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7:12: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行政管理基本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公共管理;本質特征;時代性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民主化進程的加快,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凸顯。要求公共管理的管理效率和效能必須革故鼎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必須與時俱進。公共管理新概念,既提升了公共管理公共性是思想內涵,又拓展了公共管理服務性的應用范圍。在社會民主化發展的影響下,公共管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簡要分析了現代公共管理的本質特征,并結合當今社會現實,對于公共管理的時代性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公共管理的本質特征
1.公共管理的合作性公共管理,簡單地說,就是如何設計、管理政府行政部門的細微工作以及公共服務問題。公共管理不僅是政府所要關心的問題,公共組織以及社會公眾等對于公共管理問題都要給予高度的重視。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離不開公共管理問題。然而,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世界各國對于公共管理問題才給予了高度重視。開始建構新時期的公共管理理論與模式,使人們對于公共管理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現代政治理念昭示,公共管理具有合作共治性,公共管理的管理本質是公共性、服務性。合法政府依據憲法行使公共權力,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現代政府必須秉持和堅守公共精神,以公共精神為指導,實施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管理主體以政府為核心,它們的行為代表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客體是確定范圍內全體公民。公共管理的職能,是為了公正分配社會利益,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公共管理者的價值追求應代表公平、正義和自由,體現“公益人”的角色。從活動范圍看,公共管理主要涉及公共事務領域,是為了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權力運行具有多向度特征。不僅政府有組織行使公共管理的權責,其它社會組織與公眾也具有參與公共管理的權利和義務。公共管理需要構建多元化管理格局,主體之間要經常進行溝通、互動和合作。在新的時期里,不僅社會組織和公眾具有參與公共管理的必要性,而且參與公共管理,還是公民的所具有的權利和義務。因此,社會組織和公眾要積極參與公共管理,配合政府管理部門做好各項管理工作。
2.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和服務性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具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利益取向的公共性。二是其公共參與性。公共管理不是某一個特定階層或群體的一種政治控制的方式,公共管理是為了推進、實現和維護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具有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參與性,主要指實施主體既包含以政府為代表的官方,還包括政府之外社會組織和公眾。公共管理所有活動價值取向都應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整合和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為公眾提供一個穩定有序、和諧共處、能實現良性競爭的社會環境,以政府為核心的主體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服務性非常關鍵。從根本上說,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所行使的國家權力產生于公眾直接或間接的授權,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組織,就是服務于社會共同利益的一個組織。公權力本質上是公眾意愿的實現手段,如果公眾的意志和意愿一直得不到滿足,公共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產生合法性危機,就可能喪失公共管理合法性基礎。所以,政府管理的首重職能就是服務,在公共事務管理中,服務是公共管理運行的中心。
二、公共管理之時代性
公共管理之所以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是時展大趨勢使然。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民主化進程的加快,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凸顯。要求公共管理的管理效率和效能必須革故鼎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必須與時俱進。地球村的概念日益清晰,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各國公共管理,對各國公共管理效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主化進程的發展,對傳統公共行政造成猛烈沖擊,必然推動政府向民主和法治的方向進行管理改革,公共管理必須對此做出回應。為回應全球化時代的要求,公共管理必須建構基于公眾認可的優質治理模式,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要積極推進知識密集型治理,還要積極推進學習型治理模式。要高度重視關注學習型治理的重要性,公共管理創新和改革,學習型治理是主要通道。作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政府一方面需要不斷學習,整合組織的內外資源,與時俱進,改善和提升其執政能力,另一方面,還要以主動、坦誠的姿態,吸收社會的知識和智力,摒棄偏狹之見,通過與社會廣泛地協調合作,不斷推進和優化治理。實施更具民主的管理模式。構建多元化的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化、扁平化、網絡化,推進公共管理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復雜,利益和信念的過度分散,不可治理性現代社會問題日益凸現,這也要求公共管理適應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社會問題愈是復雜多變,政府越要積極主動的走出社會管理單邊運行的誤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構有利于公眾參與的新理念、新思維,激發和增強公眾參與意識,實現共同治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先進的信息傳播手段,為公民直接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提供了條件。培養人們對公共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強化公民監督意識,監督和推動政府工作,這對于改善政府形象,增強政府的合法性基礎,促進政府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都有極大的幫助。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公共管理的關注越來越便捷,公民對公共管理的該關注度越來越高。新公共管理影響了所有的國家,全球化、民主化的社會發展,改變了公共管理生態環境,政府一家獨大,僅憑自身的權威,可以統攬社會公共事務格局已成昨日黃花。合作共治的治理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全球擴展的行政改革浪潮,構成了對傳統公共行政的極大沖擊,雖然各國新公共管理運動改革和政策選擇有所不同,進程不一,但是,側重點是一致的。實現合作共治,政府與社會組織、民眾共同承擔公共管理的責任,建立一個高度民主,高效透明的管理體系,以人為本,以服務為本,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民主型政府,強化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三、結語
從傳統公共行政管理,到日益民主化、法制化、規范化的公共管理,是一次深刻變化的管理革命,從單一管理主體運行到合作共治,是以政治、經濟為本的公共事務管理模式,轉向以人為本管理模式的一次飛躍。現代公共管理本質特征具有合作性、公共性、服務性特征,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加深公共管理的深度,結合時代的發展特征,擴大公共管理的范圍,不斷創新公共管理模式,以人為本,以服務為本,改善和優化公共管理,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者單位:華僑大學)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H•萊斯諾夫.二十世紀西方政治哲學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18.
[2]武家磊.論公共管理的本質和目的———以社會契約論視角[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
[3]張劍鋒,劉秀榮.論“服務是管理的社會本質和自然本質”[J].江蘇商論.2012(04)
[4]肖燕,段劉偉.公共服務———公共管理的職能選擇[J].商業文化(學術版).2008(05)
出口信貸是各國促進商品出口的重要金融工具。為了爭奪世界商品市場份額,提高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許多國家的出口信用機構競相向本國出口商提供利率低、期限長、條件優惠的出口信貸。但是這種做法越來越受到世貿組織規則特別是《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的限制。為了規避世貿組織規則的約束,一些國家通過資金、信用和稅收政策等多種途徑向其出口信用機構提供財政支持,間接加大出口信貸的補貼力度。作為貫徹落實我國經濟外交戰略、支持我國外經貿事業發展的政策性出口信用機構,中國進出口銀行執行的政策性貸款也會受到世貿組織有關規定的約束,因此了解和研究外國政府對出口信用機構的財政支持模式,對于中國進出口銀行今后的經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國際上70多家進出口銀行當中,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在資產規模、業務范圍和發揮政策導向等方面與中國進出口銀行比較接近,它的許多做法對我們有借鑒意義。本文根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年報,分析比較了該銀行的資金來源、成本結構和貸款利率水平,探討了日本政府對國際協力銀行的財政支持模式及啟示。
一、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簡況
日本是一個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資源較貧乏的國家,貿易是該國的立國之本,可以說,日本離開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活動便不能生存。因此,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日本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是最為發達完善的,也是規模最大的,為日本經濟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是第一個設立進出口銀行的國家,1950年成立了日本輸出入銀行(JEXIM),1961年成立了日本海外經濟協力基金(OECF),199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和日本海外經濟協力基金合并組成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成為集出口信用和發展援助業務為一體的政策性金融機構。2008年日本政府對政策性金融機構進行改革,將原國際協力銀行的國際金融業務部(即原日本輸出入銀行的主要業務部分)分離出來,仍沿用國際協力銀行名稱,與日本中小企業金融公庫,日本農業、林業和漁業金融公庫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合并組成日本金融公司(JFC),履行日本政府的政策性金融使命。2012年4月,為進一步促進日本對外經濟發展,保持和提高日本產業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受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能源危機的影響,為保障日本的能源和資源進口需要,日本政府將國際協力銀行從日本金融公司中分離出來,直接在日本內閣領導下經營,以期更好地發揮國際協力銀行對日本外向型經濟的政策支持作用,從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對該國出口信用機構的重視程度。
目前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業務品種包括出口信貸、進口信貸、海外投資貸款、對外國政府(或機構)的貸款和擔保等,其中主要業務是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利率低、期限長的優惠境外貸款,以實現日本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目的。截至2011財政年度末(2012年3月31日),國際協力銀行總資產為12.69萬億日元(約合1533億美元)①,各項貸款余額8.11萬億日元(約合980億美元),各類貸款項目610個,其中境外貸款余額5.34萬億元,貸款項目416個,分別占全部貸款余額的65.76%和項目總數的68.20%。
二、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資金來源結構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資本及準備金,二是借款,三是發行金融債券。
1.資本金及準備金
截至2011財年底,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資本及準備金總額為2.29萬億,占該銀行資金總額的18.08%,資本充足率達到了23.47%。充足的資本有利于提高國際協力銀行的信用等級,降低籌資成本,增強抗風險能力,確保國際協力銀行履行職能和穩健運行。
(1)資本金。按照《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法》規定,國際協力銀行的股份全部為日本政府所有。截至2011財年末,該行實收資本1.29萬億日元,占其資金總額的10.17%。
(2)準備金。按照《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法》規定,國際協力銀行的準備金分為兩部分:一是將稅后利潤按內閣令規定的比例提取法定準備金;二是除法定準備金外還可根據不同目的提取特別準備金。2011財政年度,國際協力銀行共實現盈利525億日元,其中提取法定準備金294億日元,占稅后利潤的56%。截至2011財年末,國際協力銀行累計提取各項準備金8245億日元,占該銀行資金總額的6.50%。
2.借款
除資本金外,國際協力銀行的資金大部分來源于向政府和其它機構的借款,具體地說,是來自政府的信托基金局和郵政人壽特別帳戶(負責管理郵政儲蓄、職員養老基金和國家養老基金)。截至2011財年末,國際協力銀行的政府借款為5.26萬億日元,占其資金總額的41.40%。這部分資金成本較低,遠低于在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的成本,根據國際協力銀行年報數據,2011財年該行借款平均成本僅為1.07%。
3.發行金融債券
根據法律規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可以在國內外金融市場上發行金融債券,以彌補資本金和借款的不足,日本政府為債券的本金與利息提供擔保。到2011財年末,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發行債券余額2.38萬億日元,占資金來源的18.74%,債券平均資金成本為2.35%,比借款平均成本高1.28個百分點。
另外,日本政府還為國際協力銀行的經營運行提供了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一系列財政保障機制。根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法》規定,國際協力銀行可以享受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同時日本政府會承擔國際協力銀行為國家利益而產生的虧損及經營的最終風險。
三、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貸款利率條件及與資金成本的比較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及其前身在成立之初,主要是為船舶、車輛、成套設備等出口項目提供長期信貸。在80年代以前日本國內資金比較緊張的時期,日本輸出入銀行一直以優惠利率為船舶、車輛、成套設備的出口提供長期信貸,為支持出口發揮了積極作用。90年代以后,特別在泡沫經濟過后,日本產業政策的重點逐步由單純出口導向轉向海外投資,加上日元利率水平長期低迷,國際協力銀行的貸款利率比商業銀行已經沒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綜合采用出口信貸與境外投資貸款、對外發展援助貸款相協調的方式,為日本培植海外市場和資本輸出服務。根據年報數據,2011財年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各項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為1.92%,其中貸款的平均利率為1.51%。
表1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資金結構(2012-3-31) 金額單位:萬億日元
金額 比例% 資金成本%
負債合計 10.39 81.9 1.49
借款 5.26 41.4 1.07
債券 2.38 18.7 2.35
其他負債 2.76 21.7
所有者權益合計 2.29 18.1
資本及準備金 2.12 16.7
未分配利潤 0.17 1.4
合計 12.69 100
綜合資金成本 0.93
貸款平均利率 1.51
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 1.92
資料來源:日本國際協力銀行2012年年報
通過表1可以看出,2011財年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貸款平均利率比債券籌資成本低0.84個百分點,利率形成倒掛,而綜合資金成本比貸款利率低0.58個百分點,還有一定的盈利空間。究其原因,是因為該行充足的資本和準備金及大量低成本的政府借款,在很大程度上分攤了發行債券的利息支出,使銀行的綜合資金成本比債券成本降低了1.42個百分點,確保了國際協力銀行的低成本運營,使其有能力以低利率的貸款條件向本國企業提供優惠信貸,而無需日本政府提供直接財政補貼。
四、啟示與建議
分析表明,日本國際協力銀行之所以能夠持續以優惠信貸條件支持本國商品出口和對外投資,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對該行提供了多方面的財政支持,主要措施有:1.政府采用多種方式增加國際協力銀行的資本金;2.政府向國際協力銀行提供了長期穩定的低成本借款,政府借款占其資金總額的41.4%;3.政府對國際協力銀行的債務提供最終擔保,使其享有級信用等級,從而能夠以比商業銀行更低的成本籌集資金;4.政府給予國際協力銀行免稅或稅收返還和提取較高比率的準備金等政策優惠,以增強其積累和抗風險能力。這些措施使國際協力銀行的綜合資金成本能夠長期保持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水平,這樣既保證了國際協力銀行以優惠的信貸條件支持出口和海外投資,又避免了政府對國際協力銀行的經常性預算補貼支出,規避世貿組織規則對出口信貸條件的約束,也為國際協力銀行按市場化運作方式進行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效率,實現保本微利創造了較為寬松的經營環境。
中國進出口銀行是我國最主要的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產物。中國進出口銀行成立十多年來,按照國家規定的經營范圍,為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和“走出去”戰略、保障國家能源和戰略資源安全,發揮了重要的政策導向作用,目前已發展為世界第一大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
但是與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相比,中國進出口銀行在資金來源結構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末中國進出口銀行資產總額1.56萬億元人民幣,而所有者權益僅為201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為1.29%。進出口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為發行金融債券,占資金總額的比例為73.78%。由于債券籌資成本高,所以銀行的綜合資金成本相對較高,2012年中國進出口銀行綜合資金成本為3.10%,貸款平均利率為4.19%,與OECD中主要發達國家的貸款利率水平相比高很多(見表2),不利于為我國企業、產品走出去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資金支持。而通過讓利于企業、降低貸款利率來幫助企業提高對外競爭力,又會使進出口銀行利息收益空間縮小,難以彌補各項經營管理費用,銀行將無法正常運營和自我發展。
表2 部分OECD國家2013年7月CIRR
期限 利率%
日元
5-8.5年 1.32
>8.5年 1.58
美元
5-8.5年 2.20
>8.5年 2.71
歐元
5-8.5年 1.95
>8.5年 2.42
資料來源:OECD官方網站
為了在遵守WTO有關規則的條件下繼續充分發揮中國進出口銀行的政策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大對出口商品和“走出去”戰略的支持力度,完善進出口銀行的經營機制,建議借鑒日本的一些有益做法,通過逐步加大資本金比例、提供低成本的融資便利、給予稅收優惠和建立準備金制度等措施,從根本上改善中國進出口銀行的經營條件,使其最終步入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補償風險損失的良性循環,實現國家財政支持的效益最大化。
注釋:
①采用2012年3月31日匯率計算(1美元=82.79日元),下同.
參考文獻:
[1]白欽先.各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體制比較[M].金融出版社,2003.
一、 引言
當前世界正快速地由制造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知識的儲備和應用是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的基礎。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在商業競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只有對智力資本進行有效的獲取和管理,才能從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智力資本已成為促進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業績和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僅僅意味著當前的業績提升,甚至還具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決定著公司的未來。
那些通過把知識轉化為價值來獲取利潤的企業被稱為知識型企業。如果從現實的角度去定義的話,那些利潤主要來源于對創新進行商業化的企業是最典型的知識密集型企業。金融、法律、會計、管理咨詢、醫療等專業公司和IT公司是知識或智力資本作為公司主要資產的范例。
二、 智力資本及其與績效關系的文獻回顧
不同學者和實踐者對智力資本有著不同的界定,但他們也有一定的共識:智力資本是能夠被企業用來提高生產效率的專門的和組織的信息。一般包括能夠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應用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系和專業技能。Edvinsson和Sullivan(1996)把智力資本定義為能夠轉變為價值的知識。Brooking(1996)把智力資本定義為在給定的市場上能夠讓共識運營的智力財富、以人為中心和無形資產設施。Stewart(1997)認為智力資源是能夠被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信息、智力資產和經驗。是一種集體的腦力和有用的知識集合。Roos(1997)把智力資本定義為企業擁有的無法完全在財務報表顯示的“隱性資產”,它包括組織成員的頭腦中的智慧和他們離開時留在公司的東西。Bontis(1998)認為智力資本是對作為成品的知識的有效使用的追求,而不是追求作為原始資料的信息。所有這些定義都認同知識在公司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智力資本包含了很多所有權不屬于公司的要素。對企業智力資本的界定主要是參考資源基礎觀理論,認為它是區分一個組織和另一個組織的資源,是公司用來增加市場利潤和競爭優勢的知識、信息、知識產權和經驗(Lu,Wang & Tung,2010)。為了研究目的我們把智力資本定義為由知識構成的,企業可以任意支配的,通過對對它們進行有效的管理可以為公司提供持續競爭力的無形資源。
Riahi Belkaoui(2003)對美國的跨國公司進行研究發現智力資本對公司以凈值增加為基礎整體的績效存在正向貢獻;Chen等(2005)通過對臺灣上市公司的研究,認為智力資本正向影響市場價值和財務績效;Zéghal和Maaloul (2010)對英國300家高技術、傳統和服務公司的研究報告聲稱智力資本對經濟和財務績效存在正向影響。Verhees和Meulenberg (2004)證明顧客市場智力成本正向影響績效。在Bontis (2000)的研究中發現智力資本次領域與績效之間的關系強度會因為行業的不同而發生變化。Wang和Chang (2005)表示智力資本維度直接影響績效。
三、 智力資本的構成維度和指標
智力資本構成要素有著明顯的差別,Tovstiga和Tulugurova (2009)認為智力資本大體上由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兩個要素構成。人力資本包括可以在當下或將來可以為企業價值創造而使用的雇員的能力、技能、知識和技術專長等。結構資本是能夠使智力資本商業化的公司行政機構(Edvinsson & Sullivan, 1996),它包括組織資本和關系資本,組織資本由推動企業績效的嵌入知識構成,關系資本包括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建立的所有關系。
人力資本的本質是組織成員全部的智力(Bontis, 1998)。Mayo (2001)認為人力資本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維度:能力和潛力、動機和承諾、創新和學習。能力和潛力包括教育水平、專業技能、經驗、態度、個人網絡、價值和雇員融入組織的能力。動機和承諾指員工的興趣和組織是否一致。創新和學習顯示出愿意以開放的心態看待變化的程度。
組織能力。人力資本如果獨立來看的話對組織的價值是比較小的,產生于大腦的人力資本有著波動的本質,公司為了維系其存在而開發的競爭力要超越特定的個體。這些競爭力由組織資本的概念構成,組織資本可以幫助雇員實現高水平智力績效并從而增強組織績效(Bontis, 1998)。組織資本包含數據庫、組織章程、戰略、手冊等等,它可以被描述為當組織人員晚上回家時留在組織的東西(Roos & Roos,1997)。人力資本轉化為組織資本必須是組織管理的主要目標,因為它可以維持企業長期的發展。
關系資本。關系資本代表了組織擁有的潛在外部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包括顧客、供應商、政府或相關行業協會擁有的知識。企業與顧客建立的關系是關系資本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被稱之為“顧客資本”,它包括顧客合同、關系、忠誠、滿意、市場份額、形象、聲譽、品牌、分銷網絡和渠道(Mayo,2001)。因為其外部性所以很難被開發和整理。Skandia公司 (1996)把顧客資本定義為顧客關系的現值。顧客資本通過與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的互動被提煉和轉變為財務價值。
本文的第一個目標是檢驗在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部門中智力資本的三個次領域之間(人力資本、組織資本和顧客資本)是否存在關系。我們用顧客資本來代替具有較廣內涵的關系資本,因為顧客資本是關系資本的主要構成要素。我們的第二個目的是檢驗智力資本對績效的影響,我們用公司稅后利潤和人均銷售額的數據代表績效。
為了檢驗智力資本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構成他們主要指標也需要被識別和測量。這些指標的累積是建立在Konrad Group(1988),Roos和Roos(1997),Bontis(1998), Mayo(2001)和Skandia(1998)的智力資本報告的研究基礎之上的,表1系統性地列出了構成每一個要素的指標來源。三個維度的測量指標見表1。
我們認為三個維度通過雙向的知識流相互聯系,其中一個維度的改變會對其他兩個產生影響,為了探討三個維度的關系提出以下三個研究假設:
假設1: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正相關;
假設2:人力資本和顧客資本正相關;
假設3:組織資本和顧客資本正相關。
四、 智力資本與績效之間的關系
為了評估智力資本對績效的影響我們重構了一個智力資本的3個維度及9個指標構成的新組合。結構的發展建立在我們三個維度的關系感知及其共同的特征基礎之上。我們認為構成每一個維度的指標存在一定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會對三個維度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表現產生影響。我們期望智力資本可以被分割成結構性的構成要素,盡管它們屬于不同維度,這樣劃分在它們之間會產生協同并且會對公司績效產生或多或少的直接影響。這三種構成要素我們可以將其命名為:“硬”智力資本、“軟”智力資本和“功能”智力資本。
我們所界定的“硬”智力資本包括能力和技術要素、知識管理、顧客合適性、顧客滿意度及市場導向,這些要素的價值能夠被適當的等價物來替換和估測,它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客觀地衡量因而能夠衍生出貨幣價值。因此,這些“硬”智力資產是公司日常運營所必須的,也是能夠被容易量化的,我們認為這種構成要素由于其本質特征會對績效產生之間的影響。
假設4:“硬”智力資本和公司績效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軟”智力資本指忠誠和承諾、雇員滿意度、雇員價值和文化以及公司的企業文化,這些指標共同點就是都有直覺的性質,不能以直接的方式被觀察或定義。也不可能用客觀標準來測量和評價這些資本。例如,不是所有的公司文化的要素能夠被直接觀察到,潛在的特征,價值觀和擔當僅僅能夠從其可視的層面被推斷。因為這些特征,這類資本被認為對績效擁有正向的但是較低分量的直接影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不是重要的智力資本,它們對企業的長遠生產具有極度重要的價值,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構成了企業當前地位和將來地位的紐帶。
假設5:軟智力資本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第三個構成要素是“功能性”智力資產,它只包含組織的過程效率要素,它由組織的監督效率和交易時間構成,能夠被公司交易時間和成本進一步改進來增強組織利潤的程度衡量,它可以通過提供員工完成任務的效率從而改進任務轉化為更高水平的績效。
假設6:功能性智力資產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五、 實證分析
1. 數據收集。用來檢驗本文假設的數據被限定于來源于知識密集型企業。更具體來講,我們獲取的數據主要來源于金融、法律、會計、管理咨詢、醫療、教育等專業企業。這些企業都可以被認定為知識密集型公司。為了實現本文的研究目的,我們開發了一個調查問卷來收集被訪者對于他們公司智力資本的感知,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這些感知來計算每家企業的智力資本檢驗假設中提出的關系。本問卷包含60個代表企業智力資本的問項,受訪者主要是該企業的高級管理者,對企業智力資本績效情況具有良好認知的掌握,共收回有效問卷197份。
2. 實證結果。
(1)智力資本三個維度之間的相關關系。為了決定三個智力資本維度之間的關系,我們做Person相關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和組織資本之間的線性相關是顯著的(0.837 6,p
人力資本和顧客資本之間也存在正向線性關系(0.715 9,p
顧客資本和組織資本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線性相關(0.618 72, p
(2)驗證性因子分析。我們使用Cronbach Alpha 檢驗來評估構成智力資本的9個指標是否可以構成智力資本的三個結構性組成要素。這些檢驗的結果顯示,所有的變量能夠有效測量,因為9個智力資本指標和三個智力資本構成要素的Cronbach ?琢值都高于0.6(Bagozzi,1994)。
(3)智力資本對績效的影響。我們把智力資本的9個要素歸為三個構成要素:“硬”智力資本、“軟”智力資本和“功能”智力資本,在我們的感知中認為它們會對績效產生影響。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結果可以顯示我們的假設是否能夠被證實。正如表3所示,我們的假設認為把9個要素劃分為3組構件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支持。得出的因子值被保存并在下面的回歸中作為變量使用。
六個單變量線性回歸模型被構建出來檢驗三個智力資本構成要素對績效的影響。我們構建的績效變量能夠代表客觀和可靠的市場結果和運營效率。凈資產收益率ROE被選擇作為第一個變量,從運營中產生利潤是公司的首要目標,這個變量能夠代表公司在給定的時間內實現目標的能力。另一個被選擇的績效變量是每一個全職員工的平均銷售額,這是相關領域通常使用的測量方式。兩種財務數據的波動較大,所以使用其對數,這種變形會讓我們獲得因變量分別達到正態和對稱的分布的滿意水平。但是作為結果,虧損的公司被排除在外。
LogPi=a1+b1Hardi+ei(1)
LogSi=a2+b2Hardi+ei(2)
LogPi=a3+b3Softi+ei(3)
LogSi=a4+b4Softi+ei(4)
LogPi=a5+b5Functionali+ei(5)
LogSi=a6+b6Functionali+ei(6)
LogPi表示公司i的凈資產收益率的對數;
LogSi表示公司i的人均銷售額的對數;
Hardi表示公司i的“硬”智力資產的因子值載荷;
Softi表示公司i的“軟”智力資產因子值載荷;
Functionali表示公司i的“功能”智力資產因子值載荷。
回歸模型的結果參加表4。
模型1揭示“硬”智力資產在0.01的顯著水平下正向影響樣本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0.346, p
六、 結論和管理建議
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使用自己的知識(智力資本),作為其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Sullivan,2006),智力資本也可以被簡單地認為是那些能夠轉化為利潤的知識。智力資本三個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改進對于公司無形資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者應該認識到智力資本的多面性和緊密相關性而不能獨立地去開發。提高它們其中之一可以對其他兩方面都造成影響,但是很難把它們對績效的貢獻有效地區分。回歸結果顯示“硬”智力資本對績效有較強的解釋力,而“功能”智力資本與人均銷售額相關,保護、培育和開發硬智力資產和功能性智力資產可以加強短期財務成果。雖然軟智力資產與績效的關系沒有被數據支持,但是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棄對它們的投資,這些資產可以從長期維持組織增長要求,因為構成它們的知識、專長和獨特性可確保它們發揮超越個體總和的作用,它們的對績效的影響是間接的。企業管理者都應該認清智力資本管理對企業績效發揮的作用力,智力資本能夠產生無窮的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幫助企業擺脫平庸走向卓越。
參考文獻:
1. 帕特里克?沙利文著,陳勁等譯.智力資本管理:企業價值萃取的核心能力,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2. Ahmed Riahi-Belkaoui,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 of US multi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stakeholder view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3, 4(2):215-226.
3. Bontis, 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xp- 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 measures and mod- els, Management Decision,1998,36(2):63-76.
4. Chen, M., Cheng, S.& Hwang, Y., An em- 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s' market valu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Intell- ectual Capital,2005,6(2):159-176.
5. Seetharaman, A., Bin Zaini Sooria, H.H.and Saravanan, A.S.,Intellectual capit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n the knowledge ec- onom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2,(2):128-148.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44-0059-02
人力資本按生產理論中要素的邊際收益屬性分為兩類,即同質型人力資本和異質型人力資本。在某個特定歷史階段中具有邊際報酬遞增生產力形態的人力資本是異質型人力資本(Idiosyncratic Human Capital);反之,具有邊際報酬遞減生產力形態的人力資本是同質型人力資本(Coessential Human Capital)。 異質型人力資本和同質型人力資本的區分并不是靜止不變的,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歷史所處階段均有不同。例如,在農業革命時期,異質型人力資本主要是經營資本(如勞動資本);在工業革命時期,異質型人力資本主要是技術資本。對于特定形式的人力資本而言,其邊際報酬遞增的生產力屬性并不是一個常數,而是一個變數。所以特定形式的人力資本在不同歷史時期可能是異質型人力資本,也可能是同質型人力資本。而根據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具體情況,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同質型人力資本主要是指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資本,異質型人力資本主要是指智力資本或創新的技術資本,而這大大的依賴教育,所以對教育領域的投資是異質型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式。本文基于古典經濟理論、凱恩斯理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相關模型,用修正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架構起異質型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的橋梁,并就山東省1989—2008年異質型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確定了山東省異質型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型的關系式。采用的數據是用歷年的教育事業費投入,因為這項數據在統計各年中均保持穩定口徑,且對于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的異質型人力資本投資有較強的說服力。由于待檢驗的序列都是時間序列,有必要對各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及基于VEC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在本文最后對結果進行了解讀和原因分析,對山東省異質型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的數據意義進行了最終總結。
1 模型的確定
修正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
4 結 論
從長期來看,物質資本投資和教育投資均是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式(6)顯示,教育投資的產出彈性系數高達0.404277,這意味著每增加一單位的教育投資,便會促進0.404277單位的總產出;而物質資本投資在經濟增長中對總產出的影響系數是0.486076,物質投資的影響目前仍然占主要地位,但在長期中的演變還有待后續研究。不過本文的研究充分表明,在近20年的經濟增長中,教育投資是促進山東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山東省未來的經濟增長模式很可能會從當前的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人力資本拉動特別是智力與技術創新資本的經濟增長模式。這從客觀實際上符合了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從長期來看,物質資本投資、人力資本存量都是經濟增長的促進因素。未來,物質資本投資在長期的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弱化,從而將不再居于主導地位。從結果顯示,異質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0.404277)相當顯著,已呈現出趕超物質資本投資的趨勢。
綜觀檢驗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山東省當前的經濟增長是由于固定資產投資而導致的,是典型的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
(2)目前的人力資本,對當前的短期經濟增長而言,其作用都不是特別明顯,雖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促進目前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長期因素;
(3)盡管短期內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但就長期而言,固定資產投資和人力資本都是經濟增長的促進因素;
(4)隨著經濟的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將越來越弱,而人力資本的作用將越來越強,尤其是這意味著山東未來的經濟增長模式將由投資驅動型轉向人力資本拉動型;
(5)我國目前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升級產業結構的政策,從促進教育投資是對未來經濟的強勁動力這方面來說客觀上是符合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的;
(6)我國第十二個五年計劃中把教育擺在了戰略地位,從本文來看,這個策略是非常實事求是,有發展意義和前景的。
參考文獻: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但是,至今我們很多同志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很不夠。一些干部和群眾使用土地只考慮當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一些單位在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時,多征少用,早征遲用或征而不用。農村一些地方亂占耕地成風,有的鄉鎮企業用地不搞規劃,不經審批,隨意占用;有的干部目無法紀,隨意批準用地,甚至自批自用;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買賣、租賃、擅自轉讓土地的現象。不少地方已經出現了占用土地失控的嚴重情況。省人民政府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務必充分認識珍惜保護耕地的重要意義,堅決按照本試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對征地、用地全面試行指標控制的管理辦法,要象做計劃生育工作一樣,依據國家關于土地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嚴格審批,在保證各項建設合理用地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節約用地,為子孫后代造福。
陜西省土地利用管理局關于國家、集體基本建設用地及家民宅基地用地實行指標控制的試行辦法
第一條 為了制止基本建設中無計劃的占有耕地的現象和農民建房中不經審批亂占濫用耕的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基本要求,省政府決定,全省從一九八七年起,對國家、集體基本建設用地及農民宅基地用地實行全面的指標管理辦法。
第二條 國家、集體基本建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用地每年的控制指標,由各級土地管理部門和計劃部門提出具體建設,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后,報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計劃部門確定,并列入全省國民經濟計劃,由計劃部門下達執行。
第三條 非農業用地的年度控制指標屬指令性指標,由省、地(市)、縣(市、區)、鄉(鎮)各級人民政府分級進行監督管理,嚴格按照下達的控制指標包干使用,不準超過。
第四條 實行按指標控制非農業用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級土地管理部門具體負責。
第五條 國家和集體基本建設用地及農民宅基地用地,分別下達控制指標,專項專用,不得互相調劑。
第六條 對非農業用地實行指標控制辦法后,所有用地單位和個人必須履行征地、用地申請和審批制度,未獲得用地指標的單位,一律不予審批,擅自占用者按非法搶占耕地處理。
第七條 國家和地方確定的重點建設項目用地指標,納入全省非農業用地總指標之內統一安排,隨國民經濟計劃一同下達。確有特殊情況需要超指標用的地,原則上在地(市)、縣(市、區)的總指標內調劑解決。
第八條 鄉鎮企業基建和村民個人建房用地,以鄉為單位,按上級下達的指標進行控制,一律納入年度控制指標之內。這類用地要充分利用非耕地、舊莊基地和質量差的耕地,必須占用現有好耕地時一定要從嚴掌握。
第九條 農村專業戶和個體工商戶以及經濟聯合體需要的生產場地,應當充分使用自己的院落場地解決。確需另劃場地的,必須本著節約用地的原則,按照統一規劃,列入鄉鎮企業用地指標辦理申報和審批手續。這些用地一律按臨時用地對待,使用時間和使用面積由縣級土地管理部門嚴格審查。經批準劃定的生產場地內,不許建永久性建筑物,不得隨意改變用途,不得私自轉讓。
第十條 對于主動使用非耕地、舊莊基地、質量差的耕地表現突出的,對于精打細算,節約用地指標成績顯著的,要給予必要的獎勵。對于不經批準,擅自占用土地和無故突破用地指標的,對于弄虛作假,欺騙管理部門,多批多占土地的,要追究主管領導者的責任,并給予經濟的、行政的處罰。
第十一條 鄉鎮政府要加強對土地的管理,堅決貫徹執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管好土地。要嚴格按照上級下達的指標控制非農業用地,不準突破。要設立專職或兼職的鄉鎮土管理員(在現有人員編制中調劑解決),專管此項工作。鄉鎮干部必須堅決按國家規定的征地,用地申請,審批制度辦事,不準越權批準用地,更不準自批自用。考核干部時,鄉鎮要把土地管理工作的好壞,作為重要的標準之一。
第十二條 各級計劃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非農業用地情況的檢查監督,每年檢查一至二次,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及時解決存在問題,防止造成用地失控。
安徽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實施細則(試行)
省財政廳、省勞動廳、中國人民銀行省分行、省地稅局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維護企業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的利益,保證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與完整,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財政部、勞動部等四部委印發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暫行規定》(財社字〔1998〕6號)和省政府印發的《安徽省統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方案(試行)》(皖政〔1997〕63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指按照國家規定,由企業和職工個人按繳費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為保障企業職工離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而籌集的專項基金。
第三條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應逐步納入社會保障預算管理。在國家社會保障預算制度建立以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納入單獨的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專項管理,專款專用,任何部門、單位或個人均不得擠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財政預算。
第四條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包括基金征集、存儲、支付、管理和監督等環節。
第二章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專用帳戶
第五條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應存入國有商業銀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財政部門經協商后,原則上在同一國有商業銀行開設以下三個專用帳戶:
(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戶”,該帳戶的主要用途是:
1、接受國庫劃入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2、暫存下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上解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或上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下撥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
3、暫存該帳戶及支出帳戶的利息收入;
4、暫存財政補貼收入;
5、暫存其它收入;
6、向“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全額劃撥該帳戶的所有資金。
(二)財政部門開設“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該帳戶的主要用途是:
1、接受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入戶劃入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2、接受國債到期本息及該帳戶資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3、劃撥購買國家債券資金;
4、根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用款計劃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出帳戶撥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三)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帳戶”,該帳戶的主要用途是:
1、接受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撥入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2、暫存1至2個月的基本養老保險支付費用;
3、暫存銀行支付該帳戶資金的利息收入并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戶劃轉該帳戶的利息收入;
4、支付離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金;
5、支付銀行手續費等與基本養老保險有關的其它必要支出;
6、上解上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或下撥下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第三章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集
第六條 我省境內的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及其職工,外商投資企業及其中方職工,城鎮個體勞動者本人及其雇工、私營企業主、自由職業者,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均屬于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集對象,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均由地稅部門全額征收。
第七條 地稅部門征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具體程序是:
(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按照省人民政府批準的各地(市)統一費率,向地稅部門提供征集對象繳費的基本數據并報財政部門。
(二)地稅部門根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的數據(個人部分由企業代繳),向征集對象征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三)征集對象應于每月10日前到主管地稅機關申報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銀行根據稅務部門開具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繳款專用票據從企業銀行帳戶中劃繳國庫;逾期未繳的,由主管地稅機關向企業開戶銀行開具扣款通知書,銀行根據稅務部門的扣款通知書和繳款書從企業銀行帳戶中強行直接劃轉。對個體勞動者等征集對象用現金繳納的養老保險費,主管地稅機關應及時、足額繳入國庫。
(四)銀行根據地稅部門開出的繳款書將征集對象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劃入國庫;國庫收到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繳款書,應及時入庫,并于當日將養老保險基金繳款書有關聯次分別反饋給地稅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各一聯。
(五)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收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務征收管理法》執行。具體征收辦法由省地稅局另行制定。
第八條 國庫要按月與地稅部門、財政部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帳,確保養老保險基金入庫數字準確一致。地稅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按季與財政部門對帳。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國庫提供的養老保險基金繳款書回執聯,按國家有關政策登記職工個人帳戶。
第九條 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主管地稅機關要定期檢查、審核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繳納情況,企業及其他征集對象不得拒絕。
第十條 各類征集對象不得拒繳、少繳或拖欠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對確有困難的企業,經地稅部門核批后,可以緩繳(但最長不能超過6個月,個人繳費一律不準緩繳)。緩繳期滿后,企業應如數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及利息。對于未經批準逾期不繳或故意少繳、漏繳的,按日加收2‰滯納金,滯納金并入養老保險基金。對拒不繳納的,地稅機關有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務征收管理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十一條 繳入國庫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財政部門定期于每周二、周五開具財政專用撥款書,國庫據此及時劃轉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設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戶。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于10日內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戶上的資金全額劃轉到財政專戶。
第十二條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收中使用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繳款專用票據,由省財政廳會同省地稅局、省勞動廳、中國人民銀行省分行制定。具體管理辦法由省地稅局另行下發。
第四章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存儲
第十三條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除預留相當于2個月的支付費用外,應全部購買國家債券和存入專戶。任何部門、單位或個人不得利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在境內外進行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間接投資。
第十四條 存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入戶、支出帳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優惠利率計息。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的資金,按照同期居民銀行存款利率計息。
第五章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
第十五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月向同級財政部門提出用款計劃,經財政部門審核后,及時將基金從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撥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支出帳戶。
第十六條 財政部門除根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用款計劃核撥資金外,不得自行安排和使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第十七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財政部門撥款后應按照規定用途使用。條件具備的地區,可以實行社會化發放養老金的辦法。
第十八條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按照國家規定應全部用于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展業務工作所需要的經費,由財政部門在預算中安排,其中人員工資按人事部門核定的原工資標準執行(具體辦法由財政部門商勞動部門另行制定)。
稅務部門的征收費用,由省財政廳商省地稅局另行發文。
第六章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監督
第十九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于每一預算年度終了時,按照財政部門規定編制下年度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計劃,經社會保險主管部門審核、財政部門復核,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計劃按規定程序報經批準后,由財政部門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批復,并抄送地稅部門。
各級財政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將批準后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計劃,逐級報送上級主管部門。
第二十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于每一預算年度終了時,按照財政部門規定及時編報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決算草案。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決算草案應在對全年收入和支出進行清理核對的基礎上進行,各項數字必須以經過核實的基層單位會計數字為準,不得估列代編,更不得隨意調整收支數字,轉移資金。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編報的決算草案,應在規定期限內經社會保險主管部門審核后報財政部門。財政部門復核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及時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批復。各級財政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將批準后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決算逐級報送上級主管部門。
第二十一條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后,社會保險主管部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地稅、銀行、財政、審計等有關部門應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加強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監督。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編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計劃和決算;負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籌集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發放工作;負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會計核算工作;負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額存期和購買國債的安排;負責個人帳戶記錄、管理;負責向地稅部門提供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收的基本數據等。
社會保險主管部門負責審核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編報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計劃和決算草案,加強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
財政部門負責有關財務會計制度的制定、貫徹落實及監督檢查;負責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核算工作;負責審核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出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用款計劃和結余額的安排等;負責審核、匯總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編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計劃和決算;負責撥付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經費和地稅部門代征的相關費用。
地稅部門參與養老保險基金收入計劃的編審;負責征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負責向社會保險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提供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征繳情況;負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催繳工作;負責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企業和職工個人繳費明細情況。
國庫負責收納地稅部門征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負責將繳入國庫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劃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戶;負責與財政和地稅部門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對帳工作。
銀行負責根據稅務部門開出的繳款書和扣款通知書劃繳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負責根據財政部門審核同意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用款計劃及時劃款,并加強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的監督。
審計部門依法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帳戶和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收支結余等情況進行審計,行使審計監督的職責。
第二十二條 上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加強對下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基金管理情況(包括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的審計和監督。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定期不定期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支出等進行檢查,自覺接受審計、財政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三條 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與財政部門要定期核對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內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及結余情況。
第七章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及管理費歷年收支、結余的清理、審計和交接
第二十四條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之前,各級政府要組織審計或委托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對養老保險基金歷年的收入、支出和結余情況,及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管理費歷年提取、使用和結余情況進行一次認真清理,做到帳帳、帳實相符;對基金管理和資產情況進行認真審計和評估:
(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銀行開設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帳戶中的銀行存款余額于1998年7月31日前全部劃入財政專戶。原基金收支帳戶全部撤銷。
(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歷年用結余基金購買的債券和定期存款,仍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保管,到期后及時將本息繳入財政專戶。同時,財政部門要建立債券和定期存款臺帳,加強管理。
(三)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管理費結余于1998年7月31日全部凍結,8月20日前劃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從8月1日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經費改由財政供給。
(四)各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歷年收支管理情況以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管理費的自查清理工作應于1998年8月20日前全部完成,8月20日以后全面進行審計。對動用養老保險基金形成的固定資產,要進行評估,并逐項登記,限期進行拍賣變現,恢復養老保險基金;對挪用養老保險基金進行的各種投資進行清理,逐項登記,限期收回,對造成損失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年底前完成歷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及管理費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向財政部門的交接工作。
第八章 附 則
一、自1998年起,原則上不再增加成本列支工資總額包干辦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資核定辦法的企業。凡新建企業具備條件的可實行工資總額同效益掛鉤辦法,暫不具備掛鉤條件的企業,應按市財政局、稅務局的有關規定,實行計稅工資辦法。
二、1997年前已實行上述辦法的企業,自1998年起,除復轉軍人和經市政府批準占地農轉工按規定核增包干工資外,原則上不再核增其它項目的包干工資總額基數。
三、凡1997年實發人均工資在7920元以下(不含動用工資結余)的工資總額包干和平均工資核定辦法的企業,從1998年開始原則上不再實行上述辦法。應按市財政局、稅務局的有關規定,實行計稅工資辦法。
四、根據京勞資發〔1997〕58號文件精神,1997年經市勞動局、市財政局批準在包干工資總額外據實列支的工資在1998年核定時,可核入包干工資總額基數。
對成建制劃出(含新辦企業劃出、托管試點企業托管人員)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或發展多種經營安置富余人員而減少職工的企業,要主動提出申請,由主管部門認真審核,報經市勞動局、市財政局后按減少的人數乘以上年人均包干基數分別核減100%和50%的包干工資總額基數。
五、實行工資總額包干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資核定辦法的企業,要嚴格按職工所在崗位正確進行工資核算,提取、列支工資費用。市勞動局、財政局將對企業工資核算進行抽查,凡不屬于本企業成本費用中應負擔的職工工資費用,以及對違反本通知有關規定超提、超發工資的企業,按市勞動局、市財政局、市審計局有關文件規定嚴肅處理。
六、工作程序和時間安排
“行政案例分析”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高度結合的實踐性課程,是聯系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理論與行政管理實踐的重要紐帶和橋梁,該課程教學在行政管理專業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行政案例分析”課程主要針對行政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發展的總體態勢,通過對實踐中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實例分析,求證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一方面深化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另一方面增強其對國內外行政管理實踐前沿情況的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對行政管理實踐有相對真實的體悟,幫助其理解行政機關是怎樣對行政事務進行管理的,培養其在具體的實踐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行政案例分析”課程在提升專業教學質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該課程教學內容基本沿用普通高校對應課程的內容,因為行政管理專業基本都是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層次中開設,中職、高職教育目前為止未見有開設。而電大遠程開放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學生來源、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方式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專業課程教學簡單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內容顯然極不符合遠程教育教學特點和學生學習需求,需要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和開發。
2.課程學習者特征和需求分析
筆者對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已學習一年的216名學生進行“開放教育印刷教材現狀及評價”問卷調查中,54.8%的學生希望自己使用的教材能夠體現遠程學習的特點,能夠形象地表現學習內容,易于使用;75.2%的學生認為遠程教育文字教材不應強化理論而應以應用性學習內容為主,其難度應比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學生使用的教材難度小。行政管理專業專科學生理論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由于平時用于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對行政管理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呈現出“碎片化”特征,因此,在“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教材中需要給予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輔助,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有力支撐。
3.解決課程教材適應性問題的需要
目前適合遠程開放教育“行政案例分析”課程使用的教材資源極度匱乏。普通高等教育“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是近十多年才開設的,而該課程在電大遠程開放教育中開設則更晚(2011年開始開設),課程相對還比較新,教材建設還很不成熟,遠程開放教育教材建設基本空白。目前國內公開出版的少有的幾本“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教材基本都是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使用,不適合成人在職教育尤其是成人在職專科教育課程使用:有的教材通篇是案例匯集,沒有相關知識的輔助也沒有案例分析提示,對于自主學習的成人專科學生來說難度過大,案例分析無法入手;有的教材是著作者多項課題研究成果匯編而成,教材內容針對個別城市或省份某個方面情況的研究,對學習者來說沒有共性,學習意義不大等等。這些教材不符合遠程開放教育“成人在職”“自學為主”、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等方面的特點,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降低了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在找不到合適資源的情況下,為了盡快給學生學習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電大只能選取普通高校教學使用的教材,但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有學生和教學點反映教材難度過大而無法理解、教材對案例分析的觀點和總結與現實情況存在偏差、教材內容學習意義不大等情況。
二、“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教材開發方案
1.教材設計理念
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即結合學生特點及其學習需求從專業課程設置、教學資源建設、學習活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為遠程學生的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高效率的個別化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教材設計緊扣“專科層次、成人、業余、自主學習為主”的特點,教材和網絡教學資源內容按照“夠用、有用、實用”原則進行建設。在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上,以應用性為主,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尤其是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促進電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2.教材開發團隊組建
課程教材開發團隊的建設與運行是開放大學基本建設尤其是教師隊伍建設和專業發展的重點,是開放大學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教材開發團隊圍繞該課程的教學及科研,充分考慮了行政管理專業的理論研究和遠程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經驗兩大因素,同時考慮職稱、學歷、專業背景等方面的合理搭配,聘請普通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理論基礎扎實深厚并長期從事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以及來自電大系統的長期從事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具有豐富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組成教材主創團隊:2名高校行政管理專業教師均為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學歷,其中1人為教授、博士,1人為講師、教學能手;5名從事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一線教師,均為碩士研究生畢業,其中副教授2人、講師3人。結構合理的教材開發團隊為編寫符合成人特點、適合行政管理專業專科層次學生自主學習的教材提供堅實保障。
3.教材開發的原則
“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教材開發的目標是探索建設結構、內容及形式都適應成人學習者特點的遠程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科專業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材。在教材開發中遵循以下原則。(1)教材內容結構設計突破現有同類教材中缺乏對相關知識介紹的情況,教材根據行政學一般理論框架以專題形式予以展開,較好地體現公共行政學各種基本主題及其相關理論要點。教材各章都采用“基本知識原理+主題案例”的模式來構建,不僅方便專科學生的學習,也使學生在學習中鞏固知識理論,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能力。(2)適應成人專科學生的學習需求。專科層次的成人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薄弱,本教材在介紹相關知識原理時,不苛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以要點形式歸納展現,避免繁雜、晦澀深奧的理論表述。(3)突出教材的導學和支持服務功能。教材每章都給出學習目的和要求,便于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在案例分析之前提供與案例相關的知識原理,案例材料后面附有思考題,為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分析時提供方向指引。(4)教材案例體現時代性。教材所選用的案例基本上都是近幾年我國行政管理實踐中的典型案例,較好地反映了相關主題領域我國公共行政實踐中的前沿與熱點問題。通過具有時代特征、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加強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實際運用的目的。
4.課程教材的內容設計
(1)課程教材的整體構架“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教材整體構架是“導論+10章”。導論部分主要介紹行政案例基礎知識,如行政案例概念、特征、類型,行政案例學習的意義,行政案例分析基本方法等,使學習者掌握有關行政案例的基本知識和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教材共分為10章,每一章的構架為“學習目的和要求+基本知識原理+主題案例”,在介紹主要行政管理知識原理的基礎上選取和開發與該知識主題相關的典型案例,使學生通過核心知識的學習和對相關案例的分析討論,更好地領悟行政管理理論和行政實踐,進而提高理論聯系實踐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2)各章內容構成及相關要求教材內容章節安排按照“行政職能、行政組織、行政領導、人事行政、機關行政、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監督、行政法制、行政改革”的順序展開。教材各章的內容構成是“學習目的和要求+基本知識原理介紹+9個主題案例”。其中,基本知識原理介紹以要點展開,避免繁雜敘述,控制在3000—5000字;主題案例盡量選取近幾年發生的能夠反映該章核心知識內容的行政事件和案例,每個案例后面提供2—3個案例分析思考題;在案例的邏輯關聯性方面,要求案例中反映的問題要與所介紹的基本知識內容相關聯,避免在基本知識介紹中沒有提及但卻在案例中要求運用該知識來進行分析的情況出現。教材每章的篇幅字數控制在3萬字左右,教材總篇幅不超過30萬字,避免教材內容過于厚重給學生帶來的心理負擔和學習壓力。
三、課程印刷教材與其他教學資源的組合
印刷教材中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學習內容,因此與其他媒體的配套組合是現代遠程教育中印刷教材設計時必須考慮的重要部分。印刷教材在遠程教育中占有主導地位,但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關鍵還在于各種資源媒體的相互支撐、相互輔助,這樣才能使不同的資源媒體組合為遠程學習者提供一定程度的互動,同時又能讓學習者享有靈活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的效果。文字印刷教材是“行政案例分析”課程的主教材,在課程教材開發中注重把印刷教材編寫與網絡資源開發結合起來,根據各資源媒體特性的不同進行學習內容的設計,以發揮網絡媒體資源豐富、表現力和交互性強的優勢,彌補印刷教材在這方面的不足。
1.網上教學文本資源建設
配合新建的文字印刷教材,重新構建網上教學資源建設。一是提供完整的課程教學文件,包括課程說明、教學大綱、教學實施方案、考核說明等,讓學生明白課程的性質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二是在網絡文本輔導資源上,突破以往“教學輔導文本資源是文字教材內容簡單搬家”的建設模式,使課程教學資源與文字教材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學習輔助功能;三是在網上資源建設過程中,努力減少垃圾資源,嚴格按照本課程教學大綱和考核大綱要求,構建學習模塊和知識點,尤其是“課程學習”欄目,其內容設計要做到通俗易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最后,在可能的情況下,進一步開發設計能為學生提供便捷、周到的學習支持服務的網絡課程,增強互動環節、開發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資源建設的模塊。
2.教學視頻以“微課”形式錄制,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視頻打破以“一節課50分鐘”錄制教學視頻的方式,實施小模塊化教學視頻(即時下流行的術語“微課”)錄制。遠程學習者由于工學矛盾突出,很少能安排長時間集中進行學習,而且長時間的教學視頻不僅不利于學習者接收信息,也容易產生疲倦和壓力。以“微課”方式錄制教學視頻,每節視頻圍繞一個知識點或一個主題進行講授,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主要提供課程知識的理論講解和與該理論相關的經典主題案例分析。教學視頻根據專題特點聘請該專題領域的專家或普通高校名師及優秀的教學技術人員參與設計、制作,打造高質量的教學視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點擊率,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
3.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
行政案例分析課程的實踐性極強,單純由學生以自學教材為主的學習效果不大,需要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配合教材學習內容,本課程教學活動主要通過學生參與網上教學活動、小組學習討論、完成平時作業等方式開展。(1)利用網絡溝通便利的優勢,在課程BBS中開展非實時主題學習討論。任課教師選取印刷教材中列出學習活動的要求,把任務發給每個學員,并給予一定時間由學員認真閱讀案例,獨立進行思考,準備好自己討論的分析意見或結論,在主題討論中進行發言。(2)通過網絡實現協作學習。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師提供的案例或作業進行分析、討論,完成小組分析報告,并在BBS課堂上進行演示。(3)教師在網上將印刷教材中的作業進行批改和講解,做到及時的教學評價與反饋,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兩者各有千秋。
行政管理專業主要學習行政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行政學理論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會調查與統計、外語、公文寫作和辦公自動化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圍繞教學目的來選取教學方法
近年來,案例教學法(Case-teaching)、拋錨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實地觀察法等新的教學方法不斷進入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實踐之中,成為學生學習掌握行政管理學基本原理和基本內容的有效工具和有效手段。這些方法的大力推廣和使用也成為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向創新型教學方式轉變的重要標志,成為發揮學生主體性、主動性的有效途徑。但是正如任何變革都會存在風險和挑戰一樣,行政管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出現了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即過于注重教學方法本身的大力推廣和使用,而忽視了教學方法僅僅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這一基本屬性,忽視教學方法實效性的研究,將手段目的化、工具目的化。這一傾向往往脫離教學內容的基本需要,脫離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效適用環境,將引入某一創新方法當作“時尚”,為了創新而創新,最后導致在
“摸石頭”(教學方法的探索)中樂不思蜀,而忘記了“過河”(教學內容的傳授)這一根本目的,結果只能是使學生感到課程學習的趣味性遠遠大于知識性,對多種方法的適用組合“目不暇接”,卻沒有系統地、牢固地掌握行政管理學基本原理和基本內容,與行政管理學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大相徑庭。
作為公共管理學科和行政管理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行政管理學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行政管理主客體組成、行政管理環節、程序、方法等各要素的講授,—方面使學生們牢固掌握行政管理學基本原理,熟悉行政管理過程,掌握行政管理方法,提高學生運用行政管理基本理論思考、分析、解決行政實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夯實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基本理論功底,為更有效地學習、領會其它專業課程奠定基礎,為培養實踐性、復合型專業人才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始終圍繞這一目標,正確處理好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以行政管理學教學價值目標為指導、為核心、為判定標準,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適用性探索,為培養出一大批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的、能適應行政管理實踐需要的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二、根據教學內容不同特性來選取教學方法
毋庸置疑,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之間是典型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圍繞內容,為內容服務。因此,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內容體系和重點、難點、社會焦點問題等不同性質的內容來選取適用的教學方法。例如行政管理學發展史及每一個階段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想等需要學生牢固掌握的基本理論、體系框架可以采用生動細膩的講授法,使學生對行政管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系了了然于胸。而在講授行政領導藝術和方法這類理解難度小、實踐操作性質強的知識點時則可以采取角色模擬教學法,即由學生扮演行政領導者,模擬現實生活中的行政領導情境,例如模擬布置工作、主持會議、公開演講、同下屬談話、監督協調等工作流程,使學生在角色的模擬和扮演過程中掌握領導藝術和方法。
三、基于學生具體情況、學習背景來選取教學方法
現代教學活動中一個主要的變化就是學生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大。這種轉變是時展的必然結果。世界進入信息時代以來,各種信息媒介成為學生獲取新知識和自主學習的有效渠道,有時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新鮮程度甚至超過了教科書和教師的知識體系。在這種情境下,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熟悉信息獲取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背景選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早在20年前,我國教育界諸多學者就針對傳統教育中學生盲目、絕對的被動身份提出質疑,倡導教師的角色和理念進行轉變,要由原來的“點菜者”(學生無自主選擇權)轉變為“菜單的提供者”(提高學生在教學關系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關系中的主體性也成為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內容。
在倡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理論體系中,建構主義是一種主流代表思想。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結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重視學生的主動建構型和社會互動性。1對我們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學習背景來選取有效地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學生觀上,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意義的建構者,他們不是一張白紙,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通過選取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知識結構中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或對原有知識結構進行改造和重組。00例如,針對行政管理體制中“集權”與“分權”的關系問題,學生在政治學、管理學等前期所開課程中都已學習過,但這一問題又是重點問題,必須再次強調。基于學生的學習經驗和所講內容的特點,可以采取兩種教學方法。一是自主學習法。教師提出問題,并布置“集權”與“分權”問題的相關閱讀書目,由學生自己根據學習背景進行有重點、有選擇的閱讀,然后提交讀書報告。二是由教師提出一個“集權”與“分權”關系的衍生問題,例如我國建國以來集權與分權的發展歷程考察等,按時間階段分成幾個小題目,由學生組織成對應的備課和講課小組,通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充分討論、具體講授以及教師點評來整合學生已有知識,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此問題的認識。
四、根據各種方法的特性來選取教學方法
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和渠道,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適用環境、特點、優勢與劣勢等。因此,教師在選取教學方法時,要考慮到每一種教學方法的特性,根據其適用環境和特點來進行選擇,同時還要從系統整體觀念出發,注意發揮不同教學方法之間優勢互補的功能,使各種教學方法都能有效地為教學內容服務,為教學目標服務。
在行政管理學教學方法體系中,講授式教學方法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它的優勢是知識傳授的直接性、明確性和易掌控性。行政管理學內容體系等基本知識點應該采用講授式教學方法。例如行政管理學的內容體系包括五大部分,即主體論、客體論、過程論、保障論、目的論。每一部分又派生出基本章節,即主體論包括行政組織、人事行政和行政領導;客體論包括行政職能、行政環境;過程論包括行政決策、行政實施等;保障論包括行政倫理、依法行政、行政方法、公共財政、機關后勤管理等;目的論包括行政績效、行政改革等。這是行政管理學的基本邏輯框架,也是學生宏觀把握行政管理學的入門鑰匙。尤其是針對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后期所開設的專業課從某種程度上是行政管理學課程某一章節內容的細化(例如國家公務員制度是人事行政章節的細化;行政領導學是行政領導章節的細化等)。掌握好行政管理學的邏輯框架,有助于學生把握行政管理學課程的內容體系,更有助于學生把握行政管理專業各門課程間的有機聯系,為學好行政管理專業乃至公共管理學科奠定基礎。因此,類似于這種性質的行政管理學基本原理應該采取講授法,使學生直接、明確掌握基本知識點,夯實行政管理學基本功。目前講授法的運用過程中,出現了照本宣科、“填鴨式’、“滿堂灌”等異化的表現形式,這并不是講授式教學方法本身的問題,關鍵是運用方法的主體是否認真地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充分地發揮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因此,在行政管理學的講授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講授法的基本原則和規范,不斷完善講授法。一是講正確,內容不能出現謬誤。二是要講清楚,內容不能模棱兩可。講清楚的前提是想清楚、思路清晰。教師對講授內容不熟悉、自己沒有完全理解內化,也就不可能給學生傳達出清晰的思想。三是講生動,內容形象自然。語言是教師履行職責和使命的主要媒介,語言能夠讓思想插上飛翔的翅膀,掌握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講授的生動性和感染力是需要每一個教師長期錘煉的基本功。
專題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拋錨式教學法等在使用時也都有應注意的問題。專題教學法靈活性強,主題明確,理論聯系實際效果突出。例如在行政組織改革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以2008年大部制改革為專題,2梳理建國以來歷次政府機構改革的歷程,使學生在對改革實踐的歸納思考中總結出行政組織改革的基本原則。但專題教學法并非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尤其不適合內部邏輯結構縝密、需要嚴格邏輯推理過程的教學內容。另外,專題教學法對受眾體也有嚴格要求,對具備一定相關基礎理論、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學生較為適合。案例分析法、拋錨式教學法形象生動,學生感興趣、主動性強,內容也有針對性。但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實施有效的掌控、監督和評價,則這兩種方法的有效性都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