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地理教學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8 17:12: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淺談初中地理教學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篇(1)

不少老師認為地理難教,很多學生也認為地理難學。其實,只要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特點,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把地理教活,把學生教好。學習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而了解地球的基本狀況,就必須知道,地球在宇宙中不停的運動。因此,地球運動在整個初中地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初一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地球運動的常識,但有關空間運動的概念仍處于朦朧想象的階段。由于地球上的人無法感受到地球運動,因此要使學生建立清晰的地球運動的空間概念,就必須運用實際生活中能夠觀察到的現象和具體模型來說明和演示。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一、對比法

地理教學應運用對比法對相似、相對的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普遍性和局部性關系。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經常用到此法,通過對比使得所學的內容更加清晰明了。

在“地球運動”這課,運用這種方法事半功倍:

二、計算機輔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學生的空間感不強,這種方法可形象描述學生所在地與地球的關系及地球在整個太陽系中的位置,對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具體操作的時候可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下載需要的軟件,具體步驟如下:

1.打開網址:http://earth.省略/

2.點擊:Get Google Earth (Free Version)

3.點擊:I’m good Down load google earth.exe

4.下載完畢,安裝即可

5.點擊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三、模擬法

模擬教學方法是一種從國外引入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創新性、實踐性等特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情景模擬案例或者設計一定的情境和情節,要求學生假設為該情景中的某一個角色,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扮演和發展這個角色的行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充當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

(一)學生模擬

1.自制模擬: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通過操作模型模擬試驗的方法。強調在動手動腦中研究、分析、推理,從而了解地球的運動及規律。

2.角色模擬: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自轉;請兩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的公轉;請兩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公轉(其它同學注意繞轉中心及方向等相關內容),通過這種模擬實踐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寓學于樂。

(二)教師模擬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強調了教師的傳授作用,教學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可言,也就談不上處于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這一主體。不過,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進行的。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既離不開學生,又離不開教師,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行為還取決于教師的態度和行為,教師正確演示模擬地球運動為學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觀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結論,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有效教學方法。如教師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請學生觀察思考地球運動的方向;教師同樣模擬演示,請同學以地球儀上的北極為參照。觀察地球的運動方向,再以南極為參照,觀察地球的運動方向。

(三)課件模擬

課件是服務于教學的,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課件對教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化抽象為具體,化平面為立體,讓教學生動起來。課件的制作體現了教師的素質,體現了信息時代教師適應社會變化,運用網絡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才能。教師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運用合適的課件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在地球的運動中,自轉和公轉的運動過程,用課件模擬的方式呈現,大大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四、故事法

把故事融入教學,學生樂于接受,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克服了傳統的說教、灌輸教學方式所引起的學生的抵觸情緒,使知識技能、情感教育不留痕跡。故事教學,不僅僅能樹立教師的威望,還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這種方法既使課堂教學生動、風趣,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正是:故事教學深入淺出,情感滲透潤物無聲,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如在“地球運動”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宇航員驕傲地對他爸爸說:“爸爸,我已經繞地球轉20圈了。”他爸爸笑著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經繞太陽50圈了,還準備在轉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斷爸爸的年齡?或者“一對雙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為姐姐,”你能不能給與解釋呢?類似的故事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激情,潤物無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實際生活體驗法

篇(2)

多媒體教學是利用投影儀等各種電教手段來幫助學生認識復雜的地理事物。地理內容廣泛復雜,時間的長久性、空間的無限性及現象的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復雜性、困難性。而電化教學正好能解決這些教學上的問題。

1、化虛為實。比如,在講"中國的商業和旅游業"這一章節時,筆者曾在兩個班采用不同的嘗試。甲班按步就班細講課本中的每一個知識點。乙班只放了兩段錄像,一段是中國商業發展史及當今商業形式和商業發展成就,另一段是關于中國主要旅游景觀的介紹。結果兩個班的反響截然不同:甲班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學生因有"走馬觀花,身臨其境"的體會,所以,除能掌握本節內容外,還對地理這門學科大感興趣。2、化遠為近。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神密而難以想象,因而對學生的講授及學生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難。錄像可高度濃縮、生動表現出星體的位置、形狀、運動等特征,把遙遠的星體推到學生的面前,這樣,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樣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動植物形態等通過熒屏推到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隨鏡頭周游世界中,以實物作對比來體會、理解各相關知識點。3、化靜為動。地理現象中很多都是動態的,如洋流、地殼運動等,其漫長的演變和運動過程使人感到抽象又無法察覺它的變化,是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但如果通過幻燈或錄像可化靜為動,讓學生直接感覺到地理現象的發生演變過程。

二、注重問題的創設。

問題往往是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最好手段,針對初中學生上課注意力堅持不很長的特點,采用提問題能使學生整節課圍繞老師思考,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問題的設置一方面可由教師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計,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來逐步引導學生。基于這一點,在講述地震這一內容時,以大家所熟悉的前幾年發生的5.12大地震為例,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會發生大地震?屬于什么類型的地震?還有哪些地方可能發生地震?要求學生在看書的同時,帶著問題逐一解決。還要求學生從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徑來進行思維,大膽地想象各種問題還可能有否其他答案,提供學生的思考余地。一堂課下來,從反饋回的結果表明,采用這種"創設問題的方法",不但學生能及時地掌握地震的有關系統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能力。此外,還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三、以插圖拋磚引玉。

現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有豐富多彩的插圖:地圖、統計圖表、圖畫、漫畫等。其中漫畫以其新穎別致在教材中倍受學生的青睞,當然,對于一個初中學生來說,對漫畫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還停留在欣賞畫面的花花綠綠、熱熱鬧鬧,也就是說只局限于表面現象。因此,老師必須利用學生這種對漫畫的好奇,正確地引導學生分析畫面,剖析出漫畫所表現的實質問題,真正把這種吸引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如在講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節關于"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問題"時,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中"苦難的母親"漫畫,要求學生閱讀圖中內容,提示學生既要注意圖中的每一個細微內容,又要回顧前面所學習過的關于世界人口的發展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要及時地對一些同學認識上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后由老師作總結,在肯定同學們認識的同時,還補充一些相關的內容。經過這樣的嘗試,學生大多數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反響也很好。可見,這種教學,重在強調學生在接受感性認識之后,再對知識進行理性化的教學,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認識和積累。

四、適當設置游戲。

篇(3)

所謂素質教育,是指利用遺傳、環境和教育的積極影響,在對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上有所發展,并在其可能發展的范圍內充分發展,從而促進社會意識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也即素質教育使得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知識總量、人才素質和科技實力的競爭。為了迎接21世紀的競爭和挑戰,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進行著“素質教育”的戰略決策。中學地理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占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它擔負著教育下一代認識地理環境,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任務。

一、當前農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1.知識教育等同于素質教育

在落實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方面來說,中學地理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認為知識教育就等于素質教育,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教學大綱規定的“知識教育、能力培養、思想教育”這三方面的任務未得到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強調知識、能力、態度三方面綜合發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

2.在教學內容上將感性地理知識等同于地理知識

在中學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每一章節內容在地理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只注重傳授感性地理知識,而輕視理性地理知識。將感性地理知識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識的教育,影響了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的地理知識系統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學方式上重灌入輕啟發

從師生雙邊關系來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輸輕啟發,重內容傳授輕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講到底“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積極性受到嚴重制約,學生獨立思考、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的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素質教育形式下的農村初中地理教法探究

素質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方法是否得當。方法對頭,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1.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導方法

國際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誘發力和無形的鉗制力,它能牽動人的情絲,撥動心弦,產生出一種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講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親密無間。為此,教師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誠心待人。其次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水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人們探索知識和從事某種活動的精神力量。筆者在給學生講課時,先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邊看書邊思考,再在黑板上畫上相關的圖形,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了,他們都踴躍發言。能力高超的教師,應該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先導,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取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當學生對你堅信無疑時,你的主導地位也就確立了起來。

比如利用現代媒體教學法培養學生地理興趣,而非流于形式,現代教育媒體主要包括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計算機、激光視盤等。具有視聽性、再現性和先進性的特點。它主要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視聽并用,使知識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計算機教學,可根據教學需要將要表現的對象由小變大、化遠為近,可使反應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可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于學生面前。例如我將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軟件裝上計算機,然后模擬兩億年前直到現在的大陸漂移過程,再演示板塊運動過程,這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媒體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2.利用設疑推進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所謂設疑推進法就是將某章節設計成若干個循序漸進的問題,這樣可促進學生看書、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加以解決,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早日養成自己學習掌握知識的習慣和本領,而且還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可采用多變靈活的啟發誘導方法。這樣做比教師單純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結合地理教學實際可用野外觀察法

以往地理教學只重視書本知識,不重視實踐能力,理論脫離實際。素質教育提倡在實際中運用。重視和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觀察是學習地理所必須的,也是搞好地理課堂教學所必須的。

例如,講到陸地地形時,我就組織學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種類和特征;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就組織學生到廢品回收站和垃圾處理站參觀,然后要求學生回校寫考察報告;講到巖石時,可帶領學生到野外采集各種石頭帶回教室由教師逐一講解等。讓學生走出校門,有利于學生了解自然、了解社會,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推陳出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地理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改變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觀念,要將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引入到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過程中去。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新教學模式和新教學手段的不斷出現。問題情境教學已被廣大地理教師認同,在各級各類公開教學中,基本都采用這一方式引入新課。但事實上,大部分課堂的引入還僅僅局限于“新課”情景,多的是音樂、圖片等,“問題”的教學意義發揮不大。“復習和鞏固”環節與“引入新課”環節整合有利真正發揮“問題情景”的問題優勢,通過情境創設,在喚醒舊知中引入新課。如,中國水資源分布和水資源問題的教學中,可以運用中國南北、東西不同區域植被、農業生產等的景觀圖片,通過復習中國氣候分布知識引入。運用景觀引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既復習了中國氣候分布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通過降水和水資源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出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新知識,給學生以真正的“知識發生過程”的學習經歷。

運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大優點在于能夠讓學生在研究模式的環境下學習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積極性,掌握現代教學理念關于課堂教學結構的新理論、新技術,還要克服盲目性、片面性和形式主義,增強科學性、全面性和時效性。

5.積極引進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提出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在其課程目標中提出讓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這就要求老師要積極的以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實踐知識。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現有條件組織模擬教學,借助于教學儀器模擬一些日常地理現象讓學生能夠有一個較為深刻的影像。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參觀、訪問、查閱資料等方式組織一些簡單的地理調查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到就近的博物館理解當地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變遷,也可以組織學生對于當地城市環境污染以及繁華商業網點進行調查,對于學生發現其中的地理知識,有效激發學習地理知識的激情具有良好的效果。再者,配合地理課堂教學和滿足課堂實驗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地理教具、模型、簡單儀器、課件等力所能及的制作活動。例如地貌模型、地質構造模型、校園地圖和立體模型、自流井盆地模型等。

三、素質教育下農村初中地理教學方法運用的注意事項 教學方法雖多,但并不是都適合地理教學的每一章節,所以不管運用什么教學方法都應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結合,這就需要教師找到教學方法與各章節的結合點。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基于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深入

篇(4)

我們必須緊扣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特色,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在地理課堂中,教師如何做好教材和學生的橋梁,給學生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以達到地理課堂教學的增效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入挖掘地理課堂的教學方法。同志曾生動地指出:“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者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地理教學目標的落實需要借助多種地理教學方法。

一、討論探究法,有助于發展地理智能

當引入一個新的探究情境時,可讓前后兩排學生組成一個合作探究小組,交流探究方法,相互質疑問難,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習動力與樂趣,而且有助于快樂記憶。如我們學習到《我國的水資源》一課時提問:“同學們都知道,2011年我國先是發生了旱災,是三峽水電站及時向下游送水使得旱災得到緩解,后又在洪澇災害時及時蓄水及時排水使得我們沒有出現1998年那樣的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哪個同學能說出我國為建造三峽水電站做出多少努力?”當學生積極舉手爭相作答時,我又問學生:“在2011年我國抗擊旱澇災害的過程中,總理都到過哪些地方,向當地政府當地老百姓說過哪些話,給正值困難時期的人們帶去了什么力量?”然后,我指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長江三峽水電站”,引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時我又加上一句話:“要是沒有三峽水電站的話,我們2011年夏季的旱澇災害將會產生什么后果?”學生聽后,情不自禁地議論紛紛,都感到長江三峽水電站的建造太偉大了。

二、歸納總結,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概括能力

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認識地理事物的個性開始,通過歸納得出這類地理事物的共性。例如,在學習中國的降水時,因為江蘇宿遷位于中國的東部地區,這里有著名的梅雨季節。借助理解“梅雨”這個名詞的興趣點,引導歸納。從雨帶的推移可知,我國南部沿海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五、六月份;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降水集中在六、七月份;東北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由此,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歸納:中國東部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季節由南向北推遲,原因主要是受季風影響。

三、運用欣賞法,帶領學生深入學習情境

地理教學中的欣賞法包括閱讀欣賞法和視聽欣賞法等。

1.閱讀欣賞法

初中地理教材中,形象生動、意境優美的文字圖片隨處可見。例如,《地球的面貌》的開篇:“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騰的河流,巍峨的群山,深邃的峽谷,廣袤的平原,雄渾的高原,蒼涼的大漠……地球經歷了怎樣的滄海桑田,才造就了如此絢麗多姿、生機盎然的地理景觀?”這段內容既形象逼真,又情深似海,還韻如絲竹;既朗朗上口,又親切自然。讀來哪里是地理教材,分明是對地球母親的深情贊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熱愛與探究之情。

2.視聽欣賞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早已利用多媒體試聽手段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究活動。特別是當地理多媒體教學日益推廣,視聽教學法也被更多地采用了。例如,初中地理教材《青藏地區》一課,在巍峨雪山、茫茫高原、如云羊群、朝圣之旅等視頻畫面播放中,韓紅的《青藏高原》嘹亮激越,讓人蕩氣回腸。學生雖置身教室,心卻早已飛往那神奇美麗的地方。

四、創設地理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作為地理教師,要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感和興趣的地理情境導入新課。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常結合我們當地實際情況或者當時的時事分析創設地理情境。例如:江蘇省泗洪縣界集中學旁邊的安東河翻水站,就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南水北調”相關內容時,我想方設法制作出多媒體課件放映給學生看,學生頓生好奇心,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出來。又如 :2010年市場上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現象,使我們當地政府及時調整了對大蒜、綠豆、生姜等農作物的種植布局;2011年的豬肉價格猛漲,又使我們這里已經著手安排養豬規模。地理課堂上的這些“時事地理”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了地理與生產的聯系十分密切。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到地理對于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我們家鄉的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既是洪澤湖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因地制宜搞好旅游農業的一項重要工程。通過江蘇省泗洪縣人民政府“濕地旅游”這一旅游項目的開發,洪澤湖湖水更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這一切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五、做好教材和學生的橋梁,為地理課堂增效

在地理課堂中,教師如何做好教材和學生的橋梁,為地理課堂教學增效呢?江蘇省每年都舉行一次青少年 “金鑰匙”科技競賽,我們地理教師為何不給地理學習尋找一把“金鑰匙”呢?地理課程圖文并重,包括地圖在內的地理圖像是地理教學的重要工具,圖文對照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掌握讀文、讀圖方法和思維技巧。在指導學法時,教師既是學生的“良師”,又為學生的“益友”,教師要做好教材與學生的橋梁。教師要善于欣賞學生,善于發現學生身心上和學習中的“閃光點”,善于換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學習”,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引路、導航的作用,促進學生形成“我會學”的好局面。

篇(5)

地圖,對于地理課來說,那就是生命。脫離了地圖的輔助,地理課就會像花兒缺了水,苗兒缺了肥,了無生機。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地理課,又如何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從事初中地理教學的這些年,筆者嘗試過多種教學模式,使用過很多種教學方法,總結出了以下幾點較好的教學方法,與大家共享。

一、教會學生閱讀地圖

怎樣閱讀地圖呢?七年級學生還很小,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較差。教師應該了解學生,耐心細致、有步驟地教會學生閱讀地圖。

首先,看圖的標題。地圖標題注明了地圖的屬性,這是閱讀地圖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方法,圖片大量增加,分散在各章節中,所以首先要指導學生找準地圖,了解不同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地圖。

其次,看地圖圖例、地圖注釋。這是指導學生看懂地圖的基礎,許多學生填注地圖時不是尋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圖例,而是強記填注內容在圖中的位置,既增加了記憶的難度,又常常出現將海洋名稱填注在陸地上、把國界線當成了河流等張冠李戴的笑話。

最后,看地圖內容。教師要緊扣地圖主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地圖標題、圖例進行思考,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師再歸納總結,并適時板書,闡述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力求做到讓學生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例如,我在講東南亞一節,指引學生看《中南半島河流與城市的分布》圖時,首先告訴學生這是一張地形圖,通過學習我們要了解掌握的是中南半島地形的分布特點以及對河流、城市分布的影響,并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先看分層設色地形圖圖例,了解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說出中南半島各地區的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圍,并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學生們非常熱情地討論著,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很順利地總結得出北高南低的地勢導致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并根據河流上、下游的相對高度推斷出上游水湍急、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沖積平原。正如一位同學所說,以前看到彩色地圖只當是為了好看,而今天看來,它變成了雄偉壯觀的畫面。

二、積極運用掛圖與多媒體地圖

篇(6)

地理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穿針引線的作用。導語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就像樂曲中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激發興趣,滲透主題,創造情景的作用。恰當、簡潔、生動,或風趣幽默的導語,會有效地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扣準學生的心弦,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迅速形成教學。常言道: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如果由于教師采用恰到好處、引人入勝的導入方法,從課的一開始,學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必備的基礎知識和較好的方法手段進入對新知識的學習探究。這樣,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學習了地理知識,而且發展了思維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使師生雙邊活動更加融洽地開展。下面就如何做好課堂導入談談自己一些的做法。

一、游戲式與表演式導入法

針對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游戲式導入方法,既可增加課堂趣味性,又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如學習"大洲與大洋"一節內容時,課前讓學生每人準備好一張改正紙,教師說明游戲規則:1.不能重復貼;2.記住貼在陸地部分而不是海洋部分;貼完后統計貼在大陸、海洋的人數,提問為什么貼在海洋上的人數多,而貼在陸地上的人數少,讓學生帶問題去思考閱讀,得出答案:原來海洋面積大,而陸地面積小,這種導入可加深學生對大洲與大洋的認識。

如今的新教材都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動手,扮演不同的事物。如在表演過程中輕松地掌握知識,培養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等,還可使部分學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在學習"地球運動"一節時,先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然后分別讓兩位學生扮演地球和太陽,表演自轉和公轉。從中掌握自轉的方向、中心、周期、產生的現象。又如講"地圖"一節時,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比例尺、方向、圖例,讓他們介紹各自的情況。

二、提出問題與設疑導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在新課開始,可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并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聯想,滲透本課學習目標,研究主題等。比如,在教學《中國河流和湖泊概況》時,可讓學生談《中國河流和湖泊分布圖》,師問:你們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上面有長江、黃河、洞庭湖......";有的學生說:"我國河湖太多了。";此時我接著說:"中國有多少河湖?著名的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如何流向?這就是今天學習的內容。"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們進入新課學習,學生們很明確了當堂課要探究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后,再用設疑法來達到復習與開啟新知識的目標。設疑法這種方法是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就學過的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課。如講《中國的天氣和氣候》,可這樣導入:請同學們先回憶以前所學的知識,說說天氣和氣候有什么區別等等。

三、事例分析、吸引學生注意力

事例分析法是提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事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討論分析,最后得出結論的導入方法。這種方法與傳統的質疑法同樣是教師提出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思考。所不同的是,事例法不是簡單的問答,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用已學知識去分析具體的現實事例,得出結論,獲得新的知識。而事例往往由我們的生活中而來,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師生、學生間質疑反駁,能有效地提高其思維與表達能力。

例如在講授"中國的商業"這一內容時,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把下列地點的商業活動排序:一般交易場所--東門批發市場--南山廣場,并說明理由。幾個地點是每個學生都非常熟悉的,通過生活經驗,彼此補充可以得出正確結果,并初步了解影響商業中心的可能因素。隨后,讓學生討論分析一般交易場所與南山廣場購物中心哪個規模大,顧客多,生意興隆,并說明原因。答案很明確,南山廣場購物中心較大。但原因是什么,各人有不同觀點,在相互爭論中,老師穿插點撥,最后形成共識,從而很好地掌握了"大型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這一本來枯燥無味的知識點。運用事例分析法,一方面要選擇學生熟悉的事例,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熱烈討論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引導,既不能代替學生說出答案,也不能放任自流,使討論不著邊際,而是要引導他們朝設定目標前進。

篇(7)

精心備課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優化教學內容,是一節成功地理課的保證。無論開展什么活動,準備工作尤為重要。活動前是否教學研討充分,直接影響活動的效果。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也應該做好準備。作為初中地理教師要確定課堂活動的主題。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精心選擇、設計活動的主題。課堂活動不同于普通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在研究學生現有思維水平和可能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研究教學的需要和教材,為學生思維發展提供方向和區域。設計初中地理活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課堂活動有無必要性與可行性。課堂活動是一種教學活動,活動本身是要通過討論,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2.活動設置是否科學。課堂活動的設置一定要科學,盡量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不要偏離教學主題,課堂活動的進行也要科學,問題難度要適當。根據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我們選擇的課堂活動應是學生通過自己積極思考可以完成的。如果設題過難,學生會放棄探求;設題過易,不會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3.預測課堂活動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分組。在準備課堂活動階段教師不只要確定活動的主題,還要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預測在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初中地理課堂活動如果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小組中成員以好中差搭配可以促進學習差的同學的學習。正如哈麥多可斯所說:“課堂活動中,小組對那些學習速度慢的人來說,往往具有加速的作用”。成員的性別不宜單一。

二、針對地理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實施對策

地理教學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我們要針對問題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地理教學中的問題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予以重視與克服。傳統地理教學的輔助手段被淡化,本次課堂教學比賽中,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基本代替了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能看到少數板書、板畫外,其他傳統教學輔助手段基本沒有使用。地理教師的“三板”即板書、板畫、板圖的使用頻率也較低,只有兩位參賽選手的板書板畫有一些功底,可見地理教學的基本技能“三板”被弱化了。應該說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經濟實用,更符合絕大多數教師所在地的鄉情和學情,而且教學常態下“三板”的運用還是經濟、實用、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因此,重視這些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促使廣大教師既能重視現代教學手段的引進,也能發揚傳統、優秀的教學輔助手段的優勢,促使教學輔助手段在繼承的前提下創新和發展。

三、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

地理教師要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方式是發現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地理課堂教學比賽中,在選擇和使用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中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不管是否適合探究的內容都進行探究,將探究學習的方式泛化;另一種是不能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盲目地進行探究設計。雖然,本次賽課活動場地的布局嚴重地制約了學生的參與,制約了學生活動的開展;但是,參賽教師為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由于受場地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討論與探究,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設計和使用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擇適宜的內容,一定要給予必要的指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探究事物的本質屬性、基本規律、主要特點上,進而提高學生認識的能力與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很多選手都較多地使用了講授法,講授法成為重要的教學方法。教法的選擇沒有與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教學內容的多寡、學生認知的準備情況等緊密結合起來,對于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容仍然以講授為主,對于比較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以“講”的形式將其封閉起來了,致使少數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低,談不上深度的參與,更談不上課堂的高效運轉。

篇(8)

初中地理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一、重視能力培養

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又是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它是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過程。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相應的能力,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師教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如在“利用經緯網定位”的教學中,由于該知識點比較抽象,可以首先引導學生了解: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存在經線和緯線,而是為了準確定位某一點的位置,而使用了經緯網。在經緯網確定位置的圖中,是“橫緯縱經”,同時指出一些具體的位置,如北京的位置是116°E,40°N。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地震的位置是:103.4°E,31°N,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經緯網的理解,形成基本的知識與技能。

二、營造互動氛圍

教師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把過去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單邊教學過程,變為師生雙邊的互動學習關系,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創設不同的情景引導學生全面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熱情的激發,創設師生平等的對話、互動交流的氛圍,加強師生相互溝通與交流,倡導教學民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討論是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法。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與學生的討論,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世界第一大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討論“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知道,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①面積最大(4400萬平方千米);②跨緯度最廣;③東西距離最長;④人口最多(約36.8億);⑤有許多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高的大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等,所以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這樣,學生由客體變為主體,在積極地、目標明確地討論中,學習和掌握了新的知識。

三、培養學習興趣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成功的地理教師,都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樂趣的激發。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靈活選用講故事、猜謎語、舉實例、編歌謠、搞競賽等形式,有意識地撥動學生的心弦。如學到“青藏地區”,可向學生展示2001年12月發行的《青藏鐵路開工紀念》郵票,讓學生知道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它的二期開工建設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一個標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對促進青藏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加強與沿海的聯系,增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都具有重大意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我好學”,再到“我樂學”的遞進轉變,形成具有內在動力的良性學習機制,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篇(9)

【摘 要】某教育家說過:“21世紀將是創新能力教育的春天。”其實,能不能有效地培養地理創新能力才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地理創新能力的培養,才是提高地理素質教育的靈魂。近幾年來,中學地理教育在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學校中應試教育思想的雙重沖擊下,教學水平處在低谷狀態。特別是初中地理教學的師資、課時、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幾年上百課時的地理課堂教學,仍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量算實地距、判斷方位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

關鍵詞 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某教育家說過:“21世紀將是創新能力教育的春天。”其實,能不能有效地培養地理創新能力才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地理創新能力的培養,才是提高地理素質教育的靈魂。近幾年來,中學地理教育在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學校中應試教育思想的雙重沖擊下,教學水平處在低谷狀態。特別是初中地理教學的師資、課時、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幾年上百課時的地理課堂教學,仍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量算實地距、判斷方位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本人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初中地理教學的方法。

1 創設新穎情境

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1 巧引歌曲

如學習“季風”時,我引入了《黃土高坡》中的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問,歌詞中唱到的西北風,東南風,黃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風,東南風?分別在什么季節盛行?為什么會有這些風?用這樣的方法把問題提出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 巧用古詩文

把古詩中與地理知識結合緊密的詩句巧妙引用到課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高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

1.3 巧插趣味故事

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較強的地理故事,來增強初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在講“中東”一節時,講了有關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在電視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的白色長袍。講完后,我問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氣候炎熱干燥,白色對強烈陽光有反射作用,這樣吸熱就少,人們穿著、風俗習慣等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2 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也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教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會和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又如在學習我國的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學生圍繞問題,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上課時,有一位男同學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的“幾”字形拉直,從甘肅蘭州到河南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了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同學提出同樣的治理辦法。可見學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課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回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有大膽設想的同時,老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由此,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

3 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地理專業的地理課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地理專業的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過于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老師,那么學生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歡聲笑語進課堂,需要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由于年齡的差異導致的“代溝”,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師容易產生責怪學生不配合、不適應老師的想法。其實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

4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聯系框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次一級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5 合理地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價

篇(1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具有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通常會集中精力、全神貫注、津津有味地學習,并從中獲得巨大滿足。地理學科,研究對象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電視錄像、幻燈片、電腦合成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各種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其中的奧秘。例如:在七年級上冊開學第一節地理課上,利用電視錄像播放《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和地球的各種景觀地貌及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的圖片,并伴有動感優雅的樂曲,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解:“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顆美麗的星球,她披著藍色的面紗,載著無數的生靈環繞著太陽在不斷地轉動。她在太空中怎樣遨游?她怎樣形成了今天的面貌?生命為什么可以在地球上存在、繁衍?人類是怎樣認識和改變地球的呢?”于是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和動機,打開本節內容,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萬分,課堂效果明顯提高。在對初中學生講述時,由于學生的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更需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更需要教師努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經常性地加上一些小插曲,如聯系時事熱點、詩詞句子,使課堂更具有感染力和啟發性。

二、內容圖解法,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地圖是其他任何工具無法取代的。圖解法就是將沒有地圖或有地圖需要轉換的內容,通過描繪略圖或變圖進行知識信息和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當前初中生的地理學習還是停留在簡單、機械的記憶水平上,實際上由于初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生無須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完全可以借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借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在講解地球運動、地圖知識、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等內容時,運用圖解法可以將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內容進行遷移突破,化難為易。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的內容時,本節教學內容比較單一,但出現的地名較多,采用怎樣的教法才能使學生比較容易記住呢?首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幅大大的中國輪廊圖,然后讓學生分別繪出各行政區的位置輪廊,標出其省會和簡稱,利用區域輪廓使學生產生聯想,把抽象的材料加以形象化教學,再指導學生通過拼圖游戲動手操作,符合學生的心智特點。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識,學生既學到了地理知識,又體會到了學習地理的樂趣。

三、開放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上一篇: 水利工程類論文 下一篇: 創新文化的重要性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伊人成大香线蕉99综合 | 久久综合免费视频 |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亚洲 | 色偷偷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精品国产拍精品福利 | 中文娱乐在线视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