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技術創新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10 14:57: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能源的技術創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能源的技術創新

篇(1)

一、 創新擴散理論概述

1. 創新擴散概念。近幾年,創新擴散的研究逐漸成為了研究創新的熱點,國內外很多經濟學家對創新擴散進行了研究。熊彼特(1912)最早對技術創新擴散進行了定義,他認為技術創新的大面積或大規模的模仿就是技術創新擴散。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羅杰斯認為“創新擴散是指技術創新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某種渠道在社會系統成員中進行傳播并被成員接受的過程,這個過程由創新、溝通渠道、社會系統和時間四部分構成”。斯通曼(1989)定義技術擴散為“一項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推廣”。舒爾茨(1990)認為“沒有擴散,創新便不可能有經濟影響”。我國經濟學家傅家驥(1992)認為創新擴散是技術創新通過一定渠道在潛在使用者之間傳播、采用的過程。武春友(1997)認為技術擴散是創新過程中的一個后續子過程,但同時又是一個完整獨立的技術與經濟結合的運動過程。

同時,創新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創新擴散的速度,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相對優勢、復雜性、可試用性、兼容性。

2. 技術創新擴散的過程。羅杰斯認為創新擴散的傳播過程符合“S”形曲線,在擴散的早期,用者很少,擴散速度也很慢;當采用者人數擴大到相關群體人數的10%~25%時,擴散速度會突然加快,擴散進入所謂的“起飛期”;接近飽和點時,進展又會減緩(如圖1所示)。并將技術擴散過程隨時間變遷劃分為五個階段,即認識階段、說服階段、決策階段、實施階段和證實階段。

縱觀已有的研究文獻,從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角度對技術擴散的研究并不多,對新能源汽車創新擴散模式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π履茉雌車技術擴散理論與模式研究,提出促進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擴散的政策建議。

二、 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時期,新能源汽車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了大力發展。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統計,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由2010年的8 000多輛提高了2015年的33萬輛(如圖2所示),同比增長3.4倍,占全球銷量的60%(201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達到55萬輛)。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4.1輛,銷量33.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其中,純電動車型產銷量分別完成25.5萬輛和24.7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4.2倍和4.5倍(如圖3所示)。

根據銷售數據,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占汽車銷售量的比重為1.35%,說明新能源汽車的擴散還處于開始階段,在擴散的早期,用者很少,進展速度也很慢,還沒有到達“起飛期”。同時,我們利用logistic模型進行擬合,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擴散符合S型增長曲線(如圖4所示),新能源汽車的擴散還處于初始階段,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拐點還沒到來,雖然2015年市場銷售量突然很高,但是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受政策比較大,所以還處于擴散的開始階段。

三、 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創新擴散影響因素

1. 技術要素。

(1)技術關聯性。通常情況下,技術關聯性越強,其擴散的速度就越快。這種以創新性為核心,加強其關聯性的技術發展,從而形成一個集團產業,而創新者是這種發展道路上的引導者,引導技術快速、大規模化的生產,從而與其相關的企業或技術都得以擴散與發展。

(2)時效性。基于技術創新,時效性越長,其推動力越大,技術也發展得越快,從而新能源汽車企業就會進一步擴大其生產規模,但創新者為了使自己的優勢得以保持,一般不會將其創新成功向外傳播,甚至會保護其創新,這種做法就會影響甚至妨礙技術的擴散。對于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由于基礎性技術發展較快,而產品型性帶來的利益更大,因而發展產品化的技術就是其首選,比如說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等。但這些技術的時效期較長,讓技術達到穩定狀態需要不短的時間,因此,時效性也是影響技術擴散的原因。

(3)成本。由于技術創新的成本是巨大的,這樣一種背景下會影響到技術擴散的積極性。為了達到創新費用最低,技術發展也快,那么就需要降低成本,增加產出,提高產品質量,這樣新能源汽車企業才能從多方面獲益,有了收益,才能繼續技術創新,所以成本也是影響技術擴散的重要原因。

(4)技術的復雜程度。新能源汽車企業對技術的接受度會被用戶對技術使用的難易度所影響。也就是說,技術擴散的速度是受其復雜性的影響的。一項創新技術越簡單,那么其就越容易被用戶接受,所以其擴散的速度也越快,越多人去學習其中的技術。

2. 市場結構。

(1)企業規模。新能源汽車業的產業集群是以大企業為主導帶動生產配套產品的中小企業發展的。大企業通常是技術擴散的上游企業,由于他們對整個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保證了技術擴散可以被更多企業所接受,加強了技術創新的實用性。關聯密切的零配件企業,可以通過了解大企業的技術研發方向,對是否要進行配套零配件創新作出決策,可以提高零配件企業技術創新的適用性。這樣,新能源汽車零配件企業可以大大降低創新技術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有利于促進技術擴散和進步。

(2)專業市場結構。新能源汽車業規模較大的專業化產區往往有比較發達的專業市場與之相配套,如深圳的比亞迪、硅谷的特斯拉等。專業市場可以促進企業的發展,反過來企業的技術也可以更好的在市場中擴散、提升。若形成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集群,就可以將大量的市場技術創新的信息有效地擴散,從而使其他產業中的企業能及時了解社會的需求。對汽車技術的口碑做出評估,并做出是否采用新技術的決策。

3. 社會結構。

(1)政府政策。新能源汽車政策一直以來都是其創新擴散強有力的推動因素,也是創新擴散早期階段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十二五”期間,國務院、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先后共出臺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三十多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支持:一是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二是財稅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投入和人才戰略。

(2)企業自身機制因素。從新能源汽車長期穩定發展來看,企業作為主要生產者和科技創新者,是新能源汽車創新擴散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新能源汽車在中后期持續擴散的主要驅動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于新能源汽車創新擴散具有正向影響,調查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車質量、使用便利性和安全保護性是消費者在購買時重點考慮因素,所以對于企業來說,利用技術創新提高新能源汽車性價比和性能優越性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接受度。同時,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尤其是電池維修和更換服務,也影響著新能源汽車擴散。

(3)采用者因素。采用者在創新擴散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用戶體驗者,可以反饋信息,促進企業的技術改進與營銷方式;二是作為口碑擴散的主要力量,參與到新能源汽車的擴散過程中。

四、 新能源汽車技術擴散的模式

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擴散模式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企業導向模式和政府導向模式。企業導向模式又可分為轉移擴散模式和融合擴散模式,政府導向模式可分為政府引導模式和政府主導模式。

1. 企業導向模式。

(1)轉移擴散模式。轉移擴散型是指技術比較先進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將技術轉移給傳統汽車企業的擴散方式。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若企業依然堅持只生產傳統汽車,將研發經費全部投入到傳統汽車技術的升級改造中的話,企業必將被時代所淘汰。傳統汽車企業可以對生產車間的升級改造,引進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備,對員工進行培訓,使T工可以盡快掌握新設備的使用方法。使企業可以早日將轉移來的技術運用到汽車的生產當中去。

對于多數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講,可以通過生產混合動力汽車以達到過渡的目的。但是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用戶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車企業再逐漸增加純電動汽車的生產。

(2)融合擴散模式。融合擴散型是指技術比較落后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將從技術先進的企業通過擴散得來的技術與自身原有的技術相融合,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的產能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競爭力,促使企業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到新能源汽車的生產當中來。

由于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長,且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扶持產業內的企業,使得產業內相關企業眾多,擴散的可能性大大增強,這就形成了融合擴散的基礎。然后尋找與企業原有技術相適合的升級技術或配套技術,通過產、學、研的密切配合,進行技術升級,以市場在推動技術的擴散。這種融合擴散的方式風險更小,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需要。所以,從中國發展的階段和實際來看,融合擴散型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最有效的擴散技術的方式。

2. 政府導向模式。

(1)政府主導模式。政府主導型是指政府在技術擴散中對擴散的技術提出了明確要求、并提供大部分或全部研發經費,將產、學、研組織起來,合力研發這種需要擴散的技術。

由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并未成熟,導致新技術的研發具有較高的風險,企業不論采用何種研發方式,這種風險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主導的模式主張由政府出面,凝聚社會上的頂尖科研力量,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分析技術的發展方向,由政府部門承擔主要風險,對共性技術進行研發。幫助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打牢產業基礎,降低企業風險,增加國家整體在產業中的國際競爭力。樹立國家品牌,避免激烈的國內競爭,替企業分擔經濟壓力。

(2)政府引導模式。政府引導型是指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導產、學、研的研發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提供部分經濟補償,研發成果可以為參與研發的組織共同使用。

政府引導型平臺的在擴散中的作用更為明顯。因為針對企業需要的研發都是有較高適用性的,通過了解企業所需要的技術,然后組織研發,提供一定的研究資金,鼓勵研發機構攻堅克難,在研發成功后供企業有償使用,這樣不僅科研院所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還能提高技術的實用性,并為企業提供與科研院所的對接渠道,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節約時間,企業也會更積極的參與到技術的擴散中來。

五、 促進新能源汽車技術擴散的政策建議

盡管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其未來的前景十分廣闊,結合本文的分析結果,為新能源汽車相關生產企業和政府提出以下建議:

1. 進行合理戰略定位,引領技術發展方向。首先,進行合理的整體戰略定位,明確重要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確立重點技術發展路線。總體上,應該按照《“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要求,以電動汽車為主要發展方向,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其次,政府應該在技術的研發上起到引導作用,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對尚需完善的技術進行研發,并通過政策引導,將已經完善后的政策合理有效的擴散出去,對提供技術者人提供一定的補貼,對購買技術者提供開放的購買使用權的渠道,引導行業走向成熟,將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做大做強。

2. 加大擴散力度,構建完整產業鏈。根據國際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和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應將研發的主要方向放到純電動汽車上來,完善重點產業鏈,包括電池技術、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上下游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和培育。此外,實現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智能交通體系的融合,實現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的頂層規劃,與區域經濟規劃、交通樞紐規劃、智能電網建設等互相融合。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領域,創新PPP模式,制定法規保障其權益,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進行稅收減免。

3. 完善技術標準,體系統一規范。在標準化建設上,加強重點企業主導的標準化建設,推進產業鏈協作的標準化、專業領域標準化組織。政府要盡快出臺各類型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基礎設施的技術指標和配套設施的標準,進行規模化生產,促進技術擴散大規模的推廣,為技術應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撐,確立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4. 進一步推進示范運營工作。在具體示范推廣的實施上,可以在一個區域進行新能源汽車示范基地建設。對重點示范工作進行及時的評估、監督,探尋存在的關鍵問題,加強重點示范城市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互相分享經驗,為新一批的重點示范提供政策參考。鼓勵個別城市群和重點示范區自行聯盟,從政策、充電設施規劃、協議等方面形成一個小區域,從小面漸漸擴展到大面。

5. 構建合理的平臺組織,提升技術擴散效率。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鼓勵以技術創新聯盟為平臺,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式創新,鼓勵區域性、專業化技術研發聯盟。同時,推進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通過平臺降低技術研發費用,使技術能夠得到更好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傅家驥.技術創新[M].北京:企I管理出版社,1992.

[2] 武春友.技術創新擴散[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8.

[3] 董景榮.技術創新擴散的理論、方法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 許慧敏,王琳琳.技術創新擴散系統的動力機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1):292-294.

[5] 李平.國際技術擴散對發展中國際技術進步的影響:機制、效果及對策分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6] 張海洋.中國工業部門R&D吸收能力與外資技術擴散[J].管理世界,2005,(6):82-88.

[7] 徐建中,徐瑩瑩.政府環境規制下低碳技術創新擴散機制――基于前景理論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統工程,2015,(2):118-125.

[8] 王珊珊,王宏起.技術創新擴散的影響因素綜述[J].情報雜志,2012,(6):197-201.

[9] 閆振宇.技術創新擴散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7.

[10] 廖志高,徐玖平.一類技術創新擴散模型的穩定性及其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8):65-74.

篇(2)

課 題:本文為廣東省高職教育機電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新能源與節能照明”緊缺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課題編號:JD201384)成果。

“低碳經濟”致力于發展其他清潔能源以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要求能源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特征顯著。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將比現在降低40%~45%,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當前的基本國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再次重申了“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低碳經濟直接帶來高技術人才的缺口、專業人才的匱乏。未來幾年內以太陽能、風能、海洋能、電動汽車、LED節能照明燈具等為代表的環保產業、節能產業、減排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相關專業,將更加受到學生和家長們的青睞。2008年以來,筆者學校開始籌建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2010年正式開始招生,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探索,特別是經歷了光伏產業發展低迷的考驗,我們對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創辦的一般規律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創建特色新專業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

創建新專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各項工作需要統一規劃、協調。高等職業教育新專業的設立,要依據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形勢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謀求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市場和就業機會。既要看好產業背景的發展,又要著眼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既要有共性,又要有個性和特色,把握專業設置和拓展的重點和切入點。

1.要解決新專業的定位問題

高職新專業的定位包含以下幾個要素:地區產業背景、師資水平、學生與家長意愿、市場前景、技術難度與技術復雜度等。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由于地區產業特色、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戰略不同,學校的辦學優勢、學科基礎不盡相同,培養目標也不一樣。新能源應用技術是一個寬口徑的大類專業,目的是培養新能源與照明領域的工程技術人才。新能源應用技術分為兩個主題,主要研究風電、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行業以及節能照明領域的工程問題,包括規劃設計、制造施工、工程管理、產業經營、統計運籌、金融財務與售后服務等,其涉及的學科與行業之廣可見一斑。學校的新能源應用技術新專業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辦出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獨辟蹊徑,確立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

順德是家電之都,有較強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經過兩年多的市場調研分析,我們認為學校的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應該以節能照明與新能源產品開發為主,著力于新能源下游產業,側重于太陽能路燈、逆變器、LED節能照明產品的開發設計、安裝維護、產業運營與工程管理等。同時要充分發揮學校在家電、機械、制冷、通信與電氣自動化行業的優勢,在太陽能路燈設計、LED照明產品設計方面形成特色,并逐步在照明系統設計、新能源工程應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長點。

2.就業市場分析與畢業生職業崗位定位

高職教育是經濟、社會、市場發展變化的“函數”。我們進行了三個層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市場分析:一是宏觀經濟環境分析――國內外新能源產業的態勢與走向,國家新能源與節能照明相關的宏觀政策導向;二是中觀經濟環境分析――華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與提升,行業布局的組合與分解,特別是佛山市與順德區的相關產業政策、地區十二五發展規劃與綱要;三是微觀經濟環境分析――地區企業的主流產品與技術要點、崗位供求及其對人才的知識技能需求、兄弟院校相關的教育市場分析等。

順德正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傳統產業謀求升級換代,而新興產業也在加緊培育當中。目前,順德的新興產業取得突破:部省共建OLED產業基地、彩虹集團OLED項目落戶順德;富信電子與中科院達成協議共同開發半導體發電;國家光伏系統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化基地落戶順德,與中山大學合建光伏研究院等。經調研,在本校學生就業的珠三角地區有新能源相關企業3000多家,節能照明相關企業近萬家,其每年對高職畢業生的需求量在2000人以上。由此可見,本專業的學生有良好的就業前景,即使在光伏電池制造產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光伏發電控制器、逆變器、節能照明領域也足夠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

3.課程體系建設

在明確了新專業的定位和切入點以后,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專業建設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學校采用通專結合的課程模式,包括職業素養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術課程與專業實踐課程四大模塊。

(1)職業素養課程模塊。該模塊由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外語、計算機基礎、體育等方面的課程組成。其中大多數課程是全校統一規定好的,一般不可調整和改變。本專業通識選修課程主要是市場營銷與生產管理。

(2)專業基礎課程模塊。該模塊是讓學生掌握專業相關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技術基礎課(課程主要有機械制圖與CAD、電工技術基礎、電子技術基礎等)、專業基礎課(主要有電子產品制造工藝、C語言編程、單片機技術初步、電子線路CAD、PLC編程基礎等主干課程)。

(3)專業技術課程模塊。該模塊是專業核心,體現專業定位、專業特色與學科發展建設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與風光發電子模塊(課程主要有新能源發電系統安裝與設計、先進能源技術與風力發電原理)、節能照明子模塊(開關電源與LED驅動技術、現代平面顯示技術、LED照明工程與施工)兩大必修子模塊。選修課設置主要體現專業前沿與行業發展方向,課程主要有:前沿知識講座、嵌入式系統設計、電動機與控制原理、ERP軟件應用、創新方法概論等。

(4)專業實踐教學模塊。專業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平臺,是理論學習和創造性研究、開發、設計的結合點。因此,實踐教學成為三年教學進程的主線之一,實施“全過程、遞進式”培養,學生從入學就開始行業企業參觀調研和現場工作實踐,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與專業技能。主要內容包括電子產品制造工藝實訓、電子線路CAD實訓、社會實踐、開關電源與LED驅動課程產品設計、新能源發電系統安裝與維護實訓、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等。

新能源應用技術作為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專業,是多學科結合的交叉性、邊緣性專業。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時,要抓住重點核心課程,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優勢,并在實踐中不斷對教學計劃、大綱進行補充、完善和修正。

4.師資隊伍、實驗室、教材、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新專業創辦的重點,學校在新能源發電系統設計、照明工程與施工等方面的師資缺乏;在施工、統計、營運、維護等方面的師資力量較弱;在電子產品制造工藝、生產運營管理、通信技術、電氣自動化控制、電子信息等方面有較強的基礎。我們用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方法,合理調配全校的師資力量,積極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將新專業的師資增加了8人,老中青結合,高中初級職稱搭配,改善師資結構,形成師資梯隊,為新專業建設打好了基礎。

實驗室是人才培養、實驗教學、科技創新、校企合作和對外交流的窗口之一。本專業實驗場所面積較為充足,實驗環境良好,學校為支持新專業建設,投入資金300多萬元,新建開關電源與LED驅動技術實驗室、新能源發電技術實訓室,加上原有的PLC技術實訓室、電子電工技術實驗室、電子產品制造工藝實訓室、電動機控制技術實驗室等,形成了完善的校內實驗教學體系。大部分專業課程都在實驗室上課,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這些措施為實驗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建立良性互動校企合作關系的重要舞臺。本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以企業為主導,建立了有效完善的管理機制。一是聯絡人制度。配備專任教師作為校外實訓基地聯絡人,負責雙方溝通,同時利用學校資源,整合多學科力量幫助解決企業新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問題,攻關各類技術難題等。二是校企合作機構設置。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共享學校與企業實驗與生產設備資源,選送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確保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三是創建教、學、做一體化課堂。實現智力因素與生產要素、教學環境與現場工作環境的有機結合,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訓,密切學校與企事業單位、就業市場的雙向聯系,發揮企業頂崗實習對改善就業的促進作用。本專業先后與彩虹集團佛山平板顯示有限公司、美的照明、國星光電、高迅電子、海信多媒體、盈科電子等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設立了學生校外實訓基地。

5.科研與校企產學研合作

新專業的發展壯大,高職專業品牌的確立,培養品質的提升,取決于參與及服務于行業的程度,取決于專業在行業的科研技術實力與地位。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努力貼近行業需求,提供技術支持,營造技術優勢,以此提升行業水平,增強行業競爭力,并為自身資源擴展、實訓基地建設、學生就業和職業規劃,贏得生機與活力。以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為宗旨,逐步實現三個領先――“實驗條件領先,技術水平領先,教學方法領先”,實現教育資源與區域經濟的整合,增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力和貢獻率,拓寬發展空間。加強新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與行業企業的結合,積極申報產學研合作項目。成立專家指導委員會,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運行和質量評估工作,反饋畢業生在企業就業的情況。以邏輯線索和市場性需求線索為依據,建立起實踐教學基地和就業基地。

新專業建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新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及其相互關系

二、創建新專業的資源整合

1.教學資源整合

新專業的建設離不開其他相關專業的支撐。學校電子與信息工程系通信技術、電氣自動化、智能家電、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都有10年以上的發展歷史,這為新學科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部門協調

新專業的創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各職能部門的共同任務,離不開學校各職能部門的共同支持。以科研工作為例,可以圍繞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所涉及的領域,組織協調相關學科專業,如機電工程、電氣自動化、計算機、控制、通訊、經濟管理等,以光伏發電系統設計安裝,LED照明系統設計安裝,太陽能路燈系統的生產、管理、通信、設計、監控等為研究重點,發揮特色優勢,在為新專業創建服務的同時,為學校的科技工作培育出新的增長點。低碳經濟的迅速發展,給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建設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也對科技處的組織、協調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新專業建設涉及教務處、人事處、科技處、學生工作與就業指導處、高職研究所、圖書館等職能部門的工作,需要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把握新專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把新專業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為新專業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新專業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循序漸進的工作,需要銳意進取,腳踏實地。

三、專業建設的特色形成

1.課堂教學改革及評價體系的建立

高職培養的不僅僅是技術專家,而且是能在現代企業中,適應現代組織管理模式和市場運行機制,能夠從事產品研發、制造、管理的各類工程師(如PE產品工程師、FE設備工程師、QE品質工程師等),更進一步,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工程人才與社會文明的傳承者和創造者。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對學生的考核要改變傳統的一考定天下的做法,結合現代質量管理體系的思維,設計精細量化的質量標準,用數據說話,用類似ISO的指標體系控制教育質量,同時保持學生的個性化、多樣性、創造性與精神性仍是評價體系追求的目標。

2.通用技能的培養

有效溝通、解決問題、自主學習、有效團隊工作、管理時間以及責任感、變化的適應性和職業道德等特質通常被描述為通用技能,這些技能成為工作績效的基礎,成為職業發展的需要和終身學習的根本。目前,通用技能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廣泛重視。21世紀競爭和變化的工作環境對勞動者有非常顯著的意義。許多對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勞動力市場的調查表明,用人單位更需要這些通用技能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科技與制造工藝。高職教育不僅僅要停留在工作和職業技能的層面上,在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框架中,要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意識;其次是培養學生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中能夠生存和取勝的通用技能(比如,禮儀、溝通、創新、團隊、外語、自學能力

等等)。

四、結束語

本文總結了筆者學校在創辦新能源應用技術新專業過程中的一些經驗體會,分析了新專業建設過程需要解決的一些核心問題,對其他院校的新專業創建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高職教育專業建設既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也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集合教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傳播等等功能;新專業的創辦要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化建設,以教育培訓為基礎,以科技開發為支撐,以技術提升為重點,實現產、學、研的深層次緊密合作,從而贏得良好的就業市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廣泛的社會贊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教育部要求高校培養互聯網低碳等新興產業人才[N].中新網,2010-03-10.

篇(3)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8-0111-02

當今新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國內其他沿海發達地區的相比差距比較大,而科技人員是企業科技創新的主力,探討如何開發和提高他們的創新潛能和創新積極性,是我們面臨的當務之急。由于薪酬涉及員工的切身利益,如果這方面的模式不盡如人意,往往會給企業運行與發展帶來直接的影響。況且,如今的薪酬不僅意味著物質獎勵,還蘊涵著精神肯定,不但被視為勞動的報酬,更被看做人的尊嚴和價值的物化形式。同時,薪酬更成為企業引人、用人、留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員的薪酬體系現狀分析

(一)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員薪酬體系的現狀分析

1.省略)和哈薩克文搜索引擎(izdew.省略)、維文下載網站(),成為目前新疆點擊量最大、下載次數最多的網站,2010年,首款賀歲版“碧利雅界面動態維文化軟件”,實現了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即時維吾爾文化、全維吾爾文操作平臺目標。

目前,公司現有員工150余人,其中科技人員47名,協作科研機構和企業40多家,在新疆內外設有銷售網點200多家。公司現有總資產200多萬元,品牌無形資產70.38萬元。

2.公司科技人員的薪酬現狀。公司沒有對科技人員設計專門的薪酬體系,而是與其他崗位一樣采用的統一的薪酬體系,其薪酬包括以下幾大主要部分:(1)基本薪酬(即本薪)。在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基本薪酬差異是明顯的,一般能升不能降,表現出較強的剛性。碧利雅公司中基本薪酬出現的問題包括以下兩方面:部分職位本薪大大低于市場水平,解決個人收入差異主要靠加班;某些年資長者本薪過高,對這部分人薪酬失去了彈性。(2)獎金。薪酬反映員工的工作業績的部分為績效獎金,薪酬反映公司的經濟效益部分為效益獎金。績效獎金及效益獎金的缺少導致薪酬與工作業績、經濟效益脫節。(3)津貼。津貼設置不合理,對一些特殊的工作崗位缺少補償,同時也使薪酬失去了其靈活性。(4)福利。福利應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給員工以歸屬感。福利特別強調其長期性、整體性和計劃性。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及缺少整體規劃,經常是浪費了資金卻沒效果。(5)保險。保險其實也屬于福利的一種,它是一種對長遠利益的保證或者對突發事件的一種預防,社會保險還有強制性的意義。

碧利雅公司的這種職位薪酬體系,在獎勵上缺乏科學的考核標準,基本上是一個定數,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存在著嚴重的大鍋飯平均主義,不能有效地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二)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員薪酬設計不足之處及所造成結果分析

1.目前,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員薪酬設計不足之處有:(1)對科技人員獲取利益的保護力度不大,配套政策跟不上。法律規定,職務技術成果完成人或者職務發明人或者對科技成果轉化有重要貢獻的人員有提取報酬的權利,有獲得獎勵的權利,但是沒有操作性。法律也沒有規定在單位不給予獎勵、獎勵太低、獎勵分配不合理等情況下,科技人員可以獲得哪些法律保護,可以通過什么法律程序尋求保護,法律也沒有規定單位不按法律規定給予科技人員獎勵和報酬將受到何種制裁。(2)科技人員獲取利益的形式單一,不能滿足多方面的需要。目前科技獎勵是一種主要激勵手段,可以滿足科技人員一定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科技獎勵的特點決定了它不能作為一種主要的利益機制。一是獎勵是非持續性的激勵,科技獎勵一般對同類項目給予一次性獎勵,而技術創新成果的實施轉化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二是獎勵數量有嚴格限制,授獎條件比較嚴格,能夠獲得科技獎勵的科技人員是少數的。三是獎勵力度有限,獎勵金一般是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獲獎人員所能得到的則更少。四是獎勵是一種事后決策,缺乏事前激勵性。(3)思想觀念落后,平均主義思想嚴重。由于受計劃經濟觀念的嚴重影響,一些單位不能很好地落實國家和地方的分配政策。

2.碧利雅公司薪酬體系不合理所造成的結果。首先,企業薪酬較市場水平明顯偏低,一方面會造成人員嚴重流失,不利于企業內部的穩定。那些科技水平較高,素質相對較好的員工如果得不到可以期望的更高薪酬,則很容易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跳槽到其他企業;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科技人員的加入。其結果是企業不斷招聘新科技人員以滿足科技創新的同時,老員工又不斷離職的惡性循環,這對人力資源是一種很大的浪費。其次,績效獎金及效益獎金的缺少會引發員工的不滿和抵觸情緒,很有可能會消極怠工甚至人才流失的嚴重后果。

二、促進創新型企業科技人員技術創新能力開發的薪酬設計思路

結合碧利雅公司的個別案例分析情況,我認為,在創新型企業應該采用能力薪酬體系和寬帶薪酬設計相結合的薪酬體系。

1.能力薪酬體系 :把工作人員的能力分成“應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兩類。應用能力包括六種,它們是:信息收集、了解客戶服務需求、前瞻性、高效率、團隊精神、客戶服務管理。核心能力包括三項:技術能力、創造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能力的考核都圍繞這些能力項目展開。能力級別的評定不僅要有大量的書面材料,如員工獲得的技能證明,主要是員工通過職業資格考試、企業培訓、全國的技能比賽等形式獲得的技能證書等作為參考支持,還要有一組專家和組員對員工進行監督、評定、考核。

2.寬帶薪酬設計:寬帶薪酬較碧利雅公司原有的薪酬體系有下列優勢:第一,引導員工重視個人技能的增長和能力的提高。在碧利雅公司原有的薪酬結構下,科技人員的薪酬增長往往取決于個人職務的提升而不是能力的提高,而在寬帶薪酬結構下,員工完全有可能在職務不提升的情況下薪酬有大幅的提高。第二,有利于培養科技人員的團隊精神,提高團隊研發能力。在寬帶薪酬結構下,員工的薪酬是由其技能來決定的,這就可以使科技人員愿意去學習新的東西,而積極加入研發團隊,通過團隊學習的方式迅速提升自身能力,這樣也會進一步推動團隊研發能力的提升。

科技人員寬帶薪酬的設計思路具體如下:(1)市場薪資調查。為科技人員設計薪酬,首先應進行市場薪酬的調查。調查需將科技人員按照現有競爭對手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并按照這種分類搜集相應的薪酬數據。假設科技人員一般分為三類,對每一類科技人員需搜集的信息包括:薪酬構成(固定部分、可變部分);市場價值(平均數、中位數等);薪酬水平范圍(市場最高和市場最低)。(2)根據市場薪資調查確定寬帶薪酬水平。在薪酬調查基礎上,如果不考慮企業薪酬水平的特殊定位,中等競爭地位的企業,將所搜集的薪酬信息按照最低值由低到高排列。

參考文獻:

[1]洪榮昌.薪酬制度改革應更多關心核心員工[J].安徽農村金融,2006,(12).

[2]程妍,劉莉.“調試” 寬帶薪酬[J].人力資源,2006,(3).

[3]韓永江.高技能人才薪酬設計方略[J].中國勞動,2006,(7).

[4]張文松,田雁秋.科技型企業的管理和技術員工薪酬設計[J].中國勞動,2006,(3).

[5]Rainer Winkelman.How young workers get their training[J].Journal of Populati on Economics,2006.

Reaserch on the Salary Desig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of Technique Innovate Ability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Creative Type Business Enterpris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Xinjiang Bilgiyar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NURGIL?kadir

篇(4)

一、 引言

自Burns和Stalker提出企業層面的創新能力概念以來,創新能力的構建和組成要素以及創新能力對提升企業績效的影響已被學術界和業界廣泛研究。尤其對廣大中小企業而言,創新能力更是企業茁壯成長的重要驅動力。科學合理地評價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助于中小更好地認識自身的創新潛力、提升創新管理水平、完善創新機制,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保障和方向指導。本文基于資源基礎觀(RBV),構建了從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外部知識源,到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再到企業創新績效的理論模型,通過結構方程模型,明確了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路徑。

二、 文獻回顧和假設

1. 基于資源基礎觀視角的創新。根據RBV,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種具有因果模糊屬性的能夠帶來競爭優勢的最重要的資源,包括新品研發、流程創新和高效操作設備的能力。已有的實證研究表明技術創新能力是決定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眾多有關創新類別的分類中,經合組織(OECD)于2005年提出的創新四分法:產品創新、流程創新、營銷創新和組織創新獲得了廣泛的接受。本文研究除營銷創新外的其他三類創新。根據OECD的定義,流程創新是指部署一項新的或能夠顯著改善生產或交付的方法。產品創新是指引一項新的或對其特性、預期用途有顯著改善的產品或服務。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從外部獲取有用的信息是一種簡便而高效的途徑。Souitaris將企業為建立知識流渠道和聯系的努力分為兩類:(1)掃描或審視外部信息;(2)與外部組織進行協作。創新源來自第一手外部知識的獲取,這其中包括技術報告、使用專利數據庫、參加會議和查閱科技出版物。在上述第一手外部知識中,專利被視為在技術層面對潛在創新最有用的知識源。使用專利數據庫能夠幫助企業了解具有潛在價值的研究領域的相關有價值知識。

第二類創新源來自與外部組織的合作。如我們常說的校企合作、研企合作等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機構(KIBS)就是企業通過外部科研機構和咨詢機構獲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常用途徑。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機構與企業獲取外部知識源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H2a:外部資源與流程創新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H2b:外部資源與產品創新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H3a: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機構與流程創新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H3b: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機構與產品創新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在生產過程中,流程創新通過降低提前期或減少運營成本來改組織生產和交付產品的模式。流程創新通過效率內部導向,促進企業采取成本領先策略,促進生產創新提升企業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流程創新能力與產品創新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2. 組織創新。Armbruster等將組織創新分為兩個維度,分別是組織內維度和組織間維度。組織內維度的組織創新發生在獨立法人企業內部,而組織間創新則發生在相互獨立的法人企業之間,包括跨越組織邊界的新的結構或流程的組織創新,如簽訂合作協議等。

3. 組織創新、技術創新與創新績效。Camisón與Villar-López的研究認為組織創新對產品創新起著積極的作用。關于組織創新與創新績效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研究將技術創新作為輸入或結果,研究技術創新績效或技術創新努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另一類研究基于RBV,將創新能力作為組織技能,研究它們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類,即研究流程創新能力和生產創新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與生產能力對企業績效的作用略有不同,流程創新能力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首先,諸如物流水平的提高能夠直接提升企業績效;其次,生產工藝改進能通過諸如降低成本、提升產量等生產創新對企業績效間接產生影響。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Camisón-Zornoza等的研究表明,處于復雜環境下的企業,其科技創新投入對企業績效提升的影響力較弱。在此,本文引入環境不確定性作為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績效之間的調節變量。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6a:環境不確定性在流程創新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起著調節作用;

H6b:環境不確定性在產品創新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起著調節作用。

在控制變量方面,本文引入企業規模和行業屬性作為工具變量。

至此,本文的理論研究框架如圖1示。

三、 研究方法

1. 樣本。本文的研究樣本取自長三角地區,主要研究對象為中小制造型企業。企業規模屬性標準參照《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此次調研,共計發放2 0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 010份,回收率為50.5%。

2. 統計分析。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歸作為研究方法,運用SPSS 19.0(常規統計分析)與SmartPLS 3.0(結構方程建模)作為分析工具對樣本數據進行研究。

3. 測量變量。

(1)組織創新。本文采用OECD、Camisón與illar-López的定義對組織創新進行測量,將組織創新分為三個維度,分別是:業務實踐中的組織創新、工作場地組織創新和與外部聯系中采用新的組織方法。

(2)產品創新。本文采用OECD對產品創新的定義,并使用Menguc與Ozanne的量表,包含5個題項。

(3)流程創新。本文采用OECD的定義及Tuominen與Hyv?inen的量表對流程創新進行測量,共包含7個題項。

(4)企業創新績效。任何創新的成果最終都需要通過財務指標進行衡量。財務指標可以測量一項創新是否對市場有效或最終取得成功。銷售績效可以通過最近三年,由技術創新帶來的新產品或改進產品占企業總銷售收入占比表示。這一指標被創新研究廣泛采用。

(5)環境不確定性。根據Simchi-Levi等的風險定義和分類,影響企業運行的環境風險主要來自供應鏈風險,可測和可控程度是劃分供應鏈風險的主要標準。而風險的可測和可控程度與供應鏈運行環境密不可分。相同的風險管理措施,在不同的環境中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本文考慮兩個條件變量,環境的動態性和環境的復雜性。

四、 研究結果

1. 內容效度和一維性。數據的信度和效度檢驗問題在實證研究中非常重要,關系到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多角度對數據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表1)。

首先,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運用方差最大化旋轉。由KMO和Bartlett檢驗可以看出,KMO為0.886,表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顯著性為0,表明檢驗可以接受。

其次,本文所研究的10個一階構念,均不存在因子交叉載荷現象,即構念內的因子載荷大于0.4,且不存在交叉因子載荷現象。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1.327%,說明調研結果滿足數據一維性要求。

最后,在信度方面,Cronbach's a為0.972,高于0.7門檻值,表明問卷內部一致性較好,即信度好,該問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

2. 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從表1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匯總可以看出所有的組合信度(CR)均大于0.6,說明模型的內在質量理想。根據平均方差抽取值(AVE)的結果可以看出,各構念維度的AVE均大于0.5,聚合效度質量理想。根據構念維度的因子載荷大小,所有構念維度的測量指標在本維度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6,且在其他維度的因子載荷均小于0.3,表明不存在因子重疊。通過檢查各構念維度內的AVE是否大于各構念維度間的決定系數,可以判斷構念的區別效度,從表2可以看出,本文各構念的區別效度良好。

3. 主模型分析。通過使用SmartPLS 3.0,可以得模型的路徑系數和顯著性(圖2)。

從圖2可以看出,本文的4個內生變量的決定系數R2分別為0.874、0.551、0.638、0.718,均高于臨界值0.10,且達到中或強水平,表明各構念具有良好的解釋力。在所有假設中,除H3a拒絕外,其余假設均得到了支持。調節效應方面,環境不確定性的路徑系數為負且顯著,表明環境不確定性越高,流程創新和產品創新產生的創新績效越弱。另一調節效應,組織創新的路徑系數為正且顯著,表明組織創新越強,流程創新和產品創新產生的創新績效越強。本文的兩個控制變量對研究未產生影響。

4. 異質性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的異質性問題源于調查數據中存在的亞群,參考Dong等的研究方法,采用分層聚類對樣本按照供應鏈復雜度的高度程度進行分組,然后對路徑系數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兩類調節效應的作用不盡相同,環境產生逆調節效應,即環境復雜性越高,流程創新與產品創新所產生的創新績效越弱。組織創新則相反,即組織創新越強,流程創新與產品創新所產生的創新績效越強。這一點可以從路基系數差異上看出。

五、 結論

本文以資源基礎觀為基礎,通過對1 010家中小制造型企業數據的實證分析,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探討了知識密集型商業組織、外部知識源、企業流程創新能力、企業產品創新能、企業創新績效以及兩個調節效應環境不確定性與組織創新之間的關系。主要結論如下:

首先,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機構對外部知識源的獲取產生正面影響。說明企業應重視借助外部科研機構獲取科技情報,利用第三方組織幫助企業及時獲取前言信息,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

其次,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機構對產品創新產生正面影響,外部知識源對流程創新與產品創新產生正面影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善于與外部機構協作,通過外部機構提供的知識源,提高流程創新與產品創新能力。

再次,流程創新與產品創新對企業的創新績效產生正面影響,是為眾多學者研究所證明的,表明只有創新才是企業保持基業長青的源泉。同時也表明,作為中小企業,不應盲目做大,而應將眼光放在做強上,只有高質量的規模才能持久保持。

最后,環境不確定性與組織創新對企業創新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產生不同的調節效應說明,企業在創新和將創新轉化為績效時,應重視環境和組織創新,適時地通過組織創新對環境做出反應。

參考文獻:

[1] 呂一博,蘇敬勤.“創新過程”視角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結構化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2(8):58-64.

[2] Coombs J E, Bierly P E.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下轉第63頁)[J].R&D Management,2006,36(4):421-438.

[3] Ortega M J R.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moderating rol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12):1273-1281.

[4] Statistical O O T E.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R].Publications de l'OCDE,2005.

[5] Souitaris V.External communication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ewly industrialised country: a comparison of objective and perceptual results from Greece[J].Technovation,2001,21(1):25-34.

[6] Camisón C, Villar-López A.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s an enable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1):2891-2902.

[7] Armbruster H, Bikfalvi A, Kinkel S, et al.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challenge of measuring non-technical innovation in large- scale surveys[J].Technovation,2008,28(10):644-657.

篇(5)

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經濟活動不斷深化,職業崗位發生重大變化,社會急需大量技術應用型人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快速發展。眾所周知,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比普通高校學生基礎較差,因此,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較低。職業技術學院,要想培養出富有創新精神的職業技能人才,必須全方位更新觀念,采取多種方法,建立一套創新教育管理體系,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漸在教學中得到增強,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學生的成才和服務社會至關重要。

一、明確創新能力內涵,有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個人多種心理品質和能力的復雜的、高水平的結合。創新能力是個人多種心理品質和能力的復雜的、高水平的結合。不同領域的創新能力各不相同。分析古今中外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等大量成功案例,可以得出其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質和能力,即是創新精神(一種在創新活動中高度的勞動熱情,自信心,獨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創造性思維(創新過程中的思維,它是創新活動的核心)、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勤奮地勞動,高超的技術,才能把創新的思想變為現實)。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和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及有關能力相聯系的,創新能力應該從學生一進入職業技術院校就開始培養。

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不斷優化,即由傳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技術引進型向技術創新型轉變,職業結構也發生著相應調整,職業崗位既有分化又有復合,并涌現出許多新興崗位。職業分工日趨綜合化,一專多能、多工序輪換、多工種復合的要求與日劇增。因此,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型高級技術應用人才,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向,其目標追求是使畢業生打下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態度“三位一體”的綜合素質基礎,在未來的技術應用領域中更好地發揮創新精神和能力。

二、搭建校內競技平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傳統的“重理論知識,輕實踐能力;重學業分數,輕動手能力”的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高職教育新的發展要求。近年來,許多高職技術學院轉變人才培養理念,發揮專業特色,與時俱進地抓好科技創新工作,積極搭建校內競技平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組織校內技能競賽時,既有普及知識的比賽,又有體現專業技能的比賽,通過抓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和專業素質的培養,給廣大學生提供了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廣闊舞臺。

2010年,東營市技術學院先后組織汽車維修、工業設計、數控專業三批學生參加山東省職業技能比賽和全國汽車維修比武大賽,分別榮獲全省一等獎和全國二等獎。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學生的創新熱情,提高了大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營造了良好的校園學術氛圍。目前,東營市技術學院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競賽活動方興未艾,并已經成為該院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服務黃河三角洲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的一個亮點。

三、深入社會科技實踐,積極引導學生成才

近年來,我國許多高職學院組織實踐服務團隊深入各地企業開展調研、社會實踐和見習活動。堅持“結對共建基地化、固定單位長期化”的原則。科技實踐活動采取統一部署、突出重點,動員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大多數高職學院每年都會圍繞科技實踐主題開展大量的調研和討論工作。經過系部申報,確立院級重點項目,其中,汽車維修駕駛、節能環保、低碳宣傳、家電維修、社會調查、專業見習等活動既提高了參與同學的專業素養、創新能力、科研水平,也培養了同學們感恩祖國、回報社會、發展經濟、服務社區的情感,受到了社會各屆的廣泛好評。

在國家批準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開發區以后,東營市技術學院更加重視科技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把實踐作為促進學生就業創業、學生技能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積極開展專業實習和掛職鍛煉等社會實踐活動,學院先后與中國萬達集團、華泰集團、中國石油大學科技園、山東勝利工業園等近30余家企業達成共建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協議,并安排了數百名學生前往參加科技實踐和專業實習,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又服務了地方經濟發展。

四、大力開展學風建設,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篇(6)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7-0166-03

1 園林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 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不能滿足園林園藝類專業的崗位需求 園林園藝類專業所開設的課程絕大部分為植物養護、園林綠化、觀賞園藝等以園林種植與養護為主的課程,使得學生就業面較窄,不能滿足園林行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實際上園林行業需要大量從事園林設計、生產、養護管理方面的人才,園林設計包括園林景觀的設計、園林花藝及植物造景設計;養護管理包括植物的培育、配置、修型、植物保護等。

1.2 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偏低,不能適應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 職業教育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約束,往往難以落到實處,課程體系也總還是像老師本身讀的本科大學一樣,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技能課等,即使是專業技能課,也首先是一堆的理論講授,再按照實驗步聚按部就班完成就算合格,各課程或課程的各部分都是相互割裂的,學生到了畢業還不知什么是綜合的項目,也就無法完成園林生產的完整過程,不能適應崗位職業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

1.3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夠規范 園林園藝類專業從開辦之初,就定位于培養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了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審定人才培養方案。從推廣“案例”教學、研究性教學到項目教學,教育教學改革起得了一定成效。但校企合作層面僅停留在校外實訓基地方面,沒有形成有效“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機制和自我完善的制度,在項目、環境、師資、標準等方面的深度融入仍有待于不斷推進,校企合作之間存在“一頭冷一頭熱”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工學結合的正常開展。

2 園林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探索

2.1 基于“專業社團”三課堂聯動培養人才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園林園藝類專業圍繞課堂教學,學生專業社團和校內外實訓中心,形成了“三課堂聯動”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課堂”是指傳統的課堂。在課堂學習中,教師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將一個完整項目其分解為若干任務,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利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職業技能課程等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技能的能力。

第二課堂主要是通過學生專業社團培養學生。學生在專業社團中參加講座、校內比賽,完成教學項目,參與競賽項目和企業真實項目。

第三課堂主要包括校內外實訓基地。學生在第三課堂上⒂肫笠嫡媸迪钅炕蜃災鞔匆擔熟悉企業工作流程和企業文化,提升職業素養和綜合運用技能能力。

園林園藝類專業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于2013年成立了組培協會、花藝與盆景協會、植物標本協會和水族協會,這些專業社團一方面活躍了校園生活、繁榮了校園文化,以特色鮮明、針對性強的專業活動吸引了廣大同學參與;專業社團通過邀請行業企業專家開展各類學術講座;組織組培大賽、景觀設計大賽和插花大賽等各類專業技能競賽、以及挑戰杯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自身的實踐體驗中獲得經驗,主動發現和獲取專業知識。

2.2 建立“三項融匯”專業教學體系 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校企合作,引入教學項目、競賽項目、企業真實項目,多層次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課堂教學完成教學項目,專業社團活動瞄準競賽項目,校內外實訓承接真實項目。將教學項目、競賽項目、真實項目分階段循序漸進融入課堂教學、社團活動和校內外實訓中。使學生在不斷地學習中有效提升其專業核心能力,逐步積累各類項目實戰經驗,提高職業素養。建立了層次遞進的學生技能培訓和創業孵化的組織框架。

“三項融匯”專業教學體系提高了實訓與生產環境的一致性,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技能競賽是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延展,在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中,通過技能競賽把基礎理論、綜合實訓融入在課程建設中,開設與全國性專業競賽相關課程,如《植物組織培養》《花藝與盆景技藝》《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園林規劃設計》等課程,不斷優化專業相關課程的建設,把專業教學與企業用人需求相匹配,使學生在專業教學中提高實踐操作和專業科研能力。

2.3 依托平臺,注重特色,孵化創新創業人才 “以學生為本,以提高學生綜合技能水平為目標”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特色,依托學生專業社團,三課堂配合教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學生活動收效顯著、學生參與各類比賽成果斐然。

單純的課堂教學、書本學習,難以很好地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高職學生的特點是重實踐學習而輕理論學習,因此,與專業聯系緊密的專業社團能夠很好地起到課堂教學延伸的作用,營造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發揮學生創造潛能的氛圍,加強實踐能力的鍛煉,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這對解決現代大學生對書本知識很熟悉,但卻缺乏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局面很有幫助。

3 園林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與成果

3.1 提出以“專業社團”為載體的產學結合模式 課堂學習能讓學生了解職業崗位必須的各種技術技能;學生專業社團活動能讓學生掌握職業崗位必須的各種技術技能;校內外實訓參與的真實項目開發確保學生熟練掌握職業崗位必須的各種技術技能。

3.2 建立學生自我管理,雙重導師指導體制,確保專業社團成效 園林園藝系堅持以學生為專業社團主體,專業社團覆蓋園藝技術、園林技術、園林工程技術、景觀設計以及中草藥栽培技術5個專業。目前專業社團包含:盆景社團、花藝社團、藝彩社團、組織培養社團、植物標本社團共計6個。針對現有社團,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實行實訓室開放模式,加強學生自我管理及協調能力。聘請專業教師為社團指導老師,解決專業指導問題,如論文,寫作,實驗,開展調查和社會服務;把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專業指導中,在提高社團成員專業水平的同時提高社團成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兩類導師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社團成員專業技能比賽成績顯著,不同年級社團成員互幫互助,形成良好的階梯模式,由社團日常活動、院系技能比賽、省賽直至國賽,屢獲佳績,成效顯著。

3.3 實施校企結合,項目推動的專業社團運行模式,實現專業成果轉化 園林園藝系堅持以專業社團發展和企業實踐相結合,通過專業社團的作用發揮,把專業理論的運用和企業的創新實踐結合起來,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為企業生產做研發,社團成員開拓思路,大膽創新,提升社團的創新和應用價值;社團成員參與專業教師及企業的項目中去,通過社會資源的引入開闊社團成員的視野,同時給予社團成員創新能力平臺,推動專業社團發展,有效鍛煉了專業社團以及指導老師的綜合能力,如:,專利申報,園藝產品生產,景觀設計規劃等,從而真正實現產學研的成果轉化。

3.4 精益求精,打造特色社團,學術型和社會服務型專業社團齊頭并進 園林園藝系注重培育精品社團,積極打造特色社團,每年舉行大學生專業社團成果展,倡導社團成員運動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實踐中的問題。通過社團成果一方面由傳統的學術型拓展到創業類服務,可以提供職業生涯咨詢,提高自身職業意識和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媒體報道加大專業社團的號召力,更有效的為社會服務,這種將大大提高專業社團成員的積極性,實現學術型和社會服務型專業社團齊頭并進。

4 園林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成果的推廣應用

(1)園林園藝專業社團指導教師和學生積極將專業學習與服務社會緊密聯系,多次參加由泰州市科協主辦的泰州市“科普廣場”活動。活動以室內觀賞植物的鑒賞和栽培養護科普為主要內容,就室內植物栽培養護管理方面的問題向廣大市民現場講解,并發放家庭養花小知識宣傳單。活動得到廣大市民的高度關注和認可。社會服務使學生不畏艱辛,勇于挑戰,大大提高了學生責任心和就業信心。

(2)園林園藝系專業社團指導教師帶領20多名社團成員和泰州市特殊學校的小朋友們開展了“藝術抒寫人生,童心與我同畫”愛心志愿服務活動;花藝協會成員攜手鳳凰小學的小學生開展皺紋紙花的制作活動等。通過活動的組織,社團成員始終充滿熱情的小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對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心與關愛,并且利用自身所學專業知識現場制作特色作品,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歡。

(3)社團舉行了實驗室技能我是小小科學家、盆景養護活動、溫室園藝帶我走進生活、押花畫作品創作、新生花材識別活動、藥品稱量比賽、“校園一景”明信片成果展示、植物水培營養液配制比賽、葉脈書簽制作、環保生活之植物標本創意DIY活動、水族箱造景體驗活動、“手繪牧院,筑夢青春”為主題的手繪校@大賽、“以花傳情,品質生活”多肉拼盤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及成果展示,鍛煉了同學們的專業素養和動手能力,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異思維、創新精神。

(4)在專業社團導師的指導下,從社團活動中選拔一批專業知識扎實,實踐操作能力強,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高的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的技能大賽,并獲得了優異成績。其中獲得國家級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江蘇省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泰州市技能大賽二等獎2項。

(5)2015年12月由泰州市文明辦、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泰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臺)新媒體發展中心?鳳城泰州網主辦的“交通文明之美”泰州高校墻體繪畫比賽在泰州老街拉開帷幕,為迎接“122全國交通安全日”的到來以及深化其精神,園林園藝專業社團的學子積極響應號召代表學院投身到此次長達2個月的創作比賽中去。在比賽中,社團的學子們利用自己專業的手繪功底,結合老街的文化底蘊,在20m的白體墻面上以泰州古城今韻的設計概念為出發點,由泰州特色京劇臉譜展開故事,用紅色綢緞將泰州鳳城的古韻和交通文明主題充分融合,為泰州老街增添了一分創意靈動。經過前期的線上投票,以及決賽當天的線下現場專家評委和市民評審打分,我專業社團作品的綜合得分情況遠超他校,奪得“泰州首屆高校墻體繪畫比賽”冠軍。

(6)園林園藝專業社團的不斷壯大,社團活動質量與層次的不斷提高,擴大了專業類社團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同學們踴躍主持并參與各類教科研項目。近年來我系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項;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10項;創新創業基地3個,2014年張成霞老師指導學生“創意生活館”在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優秀成果交流展示會上進行了展示。我系老師多次帶領學生參加社會服務,如對海陵區有害生物進行普查、麒麟灣生態果園進行葡萄搭架等。

(7)園林園藝專業社團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知識,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和社團品牌的打造。專業社團的建設使社團管理和相關人才培養機制逐漸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促進我校社團品牌建設。在社團活動的推動下,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或設計)項目,為畢業設計(論文)的順利完成打下來基礎。其中,張進達、吳夢影兩位同學分別在2013年度、2014年度獲得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三等獎,為自己的大學生活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參考文獻

[1]姜宗慶,李成忠,余樂.高職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9:146-147.

篇(7)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1-2723-02

作為以培養實踐動手能力人才的高職院校,構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建立長效的培養機制是非常重要的,全方位積極推動高職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正確認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在高職教育的地位,尋求對高職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的有效途徑,提高高職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提高我國的科技競爭力都是勢在必行。作為高職院校體育教育關鍵地位的體育教師要不斷的學習,要不斷的接受新技術、新方法,要用信息技術武裝自己的頭腦,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教學觀念,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才能夠讓高職體育教育更具有實際意義。本人通過多年的體育教育,總結和制定了一整套措施,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和體育教育方法,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人才培養各環節,推動了我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向高水平邁進。

1 體育發展對信息技術的要求

隨著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體育事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而這些就對體育教育發起了挑戰,體育教育創新顯得更為重要。所以,高校體育教育正處在一個推陳出新的新時期。同時,作為一項以人為本、積極進取、公平正義、規則至上、團結友愛和健康自然的事業,體育對于當代社會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全民健身活動,不僅讓體育成為一種身體運動,更要讓體育成為一種教育手段,一種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一種精神載體。

面對日益發展的社會,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創新在當前社會無疑是一注強心劑,國內形勢對體育的新機遇,新挑戰,對于處于重要地位的高職體育教育就提出了很高的挑戰。體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已經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社會因素,因而發揮體育教育的獨特功能,以人為本,利用信息技術,以全面發展為核心,引導人人愛體育,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讓高校體育更具創新性。

2 信息技術對高職體育教師的要求

體育創新是能夠以不一樣的方式改變當下存在于體育教育中的弊端,致力于調動學生對體育的重視和更深的理解,而并不局限于教學。這些對高職體育教師教學理念、知識更新以及個人思維深度密切相關。

2.1 體育教師應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

高職體育教師應具備系統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以及豐富的體育專業實踐經驗,體育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社會,體育教師更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掌握信息技術,更好的為體育教育事業服務。這是體育教育創新的基本條件,同時,作為一名體育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驗,要善于總結,善于整理,這樣才能更好的為下一階段服務。要把體育教育看成一種服務,不要當成一種純粹的教學。另外,作為一名高職體育教師,要樂于創新,要敢于創新,不要抵制創新,不要受傳統體育教學觀念和權威教條的束縛。

2.2 體育教師應具有發現問題的意識

體育教學是一項長期實踐活動,教師擁有眾多鮮活的素材以及自身身入其中,能夠知道教學對象的身心感受,能夠為教學創新提供源泉。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對隨時發生的事情保持警覺,一旦機遇來臨,就能夠身受其發,引發教學創新。

高職體育教師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較以前越來越不成熟,考慮問題極端化,極容易走極端。所以,高職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中不正常的現象和行為詭異的學生。教師要善于在眾多復雜的教學現象中及時發現問題,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同時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能力,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去發現事情本質,從中吸取和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3 信息技術以人為本的結合

體育教育的主體是人,因此,以人為本是高職體育教育中的核心理念。把人的作用作為高職體育教學中最中心位置,起到體育的最起碼效果,而不是為了應付了事,現在高職院校中,有些體育教學只是做表面文章,并沒有聯系和了解高職學生的特點、心里和習慣而實施教學。因此,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使高職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理念始終貫穿于高職體育教育的全過程中。充分利用體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和社會性的特點,不斷滿足高職學生個體身心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高職學生健康的體育思想、觀念和行為,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以人為本體現了高職體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的基本要求。

4 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體育教育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議

現在高職學生已經進入90年代,而社會調查顯示“90后”高職學生自我價值觀強烈,缺乏責任感與協作意識。個性獨立,自信張揚的“90后”自我選擇性極強,更習慣于通過自身實踐認識過程來接受前人的經驗,很反感教條式的強賽和死板的教學模式。

高職體育教學的創新中也應該給予學生一個自說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表露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應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為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機會,最大程度的開發“學生的潛能”。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體育教育和管理,將自己的體育教育創新分享如下。

4.1 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創新型師生關系

在高職體育傳統教學理念下,有的體育教師常以權威自居,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位置強加于學生,促使學生偏執的發展。這樣導致,學生由于畏懼教師而不愿意去上課,更嚴重的是影響教學效果。在新的教學指導下,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是簡單的給予,被動接受的關系,而應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平等的伙伴關系。教師是作為一種引導學生、開導學生的偉大群體,同時教師也應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更需要通過交往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新時期高職體育教育創新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與學生有著良好的交談意向,是教師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心理的有效途徑,是創新性教學活動的有利武器。

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體育教師可以構建師生互動平臺,我利用業余時間搭建了一個基于Internet的師生互動平臺,通過該平臺,可以實現師生資源共享,實現師生網上互動,學生可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和地點與任課教師進行交流,學習有較大的自由度、隨意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學生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易發揮和增進自學能力,避免了學生由于害怕教師或面子問題而不敢問的尷尬,同時,該平臺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創新開發能力。

4.2 利用信息技術改變評價學生體系,創新考核方式

很多高職院校教學評價并不是針對學生設立的,并沒有起到評價的真正作用,而只是流于形式。學生的成績就成唯一的標準,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使學生對體育課產生厭倦情緒,甚至不愿意上體育課。這就需要體育教學改變評價學生的方法,并要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進行研究。我在教學過來中,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了一個學生考核系統,可以跟蹤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可以客觀公正的給出學生的成績。

5 總結

歷史告訴我們:教育事業是大事,關系國家和民族明天的發展前途。高職體育教育教學創新是新世紀新格局的必經之路,做好高職體育中創新教學,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體育教育中將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米亮.淺析醫學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的創新[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6).

[2] 王超.淺談高職院校創新型體育教師的培養[J].湖北體育科技,2010(6).

[3] 閆雷.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探索與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1).

篇(8)

 

可持續發展個國家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我國地大物博而人均資源占有量處于世界下游水平的情況下,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資源需求量日益加大和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突出矛盾下,節能減排作為一項有戰略意義政策的提出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大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 為給我國和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政府計劃單位國摘要相應增加用于節能減排科技研究開發的投資,增加用于先進設備的投資,增加對節能減排情況較差企業的投入;2、在投資額計劃中,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國有企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市場環境的現實情況,相應提高對國有企業的投入額;3,投資效果的追求中,努力配置好人力、物力、財力與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之間的配比關系。 積極引導與加強國有企業與科研機構的聯系。科研技術創新風險高,投入大,政府應加大投入并對其進行指導以解決企業創新的后顧之憂。建立健全能覆蓋從資源利用到排放中所有環節的財稅政策,使資源利用的所有環節都能做到節省能源和減少廢物的排放。(1)從資源的開采環節來講,在新疆試點資源稅從價計征的基礎上,在全國積極擴大改革資源稅的范圍,不僅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財力研發激勵,而且可以利用這些資金來支持資源開采企業的技術研發,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節約能源資源的能力。(2)在資源利用環節方面,研究和實施環境稅。在我國現有的稅制中,雖然已經有針對節能減排而設置的稅種,但是還沒有一個整體的協調的環境稅更大地促進節能減排的效果。在這一環節應該著重鼓勵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支持廢棄物利用技術的改進,減少最終廢物的排放。擴大消費稅的范圍,將能耗高,污染大的產品納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以限制和減少這類產品的使用。(3)在能量的消費環節,積極支持用能技術的改進,推廣節能產品的利用。針對節能產品價格相對較高的現實情況,政府應加大對綠色產品的采購力度,而且對購買這類綠色產品的民眾進行價格補貼,輔之以宣傳引導,鼓勵民眾提高節能意識,采用綠色的節能產品。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1-0ppp-0c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SHI Xian-gui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230088, 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can train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thinking ability, fully reflecting the teching idea of "teacher taking the leading part and students taking subject part". The paper explores how, in the course of "The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to organize practical teaching appropriately, in order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o classroom instruction, change their role from passive receivers to active learners,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fire up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micro-computer principle;subjective initiative;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呈現多樣化,民辦高校學生要在就業的“雙向選擇”形勢下,從眾多高校中脫穎而出,獲得良好就業前途,就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制定符合社會及市場實際的培養目標,培養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全方面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一直都是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是從事計算機研究和應用的人員所必須學習的課程。該課程的授課內容兼顧了微機的硬件結構和軟件編程兩個方面,是一門發展迅速、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講述足夠的理論深度,更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合我校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目標。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呼喚教學方式改革,需要教師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探索改革新的教學方法,做到與時俱進。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經驗,筆者來談一談在《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的教學中,如何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 理論教學研究

1.1 重視緒論課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1]

興趣是學習之母,在第一次課緒論課上,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鮮活、新穎的實例,例如:十字路通信號燈控制、霓虹燈循環控制、微機在智能玩具中的應用等,引入微型計算機的實際用途和應用場合,使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引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接下來可采用啟發性教學方法,結合以上所舉實例,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微機應如何才能完成整個控制過程?微機的硬件結構應有什么樣的特點和要求?從而引出了關于微機接口技術的結構、特點及作用等知識,并對本課程所要講述的內容做個大概介紹,使同學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最后,再詳細介紹本課程所要進行的實踐環節,對后續專業課程的作用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并鼓勵學生樹立認真學習的決心。通過緒論課的講授,學生知道了要學什么、如何學,學了有什么用,在有了濃厚學習興趣的同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1.2 進行教學改革,多種教學手段綜合運用

教學方法和手段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教學得法,就會事半功倍,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避免產生厭學的心理。

1.2.1 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內容[2]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本門課程的相關知識也應該及時更新,若總是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那造成的結果必然是與時代的脫節,教出來的學生也是難以學以致用的。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教案和講稿的編寫等方面,應密切關注國內外計算機硬件的發展動向,參考國內相關大學的最新資料,使教學內容緊跟學科發展方向。

1.2.2 更新教學手段,構建網絡教學平臺[3]

應該充分發揮校園網絡資源的優勢,構建課程學習網站,將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實驗大綱、課程設計大綱、教案、教學課件、作業習題、試卷庫、教學錄像及實驗指導書等內容全部上網,通過網絡化的教學方式,便于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并可構建網上答疑系統,讓師生可在線交流,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提出問題,教師的回答可以使多個學生從信息共享中受益。充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手段,在增加知識面、提高效率、因材施教等方面對課堂教學起很好的補充作用,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2.3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養

傳統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方式,這只能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能力,難以考核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改革考核方式,應著重學生能力的考核,可將實驗、課程設計與閉卷考試相結合,實驗占20%,課程設計占30%,閉卷考試占50%,若課程設計成績不合格,則最終成績直接評為不合格。

2 實踐教學研究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實踐可以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對接口芯片的應用與開發能力,加強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上的訓練和培養,為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為后續課程的教學打下了良好基礎。所以,其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應該重視實踐教學。但在傳統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教師課堂教學將學科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 實踐教學只是對理論教學內容的解釋和驗證,教師對實踐的內容、環節及結果有非常全面的指導,只注重實驗結果而不強調實踐過程,學生只是實踐教學中被動的操作者,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必須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4]

現代的實踐教學應該是通過實踐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的,使學生真正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解決課堂上的遺留問題,通過實踐教學更可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不畏挫折的精神。

怎樣才能使實踐教學達到上述目標,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實踐學習中去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根據人才培養規格與市場需求,結合本課程的課程目標及內涵要求,本課程實踐性環節充分體現應用型本科的教學要求,可采用五步教學法:

第一步,演示階段:教師為學生講解實驗內容并演示實驗過程,以便于學生盡快熟悉實驗設備和實驗環境,為獨立實驗打下基礎;

第二步,驗證階段:根據教師講解的實驗內容,學生理解實驗任務要求,獨立完成每個驗證型實驗;

第三步,設計階段:教師針對某一部分知識點,布置設計型實驗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電路繪制、電路連接和程序設計,以此來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第四步,綜合階段:教師針對某幾部分相關聯的知識點,布置綜合設計型實驗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電路繪制、電路連接和程序設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其動手能力;

第五步,應用開發:布置課程設計內容,開放實驗室,為其提供自由的設計空間,以系統設計為主要內容,培養其綜合性的工程設計和應用開發能力。

2.2 精心準備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設計上要與理論教學環節相配套,教學內容應由淺入深,由易向難,由驗證型向設計型、綜合型過渡。

首先,實踐教學最基本的任務就是深化學生對理論教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并通過實驗加以驗證。例如,在介紹I/O接口部分知識時,可安排利用簡單I/O接口傳送數據實驗,利用74LS244作為輸入數據端口,讀取開關K0∽K7狀態,并將此狀態通過74LS273驅動發光二極管發光,以使學生對簡單I/O接口的功能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在實驗箱上完成相關硬件連接后,輸入程序并運行,學生即可通過撥動開關而加以控制8個發光二極管的亮與滅,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I/O接口芯片的作用。

其次,實踐教學內容必須要與實際相聯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完可編程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A之后,可安排一個霓虹燈閃爍實驗。相信在實際生活中,同學們都在夜晚看到過漂亮的霓虹燈閃爍的情景,可是大家是否思考過是如何控制這些燈的發光的呢?這樣的設問一提出來,同學們的興趣馬上就來了,設計熱情更是空前高漲。既啟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又鍛煉和提高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設計的完成更是給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第三,實踐教學的內容還必須有一定的深度和設計難度。一方面可使學生戒驕戒躁,認識到自己知識的欠缺與不足;另一方面,也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對于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自覺學習的能力,使其所學不僅僅拘泥于書本。例如,在介紹完可編程的定時/計數器8253及可編程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A之后,可安排利用8253和8255A控制微機中揚聲器依次發出1,2,3,4,5,6,7,1(高音)八個音調的實驗。同學們都感到新奇有趣,學習熱情很高,由于設計難度加大,需多位同學配合共同完成,也培養了他們勇于挑戰、相互協作的團隊意識。

2.3 多種實踐教學方法應用

有了好的實踐教學內容,還要運用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實驗課的作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3.1 小組競賽法

引入競爭會增加活力,分組競賽教學法就是在實踐教學前,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實驗小組,一般每組以3~4名學生為宜。在做實驗前,先提出明確的實驗任務,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以完成實驗的質量和完成時間長短做為評定的依據,每次實驗決出三名優勝者,其平時成績可獲加分。實驗結束后,獲勝小組成員上臺演講做總結匯報,并接受其余同學與老師的提問。這種教學方式,可充分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培養團隊協作能力,鍛煉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2.3.2 互動式教學法

學生為實驗的主體,若教師在教學與實驗中下了很大功夫,而學生卻不積極參與,也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因此,做實驗前應讓學生對有關實驗內容做預習,做到有備而來,而實驗結束后要讓學生進行總結,分析本次實驗的收獲,以提高實驗效率及實驗效果。

互動式教學法分為課前分析和課后總結兩部分。課前分析是指,在本次實踐課開始時,指定某一小組,讓他們對本次實驗的內容,做一個概括性的分析,指明本次實驗的目的、要求、重點及難點,最后由教師加以補充和完善。在規定的實驗完成后,由獲勝小組進行課后總結,對本次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實驗鞏固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樣的心得體會等加以說明,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并打分,作為該組平時成績記錄在冊。這樣做可使學生由被動地學習轉化為主動地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互動。在教學中如果師生間只是進行一問一答的交流形式,而沒有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共鳴或響應,就不算真正的互動。[5]

2.2.3 網上討論教學法

因為教學時數畢竟有限,不可能在實踐教學中讓每一組都上臺表述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而教師卻應該對每位同學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并加以正確引導與幫助。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呢?當然是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教學環境了。每一次實踐教學后,都應要求每位同學通過網絡交一份學習心得給教師,而教師則應認真閱讀,對好的見解可挑選出來,以供所有同學共享;對于學生的疑惑要及時地給予解答并加以鼓勵;對于學生提出的好的建議應積極采納。通過這種方式,可建立更為平等與密切的師生交流平臺。

2.2.4 加強課程設計環節

課程設計是本課程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實踐環節,用于提高同學們對系統的整體認識,在課程設計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課題。課程設計應單獨設置,一般安排兩周時間。通過課程設計,可使各零散的實踐教學環節之間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有利于提高同學們對所學習課程的整體性了解和掌握,為將來的畢業設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2.5 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

把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在科研活動中錘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并將科研成果提煉補充為教學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即豐富了教學內容,又促進了教師隊伍建設,以科研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知識結構的更新。同時,科研活動也需要不同層次人員的參與,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科研,一方面可以加強其對科研活動的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

3 結束語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提高。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師必須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吸引學生去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一個學生若對課程本身有了興趣,就會很自然地去學習,而在實踐教學中對一個相應領域問題的解決,會使他們產生很大的成就感,這樣就能進一步提高其學習興趣,使本門課程從苦學、難學、厭學,變成了樂學、好學、愿學。

參考文獻:

[1] 石曉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教學方法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5(6):89-89.

[2] 梁志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西江教育論叢,2006(1):50-51.

篇(10)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23-0000-01

Curriculum Research of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Training

Pan Yong

(Hunan Information Science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00100,China)

Abstract:Private Vocational innovativ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design training mode,the core concept,form,analysis of key issues such as research,provides its own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can promote the private vocational stu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words:Innovation;Curriculum;Internships

一、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設計

民辦高等職業教育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按照“公共素質課專業基礎技能課專業崗位技能課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的順序組織教學。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往往因過于注重理論而缺乏綜合項目的訓練,缺乏符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企業的案例實訓,而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定崗實習。湖南信息科學職業學院提出并實踐“模塊化遞進式”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按“企業實際崗位對能力素質的要求崗位技能的素質要求綜合項目技能的素質要求基本項目的技能素質要求”的順序,來確定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使學生具有真正的企業崗位工作能力,能實現真正的定崗實習,通過定崗實習,實現與工作崗位零距離接軌。

二、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方案的核心理念

軟件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大致可分為需求分析、系統分析、任務設計、編程、系統測試等環節,由此確立軟件專業(群)建設和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工學結合,情景教學,雙證融合”,即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以基本項目為中心,運用工學結合、情景教學,案例驅動、邊講邊練等啟發式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使學習場所就使企業的工作環境,企業的工作環境就是學習場所,讓學生在企業的模擬環境中學習,慢慢習慣企業的文化氛圍,培養滿足企業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軟件人才。根據市場需求,以軟件技術專業建設為龍頭,結合申本的機會,帶動計算機應用控制技術、網絡技術、動漫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網絡游戲等整個專業群的建設,提高計算機應用與軟件專業人才的創新技能水平,把專業建設成為全國一流中高級技能型的具有創新能力的軟件人才培養基地和覆蓋計算機應用與軟件領域多個專業方向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三、模塊化遞進式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的形成

根據技術先進、市場導向原則制訂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專業標準,形成對三年制高職軟件專業學生按基項目本素質技能(第1~4學期)、項目綜合素質技能(第5學期)、綜合崗位素質技能(第6學期)三大模塊的培養方案。第一階段:第1~4學期。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項目素質技能。校企雙方合作進行崗位能力分解,設計課程和教學內容,在該階段完成對學生基礎項目技能、項目創新專業基本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的教學和訓練。每學期安排一個綜合實訓,打通該學期的相關專業課程,進行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訓練,使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本學期知識,并且能夠將知識運用到項目開發中,實現一個學期一個臺階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課程體系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軟件技術基礎、程序設計語言、經典案例實用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進銷存系統開發的C/S版、JAVA程序設計、、進銷存系統開發的B/S版等。

第二階段:第5學期。著重加強學生的企業綜合項目開發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與企業共同建設的一體化生產性實訓基地中實施整個學期的項目綜合實訓,提高學生開發項目的能力。把企業的商業項目或將企業商業項目進行適當調整作為我們學生的綜合實訓項目,由具有豐富的企業一線工作經歷的企業員工與學校資深教師合作指導綜合實訓項目,使學生在一體化生產性實訓基地完成企業上崗要求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素質的培養。課程體系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JSP應用開發、實用數據庫開發、真實項目案例分析等

第三階段:第6學期。著重提升學生的崗位職業技能創新能力的培養。利用校外實習基地,安排和鼓勵學生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工作,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得到相關工作經驗,并以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職業道德為頂崗實習的重要內容,使學生具備企業工作的實際技能和素質。課程體系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軟件工程、軟件項目化綜合實訓等。

四、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方案中的關鍵問題分析

在設計創新能力的課程體系時,首要考慮的就是學生的知識構成和能力背景,例如軟件專業,可按照理論講解、案例驅動、項目驅動、真實項目再現、真實項目開發的順序,逐步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協作能力。學生對于與個人相關性較小的項目案例興趣不高,但是一旦項目來源自周邊事物,例如班級期末成績排名系統、學院職能部門網站、當地公司軟件項目等,學生動手完成項目的欲望就顯得非常強烈。因此,在設置創新能力的課程體系過程中,要重視以項目為載體的同時,應該保證項目來源貼近學生實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新能力的課程體系設置時,應避免重復投入和過度投入,學習場景應由教室逐漸過渡到仿真環境或真實環境中去,確保現有資源的均衡利用。軟件技術中的面向對象概念,對于初學者很難在一次課中掌握,圍繞這一概念,可以嘗試類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熟悉專業術語,掌握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學生既要熟悉軟件開發經驗,還要熟悉項目實施經驗、售后技術支持經驗、協調溝通經驗等多個業務領域,這就要求創新能力的課程體系能確保學生在校期間,在公司化情境下,獨立完成并實施一個軟件項目,體驗公司運作的各個環節。

五、總結

上一篇: 建筑施工與管理專業 下一篇: 小學音樂聽課反思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永久免费的污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B五月天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级在线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AV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