收利用,并形成閉合循環系統;
·排出的污水處理后得以安全利用,或回送補給地下水,也形成閉合的循環系統。
提出這一概念的基本出發點是將排水系統看作是全球生態圈和水圈的一個有關子系統,并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去思考解決生態圈和水圈中發生的問題,力圖建立一個生態性的、可經濟運行的排水系統,并使水資源和營養物質得以形成閉合的循環。
3、生態的和經濟地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發展上的可行性
生態的和經濟地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建立就地可以分散收集和處理污水,同時有大量回用水代替凈水以及有相關的副產品應用,克服了傳統排水系統的弊病,減低了污水的收集和處理規模,節省了傳統排水系統建設、運行和維護的費用。
生態的和經濟地可持續發展的衛生系統建立有利于全球生態圈和水圈的建立,有助于生態圈和水圈可持續發展,使水資源和營養物質得以形成閉合的循環,同時大量回用水代替凈水的應用可以進一步緩解全球水資源的危機。
4、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