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0:18: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遵守稅法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所謂合理避稅,就是企業根據政府的稅收政策導向,通過交易活動和經營結構的安排,對納稅方案進行優化選擇,從而減輕納稅負擔,取得合法的稅收利益的活動。合理避稅與逃稅、偷稅不同,它不會對法律造成踐踏、違背,其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尊重法律、遵守稅法為前提而進行的。合理避稅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就是合法性,這也是合理避稅區別于偷稅、漏稅、逃稅的主要特點,合理避稅只是利用現行稅法制度中的不完善的地方,合理地運用納稅籌劃工具減少企業經營過程中的賦稅負擔,實現企業稅后的利潤最大化;其次是籌劃性,我國現行的稅法制度使得企業的納稅義務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是企業有可能在稅前做好籌劃;第三,目的性,企業實施合理避稅,通過低稅收、稅負成本取得滯延納稅時間或者高資本回收率達到稅收支付的節約,為企業節約資金;第四,風險性,企業的合理避稅具有一定的風險,因為目前市場經濟環境、國家經濟政策經常變化,今天的優勢有可能就是明天的風險,這些不確定因素導致了企業合理避稅過程中風險的存在,而且稅收籌劃的時間越長,風險越大。
一、合理避稅對企業的重要意義
企業的合理避稅一般分為順法意識避稅和逆法意識避稅,順法意識避稅指企業的避稅活動所產生的結果符合法律意識,而逆法意識避稅指的是企業的避稅活動所產生的后果違背了稅法意圖,一般是企業利用稅法制度的漏洞,來減輕或者解除稅負安排,從本質上來講,這是一種稅收的規避行為。目前,兩種避稅行為都在企業中被廣泛地采用,因為其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首先,合理避稅可以為企業節約資金。贏得稅后利潤的最大化,為企業節約資金是企業實行合理避稅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因此一般的合理避稅活動都能使企業在按法律規定實行納稅義務的前提下為企業節約資金,從而使企業有更多的活動資金來完成生產經營等活動;其次,合理避稅為企業帶來一些機遇。如果企業的稅收籌劃工作做得好,在選擇財務規劃的時候能夠充分預測到將來的風險、發展前景等因素,就可以通過合理避稅活動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機遇,促進企業的發展;第三,合理避稅有利于國家經濟政策的實施。合理的避稅活動都是在國家稅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是充分利用國家特殊經濟政策的結果,因此合理的避稅也是擁護國家經濟政策的表現,有利于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實現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
二、企業合理避稅的現狀
目前,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及國家經濟政策的執行為企業進行合理避稅帶來了可能性,但是由于現在專家對合理避稅還比較缺乏研究,而企業也缺少成功的范例,所以在實施合理避稅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不足不僅使企業很難實現節約資金的目的,而且會為企業的發展帶來風險,對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危害。因此,企業應該對目前合理避稅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引起重視。
1、缺乏專業的指導
合理避稅需要對當前國家的整個經濟形勢有足夠的了解,對現行的稅收政策有充分的研究,對市場風險有足夠的估計,只有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做到位,制定出來的避稅方案才能既不違背國家稅法,又能達到節稅目的,同時還能促進企業發展。但是,現在大部分企業制定避稅計劃的時候都比較缺乏專業的指導和依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就算能達到節稅目的,還是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為企業的后期發展埋下隱患。
2、合理避稅受到企業財務水平的限制
合理避稅的稅務籌劃是一種高水平、高層次的財務管理活動,是企業事先的安排和籌劃。但是目前很多企業制定出來的避稅方案水平比較低,有的是不能充分實現企業稅后的利潤最大化,有的多未來風險估計不足,而有的則對相關行為控制不到位,是合理的避稅衍變為違法的偷稅、漏水、逃稅等,使企業的名聲大受損失。
3、合理避稅對未來風險估計不足
企業在實行避稅活動的時候總是伴隨著一定的風險的,只是這些風險有的比較明顯,而有的是潛伏在企業未來發展的道路上。目前,企業的財務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避稅計劃主要是從節稅的目的出發,只考慮眼前利益,很少考慮避稅行為帶來的潛在風險,非常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而有的企業,雖然意識到了避稅行為中潛在著的風險,但是因為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等原因,而不能估計出風險的危害性,這也是非常不利于企業發展的。
三、企業合理避稅有效方式
企業的避稅需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國家的經濟政策、市場的經濟現狀等,這些因素都將對企業的避稅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企業在選擇合理避稅方式的時候,可以以這些因素作為參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1、稅前進行充分研究
影響企業避稅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企業在籌劃避稅方案的時候應該對各種影響避稅的因素進行充分的研究。如對市場的經濟情況的研究,可以作為企業選擇避稅方案的參考;對國家稅法進行充分研究,可以避免企業錯把合理避稅變為違規的逃稅、漏稅等;對自身實際情況的詳細分析,對比各種方法的優劣,從風險估計、節稅效果、與國家稅法的意識是否違背等方面來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使選擇出來的避稅方案能夠幫助企業達到避稅的目標。
2、企業合理避稅的基本方法
目前,企業合理避稅的方法比較多,如固定資產折舊法避稅、材料計算避稅、投資方案避稅、籌資方案避稅等,這些方法各有優劣,而且這些方法下面還有一些具體的不同操作方式。企業可以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來選擇合理的避稅方法。1.可以選擇投資的方法,如企業在擴大規模時,可以采用最佳方式創立新企業,從而達到企業減輕稅負的目標;2.是選擇企業的類型,因為國家對一些特別的企業會有稅收優惠政策,比如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有15%的稅收優惠。
關鍵詞 :企業會計制度;稅法差異;稅務風險
一、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差異性
(一)原則上的差異
企業會計與稅法在原則上的差異分為四種,分別是:權利與責任發生制的差異;重要性原則上的差異;謹慎性上的差異和輕視形式的差異。其中,權利與責任發生制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的時候,要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盡管如此,會計估算時仍然會由于權責制的大量會計估計,造成稅法上的不承認現象;在重要性原則上,會計是根據經濟業務所得利益來制定相應的會計程序,由于稅法并不承認這一原則,使得二者在此差異性頗大;謹慎性上的原則,會計制度在面臨企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時,給予適當的預計和估算,對一些風險可以進行風險準備,但稅法并不支持這一行為;輕視性原則,它的主要表現在重視實質而忽略形式,在企業的融資上,會計制度主要是交易與業務的實質進行,前提是有法律制度作為依靠,稅法對其的否定主要是將其制度的形式分開對待,分別繳納各項稅用。
(二)項目規定差異
項目規定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收入差異,由于會計與稅法在原則上的差異,使得二者在收入和成本的項目上產生差別。會計制度在企業的規劃中規定,收入指的是企業在生產商品、銷售商品和對資產使用權的讓渡上所獲得的經濟總收入,除去企業商品在生產時所消耗的勞務費用、商品在銷售時所付出的流程費用。稅法對于企業的收入情況則是區別對待,基于稅法政策的不同,對企業不同的應稅收入進行簡單的劃分,所產生的應繳稅收超出了會計制度估算。其二是成本費用上的差異,企業成本上的費用主要是指企業在生產與銷售產品時,扣除生產的費用,最后所得的經濟利潤。而稅法中所明確的成本主要指企業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所申報的產品銷售和生產商品,以及資產轉讓的成本等,這超出了與企業預算的成本。
二、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協調
(一)嚴格執行會計制度的規章程序
在會計制度的估算中,由于估算過多或者其他的風險因素,導致會計要素背離了實際的預算,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擅自調整會計的估算,會對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企業對于稅收的繳納原因也不甚了解。所以嚴格執行會計制度的規章程序,在稅收預算發生變化時,能夠針對估算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最終企業可以通過會計的要素對此有章可循。年終納稅調整是解決會計制度在進行估算時,稅法與其產生差異進而縮小差異的有效方法,但前提是嚴格遵守了相關的規章制度。
(二)處理方法的選擇
會計與稅法之間的協調,關鍵要注意兩點。一是嚴格按照規定中的依據進行操作。會計與稅法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是企業生產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采取適當的措施減少差異,使二者相互協調是企業更好發展的重要保障。二是備選方案的合理攤銷。企業開辦費的攤銷是有期限的。企業可以進行一次性攤銷,也可以與稅法進行協調,增加備選方案,與稅法規定相一致,小型的企業可以以企業自身發展的情況對此做出選擇。
三、企業稅務風險防范措施
(一)依法納稅理念的樹立
眾所周知,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依照法律和規定,依法進行收稅,稅收是國家滿足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這是任何社會形態都無法避免的問題。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繳納相關的稅務,依法納稅觀念的樹立,能從根本上降低企業的稅務風險。首先,企業要進行相關的統籌,會計制度在這過程中起到輔作用,幫助企業理清納稅的內容;其次在規劃上,企業要聯合各部門進行明確的規劃,使納稅的過程規范化,減少納稅預算失誤;最后,在納稅的管理上,要嚴格進行,相關人員明確自身職責,對稅收的統籌進行規范化的操作,使企業的稅收得到合理性與合法性的審核,減少稅務風險。
(二)調整納稅和核算規范
調整好納稅是企業進行依法納稅的首要前提,核算不規范的現象使得企業要面臨稅務上的風險,納稅調整是以稅收法規為前提,對企業的利潤所的所進行的調整,當會計制度于稅法不協調或者不一致的時候,理應以會計制度為前提,進行相關的核算,在繳納稅務的時候再進行調整。會計制度與稅法之間的差異性在不斷增加時,企業應在申請納稅報表時,進行嚴格的納稅調整,假如企業在進行納稅的申報時,忽視了納稅的調整,導致少繳納稅款的現象,稅務機關將會對此進行相應的懲罰。
(三)完善內部控制,把握差異性
在內部控制上,企業要合理進行完善,一方面要提高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各部門相互聯系且相互監督;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企業員工的風險意識。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要求企業在進行傳統的財務監督體系的同時,引用科學先進的現代化管理知識,建立一個操作嚴謹、控制嚴密的企業內部財務信息組織系統,這樣,能從根本上杜絕稅務風險的隱患。
(四)加強企業部門、企業與稅務機關之間的溝通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技術的投入,科學技術以其強大的影響力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企業的發展中,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溝通渠道至關重要。為了防范稅務的風險,對內,企業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尤其是會計部門,在財務上出現賬單不清或者財務不明的情況,要聯合對賬,檢查財務的去向,在申請稅收報表前及時解決相關的問題,避免企業因此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及時了解有關稅務的最新情況。及時了解稅務機關的最新最全面的稅收法規,有利于企業據此合理調整應繳納的稅收,加強企業與稅收機關之間的聯系,爭取準確得理解稅收的具體內容和規范,盡可能的與稅收機關的制度相一致。尤其是企業在重大事項的投資和決策上,對于不能夠完全理解的稅務問題及時向稅務機關咨詢了解,采納稅務機關給出的合理建議,最后確保企業能夠誠信并依法進行稅務的繳納,維護企業自身合法的權益,有效防范稅務風險,使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結束語
企業若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在面對體制化的改革和挑戰機遇時,應牢牢抓住,創新企業的發展模式,依據企業自身的發展狀況,做出一系列合理的舉措改善會計制度與稅法之間的差異性,使其二者協調發展,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和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一、稅法教學的重要性
稅法教學的重要性是由稅法的重要性和市場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決定的。稅法是國家制定的用以調整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征納稅方面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稅法與稅收密不可分。稅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以后,便成為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準則。稅收活動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與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從政府管理的角度看,稅收是國家實施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需要通過制定和實施具體的稅收政策,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和經濟運行,以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一個企業的管理活動,無外乎是戰略管理、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等方面。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以最小的耗費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而納稅本身是企業的一項必要支付,如何用好、用準、用足稅收政策,便成為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公民個人的角度看,隨著收入渠道的多樣化和收入總量的增加,納稅日益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何做到依法納稅、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愈發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高等院校經濟學類、管理學類和法學類各本科專業普遍開設稅法課程,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稅法教學,使各專業學生掌握一定的稅收法律知識,這樣,既可以為財稅部門培養稅收專門人才,也可以為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培養納稅管理人才,滿足政府管理和企業管理對人才的需求。
二、教學內容應突出稅收特色,重在應用
教學內容是為培養目標服務的。目前本科階段的教育是本著“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原則,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稅法教學應順應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而展開。目前,法學教育界對財稅法教學內容的研究比較多。在稅法教學上,討論的焦點是“法”多一點,還是“稅”多一點。但筆者認為,稅法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稅收學不是稅法。稅收學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稅收的基本理論問題。稅收學的內容一般包括:稅收的本質,稅收的存在形式,稅收職能與原則,稅收水平,稅收負擔,稅收與資源配置、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稅收結構等,闡述稅收分配的基本理論,揭示稅收發展規律。稅法是稅收征納雙方的行為規范,解決的是實際操作問題。但是兩者也有聯系,講授稅法必然涉及到稅收,所以要把握好兩者的“度”,對于本科階段學生,主要應以實務為主,理論為輔。
2.稅法教學應突出稅收特色。從法學的角度看,稅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與納稅人在征納稅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稅法教學應從權利主體的權利義務上展開,對于稅款的計算問題可以一帶而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稅法”后面冠以“學”字,使稅法變成稅法學,似乎就注重了法學色彩而淡化了稅收特色。實際上,稅法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從稅收實體法上看,每個稅種都要涉及到納稅人、征稅對象、計稅依據、稅率、稅款計算、納稅環節、減免稅、納稅期限、納稅地點等實體要素,其核心問題是解決稅款的計算與征收問題。國家要從納稅人那里取得多少收入,納稅人應保留多少收入,需要稅收實體法予以明確。從稅收程序法上看,主要是解決稅務管理、納稅程序、法律責任、稅收救濟等問題,所有這些,必然涉及到數量關系問題。如果拋開數量關系,一味講究法學色彩或理論意義,稅法教學將不能適應實務工作的需要。
3.稅法教學應重在應用。本科階段的教育應把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應用型人才,縮短學校教育與實際工作的距離。稅法本身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課程,如果只注重法學原理而忽視其實踐性和應用性,則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因為市場需要的并非都是理論家,而是眾多業務上的能手。無論是財稅部門、企業單位、稅務中介組織,還是司法部門、律師行業,需要的大都是精通稅收業務的應用型人才。所以,對稅法教學內容的安排,包括案例分析的選擇,不能忽視實際操作問題。因此,稅法教學內容應該包括稅法基本理論、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理論教學,更要重視業務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方法應以法規講解為主,并與案例分析有效結合
講課關鍵在于“講”,“講”的基本形式包括講解、講述和教學講演。講解是以解釋、剖析的形式傳授知識,講述是以敘述的形式講授知識,教學講演是以演說的形式講授知識。
1.稅法教學應以講解為主,講述為輔,講解立法背景、立法意圖和實際操作問題。講好稅法課,需要教師具備法學、稅收、會計等相關知識,否則,會出現照本宣科、宣讀法條的現象,或者漫無邊際地講些所謂理論性的知識,致使學生似懂非懂,逐漸失去了對稅法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應精選講授內容,選擇那些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重要的內容進行講解,如稅法基本理論、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以及稅收征管法等內容。對于其他稅種,學生可以憑借已掌握的稅法原理進行自學。
2.稅法教學應采取以法規講解為主、法規講解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有些法學教育者提出,稅法教學應先提出典型案例,然后進行法學理論分析,對照講解稅法條文;典型案例的選擇要注重稅法與司法的聯系,突出案例分析的法學意味和過程的邏輯性,不要只注重稅款的計算問題。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完全適合稅法教學,尤其是本科層次的稅法教學。從法系上看,我國的法律體系屬于大陸法系(也稱成文法系),與法國、德國等國家相類似。各項法律以成文法為主要形式,法律結構比較完整,內容比較嚴謹,條款比較原則。不同于以英國、美國等國家為代表的普通法系(亦稱判例法系),法律條文只提供了一個法定架構,其具體內容以大量的法院判例作為補充。這就決定了稅法教學不宜采取以案例教學為主的方法,只能采取以法規講解為主、案例分析為輔,講解與案例相結合的方法。在講授稅法條文時,可從立法精神講起,講解稅法的內在規定性和應用問題。然后,通過適當的案例分析,進一步理解和應用稅法條文,增強實際操作的能力。如果不先講稅法的基本規定,直接以案例開篇導入教學過程,難以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稅法內容。就像在講授數學時,如果教師不先講定理和計算公式而直接講授計算題的話,學生很難聽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在稅法案例的選擇上應貼近實際,突出稅收業務特色,以培養學生稅收業務能力。
四、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儲備是開展稅法教學的基礎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有效開展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備。
1.稅法教師應具備相應的知識和能力。稅法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性、專業性較強的部門法,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法學知識。稅收是分配范疇,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項政策的頒布和實施,都體現著國家在一定時期的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經濟學和稅收學等方面的知識。稅收產生于納稅人經濟行為及其結果,需要教師熟悉各行各業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特點,了解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常識。稅收與會計密切相關,企業應納稅款的計算離不開會計所提供的資料,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會計知識。稅收的征收與繳納是一項政策性、業務性較強的工作,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政策水平和較強的業務能力。否則,稅法教學只能停留在稅法條文簡單解釋的低水平狀態,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稅法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有必要進行進修、深造和社會實踐,擴大知識面,提高學術水平和業務能力,以適應稅法教學的需要。
2.學生應具備學習稅法的基礎。稅法課程與法學、稅收學、經濟學、會計學等課程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稅法課程應在學生已經修完上述課程之后開設。否則,勢必會造成教師不知從何處教起、學生總是處于一知半解的困惑狀態。尤其是會計課程沒有開設,學生不懂什么是資產折舊或攤銷,不懂收入、費用的確認與計量,就無法深入學習企業所得稅相關法規。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會計知識,學不懂稅法,也使得有些教師不愿講授稅法課程或者只講解稅法原理而避開稅款計算問題,直接影響了稅法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7-0152-01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經濟體的統稱。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為1 527.84萬戶,其中小微企業1 169.87萬戶,占企業總數76.57%,可見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小微企業是我國稅收的重要貢獻者,但近年來小微企業的納稅風險問題日益突出。納稅風險是企業的涉稅行為因未能正確有效遵守稅收法規而導致企業未來利益可能帶來的損失,具體表現為企業涉稅行為影響納稅準確性的不確定因素,結果就是企業多交了稅或者少交了稅。在小微企業中,納稅風險多數因少交稅而加大了企業損失。
一、小微企業納稅風險現狀
(一)納稅意識淡薄
小微企業資本少,經營規模有限,法人納稅意識淡薄,普遍偏好通過偷稅來減輕稅負、節約資金。目前,小微企業財務人員普遍具有“公司是我家,老板就是家長”的傳統觀念,在法人的授意與指使下,財務人員普遍采取偽造、變造記賬憑證,隱匿、擅自銷毀賬簿,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進行虛假納稅申報等偷稅手段來配合法人達到少交稅或不交稅的目的。
(二)對稅法及稅收政策把握不準
在小微企業日常經營過程中,很多財務人員主觀上并沒有偷稅的意愿,卻因為自身對相關稅法及稅收政策內容把握不準,不能及時跟進調整自己的涉稅業務,導致企業合法納稅行為變成違法,加大納稅風險。
(三)職業勝任能力不足
多數小微企業不設置專職財務人員,或即便設置,其業務水平也普遍較低,且絕大多數財務人員未受過系統化專業培訓,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不足,工作僅限于做賬、編制報表、報稅的簡易模式,不具備財務核算能力,不能參與經營過程,實現計劃、監督、控制職能。因此,造成補繳稅款與罰款金額往往超過正常納稅水平,納稅成本加大、風險增加。
(四)小微企業內部控制缺位
當前,小微企業內控不健全,沒有貫穿企業各部門、例行到各業務領域、操作環節。現多數小微企業財務部門崗位設置權責不明,一人實現會計、出納、審核等多項職能,一人完成材料采購、保管、領用全過程。在經營管理上高度重視產品生產與營銷,忽略財務上納稅風險防范,內部審計制度缺失,導致納稅風險防控能力薄弱。
二、小微企業納稅風險的原因
(一)曲解納稅義務
小微企業財務人員普遍通過賬務處理配合法人調整納稅,主觀上認為納稅義務由賬務處理產生,與企業經營過程無關。從稅收法律關系視角思考,稅收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與消滅由稅收法律事實決定。可見,企業納稅義務由企業經營過程的法律事實決定,財務人員的職責、作用是根據納稅義務發生事實正確核算、報繳稅款。賬務處理調整納稅無法改變納稅義務,反而會加大納稅風險,造成企業偷稅。
(二)稅法與稅收政策難于掌握
目前,我國現有的稅收法律、法規政出多門,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繁多,企業要應對國、地稅兩套征納系統,又因為對同一方面的要求在國、地稅規定標準不同,導致納稅人很難正確劃分業務類型、選擇正確計稅方法。加之,稅法多處界定不明確,導致財務人員很難準確理解把握,造成依據失真的會計信息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不準、稅率選擇不當、使得稅款計算錯誤。現階段,我國不具備推進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的政策體系,大多數稅收優惠政策為法規中零散列示條款,形式為通知或補充規定。多數政策是為適應經濟發展制定的臨時規定,調整頻繁,缺乏規范性、系統性、穩定性,透明度低,導致小微企業財務人員對國家及地方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不能及時、全面、準確掌握,不能有效運用到實際中。
(三)會計制度與所得稅稅法間存在差異
由于會計制度與稅法間的差異,在小微企業經常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小微企業財務人員為彌補資金短缺,在實操中普遍不按照相應會計制度要求進行賬務處理,人為調節利潤實現時間,拖延納稅。如在賬務處理時隨意計提準備金,通過調低會計利潤減少預繳所得稅,匯算清繳時,據以不符合資產損失確認條件進行納稅調增申報。依稅法規定,企業繳納年度所得稅總額不變,一旦改變預繳時間,同樣要繳納滯納金。二是為避稅、減少工作量,小微企業財務人員普遍不計提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因此,導致虛增企業利潤與資產。如大量應收賬款長期掛賬,無法真實反映企業資產質量,導致利潤超額分配。即便計提折舊,在計提折舊時,小微企業財務人員大多按照稅法規定的最低折舊年限進行折舊以避免納稅調整,這樣操作不免會喪失納稅籌劃帶來的利益。
(四)小微企業財務制度建設缺失
小微企業內控中財務制度建設缺失是引起納稅風險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賬務處理改變不了納稅,靠財務人員調賬進行納稅籌劃,失敗風險較大。財務人員脫離企業經營過程管理,對經營環節沒有明確的制度建設,無法從納稅義務產生的根源上做到節稅。財務人員有必要針對稅法中的爭議性問題,依據相應的制度建設參與到經營過程管理,做到納稅籌劃節稅。
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的稅收制度也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稅務會計從會計學中獨立出來并形成一門新興的學科。稅務會計工作對企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企業也因稅務會計工作的開展取得豐厚的經濟效益。這篇文章我們將圍繞稅務會計的涵義、稅務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和稅收會計為企業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展開積極地討論。
一、稅務會計的涵義
稅務會計是指以納稅人作為會計的主體,以貨幣為其基本計量形式,以我國的現行稅收法為其基本依據,采用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納稅人進行監督的管理活動。稅務會計是從企業會計中獨立出來的一個特殊領域,是稅務和會計相結合并組成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與財務會計的不同之處是:它所實現的目標是調節經濟并充分保障國家稅收的實現;和計稅相關聯的經濟項目作為其核算和監督的對象;其核算的主要依據是國家稅法;收付實現制原則為其核算的主要原則。
二、稅務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稅務會計工作對企業的經濟管理有著極為的重要性,它能夠有效地確保企業稅務活動服從相關的規定進行,也能夠有效地監督企業每筆貨幣資金的運用情況。企業的稅務會計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具體體現為:第一,在企業的稅務籌劃方面的作用。稅務籌劃資金的多少與企業經濟的效益直接掛鉤。籌集資金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不能違背稅法,同時還要結合公司的經營特征進行籌劃資金。在企業的稅收籌劃別要注意的是:要在法律的范圍內并且符合稅法的前提下進行,偷稅、騙稅、漏稅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工作人員的經驗積累,按照利于納稅來籌劃稅收。第二,企業的稅務會計工作能夠更好的監督企業的運行。企業稅務會計要避免因不熟悉稅法致使沒有履行納稅的義務或者是多繳納稅金受到的不必要的損失。稅務會計要通過有效地監督手段,來保障企業正確的履行納稅的義務。第三,企業稅務會計能夠調節資金的使用情況。資金對企業的生死存亡和是否能夠更快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企業可以根據在一定的時間段和一些項目的需求,來具體的分配資金的使用情況。使資金得到科學合理的分配,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稅務會計為企業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
由于企業的稅收會計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上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結合公司的自身特點和所面臨的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利用稅收會計為企業增加經濟收入。
(一)使稅務的核算體系進一步的完善
我國的稅收體制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而不斷地完善。創建完善合理的稅務會計的核算體系,有利于稅收制度更好的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會計核算在遵守會計準則的基礎之上,其核算體系還應該和會計準則相一致。企業設置會計科目和總分類賬時,要與自身涉及到的稅種相一致。例如:在使用用友財務軟件核算總額時,要在稅務會計中增加一個總賬模塊,在核算時把涉及到的每一筆業務都在總賬的表單中標注清楚。這樣就能清晰地放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從而建立一個完善的會計核算體系。
(二)加強對企業的有效管理,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第一,用減少成本的方式來實現收入的增加。減小成本要依靠科學合理的稅務籌劃來達到目標,只有在高效率的管理和籌劃中,以遵守法律、依據稅法的情況下,減少稅收的成本,才能增加稅收的最大化利益,從而使企業在競爭市場上更強大。第二,要保證納稅人在履行義務的同時享受相應的權益。稅務會計師要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并且不違背稅法規定的情況下,幫助納稅人處理好相關的納稅事件。在符合依法納稅的前提下,做好稅收籌劃工作,并在合理的情況下較少稅收。監督企業的稅收行為。第三,提高企業納稅人的自覺性。國家法律法規中有依法納稅的明確規定。國家公民都應該自覺地履行納稅義務,不然將會受到嚴格的處罰。納稅人應該把納稅視為具有榮耀的事情,自覺地履行。稅務會計師應該熟練地掌握稅法的有關規定,并確保公司的及時繳稅。
(三)公司應該加強對會計稅務師的培訓力度
稅務會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從業人員能夠熟練地掌握會計和稅法的相關知識,由此看來稅務會計工作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企業能夠實現最大化的經濟效益離不開稅務會計師辛勤工作。假如說保障企業生產經營的順利實施是稅務會計工作的主要目標,則稅務會計師的工作能力的好壞將決定企業發展經營的好壞。由此看來,稅務會計師對企業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企業應該對稅務會計師的培訓業務提供大力的支持,國家也應該制定相應的稅務會計從業準則來調整稅務會計師的工作。稅務會計工作人員要經過嚴格的理論和實務培訓,取得相應的證書后才能上崗從業,同時每年要繼續教育和年檢考核。目前我國的相應措施正在逐步完善。
四、總結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稅務制度也在逐步的完善。稅務會計逐步從會計學中分離出來,并成立自己的體系。稅務會計是稅務和會計的一門交叉學科。在企業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稅務會計從業人員的培訓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只有人才大軍有了保障,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就有了保障。
參考文獻:
[1]郝轉權.當代公司管理制度下稅務與財務的會計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01)
企業稅務的籌劃和管理是管理企業過程中重要的內容,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以合理、合法的避稅行為降低稅收成本,從而實現稅收成本的最小化、企業利益的最大化。企業合理、合法的避稅,并非是使用違法的偷稅、漏稅行為,這是國家稅收政策上允許的。而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間的競爭也逐漸明顯、激烈,所以,進行合理的稅務籌劃和管理時必要的[1]。
一、稅務籌劃的意義
合理的進行稅務籌劃,充分的了解并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在投資有限情況下,降低稅務負擔,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進而有效的增加企業的收益,提高企業的行業競爭力。
首先,在進行投資前實行合理且細致的稅務籌劃,可以有效的保證企業正確的投資方向,從而使得企業可以良性的運營。
其次,財務進行有效的稅務籌劃,使得企業在納稅的過程中,減少納稅額,從而彌補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的虧損資金,形成一個盈虧互抵的優勢,最終達到企業資金調度靈活運用的目的。
最后,合理的稅務籌劃可以規范企業的財務行為,從而帶動企業投資行為的合法化和合理化,以及財務部門有序且健康的活動,達到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的目的。另外,企業納稅也是必須遵守稅收法律和法規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市場經濟有序進行的保障。企業只有進行合理投資,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2]。
二、稅務籌劃的實施方法
首先,要想做好稅收籌劃工作,就要在遵循守法知法的大方向上,吃透稅法,并合理的運用稅法,做到知法、守法、合理用法,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財務分析和投資方向分析,從而實現企業稅收的最低化,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加強企業的競爭力。
其次,要將稅務籌劃和經濟合同銜接起來。在進行合同的制定時,雙方都會注重合同的形式,著重注意法律文書的表達,從而避免因合同引起的糾紛,但是雙方卻忽略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稅收和合同的關系,由于合同原因多繳稅款或者墊付的問題時常出現,這個問題相關企業當加以注意。
最后,就是要考慮好稅務處理和會計核算之間的差別,這也是實現企業的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方式。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的規定與稅法之間有很大差別,企業是以會計核算的報表為基礎,但是稅法則是根據定期做好的會計報表的稅務調整進行工作的。在進行會計核算之前,要充分的考慮到其中的利弊方面,從而選擇利于企業利益的核算方式。
稅務籌劃在考慮整體稅務負擔額同時,還要著重考慮到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發展,及時繳納稅收絕對額增加,但從資本回收率的增長方面長遠考慮還是可取的。
三、企業稅務管理的意義
(一)企業稅務管理可降低企業稅收成本
為了更好的提高企業的運營利潤,必須重視起對企業稅務的管理,納稅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進行規避較高的稅收,降低企業稅收成本。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納稅負擔也在不斷加重,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企業集團,稅收成本特別高,要想更好的降低且節約稅收成本,就要更合理的進行稅務管理。
(二)提高企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配置
通過有效的稅務管理,可以更好的根據國家稅收優惠和鼓勵政策以及稅率差異,進行科學合理的籌資和投資。并且企業在技術改造和投資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優惠政策,使得企業的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產品結構也得到了合理的調整,最終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要求企業提高稅收管理水平
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快,經濟實體間的經營發展模式也在不斷地轉換著,這就給稅務的管理加大了一定的難度,所以就必須去積極的改革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這也在要求企業必須加強稅務管理,同時落實稅法規定的內容,最終達到最大化避稅的目的[3]。
四、關于加強企業稅務管理的建議
(一)自覺堅持稅法規定的內容
企業在進行納稅的過程中,要充分的了解稅法的規定,并要嚴格遵循稅法規定的內容,同時還要自覺的維護稅法,不能出現故意的疏忽或者遺漏現象,一定要認識到企業稅務管理在企業運營中的重要性,杜絕不正當避稅、逃稅和偷稅的現象出現。
(二)配備專業人員進行管理,設定專業的稅務機構
企業可以通過進行設置稅務管理機構,并且配備好業務水平較高且專業素質較高的人員進行管理,積極的研究國家頒發的各項稅收和法律政策,將稅收優惠的政策真正的應用到企業的生產活動中去,從而進行統一管理,統一籌劃,盡可能的降低企業的納稅資金,并且最大程度上的進行避稅。
(三)做好相關的協調和預測工作
在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室,由于所經營的內容不同,征稅對象和納稅人也是不同的,那么所使用的稅收政策和稅收法律也是不同的,所以,必須在進行納稅行為前,和相關的經營活動的部門進行相應的協調,并且合理的安排好各項事宜,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實施優化避稅方案。如果在企業進行經濟活動內容之后再考慮減稅,就會直接的導致逃稅和偷稅的行為,這是法律所明令禁止的行為。
(四)通過社會上的稅務機構爭取幫助
由于很多的企業并沒有專門的機構去實行避稅,也沒有專業的人員去負責這項任務,這時,社會上的中介機構就起到了推動作用。現階段,社會上有很多這類性質的機構,比如稅務師事務所和會計事務所等等,企業可以聘請這些專業的機構進行稅務方面的咨詢或者管理,從而達到提升稅務管理水平的目的。并且,企業也要與相關的稅務部門協調好關系,在稅務部門得到相應的幫助和指導,從而最大程度的得到稅收優惠。
雖然,在企業的會計管理工作中,并沒有對企業的財務會計原則進行明確定義,但是在企業的計量準則中卻對確認計量原則進行了說明。總則中規定,企業財務會計的計量、確認以及報告要建立在企業會計權責發生的基礎上,并且,在對企業財務會計計量進行確認時,采用歷史成本的方式對企業財務會計的確認計量進行分析和歸納。當前,在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工作中,多以此為原則。
(二)稅務會計
稅務會計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學科,它既需要對會計學中的方法和理論進行有效運用,有需要嚴格遵守國家稅收法規,并在此前提下,對企業的稅款的形成、變動情況進行系統而全面的計算,確保企業稅款的及時合法繳納,以避免出現違法違章問題,對企業正常經營和發展造成影響。稅務會計,就是以稅法為準則的前提下,對企業稅務會計確認計量進行確認、報告、總結以及歸納。
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對比分析
(一)相關性原則對比
相關性原則應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約束和規定,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僅要具有準確性和真實性,還要與企業財務管理報告以及企業的經濟決策和經濟活動相關聯。通過這種方式,當企業的會計管理人員對企業會計工作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就能夠直接通過財務報告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情況進行詳細了解,進而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做出合理預測和正確決策,進而確保整個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也就是說,在財務會計管理工作中,相關性原則對企業財會會計確認計量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以及其是否滿足企業會計核算需求具有較高要求。與財務會計相關性原則不同,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企業在財務管理中都企業財務支出進行扣除時,要求所扣除的支出要與企業收入有直接關系,而不要求其與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的決策和管理相關。并且,在稅法中相關法規中規定,與企業收入直接相關的支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要求其支出要與企業的實際經濟利益相關,比如企業的產品生產成本等。另一方面,指的是企業因為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大經濟效益的支出,比如企業投資支出、廣告支出等。基于以上特點,在對企業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計量進行確認的過程中,就要對二者進行慎重對待,以求確保確認計量的高效性和精確性,避免對企業經營和管理的正常進行造成影響。
(二)權責發生制原則對比
企業財務會計的進行主要依靠企業會計準則,而在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企業財務會計的確認、報告和計量要在以權責發生制原則為參考的基礎上進行,以確保其會計工作的有效性。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在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中就存在以下特點:首先,在對企業收入進行確認的過程中,所有的收入都要當期確認,而這些收入中,詳細包括了企業已經發生的或者是已經實現的收入,這些收入的確認都需要在當期進行。其次,如果在當期無法進行確認或者是已經錯過當期確認就不能夠在當期進行確認,要統一列入非當期費用和收入款項中。而在稅法中規定,企業所要繳納的所得稅的確認也要在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進行確認。但是,相對于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而言,企業稅務會計所要參考的權責發生制多是不完全的,如果單純的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對企業稅務會計計量進行確認,很容易出現失誤,進而對企業經營和管理的正常進行造成影響,甚至,還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出現違法違章操作,為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隱患。因此,在企業稅務會計確認計量過程中,在特殊的情況下,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收入和支出情況,對企業所得稅的納稅額進行詳細計算,并確保其計算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避免問題出現。
(三)重要性原則和法定性原則對比
重要性原則,指的是企業要在對自身業務的規模大小和業務本質進行詳細調查和了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對企業會計管理中的會計程序以及確認計量方法進行選擇。并且,在對會計程序和方法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還要對其選擇所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進行判斷,進而慎重選擇。在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的工作中,要求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要能夠充分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管理狀況和現金流量情況,并且,通過財務管理狀況和現金流量情況還要能夠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果、經濟決策以及經濟效益等進行充分體現,進而確保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工作的順利進行。而在企業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工作中,則要求一切管理活動都要在充分滿足稅法規定的基礎上進行,而不重視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狀況,也不考慮企業業務規模的大小和性質。更為重要的是,在企業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工作中,并不承認企業財務會計的重要性原則,而至遵守自身的法定性原則。
為迎合市場經濟體制,滿足國際競爭參與需求,我國針對稅收以及會計制度進行了調整,發生了變革,開始朝著規范化和科學化的方向前進。與此同時,為全面彰顯稅收以及會計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滿足經濟發展變化,稅收政策和會計制度也更加豐富,其復雜性也隨之提升。本文首先介紹所得稅與會計制度的內涵,然后剖析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最后探討協調原則與策略,希望可促進這兩者的統一與整合。
1所得稅制度的內涵
稅法指國家通過法律進行確定,也可借助行政規章來確立,針對納稅人,圍繞納稅所涉及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調整。所得稅法在稅法中占據主導位置,在廣義層面,主要涵蓋企業、個人和外商投資企業這三方面的所得稅法。本文中所探討的所得稅法具體指代企業所得稅法。這是國家躋身企業利潤劃分的主要形式,主要由國家負責頒布制定,進而改善與企業所得稅相關工作的一項法律規范。
2會計制度的內涵
會計制度包含廣義與狹義這兩種概念,其中廣義概念指會計人員在日常的會計工作中需要遵守的標準,由此可知,只要和會計存在關聯的規范標準均可看作會計制度。而狹義概念指政府機構等部門參照會計準則針對會計核算所編制的制度。
3所得稅與會計制度之間的關聯
所得稅指國家依據法律規范圍繞企業收益展開的稅收活動,是可征的稅收,這作為企業的純支出,既有強制性,還具有無償性,從性質層面而言為一種費用。將其和普通費用相比可知,所得稅費用較為獨特,主要為宏觀費用支出,且屬于法定費用。從理論層面而言,所得稅以及會計密切相關,這一關系決定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影響[1]。
3.1會計對所得稅產生的影響
會計收益決定著所得稅收入。會計分期假定關乎著計算應稅所得,為其奠定時間基礎,而會計收益核定和計量也影響著所得稅,可為其奠定計稅基礎。同時,會計賬簿系統優化可促進所得稅計征,為其提供書面參考。從現代所得稅層面而言,只有遵循現代會計理論,方可實現不斷完善。分析所得稅實踐現狀可知,所得稅法規長期依附在財會體制之上。稅法中所涉及的稅收核對,成本列支、費用列支等一系列內容均依托會計制度,僅僅在特殊項目中進行約束和調整。
3.2所得稅對會計產生的影響
一方面,所得稅制度可提升會計的地位。因所得稅法存在強制性,且和會計緊密相連,凸顯了會計記錄的重要性。對于會計整體行業而言,若不存在稅收,則其復雜度將會顯著降低;另一方面,所得稅促進會計發展,擴大會計研究范疇[2]。因稅法具有剛性,且和會計核算緊密相連,若會計方法獲得稅法認可,則可大面積推廣與有效運用。同時,所得稅還會制約會計發展。稅收秉承歷史成基本,不贊成參照實際情況變動會計數據,制約會計沖破歷史成本的禁錮。會計理論通常可有效應對會計環境,但稅收處理卻存在滯后性。
4協調原則
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來編制,因各方缺少有效的協調,進而產生差異問題。納稅人不僅要遵守落實新會計制度,還應堅持依法納稅,而差異程度的增加將會加重納稅人的負擔,提升財務核算成本,多數納稅人通常不能正確認識這一差異,無法有效實施納稅調整,引發無意識違規問題。
4.1全面性原則
不僅要考慮當前正在使用的會計制度規范,還應重新評估所得稅法規,明確不適應之處,同時,深入研究,進而有效協調,禁止單純滿足一方標準[3]。
4.2趨同性原則
差異協調應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當前正在使用的稅法與所遵循會計目標的負面影響,編制法律體制時,應確保趨同,一旦出現差異,立即借助申報過程設定的納稅調整手段進行處理。
4.3效益超出成本原則
若想有效把控分離距離或者掌控統一程度,除不可因統一協調可改善會計核算工作、促進稅收征管便不權衡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外,還不允許由于分離而提升會計核算難度,制約稅款計算,阻礙稅收征管。
4.4多樣性原則
會計制度指參照會計理論,依照會計管理標準進行編制,應全面迎合投資者、經營者這兩方的需求,切實達到優化財務會計核算工作的目標[4]。在處理各項會計事物的過程,盡可能選擇多種方法。所得稅法規需要參照經濟環境變動合理調整、有效補充、積極完善。
4.5嚴肅性原則
不管是對所得稅制度來說,還是從會計制度層面而言,在差異協調操作中,要求實施修改時,一定要小心、謹慎,需進行具體規劃、深入調查與充分論證,只有找到合適時機方可開展,進而確保具有嚴肅性。
5協調策略
5.1合理設定所得稅改革目標,兼顧差異和聯系
從長遠發展層面而言,應有序構建所得稅收入科學、平穩提升的機制,輔以個人所得稅,組建雙主體稅制框架。另外,所得稅改革還應遵循效率原則,全面協調國家出臺的產業政策與頒布的地區政策,加強技術進步,加快經濟結構完善,實現地區經濟的統一發展。并依據世貿組織規則,規范各個企業內部的稅負水平,調整和改進當前正在使用的與稅收相關的政策,構建平等、均衡的稅收環境。簡單來說,所得稅改革應堅守公平稅負的理念,明確分配關系,構建滿足世貿組織規則、符合企業制度,且可行的所得稅制度[5]。
5.2相互協調,加強合作配合
會計利潤與應稅存在差異,要求借助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的深入探究來明確不適應點,進而統一協調,禁止片面滿足一方需求。為此,應圍繞所得稅編制合理的稅前扣除體制,也可編制所得稅會計體制,參照經濟環境合理調整,全面酌量會計制度可能帶來的影響與作用,在遵守稅法原則的基礎上,認可會計制度的有效規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和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另外,還應促進這兩方面管理層面的交流、協作,這不僅可降低差異損失,還可推動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這兩者之間的協作,并增加有效性。
5.3實施信息披露,加大稅收支持
會計制度建設不僅要應對業務規范編制問題,而且應重視信息披露建設,完全、準確、有效地披露會計信息[6]。建議針對稅收交易活動編制信息披露規范。若披露工作中存在不足,則將會降低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制約稅收工作,同時,稅收部門無法在第一時間反饋信息需求,這一需求不能有效映射至會計信息系統中,這種信息交流障礙會增加信息獲取成本,不利于統一協調。另外,對于企業而言,因其經濟利益密切關聯于會計政策,針對會計政策所開展的選擇和變動等活動均會對企業經濟產生影響。因此,在不干擾會計目標與影響會計信息的條件下,會計制度應盡可能縮減會計政策選擇領域,不斷簡化稅款計算。
5.4重視實務協作,減少差異
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不僅要在理論層面實現協作統一,在實務層面也應加強協作,通常可參照具體的差異類別提出針對性的標準導向,以此來減少差異[7]。會計處理相對規范時,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之間的協調應讓稅收遵從自身原則,并積極協調會計原則,進而降低業務差異、縮減納稅成本。另外,若會計處理尚未規范,有些可能存在制度盲區業務,則應改進和優化會計制度,增加業務處理的合理性,趨于規范化,進而規避硬性協調,以免增加日后工作的不確定性。
5.5改進納稅調整,降低財務會計負擔
通過稅法約束企業會計政策,這一選擇的根本目的是規避企業借助會計政策選擇實現偷、減稅款問題的出現。然而,當前正在使用的稅法圍繞企業折舊年限以及方法卻提出了苛刻的約束。由此可知,稅法應適當地降低規定標準[8]。為規避企業借助會計政策調整實現調節納稅目標,需作出下述規定:若企業想要調整會計政策,則一定要提前申報給稅務機關,也可備案,同時,核定通過后不允許在一年期間出現任何其變更。
6結語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所得稅以及會計會計制度必然會產生差異,而這一差異可能會削弱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制約會計工作的開展。科學看待與妥善處理這一差異,統一協調不僅可促進稅收征管,還可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并可改善會計核算工作,提升稅收效率,優化會計工作。綜上可知,我們應明確所得稅以及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嚴格堅守協調原則,采取可行的協調策略,最終實現統一協調。
參考文獻:
[1]黃兆蘭.淺談企業所得稅制度與會計制度的關系[J].大眾科技,2015,7:134-135.
[2]王玲.新會計制度與企業所得稅制度差異研究———基于新會計準則角度的新差異探討[D].東北財經大學,2013.
[3]白靜.淺析會計制度對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的影響[J].價值工程,2013,29(36):113.
[4]李華.新會計準則下會計制度與企業所得稅制度差異性分析[J].消費導刊,2015,6:79+53.
[5]秦利.會計制度與企業所得稅法規產生差異的原因分析[J].知識經濟,2013,1:130.
[6]李怡娜.企業所得稅制度與會計制度的分析比較[J].城市建設,2012,35:2-4.
稅務籌劃最早是出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它主要指的是企業在國家稅收政策法規所允許的范圍內,并且不影響自身正常的經營活動下,對企業的投資、籌資以及經營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和安排的一種活動,它的主要目的是用合理的手段來降低企業的稅賦支出,使企業最終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企業的稅務籌劃必須要在相關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合法性和計劃性是稅收籌劃的本質。目前我國關于企業稅收策劃的研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它過于考慮短期的利益,忽略了企業長遠利益的戰略發展,企業應該認識到稅務籌劃的重要性,它關系著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我國目前企業會計稅務籌劃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稅務的籌劃意識且納稅觀念過于陳舊
近些年來雖然人們對于納稅的觀念已經逐漸熟知,但在企業中相關的財會人員對于偷稅漏說以及稅務籌劃之間的關系卻難以界定,而且對其概念也認識不清,大多數企業中從事財會工作的人員對企業所得稅五統一的內容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納稅會計業務也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從而在進行企業稅務籌劃工作的時候,依舊采用著以往舊的稅務籌劃方案措施,這樣一來就很難使企業的稅務負擔減輕,利益得到最大化,而且舊的稅務籌劃方案并不符合國家稅收相關精神與當前的市場環境,一部分的企業財會人員并沒有意識到稅務籌劃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此外,在偷稅、漏稅、避稅以及稅務籌劃上要認清它們在本質上的區別,偷稅是一種欺騙稅務機關的行為,也就是企業隱瞞真實的內部情況,采取不公開和不正當的手段從而不繳或者少繳稅款;避稅是企業為了解除稅負或者減輕稅負從而利用稅法上的一些漏洞而做出的一些不正當的行為;漏稅指的是在企業中會由于相關的財會人員的粗心大意或者企業對于稅法相關的規定不太熟悉而造成的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行為,這種行為大多數并非主觀意愿的。偷稅、漏稅、避稅這三種行為是屬于不合法的行為,還要受到一定的處罰,而稅務會計籌劃則是需要在合理且合法的情況,并且符合國家相關的稅務精神和稅收的優惠政策來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稅負。
(二)相關財會管理人員的稅務籌劃能力不強
隨著現在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企業的經濟效益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水平,而企業中的稅務籌劃工作則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企業中相關的財會管理人員缺乏對稅務策劃的重視,且全面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很難滿足新稅法的要求,稅務策劃方面的能力整體都比較低,這樣一來企業的稅務負擔就不能減輕,經濟效益也難以得到提高。企業的稅務籌劃工作要想有效的開展,就要求相關的財會人員在精通稅法、會計方面的知識的基礎上,還要了解并熟知投資、金融、物流、貿易等方面的知識,然而現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部分的企業財會人員甚至連基本的稅法和會計知識都沒有完全精通,且會計和稅法相關的知識和觀念較為陳舊,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企業的需求,此外部分的財會管理人員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主動去采取一些措施來減少稅收負擔,致使企業內部的財會部門不能夠制定出合理細致的規劃,不能使各部門之間達到很好的配合,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大大地影響了企業的稅務籌劃工作,降低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沒有完善的稅務籌劃體系和相關的管理機制
企業要實現稅務籌劃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最根本的就是完善和健全一套合理有效的籌劃體系和管理機制,一部分企業由于自身稅務策劃的目的不夠明確,在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導致了企業的稅務籌劃工作很難順利開展下去。首先,企業的稅務籌劃工作是一個整體性和目的性很強的工作,一些企業忽略了自身的經營狀況和企業成本效益的分析,致使稅務籌劃的目的本末倒置。其次,企業的稅務籌劃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工作,需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狀況來制定合理的方案和詳細的計劃,從而保障稅務籌劃在時間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現實中的一些企業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在結束了各項經濟行為之后才開展了稅務籌劃工作,這樣不僅使稅務籌劃工作失去了統籌規劃的作用,而且很難達到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目的。最后,由于大部分企業的財會管理人員專業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的欠缺,再加上其稅務籌劃經驗的不足,導致了企業稅務策劃方式的單一和缺乏創新,很難與新稅法的相關要求適應。此外,部分的企業忽略了與稅務機關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從而使征管的流程變得復雜,這樣不利于企業稅務籌劃工作的進行。
二、企業所得稅五統一主要的變化
首先,五個方面的統一分別為:一是新稅法不再把外資和內資企業區分開來,統一了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法。二是新稅法將之前原稅法中對內資企業規定的稅率降低,并把內外資企業的不同稅率統一為25%。三是新稅法統一了稅前扣除的一些標準和政策,使企業的稅負變得更加公平公正。四是新稅法對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做出了調整和統一,并且將特惠制取代普惠制。五是新稅法統一規范了稅收的征管要求。除了五個方面的統一之外,新稅法也提出了兩個方面的過渡政策,這兩個方面的過渡政策使企業達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為相關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開展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間,進一步實現了節約資源,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企業所得稅五統一簡化處理了所得稅的稅率,它把基本的稅率定位25%,這樣的一個標準對于不管發展進步還是緩慢的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最低的水平和標準,大大地減少了企業的稅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經濟負擔,使企業能夠在財務方面增加一些經濟實力和效益,進而更好地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最后,企業所得稅五統一進一步明確地規定了稅前的一些扣除項目,如工薪資金和附加項目的扣除。具體表現為其一是對企業的相關工薪、福利、經費等的發放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其二是對企業在業務方面的宣傳費用和招待費用以及一些公益性的捐贈費用都做出了相關的規定,并根據具體的規定進行稅前的扣除。
三、企業所得稅五統一后企業會計稅務籌劃的具體策略
(一)培養稅務籌劃的專業人才隊伍
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時,要有一個明確的籌劃目的和籌劃方案,這就要求稅務籌劃者不僅需要有稅法和會計等相關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全面的籌劃能力以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企業應該培養一支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極強的稅務籌劃人才,在進行籌劃的過程中,能夠對企業的整體運營情況很好地把控和掌握,并對企業中的籌資、投資以及經營等詳細的了解,并通過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不同的納稅方案和計劃。企業的稅務籌劃是一項思維型和規則性極強的工作,要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人才,不斷地擴大人才建設的隊伍,且在工作中定期地開展培訓,培養稅務籌劃人員的創新意識和策劃能力,使其能夠不斷地根據新稅法的相關規定合理的調整稅務籌劃的方案,使其能夠與企業的利益相契合。
(二)完善稅務籌劃的管理體系
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時,要尊重稅收籌劃的時間性、目的性和實踐性,建設一個完善的稅務管理體系,從而最終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首先是要用崗位責任制來確定在稅務籌劃的時間,必須要確保在其他各項經濟活動之前進行籌劃,從而設定一個合理的財務格局。其次是要明確企業進行稅務籌劃是以企業效益的最大化作為最終目的,并且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計劃,進一步開展稅務籌劃工作。最后是要結合著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新稅法相關規定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實踐,使企業與稅法能夠充分的融合起來。總之,企業要根據稅務籌劃的具體特點,結合著企業自身的狀況,建立并健全稅收籌劃的管理體系,進一步保證企業稅收籌劃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加強與稅務機關之間的聯系溝通
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時可以制定不同的籌劃方案和措施,但一切的方案和政策都要在遵守相關的稅法和法律的前提下進行的,需要得到稅務機關的認可和通過才能夠實行。因此,企業應該與稅務機關之間保持順暢的溝通,及時的咨詢并學習相關的國家政策,如果相關的籌劃方案沒有符合國家政策的要求,沒有得到稅務機關的認同,那么企業的稅務籌劃方案就是無效的,嚴重時甚至可能觸犯到國家的法律,從而影響企業的合法運營,企業在制定稅務籌劃方案時要與稅務機關進行及時的溝通,然后根據相關的政策制定出不同的策劃方案,這樣一來不僅避免了違反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而且還能夠使稅收籌劃的方案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結束語
就目前現代企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對企業會計稅務進行有效合理的籌劃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和意義,新稅法相對于舊的稅法來說在納稅的內容、稅收的優惠以及納稅人主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變,它對于企業在稅務的籌劃工作上產生了有利的影響,在今后的發展中,企業應該更加重視稅務籌劃工作,不斷地總結以往的經驗和不足之處,在新稅法的環境下開展合理有效的稅務籌劃,進而使企業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利益和資金時間價值,不斷地提高其市場競爭優勢和地位。
參考文獻:
[1] 遲麟歡.新稅法下的企業稅務籌劃分析[J].北方經貿,2014,(1):70.
2.權責發生制原則對比企業財務會計的進行主要依靠企業會計準則,而在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企業財務會計的確認、報告和計量要在以權責發生制原則為參考的基礎上進行,以確保其會計工作的有效性。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在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中就存在以下特點:首先,在對企業收入進行確認的過程中,所有的收入都要當期確認,而這些收入中,詳細包括了企業已經發生的或者是已經實現的收入,這些收入的確認都需要在當期進行。其次,如果在當期無法進行確認或者是已經錯過當期確認就不能夠在當期進行確認,要統一列入非當期費用和收入款項中。而在稅法中規定,企業所要繳納的所得稅的確認也要在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進行確認。但是,相對于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而言,企業稅務會計所要參考的權責發生制多是不完全的,如果單純的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對企業稅務會計計量進行確認,很容易出現失誤,進而對企業經營和管理的正常進行造成影響,甚至,還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出現違法違章操作,為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隱患。因此,在企業稅務會計確認計量過程中,在特殊的情況下,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收入和支出情況,對企業所得稅的納稅額進行詳細計算,并確保其計算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避免問題出現。
3.重要性原則和法定性原則對比重要性原則,指的是企業要在對自身業務的規模大小和業務本質進行詳細調查和了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對企業會計管理中的會計程序以及確認計量方法進行選擇。并且,在對會計程序和方法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還要對其選擇所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進行判斷,進而慎重選擇。在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的工作中,要求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要能夠充分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管理狀況和現金流量情況,并且,通過財務管理狀況和現金流量情況還要能夠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果、經濟決策以及經濟效益等進行充分體現,進而確保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工作的順利進行。而在企業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工作中,則要求一切管理活動都要在充分滿足稅法規定的基礎上進行,而不重視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狀況,也不考慮企業業務規模的大小和性質。更為重要的是,在企業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工作中,并不承認企業財務會計的重要性原則,而至遵守自身的法定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