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資和融資的區別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8 17:12: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投融資和融資的區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投融資和融資的區別

篇(1)

(一)財政政策性投融資的概念及其特點

所謂財政政策性投融資是財政為了強化宏觀調控功能,以信用為手段,以實現特定政策目的,直接或間接有償籌集資金和使用資金的活動。其本質是以政府為主體按照信用原則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分配所形成的特定的財政關系。作為以財政信用方式取得資金,與常規的財政借貸沒有什么區別,但又與常規的財政信用活動不同,它是一種特殊的財政金融活動。第一,常規財政信用,是為彌補國家預算赤字而實施的,為國家預算籌集資金,并同國家預算資金一道被無償用掉,過后要靠增加稅收來歸還,而政策性投融資與預算是否有赤字無關,它是出于實施財政政策需要而進行的信用活動,所籌集的資金是以有償形式來運用的,無須用未來時期稅收歸還。因此,財政籌集起來的這筆信用資金,并不是常規的國家預算資金,而是國家財政資金的特殊補充。第二,它一手以有償方式借來資金,一手又以有償方式使用這些資金,與社會一般融資活動相同,但它的運用目的并不是為了盈利,因此,它與一般社會金融活動又有根本性區別,它的使用具有鮮明的公共性。第三,它融金融性與財政性為一體,從而在宏觀調控中,有著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雙重功能,又比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實施安全得多,加大投融資力度,擴張信用,可以起到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相同作用,但又與一般信用擴張不同,不會帶來在拉動經濟同時,有引發通貨膨脹之虞,也不會有引起財政債務依存度過高,帶來財政風險問題。它是一種安全性大的特種信用活動。

(二)建立財政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必要

正因為財政投融資,有以上所說那么多的特點和優點,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倍受一些后起的市場經濟國家的重視,并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發揮了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其最為成功者,當首推日本。我國當前財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銳,宏觀調控能力很弱,而所面臨的宏觀調控任務又非常繁重,在這種情況下,建立財政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將是十分有意義的。

1.它是填補財政宏觀調控能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在我國財政宏觀規模過低的條件下,面對大量的市場配置失效領域的存在,所導致的各個瓶頸產業急需投資的情況,通過健全的財政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就可以借助社會資金來補充財政資金之不足,用以加快瓶頸產業建設,推動經濟協調發展。日本在戰后經濟能迅速恢復和發展,是與財政政策性投融資分不開的。二次大戰后,日本財政十分困難,經濟恢復與發展所需的社會資本十分緊缺,財政政策性投融資起了非常重要的補充作用。日本財政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動員的資金規模是十分龐大的,截止1998年,其融資總額已達國民生產總值的11.3%。韓國在經濟起飛中,財政政策性投融資在補充政府財政資金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在“一五”計劃時期,財政投融資貸款,占政府農林水利投資的25.8%,社會公共資本中占53.2%,70年代在公共基礎設施及基礎產業投資中占60 %, 1989年有90%財政投融資用于高速公路、地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注:參見孫魯軍等:《韓國——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武漢出版社1994年版,第68—70頁。)

2.誘導社會投資沿政府意圖方向發展之必要。用日本人的話說,財政政策性投融資,可以對企業和銀行起到帶頭羊作用,財政政策性投融資體現著政府意志,反映政府扶持重點產業的意圖,凡能得到政府投融資支持的產業,表明這些產業很有發展前途,因此,財政投融資重點投入的產業,就會引起商業銀行和私人資本關注,跟隨其后進行投資,從而拉動社會資本投向與政府資源配置意圖相一致,起到宏觀調控作用。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即將起飛階段,加快財政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建設,以誘導社會財力投向,保持社會資源配置沿著優化方向發展,就更是必要的。

3.加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力度之必要。財政政策主要運用稅收、補貼和預算支出等手段進行調節,它偏重于調整資金結構;貨幣政策主要運用存款準備金、貼現與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進行調節,它偏重于控制貨幣供應總量,財政投融資卻既有調節社會總需求的能力,又有調節結構的能力,在宏觀調控中,只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兩者協調配合,方能發揮其最大作用。財政政策性投融資具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雙重功能,因此,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插入一個政策投融資體系,就可以更好地使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當需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更需財政政策多出力時,通過財政投融資體系,可以更多地把社會儲蓄吸引到結構調整方面來,從而將貨幣政策轉化為結構調整手段,配合財政政策調節;當需要加大總量調節、擴大需求或供給時,更需要加大貨幣政策的總量調節作用時,通過財政投融資體系加大投融資規模,又可以有效的配合貨幣政策,提高拉動經濟力度。

總之,無論從增強財政調控的物質基礎來說,還是從更有效地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及更好協調兩者作用來看,在我國盡快建立完善的財政投融資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日本財政投融資的資金來源與運用

1.資金來源。日本財政投融資體系中資金來源,比起民間金融機構更有相對穩定的來源,主要由大藏省資金運用部資金和簡易保險金、產業投資特別會計、政府保證債、政府擔保借款等構成。其中資金運用部資金居主體地位,保證了財政投融資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運用上的政府權威性。(1)資金運用部資金。 日本的資金運用部是日本大藏省的一個直屬機構,專門承擔管理和運用民間及政府資金的一個機構。在《資金運用部資金法》中明文規定,郵政儲蓄及政府特別會計的閑置資金必須存入該部。因此,資金運用部實際上受郵政存款、各種特別會計公積金的委托,把這部分資金融通給政府金融機構和公團等特殊法人、地方公共團體等,處于財政投融資的核心地位,其運用的資金約占財政投融資的80%。 資金運用部的前身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大藏省存款部。 后根據1941年制定的資金運用部法,改成現在的資金運用部,同時在其資本運用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形成了現行制度的基礎。

1997年度末,資金運用部資金來源總額為455508億日元,其構成內容25%以上是郵政儲蓄,加上福利保健年金、國民年金等眾多的小額資金,則占總額的85%。(注:日本《經濟統計年鑒1998》,第537頁。 )從期限類別來看,大部分委托金是七年以上長期性的。資金運用部吸收的資金均屬托管性資金,資金運用部運用這些資金須支付利息。在資金運用上,須經資金運用審議會審查批準,在規定的范圍內運用資金。運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公共利益,其應用范圍被限定在:對國家、地方、公共團體的貸款或國債、地方債;向政府相關機構及公團等特別法人貸款或購買它們的債券;對電力資源開發股份公司貸款或購買該企業債;購買一定限度的金融債。(2)簡易保險資金。 所謂簡易保險資金(簡稱簡保資金)是在“簡易生命保險及郵政年金特別會計”結算中產生的剩余積累金。它作為政府資金綜合管理的唯一例外由郵政大臣管理。從簡保資金的結構來看,其大部分是簡易生命保險的積累金。作為簡保資金的運用對象,在資金運用部的對象范圍基礎上,允許對簡易生命保險、郵政年金的契約者提供契約者貸款以及向民間保險和具有競爭力的高利率的電力、煤氣、私營鐵路事業債(每種都是由資本金在40億日元以上的公司發行的)提供資金。在運用資金時,為和資金運用部資金形成一個整體,該項資金也納入財政投融資計劃,資金使用方針和運用條件也必須預先經過和資金運用部同樣的資金運用審議會審議。(3 )產業投資特別會計。它是以進行重建經濟、開發產業及振興貿易為目的,承接1953年美國對日援助物資資金特別會計而創設的。作為每年度財政投融資計劃的資金來源,1980年以前逐年擴大的投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賴從一般會議籌措,但80年代以后,主要靠資金貸款的本金和利息收入來籌集。其資金運用方向,從設立到1955年度,主要是對日本開發銀行、日本輸出入銀行、電力資源開發股份公司等骨干產業的擴充和貿易振興提供所需要的資金。以后也以公庫、公團、特殊公司等為投資對象,1980年以后停止了直接對公司法人貸款,專門行使投資特別會計的職能。(4)政府保證債、政府保證借款。國營公共事業企業、 公團等政府相關機構發行債券或從民間金融機構籌集長期資金時,其本金和利息的償還,由政府擔保的分別叫做政府保證債、政府保證借款。對于這些資金籌措,政府保證的限度需要在一般會計預算總則中,按機構類別規定并經國會決議通過。政府保證債、政府保證借款之所以包括在財政投融資的資金來源中,是因為各機構的借款雖然是民間資金,但最終是由政府保證還本付息的,特別是政府保證債,其發行數額、發行條件等均由政府和銀團共同商定,是專門以財政政策為依據的資金,所以作為政府的資金來源處理是比較合適的。從1971年起,為適應將來經濟形勢的變化,對政府保證債和政府保證借款的發行、借款限額,每個機構都可以在當初50%的限額范圍內增加一定數量,即所謂的“彈性條款”。其發行條件是政府保證債及政府保證借款利率,都作為長期利率的一部分,隨金融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政府保證債應募者的利率在普通國債和公募地方債之間,政府保證借款利率屬于長期優惠利率,兩者比較起來在籌資成本上,政府保證債要低一些。因此,在以政府為保證的資金籌措中,政府保證債占90%以上。80年代以后,由于資金運用部資金有限,已不能滿足財政投融資的需要,所以對政府保證債、政府保證借款的依賴性又有了增強。

2.資金運用。日本政府的財政投融資金運用,是依據每年制定的財政投融資計劃綜合運營的。財政投融資計劃由“財政投融資資金計劃”、“財政投融資原資推算”和“財政投融資用途別分類”三部分構成。其中,“財政投融資資金計劃”是按投資對象機構來確定如何運用資金;而“財政投融資原資推算”和“財政投融資用途別分類”既是財政投融資計劃的附表,也是財政投融資計劃主要資金來源、以及資金用途分類的明細表。另外,在資金運用部資金和簡易保險資金中,期限未滿五年的短期運用,不列入財政投融資計劃。

歸納起來,依財政投融資計劃的資金運用方向,大體包括:住宅建設、改善生活環境、社會保健福利事業、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農林漁業、國土保全、道路修建、運輸通訊、區域開發、救災重建、促進外貿與經濟合作、及推進產業與技術發展等方向。其貸款對象是十分廣泛的,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用途范圍內的用款者,都可得到貸款,其中很多是經過公共金融機構貸出的,直接供款的主要是,國家各種公共事業特別會計貸款;對公營的企業事業團體貸款,公共金融機構供款。以及認購地方政府債券等等,其中對公共金融機構是基本貸款對象。

財政投融資活動是通過政府的金融機構實施的,日本公共金融機構,是由資金運用部為核心的,吸收存款的郵政局和發放貸款的政策性銀行和政策性公庫構成的,主要由兩行十庫構成,兩行是“日本輸出入銀行”和“日本開發銀行”,十庫是國民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醫療金融公庫、環境衛生金融公庫、農林漁業金融公庫、住宅金融公庫、北海道東北開發公庫、公營企業金融公庫和沖繩振興開發金融公庫。這些金融機構在行政上歸大藏省監督和管理,業務上一般由大藏省及有關主管省廳共同領導。商業銀行、專業金融機構及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的民間金融機構以盈利為目的,其經營活動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預,但必須服從于法律的制約。而政府金融機構是為貫徹國家政策而在不同領域內設立的機構,故又稱為“政策金融機構”。它們在貸款中優先考慮政策目的,只對民間金融機構因資金不足、害怕風險和收益不大而不愿提供貸款的領域進行貸款,而且利率較低,期限較長。它們一般不辦理存款業務。

三、改革中國財政政策性投融資體系設想

(一)我國財政政策性投融資的現狀和問題

所謂財政政策投融資,它不是泛指財政一般性的投資和融資,而是專指政府為實現宏觀經濟調節政策目標,而采用的有償的投資融資手段。我國的政策性投融資,從建國初期就已經存在,并在后來得到不斷發展,例如財政在50年代對國營企業實行的小型技術改造貸款,60年代建立的支農周轉金,80年代末推行的基本建設資金“撥改貸”以及不少地方搞起來的“財政信用”等等。90年代政策性銀行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政策性投融資又有了新的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政策性投融資都為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國的真正意義上的財政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并沒有形成,現有的政策性投融資不僅分散,而且規模過小,還常常是同財政一般性投融資混在一起實施。給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

1.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投融資鏈條不完整。我國政策性投融資的資金來源,主要靠財政注入,缺少借社會財力的手段。加之財政收支矛盾尖銳,財政不得不優先保證基本職能的需要,導致財政預算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列入政策性投融資資金來源,政策性投融資機構資本金不足,同時,國有大中型企業效益低下,虧損問題嚴重,不僅上繳財政收入減少,而且一部分還要靠財政周轉金和借款度日,財政對企業的投入不能產生效益,投資難以收回,導致政策性投融資鏈條斷裂,難以為繼。

2.形成不了統一的投融資體系,主要表現為缺乏總體管理機構,操作主體各自為戰,且不說地方的財政信用管理上的五花八門,就是1994年后建立起來的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信貸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等專司公共政策職能的銀行,也是各自獨立作戰,缺少一個類似日本“資金運用部”這樣一個統籌資金、協調行動的管理機構。當然,政策性銀行要受中央銀行監督管理,但中央銀行的性質,決定它不能替融資體系的協調管理工作。在當前,正是因為政策性投融資沒有形成體系,才使各政策性銀行陷入資金短缺,影響其宏觀調控作用的發揮。

3.資金使用缺少嚴格法律規范,各類政策性資金的運用都沒有同各項政策規劃對接起來,致使資金運作中隨意性較大,特別是有的地方財政信用和財政周轉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要么是“蜻蜓點水式”的投放,發揮不了應有的政策效應,再不就是缺少可行性研究,盲目上馬,造成資金投入有去無回,更有甚者,個別地方將財政信用投放于盈利性項目,搞一些稅高利大“短、平、快”項目,形成和商業銀行爭利的局面。

4.體制定位不合理,至今依然把政策投融資,與國家預算拴在一起,看成是國家財政預算一種支出形式,所有的政策性投融資的形成,都主要依靠財政預算資金轉化。這種體制定位,使各個政策資金運用機構,對國家財政依賴性過強,不僅造成財政不應有的過分負擔,更造成政策投融資難以為繼的困難局面。因為,第一,財政的性質決定,財政資金的使用只能是無償性的,搞有償使用只能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在經濟收支有結余的情況下,才是可行的。所以,規模龐大的政策性投融資的需要,主要靠財政供給是不可行的,這樣做勢必會由于財政收支矛盾的制約,使投融資資金供給嚴重不足,使政策性投融資陷入困境。當前各個政策性銀行資本金難以到位,以及融資渠道不暢所帶來的種種困難,就是明顯例證。第二,把政策性投融資的資金來源,局限在財政預算資金轉化上,就阻斷了政策性投融資與社會資金之間的渠道。各國實踐經驗表明,政府實行宏觀政策,僅靠財政資金不僅調控力度有限,而且使用過度,還會帶來嚴重負面效應。如果借助社會財力,不僅大有可為,而且常常還會發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現行的財政投融資,不僅還很不完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跳出計劃經濟下財政投融資的基本思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要求,在我國建設起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很有必要重塑我國的財政政策性投融資制度。

(二)投融資體系改革總思路的選擇

當前可有兩種思路供選擇,一是著眼于現行的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完善,在維持財政籌集和供給資金原有方式基礎上,將現有的投融資渠道,集中統一由財政管理;二是著眼于投融資體系的重塑,以日本財政投融資制度為例,建立我國的資金委托、資金管理、資金運用三分離,全有償式的投融資體系。兩種思路比較起來,應當推后種思路為先。因為如前分析,我國現行的投融資體系的問題,并不單純是由于管理分散的結果,更有其運行機制問題。不重塑投融資體系,機制就不能轉換,現存的投融資體系運作中的問題,也就無從解決,政策性投融資在發展市場經濟中的積極作用,就難以充分發揮。后一種改革思路,不僅可以有效地克服現行投融資管理權分散所帶來的諸多毛病,而且可以轉換機制,更好的協調政策性投融資各方面的權責利關系,克服在融資來源上的、單純依賴國家預算資金轉換所造成的各種困難。

1.在投融資資金來源上,實行法定的委托制,可以使融資體系有一個比依靠國家預算資金轉換,更為穩定和低成本的資金來源。擁有穩定的和低成本的資金來源,乃是政策性投融資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政策性投融資的投向投量,要以各個時期政府宏觀政策目標為轉移,而不能依資金來源多少而定,只能靠擁有充分資金來源,依各項政策目標所需的調控力度,投入與之相匹配的資金量,才能達到應有的目的。政策性投融資的資金運用,它不能以盈利為目的,要以實現宏觀政策為目標,因此,向資金使用者收費不能高,但政策性投融資又不能虧本經營,必須保本,這就要求政策性投融資所取得的資金成本低廉。所以,建立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就必須給投融資體系,設定一個穩定而又成本低的資金來源。僅靠財政預算撥款,雖然成本不高,但要遭受財政收支矛盾的制約。如果靠財政在金融市場上,依市場利率發行國債籌集資金,雖然資金來源充足,但又適應不了低成本的要求。而實行投融資的資金來源法定委托制,卻可以克服這些矛盾,因為,實行法定委托制,將一些社會財力以法律形式,劃定為投融資體系托管資金,諸如將社會保障體系積存資金、郵政儲蓄、以及公共團體的某些基金存款等等,劃為委托投融資體系資金,就可以使投融資體系的資金來源,有一個穩定而又規模可觀的渠道。

2.建立資金委托、資金管理、資金運用三分離而又全有償的投融資體系,財政作為資金管理者,則處于資金委托者與資金運用者之間的中介地位,只是投融資組織者,而不是資金實際供應者,一手受托、一手貸出,一手收回貸款、一手償付委托者本息,這樣既可以減輕負擔,而又全面監督資金運作,保障資金安全和有效。

3.建立三分離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可以使資金運用機構不必擔心資金來源的有無,能夠全神貫注的、按照國家宏觀政策意圖,用好交給他的資金。從而解決現行體制下,各個政策性銀行自籌資金所帶來的諸多煩惱。同時,也解決了商業銀行,按法定利率認購政策性銀行債券的負擔,為商業銀行企業化改革創造條件。

4.投融資的三分離體制,也使資金供、管、用之間麗權利界限分明。任何一環都不能無償動用資金,這就形成一個相互制約關系,從而強化了監督機制,有利于克服現行投融資體制中,責任不清、約束無力所帶來的諸多弊端。

(三)新投融資體系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

篇(2)

在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地區發展失衡、產業結構趨同、收入差距拉大、外貿產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問題變得日益嚴峻,并且已經嚴重影響和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事實上,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為推動我國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轉變外貿增長模式,落實科學發展觀,先后出臺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重要文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重大措施。然而,近年來的改革實踐表明,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仍然推進乏力,其原因之一在于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投融資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由此可見,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中投融資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改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投融資問題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議,還將為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投融資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促進區域金融理論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理論發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投融資的環境問題意義顯得非常重大。

投資是指經濟主體為獲取經濟效益而墊付資金或其它資源于某些事業的經濟活動。融資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指經濟主體通過各種方式到金融市場上籌措或貸放資金的經濟活動。投融資環境的含義從最初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基礎設施等基本物質條件,進一步擴展到政治、經濟、社會等其他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概言之,投融資環境是一定區域影響投融資行為的一切投融資條件與投融資效益的總和。一定時期的投融資環境是一定時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反映。

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投融資環境的比較

(一)投融資主體結構的區別

從投融資主體的構成上看,我國傳統投融資體制條件下,長時期內政府是唯一的投融資主體。改革開放以后,企業和居民個人的投融資主體地位得以確立,但其投融資所占份額仍偏低。從目前投融資主體結構看,政府在投融資決策上仍然起著主導作用,不但在公共物品領域,而且在許多競爭性投融資領域,政府投融資所占比重都很大,這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投融資結構存在明顯差異(參見表1和圖1所示)。

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中國國家財政支出中,經濟建設費一項的比例是很大的,一般占財政總支出的30%左右,這說明中央政府對經濟建設的介入程度很深,它與西方政府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在西方發達國家,政府代表國家行使的經濟職能有比較嚴格的限制范圍,政府對經濟事務的介入程度受到多方面的約束,例如美國的政府支出中沒有經濟建設費一項。即使把有關農業、商業、交通運輸、能源、資源與環保等項支出算作經濟建設投融資,其總額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也不過10%左右,大大地低于中國30%的比例。

(二)融資方式的差異

我國的資本市場還剛剛起步,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市場機制還很不健全,一級市場不發達,二級市場又疲軟。反映在投融資上,籌資的渠道不多,籌資成本偏高,投融資的宏微觀調控通過資本市場運作的效應還十分有限。表2和圖2是2006年各地區非金融部門的融資結構,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各區域的融資結構中,貸款占比最高,高達80%以上,債券和股票的比例很低,各區域中股票的融資又低于債券的融資。也就是說,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

2009年全國各地區非金融機構部門融資量大幅增長(見表3所示),融資結構中的貨款仍占主導地位,但債券融資占比有14個省份非金融機構部門直接融資比重有所上升,這促進了部分省份融資結構的改善。

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悠久,法律法規完善,市場機制發育,具有比較規范、高效的運行特征。反映在投融資上,表現為能為企業和居民及外國投融資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多便利、低成本的投融資資金來源,適應了現代企業向社會化、大規模、高技術方向發展的需要。然而,中國的證券市場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市場還遠沒有形成。另外,金融體制缺乏靈活性和有效性,它對投融資的調控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儲蓄觀與消費觀的差異

中國的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資料顯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國的國內儲蓄率分別為42%、45%、51%,近幾年的儲蓄增長率幾乎都在15%以上。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駱樂,2006)。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的風險意識,尤其是個人投融資的風險意識整體上看比較淡薄,在儲蓄轉化為投融資方面存在著某種因為文化與習慣而引起的障礙,這是我們在通過市場配置投融資資源時應該充分注意并加以引導的。

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盡管人均國民收入很高,但儲蓄率卻往往較低。人們的消費意識更強,西方國家政府,至少自凱恩斯主義產生以來,十分注重培養國民的消費意識并重視刺激消費的效應,從而從需求的角度拉動了投融資。由于投融資手段的多樣化和投融資回報率高,因此,不僅儲蓄轉化為投融資的機制較為靈活有效,而且其它投融資資源也能得到較為充分的利用。

國際比較的借鑒和啟示

(一)明晰投融資主體

我國應當根據目前投融資的基本狀況,逐步改變現階段以國家和政府為主導的投融資局面,同時,政府、企業和個人應該重新劃分原先為政府獨立承擔的責任。并且,政府應該承擔一些公益性很強的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對自己承擔的項目應該獨自承擔投資經營風險;個人應根據“誰收益誰付費”的原則,在可操作實施的情況下,有償使用或購買公共用品或設施服務。

(二)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一般而言,各項具體的法規都是調整各類經濟活動的基本準則,其中的某些法律和法規對外商投融資者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商法、公司法等,而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卻還不夠完善。在法律使用上做到嚴格和公平,會對外國投融資者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否則,將會影響外資的進入。

必須健全有關外商投融資的法律體系,要把給投融資者的優惠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從而增強國內外投融資者的信心。從長遠來看,健全各種與投融資環境相關的法律和制度、政策框架,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能夠使投融資者的根本利益得到保護。

(三)優化間接融資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對政府而言,僅靠財政收入的增加來加大經濟建設的各項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發行國債可以緩解政府壓力,大力發行國債,吸收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相對于國債融資、銀行貸款和股票市場融資方式,企業債券的融資方式更主動、融資成本更低。

參考文獻:

篇(3)

BT模式(建設一移交),即通過特許經營協議,政府將社會資金引入到市政基礎設施項目中,并在項目建設完成后按照BT協議將項目贖回。一方面,該模式可以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壓力,解決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短缺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為民間資金創造投資機會,有利于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目前,在我國很多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的整體環境下,BT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并起到了很多積極的效果,但是由于客觀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所以也存在諸多風險。本文將在目前我國BT項目融資的主要模式總結歸納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項目風險管理的建議和思考。

一、目前我國BT項目融資的主要模式

本文在文獻查閱和實踐調研的基礎上,發現目前我國的市政工程BT項目還沒有形成相對成熟化、系統化、權威化的運作模式。通常來說,我國各個地方政府往往根據當地自身的經濟發展基礎和項目特點,來決定選擇具體的BT融資模式,主要有三種:

(一)單一投融資BT模式及特點

該模式是指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來確定BT項目的投資人,然后由BT項目投資人通過成立項目公司的方式進行融資。通常由BT項目發起人和投資人共同協調委托專門的監理公司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監理。其特點是:對投資人的融資能力要求較高,而對其項目管理和施工能力等方面沒有較高的要求;合同管理工作量較大,主要是因為項目公司分別要與負責項目管理、設計施工和采購設備等具體工作的單位簽訂合同;協調工作量較大,主要是因為項目公司不參與項目具體的設計施工環節,將容易導致與具體的施工管理脫節,需要對各個單位進行協調。

(二)投融資+項目管理BT模式及特點

區別與單一投融資BT模式,該模式下的項目公司還負責項目具體的融資、設計施工建設管理,比如需要負責辦理項目建設的審批手續;需要參與施工建設工作的各單位協調和管理。通常也是由BT項目發起人和投資人共同協調委托專門的監理公司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監理。其特點是:不僅要求投資人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還需要具備較高的建設管理能力;項目公司直接參與項目的建設管理,這樣的優勢是可以第一時間有效處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招標工作量較大,不利于項目的實施進度。

(三)投融資+項目管理十施工總承包BT模式及特點

區別與投融資+項目管理BT模式,該模式下的項目公司還承擔施工總承包的職能。該模式有利于投資人獲取更多的利潤空間。與上兩種模式一樣,監理單位同樣由BT項目發起人和投資人共同委托。其特點是:對項目公司的人員職業技能要求較高,因為他們負責項目的投融資、項目管理和施工總承包的所有工作;項目管理效率提高,有利于項目加快實施。因為不需要通過二次招標,省去了大量的合同環節,項目協調工作流程也相對簡單和便捷。

二、BT項目融資風險控制和防范的若干措施

從理論上說,只要掌握BT模式項目融資風險管理的特點與規律性,加之運用恰當科學的防范措施,就能夠實現有效的科學管理,實現項目多方參與者的預期目標。首先,需要對BT項目投融資風險進行評價和控制,這是一個系統過程,具體包括對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建設風險、政府信用風險和不可抗力風險等方面確定權重,以求對投融資風險評價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的工作具體包括:

(一)加強對投資人資質標準的控制,合理選擇項目結構

通常來說,市政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較大,需要根據項目的投資規模和特點,在資格預審階段對投標人的投融資能力提出明確資質標準,具體包括對其資信情況、負債情況、融資能力和年凈現金流量情況進行審查,必要時還需要進行實地考察投標人的經濟實力。在項目招標和實施過程中,為了協調各投標聯合體的內部利益關系,避免扯皮問題,首先需要在招標文件的聯合體協議中明確約定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尤其要明確約定出資額和具體負責的項目內容。

(二)對項目全過程進行法律風險的控制,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

BT項目的融資風險貫穿于整個項目,決策準備、招投標、施工和移交等各個階段都會面臨著很多不同的風險。比如,在項目的招投標階段,需要聘請專家和顧問成立小組負責項目合同的起草,提供具體的法律咨詢工作。尤其需要重視的是,對于融資風險分擔的設定問題。本文認為項目融資風險的規避和控制的核心是根據“將某類風險的全部都分配給最適合承擔它一方”的基本原則,具體將風險分攤到項目聯合體,這才是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

(三)完善融資風險控制的監管體系

在BT項目中,影響項目工程質量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就是存在項目分包和轉包現象,而且非常普遍。那么需要采取諸多措施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如可以首先在招標合同中詳細、明確地約定項目分包和轉包的問題,從法律的角度禁止投資人隨意分包和轉包;還有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加強監理公司的職能。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BT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了我國的市政項目建設。對于BT項目的融資風險管理也日益受到了學界和企業界的重視。本文只是初探,還有待于對其理論和實踐進一步地探討和深入。

篇(4)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按照我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業務工作,認真分析當前制約政府投融資管理職能的機構資源、制度資源、人才資源、知識資源等四項資源,深入查找政府投融資管理實踐超前與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滯后的矛盾、融資規模的急劇擴大與政府債務風險急劇增加的矛盾等“兩個矛盾”,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觀念,突出創新,突出特色,突出成果,努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開行貸款管理新體制機制,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全面助推我市“三大目標”、“五大任務”的實現。

二、存在的不足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圍繞政府投融資管理、政府債務管理,市資金辦結合兩年多來的開行貸款管理工作實踐,認真查找當前制約政府投融資管理職能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四個資源”缺少、“兩個矛盾”:

當前制約政府投融資管理職能的“四個資源”缺少:

一是缺少政府融資管理的機構資源。現有的政府部門設置和職能配置都沒有考慮政府的投融資管理問題。但政府的融資活動已經大范圍的展開,僅我辦監管的開行貸款規模已經達到400多億元,已經遠遠超過了財政的資金規模,目前大的財政監管力量已近萬人,而政府融資的監管力量僅有30幾位,加上各區縣開發區的兼職人員,也僅有百十余人,這種監管力量上的不匹配,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大問題。

二是缺少政府融資管理的制度資源。制度也是資源,在現代社會的治理結構中,制度性資源是否豐富幾乎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形成制度性資源需要時間、需要成本,從20*年以來,資金辦結合開行貸款的監管實際,形成的制度已經成為*市全國一流銀政合作模式的重要基礎和標志,但這種資源還沒有上升為政府層面的資源。

三是缺少政府融資管理的人才資源。政府的融資工作始于2005年,但當時政府對融資的監管借用了財政部門的力量,但隔行如隔山,財政監管與融資監管畢竟有較大的區別,財政部門本質上沒有政府融資方面的人才儲備。20*年資金辦成立之后,進行積極的人才培養和人才轉型,積累了一些人才,這是目前管理政府融資的有生力量。但人數太少,無法滿足政府融資管理的需要。

四是缺少政府融資管理的知識資源。政府融資是伴隨著有限政府理念的確立,伴隨著公共財政體系的建立,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政府管理職能。所以總體上我們國家都缺少這方面的研究和知識資源。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資源,當政府融資活動被啟動的時候,個方面的共識太少,執行起來交易成本非常昂貴。

當前影響政府投融資管理的“兩大矛盾”:

一是政府投融資管理實踐超前與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滯后的矛盾。目前,僅我辦監管的開行貸款規模已經相當于政府財力的資金規模,且涵蓋范圍包括全市所有的區、縣(市)、開發區,在市本級涉及交通、城建、土地、教育、衛生等多個主管部門。資金使用涉及財政、發改委、審計、人事等多個政府管理部門和省開行、省財政廳等外部單位。作為一個新的管理部門,資金辦監管力量不足的問題也已經凸顯,相對當前開行貸款資金管理規模和復雜程度,政府投融資管理領域專業人才資源短缺,雖然我辦進行了積極的人才培養和人才轉型,積極補充政府投融資管理的有生力量,但仍無法滿足政府融資管理的需要。從融資規模到項目資金使用,我市政府投融資工作進展較快,而在投融資管理的職能配置、體系構建、人才資源、職能強化方面相對滯后。政府投融資管理實踐超前與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滯后的矛盾相當突出。

二是融資規模的急劇擴大與政府債務風險急劇增加的矛盾。在全球經濟危機大背景下,“保增長”是加速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上半年,隨著我市“保增長”工作的不斷深入,全市對融資渠道不斷拓寬,融資規模越來越大,上半年,我市開行貸款融資實際到位58.49億元,同比增長200.88%,實際使用開行貸款資金44.09億元,同比增長125.27%。由于開行貸款以政府信譽為擔保,兩級財政的償還壓力急劇增加,特別是從今年開始,我市進入還款高峰期,全年達到60.1億元,是去年的2.14倍,僅三季度就需償還25億元。目前,*、*等區縣償債資金來源明顯不足,如何平衡融資規模與政府債務風險,關系著全市經濟與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如何化解“保增長”中的債務風險成為當務之急。

三、整改措施

以“保增長”為目標,以開發性金融為主要合作方式,以銀政合作為主要運營模式,以防范政府債務風險為重點,合理利用現有規則,借鑒國際成功經驗,立足當前,就是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堅持以“保增長、保償貸、強調度、強管理”的“兩保、兩強”為工作主線,不斷發揮開發性金融合作對我市經濟的促進作用;立足長遠,加大開行貸款資金運籌力度,完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強化政府投融資管理和政府債務管理兩大職能,建立一個安全、規范、高效的政府投融資管理大團隊、大體制,實現政府投融資管理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助推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職能、機構、法規、人才,強化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建設。

1、在政府投融資管理職能建設方面,適應全市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需求,不斷強化投融資管理這一政府全新職能,加大市本級、區縣市、項目單位三個層次的投融資管理機構的充實、理順,實現管理資源的配置與融資事業發展相匹配。主管領導:*責任處室:項目處整改時限:2009年10月

2、在政府投融資法規建設方面,要以我市已有的開行貸款投融資管理法規制度體系為基礎,不斷加以整合提煉、完善提高,形成我市投融資管理方面的法規制度性資源,并體現我市政府投融資管理的比較優勢。主管領導:李忠信責任處室:政策信息處整改時限:2009年12月

3、在專業化人力資源提升上,本著大團隊、大素質、大能力的方向,做好開行資金監管人力資源提升工作,更多地關注區縣和項目單位的人力資源的配置,增量上加快人才選拔,存量上實現能力、素質提升優化,為政府融資職能的強化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保障。主管領導:李忠信責任處室:綜合處整改時限:長期

以開發性金融合作為基礎,圍繞資金借入、使用,強化開行資金運行機制創新。

4、深入總結以開行貸款為主的開發性金融合作成功經驗,著力解決運行機制上的問題,努力構建一個政府主導、區縣監管、項目單位實施的開行貸款資金運行大機制,實現監管能力的提升。主管領導:李忠信責任處室:資金辦各處室整改時限:長期

5、與省開行、各相關市直單位、區縣政府建立多方工作協調機制,明晰管理內容、工作程序和運行機制,建立開行貸款管理工作協調機制。主管領導:*責任處室:項目處整改時限:2009年9月

6、結合資金實際需求狀況,建立資金提取、使用計劃,對開行貸款資金提取和使用實行動態控制,規范計劃調整程序,確保計劃建立的準確、執行的嚴肅,強化開行貸款資金計劃管理機制。主管領導:*責任處室:項目處整改時限:2009年10月

7、嚴格執行《開行貸款資金支付審核規范》,強化資金內審程序,改變資金審核、復核順次進行為雙向審核同時進行,保證支付審核工作質量,建立開行貸款資金平行審核機制。主管領導:*責任處室:項目處、統計處整改時限:2009年11月

8、明確審計內容、范圍、程序,對已完工和開行貸款資金使用接近完畢項目,會同省開行、審計部門、專業審計機構開展項目結項審計工作,建立結項審計工作制度。主管領導:*、*責任處室:項目處、資金中心整改時限:2009年12月

9、以打造全國一流的開行貸款資金管理品牌為核心,按類別分別規范城建、交通、教育、衛生等事業單位和集團、上市公司、基層企業等多種類型的開行貸款會計核算制度,建立全市統一的開行貸款資金會計核算體系。主管領導:*責任處室:資金中心整改時限:2009年12月

10、擴大統計隊伍,實行開行貸款資金運行信息制度,健立覆蓋全市開行貸款項目的風險監測信息網絡,完善統計分析預警機制。主管領導:*責任處室:統計處整改時限:2009年11月

11、結合科學發展觀和機關文化建設,強化項目管理、資金運行、會計實務、債務管理等投融資專業領域知識的培訓,加大專業化人才的培養與管理,健全人才資源培養機制。主管領導:李忠信責任處室:綜合處整改時限:2009年11月

(二)強化政府債務管理職能,防范債務風險,切實維護政府融資信譽和投融資環境。

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有效防范政府債務風險,維護政府融資信譽。

12、在項目前期立項上,要與相關機構和政府部門做好溝通協調工作,提前介入新項目,在立項評審階段,重點預測償還能力,落實償還資金來源,全力控制政府債務風險。主管領導:*、*責任處室:項目處、償貸處整改時限:2009年9月

13、在拓展償還渠道上,對*、*、*、*、*等償還困難的區縣,要探索資本運營手段,加大指導力度,采取更加靈活的辦法,通過激活增量、盤活存量、歸墊返還、增加財政收入等多種方式擴大還款資金來源渠道,擴大償債資金來源。主管領導:*責任處室:償貸處整改時限:2009年9月

14、在創新還款運作方式上,加強對還款資金統籌調劑力度等措施,重點做好東藥產業園項目5.55億元償貸資金的運作,提前償還即將到期的開行貸款,降低貸款融資成本,確實保證我市今年的開行貸款本息償還任務。主管領導:*責任處室:償貸處整改時限:2009年10月

15、在強化預算管理上,要積極應對當前的還款壓力,進一步加大政府債務預算管理力度,尤其是強化執行力度,要會同市人大對預算落實情況做好聯合檢查,確保償債預算落實到位、執行到位;要完善a類考核制度,發揮績效考評的監督作用,提高區縣政府的償貸意識,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后續資金的不斷注入提供良好的信譽保證,促進全市經濟的全面發展。主管領導:*責任處室:償貸處整改時限:2009年12月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綜合素質,打造精英管理團隊。

篇(5)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設立,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功能,并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與多元化形式相比,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有自身的運行規律,也面臨更為突出的問題。

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問題分析

目標定位混亂。地方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經歷了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市場化改革的過程,特別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期間,國務院了《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即使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投資也要引入市場機制,進一步要求提高政府投資的經濟收益。但作為地方政府投融資的主要形式,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實際上承擔了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資產收益低下,甚至沒有經濟收益。究竟以追求社會效益、實現政府職能為目的,還是以追求利潤、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為目的,成為我國大多數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

公司治理結構流于形式。現代公司制度是基于產權和治理獨立原則以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的制度設計實現,但是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不設股東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這種公司組織機構設置具有產權和治理上的非獨立性特征,無法實現政企分開。董事會成員由政府授權的部門或機構委任,而授權委任的主體部門和被選拔工作人員的部門之間通常存在相關的職能管轄關系。總經理雖然被要求由董事長按照市場方式公開競聘產生,但是實際產生方式與董事長雷同。加之沒有股東會,無法通過股東間的制衡關系保證董事會和總經理的獨立決策權,董事會和總經理績效考核與薪資發放又參照行政性標準,由政府授權的部門或投資機構主導,其現代公司制度的治理結構完全流于形式,沒有任何實質上的獨立性,必然出現政府意志左右企業行為現象。

資產結構失衡,融資途徑狹窄。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資產項目構成中,無形和遞延資產、流動資產兩類占了資產總額的絕大多數。無形和遞延資產一般是政府劃撥土地使用權評估價值及相應的增加值,這部分資產在房地產市場持續增長時期具有較強的增值能力,但受房產調控政策影響,未來價值和收益面臨不確定性,且土地使用權這種非貨幣資產變現能力差。因為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沒有經營性收入,所以現金幾乎沒有,流動資產主要是貨幣資金,都是各家銀行項目貸款形成的派生存款,使用受到銀行約束。國有獨資的地方投融資平臺總體資產流動性差,結構嚴重失衡。

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資金來源多為兩種:一是地方政府注資,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多處市縣等地,這些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弱,財政能力有限,公共投資缺口較大,難以形成充足的資產投入;二是銀行貸款融資,因為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沒有經營性收入,所以以政府信用或地方財政收入擔保,從各銀行借入資金,一方面銀行貸款是完全商業性融資,融資成本高,并受到宏觀貨幣政策的調控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各銀行間沒有實現信息共享,也容易形成同一資產重復抵押、多次貸款的現象。融資渠道狹窄導致國有獨資的地方投融資平臺患有嚴重銀行貸款依賴癥,融資能力受限,削弱了地方公益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

信息不透明,監管缺失。首先,外部監管缺失。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資金不屬于預算管理,不接受公共監督體系的監管,財務信息缺乏透明度。其次,內部監管缺失。從資金運作實踐看,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只作為政府借款的主體,政府擁有真正的資金配置決策權,資金的使用者是政府的項目建設單位,另外,現有的公司治理結構流于形式,通常也不設監事會,一般由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行使監督權。

還款機制不健全,債務風險高企。由于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幾乎少有經營性收入,難以償還未來的債務,所以融資的本息主要由地方政府財政支付。以某市某銀行貸款為例,截止2010年6月,某銀行為地方投融資平臺貸款余額13.37億元,以財政收入作為唯一還款來源的貸款13.37億元,占貸款總額的100%。受土地財政性質影響,單一的財政收入還款途徑具有風險性:一是政府財政政策具有不確定性,二是各地土地財政現狀受地產發展影響,還款缺乏實質性內容和約束,三是借款期限多為中長期,約為5~8年左右,超過一屆政府任期,無法保證下屆政府必定如約兌現承諾,四是還款期限相對集中,到期還款壓力巨大。

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發展對策

明晰產權關系,準確定位目標。從公司股東權益訴求角度看,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沒有多元化主體,行為理當完全體現政府股東利益,在“服務型政府”改革趨勢下,政府利益更多的應該是表現為公共管理目的。但是,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一開始就被錯誤地賦予了市場經濟微觀主體的性質,產生了市場導向的商業行為與政府導向的公共管理行為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以,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應該與股權多元化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相區別,將目標定位為社會效益為主、經濟利益為輔,投資行為著眼于公益性基礎設施領域。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資產管理效益。完善治理結構,需要明晰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委托關系,政府是股東,董事會受委托全權股東權益,董事會成員由股東選擇產生,無可非議,但是一經確定,政府需要轉換觀點,破除傳統的管轄觀點。董事長需要變革現行的全權負責的做法,進一步強化其監管資產使用效益和重大戰略決策權,弱化其執行權。相反,經理層具有的與項目有關的經營決策權和執行權需要增強,并且嚴格按照職業經理人的要求用市場方式產生,通過有效的績效考核和薪資制度激發其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專業化管理優勢,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強化約束機制,降低債務風險。首先,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應設立單獨的資金賬戶,并入財政預算體系,使其處于公共資金監管體系下,促進其自身投融資行為規范化。其次,引入市場約束機制,增加信息透明度。再次,建立地方政府財政預警制度,參照目前較為成熟的做法,以負債率、債務率、償債率作為主要指標,進行指標細化和標準確定,監測政府財政風險。為確保還款能力,還可以設立專門的債務償還基金,由財政和平臺公司約定投入。最后,在確權前提下,建立責任部門和人員問責制度,嚴格查處和追究違規、違法責任人的責任,確保資金使用安全,防范債務風險。

提高地方政府財力,創新平臺公司融資渠道。首先需要致力于地方政府財力提高:一是改革現行的財政體制,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二是修訂相關政策法令,突破中央代為發行地方債券的做法,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權,直接融資,吸納社會資金,結合地方政府財政能力,對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允許財政擔保融資,但需要保證擔保有效可行;三是支持利用各種政府注資方式充實資本金,優化資產結構,加大國有獨資的地方投融資平臺公司融資能力和償還債務能力。另外,從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自身著手,整合資源,創建條件,創新融資方式,通過發行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完善政策法規,支持發展。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仍需要大力發展,平臺公司可歸類管理,區別對待。首先,國有獨資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多處于經濟欠發達的中小城市,這些城市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數量少,規模小,投融資模式簡單,融資杠桿低,債務風險可控。從債務風險看,因為政府是公司唯一的實際償債主體,所以債務風險測評一般是以政府性債務為內容。

其次,從地方經濟發展與城市公共投資相互促進關系看,目前各地方政府急需增加城市公共投資,改善環境,調整產業結構,拉動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符合宏觀層面的民生工程建設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定位。

篇(6)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有關部門為什么頒布這項通知。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政府一開始寄望于靠對大型民營企業的支持來投資基建以保持經濟增長,但結果欠佳。之后,國家轉而支持國有企業,效果還算可以,但是力度欠缺。最后,地方政府干脆利用自己的融資平臺親自上陣。

這個應急的積極財政措施原本并沒有大錯,但事情一到地方上,就好像總會起變化。

首先是項目投向出軌,之后便是額度上大幅度超支。慢慢的,中央政府逐漸意識到,如果再不管理各個地方上的投資過剩,早晚會爆發系統性風險。所以,有關部委主動著手管理地方政府的融資行為。

我們分析,地方的盲目投資最終可以通過兩種渠道牽連中央政府。

第一就是地方投資的全面過剩終會使局部風險向全國蔓延。而事情一旦發展到整個經濟和中央政府層面時,法不責眾的無奈會再次在中國上演,這正是現今潛在的最大風險。

所以,中央部委大力整治地方融資平臺在當下是非常正確的決定,這不代表正規的平臺公司將會損失再融資能力,這些監管政策只是保障平臺公司合規合理地開展有計劃的投融資項目。

牽連中央政府的第二種渠道是,地方政府在過度投融資的過程中淡化其與中央政府的區別。

由于依仗一方土地養一方人總是有局限的,所以當地方政府過度消費未來財政能力時,最好的、最能掩蓋其薄弱的償還能力的方法就是說它依靠著中央政府,因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經濟和資源負責。

但是,如果每個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都給投資者畫同樣的餅,那么他們集合起來的總數將遠遠超過中國經濟這塊真正的“大”餅。那時,美國曾經歷的金融危機將在中國上演。

現在,中央各個部委正在為防止這兩大險境的發生而努力。

現有以企業債形式存在的城投債由于需要中央發改委統一審批,所以這些企業債融資后所投入的項目絕大部分都是經過中央各部門審批過的合規項目。所以,這次整治對于這些合規、合理的項目融資不會產生太多影響。

篇(7)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縱深發展,其融資機制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破解中小文化創意企業融資瓶頸是我國文化理論界和業界普遍關注的話題。本文認為文化創意產業融資機制包含了融資主體、融資特點、融資結構、融資方式、融資環境等方面。本文從這些方面在此基礎上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機制進行深入分析,試圖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機制創新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 文化創意產業融資主體探析

韓國文化產業資金來源渠道既有美、日、歐盟等國家的大量投資,又有政府和相關企業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Choi YoungHo,2005)。羅華、方曉萍(2008)指出,在創意產業的起步階段,國家和政府是創意產業的投資主體。歐培彬(2009)比較了發達國家文化產業金融支持的模式:(1)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主導模式;(2)以英國為代表的政府引導模式;(3)以韓國為代表的政府行政指導模式;(4)以法國為代表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支持方式。顧海峰(2010)認為金融資源的三次優化配置機制主要在間接與直接兩個層面發生作用。

二、 國內文化創意產業融資特征

眾多的學者把文化創意產業融資難原因歸結為其產業發展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創意產品市場需求很難預測,消費者需求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如果創意者對市場情況沒有很好的把握,就會導致創意產品失敗(Faulkner & Andersen,1987)。Lampel,Lant和Shamsie(2000)的研究證明了上述觀點,這常常會使產業利益相關者困惑。凱夫斯引用了產業經濟學理論和合同理論詮釋了創意產業中的具體經營行為,并論證了創意產品的市場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創意性產品的特性、基調、風格“獨立于購買者對產品質量評估之外”,(Caves,2000)。羅華、方曉萍(2008)強調了創意產業的融資是一種高風險的融資。劉登佐(2010)認為文化創意產業融資難原因主要是創意的不成熟性決定了創意的高風險性。創意本身的風險來自于進行創意思維的主體的心理障礙;而創意產品化的風險形成來自于創意產品的價值創造和價值挖掘兩個環節,以及創意產品的概念設計、市場研究和可行性分析三個方面。袁淏(2011)、田媛(2012)的研究表明創意產業的高風險主要存在于產業的不確定性。

三、 文化創意產業融資結構

內部融資與外部融資是融資結構的主要形式。Oakey R.(2001)、Paul(2002)、Keuper等(2008)認為風險資本是創意產業外部融資的一種方式。Keuper等(2008)的研究表明創意公司主要的問題就是資本基礎不充足,風險資本可以作為一個補充。上海社科院研究員花建(2002)主張金融介入文化領域, 并指出拓寬文化投資的渠道和來源,應積極培育文化投資的兩大形式,即產業投資和風險投資。衛興華、孫詠梅(2005)指出文化產業要形成多渠道的投資格局。

陳清華(2008)指出當企業人力資本專用化程度低 ,模塊化程度高時,內部融資可能是最優選擇。而人力資本專用化程度低 ,模塊化程度低,內部融資不足以提供企業所需的資金時,可以考慮高杠桿的債務融資。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2010)他在對我國文化產業的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模式進行案例性的解讀和分析后,指出進一步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優化融資結構,是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發展的重要方向。齊勇鋒(2011)針對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融資的研究也支持了這種觀點。

四、 文化創意產業融資方式

文化創意產業是以知識產權為核心資產的新的產業門類,具有創新性高、知識密集性高、附加值高、產業集聚度高、不確定性高等特征,因而其融資模式也和其它產業有差異。Chris Higson, Oliver Rivers和Martin Deboo(2007)認為創意產業在內容、人力資本、商標等方面的“不確定性”,對于投資者來說,就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因而有的學者認為創意產業需要創意的融資方式(Chris Higson, 2007)。高穎(2005)總結了包括無形資本融資策略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投融資方式和策略。呂慶華(2005)指出必須根據文化資源產業籌措投資資金需借助資本市場,。于婷(2008)實證研究了BOT、TOT、ABS和PPP四種投融資模式在安徽文化產業項目中的運用。

胡娜(2008)強調了通過風險資本進行創意產業外部融資的重要性。袁淏(2011)指出:已經進入市場的創意產品應選擇以商業銀行為主體、手續簡便的債權融資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融資模式。在創意產品/ 服務載體開發階段,可以將企業其他產品相關的無形資產進行質押或申請擔保貸款,同時在金融較為發達地區可以逐步率先在開發市場上進行公司債權和股權融資以及專項資金支持。作者認為創意產業未來的融資模式有兩種:(1)按不同區域設立產業投資基金;(2)建立區域/園區互助式組團/打捆融資。郭淑娟,常京萍(2012)論證了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可行性,并指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是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的融資方式。劉陽(2012)從產業集群的視角出發,在充分考慮到中小企業的地域根植性的特征和產業集群的融資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創新型關系融資的模式。田媛(2012)從微觀角度論述了創意企業不同生產周期的融資模式:(1)包括自有資本、外界的捐助和天使基金在內的內源融資方式是原始階段的主要融資方式(2)包括風險投資、專項扶持基金、社會贊助、申請政府優惠福利或與制造商合作生產的外源融資方式是企業成長階段的主要融資方式;(3)成熟階段可以選擇上市融資、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專項基金、版權出售、私募基金。

五、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環境研究

1. 宏觀方面的研究。謝耘耕(2004)、喻文益、向勇(2008) 、孫斌(2008) 分別對國內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投資準入門檻、中國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框架, 制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進行了深度的剖析。

陳清華(2009)認為“投資準入區別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投資機制市場化”是中國文化產業投資機制改革的方向。候燕(2010)從政府、資本市場等方面指出我國文化產業融資的主要問題。郭永航(2010)認為目前我國金融體制不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情況,迫切需要政府治理創新。林麗(2012)認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財政投入缺口大,引導性弱, 地方政府存在政績性投資且投資手段單一等問題 。田媛(2012)的研究也佐證了上述觀點。

2. 微觀方面的研究。國家發改委傳媒文化產業中心主任齊永峰(2011)指出文化產業投資風險高、融資渠道不暢、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缺乏專業化的文化投融資人才是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馬樹華,金昕(2011)認為企業當期或可預期的未來現金流具有“可觀察性”和商業上的“可行性”是獲得金融機構認可并提供融資支持的關鍵。當前文化產業獲得金融支持的障礙在于文化產業的現金流運行規律難以與現行金融體系運行模式實現有效對接。王綱、 陳艷君(2012)從資本概念的基本規定出發,指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融資難的癥結在于企業的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比重偏高而且難以價值化、證券化和資本化,難以與金融機構現有的信用評級制度相銜接。張京成(2010)總結了深圳市“四個模式”、青島市的政府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模式、桂林市創意產業招商引資模式,

六、 簡評

綜上所述,目前理論界關于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發展障礙的原因主要是在資金供求方面存在矛盾。資金的需求方——文化產業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可用于抵押的資產少、無形資產難以評估、創意產品市場需求的不確定等問題;而作為資金的供應方,由于我國還處于經濟轉型期,投融資渠道單一,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本市場,金融業和國外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金融企業和金融機構在為中小文化創意企業融資方面提供的服務和產品還很有限;同時政府作為文化產業投融資利益相關者重要的一極,為解決文化產業投融資瓶頸問題,雖然采取了文化產業優惠、國家投融資基金、優惠政策、法律法規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商業贊助等諸多舉措,一定程度有效解決了文化產業投融資難的問題,但是金融制度創新還設計得不多,還遠遠未能滿足廣大中小文化創意企業融資的迫切需求。

我國文化投資仍然過分依賴政府,這種機制使得投資渠道過于單一、狹窄,只講投入不講產出,同時還約束了民間資本與外資的活力,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長期的制度依賴造成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設立財政投入資金的額度取決于地區的經濟實力和領導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程度,而沒有考慮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此外,很多地方的文化創意產業財政投入政策實施后,只強調投入總額,忽視投入的政策效果,缺乏對財政投入政策的后期管理,不少財政資金投入到文化創意企業或機構后,既沒有人監管財政資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要求,更沒有人評估財政資金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出現了財政資金投入后的"空白"(劉利成,2008)。

文化創意企業融資結構要由政府直接撥款向市場融資方式轉變,其間要求有一個剝除原有念、習俗、準則和思維,而適應新制度的學習、認同過程。誠信的商業環境等非正式制度代表了一種正的外部性,它給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利益相關者提供了方便和激勵,給金融產品創新活動提供了平臺。這需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誠信的文化氛圍,尤其要求經貿部門、協會、商會盡快建立企業誠信體系,分門別類按照銀監部門的要求,把當地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做一個征信參考提供給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讓銀行更多了解企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服務,這是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體系健康發展的基礎。

有些學者(歐培彬,2009)也提出了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觀點,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文化創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必須進行一系列相關的制度創新,建立一整套科學、有效的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機制和相應的制度安排,才能打破長期以來,以輕資產為主要特征的文化企業融資渠道不通的困境,有利于文化企業擺脫因為“制度依賴”(Path Dependence)而被“鎖定”(Lock-in)在低效率的困境,從而借助金融資本的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首要問題就是加快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要建立公平、高效的投融資制度環境,也就是政府對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要一視同仁。當務之急需積極落實2009年7月國務院頒發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有關政策,降低文化創意產業準入門檻,落實國家關于非公有資本、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有關規定,根據文化產業不同類別,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途徑,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參考文獻:

1. Caves R.E.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2000.

2. Chris Higson,Oliver Rivers, Martin Deboo. Creative Financing,Business Strategy Review,2007, (36):98-106.

3. Faulkner R, Anderson A B. Short-Term Projects and Emergent Careers:Evidence from Hollywood.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4):879- 909.

4. 陳清華.創意產業投融資機制的演進:基于模塊化與價值網絡視角.現代經濟探討2008,(9):66-69.

5. 陳清華、李向民.人力資本專用性與創意型企業融資行為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1):105-108.

篇(8)

中圖分類號:F83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2-090-02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開展對外合作,西部地區城鄉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經濟增長步伐明顯加快,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增強,西部省區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對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中,中央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西部地區需要匹配一定的項目資金。為解決自身匹配資金的不足,政府相應成立了各種類型的城建投資公司、城建開發公司、城建資產經營公司等政府投融資平臺。這些服務于地方城市建設投融資的平臺成立后,通過有效運作,為各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市政公用事業項目籌集了大量資金,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形象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財政緊張的特點決定了西部地區投融資平臺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其自身也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困難。

1西部地區投融資平臺主要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是融資壓力巨大。近幾年,西部各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日益擴大。由于改善城市面貌既可以滿足社會需求,也可以直觀體現政府業績,因此,各級政府在制定中長期工作規劃時,大都提出了大規模的城建投資計劃,繪制了宏偉的城市建設藍圖。政府投融資平臺作為融資和項目實施的主要載體,承載的融資壓力巨大。

二是融資能力下降。許多政府投融資平臺承擔了大量的公益性項目,資金投入量大,基本無回報或收益極低。投融資平臺企業短期內承擔多個建設項目,往往需要大量舉債,造成其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有的甚至已超過了財務風險預警線。同時,由于企業債務規模巨大,每年都需要支付巨額的財務費用,在企業正常營業利潤和投資收益無法保證還本付息時,只得通過繼續拆借資金或變賣自身有效資產以維持資金鏈不斷。投融資平臺負債規模未能進行有效控制,最終導致企業資產質量不斷下降,“造血”功能愈來愈差,最終喪失融資功能。

三是融資渠道單一。由于許多投融資平臺凈資產規模有限,缺乏良好的財務形象,難以開拓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因此,投融資平臺對外融資多以銀行的長短期商業貸款等負債方式進行,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例過低,缺乏持續融資的順暢通道。這樣的負債結構和融資渠道,一方面使得融資成本通常較高,另一方面融資規模受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極大,難以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四是職能單一,缺乏持續經營模式。許多投融資平臺往往依賴于某個或某類政府投資項目而建立,僅僅承擔了投資項目的融資及建設的職能,只負責對工程項目的投資建設,不能對建設的工程項目進行經營與管理,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符合風險與收益一體化要求的投融資主體資格,市場化投融資“借、用、管、還”的責任主體不清晰,項目建設實行分散式管理,難以形成投融資運營合力。因此,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投融資平臺資金使用效率較低,沒有通盤考慮資源的整合利用和持續經營。

2加強西部地區投融資平臺建設的幾點建議

為促進投融資平臺的科學發展、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在投融資平臺建設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政府主導。即堅持政府對構建進程的領導,堅持政府資金對社會資金的引導,堅持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市場的有效監管。政府以及各行政主管部門在規劃、投資決策以及項目建設和運營中的政策指導、行政管理、技術標準制定和監管方面,要發揮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社會參與。即明確鼓勵各類投資者,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經營性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的建設,加快對國內民間資本的開放步伐。同時要為社會資本界定明確的投資領域,建立高效的投資促進服務體系。要明確區分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投資范圍,避免重復交叉,以防止由此產生政府行為不規范而破壞市場秩序,降低投資效益的行為。政府資本必須從市場機制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退出。

三是市場運作。堅持“誰投資、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形成責、權、利相統一的機制。就是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培育市場經營主體,將原來完全依靠行政方式組織建設運營的項目,交由市場主體按市場化方式組織,在投融資、建設、運營各個環節中引入競爭機制,實現投資運營主體多元化目的。可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2.1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國外先進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做法表明,在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中必須大力引入社會資金的參與。社會資金的引進不僅可以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且也是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運營效率的可靠保證。從總體上看,社會資金參與基礎設施服務的方式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管理權參與,即通過簽訂各類承包合同,形成政府與社會資金共同擔負某項服務的責任,如經營業績協議、管理合同、服務承包合同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另一類是所有權參與,即通過將現有城市基礎設施企業實行股份化的形式,將部分或全部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給社會部門,或者社會資金通過特許經營、投資等方式參與新建的項目。目前的投資管理格局,是以政府及相關的國有企業為主體,對經營性項目與非經營性項目捆綁經營,既經營可經營性項目,又夾帶為數不少的非經營性項目,呈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企不分的局面。應根據項目區分理論,區別非經營性項目、經營性項目、準經營性項目,分別采取不同的投資主體和運營方式。

2.2融資渠道多樣化

從理論上講,屬于非經營性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應由政府全額撥款。但從實際情況看,在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這筆經費將相當大,往往超出現實財政所能承受的能力。面對這一現實,政府可以通過資本市場、資產變現等渠道籌措,也可適當通過適度舉債去平衡資金的不足。但是舉債額度與還款資金必須保持合適的比例。還款資金的來源可以是固定的稅、費收入,也可以是財政的專項撥款或基金等,基數一定要保證,這是維持非經營性項目建設的重要保障。對于經營性項目的投資,政府應在嚴格控制規劃的前提下,充分放開,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政府應為全社會投資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建立與健全全社會投資的法律法規,適時出臺基礎設施投融資的政策法規,使各方的投資行為有法可依,受到法律保障。針對目前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缺乏還款約束機制和還款保障機制的問題,實行舉債融資責任制化。對外注重信譽,對內強化管理。對現有債務根據財權、事權的調整,相應制定還款計劃。新的舉債融資,實行責、權、利的統一,按照“誰用錢,誰還債”的原則,落實還款責任制,實現自借、自用、自還。

2.3理順價格體系,合理的價格是吸納社會投資的基礎,也是準經營性項目向純經營性項目過渡的必要條件,只有合理的價格,使價格真正體現價值,才能吸引各方投資,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引導價格市場化,理順經營性項目的產品和服務價格,推進基礎設施產業化經營。要根據基礎設施及公用事業的特殊性、社會各方面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制定基礎設施產品和服務價格的調整計劃,逐步弱化經營性基礎設施及公用事業產品和服務價格的福利性,不斷提高其商品化、市場化的程度,使其適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需要。

2.4經營管理企業化

在現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城市基礎設施經營的主體絕大多數為國有企業。在這些企業中,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這些企業應按照現代企業要求進行改制,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科學、合理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制度,提高生產和服務的社會化水平。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將行業管理職能與企業經營職能分開,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基礎設施經營管理企業化。

2.5政府職能規范化

政府作為一個城市行政權力的實施主體,主要職能是做好宏觀調控、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權力的行使具有明顯的強制性。當政府充當投資經營者時,政府同其他經營者之間經濟地位是平等的,應按照自愿協商和等價交換原則辦事,不得混合使用行政權力。政府的首要角色是當好行政權力的實施主體,在經濟事務中應該對各類投資所有者、經營者一視同仁,平等相待。既要保護國有與集體投資者權益,也要保護社會、民間各類投資者的權益。政府的職能要從主要管國有投資轉到全社會投資管理,主管投資項目的審批,重點項目建設及其竣工驗收等微觀活動,轉到調節社會投資增長、結構變化和提高宏觀效益等宏觀經濟活動,主要靠行政手段轉到主要靠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完善全社會投資宏觀管理體制和調節機制。■

篇(9)

當前,隨著對城市基礎設施需求的日益擴大,建立在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的,以政府財力直接投入為主導,行政配置資源為主體的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已無法適應城市化進程的需要,迫切需要進行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打破公用行業市場壟斷,開放城市基礎設施市場,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行以市場化為取向的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最終建立政府融資平臺化、公用事業民營化、投資主體多元化、企業投資主體化、運營主體企業化、融資渠道市場化的新型投融資體制。

一、目前城建投融資平臺的現狀及問題

1.現有投融資平臺脆弱,缺少實體支撐

按照“政府投資、國企運作”的模式,各地通常以無收益的公益性資產為資本組建國資總公司作為投融資平臺,然后以政府信用為擔保進行融資并負責項目實施。由于缺少實體支撐,幾乎沒有經營現金流入,其財務指標通常達不到基本的信用標準,必須依靠政府資源的支持,才能勉強維持平臺資金周轉。

2.債務問題突出,債務風險凸現

一是籌資渠道單一,城市建設債務主要表現為對銀行尤其是商業銀行的貸款,資金還貸壓力大;二是債務結構不合理,多為中短期貸款,資金還貸期集中,可持續能力不強;三是凈資產負債率高。城市建設項目基本上是公益性項目,投資回報少,必然造成融資規模不斷擴大,而資本金卻未能與負債總額同步增長,造成了凈資產負債率畸高。

3.項目管理機制混亂,損失浪費問題嚴重

目前,城建投資項目的具體實施一般由建設局、水利局等行業主管部門成立國有獨資子公司作為建設業主,各子公司的組織體制不健全,管理人員不專業,違規問題較多。主要表現在:一是招投標不規范,存在規避公開招投標,評標把關不嚴,業主擅自變更招投標結果等問題;二是項目超概算嚴重,很多項目實際投資超概算50%以上;三是項目建設和基建財務管理不規范,普遍存在變更設計施工、違規簽證、提前支付或多付工程款等問題。

二、現行投融資體制運行中已暴露出的弊端

1.投資主體單一

目前,城建、市政、交通等領域的融資、投資、建設和運營主體均為各主管部門成立的國有獨資子公司,呈現分散融資、單一建設、壟斷經營、統一還貸的局面,這些公司擁有代行政府職能的天然業主地位,與政府往日成立指揮部直接參與投資和建設沒有本質區別。

2.成本約束彈性化

現行模式其實就是“借貸主體是國資總公司,投資主體是各子公司,最終負債的還是政府”。這樣,各子公司既不承擔償債風險,又缺少必要的約束機制,造成各種違規問題時有發生,普遍存在損失浪費資金的現象。

3.融資渠道狹隘化

現行的投融資體制,融資渠道單一,高度依賴銀行,不利于民間資金、企業資金和外資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事實上,許多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有意向出資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但缺少準入規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管理呈封閉式運行,使外界參與投資出現瓶頸效應,抑制了企業和個人參與經營性項目公平競爭的積極性,阻礙了政府財政之外的資金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三、對下一步城建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建議

1.及時轉變思想觀念。長期以來,城市建設的傳統體制使得人們對城市建設中公用行業的理解發生偏差,往往只注重它的社會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面,認為公用行業向社會提供服務應該是無償的,即使收費,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實踐證明,無視公用行業經濟屬性的觀點,只能導致這一行業的不斷萎縮和衰亡。今后必須真正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以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組織形式來運作城市建設,構建城建資金的良性循環機制,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轉貼于

2.拓寬城建投融資渠道,節約政府投資,解決制約城建發展的“瓶頸”問題。在投融資時應注重直接融資,加快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步伐,建立科學的、合理的籌資渠道,完善籌資方式,形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籌集、使用和償還過程的良性循環機制。主要是從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以及各種融資模式的組合方面進行研究,挖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營利點,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實現市場化的投融資格局。

3.盤活存量,搞活增量,推動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盤活存量資產、搞活增量資產和激活無形資產是經營城市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相輔相成,互為條件。通過經營城市,最終要使城市資本實現“投入——經營——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以城養城,以城建城”。

4.實行“政企分開,投、建、管分離”,提高運行效率。實行“政企分開,投、建、管分離”,可消除原有體制下嚴重的“等靠要”現象,政府可以把主要精力轉向為投資者服務,為各類投資者創造公平的投資環境。同時,政府應防止從統辦統攬的職能定位極端走向全盤推向市場,由市場主宰的職能虛位極端,在整個城市投融資體制改革中,必須切實加強政府的監管、導向、調控作用。

5.加強對城建資金的管理與監督。

(1)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關規范性文件,從制度上為強化建設資金管理提供保障,做到“二控制一加強”。

(2)加強審計監督。把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過程中審計和事后審計有機結合起來,包括對工程合同、支付憑證和工作量的審核,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確性,并嚴格審核項目用款,減少項目資金沉淀。

(3)配套進行項目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功能。通過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設計施工總承包制以及項目制等方式,對項目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降低建設成本,提高投資效益。

6.建立城建發展專項資金,完善償債機制。建立穩定的城建發展專項資金和可靠的貸款償還機制,是保持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姜笑琴.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投資環境[J].中國科技產業,2005,(5).

篇(10)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0)08-0026-04

從產業屬性上看,文化傳媒企業是內容產品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它們提供包括新聞、資訊、娛樂、文學、藝術、游戲、音樂、影視等豐富而廣泛的內容產品。文化傳媒企業除了需要將自己的產品開發成便于傳播的形式產品之外,還必然地要綜合地運用印刷媒介、電磁媒介和數字媒介這三大類媒介來傳播其產品。和其它類型的企業一樣,文化傳媒業一頭聯著產品市場,一頭聯著資本和勞動等要素市場。但是,文化傳媒業的基本屬性卻使其投融資的潛力和空間沒有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

一、內容產品生產的基本屬性使文化傳媒業投融資區別于其它產業

隨著消費者對文化傳媒產品需求的日益高漲,文化傳媒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文化傳媒業越來越面臨著需求增長、國際競爭和技術變革等多方面的壓力,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文化傳媒業的自身屬性使得投融資面臨著特有的困境,這是文化傳媒業投融資區別于其它產業的基本因素。文化傳媒業的投資需求所發生的環節有所不同,融資渠道也各有不同,在此背景下,把握文化傳媒業提供內容產品的基本屬性,明晰內容產品屬性給文化產業投融資帶來的特有風險,對于有效地化解這一產業面臨的投融資困境會有所裨益。

文化傳媒產業為市場提供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內容,內容的生產本身是一個以創意為基礎的、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過程,創意由什么人、在什么時候、以何種方式提出是不確定的,創意的提出有什么規律,是不明確的;一種創意能不能被消費者所接受、會為哪些消費者接受是難以預見的;創意出現后,以何種形式、經過何種媒體呈現給消費者其結果是非常不同的。在文化傳媒業的內容形成(即創意提出)、表現形式的確定(即后期制作)、形式產品生產(以何種形式展現給消費者)和傳播媒介選擇過程中往往需要資金支持,需要進行投融資決策。從投融資的切入點看,注資于文化傳媒業的切入點主要有內容運營、媒介和渠道的網絡運營、廣告運營、為媒介產業鏈中其他環節所提供的配套服務(包括技術服務、受眾研究和管理咨詢等)、以及文化傳媒企業的資本運作。這五個主要的切入點是文化傳媒業最有活力的發展極,也是投融資需求最大的環節。但是,文化傳媒業所提供的內容產品從其創意開始直到消費的全過程都充滿著不確定性,這使得在對文化傳媒業投資的各個關鍵節點上都存在相當大的風險。這些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內容產品作為經驗品的價值模糊性、個體差異性和價值判斷的滯后性和知識產權保護難題給文化傳媒業投資帶來風險。文化傳媒業向市場提供的內容產品的價值核心在于其精神價值或者信息價值,如果是精神價值,則天然地難以確定其價值,如果是信息價值,則取決于使用者對該信息的使用方式,所以內容產品本身的價值很難確定,受眾反應難以把握,這里出現了當前文化傳媒業線性的盈利模式和非線性的受眾反應之間的不一致,使文化傳媒業的投資收益也面臨著不確定性,因為投資是由未來收益引導的。產品收益不確定,投資收益也自然難以確定。當內容產品被文化傳媒企業加工成形式產品,并進入到傳播環節呈現給它的受眾之后,又會遇到知識產權保護難題,如盜版等非法復制難以禁絕,尤其是在數字傳播條件下,這個困難更為典型。內容產品的這些特性使得文化傳媒企業在內容形成、形式產品的生產、傳播媒介的使用過程中面臨獨特的收益風險,正是因為難以形成確定的收益預期,使得文化傳媒企業在金融市場上進行融資時難以說服投資主體。

其次,文化傳媒產業核心人力資源資本化程度較高,這給該產業的投融資帶來困境。內容產品的生產依賴于核心的創意團隊和經營團隊的人力資源,內容生產收益的不確定性促使生產內容產品的團隊的核心成員提出人力資源資本化的要求,由于文化傳媒產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天然地大大高于其他行業,而且技術進步并不會使人力等生產成本降低,反而會使企業不斷地提高文化傳媒業人力資源投資。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其供給彈性小,因此容易獲得很大的經濟租金;如果需求方具有壟斷地位的話,其邊際工資又將獲得更大的提高,因為有壟斷地位的買家必然會引起人力資源價格的上升。-所以只有及時地、合理地將不斷增長的人力成本中的核心人力資源逐步轉化為人力資本,使核心人力資源的收益要求與最終產品在市場上的收益情況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緩解或解除成本剛性增長給文化傳媒企業帶來的壓力。但是,內容產品生產經營的核心團隊(創意、制作等)的人力資源,對于融資來說。是不可擔保、不可抵押的,文化傳媒企業人力資源資本化越強,其融資的自我擔保能力越弱。

再次,文化傳媒產業的縱向分工深化使得這個產業的投融資潛力發揮得不充分。文化傳媒產業發展到今天,其產業內分工已經相當發達,內容產品、形式產品、延伸產品的生產和它們的傳播往往分別由不同的企業承擔。內容生產企業存在人力資本的自我擔保困難,而形式產品生產企業的資產又往往并不直接生產內容產品。文化傳媒業風險與收益出現在不同的環節上,風險主要在內容產品生產環節,而收益卻要通過形式產品的銷售和傳播來實現。這種風險與收益分布在不同環節上的狀況,使融資變得相對困難。設想,要以印刷廠的資產為小說家的創作提供投融資擔保,困難不少,即使在同時提供內容產品和形式產品的企業中,要以形式產品的資產來為內容產品擔保,也不容易。

文化傳媒產業作為一個產業整體,相對于其它產業來說。明顯地呈現出相對更高的增長速度和收益率,但是每一項投融資決策都是投向一個具體的項目或企業的,將文化傳媒企業作為個體而不是產業整體考慮時,它們那種以內容為核心產品的產業屬性使得其在收益的風險性和資產的可抵押性兩個方面都更弱一些,這是文化傳媒產業投融資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當前文化傳媒業投融資的幾種基本模式及其風險特征

政府財政投資、傳媒企業進行的股權和債權融資、風險投資等都是文化傳媒業的資金來源,但是它們在文化傳媒業投融資中的定位不同,資金的可獲得性不同、與收益相權衡時的成本不同、資金投入之后對于文化傳媒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不同,在文化傳媒業投融資中形成不同組合、發揮不同作用。

政府或政黨對文化傳媒業進行投入有悠久的歷

史,在中國,對文化傳媒業的財政投入至今仍然在文化傳媒業投資中占相當比重,2008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文化體育與傳媒的財政投入達到898.64億元。政府財政對文化傳媒業的投入有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方面是便于政府以股東(或債權人)的身份對文化傳媒企業中的一些重要環節進行調控,在經營管理層面上便于對內容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的基本思想方向輸入公共目標;二是在產業結構上,便于政府有意識地對文化傳媒業中的非盈利或者盈利能力不強、私人資金投入意愿不強的產業環節進行扶持,促進文化傳媒業整體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政府投入模式對于收益和資產的可抵押性的要求不太高,政府投入方式曾經為我國文化傳媒業的發展奠定了基本框架,但是這種方式顯然已經難以滿足人們對于各種精神、文化、資訊等類型的內容產品需求的增長,整個產業發展完全依賴政府投入也不利于文化傳媒業務市場主體的進一步發育成熟。我國政府對文化傳媒業的投入當前正經歷兩個方面的轉化,一是由對文化傳媒業各個投資環節全面投入轉向向媒介和渠道環節投入集中,二是投入方式由股權投入向以產業引導基金和債權投入轉換。

文化傳媒企業為滿足經營過程中資金需求時使用得最頻繁的融資方式是向商業銀行、合作伙伴等融入資金,這種融資方式手續相對簡便、融資成本較低。通常要求文化傳媒企業有較好的聲譽、穩健的經營、較強的還本付息能力,而且通常還需要抵押或擔保。但是這種融資方式對于以內容產品生產為主的文化傳媒業來說面臨著比其它產業更大的困難,因為內容產品難以抵押,也難以以產品本身獲得擔保。而且收益風險也相對要大許多。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文化傳媒企業也在積極地運用證券市場進行融資。證券市場上文化傳媒企業以債權和股權方式融資的好處在于可以滿足文化傳媒企業大規模的投融資需求。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這種融資模式已經相當成熟,目前,廣播電視、文化傳播、出版、信息傳播服務等文化傳媒業的17家上市公司,如果擴大一些文化傳媒業的范圍,加上旅游和科研服務業的22家上市公司,共有30多家相關公司通過以上市這種股權融資方式,獲得了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巨額資金,從世界范圍來看這類企業也相當多。但是這種方式對文化傳媒企業本身的基本條件要求嚴格,程序復雜,一般的文化傳媒企業難以達到這些要求。而且,以股權為基礎的融資方式對于文化傳媒企業來說還要面臨股東及其人的利益訴求,對傳媒企業經營管理的巨大影響,這與文化傳媒業的核心價值所依托的內容產品的“社會公器”性質難免會發生沖突,所以,文化傳媒業上市融資從而成為公眾公司,在許多方面受到政策限制。

風險投資也是文化傳媒業的一種重要投融資模式,特別適合于處于發展初期、業務前景良好、風險典型、股權結構不太復雜的文化傳媒企業。文化傳媒產業具有較高的成長性,其核心價值創造――內容產品的生產――依托人的精神創造力為基礎,創新性是這個產業的內在屬性,面臨的風險也要高于其他行業,選擇風險投資方式發展文化傳媒業體現了文化與資本共擔風險、共同發展的雙贏價值訴求。隨著中國文化傳媒產業二、三十年市場化發展歷程,中國政府對內容產品的監管日益成熟和規范,中國文化傳媒產業的政策風險在減少;同時,隨著中國總體經濟實力的增長,對內容產品的消費將迎來一個迅速增長期,市場的高成長使市場風險在系統地減弱,這些因素使得文化傳媒業成了風險投資迅速增長的一個領域。以吸納風險投資公司的方式融資對于文化傳媒企業的風險主要在于風投為了有效的管理投資風險,對于被投資企業的控制權要求較強,接受投資以后,文化傳媒企業從戰略發展方向到經營管理權都將受到風投的直接影響。

三、文化傳媒業投融資模式創新的基本邏輯

風險化解一般來說涉及到風險識別、風險測量和風險防范,而基于文化傳媒業基本屬性的投融資風險在這幾方面都存在相當的困難,這是文化傳媒業投融資困境的根本原因。文化傳媒業無論采取何種投融資方式,都無法避免要面對投融資的一般風險和文化傳媒業投融資所面臨的特有風險。文化傳媒業的投融資困境需要進行投融資模式創新,這種創新的基本邏輯在于引入新的利益相關者、改變與投融資相關的利益格局。

(一)改變文化傳媒業內部利益結構,克服收益環節與融資環節不一致的情形,緩解資產相互擔保難的問題。改變利益格局必須借助于文化傳媒業當前的發展趨勢因勢而為,走集團化和跨媒介經營的道路。文化傳媒業的發展趨勢是多方面的,有全球化、社區化、娛樂化、集團化、綜合化、集群化、跨媒介融合等。最為典型的文化傳媒業發展趨勢是集團化和跨媒介經營這兩大趨勢,這兩大趨勢強烈地影響了傳媒業的產業結構,形成了對投融資的需求,同時也為投融資風險的化解開辟了途徑。通常文化傳媒企業會綜合地運用印刷媒介、電磁媒介和數字媒介這三大類媒介,跨媒介經營成為趨勢,一方面跨媒體經營可以將傳播風險減少到最小,另一方面可以使范圍經濟的優勢得到有效發揮。文化傳媒業走集團化和跨媒介經營的道路既可以整合內容產品生產、傳播各環節的風險,使一些風險內部化;也可以形成收入的相互補償,以有效地降低投融資風險。同時,集團化還可以運用形成形式產品的巨大資產來為內容產品生產環節的投融資進行擔保,可以形成巨大的受眾群體,以消化受眾對內容產品的非線性反應風險,還可以以巨大的內容產品生產團隊的人力資本,為內容產品提供集體聲譽擔保。集團化和跨媒介經營還可以使文化傳媒業各個不同環節相互擔保難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使得企業間融資、商業銀行貸款等投融資模式的效率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發揮。產業整合之后,政府對這個產業的支持與投入的環節選擇和支持方式也更容易確定。

(二)開發不同層次的金融產品,引入新的利益相關者,克服內容生產的資產難以擔保的問題。引入新的利益相關者的邏輯是使受眾――投資者直接分享內容產品的收益,也直接承擔內容產品的風險。首先,要開發分別指向文化傳媒業的產品(內容產品、形式產品和延伸產品)、項目和文化傳媒企業三個不同層次的金融產品,文化傳媒業信托投資是文化傳媒業投融資模式創新中的一個可供選擇的方向。文化傳媒業發展至今,市場主體的豐富化、競爭日益充分、已經有相當大的產值規模,這為在文化傳媒業中引入投資基金奠定了基礎。信托投資基金向分散的資金提供者募集信托投資基金,再提供給文化傳媒企業。隨著傳媒業的發展,文化傳媒業中和其它較多使用信托投資基金這種投融資方式的產業領域一樣,也出現了一些典型的大宗同質產品,例如2008年中國出版的圖書就有近25萬種、電視劇有14,500集之多,其它的如電影、教育培訓產品、體育競賽、文藝演出等產品的產量也已經成了規模,文化傳媒業強勁的發展勢頭也使其內容產品的系統風險較小。而由于內容產品的內在屬性,它的個別風險相對來說是較大的,這些內容產品的單件生產成本和市場價值都很大,所以文化傳媒業是信托投資基金這種融資模式大有市場的產業領域。

上一篇: 財務對企業的作用 下一篇: 科學技術定義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不三区 | 在线观看肉片AV网站免费 |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高清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字幕中文 | 久久精品视频重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