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57: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智慧課堂的優勢和缺陷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13/14-0123-04
引言
智慧課堂是隨著新課改、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傳統課堂教學的變革而提出的新型課堂模式。東北師范大學的唐燁偉博士等學者研究認為,智慧課堂的構建應以主動、輕松愉快、高質高效和提升智慧為根本目標,智慧的培養應貫穿于整個智慧課堂中。他們將智慧課堂定義為[1]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通過變革教學方式方法,將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構建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課堂學習環境,從而有效促進智慧能力培養的新型課堂。目前關于智慧課堂的概念主要有基于物聯網技術應用的智能課堂[2]、基于電子書包的智慧課堂系統[3]、基于云計算和網絡技術應用的智慧課堂[4]等。結合我們的研究,這里將智慧課堂定義為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課堂。其實質是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端”的運用,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創設有利于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的、富有智慧的學習環境,通過智慧的教與學,促進全體學生實現符合個性化成長規律的智慧發展。
智慧課堂學習方式是指在智慧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基于智慧課堂“云+端”信息化平臺的新型信息化學習方式。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為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構建了理想的學習環境。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采取基于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的學習方式方法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游戲學習是智慧課堂教學中比較典型的學習方式。這三種學習方式穿插于智慧課堂的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個教學環節,課前和課后學習環節以自主學習方式為主,課中學習環節以協作學習方式為主,游戲學習方式在各個學習環節中均可以使用。
基于智慧課堂的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相對獨立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學習行為作為自我監控對象,進行自我設計、自我實施、自我修正,充分發揮主體性的學習活動。[5]基于智慧課堂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智慧課堂“云+端”平臺支持下,自主完成課前、課后及課中等環節學習活動的學習方式。它是智慧課堂教學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學習方式。
一般地,自主學習方式在課前預習環節和課后復習鞏固環節尤顯突出,在課中的探究、練習測試等環節也需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利用智慧課堂“云+端”平臺,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其自主學習的有效完成。
1.獨立學習研討學習資源
依托智慧課堂“云+端”平臺,學生獨立學習和研討教師推送的學習資源,并找出問題。學習資源可以是微視頻、富媒體資源和各類測試題等。學生在學習教師推送的學習資源時,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這是自主學習必不可少的手段。學生可以在學習完成后通過回憶完成筆記,也可以一邊學習一邊記錄。在信息化條件下,筆記樣式可以是電子表格的形式,其基本內容如下表所示。
2.獨立思考探究問題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應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對于發現的問題,學生先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給出初步的結論,然后通過教師推送的學習資料,或自己上網查詢,或在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上與同學、教師討論交流,探尋求證的依據。也許在探尋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初步的判斷存在偏頗或缺陷。
3.自主行動與反思
自主行動與反思是將自主學習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并反思行動結果。其主要作用是:①學以致用;②增強學習興趣;③激發創新意識;④檢驗自己學習的效果,反思行動結果與學習目標、行動問題的關系,以調整、完善自主學習活動,提高自主學習的有效性。自主行動與反思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或上網獲得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基于智慧課堂的合作學習
智慧課堂的合作學習是指基于“云+端”平臺開展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它不僅具有合作學習的基本特征,更體現出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對促進合作學習的有效實現所起到的強大作用。智慧課堂合作學習在課前、課中及課后均可以實施,就一節智慧課堂教學而言,合作學習主要體現在課中階段。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開展合作學習時,要重點做好分組、實施和評價三個方面的工作。
1.如何分組
由于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中存有每位學生的特征檔案和學習檔案,因此,在分組時,只要在“分組類型”選擇欄內選擇需要的類型,以及每組的人數,便可將學生分成多個合作學習小組。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支持的“分組類型”有:完全隨機分組、志趣分組、成績分組、特長搭配分組、異質分組等。
①完全隨機分組:平臺依據學號,按小組要求的人數,隨機組合形成合作學習小組。其優勢是充分體現了公平性,不足之處是小組內可能會出現成員都是實力強或實力弱的情況,不能形成能力方面的互補。
②志趣分組:平臺在學生檔案的同一志趣類中,進行隨機分組,將志趣相投的學生分在同一小組中。其優勢是相同的興趣愛好可以增進小組成員間積極的相互依賴,促進互動,不足之處是在遇到不感興趣的內容時,大家都不愿意做,不利于完成學習任務。
③成績分組:平臺將學生按該課程學習成績的好壞分成好、中、差三個組,再從這三個組中隨機地選取學生,使每個合作學習小組內都包含這三種類型的學生。其優勢是通過交流探討、協作互助,滿足了每位學生“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需求,不足之處是小組成員間存在的學習差異,可能會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進度。
④特長搭配分組:系統將學生按其特長分成若干個組,再從這些組中隨機地選取學生,使每個合作學習小組內都包含不同特長的學生。其優勢是可以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特長,實現優勢互補,有條不紊地進行協作學習,不足之處是學生得不到全面的鍛煉。
⑤異質分組:系統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會考慮到他們的學習能力、文化背景、知識背景、性別等多方面的差異,使每個小組的成員形成多元化。其優點是小組成員能夠接觸到盡可能多的不同觀點,擴大知識面,不足之處是小組內能力強的學生容易控制小組的局面,而懶惰的學生在小組內不出力,卻享受小組共同的成果。
2.如何合作學習
①熟練操作信息化平臺,把精力用于合作研究、探討活動上。合作學習需要搜集資料、歸類整理,需要記錄討論過程,需要數據的計算對比等,但這些都不是合作學習的主要內容,如果將這些工作集中交給小組中的某個專人負責,勢必會影響到這位學生參與學習內容的研究、探索、討論、決策等認知活動。因此,小組中的每位學生都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既是合作學習的主體,又是“資料整理員”“數據分析員”“記錄員”等。另外,每位學生還需要熟練掌握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的操作,以及搜索引擎、Word、Excel的使用,PPT的制作等。
②充分利用信息化環境,各司其責同時展開。可以把學習內容分成幾個模塊,小組成員合理分工,每人負責其中一個模塊,同時展開資料搜集、歸類整理的工作,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或想法。由于每人負責其中一個模塊的學習內容,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中,該學生便可以擔任該模塊內容的主持者,既能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又增強了小組合作意識。
③資源共享利于探討,提高合作學習效益。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小組成員可以將其在學習探索過程中發現的資源信息、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小組成員可以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觀點形成文字,在小組討論欄內,在討論過程中,成員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論據材料,便于其他小組成員發表意見;當遇到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在信息化平臺中查找新的資料,或利用平臺尋求其他組或教師的幫助,直至小組形成統一的觀點。最后將合作學習成果匯總上傳。
3.如何評價合作學習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競爭意識、主動學習品質及創新精神等。因此,對合作學習的評價,要將重心放在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合作上,要重合作過程的協同程度,輕學習結果和個人表現。例如,小組分工的合理性,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頻次、效度,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達成小組研究結果的方式等,屬于協同程度評價的指標;個人對分擔任務的態度、執行及完成情況,個人達成研究結果的方式以及對合作學習結果的貢獻等,則屬于個人表現的指標。
在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中,我們預留了合作學習評價模塊,教師可以自己填入評價指標及評價等級,對每個小組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判,系統便會按照相應的權重自動生成綜合評價結果。然后教師根據這一評價結果,對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診斷分析,提出指導意見,幫助學生改進提高。
基于智慧課堂的游戲化學習
1.如何界定智慧課堂游戲化學習
基于智慧課堂的游戲化學習,是指在智慧課堂信息環境下,學生使用數字化游戲進行的學習活動。在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游戲軟件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推送適當的游戲學習軟件,用于學生課前、課中及課后的學習。為了探索和應用合適的游戲化學習方式,必須了解和熟悉與游戲學習相關的游戲概念及關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概念:
①嚴肅游戲。嚴肅游戲是不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游戲,其特點是遠遠超越傳統游戲市場的互動科技應用,包括人員訓練、政策探討、分析、視覺化、模擬、教育以及健康與醫療;能夠解決其他方面的問題,如訓練軍人適應異國的文化,讓人們在工作時發揮團隊精神,教導兒童理解科學原理等。
②教育游戲。教育游戲是指滿足特定教育目的的游戲活動,具有教育性和娛樂性的特點。游戲化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有激情和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增進彼此之間的團結協作、共同探討。
③數字化教育游戲。從參與教育游戲活動的要素來看,當參與教育游戲活動的要素除了人之外,還需要利用數字技術或借助數字化平臺設備時,我們把這種活動稱為數字化教育游戲。電腦游戲、網絡游戲、電視游戲、模擬游戲、街機游戲及手機游戲等均采用以信息運算為基礎的數字化技術,因此都屬于數字化游戲。智慧課堂教學中用于游戲化學習的游戲,均為數字化教育游戲。
可見,教育游戲、數字化教育游戲是嚴肅游戲的一個分支。在智慧課堂教學中,用于游戲學習的數字化教育游戲是依據學科教育目標、課程標準和教學目的開發研制的,要考慮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環境的技術和要求。
2.如何挑選游戲化學習軟件
智慧課堂數字化教育游戲按照使用對象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于學生自學的游戲學習軟件,另一種是用于教師教學的游戲教學軟件。也有一些教育游戲軟件既可用于學生學習,也可用于教師教學。由于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用數字化游戲的方式教學、學習,再加上目前的教育游戲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新興行業,很多配套的教學、學習游戲還在研發中,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科教學的需要,從眾多的游戲軟件中挑選合適的游戲推送給學生自學或復習鞏固。
挑選教育游戲要把握三個要求:一是目標明確。游戲要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切不可嘩眾取寵。二是有針對性。課前用于學生預習的游戲要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課中要選擇可以互動的游戲,課后要推送用于復習鞏固或深入研究的游戲。三是有挑戰性。游戲難度既要符合學習者的年齡特征及其接受能力,也要有一定的超越,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3.如何高效地實現游戲化學習
①關注學生自主游戲學習過程。好的教育游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學生沉迷于游戲,那既不利于其身體健康,也不利于其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教師要跟蹤、監督、控制好學生的游戲學習行為。在課前、課后布置游戲學習任務時,可以定時推送學習游戲,并定時關閉學習游戲鏈接,還可以將學生在游戲中的闖關情況作為成績記錄下來,同時讓學生填寫游戲學習反思電子表格,通過學習反思提高認知或思維能力。
②靈活應用游戲促進互動學習。如果學習游戲的設計能與教學緊密結合,那將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但現有的游戲學習軟件,往往不能完全滿足教師的教學、學習設計的個性要求,這便需要教師創造性地設計和利用游戲學習軟件,將其有機地融入課堂的互動環節中,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唐燁偉,等.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構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
[2]王盛之,毛沛勇.基于數字化教學案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實踐研究[J].教學月刊(教學管理)中學版,2014(4).
[3]林利堯.中小學智慧課堂建設與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0).
[4]鄧光強.“智慧課堂”中的學生個性化學習[J].教育信息技術,2013(12).
創新、思考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學生很難享受到這種快樂。我們的基礎教育過多地注重接受式學習,忽略探究式的學習。在此,我只想從課堂教學中“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談談自己對非預設性課堂教學實踐的思考。然而,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有許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師怎樣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呢?
一、催化“課堂生成”,點撥課堂智慧的生成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法給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要樂于給予學生需要和渴望的額外幫助。要學會贊賞學生,把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放在首位,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為學生營造一個可以接納的、支持的、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放飛思維。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生成的創造者,動態的課堂生成是基于師生互動的創造。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決定了課堂生成難免存在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這時就需要教師適度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學生有效的價值引導和點撥。對于學生生成的富有創意但陳述不清的信息資源,教師應采用簡要概括、重點強調等方式讓全班學生清晰地感受這一生成性資源的優勢所在;對于學生生成的單一的信息資源,教師可通過追問補充的方式讓學生的思考趨向準確、周密;對于學生生成的偏離方向且存在錯誤的信息資源,教師則應通過爭論、辨錯、反思糾錯等方式引領學生回歸正確的軌道。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回答做精妙、簡要的點撥,可以激發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生成包括知識、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內的可用性資源。但教師如果對學生原始的生成資源不給予及時引導點化,那么,課堂生成的豐富價值將會大打折扣,甚至還會對學生學習產生誤導。一個不經意的提問、一個不出眾的學生讓我們認識到在課堂中必須“催化生成”,應該有效地抓住學生的思維亮點,用我們的真誠賞識去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
二、激活課堂智慧,促使課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對生成,教師要成為課堂智慧的引領者,幫助學生進行課堂智慧的抉擇,讓課堂生成更有價值。
作為教師要善于開發學生的最大潛能,激活學生的課堂智慧。關注學生,由學生自主“生成”,教師起到的只是引導作用。
當然,面對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進行課堂智慧的抉擇。還要注意幫助學生實現課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課堂生成更有活力。這一點在對課文的處理上顯得尤其重要。文本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與教師開展學習活動的載體,文本的內容、價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進程的推進。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在新課程觀指引下,教師與學生有必要對現有教材做有效處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動生成的先進理念挑戰文本、超越文本……一個不太“和諧的聲音”打破了我的教學預設,而成為這堂課的亮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通過教師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設起師生、生生、生本互動的平臺。形成人人參與、自由對話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討論、爭辯,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課堂教學的新境界。
三、掌控課堂生成,防止學生在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的課堂教學,是新課標下教師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學境界。然而,很多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標精神。為了追求“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常常會被課堂上一些錯誤信息資源和毫無意義的生成性問題分散精力,擾亂視線。有相當多的課堂教學是“為生成而活動”,形式上熱鬧,內容上混亂,該講的沒講清,該聽的沒聽懂,課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師在認識上存在困惑,繼而引發教學行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扎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實質,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標。
“放”和“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思考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做到因“預設”和“生成”的有機融合而精彩。
對于課堂中生成的問題。教師要站在宏觀的角度選擇重點進行引導。尤其是當預設與生成出現矛盾時,教師應著眼于“我要教給學生什么”去解決。動態的課堂生成要求教師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教師應加強自身學習,努力提高素養,練好教學內功。以適應生成性課堂教學的要求,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1智慧教育云平臺概述
智慧教育云平臺,是一種基于大數據的信息化教學平臺,該平臺能夠滿足海量教學數據挖掘、在線教學實踐、教學資源云存儲等多元化功能,為教師和學生之間搭建一個無線互聯的教學情境。本文所設計的中職計算機專業智慧教育云平臺,主要依托云計算技術和Hadoop集群技術,構建一個用于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資源存儲、瀏覽、編輯、下載、分享、在線教學等一體化云系統,包含教師模塊、學生模塊和管理模塊等部分,能夠實現計算機教學資源大數據的快速抓取和存儲,很好地解決了中職計算機智慧課堂構建和云教學的問題。
2智慧教育云平臺設計與實踐問題
2.1開發技術問題
開發中職計算機專業智慧教育云平臺,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依托何種技術進行平臺開發。目前,可用于云計算、智慧教育平臺開發的系統由很多,例如:MOOC平臺技術、Hadoop技術等,上述技術都能夠用于智慧教育云平臺的開發,但這些技術各有優缺點。MOOC平臺開發技術相較于傳統的網絡教學平臺而言,能夠容納更多的用戶進行在線學習,但并不具備數據挖掘、搜索和分析等功能,相比之下,Hadoop技術是一種開源的,分布式云計算開發程序,利用大量計算機所組成的系統集群來進行數據的挖掘、存儲、運算和管理,系統結構較為簡單,開發的難度也比較低。
2.2教學方案問題
傳統教學模式下,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主要采用“課堂講授+機房實訓”的教學方案,該種教學方案具有一定的優勢,比如:教學方法比較成熟,在我國各級中職學校中得到了教師的普遍認可和應用,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例如:該種模式下,教師往往需要1節課課時在課堂內講授理論和上機知識,且需要1~2節課課時帶領學生到機房進行實踐,這期間存在時空上的間隔,學生在課堂內學習的內容,到了機房后容易出現“記憶斷層”,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在機房實訓課前,必須把理論課的知識重新復習一遍,此外,授課過程中,1名老師面對幾十名學生,學生一旦有問題,會使老師忙的“不亦樂乎”,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都將受到影響。
3智慧教育云平臺設計與實踐對策
3.1應用Hadoop技術解決開發問題
通過對比發現Hadoop技術是最適合智慧教育云平臺開發的技術體系,為此本文中采用該技術作為平臺開發的主要技術。在具體的開發中,依托Hadoop構建存儲層、基礎層、應用層與訪問層4個平臺體系,①存儲層是Hadoop集群下的存儲設備,主要用于計算機專業課程資源的存儲,該層包含文件服務存儲器和數據服務存儲器2個模塊。②基礎層是平臺具體教學模塊集中的區域,包含:HDFS數據存儲/備份機制、MAPREDUCE支持數據高速計算系統、學生學習模塊、教師教學模塊和教學管理模塊等部分。③應用層主要是智慧教育云平臺的服務接口,用于本平臺與海量互聯網教學資源的相互搜索、數據挖掘。④訪問層是本系統的管理最高層,主要分為前臺管理和后臺管理2個模塊,用于對系統進行權限設置和教學管理訪問。
3.2依托平臺構建“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
智慧教育云平臺最大的優勢在于:具有對海量教學資源的在線搜索和挖掘能力,可以構建智慧教室進行互動式在線教學。這里的互動式在線教學指的是:運用平臺的在線虛擬互動功能,教師能夠將理論和實踐教學資源以微課視頻的形式到平臺上,與學生進行實時的在線教學,同時,利用平臺的在線互訪、學生登錄數據統計、精準教學資源挖掘等功能,教師能夠統計學生的學習數據,并根據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需要即時發掘教學資源,變更教學方案,如此一來,教學的主動性、靈活性更強,能夠為學生提供別具一格的教學體驗,更為重要的是,智慧教育云平臺的教學資源和系統功能非常豐富,教師完全可以構建在線的虛擬實驗室、虛擬機房,進行計算機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
4結語
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若想實現有效的改革,引入智慧教育云平臺是一個不錯的思路,但在智慧教育云平臺的開發實踐中,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主要探究了開發技術和教學實踐兩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思路,然而,仍有一些問題沒有考慮到,例如:平臺的后期運維管理問題、教學評價的技術性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有待在進一步的技術開發和教學實踐中妥善解決,以使中職計算機專業智慧教育云平臺實現最優。
參考文獻:
生成性動態課堂是指“在鉆研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計和組織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是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的一種課堂形式”。它主張預設性,但更強調生成性。生成性動態課堂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思考、探索、創造,并通過讓學生活動,使他們自己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摸索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驗,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
葉瀾教授曾經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合作的、自主的、探究的,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根本,以合作學習為方法,以探究學習為目標教學模式,讓課堂動態生成有了成長的土壤,這些“生成”煥發著課堂的活力,更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一
《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學要實現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領域的教學目標,特別注重在傳授知識與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會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已成為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只有在樂于參與活動中,學生才會自始至終是自覺主動的語言實踐者,而不是被動地追隨教師。這一切都要求我們關注生成,要主動地營造生成性動態課堂。
然而很多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標精神,刻意追求“生成性”的課堂教學,結果被課上一些錯誤信息資源或毫無意義的生成性問題分散了精力,擾亂了視線。有相當多的課堂教學是“為生成而活動”,甚至預設了生成,導致形式上熱熱鬧鬧,內容上一片混亂,該講的沒講清,該聽的沒聽懂,課堂秩序失控。主要體現如下方面。
1.過于追求“形式多花樣新”,導致課堂教學虛化的傾向。過分追求“形式多、花樣新”,生搬硬套,缺乏真正的領悟和感悟,真正的效果肯定不盡如人意,甚至導致“誠信原則”的缺失。在英語課堂中,我們要經常安排一些活動,充分發動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這當然是很好的。但是我們經常看到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中學生帶著自備的道具熱熱鬧鬧地參加活動,這時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是誰在創設情境,老師還是學生?是上課還是表演?
2.“滿堂問”追求空洞的熱鬧。為了突出學生是主體,當前的英語課堂盛行一種“滿堂問”式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上連續提問:有是非問,有選擇問,有填空問,有自問自答;學生則習慣性地舉手,或倉促回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或只做簡單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補充講解,再提出問題……這種“滿堂問”的教學,從表面上看,學生似乎是在主動學習,但實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先預設好結論,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以預先設定好的答案為最終目標,鎖定學生的思維。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方式其實仍然是一方強制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仍然不利于有效的課堂生成,或者說并沒有真正的課堂生成。
二
那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教師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呢?
1.教師要做“麥田守望者”,防止學生在生成中迷失。生成性的英語課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筆下的“麥田”,有一群孩子在課堂“麥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戲、狂奔、亂跑,新的活動不斷生成,課堂里除了教師沒有一個大人。教師就是站在那“麥田”的懸崖邊的守望者。教師守望著這片麥田,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不讓一個孩子掉下“懸崖”,不讓學生迷失于“課堂生成”。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讓學生自主探索,展示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特別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善待和寬容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足,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形成健康的人格;要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即時資源,耐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升華情感;更要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應加強自身學習,努力提高英語素養,練好教學內功,以適應生成性課堂教學的要求,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關注五個方面: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英語教學需要改進和發展,語境的教學和實際的應用應該是重點。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較方便地展現教學內容,創設較好的英語語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教學增添色彩。第一,信息技術可以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模擬語言環境,幫助教師有效突破重、難點。第三,信息技術可以輔助教師靈活設計課堂內容,優化單詞教學,增強學習趣味性。第四,信息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仿真英語語境,為學生展現口語交際的平臺。第五,信息技術的利用能夠擴大課堂容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但是信息技術的英語不應局限于課堂,也應該引入教研中。
近年來我們對網絡團隊教研這個詞慢慢熟悉起來,各地每年都在舉辦類似的競賽。這些活動的豐富說明信息技術在備課、合作教研活動中有很大的利用空間。教師中作中分工合作集思廣益,分享共同的資源,選擇適合學生的內容,修改把它用于課堂。
傳統的教研活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勞動方式個體化,媒介材料紙質化,與此相適應,教研方式是現場實時的常規教研方式,布置上級要求,學進度與要求,討論公開課研究課等。教師的教研話語權很有限。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缺陷:資料少,智慧少。沒有機會深度教研,教師難以進行知識管理。我們生活在一個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交流讓工作方式趨于簡便、深入,教學研究應該向信息化方向發展。
一、備課電子化
教案可以展現我們的思路,讓我們清楚看到上課的流程。但是不斷抄寫反復并不能提高效率。現在很多學校都有自己學案、教案等的模板。我們對于每節課的準備都有認識和要求。如果把備課向電子化發展,教師的教學資源就會更豐富,教師能更好地選擇適當的資源用于教學。我們的工作成果應該向知識管理發展。當然教師間的這種分享和交流是建立在共同付出的基礎之上的,我們不能坐享其成,別人給什么就用什么。學生、課堂、教師的教學風格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只有去粗取精、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完善每個人的教學成果。這種健康的合作可以促進教師的合作,為教師營造很好的共事氛圍,減輕教師的負擔,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工作效率。教師在合作中可以分擔單元的內容或者是同一單元的不同部分。有些老師負責學案,有些老師負責練習等。在英語組每年的工作計劃中應該要求老師不斷提供新的資源,補充完善這一學校的電子資源庫。
二、教參資源化
教學參考對于老師來說是一種教學建議,它展現的內容是非常局限和單一的。教師面對海量信息可以吸收很多,同時也要篩選很多。同事之間可以輕松地利用網絡找到合適的資源,分享資源。在第一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信息電子化帶給教師的產物就是不斷完善的資料庫。每節英語課教授的內容基本集中在一到兩頁紙上,課本上面出現的內容很有限,我們不能滿足于教給學生課本上的生字詞。
三、教研網絡化
教師中的新生力量不斷涌現,每個人都處在信息化社會。我們也屬于網絡主體,網絡具有大眾化的優勢和跨越時空的優勢。教研的網絡化可以提高教師在網絡環境下從事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學反思的能力、可視化表達的能力和教育技術能力。教師的教研不再是一種個體勞動,教師的合作可以成為一種網絡協作發展。不同學校不同地域老師之間的交流不再是一種障礙。老師們不用為了聽一堂優秀的課而擠滿禮堂,而在電腦旁就可以看到各種優秀的表現,發表看法。
教學是一種動態的、復雜的、情境的、個體的活動,客觀上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教學理論智慧,更應具有教學實踐智慧。教學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教學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課堂進行創造性駕馭,對教學情境高度敏銳,并能夠靈活應對的一種綜合能力。
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條件,它影響著教師對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所具有的教學實珍智慧的多少及其運用情況。本文試圖在探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學實踐智慧.以期青年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長。
一、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及實踐訓練少。
師范院校畢業的青年教師,原來學習的教師教育課程也少,多為《教育學》、《心理學》,而且實踐訓練的時間短。如許多高校《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為54學時(每周3學時),少的只有36學時(每周2學時),教育實踐課程的學時也很少,一般僅為8周。這么少的學時怎能使學生掌握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學理論和教育教學實際應用的能力呢,在教師教育較為完善的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是不容忽視的。美國,心理學一般都在9個學分(162課時)左右,師資培訓課程中有大約一個學期的時間集中用于教學實踐,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進課堂、與學生相處的機會。我國教師教育課程門類少,教學實踐訓練時間短,課程教學理論性強。可以想象,這樣的課程設置對后續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教育實踐能力的形成都難以起到應有的指導和支撐作用,更談不上形成教學實踐智慧。
2.教師入職培訓存在缺陷。
教師崗前培訓(人職培訓)是新補充的教師任教前的職前培訓,是一種初步的師范性質的適應性培訓。它對新教師轉變角色,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師崗位職責,完善綜合素質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教師成長與發展的“第一步”。從目前的培訓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訓內容不全面。現在的教師崗前培訓僅限于教育法規、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教師職業道德四門課程,內容不全面。而美國新教師的培訓要求為:增加新教師對教學神圣職責的認識;探究和發展新教師的知識技能、表現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過他們對職業的奉獻,挖掘科研潛力;體現對所奉獻職業的快樂和追求。二是培訓過程缺少實踐性。表現為缺少實踐性知識的講授和實踐技能的訓練。培訓人數多,培訓內容不能結合各專業具體教學的要求,教師也不進行實踐技能方面的訓練,因此對青年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職后繼續教育中過于注重學歷學位,忽視教學實戲智慧。
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理論智慧、工作熱情和教學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青年教師考慮較多的是學歷學位提升,外出進修讀研的人數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論類的課程很少(教育學專業除外),而且在三年學習中幾乎沒有教學實習。由于忽視“校本培訓”,忽視教師的課堂行動研究,結果是理論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較大提高,而教學實踐能力幾乎沒有多大長進,這不利于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綜合提高。
4.來自教師個人的原因。
許多青年教師在工作之初,非教學工作時間偏多。有的擔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輔導員,有的要協助實驗室管理,有時還要完成領導布置的其他工作。這些工作讓青年教師付出了許多時間,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研究時間,客觀上也延緩了教學實踐智慧的形成。從主觀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師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或存在著專業知識的偏差,或主體意識不強,進取心減弱,教學能力提高較慢。
二、青年教師教學實踐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師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師教育的目標偏重于培養學科專家型的教師,課程體系呈現單一縱深發展型,沒有體現教學工作的專業特點。從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調整課程結構。目前的課程結構中,課程比例失調,教育理論課時偏少,必修課比例較大,選修課比例偏少,教育學科課程的地位不高,教學實施常流于形式。針對目前課程存在的問題,應進行改革,把課程置于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進行設計和規劃,在保證穩定性、繼承性的同時,增加前沿性知識;在保證課程系統性、完整性的同時,增加專題性、操作性課程。
(2)強化實踐性課程。實踐性課程是教師培養中的關鍵部分,它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莫定基礎。但是,目前的實踐活動存在著問題,如教育見習實習時間短,實習基地少,指導力量明顯不夠等。因此,要延長教育見習實習的時間,增加次數;建立高校與中小學的伙伴關系,為學生提供類似于臨床醫學的教學實踐情境。
(3)整合課程內容。由于學科發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學科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綜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教師教育課程要體現這一要求。一是學科專業課程與教育專業課程的整合,使學科課程統一于實際的教學情境;二是加強教育專業課程本身的內在整合;三是加強綜合課程,開設一定數量的融合課程、廣域課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課程。
(4)完善教師繼續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貫穿子職前和職后全過程的,教師繼續教育不單是提高學歷,更重要的是從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著眼,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加速教師的自我成長,確保繼續教育的質量,把培訓與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緊密結合。要更新繼續教育的觀念,重視繼續教育的理論探討,建立適當的評價體系,提高繼續教育的實效性。
2.形成專業自我。
專業自我是教師個體對自我從事工作的感受、接納和肯定的心理傾向。庫姆斯(Combs)在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教師的專業教育》中提出:“一個好的教師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有獨特的人格的人,是一個知道運用‘自我’作為有效工具進行教學的人。”高自我的教師傾向于以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夠準確地、現實地領悟他們自己和所處的世界,對他人有深刻的認同感,具有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自我價值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是教師專業自我形成的過程。研究表明,具有強烈的專業自我的教師常常具有自覺的職業規劃意識。當教師了解了自己的教學水平,認識到自己教學發展的優勢和不足時,才能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并對未來的發展規劃做出適當的調整。在規劃、調整、發展中逐步形成教學實踐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學習者。
美國學者舒爾曼(Shulman;L.S.)認為,教師的知識掌握包括七大類:教材內容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與內容相關的教學法知識;關于學生及其特點的知識;教育環境的知識;有關教育目的、宗旨、價值的知識;哲學與歷史背景的知識。教師顯然和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觀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強自身學習。教師要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把自己始終看作是一個學習者,是一個研究者,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向實踐學習。
4.將教學成長過程作為反思的對象。
經常性、有針對性的甚至是系統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師的創造精神,增強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青年教師要以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對象,對自己的行為、決策、理念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回顧、分析、評價,評判教學活動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習慣,以積極的心態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在不斷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進教學的成長與發展。反思是教師自主意識的表現,是教師獨立于外在壓力,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計劃,如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如何學習及何時學習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將所訂目標和計劃付諸實施。這樣不斷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對自己的教學發展作出診斷,并尋求新的更好的發展策略。
1“智慧職教云”平臺的優勢
混合教育模式能夠使師生共同走進課程,體驗、感受、領悟和思考,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不僅充分發揮了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還能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1]。目前,典型的混合式教學平臺有學堂在線、藍墨云班課、智慧職教云等。每個平臺都有其優點:第一,學堂在線是免費公開的MOOC平臺,是國家教育部大力建設的,國內外一流名校開設的免費網絡學習的平臺,主要是研究生和本科階段的教學資源。第二,藍墨云班課是一款由藍墨科技推出的移動教學App,主要由任課教師組織資源,實現混合教學,最大的缺陷是沒有標準的職業教育資源庫支持。第三,“智慧職教云”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設和運營的職業教育數字化學習中心,是一個職業教育數字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和在線教學服務平臺,是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建設成果面向全社會共享的指定平臺。三個平臺各有特色,“智慧職教云”整合了國家項目成果和自有資源,構建專屬在線課程,支持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等教學創新實踐,助力“互聯網+”時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翻轉課堂作為國內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2],已經逐步成為職業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
2以“智慧職教云”為支撐的混合式教學課程設計實例
基于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成果,我們將混合式教學方式應用于2017年春季,面向烏魯木齊職業大學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及物聯網應用技術三個專業學生開授的“Java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修課學生為118人。課程結合筆者主持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在程序設計教學中的實證研究”課題,采用“智慧職教云”平臺輔助教學并進行教學改革嘗試。課程設計將課堂教學與云平臺學習同步。學生自我學習和教師講解異步教學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一個持續學習的環境,主要包含建構基于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的云平臺學習環境設計、線上線下的課程內容設計、多元互動的學習活動設計以及多維度的學習評價方式等。
2.1現代職場化教學設計“職場化”
教學設計是職業教育內核,利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將“職場化”融入線上與線下各環節,并根據職業素養貫穿于教學始終。職業院校在“職場化”教學過程設計中,線上資源的職場化特點,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上,選取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要求等密切相關的知識點。線下教學中,可以借助公司、車間、實訓室等職場化環境,根據企業真實生產任務設計課堂任務,實施行動導向教學,引導學生或獨立或小組完成任務、項目或作業,并依據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實施評價,以產品或商品的標準評價學生的實戰作業。傳統Java語言程序設計教學與學生就業崗位關聯度較小,與項目的聯系不緊密,學生不清楚學習了一門語言后到底能做出怎么樣的項目,更找不到入門的切入點以及學習方式、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盡早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在校期間更有針對性地為以后的職場生涯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對大一、大二學生的Java語言課程引入大學生職場入門成長計劃。課程教學設計時結合崗位需求引入項目實戰,根據一線職場專家給出的建議,讓大一、大二的同學們了解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在教學實施環節中,通過協同平臺企業工程師手把手與同學們一起進行項目實訓,提前讓學生了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培養良好的編程習慣,學習編程中的核心思想,避免寫出低效冗余的代碼,提升編寫效率。
2.2線上線下課程內容設計
互動混合式教學借助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將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熱議的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面對面教學的優勢相結合,彌補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3]。現代職教課程可概括為“線上、線下、職場化”。基本做法是將在線教學與面對面課堂教學進行一體化設計,教師提前錄制教學微視頻等課程資源上傳到教學平臺,學生課前登錄教學平臺觀看課件、視頻,在線測試、討論或作業。教師根據學生在線學習情況,完善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開展分組討論、項目實戰、任務學習、展示交流、作業及評價等活動,教師主要負責解疑答惑、組織活動。本門課程的三個學習角度:第一,從“新疆軟件園常見的Java就業需求”開始,了解目前新疆IT就業市場上提供的主要職位及這些職位技術要求,幫助學生清晰定位。第二,“JavaSE基礎案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Java語言基礎,通過案例讓學生體會到學習Java語言的樂趣,深入掌握面向對象思想,熟練使用常用的API,鞏固和拓展Java程序設計。第三,“前沿技術介紹”主要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案例,該階段內容是IT行業的前沿技術,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感受編程的魅力。本課程所有知識點以案例為驅動,在實訓過程中對基礎知識逐個擊破。線上課程資源涵蓋常見技術方向和前沿技術介紹,使學生充分開拓行業視野,進行市場定位,零基礎授課,無須相關技術儲備,適合已經步入大一、大二具有一定自學能力的學員。線上課程共涵蓋了Web前端及Java軟件開發10個案例,所有案例都逐一進行拆解,保證學習者根據課件即可完成整個項目。課程穿插企業中的開發規范,課程中的重難點詳解,更有答疑和教務服務,為學生營造一個最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習者快速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學習者完整實現課程中的案例,能夠深入掌握Java核心編程及開發規范,為后續學習Java技術生態鏈打下必要的基礎。
2.3知識拓展
教師在智慧職教云上安排了課后拓展階段,提出思考問題,進行頭腦風暴,拓展知識視野,進一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移動終端和PC終端訪問智慧職教云平臺,學習任課教師構建的一體化教學資源。這樣既培養學生進行持續學習,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又對已學知識進行檢測。在課堂中,采用限時習題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注意力,課前預習、提問、頭腦風暴等環節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課前、課后要求學生完成在線學習視頻和PPT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持續學習;對于任課教師,在“智慧職教云”平臺上學生所有的學習行為數據將被自動采集、分析及統計,這有助于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量化,并可以清晰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軌跡。通過小測試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持續關注度,測試可以采用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進行。在職教云平臺上小測試、提問及頭腦風暴等互動活動,評價采用分組互評、學生互評、教師參評等方式進行。這個環節著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可以采用簽到功能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持續學習。
2.4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
傳統的評價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目前的教學模式,尤其是紙質的試卷也不利于保存和統計。利用信息化平臺,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摒棄了傳統的“一張試卷定乾坤”的學習評價方式。在混合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采用小組互評、多方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整個評價過程可以分為準備階段、評價階段、總結階段三部分:第一,準備階段。針對學生能力的差別進行均衡分組,確保組間競爭的公平性。為每個分組任命小組長,確保小組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明確分組考核規則,確保每個小組能夠按照學習目標進行組織活動。第二,評價階段。根據學習目標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例如,學習目標為論文、項目策劃書、實驗報告等,可以要求小組完成相應任務的演示文檔或2000字以上的實驗報告,然后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展示,其他小組的同學給出分數并評價,最后由教師總結。該考核方式側重學生在作品展示及課堂中表現能力的考核。第三,總結階段。通過設定章節和評價類型權重方式,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修正相應的評價結果,最后利用平臺的統計功能給出學生的綜合成績。通過綜合考核方式,既注重了“知”的考核,又關注了學生“識”的考核,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團隊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文獻檢索、應激反應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
3混合式教學實施成效分析
查清孩子在思維發展方面現有的狀態,哪些是優勢,要鼓勵他們繼續發展;哪些是缺陷,要幫助他們盡早克服。由于曾經的傳統課堂過于對學生進行灌輸性教學,一般來說,學生的思維方面常存在“死、碎、單、淺、慢”等缺陷。“死”就是學得死板,不會動腦筋,平時死學,考試時死背、死練。“碎”是指學的知識零碎,一個個知識點分散、孤立,形不成系統,構不成網絡。再者就是思維的零碎,導致學生不能進行有效邏輯思維。“單”是指思路單一,考慮問題時,不善于從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不會舉一反三。“淺”就是看問題膚淺,只看到問題的表面,看不出問題的實質,以及問題與問題之間內在的聯系。“慢”即思維的節奏慢,反應不靈活。上述任何一個缺陷都能導致學生在課改的浪潮中受阻、停頓,隨之困難越來越大、效率越來越低,最終導致教者設置的計劃不能如期完成,逼著教者重走老路。所以我們必須盡快找出孩子思維方面的缺陷,通過各種有效的辦法,幫助他們克服缺陷,學會科學有效的思維方式。
二、提高感知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培養孩子廣闊、深刻、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于開拓孩子的智慧是極為重要的。首先我們得用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力敲開學生的思維大門,讓學生減少對知識的恐懼和麻木。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說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會阻礙才能的發揮。”所以在開始實施培養思維階段應給予他們一根拐杖讓他們攙扶、摸索著前進。在平時的教學中側重于解題方法的灌輸,讓他們慢慢學會模仿性思考,指導孩子遵循正確的思路,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再現知識、運用知識。與此同時給足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訴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從而幫助學生奠定對解題的感知能力。
三、培養問題意識
科學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從提問開始的,沒有問題,思維就不能起步。1.教師要善于適時給學生拋出有價值的問題。如,在解應用題時給學生提出:解這道題時需注意什么?需注意抓住什么關鍵詞?要求這個問題需要哪些已知條件?……從而促使學生進行有序的思考。2.再者就是訓練學生去善于提出問題,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并做到有效地去解決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從鼓勵孩子提問入手,培養他們提問的興趣和習慣,叩開他們的好學之門。所以諾貝爾獎獲得者海森堡深有體會地說:“首先是問題的提出,其次才是問題的解決。”3.尤其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敢于提問,不能挫傷孩子提問的積極性,相反,每到學習時,就要提醒孩子以探索的精神,審視的態度的狀態進入。在起始階段,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既簡單又幼稚,但只要能提出,教者就要給予鼓勵和贊揚,并用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標準來衡量孩子的進步,加以相應的贊揚來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以此使他們認為,提出問題是思維有能力的表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更是思維發現力、創造力的表現,是智慧的象征。以此改變學生只對“高分”的畸形認識。
但丁說:“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不能彌補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見,政治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長期以來,思想品德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當中,只憑簡單的形式搞幾次活動。作為政治思想教育的載體——豐富多彩的活動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但它不是唯一的陣地,相反,它更需要用滴水石穿﹑潤物無聲的啟發、熏陶,要落腳在每 一堂課,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的始終,全面實施政治思想教育。
中學語文與思想政治在教學上有密切關系,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把二者孤立起來,而要在教學中加強聯系,融會貫通。一方面,要求政治教師加強語文知識修養,把語文知識滲透到政治教學中去,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感染學生,用語文概括方式歸納概括政治知識,用語言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去分析解決政治問題;另一方面,要求語文教師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要關心、了解社會熱點問題,把語文教學和當前社會熱點聯系起來,進行政治思想教育,讓學生從小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把個人前途命運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將思想教育貫穿與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欣然接受?在此談幾點看法。
一、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提高思想教育的長期性。
課堂傳授的教材知識本身就凝聚著人們的智慧和靈感,閃爍著思想教育素材的光芒,對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個性,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語文教材中選入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它們不僅啟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行,而且讀來賞心悅目,情感激蕩,長期陶冶,會對生活充滿希望,會追求陽光,會走向更加健康的思想殿堂。
將政治思想教育貫穿于語文課堂,思想教育顯得生動具體,形象可感,比干枯無味的說教更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也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如晗的《談骨氣》一文中引用了孟子的話“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來證明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遠大抱負的體現;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他人格光輝的閃光點……這些傳統名篇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再如寫革命前輩的詩篇,更是充滿了對光明的向往、對真理的追求:“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些文章直接感染學生,熏陶學生,也是我們進行思想教育的經典材料。
可見,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有其長期性。“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積極的作用。所以,課堂的思想教育貴在日積月累,側重潛移默化的熏陶,具有長期性。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內涵”,凈化學生心靈。
教材既是知識的載體,又是思想教育素材的載體,語文教材更是一座思想品德教育的
富礦,其中充滿了古今仁人志士的豪情壯舉、錦繡文章和革命事跡。如果用心挖掘,就能夠很好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受到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熏陶,陶冶他們的情操,養成他們的高尚品德。
如在講賈誼的《論積貯疏》中,不僅強調了重視農業、提倡積貯的思想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而且重點剖析了“倉廩實而知禮節”管子的這句話。它不僅體現了古代統治者的治國方針,而且也是當代執政者使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戰略決策。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作為在優越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更應該“知禮節”:在學校要尊敬師長,在家里要孝敬長輩,在社會上要尊老愛幼,勤勞節約,明禮守信,只有這樣,你才會做人,會生活,會學習。
所以,教師不只為了傳授知識,還要善于捕捉思想教育因素的閃光點來點燃學生“求知識學做人”的火焰,培養品質優良的新型知識人才。
三、把握語文教學中思想教育契機,強化育人效果。
愛因斯坦說:“無論多么好的食物,強迫吃下去是不行的”。課堂教學同樣不能強加于
人。教師要善于把握契機,激發學生情感,并把他們轉化為道德感,內化為道德品質。比如,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如果教師在上課時適當的加一點撥和引導,就會使學生一方面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而且會懂得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以后會更加珍惜,發奮學習。
一、“互聯網+圖書館”的創新服務模式
(一)智慧化服務特征
服務的“智慧”從整體上表現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圖書館服務要能實時感知、及時發現用戶需求,并以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方式滿足用戶需求,這就是“互聯網+圖書館”意義下的智慧型圖書館的智慧化服務模式。如果沒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圖書館的技術支撐,那么智慧型圖書館將蕩然無存;如果圖書館服務不是智慧化的,那么智慧型圖書館就失去了生命力。圖書館的智慧化服務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1)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必須實現智慧化。主要體現在圖書館的知識資源(如文獻資源等)載體將轉變成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如電子數據庫、電子期刊和電子圖書等),基于數字資源的虛擬圖書館,充分體現圖書館內部的書與書、書與人、人與人和人與設備,以及在圖書館外部的館與館、網與網、庫與庫之間的跨時空廣泛互聯與多樣融合的特性。(2)圖書館技術的智慧化。智慧型圖書館與先進的圖書館技術是緊密相關的,先進的圖書館技術是智慧型圖書館的技術支撐。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型圖書館并不完全等同于先進的圖書館技術,否則,在建設圖書館的過程中,就可能陷入“圖書館+互聯網”的傳統圖書館管理模式,而摒棄了智慧型圖書館建設的初衷。圖書館技術的智慧化是圖書館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新一代信息化環境中,圖書館的變化、發展、成長、進步與變革,無一不是先進技術與智能化手段引入的結果,圖書館人與讀者已充分感受到并分享了技術智慧的廣泛運用所帶來的服務效率提高與管理便捷。(3)圖書館互聯機組集群的智慧化。“集群”像是一個獨立的服務器,實際上就是一組高速網絡互聯的計算機組。當集群與用戶交互時,硬件系統的集群配置有利于提高系統的技術性能、可用性與可靠性,以及滿足實現多維度服務的服務模式需要。(4)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智慧化。圖書館的生命力在于提供信息服務,智慧化服務是一種既抽象又具體生動的人文智慧服務,為讀者的信息、知識需求服務是圖書館的永恒主題與責任。
(二)智慧化服務模式
(1)遠程網上信息服務。借助云技術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與限制,利用云地兩端搭建的現代遠程服務平臺,實現基于信息資源共享的圖書館遠程網上信息服務。遠程網上服務的優勢表現在:利用云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效率和強大的運算和存儲能力等,基于立體互聯共享協作方式,圖書館可實現現代化的遠程互動服務。以遠程教育服務為例,智慧型圖書館可高效便捷連續不斷地更新學習資源,滿足遠程教育管理體系對學生學習課堂的教學需求。相關信息資源在云技術支持下,可使教與學雙方完全超越時空限制,學習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習者的手里,因此可以主動地享受到個性化服務。
(2)以人為本的開放式主動嵌入式信息服務。圖書館嵌入式服務是一種協同互動的服務模式,借助物理嵌入和虛擬嵌入兩種方式,可將圖書館服務嵌入到需要信息服務的各個環節,從而提供泛在化的信息服務。如通過多種途徑可了解用戶需求,根據用戶需要,圖書館員可主動融入用戶環境,走出封閉的圖書館大樓,通過與用戶的交流與合作,嵌入式館員將變成用戶群體中的一員,隨時解決用戶遇到的各種問題,并提供高度訂制化的高附加值服務。在信息泛在化環境中,嵌入內容和嵌入方式是高度交互和復合化的,可直接面向受眾實行個性化、人性化的分級服務,讓用戶真正體驗到智慧化服務帶來的便捷與高效。
(3)移動智能終端服務。借助智能化手段可提高智慧化的服務水平,智能科技是提高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水平的強大技術支撐。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正是新技術的引入使圖書館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經整合的數字信息資源,涵蓋了各種電子圖書與期刊全文、碩博學位論文與報紙全文等,基于統一的信息檢索平臺可為讀者提供檢索查詢。在以“云物大智”為支柱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基于區域共享理念,借助云端存取信息,在圖書館與云端間通過搭建云平臺,獲取服務和開展管理,利用云服務實現資源共建與信息共享。用戶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就可享受圖書館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務。因此,只有不斷掌握與擁有新技術,才能推動圖書館服務水平的提高。
二、“互聯網+圖書館”的智慧融合服務
“互聯網+”行動計劃作為國家戰略,調的是全面創新、融合創新和全面發展,要突出的是整體效益最大化和新業態,以促進萬眾創新。智慧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分析和判斷等能力),是靈活敏捷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是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的支撐。智慧包含了技術智慧、知識智慧和人文智慧,它們都是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的組成部分,只是側重點與表現形式不同。技術智慧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圖書館的每次發展與進步都是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突破的結果,但技術智慧只處于圖書館的外層,并非只有圖書館一家在使用,整個社會都在使用這些技術,圖書館員與讀者并不是技術開發者和研制者,只是使用者和享用者。技術智慧對構建智慧型圖書館很重要,但它只是技術和智能意義下的重要。知識智慧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知識并不等于智慧。對圖書館管理者而言,知識服務是靜態的,智慧服務是動態的,管理者將自己積累的顯性與隱性知識應用于信息服務,只要管理到位就會產生智慧,從而“轉知成慧”,肩負起信息知識服務的使命,做好信息知識服務工作。人文智慧是從人文素養、職業精神和價值理念方面對圖書館服務進行評價,不“以人為本”,離開了對“人”的關懷就沒有人文素養。實際上最大最美的智慧化是人文智慧,是最值得倡導的圖書館智慧化服務。人文精神有利于克服圖書館因技術智能的局限性和知識不足導致的缺陷與片面性,因此圖書館員的人文智慧才是最必要和最重要的。“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智慧化服務模式必須注意技術智慧、知識智慧和人文智慧的融合,以服務模式創新促進高質量的圖書館智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