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問題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10 14:57: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問題

篇(1)

十一五期間,榕江縣依托農業資源,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生態產業大縣”的目標,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開發、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運行機制,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1]。把蔬菜、臍橙、錫利貢米、小香雞、筍竹等作為全縣農業產業加以科學規劃,著力重點培育,形成支柱產業,初步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化生產基地,并積極穩步推進,使該縣農業產業化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2]。目前榕江縣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民增產增收難已成為制約該縣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榕江縣仍存在著各種不利因素和問題,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如何正確認識和深入分析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研究對策,制定措施,切實解決諸多制約因素,成為榕江縣必須面臨的重大課題。

1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1.1蔬菜產業

2009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6 886.67 hm2,產量9.7萬t,總產值2.2億元,其中以早熟為主的反季節蔬菜1 293.33 hm2,產量3.167萬t,產值5 320萬元,主要分布在古州、忠誠等沿河鄉鎮。在鞏固、擴大、提升古州、忠誠等河谷區鄉鎮為主的各類蔬菜基地的同時,以北部鄉鎮為主的夏秋反季節蔬菜規模生產化也開始起步。2009年全縣農民人均蔬菜種植業收入達729元,純收入達397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3%,蔬菜產業收入比重在逐年提高。

1.2果品產業

榕江是貴州十大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74.7%,沿江低熱河谷地區光熱水土條件優越,自然生態完好,是優質臍橙的最適生態區之一。國家農業部將榕江確定為優質柑橘商品生產基地縣,國家林業局授予榕江標準化優質臍橙生產示范縣。“五榕”牌臍橙先后獲得了“貴州省優質農產品”、“貴州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及產品認證”、“中國國際林業博覽會銀獎”、“貴州農產品加工特色產品金獎”等稱號。

2009年全縣已建成以紐荷爾臍橙為主導拳頭產品的優質果品產業基地4 200 hm2,總產量1.3萬t,產值3 500萬元。其中“五榕”牌臍橙基地2 800 hm2,66.67 hm2以上的規模基地8個,6.67 hm2以上規模基地60個,覆蓋全縣11個鄉鎮6 000余戶2.4萬余人,解決8 000余名勞動力。2009年全縣臍橙總產量8 000 t,總產值2 200萬元。果品產業以榕江縣優質臍橙開發總公司為龍頭企業,進一步培育果品產業合作社(協會),推動果品產業化進程。

1.3特色優質稻米產業

榕江縣“錫利”牌貢米已先后獲得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貴州省優質農產品”、“中國農業博覽會優質農產品”、“黔東南州農產品金獎”、“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為主的特色優質稻米產業基地種植面積達7 533.33 hm2,總產量5.3萬t,總產值2億元。其中錫利貢米種植面積1 533.33 hm2,總產量1萬t,總產值5 200萬元。收購和加工錫利貢米500 t,企業生產加工錫利貢米產值達210萬元。產品供不應求,每年能為廣州市場承接200 t產品訂單。特色優質稻米產業以榕江縣盛泰農產品開發公司為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的運作方式。

1.4小香雞產業

榕江小香雞是貴州省特有的地方優良品種。以榕江山農發展有限公司為小香雞產業龍頭企業開發,經過多年的發展,小香雞產業規模得到迅速擴大,建立了全國唯一的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小香雞原種場,種群從原有的100多套發展到3 000多套。2009年出籠達20余萬只,產值660萬元,其中千只以上規模120余戶,建立了車江斷頸龍水庫和忠誠鎮果樹場標準化示范養殖小區。小香雞獲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為小香雞的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和品牌化經營及產業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5筍竹產業

榕江縣竹林栽培歷史悠久,野生竹林分布廣泛,竹種也十分豐富,竹林在全縣19個鄉鎮均有分布,竹種以楠竹為主。2009年全縣筍竹面積已達2 733.33 hm2,其中楠竹林2 400 hm2,雜竹333.33 hm2。人工營造的筍竹兩用基地1666.67 hm2,占整個筍竹面積的61%。目前榕江縣尚無筍竹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主要以經紀人收購鮮筍外銷。2009年筍竹總產值達6 600萬元,筍竹農戶收益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2存在的問題

2.1交通不便

榕江屬典型的農業山區,“地無三日平”的現實給交通建設帶來了極大難度。當前,榕江縣主要出口通道和境內鄉村公路存在路險、坡陡、彎大等問題,道路崎嶇狹窄,常滑坡塌方,且距省府貴陽367 km,距州府凱里173 km,距廣西桂林市345 km,距湖南靖州170 km,行車艱難,事故多發,道路不暢,交通閉塞,嚴重影響了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導致產品成本較高。由于受這一交通“瓶頸”制約,沒有快捷、通達、便暢的交通條件,且遠離大城市,農產品銷售市場半徑小,市場空間有限,難以形成規模化大生產。如榕江縣蔬菜產業建設,從示范數百畝早菜到1998年開始規模化產業建設,當年種植逾400 hm2暢銷周邊市場,價格好,種菜收入高,農民群眾生產積極性和種植早菜熱情空前高漲。2000年早菜種植規模迅速發展突破666.67 hm2,由于早菜上市期集中,受交通條件限制不能遠距離運輸,縣內及周邊市場接近飽和,當年大量集中上市時銷售價格猛跌,造成產品積壓腐爛,經濟損失大,嚴重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

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榕江縣是貴州省少、邊、窮地區,縣級財政困難,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有限,遠遠跟不上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落后、老化陳舊,很難對農業生產提供持續的保障和促進作用,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已經成為制約著榕江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如榕江縣2008年1—2月遭受歷史罕見的雪凝災害和2009—2010年發生秋冬連春的特大干旱,使全縣種養殖業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造成損失的主要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全縣農業基礎設施落后。

2.3農民從業人口素質較低

榕江縣有16個鄉鎮處在“兩山”貧困地區,主要是少數民族居住地,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交通、信息閉塞,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生產力水平低,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科學、法律常識,科技素質不高,稍微有點文化的青年農民長期外出打工,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和兒童,對農業科技的接受能力低,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難度較大,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進入市場能力受限,仍然處于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狀態,規模化生產能力弱,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4農業龍頭企業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弱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在于培植一批帶動能力強、科技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經營機制靈活的龍頭企業,并通過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帶領更多的農民進入市場。從榕江目前的發展現狀看,尚無一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只有 5家,且企業規模較小,檔次較低,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較弱,加上企業管理水平較低,企業對基地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差。就現有龍頭企業加工生產情況來看,加工產品方式以粗加工為主,沒有進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如臍橙果品加工只進行選果、洗果、分級、打蠟、包裝等簡單粗加工,蔬菜加工只進行分級、冷藏保鮮、包裝等粗加工,則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影響了榕江縣農業產業化整體效益的提升。

2.5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發育不健全

一是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農產品營銷體系不健全,市場信息傳播受阻,深加工能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夠,整體輻射帶動力不強,產業鏈短,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要求和大范圍帶動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嚴重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大量的農產品外銷靠一批農民經紀人,這是榕江縣農產品進入周邊市場銷售的主力軍,在榕江縣產業化建設初期、農產品規模較小的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自發的、松散的、無序的農民合作組織初級形式,難以擔負起規模化、標準化的農業產業化建設重任。二是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規范、有效、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全縣加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不到總農戶的20%,即只有不到1/5的農戶參與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其覆蓋面太小。龍頭企業與農戶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不能獲得龍頭企業加工增值的好處,導致生產、加工、銷售出現脫節。三是農業經營組織機制脆弱。一些企業和農民誠信意識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難以保障,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推進。如盛泰農產品開發公司2009年與1 890戶農戶簽訂了1 890份錫利貢米收購訂單,訂購量達1萬t,而農民按訂單交售的數量只有5 000 t,履約率僅50%。

2.6農業產業基地少

龍頭企業普遍缺少緊密型的生產基地,企業一旦擴大生產規模,原材料生產保證不了企業擴大生產的需要;生產基地比較分散,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基礎設施配套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跟不上,產品優勢和特色不突出;少數龍頭企業經營觀念不正確,忽視“第一車間”的建設,一些市場銷路好、經濟效益高的產品生產發展“坐失良機”,規模效益沒有達到早應有的水平。

2.7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較少

毋庸置疑,種養殖業產品效益比較低,必須進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走產業化經營的道路,搞農產品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才能實現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因此,產業培育和產業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農業是一個相對弱勢的產業,必須注入必要的資金扶持農業產業,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由于榕江縣是貧困縣,地方財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資金對特色優勢產業進行培育和建設,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2.8土地集中流轉難度大,成本增加

目前,土地流轉現象是自愿、分散、無序、小規模的租賃、倒包或返包等狀況,農民大規模、大面積的集中連片土地流轉或農民以土地入股進行集中開發,建設優勢主導產業示范基地的難度大,產業大戶少,規模效應低。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進,非農建設用地的急劇擴張導致農業用地的持續減少,較高的土地成本和緊張的農業用地使榕江縣農業產業經營的土地成本逐漸提高,致使同類農產品市場上價格優勢較其他地區相比而逐年喪失。

3發展對策

3.1組建產業實施隊伍,強化推進產業建設的組織領導

榕江縣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四個一”的工作機制,即一個產業有一個規劃、有一套人馬和一套保障政策。對重點調整和近期規劃實施的主導產業,要成立產業建設領導小組,由四大班子領導任組長,相關業務部門和鄉鎮為成員,明確責任,聯席會議調度,合力實施產業建設[2]。

3.2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強化產業基地投入

農業是弱勢產業,效益較低,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十分脆弱,要發展現代農業,創辦產業示范基地,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必須進行必要的保障性資金投入。在農業產

(下轉第392頁)

(上接第374頁)

業企業自身投入的基礎上,整合榕江縣財政支農資金、涉農部門項目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基地,配套排灌溝渠、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產業基地的早日建成投產。

3.3大力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強化產業引領作用

實踐證明,榕江農業產業發展亟需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進行產品開發、精深加工和產品外銷,以拉動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換代,帶動農民增收,也必須要形成全縣上下特別是四大班子的共識。為此,要進一步著力引進和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已分別引進豐源公司、山農公司開發蔬菜、小香雞,培育盛泰公司、縣臍橙公司、盛源公司等開發特色優質稻米、果品、山野系列農特產品等,每個產業都有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企業興旺,產業繁榮,取得明顯效果。

3.4著力產業合作社建設,強化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能力

市場經濟的建立,給以下分散、規模小的一家一戶生產經營帶來的是高風險,增加了進入市場的成本,“小生產與大市場”、“賣難”的矛盾突出,農民增收困難。榕江縣一方面著力產業合作社(協會)的建設和農民經紀人培養,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宣傳及報道[3-4],全方位提高榕江縣農產品的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為從終端拉動榕江縣農產品的銷售拓展更寬更廣的空間。

4參考文獻

[1] 趙東龍.臨沂市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的設想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7):218-220.

篇(2)

永川耕地面積101.2萬畝,其中,基本農田87.9萬畝。現有農業人口75萬人,農村勞動力42萬人。是傳統農業大區,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產糧大縣、生豬外調大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試點項目區,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區”,重慶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龍眼”、“食用菌”生產基地,重慶市城市發展新區,重慶市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工程區縣之一。有市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圣水湖、黃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認證100個,“永川秀芽”、“黃瓜山梨”、“永川蓮藕”、“永川豆豉”等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認證的農產品品牌7個。茶葉產業,全區現有茶園面積達6.2萬畝,茶樹無性系良種化率達43.5%,茶葉年產量4400噸,年產值2.2億元。水果產業:全區現有水果總面積21萬畝,年總產量14萬噸,年總產值4.2億元,其中名優水果面積8萬畝,年總產量7萬噸,產值2.6億元。糧油產業:全區糧食播栽總面積104.07萬畝、糧食總產50.26萬噸,基本建成綠色無公害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全區50畝以上規模種糧大戶達到139戶、規模種糧面積2.37萬畝。水產產業:全區現有各類宜漁水面(含稻田養魚)308305畝,已養魚水面187245畝,30畝以上規模化養殖大戶(不含稻田養魚)626戶,養殖面積42465畝。

二、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服務功能不完善。在園區建設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基礎設施的重要性,為了保障園區今后能夠平穩快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務功能的完善也將是園區發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園區只看到眼前利益,放棄了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園區服務功能的完善,使得園區發展根基不穩,為今后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與此同時,各類協會、專業合作組織甚至包括集體經濟組織作用發揮不足。在基層雖有各種協會,近年來又成立了100余個專業合作社,也有數量不少的龍頭企業,但其作用發揮不足。

(三)由于受資金政策等因素制約,我區農業產業化發展速度還需加快步伐。與渝西地區其他區相比較來看,我區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扶持力度還需加大。如用電、用地、用水等優惠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實,地方稅收優惠、財政資金扶持、金融服務等措施難以到位,企業負擔過重。

(四)發展不平衡,休閑農業檔次低。近年來,我區突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各鎮街因地制宜地發展“一鎮一品”特色農業,取得了顯著成就,鎮街特色農業紛紛崛起。但我區發展極不平衡,地理條件較好的東南部發展較快,龍頭企業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條件較差的西北部,發展緩慢。沒有形成整體發展效應。

三、幾點思考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園區服務功能。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從園區的建設初期抓起,它是園區發展的物質根基,各園區應充分重視其基礎作用,務必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監督與管理,為園區今后的發展夯實根基;同時,園區應該具備齊全的服務設施,可為園區內工作人員提供完善的服務,為其解決工作中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園區的建設當中來。

(二)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投入力度。通過整合各類支農資金并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的重點產業、重點項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扶持龍頭企業,扶持農產品深加工、農業良種工程、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科技示范等環節;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化,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協調機制。

篇(3)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33-03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莘縣隸屬山東省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聊城市輻射中原經濟區“橋頭堡”的前沿陣地。莘縣農業人口88.8萬,耕地面積128.5萬畝,是山東省的農業大縣。近年來,莘縣緊緊圍繞打造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的目標,以“基地建設”為契機,狠抓農業重點項目和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五大產業,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截止目前,全縣糧食總產20.2億斤,蔬菜總產320萬噸,小肉食雞出欄6億只,生豬出欄110萬頭。全縣形成了共同扶持和保障農業產業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全縣產業化發展態勢良好。

一、山東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莘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雖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總體上,還處在起步和初級發展階段。

(一)農業產業規模偏小

目前莘縣農業產業規模偏小,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涉及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等多個行業,產業涵蓋面較廣,但都規模較小,產業鏈短,手工作坊式的產品多,精深加工的品牌產品少,產品難于走向市場,競爭力不強,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低,產業效益不明顯。從全縣農業發展整體來看,莘縣的主導產業近十幾年來還保持原有的幾個,并未增加,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莘縣目前的主導產業及圍繞主導產業的衍生產業還太少,已形成的主導產業的規模也太小。

(二)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

首先,企業規模偏小。與發達縣市相比,莘縣龍頭企業的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偏小的問題。目前在我國有41.3%的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上億元,最大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有100億元左右。而莘縣龍頭企業總資產超過5億元的只有4家,年收入超過2億元的只有12家,連接基地800萬畝,輻射連農戶100萬戶,輻射、帶動率只有37%。

其次,質量品牌建設落后。目前有些企業缺乏農產品質量、安全、衛生等標準體系,沒有對產品的原料和生產過程進行嚴格把關,造成農產品殘留農藥、獸藥超標。莘縣目前小作坊式的加工企業較為普遍,還沒有形成像蒙牛、伊利那樣超大型的、足以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精深加工企業,大量農產品仍以初級原料銷售,并且農產品還未真正做出品質和環保品牌。

再次,營運資金不足。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將逐漸轉化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龍頭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健全,導致龍頭企業運作資金不足,龍頭企業面臨資金困難,無力更新廠房、設備等,從而制約企業發展規模和企業自身競爭力。

(三)“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形成

目前,莘縣的利益分配機制還不夠科學、合理,“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形成,這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現狀。

首先,農民在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在農村,由于農民缺乏聯合,缺乏共同的利益訴求,導致單個農戶很難與龍頭企業抗衡,在利益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

其次,利益分配不合理。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龍頭企業往往憑借自身的主導地位和自身優勢,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很大一部分利潤占位了己有,龍頭企業總是盡可能的壓低農產品價格,甚至個別企業拖欠農戶資金。

(四)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一是產前服務滿足不了。比如,農民對當前市場上需求旺盛的新的引進蔬菜瓜果品種的趨勢找不到方向;對農藥和化肥的選用存在茫然,不能正確選擇適合的農藥和化肥。二是產后服務跟不上。目前莘縣某些農產品還存在賣難的問題。三是農業生產服務系統也存在嚴重不足。如在二三產業的投資效益和投資機會激增的情況下,農用資金被大量挪用擠占,收購農產品不能兌現,出現拖欠現象。四是農民進入市場后,信息服務嚴重滯后。在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對農業生產干預減少,農民對“種什么”“怎么種”等相關信息的需求增大,而農業產業化服務在這方面的不足更加重了農民在調整種植結構時的無措。

二、山東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一)以市場為導向,建設標準化的生產示范基地

做大產業基地,構建規模優勢。充分利用莘縣農業基礎良好、農業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通過指導規劃、配套技術、資金扶持、基地龍頭帶動、獎勵先進企業等手段,形成莘縣自己的鄉鎮區域布局、打造綠色生態、集中規模的發展結構。重點發展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五大產業,集中精力做大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基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

首先,定規劃,建基地,助推莘縣主導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積極自籌資金、多方爭取國家、省市項目資金,及時對路、渠、電等設施進行規劃和修整。大力發展園區。著力做好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劃分大棚種植區、露天種植區,明確各產區功能,細化育苗區、種植區、儲藏保鮮區和銷售運輸區。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建設莘縣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推廣以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栽培技術和多元立體高效種植模式。

其次,重科技,創品牌,努力提高主導產業品質。不斷改良作物品種。通過技術傳播,并根據市場行情,不斷摒棄產量低、效益差的品種,引進優良新品種,促進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等特色蔬菜為主要品種,打破了過去地方品種為主的格局。加強技術培訓。聘請專家對農民進行農作物種植、管理等知識的培訓,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種植養殖技術。

再次,建網絡,優環境,暢通蔬菜銷售渠道。建設經紀人隊伍,莘縣各鄉鎮專業合作社應大力組織村組干部和經紀人先到廣州、武漢、北京等大中城市為農戶跑信息、找市場、引客商,解決“賣難”的問題。同時,應多召開農村經紀人座談會,了解市場信息,并對貢獻突出的給予獎勵。鼓勵莘縣廣大農戶參加與企業或農作物市場的對接活動,促進越來越多的農戶與莘縣本縣及莘縣周圍城市企業或超市達成農作物供應協議。

最后,提升莘縣現有的農業等級,提高莘縣農業檔次,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目前莘縣蔬菜瓜果基地大棚發展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根據農戶自身要求,新上設施農作物,增加畝產收益,大力發展鋼架大棚等設施蔬菜。改良種植品種,真正提升莘縣的蔬菜大棚的等次和檔次,增加農民收益。

(二)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加大龍頭企業建設力度

首先,做強龍頭企業,構建加工優勢。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要做強龍頭企業,構建農產品加工轉化優勢。要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的擴建改造,尤其要抓好燕塔風味食品有限公司、龍威肉鴿廠等重點龍頭企業的改造和擴建,真正做到規模化生產,增加企業效益。在原有企業基礎上,還要鼓勵興建新企業。圍繞主導產業,以肉食加工業為重點,然后根據市場需求,大力引進或興辦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含量的龍頭企業。原料基地要和興辦企業同步進行,為新建企業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保證其后期發展。

其次,做優名牌產品,并建立質量上的優勢。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發展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重點應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產品的龍頭企業,扶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更新。一是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及器材裝備企業,提高龍頭企業生產高科技含量、長保值、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二是必須加快科技成果的應用。幫助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大學機構以及推廣機構合作,吸引科技人員以自己的專利技術、研究成果到企業入股。三是積極開發高品質的產品,并將其發展為國內甚至國際品牌。莘縣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并積極支持企業將標準化的技術應用到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促進農產品的深度開發,不斷推出適銷對路的高品質新產品。四是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營銷網絡。大力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銷售網絡,采用直銷、連鎖、配送等現代銷售方式,將莘縣的農業品牌推向全國乃至世界。五是根據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積極支持龍頭企業進行低成本擴張和跨越式發展,確定重點企業,優先扶持。

(三)以市場化管理為標準,加快建立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

首先,推廣農業產業化新型組織模式。總結各地探索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的好經驗、好做法,大力推廣“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中介服務組織+農戶”等新型組織模式,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擴大龍頭企業群,使大、中、小型龍頭企業共同發展,形成企業成片發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完善利益聯結與分享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明確權利責任,規范合同內容,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農資和購銷等多種服務。引導農民以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再次,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并擴大品種和范圍,重點支持企業的原料產地基地,幫助農民很好的參加和利用農業保險,使農民在災情發生時能得到保險賠償。引導龍頭企業設立風險基金,降低龍頭企業破產風險。引導出口型龍頭企業使用信用保險,在國(下轉176頁)(上接34頁)際市場和政策環境變化給龍頭企業造成的風險損失減少的同時縮減龍頭企業參保費用。同時,給予龍頭企業地方政策保障。

最后,建立重點龍頭企業監督約束機制。要加強對莘縣重點龍頭企業的監測,了解企業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和帶動農戶的等情況,在政策依據上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還要加強監測力度,保障及時發現生產不合格的企業,并堅決取締不合格企業,以保障發展潛力大、產品質量高、社會責任意識強的優秀企業的發展。可以設立龍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使企業自覺提社會責任意識。

(四)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

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和經營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

要改革政府農業服務機構體制,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完善其公益型服務職能,要按照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篇(4)

摘要:本文從體制、機制、農業信貸風險分擔機制、農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縣域農村金融主力軍農村信用社支持農

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提出了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五點建議。

關鍵詞:農信社;支持;農業產業化;問題與建議

黨的十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

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 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根本途徑就是要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進程,而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在于:培育壯大農業龍頭

企業、規劃區域化產業發展、實施品牌戰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

組織、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創新金融投入機制等。為此,筆者

對紫陽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金融支持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

行了調查,以尋求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切入點。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及金融支持情況

紫陽縣位于陜西南部,漢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屬亞熱帶

濕潤季風氣候區,境內萬山綜錯,河溪密布,從而形成了“三山

兩水一川”的地貌特點。紫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茶鄉、

歌鄉、桔鄉、板石之鄉”和“筆石圣地”之稱,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廳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陜西省民歌之鄉”,

紫陽民歌還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自 1998 年

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及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加

大信貸投入,強化信貸管理,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農業和農村經濟

獲得信貸服務的面有所拓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貸款難”

問題得到緩解。重點支持了我縣茶葉、畜牧、藥材等支柱產業的

發展,并帶動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有力地推動

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鏈條”運行。

二、制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程度與效能,離不開農村金融整

體所處的發展水平和階段。當前,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困難和障礙,其根源既在于農村金融體制、機制內部因素制約,

也與農村金融市場環境、配套支持體系等外在影響密切關聯。

(一)從體制方面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功能性障礙

一直以來,部分國有商業銀行追求利潤的目標與農業高風

險、低效益特點的不對稱性及經營戰略的不同,使其對農業發展

的支持沒有太大的積極性;郵政儲蓄銀行業務剛剛拓展對農業信

貸支持, 但相對于其資金流出總量, 支持農業發展力度明顯偏弱;

作為主要服務“三農”的農信社由于受縣域資金總額被多家金融

機構“瓜分”的影響,其自身資金規模受到限制,無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務,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求。

(二)從機制方面看,信貸資金管理與農村發展資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經營決策和管理權逐級上收;二是內控機制趨嚴,貸款

發放除小額農戶信用貸款外均強調抵押擔保;三是信貸責任與信

貸考核制約了農貸投入。為規避信貸風險,金融機構對信貸人員

實行貸款“三包”責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層信貸人

員往往采取寧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來避免風險,使有的農戶正常

資金需求得不到及時解決。而同時信貸人員所承擔的風險與收益

不對稱,影響了信貸人員的積極性;四是小額信用貸款額度控制

與農戶資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機構按照等級條件給予農戶的資

金額度不能滿足規模種養殖農戶的需求,導致農戶發展受限;五

是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脫節。由于現代農業已打破傳統農業

的春種秋收模式,向反季節、長周期發展,一些特色農業生產周

期延長,而目前金融機構仍采取傳統的農業貸款發放辦法,無論

貸款種類、用途均實行 1 年以內的貸款期限,已不適應現代農業

經濟的發展模式。

(三)從環境方面看,農業信貸風險分擔機制缺位制約金融

服務

一是農業保險市場發展滯后。農業保險面臨供給和有效需求

的雙重制約:一方面,農民普遍對農業保險認識不夠,參保積極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農業保險風險大、回報率低,各保險公

司不愿涉足農業領域,即使有開設的,險種設置也不盡合理,農

民選擇保險品種的余地很小;二是農業信用擔保機構缺位,致使

涉農小微企業受信貸瓶頸制約。紫陽縣僅涉農企業就達 67 家,

這些企業很難辦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擔保,而能夠有效解決其融資

難擔保難的農業信用擔保機構還仍處于缺位狀態,造成大企業貸

不足、中企業難貸款、小企業貸不到,其信貸需求滿足程度較低。

金融部門對涉農民營企業投入不足,減緩農業結構調整步伐。

(四)從政策方面看,農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齊,激勵不夠,

滯緩了創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門在農村金融體系和農村金融市場建設中的巨

大能動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種類、方向與力度對農村金融創新

有著很大影響。但目前農村金融相關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幾方面問

題: 一是外部環境不夠寬松, 政策扶持和風險規避機制相對滯后。

地方政府總體仍停留在撮合貸款、“口頭契約”等指令式階段,

未能在市場風險補貼、信用建設、融資中介擔保、農業保險等方

面為金融安全運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顯滯后。如林

權抵押因采伐政策過嚴,商品林采伐指標偏少,加之一些地區林

業部門對采伐指標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貸款林因無采伐指

標而拖欠銀行貸款現象。一些中介評估機構對抵押物的評估價值

尺度不一,難免出現評估失真或人情評估的現象,不利于銀行合

理掌握貸款標準。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體系, 農村種養大戶、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微小企業貸款辦理抵押的評估等費用還比

較高。同時,林權抵押品變現涉及諸多手續及交易費用,處置到

位存在較大困難;三是對農村金融創新的鼓勵不夠,部分銀行業

機構在創新活動中放不開手腳。

三、推動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一)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的有關政策。

全面落實農村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機制,啟動《縣級

財政專項資金存放商業銀行管理改革實施方案》,對設在農村的

各類銀行應確定一定的比例發放農業貸款,加大信貸的支持力

度,緩解農村資金嚴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進信貸管理體制

和抵押擔保方式,增加農戶貸款品種。要根據農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斷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滿足農戶除存貸款業務以外的金融服務需求。要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金融服務,切實提高服務水

平,讓農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務的實惠;再次,農村金融機構要擴

大和延伸支農服務領域的寬度和深度。 一是變 “等貸” 為 “引貸” ,

變小農業為大農業。金融機構應樹立市場營銷理念,改進支農服

務水平,變小農業為大農業,對符合農村產業政策、資金投放安

全、還款有保證的都要予以積極支持。二是積極引導,加快農村

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把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綜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為其想點子、找路子,讓

市場農業、科技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避險農業成為當地

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農民致富的好法寶。三是培植農村產業

化龍頭企業,培養優良的信貸載體。積極尋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載

體和生息源,優先支持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發展,逐步

壯大龍頭企業群體,建立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

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現代農業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鎮

化建設。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

增加農民收入。

(二)構建風險補償機制,合理分散支農貸款風險

一是借鑒國家助學貸款財政貼息的辦法。對農業貸款也實行

財政貼息政策,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逐步引導銀行信貸資

金向農業領域配置;二是通過制度和財力扶持,培育一批專業性

的農村信用擔保組織。通過多種途徑籌集農村擔保基金,積極拓

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并完善農戶聯保制度,切實解決農

民貸款擔保難的問題。如可以縣、鄉(鎮)兩級政府財政出資為

主,以龍頭企業等經濟主體籌資為輔,組成農業貸款擔保基金,

主要面向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服務,解決農戶及農村個體私營經

濟大額融資擔保難的“瓶頸”問題。這同時也使金融機構信貸資

產得以有效保全,免除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支農的后顧之憂;三是

建立農村支農貸款保險機制。農業保險同樣大有潛力可挖。針對

農業投資風險較大的現實,由農戶、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三方協

商,在農戶貸款時向保險公司投保,試行農業保險貸款,既拓展

了保險業務領域,又消除了農民投資和銀行貸款的后顧之憂。

(三)搭建信貸支農信用平臺,降低農業融資成本

一是營造信用政府。政府應加速實施信用環境建設,將信用

建設的目標、步驟分解細化,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考核內容,與政

績掛鉤,形成強大的壓力和促動力。司法部門要公正審理金融債

權糾紛案件,不偏不倚,維護金融機構合法權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帶動全社會的信用建設;二是創建信用金融。各農村金融機構

要牢固樹立“信用立行(社)”思想,嚴格規范經營行為,遵守

信貸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戶。客戶樹立“信用為本”的觀念,

切實履行合同條款,按時還本付息;此外,為降低農業融資成本,

改善農業融資軟環境,著重解決貸款中介收費門檻過高問題,建

議政府專門就此作出規定,根據各農村經濟主體的承擔力制定與

之相關的抵押、評估、公證、登記程序和收費標準,減輕融資雙

方成本負擔。

(四)營造良好的金融創新外部環境,完善配套政策,激發

創新動力

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的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環境的完善。為此,一要大力發展各類中介

組織。政府部門應積極培育社會化、競爭化的中介機構,在貸款

抵押物價值評估、登記、過戶、資信證明、信用評估等方面發揮

與銀行業機構的銜接作用。同時,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務,切實降低確權、登記、過戶等中介服務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產品創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經營管理及監管機制。各

銀行業機構上級行應制定更加靈活的信貸管理、責任考核措施,

在落實信貸風險控制責任制的基礎上,適當放寬基層銀行業機構

信貸產品與服務創新權限;三要進一步發揮監管部門對金融創新

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穩步推進農村金

融產品創新業務的健康發展。

(五)切實發揮農信社支農主力軍作用,全面啟動實施“金

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富民惠農金融創新”三

大工程,助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農信社與“三農”同根、同源、同成長的魚水關系,無疑使

農信社支持“三農”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精耕“三農”

市場,實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構建與“三農”緊密互動,互

惠共榮的新型客戶關系,全面支持“三農”科學發展。一要把富

民惠農作為實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發點;二要通過推動服務

網絡多元化、手段多樣化,使金融服務觸角延伸到鄉村、社區、

貼近到農戶;三要通過全面實行信貸過程公開化管理,提高信貸

業務透明度,提升貸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過建立全面的創

新體系,順應市場變化和“三農”需求,開發“量體裁衣”式的

金融服務產品,提高客戶需求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安翔.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問題研究[D].浙

江大學,2004年.

[2]阮小莉.中國農村合作金融體制創新問題研究[D].西南財

經大學,2000年.

[3]張汝安.從農村經濟工作的全局引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A].

西部大開發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

會文集[C].2000年.

[4]羅南旺.論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與發展方向[D].湖南

篇(5)

一、甘肅省農業區域產業化發展現狀

農業產業化是繼之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機制和經濟發展格局,是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又一創舉。近年來,甘肅省緊緊圍繞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擴大產業基地規模,整合各類資金,加大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迅速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成效。

甘肅省堅持把農業科技推廣作為發展農業科技的關鍵措施來抓,圍繞“草畜、瓜菜、糧食”三大主導產業,全力抓好農牧業新技術推廣,重點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馬鈴薯脫毒種薯應用、牛羊品種改良、測土配方施肥、畜牧標準化養殖、秸稈青貯氨化、保護性耕作、循環農業生產、設施蔬菜生產、麥后復種移栽十大新技術,各項技術都要確定推廣面積,制訂實施方案和示范點,采取部門抓點示范、鄉鎮全力推廣,確保各項任務全面完成,在此同時,集中全力抓好農業科技示范點建設。

二、現階段甘肅省農業區域專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體系不健全

目前甘肅農產品市場仍以初級集貿市場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市場機制的整體功能發揮較差。一是農產品產業批發市場發展較慢,必要的期貨市場尚未形成,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大批量、遠距離交易。二是農村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很多是馬路市場,交易場所的信息網絡、通訊手段、中介服務、運輸倉儲等服務,即簡陋又不配套,影響著市場交易活動的進行,對區域專業化的形成和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

2.經營主體分散化與經營規模的細小化

盡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甘肅農村區域專業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聯產承包責任制造成的農戶經營分散化、細小化的格局未變,從而使農戶經營規模和生產集中度都很低,不利于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不利于機械化操作和統一作業,更不利于綜合性強、系列配套、須連片應用的科技成果推廣和引用。此外,由于勞動力就業不充分而實行的小規模經營,造成農業收入的低水平,小農經濟的脆弱性,使農戶趨向于較小風險和較穩定收入,專業化經營本身意味著風險損失與風險期望之間的貨幣權衡,那么,兼業經營就成為農戶的一種合理的選擇,這必然與區域產業化的商品生產構成矛盾,在兼業經營條件下,相對優勢農產品的生產也必然是零散的。

3.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農戶組織化程度低

甘肅省小麥、洋芋、布爾山羊等初步實現了產品的規模化種植養殖區域化布局,但產品系列化加工還未提到議事日程,或者還未延伸到應有的廣度和深度,缺乏科學而競爭性的中長期區域產業化發展規劃。農產品種植、銷售、加工、科研等環節聯系松散,農戶與加工企業、流通企業的協作關系發育不成熟,既沒有事前的契約收購關系,更沒有形成與合作社,種植大戶或各類中介組織緊密聯接的組織形式,農產品收購多少、價格高低只有靠當時的市場行情的“事后決定”無形中增加了生產的盲目性,影響了農村區域產業化的發展。

三、完善甘肅省農業區域產業化發展的策略

1.積極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鼓勵農戶規模經營

沒有規模化就沒有區域產業化,走區域規模化道路,有兩條路徑,一是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二是通過向農民有償轉包土地使用權,搞集中開發、走規模化的路子。首先,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建立社區性的合作服務組織,對小規模農戶實行統一耕作、統一栽培、統一病蟲害防治,連片種植,逐漸形成區域化經營或基地化生產的格局。在非農產業發達的城郊,縣城周圍農村,鼓勵農戶在自愿的前提下,穩妥地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鼓勵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戶轉出土地,鼓勵種田能手多承包土地,改變小農分散的傳統作業方式,促進農業向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其次,大力培育農工商經濟聯合體,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實行土地承包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具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權折股,加入和組成新的合作經濟組織,實行統一綜合經營,直接形成新的生產規模、有條件的地方可向農業園區、大農場過渡,提高農業集約化和規模化水平,達到農業現代化經營水準。

2.健全農村服務體系,強化社會化服務

農村分工產業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農村產業化商品發展,必然要求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服務體系為其提供配套服務。發展農村服務體系的重點應強化縣和鄉鎮級經濟技術部門,開展綜合服務;鼓勵支持產業服務大戶、專業技術協會開展的產業服務;引導和扶持農民之間的聯合,開展自我服務,創建農村產業全過程的服務網絡。應加快推進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基本形成手段先進、制度規范、隊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預測、于一體,及時、準確、系統、權威的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立健全區域性的農產品供求、價格、農業生產資料、農業生產和農業適用技術等信息采集和信息系統,力爭使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相對滯后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改變。積極引導、扶持和發展由農民自愿組織起來的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新運行機制和經營方式,逐步建立以農民及其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和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引導農民進入市場。

3.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帶動區域專業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過程,實際就是農業分工不斷細化、結構不斷優化、由兼業向專業化、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轉化的過程,農業產業化和區域專業化發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并且前者是后者的有效組織載體和重要帶動力量,從實踐看,農業產業化搞得好的地方,區域專業化水平也較高。因此,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與區域產業化緊密地結合起來。一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生態生長區為基礎,選擇開發潛力大、后續產業鏈長的產品為重點,確立主導產業,培植龍頭企業,圍繞龍頭企業建基地。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由兼業經營向專業經營過渡。二是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指導和服務,在新品種選用、訂單種植、技術指導、信息服務、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等方面給予企業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三是以鄉鎮區域為單元,實現農村區域產業化,在農村區域專業化推進過程中,一個村不足以形成產業規模,而在縣域經濟范圍內選擇主導產業進行專業化生產又規模過大,會掩蓋縣域資源多樣化的特點,也會因過度專業化而增加自然和市場風險。因此,應以鄉鎮為農村區域專業化單元,以鄉鎮企業、龍頭企業為載體,實現一鄉一業專業化規模經營,逐步實現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生產。

篇(6)

作為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對中國國民經濟全面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產業化則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轉變和"第二次飛躍"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業發展新的生長點和農業轉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農業產業化的內涵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農業產業化"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規范的認識,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側面、層次對農業產業化的涵義進行了概括,大體如下:

陳吉元(1996)認為: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 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以資源開發為基礎, 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的經營原則, 實行多層次、多元化的優化組合, 發展各具特色的龍型產業實體或體系, 形成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

牛若峰(1998)的定義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 以龍頭企業為依托, 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 通過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經營, 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 是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 是各參與主體自愿結成的利益共同體"。

藺麗莉(2006)認為:農業產業化是指聯系千家萬戶農民的各經營主體,在市場導向和提高質量與效益的前提下, 不斷地拉長產業鏈、擴大行業鏈、改善品種鏈, 實現多次加工、多次增值,實現國家增稅、企業增利、農民增收, 使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進入高級形式。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是實現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的聯合經營, 關鍵是培育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 并讓農民參與。

在蔡榮(2007)的觀點中,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對當地農業的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結合起來,形成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的經營體制。

從定義可以看出,學術界對于"農業產業化"的內涵,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共識: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二是要以提高經濟效益,農民增產增收為目標;三是強調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四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僅僅局限于一個產業,而是涉及整個經濟的各行各業。

二、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農業產業化在我國興起開始,我國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關注。

田永強等(2006)認為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1.多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2.各級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扶持力度不夠;3.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4.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不規范, 企業法人代表整體素質偏低。

莊嚴(2006)認為,我國農業產業化面臨的問題有:1.農業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滯后, 嚴重妨礙農業競爭力的提高;2.相關政策不完善, 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迅速發展的大問題;3.資金支持不足, 融資環境亟待改善;4.總體上農業產業化起點低、層次低、效益低, 產業組織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弱。

李話語等(2007)認為農業產業化存在以下問題: 1.多數加工企業規模小而分散,未形成規模經濟效益;2.企業技術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3.行業協會合作社發展不充分;4.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不足;5.缺乏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機制。

陳春(2008)在研究湖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時認為, 湖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現存以下問題: 1.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環境欠佳, 阻滯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2.龍頭企業數量不多、帶動能力不強;3.產業組織形式單一, 缺乏競爭力;4.利益調節機制不規范, 違約問題嚴重;5.區域發展失衡,區域間產業結構趨同。

由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龍頭企業缺乏競爭力;2.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組織單一,缺乏競爭力;3.政策法規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夠;4.資金不足,缺乏融資渠道;5.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

三、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

田永強等(2006)認為解決農業產業化問題,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采取有效措施, 抓緊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3.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分配機制;4.創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方式。

李話語等(2007)認為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解決農業產業化問題: 1.提高認識,促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2.龍頭企業擴大規模,培育骨干企業,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3.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增強市場競爭力,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 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升級換代;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優化發展環境;5.加強基地建設, 為加工業提供原料支持。

陳春(2008)認為, 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措施為: 1.確立主導產業, 發展優勢資源作用;2.加強龍頭企業建設, 實現其主體作用;3.協調利益聯結機制, 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4.創新組織形式, 加快產業集群建設;5.改進政府管理方式, 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王鳳(2010)對于解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種措施:1.引進龍頭企業,形成經濟產業鏈條,助力市場經濟;2.以市場為導向,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圍繞優勢農產品,合理布局農產品基地;3.加大科學技術和科技創新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4.加大并完善資金投入,建立農業產業化投資體系。

四、小結

農業產業化對解決三農問題, 推動農業現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 揭示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和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基礎, 拓寬了視野和思路。但總體來看, 農業產業化理論研究文獻較少, 還沒有形成農業產業化的研究體系, 經驗總結性的文章多, 理論研究和創新性的文章少。研究的面較狹窄,研究思路不夠深入,研究農業產業化"存在問題"的多, 研究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的少。因此,對于農業產業化理論的研究和研究體系的構建 ,應該是下一步農業產業化問題研究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藺麗莉. 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探討[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5).

[2]蔡榮. 農業產業化組織治理機制及其效率特征:基于縱橫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管理現代化,2007(3).

[3]黃衛紅. "共生型"農產品價值鏈構建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在關系研究--- 廣東燕塘乳業有限公司經營模式探討[J].農村經濟, 2007(12).

篇(7)

2014年,米東區將投入20億元用于農牧區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3億元用于六大基地產業的發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畝以上設施基地8個,開工建設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萬株,40個規模化養殖小區已經全部動工建設,8個肉菜保鮮庫已開工建設兩個。根據米東區農業發展規劃,將形成長山子鎮、羊毛工鎮、三道壩鎮重點發展“優質水稻產業帶”;以古牧地鎮、三道壩鎮、柏楊河鄉山區逆溫帶和春提早為重點,建立“無公害、有機、綠色蔬菜產業帶”;以長山子鎮、三道壩鎮、羊毛工鎮為重點,建立天山菌草產業區;城市近郊主要發展都市農業,建設都市農業精品區。種植業在長山子鎮、羊毛工鎮、三道壩鎮,建成以“秋田小町、昌優、選珍”等名、優、特品種的優質水稻生產基地10萬畝;在古牧地鎮、三道壩鎮、柏楊河鄉、蘆草溝鄉,建成名、優、特高檔蔬菜生產基地7萬畝;在長山子鎮、三道壩鎮、羊毛工鎮,建成名、優、特食用菌生產基地414萬平方米。

2 米東區農業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2.1 農業身生產基礎條件較差,生產能力不足

最近幾年,米東區利用國家項目加強了對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對產量不高地區進行的工程改造,使得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東區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條件下生產的現狀依然沒有改變,農民在施肥管理過程中,重施化肥,輕施郵有機肥的觀念沒有被徹底改變,導致了農田的土壤肥力不斷下降,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變差,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生產環境中。

2.2 農業產業發展規模較小

因為重量補貼政策,農民群眾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較高,米東區的很多鄉鎮的農業生產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產為基本的單位,土地資源零星分散,產業規模較少。此外,在一些地區中,雖然發展了較大的規模的產業,但是產業化程度較低,在管理過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導致了產業在發展過程十分緩慢,經濟效益低下。此外,鄉鎮和村落之間產業化基地建設存在嚴重不平衡的現象,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健康發展。

2.3 農民缺乏正確的農業產業發展觀念,產業發展程度較低

在米東區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都舍棄了農業種植,而外出去打工,這時遺留在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就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力量。這些老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一直采用傳統勞作方式和種植理念,一些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較差。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斷增多,導致了地區的農業總產量不斷下降,再由于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偏大,缺乏先進的科學知識和農業使用人才帶頭人,提高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后繼乏力,導致了農業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發展程度低下。

3 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分析

3.1 強化基地建設,突出規模效益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建設農業生產基地是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業產業化不斷向前發展的勢必備條件。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應該遵守合理規劃、統一布局、相對集中、高產高效的加緊少原則,全面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和進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視和畜禽等幾個產業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類產業由于米東區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養殖大多是牛羊。通過盡力發揮這些基地的示范帶頭作用,從而保證全面促進整個米東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其次,要積極的開發業主經營,從而形成業主加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在米東地區最近幾年出現了一些農業產業發展示范帶頭人,這些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能人在米東區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起著十分重要的帶頭作用。

3.2 增強農業產業化科學技術水平,發揮科技的作用

現階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絕大多數的農民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小農意識,在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我們想盡辦法及時改變這種現狀。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積極地開展科技致富典型宣傳工作,從而切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意識,積極的開展各種形式的科學技術講座,從而培養出一批新型的農業生產實用技術人才。

3.3 加大財政局支持力度

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農業產業化格局形成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之下,自治區應該通過多種體制構建全新的資金供給制度,加大地區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稅支持,還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應該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通過多種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農業產業化的建設。此外,我們還需要不斷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水平的提升,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展農業產業化先進地區和鄉鎮的評選方式,在本地區內部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進而全面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的經營水平。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制度不斷對企業和農民的利益進行規范,不斷加強對對本地區龍頭企業的監管力度,最終全面提升整個產業發展的效益。

結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產業化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雖然發展中還存在不足,但有國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扶助,農戶的努力,米東區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一定會更快更好。

參考文獻

篇(8)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龍頭企業和各種中介組織的帶動,將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諸環節連接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行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通過建立利益互補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方式[1]。它包括農產品質量、品牌、價值和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在內的整個產業體系的綜合性競爭,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它可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有效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顯著提高農業整體效益,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

1淮北市農業產業化現狀

一是農業產業招商取得重大突破。淮北市成功引進江蘇雨潤、天津寶迪、山東六和、魯王、湖南正虹、唐人神等6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以及新加坡幸運方便面、香港錦泰餅干、臺灣望味谷脘粉、上海普豪生物科技、大潤發、沃爾瑪超市、南京潤恒、浙江賽爾物流等一批技術裝備先進、產業關聯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食品加工和農產品物流項目。二是龍頭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全市有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8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16家,過10億元企業3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2家。2009年,安徽寶迪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9.8億元,口子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三是基地建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全市已建設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示范區6個,標準化種植基地8萬hm2,標準化養殖小區403個;已通過無公害種植基地認定面積2.67萬hm2、無公害養殖規模303萬頭(只);通過綠色食品基地認定面積3萬hm2。四是農產品加工業聚集化鏈條式發展。全市已初步建成濉溪縣百善糧油食品工業園、淮北市口子工業園、相山區鳳凰山(食品)經濟開發區、烈山區寶迪食品工業園、杜集區六和肉鴨加工5大食品加工業集群。五是產業帶動作用不斷擴大。全市農業龍頭企業認證安全農產品65個、綠色食品25個,有機食品1個,11種農產品成為安徽省名牌,15種農產品獲得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已培育發展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560多家,帶動農戶23萬戶,龍頭企業轉移農村勞動力2.2萬人。

2存在的問題

一是深加工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在糧食和畜禽的初級加工上取得較快發展,全市已形成年加工糧食500萬t、生豬300萬頭、禽類1.3億只的能力,但產業鏈條仍不完善。2009年全市食品制造業的比重不足7%。二是社會化服務與產業配套體系不健全。食品加工業配套成本過高,產業配套、產業聚集等現代加工業發展模式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務水平不高,公益性社會化服務平臺尚未形成。三是農業生產結構不優。傳統糧食和豬禽的生產占主導,糧食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的比重高達88.9%,豬禽產值占牧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90.3%。規模高效農業發展嚴重滯后,“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是淮北市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障礙。四是產業化利益機制不完善。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業生產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種、品質、規格等方面遠不能適應食品行業的要求,食品企業與農業生產者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五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夠。金融服務發展較為落后,貸款條件要求苛刻,數額較小,滿足不了生產發展需求,嚴重影響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3發展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現了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現實選擇,是促使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是農業從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的主要轉換方式[3-4]。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必須轉變政府角色,從自我完善、市場分析、組織建設、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營造良好的產業化發展環境和氛圍。

3.1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農產品市場具有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特征,既有國內市場,又有國際市場;既有大中城市市場,又有鄉鎮和農村集貿市場;既有現實的和近期的市場,又有遠期的和潛在的市場,故發展農業產業化要認真研究市場,收集大量的信息,分析市場需求與價格動態,并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準確選擇主導產業,重點開發優勢產品,確保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

3.2以培植主導產業為重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必須擁有自己的優勢產品或特色產品,并形成相當的規模,否則難于進入市場參與競爭。故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圍繞某一產品培植主導產業,在主導產業的關鍵環節(加工、營銷等)建立龍頭企業,使其成為農民(農業)進入市場的載體或媒介,以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3.3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

鑒于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緩慢、力量弱小,建議有關部門根據中央文件精神,在鼓勵發展各類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購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的同時,還要安排專門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質量標準與認證、市場營銷等服務,以改變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遠遠低于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扶持的現狀。

3.4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力度

一是發放農業產業化財政貼息貸款。制定統一的產業化貸款貼息標準,實行市場化運作機制,給予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農戶小額信貸的發放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戶信用等級和生產經營情況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小額信貸的發放。充分依靠農村黨支部、村委會和入股社員參與信用社評估,實行農戶信息公開和貸款信息公開,有效解決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

4參考文獻

[1] 熊金水.龍泉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1):357-358,360.

篇(9)

農業產業化是新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變化,其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在實際生產中,我們應該結合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國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從而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意義

1.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將會成為帶動農業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農業結構的調整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民先進理念提升等等各個部分組成的。想要完美地調整農業結構,必須要時刻把農業與工業和市場緊密結合,逐步形成農產品基地--農產品加工--產品流入市場的生產線,讓農戶與市場,農戶與加工商的利益相互依存,最終實現產業鏈的系統化,科學化發展,發展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必定會帶動農業結構的戰略調整。2.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來改變城鄉經濟差距巨大的情況,在近幾年看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總體來看,縮小城鄉的經濟發展差距的任務還是很重,鄉鎮經濟發展不平衡依然是嚴重拉低省市經濟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們現在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農村普遍存在的農業發展沒有規模化,系統化的問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就必須走農業發展產業化的道路,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縮小與城市經濟發展的差距,逐漸實現城鄉一體化。

二、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1.主要組織形式。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組織形式有以下四種:第一種:龍頭企業加農戶型。這種模式簡單來講就是企業與農民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利益的共同體,同時也是風險承擔的共同體。這種模式主要是以龍頭企業向外聯系市場,向內聯系農產品基地,利用龍頭企業的強大實力擴大市場規模,擴大農產品基地規模,利用其規模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但是在這種模式中農民是非常依賴企業的,所以難以保證企業會一直站在農民的利益角度經營。第二種:市場加農戶型。這種模式就是農民與市場直接交流,避免了中間其他企業或者個人介入的機會,讓農戶有直接與市場主體談判的機會,形成生產銷售一條龍的鏈條,很好地解決了農戶有產品難賣的難題。第三種:企業加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加農戶型。這種模式是農民合作的經濟組織以土地,資金,技術等農業重要因素幫助農民生產,同時入股企業的方式與企業聯合經營的模式來解決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問題。這種模式是相對比較先進的,它增加了農戶與企業之間的聯系。第四種:企業加中介組織加農戶型。這種模式以農業中介組織為依托,企業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服務,銷售各個環節與農戶形成普遍聯系的網狀關系。幫助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集團。但是這種模式的缺陷是一旦中介組織出現問題,那么整個系統都將會癱瘓。2.經營業績。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達58957萬噸,實現了歷史上罕見的糧食產量九連增。同時,在示范園區建設中,我國以實現農民提高收入為中心目標,重點發展和優先安排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和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農產品及基地建設,提升規模化發展層次及水平,農業規模經營已經初步顯現,為延伸產業鏈經營,擴大市場延伸奠定了夯實的基礎。3.主要存在問題。首先我國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的程度是非常低的,這也是一直我國農業發展進步小的瓶頸問題,我國大多數農戶還是選擇分散,獨立經營的模式。沒有形成大規模農業生產,所以很難實現農業的大規模機械化。造成農戶個人面對強大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于農民的利益造成很大損失。其次,目前我國針對于農產品經營規模大,在市場影響力大,對于農戶生產效應輻射范圍廣的龍頭企業數量非常少,而且對于產品的加工也大多數都是粗加工,精細加工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對與國外的農產品大企業來講,不僅數目不占優勢,而且經營規模也有很大差距。而且這種差距也會逐漸跟不上海外市場的需求,逐漸與世界市場產生差距。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創新舉措

1.科技帶動農業產業化的模式。在這個科技主導的時代,無論什么產業想要健康成長,都需要科技的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也不例外。要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及設備,促進科技與農業發展的有效結合。逐步把農業發展建設成為農業科技相結合的新模式,逐漸把這種新的思想觀念深入到農民的思想中,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從而間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2.生態旅游觀光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態這個詞也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匯,包括旅游業,再加上社會壓力越來越大,許多游客也更加希望去到生態觀光的地區游玩。而我們正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揮農村的地理優勢發展生態旅游觀光型產業。生態旅游觀光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主要是指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同時,利用上當地發展農業形成的自然景觀,以及該地區農業發展所應用的特有的生活活動吸引游客先來觀光,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3.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在龍頭產業帶動型產業中,主要是指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一般都是公司和農戶建立合作的關系,來建立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在實際的發展中,龍頭企業的科技一般較為發達,資金雄厚,對于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是一種基本的保障,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這種類型的產業結構中,首先要保證的就是龍頭產業的壯大發展,從而帶動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達到雙贏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新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的具體表現。我們通過對農業產業化具體模式的探究,總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并且通過對這些模式的不斷創新,來加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加快現代化農村的建設,也帶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農業產業化在我國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而農村產業化的不斷深入開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也為農村金融機構的資本輸出提供了方向,因此,兩者之間屬相輔相成的關系。為更好地實現兩者之間的協同發展,應以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為核心,豐富農村金融機構資本注入渠道,規范農村金融行業服務秩序,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持。

1農業產業化的定義和特征

農業屬第一產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隨著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化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

1.1農業產業化定義

在世界范圍內,對于農業產業化的定義存在些許差異,農業產業化概念是美國著名學者高德博格教授于20世紀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他將農產品的形成過程和初加工、深加工、宣傳、銷售等環節進行區分,并使用“鏈”一詞來比喻農業產業化的各環節。我國將農業產業化上升至農業發展戰略層面,對農業產業化有著如下定義:以農村市場需求為農業產業化的指導方向,以地區主導產業為核心,集中優勢資源,實現農作物產品的集中存放、科學生產、全面推廣,建立起以農村居民為共同利益體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實現地區農業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1.2農業產業化特征

相比較傳統農業生產、銷售模式,農業現代化體系中的農業產業化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征。1.2.1以市場為農業產業化的指導方向農業產業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根據市場需求指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成為利潤最大化的關鍵。在對市場需求進行科學分析后,可以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并通過靈活的市場運營體制,完成農業產業化的最后一個環節——銷售。1.2.2農業產業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對于我國當前開展的農業產業化來說,地域性特點較為明顯,這主要是由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農業產品體系差異導致。農業產業化的地域性能夠充分利用地區優勢,充分發揮地區農業經濟特點,一改傳統農業生產星羅棋布的問題,實現農業生產、管理、銷售等效率的顯著提高。1.2.3農業產業化具備規模化發展特性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模式是我國幾千年來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農業產業化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發展,并且,農業產業化逐漸形成了科學的管理體系,以及制訂了一系列保證農業產業化順利實施的標準。農業產業化的規模化發展特性,能夠帶動地區產業鏈的共同發展,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農村金融的服務內容與特點

作為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農村金融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2.1農村金融的服務內容及對象

農村金融的主要服務內容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實現資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流動,其中包括資金的輸入與輸出,在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的同時,也實現了農業金融機構的盈利,當前我國主要的農業金融機構有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基層銀行等。在服務內容方面主要包括信用貸款、理財等形式,服務對象為信用良好,且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的農民。然而,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村金融的服務對象并不局限于農民這一群體,還包括在農村地區投資建廠的企業。

2.2農村金融的特點

由于受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村金融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點。2.2.1受季節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與季節有著直接關系,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活動受季節影響程度逐漸降低,但大多數農業生產活動依然需要按照時令進行。例如,惡劣天氣導致農作物受損,區域農民經濟收入明顯降低,而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凈收入將呈現出負增長,甚至會對信貸業務的正常開展產生影響。2.2.2收益與風險不成正比在農業金融行業中,收益與風險不成正比的現象較為普遍,我國農業產品依然停留在直接產品階段,經深加工再銷售的農產品少之又少,因此,農產品所創造的直接效益并不高,農村金融機構能夠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收益較低。并且,基礎農業對市場波動的自我適應能力較差,所造成的影響也是破壞性的,使農業金融機構的業務開展面臨困難。2.2.3金融服務的差異性特點即使是農村,由于地區差異,不同地區農村農業生產方式、經濟水平都存在明顯區別,這種區別導致地區金融服務也具有差異。我國各地區政府為實現區域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以地區農業經濟生產需求為指導,建立科學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2.2.4農村金融服務的高成本特點相比城鎮金融服務來講,盡管農村金融服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資金問題,然而,由于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數量較少,可選擇的金融服務內容有局限性,在獲取金融服務時,往往需要獲得更高的成本。除此之外,對于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來講,農民缺乏具有等同價值屬性的抵押物,在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時存在較大風險,一旦出現違約等情況,金融機構的損失較大,造成農村金融服務成本增加。

3我國農業產業化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農業產業化成為改善傳統農村生產經營模式的關鍵內容,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化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與之相配套的農村金融體系也日趨完善。然而,研究發現,基于農業產業化的農村金融發展依然存在問題,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3.1我國農業產業化下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基于對黨的十四大精神的領會,全面落實我黨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開始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時至今日,我國農業產業化已經初具規模。截至2015年底,我國農業產業化集群已超38萬個,創造經濟價值約4258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崗位約1.26億個,農民人均收益達3380元。我國農村金融是農業產業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農村金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小企業、農村民生等提供資金支持、理財等多種服務。首先,農村金融機構在我國逐漸形成完善的網絡體系,各大銀行進駐農村金融服務領域,激烈的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更加實惠的服務,并促進了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其次,農村金融信貸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深入開展,農村金融提供的各項服務也在隨之增加。在最初的農業貸款業務上不斷增加服務內容,例如農村青年創業貸款、小額抵押貸款、下崗再就業貸款、民生工程貸款等,并且,在開展貸款類業務的同時,也將最基本的理財業務納入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3.2農業產業化的農村金融問題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也不例外,農村金融凸顯出的改革乏力成為影響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因素,其中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3.2.1不良貸款比例持續增加農村金融所涉及貸款額度較小,然而,龐大的貸款人群使得這一貸款規模不容忽視。由于農村金融機構處于基層,在人員配備方面存在不足,業務熟練程度較低,素質較差,為完成業務而簡化信用審核流程,為不良貸款的形成埋下了隱患。3.2.2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欠缺由于農業產業化的深入開展,農村金融與其進行了更加深度的融合,然而,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卻在此過程中忽略了相關風險的存在。在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時,未對意外情況下導致客戶還貸能力下降的情況進行說明。在資產抵押方面,農村金融機構缺乏科學的資產價格審核制度,相關資產審核標準體系也未建立,一旦發生客戶無法及時還清貸款的情況,農村金融機構所收回的抵押物也無法彌補其損失。3.2.3農村金融機構魚龍混雜隨著我國逐漸放開農村金融市場,除正規銀行參與農業產業化外,一些私人銀行也開始涉足該領域,大多數銀行都是在銀監部門的管理框架內開展相關服務,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然而,一些非正規金融機構為獲取更多收益,提供自營范圍外的服務內容,采用不正當手段與正規銀行進行競爭,損害了正規銀行的利益,也擾亂了原本正常的農村金融體系。

4農業產業化的農村金融改革重點

通過對我國農業產業化企業的運營情況分析,生產周期長、利潤低、資本來源有限、風險大等問題成為該類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為保證農業產業化的持續開展,農村金融改革需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4.1制定穩健的信用貸款政策

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在制定農村金融信用貸款政策時,應當在解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資金問題的同時,兼顧小額貸款的風險防范。通過制定穩健的信用貸款政策,可以有效降低農村金融風險,進而保證農業產業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2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專業性

為保證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開展,農村金融不僅需要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更應當提高金融服務的專業性,提高農村金融服務工作人員的準入門檻,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理論學習。針對重點企業的金融服務來說,應當提供上門服務,并且,對業務對象的經營情況需要持續跟蹤,降低農村金融所承擔的風險。

4.3豐富農業金融服務內容

從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到農業產業化,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也在不斷調整服務內容,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的要求。然而,信用貸款為銀行提供的收益較低,為保證銀行最低資本需求,降低銀行運營風險,除提供基本儲蓄服務外,農村金融機構還可以開拓理財、信用評級等多種業務,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資金保障。

4.4加強以政府引導為核心的融資環境建設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應承擔起引導責任,與農村金融機構結合,建立地區企業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并通過多個渠道進行公示。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企業的信貸審核主要以信用等級為依據,這就從根本上對企業誠信經營行為進行鼓勵。與此同時,政府的介入,能夠在政策上穩定農村金融體系,將非正規金融機構排除在農村金融體系之外,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一個健康的融資環境。

5結語

通過不斷的改革能夠提高農村金融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適應性,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深入開展,農村金融所面臨的風險與承擔的責任同步增加。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全面產業結構調整時期,農業產業化也將成為此次調整的重點,因此,通過農村金融改革實現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解決當前農業產業化所面臨一系列問題,保證農業產業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上一篇: 經濟發展形勢分析 下一篇: 工程試樁監理流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真实的国产乱××××在线91 |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电影手机在线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