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建設背景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21 10:22: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鄉村旅游建設背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鄉村旅游建設背景

篇(1)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1-0108-07

[作者簡介]肖雄方(1988—),男,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旅游規劃研究;馬寶建(1968—),男,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生態旅游、旅游規劃研究。(北京 100083)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村鎮景觀建設關鍵技術研究”(2012BAJ24B05)的階段性成果。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江西省第一個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區域,其目標是實現區域內經濟文明與生態文明的高度融合。相比于其他產業,旅游產業具有帶動能力強、環境污染小、經濟收益高的特點,未來旅游產業的發展也會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目前,國內學者針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產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張香鳳、楊光灶(2012)認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應以南昌市為最大客源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導向模式。①孫冬英、龔雙雙(2011)在對區域旅游聯動開發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實際情況,提出了生態旅游聯動開發的對策。①馮淑華站在區域旅游合作的角度,提出構建環鄱陽湖旅游成長三角網的區域模式等。②上述研究成果打破了以往以行政區域為研究范圍的界限,將鄱陽湖區域作為整體進行更廣闊的思考,為后續的區域研究打下了基礎。

鄉村旅游在我國發展已近三十年,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村勞動力剩余狀況、維護農村經濟持續發展、重塑鄉村社會形象的功能也逐步受到政府及學術界重視。而綠道作為協調區域內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手段,目前已被廣泛地運用到我國許多城市、鄉村的規劃之中。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鄉村旅游尚處起步階段,國內學者針對該區域內“鄉村旅游”與“綠道”的研究也是以單個城市為主,缺乏對整個區域的統籌研究。本文首先論述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必然性,接著闡釋了綠道之于鄉村旅游建設的重要意義,最后構建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綠道體系,希望能對今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必然性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占據江西省30%的國土面積,擁有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自然資源。無論從外部市場的需求,還是從內部發展條件來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鄉村旅游都是一種必然。

(一)外部需求拉動——環鄱陽湖城市群帶來的游憩需求

在我國,城市居民是旅游市場中的主力軍,鄉村旅游更是城市居民周末閑暇首選的旅游產品。江西省社科院在《環鄱陽湖經濟圈規劃(2006-2010)》中提出了環鄱陽湖城市群發展的總體定位,即“以南昌為中心,九江、景德鎮、鷹潭、上饒為次中心,實施區域中心城市帶動戰略,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區域內經濟、文化、科技和資源優勢,加速區域交通、產業、商貿、產權、金融、技術、人才、信息市場一體化進程,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而我國不同城市居民的鄉村旅游出游距離大體上趨于一致,出游距離中意愿最強烈的距離段處于50~300千米之間。④在資源特征上,華東地區近三十年的工業化浪潮使大范圍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變成了工廠連綿的工業、城鎮地域,而鄱陽湖是長江流域的“一盆清水”,是我國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沒有富營養化的湖泊,又因其是亞洲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被稱作“白鶴的故鄉”,自然、質樸、粗獷的濕地原野景觀對許多都市人來說是充滿吸引力的。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鄉村旅游承擔了滿足環鄱陽湖城市群居民游憩需求的任務,發展鄉村旅游是十分迫切且適宜的。

(二)內部需求驅使——城鄉統籌和內部發展的需求及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共包含5市51個縣(市、區),面積達到7.49萬平方公里,涉及人口達到2555萬人。將鄉村旅游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產業建設的切入點,有其優勢及必然性。

首先,可借發展旅游實現新農村建設。為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任務,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改造環境,搞好村莊綠化,要把江西建設成創新創業江西、綠色生態江西、和諧平安江西。”新農村建設不是簡單地執行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或拆村并點的規劃戰略,而是要完成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區域污染問題整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多項任務,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內容則必須包括農村交通道路體系的生態化和人性化。環鄱陽湖城市群與周邊城市群(武漢、長株潭、太原等城市群)相比,發展程度還較低,城鎮化水平僅在30%左右,①未來還將面臨著巨大的城鄉統籌或新農村建設的任務。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以使當地居民通過旅游經營和管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旅游扶貧,而且可以充分加強鄉村居民自身發展基礎設施的實力。

其次,社會文化的延續與傳承,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均需要鄉村居民的參與。鄉村居民是原汁原味的當地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原生文化、民風民俗的保護者和傳承者。鄱陽湖面積廣闊,鄉村居民是鄱陽湖生態環境最直接的接觸者,也是最廣大的生態環境保護者。參與鄉村旅游更有利于激發當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調動其保護自然環境的積極性,增強鄉村居民對文化的自豪感,進而起到傳承文化、保護環境及促進經濟的三重作用。

(三)旅游產業發展需求——旅游景區或資源亟需組合,經營方式亟需升級

鄱陽湖區域是旅游景區和資源的富集區,根據《鄱陽湖生態旅游示范區規劃綱要》統計,鄱陽湖區域“共包含2個世界遺產、2個世界遺產提名地、2個世界地質公園、1處國際重要濕地、5個國家遺產、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旅游資源檔次高、數量多,然而,旅游產業的經營卻仍未擺脫“門票經濟”的落后局面。旅游景區單純的“門票收入”經營形式弊端諸多,過分依賴門票收入致使旅游產業發展惰性大,產品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游客需求變化的速度,最終致使景區吸引力下降,旅游收入逐漸減少。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產業遲早要突破“門票經濟”的瓶頸。

鄉村旅游開發與經營的門檻低、效益高、范圍廣,相比于“門票經濟”更加靈活,產業鏈條更為延伸。豐富的鄉村旅游產品能延長人均停留時間和提高人均消費額度,能擴大接待游客基數,從而讓更多的游客享受鄱陽湖更多的旅游美景,提高鄱陽湖經濟區整體旅游收入。同時,鄉村旅游也更具有發展的活力,十分容易與生態旅游、養生旅游、度假旅游、會展旅游、高端旅游等多種業態相結合,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旅游產品。因此,發展鄉村旅游相對來說風險小、受益廣,適合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產業轉型發展的第一步。

二、鄱陽湖綠道建設的意義

受益于歷史、環境等多方面的熏陶,鄱陽湖湖區居民自古以來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傳承湖區先民自然原生的文明遺產。不健康的鄉村旅游發展會對鄱陽湖區域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目前,鄱陽湖鄉村旅游發展還處在初始階段,應更多地借鑒國外鄉村旅游發展中大力發展綠道的成功經驗,用前瞻的眼光來指導今天的實踐。具體說來,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進行綠道建設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一)綠道可以統籌解決鄱陽湖區域鄉村旅游的相關問題

首先,綠道可以調節自然資源利用以及游憩需求發展的矛盾。當今學界對于旅游目的地的關注逐步由單純的經濟質量轉移到游憩質量上,同時也刮起了生態環保的思潮,更加強調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國外,綠道已是許多國家規劃師綜合游憩功能與生態功能常用的手段之一,并已經在實踐中驗證了其有效性。例如,天然河道被人工渠化后,河流失去自凈能力,致使水污染加劇、物種減少、自然形態破壞等問題的產生。而通過將人工河道拆除,并配以綠道的建設,不僅恢復了河道自然形態,還原河道原本的生態功能,還沿途提供了大量的滿足區域人口游憩的場所。

其次,綠道可以實現鄉村旅游由“小、散、亂”變為“大、聚、強”。匡林很早就提出:“鄉村旅游開發要小項目、多功能、廣收益、布點成網;大區多個景點、小區單個景點;重點是設施組合、景點優化、不搞或少搞實體再建設。”①本文認為,在當今的鄉村旅游規劃中,這樣的發展思路應受到推崇,而“布點成網”的關鍵在于保證景點或設施之間的連通性。鄱陽湖區域是旅游景區和資源的富集區,但鄱陽湖區域鄉村旅游多數表現為依托在知名景區周圍,呈“小、散、亂”的態勢。因此,統籌規劃和發展區域內鄉村旅游資源對鄱陽湖區域來說極為重要。利用綠道更能保證鄉村旅游地組團開發和協同發展,最終實現鄉村旅游地由“點”到“組團”,保“量”又有“質”的目標。

(二)綠道通過提供場所來擴大經濟收益群體,緩解鄉村經濟分配不合理之癥

在鄉村旅游地,鄉村居民與政府、開發商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其最關鍵問題在于經營權的不良分配,而經營權在空間上卻表現為“場所”的問題。實際上,綠道所提供的客流及空間為當地鄉村居民創造了許多潛在的經營空間和經營機會,而此類機會往往不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或對運營者有很高的素質要求。因此,綠道更像是鄉村居民參與旅游的溫潤的“土壤”,能起到調整利益分配結構的作用。以最為極端的“走鬼”經濟為例,“走鬼”緣起于20世紀30年代香港流動商販的代名詞,經營地點通常選擇人流量大的地段。②“走鬼”現象的產生往往是弱勢群體經濟利益需求得不到滿足的體現,對城市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然而,對鄉村旅游地來說,卻可以當做解決經濟利益分配不均所導致的企業、政府與當地村民矛盾的思路之一。目前,許多國家對“走鬼”有很多先進的做法,使“走鬼”成為了既管理有序,又滿足就業,還不失特色的特殊業態。例如,新加坡聚集全國15000個“走鬼”,組織了100多個“小販中心”,使之成為著名本土特色的旅游景點;③韓國政府設置“誘導區域”,在城市空地、河溪兩側道路、長時間形成的市場道路來容納商販。④

(三)綠道可以為新型旅游活動提供各類空間,充分發揮鄱陽湖的生態優勢

根據以往學者對發達國家鄉村旅游產品的研究,鄉村旅游產品可分為“運動休閑型”、“品味自然型”和“民俗共賞型”。從國際經驗來看,游客參與鄉村旅游將更強調“參與性”,出游目的逐步從單村的農事體驗向“休閑度假”和“康體娛樂”過渡,⑤“運動休閑型”鄉村旅游活動得到廣泛的普及。而現階段,國內鄉村旅游活動仍是以“品味自然型”、“民俗共賞型”為主,“運動休閑型”比例很低,而此類旅游活動,如徒步旅行、騎馬、高山自行車、雪上汽車等運動項目大多使用的是“線性”空間,其不僅對道路連通性有一定要求,景觀質量也是影響旅游活動水平的重要因素。綠道極大增強了旅游活動的趣味性,良好的景觀也使得游客的旅游滿意度大大提升。

鄱陽湖區域鄉村旅游地大多處在風景優美的區域,或綠林成蔭之下、或水流湍急之側、或群山環抱之中,將林地、河流、山脊線的線性空間打造成為景觀優良、生態效益高的綠道,對鄉村旅游地整體質量的提高大有裨益。從現狀上看,由于鄱陽湖湖面較大,且受限于保護區環境保護要求,資源分布不集中的劣勢無法通過在湖內開展大規模水域運輸服務來彌補,環湖旅游交通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綜上所述,無論是其適宜性還是必要性,對鄉村居民或是鄉村旅游者,用于資源使用還是生態保護,綠道建設對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鄉村旅游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未來該區域鄉村旅游建設的重要一環。

三、鄱陽湖綠道體系的構建及其管理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上饒5市以及撫州、宜春、新余、吉安的部分縣(市、區),共51個縣(市、區),地處江西省最重要的兩個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地南昌、九江之間,且南昌、廬山、九江周邊地區是發展成熟、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區,其外部交通條件十分優越。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部旅游節點之間的交通聯系功能較弱。湖區與南昌、九江等周邊城市干道、鄱陽湖環湖現狀主干道以及旅游村鎮間的道路建設及交通組織均不夠理想,弱化了旅游景區景點之間的聯系,影響區域旅游整體功能的實現。

此外,經濟區內部更是缺少游憩道路所必需的基本環境、服務設施和交通工具。非主干道路(縣鄉道)環境較差(如鵝湖書院到鉛山路段),缺少應有的舒適度及服務設施、游憩交通工具。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綠道建設要重點涉及區域內旅游集散地、旅游片區、旅游節點之間的交通通勤需求,也需要對鄱陽湖交通方式、綠道管理以及服務進行安排。

(一)環湖區綠道體系布局

綠道體系框架包含三個層次,分別為一級綠道、二級綠道和三級綠道。其中,一級綠道為景觀最為良好,交通功能最為優越的高標準綠道,具備連接區域內旅游大片區、一級旅游集散地及主要河流兩側的交通及游憩的功能,將是游客使用最多、服務功能最為集中的綠道;二級綠道為景觀較好、交通功能較為優越的普通綠道,具備聯結旅游片區內各景區以及二級旅游集散地的功能,是游客進一步進入生態經濟區內部的綠道;三級綠道是各類主題明確的旅游小道,是數量最多、最具特色和風情的景觀游賞道路。具體如下:

1.一級綠道

六大旅游片區之間的綠道,即環湖生態旅游度假片區、昌贛城埠文化休閑旅游片區、廬山文化山水度假旅游片區、景婺國粹文化旅游片區、懷玉奇山道宗文化旅游片區、撫江臨川文化旅游片區

六個旅游集散服務中心之間的綠道,即南昌旅游集散服務中心、九江旅游集散服務中心、景德鎮旅游集散服務中心、上饒旅游集散服務中心、鷹潭旅游集散服務中心、撫州旅游集散服務中心。

水系綠道,即結合流域治理,沿贛、撫、饒、信、修三河修建的河流保護型綠道。

2.二級綠道

以鄱陽、星子、吳城為三級樞紐地的環湖生態旅游度假片區,以鄱陽湖水體和濕地為中心,聯結沿湖的新建、永修、共青城、星子、湖口、都昌、鄱陽、余干等的綠道。

以南昌為一級樞紐地的、以新余為二級地的昌贛城埠文化休閑旅游片區,即以南昌市區兩江四岸游覽區為中心,聯結東湖區、西湖區、青山湖區、青云譜區、灣里區、新建縣、進賢縣、南昌縣、安義縣、豐城市、高安市等的綠道和以渝水區為中心,聯結樟樹市、新干縣的綠道。

以九江為二級樞紐地、修水為三級樞紐地的廬山文化山水度假旅游片區,即以廬山山體為中心,聯結廬山山上游覽區、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縣、星子(廬山山南)等的綠道和以西海為中心,聯結永修、武寧、修水、靖安等的綠道。

以景德鎮為二級樞紐地,以婺源為三級樞紐的景婺國粹文化旅游片區,以景德鎮市區為中心,聯結樂平市、浮梁縣、萬年縣等的綠道和聯結整個婺源縣各個景區的綠道。

以上饒、鷹潭為二級樞紐地的懷玉奇山道宗文化旅游片區,以三清山為中心,聯結信州區、上饒縣、玉山縣、德興縣、橫峰縣、鉛山縣、廣豐縣等的綠道和以龍虎山為中心,聯結月湖區、貴溪市、余江縣、弋陽縣等的綠道。

以撫州為二級樞紐地、資溪為三級樞紐地的撫江臨川文化旅游片區,以臨川區為中心,聯結金溪縣、資溪縣、東鄉縣等的綠道。

3.三級綠道

景區內有:三清山、龜峰、廬山、三爪倫、鄱陽湖濕地公園內的各種步行小徑系統;

風景和文化小徑有:徽饒古道(徽州和上饒):始建于唐代,徽道的其中一段,古時是一條重要的驛道,名曰“吳楚古道”,又名“徽饒古道”。素有七省通衢之稱。其嶺長15華里,史稱“上七下八”,寬丈余,全部用青條石砌就,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嶺脊有一線泉、萬善庵、堆婆石、同春亭等名勝古跡。現已被列為省級文化與生態旅游點和文物保護區域。沿途斷崖峭壁林立,崇山峻嶺,自然風光秀麗。西山商道,從明朝到民國是安義、奉新、靖安、修水、九江等地來往南昌的必經之路。如今在西山還殘留一小段,道路為麻石砌筑,路旁山林茂密,其他有待發掘的風景和文化小徑。

主題和特色小徑有:江西自然資源豐厚優美,歷史悠久漫長,文化積淀博大深厚,有很多有待發掘和打造的主題和特色小徑,如老俵之路、游憩小徑、鄉野小徑、遺產小徑、贛風古韻民居小徑、朱熹鵝湖之會小徑、王勃省親小徑等等。

(二)環鄱陽湖綠道的交通工具支持體系

1.非機動車

包括:人力三輪車、自行車、公路車、山地車、單人車、二人車、三人車、馬車等。非機動車交通工具是世界上綠道體系中大力支持、鼓勵和倡導的一種交通工具,它不僅節省能源、沒有噪音,而且能夠充分滿足游客的自由性的要求,深化旅游體驗,因此,它在環鄱陽湖的綠道體系中是應大力提倡和鼓勵的一種旅游交通工具。非機動車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應用的不足之處是環鄱陽湖路程近千公里,對于相當多數人來說,只能作為部分路段的代步工具,而不可能全程使用,因此,其他形式的環保交通工具也必須兼有。

2.環保觀光車

包括:“小火車”、電瓶車、助力自行車等。環保觀光車類交通是保障游客在景區內進行中長距離轉移的必備工具,是游覽速度較快、內容較多,但體驗較為平常的交通形式。

3.公共機動車交通、自駕車

公共交通是大城市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和能源問題以及低碳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而公共機動車的交通是綠道交通體系在目前情況下必不可少的一個補充。基于理想和現實的考慮,在綠道的交通工具支持體系中,自駕車不作為綠道鼓勵的交通工具,但應考慮自駕車的需要。

(三)環鄱陽湖綠道的建設和管理

1.綠道的建設

綠道的建設應盡量利用原有道路,從而減少景觀破碎度,節約資源,實現低碳的目標。在道路的選擇上,盡量選擇交通流量小、景色優美和環境質量良好的道路,并通過植被實現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分流。對于自行車道的一些路段,可以有意識的進行特色化建設,如障礙路面、沙石路面、泥土路面等等,增加騎行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在綠道樹種的選擇上,盡量利用江西本地的鄉土樹種,優先選擇樹形優美、材質優良、花朵美麗以及有其他多種用途的樹種,并實行符合生態原理的搭配。例如,喬木樹種可優先選擇樟科的樟樹、楠木、檫樹;五加科的刺楸、杜英科的猴歡喜、山茶科的木荷、七葉樹科的天師栗、木蘭科的木蓮和玉蘭、鵝掌楸等等。

2.綠道的管理

篇(2)

江西省鄉村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各地開發經營者經過艱難探索,摸索出了一些發展鄉村旅游的模式,本文旨在對江西省鄉村旅游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模式作一小結并對其發展趨勢作出預測。

一、江西省鄉村旅游發展歷程回顧

1.自發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中期)

改革開放以后,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消費不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而轉向高層次的旅游活動,回歸大自然,向往田園的愿望日益強烈。20世紀80年代后期,受深圳荔枝節、成都郊區農家樂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區觀光采摘園等的啟發,南昌、贛州、九江等城市周邊地區開始出現農家樂、采摘園、觀光農莊、釣魚場等形式的鄉村旅游項目。尤其是農家樂這種富有鄉土氣息的旅游方式正好滿足了城里人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眾多游客,也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看到了經營農家樂的甜頭,廣大村民紛紛加入經營者的行列。但總的來說,這一階段的鄉村旅游僅是一種自發的、獨立的、分散的、以單個的農民家庭為接待單位的旅游接待活動。

2.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5年)

20世紀90年代中期,鄉村旅游這一新的旅游形式逐漸蔓延到江西省各個中小城市、一些縣城的周邊地區和一些旅游景區周圍。鄉村旅游類型逐漸由單一的農家樂、采摘園、觀光農莊、釣魚場等向多樣化和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投資、經營主體也向多元化發展,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個人以及外商都積極參與投資鄉村旅游項目。鄉村旅游服務項目日益豐富,服務設施日益完善,服務水平逐漸提高,對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鄉村旅游在一些山青水秀、生態優良、古村落和古建筑遺存豐富的地方得到迅速發展,如婺源就先后開發了江灣、鴛鴦湖、李坑、曉起、大鄣山峽谷、彩虹橋、文公山等十多個鄉村旅游景區。為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作用,相關職能部門對鄉村旅游采取了“先發展后規范” 的指導方針,對其開發和經營介入較少。

3.規范發展階段(2005年――)

2005年以來,江西省鄉村旅游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蓬勃發展。一些鄉村旅游點開始實行規范管理,管理者開始注重提升層次,塑造形象,打造品牌,鄉村旅游開始走上正規化的道路。鄉村旅游日益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2006年,江西省旅游行業圍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和“2006?江西――中國最美鄉村游”主題,注重發揮旅游產業促進和諧社會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功能作用,積極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省旅游局會同省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及時出臺了《關于積極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打造綠色家園,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指導全省發展鄉村旅游工作。同時,省旅游局還制定了《創建江西旅游強縣工作管理暫行辦法》及檢查標準和《江西省農家旅館星級劃分與評定》標準,評出星級農家旅館116家,啟動了創建旅游強縣試點、農家旅館星級評定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創建工作,并于2007年12月命名南昌安義古村群等53家鄉村旅游點為“江西省鄉村旅游示范點”。2005年至2007年連續三年舉辦的婺源中國鄉村文化旅游節,使江西鄉村旅游發展水平跨上一個新的臺階。全省各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涌現出婺源江灣鎮、李坑村、宜春溫湯鎮等一大批鄉村旅游先進典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二、江西省鄉村旅游主要發展模式

從江西各地鄉村旅游的開發實踐來看,江西省鄉村旅游的主要發展模式有以下六種。

1.鄉村度假休閑型(農家樂型)

以農戶家居和農、林、牧、漁及園藝等農村資源為載體的“農家樂”,是現階段江西省鄉村旅游的基本形式。農家樂模式是指地處城鎮周邊的鄉村,利用其便利的交通條件,以鄉村生態景觀、鄉村文化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為基礎,以家庭為具體接待單位,開展旅游活動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具有投資少、風險小、經營活、見效快的特點。其典型代表有廬山區賽陽鎮金橋村朱家壟花卉苗木旅游點、湘東區麻山鎮幸福村、泰和縣楠木嶺邱老根休閑山莊、萬載縣康樂人家農莊等。

2.依托景區發展型

依托景區發展型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區的部分服務功能分離出來,吸引周邊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并向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及農副產品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通常出現在一些重點景區附近,有較大的游客量,周圍農民具備較強的旅游意識和服務意識。其典型代表為宜春市明月山風景區溫湯鎮等。溫湯鎮以政府為主導,依托明月山風景區的良好客源條件和自身的資源優勢,抓好規劃設計,提高城鎮品位,優化村鎮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調動群眾積極性,旅游業不斷發展,溫湯鎮也由過去的一個山區小鎮一躍成為全國重點鎮、示范鎮,全省經濟發展百強鎮。

3.旅游城鎮建設型

旅游城鎮建設型是指在旅游資源豐富的鄉鎮,把旅游開發與城鎮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建設旅游小城鎮,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這些鄉鎮一方面具備較好的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另一方面具有比較獨特的旅游資源,對外地游客有較大的吸引力。這種發展模式的典型有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等。在旅游發展中,江灣鎮通過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完善基礎設施,保護好古村落和當地人文與生態環境,改變過去農村臟、亂、差的現象,編制《江灣旅游規劃策劃及村鎮總體規劃》,構建集鎮區道路框架,實施供水排污、廣播電視、電信電力等配套工程,對非徽派建筑進行改造,綠化、亮化、美化鎮容鎮貌,既達到了小城鎮建設的目的,又實現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4.原生態文化村寨型

原生態文化村寨型是指保護和利用當地原生態的居住環境、建筑、歌舞等,因勢利導開發旅游,促進鄉村發展的模式。獨特的村寨文化是進行這種模式旅游開發的基礎,其典型代表有婺源縣李坑村、吉安陂古村、樂安流坑村和安義古村落群等。李坑村利用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古建筑、山區罕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絕妙景觀和豐富的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發展旅游,年接待游客達60萬人次,全村因旅游人均增收2500元,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公益事業迅速發展,精神文明顯著提高,古村落文化資源保護得以促進。

5.民族風情依托型

民族風情依托型是指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以獨特的民族風情為基礎,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引導少數民族農民參與旅游開發,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以一定規模的少數民族人口和獨特的民族風情為基礎。其典型代表有資溪縣新月畬族民俗文化村、貴溪市樟坪畬族風情旅游區等。近年來,樟坪畬族鄉圍繞旅游興鄉戰略,巧打“民族”牌,挖掘自身的少數民族特色,增加了交戀(鎖歌)采茶、馬燈舞等少數民族民俗表演,烹制少數民族菜肴,開發烏飯等傳統食品和棉線編袋、麻線草鞋、扁籃、踏板鞋等傳統手工藝品,唱響畬族山歌,建造畬族文化圖騰廣場、山哈賓館、修竹山莊、民俗文化村等人文景觀,實現了畬鄉經濟新的跨越。

6.農業觀光開發型

農業觀光開發型是指利用農業生產過程的知識性、趣味性、可參與性,開發規劃出觀光、休閑、度假等旅游產品,滿足游客需求,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臨近城鎮、客源市場潛力大;二是交通便利,可進入性較好;三是農業生產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強。其典型代表有高安市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婺源縣金山生態茶業觀光園、婺源縣生態漁業觀光園等。金山生態茶業觀光園是一個集有機茶生產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生態茶業觀光園。游客可以游覽翠綠的茶園,靜心品茶,還可自摘、自做茶葉,觀看制茶表演和茶道表演,開展垂釣及其他休閑娛樂活動。生態漁業觀光園原為國家級荷包紅鯉良種場,現已發展成為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服務、生產經營、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經濟實體。

三、江西省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展望

如前所述,江西省探索出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六種主要模式,但從各種模式下的主要旅游產品來看,觀光型旅游產品仍然占據著鄉村旅游產品的主流。隨著人們旅游需求的不斷變化,單純的觀光型旅游產品將難以適應需要,江西省鄉村旅游將朝下述模式發展。

1.農旅結合的復合型開發模式

農旅結合的復合性開發模式是降低投資風險的有效途徑。鄉村旅游資源的主要吸引對象為附近城市居民,只要具備一定的地緣優勢和資源基礎,交通便利、客源條件較好的城鎮周邊地區都能開展,因此一般的鄉村旅游地難以形成壟斷性競爭優勢。鄉村旅游也不是暴利項目,不能奢望高門票收入。加之農村經濟基礎薄弱,難以對抗投資的高風險性。因此,為鄉村旅游探索降低投資風險的有效途徑非常必要。亦農亦旅、農旅結合的復合性開發就是一種可行性很強的發展模式。以農求穩,以旅求富,一次投資雙重收獲,能降低投資風險,調動更多農民搞鄉村旅游的積極性。

2.參與式度假農莊開發模式

隨著人們旅游經歷的增多和旅游經驗的積累,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滿足于只是匆匆的游覽景點,而是更加注重放松身心。人們在周末和節假日走出家門,到城市效區或鄉村地區度假,呼吸新鮮空氣,放松心情。消費觀念的變化,將使人們度假旅游的需求不斷升溫。鄉村度假農莊可不斷的招徠回頭客,吸引人們重復消費,游客基礎性花費相對較多,多用于娛樂、康體、購物,而用于游覽的費用相對較少,這有利于實現鄉村旅游的經濟帶動效應。在度假農莊,將不再刻意進行人工景觀的設計,而是真實展示鄉村景觀的本來面貌。度假農莊在功能上也較目前的度假村更強調參與性與體驗性。城鎮游客可以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農活如耕作、澆灌、采摘、種菜等,也可以參加日常性的家務勞動如推磨、烹任等,在度假農莊里享受質樸悠然的田園生活。

3.綜合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綜合化是江西省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目前,江西省鄉村旅游開發正從觀光旅游和休閑農業為主,向集觀光、考察、學習、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以滿足現代旅游者日益多樣化的旅游需求。鄉村旅游各種開發模式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例如,度假農莊除了接待一般的旅游者外,還可能提供會議和其他商務服務,而傳統的農業觀光開發型鄉村旅游景點則在原有的觀光基礎上,推出科學考察等項目,一些以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主要賣點的鄉村旅游點也將把目光投向文化內涵的挖掘上,向游客展示當地傳統文化,并提供學習、康體、休閑等服務。

總之,復合型、參與式和綜合化是江西省鄉村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只要把握住旅游者心理的變化特點和市場競爭的變化趨勢,鄉村旅游開發經營者就一定能探索出合理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開發出受適銷對路的鄉村旅游產品。

參考文獻:

[1]張廣瑞:2007年旅游綠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夏林根:鄉村旅游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3]楊達源:鄉村旅游開發理論與實踐[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李天元:中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3

篇(3)

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是現代法治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何辯證性地看待中華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積極和消極因素,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鍵。

一、中國傳統社會是倫理道德與法治結合的體現

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社會關系就是以道德與法治為基本內容,兩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發展演變的基礎。

1.倫理道德是中國社會結構與生俱來的特性

梁淑溟認為,中國社會缺乏團體生活的傳統,家庭生活的重要性由此突顯出來。正是因為重視家庭活動,中國人將倫理關系作為組織中國傳統社會活動、建構中國傳統社會框架的基本因素。所謂的倫理關系是“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互間的情誼關系”,凡是社會中的關系都離不開倫理關系的影響,整個中國社會就是一個大型化的家庭,這在政治層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以父子關系定義君臣關系,囊括皇帝到地方官員在內的官僚體系發揮著家長式的作用。

2.法治在中國傳統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不存在法治的,與其說“依法律而治”不如說“以法而治”。雖然如此,“法”的重要性依然被中國傳統社會所重視,具體表現在統治階級重視通過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法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古代社會建構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傳統法律體系。

3.倫理道德與法治相互結合并共同規范著人們的日常行為

首先,“禮法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法治觀的核心,中國古代法治觀的發展既是“禮”與“法”融合統一的過程,也是中國古代倫理法發展演進的過程。從周朝開始,“禮”就被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成為規范國家政治生活和界定社會關系的基本規則。孔子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可以看出,儒家將禮視為法律刑罰發揮作用的前提,這一思想在之后又被董仲舒發展為“德主刑輔”的理論,宋明理學更加重視倫理道德,不僅在傳統儒家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禮法合一”的思想,更將其提升為天經地義的“天理”。

其次,中國古代法治建設的倫理色彩濃厚,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法律規范體現了儒家關于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法律并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倡導禮義、推崇禮法”這一目標的手段;另一方面,在實際的法律實踐中,法律的執行者并不會做到“秉公執法”,“法外開恩”“刑不上大夫”等體現了在社會生活中依然會有逃脫法律懲罰的現象。從本質上來說,倫理道德是法治的核心,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治理模式。

二、道德與法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兩翼

中國古代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倡導禮法所蘊含的倫理道德觀念,最終維護封建王朝的皇權統治,在這一制度下,人們的日常行為必須以其基本的社會身份為前提,必須符合倫理道德的標準。辯清這種做法所帶來的利弊是探討倫理道德與法治關系的前提,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鍵。

1.重視倫理道德的社會功能對法律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

倫理道德產生于人類社會漫長的實踐活動,往往代表著一種被人們普遍認可的價值取向,它或是一種理想化的觀念,或是一種現實存在的文化,但它總能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能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引導、促進人們向善。在實際的法治建設中,法律的作用往往是硬化的,這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會帶來種種問題,如在法律的制定上忽視道德人性;在法律的執行過程中過度強調刑罰和法律條文的嚴謹性等。此外,重視法律道德的教化作用不僅可以使社會成員自覺遵守法律規范,還有助于國家各級機關成員帶頭修身自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從人性層面減少違法亂紀行為的產生。

2.法律是倫理道德發揮作用的物質性保障

雖然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有諸多消極因素,如完全服從家長、男女不平等等,但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其在教化民眾、培養人才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產生的重要意義。法治,從其表象上來看,系依制度為之,以制度作為行動的指南。一方面,法律的制定使處于文化范疇的倫理道德真正成為可視的條文規章,有利于避免道德說教流于空談;另一方面,通過具體的刑罰能使民眾對原本模糊的道德標準有更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在中國古代民眾知識水平普遍低下的情況下,這一作用更加明顯。

3.道德法律一體化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我們既不能只重視道德,也不能只完全看重法律,基于兩者的積極作用,實現道德法律的一體化是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一方面是推動道德法律化,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形成的意識規范轉變為真正能塑造人們日常行為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是法律道德化,法律既要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相符合,又要被賦予道德的意義和功能。

三、結論

道德與法律是有界限的,在部分情況下兩者必須有所區別,無論是過度的道德法律化還是過度的法律道德化都不利于法治建設的推進。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提高立法質量、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提高全民法治素養,更要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中華傳統倫理道德,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活力源泉。

(八)展現科技性,促進協同發展

文化是一種內容,而科技是一種支撐,也是一種表達、傳播,文化與科技是結合體,不是對立面。要摒棄傳統鄉村、傳統農業的固有印象,注重鄉村建設、農業生產的科技性,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實現城鄉基礎設施連通、公共服務共享,實現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協同發展,實現鄉村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四、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河南鄉村旅游創新和升級發展路徑

(一)特色精品戰略

要注重整合現有資源,突出鄉土特色,保留傳統農耕文化,使發展旅游與當地自然條件、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機結合,發展個性化、差異化的旅游業態。適度推進鄉村林果采摘游、鄉村花卉觀光游、鄉村民俗文化游、以餐飲為主的鄉村游、綜合性鄉村度假游,著力突出鄉村民俗文化游。依托豐富多彩的中原民俗文化,以特色村鎮為平臺,通過挖掘創新,形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色鄉村游產品。

(二)精準扶貧戰略

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發展和旅游精準扶貧,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共同參與的發展格局,發揮了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貧困人口脫貧方面的積極作用,也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文化氛圍。在此基礎上,要圍繞扶貧攻堅,深入實施“雙百千萬鄉村旅游扶貧工程”,結合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條件、區位優勢和市場基礎,調動多方力量參與旅游扶貧,通過鄉村旅游實現精準扶貧,以精準扶貧戰略推動鄉村旅游深入發展。

(三)文化營銷戰略

篇(4)

(一)本課題研究的視角

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迅猛,四川是中國鄉村旅游的發源地,面對的任務是“打造鄉村旅游升級版”。品牌體系建設的路徑是培育產業內在競爭力、達成“升級版”目標的必由之路。轉型升級主攻方向是解決抵擋和粗放的問題,要適應大眾旅游提檔升級要求,改變人們對鄉村旅游的傳統認識。本課題以四川省鄉村旅游的發展為實證研究對象,結合品牌形象理論、品牌定位理論、基于品牌識別的品牌創建理論、在分析鄉村旅游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從消費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內涵分析、品牌創建與推廣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鄉村旅游在面對升級換代的背景下實施品牌化戰略的路徑和模式。

(二)主要目標

本課題旨在以四川省鄉村旅游為依托探索中國鄉村旅游行業品牌體系建設的路徑和模式。本課題將從理論分析加實證研究上形成一套鄉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為全方位品牌戰略在鄉村旅游項目中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應用依據。

(三)主要方法和途徑

本課題采用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觀點:

鄉村旅游是以鄉野農村風光和設計的一些特色活動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來滿足旅游者的世智籩和回歸自然的一種旅游方式。發展鄉村旅游業對于推動新農村的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體驗的日趨多樣化,旅游出行日趨自主化,以口碑效應為主要傳播特點的傳統鄉村旅游產業模式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散落在廣大鄉村的鄉村旅游點具有極大的空間廣度,傳統的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以自駕車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對象的需要。在打造鄉村旅游業升級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質、品位、品牌”,將工業4.0的理念融入農業,大力發展智能化精致農業,全面提升鄉村旅游品牌建設。本課題將以四川省鄉村旅游的發展為實證研究對象,結合品牌形象理論、品牌定位理論、基于品牌識別的品牌創建理論、在分析鄉村旅游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從消費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內涵分析、品牌創建與推廣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鄉村旅游在面對升級換代的背景下實施品牌化戰略的路徑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簡介

鄉村旅游是結合鄉村旅游區當地的發展情況,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與生態環境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而加強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則是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尋求突破和創新的一個必然的選擇。下面就闡述當前鄉村旅游品牌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幾點建議,為進一步的促進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加強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幫助,當前鄉村旅游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1.知名品牌數量少。2.品牌產品內容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3.缺乏品牌化營銷手段,品牌意識欠缺。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的幾點建議:1.拓展鄉村旅游內涵。2.規劃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進行品牌化營銷,擴大品牌的營銷范圍和營銷力度,也全面推廣品牌。

總之,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要針對目標市場進行科學、準確的品牌定位,要體現當地區域的特點和特色,深度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加強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以提高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此項研究的社會或經濟效益、應用前景及學術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課題聚焦于鄉村旅游的品牌體系建設,以破解目前鄉村旅游業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質化難題為設計方向和目標,是鄉村旅游理論研究中的一項開創性工作。通過研究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的體系,形成一套鄉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為: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美食民宿為一體的旅游勝地模式。課題完成后,在助推鄉村旅游升級版發展方面有著一定的實踐意義,由品牌定位打造個性化、特色化、精準化農家樂;由品牌化包裝,做足鄉村文化,讓游客尋找鄉愁,體驗生態生活,圍繞鄉村品牌,讓生產成為表演,讓生活成為旅游,把家園變成花園,從而帶動農民增收;由品牌化營銷,運用新媒體營銷手段(如微信、導航、智慧旅游、網絡預訂等傳播工具)引導游客需求,對鄉村旅游經營和管理者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本課題以四川省鄉村旅游的發展為實證研究對象,通過研究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的體系,形成一套鄉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為: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美食民宿為一體的旅游勝地模式。該成果將指導和提升鄉村旅游體系的標準化和完備化。

篇(5)

      新農村建設正在我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越來越多的 經驗表明,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是新農村建設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國的旅游業形勢的發展迅速,從旅游業產生的對經濟與社會 效益強勁推動作用來看,旅游產業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 效益、改變城鄉的二元結和為農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進作用。本文將著重探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建設策 略.

    一、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建設的良性互動關系 1.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為鄉村旅游建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①鄉村旅游建設獲得了政策和資金扶持。新農村建設以發展 農村經濟為宗旨,國家鼓勵更多的企業在農村地區投資興業。鄉 村旅游以投資小、見效快,成為眾多企業青睞的項目。政府部門為 了促進鄉村旅游建設提供了許多優惠政策,而且也使農村地區得到更多社會資本。同時,政府還增加了對農村經濟的總體投入,鄉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項建設資金.

    ②鄉村旅游建設獲得了科學技術和智力支持。新農村建設重 視對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產業經營模式的改變,這給農村旅游業 建設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而農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僅提升了 農村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同時也為鄉村旅游重點培養了經營管 理人才.

    ③加強鄉村旅游設施建設能力。新農村建設成果具體體現在 極大地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狀況,尤其是交通、通訊、環境衛生基礎 設備的改善。這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鄉村旅游業的建設和發 展奠定了基礎,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鄉村旅游建設注入了充實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的發掘與 保護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鄉村慶 典節日、喜慶的婚嫁活動、文化藝術節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藝 術戲劇舞蹈、民間文學和其他文化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 藝術資源將成為鄉村旅游的新資源,以滿足游客的多層面的需 求。充實的文化內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動不僅僅停留在游山玩水視 覺享受,更帶來豐富的心理體會.

    2.鄉村旅游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 ①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當地商業、 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斷擴大的旅游需 求同時直接增加了對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 業化的發展.

    ②可以提供農民就業崗位。鄉村旅游所幅射的行業十分廣 泛,涉及餐飲、住宿、交通、購物、娛樂等方面。這些服務性行業對 勞動力的需求較大,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富余勞動力的安置 問題。久居都市的人們以鄉村為旅游目的地,讓農民提供在服務 過程中得到應有的回報,而農民從收入增長中體會到新農村建設 的帶來的實惠.

    ③可以提升農民文化素質。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將帶來先進 的文化、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農村旅 游,可以縮小城鄉之間距離,促進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實現人與自 然和諧發展。特別是在偏遠山區,能夠打開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進人們觀念的轉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④可以促進、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 展,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各級政府將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 入,鄉村則以集體或個人出資的方式,不斷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條 件,加快舊村改造步伐。通過這些人們的共同努力,使農村進出的公路、通訊條件、公用設施、垃圾處理等設施明顯改善.

    二、鄉村旅游鮮明的時代特征 1.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新農村發展戰略是我們黨在深入分析當前局勢的基礎上做 出的重大決策,本身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由于新農村建設產生 的背景特殊,必須承載了當前這個時代要求的許多重任,并根據 我國經濟和社會狀況現狀提出新的解決方法。鄉村旅游建設正是 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立足農村實際情況而提出的一種嶄新的經濟 發展模式,是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2.生態和諧共存 鄉村旅游以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城鎮居民前往消費,既實現 了農民增收,又讓游客得到了滿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建設農村旅游中,必將更加重視生態保護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這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3.鄉土文化豐富 鄉土文化一種圍繞農業為主題的文化,有一個明顯的區域差 異,體現了歷史、經濟、科技、民俗、文學和其他文化豐富的內容.

    鄉土文化不僅包含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包含了自然生態文 化,這正是鄉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農家休閑體驗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渴望回歸自然放松心 情,鄉村旅游中的農家休閑體驗正給了人們一個這樣的機會。在 鄉村旅游活動中,游客采摘果實、垂釣網魚,體會簡單淳樸的農家 生活方式。而這種獨一無二的農村地區的魅力,讓游客流連忘返 三、鄉村旅游建設的基本條件 1.豐富的旅游資源 旅游業的發展必須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基礎。反之,旅游資 源是否豐富決定了在鄉村旅游建設能否成功。鄉村旅游是以自然 資源為基本條件,輔以一定的旅游活動內容的一種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設鄉村旅游只有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才可能會得到 進一步發展,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共同進步.

篇(6)

      新農村建設正在我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越來越多的 經驗表明,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是新農村建設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國的旅游業形勢的發展迅速,從旅游業產生的對經濟與社會 效益強勁推動作用來看,旅游產業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 效益、改變城鄉的二元結和為農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進作用。本文將著重探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建設策 略.

    一、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建設的良性互動關系 1.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為鄉村旅游建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①鄉村旅游建設獲得了政策和資金扶持。新農村建設以發展 農村經濟為宗旨,國家鼓勵更多的企業在農村地區投資興業。鄉 村旅游以投資小、見效快,成為眾多企業青睞的項目。政府部門為 了促進鄉村旅游建設提供了許多優惠政策,而且也使農村地區得到更多社會資本。同時,政府還增加了對農村經濟的總體投入,鄉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項建設資金.

    ②鄉村旅游建設獲得了科學技術和智力支持。新農村建設重 視對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產業經營模式的改變,這給農村旅游業 建設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而農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僅提升了 農村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同時也為鄉村旅游重點培養了經營管 理人才.

    ③加強鄉村旅游設施建設能力。新農村建設成果具體體現在 極大地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狀況,尤其是交通、通訊、環境衛生基礎 設備的改善。這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鄉村旅游業的建設和發 展奠定了基礎,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鄉村旅游建設注入了充實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的發掘與 保護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鄉村慶 典節日、喜慶的婚嫁活動、文化藝術節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藝 術戲劇舞蹈、民間文學和其他文化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 藝術資源將成為鄉村旅游的新資源,以滿足游客的多層面的需 求。充實的文化內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動不僅僅停留在游山玩水視 覺享受,更帶來豐富的心理體會.

    2.鄉村旅游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 ①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當地商業、 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斷擴大的旅游需 求同時直接增加了對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 業化的發展.

    ②可以提供農民就業崗位。鄉村旅游所幅射的行業十分廣 泛,涉及餐飲、住宿、交通、購物、娛樂等方面。這些服務性行業對 勞動力的需求較大,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富余勞動力的安置 問題。久居都市的人們以鄉村為旅游目的地,讓農民提供在服務 過程中得到應有的回報,而農民從收入增長中體會到新農村建設 的帶來的實惠.

    ③可以提升農民文化素質。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將帶來先進 的文化、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農村旅 游,可以縮小城鄉之間距離,促進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實現人與自 然和諧發展。特別是在偏遠山區,能夠打開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進人們觀念的轉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④可以促進、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 展,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各級政府將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 入,鄉村則以集體或個人出資的方式,不斷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條 件,加快舊村改造步伐。通過這些人們的共同努力,使農村進出的公路、通訊條件、公用設施、垃圾處理等設施明顯改善.

    二、鄉村旅游鮮明的時代特征 1.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新農村發展戰略是我們黨在深入分析當前局勢的基礎上做 出的重大決策,本身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由于新農村建設產生 的背景特殊,必須承載了當前這個時代要求的許多重任,并根據 我國經濟和社會狀況現狀提出新的解決方法。鄉村旅游建設正是 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立足農村實際情況而提出的一種嶄新的經濟 發展模式,是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2.生態和諧共存 鄉村旅游以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城鎮居民前往消費,既實現 了農民增收,又讓游客得到了滿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建設農村旅游中,必將更加重視生態保護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這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3.鄉土文化豐富 鄉土文化一種圍繞農業為主題的文化,有一個明顯的區域差 異,體現了歷史、經濟、科技、民俗、文學和其他文化豐富的內容.

    鄉土文化不僅包含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包含了自然生態文 化,這正是鄉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農家休閑體驗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渴望回歸自然放松心 情,鄉村旅游中的農家休閑體驗正給了人們一個這樣的機會。在 鄉村旅游活動中,游客采摘果實、垂釣網魚,體會簡單淳樸的農家 生活方式。而這種獨一無二的農村地區的魅力,讓游客流連忘返 三、鄉村旅游建設的基本條件 1.豐富的旅游資源 旅游業的發展必須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基礎。反之,旅游資 源是否豐富決定了在鄉村旅游建設能否成功。鄉村旅游是以自然 資源為基本條件,輔以一定的旅游活動內容的一種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設鄉村旅游只有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才可能會得到 進一步發展,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共同進步.

篇(7)

[10]張朝枝,保繼剛. 美國與日本世界遺產地管理案例比較與啟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5(4).

[11]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

[12]石金蓮,崔越,黃先開.美國鄉村旅游發展經驗對北京的啟示[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5(5).

[13]李經龍,詹染,王亞茹. 美國國家游徑系統建設的經驗及其啟示[J]. 旅游世界?旅游發展研究,2015(2).

[14]張鴻雁. 城市社會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篇(8)

[2] 陳佚生,張存立. 合山煤礦的前世今生[N].南國今報,2010年5月13日第35版.

[3]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合山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Z].(桂政發[2010]35號).

[4] 合山市政府.合山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規劃[EB/OL]. http:///show.asp?id=862.2011,12,20.

[5] 何志文,吳海強.合山,讓紅水河俯首折腰的山城[J].廣西城鎮建設,2011(4):89-93.

[6] 馬鴻斌. 2008廣西合山賞石節、柳州國際奇石節文化之旅[EB/OL]. http:///u/2371.shtml.2010-01-14.

[7] 合山市旅游局.合山市旅游局十二五發展規劃[Z].2010,03,21.

[8] 呂敦玉,周建偉,余楚,等.開發建設廣西合山國家礦山公園-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戰略的探討[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1,18(5):6-9.

[9] 王建喜.鄉村旅游開發對當地農民就業的影響研究-以南京江心洲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0,(12):166-169.

[10] 蘭宗寶,蘇曉波,莫彬,等.發展鄉村旅游促進三農建設[J].廣西農學報,2009,24(2):75-78.

[11] 王娟,李文兵.淺析發展鄉村旅游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6,2(2):28-31.

[12] 宋瑛.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機制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9(4):107-111.

篇(9)

一、“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趨勢

在“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將會朝著創新性、特色性、專項性、生態性的方向發展。創新性和特色性是指在此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要注重對新資源的開發,并打造地方特色;專項性要求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必須注重對旅游資源進行專項研究和發展;最后在進行旅游發展時,必須要注重生態型開發,保證鄉村環境的穩定。所以說,面對“美麗鄉村”的發展背景,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要遵循合理的開發原則,堅持創新開發的理念,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去進行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打造全新的鄉村旅游。

二、“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開發者對鄉村旅游的內涵認識不足

對于目前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來說,大部分鄉村旅游開發者在開發時并沒有完全理解鄉村旅游的概念,認為鄉村旅游開發和其他旅游資源開發一樣,并沒有什么特別要求,所以就只是一味地進行大面積的開發,并沒有根據鄉村旅游的特征進行一個合理的開發規劃,制定出科學的開發計劃。且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導致鄉村旅游開發不深入,且還存一系列的安全隱患。例如,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些都會嚴重影響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且不符合“美麗鄉村”的理念和發展背景。

(二)產品雷同,缺乏創新

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還存在旅游資源開發產品雷同,缺乏創新的問題。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時,忽視對旅游資源的創新性發展,大部分的開發只是簡單地對資源直接利用,這對游客的吸引力只是一時,而不能發揮長久的經濟效益。從鄉村旅游的實際發展情況看,旅游資源并不是非常豐富,甚至存在旅游資源單一、種類較少的現象,而且在開發的過程中,除了對原有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之外,并沒有對旅游的衍生品進行開發,這就是開發過程中的失誤。因為對于鄉村旅游來說,資源本來就很缺乏,如果不加大對旅游衍生品的開發,就沒有任何旅游的特色。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時,并沒有對旅游產品進行創新性設計,只是模仿一些旅游景區出售一些木制品、鑰匙吊墜、明信片等。很顯然這些都不能夠很好地體現出旅游景點的特色,且也沒有對這些旅游產品加入更多的附加值。這種忽視創新性的做法對鄉村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沒有任何幫助。

(三)鄉村旅游的開發類型比較單一,參與性不足

根據實際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鄉村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吸引力。“因為在鄉村地區,旅游資源的種類較少,資源匱乏,例如僅僅有一些風景獨特的地區,這就對鄉村資源的開發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不利于開發出多種多樣的旅游產品,從而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在目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僅僅對旅游資源進行單一開發,而沒有結合當地的一些著名景點進行聯合開發,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地區旅游方式單一,不能與其他的旅游方式良好融合,不利于鄉村旅游的發展。此外,在進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時,只是一味地采取參觀、展覽的方式,這樣往往只適合一些家庭的度假活動,根本不能廣泛吸引游客、為鄉村旅游帶來良好收益、促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開發與改造。

(四)經營粗放,服務接待能力差

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具體的經營方式存在經營粗放,服務接待能力差的問題。首先,在鄉村旅游資源的經營過程中,并沒有制定一個科學的經營計劃,只是簡單地進行開發和經營,這樣就會造成一些旅游資源的過度消費和一些資源的開發程度較低。除此之外,由于鄉村旅游的開發人員,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旅游接待培訓,這樣就使得鄉村旅游的接待服務能力較差,不能滿足游客需求。所以必須要采取措施,解決目前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經營粗放、服務接待能力差的問題。

(五)鄉村旅游知名度不高,效益低

在“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還受鄉村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影響,致使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效益低下。鄉村旅游之所以知名度不高,首先,宣傳方式缺乏創新性。在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并沒有對宣傳方式進行科學研究,而是采用一些原始的印發宣傳頁的方式,這種方式較為落后,且影響范圍小,不能輻射很大的市場。此外,鄉村旅游起步較晚,且受經濟條件制約,在提升鄉村旅游知名度方面投入力度不夠,加之大部分旅客還是喜歡去一些具有獨特體驗的景點消費,這也造成了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效益低下的問題。

三、“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論基礎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對于“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來說,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開發過程中,注意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使得資源可以循環使用,只有這樣才可以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不僅可以滿足當代人對經濟發展的需求,還可以為子孫后代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

(二)旅游者需求理論

在進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時,必須堅持和運用旅游者需求理論,只有這樣才是可以創造效益。旅游者需求理論,就是充分考慮旅游者的喜好,然后根據旅游者的需要來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和整理,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果只是一味地開發,不進行旅游者需求理論的研究,就會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

(三)文化營銷理論

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要進行市場調查,通過調查,將大眾對鄉村旅游的觀點和看法進行科學分析,然后再根據調查的數據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市場宣傳,進行合理定位,這就是市場營銷理論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運用。所以說,通過采用市場營銷理論,可以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

四、“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策略

(一)加強對鄉村旅游的內涵認識

對于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來說,鄉村旅游產業不是簡單消耗自然、人文資源的旅游活動,而是一個利用生態、人文資源發展旅游業,通過旅游保護生態、人文資源的雙向促進的特殊形式。因此,要提高鄉村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制定鄉村旅游資源發展規劃,編制各級各類旅游資源開發計劃,重視環境影響評價和旅游環境容量的研究,將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人文歷史資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促進鄉村旅游的開發與發展。

(二)加強對創新型產品的開發

在鄉村旅游創新型產品開發方面,要不斷結合時代因素,通過學習和借鑒其他旅游景區的優勢,提高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創新性。“例如,在某些地區的鄉村旅游就采用了一種貼近人們生活的開發方式,依托地理環境,積極開發自己的土特產品,如石耳、筍尖、竹蓀、茶樹菇、熏筍等旅游產品”。在鄉村旅游開發時,可以采取類似的方式,如在有名人故居的鄉村旅游開發中,出售一些帶有名人故居標志性的筆記本或帶有名言的明信片等,使鄉村旅游開發與大眾旅游文化市場需求相結合。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進程中,以創新性為導向,開發出一系列符合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

(三)加強對鄉村旅游的多種類型開發

在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還要注意將多種類型旅游進行綜合開發。例如,可以將鄉村旅游與紅色旅游相結合,開發一些具備紅色資源的村莊,宣傳革命烈士犧牲的紅色戰役,將這些戰役打造成實地模仿的游戲形式,讓人們可以親自加入戰斗,體會到當時戰場的具體情況。這樣就可以將鄉村旅游與紅色旅游真正結合起來,促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開發與發展。這樣,可以充分發揮鄉村地區的旅游優勢,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廊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形成。

(四)提高接待與服務水平,科學經營

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各個景區都獨自經營,沒有實現強強聯合,其結果是發展相對緩慢。在今后的發展中,應注重對旅游路線的開發,將各個景點聯系起來,打造多條精品路線,實現旅游的一站式服務。這樣既能實現鄉村旅游業的整體發展,也能更好地進行統一管理。旅游產業要真正成為鄉村發展的支柱產業,離不開資金的投入。鄉村應在保障現有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專項資金的規模,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降低產業進入門檻,吸收社會資金,鼓勵社會資金和民營企業投資旅游業,整合鼓勵旅游業投資的價格、稅收和建設用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除此之外,在科學經營的基礎之上,還要提高接待與服務水平,引進專業的接待和服務人員,提高鄉村旅游的整體水平。

(五)加強宣傳,打造鄉村旅游知名度

對于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來說,必須要加大宣傳營銷力度,提高宣傳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注重自身品牌建設。鄉村的多數旅游景點還缺乏較高的知名度,難以對游客形成吸引力,所以要加大宣傳營銷力度,以贏得更大的市場。一是旅游形象設計,全面準確地表達鄉村“自然美”為特色的旅游總體形象。二是營銷策略,以“生態美”“風景美”為基點,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帶動市場。三是利用廣告策劃、新聞公關宣傳、節慶活動推廣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努力塑造鮮明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篇(10)

    ②鄉村旅游建設獲得了科學技術和智力支持。新農村建設重 視對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產業經營模式的改變,這給農村旅游業 建設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而農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僅提升了 農村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同時也為鄉村旅游重點培養了經營管 理人才.

    ③加強鄉村旅游設施建設能力。新農村建設成果具體體現在 極大地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狀況,尤其是交通、通訊、環境衛生基礎 設備的改善。這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鄉村旅游業的建設和發 展奠定了基礎,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鄉村旅游建設注入了充實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的發掘與 保護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鄉村慶 典節日、喜慶的婚嫁活動、文化藝術節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藝 術戲劇舞蹈、民間文學和其他文化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 藝術資源將成為鄉村旅游的新資源,以滿足游客的多層面的需 求。充實的文化內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動不僅僅停留在游山玩水視 覺享受,更帶來豐富的心理體會.

    2.鄉村旅游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 ①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當地商業、 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斷擴大的旅游需 求同時直接增加了對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 業化的發展.

    ②可以提供農民就業崗位。鄉村旅游所幅射的行業十分廣 泛,涉及餐飲、住宿、交通、購物、娛樂等方面。這些服務性行業對 勞動力的需求較大,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富余勞動力的安置 問題。久居都市的人們以鄉村為旅游目的地,讓農民提供在服務 過程中得到應有的回報,而農民從收入增長中體會到新農村建設 的帶來的實惠.

    ③可以提升農民文化素質。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將帶來先進 的文化、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農村旅 游,可以縮小城鄉之間距離,促進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實現人與自 然和諧發展。特別是在偏遠山區,能夠打開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進人們觀念的轉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④可以促進、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 展,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各級政府將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 入,鄉村則以集體或個人出資的方式,不斷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條 件,加快舊村改造步伐。通過這些人們的共同努力,使農村進出的公路、通訊條件、公用設施、垃圾處理等設施明顯改善.

    二、鄉村旅游鮮明的時代特征 1.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新農村發展戰略是我們黨在深入分析當前局勢的基礎上做 出的重大決策,本身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由于新農村建設產生 的背景特殊,必須承載了當前這個時代要求的許多重任,并根據 我國經濟和社會狀況現狀提出新的解決方法。鄉村旅游建設正是 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立足農村實際情況而提出的一種嶄新的經濟 發展模式,是對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與創新.

    2.生態和諧共存 鄉村旅游以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城鎮居民前往消費,既實現 了農民增收,又讓游客得到了滿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建設農村旅游中,必將更加重視生態保護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這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3.鄉土文化豐富 鄉土文化一種圍繞農業為主題的文化,有一個明顯的區域差 異,體現了歷史、經濟、科技、民俗、文學和其他文化豐富的內容.

    鄉土文化不僅包含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包含了自然生態文 化,這正是鄉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農家休閑體驗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渴望回歸自然放松心 情,鄉村旅游中的農家休閑體驗正給了人們一個這樣的機會。在 鄉村旅游活動中,游客采摘果實、垂釣網魚,體會簡單淳樸的農家 生活方式。而這種獨一無二的農村地區的魅力,讓游客流連忘返 三、鄉村旅游建設的基本條件 1.豐富的旅游資源 旅游業的發展必須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基礎。反之,旅游資 源是否豐富決定了在鄉村旅游建設能否成功。鄉村旅游是以自然 資源為基本條件,輔以一定的旅游活動內容的一種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設鄉村旅游只有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才可能會得到 進一步發展,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共同進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鄉村旅游業與商業、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發展 息息相關。這就需要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與旅游發展相關的 旅游、環保、教育、商業、衛生等各個部門通力協作。要重點解決一 些鄉村旅游建設中的迫切問題,如基礎設施改善、人力資源儲備 等,給予鄉村旅游建設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時,在旅游開發項目時 應享有必要的優惠傾斜,為剛剛起步的鄉村旅游創造寬松的政策 環境,以促進其健康發展.

    3.完善的基礎設施 政府在制定農村基礎設施規劃時,除了滿足村民的一般日常 生活需要外,還要以發展的眼光充分考慮到發展旅游業的需要.

    只有配備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才有能力滿足游客餐飲、住宿、交 通、購物、娛樂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時,這些基礎設施應有機結 合農村的傳統特色和一定的時尚設計元素.

    四、鄉村旅游建設具體措施 1.科學規劃建設,做到全面發展 在旅游開發的建設過程中需要與農村的其他建設項目相結 合,通過科學規劃,全面整合資源,策劃好旅游項目,幫助鄉村旅 游平穩有序的發展。當地政府要在深入調研本地農村旅游資源后 進行科學論證,制定出符合本地農村實際的旅游發展規劃。

    政府 部門之間需要通力合作來為鄉村旅游構建科學的政策環境,做到 全面發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廣自身的特色 鄉村旅游能夠讓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遠離那些喧囂的環 境,在農村的自然環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為鄉村旅游的亮點 與特色就是鄉土氣息和田園氛圍,能夠讓旅游者體會農村湖光山 色和傳統習俗文化。當地政府要將各個景點統一包裝,積極宣傳 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主動出擊尋找客源。不斷開發新的旅游資 源和具有強烈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滿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廣 自己的旅游品牌.

上一篇: 交通工程總論 下一篇: 醫學內科和外科區別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久久sm热国产斤 | 亚洲成AV人影院在线观看网 | 亚洲国产日本韩国欧美mv | 午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 | 色婷婷亚洲中文字幕的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潮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