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行業的發展前景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19 09:40: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行業的發展前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行業的發展前景

篇(1)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的內涵及特點

(一)中間業務的內涵

中間業務與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共同構成了商業銀行的三大支柱產業,其具有成本低、服務品種多、收費彈性大的特點,可為銀行帶來巨大利潤。中間業務占比較低,一方面不利于銀行利潤的增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對風險的分擔與控制,因此發展中間業務具有必要性。另外,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與發展,企業與個人融資渠道不斷拓寬,金融脫離媒介趨勢日漸顯性化,而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存貸利差不斷縮小也使得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二)我國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的特點

1.發展迅速,但占比較低

我國主要農村信用社的中間業務收入近年內得到了較快的增長,但其收入規模相比較與傳統的存貸利差收入,仍比較小,2014年,我國農村信用社中,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最高的是工商銀行,達到22.95%,與西方商業的50%以上的占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

2.中間業務產品層次較低

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國民財富的不斷增長,客戶對銀行中間業務需求日益強勁,加上存貸利差收入口漸變窄,中間業務在農村信用社中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各銀行正在逐步加大中間業務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和創新力度。但是在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中,傳統的中間業務如結算、銀行卡、代收代付、代客債券買賣、代客外匯買賣、擔保等的業務收入仍占絕對比例,其他中間業務諸如代客衍生金融工具、商業銀行、轉貸費收入等業務種類少,層次低,無法滿足企業和個人口益增長的多層次的金融需求。

二、我國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現存問題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現狀

我國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從發展之初到現在,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產品發展方面,缺乏創新機制,各部門開發自己的產品,導致重復勞動,系統產品繁多,產品復制性較強,相似度較高。對客戶不能進行有效全面分析,無法充分利用銀行的系統優勢,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大量的重復開發現象,造成銀行資源浪費。

(二)我國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國內市場有待開發,思想認識及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目前,由于我國農村信用社對中間業務觀念上的不重視,所以導致我們在中間業務功能、范圍、發展戰略、風險控制、創新研發等眾多方面沒有系統的研究,缺乏相應的中間業務創新理論支持和指導。近年來,我國農村信用社在中間業務創新方面雖有一定發展,但在農村信用社內部卻缺少與之相對應的總體規劃,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遵循,有些時候還會因為機構設置不合理,造成管理的真空現象。

2.對中間業務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由于這種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多年以來我國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的創新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從而造成我國農村信用社目前在中間業務產品方面種類單一,業務覆蓋面相對狹窄的狀況。因此,可以說觀念上的偏差直接制約了中間業務未來的發展與創新,削弱了中間業務創新在農村信用社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資源投入不足,專業人才不足

我國目前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創新人才不足,創新能力相對比較薄弱,而且在銀行內部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缺乏中間業務創新的動力,明顯制約了我國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的創新。

我國農村信用社中所謂的營銷人員多半都認為營銷就是推銷,對二者區別不甚了解,而且缺少專業知識,不知道推銷僅僅是營銷的一個環節而已,所以說我國農村信用社目前的市場營銷過于片面化,缺少專業化的營銷團隊,阻礙了中間業務的創新。

三、我國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的發展對策

(一)轉變觀念,提高發展中間業務重要性的認識

現代企業的經營主要遵循市場經營理念,勇敢面對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國有農村信用社作為金融企業,也要遵循這一經營理念,勇于改變經營結構,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改革創新,將經營理念向時刻以客戶為中心轉變,要以創新為主導,以客戶為中心。

(二)加大技術支持,優化服務手段

農村信用社提供的各種產品和服務都是由強大的電子結算能力作保障的。現代電子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了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的開展,提高了中間業務的處理效率和規范程度。中間業務是一種科技含量高、現代化金融的服務業務,它的發展必須以相應的軟硬件為依托。因此農村信用社需要購置業務發展所需要的軟硬件設施,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等技術,使得中間業務服務更加快捷、方便、安全。

(三)正確評價和有效防范中間業務風險

雖然中間業務成本低、風險低、收益高,但低風險并非零風險。因此,風險的識別和監管也需要相應的創新,以滿足產品創新的需要,不但對于單個業務產品進行風險防范和監管,更需要對于產品組合進行有效的風險識別和監控。只有完善的風險識別和管控機制下的產品創新才能給農村信用社帶來良好的回報,不受監管的創新必將給銀行帶來災難,給經濟秩序帶來影響。

結論

本文從宏觀方面對中間業務進行了研究,主要是從中間業務大的類別上進行分析,沒有具體到某一類中間業務下的特定業務和產品該如何發展,所提的對策和建議也是從宏觀層面出發,因此,對中間業務發展的微觀層面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考察。

篇(2)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49-01

低碳農業是當今國際上有關低碳經濟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更不可忽視農業發展對于我國整體經濟模式的作用。

一、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性

1.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是我國農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傳統農業中粗放式生產方式破壞生態環境,生態問題突出,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在我國,由于過去多年粗放式的掠奪性開發,致使水土流失太快、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現象嚴重;草地資源退化、沙漠化、鹽堿化不斷蔓延;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林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不斷下降,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方式急需轉變,切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其次,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有利于保護農業生態系統,以低碳農業經濟為中心,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預防環境污染的形成,要積極利用資源,追求可持續利用的循環模式。要摒棄傳統農業中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實施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我國農村存在著大量不合理的經營方式,特別在使用化肥、農藥、添加劑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造成水、土的富營養化以及動植物的品質質量下降。這些因素都要求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必須走低碳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2.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是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效益的必然要求

我國傳統農業現代化科技含量低,生產方式落后,綜合生產效益差。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低碳化轉變,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綜合效益,大力提升農業現代化綜合生產水平。首先,低碳農業生產方式能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減少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提高能源、土地等要素的利用率,從而能有效從根本上減少農業源溫室氣體的產生,有效治理農業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凸顯農業生態效益。其次,在低碳化農業生產方式中,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勞動的綜合生產率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從而能夠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的節能減排降耗,以此促進農業生產綜合經濟效益的有效提高。再次,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轉變不僅能夠有效滿足人們對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借助低碳化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生態措施,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水平、品質水平,同時增強農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

3.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是破解農業內涵式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我國傳統農業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農業產出主要依靠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數量投入的增加獲得,而不是依靠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來實現。生態農業是目前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它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結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在生態農業的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我國植物覆蓋面積,在預防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土地的沙漠化,充分保護了我國的后備土地資源,也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也建立了低碳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保證了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在內涵式農業生產發展方式中,農業產出的獲得將主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創新管理方法來實現,主要依靠減少生產要素投入,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是一種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這就要求努力改變以前低效率的資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改變以往農業發展單純依賴資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思路,努力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不斷破解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壓力問題,走內涵式農業生產發展之路,從而切實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低碳化轉變。

二、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實施策略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必須走一條投入成本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產出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1.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大力強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首先,要樹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發展、科學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其次,要走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路。現代農業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之上,努力探索出一條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之路。再次,要做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大事。現代農業的發展就是要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業資源,降低農業能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避免以前農業發展的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

2.優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結構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必須建立和優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第一,要建立農業低碳生產結構。其中主要包括要科學核定單位面積草場的載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結構;要種養結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結構;要統籌規劃,強化農村工業科學布局,建立合理的農村工業結構。第二,要建立農業生產低碳能源結構。在農村要努力開發和利用新型能源,以此大力減輕對傳統的石化能源的依賴。第三,要建立農業生產低碳技術結構。大力發展高效集約化農業、有機化農業、無公害低排放綠色農業。

3.創新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全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我國目前人口眾多,農業生產效益低土地資源沒有得到較好的利用,污染也相當的嚴重,人口在不斷的增加土地資源卻是沒有變的,要想在這有限的資源里來養活眾多的人口,就必須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只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循環農業經濟主要是節約資源、良好環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回收再利用,這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必然需要,同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共贏。

第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生態農業就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結合,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生產,將各種生產技術結合起來,最終建立人類生產和自然環境共同發展的生產體系。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發展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好自然環境,控制一些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并做到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可用資源,減少裸地面積,大量生產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增加農產品出口。

第三,深入發展有機農業經濟。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有機農業強調以有機物質自我循環為基礎,在遵循自然規律以及生態學和生態環境系統運行規律基礎上,避免在生產中使用農藥、化肥、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主張建立作物輪作體系,強化秸稈還田、施用動物糞肥等土壤培肥措施,以此保持農業生產的低碳、環保、可持續化。

總之,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化轉變是我國農業進一步現代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有著充分的外在必然性。為此,在大力推進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必須努力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大力優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結構、全力創新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以此有效形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轉變的長效機制,從而切實促進和深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可持續化發展。

篇(3)

盡管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目前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抗風險能力低。由于國家現行的農業保險政策扶持對象是原承包戶,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享受不到扶持優惠政策,相當部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沒有辦理保險,遇到自然災害、市場風險往往出現虧損,抗風險能力低。據調查,2013年種植煙葉的部分大戶因受水災減產,出現經營嚴重虧損;種植花生的大部分大戶因市場價格回落呈現虧損局面。

(二)擴大生產規模融資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要擴大生產規模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無論是合作社或者是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都缺乏貸款抵押條件,往往因資金瓶頸阻礙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進一步發展。

(三)設施農業用地存在困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經營、加工、倉儲等環節需要一定的配套設施,需要占用一定面積土地,但是大多數經營大戶承包的都是基本保護農田,國家的《基本農田保護法》、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于完善設施農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法律法規政策都對設施農業用地提出了嚴格要求,需要當地政府和國土部門調整規劃解決設施農業用地問題。

(四)缺乏管理和技術型人才。目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牽頭人,大多是一些農村能人和專業戶,多數屬于傳統農民,學歷不高,缺乏專業知識。直接影響到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

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策

(一)大力培育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提高農戶生產經營的產業化水平。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是農業經營的基礎,因此,農民家庭經營是農業產業化最基本的經營模式。要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引導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村致富帶頭人,通過土地依法流轉等多種形式,擴大生產規模,培育更多的種養大戶,并在此基礎上成立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條件成熟的可申領工商企業營業執照,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規范家庭農場的發展。

(二)完善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分散的農戶按照產業鏈、產品和品牌組建專業合作社,興辦生產、加工、銷售等不同類型的合作組織,完善生產設施,擴大產銷對接。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耗費人力、財力較大的涉農項目,更加適合由合作社承擔。根據上級精神,在全縣選拔評選出一些農民合作社作為五星級合作社創建對象,按照經營高效、硬件完備、帶動有力、服務統一、運行規范五星級標準進行培育發展。提高辦社質量,加強規范運作,嚴格建章建制。通過五星級合作社的引領,使全市合作社發展規范化,走向完善壯大,更加有效地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三)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它們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帶動作用。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積極為農戶提前、產中、產后服務,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提升它們對農業產業化的帶動能量;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的準入和監管制度,遏制糧地“非糧化”、農地“非農化”現象。同時,還要建立、健全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比如,完善訂單農業,規范合同內容,明確責任權利,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真正實現保底收購;又如 ,支持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型共同體等,讓農民真正得到實際的好處。

篇(4)

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關鍵因子,成為很多政府為增強競爭優勢而選擇的一種重要的彈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經濟區域應該是內生型經濟增長的區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新能力的競爭。改革開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兩個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實行“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落后的面貌,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運用耗散結構討論方法建立區域分工與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為尋求解決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新路徑,破解區域封鎖、惡性競爭難題的新措施,探討區域分工合作的轉制和創新,為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分工合作、發展落后地區提供實踐范例,為各級政府區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1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

1.1區域經濟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

經濟區域是指以一定地域為范圍,并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則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了從低水平平衡發展到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轉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帶動國民經濟整體增長的經濟核心區和增長極,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1.1.1區域經濟的基本內涵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于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并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

1.1.2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歷程1978年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從不平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戰略轉變。根據不同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即l979—1990年向東傾斜的不平衡發展階段、1991一1998年開始關注中西部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啟動階段和1999年以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實施階段。中國是一個地區差異較大的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在“六五”計劃中采用傳統的沿海與內地“兩分法”來反映這種差異性,到“七五”計劃時期,中國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并以此作為國家確定經濟開發重點和生產力布局優先次序的依據;在“八五”計劃中,中國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這種“兩分法”,“九五”計劃則表述為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1999年,中國政府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除了“七五”計劃時期的西部1O省(區、市)外,還包括原來屬于東部地區的廣西和原屬于中部地區的內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樣從省級行政單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開發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帶格局。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實施了東北地區振興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將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分為四大區域,由此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區,西南和西北地區的發展情況就差別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開發省份;在東部地區,主要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的差別也很大,而東北地區可以大致看成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區。

1.2區域創新能力及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2.1區域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區域創新能力的概念,國內外尚未有十分明確、統一的概念。如從科技層面出發,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區域創新能力就是區域發展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主要表現為工藝流程、產品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之和”、“區域創新能力就是區域科技能力和區域科技競爭能力”等;美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認為,國家創新能力取決于共有創新設施的強度,支持創新集群的環境條件下以及兩者互動聯系的強度。在我國,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小組在區域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該研究小組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將區域創新能力從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的經濟績效5個方面(圖示)。

1.2.2區域創新能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行為,區域創新在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行為。區域經濟強化了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區域意識和空間意識,即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高速穩定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幫助區域創新從各個方面建立了一種區域架構。區域經濟活動暗示區域創新的系統特征,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誘導區域創新的空間布局,區域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工加強區域創新的優勢互補,區域經濟政策引導區域創新的發展方向。總之,區域經濟學對區域創新發揮著基礎理論的導向作用。

2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的耦合關系

2.1區域創新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技術創新使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成為相關行業新的“增長極”,該增長極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不斷吸引著周圍的各種要素。一是增長極的高速增長對生產要素供應部門產生影響;二是增長極高速增長誘導周圍地區新興工業部門、新技術、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現。區域創新環境還可以為區域內的大量中小企業提供新技術及各種技術服務,并進行技術擴散,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效應。通過區域創新可以優化、整合區域內的創新資源,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形成區域的創新合力,區域中高科技企業和高科技產業園區形成區域經濟中的新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區域內大型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還可以逐步形成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2技術創新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

技術創新與產業集群的關系:一是技術創新的系統性要求與產業集群內各主體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在創新系統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術創新系統中的外部經濟效益與產業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產業集群中,眾多相互關聯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群的發展和建設可以促進地區間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減少產業結構趨同化和重復建設等問題,達到規模效應,從而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健康發展。技術創新加快了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這是由于技術創新的內在屬性與產業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我國,無論沿海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帶動的區域發展典型。如中國的硅谷“中關村”,武漢“中國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種、4O多種型號的新型激光切割機,在占領國內55市場份額的基礎上,開始稱雄東南亞地區的激光市場。

2.3區域創新離不開區域內技術進步及對經濟、文化資源的依存

產業結構的升級僅靠技術引進和模仿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而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區域創新環境的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的創新離不開地區的經濟、文化和資源等條件和水平。國外的研究也證明,區域技術創新的發展受到區域具體的發展歷史、文化、傳統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結構因素的影響。區域創新是以區域作為整體,以發展區域經濟為目的,來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從而能夠一方面根據本地區的特點發展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3貴州省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快重點行業、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3.1.1加快西電東送的建設貴州動能資源豐

富,水能、煤炭和煤層氣開發潛力極大,尤其是火力發電彌補了枯水期水電緊張的狀況,具有獨特的“水火互濟”優勢。同時,隨著貴州電力工業的發展,必然帶動煤炭生產的規模化、自動化及集約化水平,促進煤層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增加煤炭工業的科技含量,進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產品進入東南沿海。 3.1.2加快礦產資源的開發貴州磷礦資源豐

富,原礦品位高,有害雜質含量低,是全國數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業生產的重要原料。貴州磷及磷化工的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生產設備和總體經濟效益在全國具有突出的優勢,發展潛力巨大。貴州的磷酸二銨為中國名牌產品。

3.1.3鋁及鋁加工貴州的鋁加工在全國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鋁、電解鋁在國內外都有很強的競爭力,經濟效益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貴州省鋁產品主要銷往廣東,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技術協作的深入,貴州鋁的深加工產品必然能尋求到更為廣闊的市場。

3.1.4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建設貴州

高新技術發展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另外,為了使貴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指數、信息產品與服務指數、信息化水平總指數能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省制定了“數字貴州”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加強了“數字貴州”信息交換中心、數字國土、數字城市、數字農業、企業信息化、數字林業、數字交通、數字公安、數字校園的規劃和建設,同時制定并規范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力爭形成較完備的信息產生、交流及共享體系,推動全省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發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貴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帶,處于長江、珠江上游分水嶺地區。由于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石漠化面積的迅速擴展,已從根本上威脅到貴州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并嚴重危及長江、珠江中下游地區和三峽庫區的生態平衡,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和全國小康目標的實現。因此,加強貴州喀斯特區的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已刻不容緩。圍繞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生物資源開發及監測評價等內容,貴州省已開展了改善生態、生活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創建了退耕還林還草、保土節水、產業化生態旅游、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等試驗示范區。為了進一步推進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環境污染的控制,還需聯合其他省(區)共同攻關。

3.3加大貴州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

3.3.1畜牧業貴州氣候溫暖濕潤,畜群生長及飼

料生產條件明顯優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區,且廣大農村受工業污染和化學農藥污染的程度小,是生產“無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貴州畜禽品種豐富,擁有一批適應性好、抗病性強、周期短和肉質優的地方特色畜禽資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積達400萬hm2以上,還有約33萬hm2地坎,200萬hrn2林下草地,80萬hm2退耕還林地和數千萬畝冬閑田土可供利用,畜牧業發展的增長空間極大。此外,養畜成本低,使貴州畜牧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國家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列為重點,出臺了退耕還林還草等優惠政策,為貴州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加上加入世貿組織后,拓展了貴州畜牧業發展的國際市場空間,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的協作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國家將進一步推進南貴昆經濟區的建設,這對貴州畜牧業的發展更為有利。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推進,必然要加大對脫貧帶動力大的畜牧業的投入,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

3.3.2卷煙、釀酒等特色產業貴州烤煙種植和

卷煙生產歷史悠久,有明顯的資源和技術優勢,是全國烤煙種植和卷煙生產大省。全省擁有黃果樹、遵義、云霧山等名優卷煙品牌,目前,圍繞提高卷煙產品的質量,正對煙草配方技術、安全型卷煙生產技術、混合型卷煙產品以及煙用香精香料等進行研究開發。以“國酒”茅臺為龍頭的貴州釀酒工業,是貴州的傳統優勢產業。全省擁有茅臺、董酒、習酒、貴州醇、青酒等名優品牌及其系列產品。貴州釀酒工業擬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在保證質量和增加品種系列的同時,擴大市場占有份額。

3.3.3特色食品業貴州具有發展以特色農產品

和野生植物資源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產的優勢。黑糯米、薏仁米、蕎麥、芭蕉芋、山藥、辣椒、竹蓀、土豆、魔芋等特色農產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轉為就地加工;刺梨、獼猴桃、楊梅、柑桔、銀杏等已從野生轉為基地規模化種植;竹蓀、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間野菜資源豐富,為貴州特色食品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發展貴州旅游業

貴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環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宜人的氣候著稱。境內溶洞、瀑布、峽谷、石林、溫泉等自然景觀數量多、分布廣、觀賞價值高。全省擁有可供旅游者游覽的旅游景區(點)1000多處,有黃果樹、龍宮等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貴陽、花溪、百花湖等4O個省級風景區,有梵凈山、茂蘭喀斯特森林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淮河麻陽、道真大沙河等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還有遵義、鎮遠2座歷史文化名城,現已開發4條各具特色的旅游風景線。貴州是多民族省份,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產品不僅在全國旅游市場占有一定優勢,還具有重要社會文化旅游科研價值。隨著“泛珠三角”創新聯合體系的建設,區域協作內容的擴展,貴州與滇、桂、川將會形成旅游片區優勢,建立起西南區域旅游資源的大系統,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旅游業獨特的地緣優勢將得到更好的發揮。

3.5重視勞動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

貴州勞動力資源豐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優勢。隨著“泛珠三角”創新體系的建設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數量將會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應靈敏的國際勞務市場信息通道,積極拓展國際勞務市場,提高貴州國際勞務合作質量和水平,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勞務輸出人員專業技能和新知識的培訓,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整體水平,并通過勞務輸出,帶動設備技術的輸出,促進貴州經濟的發展。

3.6構建以知識經濟產業化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基地

篇(5)

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常務副會長查顯才在會上表示,由于種種原因,植物生長調節劑產業在技術創新、市場規范、科學應用、政策支持、監督管理和宣傳報道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這就需要行業共同努力,引導這個產業科學健康發展,進一步發揮植物生長調節劑在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京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賈春虹指出,目前農戶在使用調節劑的過程中存在多種問題,比如不注意時期、劑量濃度不合適、混用不合理等,部分農戶甚至以調節劑代替肥料,導致養分不足、植株早衰,影響了產量與品質,甚至產生殘留。

一些廠家對技術要求不嚴,也導致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良莠不齊。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顏昌緒說:“不少廠家隨意添加成分,對農戶的技術指導也不到位,部分調節劑一般一季作物按照規定時間只需噴一次,但一些廠家為了推廣產品,告訴農戶要像葉面肥一樣三五天打一次,造成產品濫用乃至殘留。”

此外,目前國內植物生長調節劑還面臨品種老化的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系副教授譚偉明指出,銷量靠前的35個登記品種均為上世紀90年代前所研發,占調節劑產品總數65%,而且仿制產品多,自主創制品種少。“目前存在的企業研發相對薄弱,知識產權保護差,仿冒代價太低等問題,都制約我國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發展。”

事實上,植物生長調節劑如果能正確使用,其優點和安全性是非常突出的,發展前景也值得期待。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副所長葉紀明介紹說,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四大優點,一是應用面廣,大部分作物都在使用;二是在應用量少、用量準確的情況下,增產增收、改善品質的作用明顯;三是針對性很強;四是在農藥中最好的產品,毒性都屬于低毒微毒。基于這樣的優點,推廣和應用的前景很廣。

篇(6)

一、前言

互聯網的普及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方面帶來了諸多便利。以我們高中生的課后作業布置為例,教師可以直接將電子版的課后作業發送在班級qq群或微信群中。“互聯網+”的出現分別從不同程度上對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經濟方面即為:“互聯網+”的應用促進了各個行業所獲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我國“互聯網+”與經濟的融合存在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互聯網+”

1.“互聯網+”的概念

從本質角度來講,可以將“互聯網+”看成是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工業以及互聯網農業等。事實上,互聯網與這些行業的組合關系并非簡單的相加關系,而是將互聯網整合成相關行業的基本工具,利用這種工具促進這些行業的發展。

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將“互聯網+”看成是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的一種特殊強化模式。在實際過程中,“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平臺和計算機技術作為核心要素,通過與我國國民經濟產業、領域的融合,實現傳統產業、領域的創新化、融合性發展。結合我國當前“互聯網+”的發展狀況可知,其與我國經濟之間的融合發展存在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2.“互聯網+”的應用優勢

“互聯網+”的應用優勢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第一,可持續發展優勢。對于任意一種行業而言,只有實現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該行業才能獲得更多的用戶和經濟效益。“互聯網+”的應用實現了各個行業市場結構的更新與改善。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得各個行業的發展空間發生了明顯的擴增。“互聯網+”通過實現經濟發展效益競爭量最大化的方式,平衡目前發展與后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而促進相關行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第二,提升資源配置質量優勢。從本質角度來講,當資源被應用在適宜的位置時,才可以產生較高的利用率水平以及較多的經濟利潤。

三、“互聯網+”與經濟融合的前景

這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互聯網+”與經濟融合的前景進行分析:

1.工業方面

從以往發展歷程可知,海爾集團率先在我國的遼寧省沈陽市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家電智能互聯工廠。與傳統的工廠相比,所屬海爾集團的這一智能互聯工廠已經全面實現了家電設備的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生產。雖然該工廠的前期投入較高,但其能夠為工業企業帶來的經濟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除此之外,該工廠在交互方面也體現出了極為明顯的優勢。除了設計師關于相關家電產品的設計理念之外,客戶與該智能互聯工廠中各類家電產品之間的接觸變得更加頻繁。客戶可以將自身的使用意見反饋轉化成電子信息,傳輸至該工廠的對外意見信息收集平臺中,進而促進該工廠所生產家電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的提高。結合這一情況可以預測:未來,我國工業方面的“互聯網+”與經濟的融合范圍將得到良好的擴展,海爾集團的經驗能夠為其他意圖發展“互聯網+”生產模式的企業提供有效的參照依據。

2.銀行方面

就銀行方面而言,我國“互聯網+”與經濟的融合主要是通過網上銀行提現出來的。自網上銀行于2014年正式成立之后,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便步入高速發展階段。2015年初,深圳某互聯網銀行開始進入試營業階段,經過3個月的良好試運營期之后,該銀行正式面向公眾開始營業。與傳統的實體銀行機構相比互聯網銀行在經營成本、業務處理效率等方面充分體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優勢。因此,銀行可以通過“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從經營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對于客戶而言,互聯網銀行的營業幫助他們免除地域限制的干擾,且有效縮短了排隊時間。結合我國目前互聯網銀行的發展情況可知,在未來,這一行業將會獲得更多的客戶數量,其與實體銀行之間的合作項目、發展質量也將朝向更好地方向發展。

3.農業方面

目前我農業方面的“互聯網+”與經濟融合所取得的成果相對較少。相比之下,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等基本實現了互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雖然當前這些國家的農業互聯網生產模式仍然停留在3.0水平,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與經濟融合經驗的增加,這些國家很快就能實現農業互聯網生產的4.0模式。對于我國而言,可以通過對這些發達國家先進農業互聯網智能化生產經驗的借鑒和學習,促進我國農業的良性發展。

4.電子商務方面

電子商務是“互聯網+”與經濟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背景中,各個群體,如我們高中生、白領等都已經認識到了電子商務的便利性。與2015年相比,我國所有用戶在2016年全年中消費金額對GDP產生的貢獻率發生了3.28%的增加。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這一數據在未來的一定階段中仍然會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

四、結論

“互聯網+”的提出為我國各個傳統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從本質角度來講,“互聯網+”與經濟融合的前景主要體現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銀行、工業以及農業等方面。對于這些傳統行業而言,“互聯網+”的出現和應用為其帶來了新的生機。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必然會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楓,陳金鷹,邱越. “互聯網+”與經濟融合的前景分析[A].四川省通信學會(Sichua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四川省通信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四川省通信學會(Sichua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2015:3.

[2]肖嵐. 創意產業融合成長的動力機制及其自組織創新模式研究[D].東華大學,2012.

[3]劉大海,葛佳敏,李曉璇,紀瑞雪. “互聯網+海洋經濟”的融合機制及實現路徑研究[J]. 海洋經濟,2016,02:13-19.

篇(7)

休閑農業旅游是指將農村田園風景、自然生態資源等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和開發利用,并結合農林牧漁生產、當地特色文化和鄉間生生活,提供給人們一個體驗休閑生活狀態的農業發展形式。由于我國的休閑農業旅游起步晚,相關的旅游業經營模式不夠成熟完善,這很大程度限制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進步。但休閑農業旅游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規劃設計生態化的旅游產業不僅可以提高當地人們的經濟水平,還能帶動了農業的新一輪改革,有利于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發展休閑農業旅游面臨的問題

1.1休閑農業旅游經營模式比較分散

我國許多大城市周邊的鄉村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經營模式為小農經濟。目前鄉村的休閑農業旅游以自發、分散的小農、個體、私營等經營為主,這種原生態的經營模式對客戶有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個體經營模式,缺乏科學管理和整體營銷的理念,很難形成品牌性的產業。這很大程度限制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前景。

1.2休閑農業旅游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

在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是一個很嚴重的現象。由于國內農業旅游產品個性化不明顯,經營模式單一,缺乏整體規劃和全局發展觀念。這導致農業旅游產業現有的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不但不能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的穩健發展,還會使當地的經濟水平倒退。應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對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加大對農業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導農業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1.3休閑農業旅游行業經營管理水平低

在休閑農業旅游的經營過程中,傳統的經營理念顯得十分的陳舊和落后,無法給城市旅游者帶來更好的鄉村生活體驗;且從事休閑農業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當地的百姓,不會通過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費心理進行產業規劃。許多農戶對當地旅游行業的宣傳力度也十分有限,沒有形成系統規模化的營銷手段,限制了休閑農業旅游更好更快的發展。

2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發展策略

2.1發展特色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

將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進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能根據當地特色的文化對休閑農業旅游進行規劃設計,開展一系列的創意性旅游活動,提高當地農業旅游的文化內涵;其次,當地特有的文化遺產是開展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當地的文化積累對旅游產業進行創新,將文化底蘊和旅游產業業進行完美的融合;為了確保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應加大對當地產業人力、物力相關的投入力度,對鄉村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的調整翻新,改善旅游區的生活環境。

2.2推動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生態化

休閑農業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型產業,生態環境是農業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護鄉村生態系統是個引人思考的問題。應將休閑農業旅游領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保護好當地豐富的原生態資源為前提下去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同時要規范休閑旅游行業的服務質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費體驗,將農業旅游進行品牌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旅游系統,推動當地農業更迅速的發展。

2.3改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體驗感

對于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來說,當地旅游業不僅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個給旅游者行進消費的平臺。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據自己對特色文化的喜好去進行消費購物,這需要我們將旅游產業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進行結合設計,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休閑農業旅游體驗。休閑農業旅游產品的設計應該實現人與自然、文化科學的完美融合,實行生態化旅游產業,具體的設計方向應使旅游者在城市和農村兩種文化差異中獲取美好的鄉村風情體驗。讓旅游者全面享受鄉間生活帶來的愜意體驗,獲得難以忘懷的經歷和回憶內容。同時當地老百姓也能從可持續發展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中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的良性發展。

3總結

在當代,人們渴求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休閑農業旅游迎合了人類親近綠色環保生活的高品質心理特征。綠色旅游是一種時尚的消費模式,這是現代人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水平的產物,它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潮流模式。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業,可以在擴展旅游者休閑度假空間選擇的同時,將鄉村特有的農業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收益。發展農業旅游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使農業的總體經濟效益達到最大,走向多元化發展模式;同時現代的農業科技知識也得到了廣泛科普,實現了互贏互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青,單福彬.鄉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價值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4(23).

篇(8)

人類各類階段生產都離不開科技創新,而計算機信息技術經過全面革新和有機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之后,便一躍過渡成為平衡人力資源與成本投入數量,以及提升勞動生產效率的核心組成單元。需要加以強調的是,在人類社會化生產環節中,計算機信息技術任何演變細節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人力、物力資源交互性銜接任務指標,如若此時衍生任何形式的信息短路跡象,或是信息獲取失敗現象,便會令今后我國社會進步繁榮前景一再模糊。涉及此類技術手段在社會可持續發展環節中的特殊支撐引導效用具體內容如下。

1.1企業內部管理實踐應用層面

計算機信息技術在企業內部運營管理績效提升方面支撐貢獻頗為深刻。首先,此類技術創新方便中國步入更加高端產業鏈等級,從此利潤空間無限擴展。其次,經過異質化產業之間交互式橋梁系統化構筑后,多元化行業合作發展夙愿快速達成,從中產生的全新商務模式更加數不勝數。截止至今,我國各類企業內部產業結構開始進行有序升級重組,當中的信息管理事務理應進行統一指導規劃,隨后對于計算機信息技術控制實力水準必然提出更加嚴格的規范要求。

1.2農業生產環境改造與保護應用層面

目前,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我國農業領域內部創下大量績效成就,相應引起基層社會成員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如今已有的環境監測、優化掌控技術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相信必將能夠為不同農業區域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無限支撐動力。國際范圍內的一系列知名企業都已經著手布置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下的計算機技術開發設計單元,改革實效可說是有目共睹。相對地,我國在應用此類技術進行環境保護過程中,旨在進行各類區域生態環境污染跡象加以有效治理,使社會大眾生命財產得到最合理的保護。透過環境保護角度界定解析,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環境保護體系下的預警、回應、處理等管理流程搭接秩序和諧緊湊,可以確保自然環境保護期間成本數量的合理縮減結果。同時,令一切人力、技術設備、經濟資源兼容整合效用發揮到極致狀態。計算機信息技術沿用期間,需要高度關注的細節問題便是各個產業領域內部的網絡安全保護細節。并且,此類事務被認定是在社會主義事業可持續發展期間獨到的支撐引導要素,經過科研、產業會計數據平臺異質化要素設置讀取裝置后,一切操作工序都將通過網絡執行,我國各項事業數字化規范安全運作前景也將全面綻放。任何國家科研單位掌握高端計算機信息技術操作要領,便會隨即掌控全效發展契機,也就是今后國際經濟競爭舞臺的主導引領權。

2日后我國創新改革和靈活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標準策略

2.1適當加大計算機信息技術創新開發實踐的成本投入數量

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我國各個事業領域內部始終呈現動態波動變化跡象,如若相關科研單位始終圍繞技術末端細節進行研究,勢必造成既定產業在市場核心競爭發展實力的驟減結果,而國內安全失控等隱患也隨之全面擴張。因此,國家有必要針對計算機信息技術整體投入力度加以客觀校驗與有機設置,促使各項科技研發、人才培養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發展,確保我國此類技術沿用成就始終維持在高端發達水準之上,合理規避以往由于信息技術落后而衍生的各類產業發展動力失衡的結果。

2.2靈活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農業生產環境中的指導功效

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過程中,對于各類生態、技術資源協調適應規范要求十分嚴格。尤其經過數據庫、系統模擬演練、人工智能引導、決策支持以及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統大力開放沿用后,更加方便農業氣候變化影像研究、土地利用評價以及農業環境保護問題解析工作的延展交接。關于這部分強調的多媒體技術,實質上是督促技術人員主動聯合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各類與農業以及周邊生態環境相關的文字、圖像、聲音資料搜集整編,經過多元化程序改造調試后,衍生一類可以生動表達主題內涵的模型架構,成為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環節中的一大特殊創舉,其廣泛應用為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舞臺。例如,我國農科院計算操作中心已經開發并大力推廣沿用的多媒體小麥管理系統單元,當中保留了各類農業技術知識檢索瀏覽、技術操作經驗咨詢以及管理決策支持等平臺架構,為日后農業生產和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大量的指導性建議。再如,吉林省1996年在實施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過程中,研制出多媒體玉米生產智能系統,并推廣應用,掀起了廣大農民全面掌握玉米生產新技術的,使示范區三年增產玉米約5000萬公斤,增效益5000余萬元。

2.3強化穩固各個產業財會領域內部計算機信息技術安全使用實效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事業全面發展,相應地為實現經濟全球一體化指標貢獻合理支撐力量,至此過后,各類國家都步入國際經濟規范體系架構之中。在多元化信息技術交互式操作設施控制范疇下,以往繁雜沉重的手工記賬工作模式開始被電算化程序取代,督促內部操作主體透過各類培訓活動,掌握不同業務流程計算機操作技能,以此減少過往工作環節產生的倦怠感官效應,為企業長遠發展前景提供各方面指導界定線索。需要注意的是,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會計檔案內部的管理細節還尚未得到系統化調試解決。如今要做的是,利用既定產業單位不同階段歷史會計數據資料進行精確對比驗證,使決策主體思維更加清晰透徹;再就是合理預測今后特定企業發展趨勢,督促決策主體沿用上述資料內容進行企業后期科學發展方案的制定,主要利用上述檔案數據進行管理決策模型制備,確保一類健全形態的決策支持系統能夠快速開放沿用,進一步實現電算化會計檔案的靈活應用指標。

篇(9)

一、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思考以及意義

從現有的經濟發展上面來說,金融業起到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無疑成為了經濟發展甚至國家發展最為重要性的因素。近幾年,我國加大了對于中原經濟區的建設,無論是對于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還是對于提高我國整體的經濟水平都有著難以忽略的作用。作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之一,它對于經濟的協調能力意義極其重大,如何建立中原經濟區,怎樣才能更好地建立中原經濟區,成為了我國現有經濟發展階段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之一。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計劃之中,對于它的構想已經全部應用于實踐中來,成為了當前發展的重中之重。從現有形勢上面來看,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已經有了足夠堅實的基礎,在現有新的經濟形勢變化之中,有著自身特點,而其以經濟思維來代替行政思維的想法,從出發點以及落實點來說都符合我國現在的發展規律。從中原經濟區這個目標的定位上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它用經濟區來代替行政區進行發展,能夠強有力的打破現有的市場分割且順應發展的趨勢,其目標主要是為了打造出與長三角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類似的經濟增長板塊,這樣不僅能夠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經濟支柱,還能保證成為動力源泉,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

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金融支持分析

現有的中原經濟區,是指以河南為為主體,包括山西、安徽等省份的經濟區域,對于它的發展,不同學者以及專業人士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對于它的建設中所需要的金融支持,所有研究人員都抱有肯定的態度,以金融支持為基礎,才能從根本上更好的發展中原經濟區,使其能夠促進各個地區經濟的同步上升。

1.中原經濟區與金融支持發展現狀

對于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我國已經做了足夠多的準備,現階段,其發展勢頭良好。而通過調查以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經濟區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其發展主體與金融支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不僅能夠使發展中資金可以更快的積累,為后續的發展創造條件,還能夠保證通過金融對經濟資本以及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而通過資金對先進設施以及人才快速引進,使其發展能夠迅速達到正常發展的步調。現在中原經濟區的發展中,產業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利用金融支持對于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是迅速構建現代產業的支持體系的重要手段,所以對于金融業的利用,無論是從策略還是發展前景上面來看,都是難以減少的。除了現代產業體系,金融支持對于農業發展也有著戰略性的作用,從農業現有發展來說,現代農業還沒有完全取代傳統農業,還需要資金的支持以及設備的配合,所以想要推動農產業,保證農村的基礎建設得到解決,就必須依賴于金融業的支持,依靠資金保障。而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對于內需的推動也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業作為推動內需必要的行業,能夠保證快速的挖掘現有市場的潛力,通過金融措施可以對市場的消費模式進行轉變,使其能夠促進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通過以上對于中原經濟區建設以及金融支持的發展現狀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現有的發展模式,與金融支持是密切相連的。

2.金融支持中中原經濟區存在的問題

從現在的中原經濟區發展現狀上面來看,雖然強大的金融支持可以令其更加快速的發展,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逐一暴露。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深化以及改革,導致了現階段金融支持已經難以滿足其發展需求,追尋原因,我們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如下。

篇(10)

近年來,緊緊抓住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良好發展機遇,旅游帶動、統籌發展,工程統領、項目實施,創優環境、擴大開放,推進了經濟結構由農業、工業二元結構向農業、工業、城建旅游三元結構的快速轉變和調整,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較快較好的發展。

縣委、政府立足當前面臨的發展優勢和機遇,著眼“十一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的發展,提出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戰略思路和奮斗目標,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好旅游帶動、統籌發展、環境創優“三大戰略”,走好“市場型農業強基、誠信商貿業固本、新型工業強縣、國際型旅游業富民”四條路子,致力打造國際更具知名度、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晉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二、出租汽車發展規劃

(一)發展現狀。2007年8月經縣政府批準成立《安達出租車有限公司》進行試運營,其獲準營運車輛數量為90輛。其中首批已營運50輛,二批40輛尚未投放。登記在冊的個體出租經營戶105輛,全縣共有出租汽車155輛。

(二)發展前景。隨著我縣城市建設的進程逐年加快,城市規模和面積不斷擴大,住宅小區、大型商場、新建醫院、搬遷的學校等新型建筑群逐年增多。城市常住和暫住人口逐年增長,預計到2010年達到20萬人,達到25.6萬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出租車的需求日益增大,出租車行業發展前景十分良好。

(三)發展規劃。

1、到2008年底,完善《安達出租車有限公司》的資質審批,辦理相關資質證件。整頓規范現有登記在冊的105輛個體出租車。按照自愿的原則,全部采取統一掛靠現有公司或一縣客運出租業協會統一組織經營,并統一車型、統一標識、統一管理,實行節約化、規模化、規范化經營,有效改善全縣出租車市場形象。

2、按照行業要求,到2010年核定我縣最大承載城市出租車運力為355輛,實際運力與之相比還有200輛的缺口。為彌補不足,擬從2008年開始逐年分批增加運力。即:2008年補足縣政府已批準安達出租車有限公司的40輛,2009年新增80輛,2010年新增80輛。具體投放時間由客運管理部門根據市場情況掌握。

3、從2010年內開始到,再新成立一個出租車公司。根據人口增長需要,再新增出租車150輛。

三、許可事項

1、出租汽車經營許可歸出租車公司。

2、出租汽車經營許可年限為8年。

3、出租汽車經營許可取得方式的為無償。

4、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范圍為縣行政區域。

四、政策依據

1、《城市出租汽車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公安部令第63號)。

上一篇: 幕墻工程質量管理 下一篇: 高中音樂教學措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二区久久 | 亚洲欧美偷拍五月天 | 亚洲欧洲日本综合aⅴ在线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 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网站 |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