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57: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技創新與企業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31-01
一、民族地區企業創新發展的現狀
1、動力不足,企業不想創新
(1)意識問題。民族地區大多處于偏遠、落后的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以及信息流通渠道的閉塞造成了企業創新意識薄弱。生存是民族地區企業的第一要義,許多企業的管理者認為,在市場成熟度比較低的民族地區,傳統的經營與管理模式是有生存空間的,依靠機會、靠公關、靠低廉的勞動力是可以獲取較高利潤的,而創新本身風險比較大,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在企業中普遍存在著“創新恐懼癥”:“不創新兩年死,創新立即死”、“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對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2)效益問題。創新的投入產出特點導致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創新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相應的回報,企業作為“經濟人”的本性使得它必然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即是追求即期效益和利潤,創新必然影響企業追求即期利潤和短期效益。正因為如此,企業不想創新。
2、風險太大,企業不敢創新
創新必會面對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對于企業而言,創新會面臨較大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和技術流失風險等,而民族地區企業大多數屬于中小型甚至是微型企業,本身對外部風險的防御能力較差,一旦創新失敗,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的危險。因此,一些企業的管理者就認為用企業倒閉的代價來換取企業的創新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與其這么快就消失,還不如慢慢等死。”
3、融資太難,企業不能創新
企業創新的兩個最重要環節就是技術研發和成果的產業化。這兩個環節都需要資金的高投入,多數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都遭遇融資瓶頸。盡管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以及民族地區政府頒布的鼓勵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中小企業信貸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融資困難仍然是中小企業發展中的最主要問題。我國的中小企業很難通過外源融資渠道獲得融資。
二、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發展的對策
1、圍繞企業發展的思維,大興觀念創新
(1)實現思想理念的創新。引導企業的管理者從傳統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順應潮流,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對風險和失敗保持正確的態度;積極轉變經營理念,改善經營機制,想大事,干大事,把企業做大做強。
(2)積極營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企業文化。創新需要良好的環境,活躍的氛圍。沒有氛圍,沒有環境,沒有必要的刺激、引導作用,人的積極性是不可能煥發出來的。國內外的所有技術領先的企業,內部都具有濃厚的創新氛圍,都長期注重建設有利于創新的企業文化。
2、圍繞企業發展的基礎,大興制度創新
實現制度創新,是促進民族地區企業發展的基礎。民族地區企業要實現制度創新,一是要突出產權制度創新,必須進行“二次”產權制度創新,即建立 現代 企業制度特征的產權制度。二是實現管理制度的創新。
3、圍繞企業發展的關鍵,大興人才創新
人才是知識的主要載體,是企業創新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要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首要任務就是要落實企業人才創新的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51-0033-03
1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內涵
1.1中小企業的概念
目前對中小企業較權威的界定標準是根據2003年原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研究制訂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其中工業企業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0000萬元。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
1.2科技企業的界定
科技企業的界定由于區域發展狀況不同,目前也未有統一的概念,本文借用2012年頒布的上海市科技企業界定參考標準(試行),參考標準指的科技企業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同時符合以下五項條件中任何三項條件的,可以界定為科技企業:①企業主要從事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檢測,或高新技術產品(服務)的研發、生產、經營等科技與創新活動;②企業直接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5%;③企業技術性收入和高新技術產品(服務)的銷售收入之和占企業銷售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④企業年度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3%;⑤企業擁有專利權、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權等知識產權,或掌握專有技術。
2區域創新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載體,包括語言、信仰、風俗、習慣、禮儀、法規和制度等非物質文化和以工具、技術、藝術品和其他器物組成的物質文化。區域創新文化(Regional Innovative Culture)是指符合區域創新體系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規則、制度體系、精神氛圍的總和,是“創新、創業、創富”精神在區域文化體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文化[1]。區域創新文化是區域經濟文化的核心內涵。區域創新文化是由企業、政府、媒介三位主體聯動創新構建而成。企業是負責培育企業家精神層面的文化構建,它是創新文化的核心主體;政府是負責建設服務型政府層面的文化構建,是區域創新文化的保證主體;媒介負責建設專業化服務機構層面的文化構建,是區域創新文化的基礎主體。
3區域創新文化與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互動關系3.1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推動區域創新文化的構建和形成(1)中小型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在于擁有靈活人才的培養方案和活躍技術創新思路,在于擁有開放性專業協作意識,全球化競爭意識,因而要求區域創新主體必須具備革新精神和創造意識。
(2)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因而需要政府優化創新文化發展的外部環境,要求政府轉變職能從主導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進行從制度到意識的由內而外的變革,從功能上滿足創新文化的制度建設和環境建設的需要。
(3)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對原有的技術進行模仿、吸收、轉換和創造,這都離不開人才資源的保證,因此技術創新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同時也是管理制度層面的突破,只能是對技術創新的關鍵要素知識資源和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和管理,才能實現創新主體的成功。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不僅為區域文化創新提供了人才儲備同時也在管理制度方面給予了有效的嘗試,是區域文化創新的主力軍和先行者。
3.2區域創新文化建設推動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
(1)區域創新文化為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這種外部環境將逐步滲透到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影響企業的管理理念和企業員工的思想行為。中小型科技企業為了積極主動迎合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適應轉變的市場趨勢,需要在其內部組織結構、產品功能和生產工藝上進行創新以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保持競爭力。
(2)影響中小型科技企業人力資本的質量。區域創新文化能使區域內組織、個體形成共同的價值信仰,有利于知識的交流、溝通、協作,從而對創新的發生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小型企業通過提升創新文化的引領和凈化作用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積極營造一種創新文化的發展氛圍,引導人們追求更加高尚的生活方式,使人在道德上、知識上和審美情趣上獲得全面發展。也即創新文化是“以人為本”式的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4]。
(3)區域創新文化影響地方政府的優化。這是因為政府是區域創新文化主體之一,是區域文化的參與者和維護者,區域創新文化的發展是需要政府通過優化區域內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為依托。政府的行為方式不僅要受到既有體制機制的制約,也要受到區域創新文化的影響。區域創新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可完善政府制度的缺陷,這就有利于區域內的政治主體在文化觀念上增強對相關制度的認同。
4江西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困難
4.1較高的投入導致創新資金的不足
創新需要技術和人才的支撐,一項技術產品通常是技術創新人員不斷研發,反復試驗,并獲得相關認證才得以實現,技術和人才的投入是長期的。江西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創新資金主要來源是自籌資金,只有一小部分是中央或地方給予的創新基金支持和銀行貸款。國際上一般認為:技術開發資金占銷售額1%的企業難以生存,占2%左右的可以維持,占5%以上的方有競爭力。江西有很多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將其銷售收入的3%~4%用于技術創新,這個比例比大企業要高,但由于其本身規模小,產品少,銷售收入低,尤其是處于創業期或發展初期的企業,銀行對于其掌握的信息不對稱,認為其資信差、抵押難等因素,出于降低信貸風險、節約貸款成本的考慮,不愿向其提供貸款,這就使得江西省中小型科技企業更多的依靠自身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外部供給資金嚴重不足。
4.2創新效率高,但產品市場化程度不高
江西省中小型科技企業管理簡便,經營靈活,決策迅速,避免了長時間決策所導致的時滯性,這樣有助于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提高創新效率。但是由于中小型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較弱,技術產品要獲得市場認可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就減緩了產品的市場化進程。對此,企業應完善營銷網絡,與地方知名經銷商、商合作,加快市場化進程。
4.3科技含量高,但技術創新人員供給不足
在企業的核心技術產品上,這類產品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引導著該領域的創新前沿,技術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科技人員作為創新的主力軍,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素質和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并具有率領企業在國內外市場開拓進取的膽識和魄力,他們是企業迅速崛起的重要保障。對于處于創業期的中小型科技企業,由于其不確定因素太多,風險太大,資金不足導致其人才引進機制不夠完善,結果許多科技人才不愿加入到這些中小型科技企業中去。即使處于成熟期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往往因市場規模、市場開拓能力、社會福利保障無法與大型企業相比,科技人員也不愿致身于創新活動中去。
4.4持續的技術研發,但缺乏與外界的交流合作
由于技術具有一定外溢性,因此技術產品上市后,市場競爭者會加以研究,了解所采用的技術及其先進程度,以加大研發力度,從而提高自身產品技術含量。因此,技術產品是需要不斷地研發以保持先進性,否則會被市場所淘汰。中小型科技企業最初由于資金不足,實力有限,往往不能完全自主創新,一般通過引進技術模仿創新,在具有一定的技術和人才積累后才逐步開始實現自主創新,因此技術創新過程中,創新模式不斷升級,最終實現自主創新。
5江西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與區域創新文化協同發展對策5.1加大創新制度建設
江西省政府應積極推動支持區域創新文化的制度建設,使區域創新行為由自發轉向自覺。首先,完善區域科技創新服務機制,強化合作創新的文化。重點建設一套以公共技術咨詢服務平臺、科技政策服務平臺、科技中介推廣服務平臺為基礎,面向全社會的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其次,促進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完善江西省創新網絡。積極構造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實施主體,以科研院所、大學為創新的重要源頭,政府進行支持與調控,中介機構提供社會服務支撐的企業技術創新的創新網絡體系。第三,構建企業的集群機制,完善企業創新的橫向創新合作。要鼓勵和引導科技企業集群,形成不同規模的企業間、基于競爭和合作關系的企業間、基于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間、基于國際市場競爭的國內外企業間的橫向合作機制。
5.2政府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
江西省經濟發展正處在關鍵的轉型時期,突出的體制機制問題就是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的職責邊界不清晰。江西省政府要全面進行政府職能轉變應從以下幾點入手:對企業發展環境和行業不正之風突出問題開展集中整治;省直有關單位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要納入省網上審批系統辦理;對省直各有關單位存在審批超時、增設環節、事后補錄、體外循環及未開展電子監察等情況進行檢查;對省政府規章和省政府及部門規范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加大精簡力度,實行規范管理,優化流程、縮短時限、降低收費、提高效率。
5.3健全金融投資功能
積極完善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投融資功能,鼓勵科技企業及其管理人員持股。政府搭建投資網絡,鼓勵中小型科技企業與創業投資機構合作,實現中小型科技企業體系內資金和項目的共享。加大與銀行、擔保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積極創新面向科技創業企業的金融產品,緩解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難問題。
5.4加強創新隊伍建設
江西省政府制定和完善創業導師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加強對創業導師的認定和規范工作,建立完善的“聯絡員+輔導員+創業導師”的孵化體系。中小型科技企業建立完善的創新培訓體系,開展對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和創業者三個層次的培訓,不斷提高行業從業人員水平和能力,提升創新績效。建設科技企業從業人員培訓基地,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考核和資質認定;加強與大學和科研院所等創新源頭的合作,對接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其他科技服務機構,形成與技術轉移、創業服務、市場拓展和投融資等服務機構合作的互利共贏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志文.區域創新文化促進高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機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4).
青海是除以外全國最大的藏族聚居區,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中有6個在青海,面積占全國藏族自治州總面積的58%。青海藏區包括青海省海北州、黃南州、海南州、果洛州、玉樹州5個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藏區總面積69.6萬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總面積的96.6%;人口181.85萬,占青海全省總人口的32.8%。
青海藏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稱,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玉樹、果洛兩州大部分地區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之間。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寒冷、缺氧、干燥、多風,晝夜溫差大,長冬無夏,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氣溫-6℃~4℃,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
青海藏區的資源優勢突出。礦產資源特別是水電、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資源儲量可觀。已探明的129種礦產資源中,有54種的儲量居全國同類儲量的前十位,有23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占全國前三位,有9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占全國首位。具有鮮明高原特色的動植物資源及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
青海藏區經濟近年來有了較快發展,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34.03億元,人均23867元。但由于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青海藏區經濟發展仍然十分落后,除海西州外(人均GDP 62583元),其余5個州人均GDP只有11194元,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848.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912.2元,不足全國的2/3。
二、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現狀及問題
(一)科技創新意識淡薄,科技創新主動性較差
青海藏區中小企業起步較晚,許多中小企業是由傳統的民族手工業發展而來,屬于傳統型中小企業,所處行業及生產產品對技術需求不是很大,科技創新壓力較小,科技創新意識淡薄。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懼怕科技創新風險,害怕失敗,求穩怕亂,圖個安穩日子;部分中小企業小富即安,不謀做大做強,不注重創新,科技創新的主動性較差。據調查:已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中小企業創新動力主要是由于市場需求和競爭壓力。
青海藏區中小企業有77.3%開展了科技創新活動,但只有11.4%的企業有專門的研發機構。據對青海藏區中小企業2006~2008年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采取的措施調查:38.7%的企業只是進行了企業技術秘密內部保護;只有13.7%的企業申請了專利,31.8%的企業注冊了商標。由于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夠完善,一些科技創新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被別的企業或個人“搭便車”,挫傷其創新積極性,影響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
(二)科技人才總量少,高層次人才匱乏
2008年青海省全省科技活動人員為11519人,科學家與工程師8465人,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比重為73.49%,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為208.64人;萬人 R&D 科學家和工程師數3.80人,企業 R&D 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全社會 R&D 科學家和工程師比重33.63%。青海省每萬人擁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為331人,低于全國的354人;青海藏區更低,平均為207人,最低的玉樹州僅為77人。青海省20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15年,低于全國的7.62年;青海藏區為4.74年,最低的玉樹州僅為2.13年。
以上數據說明青海省科技人才較缺乏,青海藏區科技人才更加匱乏。同時青海藏區中小企業職工素質普遍偏低,缺乏科技創新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據調查:青海藏區中小企業中本科以上學歷的職工只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8.20%;企業科研人員只占到總人數的7.46%,科研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只占科研人員的47.70%,甚至有許多企業就沒有專門的科研人員。
(三)科技資金投入不足,企業融資困難
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科技資金投入嚴重不足,2008年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僅為0.44%,低于青海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1.09%的水平,并且各州差異較大,最高的果洛州為0.74%,最低的黃南州僅為0.18%。
自有資金缺乏、融資困難是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青海藏區更加嚴重。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資金主要以自籌和銀行貸款為主。據調查: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資金69.10%的企業是自籌;64.30%的企業是通過銀行貸款;只有38.20%的企業得到過地方政府的資助。
(四)產學研合作困難,科技創新風險較大
青海省目前共有研究與開發機構49個,其中有40個集中在西寧市及海東地區,而藏區只有9個(其中海北州2個,黃南州2個,海南州1個,果洛州1個,海西州3個),占22.5%。青海省僅有的8所普通高等學校均在省府西寧市。這對地處偏遠的藏區中小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產學研合作的困難程度。據調查,青海藏區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模式選擇中52.80%的企業選擇了自主創新,29.85%的企業選擇模仿創新,只有17.35%的企業選擇了合作創新。合作創新最大的優點就是組合資源、分散風險,而青海藏區中小企業因產學研合作難度大而較多地選擇自主創新模式增大了科技創新的風險。
(五)信息資源短缺,科技創新盲目性較大
外部信息是中小企業認識技術和市場機會的重要基礎。中小企業受到資金、人力等因素影響,搜集信息的廣泛性、準確性和及時性較差。青海藏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青海藏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自然條件差,中小企業分布較廣,又限制了中小企業及時獲取有關科技創新信息及市場需求信息,不能很好抓住市場機會,科技創新盲目性較大。
三、促進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對策
針對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所面臨的問題,應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促進其發展。影響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因素較多,既有企業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因此應從政府層面及企業層面分別采取相應的對策。
(一)政府層面
1、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規體系
政府應鼓勵中小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根據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發展規模、技術水平等實際情況,為發展科技創新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如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實施引導和保護,調動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2、搭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平臺。
“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是科技創新的‘三駕馬車’。”中小企業科研力量相對較弱,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相對較強,但科技成果難以轉化,市場需求難以滿足,因此,政府應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的長期科技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真正做到產學研相結合,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
3、加快培育科技服務中介機構
科技中介機構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主要力量,通過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資源配置、決策咨詢等服務活動,有效降低科技創新風險,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對增強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應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切實發揮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在促進科研與生產、技術與市場相結合方面的作用,為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服務。
4、建立和完善金融體系
針對青海藏區中小企業的特點,在加大對中小企業財政資金支持的同時,加強中小企業資本市場建立,特別是靈活有效的風險投資市場的建立,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解決中小企業因財產抵押實力不足、信用不達標而造成融資困難問題;逐步放寬對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限制,允許經營狀況良好的中小企業面向社會發放融資債券,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保障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
(二)企業層面
1、加強科技創新內部管理
加強科技創新內部管理是保障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成功的有效手段。從科技創新項目的選擇、實施到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等整個過程都要加強管理,以期實現預期效果,獲取經濟效益。在科技創新項目的引進上盡量選擇與企業自身科研能力相匹配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主動尋求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積極與其他企業合作,聯合攻關,減少風險;在創新成果保護上通過申請專利權、注冊商標權及技術保密等措施切實保護企業科技創新成果。
2、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中小企業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多方籌集資金,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障。在積極爭取政府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和優惠政策的同時,積極申請創新基金;在資本市場上尋求適合自身狀況的融資途徑,如吸收風險投資等;加強自身信用建設,獲取銀行貸款。
3、改善人才引進、激勵機制
在人才引進上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引進高素質人才, “不為所有,但為所用”;還可以聘請本地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到企業做顧問或者咨詢人員。在引進的同時注重自我培養 ,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加大員工培訓力度,提高員工素質;同時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留住人才。
4、注重市場調研,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Abstract: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s the basis for enterpris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 modern enterprise undertak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historical mission, strength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cultivate enterprise core technology of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management mo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measure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deas; measures; contact
中圖分類號:F27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一體化、市場全球化已成為經濟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我國企業生存環境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復雜,買方市場的形成,國外知名企業涌入,我國企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研究表明:企業想要長治久安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要進行技術創新戰略,因為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核心專長,將是企業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與發展的主要支撐。在當前極具挑戰的市場環境中,現代企業若想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行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的聯合進步。
二、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內涵、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內涵
在廣義的概念上,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與工程化、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信息化等環節,也包括這些環節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組織創新。從技術創新的過程上,技術創新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間試驗、生產、銷售五個相互銜接的階段。而狹義的技術創新僅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即產品、工藝的創新。(本文論述主要采取技術創新這一狹義的概念)。
(二)、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基本思路
在市場上,企業提供的和消費者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還應當包括銷售過程中的服務以及銷售以后的服務。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主要目的也必然是研究和開發新產品,迅速地將其投入市場,通過一定的銷售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務將技術創新的成果最終轉化為效益。也就是說企業技術創新除了就產品本身進行創新外,還應當在銷售方式和售后服務等多方面尋找思路。
1、在產品方面,除了開發全新的產品之外,還可以根據市場的需要對原有的產品進行改良和組合。一方面,針對市場新的需求,適時地推出獨具特色的、技術含量高的、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新產品;另一方面,對仍有生命力的舊產品進行技術改造,或開發其附屬功能,或將多個產品特性優化組合為更具靈活性、新穎性的產品,從而增強其生產競爭力。
2、在銷售方式方面,可以嘗試通過網絡進行銷售,即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產品的推銷。企業建立網上銷售系統,不僅可以提高銷售速度、擴大銷售范圍,還有利于溝通與外界的聯系,展示企業的技術實力,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也為及早適應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奠定良好基礎。
3、在售后服務方面,除了傳統的“三包”、送貨上門等服務外,還應全面了解客戶的個性特征和潛在要求,想方設法增加附加服務項目,使客戶從產品功能中獲得滿足的同時,能享受更多的超值服務、特色服務,強化客戶對本企業產品的“忠誠度”和“依賴感”,為持久贏得市場創造條件。
(三)、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基本措施
技術創新是企業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組織和調動起來,并對外部環境加以協調利用,以實現創新目標的系統工程。要切實抓好這個工程,需采取多方面的保證措施。
1、技術創新需要組織機構的保證。企業應建立一個專門部門,將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起來,為進行技術創新提供組織支持。
2、技術創新需要運作機制的保證。技術創新包括創新決策、創新實施、創新實現三個運作環節。這三個運作過程所產生的方法、手段共同構成了技術創新的運作機制,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3、技術創新需要激勵機制的保證。為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應當從制度上加以保護和激勵。在企業內部,制定引導職工進行技術創新的規章制度,在企業外部,切實保護新產品開發者的知識產權,并給予最佳扶持和政策優惠,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4、技術創新需要人力資源的保證。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必須引進一些能把廣泛的相關知識和專業知識相融合并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同時要注意加強職工文化知識和業務技能的培訓,努力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影響因素
(一)、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廣義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企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影響;二是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前者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統一。后者反映企業在追求長盛不衰的發展過程中,既要考慮近期的利潤增加和市場擴大,又要考慮持續盈利增長,并且要建立和維持良好的公共關系。而狹義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指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此,主要采取狹義上的概念進行論述。
(二)、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1、企業管理者只重視近期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企業應該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兩個維度之間保持平衡。管理者使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重視社會效益。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其目標必然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企業作為社會組織,其經營行為必須要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生態效益的忽視,也是制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所在。企業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不惜損害環境和后代利益,結果導致企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破壞的不協調狀態。企業將陷入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中,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因此,企業必須建立一種與自然互利共生、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保持與周圍環境的和諧。
2、專業技術人才不合理的流失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才資源成為企業諸多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因此,企業應做好人才的留用,防止人才的流失,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專業技術人員擁有核心技術、掌握核心業務、控制關鍵資源,構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他們以20%的比例創造了企業80%以上的財富和利潤,如果這些人員流失,就會影響企業工作的連續性、工作質量和企業人員的穩定性,從而弱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競爭力。因此專業技術人員成為企業人才競爭的主要對象。
四、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及作用
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容看,技術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要通過持續不斷的進行以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為主要內涵的技術創新活動,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又取決于企業獲得知識及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一切的基礎是如何有效地學習。學習是企業永生的發動機,為了應付不斷變化的世界,企業必須培養和提高應變能力,發展新技能和采取新態度的能力,這就是學習的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面對多個地域、多元文化、多種技能設置以及多種經營前景,新經濟環境的跳躍性使大多數企業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大多數核心能力都只有有限的生命周期,只能獲得一時的收益,因此企業只有不斷升級舊的核心能力,塑造新的核心能力,才能取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創新是培育和形成企業核心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核心能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競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永葆企業的競爭優勢,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及文化創新等促進核心能力持續發展已是企業走向振興、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企業核心能力及其可持續發展
企業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是美國著名戰略學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來的,他們將企業核心能力解釋為企業的“一組先進技術和諧組合”。從某種程度上講,企業核心能力指的是企業在某一領域建立的獨特競爭優勢,是企業獨具的、支撐企業保持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競爭力。
企業核心能力離不開創新。企業核心能力的精髓在于擁有主導產品,而核心能力的靈魂就是創新。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等。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形成競爭優勢的最重要動力和源泉,并對創新模式進行了分析,指出技術進步引起的創新與管理變革引起的創新,是培育與提升企業核心能力的根本動力。企業核心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更離不開企業的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及文化創新等對于形成企業獨特的、難以替代的、具有較長延展性的核心能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企業創新與核心能力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企業創新的內涵
(1)技術創新。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創新的核心,企業只有通過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才能不斷向市場推出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改進生產技術,降低成本,進而提高產品的價值,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并適時開拓新的市場領域。(2)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隨著企業規模的發展、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技術的變革、戰略的調整,企業必須引進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技術,管理創新很好的體現了權變管理理論的思想。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把企業的其他創新更好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3)文化創新。一個崇尚滿足企業成員的自尊、地位、情感、成就和自信等需要的企業文化,就能培養企業成員對企業的歸屬感、責任心和事業心,一個倡導創新意識、運用創新思維、敢于創新競爭、鼓勵嘗試風險的企業文化,就能激發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有助于創新思想的產生,并能使這些新思想迅速而有效地變成實際運用,從而轉變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2.企業創新對核心能力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形成核心能力,不是“一蹴而就”功夫,它是企業決策者們經不懈努力才獲得的具長久性和穩定性的競爭力。創新在鑄造企業核心能力的過程中,一方面使競爭對手很難模仿、很難趕超;另方面又因為創新成果所特有的持久性、堅壁性,使得那些在核心能力的建設中,處于遙遙領先地位的企業,往往難有競爭對手。只有堅持創新,才能形成企業核心能力;只有堅持不斷地創新,才能確保企業核心能力可持續且長久地發展。
(1)管理創新對企業核心能力的影響。管理創新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企業提升核心能力的首要因素,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管理創新的能力已成為評價企業核心競爭一力強弱的重要指標。管理創新有利于全面提升企業核心能力,企業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企業的技術核心能力、組織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機結合。管理創新能把各項創新更好的滲透于管理過程當中,從而全面提升企業核心能力。
(2)企業技術創新是形成和提高企業核心能力的基礎和關鍵。企業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是企業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礎,而企業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離不開技術的創新。企業的生命周期總是與其核心技術的周期以及由核心技術決定的核心產品的周期密切聯系的,企業只有不斷技術創新,用新的產品替代過時的產品,開始新的市場生命周期,才能促進企業核心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處于長久不衰的境地。
(3)文化創新是核心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制度保障。企業文化以其特有的內在導向作用、規范作用、激勵作用、創新作用、輔射作用和凝聚作用,以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愿景激勵、驅使全員、人力資本載體積極主動充滿熱情地貢獻自己的智力資本;促使知識員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圍中自由廣泛地交流信息,知識共享,以形成和不斷提升結構資本;以人為本,進行文化管理,關心、、成就、升華員工,使員工忠誠于企業,忠誠的員工自覺以創造性的服務獲得顧客的滿意與忠誠,從而為企業贏得顧客資本,繼而促進一切創新活動和資源、能力的優化與整合,合成或提升為核心能力。
三、通過企業創新促進核心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路經選擇
1.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核心能力可持續發展
(1)建立研發機構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應設立研究機構,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力量,根據企業自身特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構建適應市場競爭要求和企業發展需要的企業技術研發體系及其有效運行機制。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要及時與國內各院所、高校進行聯合技術攻關,實現產學研縱向合作,使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以滿足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為目的,加速技術成果向市場的轉化。
(2)完善的激勵機制造就高質量科研隊伍。企業應建立一種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的激勵機制,注重運用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等激勵方式,充分反映和體現科技人員實現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新潛能和積極性。
(3)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技術創新機制。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一定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的特點來從事技術研發。企業在進行技術研發前一定要對市場需求做深人調研,通過建立信息搜集中心等機構,增強企業對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反饋和正確判斷的能力,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產品和技術創新。
2.通過管理創新促進核心能力可持續發展
(1)要廣泛采用現代管理技術、方法和手段。認真總結和推廣國內外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引進國外智力,學習借鑒國外企業的現代管理方法,盡快使國有重點骨干企業經營管理和競爭能力提高到新水平。要積極探索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先進的管理模式,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要充分發揮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迅速建立起企業的網絡信息資源平臺,不斷提高經營管理信息化水平。
(2)圍繞自身的優勢來制定整體發展戰略。要充分、客觀地認清自身的競爭優勢和劣勢,制定出具有獨特性的經營戰略。通過對國內外優秀企業的分析表明,企業的經營戰略不能機械地模仿,只有在調整未來環境變化并掌握企業優勢的基礎上,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靈活地構思,才能制定出適合本企業的獨特戰略。要保持企業的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企業要學會戰略創新。
3.通過文化創新促進核心能力可持續發展
(1)積極建設學習型的企業文化。學習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一種核心能力,企業文化建設也應把打造學習型的企業文化作為重要目標。首先,要強調終身學習。其次,要強調全員學習。企業是一個由人組成的有機系統,只有系統內所有成員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企業才能達到最佳競爭狀態,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再次,要強調全過程學習。學習必須貫穿于企業運行的整個過程,沿著計劃、執行、控制、銷售各個環節運行。總之,要營造一個把學習當作一種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氛圍,創建一個學習型的企業文化。
(2)確立雙贏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文化創新首要的是價值觀創新。在傳統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奉行非贏即輸、你死我活的單贏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既有迫使企業實現技術和產品更新的驅動力,也有滋生為打垮對方而不擇手段以至惡性競爭的弊端。一個企業只有奉行雙贏價值觀,才能不斷地從合作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等創新資源,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左右逢源,立于不敗之地。我國海爾集團不參與同行間的價格戰,堅持靠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來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的成功經驗,便是奉行雙贏價值觀的一個范例。
參考文獻:
[1]邁克.波特著 陳小銳譯: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2]張國軍:核心競爭力的構建與擴散[J].企業研究,2001(11)
[3]康榮平 柯銀斌:中國企業核心能力剖析:海爾與長虹.中國工業經濟, 2000(11)
[4]安德魯?坎貝爾 凱瑟琳 薩默斯?盧斯:核心能力戰略.遼寧: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
[5]郭 斌:企業核心能力生命周期論,科研管理,2001(1)
長期以來,技術創新被人們誤讀為一個純粹的經濟學概念,隨之而來的就是錯誤地把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當作技術創新的目標,使得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略了生態與社會效益,全球資源與環境都受到了惡劣的破壞。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其負面影響,必須致力于不斷推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
目前,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綠色技術創新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對其的研究也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旨在克服傳統技術創新的片面的單一的追求經濟效益,積極倡導在技術創新目標體系中納入生態追求和社會效益。因此,有必要對綠色技術創新進行深入探討,從經濟性角度出發證明綠色技術創新的必要性,并為企業加快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獻計獻策。
一、綠色技術創新的基本內涵
綠色技術創新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創新,也稱為生態技術創新或技術創新生態化。綠色技術創新積極倡導在技術創新目標體系中納入生態追求和社會效益,使這兩者和經濟效益一起,成為技術創新的綜合指標。
就其基本內涵而言,目前我國的專家學者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定義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鐘暉和王建鋒在《建立綠色技術創新機制》中提出的,主張把綠色技術創新定義為“既要社會經濟發展又要保護環境,使其不受污染的產物”,主張把以環境保護目的的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統稱為綠色技術創新。二是張慶普在《我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主要對策》中提出的,主張把“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以提高企業生態經濟綜合效益作為主要目標。這樣,綠色技術創新就與以往的技術創新和應用主要是追求經濟利益產生了本質的區別”。三是陶建宏、王京芳和張蓉在《基于綠色技術創新的西北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一文中提出的,認為“綠色技術創新是將環境保護新知識與綠色技術用于生產經營中,以創造和實現新的經濟效益與環境價值的活動”。四是甘德建和王莉莉在《綠色技術和綠色技術創新一可持續發展的當代形式》一文中提出的,把綠色技術創新定義為“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綠色工藝創新、綠色產品創新和綠色意識創新的總稱”。
二、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
1.內部因素
(1)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盡管綠色技術創新在短期內付出的成本要高于傳統技術創新,但是其擁有的利潤長期性和永久性,是傳統技術創新所不能比擬的。
經濟效益是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因此對企業來講,放棄傳統技術,轉而開發一種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態技術,一方面可以使企業占據未來市場的領導地位,使企業能夠獲得更高的壟斷利潤和長期的利益保障,另一方面,又可以節約原本傳統技術創新所產生的一些成本。
(2)提升企業價值與形象。每個企業的內部文化與價值觀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追求自身形象在公眾面前的塑造這一點則是相通的。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謀求自身經濟價值的同時,更加關注生態與社會效益是否會受到惡劣的破壞更加重視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這就表明,當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態和環境的安全,當環境保護在全球成為焦點時,必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實現自身價值和維護自身形象而堅持不懈地進行綠色技術創新。
2.外部因素
(1)政府政策導向。政府是市場競爭規則的制定者,同時也是市場活動的參與者。因此,各級政府對待技術創新采取何種態度和措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實踐表明,政府的政策導向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的發展方向、速度和規模等。不論是目前我國在專利法和專利制度上的產權激勵,還是在資助、補貼與稅收優惠等方面的經濟激勵,這些舉措都極大地推動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進行。
(2)市場競爭激勵。市場競爭激勵是綠色技術創新自發實現的一大重要因素。如果沒有市場競爭機制的檢驗,就不能保證社會資源有效率的配置;沒有市場競爭的壓力,企業就會失去繼續技術創新活動的外部動力。因此,無論是用綠色技術創新替代傳統技術創新,還是綠色技術之間的替代轉換,市場競爭激勵因素始終是不可或缺的。
斯托尼和勒眉特曾對比利時12個產業的41個大企業的131個創新項目的進行調查。資料顯示,在所有調查項目中,一共有64%的創新項目屬于反應型,而其中36%的創新項目則屬于主動型。進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數據中64%的反應型創新項目正是在面臨市場競爭下產生的。這一研究表明,當企業在面臨國外企業大規模進駐,當企業處在國內市場遭受外企不斷搶奪,以及出口遭遇他國綠色壁壘的雙重威脅之下,激烈的市場競爭將迫使企業奮起自救。于是,綠色技術創新的課題將被迅速提上議事日程。
(3)社會需求拉動。企業自身的價值判斷受制于整個社會的價值判斷。當整個社會對于綠色技術創新及其帶來的生態效益有著強烈需求時,這將成為企業價值選擇的重要依據與拉動力。在我國,綠色需求逐步成為普遍存在并且不斷增長的需求熱點。
三、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策略
1.積極開發環保型技術人力資源
綠色技術創新首先必須堅持積極開發環保型技術人力資源,應該加大綠色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由于我國的技術創新片面地、單一地把經濟效益作為惟一指標,導致社會和生態效益被無情地排除在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外。這就使得寶貴的環保型技術人才在企業中處于弱勢地位,并不斷流失。同時也導致企業對環保型、綠色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減少。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的企業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輕視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改造的觀念。
因此,我們必須引導企業從觀念和管理上不斷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建設綠色企業文化。不斷加強綠色企業文化建設,把綠色環保的理念灌輸到每個員工的思想中。另一方面,通過管理創新,逐步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得到體現。由于企業的文化既來自設備裝置、廣告等外顯性事物,更來自于企業的內在素質和精神,因此必須從全方位加強企業的綠色文化建設,為企業的環保型人才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2)加大人力資源投資。在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中,人才是第一個可寶貴的。企業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輕視人力資源投資的錯誤觀念,應該樹立人力資源投資的重要性大于物質資本的意識,促使企業不斷增加對人力資源的資本投資。
(3)建立有效激勵機制。為了在企業中營造良好的綠色環保軟環境,企業必須不斷加大將員工的教育培訓力度,把教育培訓和人事制度結合起來,將綠色績效與員工薪酬掛鉤,注重雙管齊下,從人才的培養上有效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制定和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戰略
企業應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通過實踐探索,有效地建立綠色技術創新復合機制體系。在這個復合機制體系中,必須包括外部激勵機制、內部動力機制、自身能力機制、信息傳遞機制等多種有效機制,并形成有機的整體。同時制定和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戰略,進行企業內部的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這樣,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綠色技術創新組織體系,有利于形成綠色技術產品的開發過程管理體系。
推動技術發展的主要力量,在于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制度安排。企業必須牢牢把握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制度創新這個關鍵,一定要堅持以下兩種制度創新:
(1)排污權交易制度創新。為降低排污權交易中各種交易成本,應設立排污權交易中介機構,提供交易信息等服務。還應通過制度創新,實行政府提供免費信息服務,以及適當減免監督與執行的費用。對積極減排、積極出售排污權的企業從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予以支持;讓企業真正成為排污和治污的主體。
(2)企業自身能力機制創新。企業應通過發行企業股票、債券等各途徑解決綠色技術創新所需資金,并實施財務成本的嚴格控制,確保成本回收和資金良好運營。同時,必須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積極加強技術培訓。部分企業可成立企業內部培訓中心或相關部門,提高員工技能水平,還可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不斷優化完善自身能力機制。
3.實現綠色技術創新信息會計基礎化
由于單純質化而非量化的指標,一般很難起到激勵的作用,企業應實現自身綠色技術創新信息的會計基礎化。完善三大報表的賬目分類,盡可能使用能夠用貨幣計量的綠色技術創新信息。對于確實無法進行定量反映的信息,可以編制報表附注、綠色技術創新情況說明書等輔助報表,或者適當使用文字表述的方法來披露,實現綠色技術創新信息的量化記錄。
4.切實推行現代企業微觀生態經濟管理
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始終要密切關注和自覺遵守有關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法令。必須把生態環境納入企業領導的議事日程,經常進行討論與監督檢查。任何基礎或重大項目技術創新的環保工作都需要有專人對其負責,做到責任到個人。此外,要強調建立內部生態經理制和環境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綠色技術創新全過程中加強環境審計,從而推行綠色管理。例如遼陽石油化纖公司生態環境管理機構自成體系,泰州煉油廠基本建設及重大技術措施項目的環保都配有一名副廠長分管等,都充分體現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綠色管理理念。
四、結語
從工業文明至今,傳統的技術創新已經給人類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損害。然而,人類文明必然要發展,我們無法從根本上舍棄技術創新。而目前方興未艾的綠色技術創新,應該是突破這一人類工業技術發展瓶頸的重要途徑。
本文在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基本內涵進行文獻梳理的同時,探討了一系列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和實施策略,希望能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有效實施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丁丹.論我國的綠色技術創新[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5:3-5
[2]鐘暉,王建鋒.建立綠色技術創新機制[J].生態經濟,2000(3):41-4
[3]張慶普.我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主要對策[J].學習與探索,2001(3)
[4]陶建宏,王京芳,張蓉.基于綠色技術創新的西北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J].科學管理研究,2004,(6)4
[5]甘德建,王莉莉.綠色技術和綠色技術創新一可持續發展的當代形式[D].上海: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6]鐘祖昌,陳功玉.略論生態技術創新[J].企業技術進步,2003(5)
[7]萬邁.綠色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研究[J].江南論壇,2004(11)
[8]艾志紅.基于綠色技術創新的激勵性規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
[9]李銳鋒,羅天強,黃濤.湖北省中小企業生態技術創新現狀及其制約因素分析[J].技術創業月刊,2006(8)
[10]田文濱.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的例證分析――以大連市為例[D].遼寧:東北財經大學,2007
[11]趙玉林.創新經濟學[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331
[12]陳國玉.綠色技術創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
[2]陳偉明.煙草商業企業科技創新的定位與路徑選擇,廣東農業科學.
縱觀電力企業職工發展現狀,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規模不足,實用人才不能滿足電力企業發展需求。二是整體質量不高,在電力技術高速更新情況下,電力企業員工的質量依舊不能同步。三是培養速度較慢,由于電力企業長時間注重企業實際利潤的增長,而忽略了企業職工人才的培養,導致電力企業職工人才培養耗時長、效率低。
文章立足于電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基于員工素質與能力水平、著力于培訓職能長期強化和提高的新模式,形成符合電力企業發展實際的獨特可持續發展員工培訓模式。在此文章對可持續發展型員工培訓模式的各個階段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論述。
1 評價培訓需求
電力企業培訓實踐中,評價培訓需求由培訓需求調查和培訓需求分析二個部分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過程所組成,在時間上有先后之分。
1.1 培訓需求調查
在電力企業內部全面、客觀、公正地收信培訓需求信息。充分考慮調查對象、調查方法及調查主題三個方面因素。在實踐中針對不同的崗位不同層次的員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2 培訓需求分析
在進行培訓需求調查的基礎上,電力企業可采取各種方法進行系統的鑒別和分析,以確定是否需要培訓、準備培訓、何時培訓、需要何種培訓的一種活動或過程。它既是確定的培訓目標、設計培訓方案的前提。也是進行培訓評估的基礎。
一般對于基本知識、技能和素質,盡早在員工上崗前就進行培訓。即新員工培訓。對新任務所需要的技能培訓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選擇在項目進行前一、二個月進行。
2 培訓計劃設計
電力企業培訓計劃體系包括培訓規劃、年度和月度培訓計劃。在制定計劃時,按需求進確定培訓項目,本著員工、管理者共同參與的原則在規定的時間內制定。年度計劃要求在前一年的12月份制定出來,月度培訓計劃每月20日左右制出。
2.1 培訓規劃
電力企業必須將職工培訓規劃納入了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管理,作為個經營目標進行實施。在企業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來宏觀指導長時間跨度的職工培訓工作全方位地實施,為制定年度培訓計劃提供了培訓目標。
2.2 計劃制定
制定電力企業職工培訓年度計劃突出了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沒有年度計劃的點滴落實,企業的長期培訓目標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一部分由公司所屬各單位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及年度培訓計劃實施情況制定出現場培訓計劃:另一部分根據電力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制定職工培訓計劃。電力企業在實施一個培訓項目時,充分考慮其資金成本來源可靠。使培訓規模、水平及培訓程度達到平衡,確保培訓管理人員及學員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培訓心態。
2.3 月度計劃制定
電力企業應將年度計劃的目標詳盡分解,具體落實到培訓性質、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人員及授課教師、注意事項等培訓細節以供培訓管理人員及實施人員監督考核。
3 設計培訓方案與課程
在實踐中電力企業依據培訓目標進行選課,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以實現培訓效果的最佳化。
3.1 培訓方案的設計原則及手段
根據學習能力、個體差異及培訓實效的原則設計培訓方案。由于歷史的原因及職工文化素質存在差異,造成運行人員學習自主性較強,檢修人員相對較弱,因而形成培訓能力的差異。追求積極轉化培訓成果,盡可能使培訓情境與工作情境相一致;因而,在設計培訓方案時,運行檢修人員常常采用集中授課統一考試的形式,而管理人員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因而多采用網上授課、網絡教學的形式,讓管理人員自主安排培訓時間。
在采取強化培訓方法時,多獎少罰,最重要的是學員單位的表揚;采取練習的方法時,倡導學員主動練習、擴大學習范圍、有比較長的實踐期。另外,在培訓中充分考慮激勵在培訓中影響培訓熱情(強化因素)、保持對培訓的注意力(指導因素),鞏固培訓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甚至可以抵制回到工作崗位后倒退回去的壓力(維護因素)。
3.2 行為改造模式
在培訓過程中注意要求學習過程本身有注意力、記憶力、重復所學知識或技能的能力以及激勵。可以采用行為改造模式,具體包括下面學習步驟:
(1)建立示范模型。利用各種公開會議向學員表揚獎勵典型人物。(2)角色扮演。給學員分配角色,讓每個人在模擬的情況下練習這種正確方式處理問題,像反事故演習。(3)社會強化。電力企業根據學員在角色扮演活動中的表現,用表揚和建議的方式給予行為強化。(4)培訓轉化。鼓勵學員在回到本職工作崗位上時,將培訓中學習到的行為有效地應用于工作中。
3.3 培訓課程設計
(1)在培訓課程設計時,嚴格遵循以下程序:課程決策一課程設計一課程改進一課程評價四部分。(2)遵循課程設計準則。課程的選擇與培訓目標一致;設計固定與機動二種形式的課程,課程設計時照顧大多數人的需求,密切聯系公司實際,慎重選擇任課老師,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4 實施培訓
培訓實施是培訓工作的主要階段,是實施培訓目標和計劃,并根據目標和計劃,對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出調整,控制整個培訓過程的順利開展。
4.1 培訓實施的重點
為確保培訓實施順利進行,在實施時注重強調三方面的因素。
(1)做好培訓準備。做好培訓氛圍、培訓人員及培訓工具的準備工作。
(2)重視分工配合。培訓項目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一些大中型的培訓項目,組織工作非常復雜。因此企業將培訓實施過程所有涉及的工作按照類別進行分工,然后安排在該項目具備專長人員具體負責相關工作的落實,培訓管理人員隨后及時跟進和溝通。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糾偏措施。
4.2 掌握培訓進程
(1)掌握控制方法。電力企業采用具體控制方法有收信相關培訓資料、比較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分析實現目標的培訓計劃,設計培訓計劃檢查考核方法、培訓計劃糾偏、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到位。
(2)培訓實施是培訓工作的關鍵過程,在實施中要給項目起一個好的名字,具體明確、清晰。即時檢查教室、儀器、設備狀況,確保培訓正常進行。對學員的參與及時給予認可、表揚和獎勵,培訓管理者特別注意不扮演上帝的角色,而努力成為培訓工作的協調員和促進者。在培訓結束后要對培訓內容客觀真實的總結。
4.3 培訓人員的準備
為確保成功培訓,在實踐中采用不同方式,例如:充分關注學員;使用各種培訓技巧來吸引學員的興趣,并適應他們不同學習風格;鼓勵學員提問,并有效地回答問題;利用視聽設備及有吸引力的視覺手段,提高學習和演講效果等。
5 評估培訓
這一過程中涉及培訓效果問題,確定培訓方案的推廣應用價值。評估是培訓管理工作的難點在于數據無法量化,因此盡量將培訓項目細分、量化,用數字來衡量培訓效果。在進行評估工作時一般采用建設性的評估和總結性評估。
6 結語
文章根據理論研究和實踐分析,針對電力企業的實際問題,創造性的提出了適合電力企業的職工培訓模式。達到了系統性、經濟性、通用性和有效性要求,并將不能量化的指標盡可能地量化,為電力企業員工培訓及人才培養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為改善電力企業職工人才數量、質量和結構上的不足,電力企業職工培訓中需要有目的、有意識地采取一系列的活動,以促使電力企業員工潛力的發掘和利用,文章結合電力企業實際。創建出可持續發展型的電力企業員工培訓模式,并較為詳細的分析了各個環節的的方法和技巧。以培養出復合型、高精尖型電力企業人才。
縱觀電力企業職工發展現狀,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規模不足,實用人才不能滿足電力企業發展需求。二是整體質量不高,在電力技術高速更新情況下,電力企業員工的質量依舊不能同步。三是培養速度較慢,由于電力企業長時間注重企業實際利潤的增長,而忽略了企業職工人才的培養,導致電力企業職工人才培養耗時長、效率低。
文章立足于電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基于員工素質與能力水平、著力于培訓職能長期強化和提高的新模式,形成符合電力企業發展實際的獨特可持續發展員工培訓模式。在此文章對可持續發展型員工培訓模式的各個階段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論述。
1 評價培訓需求
電力企業培訓實踐中,評價培訓需求由培訓需求調查和培訓需求分析二個部分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過程所組成,在時間上有先后之分。
1.1 培訓需求調查
在電力企業內部全面、客觀、公正地收信培訓需求信息。充分考慮調查對象、調查方法及調查主題三個方面因素。在實踐中針對不同的崗位不同層次的員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2 培訓需求分析
在進行培訓需求調查的基礎上,電力企業可采取各種方法進行系統的鑒別和分析,以確定是否需要培訓、準備培訓、何時培訓、需要何種培訓的一種活動或過程。它既是確定的培訓目標、設計培訓方案的前提。也是進行培訓評估的基礎。
一般對于基本知識、技能和素質,盡早在員工上崗前就進行培訓。即新員工培訓。對新任務所需要的技能培訓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選擇在項目進行前一、二個月進行。
2 培訓計劃設計
電力企業培訓計劃體系包括培訓規劃、年度和月度培訓計劃。在制定計劃時,按需求進確定培訓項目,本著員工、管理者共同參與的原則在規定的時間內制定。年度計劃要求在前一年的12月份制定出來,月度培訓計劃每月20日左右制出。
2.1 培訓規劃
電力企業必須將職工培訓規劃納入了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管理,作為個經營目標進行實施。在企業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來宏觀指導長時間跨度的職工培訓工作全方位地實施,為制定年度培訓計劃提供了培訓目標。
2.2 計劃制定
制定電力企業職工培訓年度計劃突出了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沒有年度計劃的點滴落實,企業的長期培訓目標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一部分由公司所屬各單位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及年度培訓計劃實施情況制定出現場培訓計劃:另一部分根據電力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制定職工培訓計劃。電力企業在實施一個培訓項目時,充分考慮其資金成本來源可靠。使培訓規模、水平及培訓程度達到平衡,確保培訓管理人員及學員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培訓心態。
2.3 月度計劃制定
電力企業應將年度計劃的目標詳盡分解,具體落實到培訓性質、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人員及授課教師、注意事項等培訓細節以供培訓管理人員及實施人員監督考核。
3 設計培訓方案與課程
在實踐中電力企業依據培訓目標進行選課,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以實現培訓效果的最佳化。
3.1 培訓方案的設計原則及手段
根據學習能力、個體差異及培訓實效的原則設計培訓方案。由于歷史的原因及職工文化素質存在差異,造成運行人員學習自主性較強,檢修人員相對較弱,因而形成培訓能力的差異。追求積極轉化培訓成果,盡可能使培訓情境與工作情境相一致;因而,在設計培訓方案時,運行檢修人員常常采用集中授課統一考試的形式,而管理人員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因而多采用網上授課、網絡教學的形式,讓管理人員自主安排培訓時間。
在采取強化培訓方法時,多獎少罰,最重要的是學員單位的表揚;采取練習的方法時,倡導學員主動練習、擴大學習范圍、有比較長的實踐期。另外,在培訓中充分考慮激勵在培訓中影響培訓熱情(強化因素)、保持對培訓的注意力(指導因素),鞏固培訓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甚至可以抵制回到工作崗位后倒退回去的壓力(維護因素)。
3.2 行為改造模式
在培訓過程中注意要求學習過程本身有注意力、記憶力、重復所學知識或技能的能力以及激勵。可以采用行為改造模式,具體包括下面學習步驟:
(1)建立示范模型。利用各種公開會議向學員表揚獎勵典型人物。(2)角色扮演。給學員分配角色,讓每個人在模擬的情況下練習這種正確方式處理問題,像反事故演習。(3)社會強化。電力企業根據學員在角色扮演活動中的表現,用表揚和建議的方式給予行為強化。(4)培訓轉化。鼓勵學員在回到本職工作崗位上時,將培訓中學習到的行為有效地應用于工作中。
3.3 培訓課程設計
(1)在培訓課程設計時,嚴格遵循以下程序:課程決策一課程設計一課程改進一課程評價四部分。(2)遵循課程設計準則。課程的選擇與培訓目標一致;設計固定與機動二種形式的課程,課程設計時照顧大多數人的需求,密切聯系公司實際,慎重選擇任課老師,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4 實施培訓
培訓實施是培訓工作的主要階段,是實施培訓目標和計劃,并根據目標和計劃,對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出調整,控制整個培訓過程的順利開展。
4.1 培訓實施的重點
為確保培訓實施順利進行,在實施時注重強調三方面的因素。
(1)做好培訓準備。做好培訓氛圍、培訓人員及培訓工具的準備工作。
(2)重視分工配合。培訓項目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一些大中型的培訓項目,組織工作非常復雜。因此企業將培訓實施過程所有涉及的工作按照類別進行分工,然后安排在該項目具備專長人員具體負責相關工作的落實,培訓管理人員隨后及時跟進和溝通。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糾偏措施。
4.2 掌握培訓進程
(1)掌握控制方法。電力企業采用具體控制方法有收信相關培訓資料、比較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分析實現目標的培訓計劃,設計培訓計劃檢查考核方法、培訓計劃糾偏、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到位。
(2)培訓實施是培訓工作的關鍵過程,在實施中要給項目起一個好的名字,具體明確、清晰。即時檢查教室、儀器、設備狀況,確保培訓正常進行。對學員的參與及時給予認可、表揚和獎勵,培訓管理者特別注意不扮演上帝的角色,而努力成為培訓工作的協調員和促進者。在培訓結束后要對培訓內容客觀真實的總結。
4.3 培訓人員的準備
為確保成功培訓,在實踐中采用不同方式,例如:充分關注學員;使用各種培訓技巧來吸引學員的興趣,并適應他們不同學習風格;鼓勵學員提問,并有效地回答問題;利用視聽設備及有吸引力的視覺手段,提高學習和演講效果等。
5 評估培訓
這一過程中涉及培訓效果問題,確定培訓方案的推廣應用價值。評估是培訓管理工作的難點在于數據無法量化,因此盡量將培訓項目細分、量化,用數字來衡量培訓效果。在進行評估工作時一般采用建設性的評估和總結性評估。
6 結語
文章根據理論研究和實踐分析,針對電力企業的實際問題,創造性的提出了適合電力企業的職工培訓模式。達到了系統性、經濟性、通用性和有效性要求,并將不能量化的指標盡可能地量化,為電力企業員工培訓及人才培養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企業工商管理現狀分析
據悉,企業的工商管理內容主要是企業通過新型管理方式來充分利用企業資源,企業資源主要包含企業可流動的資金,企業通過應用與自身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對企業資金進行利用,確保企業市場活動與經濟活動向良性的方向發展。目前,國內很多企業依然使用傳統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業管理的模式,并沒有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沒有及時對傳統管理的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革,致使企業自身競爭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無法在新時期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經濟效益,嚴重阻礙了企業長期發展。此外,企業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充分結合工商管理的知識和企業實踐,制定企業的工商管理方案,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工商管理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對工商管理進行科技創新,對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筆者將分別從這三方面進行闡述
2.1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
工商管理科技創新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增強,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根據市場特征來對管理模式進行創新,構建一套適宜的管理模式。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就必須在創新管理方面下手,促進企業服務質量的提高。
2.2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是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據筆者調查,目前很多企業為尋求發展,對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創新,均促進了企業走上成功之路。
2.3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獲取了很多利潤,這也是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
3工商管理科技創新戰略措施分析
3.1完善工商管理監管制度
對于企業發展而言,監督與管理機構對于企業的工商管理有著重要作用;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企業基層員工比市場更重要。企業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員工努力與付出。因此,企業需要制定監管制度,明確每一個員工的責任、權利,一些對企業發展有貢獻的員工,需及時給予相應的獎勵,一些對企業發展不利的員工,需要進行懲罰,這樣可以提高企業員工工作的積極性。而且企業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證管理執行有據可依,從而促進企業發展與進步。
3.2重視創新管理人才培養
如今,我國的部分企業管理人員在工商管理方面還沒有一個新的認識,還不具備科技創新的理念,還沒有對科技創新有新的認識。企業高層管理者要積極樹立“科學管理乃興國之道”的思想,培養各種專業人才,尤其企業的工商管理人才,這類人才可以輔助企業實施管理、營銷與規劃,并且專業人才可以及時、準確分析企業發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并指出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提出企業發展戰略。通過培養專業人才,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改善企業薄弱的環節,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3.3朝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內企業國際地位在不斷提高,并且國內企業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業應該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加大企業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建立企業特色文化。要想國內企業的工商管理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需要具備現念與國際意識進行企業管理與實踐,進而促進企業發展與進步。
3.4建立職業化工商管理隊伍
企業要想穩定、可持續地發展,需要組建一支工商管理隊伍,提高企業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隊伍,會導致企業人力資源應用受到影響,導致企業人才效用得不到發揮。因此,企業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慮各種相關因素,充分發揮企業市場競爭的優勢;明確企業每一個工作人員的自身責任,制定獎懲制度,從而提高員工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