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8 17:12: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家庭教育課程體系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二、生命教育特色課程開發

課程是貫徹落實教育理念的核心載體。在大教育觀的辦園理念的指導下,紫薇從辦園之初,便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0~6歲嬰幼兒綜合性教育機構的設想。構建了0~3歲啟始生命教育課程和3~6歲多彩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從家園合作的生命教育到園、家、社三位一體生命教育,從生命教育課程理念、生命教育課程目標、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探索等多個層面,逐漸樹立起生命教育特色課程品牌。

(一)生命教育課程理念與目標

“生命教育”意指有關生命的教育,也指回歸生命的教育。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其核心是“全人教育”,幫助幼兒從“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4個維度出發,從“生命的養成”、“生命的自主”、“生命的構建”教育價值出發。紫薇的生命教育課程目標有四大方面,分別是:認識生命:幫助嬰幼兒喚醒生命意識,了解生命體的存在和生命體基本需要。保護生命:幫助嬰幼兒學習初步的生命生存和生長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熱愛生命:幫助嬰幼兒感受生命的多元、快樂和精彩,學習關愛、學習感恩,激感。尊重生命:幫助幼兒發現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的各種形態。紫薇的生命教育涵蓋了0歲~6歲生命起步全階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全方位教育,幼兒、家長、教師、全面成長的園本課程體系。讓紫薇的生命教育成為社會關注早期教育的源點,成為孩子人生起步的搖籃,成為年輕父母完成人生蛻變的起點以及教師成長發展的舞臺。

(二)0~3歲啟始生命課程體系

腦科學研究,嬰兒出生后2年內,神經細胞迅速發育并相互聯結。而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嬰幼兒生活的經歷決定的。這說明0~3歲是早期教育的黃金期、關鍵期。這個時期內適宜的經驗和刺激是運動、感覺、語言及其它高級功能正常發育的重要前提。但是,相對于3~6歲幼兒教育而言,0~3歲教育無論是理論研究、政策規劃還是實踐素材都少之又少,社會機構開展的早期教育指導總的來講存在碎片化、淺表化、機動化和多變化的問題,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課程支持,不利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養觀。自1997年開始,紫薇幼兒園關于0~3歲嬰幼兒教養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探索歷經十多年,經歷了4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都形成了突破性的成果,分別是發展水平提要研制、養育課程開發、起始課程開發以及發展課程開發,前兩類課程為父母與嬰兒共同參與的課程,最后一類課程則是幼兒獨立在園課程。伴隨三類課程的開發,分別形成了父母育兒學校、送教上門、在園教養等實施模式本班制創建。

1.開發0~3歲嬰幼兒發展水平提要。

紫薇自1997年開始進行0-3歲嬰幼兒發展水平提要的制定,依據嬰幼兒的發展規律與特點,閱讀梳理大量國內外相關資料,聆聽專家的意見,結合本園大量0~3歲嬰幼兒教養的實踐經驗和觀察記錄匯編了《0~3歲嬰幼兒發展水平提要》。

2.養育課程開發與父母育兒學校的開辦。

1997年針對0~3歲幼兒教養我們開發了養育課程,分營養與保健、大動作等六個模塊。課程實施要求親子共同參加,我們開設0~3歲父母育兒學校,圍繞育兒指導做了大量探索。1998年,為了能使父母育兒學校與幼兒園之間進行有效的過渡與銜接,紫薇實驗幼兒園首創了小小班(2~3歲),為托幼一體化的實施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實施。在父母育兒學校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了幼兒園小小班課程體系。

3.0~3個月乳嬰兒起始課程開發與實施。

2000年紫薇實驗幼兒園在0~3歲嬰幼兒家庭教育指導的研究基礎上,拓展性地將家庭教育指導的對象拓展至社區散居0~3個月的嬰兒父母,形成了0~3個月家庭教育講師團隊;開辟0~3個月嬰兒教養電話熱線,輻射了300多個康健社區0~3個月的嬰兒家庭?!?~3個月嬰兒家庭教養模式的研究》被列入了2005年徐匯區重點課題;建立了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新型模式填補了0~3歲嬰兒早期家庭教養指導的空白月齡段。

4.嬰兒獨立在園集體教養的發展課程研發。

自2007年開始,幼兒園開始探索發展課程的開發與班制創建。2007年開辦了19~23個月機構內全日制寶寶班,首次進行2歲前嬰幼兒機構內集體教養活動的實驗和研究。期間積累了近千份觀察記錄;形成2歲前機構內教養學制的研究;積累了2歲前嬰幼兒機構內教養活動方案。2009年首創16~18個月機構內半日制囡囡班。2009年,在《2歲前嬰幼兒入園適應性調查報告》的基礎上,開創了16~18個月半日制囡囡班,形成了適應該年齡階段的作息制度;形成了大量的集體教養活動方案;創新形成了家長志愿者配班制,讓家長參與小年齡幼兒的幼兒園教養中,以幫助嬰幼兒能順利過渡分離焦慮,效果非常明顯。

(三)3~6歲多彩生命課程體系

以“生命教育”理念為核心的多彩生命教育,是對3~6歲幼兒共同性課程的有效整合。尊重幼兒的個性化發展,著眼于幼兒經驗的擴展、提升,滿足幼兒的興趣和特殊需要。通過十個單元的構建與設計,家園合作、多方位、多途徑地實施課程,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認識生命,進而學會保護、珍惜生命,激發幼兒對生命的熱愛,最終落實到幼兒對所有生命形態及生存形式的尊重。在課程設置上,按照小中大三個年齡、融合國家課程四大板塊、突顯學校生命教育特色,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并采取不同的組織實施方法。CLC課程,從自然生命教育、社會生命教育和藝術教育等三方面來設計與實施;通過多途徑、多方式的綜合、互動和學習,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生命、認識生命,進而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

(四)實踐“大教育觀”的課程實施的創新模式

1.聯動社區共建共享課程資源

紫薇實驗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中始終關注對社區資源的有效開發和運用。讓社區資源充分為孩子成長服務、為豐富課程服務、為提升家長服務、為教師培養服務。同時,作為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實驗基地,服務社區,共享建設成果,也是學校的重要任務。與社區“共建、共享、共贏”從而踐行社區、學校、家庭的大教育觀。

2.家園合作豐富課程內涵

紫薇的生命教育課程中充分關注課程中全人發展的精神,讓家長充分參與到課程中,成為課程的研究者、設計者、實施者、獲益者,最終提升整個幼兒園家庭教育的水平,促進家長的成熟和孩子的終生發展。如:在保護生命教育過程中,由家長牽頭,家庭參與,形成了指向家庭安全教育的“親子安全七互動”系列活動。如:形成每月一報、每月一講座、每月一論壇、每月一次家長進課堂活動、每月一推親子游戲等家園合作的生命教育系列特色活動。如:組建了由校級家委會家長組成的課程研究部、家長參與課程保障部、形成家長安全護校隊、家長課程志愿者隊伍、家長講師團系列、還建立了家長監督委員會。隨著課程實施中家長的多緯度參與,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也不斷發展創新,形成家園合作十種新模式:親子游戲法,電話訪談法,專家咨詢法,網絡媒體溝通法,資源共享法,辨析反思法,管理監督法,成長記錄法,展示分享法,社會實踐法。紫薇生命教育課程,還形成了面對0~6歲嬰幼兒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系列,并將家庭教育的指導內容納入課程體系從而進一步規范課程中家長的參與和合作,形成工作日?;芾砘?、細致化。

3.專設特色活動夯實個性化發展基礎

圍繞孩子的個性化發展,紫微探索了多種特色的課程活動,如多彩星期五社團活動:紫薇“多彩的星期五”作為紫薇實驗幼兒園園本化生命教育課程的一部分,通過混齡戶外區域性體育運動、世界風情自助餐、紫薇星期音樂會和社團活動等從各個方向出發圍繞著紫薇生命教育“感受生命、認識生命、愛護生命”的理念,關注每一個幼兒的需求,使每一個孩子根據自身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為其生命今后多方面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再比如強調體驗的社會實踐活動,紫薇實驗幼兒園圍繞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為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創設每月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訪問,現場操作,真實場景的體驗學習。

篇(2)

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之上,如何進一步塑造學校品牌,深拓學校內涵發展,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成為亟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學校品牌建設是指在先進的辦學核心理念引領下,采用品牌創意理論與技術,對學校進行建構或改造,形成先進的學校教育文化與教育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角度獨到的、師生和社會贊許的品牌學校。尋找學校發展之路有很多途徑,但是學校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而師生的發展基石是課堂,抓住課堂,以課程推動課堂的深化和升華,是對教育本質的尊重。

一張學生課表,可以窺探出學校的獨特氣質。從學校的角度看,系統的課程設計,是學校的育人理念、教育資源、師資隊伍、教學能力、硬件水平等的綜合展現。

星港學校在十年辦學特色追求、打磨、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星萃”課程體系。萃,薈萃,萃取之意。星港每一個校本課程都如星星般是獨特的,是博采眾長而成的。我們初步設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基于生活體驗下的科技教育課程建設

經過近十年的科技教育探索與實踐,星港學校先后獲得了近百項榮譽稱號。蘇教基〔2014〕35 號,《關于公布2014 年蘇州市省、市初高中課程基地檢查視導結果及蘇州市初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的通知》,確認我校的《科技與生活》項目成為2014 年蘇州市初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項目。

學校目前已研發了《虛擬機器人教程》《神奇的物質世界》《奇妙的聲音》《趣味生物》《發明創造》《垃圾分類》等多個校本科技教材,初步探索出一條以培養學生科技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科技特色之路,為開展《科技與生活》課程基地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初期的探索中,我們初步形成了這樣的課程框架:

1.課程理念

借鑒“STS”教育理念,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運用,《科技與生活》課程注重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借助科學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在課程具體實施過程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即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完成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及評價,增強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發展師生的創新精神。

2.課程體系

《科技與生活》課程由三大體系構成:以教師指導的基礎型課程;校企結對合作的拓展型課程;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型課程。

3.課程資源

生活資源:主要由課內和課外兩大資源組成,生活處處有問題,處處有科學,除學科知識外,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與自然等都是豐富的課程資源。人力資源:主要由教師、家長和企業等資源組成。物質資源:學校已建造了模擬飛行室、創意夢工廠等與生活科技有關的專用場室。目前正在與德資企業共建學生科技研發中心。

4.課程平臺

師生指導互動平臺,即基于課堂學習的教師、專家講座輔助平臺。生生合作互動平臺,即基于社團活動的學生科技小組平臺。自主學習網絡平臺,即基于moodle 的在線教學平臺、微課教學資源平臺等。

5.課程管理

課程實施:由校長室牽頭,成立“科技與生活”課題研究組,由教務處負責課程組織管理,每周安排兩次以上的課程教學活動;課程評價:確立以關系交往、語言表達、邏輯智能、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為基本內容的多元評價機制,由課程研究組統籌進行評價與反饋;課程服務:設立課程服務中心,為課程建設提供器材、場地等服務保障。

二、基于大數據的家庭教育課程建設探索

星港學校一校三區,教師280 人,學生將近4000 人,是園區規模最大、生源最復雜、家長層次最豐富的學校。這也是區域教育的縮影,這種特有校情非常需要特有的家長學校,需要特有的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內需、外需都決定了我們要對各層次各年段家長教育內容的繼續開發、教師指導能力的提升、指導策略的豐富有效等方面做進一步深化。

蘇教政宣〔2015〕23 號《關于公布首批“蘇州市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化項目學?!薄疤K州市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化項目拓展學校”的通知》中,我校被確認為首批蘇州市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化項目學校。在摸索與探索中,我們初步構建了四大家庭教育課程:

1.家長學校課程

對象拓展。實踐中發現,很多孩子是由祖輩照管,形成了隔代家庭教育的格局。為此,我們開設了祖輩家長課程。

必修序列。我們從家長中先期征集話題,進行統計選擇。

這樣形成的課程正是家長所迫切需求的。經過實踐積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9 年級家長學校課程序列。

主題選修。根據不同家長群體的特殊需求,如,單親、二胎等,開設選修菜單,進行專題指導。

2.自助學習課程

心靈之信。每學年初,每位家長都能收到張磊副校長帶領心理團隊撰寫的公開信,重點介紹本年級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家庭教育建議。家長需完成學習反饋表,在收集反饋意見的基礎上,學校再進行針對性的專題指導。

心理小報。根據校情自主編寫,每月一期《心港導航》,親子共讀。

口袋書。為孩子的成長關鍵期、家庭教育的關鍵點編寫專題口袋書,如《中考心理手冊》《青春期指導》等。

生涯規劃指導。有多名教師獲得“生涯規劃指導師”資格,對家長和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成為新興課程。

3.親子體驗課程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體驗式課程的優勢恰在于此。

基礎課程。學生成長七大階梯活動均邀請家長參與,見證和體驗孩子生命成長的重要時刻,促進了孩子與家長的相互理解。

拓展課程。學校引導家長成了“蝴蝶媽媽星港讀書會”,開展了上百項親子體驗活動,引起了很大反響,各紙媒、電媒均有報道。

4.家長朋輩課程

同伴互助。朋輩課程把話語的主動權還給家長,家長講述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故事和體驗,互提建議、互相啟發、實現共敘共進。

家長導師。邀請優秀家長開設專題課程,通過典型家長的現身說法,促進更多家長反思和成長。

三、基于國際理解教育下的國際課程建設

開設國際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生態環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與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與其他國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為規范和建立人類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培養學生善良、無私、公正、民主、熱愛和平、關心人類的共同發展的情操,擔負起“全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課程體系類別有以下幾種:

1.基礎性課程

來訪交流:每年3 月、5 月、6 月、10 月,師生接待來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的修學團隊。出訪交流:每年3 月~6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師生出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的友好學校。交流課程:每年來訪接待期間,來訪師生及本校接待學生共同進行各類學科的課堂體驗。

2.拓展性課程

小語種課程:每周一節開設第二外語———日語課程,提高師生接待外方口語能力。漢文化推廣:每年去加拿大修學期間,修學師生進行漢文化推廣活動,如漢語、中國文化及藝術學習、體驗等。國際理解教育:使學校的學生在外國修學時能繼續學習本國文化,本國學生更多地了解外國文化,培養各國學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世界公民品質”。

3.探究型課程

修學國文化差異探究:修學前,做好兩國文化禮儀等差異研究,梳理內容,選好探究項目(課題);修學期間通過修學日記、交流訪談、實際體驗等形成個人報告;修學結束后上交,教師做好實時報道,個別線路編寫修學期刊。修學國課程體驗研究:修學前,預習同年級各個課程,針對修學國特點,制定學習方案;修學期間,對中外所開課程的教內容、方法、形式等進行全方位比較。每一學科尋找一個話題進行探討研究。借助報告、PPT 等,進行修學體驗的分享。

四、基于課程建設的教師校本培訓體系

課程的實施者是教師,只有教師的課程理念獲得更新,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發生改變,新課程的實施才能落到實處,真正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基于課程建設的教師校本培訓體系,必須及時跟上。

1.成立課程領導小組

學校成立以學科骨干教師為主的課程領導小組,可以在整個過程中協調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及時收集、反饋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并進行研究。通過對課程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評估,也可以及時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改進課程管理,使課程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2.發揮教師主體作用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利用學校課程建設這個過程,提升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能力、校本創生能力和課程實踐能力,引領教師強化課程意識,培養一支敬業愛生且具有課程開發、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評價能力的優秀教師隊伍。

3.完善校本培訓體系

篇(3)

二、納入“積極實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

(一)積極的預防思想。一些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內容安排方面,通常是把心理問題、因果分析、調適措施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內容,以案例導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成因及探討解決方式,采取的是“關注問題”式的教育方式,這種課程內容安排從某種角度上往往將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消極的受教育對象,讓學生過多的反思關注甚至懷疑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這樣往往取得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還容易讓學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進行對號入座,反而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壓力[2]。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將積極心理學納入課程內容中。積極心理學主要倡導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情緒體驗,認為應更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弱點,認為個體自身具有積極的抵御精神疾病的能力,更注重探究如何幫助個體培養激發自身的這些優秀品質,以此便能積極的起到有效預防,如果僅僅關注個體自身的弱點與缺點,其實并不能取得有效的預防效果。因此,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中納入“積極心理學”的預防思想,則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從而提高學生的樂觀、自信、幸福感等方面的情緒體驗,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3]。(二)兼顧社會層面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方面應避免過分偏重個體層面的缺陷與弱點,更多的幫助學生關注群體與社會心理的探討,因為人的內在積極力量的激發與群體、社會文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因此在課堂之外的隱性課程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利用大學生心理社團,在多數高職院校中,都有各種形態各異的心理社團,如“心理健康協會”“心理小組”“心理服務社”等,這樣的社團群體能夠很好的利用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為隱性課程的形式來彌補顯性課程的內容。除了社團群體的影響之外,學校應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通過如心理健康報紙,櫥窗、宣傳冊、心理圖片展覽、心理電影賞析等傳統媒體方式來進行,還應利用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網上論壇,網絡直播等形式來進行教育。

三、“以發展為核心”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

(一)構建三大模塊的課程群體系。在課程體系方面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主干課程模塊,以積極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等延伸課程、熱點課程作為支撐課程模塊,以專題講座及專題活動等課程作為補充課程模塊,形成科學全面的課程群體系。三大課程模塊體系相輔相成,各具特色。主干課程模塊應結合高職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來進行課程設計,充分考慮必選課程的實用性;同時,圍繞積極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等方面開展延伸課程與熱點課程作為選修課程進行課程體系的支撐;開展多種學生有興趣的專題講座與專題活動,如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作為補充課程模塊,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在課程的實施中,注重理論到實踐的延伸,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課堂講授為主,結合案例教學、任務驅動,還可以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測試、心理角色扮演、心理視頻等多元化的輔助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理解心理學理論與生活實踐中的相關性,提升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興趣。師生在教學環節中應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老師能夠去引導學生覺察、感受、發現自我,在討論、爭辯中提高對心理健康調適的能力,調動學生改善自我的動機與強烈的愿望,從而優化自身的行為習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本就是以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為目的,如何幫助學生發展成為更好的人,需要從外在的教育轉化程學生個體自覺、自省的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上,應從教導式教學轉變成自主式、探索式、對話式的過程,課堂教學過程也應看成是師生共享智慧、經驗、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與組織過程中實現潛移默化的心理成長與升華。

作者:趙思思 單位:武昌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篇(4)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最早源于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死亡學(Thanatology)和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主要關注自殺、吸毒、艾滋病和暴力等社會問題。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物質生活的富裕,我國青少年中出現一些極端生命行為,如自殘、自殺、傷害他人生命等,生命教育因而受到關注。我國臺灣地區對生命教育的關注較早,已日漸走向成熟。而大陸地區的生命教育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臺灣的中學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獨具特色,從中可以提煉出可以借鑒的經驗。

一、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最早于1976年由民間團體從日本引入,并以倫理課程的形式在一些學校中實施。1997年臺灣教育部門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和學校規劃《 生命教育實施計劃 》,設計生命教育課程、編寫相關教材和培養師資隊伍等,生命教育逐漸受到重視。為推動生命教育的全面實施,臺灣正式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并將2001年定為臺灣的“生命教育年”,至此臺灣生命教育進入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從以“預防自殺”為主,逐漸發展為以匡正社會風氣、提升生活品質和重建社會價值為目標,生命教育呈現多元化的價值取向。[1]

二、臺灣地區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目標和內容

1.臺灣地區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目標

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有“從生論生的生命關懷倫理取向”和“從死論生的死亡體悟生死取向”兩大主流?!皞惱砣∠颉钡纳逃龔纳膶用嬉龑W生了解生命,體驗生命活著的意義,陶冶健全的人格,其課程的目的在于認知群己關系、增進人我和諧相處,提升對人、事、物的關懷。[2] 其課程目標可表述為:認識生命—關懷生命—珍惜生命?!吧廊∠颉钡纳逃龔乃赖膶用嬉龑W生認識死亡的本質,進而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其目標為認識死亡、建立正確面對死亡的態度和有效的適應方式,以理性的態度省思生命與死亡的真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努力提升生命的價值。[3] 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課程目標可表述為:認識死亡—尊重生死—珍惜生命??梢姡煌∠虻纳逃n程其實施路徑不同,但其終極目標都旨在引導學生珍惜生命。

2.臺灣地區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

生命教育取向的多元性和內涵的豐富性使得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呈現多樣化特點。“從生論生的生命關懷倫理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包含社會教育、倫理教育、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內容?!皬乃勒撋乃劳鲶w悟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包括生死教育、哲學教育和宗教教育等內容,具體包括認識死亡、失落與哀傷的心理調試輔導、特殊死亡議題的探討(如安樂死、艾滋?。试醿x式與死亡禁忌學習等。歸結起來,臺灣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包含人際關系、倫理、生死學、宗教、殯葬禮儀五大課題。

三、臺灣地區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

課程的有效實施涉及教材選擇、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外部支持等方面。臺灣地區的中學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有以下特色。

1.教材選擇方面

臺灣地區許多中學參照生命教育課程綱要自行編制教材,強調教材應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教材內容應與時俱進。同時教材內容要盡量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時事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在具體生活中做判斷和抉擇。教材各章節之后,提供各種“啟發式問題”“思考性問題”或“討論性問題”,使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學得并尊重多元價值,亦提供相關輔助讀物或媒體資料,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4]

2.教學方法方面

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包括活動課程與理論課程,強調體驗、省思和實踐。理論課程部分教師采用講演法、啟發法、討論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價值澄清教學法等進行,而活動課程部分采用座談、參觀、訪問、演練、調查、辯論、競賽、服務學習、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等形式進行??傊龅剿捎玫慕虒W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可結合采用多媒體和各種影像資料輔助教學。另外強調教師授課必須遵循“態度必須開放、立場不必中立”的原則,并協助學生遵循此原則來學習。[5] 因為中學生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對人、對事、對物缺乏準確的判斷,若教師授課中持模棱兩可的立場,不利于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3.教學評價方面

教學評價涉及怎么評價、誰來評價和評價什么等方面的問題。在臺灣地區《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命教育”課程綱要 》中指出,生命教育課程的成績評定以“能達成課程目標”為原則,評價的范圍包括行為、態度、知識與技能等方面,可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及每堂課教學中進行,而評價方法倡導適當多元,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采用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評價方式。[6] 可見,臺灣地區生命教育課程的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突出對學生行為、態度、知識和技能的全面評價,倡導評價方法多元化,反對采用單一量化手段對學生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

4.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

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對課程實施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教學資源包括教材、輔助讀物、影像資料和其他校內外課程資源等。臺灣地區許多中小學設立了專門的生命教育研究委員會,承擔著生命教育發展研究的功能,負責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教材的編制、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等,如聘請生命教育專家到學校做報告,組織不同學校之間進行生命教育教學經驗分享和交流會,等等。[7] 這些做法提高了生命教育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

5.外部支持力量方面

課程的有效實施還受到外部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如政府重視程度、師資水平、社會輿論導向、學生家長的態度等。在臺灣,地區政府的推動在生命教育實施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臺灣地區政府從政策精神的倡導、資源的整合與提供兩個方面推動生命教育的實施 [8] ,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并規定中小學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同時,政府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課程的開發和教材的編寫,組織師資培訓等。如今,臺灣地區大部分中小學配備了生命教育的專職教師或兼職教師,這無疑有效地推動了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的發展。同時臺灣地區的非營利組織通過開展研習活動和相關活動、出版宣傳品、組織學生夏令營和家長研習活動等,有效地推動了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上至政府部門,下至學校、非營利民間組織,均做出有效行動,這讓臺灣中學生命教育在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中不斷發展。

四、臺灣地區中學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對大陸的啟示

1.重視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作用

臺灣地區生命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與地區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前述的臺灣地區教育部門采取的舉措都體現了臺灣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對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視。而大陸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對生命教育的重視明顯不足,當前只有部分省、市出臺了相關的指導綱要。為推動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筆者認為應重視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國家教育部應出臺相關的指導綱要,使地方教育部門有據可依。各地區可結合當地實際,成立“生命教育研究委員會”,負責生命教育課程的開發研究,如編制教材、培養師資等。各學校應成立“生命教育教研室”,負責本校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工作??傊?,國家層面、地方層面和學校層面都應重視,真正落實課程的“三級管理”體制,重視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

2.構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生命教育的課程體系包括生命教育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保障體系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在構建目標體系上,筆者認為,不管實施何種取向的生命教育,其終極目標應是一致的,即應促進學生自我實現。應構建“認識生命(認識死亡)—關懷生命(尊重生死)—珍惜生命—發展生涯—自我實現”的生命教育目標體系。生命教育的基礎目標是培養學生珍惜生命,體會生命的意義,認識生命的基本議題,了解生命的來之不易,并轉化為生命正能量,珍愛生命,獲得尊嚴。中級目標為幫助學生發展生涯,當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并體驗到生命的意義時,應幫助學生提升生命的價值。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生涯規劃,構建生命的愿景,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彩繪亮麗的人生。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促成學生達到自我實現,學生在不斷的學習、思考和體悟中,不斷調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達到人格和心靈的成長。

在內容方面,筆者認為大陸地區中學生命教育課程應包含生死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性教育、婚姻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心理教育等內容。大陸許多學生對宗教文化不了解,也無,因而在生命教育課程中加入宗教教育的內容可能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可考慮刪除這方面的內容,或融入哲學教育的內容中進行。構建生命教育的保障體系,筆者認為學校在師資配備、教材選擇、經費使用方面都應有一定的保障。學??沙闪iT的教研室,配備分管領導,負責生命教育課程的研究和實施工作。應組織相關人員結合本校實際編制校本教材,并組織教師進行課前培訓,使教師充分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和教學方法。同時應完善生命教育課程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倡導評價方法、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除了對學生進行評價外,也應對教師、學校進行評價,形成完整的評價機制。對于教師,在計算教學工作量的基礎上,對其教學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并給予一定的激勵。

3.開發生命教育校內外課程資源

臺灣地區在“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之下設立了“課程與教學推廣組”專門負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教學推廣工作。大陸地區在教學資源的開發力度上明顯不足,教育部應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生命教育課程資源的研發,編寫一些典型的教輔教參、生命教育讀本、音像資料等,供各地學校參考。而學校更應注重本校實際,組織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除此之外,加強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促進校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改善課程實施的效果。

4.建設生命教育課程的師資隊伍

生命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需要一支有力的師資隊伍,臺灣地區非常重視培養生命教育的師資隊伍。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負責教師的培訓工作。各學校指派一定的教師或自愿報名參加課程培訓,包括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通過專家講解、現場教學觀摩、觀看視聽教學資料、舉辦交流會等方式加深教師對生命教育理念的認識,并指導教師的具體教學。大陸地區可借鑒這些做法,除了聘請有關專家進行理論講解外,更應注重實踐指導,使教師真正學有所用。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1XSH023)、“廣西哲社規劃課題”(項目編號:11FSH024)的研究成果?!?/p>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530004)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新德育·思想理論教育:綜合版,2006(11).

[2]錢永鎮.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J].上海教育研究,2006(10).

篇(5)

1 課程資源的概念及內涵:

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資源根據空間分布不同,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教師、學生,師生本身不同的經歷、生活經驗和不同的簡歷、學習方式、教學策略都是非常寶貴而直接的課程資源,校內各種專用教室和校內各種活動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鄉土資源、家庭資源等。

品德課程資源是指根據教學對象所處的區域中具有自己獨特內容和形式的各種形成品德課程因素的對象來源,其特點是作用于課程,并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它是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

聾校小學階段品德課程校外資源指一切有可能進入聾校小學生品德課程,能夠與品德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校外資源,本課題主要研究網絡資源的開發與運用,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以及聾生與普通學生手拉手活動的研究。

2 本課題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全國聾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要求努力構建符合素質教育的新的聾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就必然涉及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與實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一個難點。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及成因

教育部頒發的《聾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明確提出,課程設置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根據各地區、各聾校的實際需要和聾生的個體差異,積極開設課程資源,以適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關于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的研究現狀:1. 絕大部分是關于普通中小學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關于聾校小學階段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研究較少,尤其是校外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研究更少。2.聾校品德課程校外資源的開發和運用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遠離聾校學生生活,缺乏針對性。(2)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注重外在形式,缺乏有效性。 (3)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存在著隨意性,表面看起來內容豐富,實際游離目標之外,缺乏適切性。

這些現象的形成有復雜的原因: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也應不斷更新,然而現在聾校使用的品德教材還是1996年版本的《品德與生活》,內容相對陳舊,落后,已遠遠落后于現代的聾生生活。再者聾生家庭中家長懂的手語很少,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只能用簡單的對、錯來評價,缺乏深層次的品德教育,導致聾生在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不全面。在社會上,聾生由于聽力障礙又無法與健全人進行言語交流,能夠接受到的品德教育機會很少,可以說,聾生生活在相對閉塞的品德教育孤島中。而社會上形形的不良影響又無時無刻不在直觀的影響著聾生的品德和價值觀的形成。

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也缺乏良好的溝通和緊密的配合,使聾生這一弱勢群體更難得到系統的思想品德教育。為了讓聾生成為品德高尚的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作為學校,利用各種渠道,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開發聾校品德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務之急,尤其是開發適合聾生將來立足社會的校外課程資源就成了我們每個致力于特教事業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4 預期目標、研究內容和擬創新點

4.1 研究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4.1.1 聾校小學生品德教育中網絡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4.1.2 聾校小學生品德教育中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運應用。

4.1.3 聾校小學生品德教育中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4.1.4 聾校小學生品德教育中聾生與普通學生手拉手活動的研究。

4.2 擬創新點

4.2.1 聾校小學生品德課程校外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應結合學生的性別差異、年級差異、模式差異、學科差異、及教師的個體差異。

4.2.2 聾校小學生品德課程校外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應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因素。

4.2.3 聾校小學生品德課程校外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既要結合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又要適合聾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4.3 預期目標:

4.3.1 開發和運用適合聾校小學生發展的品德課程校外資源,把可以為聾生品德成長的教育設計、實施服務的一切因素發掘出來,利用起來,是這門學科的外延更為廣闊,實施更為有效。

4.3.2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聾生品德課程的教育與教學活動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使剛剛起步的定西特教事業健康、茁壯成長。

4.3.3 聾校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應結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發揮環境資源的作用,開發出有地方特色的聾校品德課程校外資源,增強課程內容的時代性、適應性、實現課程整體優化。

篇(6)

2016年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講話時強調,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陣地。鐵鋒區教育系統關工委充分發揮關工組織的優勢和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抓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連接點,利用教育資源優勢,不斷創新探索家校共育活動載體,使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形成合力,幫助家長不斷提升科學教子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做法和成效

(一)加強家庭教育課程建設,促進家庭教育指導系統化。

一是完善家庭教育內容建設。關工委工作領導小組深入基層學校了解情況,依據校情組織教師編寫“家校共育八課時”課程內容,以家庭道德教育為核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教育理念、科學育人知識等作為重要內容,結合年齡、學段特點,建立學段銜接的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學校圍繞親子關系構建、“學習力”培養、家風建設、習慣培養、擺脫手機迷戀等方面開發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校本課程,每學年至少進行八課時的家庭教育通識講座或主題研修課程,關工委聘請離退休老教師、社區“五老”參與講座授課,家長參與率達到90%以上。

二是培養專業化家庭教育指導師隊伍。為強化家庭教育指導師隊伍,關工委通過申報、選拔,確定17名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分層次、循環派送到學校,對家長開展菜單式培訓,實現區級家庭教育講師團全區覆蓋,并邀請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到校進行培訓和指導。另一方面,建立由校長、副校長、德育主任、年級組長、班主任為主體,專家學者、“五老”成員和優秀家長共同參與,專兼職相結合的校級家庭教育骨干教師隊伍。

(二)完善三級家長委員會建設,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辦好家長學校。通過家長民主推選、教師認定,組建三級家長委員會,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教學活動。家長學校達到“五有”標準,即有牌子、有陣地、有隊伍、有措施、有記載。制定家委會章程,定期召開會議,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促進學校管理,加強家校聯系。每月至少設立一日為家長開放日,每學年至少召開兩次家校學情溝通會。全區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建成率達100%。教師利用班級微信群和QQ群平臺,通過班級家委會成員帶動更多的家長關注班級建設和家庭教育,通過班級家庭教育“空中課堂”,“父母課堂”微信平臺等載體,營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

二是家庭教育載體建設。統籌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溝通渠道,舉辦家長培訓講座,開展家長優秀教育案例交流會和優秀家長評選,推進“學習型家庭建設”。同時開展以德育活動為載體的系列親子家庭實踐,如:親子閱讀、親子運動會、家風家訓評比、孝親評比等,打造一批家庭教育品牌活動。

(三)關注特殊群體,提高家庭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加強特殊群體家庭教育指導。制定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外來務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指導計劃。重點開展學生行為習慣改善、親子關系培養等家庭教育幫扶活動,密切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二是開展幫扶幫教。關工委工作者、志愿者與轄區留守兒童簽訂幫扶承諾書,捐款捐物救助貧困學生。成立幫教服務隊,自愿擔當網吧監督員,制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建立了4點半課堂,聘請“五老”人員為青少年上法制課。

(四)“五老”發揮余熱,創建和諧家校育人氛圍。

“五老”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寶貴資源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始終發揮著家長學校建設的主力軍作用。區關工委為“五老”頒發聘任證書,更增強了他們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實際工作中把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親情優勢和時間優勢充分發揮,開展的家教講座、家長培訓班、“中華魂”系列讀書、綠地認養等活動,豐富了家校共育的內容。

二、存在的問題

(一)關工工作整合和宣傳不夠。

當今時代青少年教育的渠道和形式比較多樣化,在活動開展方面如何更好地與學校、社會、家庭和教育的中心工作相結合還遠不夠,沒有形成具有一定影響、規模的參與教育活動品牌,宣傳不到位,在活動的有效性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思考。

篇(7)

1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如今日益受到我國教育界的關注,但是“我國通識教育在整體上仍然處于探索期”、“尚未形成一套公認的通識教育模式”[1],對于通識教育的理解也各有不同。通識教育一詞源自拉丁語StudiumGenerale,即“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參與學習”的意思。通識教育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自由教育,主張“培養內外一切善德”,從而培養出能成為國家統治者和社會精英階層的公民。在二十世紀4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頒布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簡稱“紅皮書”)中將通識教育集中進行了闡述,認為通識教育是主要通過提供文理基礎教育內容的方式,讓學生獲得共同的學習經驗和基本公民素養的教育理念。2007年,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的作于在于建立大學學習和大學之外的橋梁和紐帶,讓學生掌握全面分析問題、客觀地看待社會、明了個體社會職責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見,通識教育不等同于對專業教育的補充,也不是空泛地指傳授一般的知識來普及教育,更加不是簡單地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和知識面廣度的選修課?!八且环N世界性高等教育理念?!盵2]它不與專業教育對立,而是兩者互相聯系和補充。它需要完整的教育體系來實現?!巴ㄗR教育是人的教育”,重在啟發學生思考和培養學生更好在社會上發揮自我的能力。

2南京師范大學本科通識教育模式

南京師范大學共有26個學院,除強化培養學院之外,其余25個學院的課程結構由以下四部分組成: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和自主發展課程。在學分要求上,各個學院有些細微的差別,大致是50個通識教育課程學分,30個自主發展課程學分,專業主干課和學科基礎課程為70個學分,總共150學分。在課程設置上,通識教育課程包含了公共課程和博雅課程兩大類,其中公共課程即為公共必修課,包含了大部分的政治課類課程。強化培養學院是南京師范大學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活動的特區和研究生優秀生源基地。強化培養學院設有理科強化班、工科強化班和文科強化班,學生入學后在大一下才會選擇相關專業。強化培養學院在專業課程、自主發展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之外還設置了平臺課程,減少了對博雅課程要求的學分,提高了對科研自主發展課程的學分要求。

3存在問題

3.1課程設置不合理

從學校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上可以看出,通識教育課程的比例失調,政治思想課的公共基礎課占了80%,無法體現通識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成為優秀公民,狹隘地理解了通識教育的理念。盡管博雅課程種類豐富并且數量較多,給學生豐富的選擇,但是這些五花八門、雜亂無章的博雅課從缺乏學科之間的整合和知識統整。許多課程僅僅是對某門學科的簡單介紹,缺乏深入探討,難以達到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很多博雅課如果不點名,學生便不會去上課,甚至出現了某門50多人選的課,有的時候只有5個同學去上課的情況。課程設置不合理導致了通識教育對于有專業教育的學生顯得意義有限,造成了學生對于博雅課的重視程度不高,采取隨意敷衍了事的態度,使得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3.2評價與考核機制不健全

學校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與考核是規范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目前,南師大仍然沒有頒布詳細的博雅課考評體系,盡管在《南京師范大學關于博雅課程的實施意見》中,學校明確規定了教學要求,但是對于博雅課并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進行監督與考核。各個學院有專門的機構對于學生的專業課進行教學檢查和最后的考試要求與監督,可是博雅課并不在其管理范圍之內。這種評價機制的缺失,大大影響了博雅課的開展效果。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與考核是教師了解通識教育狀況和更好地改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提高其能力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博雅課的考評應該依據課程目標,著重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考核,并且及時給予學生反饋來更好地指導其接下來的學習。由于博雅課的成績最后不會計入學生個人的期末考評總分,所以許多學生不在意自己的博雅課成績,也沒有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老師也應學生的要求,對學生的考核上要求不嚴格,平時不點名,沒有作業的課成為學生熱捧的“大水課”。在學校選課的過程中,學生選課的標準取決于“這門課有沒有作業”和“這門課點不點名”,那些嚴格要求學生的老師的課因為沒有同學選擇而無法開課。

4改進對策

4.1明確教育理念

進行通識教育絕對不單單是開設通識教育類的課程,從學校到教師,從教育者到學習者,都應該充分明確通識教育的根本理念,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作用。反之,通識教育只能作為專業教育的補充,流于形式。

4.2改進課程體系

在明確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改進課程體系,在博雅課程的設置上學校應該研制一套“符合自己學校品牌特色和本科生培養目標的通識教育體系”,并且突破單個學科的限制,以社會為主題進行開課。作為師范大學,可以設置體現師范特色的以教育為主題的課程,提高大家對教育體系甚至是教育產業的認識和思考能力。比起已經開設的教育學這些理論性太強的課程,可以開設一些以師生關系、家庭教育、學生性教育等社會熱點問題為主題的課程。學校應該充分考慮學生應具備哪些必要的能力,將一些新的課程納入必修的通識教育課程內。比如當今社會,對法律和國際關系的理解是社會公民需要的能力,可將法律類課程和國際關系類課程作為分布必修類課程中,讓學生掌握這些重要的能力。除此以外,還應該控制每門課程的選修人數在30人左右,以此保障課堂互動與交流的充分性,并給教師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以充分的支持。

作者:姜子蕓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篇(8)

關鍵詞: 創業教育;創業;創業文化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1-0315-01

0引言

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具有開創和冒險精神的個人,讓他們的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都得到很高的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創業人格等,以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大學生的需求。我國學術界一般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創業教育。如有學者認為廣義的創業教育就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的教育,而狹義的創業教育則是與就業培訓結合在一起的,為受教育者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資源的教育,使他們能夠自食其力。

1我國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

我國創業教育開始于 20 世紀90 年代末,其背景在于知識經濟需要大批的創新性人才,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不斷推出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上,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還是比較低。因此,如今的大學生創業,是在政策引導和就業壓力下的理性選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但結果往往是“追者眾成者寡”。而大學生作為全民創業中的先行者,加強其創業教育緊迫而又關鍵。

2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從發達國家創業教育的發展來看,創業教育多已貫穿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系,創業教育也不僅僅是大學的事情,更大的責任在于社會系統本身, 因此一個完善的創業教育支撐體系至關重要。比如,大學生創業之前的模擬演習、實習基地不足,需要社會的支持,很少有企業愿意提供機會。大學、企業、社會其他機構、政府也沒有形成開放的、多方互動的合力結構。

2.2 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靈活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國外創業教育的經驗陸續被介紹到中國, 一些具備條件的高校嘗試開設創業類課程。然而, 從現狀來看我國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普遍存在機械式照搬國外課程,本土化程度不高的問題,課程單一;其次教學方式也較單一,現行的教學模式都是課堂講授加案例討論,教學內容因學校、教師等因素差異很大,沒有統一的基礎性課程設置和培養教學目標,缺乏靈活性,效果也不好;再次開展創業教育的專業人士也很少,很多學校的創業教育的師資大多數是學院派,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創業的實踐經驗。

2.3 創業文化氛圍不濃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當前,大多數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大學生創業教育,一些全國性的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對于增強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也產生了廣泛影響,然而在大學校園,創業文化尚未成為一種穩定主導的文化元素,崇尚創業、合作創業、寬容創業失敗、鼓勵自主創業的氛圍和制度尚未形成。

3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對策

3.1 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創業環境根深才能葉茂,政府要加快統一社會對創業的看法,為大學生創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才能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大學生創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大學生群體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鼓勵創業、向往創業、對創業失敗者寬容的良好氛圍。要大力開拓創新、兼容并蓄,充分利用公共媒體宣傳創業知識、樹立典型榜樣、宣傳創業成功案例,才能激起大學生創業熱情。最后,要加快完善創業教育體系,創新精神不是僅在大學階段就能完全培養的,應該在我國的教育系統和家庭教育中不斷向孩子和學生灌輸一種創業的理念,從小就培養他們的創業興趣并鍛煉其實踐能力,因此要在中小學教育中就普及一定的經營管理知識。

3.2 促進創業教育課程的專業化和多樣化要加快在大學中開設系統的創業課程,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課程設置從創業項目計劃書、融資、到資本利用再到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等要有專業性和層次性,更要有實踐性。通過目標管理和項目式教學等手段來完善學生的創業基礎知識,積累創業實踐經驗。創業教育的課程一定要堅持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緊密相結合的原則,并且要充分利用多樣化形式,如創業計劃競賽、模擬創業等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積極投入創業實踐。

3.3 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對已有的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扶持政策應盡量減少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創業扶持政策最主要的是要提供資金來源,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同時,企業和社會團體為履行其相應的社會責任,也應當繳納相應的資金。擴展大學生創業的多元化資金來源。其次政府還要建立完善的創業服務平臺,如由政府牽頭組織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組成如“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等的公益性組織。主要發揮以下職能:①項目審核:幫助大學生的創業進行可行性分析和指導。②管理咨詢、技術支持:彌補大學生管理經驗的缺乏和技術的局限性。③宣傳創業政策、創業知識和成功案例等等。利用基地平臺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3.4 建立創業導向的評價體系,大力培養創業導師抓好創業教師隊伍建設,是大學生創業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大力開展“優秀創業導師”的評選活動,引導和鼓勵更多的青年教師和優秀的創業企業家投入到創業教育中來。同時也積極開展“優秀創業大學生”、“優秀創業課程”、“優秀創業服務平臺”、“優秀創業扶持基金”等評選活動,引導各級各界在學生、教師及企業的評價體系中加大創業指標的權重,并給優秀獲得者較大的政策支持和獎勵,從而全方位地激發創業熱情。

參考文獻:

[1]彭鋼.創業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趙志軍.以創業教育帶動創業文化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0,(23).

篇(9)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學校從1993年開始組織學生開展社區服務,經過十年多的摸索,不斷總結和深化責任教育的本質,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內化學生情感、激發學生內在動因,使學生的責任意識逐步形成責任行為,使學生的實踐活動從單一社區服務途徑擴展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該課題扎實有效的研究成果榮獲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學校深刻意識到心理輔導不僅僅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輔導與學校德、智、體、美、勞諸育相結合,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因此,心理輔導與學校責任教育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成為洋涇中學特有的心理輔導模式。

心理輔導與學校責任教育整合的內涵,是指教育者運用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通過集體輔導、個別輔導、教育教學中的輔導、社區服務、學生社團活動以及家庭心理輔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責任意識,強化責任情感,培養責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責任行為的一種教育活動。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逐層深化責任教育。學校構建了德育管理體系,“全員德育”“思想教育與心理教育雙線并行”“部門、年級組、班主任分工負責分級實施”的德育組織管理體系基本形成。學校構建了學生責任教育“主題體系”,具體設計了“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相互關聯、逐層遞進的四大主題,組織實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榮譽感教育”“使命意識教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學校近期進一步深化了責任教育的內涵,正在積極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責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啟人生教育之脈。學校本著“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的理念,正在不斷深化責任教育。

2.關注教師心理成長,建設一支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師資隊伍 。學校以“創建浦東新區教師專業發展學?!睘槠鯔C,以國家級課題為抓手,系統構建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系統、管理與制度系統、活動與課程系統、評價系統和信息技術環境系統,初步形成“理念引導、工程實施、規劃與評價推進”的校本研修機制。學校通過“精品工程”“磨人磨課”和“教學診斷技術的系統開發”等項目的推進,幫助教師提升職業追求與生活理想,取得了較好的示范輻射效應。早在2001年,學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會”,堅持以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制,定期開展培訓學習、心理個案評比、經驗交流會、考察觀摩、案例探討等活動,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師和骨干力量已經形成。

3.構建教育課程體系,建立規范的整合制度。學校系統構建“整合教育課程體系”。以學校培養目標為根本出發點,著眼于“為學生的未來作好準備”的辦學理念,設計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為主題的三大系列,融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主題,涵蓋“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和“社團活動”四大類型,初步構建校本化的課程體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舉辦全國心理論壇浦東分會場活動,推廣教育成果。學校舉辦了21世紀第三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論壇浦東會場的論壇活動。學校開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聽課教師、專家和領導的高度評價。上海教育電視臺、東廣電臺、新聞晨報、解放報等記者全程記錄了本次活動。

2.開展學校婦女品牌工作,打造團體心理輔導隊伍。學校依據浦東新區黨工委的要求,積極開展學校婦女工作品牌的創建活動。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創建一支“女教師心靈導師團隊”的新型心理輔導隊伍,獲得浦東新區社公委的贊譽。

3.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探討醫教合作模式。美國delaware大學心理學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國wisconsin醫學院兒童臨床心理學家dr.kenneth grizzle來校參觀交流。外國專家對于學校的心理工作和環境設備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4.開展“精品課程”設計活動,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心理教師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精品課程”設計活動,設計了學校心理輔導精品課程的方案,并作為樣板課程供全校其他教師課程設計參考。通過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聽取不同教師的教學反饋,不斷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5.開展學生自主活動,發揮教育主體作用。學生心理社團積極發揮社團的優勢,為廣大學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務。學生心理社團積極參與市心理活動大賽,榮獲一、二等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質,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心理社團還多次榮獲上海市優秀心理社團稱號。

四、整合教育的發展方向

學校心理輔導從最初的個別心理輔導發展為團體心理輔導,從簡單的心理輔導室發展為功能多樣、設施齊全的心理健康中心,從單一的心理教師發展為全員參與的心理輔導隊伍,經過十年多的不斷開拓與創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輔導體系。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市區先進單位。為了更好地開展整合的工作,學校將著重從三個方面去突破:

篇(10)

一、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其課程設置的載體,是培養幼兒教師的指向標。因此,課程設置的合理程度將直接影響幼兒教師的教學質量。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通過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合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促使培養出來的幼兒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當前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課程目標的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針對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我們對2017屆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他們在校的學習和在幼兒園的實踐,旨在了解他對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看法,了解他們通過學前教育課程學習獲得的能力對工作的影響,以增強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經調查分析,安康學院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2017屆畢業生中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滿意占14%,一般滿意占68%,不滿意占18%。

2.課程之間缺乏滲透與整合。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之間缺乏聯系,如教具制作、鋼琴、視唱等技能課程缺乏與藝術領域活動的相互聯系,五大領域課程只是單純分科課程而沒有相互滲透,這與幼兒園現行的五大領域相融合的主題活動不符。對于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之間層次安排是否合理的問題,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學生認為合理的占18%,部分合理的占68%,不合理的占14%??梢姡瑢W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安排并不合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之間缺乏聯系與整合。

3.課程體系的實施方式不合理。課程體系的實施方式包括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時計劃和教師的授課方式。課時的多與少能夠體現出課程的重要程度。在專業核心課程中,一般課時相對較多,學生對其重視程度也就相應較高;但是家庭教育、科研方法這些課程的課時較少,并且考試方式以考查為主,導致學生缺乏重視。而對于教師的授課方式,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特別是五大領域的課程中教師給予學生的實踐機會比較少,五大領域課程之間缺乏整合,無法與主題活動課程相銜接。

4.課程評價體系單一化。成效評價機制沒有建立,目前評價方式采用一次考試定分數的方式,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忽視了過程及發展性評價。雖然部分教師把學生最后應得的分數分散到平時的課堂上、實踐環節上、和完成任務的質量上,并賦予相應的權重,但仍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

三、完善安康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對策建議

1.加強課程目標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的一致性。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學校課程目標的設置要與幼教機構的需求相適應。因此,安康學院要加強與幼教機構之間的聯系,了解幼教機構的實際需求,調整學校的課程設置,合理安排選修必修課程以及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的比重,增強課程設置的實效性。如增加舞蹈、鋼琴、繪畫、教具制作等技能課程的比重,減少一些公選課的課程比重。

2.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科設置的聯系。學前教育專業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安康學院應將大學四年的課程進行重新整合,按照課程發展規律,合理分配每一學年的課程,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有效利用教學資源,提升學前教育學生的綜合能力。

3.調整專業課程和公選課程的課時比例,并合理安排選修和必修課程。課時安排是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課時安排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安康學院要增加幼兒游戲論、環境創設、幼兒園班級管理等專業課程的課時,縮減國學經典、高等數學等公選課程的比重。要正確區分選修和必修課程,增加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等必修課程的課時比例,并將學前教育評價、民族舞和兒童文學設為必修課。

4.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合理中肯的評價對于課程教學非常必要。安康學院應該注重評價的多元性,強調過程性評價,側重于綜合能力的培養,并在考核方式上將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效結合起來。教師要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注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如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課外實踐等,不局限于期末的卷面考核。

上一篇: 傳統營銷與網絡營銷的優勢 下一篇: 企業股權價值資產評估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aⅴ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密桃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综合91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