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醫學技術的前景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19 09:40: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口腔醫學技術的前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口腔醫學技術的前景

篇(1)

快速原型技術是根據計算機上構造的三維模型,采用“分層制造、逐層增加”的加工原理,在短時間制造出實體零件、產品樣品或磨具等,集中體現了計算機的輔助設計、數控、激光加工等多學科、多技術的綜合應用。快速原型技術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迅速,一般用于機械制造,但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在口腔醫學上的應用由小荷初角逐漸展露光芒。

1快速原型技術

1.1快速原型技術的原理快速原型技術是采用離散/堆積成型的原理,根據不同的工藝要求采用三維CAD模型,按照一定厚度將模型進行分層,這樣就三維數字模型就可以被轉化成厚度很薄的二維平面模型。為了使之具有自動化,再將數據進行一定的處理,產生數控代碼,在數控系統控制下以平面加工的方式連續加工出每個薄層,同時使之粘接而形成的。實際上就是基于“生長”或“添加”材料原理一層一層的離散疊加,從底到頂層完成零件的制作過程。

該技術方法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技術、逆向工程技術、分層制作技術、材料去除成形、材料增加成型技術以及他們的集合的總稱。

快速原型技術的工作原理可以用幾個步驟概括,為切片、掃描、進給和后處理。

1.2快速原型技術的分類及特點快速原型技術的方法有很多種類,應用比較好的有立體光固化成型法(SLA)、分層實體制造法(LOM)、選擇性激光燒結法(SLS)、熔融沉積成型(FDM)等。

立體光固化成型法(SLA)是通過計算機控制激光束,使液槽中的光敏樹脂在激光的照射下能夠快速的固化,形成了一層與截面相同的輪廓;接著工作臺下降,當降到第二層切面,重復上述過程,就形成了第二層截面;不斷重復以上過程就可完成整個的零件。這種方法獲得的零件精度和表面質量都比較好。

分層實體制造法(LOM)由熱壓輥將薄型的材料加熱聯接,再通過CO2激光束裁成想要的層的形狀。這種方法只能制作小模型,但其簡單。

選擇性激光燒結法(SLS)通過計算機控制,用激光掃描材料粉末,被掃描到的粉末就會融化,進而凝固在一起。該方法制作的零件精度高,強度也比較高。

這些方法都有其特有的優點及適用范圍,作為快速原型技術其共性是:快速性,加工周期短,成本低,原料豐富,所用到的材料不限,可以制作各種形狀的零件,包括復雜零件,集成化高,可自動化實現等。

這些優點使它不限于制造零件,還可以用在醫學上,尤其在口腔醫學領域,可以治療頜骨的缺損等疾病。

2口腔醫學中的快速原型技術

由于各種疾病的出現,以及地震、風暴等自然災害的頻頻發生,人類的健康也正遭到了威脅,對器官的損失和缺失的治療也變的嚴峻,隨著各種技術的進步,有些傳統的方法已經變得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尋找新方法成為各國面臨的問題。

X射線的發現為人類提供了方便,可以通過觀察體內的結構發現身體的問題,醫生們憑借影像學可以對病人做出病情評估和制定相應的救治計劃。但是以前的影像學只能得到二維平面圖,缺乏立體感,對于一些疾病的判斷和治療也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

通過快速原型技術并結合一些影像學如CT掃描,就可以構建三維立體實體模型,為器官損傷提供了可靠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降低了手術的風險,同時也減少了病人的痛苦。

近年來,快速原型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口腔醫學領域也突出了其特有的優點。下面將針對一些口腔醫學中的問題進行簡單的介紹。

2.1口腔修復現在有很多人牙齒會出現問題,牙齒處理不好不僅影響美觀,更重要的是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利用快速原型技術可制作患者的牙冠、牙槽骨等的三維模型,再由模型設計、制作和安裝義齒。

2.2口腔種植術頜骨的形態比較特殊,根據其功能的要求,頜骨面部骨性缺損的修復成為頜面外科歷來的難題,而快速原型技術能夠精確的制作解剖模型,這有利于頜骨缺損修復技術的發展。在頜骨缺損的治療中,首先利用CT獲取模型的三維數字模型,再利用逆向軟件繪制出該數字模型,最后導入到快速成型設備中形成一個修復體。

2.3口腔矯正為了追求美觀,很多人開始對牙齒、臉部進行整容或矯正,這又帶動了一種技術的發展。白玉興等人研發了一種無托槽隱形正畸矯正系統,它可以對數字化的三維牙頜骨模型進行測量,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到合理的診斷結果,再將得到的數據輸入到快速原型技術設備中,就可以制造的模型,再把最終的模型通過空氣壓縮磨機的處理就得到了一種透明的隱形矯正器。

2.4唇腭裂的修復現在許多剛出生的小孩會出現唇腭裂現象,傳統的手術方法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如:①通過影像學獲得數據,醫生憑借經驗確定手術方案,這樣的方式不夠精確;②手術之后不能預測其效果。

通過快速原型技術,可以用逆向工程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CT掃描或得斷層數據圖,根據圖可以創建三維立體模型,最后,將得到的模型導入到虛擬現實軟件,進行虛擬現場手術動畫,這樣得到的手術可以預測結果。

2.5制作口腔頜面贗復體先天性的耳廓全缺損的發病率也很高,僅次于唇腭裂。正是由于這些疾病的出現,也促使了醫學的進步。焦婷等人運用CT以及快速原型技術成功的制作了義耳,這對于耳廓缺損有非常重要的利用價值。他們用多排螺旋CT掃描非缺陷側耳部,獲得完整的CT圖像,再將其導入到軟件中,將掃面獲得的圖像與缺損耳朵對應,獲得相應的耳朵表面及組織形態。

3總結

綜上所述,快速原型技術在口腔醫學中顯示了其獨特的魅力,為口腔學的發展做了不少貢獻,但是,目前該技術還存在一些問題,譬如,加工設備比較昂貴,一般的醫療機構還無法承受,而且目前的市民平均水平也無法接受。但相信通過努力這都不會再是問題,將來的醫學發展前景會更好。

篇(2)

2循證思維教育可激發口腔醫學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以往的口腔醫學教學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沒有關注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主要強調的是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學習,把個人主觀的臨床思維方式和臨床經驗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缺乏足夠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束縛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已凸顯適應不了當前口腔醫學教學的要求,因此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臨床帶教中運用循證醫學教學法突破原有的應試教育模式,鼓勵和啟發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臨床見習中善于發現和歸納疑難問題,教會學生如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死學為巧學,不斷學習最新的知識,堅持一生學習的理念。老師還應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循證思想和方法在課堂學習和臨床見習中及時更新過時的醫學知識,老師在口腔醫學專業課程中采用“循證醫學思維”教學法進行教學,真實有效的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扎實掌握醫學知識的責任感和救死扶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循證醫學思想在口腔醫學教學中的實施

循證醫學教學法具體應用到口腔醫學教學中,首先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豐富的臨床及教學工作經驗,充分備課把臨床實踐和理論講授相結合,創新思維,借助于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生動高效的傳授知識。這就要求老師思維敏銳的提出問題,熟練掌握文獻檢索的方法,通過批判性評價和將所獲得的全部有用信息資料解決不同病人病情的具體臨床問題的能力,還要系統學習專業外語、計算機及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等相關知識。新的教學方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講授應從易到難,步步深入,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養成主動自學的習慣。在課堂和臨床學習中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以臨床口腔患者為例,根據患者的病史、體征、檢查結果提出擬解決的具體問題,充分利用互聯網檢索全世界最好最新的臨床醫學研究證據,遵循循證醫學的評價標準系統,對所收集到的文獻信息真實性、重要性進行評估分析,依據個人臨床專業知識并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得出最佳的研究結論,并將此醫學證據具體運用在為患者的診斷治療中,通過預后效果評價,以便獲得在臨床患者的診斷治療中需加以改進完善的理論和治療技術,更好的的掌握醫學中最新最有用的知識,以實現臨床實踐和傳授知識的最優化。這種通過具體病例的實踐讓學生親身地感受到循證醫學在臨床現實中發揮的作用,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這種教學模式的先進和實效,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進而真正做到提升學生的個人綜合醫學素質和應用能力,口腔醫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才得以保證。

4循證思維教育模式在口腔醫學教育中的發展和前景

我國口腔醫學教育模式主要是沿用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口腔醫學本科生的教育大多像是一種學徒學習模式,學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并沒有進行判別和評價而是在被動中學習和獲取的。口腔醫學本科生的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操作訓練較好,但缺乏處理臨床具體問題的能力,更缺乏青年人在學習和臨床實踐中的創新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口腔醫學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進步,同時對學生在主動自我更新知識,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隨著口腔科學現代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及人們對口腔疾病診治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口腔醫學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其要培養能較快學習和掌握口腔專業大量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的診療方法的高素質口腔專業老師和學生,這為我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

篇(3)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的是具備實踐性與專業技術的高技能人才。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作為學校中的新興專業,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與空間,需要數量可觀的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人才加以填充。現今,我國的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在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學生通常只是具備理論知識,缺乏動手操作的能力,導致到達工作崗位之后與企業的用人要求不符。因而,對口腔材料學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已經成為現如今最為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

一、教學改革目的與發展

口腔醫學技術體現了一定的技術性與實用性,對于此專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在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操作練習,并且要反復開展實踐教學,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建立適應社會與工作崗位的能力。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與適應能力進行培養,是體現教育效果最為直接且有效的教學方式,同時具備其他環節不能代替的作用。現階段,高職學校中的醫學教育已經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教學中,傳統教育下形成的多理論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缺乏實踐能力,但是口腔醫學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操作技能練習。因此,為了提升這一專業的教學效率,學校必須要對原本的教學模式加以創新,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真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改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這一問題。

二、口腔材料學教學改革策略

1.重點進行專業課改革

從事口腔材料學的工作人員,務必要進行系統化的基礎理論學習與專業技能培訓。自從我國高職院校中開設這一專業以來,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即便是高職院校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對于此,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對我們專業課的教學模式進行轉化。依據教學大綱的相關要求,可以將理論知識分解為若干個部分,在專業課設置方面必須要凸顯專業性與實用性,重新規劃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此實現專業教學模式的轉變。例如,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時,要將以往表面的理論灌輸進行改變,同時要解決教學難度大、實用性低的問題,以此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收獲更為豐富的知識。現階段,各個學校均開展了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改革,以此獲得了極佳的教學效果,真正突破了理論實踐分離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將和本節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以此進行教學。這樣一來,每次授課時均可以對此次實踐相關知識與技能進行教學,剩余時間可以對一些課外的理論進行實踐,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掌握實踐技能,實現實踐與理論的共同進步。

2.建設實訓基地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體現了實踐性,與此同時口腔材料學的實驗理論、操作技術近年來也實現了飛速的發展。基于該社會形勢,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培養、運用理論與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所以,口腔材料學實驗質量與效果成為對學生創新實踐能水平造成影響的關鍵。這要求學校必須要在建立實訓基地,以此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口腔材料學實驗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與專業素質。為了有效支持高職學校口腔材料學的順利進行,學校必須要在實訓基地中配備專業的實驗操作設備。例如,專業技工桌、專業配套烤瓷鑄造設施、噴砂打磨間、石膏間、牙體雕刻間以及技工器材等,以此為學生的實踐操作提供支持。對于學生的實訓練習,學校要為其提供足夠的操作機會,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實驗。為了保證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學校要將實訓基地進行開放,使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進行專業實驗操作,以此提升操作水平,為學生安排與專家交流的機會。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去相關機構進行實習,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了解職業特點,加強學生對口腔醫學這一專業的熱愛,加強學生的自信。

3.強化素質教育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是一門多個專業互相結合、交叉的綜合性學科。為了培養出高技能的實踐型口腔醫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融入素質教育十分必要。若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便會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造成影響。所以,學校可以增設人文社科一類的課程,如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心理學等相,在口腔材料學專業課程中不斷滲透此類課程,以此實現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除此之外,強化素質教育有利于建立幫助學生建立職業道德觀,在此基礎上培養一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高素質的口腔醫學工作者。綜上所述,為了適應當前市場對于人才需求的現狀,高職學校中的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必須要進行改革,以此培養出符合市場、社會要求的高素質實踐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付娟.高職院校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生物技術世界,2015

篇(4)

【關鍵詞】微CT; CT; 根管影像

Primary research of using Micro-CT in teeth root canal treatmeat

Ma Tiehua Ai Lin Yang Xin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croCT and CT and making a basis of using MicroCT in oral medicine in the future. Methods: scanning a mandible first molar, comparing the images in four levels, analysis the images of root canal. Results: To compare the images of CT and MicroCT, the images of MicroCT is more detailed. The boundary of root canal is distinctive and the root canal is also distinctive. We can see the images of root canal in the whole root. Conclusion: The images of MicroCT accord with actual conditions, so it can reflex the real clinical problem.

【Key words】 MicroCT; CT; images of root canal

【中圖分類號】R7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389-03

1973年,Hounsfield等[1]首次報告CT的臨床應用,開創了臨床診斷革命性的變化。目前醫學CT影像的空間分辨率已由第1代CT的cm數量級,進展為第5代高分辨率CT的亞mm數量級,CT的空間分辨率已提高約兩個數量級。空間分辨率達到1μm ~10μm的醫學CT稱為顯微CT(Micro-CT,μ-CT),達到肉眼分辨水平的CT稱為宏觀CT(Macro-CT)。將Micro-CT應用于口腔治療開始于本世紀初,但很快就顯示出了在口腔細微結構成像的優勢。Micro-CT技術的發展為口腔牙體牙髓治療學、正畸學、修復學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本實驗嘗試將Micro-CT技術應用于牙體牙髓病學研究,為進一步將Micro-CT 技術應用于口腔領域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材料

標本選自年輕女性(22歲)右側下頜第一磨牙,去除周圍牙槽骨,牙周膜,保持牙齒結構完整。

螺旋CT(PICKER公司,PQ6000型),由第十二醫院放射科提供。

Micro-CT(Skyscan公司,比利時,圖1,2),由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提供。

掃描數據

螺旋CT

對牙齒標本進行CT(Computer Tomography)斷層掃描。

Micro-CT

對牙齒標本進行Micro-CT斷層掃描,牙齒標本垂直于檢查盤,牙體長軸與掃描平面平行,掃描時間隔0.9度一層,旋轉360度。

Micro-CT 數據的處理

將所得到的400張斷層影像輸入Skyscan公司的專用軟件Skyscan_1074,應用cone_rec程序,將數據轉化為橫向斷層數據,每兩個單位建立一層橫向斷層圖像,間隔40μm(圖3)。

影響顯示清晰度分級

將根管影像的顯影情況分為4級:Ⅰ級:根管可見,邊界清晰;Ⅱ級:根管可見,邊界較清;Ⅲ級:根管可見,邊界模糊;Ⅳ級:根管不可見,邊界模糊。

結果

螺旋CT共獲164張斷層影像,Micro-CT得到400張斷層影像。比較螺旋CT與Micro-CT的圖像結果可以看到,Micro-CT圖像結果分層細密,邊界清晰,根管顯影清晰,從髓腔至根尖都有良好的根管影像(圖4~圖7,表1)。

表1 牙齒內部髓腔顯影情況

2 討論

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標志。近幾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遺傳學的發展,高精度微小標本成像技術也飛速發展并成為生物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家族。MicroCT(μCT)就是其中一種新技術。美國能源部橡樹領國家實驗室在實驗室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MicroCT。不久就出現了多種商品化的MicroCT產品。從MicroCT的重大臨床意義來看,把它看成新型醫療器械是有一定道理的。準確地說,它屬于臨床前影像設備。MicroCT的原理和CT相同,它采集空間距離很近的平行端面圖像。對樣本進行單個或者用數字方式對堆積的端面進行分析以及體積結構的重構,灰度等級可達4000。MicroCT良好的性質使醫學的各個領域有了新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最先進的MicroCT掃描層厚已經可以達到1個μm左右,比普通的螺旋CT機的掃描厚度1mm減少了10倍,清晰度與超細結構的辨別也增強了很多。目前MicroCT主要用于物質結構的分析,微細結構的排列等方面。

MicroCT應用于醫學研究最早在1998年,Peyrin等[2]利用MicroCT系統在不同分辨率(14,617和114μm)檢測了10個健康女性的錐體(33~90歲不等)。不同圖像的形態參數與空間分辨模擬的結構參數相一致。結果表明,MicroCT系統可以很好地提供骨小梁參數,114μm級別的同步輻射圖像更好的顯示了小梁表面的不規則、破裂及重建區。

對于口腔領域,MicroCT也是一個全新的應用設備。今年來,國外口腔醫學的研究已開始采用MicroCT這種新興的技術,Peter[3],Rhodes[4]最早應用MicroCT于根管治療,得到的結果可以從三維的角度來分析根管的變化,對根管治療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國內尚無此類研究,國內目前唯一的一個MicroCT機在清華大學的熱能工程系,還沒有應用于口腔醫學研究。

MicroCT除了在生物醫學有許多用途以外,在微電子學、地質地理、化合物、樹脂、微型設備、食品、種子、木材、紙張、微型化石、立體圖像等領域有廣泛用途。

本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MicroCT分辨率高,在牙體組織成像方面遠遠優于普通螺旋CT,邊界清晰,根管甚至側副根管顯影良好,可以為根管治療的臨床操作提供良好的依據,為根管治療器械的發展提供保證。

當然,MicroCT也有一些本身的缺陷,首先掃描的物件不能太大,厚度太厚會導致能量吸收太多,圖像質量降低。例如,GE醫療公司的產品eXplore MS MicroCT系統的對象直徑最大為40mm,而eXplore RS MicroCT系統可以檢查小動物的全身。其次,由于不同能量的非均勻吸收,MicroCT經常出現偽象,在中心區域出項較低的衰減。但比起常規CT已有較大的改善。鑒于現有技術的局限,顯微CT的可視化圖像處理還需要相當地努力[5,6]。

用MicroCT掃描的牙齒圖像邊界清晰,根管全長都可以顯影,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因而能正確地反映所需要研究的臨床問題。因此,MicroCT與口腔醫學有機的結合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郭履燦等[7]指出MicroCT在我國醫學科研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將會使現代醫學的診療工作面目一新。

參考文獻

[1] Hounsfield GH. Computerized transverse axial scanning(tomogra2phy). 1.Deseription of system. Br J Radiol,1973,46:1016-1022.

[2] Peyrin F, Slome M, Cloetens P, et al. Micro-CT examinations of trabecular bone samples at different resolutions:14,7 and 2 micronlevel. Technol Health Care, 1998,6:391-401.

[3] Peters OA, Laib A. Effects of four Ni-Ti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n root canal assessed by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International endodontic Journal, 2000,34:221-230.

[4] Rhodes JS, Pitt Ford TR, et al. A comparison of two nickel-titanium instrumentation techniques in teeth using microcoputed tomography. International endodontic Journal, 2000,33:279-285.

篇(5)

目前,已有許多醫學學科開展了計算機輔助教學,KlarR等研究了150個CAI課件,其分布大概為:普通醫學20%,心臟病學16%,內科學15%,其他醫學領域20%,生化、檢驗4%,矯形學5%,藥理和毒理學6%,急救醫學6%,兒科學8%。以下簡單列舉了幾個醫學領域的CAI課件開況。在藥理學方面,Gabriel設計了以生理學模式為基礎的計算機模擬程序,該程序應用六室生理學藥代動力學模型模擬了藥物的傳遞和轉運,通過人機對話使學生能夠了解支配藥物在有機體內配置的主要機制;該方法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問題的解決,使他們更感到是負責“假設病人”的藥物治療,使藥代動力學的學習更富有吸引力。生物化學是醫學CAI開展最早的領域之一,早在60年代就推出了一批關于酸堿平衡的教學程序。加拿大曼尼多巴大學醫學系Blancher還推出了一套生物化學病例學習軟件,它以模擬臨床環境的病人情況開始,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生化知識對病人的各種問題做出診斷并給出處理意見。在生理學方面,CAI課件的品種相當豐富,它充分發揮計算機模擬的功能,生理現象的模型化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不僅能夠在節省人力、物質和財力的條件下對生命現象進行模擬實驗研究,而且微機模擬實驗能獲得采用常規實驗方法和手段進行實驗時難以得到的結果。如計算機模擬心血管系統時,學生可通過改變不同的參數,從計算機提供的顯示圖形觀察系統其他部分的反映,獲得更深入更生動的學習效果。其他的還有:如紐約州大學生理系設計的一套神經生理實驗CAI課件。在中醫學方面,北京中醫藥大學設計的中醫藥教學輔助系統(TCMCal),該系統結合傳統教學法和“導學式”、“啟發式”教學法的優點,設置了閱讀篇、訓練篇、測試篇,應用于教學后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CAI具有以下的優點:

(1)教育的個體化。

(2)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3)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控制學習進度。

(4)可進行自學。

(5)計算機沒有情感,耐心,具有可重復性和客觀性。

(6)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7)醫學基礎教學大量的實驗不僅耗費巨大,而且很耗時,利用計算機模擬可大為降低成本且效率大為提高。利用模型模擬人體生理、生化過程可進行定量研究。

(8)臨床實習是醫學院學生的必經階段,計算機“病人”可提供較佳的實習對象。

(9)計算機為科學進行考核和教學管理提供有力工具。

二、口腔醫學教育和計算機輔助教學

口腔醫學是一門獨立性很強的學科,它具有如下的特點:

(1)內容繁多而教學課時相對較少。

(2)實踐性強。口腔醫學是一門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學科,單純的教學加上有限的臨床實習時間,使學生難以掌握所學的知識。

(3)口腔醫學中有許多抽象的概念,沒有感性的認識,通過單純的教師教學,學生是無法掌握的。

篇(6)

自1917年加拿大牙科醫師林則博士創建華西口腔以來,中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的發展已經歷了逾百年的歷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口腔醫學教育體系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口腔臨床醫生和科研人才,為中國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及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拓展,全球性的醫學教育改革趨勢和日趨國際化的醫療衛生服務標準,對我國的口腔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為一名接受了中國正規口腔醫學教育、從事口腔本科教學工作數年的基層醫務工作者來說,我對近年來我國口腔醫學教育改革的豐碩成果深有體會,澳大利亞牙科學院為期一年的訪問學習使我對未來我國口腔醫學教育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1口腔醫學專業人才的特點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及治療個體化極強的學科,是非常注重臨床實踐經驗的學科,它要求未來的口腔專業人才在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嫻熟的臨床技能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要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人際溝通、技術管理能力和創新水平。我國目前的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很快但口腔衛生人力資源仍然匱乏,現有的教育質量和培養模式很難適應越來越高的社會需求,亟需建立更加有效的培養機制以適應口腔衛生保健實際需求和國際競爭的雙重需要。

2我國口腔醫學事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口腔醫生與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40000,而國際公認的合理比例應為1∶2000,人才匱乏及比例失衡的現狀很嚴重。而且我國職業牙醫師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更加重了口腔醫療資源的“貧富兩極分化”。此外,我國大部分口腔院校自建立以來一直沿襲前蘇聯20世紀50年代的教育模式,在學制、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雖然隨著近年來國際交流合作的日益頻繁,我國的口腔醫學教育體制發生了很大改變,但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仍未得到充分鍛煉和提高。同時,我國目前的學制設置參差不齊,有專科的三年制到本科的五、六、七年制,獲得碩士學位,也有七、八、九年制,獲得博士學位。學位類型有臨床型,也有科研型,考核機制及考核標準不統一,缺乏嚴格的淘汰機制,有的機構以發表文章數量和科研水平作為評價醫生能力的主要標準,導致了“學歷高,技術低”,“重科研、輕臨床”,“文章多所以職稱高”以及“大規模考研考博”等怪現象的出現,忽視了其作為臨床醫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培訓。我國大部分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設置均為第一、二及第三學年上半年,完成約50門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第三學年下半年到第四學年進行口腔專業課程的學習,直至第五學年才安排學生進入口腔臨床實習,而每個專業(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只有各約3個月的學習時間,學生無法真正完成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系統診斷和治療,加上許多醫院沒有配備單獨的學生診室和專業臨床帶教老師,更有患者拒絕學生治療的現象出現,導致學生僅有的1年臨床實習最終也流于形式,無疾而終。醫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醫療服務所必需的優秀醫生,以保障社區人民大眾的健康,守護生命,造福人類。其檢驗的最終標準不應單單是他們知道什么,而是他們真正能做些什么。如何結合我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選擇和更新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機制,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明確融通式、滲透式和突出專業特色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將成為我們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3對口腔醫學教育改革的幾點見解

3.1學制及課程設置改革

建立“5+3”,“3+2”,“七年制”三種適合我國國情的學制培養模式。“5+3”指完成五年制口腔本科醫學教育,取得本科學位后,開始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科研能力培訓,進而取得臨床住院醫師資格及碩士學位,以達到培養少而精的國際化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的目的。“3+2”為通過三年制口腔醫學專科教育取得大專學歷的同時加上兩年全科醫生培訓從而取得助理口腔醫生資格,以滿足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培養出大批面向鄉鎮衛生院、服務農村醫療的口腔醫生。“七年制”指通過4年基礎理論學習加上3年口腔臨床專科培訓以取得符合基層醫院診療需求的臨床型醫學碩士,它有別于“5+3”模式,是因為這種模式更加注重人文、心理、法律、倫理、美學等有關口腔臨床醫生技術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其能夠成為優秀的臨床口腔醫學專家。至于博士培養應列入高級人才梯隊的再培養計劃,旨為國家培養高、精、尖的專業科研人才,而不應納入醫院業務績效考核、職稱評審標準之列。至于課程設置,我們更傾向于增設社區醫學、藝術與美學、循證醫學、營養和保健品學、數字化口腔醫學、社會心理學、人文社科和行為科學、醫患溝通學等選修課的學習,同時加大實驗課和臨床實習課的比例,結合學制設置,由原來的1年延長到2年~3年,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案例,自我發現問題并動用所有網絡信息資源查找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自覺思考、自覺學習及自覺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開展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在招生的數量和規模上也應根據學制設置的改革做相應調整,杜絕盲目擴招,將學位培養、臨床技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三大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真正一體化、合理化、標準化,最大程度地節約國家資源,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口腔專業人才。嘗試借鑒悉尼大學從本科生中招收非醫學專業優秀畢業生,進行4年~5年口腔醫學再教育的招生體制,必將會成為我國教改中的一個重大突破,當然以部分優秀一類醫學院校為試點做小范圍嘗試,是為穩妥之舉。

3.2教學模式改革

“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千百年來我國傳統教育傳承至今、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即當今所謂的LBL教學法(Lecture-basedLearning),仍為目前我國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模式。但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學生不由自主變成了被動學習,在催生懶惰、倦怠心理的同時,確實有悖于當今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美好目標。于是,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理念的PBL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CBL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TBL教學法(Team-basedLearning)等教學模式應運而生。PBL教學法[1],是指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的一種問題模式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這種開放探索性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收集整理所需資料,缺乏對知識整體的縱向把握,適合具有一定臨床實習經歷的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教育。CBL教學法[2]是指學生在一個可控環境中模擬醫生,自主進行分析或決策的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模式。該方法具有問題相對集中、縱向挖掘知識、節奏易于掌控等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彌補PBL的欠缺,在學生開始臨床見習時實施效果很好,是一種理想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但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要求較高,同時易受老師主觀導向性的影響,使學生在理解和領悟上出現明顯差異。TBL教學法[3]是2002年Michaelsen提出的一種以團隊協作為基礎,將小組學習和大組講座相融合,提倡以個人測試、小組測試、應用性訓練為主的一種新型階段式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PBL和LBL的不足,既保證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技能和獨立思考能力,是我國現階段較為適合的一種教學模式。正像我們之前所說,教學改革不是可以全套照搬的標準化程序,必須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資源和可行性,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方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對于我國目前的口腔醫學教育,我們更愿意根據學生群體的特點和學位設置類型進行相應的教學模式改革,在基礎階段以LBL和TBL教學法為主,在臨床階段逐漸采用PBL和CBL教學法,循序漸進、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悉尼大學牙科學院招收的均為4年制非醫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他們設置的是大課(30%)、PBL課程(30%)、臨床教學(30%)、實驗課(10%)的教學模式,而其他三部分都是圍繞PBL展開的。我去旁聽他們授課時發現,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知曉很多,而且興趣頗濃,經常在聽課過程中打斷老師的講解并進行提問,而且所問問題確實很有深度,同時不停用電腦記錄并查找問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我想這一定與他們所受的本科生基礎素質教育和階段性培養體制有密切聯系。

3.3師資隊伍建設

從以上各種新型的教育模式不難看出,我國在實行醫學教育改革的同時,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和素質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教學內容,還應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英語功底,以及良好的組織技能和經驗積累,要從理念到方法上完成“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角色轉換。作為學院,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制定適合本學科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制度,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培養模式,盡快提高教師的創新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打造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使其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能夠處于主導和決策地位,并始終保持敏銳的生命意識、科學意識、創新意識和終身發展意識,能隨時洞察口腔醫學發展的前沿、動態和命題,要有身先士卒,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激情和勇氣。學院應加強教育資源配置、建設(留)學生教學網站、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講座、為教師營造一個國際化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3.4學生考核體制改革

以往,學校都以考試成績、發表文章數量作為考核學生能力的主要標準,很大程度上違背了醫學教育的目的和初衷,因為任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不是靠簡單的書本知識和因果關系能夠解決的,更多的是需要醫生扎實的基本功和解決臨床突發、棘手、多變問題的能力。所以在考核過程中,應更注重考查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多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和技能水平。

3.5臨床實習改革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反復強調“三基”培訓,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在口腔醫學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性,但卻忽視了“三早”,即“早期臨床實踐”,“早期科研訓練”,“早期技能訓練”在學生創新能力、心理素養、醫患溝通能力培養方面的關鍵作用[4]。它不僅可以讓學生盡早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還可以在早期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磨練意志,培養出強烈的歸屬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才是醫學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和升華。應加大臨床實習的時間和比例,構建完整的實踐教學平臺,將實驗室教學、臨床技能培訓和綜合實習三大模塊有機結合,為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在實習期間,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的帶教方案,盡最大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操作、獨立與患者溝通,訓練其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應定期組織學生走上街頭、走進社區,進行義診和口腔衛生宣教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口腔臨床工作者。

3.6加強學術交流

一直以來,我國的學術交流大多是在研究生、教師、教授的層面上進行,很少有本科生參與。應打破這種常規,設立學生專區,給有想法、有成就的年輕人展現和學習的舞臺,讓他們在與頂尖級的教授交流的同時開拓眼界,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為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目標和人生方向打下堅實基礎。學院、醫院、地區、不同專業、不同領域之間也應加強交流和合作,通過學術研討會、互訪、進修、公派等方式,提高本院學生的理論和業務水平,將先進的臨床技術以最快最好的方式普及開來并使其盡可能向標準化靠攏,這也為醫療糾紛中法律證據的保存提供了一定的佐證和參考。

4結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乃百年、千年之大計,沒有教育,就沒有人類文明;沒有教育,就沒有社會進步。口腔醫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我國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它的改革和發展必將會推動我國的口腔衛生事業向著國際化的標準邁進。未來,我們必將會順應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潮流,推動我國的口腔醫學事業向著更高、更快的方向發展,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口腔醫學人才。

篇(7)

一、充分認識口腔材料學教學的重要性

口腔臨床上所有治療措施與方法的改進和提高,幾乎都是由新教材和新器械引導的。基本模式是由新教材衍生出新技術,從而形成新療法。因此,口腔學的發展是以口腔材料學的發展為支撐的。口腔醫師和技工如果不學好口腔材料學,就難以掌握新技術、新療法,就不是合格的醫師和技工。口腔學教學更是離不開口腔材料學,因為很多口腔科研工作與口腔材料學密切相關。

口腔材料學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系統掌握口腔材料學中的理工科知識,了解口腔材料與口腔組織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為口腔疾病的防治提出理論依據和合理設計,并能在治療中正確選擇、使用口腔材料。只有讓教師和學生意識到口腔材料學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

二、提高教師素質,適應口腔材料學教學的需要

教師應及時跟蹤國內外牙科材料的發展趨勢,了解各種新材料的臨床應用前景,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材料作為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密切注意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動向。在確定重點新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后,要對這些材料做深入的了解、學習,甚至研究。通過歸納、整理所收集的資料,篩選材料的組成、性能特點、用途、使用方法及應用選擇等內容,作為備課和補充教材的基本內容。由于口腔材料學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不斷有新的科研成果應用于臨床,同時也有新的機制被發現或舊的理論被取代,教師應不斷學習并將成熟的但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識介紹給學生,使口腔材料學教學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

三、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口腔材料學的興趣

應將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式教學轉向啟發誘導、師生雙向交流及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可采取啟發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思考、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將口腔材料學放在口腔修復專業課之后講授,使學生對口腔材料學的一些名詞、概念先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在原有見習、理論課、實驗課基礎上增加課堂討論,由學生主持。結合臨床編寫思考題,如用口腔材料學知識解釋為什么塑料義齒要放在水中保存?為什么調拌超硬石膏時需水量比普通石膏少?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圖片、實物和多媒體應用到口腔材料學教學中,同時結合臨床講授口腔材料學知識,使教學更加生動。

四、重視實驗和臨床操作在口腔材料學教學中的作用

在理論課后教師應安排一定的實驗課,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口腔材料的能力。口腔材料學理論知識枯燥、抽象,通過增加2~3次實驗課,可使學生對材料性能的記憶更深刻。同時,在口腔臨床實習中教師也要讓學生進行口腔材料學知識的復習,加深記憶和理解。通過臨床實踐,學生對口腔材料學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中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總結、交流,鼓勵學生積極提問、發言。學生在學習和實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教師可作一些總結性的講解。或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課后查資料,下次交流時再進行討論、回答,最后由教師總結歸納。這種問題式、討論式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鼓勵,彌補知識的空白,活躍思維,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也應在教學中不斷補充、完善知識,提高帶教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治清.口腔材料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張杰魁,陳治清.口腔材料學課程實驗類型與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

篇(8)

長期以來,口腔修復醫學雖然在不斷發展,但一直未能解決好色彩仿真性不足的問題。國內更是大都根據臨床醫師的經驗進行色彩比配。這種方式必然不能得到高質量的、穩定的修復體。而近年人們對口腔修復的美感程度的要求卻越來越高。這種背景下,色度學為口腔修復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理論條件前進方向。因此,探析色度學在口腔修復醫學中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1色度學基本理論與發展的淺述

根據現在的科學理論,色度學確切的說就是一門研究人眼對顏色感覺規律的科學。它涉及物理光學、視覺心理、視覺生理和心理物理等多種交叉領域的理論知識。每個人的視覺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在正常視覺的人群中,也有存在一定的差異。

事實上任何色彩的顯示都是色光刺激人們的視覺神經而產生感覺,我們把這種感覺稱之為色覺。色別、明度和飽合度是色彩的三個特征,也是色覺的三個屬性。色別也稱色相,它是指各種顏色之間的差別;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每一種顏色在不同強弱的照明光線下都會產生明暗差別;飽和度是指構成顏色的純度,它表示顏色中所含彩色成分的比例,彩色比例越大,該色彩的飽和度越高,反之則飽和度越低。

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的把顏色歸于某一物體所具有的屬于自身的基本性質。但是實際上,人們肉眼所你能觀察到的顏色,除了物體本身的光譜反射特性之外,主要和照明條件不同造成效果不同這一現象有關。也就是說在人們眼中所反映出的某一事物的顏色,不單取決于物體本身的特性,而且還與照明光源的光譜成分有著直接的關系[1]。

我們用色度學來評價的結論就是這種綜合效果。目前在色度學上為國際所引用的數據,是由在許多正常視覺人群中觀測得來的數據而得出的平均結果。

2色度學與口腔醫學的密切關系

口腔修復醫學實際上就是醫者在醫學美學的觀點和掌握一定口腔醫學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應用專門的診治技術和方法來維護人類口腔健康和美感的一門醫學。口腔是除了眼以外最富有表情的魅力部位,在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的當今社會,人們對口腔的健康和美感有了新的追求。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口腔修復醫學的技術日趨發展與成熟。再加上色度學理論迅速發展,并逐漸應用于各個領域中,色度學也開始在口腔修復醫學中展示它自身的優勢。

比如到了80年代以后,人工假牙的制作工藝日漸成熟,人工假牙材料的力學性能也在不斷改善,成功地制作出質地優良,形態大小與自然牙差異不大的假牙已經不成問題,大大方便了口腔修復醫學的順利進展。但是現代口腔修復醫學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醫學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口腔修復過程中要注重和諧美,這是口腔修復醫學人性化的必然要求。可是現實情況下人工假牙的顏色與患者自然牙的顏色不和諧的問題常常困擾著牙醫和患者。

類此這樣的問題在口腔修復醫學中經常出現。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色度學知識體系更是受到口腔修復醫學的人廣泛重視和推廣。

3色度學在口腔修復醫學中的實際應用

近年來,色度學知識體系越來越豐富[2],與之相關的口腔修復技術也發展的越來越快,為在口腔修復醫學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實際的應用效果也越來越明顯。在口腔修復醫學中色度學知識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①運用色度學知識探析患者正常顏色牙齒和異常顏色牙齒的差別,如四環素染色牙、氟斑牙、死髓牙的色度值等。這樣在進行牙齒修復的時候,才能根據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正確分辨出患者健康的牙齒和患病的牙齒,有利于修復工作的順利進行。②運用色度學知識探析牙齒顏色的測量方法、記錄方法和顏色信息傳遞方法等。口腔修復中色差問題是醫生和患者最為關注的問題。因此,修復過程中對于有關牙齒顏色的研究顯得格外重要。③運用色度學的知識同樣可以很好地探析口腔修復過程中美觀材料的應用,比如怎樣利用白瓷、陶瓷、樹脂等材料真實地再現患者自然牙色的方法的研究。這對不同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應用材料時更好的服務患者幫助很大。④色差的改變受口腔內部環境的影響較大,同一患者在不同時期也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效果。因此運用色度學知識來探析在口腔溫度、濕度、酸堿度等環境條件變化下的口腔內部顏色變化問題以及牙齒漂白劑和某些材料顏色的分類配置 情況也同樣有重要意義。⑤除去最主要、最常見的牙齒修復外,口腔頜面部修復也是口腔修復的重要內容。因此運用色度學知識探析患者面部膚色,口腔粘膜色,瞳仁、瞳孔、瞼結膜顏色等的測定和再現手段也是口腔修復中重要的一環。

聯系理論與實踐,我們可以得出隨著口腔修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口腔修復應用材料的日益更新,人們對口腔修復健康程度和美觀效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色度學知識已經逐漸成為口腔修復工作者必須學習并了解的內容[3],口腔修復工作這只有很好地掌握一定的色度學知識,并能有效的將它應用到品是的修復治療過程中,才能使患者對修復治療的最終效果更為滿意。

參考文獻:

篇(9)

隨著醫學教學改革的步伐穩步地推進,越來越多的醫學教學工作者不斷地努力創新和嘗試著各種新式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為理想的教學目的。而作為醫學學科的教學,歷來是以基礎醫學的學習相伴臨床實踐而進行的,長期以來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和教學形式。伴隨著不斷完善的教學體系和學科內容,醫學專業的學生在所能學到的知識內容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科學技術的大力發展,信息時代的全面爆發,許多新型的教學模式得到了醫學教育者們的青睞和推崇,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則是其中推廣最為廣泛,應用最為成功,接受最為普遍的一種新式教學模式。

1PBL教學模式的理念

PBL教學模式,全稱為“Problem-Based Learning”, 中文譯為“以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為基礎的學習方式”,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末,最初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提出的[1]。由于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提高自我學習能力,而倍受推崇,并迅速得到了廣大醫學教學工作者的歡迎,被廣泛的應用于醫學教學的各個領域,成績斐然,效果顯著,甚至在其它諸多非醫學科學領域的教學實踐中也得到了認可,是現在新型教學模式體系的典范。

PBL教學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法,它打破了沿襲數千年的“填鴨式”教育,廢除了老師主動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主動探索、求實創新為核心,老師啟發引導、循循善誘的新格局。PBL教學模式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正是以一種更有活力更有主動性的學習形式出現,使學生成為了教學和學習的主體,教師則主要是積極啟發,答疑解惑,在學生對所提問題的探索過程中,不斷地加以正確引導,并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全面的徹底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主角,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現今信息時代高度發達的信息獲取平臺譬如網絡,影像文本等資料,充分的獲取相關信息,以尋求對問題的了解和解決,并最終形成自身對問題的看法。之后,教師就學生對所給問題的分析結果和解決方案,以及其自身所發現的各類問題,在其認識的深度和認識的正確性等方面予以點評,逐步啟發,并做出正確的引導,最終使學生對針對教學目標所指定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全面的,徹底的領悟,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2PBL在口腔醫學教學中應用的新探索

近年來,隨著口腔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口腔醫學的教學越發受到重視,許多國家設有獨立的牙科大學,或者在綜合性大學中,口腔專業與醫療專業并列設立學院。這從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口腔醫學已不再是傳統醫學體系下的一個分支,而是在秉承了傳統醫學體系精髓的同時,根據自身所擁有的獨特性質和鮮明特色以一個全新的完備的醫學學科形象出現在新的教學體系中。在我國,由于口腔醫學起步較晚,所以無論是在醫學院校還是綜合性大學中,口腔醫學還都是附屬于醫學院或醫學部之下。這使得口腔醫學的教學模式無論從基礎醫學還是臨床實踐上都受到醫學大學科教學經驗推廣的影響,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在教學模式上依舊是傳統的LBL教學,而內容則沿襲了以往的醫學大學科所設置的分門類學科教學。這種分門類學科體系的科學性和完備性不容置疑,然而完備的科學知識體系如何推廣,是不是按照體系自身的結構而照搬式的介紹給學習者則是值得商榷的。口腔醫學生按照學校的規劃,進行臨床各學科課程(如解剖、生理、藥理、生物化學、病理等)的學習,其結果是不僅開設課程時間長,而且許多課程內容相互重復,學生所學內容相互分離缺乏整體性,面對病人時腦中思維模式簡單固化,缺乏橫向聯系,很難從癥狀體征中聯想到生理、生化、病理等多方面的變化[3]。為此,無論口腔醫學教學工作者還是傳統醫學大學科的教學工作者都在不斷探索,以尋求一條適合于自身學科開展教學的正確道路,結合醫學教學的特點,PBL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PBL教學模式中,學生面對的是極具真實性的具體病例,其內容不僅包括病人的癥狀,甚至包括其姓名、就診時間、地點、就診科室等詳細信息。使學生以一種真實的姿態去面對所要處理的問題,從病例的分析診斷擴展開來,將解剖、生理、病理、藥理、臨床學科等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其融會貫通達到讓學生以點擊面,全面學習的效果。

每一次教學開展之前,先由負責該課程教學的主管輔導教師確定此次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即通過對病例的研習討論,學生最終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是學生在查詢資料自學的過程中獲得,也可以是在交流解疑的過程中獲得。在此之前,主管教師還要匯同各相關學科教師一同討論,對既定病例確定出其所涵蓋的知識范圍和涉及到的具體癥狀,由此制定出PBL教學模式的核心即問題,制定出這一病例所反映的幾個關鍵問題,而正是圍繞著病例的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導向。學生在首次研討會上,接觸病例,由輔導老師來做簡要介紹,并將病例信息發放給學生,待學生對病例有所了解之后,由學生隨機自由組成幾個小組進行初步交流,發表自身對病例的認識以及個人的疑問,之后帶著疑問去調研。間隔一段時間,在下一次討論會上,根據上次會后的調研,學生按小組討論,以調研結果為依據發表自己對此病例的看法,以及對病癥的分析,與此同時輔導老師要對學生的討論不斷的予以啟發和引導,并積極鼓勵學生對病例的探索,之后做簡要點評,主要目的在于對學生所調研的情況給予補充和修正,使學生的研習方向正確。之后由學生再次去調研,并可以去醫院或者醫學院請教相關臨床經驗較豐富的老師予以指導,再結合自己的理解給出完備的有效的科學的診斷方式和治療方案。最后一次討論會上,每小組再次討論,最終確定有效合理的診治方案。最后,由輔導老師點評,徹底的介紹病例所涉及的各學科內容,讓學生在通過自身學習之后對病例有一個全面的到位的認識,以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對于PBL這個教學方式,我們認為可以結合自身教學現狀,靈活應用。例如,一個病例中提出幾個問題,其問題所含內容過于廣泛,那么可以在第一次研習會上,學生們了解過病例之后,可對病例中提出的問題分為幾組,各自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去細致調研,然后給出調研結果。在第二次研討會上,學生們分組對各自組的調查結果相互交流,形成“大會診”的形式,讓學生在積極的討論和不斷地交流中尋找合理有效的診治方案,然后再根據此次討論結果,再形成組別進行調研,那么每個組別中都有針對某個問題認識較為深刻的學生,這樣在調研中,各學科的知識在相互交流過程中,自然的溶為一體,形成融會貫通的效果。

另外教師在學生對病歷的認識方面可以采取引導的方式進行。即不必將病例所包含的患者癥狀,醫生診斷,診斷手段,診斷結果,病情演化,治療方案,治療效果以及康復治療,診后隨訪等全部信息一次性告知學生,而是分次說明,使學生在不斷地探索中去學習,發揮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去尋找答案,在下次的研討會上當部分信息被出來后,學生可以針對性的比對自己的診治方式,是否存在不足,或者哪些地方更加優化,從而是自身對病例逐級的客觀的去了解,最終達到以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學習的目的。

3PBL教學模式的前景

然而,PBL教學模式如同之前所說的各種教學模式一樣,都是處在教育者們的不斷探索和嘗試中,其表露出巨大潛能和明顯優勢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需要人們在實踐教學應用中不斷地革新和總結。其一個比較顯著的問題所在便是,在此模式下,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主體具有較高的自主性、靈活性,這不僅體現在學習方式上,也體現在對所學內容的認識上,不免有學生對所學課題內容和主旨的理解上存在偏差,由于是主動型的學習,所以這種偏差有的僅僅是對課題所蘊含的內在核心的偏離,而有的則甚至會偏出所學課題游走到另外的領域。雖然學習是沒有界限的,但是學習內容是有重點的,在這一方面,則就需要教師靈活應用PBL教學方法,既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性,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其所考慮問題相對于課程核心的重要性和客觀性,由此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個更為正確的方向,學生也能夠通過這種靈活,自主,積極的方式得到有效的學習。PBL 教學需要廣大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需要轉變廣大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4],教師在正確引導同時要注意到,對學生的探索精神的肯定,因為PBL教學模式的精髓就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知識更好的更多的為學生所接受。其實究其本身,這一起源自西方社會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就是體現了其教學思維模式的多元性和自主性,放棄教學權威,提倡機動自主,讓學生在引導中前進,鍛煉創新型思維。近百年來,諾貝爾醫學獎更多的為西方醫學界所獲得,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與其教學模式的新穎。

4結論

面對口腔醫學的發展方向和學科特點,口腔醫學工作者一直以來頗具針對性的思考著如何將PBL教學法在口腔醫學教學中有效的科學的推廣開,這就需要教學者對其他學科開展PBL所獲得的寶貴經驗不斷地汲取,同時大膽的嘗試不斷地革新,以最終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Huang MJ,Liaw YF.Clinic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hyroid and liverdisease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5,10(3):344-350.

[2]吳升華.論PBL醫學教育模式[J].醫學與哲學,2000,21:(12) 48-49.

篇(10)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是指膽道的疾病如:結石、蛔蟲、狹窄等引發的胰腺炎的急性發作。我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年發病患者數的60%左右。內科保守治療約20%左右患者無效,死亡率高達10%。目前認為,對于懷疑或已經證實的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或合并有膽管炎、黃疸和膽總管擴張,應在疼痛發作72小時內完成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ERCP可清除膽管結石,解除黃疸及膽道,從而迅速緩解病情并減少復發。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指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起胰腺局限、節段性或彌漫性的慢性進行性炎癥,導致胰腺形態和功能的變化。

慢性胰腺炎目前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治愈。對于慢性胰腺炎治療的目的:1.解除胰腺梗阻或膽道梗阻;2.緩解胰性疼痛;3.消除假性胰腺囊腫;4.改善外分泌功能;5.防止內分泌功能進一步損害。而內鏡下治療方法如十二指腸及胰管括約肌切開、狹窄部位擴張、胰管內結石取出、胰管和膽管支架置入等,因安全性高、效果好、并發癥少基本取代了以往的外科手術治療方法。

胰腺腫瘤

胰腺腫瘤內鏡治療主要是姑息性治療,解除胰管或十二指腸等消化道梗阻,達到膽胰液引流、減輕黃疸和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期的目的。如胰腺癌患者80%~90%發生膽道梗阻,引起黃疸等癥狀。內鏡下膽道支架植入就能減除梗阻、減輕黃疸起到改善消化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對于胰腺癌晚期疼痛,超聲內鏡下神經叢阻滯、瘤體內植入放射性粒子等方法可以明顯緩解疼痛癥狀,這對腫瘤病人很有幫助。

十二指腸腫瘤

十二指腸腫瘤近50%病例伴有急、慢性胰腺炎等情況。具體臨床表現為:1、復發性胰腺炎;2、胰性疼痛;3、梗阻性黃疸。過去對此病例均行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國內對十二指腸腫瘤進行內鏡下切除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

胰腺假性囊腫

胰腺假性囊腫是急慢性胰腺炎的并發癥之一。40%~60%的急性重癥胰腺炎恢復后可形成胰腺假性囊腫,慢性胰腺炎患者發生率在20%~40%。胰液聚積在胰腺內部或胰腺周圍,被纖維組織包裹,內無上皮,故稱之為假性囊腫。它除了引起慢性胰腺炎的一般臨床表現外,還會導致膽管和上消化道阻塞,如果繼發感染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胰腺假性囊腫如果保守治療效果差,囊腫無明顯消退或繼續增大,或有膽管和上消化道阻塞表現,或繼發感染、出血、囊腫破裂的情況下,必須進行內鏡下干預治療。如果囊腫不成熟、囊腫內出血、懷疑惡變時不能進行內鏡下治療。

依據囊腫是否與主胰管相通,治療方法也有所區別:1.囊腫與主胰管相通時采用支架引流方法;2.囊腫與主胰管不相通時采用經胃十二指腸壁引流術或囊腫胃造瘺術。

上一篇: 水利工程發展現狀 下一篇: 人力資源管理的流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天堂手机版 | 在线播放国产日韩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 午夜福利片国产在线 | 午夜影视在线播放免费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