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7:12: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001-02
2009年,中國GDP總量33.53萬億元(約合4.9萬億美元),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額為1.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制造業產值占世界制造業產值的15.6%,居世界第二。這些閃亮的數據都說明,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成為了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收入國家的轉變,一方面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前期通過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經濟增長,需要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即從數量型的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從外延型增長向內涵型增長轉變。一些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在這個時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汲取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避免陷入“發展陷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事關中國經濟的長久發展。
一、三個需要避免的“發展陷阱”
(一)西班牙幻影
“西班牙幻影”是指以權力支撐的財富會終成“幻影”。西班牙曾經是歐洲乃至世界第一號的經濟強國。特別是在1521―1600年,西班牙強盛時期,世界貴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時至今日,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西班牙一樣壟斷了如此集中的貴金屬。然而,潮水般涌入的財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 沒有形成發展資本主義需要的資本原始積累,沒有形成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的資產階級,因而,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制度演進。這些黃金白銀流入君主和貴族的手中,腐化了王室,摧毀了產業,徹底動搖了這個帝國的根基。涌入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西班牙此時只扮演了“過路財神”的角色,成為“黃金漏斗”。
“西班牙幻影”說明,只積累財富而沒有進行相應的經濟集成、政府創新、文化精進、社會進化,任何財富的擁有者都是曇花一現;不激發和維持人們的創新力,一個國家的繁榮就不會長久。
(二)拉美陷阱
所謂的“拉美陷阱”,是指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拉美等國家經濟高速增長以后,由于經濟社會的畸形發展,不恰當的收入分配結構以及畸形的消費結構,導致社會出現“有增長、無發展”,一邊是現代化,一邊是大多數人享受不到現代化成果的嚴峻現實,從而影響經濟社會持續增長的一種現象。
大部分拉美國家工業化起步較早。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拉美許多國家受發展經濟學的結構變動模型和線性發展理論的影響,全面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工業發展戰略紛紛由初級產品出口為主轉向進口替代工業化為主;各國政府集中資源和要素,重點和優先發展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相關的基礎設施,并且巨額投資制造業。這期間他們實施了犧牲“三農”利益、扶持“幼稚工業”的產業傾斜政策,和一系列吸引外國資本向制造業投資的優惠政策。工業年均增長8%以上,國民經濟年均增長6.5%。到20世紀60年代,拉美國家經濟全面“起飛”,除個別國家外,拉美主要國家人均GDP一舉突破1 000美元大關,有的國家人均GDP達到1 500美元左右。在短短的十多年內,拉美國家依托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強大動力,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使人均GDP從400多美元一下提升到1 000多美元,創造了被人們普遍贊譽的“拉美奇跡”。
然而,“拉美奇跡”背后,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最突出的是經濟與社會的畸形發展,城鄉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社會兩極分化嚴重,大量的城市貧民和失去土地的農村移民陷入嚴峻的生存困境之中。從而導致社會動蕩和政局動蕩,以及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外債危機,使拉美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急速下滑,進入80年代出現了持續的衰退。
90年代后期,拉美地區經濟嚴重惡化,無論是GDP,還是人均GDP的增速雙雙下跌。整個90年代,拉美國家GDP和人均GDP雖然略高于80年代,但遠遠低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奇跡”時期,以至使人們認為是“難以跳出的拉美陷阱”。
(三)日韓困境
日本是世界專利大國。在很長時期里,人們一直認為日本只是一個極善于模仿并消化吸收的國家。究其原因,這和日本專利的類型是有關系的。日本專利大部分是二次專利,或者叫派生專利,這種專利是在引進歐美國家的原始專利的基礎上,經過再創新而形成的。這樣的專利需要依賴基礎研究成果的支持,每年全世界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50%屬于美國,40%屬于歐洲,因此,日本的基礎理論嚴重依賴歐美。這一點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20世紀70年代,傳統產業和核心技術由歐美國家向日韓轉移,由此造就了日韓的飛速工業化,使世人震驚。9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某些結論――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進行了重新詮釋,因此,在信息技術上,歐美不再向海外,主要是日本轉移其核心技術,從而使歐美國家在信息技術上居于壟斷地位。此時的日本經濟就缺乏了基礎理論的支持,經濟發展也就失去了創新源泉。日本從世界矚目的經濟強國一路走低,其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迅速下降;韓國的現代公司、SK集團也紛紛出現經濟危機。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地打擊了日韓經濟的發展,毫無疑問這和這類東亞國家缺乏作為經濟大國所擁有的技術支持力是密切相關的。
由于忽視了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企業和產業的成長與發展仍然以政府為主導,一個個“大企業和超大企業”缺少創新、創業的激勵,技術多停留于模仿層面,缺乏企業核心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使得原本飛速發展的日韓經濟陷入了泥沼之中。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避免陷入“發展陷阱”的根本之路
(一)科學發展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想保證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與環境經濟理論的發展密不可分,從外部性理論到產權理論,再到可持續發展理論,都構成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同時,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是對可持續發展觀和現實資源環境挑戰的積極回應??茖W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樹立科學發展觀是現階段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指導思想,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思想保證。
(二)經濟結構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產業依托
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即三個產業中生產要素的提高和各產業內部以及各產業之間的優化組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因此,應突出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注重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避免低水平擴張和重復建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提高工業部門的技術含量,同時調整工業內部結構,推進工業由過多依賴要素投入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化發展的進程。第二,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抓住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有利時機,積極發展對經濟發展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努力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國民經濟新的成長鏈。第三,用新的思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不僅是國際上跨國資本繼制造業轉移之后向中國產業轉移的一個新領域,而且是擴大“內源性”需求、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新增長點。在鞏固農業、壯大工業的同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模式
傳統發展方式的缺陷不僅在于片面追求外延擴張,而且在于資源的一次性使用。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循環式使用、產業的循環式組合,以“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 為原則,使 “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循環往復。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價值取向,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的新型發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發展循環經濟須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企業層面,打造循環型企業;二是區域層面,打造循環型區域或城市;三是社會層面,打造循環型社會。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新機制而不是按傳統的計劃經濟機制來發展循環經濟。與發展循環經濟相關聯,要創建節約型社會,在節約的基礎上強調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
(四)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不是資源約束,而是制度約束。主張看待和分析經濟生活中的問題,不能就經濟論經濟而必須結合制度環境。改變傳統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繼續深化改革,以形成推動乃至于迫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從我國經濟運行的實際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之所以難轉變,是因為我國的生產要素價格和資源產品價格長期受國家管制,嚴重偏低。地價低,水價低,能源包括電價低,許多礦產品價低,大都與其價值嚴重背離,造成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粗放。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必須積極推進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節約利用資源,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任理軒.把握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重點――論經濟結構調整[N].人民日報,2010-04-07.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狀況,實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標。尤其是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卑l展方式轉變及相應的結構調整和改革深化,是我國經濟正在經歷的一次深刻轉型。2010年初。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當前,應在繼續鞏同經濟總體同升向好趨勢的同時。抓住有利時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一)增強應對國際經濟金融復雜局面能力的需要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是事關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將是一個“緩慢復蘇的世界經濟”。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使我國經濟調整和轉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是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加大了我國經濟減速壓力,也增強了我國經濟調整和轉型的動力:二是綠色能源革命使我國科技發展面I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也擴大了我國在綠色經濟領域的市場空間:三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回歸實業將擠壓我國產品的市場空間,也充實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四是我國國際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將面臨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和責任的壓力。世界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國際經濟環境將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關系將明顯增強,推進新一輪經濟調整和轉型,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增強我國發展主動權的需要,也是促進全球經濟平衡,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實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要求。
(二)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
中國經濟實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結構化問題導致的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與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主要是:內需與外需、投資和消費之間的關系不協調;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服務業發展滯后,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等。以上問題,部分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部分源于中國的資源稟賦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部分在于體制機制不適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是未來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提高產業梯次轉移質量和效益的需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產業轉移和資本流動加快,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對外開放步入新階段。這種形勢總體上有利于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然而,在現代產業鏈中,研發、生產、流通環節的附加值曲線呈現兩端高而中間低的形態。研發、流通環節的附加值遠遠高于生產環節,大體呈“V”形,稱為“微笑曲線”。目前,跨國公司掌握的研發環節和流通環節,投入的主要是信息、技術、品牌、管理等知識密集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跨國公司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我國缺少核心技術的大多數企業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主要從事制造加工環節的生產,所需的主要要素是土地、廠房、設備、能源等物化成本和簡單勞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較多,企業能夠獲得的利潤空間極其有限。產業承接質量和效益不高。提高產業梯次轉移水平是提高中國經濟發展整體能力的重要著力點。
(四)錢行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需要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餞行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決定了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不僅要求始終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而且要求經濟發展方式必須符合不同發展階段和廣大人民的新要求。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要體現發展內容的全面性,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要體現發展過程的均衡性和發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逐步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以及不同社會群體間收入分配的差距:要體現發展環境和條件的可持續性,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滿足當代人生活和發展的需要,而且能夠造福于子孫后代。這些都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注重數量和速度的粗放型發展轉向注重效益和質量的集約型發展。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
(一)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加快推進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緊緊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從而謀取經濟長遠發展的主動權。在自主創新能力培養上,除加大國家投入外,調動企業研發積極性至關重要。在政策上鼓勵企業進行科技開發,在產業化方面給予企業必要的政策支持,在新產品的市場化推廣上給予有效的幫助。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視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質量和標準建設,培育自主品牌,爭創國際競爭新優勢。
(二)有力提升經濟結構調整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為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機遇和挑戰,全面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一是著力增強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消費對優化投資結構的引導作用。更加注重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合理性,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二是推進城鎮化帶動區域協調發展,重點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開拓經濟增長和市場需求的新空間。在城鎮化進程中統籌城鄉發展,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能力。三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向國際分工價值鏈高端移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瞄準國際科技和產業前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重點培育生產業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積極推進改革創新,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打破市場分割,探索建立有效推動生產業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尤其是在金融業開放、技術研發投入方式、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信息服務政策支持、商務服務的國際融合機制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大力促進東部大城市率先進行經濟轉型,加快建設若干個具有金融服務功能、技術創新功能、商貿商務功能、信息支撐功能的大城市,帶動我國生產業的整體發展與功能提升,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四)優化配置金融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為使金融體系的運行更有效地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是在金融配置資源過程中,緊緊圍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財稅、產業等相關政策緊密配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切實加強政策指導,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源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向促進改革開放和經濟效率提升傾斜。二是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控,從嚴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的企業和項目的融資支持,促進淘汰落后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提升經濟發展整體實力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三是推動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繼續完善公司治理,加強經營管理、風險控制和制度建設,進一步發展面向農村和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加快金融市場創新發展,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積極發展直接融資,優化融資結構。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3-0009-02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中央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十報告同時強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
一、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能力,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重財富增長、輕社會福利水平提高,這是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這種發展方式已不能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必須對其進行優化調整。
第一,外向型發展難以持續,突破國際市場依賴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由2007年的14.2%下降到2009年的9.2%。有權威機構預測:如果沒有2008年政府4萬億的投資拉動,2009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只有1%。之所以影響這么大,根本的原因在于“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的傳統發展方式。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的外部需求受到極大的制約,而同時我們的國內需求又沒有跟上,經濟自然會受到很大沖擊。因此,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
當前,全球仍處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狀態之中,世界經濟復蘇的前景還不明朗。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對國際市場激烈爭奪,對國內市場大力保護。我國已經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2012年共遭受23個國家啟動的84起貿易救濟調查,增幅達16.7%。要突破國際市場依賴,就必須加快轉變“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
第二,資源環境不堪重負,突破資源環境制約迫切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11.6%,但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占全世界的比例達到21.3%,鋼鐵消費占45.4%,銅占43%,水泥占54%。這種態勢不改變,十幾、二十年后,全世界的能源資源也不夠我們一家使用,全球公認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也不能滿足我們一個國家的需求。資源、環境問題與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固然與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環境承載能力弱的現實國情有關,與我國所處的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階段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的傳統發展方式。
《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們從父輩那里繼承來的,而是我們從后代那里借來的”。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偫韽娬{,“綠水青山貧窮落后不行,殷實富裕環境退化也不行?!币黄瀑Y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必須改變“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的傳統發展方式。
第三,國際競爭力不強,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迫切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國國際競爭力并沒有相應提高。由于缺少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我們很多產業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低端,只能賺取微薄利潤。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反映的就是這種現象:發達國家是靠脖子以上的部分,靠頭腦、智力、知識產權賺大錢,而我們只能靠脖子以下的部分,靠手、腳、體力掙小錢。
每一次危機都孕育著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當前,為了形成后金融危機時期的競爭新優勢,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在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搶占世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為提高國際競爭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贏得競爭新優勢,必須加快轉變“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能力”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
第四,多樣化需求難以滿足,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全面小康迫切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的需求正向全面化、多樣化方向發展。人們在對一般商品需求增加的同時,對公共產品、社會服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在物質需求繼續提高的同時,對環境的需求、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明顯增加。近年來,因環境問題造成的時有發生。四川什邡、江蘇啟東、浙江寧波、云南昆明都引發了大規模,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
2013年1月,北京的霧霾天氣多達25天,空氣嚴重污染。網上也出現一些流行語:“十面‘霾’伏”、“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厚德載‘霧’,自強不‘吸’”、“千里朦朧,萬里塵飄”,等等。這些網絡流行語反映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極大關注和對生態產品的迫切渴望??偫韽娬{:“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就包括在發展中要讓人民呼吸潔凈的空氣,飲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钡珎鹘y的“重財富增長、輕社會福利水平提高”的發展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
綜上所述,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外向發展難以持續的“風險之路”,是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的“負重之路”,是國際競爭力難以提升的“低端之路”,是人的福利難以增長的“物本之路”,必須加快轉變。
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把推動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的全方位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一)調整需求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一方面主要依靠出口來拉動,2012年我國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達47%,這樣經濟發展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還過分依靠投資來拉動,直接表現就是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2010年,我國投資率高達49%,而居民消費率則只有34%,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過分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至少會帶來兩個問題:第一,如果沒有出口和消費的支撐,必然帶來生產能力的過剩。目前,我國粗鋼產能9億噸,實際產量只有7億噸;船舶制造能力有1.2億噸,而全球需求加在一起也只有8 000萬噸;風電設備制造能力超過3 000萬千瓦,高出國內需求一倍以上。第二,會帶來通貨膨脹。因為過去我們大量的投資靠的是貸款。1949—2011年的62年間,人民幣貸款總量是55萬億。其中2008—2011年就達到28萬億。投資靠的是貸款,貸款靠貨幣發行。貨幣發行多了,自然就會產生較大通貨膨脹。
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調整需求結構的角度講,就是要改變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比例關系失衡的問題,就是要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當前,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人們有錢可花;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降低個人在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的負擔,讓人們有錢敢花;優化消費環境,讓人們有錢放心花。
(二)調整要素投入結構
低端生產,成本決定生死;高端制造,創新決定成敗。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入廉價生產要素的低端生產實現的。但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我國勞動力、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源等各種要素的成本不斷上漲。以勞動力價格為例,2008—2012年,農民工月工資水平從1 205元提高到2 290元,年均名義增長17.4%。生產要素價格的持續上漲,使得我國中低端生產正面臨著新興經濟體的激烈競爭,低成本優勢越來越小,路越走越窄。
從低端生產轉向高端制造、從資源依賴轉向創新驅動,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
首先,是創新的動力問題。這就需要進行改革。十提出,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偫韽娬{: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因此,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生產要素的價格真正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和稀缺程度,使企業的利潤不能建立在廉價生產要素的基礎上;同時,要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使企業的利潤不能建立在“跑部錢進”——從政府手中獲得稀缺資源的基礎上。這樣企業就有了創新的動力,也就會產生“改革紅利”。
其次,要解決創新的能力問題。提高創新能力,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錢學森曾指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教育總是很難培養出杰出人才?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要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必須深化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創造有利于創新的體制、制度和環境。
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調整要素投入的角度講,就是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重點解決好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問題。
(三)調整產業結構
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特別是服務業發展滯后。2012年,我國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4.6%。這一數字不僅低于高收入國家的72.5%、中等收入國家的53%,而且還低于低收入國家的46.1%。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Key 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hange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6-0156-02
0 引言
科學發展觀注重以人為本,對于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來說,主要是堅持可持續發展。
本文通過對科學發展觀和傳統發展觀進行對比,分析出了在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要想取得經濟的快速和健康發展就必須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放棄傳統的發展模式,采取科學發展觀。
我們的經濟發展觀念要與時俱進,并在經濟的發展中不斷的強調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與在可持續發展經濟中的現實指導性,并對此一一提出針對性的對策,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方案。
1 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聯系
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互統一、相互支持的關系,它們存在內在統一性,是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同時也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茖W發展觀是我黨的重大戰略思想,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在我國經濟領域的體現和應用,它們都要求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因此是一致的。本文從三方面來闡述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聯系。
首先,科學發展觀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是統一的。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使生產力得到發展,且對生產關系的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的還在于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財富,且將社會財富公正合理地分配。這些都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理念的反映,也證實了二者之間的統一性。
其次。在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方面,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存在內在統一性。科學發展觀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全面進步。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樣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的除了GDP的增長之外,還有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同樣體現了二者全面發展的共同精神。
最后,科學的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統一性還表現在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上。科學發展觀要求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現代經濟和建設在發展速度和質量效益兩方面相統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求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源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與該思想相統一,把我國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提高經濟效率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先進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并與自然和環境和諧發展。二者的目標皆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2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的策略
2.1 充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對經濟增長速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便是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利用先進技術來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通過科學進步,我們可以優化生產技術和設計,可以更新機器和設備,降低能耗,可以減少人力的使用,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科技進步可以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從而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或者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值,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為了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要增加研發投入,完善創新載體,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對引進技術要加強吸收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移,真正將科學技術應用在經濟發展上。
科學進步是經濟發展和進步的前提,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通過科技我們可以實現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的經濟發展方式,將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科技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要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可通過自己投資進行研究和開發或者向其他國家學習和模仿兩種方式實現。因此,我國一方面可通過加大對科學研發、教育等的投入,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采用模仿、購買等手段實現技術的進步??茖W技術水平得到了進步和發展,中國的技術創新能力也將不斷提高,這些都大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2 建立和完善綠色GDP制度 目前通行的GDP指標忽略了對資源的損耗和對環境的污染,導致不計成本的生產方式大肆盛行,迎合了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率。針對這種現狀,我們需盡早建立綠色GDP制度。綠色GDP指在通常的GDP制度中減去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將對自然的損耗計入經濟消耗和收益中,同時,還要將挽回資源損失和修復生態平衡所需支付的經濟投資也算入GDP制度中。
因此,綠色GDP制度秉承了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反映了經濟的發展速率,同時建立了一個綜合反映經濟增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指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該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將會引導引導企業、社會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自覺加強環境保護,提高資源消耗率,發展一條綠色經濟的道路。
2.3 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想要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就必須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由于當前國內所興起的西部大開發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使得我國的內在需求大大的上升,也正是因為國內需求正在不斷的加大,使得對外的貿易要與內需相平衡,因此,我們需要對國內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夠使得經濟效益變得最大化。
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仍然十分落后,需要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國內相關的知識產業以及資本密集產業也較為薄弱,在當前的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們要對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并將我國產業的優勢完全的發揮出來,大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這樣才能夠拉動我國的經濟模式的我國的經濟發展建立在發達的產業結構之上。
2.4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的主力軍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高素質的勞動者才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國雖然有較多的勞動力人口數目,但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高,我國對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與開發的投入依然偏低,急需加大教育投資,擴大教育面,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為經濟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持。通過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生產效率。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內在統一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我們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我國建設成為經濟、資源、人口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國家。
參考文獻:
一、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增強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全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會議,是在全省上下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江西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步伐的重大舉措和戰略部署。在我的記憶中,專門召開全省性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會議,而且規格之高、規模之大、時間之長,都是空前的。這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堅強決心。會議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為主題,抓住了江西加快發展的主要矛盾,切中了我省科學發展的要害,充分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對江西崛起跨越規律認識的深化。特別是蘇書記和吳省長的重要講話,精辟地分析了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刻地闡述了壯大縣域經濟與推動全省進位趕超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辯證關系,科學地總結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進一步明確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奮斗目標,對促進全省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作了具體部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創新性、針對性和操作性,對于指導我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實現我省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深刻領會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意圖,把思想和行動迅速統一到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上來,以更大的力度,更新的理念,更實的舉措,推動我市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要充分認識市情,進一步增強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使命感。大家知道,我市是一個撤銷地區建制而設立的城市,長期以來,作為傳統的農業地區參與國家產業分工和生產力布局,過去發展的基礎和資源全部在縣(市),地本級主要是行使政治領導和經濟規劃、調控的權力。2000年撤地設市后,市本級經濟從無到有。近幾年來,隨著市中心城區發展功能的增強,市本級經濟快速發展,2000-2009年市本級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5.2%,特別是實施趕超發展戰略以來,年均遞增達18.9%,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功能也逐步增強。但就總體而言,我市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仍然是縣域推動型。據統計,去年我市11個縣(區)經濟總量占全市的81.8%,財政總收入占全市的78.5%,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市的8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5%在縣(區)。這表明,縣域經濟不僅是市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市趕超發展、提速進位的潛力所在。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對我們這樣一個后發城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定要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全力以赴推動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要充分認識優勢,進一步堅定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信心。近幾年來,我們大力實施趕超發展戰略和項目帶動戰略,全市經濟社會呈現出政通人和、心齊氣順、風清勁足、進位趕超的大好局面和良好氛圍。去年我市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指標的增幅在全省排位都前移了5-6位,有6項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以來,我市繼續保持了趕超發展的良好態勢。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6.6%、增幅居全省第三位。1-4月,財政總收入增長53.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52.2%,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2.4%,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7%,增幅居全省第五位。1-5月財政收入增幅都在50%以上。在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同時,我們的總量也在不斷擴大,比如財政總收入在前兩年超過景德鎮、鷹潭的基礎上,去年又超過萍鄉,地方財政收入超過新余。與此同時,的對外形象不斷提升。今年,我市被命名為“江西省園林城市”;在去年榮獲“2009浙商投資潛力城市”稱號的基礎上,又榮獲“2010年度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最具投資環境城市”榮譽大獎,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在繼去年9個全省性現場會在我市召開后,今年又有全省選派鄉鎮干部到村任職工作現場會、全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工作現場會等5個全省性現場會先后在我市召開。尤其讓我們倍感振奮的是,今年蘇書記、吳省長、王憲魁副書記、凌成興常務副省長和洪禮和、熊盛文副省長等省領導先后多次對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特別是蘇書記在一個星期內先后兩次對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4月18日,蘇書記在省林業廳介紹工作的材料上批示:多位省級領導下基層調研后講,市工作干得實、變化大??磥?,金杯銀杯不如干部群眾的口碑。4月25日,又在我市上報的一季度工作情況匯報上批示:真是令人高興。吳省長在香港招商期間專門出席我市重大項目推介會,對的工作成效、發展態勢、投資環境給予了充分肯定,使參會的全體同志和客商備受鼓舞?,F在講到,全省上下都是一片稱贊,感到的發展速度之快、城鄉面貌變化之大是不可想像的,給了我們很多的鼓勵和鞭策。這幾年隨著整體形象的提升,全省在我們這里召開的現場會多了,省四套班子的領導來的多了,省廳局的領導來的多了,外市外地來考察工作的多了,許多投資商也慕名而來,正在成為一片投資的熱土,整個發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市四套班子和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協作,更得益于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幾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把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作為重中之重,緊抓不放、常抓不懈,全市縣域經濟步入了提速進位的快車道,呈現出四個明顯特點:一是經濟總量不斷擴張,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6年以來,我市各縣(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不斷加快,總量不斷擴張,在全省排位不斷前移。從生產總值看,有6個縣(區)絕對值排位實現前移,前移最多的縣上升了5位。從財政總收入看,全市11個縣(區)財政總收入全部實現了三年翻一番,有6個縣實現了兩年翻一番;有10個縣(區)排位實現前移,前移最多的縣上升19位。從地方財政收入看,11個縣(區)排位普遍前移了10位以上,其中前移最多的縣上升19位,有兩個縣實現三年翻兩番。二是項目建設快速推進,發展后勁明顯增強。近三年,全市11個縣(區)共引進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30多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60多個;實施城市建設項目1015個,開工750多個。三是工業經濟快速壯大,產業特色明顯提升。縣(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面實現了三年翻番;所有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三年翻一番,其中金巢經濟開發區去年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金溪香料、宜黃塑料、崇仁機電、黎川日用陶瓷等省級特色產業基地逐步發展壯大。四是城鄉面貌大為改觀,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各縣(區)加大城鎮建設投入力度,普遍實施了“十個一”工程,快速拉開了縣城框架,不斷完善了城市功能;實施了新農村建設點2000多個,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變了農村面貌,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們一定要因勢利導,揚優成勢,進一步堅定信心,搶抓機遇,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要充分認識差距,進一步增強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緊迫感??v向比,我市縣域經濟有發展、有變化、有進步,已經成為推進趕超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但橫向比,無論從整體水平、經濟規模,還是從發展總量、發展質量、人均水平來看,都還存在很大差距,加快我市縣域經濟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去年,我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為8.8%,而GDP只占全省的6.6%,這是不協調的,各縣(區)財政總收入只占全省縣級財政總收入的7%;GDP總量除臨川排在全省第6位、東鄉排在第41位外,其他9個縣的GDP都排在全省50位以后,還有3個縣排在90位以后;財政總收入在全省排名最高的臨川排27位、東鄉28位,其余縣均排在50位以后,還有2個縣排在90位以后;全省財政總收入過10億元的縣有14個,宜春就有兩個,一個豐城,一個樟樹,我市沒有一個;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縣(區)工業園區有10個,我市也沒有一個。這些充分說明,我們基礎差、底子薄,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主要矛盾是發展、發展、再發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發展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我們要盡快縮短。為此,我們要切實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始終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沒有比別人快的速度,超常規發展、跨越式發展只會成為一句空話,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加快發展速度、擴張經濟總量是當前我市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市本級要加快發展速度,縣域經濟同樣要加快發展速度。今天這個會議規模很大,各縣(區)黨政班子成員、人大常委會主任、政協主席以及鄉鎮黨委書記,市委各部門、市直各單位副縣級以上領導都參加了,之所以要召開這個高規格、大規模的會議,是因為縣域經濟非常重要,希望通過這個會議,進一步統一大家的思想,進一步營造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形成全市上下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牢牢把握重點,全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
思路決定出路,方法決定成敗。省委蘇書記深刻指出:一個地方只要思路對,敢作為,善作為,就一定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克服各類不利因素,在短時間內實現超常規發展。我們一定要全面領會蘇書記的這一科學論斷,進一步完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堅持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趕超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著力點,按照“趕超發展、提速進位、爭創一流”的目標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奮發有為,全力推動縣域經濟大發展、大突破、大跨越。今后三年內,全市所有縣(區)要確保財政收入翻一番,力爭經濟總量翻一番;所有縣(區)要實現在全省位次前移,力爭有2個縣(區)進入“全省10強縣市”行列。具體工作中,要始終牢牢把握“項目帶動、產業支撐、工業強縣、統籌城鄉”四個重點。
一要始終堅持項目帶動,不斷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仡欉@幾年我市發展歷程,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我們之所以能有今天趕超發展的大好局面、良好勢頭,最根本的是大力實施了項目帶動戰略,快速推進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正是基于這樣的基本事實,我們反復強調,大項目大發展,小項目小發展,無項目不發展。這次全省會議又指出,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是各級干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個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則,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能有絲毫的動搖。為此,我們一定要把項目帶動貫穿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全過程,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始終按照“四重、三向”的要求,持之以恒抓項目,堅定不移抓固定資產投資。要在持續性和有效性兩個方面下工夫,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千方百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不低于40%,力爭超過50%。要從實際出發,突出抓好“五個一批”項目,即:爭取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改善經濟發展環境,提高發展的保障能力;引進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加大工業投入,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新建一批重點城建項目,拉開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造一批具有市場優勢的產業項目,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向優勢產業集中;培育一批科技型、勞動密集型和農副產品加工型項目,鼓勵和推動全民創業,進一步壯大民營經濟。
二要始終堅持產業支撐,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h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建立在強大的產業支撐之上。缺乏產業支撐,縣域經濟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加快發展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全省許多縣域經濟發展快的縣(區)經驗表明:一個地方要想發展得好、發展得快,必須有自己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這就啟示我們,發展縣域經濟,一定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根據各自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整合資源,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努力做到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紡織服裝、醫藥、食品、化工建材、機械制造、有色金屬加工等6大優勢產業,金溪香料、宜黃塑料、崇仁機電、黎川日用陶瓷和南豐蜜桔、廣昌白蓮、臨川西瓜、崇仁麻雞、資溪旅游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但這些產業規模還不大,產業鏈還不長,支撐力還不強,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我們要圍繞這些產業加強招商引資,加大政策支持,不斷做大做強,延長產業鏈,培育產業群,打造成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脊梁。各縣(區)要按照分工協作、錯位發展的原則,重點圍繞1—2個優勢產業,加強產業招商,加快產業聚集,加速產業鏈的形成,把特色做優、做大、做強,不斷壯大塊狀經濟,使縣域經濟特色更加鮮明、產業支撐力更強。
三要始終堅持工業強縣,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總量。近年來,在推進趕超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的落后在工業,差距在工業,希望和潛力也在工業。市本級如此,縣區經濟更是如此。因此,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實現我市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關鍵環節。蘇書記強調:全省除少數縣因保護風景名勝和生態環境的需要、不宜發展工業外,其它地方都要始終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不動搖,以工業的超常規發展促進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全市各級要認真實施好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現代工業新城的意見》,堅持精力向工業集中,資源向工業匯集,政策向工業傾斜,不斷增強工業經濟實力,加快壯大縣域經濟總量,以工業的超常規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的提速進位。工業園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是縣域經濟發展最強大的發動機,我們一定要堅持決戰園區不動搖,全力加快園區發展,使工業園區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強極。要大力提升園區承載力,這是園區建設、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扎實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功能,提升園區檔次,千方百計解決好園區用地緊張、項目等地的問題。尤其要更加珍惜和用好園區的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園區土地,切實增強園區的項目承載能力。一方面,要解決土地指標的問題,形成土地等項目,而不能項目等土地。項目等土地,很多項目就會走掉。一個項目定下來,土地還要等幾個月甚至半年,這個項目就不一定能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園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的功能。項目簽定后,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生產、經營就不可能正常運轉。所以園區建設要著力破解土地、基礎設施建設等難題,不斷增強承載能力。關于項目用地問題,我想再強調兩點:第一,我們要集約、節約用地,千方百計提高投資密度,畝均投資額至少要在100萬元以上。對那些圈而不建、投資額大大低于合同約定的企業和項目,要采取斷然措施,堅決予以清理。第二,要多種途徑、多種渠道積極向上爭取土地指標,著力包裝一批大項目,爭取擠進省里重大項目的盤子。省里土地指標有30%的機動數,只要我們有大項目、好項目,就可以爭取機動指標。必須指出,這些機動指標,有的地方爭得多,有的地方爭得少,有的地方沒有爭到。這幾年的實踐表明,能否爭取更多的用地指標,某種程度上要靠運作,靠主動有效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包裝好大項目向上申報,然后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去跟蹤問效、鍥而不舍、抓住不放。要大力培育龍頭骨干企業,鼓勵和支持現有企業通過技術改造、靠大聯強、資產重組、合作共建等方式,提升產業層次,擴大企業規模,著力培植一批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稅收過5000萬元的“小巨人”企業。要大力擴張園區經濟總量,充分利用園區的聚集功能,推進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做大園區規模和總量。今后三年,全市工業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要超1000億元;著力打造一批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工業園區,其中金巢經濟開發區要力爭達到300億元,臨川(撫北)、東鄉、崇仁3個園區要力爭達到200億元,南城、金溪、黎川都要確保達到100億元以上。這是對我們縣工業園區的目標要求,大家要按照這些目標要求去做好規劃、引好項目、抓好落實。
四要始終堅持統籌城鄉,不斷豐富縣域經濟發展內涵??h域經濟處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聯結點,處于“城尾鄉頭”的位置,統籌城鄉發展的主戰場在縣(區)。各地要切實增強系統觀念、統籌意識,在做大做強縣本級經濟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集體經濟,以縣城的發展帶動鄉村的發展,以鄉村的發展支撐縣域的發展,努力實現富縣、富鄉、富村、富民。要牢固樹立“大產業、大文化、大綠化、大水面、大空間”的理念,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這是一個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建設經營城市的理念。大產業,就是一個城市的發展和繁榮要有產業支撐。現代經濟是城市經濟,城市經濟要有支柱產業,否則就是空殼。要大力發展包括工業、三產在內的城市經濟,以產業發展引領城市發展。大文化,就是要把臨川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體現文化內涵,使人一走進就感受到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濃厚氛圍。大綠化,就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變園林為森林,保持一流的空氣和水質,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使我們在城里有在郊外的感覺。大水面,就是在城市中要有更多的人工湖、人工河,打造更多的水體、水系、親水平臺,以水體現靈氣,以水經營城市,以水提升品位,以水改善人居。大空間,就是在城市建設中不能密密麻麻建房子,還要有廣場、公園、綠地等老百姓休閑的空間。就縣城而言,就是要始終堅持“五大”理念,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做美縣城,增強吸引力、承載力和輻射力,吸引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吸引更多的外商進城投資興業。要在高起點規劃、建設、管理好縣城的同時,著力抓好鄉鎮集鎮的規劃、建設、管理,尤其要加大鄉鎮集鎮環境整治力度,提升城鎮建設對外形象,切實加快城鎮化進程。要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大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變農村面貌,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
我想,抓工作就是要善于抓重點,抓主要矛盾,牽住牛鼻子,只有這樣,才能見成效。實踐證明,項目帶動、產業支撐、工業強縣、統籌城鄉這四個方面就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這四個重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緊緊抓住這四個重點,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縣域經濟才能快速發展。
三、強化保障措施,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各級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強化措施,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營造寬松的環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要努力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這次全省會議強調,要進一步為縣域經濟發展松綁放權,按照“能減就減,能放都放”的原則,在不違背國家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凡是能夠下放給縣(區)的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全部下放到縣(區),凡是縣(區)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給縣(區),讓各縣(區)有更大的空間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們要堅決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以減少管理層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為宗旨,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市直各部門各單位要面向基層,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對來自縣(區)的項目優先審批、加快審批,堅決杜絕“中梗阻”現象發生。執法執罰單位要堅持從嚴治政,切實規范收費罰款行為,決不能下達罰款指標。中央、省駐撫單位要堅持重心下移,以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切實提高服務水平。我深深感到,這幾年中央、省駐撫單位的工作總體上是很不錯的,在正確處理條條塊塊關系、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絕大多數單位做得很好,受到地方的歡迎,得到地方干部群眾的稱贊,為地方的趕超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幾年趕超發展能有這么好的勢頭,中央、省駐撫單位功不可沒,應該感謝大家。但是我們的發展在加速,對中央、省駐撫單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地方的發展與我們各個部門的發展是融為一體、相互促進的,地方發展了,我們的各個部門就有發展,地方沒有發展,各個部門同樣寸步難行。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工作,就要以加快地方發展為己任,進一步增強服務地方發展的意識,加大支持力度,做一個人民歡迎、不舍得你走的好領導。同時,要嚴格控制和規范各種檢查、評比、達標活動,切實減輕縣鄉干部負擔,讓他們集中精力干事創業。我們每一個部門都要換位思考,下面的工作不容易、難度很大,在市里工作的同志要關心、理解和支持縣(區)工作。各個部門都要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優化為縣(區)服務的環境。有些審批能放下去都要放下去,要淡化權力、強化服務,加快辦事節奏,提高辦事效率。每一個部門都是環境,這個部門的服務工作做好了,就為我們的發展營造了好的環境,如果沒有做好,就成了障礙。所以每個部門都要融入到發展的大環境中去想事情、辦實事、作決策,一切都要有利于趕超發展,一切都要有利于服務基層。紀委監察等有關部門要鐵心硬手,保持高壓態勢,嚴肅查處破壞環境的人和事,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一、引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于公路的要求在不斷提高。為了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需要,必須采取一定措施加快公路經濟的發展。公路運輸有著它自身獨特的優點,與傳統的鐵路運輸相比,公路運輸方式顯得更加靈活、便捷、高效且其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公路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使用十分廣泛普遍。就我國公路發展現狀而言,公路發展在許多方面已經獲得了良好的成就,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只有加快公路建設與發展才能適應現今時代的需要。因此,探究加快公路經濟發展的方式尤為重要。
二、現狀分析與問題探究
(一)觀念與意識的欠缺
許多問題出現在公路經濟發展轉型當中,需要我們去摸索和解決。在現階段,我國管理層普遍缺乏采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加快公路經濟發展的意識。許多單位普遍存在對于目前公路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沒發現、不重視的情況,更沒有去對公路經濟進行整改與創新。只滿足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卻沒有意識到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而且大多數公路管理部門缺乏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認識,更沒有領會到公路經濟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這樣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缺乏合理完善的轉變方案
一個完善合理的轉變機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基礎。當下,許多公路管理部門缺失科學合理的轉變機制,使得利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加快公路經濟發展的方法難以高效開展。從相關調查中可以看出,我國在公路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當中,存在著步驟混亂、利益混亂與工作方式混亂等一些問題。由于轉變機制的不完善,許多部門之間的配合不夠好,監管不嚴格,因此工作效率往往較低。由于缺乏針對地區的經濟轉型方案,在實際的地區經濟發展中缺乏相應的指導方向,在實際經歷轉型過程中容易發生調查研究不足而引起的發展不匹配甚至是阻礙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
(三)發展不平衡
現階段我國的公路經濟發展當中,存在著公路建設重心不明確、各項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前國家的公路建設大多以建設與經濟上的投入為管理工作的重心,而對于后期的運營管理、經濟收入管理以及后期維護都缺乏重視,因此發展很不平衡。而發展上的不平衡當然就會使得整個公路經濟的轉型無法實現預期目標。在這一問題上必須加以重視,這樣才能夠實現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加快公路經濟發展的
目的。
三、解決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對經濟轉型的重視
現在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經濟發展方式停留在過去較為落后的不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速度慢,直接影響了公路的經濟發展,因此想要推動公路的經濟發展必須要加強對經濟轉型的重視。首先需要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類型進行調查研究,對于地區的經濟發展類型、數量及其對地區經濟發展作出的具體貢獻,并研究相關的經濟發展方式與公路發展建設之間的關系,將這種關系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明確各種經濟發展方式對公路建設發展的作用以及公路建設發展推動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更加適合現在社會發展情況的優化發展方式。加強地區對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推動地區公路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解決以往存在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不科學導致的發展動力不足同時引發公路經濟發展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問題。
(二)制定專業的經濟轉型方案
國內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依靠第一產業而對其他產業的重視程度較少,這就導致了國內的經濟發展方式單一同時相對落后的問題,而現在的地區相關部門也沒有針對現有情況來制定詳細的經濟轉型方案,因此必須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作出改變。首先需要考察當地的主要經濟發展類型和發展情況,同時結合當地的公路發展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新的經濟發展方式,除此之外還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特點、存在的資源情況、公路發達程度以及實際開發程度來制定相應的經濟轉型方案。經濟轉型的方案需要當地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制定,避免由于單一部門制定經濟轉型方案而導致方案的不全面性和不客觀性,也需要根據地區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經濟走勢來不斷修正相關方案,保證經濟轉型方案能夠符合實際情況并發揮作用,并對相關方案影響當地公路建設發展以及相應的經濟增長作出相應研究,保證相關方案能夠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整體實力的
提升。
(三)加快公路建設
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公路發展,為公路的建設提供了建設的條件和資金,同時公路的建設也會促進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在地區經濟轉型和發展的過程中,公路建設也會同步推進。加強公路建設需要根據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來制定,如地區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可以加強相關區域的公路建設來發展地區的旅游業與服務業,對于傳統的第一產業進行轉變并提供發展的條件,同時交通的便利為地區發展新的產業并提供相關的資源、科學技術以及資金提供了可能,可以根據地區的經濟發展計劃來作出有效的指引。地區的發展不僅可以為當地的經濟帶來新的發展動力,有效地改善地區經濟發展產業模式不科學的問題,同時公路的建設也為地區的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建設地區公路并利用帶來的優勢和實際利益進一步推動公路的建設,在公路的實際使用中創造更多的公路經濟收益,為公路經濟的長期發展提供動力。
(四)地區發展實例
陜西省西安市某一地區長期以來依靠種植業與畜牧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維持地區經濟發展,但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類型與速度都已經跟不上時代需要,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為了擺脫現有的經濟發展情況,該地區對現在經濟形勢進行了相關研究,并于2014年修建了高速公路,極大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以制造業、服務業為主而以傳統農業為輔的經濟發展新形勢,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該地區經濟轉型為公路的使用提供了推動作用并促進了公路經濟發展,最終為地區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四、結語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公路建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與地區的經濟發展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在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強對公路建設的重視程度并在推進地區經濟轉型中發揮公路建設的重要作用,將傳統的低產能不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更為科學有效的方式,確保地區的經濟和其他方面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為國民經濟不斷發展、早日實現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為青州市公路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對公路的需求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加快公路經濟發展,促進我國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進我國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推動我國公路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和進步。
一、轉變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現狀
1 轉變意識不強,觀念落后
我國公路經濟的發展需要轉變公路經濟的發展方式。但是,我國公路經濟的發展卻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特別是轉變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意識不強轉變觀念落后。轉變意識不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沒有認識到轉變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沒有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沒有對公路經營中村中的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產生了諸多的問題。除了轉變意識不強外,觀念落后也是公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另一個重要問題。觀念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舊,一直是遵循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愿意創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沒有放開眼界去借鑒國外的公路經濟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沒有與時俱進了解當前公路經濟在與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發展形式。
2 轉變措施不合理
我國公路經濟發展轉型還存在著轉變措施不合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轉變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人們群眾的利益,忽視了對人們群眾既得利益的保護;其次,相關人員在促進我國高速公路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沒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驟來進行,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經濟發展轉型存在著比較混亂的問題;最后,我國高速公路經濟轉型還存在著管理與建設部協調的問題,這就要求相關人員應該要站在公路經濟發展的整體角度來考慮經濟建設的發展問題。
3 轉變機制缺失
我國公路經濟的發展方式轉型還存在著機制缺失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沒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經濟發展轉型管理機制;其二,沒有在現代企業的發展模式中尋找到符合我國公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運行機制;其三,沒有建立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路經濟發展思路和監管機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存在著諸多問題。
二、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公路經濟發展
1 增強轉變意識,改變轉變觀念
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公路經濟發展,首先應該要增強轉變意識。為此,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積極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認識到轉變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應該要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對公路經營中村中的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過程中產生諸多的問題。除了要增強轉變意識外還應該要改變轉變觀念,為此,應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過于守舊,不能一直是遵循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而要積極進行創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應該要放開眼界去借鑒國外的公路經濟發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應該要與時俱進了解當前公路經濟在與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發展形式。
2 完善轉變措施
在實現公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應該要完善相關的措施。為此,應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轉變的過程中應該要考慮到人們群眾的利益,不能忽視了對人們群眾既得利益的保護;第二,相關人員在促進我國高速公路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應該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驟來進行,這就不會使得高速公路的經濟發展轉型存在混亂的問題;第三,在促進我國公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過程中還應該要處理好管理與建設相互協調的關系,這就要求相關人員應該要站在公路經濟發展的整體角度來考慮經濟建設的發展問題。
3 建立轉變機制
一、低碳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重化工業以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較之西方國家,我國經濟仍處于較低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和物質消耗來推動。這種高投入、高增長、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土地、淡水、能源等戰略資源被大量的消耗和破壞,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受到嚴重的挑戰。金融危機和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正成為發達國家新的“綠色壁壘”,限制和打壓我國的傳統優勢產品的出口。因此,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十分必要和迫切。
低碳經濟是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潔開發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制于國際碳排放和國內能源資源的不可再生。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經濟道路,既是應對氣候變化、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對策,也是我國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性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發展低碳經濟是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有力手段,是我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出路。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1)低碳意識缺乏。長久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單純的追求GDP的增長,以資源的大量使用為代價,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2)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加大,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成為制約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3)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的約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煤的依賴遠大于世界其他國家,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改變,這不僅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負擔,而且還會影響整個生產和技術的選擇與效率。(4)低碳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我國低碳技術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較發達國家都相對落后,資金和技術支持都相對不足,“鎖定效應”也制約了低碳技術的進步。(5)體制機制的障礙。政府能源價格管制措施、能源生產銷售的限制措施、能源進出口的限制等政府干預造成現行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合理的反映能源供需狀況和推動能源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限制了能源技術進步和效率的提升。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
(1)樹立低碳意識,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增強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低碳意識,將GDP碳考核指標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以低碳思維從源頭上控制“三高”項目的審批;企業應樹立低碳意識,推行清潔生產,將重點放在提高能源的生產效率和生產技能。(2)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低碳化。一方面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發展,并淘汰落后產業;另一方面應積極促進低碳產業的發展。(3)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積極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等無碳能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促進資源供給的多樣化。(4)深化體制改革,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制定相關政策,建立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5)強調低碳技術創新,加強國際間低碳技術交流合作。加大對低碳技術研發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參與到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體系中,學習發達國家經驗,通過共同研發、技術轉讓提高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6)完善低碳立法,建立低碳經濟法律保障體系。國家應盡快出臺低碳的相關法律,建立健全低碳經濟發展的執法監督機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毅宙.低碳經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J].福州黨校學報.2011(2)
[2]陳劍鋒.低碳經濟: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全新變革[J].改革與發展.2010(2)
[3]張鵬飛.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必然選擇——低碳經濟[J].科學與管理.2009(5)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中國面臨許多新的變化、機遇和挑戰。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正在加速,既有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又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制約,新發展階段改善生存環境和加速建設的矛盾日益尖銳,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加。
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又是一個長期艱苦過程。
充分認識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性
新發展階段改善生存環境和加速建設的矛盾日益尖銳。
新世紀以來,在初步實現小康的基礎上,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雙加速的新發展階段。
居民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升級,城鄉居民對改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要求將日益強烈。消費結構升級既是產業結構升級新動力,也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帶來新的壓力。這迫切要求使建設規模、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與群眾提高生存質量的要求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從目前低水平、發展很不平衡、環境脆弱的小康,走向生活更加寬裕、環境更加良好、可持續的全面小康社會。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已經難以為繼。
近30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長,但是,在粗放的增長方式下,土地、淡水、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脆弱。未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將加劇自然資源的供求矛盾,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
我國人均資源緊缺,絕大多數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資源消耗量或自然資產損失量卻排在世界前列。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積已經由1953年的2.82畝下降到2004年的1.41畝(不足0.1公頃),全國2800多個縣中,有666個縣的人均耕地面積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05公頃的警戒線。中國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已成為世界耗水量第一大國,占全世界用水總量的15.4%,全國660多座城市中,有60%的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到2030年將列入嚴重缺水的國家。
目前我國的環境質量仍然處于“局部有改善、整體在惡化”的狀態。2005年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2549萬噸,超過了環境理論容量的一倍以上。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導致了酸雨污染。目前,中國的酸雨區面積已經占到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2005年,全國煙塵排放量達到1182萬噸,不僅沒有完成“十五”計劃削減9%的指標,反而還有所增加;工業粉塵排放量達到911萬噸,也沒有達到“十五”計劃的削減目標。
目前城市河段90%以上受到污染;草原退化達9/10,退化速度200萬公頃/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擴展速度3400平方公里/年。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依靠高要素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低技術含量這“三高一低”的經濟增長方式,整體環境質量還可能進一步惡化,經濟增長將是不可持續的。
我國環境質量惡化形勢十分嚴峻:1/5城市空氣污染嚴重,1/3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影響,近1/5土地面積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現象,近1/3土地面臨水土流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太湖、巢湖、滇池等水體污染嚴重,導致局部地區公共危機。
區域發展格局不合理加大資源環境壓力。
區域產業特色不突出。在鋼鐵、電解鋁、水泥、電石、煉焦等高耗能、高污染等產業領域,存在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僅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惡化了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
經濟活動在一些地區過度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密度較大地區的個別地方,出現了過度發展的跡象。人口和經濟活動向這些地方的集中帶來一系列環境和生態問題。
地區之間競爭秩序混亂。經濟發達地區資源和環境壓力逐步增大,有些地區成為資源高消耗地區和生態脆弱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升級緩慢,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增長方式削弱了本來就脆弱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
在勞動力供給總量過剩格局并未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結構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熟練技術工人供不應求,局部地區開始出現普通勞動力短缺現象,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
隨著勞動年齡人口供給增長率下降,中國的“人口紅利” 正逐步消失。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最近對分布在全國17個省的2749個村(其中東部1151個,中部759個,西部839個)的調查,有近一半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其中本地非農就業和外出打工各占一半。74.3%的村認為本村能夠外出打工的青年勞動力都已經出去。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村發展的土地供給都趨于緊張,土地成本不斷上漲的趨勢將長期維持。
這些都迫切要求實現經濟增長的集約化。
人口老齡化超常加快。
一是在人均GDP水平較低時,即邁入了老齡化的門檻。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大致為5000-10000美元;發展中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大為在2000美元;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只有1000 美元左右。
二是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超常。根據國外有關機構資料,65歲以上老年人比重從7%升到14%所經歷的時間,法國為115年,瑞典為85年,美國為68年,而中國估計只要27年。人口老齡化既會降低國民儲蓄總水平,也會提高人口贍養負擔,影響社會財富的增長。
中國這種 “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變動態勢,對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緊迫要求。只有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高附加值產業的比重,才有助于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
世界性產業轉移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全球生產分工體系出現新的特點和變化,以價值鏈分工為特點的新型產業分工勢頭強勁。跨國公司跨境投資、公司內貿易和服務外包明顯增加,國際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規模擴大,層次提高,方式更加靈活。
產業全球轉移是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優化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推動工業化重心向東半球轉移。我國特有的低成本優勢使我國成為世界制造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國,這對我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帶來一系列新的機遇和嚴峻挑戰。
(1)產業全球轉移的速度加快、規模擴大。
世界貿易和投資總額的年均增速,1980~1985年為28.8%,2002年上升為40%;同年,世界貿易和投資額累計超過3.5萬億美元以上。據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2004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強勁上升40%,達到2330億美元;而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繼續下降,為3800億美元,僅相當于2000年峰值的三分之一。
(2)產業鏈條全球配置,產業轉移層次提高。
國際分工體系高度專業化,產業轉移和集群式發展密切結合。原來單個項目、企業或產業的轉移日益轉變為相關產業鏈的整體轉移,以利于形成產業集群,提高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增強區域競爭優勢。
勞動密集型產業還向一些發達國家和比較發達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也在加快增長,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謀求產業集群式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
技術、知識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包括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正在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據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外國直接投資的結構已向服務業明顯傾斜。上世紀70 年代初期,服務業投資僅占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四分之一,到2002 年已上升為大約六成,估計為4 萬億美元。
在國外設立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數量正在增多。
―發達國家轉移傳統產業,主要為了獲取區位優勢和降低要素成本。而轉移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則以獲取綜合競爭優勢為目的。因此更注重東道國的投資軟硬環境,特別是信息基礎設施、技術、人才、研發配套能力和體制條件等。
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將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因而將加快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轉移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轉移也可能比以往加速。
(3)全球化分工基礎上的區域性產業轉移勢頭強勁。
區域經濟集團化十分迅猛,其中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協定極大促進了區域內資本流動和產業轉移。歐盟、北美、亞太經合組織是國際產業轉移勢頭最為強勁的經濟區域。歐盟1/3的對外投資是在成員國之間進行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美國對外投資的1/5集中在加拿大,而加拿大對外投資有1/3集中在美國。
(4)跨國公司在產業轉移中的主導作用更加突出。
據聯合國統計,2002年全球直接投資流量大幅減少,而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直接投資存量卻增加了30%,創造了3.4萬億美元的附加值,約占全球GDP的1/10;其全球銷售額高達18萬億美元,是當年世界總出口額的2.25倍。
目前,跨國公司已控制了全球產出的近五成,世界貿易的六成和國際投資額的九成,國際技術轉讓的80%和科研開發的90%是在跨國公司之間進行的。
2002年全球跨國公司總數為6.4萬家,子公司發展到87萬家,在國外聘用人員達5300多萬人。這些子公司有51%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通過產業全球轉移,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其產業整體競爭優勢不斷加強。美國、西歐和日本在基礎科研、應用技術、新產品開發領域繼續占有領先優勢,穩居國際分工和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發展中國家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工業化得到加速,產業結構逐步升級,某些領域的競爭力也在提升。但是總體上看,其產業結構層次和技術水平都比較低,在國際分工和產業價值鏈中仍然處于低端。
產業轉移、結構升級為發達國家優化增長方式奠定牢固基礎,為我國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提供主要啟示。技術進步、結構升級、可持續發展對優 化增長方式的作用日益重要。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優化,表現為質量效率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數量擴張因素。
在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高于增加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投入的貢獻程度(據世界銀行計算,1960~1987年間,一些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美國50%,日本59%,英國和法國為78%,德國87%。)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發達國家優化增長方式作出重大貢獻。上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以較大幅度上升,對全部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起到主要帶動作用。新世紀以來,服務業取而代之。90年代高漲的技術投資在2000年銳減,但是近幾年發達國家生產率的增速比90年代還要高。這主要得益于服務業的推動。2000-2003年,對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生產率增長貢獻最大的5個部門都在服務行業。
循環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節能降耗和減少排污。能源利用效率:發達國家普遍投入少、產出高。據世界銀行統計,按每1公斤油當量產出GDP來衡量,2002年世界平均水平為4.6美元,高收入國家為5.2美元,其中日本和歐盟高達6.4美元,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都僅為4.1美元。廢棄物再利用:目前主要發達國家每年再生資源回收價值達2500億美元左右,且以15~20%的速度增長。
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了社會財富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不斷優化,明顯提高了財富結余的真實價值和社會福利水平。而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其財富結余的真實價值和社會福利水平要打較大的折扣。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長期不懈努力
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階段的長期性特征,決定了中國既有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又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中國2004年的人均GNI為1500美元,在世界208個經濟體中,排在第129位。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任務還未完成,2005年農業勞動力在全部就業中的比重仍高達46%。中國要徹底改變經濟欠發達狀態,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艱苦奮斗。
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要完成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面對不斷加大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只能主要立足于國內,充分挖掘自身經濟增長潛力,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其難度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階段性特征將持續加大資源消耗和排放總量。
工業化進程由加速到穩定,將呈現重化原材料工業以及重制造業相繼加快發展的特征。城鎮化由加速到穩定,將比工業化持續更長時間。這些因素決定了:即使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強度可以降低,但消耗和排放的總量仍會在一段時期內繼續上升。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稟賦結構具有長期制約性。
中國2003年發電量中,煤炭發電占的比重為79.4%,比1990年提高了8.2個百分點。而同年世界各國發電量中煤炭發電量所占比重為40.1%,僅次于南非、波蘭和愛沙尼亞。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決定了能源的物理利用效率偏低,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難度偏大。
關鍵領域改革不到位,粗放的經濟增長容易反彈。
政府職能轉換遲緩,仍然過多干預資源配置,考核體系不科學,注意力往往因經濟短期波動而轉移。資源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比價關系不合理,刺激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財稅體制不健全,不利于消除行政力量干預經濟發展的利益動因,難以抑制地方和部門的低水平擴張沖動和非理性競爭。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滯后,土地市場發育不足,土地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轉讓收益及土地融資,導致土地征占過多,利用粗放,城市低效擴張。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不完善,企業尚未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抉擇
以節能減排為切入點,抓好重點行業,落實“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約束性指標。以深化各項關鍵領域改革為動力,完善短期政策,推動中長期制度創新,形成加快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保障。在年度經濟工作中務求取得實效,避免因短期經濟波動而轉移注意力。
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包括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等,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能源產業,加強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
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由各地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標準劃分主體功能區,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
協調推進關鍵改革,構筑加快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保障。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建設法治型、責任型、服務型和誠信政府。
改進經濟調節方式,加強市場監管。減少行政審批和直接干預,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維護市場秩序。
堅持依法行政和科學民主決策。
加快建立健全新型的統計指標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促進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完善財政政策和稅收體系,支持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
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和轉移支付制度,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增強區域政策整合能力。
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財權,形成規范的收入來源,滿足正常的公共開支需要。
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
管住政府,放開市場,壯大民間投資,加強風險約束。
政府負責公共投資,加強公益性規制, 嚴格執行能耗、安全、質量、技術、環保等行業準入標準,完善信息服務和政策導向。
企業和個人自主投資,絕大多數無需層層審批。
加強銀行獨立審貸。
深化土地管理體制改革。
制定跨行政區劃的、按功能劃分的區域發展規劃。
嚴格保護耕地。
規范和發展房地產市場,改革行政性批地制度,完善地價形成機制。
健全土地稅收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合理調整土地收益分配格局。
保障農民土地合法權益,探索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有償流轉機制。
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要使資源價格能夠反映資源稀缺性、市場供求關系和環境污染成本。
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引進競爭,對自然壟斷業務加強監管,促其改善服務,降低成本,而不能一味提價。
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并對非經營性利潤征收暴利稅或特別收益金。
完善配套政策。
實施有利于節能、降耗、減排和安全生產的政策,由工業擴大到建筑業、政府機構和公用事業等領域。
鼓勵自主技術創新的綜合配套政策。
普適性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013-02
企業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基礎,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經營的管理,一個企業要想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對企業經營管理進行一定的分析。對企業管理進行創新,需要根據企業實際的發展情況進行制度的創新,從而能夠有效地滿足社會的需要,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企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所必需的,同時還能促煤炭企業穩定快速的發展。本文就對創新管理,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闡述。
一、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
1.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企業的改革也有著進一步的深化,在企業中勞動者的思想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實現企業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對中國煤炭經濟發展經驗進行一定的總結。在企業煤炭經濟發展中主要是通過人進行管理的,也就是說企業實施各方面的管理的主體是勞動人員,企業管理的中心以及企業管理的主體都是緊緊圍繞著勞動人員進行開展的。在現代企業中,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就是發揮出勞動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直接決定著企業煤炭經濟的發展,企業煤炭經濟發展的出發點是為了能夠充分調動勞動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在如今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加快煤炭企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實就是有效地適應現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也是為了企業自身長遠的發展。由于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就必須提高企業自身的實力,強化自身的自主創新意識,能夠使得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處于優勢地位。通過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能夠有效地將企業的產品和技術等現狀進行一定的改變,從而提供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而有效地保證企業長久健康的發展。
二、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國煤炭行業經濟發展有著一定的轉變,但是在煤炭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下面就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1.煤炭生產安全的問題。中國煤炭行業在經濟方式轉變中,由于只是注重煤炭的資源,并沒有重視煤炭生產安全的問題。在煤炭行業中,生產安全問題是煤炭行業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只有控制了煤炭生產安全問題才能有效地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的煤炭企業對安全費用投入的資金較少,由于礦井中的安全問題并沒有有效地解決,嚴重影響了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進而給生產安全帶來一定的困擾。
2.煤炭資源的污染和浪費。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新型的設備應用到煤礦中,進而使得產煤量逐年增長,但是煤炭資源污染的問題一直影響著煤炭行業的發展,不僅對造成了煤炭資源的浪費,而且還對生態環境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時還有可能對空氣造成一定的污染。由于在中國許多礦井中存在著煤炭資源枯竭的問題,就有可能對煤炭的開采帶來一定的問題,就很難以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3.煤炭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在煤炭產業結構調整中,煤炭經濟的運行效益始終離不開煤炭的生產量。在煤炭行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很多企業大力發展非煤炭產業的經濟產業鏈,從而使得非煤炭的經濟產業鏈的發展高過了主體的煤炭企業。
三、創新管理,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措施
在煤炭行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由于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就需要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定的解決措施,進而能夠通過創新管理,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對運行機制進行創新。要想有效地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要對企業的運行機制進行有效地創新,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形成自身煤炭經濟發展的特點,還應該創新管理機制,進一步建立并且完善企業管理的考評機制,對企業管理的績效進行嚴格的考核。
2.建立煤炭供應的新模式。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由于一直都是十分依賴煤炭,要想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對煤炭經濟發展方式進行一定的轉變,大力發展綠色能源,不僅能夠有效地改善煤炭供應的現狀,而且還能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在大力發展綠色能源中,還需要對現代物流業進行一定的創新,能夠進一步形成最新的流通體系。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隨著對煤炭資源的大力開采,自然資源越來越少,在對煤炭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轉變中,必須要注重對資源的節約,煤炭是最為基礎的能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煤炭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同時還能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建設。在煤炭企業中,需要對煤炭資源的消耗制定一定嚴格的標準,而且還要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對煤炭資源的技術設備進行一定的維修,對廢氣的排放進行綜合化的治理,進而減少了對空氣和環境的污染。
4.培養人才。在煤炭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紅,需要對人才進行一定的培養。人才對于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企業需要加強對人才的管理,使得企業中的人才更好地適應企業創新管理中,進而能夠有效地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轉變思想觀念,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認真地吸取教訓,轉變發展觀念,向發揮人才的優勢進行一定的轉變;還要提高人才的待遇,企業拿出部分資金建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同時還要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地方性科技創新鼓勵措施,進而激發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進行科技的創新。在煤炭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需要進行對科技的創新。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給煤炭企業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方便。在煤炭企業中,需要通過以科學技術為核心,加大力度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出優秀的科技人才,通過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有效地進行生產工作,進而還能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大創新力度,進一步提高產業技術的水平和煤炭科學技術的實力。
6.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煤炭企業發展經濟方式轉變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做好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能夠有效地促進經濟快速的發展。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加速產業技術優化升級。由于煤炭企業生產條件較差,設備較為薄弱,如果在發展傳統的工業,就會喪失優勢??梢酝ㄟ^運用新技術,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的調整。對生產能力較低的煤礦進行淘汰,建立開放的煤炭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煤炭管理機制。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有效地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必須要進行創新管理,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企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所必需的,同時還能促煤炭企業穩定快速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針對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存在的問題以及進行創新管理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而能夠為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