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7:12: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人生觀的思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能否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民族的未來。因此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的課題。
一、什么是人生觀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區別在于是正確的科學的人生觀,還是錯誤享樂主義的人生觀。
正確科學的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目的和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不僅決定著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而且調節人的行為和活動的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能夠識大體、顧大局、克己奉公,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斤斤計較,不會陷入“自我中心”而難以自拔;就能夠確立崇高的理想,以頑強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不被矛盾所困擾,不向挫折屈服,不為沖突而憂慮,熱愛自己本職工作,積極努力作出成績,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大眾共享幸福之樂。
實際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是人們的一種信念,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個人前途和祖國命運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積極進取、開拓創新、有意義的人生。
二、大學生人生觀現狀
當前大學生的人生觀雖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但其主流是好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樣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價值觀的滲透和沖擊、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大學生個性心理尚未成熟,致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呈現出復雜多樣的態勢。少數大學生的個人主義思想仍然嚴重存在,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淡薄。
1.對待人生的態度。
大多數學生對于人生的態度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把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的大小及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但是一些西方社會低級、庸俗的文化意識和錯誤的社會風氣必然波及到我國大學校園,對青年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致使學生中存在著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等傾向,他們人生追求中,重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利益輕奉獻、重個人主義輕集體主義、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人生價值觀呈現出“功利化”、“多元化”的不良苗頭。
2.對待金錢的看法。
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調查發現:中國大學生總體上對金錢持積極、認可的態度,但不把金錢視為成功的標志,并且認同合理理財,積極投資、愿意參與慈善捐款。即便如此,2008年人民網針對中國大學生金錢觀調查結果顯示,有三成的大學生是拜金主義者。學生中跟風攀比現象呈抬頭趨勢,日常生活里比誰的衣服是名牌,誰的化妝品高級,誰的手機最潮……加上一些社會輿論的錯誤導向,社會陰暗面的過分渲染都導致了大學生不安分的消費心理,產生許多消費誤區。校園里一度流行著“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找工作看錢途”等口頭禪。因此,專家呼吁,隨著社會發展,大學生“金錢觀”和理財意識需要科學引導。對金錢的過分看重會導致其心理壓力過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
3.對待職業的選擇。
在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的今天,隨著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難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大多數學生都能放下“天之驕子”的光環,勇敢地面對競爭,擺正位置,調整心態,甚至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儲備和社會實踐。可是令人擔憂的是,仍有一部分學生在擇業時過于注重物質利益而淡化了社會責任,忽視了社會需求,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甚至寄希望于社會關系上,認為“拉關系、走后門”是找工作的捷徑。這些觀念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對大學生擇業、就業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三、加強大學生正確人生觀教育的對策
大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大學生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時期。在這個小小的社會,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認知和判斷能力。我們無法消除各類消極因素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環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沒落的道德觀、金錢觀,提高學生的抗誘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消滅在萌芽狀態,使學生們對自己有較準確的定位,加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明確努力學習的目標,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理性地面對各種失敗,增強抗挫、抗壓能力,努力提高前進的動力。
1.加強自我管理。
人生觀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心理塑造工作,需要健康環境的熏陶和良師益友的引導。
大學生在蛻變過程中,應從本校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約束,克服自身的缺點和不足,認真學好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的同時,主動選修一些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侵蝕,立場堅定;吸取前人的優秀思想,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己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樹立健康人生觀。
2.加強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南北朝時的著名文學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的開篇就闡明了家庭教育對子女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閱,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庇纱丝梢?,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作用。進入大學的青年學生雖然意識漸趨成熟,不再迷信父母的權威,希望通過民主平等的方式與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解決自己所要面臨的職業選擇、社會交往、愛情婚戀、人生發展等重大問題,但由于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在經濟上和情感上對家庭還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的支持和幫助仍然是他們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對大學生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為開放式教育的高校,主要是宏觀上的指導,無論是課任老師還是輔導員都不可能經常對每位學生的生活細節,心理變化關心到位。家長更應積極配合學校,經常提醒孩子在學會自理的同時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加強學校教育。
在大學的德育工作中,人生觀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項重要任務。從當前大學生人生觀念的現狀中我們不難看出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基本是端正的。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大學校園,一方面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更要發揮好主平臺的作用,積極探索人生觀教育的有效途徑,加強理論教育,開展實踐活動和典范教育,營造良好和諧的校園人文環境,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學生在人生觀教育中認識人生,感悟人生,并且從中受到教育。就高等院校而言,應該始終堅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成為社會倫理的向導、人類良知的燈塔,充分發揮對青年學生的引領、示范和陶冶作用。
4.加強社會輿論導向,校內校外雙結合。
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不僅需要依靠大學生自身、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而且需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社會各界和大眾傳媒都有責任為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出一份力。青年大學生是一個敏感的社會群體,他們接受各方面的文化影響比其他階層多,社會大環境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社會、家庭、學校三方共同努力,大學生教育的整體構架才能平衡,才能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作為國家的儲備人才,中間力量的大學生應增強社會責任感、民族自尊心及成才使命感,立足現實,從大局出發,把個人的理想、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的利益、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何士青,夏嵐.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調查與分析.學校思想教育CNKI:SUN:XXDJ.0.1994-03-002.
[2]左云,陳冰俐,烏進高娃.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總體而言,這次調查為我們提出了以下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人生觀教育及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當代大學生對人生目的的思考缺乏明確性,提醒我們應正視對大學生人生觀的教育與我國現行的職業生涯教育。價值選擇的多元化允許人生目的選擇更趨于個性化,家庭、學校和社會理應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培育給予適時適度的引導。在功利主義勢風日漲的今天,對大學生人生目的的教育尤為迫切,要使他們認清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與權力至上等人生觀的本質,培育他們樹立科學合理,又適合個體發展的人生目的。
1971年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觀念,我國臺灣地區也在1998年將職業生涯的概念引入基礎教育領域,而大陸地區還處于探索階段。盡管目前多數高校都設有職業生涯規劃這一類的選修課程,但實際達到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我們的大學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學生個體規劃自我職業生涯的意識與技能,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特質等盡早對未來將要從事的職業做打算,這樣,他們才會形成相對成熟的人生觀,即便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也可以看清方向,有所把握。
二、引導大學生建立科學的性別觀
關于性別的認知從小就向我們昭示了性別的不同,而且還嚴格地規范著兩性各自的行為。社會文化與學校教育的長期熏染已經將傳統性別觀念注入女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她們也不自覺的陷入“男權話語”的窠臼之中。女大學生在認知層面認可男女之間應遵循平等與和諧發展,但在潛意識和實際行為中則表露出對傳統性別觀念的認同?,F實生活中的碰壁,使女大學生對男女平等觀念產生疑慮,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女大學生性別觀念向傳統的復歸。如80%以上的應屆畢業女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過性別歧視(中國青年報,2008-3-21),擇偶時以“男高女低”為標準等現象屢見不鮮。
上海市婦聯2008年對青年女性價值取向的調查顯示,在“如何看待全職太太”的問題上,近半女性的首選是“很正?!?新民晚報,2008-4-22),2008年初,重慶大學和重慶師范大學幾位學生完成了一份“女大學生就業調查”發現,在面對“職業和婚育”關系問題上,有三成女生害怕激烈的競爭,如有條件想做全職太太(重慶晚報,2008-2-28)。全球金融危機帶來了就業的壓力,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年輕女性亦已出現此類狀況。這一方面表明女大學生獨立意識漸弱,自信自強精神不足,開始傾向于躲回家庭堡壘,重溫“相夫教子”的舊夢;另一方面也印證了她們對男性強勢地位及自我弱勢的潛在認同。
三、女性價值觀的轉變與矛盾
現代高等教育無疑使女大學生較普通女性更具有理性思辯精神。面對社會變革與文化動蕩,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加大,價值觀發生變化,使她們在心理上產生了現代意識與傳統觀念的沖撞,影響著她們對自我的認知。女大學生優先選擇了“自立、自尊和平淡”來描述自我特質,表明具有現代意識的女大學生追求生存獨立性的同時要求人格的尊嚴與完整,這暗示了她們渴求自我認同,希望得到社會肯定與他人尊重。而對“平淡”的選擇則是她們內心傳統觀念的體現,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中庸思想,使人們追求自然平和、安逸淡泊,同時不喜歡用激烈的詞語自我標榜。此次調查中沒有人選擇“自強”一詞,這是否向我們發出了這樣的訊息:當前女大學生思想心理狀態極其復雜矛盾,她們心靈的幽閉處依然存在著對個人能力或性別方面的不自信。
目前,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趨于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社會環境潛在壓力的影響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危機感的加重,使女大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上也偏愛較穩定、風險小的工作,不愿問津競爭性強、挑戰性大的職業,甚至出現“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行為
導向。然而,女大學生要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向傳統角色的回歸是不可取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才是可取之道,這不僅需要社會觀念的再次變革,關鍵還要靠女大學生自身不懈的努力。因此在現階段改變觀念、重識自我、提高自我競爭意識和獨立意識對年輕女性來說仍十分關鍵。
四、正視外部因素對人生觀的影響
依據調查統計,重慶高校女大學生對人生的迷茫與性別觀念和自我特質認識之間的相關性并不明顯。充分表明了目前大學生群體的人生觀念與自身內部環境關聯性不高,這就促使我們不得不把目光聚焦于社會外部環境。
叔本華是意志論哲學的開創者,一生致力于人生問題的哲學思考,其人生美學以悲觀主義人生觀為外殼,以意志和表象理論為哲學基礎,其人生痛苦觀標志著叔本華的思想傾向同德國古典哲學主流的分野。
一、痛苦觀的內容
叔本華認為意志的欲求是人類活動的根本動力。人要滿足自身的欲求以便自身得以生存,在滿足欲求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復雜的意志活動。意志形而上學是他痛苦論的理論基礎。
(一)人是痛苦的
人是意志發展的最高產物,是意志客體化最高等級。理智使人們認識到,人是注定要死亡的。而人的本質就是生命意志,具有盲目性和不可遏制的沖動性,這就使意志和理智產生了矛盾。
人的意志是求生存,而人最終要死亡。盡管人們努力為了生存而斗爭,但最終還是逃脫不了一死。叔本華認為,認識到這一點是人生真正的痛苦。“生物愈高等,意志現象愈完全,智力愈發達,煩惱痛苦也就愈顯著”。
(二)人生是痛苦、無聊的人生
叔本華認為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悲劇,只有在細節上才有喜劇的意味。“除以受苦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沒有什么目的可言。”“我們觀察世界,見事事處處,都充滿痛苦,都源于生活本身之需要,且不可分離?!痹斐蛇@種人生痛苦的原因就是欲望的生成。人類產生欲求,欲求期望著滿足,而其滿足都具有相對性,這就導致了人生的痛苦。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就要痛苦,并且滿足又不是恒久的,當一個欲求滿足之后,很快就會有新的欲求出現,這樣人就無止境地陷入“欲求―滿足―新的欲求”這種惡性循環所帶來的痛苦中。但如若沒有欲求或者易于滿足,那么隨之襲來的便是空虛和無聊,這將更加痛苦。人生在痛苦和無聊這二者間像鐘擺一樣擺來擺去,這就是叔本華著名的的“鐘擺理論”。
(三)人生是徹頭徹尾的悲觀絕望
“我們的誕生就已把我們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在吞噬自己的捕獲品之前,如貓戲鼠逗著它玩耍一會兒罷了”。在叔本華看來,幸福與快樂只是人的一種愿望,追求快樂的過程中只能改變痛苦的形態,并不會真正得到快樂。人們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斷地制造出痛苦,而痛苦也會隨著種族延續下來,代代相傳。
二、痛苦觀的積極意義
叔本華的人生哲學對西方哲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唯意志主義哲學為尼采的“超人學說”、弗洛伊德的“泛觀”、薩特的“存在主義“、馬爾庫塞的“過剩壓抑”等提供了理論準備。叔本華的痛苦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渴望改變現實卻又無能為力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悲觀的思想情緒,是一定時代的產物。
叔本華的人生哲學打破了西方哲學只對抽象概念進行研究,對人的問題不屑一顧的局面,以全新的方式對人的問題加以研究。這種倡導貼近生活的哲學研究,給當時沉悶的哲學界帶來徐徐清風。叔本華把人的生存作為哲學問題的第一要義,哲學開始由純粹的理性思辯轉向了感性個體本身。叔本華的痛苦論有助于哲學研究不斷向人的內心要求演進,不斷揭示人的本性中深藏著的東西,拓寬了哲學研究的領域,開啟了哲學家的思路,掀起了現代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弗洛伊德就曾直言宣告:“我們公開地沿著叔本華哲學足跡走自己的路?!?/p>
三、痛苦觀的消極影響
首先,痛苦觀中貶低科學和理性,抬高直覺作用的觀點是錯誤的。叔本華把人看成了哲學的出發點和核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把意志看作是人的活動基礎,否認人是社會性的產物,認為只有直覺才能看到真實的東西,抹殺了科學和理性的積極作用。
其次,痛苦觀否定挫折和失敗的認識論意義,極力的渲染人生受波折的痛苦,從而也否定了人生奮斗的意義。哲學家羅素就稱叔本華的哲學是一種“倦怠病弱的看法”。這對人的自我發展與超越造成了很大阻礙。
再者,叔本華的痛苦觀把痛苦的根源歸結為欲望和人自私的本性,并且由此走向了極端的虛無主義。他否定一切現實的社會生活,否定一切樂觀主義,把拯救人類的希望寄托于人的欲望的泯滅。
叔本華的痛苦觀實質上是以個人為中心的消極悲觀的利已主義人生觀,他認為人的欲望并不能在社會中實現。否認了當個人對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就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就是人生的快樂幸福。在社會實踐中即使遭受了挫折,但努力拼搏也會有奮斗的快樂。這種痛苦論很可能造成個人的利己主義欲望與群體社會的尖銳沖突,導致人們陷入悲觀絕望的境地。從而可能摧毀人的生活意志,扼殺人的開拓精神,把人推入逃避現實趨于頹廢毀滅的泥潭。
四、痛苦論的人生啟示
叔本華認為人生整體是痛苦的,只有在細節上才有幸福。那么要擁有幸福,就必須保持平和的心境。我們只有排除一切虛榮炫耀,置身于簡樸無華的生活中,才能做到心境平靜,也就是到達人生幸福的堅實基礎之上。因此,保持心境的平靜,人生便不是痛苦的,而是由許多細節編織成的幸福。
此外,我們對痛苦的認識,應該基于對人生負責的態度上。首先不能否認痛苦的存在,這樣才不致于陷入過分樂觀的虛妄中。同時在面對挫折時,不要將痛苦過分夸大,要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戰勝人生的痛苦,這才是人生的意義之所在。
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叔本華的痛苦論,了解到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人們有欲望、有追求。而這種痛苦正是人們獲取幸福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嗯c樂是辯證的統一,人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獲得幸福就必須要付出辛勤的勞動。成功的果實總是包含著失敗的眼淚和辛苦的汗水,因而才令人們倍加珍惜。我們應當秉持科學的苦樂觀,將痛苦看作個人意志的磨煉。偉大的幸福正是戰勝了巨大的痛苦產生的,追求幸福始終是人類永恒的意志,也永遠是人類充滿勃勃生機的源泉。
參考文獻:
[1]叔本華.生存空虛說.作家出版社,第235頁
[2]叔本華,王成譯悲觀論集,第78頁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21—0019—01
招生考試工作是教育思想轉變、考試制度改革、教育科研和考試手段現代化的匯集點,有很強的政策性,又有嚴密的科學性,牽涉面很廣。而隨著新形勢下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考試競爭的日益激烈和招考改革力度的加大,社會對招生考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近年來受社會不正之風的干擾、侵蝕和高科技作弊設備的出現,高考、考研等國家考試的疑似泄題事件時有發生,考試過程出現不平等、不公平的現象隨之增加。如何規范加強作風建設、提高行政效能、優化招考環境,使考試管理人員不斷適應改革的需要等一系列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因此,探討新形勢下人本管理在招生工作的應用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培養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招生人本管理的核心
人是招生人本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質因素和核心因素。具體到招生考試工作中,就是要圍繞著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開展組織招生工作,把為考生服務、為院校服務,維護考生合法權益,確保招生錄取的公平、公正、公開作為招生考試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讓廣大招生工作者意識到人既是被管理的客體,也是應該受尊敬的主體。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下,要使職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一是要分層次加強對職工的思想動態研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使他們的精力集中到工作崗位中去。二是通過巡視檢查和個人談話等形式,訪談職工了解情緒,進行教育引導。三是深入開展職業道德建設。只有形成共同、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一種共識的群體意識和高尚的奉獻精神,才能使招考工作良性發展,確保考試安全。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是招生人本管理的基礎
建立科學合理的招生考試制度,能降低“風險”、堅持“勤政”、促進“發展”。在招考工作中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作為共同行為準則,要圓滿完成組織考試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逐步形成用制度規范招生行為、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長效機制,著力消減人性弱點、增強行為能力、克服客觀環境等不利因素,在組考的各個環節、節點提供強力有效的行為約束,使組考人員自覺遵守和維護管理制度,才能促進組考工作順利開展。
三、提高管理者的素質是招生人本管理的關鍵
首先,要注重教育和引導。領導者要加強自身的思想作風建設,以身示范,這樣才有說服力、教育力,才能更好地對下屬施加影響,成為下屬的學習榜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工作人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工作熱情。
其次,要樹立科學的用人觀。領導者要樹立科學的用人觀念,要注重事業至上、德才兼備的選人用人觀。在選人用人的過程中,要廣泛聽取意見,嚴格按制度和程序辦事,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度,力求把真正的賢人、能人選,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舞臺。
再次,要加強監督與考評。在加強教育引導的同時,領導者要主動接受大家的監督,看起來領導者受下屬監督,而實際效果卻有助于領導者影響力的提高。通過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使領導與下屬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工作人員與工作人員之間相互監督。
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勵方式是招生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1. 情感激勵。情感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是人的行為最直接的一種激勵因素,領導者的情感感染力能夠控制和影響下屬的情感,形成激勵。為此,領導者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動和征服干部的感情。
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再窮也要穿上一雙新鞋,以便走好地獄和天堂的路。
鞋的產生與自然環境,與人類的智慧密不可分。遠古時代,土地高低不平,氣候嚴寒酷暑,人類本能地要保護自己的雙腳,簡單包扎腳的獸皮、樹葉等,便成為了人類最早的鞋。古人以草為屐,皮為履,后唐馬周始以麻為之,即鞋也。鞋最基本的定義,就是穿在腳上走路的東西。
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再窮也要穿上一雙新鞋,以便走好地獄和天堂的路。
人生下來就必須穿鞋,但穿什么樣的鞋,人一生能穿多少雙鞋活多大歲數,都是有定數的。不管偉人還是平民,誰的一生又能離得開鞋呢?就是在云朵中行走的仙人也總要回歸大地;鞋不偉大也不卑微,但只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誰就一生也離不開它。.
鞋的式樣和款式有很多,單從材料做成的鞋就有好幾種,有皮鞋、膠鞋、布鞋、麻鞋、草鞋等等。而我最熟悉的就是布鞋了,它的手工制作過程我清清楚楚。鞋子有鞋底和鞋幫兩部分,最重要的還是鞋底,鞋底不厚扎得不牢穿的時間就不長。要有好的鞋底,就必須先糊漿紙,這里所說的漿紙就不是紙了,而是一種破布。家里的衣服破得不能再補了,就用剪刀把衣服沿縫口剪開,好的結實的布留下做補釘,實在爛得沒法用的布才用來糊漿紙。糊漿紙必須在一個上好的晴天,將門板卸下來平放在地上能曬到陽光的地方,再燒一鍋開水放人干面調成面糊。一層碎布一層面糊貼在門板上,一般要貼三四層,也有貼七八層的。一般要在太陽下曬八九天,直到干透了為止。晚上關門門板照樣上起來,上面五顏六色的布只當是一道風景或屏風,家家戶戶都這樣,一點也不會讓人笑話。
做鞋必須先有鞋樣子,千層底要一針一線納起來,那細細的鋼針全憑手勁穿過千層底往往很困難,還必須用頂針,沒有頂針時就要在中指上纏一塊布。當一雙鞋底納下來,那粗硬的布條上就全是針眼兒。每當針扎進鞋底有些澀時還必須將針頭放在頭發上光一光,這樣才會輕松快捷。每扎一針,都必須把線捏緊,一天扎幾百針,拉線的手都被捏成血印兒,時間一長,長成老繭就不疼了。鞋底的針腳線眼就像田野的秧苗,橫豎成行,又像將軍排兵布陣,整整齊齊,也像一位古典詩人,每一行里都溶進了人間溫馨與慈愛。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穿的都是布鞋,是方口的,黑色的。有一根帶,有嵌紐。穿起來很舒服。但時間長了才知道土。后來外婆又給我做了松緊口的布鞋,才感到洋氣一點。但松緊口的布鞋有些熱不透氣,在夏天穿時間長了就臭腳,但還是比城里賣的球鞋(運動鞋)要好得多。
看到父母和哥哥妹妹夏天都穿上了塑料涼鞋,我也提出要買一雙,父親要我語文算術兩門都必須考98分的成績才給我買。
從此我好好學習,為的就是一雙塑料涼鞋,甚至在城里的“東風商場”都選好了款式。那時塑料涼鞋很金貴,放在玻璃柜臺里,
不付錢是不能撫摸的。價格是3元8毛9分。那是30年前了,一斤豬肉才賣5毛6分錢,父親一個月的工資才32元,母親27元,在當時應該是很高的價格了。
我期末考完試,成績單子出來了,算術99分,語文97分,兩門加起來正好是每門98分,由于當初有約定,父親也不好反悔耍賴,只有給我買塑料涼鞋。塑料涼鞋買回來了,由于有些大,前面需墊了棉花才能穿,每當脫了鞋,腳指頭上就沾滿了棉絮,需用手扯掉。穿了兩年后,腳長大了,才將棉花拿掉,那個舒服勁啊,是今天的小孩無法理解的。那時解放軍也穿塑料涼鞋,且款式還跟我是一模一樣的,你說我該不該高興。我曾穿著這樣的涼鞋跳忠字舞,我有一根寬皮帶,為了好看,我就系在黃衣服外邊,跳舞跳得忘形時,褲子也掉了下來,但我不為所動,一直將舞跳完。為此老師還表揚了我。
那時家家都窮,我對來之不易的塑料涼鞋是十分愛惜的。記得有一次放學時正好下雨了,我又沒帶傘,就在雨中奔跑,想早一點到家,我怕弄壞了塑料涼鞋,就把它脫下來,高高舉過頭頂,光著腳巴在水中奔跑著,路邊的積水濺起一米多高的水花,在雨水中奔跑,別提有多高興了。到家時才知腳板被碎玻璃劃破了一道一寸多長的小口子,母親把我的腳抱在懷里,心疼地哭了,我卻像沒事兒一樣。
但有一次,這雙塑料涼鞋又讓我經歷一次失而復得的恐懼與驚喜。記得我看完鄉村電影回來,天已全黑透了,在經過一條灌溉渠時,我的一只塑料涼鞋深陷在泥水里再也找不到了,我只好將剩下的一只塑料涼鞋藏在衣服里,光著腳提心吊膽地走回了家。第二天早晨還是被父親發現了,父親二話沒說,用自行車載著我就奔向灌溉渠,卷起褲筒,不管不顧就下到一米多深的水里探尋著,父親的衣服全濕透了,秋水也有些涼了,父親的白發和蘆葦在飄揚,一只水鳥貼著水面飛向了遠方。大約摸了半個多小時,涼鞋終于被父親摸到了,美中不足是斷了一根帶子。但父親說用橡皮筋連著,還照樣好穿,我就是穿著這雙斷了一根帶子的塑料涼鞋上完了小學,渡過了我艱辛苦澀美好溫馨的童年時光。
我長大參加工作后,日子好過了,不知穿過多少雙皮鞋運動鞋,但都沒有外婆做的布鞋“養腳”,再也沒有了那無憂無慮的幸福時光,有時幻想,如果讓我重回故土,還能穿著布鞋在灑滿陽光的鄉間泥土路上走一走,那該多好。它讓我如見到慈祥的外婆和清貧油燈下溫暖的光輝。每當想著心里就暖暖的,忘卻了許多人生的痛苦和憂傷。
進了城有了錢,我許多鞋只穿了一半時辰就因為不時尚而被拋棄掉了,也有的被放在窗臺上風吹雨淋,和無邊的歲月一起蒼老。
從業者的心理品質對工作業績的影響是一百多年來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研究者始終關注的研究課題。David McClelland1973年發表在《美國心理學家》的著名論文《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Spencer,2003;McClelland,1998)就是其中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成果之一。
通過對大量相關研究的分析,McClelland指出傳統的人事選拔過程比較注重智力測驗和職業性向測驗(aptitude test)的結果,但這些測驗結果并不能很好地預測從業者在工作崗位上的業績表現,而勝任力則是預測工作業績的更加有效的指標。這一論述在工業與組織心理學領域產生了劃時代意義的影響。近二、三十年來,勝任力理論受到理論研究者和組織管理實踐者的廣泛關注。國內外的研究者就勝任力模型的建構及其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招聘測評、員工培訓、績效管理、干部選拔與培養、甚至薪酬體系的完善等各個模塊的應用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并逐漸應用到相關的組織管理實踐中。這場被稱為“勝任力運動”(competence movement)的變革首先在歐美發達國家日漸展開,2000年前后也逐漸蔓延到我國(仲理峰,2003)。勝任力模型的建立、勝任力評估(Job competence assessment)等作為一種“新技術”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廣為宣傳。與任何一項新技術一樣,勝任力概念及相關技術在其推廣過程中也伴隨著誤讀、誤用。本文將就勝任力理論和評估方法做一探討,希望對其有效推廣略有補益。
一、勝任力模型理論的廣泛運用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
McClelland回顧了人事測評的相關研究發現,真正影響個人業績的是如“成就動機、人際理解、影響力”之類的因素,McClelland把這類因素稱為勝任力,并將其定義為“能夠區分在特定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業績水平的個人特征”。后來,McClelland和其合作者Spencer又進一步將勝任力界定為是個體的潛在特征,這些特征與一定工作情景中的、效標參照的、有效或優秀的工作業績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Spencer,2003),他們認為勝任力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動機、特質、自我概念、知識和技能。他們建構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來解釋這種觀點,其中,知識和技能勝任特征是可以看見的,較為表層的個人特征,而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特征則是較為隱蔽、深層和核心的部分。
傳統意義上的工作分析和人事測評關注特定工作崗位的知識、技能、態度及其它要素,這就是90年代前教科書中常提到的KSAOs(knowledge,skill,attitude,and others)。對比勝任力模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原來重要的部分,如知識和技能的重要程度在下降,而原來的“其它要素”反而成為目前大家關注的焦點。本世紀初的研究開始較多地集中于某些普適的勝任力模型(L.Spencer,2003;徐建平,2004),這些普適的勝任力對工作業績的影響是跨崗位、跨部門、甚至是跨組織的。
勝任力理論之所以會引起理論界的注意并為實踐者所熱衷,其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首先,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企業組織的發展速度相應加快,組織變革、行業轉型等屢見不鮮。因此,組織內工作崗位變遷速度也在加快,某些特定崗位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識、技能開始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次,即便在工作崗位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更新也在加快。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領域、金融領域、生物制藥領域等,突破性的創新屢見不鮮。這也使得某些特定專業知識、技能的重要性下降。
再次,員工基本教育水平的提升、學習能力的普遍增強。這就導致了應聘者在能力測驗上的結果更趨于一致,能力測驗、性向測驗結果的區分度在下降,進而導致了其預測效度的降低。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當企業管理者意識到某些專業知識或者技能會直接影響員工業績表現時,企業會加強其內部相關知識總結、更新,并開展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進一步弱化了知識技能考察在招聘測評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以上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研究者逐漸把注意力放到某些更深層次的心理品質的研究上來,而勝任力模型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理論平臺。按照McClelland的界定,動機是勝任力模型中的核心部分,而動機源自三種需要,即成就需要、權力需要、親和需要,其晚年又增加了規避風險需要。McClelland認為任何個體都存在上述四種需要,個體之間的不同僅僅在于這四種需要所占比重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會穩定地影響到個體某個時期在工作場所中的表現。雖然在勝任力模型中動機是相對最穩定的部分,它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其變化主要源于個體對外界環境的認知水平和個體心智的成熟程度。當個體認為其原有的動機不利于幫助自己在組織環境中獲得其優先需要的滿足時,個體通常會采用替代或者補償的機制來調整。在當今的管理實踐中,對個體深層次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進行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故此,在勝任力理論的指導下,企業的相關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更偏重于針對包括動機、人格特質等深層次的心理品質的評估。
二、勝任力定義的深度解析和評估方法
對于勝任力的界定,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仲理峰等(2003)將之歸納為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勝任特征是潛在的、持久的個人特征(Personal Attributes)——人是什么;另一種觀點認為,勝任特征是個體的相關行為的類別(Clusters of Related Behaviors)——人做什么”。而第二種觀點容易被研究者進一步理解為“勝任力是指完成主要工作結果的連串知識、技能與能力”,這種解釋更強調外顯行為,而把知識、技能、個性特征等并列作為被考察和研究的主題。這樣的界定會導致在勝任力評估、培訓等環節中的混亂,例如,專業知識的評估是否屬于勝任力評估的范疇。
McClelland (1998)認為知識、技能等層面特征容易被感知和評價的,但不能很好地預測或決定能否有卓越的表現,不能把業績表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別開來,這只是勝任者基礎素質的要求,是基準勝任力 (Threshold Competency)。而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等層面決定著人們的行為與表現,是鑒別性勝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y),是區別業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的關鍵因素。
Spencer(2003)在其《才能評鑒法》一書中給出了一般概念的才能辭典(competency dictionary)和評價方法,特別強調了行為事件訪談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McClelland也認為,評價勝任力的關鍵是在于評價被訪者在過去經歷中重要事件情境中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thought pattern)。只有通過被訪者對過去事件的描述,評估者才可能做出可靠的評定。包括Spencer本人在內的一些研究者(Spencer,2003,谷向東等,2004)還介紹和討論了采用其它評估方式,如傳統的面試、投射測驗、標準化的心理測驗、評價中心技術等方法來評估應聘者的勝任力。但是,從勝任力的界定看,我們不難發現針對勝任力的不同層面,不同的測評工具存在著明顯的優勢和不足,而如果需要分析勝任力中最核心的動機層面,行為事件訪談才是相對最有效的方法,而采用傳統的面試、投射測驗、評價中心技術方法評估勝任力僅僅是現實工作中因為時間、人力等成本因素限制下的一種妥協。
McClelland曾經明確表示,借助人格問卷很難評估被評價者的動機。他最初建議采用行為事例訪談的方法和投射測驗的方法,如主題統覺測驗(TAT),但是在后來的研究中,他發現采用投射測驗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行為事件訪談的方法獲得了很好的信度和效度(McClelland,1998)。
作為評估應聘者勝任力的有效工具,行為面試通過讓應聘者確認在過去某種情境、任務或背景中,他們實際做了什么,從而考察其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和決策后面的深層心理品質,如成就動機。
在勝任力的冰山模型指導下,行為面試與傳統面試存在著根本上的不同。在行為面試中首先要確定面試過程中主要考察的勝任力,在面試過程中主考官常常圍繞相關的勝任力,要求被評價者描述近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事例,嚴格的行為面試應該要求被評價者描述其過往經歷,包括成功的和失敗的事例,主考官采用規范的追問技術不斷深入地挖掘其內部的心理活動,從而判斷其在相關勝任力指標上的表現。
下面以考察“顧客客戶導向”為例分析勝任力為基礎的行為面試的基本過程。根據《才能評鑒法》的定義(Spencer,2003)顧客服務導向,意指有幫助或服務他人、滿足他人需求的渴望,全力將努力的焦點放在發掘和滿足顧客的需要,與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溝通類似,而且有時候行動可能跟“沖擊與影響”(Impact and Influence, 另一項勝任力)雷同,此處的焦點在于,首先了解他人的需求,而不是對他人想法、感覺或行為的一般性了解,然后接著再進行幫助或服務他人(但不是影響他們對支持表現者的想法)。其中顧客為泛指概念,既包括組織外的傳統意義上的客戶,也包括組織內的客戶,例如教師對于學生,人力資源部對于內部員工??蛻舻恼鎸嵭枨蠓治龊蜑闈M足客戶需求做出的努力是評價“顧客服務導向”的要點。
當被評價者在描述一個過往經歷時,最容易判斷的是結合當時情境和角色關系所表現出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分析他陳述時用什么樣的詞匯和語言來描述其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比如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尊重的、還是平等的、甚或是輕視的。分析被評價者對自己探尋對方需求并提供服務的描述是因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工作,還是可以在要求的基礎上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環節以提高效率,抑或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以及他做出某種行為的內在原因是什么。其分析參見表1。
表1 “顧客客戶導向”分析
因此,為避免以偏概全,以勝任力為基礎的行為面試需要被評價者講述多個事例,每個事例還需要被評價者提供更多的細節以供分析。故此,行為面試的時間要求也比較長。以本研究者的經驗,通過追問來澄清一個事件大約為10-15分鐘左右的時間,一個完整的面試需要60-90分鐘,甚至更長。Spencer認為行為事件訪談的時間大約2-3小時,并報告稱這種方法的信度可以達到 .80水平(Spencer,2003),這對于主觀評價來說應該是令人滿意的。
需要強調的是,在國內的人事測評實踐中,采用行為面試時可能與Spencer在教科書中的描述有一點區別。在構建勝任力模型時,行為事件訪談的目的在于通過雙方的溝通來澄清關于工作崗位的相關信息,不涉及對被訪談者的評估,因此,被訪談者可能會更開放、更合作。而在人事測評情境下,行為面試的目的是對候選人進行評估。這時,候選人會有意無意地采用影響管理的技巧來努力呈現其優秀的一面,規避其劣勢,這就要求評估者需要具備更好的追問技巧和洞察力。
三、勝任力模型只有在管理比較成熟的企業中才可以發揮其功效
上世紀70年代以來,權變導向(contingency approach)在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領域逐漸成為一種思想基礎,即所有的理論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有效前提。本研究者認為,企業管理水平的成熟是勝任力模型獲得積極效用的前提。
海爾瑞(Haire,M.)于1959年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論,即可以用生物學中的“生命周期”觀點來看待企業的發展,企業發展有階段性特征,管理手段亦與之適合(魏光興,2005)。Dubois(Dubois, 2003)在討論勝任力模型的成本與效用關系時,就曾明確提出“當職務環境不穩定或者變化很大時,才能評鑒法(即勝任力評估)并不是一個特別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其中提及的“職務環境的不穩定”恰恰是企業內部管理不夠規范的必然結果。成長階段的企業(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則是將工作重心從追求外部市場需求的滿足逐漸轉移到內部管理的穩定,即從短期效率向長期效率調整的階段(Adizes,2004)。由此可見,當企業已經確定了長期效率為導向的企業管理和組織文化時,勝任力模型的效用才可能充分發揮出來。
招聘測評是勝任力模型服務于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領域。企業在招聘測評中是更加關注相應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還是更加關注應聘者某些深層次的心理品質,如自我意識、人格特質和動機。上述分歧可以很好詮釋傳統理論與勝任力模型理論之間的差異。針對某特定目標崗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優劣與應聘者入職初期的工作業績關系更大,而人格特質和動機則與其在企業中未來的貢獻關系更大。以人力資源部初級崗位為例,在招聘測評時通常關注應聘者以下特點:
掌握人力資源管理基礎知識
可以熟練使用辦公軟件
性格開朗、隨和
具備良好的服務意識
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前2項是典型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相對容易評估,也是關注近期效率的管理者更重視的問題。后3項是屬于自我意識、人格特質和動機的成分,相對更難以評估,但對未來的業績影響會更大。
一個具備較好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員工可以在入職之初即可較好的承擔相應的工作。如果這位新入職者對這份工作足夠珍惜,他也會努力滿足上級管理人員對他的角色期望,即努力在工作場所表現出開朗、隨和、服務和合作。但是如果其深層次的心理品質缺乏,隨著工作穩定性的增強和可能對工作中某些問題的不滿,他可能會出現自我中心、冷漠、忽視他人情感和需求、甚至誘發人際沖突等的行為,從而對工作帶來負面的評價,還可能導致部門工作業績的下降。
而相對有遠見的企業會更加看重后3項內容。這類企業通常有規范的企業內訓體系,有些企業會安排2-6月的相關入職培訓,因此,專業知識的培訓和技能的提高對他們而言相對成本不高。其次,相對新員工的入職初期貢獻,有遠見的企業更關心是員工在未來的成長性,即3-5年以后是否會成為部門的骨干,10年以后是否可以成為企業的管理人才。
在招聘測評,特別是針對入門級崗位的校園招聘工作中,企業面臨的問題通常是時間緊張、工作量大、成本預算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完成對應聘者的諸多勝任力的評估,因此通常需要聚焦2-3個關鍵勝任力維度。關鍵勝任力的確定要和企業的發展階段和當前的重要任務、目標相匹配。如果一個關注近期效率和效益的企業,誤讀了勝任力模型的理論來處理招聘中的測評問題,很可能把關注的重點放在McClelland強調的“成就動機”和“自我意識”層面的維度上,而忽略了對專業知識和技能。新進員工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不足可能會導致近期工作業績的不良,進而可能得到尷尬的效果。
此例可以證明:只有對日常工作的管理已經達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且更加關心長遠發展的企業采用勝任力模型才會獲得預期的穩定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仲理峰,時勘.勝任特征研究的新進展[J].南開管理評論,2003,2:4-8
[2]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論文,2004
[3]谷向東,鄭日昌.基于勝任特征的人才測評[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634-639
[4]魏光興.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綜述及簡評[J].生產力研究,2005,6:231-232
[作者簡介]趙蘭畔(1964- ),男,陜西韓城人,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陜西 咸陽 712000)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0-0174-01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無論從院校設置還是學生規模來說,都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應試教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占據了國內高校教育理念的主流,以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人是否能夠成才成為主要做法。在這種思想和做法的影響下,高職院校學生往往被認為是不夠優秀的,只是為了混得一紙文憑。其實不然。古人云:“因材施教?!备呗氃盒?梢葬槍Ω呗殞W生的特點,采取適合高職學生的方法,堅持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那么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人才培養效果。
一、當前高職學生的特點
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多種多樣,既有應、往屆的高中畢業生,也有未成年的初中生。從整體上講,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上相對落后,既有一般大學生的共性,又有其獨特的心理特征。具體表現為:學習基礎較差,進取精神不強;大多數學生的入學年齡為16~18歲,叛逆心理比較嚴重;文化素質參差不齊。
現在的高職學生大多數是“90后”,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在家庭的寵愛中成長,他們往往容易形成較強的自尊心。這樣的孩子,經過高考的失利,自我否定、自暴自棄是他們的普遍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和生活,大部分學生不懂得如何調整心態,很難從原來的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再加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普遍較差,難以適應學校集體生活,處理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容易感情用事,自制能力差。另外,不少學生對未來很迷茫,不知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對獲取知識沒有強烈的欲望,也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心。
高職學生具備以上這些特點,并不意味著高職學生就難以成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學校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去積極發掘。在當今“以人為本”理念的引導下,高職院校應將“成才”的概念科學化,在深入剖析高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采用科學的方法因材施教,一定能夠實現“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目標。
二、高職學生的培養途徑
基于“以人為本”理念,高職教育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改革,通過科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夠培養出更加符合個體發展特性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一)開設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
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的開設必須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既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啟迪學生的心智,又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應以閱讀和欣賞為主,如音樂賞析、文學賞析、美術鑒賞、大學生情感與人生等課程。在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道德情操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學會自尊、自強、自信,使學生擁有平和的心態、健康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從而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高職院校應注意對現有選修課進行改革,最好面向全院公開征集選修課,加大選修課中公共藝術類課程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應該高度重視公共藝術類課程的教學組織工作。例如,嚴抓授課教師的授課大綱、考試大綱,力求使此種選修課的開展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高等院校是社會經濟和政治功能高度結合而生成的具有獨特功能的文化機構。而校園文化的建設恰恰也是高等院校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環節,是為實現學校各項職能的服務的。校園文化是學生第一課堂外接受道德教育及藝術教育的途徑,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有別于本科院校,其功能包括育人、凝聚、約束。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現為塑造大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樂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鍛煉意志、增強責任感、確立思想信念等;校園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現為通過校園文化來縮小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之間的差別,因為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無論從語言、習慣還是閱歷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需要校園文化,提高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增強凝聚力;校園文化的約束功能主要表現為在制度的約束下,學生遵紀守法,教師為人師表,從而使廣大師生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夠理性約束自己,更好地保護共同利益和共同信念。
校園文化對學生陶冶情操、塑造自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辦講座、文藝匯演、各種競賽等校園活動,營造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使學生在緊張繁忙的學習之余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增長才智,獲得美的享受。另外,還應做好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等文化場所的開放工作,以及板報和校園刊物等文化陣地的建設工作,從而營造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
(三)推行獎勵學分制度
高職院校倡導人文素質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但這一過程還需要激勵機制來滿足學生對成就感和榮譽感的需求。激勵機制的構建應該考慮多元性的問題,不應僅僅局限于學習、競賽等方面,對學生好的想法、創新行為等進行激勵,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深化學生的思維,從而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產生好的影響,形成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一種良性互動。
獎勵學分制度就是在這種理念中產生的,它能夠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鼓勵人才冒尖,倡導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各類學科及技能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高職院??梢灾贫ň唧w的獎勵學分辦法,獎勵學分的認定范圍可以包括院級及以上各類學科競賽獎勵,還可以包括省級及以上英語、文化、藝術、體育類競賽等獎勵,還有院級及以上的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以及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能競賽獲獎、職業資格證書、綜合素質拓展等。
(四)加強職業素質培養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界定了高職高專教育的概念,強調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指出培養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其根本任務。這種人才在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的同時,還應該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能夠在企業第一線擔任管理和技術工作。
高職教育必須面向市場辦學,而且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必須注重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在教學中,應積極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努力實踐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大膽嘗試項目路徑教學,將原本獨立的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項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高職院校還要開設大量的實訓課程,培養學生具備相應的崗位技能,也可以基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課程融合、制定專業核心能力測試標準、突出重點課程的學習、加大實訓力度,將學生真正培養成為企業用得上、上手快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西良,曹靜,王哲嶸,等.高職院校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思考[J].廣州化工,2013(7).
[2]鄧莉萍.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613-1011232970.htm,2011-04-01.
[3]羅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056-1012008375.htm,2011-05-01.
[4]王瑾.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創新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285-1011031861.htm,2010-10-01.
基于以上情況,筆者所在的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在新生管理工作中實施新生副班主任聘任制,即選拔品學兼優的高年級學生來擔任新生班主任的助理工作,以協助新生班主任做好對新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指導工作。實踐證明,副班主任這一特殊的學生干部群體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實行新生副班主任的重要意義
新生從軍訓、入學教育和專業教育到后來的早操、晚自習和寢室衛生,學生對學校規章制度的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困惑都需要指導。[1]在這一系列的指導過程中,新生副班主任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1.新生副班主任能積極引導新生快速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為使新生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需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關鍵在于引導新生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樹立可以實現的學習目標,更加積極和樂觀地生活。為此,新生副班主任至少要做兩方面工作。
(1)新生副班主任對新生進行思想政治引導工作
第一,新生副班主任都是高年級學生,他們在大學已生活和學習了一年或兩年,對學校的情況、管理制度比較熟悉,對于新生在生活、學習、情感及人際交往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問題較為理解。第二,新生副班主任大多是黨員或學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質較好,思想也相對成熟,且有一定特長,有較強的溝通和交流能力,易與新生拉近距離,形成較為寬松的德育氛圍。第三,新生副班主任的學生身份,更容易讓新生,特別是貧困生傾吐心聲,這樣就能更加準確、及時地掌握新生的基本情況、思想動態和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地幫助新生及時調整心態,迅速適應大學生活。
(2)新生副班主任對新生的學習和生活態度易產生影響
新生剛入學,對大學充滿好奇,對自己的專業及課程設置不太了解,只能從高年級學生那里獲得相關信息,而且獲得的信息不一定正確,僅憑“聽說”來決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此時,新生副班主任就能為新生答疑解惑,并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生活經驗傳授給新生。既能深化新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又可加深新生對學校的進一步了解,還能及時糾正部分新生和家長對專業以及學校的片面看法,對新生的學習和生活起到極大的穩定和促進作用,為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2.新生副班主任的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的整體素質
通過學校搭建的工作平臺,新生副班主任可以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遇到困難能夠及時同班主任及學校領導溝通,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工作的開展。此外,新生副班主任結合自己的經歷以及對大學生活的體驗與新生進行交流,用自己的事例影響和教育新生,對良好學風的樹立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從而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新生副班主任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新生副班主任在高校新生工作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探討。
1.部分高校對新生副班主任的職能規定不明確
部分高校對新生副班主任的工作職能規定不明確,導致其工作形式和效果的五花八門。據調查,新生副班主任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大學體驗,將所帶班級的學生往自己的大學成才之路上指引。例如,有些新生副班主任學習成績好,就經常關注所帶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會陪同新生上晚自習,答疑解惑,等等。又如,有些新生副班主任特別關心新生的生活,他們會走訪新生宿舍,了解新生適應的情況,等等。還如,有些新生副班主任關注人際交往或是擔任學生干部之類的事情,等等。總之,工作職能的不明確,導致新生副班主任工作的多樣性,對新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引導不足。
2.新生副班主任缺乏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社會經驗
新生副班主任較新生來說,是榜樣和領路人,然而他們畢竟是學生,他們的理論知識和社會經驗都比較欠缺,他們在認識問題和處理事情時,還存在思考方式簡單、說話較隨便等問題,有時甚至會對新生產生誤導。例如,目前高校提倡創建和諧校園,安全穩定是第一要務,個別新生副班主任就僅從班級的角度出發,考慮如何促進班集體的利益,擴大班集體影響,而忽視了學校整體工作的進展。又如,對于大多數新生副班主任來說,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明顯不足,這不僅是新生副班主任會遇到的問題,高校的一些專職輔導員、班主任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也感到頗為棘手,究其深層的原因,就是理論知識和社會經驗的不足。
3.新生副班主任工作的延續性和長遠性尚缺乏
新生副班主任的工作通常要求貫穿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它應該是一個吸收、培養和鍛煉的過程,需要有好的機制,中途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必然影響到新生副班主任工作的整體性和延續性。例如,選好了新生副班主任,經過一段時間,發現了問題。又如,新生班級還需繼續帶領,可是新生副班主任該畢業了。還如,大多數新生副班主任都只注重新生入校后的前一兩個月,在整體工作上表現為前緊后松,缺乏一個長效機制??傊?,新生副班主任工作的延續性和長遠性尚缺乏。
三、建議和措施
1.逐步完善選拔機制,明確條件,嚴格選拔
為確保質量,對應聘者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素質考評,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際溝通能力、對規章制度的了解和對工作的積極性等各個方面。規定應聘條件,采用公開選拔、筆試和綜合面試等方式,聘請條件出色、威信較高的學生來擔任新生副班主任,真正確保其勝任新生副班主任的職務。
2.完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2]
用制度約束保證管理質量,完善新生副班主任管理辦法和考核制度,詳細說明新生副班主任所要完成的任務,建立新生副班主任考核機制,用制度來規范和約束新生副班主任的行為。嚴格考核機制,采用個人述職和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新生副班主班的工作進行考核,參與人包括新生、班主任和輔導員等。對表現突出的新生副班主任頒發聘書,并給予表揚和獎勵,在評獎、評優方面優先考慮,甚至在推薦工作時,可以單獨推薦。對正面的典型事例,要通過海報和廣播等形式廣泛宣傳,充分發揮青年學生的感召作用和教育激勵作用。
3.積極開展新生副班主任的培訓工作
培訓是提高新生副班主任的思想素質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3]新生副班主任對工作往往是既新鮮又陌生,既有很高的積極性,又欠缺相關的經驗。因此,在新生副班主任上崗前,應先進行集中培訓,讓他們盡快熟悉新生的特點以及新生經常遇到的問題,熟悉新生副班主任工作的原則和方法,等等。此外,可以聘請上一屆優秀的新生副班主任進行指導和培訓,使新的新生副班主任在明確職責后,工作開展得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4.指導新生副班主任正確處理學習與工作之間的關系
作為班主任應考慮到新生副班主任的學生身份,學習是其主要任務,不要給其安排過多的工作任務,要正確指導和幫助他們處理好工作與學習的關系,堅持“學習第一”的原則。[4]另外,輔導員和班主任要從關心、培養和愛護的角度,指導新生副班主任搞好學習,做好工作。
參考文獻:
[1]楊仕勇.高校班主任助理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4).
[2]黃俐麗.加強學生管理的有效途徑――班主任助理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6(2).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就曾提出: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應是21世紀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當代大學生十分注重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可,但部分大學生在德育教育缺失的背景下更偏重于知識的積累,忽視對自身社會責任感的完善。社會責任感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發展,實現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一種自主選擇,對于大學生成才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多重因素影響下的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
毋庸置疑,當代主流的大學生以積極進取、追求獨立為顯著特征,以刻苦讀書、發奮成才為首要任務,以熱心公益、奉獻社會為時代縮影,以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關心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為歷史使命。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的大學生,在祖國遭遇自然災害、奧運圣火遭受沖擊等一系列事件中,作為中堅力量點燃了國人一次又一次的愛國熱潮。然而,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眾多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有淡漠的趨勢,甚至在某些個體上表現為責任感缺失。
首先,環境因素導致當代大學生偏重個人價值實現。在教育層面,社會習慣以分數作為衡量標準。在這種考分激勵機制下,教師難將有限精力分配在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這類德育構建中。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更為急功近利,狹隘地將教育孩子等同于為孩子報各類輔導班提升成績。這是青少年價值觀的錯位的環境因素。山東經濟學院于洪良在調查:“畢業后為什么而努力?”時,74.2%的大學生回答是“既為社會也為個人”,真正“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僅為9.7%,而不太明確的占10.5%。這些調查即可說明,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沒能有機聯系,部分大學生偏重個人理想的實現,弱化個體的社會價值的現狀。
其次,消極影響的時滯性使高校對部分大學生價值觀重塑的困境顯現。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尚不成熟,易受到成功標準庸俗化、物質化等片面觀念的影響。同時我們注意到,消極理念的影響具有時滯性。幼年時期對社會形成的片面理解,由于行為主體的社會性未成熟,因此較少作用于社會,但隨著行為主體更全面廣泛地與社會接觸,即青年階段這種片面的理念將直接作用于社會,并呈現出突發式的特征。據一項對上海重點大學的學生調查顯示:73%的大學生概括自己的職業選擇是所謂“新三到”(到國外去、到沿海去、到賺錢最多的地方去)。①這一調查結果,正是當代大學生在幼年對改革初期分配制度未理順、經濟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片面理解的時滯性響應。而這類時滯性響應,僅靠高校中的德育教育很難取得顯著效果。
再次,當代家庭的構成模式誘發社會責任感弱化。當代的大學生多出生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多為獨生子女,這種家庭的構成模式客觀上使得獨生子女們獨享了家庭全部的愛與照顧,在親人的呵護中,常常忽視了對家庭的感恩意識。對家人和社會的期望相對高,對自我要求相對低;權利意識相對強,家庭責任感相對弱。從小在層層保護下,遇到的困難挫折少,生活閱歷簡單,缺乏社會實踐,抗打擊能力不強;認識事物比較片面,多以自我為中心,崇尚自我而不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所看到的事物現象及問題,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辨析能力,進而容易走向極端。對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認識不到位,從而無法產生對社會負責并為社會發展而奮斗的動力。
2 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政策建議
針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下面主要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個方面提出培養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建議。
首先,在家庭層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言傳身教對孩子社會責任感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責任觀教育觀念,改變過去只重視子女的學業觀念,提高對孩子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日常生活和教育過程中,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獨立自主的精神,重視孩子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等社會責任感相關品質的教育。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通過不斷的努力,提高孩子對自己負責、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能力。
第二,從在校教育角度,應加強不同教育階段德育教育的銜接,建立貫穿整個學習階段的德育檔案。以此全面記錄一個學生的成長歷程,包括學生接觸社會的形式,在參加社會調研、社會考察和志愿者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及道德操守。這樣既及時疏導了學生在不同時期遇到的困惑,又為分析時滯性影響提供了可信的依據。但這樣一種德育檔案的操作仍存在諸多難題,尤其是德育教師的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德育檔案能否發揮預期的作用。德育教師對各階段德育教育任務的把握、自身道德標準的高低、撲捉對學生個體產生重要影響的德育事件的敏感度、不同德育教師對同一事件的差異性評判等等都密切影響著德育檔案的連貫性、有效性。因此要將新時期師德標準的建立與德育檔案的建立同時并舉,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從而以培養更多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
第三,在社會層面,社會各界積極營造良好的、積極的、健康的社會環境,有助于提高和增強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加大力度凈化社會風氣,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立法和制度規定上進一步明確企業、團體和個人的社會責任。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主流文化,使全社會形成共同的信仰,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和引導作用,在全社會倡導明確的主流價值觀和責任觀的同時,加大對背棄社會責任行為的監督和批評,形成一種有力的輿論力量和道德機制,為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就在于能否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梢哉f,培養和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發展以及大學生自身素養的完善等都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注釋
① 崔乃鑫.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對策.德育論壇,2010(5).
參考文獻
[1] 杜維彥,解曉興.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分析.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1.
中圖分類號:R-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199-02
作者簡介:陳倩倩,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非法學)。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以來,由于醫療事故、交通事故等導致的植物人數量逐漸增多,植物人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引起了社會上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也許我們都知道,植物人主要是因為腦部受到傷害從而喪失了意識活動,但是仍然有呼吸和心跳的患者[1],在醫學上是一種特殊的生命存在形式。如果婚姻中女方成為了植物人,而其又懷有身孕,腹中的胎兒應該怎么處理?應該由誰決定應該怎么做?考慮到植物人自身的特殊性,目前理論上對于植物人胎兒以不出生為原則,但是在實踐中的做法卻各有不同。如何解決植物人生育權的問題,更好的保護植物人切身利益,尤其是保護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植物人,成為本文的研究目的。對于植物人生育問題,我認為應當賦予女性植物人生育優先決定權,給予女性更多的尊重。
二、生育權的內涵及原則
(一)生育權的含義
對于生育權,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以及《婚姻法》中有所表述。本文采用了遼寧紫泰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鄭衛東的觀點:生育權是指自然人與生俱來的一項基本權利,依法決定是否生育子女,以及如何生育子女的一種資格或自由。[2]生育權概念的表述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就目前來看基本上對生育權的內涵達成一致看法,即所有自然人都平等的享有的生育子女的權利和自由。
(二)生育權的性質[3]
以往談到生育問題,想到的就是生育是為了傳宗接代。到了今天而言,生育行為不僅僅是為了傳宗接代,而是具有了個人利益性。
生育權是基本人權,是人得以為人的基本人權,是一種自主決定權,是人類生命的延續。生育權是一種自由權,每個人都享有生育子女的自由以及不生育子女的自由。我們每個人都有權決定生育子女的時間及個數或者是決定在某個年齡階段生育子女的自由。生育權是人格權,正如德國學者拉倫次所說“人格權是一種受尊重權,通過人格權所保護的東西就是人本身的生存。”[4]生育權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就生育的自然特征來說,生育和婚姻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任何人都享有生育權,不論性別亦不論婚否。把生育權界定為基本人格權,能夠更好的保障生育權權益的實現。
(三)女性生育權優先原則
女性生育權優先原則是指在女性懷孕后,就生育或是墮胎的最終決定權應該優先由女性享有。[5]女性在整個生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是生育行為的主要承擔者,又是身體痛苦的主要承受者,其對生育的付出遠遠超過男性,由此我認為女性應該優先享有生育的決定權。另外女性的繁衍生育是社會繁榮進步的延續,所以更應該通過給予女性優先的生育權從而達到保障女性權利的目的。懷孕的植物人女性承擔著比正常女性更大的痛苦,腹中的胎兒是她最大的期盼,理應給予植物人女性優先的生育決定權,這是對植物人特殊的人情關懷,也能夠體現出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三、植物人的生育權利
(一)植物人生育的倫理爭議
對于植物人生育問題,我是持肯定態度。如果植物人的身體狀況能夠保證腹中的胎兒存活及出生不受太大的影響,個人還是支持植物人生育。國內外都有這樣的病例,在植物人母親完全失去知覺和意識的情況下,生出來的寶寶依然正常健康。例如美國的蘇珊案件[6]。這樣的行為引發了人們的熱議,一種觀點認為:女性不是生育機器,讓植物人母親生育子女,這是一種不負責任又很殘忍的做法,可以說丈夫是自私的,雖然孩子出生了,但是并不能保證在沒有母愛的環境下孩子能健康成長。因此,很多人持反對意見。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孩子是母親生命的延續,作為母親不管自己變成了什么樣子,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順利出生。[7]我個人比較支持后一種觀點,孩子是母親的希望,母親期待自己孩子的出生成長,對于有意識的植物人母親來說,孩子的出生是對她最大的安慰。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很多,一方成為植物人,受到傷害的是兩方的家庭。如果懷孕女性成為植物人,可能會面臨生育甚至離婚的問題,而此時最痛苦的可能是女方父母,如果選擇生育孩子,是對植物人父母最好的安慰。另外,從胎兒利益保護角度來看。涉及胎兒利益的,應當將胎兒視為法律上的民事主體,賦予其民事權利能力。植物人母親是由于外力作用下受到了傷害,此時胎兒在母體中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此時胎兒出生后可以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提出侵害賠償。從這個角度看,也應當支持植物人女子出生。胎兒具有生命權,我們也應當尊重,不能輕易選擇墮胎等方式結束胎兒的生命。
(二)植物人生育的立法缺失
我國現行的法律沒有對植物人的生育權做出明確的規定,這是我們對于植物人生育問題在立法上的缺失。現實情況下,植物人的生育糾紛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婚后懷孕,二是未婚先孕,一方成為植物人后關于胎兒出生問題的爭議,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更為復雜。植物人生育權與胎兒生命權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應該參照《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將植物人生育問題納入立法層面。
(三)植物人生育的原則
對于生育問題通常會涉及三方利益,胎兒的利益,胎兒父親的利益以及胎兒母親的利益。一句傳宗接代涉及的不僅僅是出生的問題,還關系到撫養、繼承等關系問題。如果有充分的醫學保證同時胎兒父母雙方同意胎兒出生,這是最好的結局??紤]到植物人的自身及家庭,對于生育問題一般不會那么容易解決。前面已經談到生育權是一種人格權,當夫妻雙方對于生育權問題不能達成共識時,法律也不能要求甚至強迫任何一方生育或不生育。我認為,如果雙方不能達成合意,我們應從保護弱勢方女性的權益出發,遵從女性生育權優先原則,將生育決定權賦予女方,以妻子意愿優先為原則。因此,賦予植物人女性生育權優先決定權,既是對生育主體婦女的人文關懷和特殊保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法律公平公正。
四、總結
西蒙·波伏娃說:“婦女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縮小與男性的差距,也只有工作才能讓她們真正地自由。”[8]中國對女性的要求是要與男性共同支撐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女性的生育繁衍后代是社會繁榮進步的重要延續。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應該對女性的生育權賦予更多的尊重與體貼,當然這對于植物人女性同樣適用?;谥参锶颂厥獾纳鼱顟B,法律應立足于保護當事人最大利益,維護植物人自主決定權。對于女性植物人生育問題上,我們應該給予女性更好的保護,賦予其生育決定權。
[參考文獻]
[1]邢坤,申雨.論植物人的法律人格及補正[J].法制與社會,2015.6(下).
[2]鄭衛東.生育權沖突,妻子意愿優先[J].當代工人,2014.
[3]王麗娟.生育權的權利屬性及其侵權認定[J].2016.1(下).
[4][德]卡爾·拉倫次.德國民法通論[M].王曉曄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82.
[5]趙娜.關于生育權的法律思考[J].法制園地,2016.09(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