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科研課題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20 09:42: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歷史科研課題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歷史科研課題研究

篇(1)

一、新課導入的演示實驗要體現科學探究

選擇一些生動、有趣、新奇和學生感到意外的演示實驗引入新課,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學習光的折射時,如果重復初中學生知道的實驗,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會強烈,但選用學生不注意的新奇現象,如用“神奇的影子”這個實驗,一定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平靜的水盆中慢慢將一支鉛筆斜放入水中,我們會看到在水底形成一個鉛筆的影子,而在對應鉛筆與水面相交處,卻形成一個較大的黑圓影子,黑影的外邊顯得比較明亮,隨著鉛筆不斷放入水中,這個圓形黑影也隨之向后移動;如果將鉛筆慢慢提起,結果剛才的黑圓影突然消失,而變成非常光亮的亮斑,現象非常奇妙.這是怎樣形成的呢?教師在這里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讓學生去思考、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收集證據來證明提出的觀點.原來在鉛筆放入水中時,在鉛筆與水面相交處,由于水面的表面張力的作用,在水面形成一個凹形面,其作用就像一個凹透鏡,由于光的折射,光線向四周散開,在凹透鏡的中間形成黑影,而在黑影的四周顯得比較明亮,如果用一個手電筒和凹透鏡做一個演示,很容易看到這個現象;但在將鉛筆慢慢提起的時候,同樣由于水面的表面張力的作用,水面凸起,其作用就像一個凸透鏡,由于光的折射,光線向中間匯聚,在凸透鏡的中間形成亮斑,如果用一個手電筒和凸透鏡做一個演示,很容易看到這個現象.接下來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從理論上進行探究,根據透鏡對光線的折射作用,作出光路圖來解釋看到的上述現象,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習,學生一定會終身難忘.

二、教學過程中演示實驗要體現科學探究

中學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以最基本的概念和規律為主干構成的完整體系.為幫助學生構建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設計的演示實驗要體現科學探究.演示實驗不僅要為構建知識提供感性認識,而且需要激發學生在觀察演示實驗中,以科學的態度和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去發現、思考、探討,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實現培養科學素養的目標.

三、應用深化中演示實驗要體現科學探究

篇(2)

重慶市普通高中進行新課程改革這幾年,高中課堂最大的變化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活動增多,課堂變活躍了。但在轟轟烈烈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正學到了知識和方法,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否貌似實施了新課改使課堂活躍,但課堂教學卻不一定具有實效性?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去研究。通過這幾年課堂教學實踐,我將自己對新課改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一些研究總結如下。

一、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內涵

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生掌握這節課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簡言之就是提高學生課堂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性

要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必須清楚新課標和高考的要求。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實施有效教學。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方面得到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適應新課改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行為,追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率,才能促成教學目標達成和學生全面發展。

三、提高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一)轉變教學觀念,認真備課,注重教學過程和結構的設計。

在新課改的課堂理念下,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地理教師也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地理課是讓學生通過地理的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因此教師除安排好教學計劃和進度外,還要充分考慮每節課的內容,結合新課標的要求設計教學活動,安排好每堂課的教學設計和結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這一切需要教師課前認真準備,收集相關資料,才能為追求教學的實效打下基礎。以往只注重一節課開始時的導入集趣,而學生的興趣一般是不會持久的。如何能夠讓學生始終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這應該是在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反復思考的問題。所以在備課設計時,要考慮教學過程有一定趣味性,對每節課的每一個重難點知識都要深入淺出的精心設計,才能讓學生樂于探究和學習。設計時還要把握一節課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全過程結構。如:講自然界的水循環,可提出長江為什么流不干的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水循環的過程環節;然后觀看水循環動畫,讓學生知道實際和自己想象的異同;再讓他們畫出三種水循環的示意簡圖并標出水循環的環節,由他們來講解;然后教師適當“引問”,最后總結。這樣既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體驗,又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講課時注意結合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就能事半功倍。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構建和諧高效課堂。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要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還必須要錘煉自己的語言,盡量精煉準確地表達意思。對于抽象內容,可利用生動的語言教態、板圖及多媒體結合,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對于一些需記憶的枯燥知識,可用易記的歌訣和自編口訣等輔助記憶。這樣學生既通俗易懂感興趣,又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如講“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可從重慶遭受旱災的視頻入手,循序漸進介紹水資源的特點和分布,最后讓學生思考怎樣合理利用水資源,解決本地的旱災。在疑問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學生的探究思維必然得到觸動,去探究怎樣合理利用水資源。這樣學生往往熱情高漲,整堂課也就和諧高效了。

(三)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因地制宜進行教學。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地理課堂教學。但這些方式是不是一定要用呢?課堂上是否安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安排幾次,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情境而定,還要根據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因此課前要精心設計,課堂上要有序組織。有時遇到教學內容偏難時,不一定死板的采用學生探究學習的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加上傳統的圖示法,由教師講授這部分難理解的知識,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如講地球的自傳,公轉的地理意義,用動態的動畫演示地球的運動,學生做適當的探究學習,再由老師適時講授,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1.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地理學科知識離不開地圖,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投影顯示系統, 將教學內容通過課件直接呈現在屏幕上, 這種方式集圖、文、像、聲等各種信息表現方式于一體, 改變了傳統課堂以地理掛圖為輔助的教學模式,它將地理內容生動形象的呈現出來,使學生更直觀看到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或者直觀立體的觀測景象,可加強理解。在新課引入或涉及地理事物變化等過程,通過視頻或動畫設計來展現,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講“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節,可用重慶的連晴高溫致干旱的視頻導入。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引入,能激發其興趣和求知欲。在講到水資源的質量與地區經濟活動效益的關系時,可用農夫山泉與娃哈哈礦泉水的價格對比,再用農夫山泉的視頻廣告“…我們堅持水源地建廠…”讓學生輕松自然地理解。這樣的視頻進入課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的趣味和效果。

2.利用圖示法教學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各種地圖、圖表等。它們能直觀表達空間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地理知識的應用也很強調熟練判讀各種地圖,在圖上填注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解答相關問題,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地圖,但它不能替代圖示法教學。在相關的課堂上運用圖示法將本節課的重難點展現出來。運用圖圖互變、圖文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四)適當的課堂練習和導學案練習,提高地理實踐應用能力。

新課改使課堂非常活躍。但一節課下來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理規律方法,可通過適當的課堂練習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上每一個重難點講了之后,可設計一道典型的練習題讓學生完成。使學生從合作探究的層次再提高一步;即從知識的掌握到遷移應用,從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提升到學生學會應用。讓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充分體現。但課堂畢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應用能力,還需要課后輔以適當的練習,實現方法技能的遷移。新課改決不意味著學生只討論合作探究就行,不需要練習。為此學校教研組的教師可以編寫符合本校實際的地理導學案。它需要根據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學習方法特點和心理特征等具體情況,設計供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完成的練習輔導。通過這些練習,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法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遷移。

(五)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

根據學校及周圍環境條件、學生的愛好、特點,組織他們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這包括地理學科的課外閱讀、觀測、調查、野外考察、知識競賽等。只有把理論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學習有效性。如可利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關注身邊的地理,關注生活中的現象與所學地理知識的聯系,教師再加以引導,教一些研究方法,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去探索研究,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六)堅持反思總結,取長補短,不斷提高。

新課改非常強調教師注重教學反思,促進教學的研究;也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教學效果。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必須具備反思意識。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有沒有更有效的教學。教師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能及時使教學高質高效進行;教學后進行反思能不斷完善教學設計,能使教學經驗逐步提升理論化。新課改后各地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先進經驗層出不窮。這都需要我們不斷學習,通過相互聽課、外出學習等取長補短,借鑒先進教學經驗。將反思總結持之以恒,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這樣才能使地理課堂教學更有效。

課堂教學怎樣更有效,是教育教學一個永恒的主題。只要按照這些方法進行教學,就會慢慢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篇(3)

觀點的新穎性原則 一個課題,觀點是靈魂。老調重彈的東西總是惹人厭煩,觀點要“新穎”。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就觀點本身而言是新穎的。(至少在教師們看來是挺有新意的)。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往往是教師意想不到的,學生觀點本身有很多是非常有創意的,教師應該尊重這種創造性。第二種情況是,就話題本身而言可能是老的,但完全可以以新的角度來研究。例如:《戰國中后期的“合縱”“連橫”與中國的統一》,這樣的課題很明顯是老話題。但是假若變成這樣《“連橫”與中國的統一》,并且分別從“連橫”作為一種外交思想、“連橫”作為一種外交政策、“連橫”作為一種外交格局,三個角度來研究。這樣就推陳出新。換個角度看問題,自然妙不可言。

內容的地方性原則 這一點很關鍵。盡管我們并不是非提倡地方性不可,但是或許地方性研究更容易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沒有考試的壓力下,學生是可以真正學習歷史的。他們一邊看,一邊會像考古學家一樣地探索,提出各種假設,“現場”尋找自己的證據,探討分析的邏輯,如《河陽古民居研究》。研究的地方性趨勢明顯在加強。地方性的研究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而且可以方便學生實地考察、詢問,獲取第一手的資料,從而也節省了時間,在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而我們的鄉土教育在無形之中也得到貫徹,讓學生自己發掘家鄉的文化內涵,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

切入點的適度性原則 研究性課題切入點首先要防止過大。由于學生知識水平的局限,學生最初所提出的研究課題的切入點普遍都是大的。比如有這樣一個課題:《一個“繼往開來”的朝代:隋》由于初中教材講隋朝承上啟下作用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來講的,因此學生也容易形成簡單的思維定勢。假如真的如教科書那樣立意,可以說,研究很明顯便失去價值。但假如僅從政治、經濟、文化某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承上啟下”性,那是有意義的。避免了“全面出擊,全而不實”的現象。當然也要防止另外一種極端。切入點過小。如上例子,若選文化當中的文學,甚至是文學某一方面的詩歌發展這一角度來看隋朝的“繼往開來”。這對于中學生是太難了。畢竟文學素養是一個問題,而且資料搜集也猶如登天之難。這樣出現了矛盾:切入點大,容易導致泛泛而談;切入點太小,則資料無法搜集,學生本身是無法把握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和課題的具體情況來幫助學生選擇。

操作的可行性原則 在選擇課題時,研究性課題引導探究的問題一定要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將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探究的深層次問題原樣地端給中學生,這樣就使他們望而卻步,倒了他們的胃口。教師為了片面追求“高、精、新”忽視了學生個人的閱歷和經驗與課題的聯系。教師幫助選定的課題,或許具有現實性,體現了時代特色,非常新穎,但是不是學生所感興趣的。相關的資料是不是容易尋找、理論研究的程度是高是低等問題都是影響到研究性課題能不能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操作,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一個參與指導的角色。在研究中,特別是選題時,由于知識結構、生活閱歷、文化底蘊不同,師生沖突是難免的。這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相信學生,讓學生放開思維大膽地去做。因為學生是操作的主體。教師的過多參與,勢必造成學生的被動態勢,往往出于對教師的信任不敢越雷池一步,研究性課題完全變了味,教師反客為主成為研究的主體,而學生則成為了搜集資料的工具,從根本上違背了研究性學習的宗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要真正在過程中得到貫徹,而不應成為一句口號。

總之,歷史研究性課題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而且這種指導必須是科學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取得在課堂上不可能得到的經驗,才能學到如調查研究、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一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史學境界。 (上接第233頁) 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打斷了中國社會獨立緩慢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進程,中國逐漸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供應地。

篇(4)

生物野外實習是高校生物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鞏固和充實學生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生物學綜合素質的提高。內容包括動植物學以及相關的生態環境考察等。但生物野外實習時間少、目的不明確、指導教師匱乏、實習環節得不到保障,更沒有系統的評價考核體系。致使一些野外實習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沒有真正發揮其重要作用。本文探討了現行生物野外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培養學生初步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引導,構建生物野外實習教學的新模式,為相關學校生物野外實習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一、生物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學生不感興趣長期以來,由于師生對生物野外實習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周密的實習計劃,于是實習就演變成了只是去驗證課本的知識和認識各類動植物,學生問老師答,學生記物種,所屬科、屬。老師則是一本活知識詞典,學生無形當中在進行一場認“種”的比賽。顯然這是教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學習的一種驗證性的教學模式,缺乏對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學生學習起來沒有多大的興趣。這種固定單一的驗證性教學模式使學生得到的是表面的、零碎的知識,實習效果很不理想。

(二)參與實習主動性不強,目的不明確,與科研脫節生物野外實習是直接面對未知領域的重要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好時機。然而以往野外實習是一種教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很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只是覺得在游玩,認識物種,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目的很不明確,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學生僅僅為了完成標本采集、制作與識別等任務,很少與科研活動結合。學生被動的學習,也使得很快忘記內容知識。

(三)評價考核方式單一,沒有很好的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考查一般生物野外實習考核方式,都是在最后兩天,由指導老師在實習地周邊,采集一些常見植物和拿出先前的動物標本,讓學生辨認,說出一些簡單的特征,對比辨別物種的一些簡單特點,由此來確定學生的實習成績。正是由于這種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決定了所考出的成績不能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各方面能力,只能說明學生記住了多少動、植物的名稱,不能達到實習效果及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很多學生是當作野外游玩,實習效果很難保證,與原本的教學目標相離甚遠,不能體現野外實習的真正價值及意義。

轉貼于

二、構建以培養科研能力為引導的生物野外實習新模式(一)實習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確定小組的科研小專題實習前的準備階段,給學生講清楚生物野外實習的目的和任務。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與帶隊教師討論并結合實習地的具體情況,每個實習小組要確立一個大家共同感興趣和切實可行的研究小專題,在實習過程中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

(二)實習過程以培養科研能力為引導構建新型的野外實習教學模式1. 實習觀念由驗證性向研究性轉變在生物野外實習教學過程中, 實習觀念要逐漸由單一的驗證性實習,轉變為將探索性和驗證性相結合的研究性實習。傳統的驗證性實習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目的只是讓學生簡單驗證課堂知識,缺乏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學習沒有興趣。而研究性實習則是由學生通過思維過程,進一步探索,得出科學問題的合理答案。學生在對科學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利于提高觀察學習與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從而達到培養科研能力的目的。

2. 教學內容由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參與研究轉變生物野外實習開展科研活動可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實習前,教師設計科研小專題,每個大組細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搭配合理,男女比例適當,每個小組1-2 個小專題。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性實習,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變成學生主動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在圍繞小專題的調查研究中,學生不緊學會了識別物種,采集制作標本等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生能主動地從科研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并與教師探討,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可使教師從實習中拓寬科研課題來源,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以培養科研能力為引導的新實習模式才能更好的落實。

(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是科研能力的培養科學研究是運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探索活動過程,而生物野外實習的目的之一就是運用知識。在實習過程中,結合動植物種類識別,標本的制作,每個實習小組同時嘗試開展相應的小專題研究工作。實習過程中學生有熱情,采集主動,觀察認真仔細,查閱工具書積極主動,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層次和高度。另外,我們還把教師的科研課題與教學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科研工作的野外調查,如可開展植物多樣性、植物區系、野生漿果資源調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調查等教學活動。

科研能力的獲得要求在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綜合理解基礎上敢于實踐的思維模式,動植物學豐富多彩的野外實習活動有利于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篇(5)

1.1物理課堂實驗活動能夠幫助初中學生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具體化

物理課堂實驗活動能夠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轉換為具體、形象的物理現象,給初中學生更為直觀的理解,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難以理解的難點.如果脫離了具體的實驗活動,單靠講授抽象的物理規律和概念,教師很難將物理現象講清楚,學生也很難理解老師所講授的內容.初中學生在思維方式等方面,還不夠成熟,具體的實驗活動比抽象的講授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2物理課堂實驗活動能夠培養初中學生學習物理課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任何學生都會關注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物理課堂實驗活動具有形象、真實、生動等特點,很多實驗現象能夠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感知沖擊.物理課堂實驗活動比老師教授枯燥的知識更具吸引力,能夠直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物理課堂實驗活動還能刺激學生的操作欲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就參與到物理實驗活動中來.物理課堂實驗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自身的知識架構.

1.3物理課堂實驗活動能夠培養初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方法

物理課堂實驗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方法.相比教師的講授,物理課堂實驗活動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更有效果.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試驗能力.初中生在物理課堂實驗活動中對物理現象的觀察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物理課堂實驗活動的操作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學生在物理課堂實驗活動中,對提出的物理問題進行觀察和實驗的整個過程,學生思維都處于十分活躍的階段,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創新實驗方法,對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也有顯著作用.

(3)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和物理思想.物理課堂實驗活動是訓練學生科學方法和物理思想的重要方式,只有置身于實驗,才能幫助學生領悟物理思想,才能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物理課堂實驗活動的整個過程摻不得半點假,要求學生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必須認真地觀察和記錄實驗數據,這對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著重要作用.

2影響物理課堂實驗效果的主要原因

隨著物理課堂實驗活動在物理教學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很多實驗問題都因為實驗的設計問題或是實驗教學條件不足,導致物理課堂實驗效果不理想,這對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教學效率產生了重大影響.造成物理課堂實驗效果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實驗準備不充分,實驗成功率低

在物理課堂實驗活動開始之前,老師必須進行精心的準備.充分的準備是保證實驗成功的基礎,是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效果的保障.某些教師不重視前期的實驗準備工作,導致在實驗演示中屢次出錯或出現偏差,這不但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同時還會引起學生對實驗的懷疑,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對老師的教學能力產生質疑,對老師的教學工作失去信心.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必須要在實驗之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比如實驗主題的設計、實驗器具的準備等.

2.2實驗操作不規范,總結表達不清楚

老師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使用的儀器不標準,對儀器的操作不規范,實驗操作的步驟不正確等,都會導致實驗結果與書本上的描述存在著極大的偏差,這也會導致物理課堂實驗效果降低.比如在使用天平的過程中,某些老師為圖方便直接用手取放砝碼、撥碼;在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沒有事先觀察指針是否在零刻度的位置上等,都會造成實驗結果出現偏差.另外,有些老師在對實驗結果的總結時,語言表達含糊不清,導致學生對實驗的認識不深刻,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驗習慣等方面極為不利.

2.3忽視學生參與的重要性

老師在實驗準備和操作階段,忽視了學生參與的重要性,也是影響物理課堂實驗效果的原因.不論是實驗的準備階段,還是老師的演示階段,老師不能只顧著自己做,還要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尤其是實驗的演示階段.很多老師都忽視了學生參與的重要性,害怕因為學生的參與導致實驗出現偏差,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老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出現錯誤或是失誤是在所難免的,學生只有在失敗中才能獲得教訓,只有在失敗中才能尋找到成功的方法.因此,老師要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3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效果的主要措施

3.1改變教學觀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物理課堂實驗活動

要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效果,老師就必須將傳統的“師本位”的觀念徹底改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老師應該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交流.比如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共同參與實驗或是讓學生主導實驗,老師從旁協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參與實驗的主動性、積極性.

3.2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物理課堂實驗活動的積極性

老師要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在開展物理課堂實驗活動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設計物理實驗,老師從旁指導.通過類似的方法,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

3.3改進教學儀器,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活動的成功率

教學儀器的質量是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活動成功率的保證.老師要保證物理課堂實驗活動的成功率,就必須對可見度低、直觀性差的實驗儀器進行改造,以提高實驗效果.同時,老師也要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制簡單教具代替或更新實驗,以此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活動的成功率,提高實驗效果.

3.4改善教學手段,以多媒體技術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活動的效果

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不斷應用于教育工作中.相對于初中生這個年齡階段,正是學生求知欲望極為強烈的年紀.通過多媒體技術改善教學手段,不但能夠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效果,同時還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老師在物理課堂實驗教學中,要善用各種科學技術,改善教學手段,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教學的效果.

篇(6)

一、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不僅內容所涉及的知識范圍廣、領域多,而且呈現方式也各式各樣。比如:圖片及各類文獻;近現代影視資料;考古出土的歷史文物等都是豐富的歷史教學資源。

不同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能夠讓歷史借助不同方式出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他們能夠設身處地體會歷史人物在歷史情境中的心理活動。不僅為枯燥乏味的歷史課堂注入了一股強勁活力,還激發了學生對歷史事件與人物的研究興趣,準確的理解歷史發展軌跡,以史為鑒,培養博大而寬廣的處世胸襟,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二、影響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幾種教學模式利弊分析

1.信息傳遞教學模式。這是一種以教師課堂教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全程都是在教師指導與組織下進行。這類教學模式主要依賴教師的講授,但歷史知識量龐雜,屬于典型認知性的學科,一味講述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枯燥,教師缺乏感染力,學生缺乏能動性,過于強調教師的作用就會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

2.情景復現教學模式。這是一種主要以創設歷史情境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與認知活動。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不應僅局限對概念的理解,還應以對歷史的直觀感受來認識歷史事件。通過對歷史情境的真實再現或模擬復現,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歷史的真實,調動感性認識,從而引發積極思考,掌握知識點。比如,在課堂某一環節中插入角色扮演,充當某一歷史人物來“重現”歷史,教師從旁指引事件的發展,讓學生直接融入歷史情境,占據課堂主體地位。

3.資料研習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是主導以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直接參與,通過親自動手查閱資料來獲得歷史信息與學習技能。歷史課程主要以文字材料為主,對史料的整理辨析是掌握歷史知識的基本方法。教學實踐中,可以由教師提供資料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也可以布置某一主題,讓學生自行搜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對資料進行研習,引導學生克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困難。

4.問題探究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師生共同探討型的教學模式,知識點往往都是在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一系列過程中得到不斷鞏固與加深的,所以這也是一種探究過程,通常以討論、辯論等課堂形式出現。對歷史的學習,不是要機械式的背誦觀點與結論,而是要學會如何比較歷史,從歷史發展軌跡中學會立身處世的原則,形成正確歷史觀。

三、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教學法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分析

筆者總結多年教學經驗,認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歷史教學,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簡單的說,現代教育技術即多媒體教學法,合理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視頻與聲音,動畫與影片,這些媒介都能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具體可感的實質畫面,將單調乏味的歷史知識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1.有效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多媒體全方位立體式的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在獲得真實體驗的情況下,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對歷史知識進行寬角度、多層次的解讀,不僅提高了歷史教學效率,而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特有的音像效果與情感滲透力,為學生再現歷史的真實發展過程,讓他們如臨其境般感受歷史的波詭云譎,引起情感共鳴,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啟發。比如,學習“”這一歷史事件時,選播影片《》中的幾個特寫鏡頭:大量官兵吸食鴉片,清兵潰不成軍;國庫白銀外流,百姓因家破人亡。這些令人扼腕的畫面不僅讓學生深刻感受國弱民貧,也深篤鴉片給人們帶來的沉重災難,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也對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與抵觸。

3.再現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多媒體技術具備強大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且信息儲量龐大。不僅能為學生復現真實的歷史場景,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歷史的風云變幻,展開對歷史英雄人物才略偉績的聯想,還能培養他們對歷史的理解力、洞察力,并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教訓的吸取,來體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一課時,利用影視劇《北洋水師》中鄧世昌英勇抗戰,為國捐軀;而李鴻章為求自保則敕令北洋水師避而不戰;慈禧太后為慶賀生辰而大肆挪用公款;最終以清政府徹底失敗而告終的一連串畫面,來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裝備先進的北洋水師會如此迅速地被日軍擊潰?”在真實感官影像的刺激下,學生宛如身臨其境,內心百感交集。從而能夠更細致地展開思考,深化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最終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篇(7)

如“氯水的漂白原理”中,通過教師創設情境,“氯氣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條褪色,而能使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提出疑問:“氯氣有漂白性嗎?氯氣與水反應生成什么物質?起漂白作用的物質是鹽酸還是次氯酸?”這樣設疑直入主題,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產生探究的欲望。

二、利用實驗探究功能,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例1:在教學堿溶液與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時,先讓學生回憶并寫出澄清石灰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著提出問題:“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也能發生類似反應嗎?”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并要求遷移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該反應有無明顯現象呢?學生思考后,再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學生觀察到無明顯現象。你能否設計實驗證明它們能發生反應?學生根據上述實驗設計了如下方案:向上述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稀鹽酸,如有氣體產生,說明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能反應。這時按學生設計的方案再實驗,現象明顯,學生臉上都綻出了笑容。

例2:在教學碳酸鈉、碳酸氫鈉與稀鹽酸的反應時,通過觀察實驗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反應能否作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為什么?教學中,還可以補充碳酸鈉、碳酸氫鈉和較濃鹽酸的反應,學生看到有大量氣泡冒出,但開始時澄清石灰水沒有變渾濁,為什么?通過思考、討論,學生既學得了新知識,又鞏固了對濃鹽酸的揮發性的認識,更強化了對實驗室要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而不能與濃鹽酸反應的原因的認識,真正做到了學習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拓展學生的視野,收獲探究樂趣

如在化學反應與能量的變化教學中補充“神舟七號”飛船使用的神奇燃料(肼) 的知識介紹,在蛋白質的性質學習中簡單介紹“毒奶粉”里的三聚氰胺,在油脂的性質學習中簡介加酶洗衣粉及合成洗滌劑。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如在學習“醛類”知識后,教師提問:“如何檢驗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可以用哪些試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四、適當增加實驗,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探究能力

篇(8)

二、“小課題”研究計劃

備課過程中運用科研思路去解決的“小課題”切入角度:教學難點突破好方法;精練哪些習題既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有助于能力提高;輔導資料中部分問題存在爭議的分析解決;關于新課改教材中某點不足的思考;演示實驗改進方法;教學設計新思路;怎樣出好一份測試卷;一類物理問題的解法或教學策略;一個概念的理解;什么樣的課才算優質課……

三、課題研究實施過程

成立了課題管理委員會,組織科研過程。針對組內教師對教育科研方法認識不足的問題,經課題管理委員會商議,由北師大專家為全體參與科研教師做“科研方法培訓”講座。

高一年級在備課組長的帶領下,備課過程中完成了4個“小課題”的研究。高二年級的第一個研究“小課題”是怎樣出一份有效的選修3-2模塊考試試卷。第二個研究小課題是在同步教學中,針對教材中的“測單擺周期最佳位置”進行質疑研究。隨著教學進度不斷前推,“相對論”一章很快成了備課內容。其中“時間相對性”類問題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如何幫助學生渡過這一難關,組內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利用模型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并將研究成果整理成文。

初二年級參與課題的過程中,考慮到一方面參與教師要研究小課題,另一方面,組內教師交流中都普遍感覺讓學生去提前預習、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重要。經商討,組內教師決定以網絡預習為共同研究小課題,進行實踐研究。組內所有參與的教師同時還同步對多個教學“小問題”進行了分析,包括典型問題解析、網絡資源整理等,并以電子稿資料形式保留了下來。

四、課題研究的結果與討論

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通過在結題過程中和參與教師的交流,大家明顯對科研已經沒有的恐懼。從統計數據及現實情況分析,絕大部分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極少數教師認為自己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沒有提高,根據教師個人問卷分析來看,原因主要是教師對課題本身信心不足,為此投入較少造成!

研究計劃的可行性:問卷中90%的老師認為“該計劃可以提高教師科研意識與能力”。總的來說該研究計劃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能夠在減輕教師負擔情況下,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與能力。如果以后進一步進行研究,在專家指導方面還要下功夫。

教學效率:教學效率的提高是提高科研意識與能力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就您個人而言,在本次參與研究過程中有哪些收獲?”這一問題,老師回答有很多:“多閱讀很多書籍”,“注意積累資料”,“深入研究教學資源”“科研意識增強,科研能力有所增強;資源共享,分享到其他老師的小課題成果,收益匪淺;看到其他老師的優點和長處,成為自己不斷要求進步的動力”“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熟悉了系統化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一些具體的物理問題有了深入的認識;增進了與同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學會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教學”……

課題研究過程的組織、管理:首先,幫助聯系專家進行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的指導工作。最好能有物理學科專家、教法專家從不同角度對研究進行指導。應該定期組織交流,將成果固化。其次組內教師成果可定期共享,使得組內成員對研究進展有整體性認識,從而互相啟發,向共同方向努力。多提醒、督促。

五、結論與建議

課題研究的結論:

從本課題研究過程初定計劃、改進計劃再實施,至課題的最后結題過程分析來看,在備課組活動過程中同步尋找“小課題”進行研究模式可行。本課題研究結果認為:在備課組活動過程中同步尋找“小課題”進行研究的模式,對大部分教師能夠實現減輕負擔情況下,提高科研意識、科研能力及教學效率。

進一步推進“該課題研究”的建議:

1 注重專家在行動研究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對于參與課題研究的絕大部分教師而言,對自己的研究過程是否科學、研究方向是否可行都存在疑問,甚至研究結論是否準確都需要專家的指導。為此,如果“行動研究”繼續的話,建議課題管理委員會能夠幫助聯系專家指導上應多下功夫。

2 及時進行科研方法培訓

一線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對科研很多人還都是感覺自己是門外漢,甚至感覺科研遙不可及,為此,應在課題研究之初,就請專家進行科研方法的培訓。培訓內容應貼近教師教學實際,最好能有范例同步呈現。一方面有利于大小教師的科研神秘顧慮,另一方面,教師最初也有了可模仿的榜樣,為邁出科研第一步打下基礎。

篇(9)

一、明確目的 激發探究熱情

1、 首先明確實驗目的及觀察任務。

在觀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給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任務,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也就是讓他們明白為了研究什么做這個實驗,明確觀察任務。學生都有好奇心,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進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2、其次明確操作過程,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

每個學生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或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明確操作過程。通過模擬實驗可以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科學實驗的有效性學生自行探究發現和提出問題,心中一般都有臆想的答案。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大膽作猜想和解釋,鼓勵自主設計實驗來探究和驗證。

學科學課實驗雖然比較簡單,但有些科學實驗若有不規范化操作就會出現危險。如用酒精燈給水加熱的科學實驗等。如果從科學實驗的準備到科學實驗之后儀器的拆除、存放,整個過程中完全按規范化的操作規程,就能保證安全。對于有些危險性高的實驗操作,可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模擬。否則,一旦學生操作失誤,不僅會導致科學實驗的失敗,造成儀器損壞,更會引起學生的恐懼心理,影響學生科學實驗的興趣。

二、注重過程提高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

如在上《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一課,在桌子上放著兩盆液體,出示兩個馬鈴薯,分別放到盆子里。馬鈴薯在一盆液體里沉,另一盆液體里浮。交換馬鈴薯,再分別放入盆中,在剛才沉的盆子里,馬鈴薯還是沉,浮的還是浮。把兩個馬鈴薯放入其中一個盆中,都浮起來了,放入另外一個盆中,馬鈴薯都沉下去了。這時候有學生會發出疑問,有的就說:“哦,浮的一盆水是鹽水!”聽一個學生這樣說,好多學生都跟著認為是鹽水。這時,老師需要反問:“你能確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鹽水嗎?”這個提問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有一些學生就說不敢確定。老師又說,如果不能確定這盆水是不是鹽水,那么我們怎么辦?有的學生說:我們取些水燒干,燒一燒就燒出鹽來了。接著學生動手實驗,按照教材的方法燒鹽水,結果真的燒出了白色的粉末,學生都認為這就是鹽!證明了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就是鹽水。

又如在教《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老師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后,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燈泡發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燈泡發光。”在學生認識儀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敢于思考,利用現成的儀器去實踐,并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爭著去比一比誰最快讓小燈泡發光,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篇(10)

初中物理實驗課堂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及科學思維能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改革更是時代的要求,所以鄉鎮中學的物理教學也必須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學策略來改善初中物理實驗課堂現狀,提高物理課堂實驗效果。

一、初中物理實驗課堂教學存在問題及現狀

1.實驗準備不充分,實驗效率低

課堂時間十分有限,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資源,使得物理實驗課堂最優化。但是部分物理教師忽視在實驗課前做好準備,缺乏精心設計實驗課堂教學環節和實驗教學重難點的意識,或出現遺漏實驗演示所需器材及工具等,嚴重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有效進行,甚至做出了的演示實驗缺乏教學效果,使實驗教學任務流于形式等。

2.實驗教學器材有限,實驗教學手段缺乏創新性

鄉鎮中學的物理實驗室或者物理實驗課堂的器材,相對來說是比較有限的,所配備的實驗器材也只是根據教材而準備的,僅能滿足教師基本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基礎實驗,而且這些實驗只是形式教學,完全按照課本設計的相關步驟進行的,嚴重縮小了中學生實驗操作和實驗探索的范圍。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再加上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老套,使得物理實驗課堂只是照本宣科、單一的演示實驗,不能夠很好地演示物理現象及反映物理規律,而且使得整個物理實驗教學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效率低,更限制了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以教師演示實驗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

初中物理實驗課堂教學,特別是鄉鎮地區的物理課堂教學,很多都保留著傳統的物理實驗課堂教學模式,即以教師演示實驗為主,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驗學習的時間很少,完全是教師做實驗、講實驗的一個灌輸式的教學過程,沒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忽視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及探究學習的能力,不符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學生是課堂主人的教學新理念。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不利于體現實驗教學的真正意義,更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科學思維及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

4.實驗操作失誤,缺乏嚴謹的科學實驗態度

初中物理實驗課堂的效果,很大取決于教師這個課堂的引導者,而往往有些老師由于自身準備的不足,缺乏嚴謹的科學實驗態度,沒有足夠認識到物理實驗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其在演示實驗時出現操作步驟不規范,操作行為不符合標準等。例如沒有調整彈簧測力計與零刻線就直接拿來測量;在使用托盤天平時不按照操作規范調整好就直接開始實驗,造成學生在觀察實驗時產生質疑等,這種隨意實驗的教學態度不利于學生養成嚴謹科學的實驗態度。

二、改善實驗課堂教學現狀,提高課堂實驗效果的策略

1.合理創設物理實驗教學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家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只有興趣才能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因此,物理教師要提高物理實驗課堂教學的效果,要合理地創設物理實驗教學情境,構建具有趣味性、引導性及實踐性的教學環境,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滿足初中生的強烈好奇心與求知欲的情況下,快速地導入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在引入大氣壓強時,我采取小實驗課堂設疑法,在課堂開始前,準備兩個口徑大小不同的試管,將大試管裝滿水,小試管插入大試管中大約三分之一處,倒置后放開小試管,學生會看到一個神奇的現象,隨著大試管中水的慢慢流出,小試管在大試管中緩緩上升,好像小試管被大試管生生吞掉一樣。通過實驗呈現的效果,學生不禁雀躍起來,然后我再設置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小試管真的是被大試管吞掉的嗎?那是什么力量讓小試管在大試管中緩緩上升的呢?)學生因為好奇,所以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會自覺地融入到我接下來的物理教學課堂中。

2.由教師演示實驗轉變為學生主動參與的小實驗

教師單一的演示實驗,很難讓學生愛上物理實驗課堂,學生必須要通過自己親身體驗才能發現學習物理的奇妙,才會激發他們想要學習物理的興趣。所以教師必須要從傳統的演示實驗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多做些小實驗,讓他們真正參與到物理實驗課堂的學習,提高實驗課堂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講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概念時,請全體學生將右手平放在桌面上完成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手沿桌面施加推力,使手在桌面上滑動,感受來自桌面的摩擦;第二次仍用手沿桌面施加推力,但保持手的位置不變,再感受一下來自桌面的摩擦。進而提出這兩種摩擦一樣嗎?它們分別是何種摩擦?學生通過這樣一個簡單易做的小實驗,很容易就分出兩種摩擦的不同,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能更大地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望。又如我為了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最直接的方法是讓學生都拿起自己的鉛筆,按要求分別用兩指向筆的兩端施加同樣的力量,通過感受筆尖和筆頭兩端擠壓的疼痛感,親身體驗后明白了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有關。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兩塊一樣的橡皮泥,要求學生分別用兩手向橡皮泥施加不同的力,經過觀察學生發現,施加壓力越大,橡皮泥變形也越明顯。學生通過控制不同變量,做了這兩個驗證實驗,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的理解,而且不容易遺忘。

3.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新實驗教學手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現代信息媒體技術運用于現代教學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理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來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設計及教學環節,進一步優化物理實驗課堂。通過利用多媒體模擬物理教學中比較抽象難懂的物理現象及物理規律,以加強學生的各種感官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物理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一些有趣且能擴大物理實驗課堂內容的視頻(如大氣壓強能托起十米多高水柱的視頻),先使學生在視覺上產生震撼效果,讓其了解物理實驗的奇妙性和趣味性,進而使學生從心理上想要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講物體運動與靜止知識時,可以運用電腦動畫制作出模擬物體相對運動的情景(比如可以用動畫展示孫悟空的扮演者是怎么做到在云中飛行的),以直觀動態的模擬,設置物理現象呈現的快慢,將抽象的物理概念清晰地呈現給學生,使其了解物體運動的全過程以及運動規律。

4.改變實驗形式,豐富實驗活動以激發興趣

初中物理實驗課堂如果僅僅停留在課堂,那么它就會失去吸引學生的魅力,所以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在課堂內所學習的物理知識,改變實驗的實踐形式,有計劃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課外物理實驗探究活動,這不僅是檢驗學生物理課堂所學知識能力的體現,更是給學生開拓實驗視野的機會。例如開展物理知識原理模型制作活動、科學智慧小發明、物理實驗競賽等。通過豐富的實驗活動,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既鍛煉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物理實驗教學課堂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結束語

在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師生都要提高對物理實驗的認識,并克服設備不足、實驗管理人員缺乏等實際困難,想方設法加強實驗教學。此外,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吸取新課程理念,積極進行實驗探索和創新,使初中物理實驗成為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能力,提高素質的重要環節。

上一篇: 對空氣污染的看法 下一篇: 團隊人文建設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久久精品 |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精东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