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15 10:18: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篇(1)

中圖分類號:[T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1

礦難頻發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個沉痛的教訓和打擊,給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帶來了不確定因素。礦難不僅影響到經濟發展,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同時直接危害到礦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使得煤礦企業形象受到巨大損害,嚴重影響了煤炭企業后續發展的動力,使得人們對煤礦產生了很大的擔憂,也使我國的人權形象和對外貿易受到直接影響。如何遏制礦難,促進煤炭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迫在眉睫。

一、我國煤礦礦難頻發的主觀原因分析

1.有法不依

目前,我國已有一系列有關煤礦安全生產的法律和法規,如《勞動法》、《煤炭法》、《礦山安全法》、《煤礦安全規程》等。然而,在每一座出事的礦井都可以輕易找到大量不合規范以及違法、違規操作現象,法律法規如同虛設。

2.礦山經營管理者素質低下

我國《煤炭法》第23條規定:礦長經依法培訓合格,取得礦長資格證書;特種作業人員經依法培訓合格,取得操作資格證書。安全監察部門應依法監察,并對無證上崗的企業和相關人員進行處罰。但實際情況是,煤礦經營者大多沒受過專業訓練,很多人文化素質也極其低下。特別是鄉鎮煤礦,一般由村或個人投資開辦,投資者懂煤礦開采的很少,不少業主沒有基本的安全生產管理技術知識,只知道開煤礦可得到高回報,卻不知道開煤礦需要高的投入才能保證基本安全生產條件。因此,由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顧安全造成的事故屢屢發生。

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員憑主觀意志和經驗進行工作,如果管理人員的知識、經驗和責任心不足,就很難適應礦井災害事故的復雜多變條件,再加上管理技術和手段落后,漏洞百出,低級錯誤一犯再犯。如不顧礦井生產能力、通風能力和設備負荷,超強度開采;不按礦井實際核定入井人數,超定員生產;不按規程操作,管理混亂,規章制度形同虛設。

3.利益至上

在當前煤炭行業新形勢下,許多人“節約成本,撈一把趕緊走”的心理日益嚴重。為了降低成本,煤礦大多雇傭貧困的、高流動性的、文化技術素質較低的農民工,又不對其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有關專家指出,從技術的角度看,各項煤炭安全生產措施基本上不存在技術難題。以瓦斯爆炸來說,按我國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術水平,只要把防范措施落實到位,瓦斯爆炸事故應該有能力避免。但是,大多數煤礦不采取必要的安全設備和設施,安全措施不落實,安全資金投入不足,設備設施達不到安全要求;生產設備長時間運轉,得不到有效的檢查和維護,產生設備故障。

4.漠視生命

有的礦主認為生產像打仗,發生工傷事故在所難免,沒有把職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擺不正安全與生產的關系,也就不能加強對職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更不能保證設備、設施的本質安全,違章行為不斷出現,導致事故的不斷發生。

更有一些煤礦把礦工視作“賺錢機器”,置他們的生命于不顧,使礦工常年處于生死邊緣。陳家山煤礦發生礦難時,有礦工從井下跑出來,但被礦領導認定是誤工,并對其進行經濟處罰。煤礦工人是社會弱勢群體,尤其是那些農民工,即使國有煤礦的正式職工,也存在下崗的威脅、再就業的艱辛、扣發獎金福利的懲罰,這在客觀上造成礦工對煤礦的依賴關系,他們對于礦主不擇手段追求最大利潤的行為無可奈何,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堅持工作。

另外,工會形同虛設。面對頻發的礦難,礦工普遍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的手段,而本該代表工人利益的工會,在礦工面臨死亡威脅時卻失聲了、缺位了。國有大礦況且如此,何況是私有小礦。這使得礦工在與礦主(煤礦生產中的強勢群體)的博弈中一直處于劣勢地位。雖然法律法規賦予了礦工抗爭的權力,如《煤礦安全規程》第5條和第46條規定,“從業人員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當工作地點出現險情時,有權立即停止作業,撤到安全地點”,但面臨停職停工威脅,無處主張權利且生活無著的礦工,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險,也只好妥協。

二、構建我國煤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

1.提高素質準入門檻

業主和礦長是煤礦生產和經營決策者,是煤礦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者,其文化素質和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直接影響所屬礦山的安全技術水平,決定了其對煤礦安全生產的認識、指揮安全生產的能力和排除安全事故隱患的能力。因此,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加強專業知識,是提高辦礦門檻的關鍵。對此,應把煤礦經營管理者取得安全資格證書作為煤礦企業申請“安全生產許可證”的必要條件之一,并對經營者的學歷、資歷、經歷、信用度、忠誠度、經營績效等進行規范的認證評價。

2.提高新建煤礦門檻

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在《加快煤炭行業結構調整、應對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和《進一步做好煤礦整頓關閉工作的緊急通知》將新建煤礦規模提高至30萬噸/年以上,這是近年來國家首次對煤炭行業設置如此高的準入門檻。

3.嚴把煤礦安全生產準入關

應按照《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規定的“三十條”標準要求,依法實施許可。不僅硬件設施,特別是管理、人才素質、圖紙資料、規章制度等要達到標準,同時要實行安全保證金制度。要建立開辦煤礦時必須交納安全風險抵押金制度,以便事故發生后用于搶險救災和善后,而且礦井投產后每年按產量規模、安全狀況好壞予以補充,專款用于安全事務,對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必須無條件停產整頓,違者依法給予處罰或實施關閉。

4.關閉落后小煤礦

很多小煤窯開采年限極短,導致經營者的短視行為、暴富心理,不愿進行安全投資。基于安全生產、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的考慮,關閉落后小煤礦是煤炭產業政策的必然選擇,也是治理產能過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國已依法取締無證開采,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嚴重越層越界開采的煤礦;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限期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煤礦;清理煤礦建設項目,清理糾正違規越權核準和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新建、改擴建煤礦項目。

總之,煤礦企業的安全、高效發展需要技術、政策以及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良好結合。煤礦企業應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采取一些適合本企業的對策,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面對目前煤炭企業施行整合兼并的舉措,必須加強管理和技術層面上軟實力的“整合”,而不能僅僅進行資源儲備上的整合,這樣才能改變以往煤炭企業因只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而導致散、亂、雜的不安全局面,真正實現煤炭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節約型的轉變。另外,煤礦企業往往是一個區域經濟的支柱,煤礦企業發展方式的趨向不僅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因此,煤炭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上面的幾點內容外,還應結合當地區域的長遠發展規劃,積極拓展發展平臺,改善和規劃煤礦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崔潤花.淺談煤炭資源整合的重要性[J].煤炭經濟研究,2010(06).

[2]郭厚,寧保全.淺談朔州煤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24).

篇(2)

草原畜牧業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經營的畜牧業,因此天然草原的優劣和豐欠程度決定著草原畜牧業的興衰。建國初期,我區牧區草原狀況相對良好。60年代末牧區開始發生草原退化現象,隨后愈演愈烈,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來90%的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30%的嚴重退化,導致牧草產量、品質下降,載畜能力降低。如何解決日益尖銳的草畜矛盾,保護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草地資源的永續利用,直接關系到牧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

一、草原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類對草原生態系統長期的嚴重干擾,導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壞,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最終失去平衡。

1.超載過牧超載過牧是不顧草原第一性生產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規模和放牧頻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長期超過牧草再生量,實行掠奪式經營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況下繼續增加牲畜數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繼續增加草原加劇退化的惡性循環。

2.亂采濫挖草原牧區、半農半牧區由于缺少燃料,農牧民群眾燒茶做飯,主要依靠拾糞撿柴,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鏟草皮、砍伐草原上的喬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對原生植被造成嚴重破壞。

內蒙古大草原大部分高寒陰濕草原,生長有多種藥材等,而且品質優良,市場需求量大,行情看漲。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農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僅使藥材資源日趨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嚴重破壞,在荒漠草原,摟發菜、挖甘草、麻黃的現象年年都有發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態系統,雪上加霜。

3.鼠蟲危害草原鼠蟲害的發生與猖獗是在一定氣候、土壤、植被條件下形成的,氣候干旱和草原退化為鼠蟲害的發生與蔓延創造了條件,而鼠蟲的發生危害,又加劇了草原的退化,處于一種惡替過程。草層高密度大鼠蟲害不易發生,而草原退化、草層變矮、變稀,有利于鼠蟲害的繁衍。近年來,草原鼠蟲害危害面積仍在逐年擴大。全國的面積已達6億畝,僅鮮草折合人民幣損失60多億元,經濟損失嚴重。雖然每年都采取化學、生物等防治措施進行防治,但因經費不足,防治面積小,每年的防治面積只占發生面積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災”的被動局面,防治成果難以鞏固。

4.毒草危害長期以來,隨著草原“三化”面積的日趨擴大,許多草場優良牧草減少,有毒植物不斷生長蔓延,加劇了草原退化。 在內蒙古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馬草等,面積達到1500萬畝。這些有毒植物根系發達、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強、并有較強的抗逆性,它不僅與優良牧草爭地,而且和優良牧草爭奪土壤中的養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顯的優勢種群,使草場利用率下降。

二、治理草原退化的措施

1.落實草原有償承包責任制落實草原分戶有償承包使用,理順草原管理體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無主、放牧無界、使用無償、建設無責”,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責、權、利相結合,適應現階段家畜私營形式的首要措施。這項工作在很多地方還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得到落實,因此,各級政府、領導、業務部門要依據《草原法》,全面徹底地落實草原有償承包責任制,健全投入機制,明確建設責任,真正做到“誰承包、誰建設、誰受益”,才能調動農牧民主動建設草原的積極性,也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進植被恢復。

2.以草定畜,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加強草原圍欄建設,以草定畜,以畜定草,嚴格控制牲畜數量,實行劃區輪牧,科學合理利用草原,用養并舉。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場時,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首先要明確,草原是牧業生產資料之一,不單純是自然綜合體,更不能認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時候,必須具有生產觀點,而在利用中應該強調,要利用它就必須付出一定的勞動進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然生產能力。只有通過一系列的人為措施,才能維持并逐步提高草場生產力,使牲畜得以穩步發展。

3.充分發揮夏季草場,發展季節畜牧業依據草原的季節分布特點,在調整畜群結構,提高適齡母畜比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場的牧草優勢,適時轉場輪牧,發展季節性畜牧生產,擴大出欄率和商品率,這樣不僅能夠增加農牧民收入,還可以有效減輕冬春草場的放牧壓力,防治進一步退化。此外加強人工草地建設,生產足量優質飼料,增加牧草貯備,降低放牧家畜對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壓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復。

4.加大鼠蟲害防治力度,鞏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蟲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護工作的重要一環,《草原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業務部門必須加強草原建設,搞好鼠蟲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須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認識鼠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認真各項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資力度,加強隊伍建設。二是加強預測工作,建立健全預報體系,不斷改善預測預報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標責任制,把草原鼠蟲害的防治工作同農牧民草原承包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四是大力推廣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無公害藥物防治技術,保護天敵,不斷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蟲害綜合防治力度,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才能有效地減輕鼠蟲害對草原的危害。

5.加強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區草原為重點,建立重大毒草災害報告制度。實施草原毒草調查、技術規程和防治標準,逐步減少毒草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開展毒草災害的風險評估、生態示范工程、防治機具購置、治理設施的建設、除草藥劑的研制及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篇(3)

1 引言

我國地大物博,資源極其豐富,礦產齊全。豐富的礦山資源在全國各地的經濟建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長時間由于礦山資源的無序開采,粗放型主導產業的畸形發展,致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受嚴重的破壞和污染,對水環境造成了極大影響,使本來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分析礦山開采對水環境的影響,并提出相應防治對策措施,對于改善水環境狀況、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礦山開采對水環境的影響

2.1 破壞水資源

礦山開采,會造成大面積采空塌陷,引起地面沉降和裂縫,原有的砂頁巖地層含水、隔水系統被破壞。地下水位下降,礦坑排水地表徑流增大,采空塌陷也影響地下水系統對徑流的調蓄作用。以煤礦為例,據統計結果表明,每采1t煤要排漏水2.5m3,按2011年全國產煤大省山西年產礦8億t計算,僅采煤一項山西省一年就要損失水資源20億m3。

1)影響地表水。當礦山開采造成大量采空塌陷和地表開裂后,地表水滲入地下或礦坑,導致地表徑流銳減,排出大量礦水。

2)影響地下水。礦、水資源共存于一個地質體中,礦山開采排水打破了地下水原有的自然平衡,地下水向礦坑匯流,改變了地下水自然流場。同時礦山生產需要將礦坑水排出,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資源枯竭。以山西煤礦為例,據調查統計,由于采礦排水使山西省3218個井泉、433處水利工程設施和40座水庫受到破壞,泉水流量減少或干枯,人畜飲用水困難。

3)影響水循環。礦井使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涌入礦坑再排出,在下游再次轉化為地表水。這種轉化使水資源從量和質方面均遭到破壞和影響。有些地區莊稼只能用礦坑排出的污水灌溉,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品質。

2.2 污染水質

礦坑污水排放對河水及淺層地下水造成水質影響。礦坑水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污染,主要表現在pH值呈酸性、SO42-量偏高、硬度偏大、礦化度高、酚類、汞等有毒成分增高等。未經處理排入下游河道,不僅對地表水造成污染,還污染沿河兩岸淺層地下水。

2.3 水土流失

礦區大面積采空,頂部巖層失去支撐,引發地面變形,如裂縫、塌陷,對耕地、建筑物及水利工程設施造成危害。以煤礦為例,據中國煤礦科學研究院調查,每從地下采1萬t煤,約使0.1hm2~0.3hm2的土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塌陷,使平地變成坡地。坡度的增加必然導致水土流失加劇,造成土地生產力下降。大量棄土棄渣及尾礦石等松散固體廢棄物堆放,占用和破壞土地,淤塞河道、水庫。隨著礦山開采帶來的是礦區生產、生活設施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引發新的水土流失,造成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3 礦山開采對水資源影響的趨勢分析

隨著淺層礦山資源開采的逐步枯竭,礦山開采的規模化、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強度將不斷加大,礦山開采的平均深度也將不斷延伸。這意味著,一方面,以礦區為中心的地下水資源漏斗區將會更進一步擴大并延深,地下水的滲漏流動規律將會更加復雜,礦山開采用于處理礦井水的成本將會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巖溶裂隙水是主要供水水源之一,對巖溶裂隙水的大面積破壞將使區域有可能失去整個地質時期幾億甚至十幾億年所形成的救命水資源,并對周邊地區的水資源供給狀況產生重大影響。

4 可持續發展措施

1)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道路,正確處理礦山開采和水環境、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提高礦山開采技術,重點對礦山開采和水資源的影響關系進行技術研究,將礦山開采對水資源的破壞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大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和投資。2)堅決貫徹《礦產資源法》、《水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堅持礦山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做到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3)采用先進的采掘設備和技術,逐步淘汰放炮采掘等落后方法,以減輕對巖石的擾動,從而起到防止塌陷的作用。4)開展采礦排水利用研究和推廣,加大礦坑排水利用程度。5)尾礦石綜合利用。利用尾礦石的直接充填塌陷區造田復墾或者作為制磚和生產水泥的原料。6)加大水土保持力度,進行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

5 結語

目前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干旱缺水、水質污染以及水土流失是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礦山開采對水環境造成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今后地區的發展。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才能做到既利用礦山資源,又保護水環境,實現資源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秀玲、姚春梅,礦山開采對水資源的影響[J].山東冶金,1998(04):6.

[2]張成梁、袁元和、劉士余等,采礦對山西省的環境影響及其生態修復策略[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2):139-142.

篇(4)

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密不可分關系,在當前全球對生態環境保護日益重視的情況下,如何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既保證營林生產在可持續發展方式下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又保證林業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1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三層含義,即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具體包括:(1)經濟能力。包括資源、能源、資金以及信息使用率、人均收入、效益與增長率以及資本的可替代性和資源的儲量等。(2)生態支持力。包括生態還原力、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等。(3)社會合力。包括人口總量、人類素質、生活方式、文化道德、體制建設以及社會的穩定性等。實現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也應通過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來促進二者真正的長遠發展。

1.2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總體而言,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一種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又互為矛盾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需要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營林生產作為一種以獲取經濟收益為直接目的的生產活動,必然需要建立在林業生態呈現良好態勢的基礎上。如果林業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則能持久穩定保證營林生產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對于營林生產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又離不開良好持續的營林生產工作。只用營林工作做到位,并能根據時展情況,通過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實現了較穩定持續的生產,林業生態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營林生產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回報,而不能以一種長遠的發展眼光,從提高營林生產水平上著眼,則不僅營林生產無法實現長遠發展,不能得到較長久穩定的經濟收益,且將嚴重制約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步伐。由此可見,只有營林生產通過科學有效措施,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才能同步保證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而林業生態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又能不斷促進營林生產獲取更高的經濟和社會回報。兩者只有相互實現了良性互動循環,才能從根本意義上均獲得可持續發展。

2. 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優化林業產品結構,調整林業經濟結構

林業生態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充分借助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利契機,不斷轉變和更新觀念,優化營林生產的產品結構,并在經濟、生態以及社會三方面利益相協調的基礎上,從整體上對林業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不斷優化。首先,在營林生產的種植方面,應不斷優化林木品種,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以及借助國外林業生產方面的先進經驗,引進容易培植,成活率較高,且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并對森林綠化具有優勢作用的林木品種,不僅保證營林生產自身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且對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意義。其次,在營林生產的市場環節,應加大林木產品的開發力度,盡量實現產品的深加工,避免讓林木直接以低層次原料的方式進入市場。比如,當前包括日本等國家都從我國進口的一次性衛生筷,經過簡單加工便進入市場,極大浪費了林業資源,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在今后的發展中應盡量減少這種產品生產方式。再次,在營林生產的附加值開掘方面,應加快林業綠化并同步促進林業旅游業發展的步伐,通過林木品種的優化配置,并加之花卉園藝的同步培育,開發營林生產的旅游市場,既能對環境美化和保護產生積極意義,又能通過陶冶人的情操產生積極的社會意義,同時,還能獲取可觀的經濟收益,可謂“一箭三雕”,恰如其分地照應了林業可持續發展對于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三者關系的協調要求。

2.2加大林木產品科技含量,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步伐

21世紀的營林生產以及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唯如此,才能實現科學發展,而科學的發展模式才會可持續。應加大營林生產的資金投入,一方面,加快有關營林生產科技理論的研究步伐,以更好地指導營林生產,促使營林生產逐漸邁向更高的層次,提高科技含量,實現科學發展。另一方面,引進一些借助高科技培育出的林木產品,并聘請相關的技術專家,加強對營林生產的具體指導,保證營林生產沿著一條良性健康的軌道實現長遠發展。營林生產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才能通過不斷培育出更具有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產品,來不斷促進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2.3完善林業法律制度,健全林業生態評價機制

首先,在法律法規建設方面,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中,體現了實現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但整體而言,一則沒有其他相關的具體到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再則我國現行的林業法律在完整性上還存在一定疏漏,一方面沒有將林業生態保護放到一定的高度加強重視,另一方面,在法律責任以及履行程序等方面還存在含糊之處,對于違背林業生態發展規律,亂砍濫伐林木或者僅為獲取眼前經濟利益,而違反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思路的行為,還缺乏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予以制約和規范。其次,還缺乏科學的林業生態評價機制,對如何通過正確審視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檢驗營林生產是否站到一定高度,從大局出發進行生產規劃,實現了其與林業生態雙方的可持續發展,還缺乏健全的評價機制。由此,也就無法正確衡定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通過良好的關系協調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點和方式,也就無法對二者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結語:

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協調好二者關系,可以保證雙方均沿著健康良性的軌道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應通過優化林業產品結構,調整林業經濟結構,加大林木產品科技含量,以及完善林業法律制度,健全林業生態評價機制等措施,促進二者相互協調發展,并不斷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守成.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芻議[J].才智,2011(34).

篇(5)

煤炭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保障,中國煤炭資源儲量豐富但消費總量高,且由于之前煤礦的開采模式處于粗放式發展模式,造成煤炭資源不必要的浪費。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煤炭資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所占份額增長速度較快,直接影響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水平,因此關于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煤炭的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僅能保障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且能解決一部分環境污染問題。

1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要性

中國煤炭儲蓄量豐富,是世界第二煤炭資源大國。但可開采量與平均儲采卻處于較低位置,總的形勢是中國煤炭總量大,可使用煤炭供應不足。表1是中國近年的能源構成及消費總量,在表1很容易看出煤炭一直是中國能源消費的主力軍,但由于煤炭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需提出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開發新能源的使用及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等,從而降低煤炭資源的所占比例,延長有限煤炭資源的使用時間。

2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2.1構建煤炭企業循環經濟體系

循環經濟的構建是保障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是從減少源頭的排放量,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綜合利用產業、對煤炭塌陷區進行重復利用等多個方面展開工作。在進行煤礦開采過程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煤礦開采地及巷道布置進行優化設計,從而減少煤礦的浪費及提高礦井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煤炭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煤矸石和煤泥,這些污染物可用來進行發電或制成建筑用料,煤炭企業多方面發展煤炭綜合利用產業,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由于煤炭開采極易造成礦區損壞,因此需對煤炭塌陷區加強綜合管理,降低對自然系統的破壞,并進一步改善礦區生產環境及周邊自然環境,促進煤炭生產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

2.2開發利用再生資源

目前中國針對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工作仍需進一步提高,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循環經濟推動了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它已成為多個產業發展方向。開發利用再生資源包括對清潔產品及清潔技術的開發,這種技術不僅能帶動國家的經濟建設,且能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

2.3整合煤炭資源提高企業資源擁有量

煤炭企業可通過提高煤炭資源的擁有量進行煤炭產業鏈的加長,進行新技術與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創造更客觀的經濟效益。煤炭資源進行整合要依據國家規定對現有相鄰的合法煤礦進行合并,形成大型煤炭生產基地,進行統一生產管理規劃,提高礦井的綜合生產力。對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煤礦設備進行整改或進行關閉處理,做好煤炭資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及開采工作,綜合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益。

2.4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技術戰略

與循環經濟體系一樣,煤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同樣直接影響煤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煤炭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包括對技術、產品、工藝與理念等多方面的改革創新,多方面的技術創新能帶動煤炭企業前進的腳步,提高中國煤炭企業的國際競爭實力。企業創新實體、技術創新實體的運行及企業創新的重點是強化技術戰略的重要方面,技術創新實體生物運行能保障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安全與信息的技術創新能促進煤炭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2.5利用多種方式進行煤炭企業融資

由于煤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循環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為了保障煤炭企業能順利進行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多方面、多途徑的融資,從而保障煤炭資源運行過程的資金投入。煤炭拓寬融資渠道一般通過4個途徑展開工作:a)煤炭企業可自行進行多種市場營銷活動,拓展多種營銷渠道,通過銷售企業產品保障穩定的資金來源;b)煤炭企業可根據公司實際經濟狀況進行制度改革,利用企業的部分股份吸引民營企業主的資金投入,因為煤炭企業的改革,導致多個小型煤炭企業關閉,民營企業難以維持煤炭開產生產,因此這樣不僅能提高煤炭企業的凝聚力,且能提高循環經濟的資金流動程度及實力;c)因為煤炭企業的運行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的穩定,因此國家或政府應對煤炭企業進行一定的資金支持,保障煤炭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循環經濟體系的正常運行;由于銀行等機構資金存儲量大,能滿足企業生產需要,因此煤炭企業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資金借貸,從而保證煤炭企業能可持續發展[2]。

2.6完善健全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效率

只有健全的管理體制才能保障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高煤炭企業的生產效益。完善循環經濟管理制度、建立循環經濟激勵制度、重視企業人才規劃等都是完善健全煤炭管理體制的有效措施,為了加強體制管理,國家和社會還應加強對煤炭企業的監督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煤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3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循環經濟作為煤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戰略措施,它主要是在煤炭的生產、運輸及消費使用等幾個環節進行再利用及資源化的經濟化處理。利用最少的煤炭資源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與最小的環境污染,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循環經濟體制能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循環經濟體系將有限的煤炭資源進行多次重復循環利用,采取一煤多用措施,提高煤炭的使用率,且降低廢物排放量與危害程度,從而實現煤炭資源最大化與持續化的利用;煤炭企業采取循環經濟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且能保障企業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共同發展。煤炭企業采取循環經濟降低了煤炭使用過程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且有利于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總之,發展循環經濟能促進煤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3-5]。

4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未來前景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解決不可再生的煤炭資源的重要途徑,而循環經濟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煤礦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能為煤炭企業獲取更大的經濟與環境效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旨是推動煤炭企業發展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提高企業經濟的最大化及最優化,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發展。

5結語

為了保障煤炭資源能穩定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重要的解決方案。探討了煤炭企業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及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未來前景,只有從多個方面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才能延長煤炭資源的使用年限。在煤炭企業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同時,中國還應著重新能源技術的研制開發,從而大大提高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作者:閆亞鵬 單位:山西鄉寧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林珠.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力評價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3.

[2]王東興,鞏維才.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J].煤炭經濟研究,2014(11):19-23.

篇(6)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前言

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是當今社會尤為關注的兩大點。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由于人們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導致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資源不斷的在減少。人們在反思的同時,對環境、經濟及社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保證我國的生態環境的到持久的保護、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實現各區域的平衡發展。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首要目標是實現經濟的增長,不斷消除貧富差距,縮小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勢頭越來越猛,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對我們來說是必須及時解決的問題。不同的國家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標準均不同,在國內,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對環境、生態以及社會問題,在國外,他們主要是如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進行保護,對經濟、環境、社會的兼容發展缺很少關注。我國區域資源的環境各異,且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雖然其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但是擁有著豐富的資源,所以該區域迫切希望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由于資金等因素的限制,使其走上了粗放型的道路,因此對環境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資源得不到科學、合理的利用。

一、建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模型

利用經濟控制原理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模型基礎,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對未來的規劃,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其模型建立的每個環節,并逐漸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選擇狀態評價體系

從規劃上來看,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區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整體一致,區域屬于國家的一部分,所以在利益方面二者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區域在確定其經濟的發展目標時,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分析,參考相關的文獻資料,有機的整合各項指標(區域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經管水平、就業水平等)。

(二)對模型的步驟進行科學的排序

要實現對經濟進行良好的控制就是要對預期目標進行一一的實現。每個步驟所設定的目標各不相同,實現這個目標的時間和區域也各不相同,所以,要學會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不同的步驟進行排序。在我國,各地區的發展水平均有差異,并且各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也有好有壞,所以它們所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我國各地區需要認真對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分析,對發展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排序。

(三)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探討

相關人員要學會科學地對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判,對某地區的經濟增長情況、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管理能力等各個方面進行合理的評判,依此來判斷該區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滿意度,其中還包含各項目的滿意程度。

當建立了狀態集后,隨之需要建立一個理想狀態集,其中包含每個小目標滿意程度的評級。采用經濟控制論作為其理論依據,將每個環節的步驟設定為相應的策略,在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其進行科學的排序,制定可行的實施步驟,將順序靠前的目標進行優先實現,再實現步驟靠后的各項指標,使之達到最佳狀態。

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我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簡述為:在當今環境等自然資源的制約下,發揮自身區域的優勢,實現該地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經濟增長的前提是技術在不斷進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而實現集約型增長;可再生能源的再生速度超過了能源被消耗的速度,不可再生能源受到技術條件的約束。環境對廢物吸收的能力大于廢物自身產生的速度。根據該定義,對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評價指標有三個方面:第一,集約型經濟增長指標,包含:GNP增長、產業結構系數、支柱產業的專業化水平。第二,資源消耗及利用程度指標。指標主要有: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的消耗以及利用程度指標。第三,環境污染指標。該指標包含:河流、水域污染情況、大氣污染情況、工業廢氣的排放情況等。

(一)集約型的經濟指標

要想使一個區域內的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實現其經濟的增長是關鍵因素,如果經濟沒有實現增長,那么經濟就不可能得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更加不可能得到實現。我們迫切應該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想要實現區域經濟的增長就不能對環境資源進行破壞,即經濟的增長必須是凈增長的模式。要實現該模式的經濟增長,企業必須不斷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技術化水平。

(二)區域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利用指標

自然資源的種類包括: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它對區域的經濟增長有著關鍵的作用,其利用的程度和效率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自然資源包含的種類繁多,對于目標實施模型不能講每種資源都進行考慮,所以,我們應該重點注重耕地、水資源及礦產等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

結束語

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面對各類問題的不斷出現,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也隨著實際情況不斷的進行改變,只有相關部門對優秀的措施進行借鑒,并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才,吸取以往的教訓,不斷完善相關政策,策略,調整改革措施,認真建設目標實施模型,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區域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永偉.大連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

[2]陳梅.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及其策略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1(06).

篇(7)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便處于高速增長的狀態,而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以后,世界經濟在曲折變化中不斷的發展以尋求更穩定的發展道路,近些年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與自然環境的失衡問題是困擾著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在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嚴重的影響了社會整體并穩定的發展,因此為了調節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環境中的問題,以確保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最大化的實現,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維持環境穩定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因此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口號成為了當展的主流之一。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相關理論

為了能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位置,以及正確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實施,就必須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概念。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綜述

近些年來,雖然隨著科技以及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生活質量卻得到了下降,追其原因就是由于環境質量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致使空氣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加重,從而使得發展受到了制約,而這種區情況由來已久,為了解決環境問題,國際社會不斷的進行調整。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所以為了能穩定環境以及發展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瞬間得到了國際社會之間的關注,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漸成為了各國發展的核心以及關鍵,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在保證生態環境穩定以及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的前提下,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循環經濟的概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內環境下,經濟的發展一直是整個社會科技及工業發展的前提,但是由于過快的發展速度引發了一系列的潛在問題,而為了避免這些潛在問題影響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采取相應的經濟措施來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循環經濟的出現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所謂的循環經濟是為了使得資源高效利用化以及循環為核心,從而促進自然界資源的重復利用,促進價值的再增長過程。

(三)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戰略自提出以來便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重點關注,而事實證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使用價值十分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加強了生態文明的建設,從而促進了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循環經濟的基礎,而循環經濟是為了能更好的發展社會的關鍵,而循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得到更好的后備力量。從另一方面來說,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雖然可持續發展一直被公認為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人類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如果跟不上去就會嚴重的影響國家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削弱了本國的國際綜合國力,進而讓使得國家處于弱勢,因此發展依舊是不可規避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能避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政策后續實施效率不高,就必須進行循環經濟的輔助,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循環經濟是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能達到理想目的的重要支撐。

三、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現狀

雖然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對于人類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發展的穩定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認知存在誤差、重視方向不對、實施策略效率不高的問題使得當前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實施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認知問題

由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口號倡導時間已經相對較長久,所以社會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知還是相對來說比較正確的,但是對于循環經濟的認知可能就會存在些許的偏差,而這種偏差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曲解循環經濟的核心價值,只注重于經濟點的發展問題,從而使得循環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初衷被違背,進而導致循環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效率不高。

(二)重視問題

雖然社會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政策的實施報以相當高的關注度以及重視度,但是由于職責的制度上的一種缺陷,或者可以說是由于社會各結構在這兩個政策的實施上的職責不明確,使得重視結果出現了問題,這也就導致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實施效率不僅會降低,也違背了概念提出的初衷。

(三)實施策略問題

實施策略的問題其實從某種上來說應該是由于相關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為企業是需要不斷的發展,擴大自身品牌在市場上的號召力以及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而這一切成為現實的前提就是要保證企業本身經濟的發展狀況,這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短視的企業會鉆制度的漏洞,進而提升企業的資本,而這也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四、改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現狀

為了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政策高效的實施,就必須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改善其在投入使用后所出現的問題,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加強社會的認知

正確的認知是保證相理念被恰當、高效的執行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解決由于認知誤差所造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問題,就必須加強社會全體對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的相關理論的了解,樹立一個正確、清晰的觀念,進而提高政策的實施效率,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二)加強社會的重視度

為了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處于一個良性的循環中,就必須加強社會的重視度,從而以社會的力量督促企業的政策實施效果以及實施質量,從而在企業實施相關政策時出現的問題能被及時的解決,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因該明確社會各群體的相關職責,進而提高政策的實施效率。

(三)高效的實施策略

為了能更效的獲得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實施的高效性,就必須采取科學、恰當、合理以及高效的實施策略,而這不僅需要使社會各個機構能明確自己在這兩個政策實施過程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樣也要健全相關的制度體系,使得不法人士無法鉆制度的漏洞,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人與自然發展不和諧的情況。五、展望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前景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的實施使得國家的污染排放量大幅度的下降,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能源的二次浪費,而隨著改善當前政策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后,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將會為人類社會的建設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十分優良的社會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以及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所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以及循環經濟的實施可以說是在極大程度的保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鍵點,而隨著相應的實施問題的解決,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將會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力量。

參考文獻:

篇(8)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便處于高速增長的狀態,而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以后,世界經濟在曲折變化中不斷的發展以尋求更穩定的發展道路,近些年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與自然環境的失衡問題是困擾著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在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嚴重的影響了社會整體并穩定的發展,因此為了調節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環境中的問題,以確保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最大化的實現,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維持環境穩定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因此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口號成為了當展的主流之一。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相關理論

為了能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位置,以及正確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實施,就必須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概念。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綜述

近些年來,雖然隨著科技以及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生活質量卻得到了下降,追其原因就是由于環境質量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致使空氣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加重,從而使得發展受到了制約,而這種區情況由來已久,為了解決環境問題,國際社會不斷的進行調整。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所以為了能穩定環境以及發展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瞬間得到了國際社會之間的關注,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漸成為了各國發展的核心以及關鍵,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在保證生態環境穩定以及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的前提下,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循環經濟的概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內環境下,經濟的發展一直是整個社會科技及工業發展的前提,但是由于過快的發展速度引發了一系列的潛在問題,而為了避免這些潛在問題影響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采取相應的經濟措施來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循環經濟的出現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所謂的循環經濟是為了使得資源高效利用化以及循環為核心,從而促進自然界資源的重復利用,促進價值的再增長過程。

(三)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戰略自提出以來便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重點關注,而事實證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使用價值十分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加強了生態文明的建設,從而促進了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循環經濟的基礎,而循環經濟是為了能更好的發展社會的關鍵,而循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得到更好的后備力量。從另一方面來說,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雖然可持續發展一直被公認為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人類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如果跟不上去就會嚴重的影響國家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削弱了本國的國際綜合國力,進而讓使得國家處于弱勢,因此發展依舊是不可規避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能避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政策后續實施效率不高,就必須進行循環經濟的輔助,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循環經濟是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能達到理想目的的重要支撐。

三、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現狀

雖然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對于人類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發展的穩定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認知存在誤差、重視方向不對、實施策略效率不高的問題使得當前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實施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認知問題

由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口號倡導時間已經相對較長久,所以社會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知還是相對來說比較正確的,但是對于循環經濟的認知可能就會存在些許的偏差,而這種偏差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曲解循環經濟的核心價值,只注重于經濟點的發展問題,從而使得循環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初衷被違背,進而導致循環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效率不高。

(二)重視問題

雖然社會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政策的實施報以相當高的關注度以及重視度,但是由于職責的制度上的一種缺陷,或者可以說是由于社會各結構在這兩個政策的實施上的職責不明確,使得重視結果出現了問題,這也就導致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實施效率不僅會降低,也違背了概念提出的初衷。

(三)實施策略問題

實施策略的問題其實從某種上來說應該是由于相關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為企業是需要不斷的發展,擴大自身品牌在市場上的號召力以及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而這一切成為現實的前提就是要保證企業本身經濟的發展狀況,這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短視的企業會鉆制度的漏洞,進而提升企業的資本,而這也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四、改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現狀

為了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政策高效的實施,就必須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改善其在投入使用后所出現的問題,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加強社會的認知

正確的認知是保證相理念被恰當、高效的執行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解決由于認知誤差所造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問題,就必須加強社會全體對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的相關理論的了解,樹立一個正確、清晰的觀念,進而提高政策的實施效率,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二)加強社會的重視度

為了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處于一個良性的循環中,就必須加強社會的重視度,從而以社會的力量督促企業的政策實施效果以及實施質量,從而在企業實施相關政策時出現的問題能被及時的解決,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因該明確社會各群體的相關職責,進而提高政策的實施效率。

(三)高效的實施策略

為了能更效的獲得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實施的高效性,就必須采取科學、恰當、合理以及高效的實施策略,而這不僅需要使社會各個機構能明確自己在這兩個政策實施過程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樣也要健全相關的制度體系,使得不法人士無法鉆制度的漏洞,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人與自然發展不和諧的情況。

五、展望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前景

篇(9)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43-01

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延伸到農業和農村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我國新世紀以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農業和農業經濟參與市場競爭重要舉措。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所受到的影響以及發展趨勢問題備受社會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我國農業領域基礎薄弱,農村經濟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就需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山東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山東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對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研究山東省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顯示意義。

1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分析

1.1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分析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是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領域一個重要的關鍵性概念,其直接影響到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途徑的選擇。但是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概念,眾多學者對這個概念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解和解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說法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容:首先,農業研究人員對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界定,他們對概念定義為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經營和戰略性的體現,能夠幫助農業生產者選擇科學品種,確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對策,對種植制度、耕作方式、輪做方式以及病蟲害防治策略進行確定,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降低成本支出,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保證農業生產和盈利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從環境研究學者的角度分析,將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定義為一種向著更大使用價值,資源更有效利用的農業,并保持農業和環境的平衡不斷向前發展,確保一定的生產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關于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定義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包含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由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制定發展目標的軟系統,這個系統應該注重整個社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不同領域研究學者就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定義分析發現,我們在認識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是曲折進行的,未來需要我們進一步強化研究。

1.2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分析

首先,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首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加快發展,這對對于發展國家來說尤為重要。發展過程中要保證通資源、環境和人口相協調,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社會發展;其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重復利用土地資源,在單位面積中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品質,滿足社會大眾的物質需求;再次,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通過轉變生產方式,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將發現農業和農村經濟與控制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系統結合起來;第四,農村人口數量得到控制,質量顯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長速率,提高人口質量,全面發展科技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農民;最后,農民經濟收入持續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適度,技術措施先進,結構合理,品種多樣化,品質優異,實現高產、穩產和低耗能,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2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2.1 發展生態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化現代農業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護農民群眾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積極鼓勵農民群眾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濕度規模經營;其次,強化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的聯系合作,注重保護農民群眾土地和財產收益。結合不用地區實際情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大對生態農牧業的產品質量認證,提高生態農牧業的經濟效益。

2.2 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

首先,實行點面相結合污染源防控措施,進一步加大農業環境執法力度,控制好鄉鎮企業三廢排放。農業生產中全面推行側撲配方施肥技術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禁止使用高度高殘留的農藥;其次,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注重種養結合,對土地進行科學治理,采取土地開發和復墾等措施,為農牧業發展和城鄉建設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樹造林工作,建設完善的農田防護體系,為農業生產創建良好的生態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組織,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大力培養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專業合作組織,采用企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將農民群眾集中起來生產經營,不斷解放農村勞動動力;其次,要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團性的協會和非正式組織,代表廣大農民群眾,表達群眾的訴求,提高農民群眾在社會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和引導,完善組織保障,要進一步公開組織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增強組織的自我約束能力;最后,緊急圍繞生態農牧業發展探索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將各個生產環節細化,帶領農民群眾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生態農牧產品的市場認可度。

參考文獻

[1] 王書洲. 關于我農村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J]. 新經濟. 2016(06)

[2] 張金鳳. 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 促進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J]. 吉林農業. 2016(11)

篇(10)

[中圖分類號] [TV-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2-0229-01

2013年10月24日全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發改委杜鷹同志提出:“推動完善各類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管理辦法,強化項目實施技術指導和事中事后監管。明晰農田水利設施產權,進一步調動農民和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健全管護機制,保障農田水利設施持續發揮效益。”因此,推動和發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上新臺階,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做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提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水平,為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任重而道遠。沒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不可能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這也是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特別重視的基本原因。

一、水利工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指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推動經濟發展時,要同時考慮對社會的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否有利。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社會現實。堅持“節約優先”“合理開發”“優化配置”的原則,不斷豐富和完善治水思路。全面協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水利工程建設工作的核心理念,協調好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統籌城鄉水利發展,統籌考慮水資源問題,統籌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不斷探索,不斷實踐,走現代水利之路。有了水利,才能擴大灌溉面積,同時配合增產措施,農業才可能大幅增產。這就要求我們要重新認識水利的意義和作用所在。

二、水利工程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和中央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戰略部署,總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經驗,深入分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面臨的新形勢,今后一個時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特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態勢,以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中心,維護區域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以改變粗放生產經營為關鍵,統一規劃,分類指導,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與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依靠科技進步,科學合理的保護和利用水資源, 突出重點,抓住本地區的重點問題,實現重點突破。同時,應統籌兼顧,點面結合,分步實施。規劃要根據區域自然條件狀況,掌握生態環境變化的規律,在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實事求是的確定相應的目標和采取的措施,應在經濟、技術上具有可行性。

三、水利工程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水利工程建設的現狀

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工程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農田水利投入不足,水利管護機制不健全等一些問題依然存在。

近年來,水利工程建設呈現出快速發展、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持續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農業水利建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的形勢對農業水利建設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概括來說就是要實現水利現代化,就是要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來指導農業水利,用現代設備、材料裝備農業水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水利,用現代經營管理方法來管理農業水利。

2.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策略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農業水利工程建設必須大力加強,積極發展。農業水利工程要想取得更好地發展,不只要解決思想認識、科學管理、資金投入等一系列問題,還必須解決很多技術問題。為此,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應重點研究節水、節能、節約投資的技術措施。在促進農業生產中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將農業水利工程科學技術提到新的高度。

2.1加大對水利規劃和前期工作的投入力度,按照“開工---推進----儲備---論證”的思路,多規劃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優化配置節約保護水資源、改善生態和水環境的項目,重點做好流域綜合規劃,包括生態建設、灌區節水改造、河道綜合治理、水源地和地下水保護等項目建設。

2.2水利工程建設,一是要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制定完善縣鄉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健全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制定“集中連片、整村推進”分年實施計劃方案。二是加快防洪除澇工程建設。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實施江湖堤達標工程。三是要解決人員工資及維修養護經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2.3統籌安排工程建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與農業最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須順應農業的發展趨勢作出相應的改革和調整,提高農業生產和減災能力。按照水源、渠系、田間工程統籌規劃、配套實施的方式,進一步促進農田水利建設。結合已建和在建的水源工程,加快建設一批灌區工程。繼續積極推進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前期工作,著力增強區域水資源調控和防洪抗旱排澇能力,保障農業用水需求。

2.4大力推廣節水灌溉,保護水土資源。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普及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減少灌溉用水量和污染排放量,緩解資源環境約束。嚴格限制水資源過度開發及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擴大灌溉面積和新上高耗水項目。繼續加強重點區域生態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促進休養修復部分耕地。

參考文獻

上一篇: 變電站網絡安全監測 下一篇: 海綿城市的含義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综合 | 欧美啊v手机在线观看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