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19: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指導經濟社會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幸福指數 縣域經濟 社會發展
Key word:The happy index county territory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s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各地編制的“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來看,幸福指數被頻繁提及。幸福指數為什么在“十二五”開篇之際被廣泛重視,它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指導性意義到底有哪些是本文要著重分析的問題。
一、 幸福指數在我國的應用
幸福指數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由不丹國王提出并付諸實踐。幸福指數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在我國的探索及應用也就大約10年的時間。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有必要從理論上研究幸福指數以及在實際工作中提高國民幸福水平。我國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是以GDP指標為中心的,很少有縣級領導重視幸福指數,而“十二五”規劃綱要里明確提出了有關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社會,保障改善民生,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方面的具體目標,幸福指數因其本質特征必會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層面提供指導。
二、 幸福指數簡析
幸福指數包含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其中客觀指標有人均GDP、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等。主觀指標包括個性因素,如人際關系感知、精神健康等;公眾對整個社會的滿意度就是幸福指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觀考察。幸福指數與GDP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它能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客觀給予雙重衡量,以人為本,摒棄了唯GDP論。經濟水平的迅速提高不代表社會的全面發展,在一些縣域,尤其是全國百強縣的民眾,越來越希望得到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幸福指數順從民意,給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導向。
三、 幸福指數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指導
(一) 強調幸福指數要求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
公眾對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的關注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也變得越來越強,甚至可以犧牲部分收入來換取更優的生活和工作空間。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么局限于能源依賴,走吃老本之路;要么過分強調項目拉動,只求數量不求質量;要么坐享“土地財政”帶來的收益,不去優化配置資源。城鎮化的盲目突進,工業對農業的侵入,第三產業得不到重視等眾多問題越來越呼喚新的發展思路,新的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幸福指數強調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更重視經濟與社會,尤其是個體的發展質量,這就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府爭取的項目應是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型、民意導向型的,同時要擴大服務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在縣域經濟規模中的比重,保持農業最基礎產業的地位。縣域發展應立足本地,戰略取舍,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提高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 強調幸福指數會引導政策更多的傾向民生。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與幸福指數關注民眾對社會的主客觀評價一致。幸福指數從個體的主觀感受出發,強調就業條件、健康狀況和社會關系和諧。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出發,就要求政府制定政策時敢于挑戰利益面,尋找新思路,開拓新局面。國家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應落腳于民眾對生存環境的主客觀評價,只有這樣的政策才是得民心順民意的。
(三) 強調幸福指數需關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培育。
幸福指數不是概而全的,民眾對自己生活工作的區域有特殊感情,表現為依賴、引以為豪等。如果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路徑和結果都趨同,那么就失去了幸福感的特殊性。而幸福感的特殊性必須以社會發展特殊性為載體,從這個角度出發,如能培育好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那么民眾對于外界的幸福感會特別強烈,甚至在執政者意料之外。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可首先選定主攻方向,立足本地實際。關鍵是讓地方領導干部、民眾參與其中,享受核心發展所帶來的物質精神成果。可以預見的是,科技發展之路、精神文化發展之路等模式將越來越受執政者的歡迎,這些路徑有一個共同的現實特征,那就是都在加大第三產業的投資和發展力度。
1、聚焦“防輸入、防擴散、防輸出”,繼續嚴格管控重點環節和關鍵部位,實施網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嚴格查控外來人員,實行重點監控人員動態管理和信息共享,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2、取消赤峰市入境及市域內全部公路卡口,運用“大數據+人工排查”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車輛抵達地末端查驗,切實做到“不漏一車、不漏一人”。車輛抵達地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嘎查村、社區要負責做好司乘人員信息登記、體溫檢測、消毒消殺工作,并將人員車輛信息報送至旗縣區指揮部,對于有發熱、咳嗽等不適癥狀人員要及時上報并按有關程序辦理。
二、有力有序地推動企業復工復產
3、認真落實自治區出臺的支持防控疫情重點保障企業和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困難中小企業健康發展15條措施,在全面調查疫情對我市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經營管理和運行影響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加快制定針對性強的援企穩崗扶持政策。
4、對已開復工但存在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對有開復工意愿但受疫情影響的企業,主動開展幫扶和服務,一企一策制定解決方案,切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5、加大金融支持企業力度,啟動駐赤金融機構助力中小企業抗擊疫情、復工復產、健康發展專項行動。
6、加強疫情對服務業領域的影響評估論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有序放開生活業和生產業,暢通企業復產復工鏈條。
7、高度關注房地產業發展,抓緊制定中心城區土地出讓計劃、商品房線上交易方案、在建樓盤復工方案。
三、抓好春季農牧業生產
8、切實加強農資儲備供應,將種子、苗木、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產企業全部納入復工復產企業名單,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基礎上,鼓勵農資門市正常開業,多渠道聯系貨源,千方百計保障春耕備耕。疫情期間,推行農資企業與經銷商統一集中送貨上門服務。
9、推進春季畜牧業生產,全力保障種畜禽、飼草料、獸藥等物資供應和調運。
10、加強農牧業生產服務,及時氣象信息,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線上生產指導、種植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技術服務。
11、全力抓好設施農業建設,加強正在生產的溫室大棚管理,推動閑置溫室大棚恢復生產,制定鼓勵設施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采取針對性強的措施,暢通市場銷售渠道,防止農產品滯銷。
四、統籌抓好其他重大傳染病防控
12、全力做好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鼠疫等疫情防控應對準備工作。
五、保障人流、物流有序暢通
13、嚴格執行“三不一優先”“一斷三不斷”交通管控要求,全面放開市內貨物運輸,研究制定有序恢復市內公路客運班線、城市公交的實施方案,取消中心城區道路交通管制措施,實現市內非重點人群自由流動。
14、對進入我市的外地車輛,取消公路卡口查驗環節,一律實施車輛抵達地末端查驗,做好相關登記;
對我市赴外地車輛,簡化程序發放通行證,確保過往車輛便捷通行。
15、做好農牧民工等重點人群返崗的對接服務,全面支持市內非疫區人員返工返崗,制定具體工作方案。
16、切實推動物流樞紐正常運行,準許物流企業在落實好防控措施的基礎上,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
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17、積極做好重點人群就業服務,制定高校和用人單位網上供需對接、開展線上專項招聘、精準服務用工緊缺企業等政策措施。
18、做好市場保供,加強市場監測調度,切實抓好蔬菜、肉蛋奶、糧油等生活必需品供應。
19、穩定市場商品價格,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制假售假、囤積居奇等違法犯罪行為。
20、聚焦攻克脫貧攻堅戰最后堡壘,制定今年全市脫貧攻堅指導意見,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細化措施,落實責任,確保脫貧攻堅戰決戰決勝。
21、加強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結合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今年工作任務。
22、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要求,制定線上授課、線上輔導、線上答疑、線上自習的實施方案,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學校正常教學的影響。
23、針對醫藥衛生領域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研究制定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管理機制、強化衛生領域基層基礎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用設備采購和物資儲備等具體措施。
七、加大穩投資力度
24、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列出今年擬實施的重點項目清單,建立重大項目包聯機制,逐個項目協調解決開復工前困難問題,確保在具備條件時及時開復工建設。
25、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梳理前期項目清單,推行投資項目承諾制和部門代辦制,利用線上平臺推行“不見面”審批,有序組織開展實地勘察、現場查驗等線下前期工作,切實做到快審快批。
26、做好地方債券爭取工作,加大地債前期工作力度,積極推動地方債券盡快落實到項目建設上。
27、加強重點項目儲備,結合“十四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編制,動態謀劃儲備一批補短板、調結構、惠民生、增后勁的高質量發展項目。
八、穩定促進居民消費和外貿外資
28、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制定我市擴大消費、振興服務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加快釋放各領域的消費潛力和需求。
29、圍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功能定位,加大專業市場建設,盡快出臺我市中心城區專業市場布局規劃和今年專業市場建設計劃,打造區域性物資采購中心。
30、營造良好對外貿易發展環境,支持外經貿企業盡快復工生產,加快跨境電商交易,穩定外資外貿。
九、引導穩定社會預期
二、突出落實地區發展規劃,加大對重點領域信貸支持
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地區發展規劃〉行動方案》和市政府《開發-年重點工作分解(六六六工程)》的要求,積極加強與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的對接,及時保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資金需求。加大對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加大對徐圩新區、市開發區、柘汪、板橋、燕尾、灌河等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的信貸投入,切實提高地區的項目承接能力;加大對重大產業項目的支持,適時組織開展項目對接活動,對新海石化三期、田灣核電三期等重大項目建設給予重點支持,及時保證全市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大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及專精優特企業的信貸支持,嚴格限制向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重點支持生物技術、新醫藥、新材料、清潔能源及裝備、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等產業。
三、立足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改善對薄弱環節和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我國群眾體育工作重要的隊伍,是群眾體育的組織者、指導者、傳播者,是開展群眾體育的骨干力量[1]。在發展社會體育事業、增進國民身心健康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自發展以來已經有二十多年,無論是規模上,還是數量上,都取得較大的增長。據統計截止2014年底,我國各等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已達到100萬人,擁有高級資格的指導員也已經達到10萬人以上[3]。新背景下,培養一支專業技術強、思想素質高、綜合素質好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不僅是推進全民健身的需要,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需要。本文以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為研究對象,有助于為汕頭市今后的群眾體育工作和體育人才培養提供科學參考[4]。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次為了調查汕頭市所屬的六區一縣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設計了調查問卷。對汕頭市區(六區一縣)的40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6,有效回收率96.5%。
1.2研究方法
運用數理統計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等方法收集相關數據,并對研究過程中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研究結果
2.1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廣東省作為我國南方大省,既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體育強省,又是引領社會發展潮流、對外開放的典范。特別是廣東省的體育發展,更是最先實現體育強省的省份之一[5]。而汕頭市也一直是廣東省的體育強市,各類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尤其是競技體育,為國家培養很多的優秀的體育人才,而群眾體育發展更是走在全國前列[6]。擁有各級各類體育俱樂部和全民健身活動站達到129家之多,各社區、學校體育設施齊全,設備先進,全市體育人口比例達到43%高于全國水平[7]。同時汕頭市的六區一縣中,各級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總人數達到11348人左右。也高于全國水平(1:8500),整體呈發展勢頭良好,也是源于汕頭市經濟發展快,為體育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8]。表1所示,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國家級1人,一級7人,二級38人,三級340人。其中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占88.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0.82%),因此急需進一步的優化其技術等級結構。社會體育指導員按工作特點與性質分兩種類型:即為組織管理型和技術指導型[9]。統計顯示其中組織管理型指導員占40.5%,高于全國的36.57%。技術指導型指導員占60.5%低于全國63.43%。這種分類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應該提高技術型指導員的比重。表2所示,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30歲以下的占6%,31-40占27%,41-50歲的占41%;51歲以上的占26%。從總體上看年齡有些偏大,年輕的體育指導員數量明顯過低,結構需要調整。表3所示,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具有高中及以下學歷占13.1%,大專學歷占33.2%,大學本科占48.3%,研究生學歷的占5.4%。通過對其學歷的分析,認為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學歷層次較高,相對來說比較合理,且多數人在高校從事體育教學與管理工作。表4所示,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動機排序,依次為強健身體占23.7%,義務奉獻占20.9%,防病治病占18.9%,興趣愛好占9.7%,消遣娛樂占8.3%,社會認可占8.3%,經濟收入占5.5%,其它為4.1%。由此看出,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擔任社會體育指導首要動機是強身健體,其次是義務奉獻,防病治病并獲得自我滿足所占比例也較大,可能是受個人承擔醫療費用比重增加的影響,鍛煉身體,增強自身免疫力的觀點已成為廣大居民的共識,在指導他人的同時也獲得自身的鍛煉,強健身體、防病治病。調查發現汕頭市市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的認同度不高,僅有8.3%。可以說廣大市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持否定,原因是沒有看到社會體育指導員做了什么工作,還有部分市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這一職業,這些充分說明汕頭市社會指導員在指導市民健身方面的工作沒到位,還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以上的是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現狀情況,通過相關的分析,認為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指導員技術等級的結構不合理,高等級者偏少;第二、年齡結構過于高齡化,年輕指導員數量低;第三、性別失衡,女指導員比例低;第四、社會體育指導員學歷層次需要提高;第五、社會體育指導員對市民健身指導力度不夠,還沒有得到市民的認同。
2.2影響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原因
2.2.1體育健身設施等物質條件有限
體育場地設施是廣大市民鍛煉的基礎條件,也是衡量該地區體育公共服務建設的水平,同時也為體育指導員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平臺。汕頭市作為粵東經濟發達的城市之一,可以說市區體育設施建設還是令人滿意的,但是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面積卻很低,很多的體育設施場地均受到一定的限制,包括一些條件較好的學校體育場館、訓練場。而汕頭市參加鍛煉的體育人口比例高達43%。所以說汕頭市現有的體育健身設施已經滿足不了廣大市民鍛煉的需求。局限的體育場地設施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制約了市民鍛煉的積極性,同時也限制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開展,可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2.2缺乏科學有效組織管理
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管理是一項系統、可持續的工作。調查顯示,汕頭市在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管理方面存在不健全和不合理的地方,如在培訓、酬薪、晉升等方面都有待改進和完善;在隊伍建設方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計劃,梯隊建設、成員構成等有待優化;在健身實踐指導工作方面,各部門和體育協會也沒有形成有效互動,缺乏聯系,其工作效率也不高,指導也較為單一,以上這些問題和我國當前的體育體制改革要求是不一致的。汕頭市應該努力探索,與時俱進,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系。
2.2.3身份認同度低,人才流失嚴重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我國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管理者,對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增進全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著重要角色扮演,但是由于相關部門對人才使用和管理不當等原因,造成了人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角色認同度不是很高,所做出的成績有限,并沒有賦予指導員角色意義。這也導致汕頭市一些社會體育指導員覺得沒有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加上報酬、福利、晉升等原因沒有等到落實和保障,因此退出指導員行列,有研究指出:在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均存在著逐年流失的現象[9]。汕頭市同樣也有部分指導員由于得不到社會的認同,而放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的。
2.2.4體育經費投入有限
體育經費是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保障,它不僅影響著活動的順利開展,也影響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積極性。雖然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社區體育健身指導工作是公益,但是也應該得到一定的報酬。汕頭市當前對體育經費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對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上,而專項資金投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則有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10]。
2.3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對策
2.3.1保持數量增長,優化隊伍結構
汕頭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是也存在整體質量不高的問題。汕頭市首先要以《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為抓手,鼓勵更多的人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體育人口,繼續保持數量上的增加,以滿足廣大市民日益增加的健身指導需求[11]。其次,要優化隊伍結構,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學歷和再教育,提升其技術等級,培養更多的國家級別的高層次隊伍。最后,平衡好男女指導員性別比例,增加女性體育社會指導員數量的增加[12]。
2.3.2強化職業培訓,提高工作效率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培訓,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效率和專業發展的重要保證。應該從四個方面進行:一是強化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與社會性組織、團體協調配合,向下放權,實現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等社會組織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真正的培訓;二是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面向體育各個單項運動協會指導員,培訓技能骨干;三是要與高校教師、學生培訓相結合,逐步改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素質、年齡結構;四是深入到社區、俱樂部等地加強健身實踐指導,總之,強化技能、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才能贏得廣大市民的認同[13]。
2.3.3加強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結構不合理,其原因在于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機制落后[14]。因此,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服務型政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當前汕頭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轉變體育行政部門管理理念,樹立“以民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二是擴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開放公共體育場館,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提高體育人口比例,以此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需求;三是加強政府主導,聯動社區-體育社團-俱樂部等,拓寬公共體育服務渠道;四是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總之,加強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營造更好的工作環境。
2.3.4擴大社會宣傳,加大經費投入
體育強國建設需要群眾體育的大力支持,當前在全民健身計劃實施下,汕頭市群眾體育快速發展,而提升群眾體育發展的質量需要社會體育指導員。當前相關部門應該熱切關注群眾體育、積極宣傳社會體育指導員,政府應該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待遇,廣大市民應該認同其身份,只有全社會肯定了社會體育指導員,他們才能更加積極、有動力、有成就感。其次,加大群眾體育經費投入,完善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社區體育公共信息網絡,優化社區體育鍛煉環境,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效率,推動汕頭市群眾體育工作的發展。
3結論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的人才類型,與體育教師、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體育管理人員、體育場地工作者一樣,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汕頭市應該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關注度,認同其角色,制定科學管理制度,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環境,提升人才競爭力,以此推動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汕頭的全民健身事業中發揮積極有效作用。
作者:鄭遐 單位:汕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瑞林,王先亮.高校體育職能的建構與完善[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6):44-45.
[2]蔣宜賓.廣州市天河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24):6.
[3]辜德宏,吳貽剛陳軍.我國競技體育內生式發展方式的概念、分類、內涵與特征探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27(5):382-385.
[4]陳霞明.泉州市社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5(12):24-25.
[5]汪廣茂,宋允清,侯遠峰,等.廣東省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3):59-65.
[6]扶健華,梁恒.基于實體化管理的廣東省體育社團運行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4):120-125.
[7]彭紅星.從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看中國體育的發展道路——兼論廣東體育的轉型和發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3):10-13.
[8]王臘姣,林紅,陳曉楓.汕頭市民體育活動現狀調查[J].體育文化導刊,2014(03):25-26.
[9]鄧建偉.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人才流失問題與對策[J].湖北體育科技,2015(5):286-287.
[10]邱寶勤.體育教師如何保持工作熱情[J].體育師友,2013(6):45-46.
[11]劉德新,李少龍,任保國.《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目標下構建公共體育服務保障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23-28.
近些年來,人們發現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直接且密切的聯系,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又可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進步。為此,必須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區域經濟,以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一、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
(一)職業技術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相比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其可直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腳步。職業技術教育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職業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給社會尤其是當地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提供大批的高技能人才。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現職業技術教育可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如電子領域、信息領域、生物領域、服務領域等。此外,職業技術教育還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強專業性及技術性的復合型人才,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
第二,職業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職業技術教育所擁有的師資隊伍往往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其還有先進的設備,儲備了大量的最新信息,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及智力支持。如職業技術教育可將其科研成果投入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當中,或與企業合作進行職工技能培訓等活動,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企業發展,以此來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職業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文化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的進行,提高了當地的人文水平,豐富了當地的文化活動,改善了當地的人文結構。此外,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家可發現,要想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實究根結底還在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只有勞動者的素質提高了,新設備新技術才能真正應用于企業的活動當中。職業技術教育則可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成為企業勞動者再培訓的重要場所。
(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進步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職業技術教育進步的基礎,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職業技術教育在規模、專業設置以及教學目標方面也必然會做出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技術教育進步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規模的擴大。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其對于人才和技術的需求量也就越多,這就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學生的就業及發展。通常來說,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越好,其可為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就越多,而經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學生其就業機會也會不斷增加,為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就必須不斷擴大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
第二,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質量的提高。對于職業技術教育來說,不管是要進行改革還是進一步發展,其在進行設備的更新、校舍的擴建、專業設置的改變等方面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等。若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不佳,其很難給予職業技術教育足夠的投入,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及發展就很難實現,自然教育質量也就難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會對職業技術教育質量產生一定影響。
第三,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專業設置的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產業結構的變化影響了勞動力的需求結構,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勞動力需求,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就做出相應調整。隨著經濟及科技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更為迅速。為此,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就必須著眼于當地的經濟產業結構,在設置專業時需具一定的預見性,既要順應當地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又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的勞動力需求及新專業的更新周期。
第四,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目標的改善。經濟社會的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現企業不僅需要大量的一線生產人員,而且更需要相應的組織人員及管理人員,同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還要求職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滿足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職業技術教育就需改善其教育目標,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及增強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為主。
二、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現狀
雖說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是就貴州省當地而言,其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還存在很大問題,導致當地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難以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一)職業技術教育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
貴州省的職業技術教育始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為止已有30多年的歷史。據統計,現貴州省的獨立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達30所,所涉行業包括電力、化工、交通、電子、航天等。辦學層次多為大專,也有中職及高職,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僅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貴州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要求:至2020年,貴州省的技能型人才問題需達90萬人,其中高層次技能人才所占比例需達27.78%。然而就目前情況而言,要達到此目標還是比較困難的。
(二)職業技術教育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人才的專業能力及技術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因此在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才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最終目標。雖然貴州省近些年來不斷擴招生源、增設專業課程,但其仍以授予理論知識為主,教學模式較為陳舊,針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還比較少,再加上缺乏與地方政府、企業及各單位的溝通,故其還是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降低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
(三)職業技術教育的科研成果難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就目前而言,職業技術教育雖然有很多較為成熟的科研成果,但其轉化率較低,大量科研成果被閑置,難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科技不能緊密聯系實際應用,職業技術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研發地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未正確處理產學研的關系,一直以來,貴州省職業技術教育的“產”、“學”、“研”都是獨立的,再加上很多高職院校未能正確認識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服務作用,依然堅持傳統的辦學模式,職業技術教育與企業溝通甚少,甚至與企業生產脫節,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力。
(四)經濟社會發展難以為職業技術教育的進步提供支持
現貴州省政府、企業及各單位等對于職業技術教育了解還不夠深刻,沒有認識到職業技術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也并未充分利用職業技術教育的各項資源。有些企業或單位雖與職業技術教育學校簽訂了合作協議,但也只是形式,并未真正發揮職業技術教育的作用。此外,因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限性,很多地區給予職業技術教育經濟支持很少,導致職業技術教育規模難以擴大、教育質量難以提高。
三、加強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互動的措施
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職業技術教育只有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才能體現其價值,而區域只有充分利用職業技術教育的資源,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無論是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還是政府,亦或是企業和單位,都必須改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思想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
(一)改善教育模式,改變教育目標
為能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就應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目標,以企業職業需求為方向,重建教學體系,側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進行專業的設置、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活動的開展時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以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建設提供一線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及管理人員,從而加快貴州省的城鎮化進程。
(二)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培養“三師型”師資隊伍
要想為經濟社會提供專業化的復合型人才就需一支具有強專業能力及技術能力的師資隊伍,即“三師型”師資隊伍。“三師型”師資隊伍是指將學校教師、企業技師及科研導師合為一體的教師模式。這就要求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師不但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還要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還可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也就是集“理論”、“實踐”、“科研”為一體。近些年來,貴州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校的師資力量雖有所提高,但仍缺乏“三位一體”的師資力量。為此,可與相關企業合作,讓教師深入企業從事管理或技術類工作,以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可聘請企業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師,調整師資結構。
(三)倡導產學研合作
未能充分進行產學研合作是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形成良性互動的最主要原因,為發揮兩者的相互作用,實現職業技術教育的產業化,就必須倡導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需要學校與企業及各單位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項目同擔。通過產學研合作,不但可打破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而且還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同時還能為學校培養專業性人才提供最新、最靈動的信息,有利于改善學校的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
(四)加強職業技術教育與地方的交流與合作
現貴州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其要求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同時還要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這就需要職業技術教育不僅要改善培養模式、改變培養目標,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與地方的交流與合作,了解當地的產業結構發展趨勢,利用政府的相關優惠政策,深入企業研究其真正需要的人才類型,從而為社會提供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符的高職業技術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密切的聯系,職業技術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于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進步,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從而有效提高了區域的經濟及人文水平。在實際的工作當中,為能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不但要求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做出改變,提高職業技術教育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且還要求地方政府、企業以及各單位給予經濟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振超.河北省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互動研究[D].燕山大學,2010.
[2]張遠康.湖南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3]張術.談高職院校產學研與區域經濟互動[J].現代企業教育,2014(08).
一、引言
包容性增長最早提出于2010年,該理念強調改善民生,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包容性增長也具有其豐富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取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之一,下面將對該問題進行探討分析。
二、包容性增長的概念與特征
(1)概念。包容性增長是一種新的增長觀念,具體來說,它是指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同的是,包容性增長更加倡導的是機會平等的增長,最為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的分享經濟增長成果,該理念的提出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特征。包容性增長的提出對具體工作有著重要指導作用,它具有自身顯著的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包容性增長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減少機會不平等現象的出現,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平等機會。其次,包容性增長倡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縮小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促進社會和諧,同時在經濟發展的時候需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降低環境污染,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最后,包容性增長倡導公平合理分享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成果不能為某部分社會成員所占有,而應該公平分享成果,讓廣大人們受到實惠,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三、包容性增長的時代價值
(1)我國國情發展的必然要求。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得到不斷改善。但我國人口數量多,人口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較大的差距,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同行業工作人員的收入差距較大,并且呈現擴大趨勢。另外,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問題依然突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社會公平感在減弱,不公平、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一些社會成員獲取高額的收入,一些社會行業獲取高額利潤,使其他社會成員和行業失去與之同等的機會。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采取新理念,新方法,而包容性增長正好適應這種需要,提出該理念,運用該理念指導經濟發展是我國國情發展的必然要求。
(2)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縮小貧富差距,為每個人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讓每個人的機會平等,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樹立包容性增長觀念,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為每個人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讓人們的機會均等,讓每個人都能夠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和諧人際關系,使得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項矛盾得到有效解決,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3)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總體上步入小康社會。但必須清楚認識到存在的不足,目前的小康水平低,不全面,發展不平衡,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更高層次的小康。實現這個目標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需要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努力。目前我國城鄉發展的差距在擴大,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等領域存在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為了改變這些情況,妥善解決邁向更高層次小康水平存在的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按照包容性增長的要求,制定有效的發展措施和計劃,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建設更高層次的小康社會。
四、包容性增長的實踐取向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包容性增長一種新的指導理念,在落實這項理念與措施的時候,應該堅持增長的理念,將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快速發展,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不斷將蛋糕做大,才能落實包容性增長的物資基礎,同時也為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支持。
(2)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包容性增長,如果僅僅只是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還是遠遠不夠的,該理念對增長速度有一定的要求,但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可持續和協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降低資源能源消耗,縮小東部、西部、中部之間的差距,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縮小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的差距,讓社會成員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3)更加關注社會公平問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指導思想在激發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現象,貧富差距擴大現象仍然存在,甚至這種趨勢出現進一步擴大的情況。而包容性增長將公平正義作為重要的目標追求,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關注公平問題,將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作為主要內容,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并完善規章制度,加大各項政策措施的執行力度,促進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4)重視采取措施改善民生。改善民生,解決人們的就業問題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要求。要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加就業崗位,為人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讓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經濟狀況,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果實。另一方面要重視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他們更好的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此外,還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險、救濟、福利等各項措施,讓人們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促進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包容性增長理念的提出對經濟社會建設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今后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將其作為指導方針,并注重采取相應的措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并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而更好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現代教育學認為,高校的三大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更為緊密。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只有通過不斷調整自身發展的目標、規模和結構,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才能充分實現高校職能,從而實現高校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
一、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
地方高校通過結合區域經濟社會對其要求和相應的政策,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秉持一定的原則。
(一)準確定位原則
國民高等教育體系包括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形式,而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過程中要緊密結合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目標,牢固樹立“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觀念,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的特點,打造符合自己校情的特色。準確定位的原則要求某區域內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地方高校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多樣化辦學模式,準確定位是地方高校辦學的基礎。因此,根據泰州當前區域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狀況,本地區五所高校短期內的定位應是:在辦學類型和層次上要著眼于建設省內一流的教學實踐型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著眼于培養多層次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從長遠來看,應通過資源的有效整合和補充,建設以一所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為主體,多所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為補充的地方高等教育體系。
(二)服務面向原則
地方高校應服務于區域性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尤其要根據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特征及社會發展的階段特點來規劃學科建設,設置相應專業,開發對應課程,這是地方高校辦學的前提。在對地方高校宏觀目標準確定位的基礎上,謀劃具體的實施辦法,只有在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微觀舉措前提下,才可有效避免出現地方高校辦學模式趨同的狀況。泰州地區的高校根據該市十二五規劃制定的裝備制造業、生物技術與新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產業及化工產業這五大支柱產業發展的需求,優化教育資源,調整專業方向,改革課程設置,拓展教學內容,強化機電、計算機應用技術、藥物制劑、應用電子等高新技術類專業,加強會計、外貿、金融、外語、社會工作和市場營銷等文科類專業,專業設置覆蓋了泰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部高新技術產業和絕大多數行業領域。從專業設置情況來看,五個學校共同開設的專業有一個,四個學校共同開設的專業有七個,三個學校共同開設的專業有九個。
二、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
(一)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地方高校教育應該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以社會需要為人才培養的前提。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考慮學生就業方向,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及特色產業情況,培養更多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不同層次的高校教育決定了其人才培養規格的差異,具體可分為應用型和研究型兩種。研究型以培養教學和研究人才為目標,應用型則以培養實務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地方性高校應針對現實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分工合作,科學合理地界定自己的辦學定位。泰州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全市“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8%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生產業比重逐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根據這一目標,泰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更加清晰,為進一步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切合,泰州市應積極引導高校定位,鼓勵各校根據已有的發展基礎和特色優勢走個性化發展之路,從而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當前,由泰州師范專科高等學校升格成的泰州學院應該著眼于未來泰州大學的建設,走教學研究型之路,而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則應當面向長三角地區,以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為主,通過對各個高校的正確定位促使其形成明確的發展目標,促進泰州不同層次的高校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合理格局,為泰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二)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人才集中,設備齊全,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開發能力,能夠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因此,地方高校科研工作應借助其人才資源和學科優勢,客觀理性的分析研究當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促使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往往面向當地中小規模企業,這類企業技術結構相對單一,非常需要技術服務,高校的專業技術人員只有在熟練掌握相關專業技能、具備豐富實踐經驗時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就需要地方高校老師和專業技術人員切實轉變拘泥于校園內的觀念,堅持實際性和應用性,牢固樹立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這一方面有利于地方經濟建設,促進地方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改善外部環境和辦學條件,加快學校的發展。在實踐中,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不僅為鄉鎮的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咨詢,同時還以項目為載體,與大中型企業合作,共同申報科技項目和專利,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三)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終身教育的平臺
泰州市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優化整合教育資源,構建終身教育平臺,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加快發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會。”泰州高校在為市民構建終身學習的平臺方面大有可為,既可以提供業余學習和崗位培訓為主的非學歷教育形式,又可以為市民提供繼續深造的學歷教育,使其成為提高廣大市民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素質、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習平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曾經承擔的泰州市社區干部培訓計劃就是區域高校服務社會的成功案例之一,這一針對全市1000名左右社區工作者的培訓項目既有常規培訓,又有學歷教育,從實際效果來看,參加培訓的社區工作者通過培訓不僅系統掌握了社區服務的相關理論知識,更提升了實際工作的業務水平。
三、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途徑
(一)構建政校行企的有效合作機制
地方高校要發揮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需要與政府、行業、企業構建良好的溝通渠道。高校要對政府制定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關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情況、技術需求、用人需求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政府、行業、企業也需要了解高校的人才培養、科研水平等情況。只有政校行企有效合作,構建定期舉辦、多方參與的對話合作機制,高校才能培養出符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企業生產經營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的科研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從而做好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智囊團。2012年,為了適應泰州市“雙輪驅動”的戰略,為泰州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泰州市教育主管部門、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牽頭聯合組建職教聯盟,各校之間希望通過抱團發展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努力打造“高校+行業+企業”的泰州模式,這無疑是政校行企合作的一次成功嘗試。
(二)建立健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
地方高校在明確了自身定位之后,就必須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在政策方面,學校要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在體制方面,對校、院、系及各部門之間的職權劃分要清晰明確,在組織管理方面,對區域服務的組織管理應有相應的管理機構負責,在對服務區域的監督方面,要加強對各項服務活動尤其是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咨詢服務的監督。
(三)構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產學研合作體系
對地方性高校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時,要把是否服務和貢獻地方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要與政府、行業和企業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產學研結合促進教育教學和科技創新質量的提高,以解決地方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圍繞泰州市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各高校應積極主動開發科技服務項目,構建有利于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體制,在質量工程建設、人才計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相應的配套改革,從而構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產學研合作體系。
(四)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
地方高校要能夠支持區域性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引導市民提高生活質量,這就決定了它們必須以更為開放的姿態和更為便捷的方式為市民提供教育及培訓服務,它應當成為當地的終身教育機構。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學與社區的高度融合不失為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美國較為流行的社區服務學習是讓學生參與,將人與社區要求融合在一起進行的一種經驗學習。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其提供的社會服務項目中已有養老護理員培訓的項目,但這一項目由校內教師擔任主講,市民參與培訓。未來更可以將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結合起來,師生共同直接面對社區的服務對象,這樣的課程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能力,更能為社區提供醫療、社會工作等方面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十二五規劃綱要,2011.
[2]欒貴勤等.區域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我們今天召開這次會議,主要議題是貫徹落實全省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我市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工作。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全面深化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我省全面實施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正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在世界經濟復蘇和國內經濟好轉的宏觀背景下,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資源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新的優勢產業正在崛起,推動全省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的排位明顯前移。但快速發展的背后,潛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特別是資源浪費驚人、環境污染嚴重、科技創新滯后這“三塊短板”,已經成為制約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要走出一條低能耗、輕污染、高效益的發展之路,保持長久的發展后勁,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既要看經濟的增長速度,也要看經濟增長的結構、效益以及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還要看社會事業的發展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在發展導向上做文章,通過建立規范的制度框架、有效的約束機制和科學的評價體系,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良性的軌道。省委、省政府建立新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制定新的考核評價方法,其意圖就是要引導全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我市與全省一樣,近年來的發展令人欣慰,主要經濟指標名列全省前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但同樣在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科技創新這三個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以建立新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為契機,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提升發展水平,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完善地區經濟社會考核評價工作,必須做到“六個堅持”:即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科學發展,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改革開放,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堅持民主法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齊心協力促進和諧發展。
總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是今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建立新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地區經濟社會考核評價工作,是我省為實現這個宏偉藍圖所采取的具體行動,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各級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深刻領會,認真推動這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要從轉變政府施政方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內涵
全面開展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工作,不僅體現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而且對各級政府轉變工作方式,全面實現“十一五”目標,具有重要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從轉變政府施政方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其深刻內涵。
首先,新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促使各級領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政績觀是領導干部從政的價值取向,是領導干部創造政績的思想基礎。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有什么樣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為,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政績。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要求我們必須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觀。今后,我們不僅要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考核評價,而且要對領導干部和領導集體進行考核評價;不僅要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考核評價,而且要對各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市直各部門的工作進行考核評價。考核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一改過去主要考核經濟指標和簡單的平均計算,而是引入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的理念,綜合成為包括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資源環境和人民生活5個方面44項指標的考評體系,并且對各項指標分別賦予了不同的權數,從而可以用看得見、摸得著的量化指標促使我們各級領導干部真正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穩定的為政之路。
其次,新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引導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我市“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將根據省政府出臺的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優化工作方式,堅持把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加快發展作為主題,堅持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突出主線,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發展的主要動力,堅持把統籌城市與鄉村、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作為發展的重大任務,堅持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的發展思路轉變了,工作措施落實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就一定能夠圓滿完成,也就一定可以在新的考評體系評判中繼續保持在全省的領先位置。這里我要強調,新的考評體系,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發揮引導和促進作用,但并不能發揮決定作用。發展是干出來的,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也不是考核評價出來的。我們唯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真抓實干,拼搏進取,才能確保“十一五”時期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第三,新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強化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監督。隨著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定期把評價結果公示于眾將成為這項工作的一個亮點。這可以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使政府的施政成果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哪些工作完成得好,哪些工作沒有完成;哪些領導分管的工作成績大,哪些領導分管的工作有差距,人民群眾一目了然,自有評價。可以說,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溝通政府和百姓架起了新的橋梁,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改善政府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徑。
三、要從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高度切實抓好落實
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加強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一項重大舉措,各縣(市、區)、市直各有關部門以及全市統計系統一定要抓好落實。
一是縣(市、區)政府要高度重視考核評價工作。各縣(市、區)政府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切實抓好這項工作,真正把考核評價當成檢驗自身工作業績的一面“鏡子”,作為提高和改進政府工作的重要動力。要確保提供客觀真實的情況和數據,使之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尤其是對考核評價結果,要學會正確對待,既不能沾沾自喜,也不能怨天尤人。要以實施新的考核評價指標為契機,學會從中了解實情、分析問題的本領,提高駕馭科學發展的能力,努力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潘懋元教授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內外部規律理論,并在其后進行了豐富和完善。這一理論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21世紀初大量涌現出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辦學指導思想、辦學定位等頂層設計還在構建中,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正在實踐中探索。運用教育基本規律理論指導辦學實踐,并在實踐中深化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辦學規律的認識,可以提高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水平,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一、“主動服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外部關系規律的重要表征
潘懋元教授認為,在諸多的教育規律中有兩條規律是最基本的:一條是關于教育與社會發展關系的規律,稱為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簡稱教育外部規律;一條是教育和人的發展關系的規律,稱為教育的內部關系基本規律,簡稱教育的內部關系規律。這兩條規律的內在關系可以歸結為兩點:教育內部關系規律的運行要受外部關系規律所制約;教育外部關系規律要通過教育內部關系規律起作用。
這一理論一經面世就受到高教界與學界的高度重視,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理論進行了解析。有學者認為,大學人才培養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反映了現代大學對社會需求作出的積極回應。“主動適應”是現代大學的一種辦學理念,或者說是教育的外部規律。筆者認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及其前身長期在地方辦學,已經深深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體現出水乳相容的特點。“主動服務”較之于“主動適應”更能反映地方院校與地方(或區域)經濟社會的關系規律,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外部關系規律的一個重要表征。
1.“主動服務”既體現教育子系統與社會大系統的關系,也是地方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回歸
20年前,潘懋元教授運用教育外部規律預測中國高等教育地方化(區域化)是必然趨勢,高教要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地方發展服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就是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直接產物,“主動服務”地方應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2.“主動服務”是高等教育對社會“制約”的一種反作用
教育在主動服務中體現子系統對大系統的“服從”或“適應”的同時,也體現了其對社會文化的主動引領、先導作用以及對社會的批判功能,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找到了自己在社會體系中的地位和尊嚴。
3.地方高等教育于“主動服務”中不斷獲得發展和進步的動力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地方(或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而生,社會需求是其人才培養、科技攻關及社會服務的導向。在服務地方的過程中,學校的辦學實力、辦學水平得到提高,從而也增強了服務地方的能力,可以在更高層次上為社會提供服務。周而復始,大學與區域經濟社會就在良性的互動中實現雙贏。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主動服務社會中面臨的困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辦學歷史較短,在處理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學校內部關系中面臨雙重困境。
1.社會“急需”高等院校提高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當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一個關鍵階段,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面臨許多問題“急需”解決。對大學的作用和功能,全社會有了共識。解決這些問題,社會需要大學的參與和作為,尤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在幫助解決當地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經濟建設的難點問題以及短缺人才的培養問題上,有地緣優勢也有人脈關系。社會期待本土的高校提高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2.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亟待”更新辦學理念、改善辦學條件、增強自身實力
總體而言,新建本科院校辦學基礎薄弱,教學和科研條件簡陋,“亟待”改善;學科專業面窄,與地方支柱產業對接的學科專業較少,為地方提供的專業人才有限,“亟待”拓寬;科研水平較低,應用技術開發少,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低,“亟待”提高。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當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遇到的難題。
總之,社會“急需”與學校“亟待”都是客觀現實,必須認真分析和對待。否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辦學中既可能出現在外部關系構建中主體地位的缺失,也可能形成學校內部關系處理失當,辦學在低水平上徘徊的窘境。這兩種假設都違背教育的基本關系規律,其結果只有一個:學校被社會邊緣化,甚至成為社會的棄兒。“急需”與“亟待”構成的矛盾既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發展中的壓力,更是改革和發展的動力。破解這對矛盾離不開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理論的指導。
三、科學把握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在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增強辦學實力
社會對高等院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的熱切期盼和學校“亟待”提高辦學實力的矛盾是新建院校長期存在的“內涵”與“外延”發展道路之爭在不同視角下的顯現。在傳統的觀念里,學校只有先練好內功,增強辦學實力,才能為地方服務。這從時間梯次上來看似乎比較合理,但缺乏邏輯關系上的支撐,也與我國當前的現實不相符合。
1.高等教育內部關系規律和外部關系規律不是具有某種線性關系的確定性規律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機械決定論式的思維方式,即強調因果的時序性。然而,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內外部規律既不是線性關系又共同作用于教育過程,不存在孰先孰后的問題。也就是說,“內涵”發展與“外延”發展在邏輯關系上不是線性關系,可以兼容并存、互促互進。從發展的時間角度看沒有時序性,不存在先后問題。不過,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轉化,發展的側重點有所變化則是合理的。
2.我國快速發展的政治經濟形勢和高校學科專業加速發展的現實是在以齊頭并進的形式同步前進的,這就大大壓縮了高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時間提前量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間,我國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在校生總量、毛入學率增長迅速,且主要集中在1998年后的十幾年間。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處于并行或略微后行的狀況,對現代化建設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提升的空間仍然非常大。我國社會、經濟與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現實要求高等教育在強化自身辦學實力、提升辦學水平的同時,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由此可見,那種“只有先增強實力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觀點以及“先練好內功再服務社會”的認識不僅不符合教育規律,而且也脫離我國的現實。把握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的內涵,科學協調內外部關系,在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凝練學科方向、匯聚人才隊伍、構筑學科基地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現實選擇,也是價值選擇。
誠然,服務社會與增強辦學實力雖無因果關系,但有層次之分。辦學水平不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就差、層次就低;辦學實力增強了,服務社會的作用和影響就大。學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和服務社會是一個互動過程,主動服務社會的過程就是提高辦學實力的過程;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處理好學校規模、結構、質量的關系就是主動適應社會、主動服務社會。
四、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橋頭堡”
地處“老少邊山窮”地區的河池學院幾乎濃縮了大多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點,也面臨著與大多數新升本院校同樣的困難。為實現主動服務社會與學校又好又快發展良性互動,學院在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理論的指導下提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充當“橋頭堡”的思想并積極付諸實踐,在“練內功”與“主動服務社會”方面進行有益探索。
所謂“橋頭堡”思想就是指學院要主動站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沿陣地,做地方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橋頭堡”在服務社會中凝練辦學特色、錘煉學科隊伍、提高辦學實力。這一思想的提出基于對學院辦學定位和辦學現狀之科學分析,是“高等教育基本規律”理論的具體化和內化。
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橋頭堡”的教育實踐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科研等幾個方面。
1.調整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地方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在教學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學院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為地方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上。圍繞這一目標,學院確定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地方(或區域)特色資源與優勢產業為依托,以應用型學科專業為核心,以短線學科專業為外延,構建服務地方經濟社發展的學科專業群的專業設置原則。具體來說,就是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形成一批適應桂西北及廣西經濟新發展的特色學科和優勢專業,專業設置向有色金屬、化工、特色食品、桑蠶、制藥等地方優勢產業的相關學科專業傾斜。在教學實踐上,通過與地方的合作,豐富和發展產學研模式。承擔“國培項目”、“中英西部合作項目”等,在師范生中開展“雙向培訓、頂崗支教”實習,讓學生在真實的職場情境中真刀真槍鍛煉,起到其他教育教學實習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與當地政府合作,成立河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研究與訓練基地,構建“學、研、訓”合作平臺,學校與地方政府聯手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課題研究以及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訓練、參賽等方面合作,集教學、研究和訓練于一體,探索出體育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種新模式。
2.降低重心,做地方的“智力庫”和“技術研發中心”
在科研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河池學院明確提出:
(1)改變過去那種重視理論研究、輕視技術開發和推廣的觀念,著力解決地方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做地方的“智力庫”和“技術研發中心”。
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也必然成為獨立學院的一項重要的任務。獨立學院是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學習、借鑒和研究。目前,對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理論研究很少、經驗總結的也不多。因此,對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提高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必將成為提升綜合競爭能力,拓展獨立學院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也是獨立學院肩負的神圣使命和推動自身發展的良好機遇。
一、獨立學院服務社會存在的問題
獨立學院是在原來民辦專科院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時間較短,在服務社會方面還只是剛剛起步,存在許多不利因素和突出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獨立學院自身存在的問題。
1. 社會服務意識淡薄。
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獨立學院的董事會或獨立學院的投資方,在投資教育之前都是企業家。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他們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認識不是很深刻。特別是在發展的初期,由于投資較大,急于收回成本乃至盈利,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關注不夠。
2. 組織協調不力。
獨立學院成立的時間短,管理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在所難免。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獨立學院沒有服務社會相應的管理機構,沒有專人負責;有些獨立學院在服務地方上有口號無行動;有些獨立學院雖有自己的專門機構,但組織散亂,單兵作戰多,集體攻關少。
3. 專業設置不科學。
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一般都緊隨市場,本身無可厚非。但存在“一窩蜂”的現象,專業結構不合理,培養規格單一,低水平重復比較普遍,不能按照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
4. 科研實力總體較差。
獨立學院的師資隊伍不合理:教師非老即少,中年教師甚少,老教師基本都是原高校的退休教師,知識結構相對老化,科研積極性也不高;年輕教師大多是剛剛畢業的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缺乏科研能力,更缺乏與社會進行溝通的能力;中年教師有一定科研能力,但數量較少,難以形成梯隊建設。這導致獨立學院的教師科研實力總體較差。
(二)社會方面的問題。
獨立學院在社會服務方面相當滯后,除了獨立學院自身的原因外,社會各方面的因素也嚴重影響獨立學院社會服務的發揮。
1. 宏觀政策方面的原因。
獨立學院要想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要求在學科專業設置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權。教育部在公立院校,特別是在重點院校給予了較大的專業設置的自主權。而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一般要求與母體學校相一致,否則,學生畢業時的學位授予就成問題。這導致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往往在母體學校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重復,妨礙獨立學院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靈活地辦學和進行社會服務。
2. 地方政府方面的問題。
地方政府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地方政府對獨立學院的認識不清,把獨立學院的發展與興起當作地方的民辦企業看待,對獨立學院辦學條件、科研水平、專業設置等問題要么無權管理,要么怠于過問。二是地方政府利用獨立學院智力支持的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對于如何利用獨立學院的人才、技術、信息和思想來提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這一重要問題考慮不多。三是地方政府缺乏充當“紅娘”的意識。地方政府往往怠于“插手”獨立學院的發展,缺乏充當獨立學院與地方企業溝通與結合的“紅娘”的意識。
3. 企業方面的問題。
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最直接的對象就是地方的企業。由于地方企業與獨立學院之間缺乏溝通和了解,地方企業對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大多持懷疑態度。在有需求時,往往舍近求遠,尋找重點院校、公立院校提供服務。
二、廣州大學松田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實踐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始建于2000年9月,屬廣州大學的二級學院。2004年4月,由廣州大學申請,經教育部批準為獨
立學院。學院校園占地540畝,建筑面積20萬多平方米;目前設有8系3部, 21個本科專業。
(一)舉辦者高度重視。
松田學院董事長馬云珍先生歷來重視學院服務增城經濟社會發展。馬云珍是增城民營企業家、民辦教育家,2004年,被中國教育家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民辦教育家”,在辦學之初提出了“立足珠三角,服務廣東省、放眼全中國”的辦學指導思想。在松田學院被批準為獨立學院之后聘請了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原寧波大學校長張鈞澄擔任學院執行院長,之后聘請的歷任院長都十分重視科研與社會聯動工作的發展。
(二)學院領導大力扶持。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的歷任院領導均具有多年的高等教育管理經驗,深諳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對獨立學院的發展具有清醒的認識。在服務地方的問題上,精心組織,大力扶持,為學院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不遺余力。
1.成立科研聯動發展處,全面負責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松田學院在2006年專門成立科研聯動發展處,作為學院的處級單位,負責學院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全面工作,下轄獨立學院研究所,專門立項研究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是發展的理論和實踐。
2.制定一系列支持教師和學生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一是資金支持,凡獲得立項各級各類課題,均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二是教師進行科研聯動工作均折抵一定工作量;三是積極支持校級、院級科研立項;四是積極打造科研團隊。
3.大量培養和引進高層次、高學歷人才,不斷提高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學院為進修的教師提供資金支持,報銷學費,設立專項資金引進高端人才。
4.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培養適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專門人才。如學院結合廣東省經濟發展的實際和產業情況,成立了廣東省獨立學院中唯一的社會體育系、電子信息工程系、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結合增城打造廣州物流基地的現實,開設物流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等。
(三)加強師資建設。
在學院一系列政策的鼓勵下,教師隊伍建設漸趨合理、科研積極性高漲、科研能力不斷提高、科研工作團隊基本形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意識顯著增強。
(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取得成效。
1.培養合格人才是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根本。松田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凝成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辦學理念,“揚長避短,力創特色;遠近結合,立足長遠;加強內涵,質量立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學院與區域經濟社會聯動發展”的發展思路。把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學院工作的中心,努力實現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構建和諧松田。每年學院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高達95%,高質量完成了人才培養的任務。
2.主動出擊,在“學院與區域經濟社會聯動發展”方面成效顯著。2007年增城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復了學院上報的《廣州大學松田學院關于服務增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方案》。在此基礎上,學院向增城市政府推薦專家學者參政議政,與增城市法院、檢察院、教育局、體育局、郵政局等多家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學院還主動與企業聯系,建立實習基地,送服務上門。
3.成立科研院所,加強科研研究,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學院先后成立了嶺南營銷管理研究所、獨立學院研究所、松田藝術研究所、汽車與摩托車市場營銷研究所和珠江經濟研究所,對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展開研究。
4.全院共同參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形式多種多樣。各系部根據專業特色,設立了特色社會服務項目,增強了師生的服務意識。如法政系師生為社會提供司法援助、法律咨詢服務;管理系師生為增城市郵政局提供策劃、宣傳服務;藝術系師生為豪進摩托車進行衍生產品進行設計服務;外語系師生為“廣交會”提供志愿服務等一系列活動。
三、廣州大學松田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啟示
(一)舉辦者的辦學指導思想是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關鍵。
獨立學院一般都適用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獨立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往往取決于董事會,甚至是董事長個人。松田學院董事長馬云珍先生實施專家治校的思想直接推動了松田學院服務社會功能的發揮。
(二)苦練“內功”是提升獨立學院服務地方能力和水平的基點。
服務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取決于教師、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松田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師隊伍,努力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切實提高辦學水平才獲得社會認可的。
(三)主動出擊是目前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唯一出路。
獨立學院相對“年輕”,服務地方的能力有限,“等靠要”是沒有出路的,要有一股闖的勁頭。松田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主動聯系政府、企業,以點帶面、由弱到強,靠的就是一股闖勁兒。
四、關于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實現形式的思考
盡管獨立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已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地方院校、重點大學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顯。因此,研究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實現形式,借鑒著名大學和國外的高校服務社會的形式就相當必要。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實現形式上,獨立學院還存在形式單一,內涵有限等方面的問題。而一些著名大學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經驗、模式都值得獨立學院學習和借鑒。如有的學校加強了圖書館、物業、后勤、實驗室等一系列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功能的開發,這些都是獨立學院可以做,應該做,也能做好的方面,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大力挖掘這些方面的服務功能。
(二)廣修棧道,打通“關節”。
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主要障礙是中間環節受阻。這要求獨立學院要多渠道地聯系社會。學院可充分利用中介組織,通過中介組織把學院服務的能力介紹給社會,彌補教師與社會打交道能力不足的缺陷。如可把學生動員起來,特別是一些企業家子女,讓這些學生充當學院與企業之間的“紅娘”,必將大大縮小學院與企業的距離,節約學院開展服務的成本。
(三)廣結善緣,請佛誦經。
在服務社會方面,獨立學院的起步較晚,經驗有限。廣結善緣,就是要求獨立學院要與政府、企事業單位保持良好的關系,積極尋求支持。請佛誦經,就是要聘請政府、企業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學院的建設與發展中來。這樣,一方面可以增進政府、企業對學院的了解、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院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中間開花,服務“零距離”。
中間開花,就是在企業集中區域建立服務公司,讓企業在家門口就能獲得資訊服務,實現服務“零距離”。
總之,獨立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尚處于蹣跚學步的階段,只要增強意識、苦練內功、堅定方向,獨立學院服務社會的功能一定可以厚積薄發、大有作為。
[本文系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課題編號:10y84)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呂祖善.高校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 實現良性互動與合作共贏——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在高校服務地方發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