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7:12: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管理基礎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涉及到多個方面,主要包含建筑工程質量管理、工程進度管理、工程建設投資管理、施工安全管理等多個方面。這些具體的管理內容在管理實踐中相互影響,任何一個方面的管理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建筑工程管理的整體水平。為此實施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就要有針對性,從建筑工程的全局出發,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入手,解決好建筑施工管理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促進我國建筑工程事業的發展。
1.1 工程建筑存在主要質量問題
工程建筑施工當中基礎及主題施工階段存在質量問題,地基是工程建設的基礎,地基的質量問題多建筑物的施工性能及安全性造成嚴重的影響。在具體的地基施工當中,存在基礎挖掘深度與尺度不符合設計標準的問題,同時基礎墊層、條基、柱基在施工過程中常出現基底表層處理不好,條基支模斷面尺寸不夠,構造柱位移等情況,框架結構建筑在主體施工時混凝土梁、板柱易出現支模歪斜,箍筋間距誤差,水平或垂直尺寸偏差等問題。進行混凝土澆筑時由于混凝土質量不符合工程建設標準或是由于漏振導致混凝土振搗密實度不足,容易引起建筑主體工程存在蜂窩麻面。當工程主體工程完工后進行工程裝修及成品安裝過程中同樣混在各種質量問題,例如:在進行建筑工程室內外粉刷的過程當中,由于粉刷材料質量不合格容易出現墻皮脫落的問題,嚴重影響建筑物的美觀。水電設備、供暖設備是工程建筑內部最基礎的設施,在具體的安裝施工當中,基礎設計的建存在質量問題,此外施工主體不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以及施工程序施工方法不規范都容易導致建筑工程基礎設備存在質量缺陷,將嚴重影響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效果。
1.2 解決好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的具體措施
解決好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的最有效措施在于對工程進行有效的監管與控制。
工程質量監督一方面是來自工程建設單位的監督,另一方面是來自工程建筑業主的監督,同時也來自工程監理單位的專業質量監督。
工程建設單位實施工程質量自我監督是保障工程建設質量的根本措施,工程建設單位內部要建立科學完善的質量監控體制,并由專門的質檢工作人員對工程施工現場進行質量檢驗與驗收,確保工程建設各個環節都符合工程建筑的質量要求。建筑質量是業主最關心的問題,它直接影響業主的生命財產安全,業主所實施的質量監督可以委派質量監督小組對工程施工現場進行實地監督,如果發現工程質量不合理問題要及時向工程建設單位及有關部門反映,同時也可以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業主的監督是督促工程建設單位提高工程建設質量的重要舉措。工程監理可以劃分為設計監理與施工監理兩種,設計監理的目的在于保障工程建設項目設計的科學合理,施工監理的目的則在于控制工程質量保障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都符合國家建設部門所規定的質量標準。同施工監理還有助于確保施工安全、工程建設投資及其工期等多項內容。無論是設計監理還是施工監理對于保障工程建設質量所發揮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2 現代建筑工程進度管理
工程建設單位在制定工程建設預期進度時,缺乏對不同工程建設項目的具體施工要求、施工方案、工程施工單位的施工能力以及其他影響工程建設進度的各種因素的合理分析,往往照搬相同建設規模或是相同建筑類型對具體的工程建設進度進行估算。因此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很多突發狀況,直接影響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此外工程進度計劃在制定過程中缺乏對各施工主體協調配合程度的考慮,項目分包施工矛盾以及等候階段性檢查驗收的時間,往往造成進度計劃同施工實際進度不能同步,無法執行。
針對上述情況,作為管理人員應充分考慮施工過程中的材料、天氣、人員以及其他因素,編制出合理、體的進度計劃,計劃進度至少階段應精確到旬;分部精確到周;分項精確到日,并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計劃施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計劃不是流于形式,應付檢查,而是施工的有效指導方向。有了科學、周密、完善的施工組織設計后,嚴格按進度計劃施工、按計劃控制進度,主要有以下4 個方面應重點解決:工程進度款是施工企業購置材料、發放工資和安排調動機械設備的物質基礎,工程進度款意味著:進度的保障,必須充分計劃,合理使用;定期召開施工現場人員例行會議,步步明確分解進度計劃中的各個階段目標,在現場管理人員頭腦中形成牢固的進度計劃和具體概念目標;施工中涉及到業主方或第三方的矛盾糾紛,應予以積極協調,一切以大局為重,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進度延誤;深入施工現場,認真研究進度滯后的多種原因,與施工班組一道解決問題,對影響進度的施工作業和方法指出并監督糾正。努力鉆研施工技術,掌握市場信息,實施高效施工的新技術、新工藝。
3 現代建筑工程投資控制
3.1 做好工程設計及概預算工作
工程建設的設計和概預算工作是前期工作的首要環節,建筑工程設計是設計院的責任,也是業主的責任,無論是建筑、結構還是設備的施工圖,由于設計單位的種種原因,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考慮不到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而業主的概預算則完全按照施工圖紙編制,設計中的缺陷必須影響概預算的準確性。因此,對設計施工圖的再審核極為重要。一方面可以發現技術問題,便于施工企業提前作好變更準備;另一方面,能夠把涉及到概預算的問題統一歸納、統一決策,在設計單位的協助下盡量把預算編制準確,在圖紙會審時逐一明確。盡最大的努力保證施工過程中不發生設計變更,尤其是被迫變更。每一個涉及資金的環節都不應遺漏,只有這樣才能編制出具有真正實際意義的工程投資概算。
3.2 對工程變更進行嚴格的規范控制
建筑工程不能根據施工單位或是工程建設單位的主觀愿望任意變更建筑布局、建筑結構和裝修標準,更不能隨意變更建筑材料和臨時增加設備,這樣極易導致造價失控。此外工程簡述施工要在既定的施工時段按既定的施工方式進行施工,不易臨時更改。簽證用工和加班施工要嚴格控制,仔細測算成本支出是否必要,如不必要,則決不可隨意簽證。在施工過程中對于已發生的矛盾和問題,變更簽證前也要先行區分是否屬于設計問題或施工企業自身責任,如屬于設計責任,則變更后業主有權向設計單位索賠;如屬于施工方責任,業主有權要求施工單位自行承擔變更費用。只有不存在上述前提的情況下。才可給予正常變更。只要切實抓好以上3 個環節。使工程施工始終處在“按既定設計執行”的狀態,才不至于造成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的惡性循環。
3 結束語
我國建筑工程在發展過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既要抓住我國各項事業體制改革的轉型的有利時機,同時也要對傳統的保守的經營理念與發展思想加以摒棄。我國建筑工程事業的發展要不斷地提高管理水平,通過科學的管理改變我國建筑施工領域中的各種弊病,通過對建筑工程事業法制化、市場化的發展建設,努力是我國建筑工程事業走上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至現階段,人們一共經歷了三個經濟時期,分別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農業經濟是研究農業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科學。又叫勞動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勞動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工業經濟,又叫資源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自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與前兩者相比,知識經濟的特殊性在于:(1)此形式的理論根基為知識和信息的形成、發展和使用;(2)此形式的依托高、靜、尖產業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其獨有的特征傳遞出這樣一種理念,即:各類知識的積聚為知識經濟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們閱讀、使用和傳遞知識,通過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和輸出,不斷更新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從而創造出更多的新知識。因此,人們作為知識傳播的主體,是時代變革中關鍵、核心的因素,在知識經濟的變革浪潮中扮演者至關重要的角色。微軟公司是家喻戶曉的知名企業,公司的員工數量約為幾千人,經計算,其人均工作空間為5平方米左右,雖然微軟公司的總資產量只是通用公司的5%,但是微軟公司年均產值高達通用汽車公司年均總產值的4倍。由此可見,人才在公司的重要性。在現代知識經濟下,企業人事管理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如何選聘符合企業目標、與企業文化一致的人才,如何設立福利待遇,保障人才的權利,如何管理人才工作,設立公平合理的業績考核指標,如何開展人才技能提升培訓業務,一系列人才管理工作都是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隨著互聯網浪潮的推進,知識經濟下,企業應更加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切實履行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和提升任務,從而緊跟國家、時代改革步伐。
二、知識經濟下人事管理體制的必要性
在過去,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通常實行制度化的管理策略,以固定的模式和考核指標對員工實行考核,嚴格實行上班下班準時打卡制度,請病假調休假需經各領導、各部門層層審批簽字機制等行政化模式。隨著知識經濟潮流的到來,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在新經濟體制下,強調以人為本,各項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均體現人情溫暖,充分考慮人的特殊需求和基本需求,注重人才引進、培養、維系和能力提升。企業只有營造員工一家親的理念,切實以人為本,為人著想理念,將企業人才牢牢凝聚在公司中,形成企業的人才財富,進而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在進行人事管理中,企業很有必要提供崗位技能培訓課、業務技能講座等人才潛力開發課程,此培訓機制,一方面減輕員工自身經費投入,另一方面,提升員工專業技能,增強公司專業實力。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公司不僅要重視人事管理體制的升級改進,還應協同企業的財務部門、生產部門和物資部門等,實行公司整體管理系統的優化升級,不斷落實科學管理方式,提升公司效益。
三、知識經濟下人事管理重點
新型體制下,如何做好人才管理是企業的首要任務。優秀人才的引進,人才的培訓以及人才的維系均是企業的無形資產。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不僅有利于促進企業生產力提升,還可加強員工工作滿意度。
1.加大人力資本投入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于1960年提出兩大理論,一是人力資本,二是人力資本理論,其中,所謂人力資本指的是個體所具有的知識水平,身體健康狀況與技能等方面的總和,在基礎基礎上該學者提出人力資本理論,這一理論包括兩個重要論點:第一,較之于物資資本,人力資本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第二,提升與優化人口質量是人力資本的核心內容,人力投資屬于教育投資中重要內容。
較之于物質等硬資本,人力資本的增值空間更為廣泛,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背景下,人力屬于一種極具潛力的資本。人力資本的主要特點是創造性與,作用是不僅可以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更便于企業做出發展戰略的調整。對于人力資本的劃分,國內外的學者各有不同的方式,其中舒爾茨以此為根據自己所著的“應付非均衡能力的價值文章中指出,人類具有經濟價值的五大能力,一是學習能力,二是工作能力,三是文娛體育活動能力,四創造能力,五是應對非均衡能力”。
我國的著名學者李忠民將人類能力劃分為四種類型:基礎能力、開展特定工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資源配置能力。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1990年美國的人均社會總財富大致是42.2美元,而人力?Y本的占據了24.7美元左右,在美國的人均社會總財富中占據高達59%的比重。而其他發達國家如加拿大、德國以及日本,他們的人力資本分別是15.3美元,31.6美元,47.9美元。自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數量與勞動力質量相比,前者的增長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貢獻率更高。
然而,直到20世紀末期,以上情況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力資本不斷的增長,而勞動力數量呈下降趨勢,1978年至1995年間為2.4%,而后下降至1.0%,預測今后的二十年勞動增長率依舊保持下降的趨勢,然而,相比之下,人力資本增長率下降,但是依舊處于較高的增長率,在促進國家經濟建設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總而言之,人力資本屬于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人力資本的增長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我國不僅應該加強教育資源的投入,同時應該加強衛生事業建設,保障居民身體狀況。在教育資源投入上,我國在基礎教育政策推行現狀下:首先,應加強中高等教育資源投入。提升國民整體教育層次,適應全球化戰略需要,配藥更多國際化人才,為國家:“一帶一路”、“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的推行儲備大量人才軍;其次,我國應加強專業領域人才培養。針對高精尖行業,如:國防、醫療等,我國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科研研究資金,實現尖端、核心領域的技術研發突破,提升我國整體實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最后,我國應加大單位員工培訓力度。在互聯網和物聯網高速發雜的背景下,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員工為了適應時代變革,一方面,企業應該提供多種渠道,為員工提供知識技能提升的途徑。如:將企業員工定期送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參加專業知識課程學習,通過定期汲取新知識養分,以更好的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員工應樹立積極向上的職業態度,注重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主動更新知識庫,構建新的知識框架。如:員工應該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時間,通過參加專業培訓班或者虛擬課堂培訓班,擴大員工知識面,緊跟時代步伐,不做時代掉隊人。
2.優化工作環境
知識經濟下,企業有義務和責任為企業員工創造良好、優質的工作環境,營造良好地工作氛圍,保證員工工作狀態能夠很好的發揮,工作過程可以順利開展。因此,企業可通過如下幾點,實現工作環境的優化創造。(1)建立雙向選擇制。將人才選入企業之初,企業采取透明、公平、合理的?x拔過程,這對人才的吸引是至關重要的。在出啊通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由于制度設置的不合理,人為管控的隨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優秀人才無法進入心意企業工作,這不僅埋沒人才,也令企業喪失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在知識經濟體制下,科學合理的現代人事管理制度,令人才和企業面對面雙向選擇,實現了雙贏的局面;(2)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絕大多數企業沒有意識到人才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對于人才績效的考核,通常是主觀性、隨意性居多,沒有具體的細則框架描述,導致優秀人才無法得到獎勵,削弱了他們的工作激情,從而離開企業。在新型模式下,企業應該融合互聯網技術,設立一套智能人才管理評價系統進行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通過系統、科學的條款,對員工的行為逐一評分,定期考核,實現企業內部競爭機制,加強員工技術技能提升意識,為企業中高層輸送人才,強化企業管理實力,提升企業整體效益,實現創收。
3.建立科學的競爭制度
知識經濟大背景下,企業應當在現代人事管理中引入科學合理的競爭制度,提升企業員工工作熱情。諸多實例證明,企業設立科學的競爭制度,一方面,引導員工樹立危機意識。競爭制度可促使企業員工主動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力度,提升自身技能實力,從而與其所承擔的崗位職責所匹配,不被淘汰;另一方面,科學合理的競爭制度的確立,能客觀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引導員工在實際工作中發揮創造力,提升自身崗位責任感和歸屬感。
4.確立人才保障制度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為校內六層大樓,建筑面積7610平方米,藏書60多萬冊,圖書管理員11人,特色館藏有春貴書庫和校史館,備有電子閱覽室和對媒體會議室及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現代化館所。
盡管藏書豐富,但師生借閱率低。主要原因是,圖書館館藏資源結構單一、利用率低。[1]一方面手機電腦及網絡的普及,使得信息獲取便捷,師生無需到圖書館就可以獲取海量信息;另一方面圖書館藏書大部分老舊過時,而資金投入有限,每年購買新書較少,藏書對師生教學學習沒有起到參考作用。
經過調查研究,在分析和掌握讀者利用圖書館的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研究破解原圖書館發展瓶頸和困難的辦法。探索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供給側改革+精準業務+閱讀興趣”改革模式。在院領導大力支持下,推行該模式近一年來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不斷深化圖書館供給側改革
圖書館供給側改革是指館藏結構優化和服務水平提高。優化館藏結構。首先,館藏緊緊圍繞“高職”這一教育層次的獨有特色。圍繞冶金技術專業專業等重點專業、特色專業采集文獻,注重資源的專業覆蓋率和特色、以實用性、新穎性、特色性為原則、更好的優化館內資源結構。[2]其次,利用云圖書館等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的共建共享業務,豐富圖書信息資源。同時,收集往屆教師和學生優秀作品,打造特色館藏,特色館藏,吸引了廣大師生學習興趣,更關鍵的是促進廣大師生能把特色館藏文化不斷傳承。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1、完善圖書館網頁,為師生提供一站式服務。在圖書館網頁可以查詢,預約圖書,并通過視頻和文字圖片的方式介紹圖書館日常管理規定和借還圖書的操作步驟。2、把圖書借還登記等服務融入校園“一卡通”,滿足師生方便快捷的服務需求。3、為新生開設圖書館宣傳和文獻檢索指導課。4、定期召開讀者座談會,及時了解讀者的閱讀需求、開展問卷調查活動,及時掌握讀者對圖書館流通部工作的各種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工作。[3] 5、大力宣傳。在圖書館大廳展示臺輪回播放圖書館業務介紹和操作步驟視頻。在學生宿舍區等讀者較多的場所,利用展板開展新書推薦,粘貼圖書館活動海報。
二、精準開展圖書館業務
轉變圖書館被動式的服務方式。把“讀者第一”作為原則。一切從方便讀者出發,對不同類型的讀者,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提供有區別的服務,做到業務精準。
1.精準指導學生成長發展。網絡閱讀已成為學生最主要的閱讀方式,占到了59%。[4]針對現代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及對新技術的依賴的特點。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和河池市民族圖書館共建共享―創建24小時自助圖書館。自助圖書館能給學生提供最新的新聞報刊信息,師生可以自助下載,同時為師生創造WIFY和優雅時尚安靜的閱讀環境。結合不同時間段的師生閱讀需求規劃好圖書館的業務安排,如新生借書率高,但比較隨意性,盲目性高的特點,通過專題知識講座介紹圖書館基本情況,教會他們查找圖書,指導學生制定可行性的閱讀計劃。開學初期和放假前期是圖書流通高峰期,又是圖書館業務高峰期,m當的把一些業務提前完成如圖書整理工作和進修培訓工作,推遲開展如分類假期圖書的工作。騰出時間來,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除此之外,畢業班學生畢業設計時,學生非常渴望獲取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圖書館協調各方,多舉措滿足學生信息資源的需要。
2.精準輔助教師教學科研。教師們利用圖書館多是為了教學科研需要。首先,圖書館除了提供大量工具書和經典重要文獻,還和校外科研院所合作共享信息資源數據庫,使得通過校園數據庫鏈接,教師就可以獲取其他院校圖書館和其他機構的信息資源,滿足自己的教學科研需要。其次,根據學院課題組需要,主動跟蹤各個級別的科研課題,特別是校內教師獲得的科研課題,提供相關信息收集服務,建立科研信息庫。同時,適當的組織一些具有職業特色的學術交流論壇,幫助教師了解同行業最新信息和學術前沿及重大問題的研究進展。這種思想碰撞有利于教師獲得研究靈感,并能激發教師們的科研熱情。
3.精準支持培訓部學員技能學習。學院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憑借著良好的硬件設施和學術環境與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完全有能力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推動文化發展與繁榮。市委市政府也多次強調服務河池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職責所在。調查發現學院培訓部的學員圖書需求傾向實用性。圖書館除了為他們提供技能培訓的相關圖書,還特別為這些學院收集了成千上萬的技能技術指導視頻,把這些技能技術視頻資源集中分類創建視頻庫。學員用手機下載這些視頻,就可以到實訓室,工廠,甚至田間地頭,隨時隨地的邊學邊做。
4.精準開展社區市民文藝愛好活動。學院圖書館是區域文化繁榮發展的源泉。學院周邊有7―8個居民社區和機關單位,傍晚和周末,有不少市民朋友經常來學院內散步或打球。這些市民朋友文化素質相對較高,有文化需求,圖書館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文化資源,如開放報刊室,閱覽室,提供文化展廳,組織市民朋友進行書畫比賽,定期舉辦書畫展,奇石展等藝術展。與此同時,也有利于師生接觸社會文化氣息,提高人文素質。有的市民朋友還向圖書館報名當自愿者為學生提供書畫指導。
三、營造氛圍,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為了營造良好氛圍,圖書館建立了基礎設施,制度建設和人員培訓三大保障。每年從學院建設經費中劃撥部分來購買更新設備、新圖書并加強與校外合作開拓共建共享項目;不斷完善制度建設,使得圖書館制度規范化和制度化,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同時,加強圖書館館員培訓,如培訓館員掌握數字資源的基本內容和使用方法,使得每一位館員成為信息資源的管理者,組織者,傳播者和導航者,幫讀者解決疑難問題。
學院圖書館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文藝宣傳,專題講座、展覽等服務。開展豐富圖書文化活動,提升服務對象的閱讀興趣;開展讀者研究和讀者教育等活動,提高讀者閱讀能力;搭建圖書館校園文化建設平臺,定期開展“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校內專業專題展覽”、“地方文化成果展”“專題書目或新書推薦”“讀書月或服務周”等一系列主題活動。[5]爭取學院經費,為各項比賽設置圖書獎品激勵學生參與活動,各種活動開展工程中廣告新書推薦和圖書資訊,同時通過校園廣播等新媒體提供圖書音頻信息。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供給側改革+精準業務+閱讀興趣”改革模式受到廣大師生普遍歡迎,圖書館面貌煥然一新,讀者圖書館利用率穩步上升。盡管如此,改革模式尚在探索過程中,很多不足之處有待完善如館藏特色不夠鮮明,服務水平不高,讀者閱讀能力差等問題仍需解決。
參考文獻:
[1]孫剛《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8)P131
[2][3]衣春霞《地方高職圖書館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職教論壇,2011(35)P16
[4]師譽《高職院校圖書館讀者閱讀現狀及閱讀推廣》[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23)P75
二、廣博的知識是新世紀高校科技管理人員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礎
1.基礎知識要豐富。基礎知識是從事任何領域和管理活動都必須掌握的知識,它包括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新產生的一些邊緣學科等。高校科技管理人員從事的是管理工作,只有對這些基礎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和認識后,才能及時地更新自己的管理觀念和管理方法,有效地進行科學管理。
2.科技知識要了解。高等學校具有知識覆蓋面寬的特點,各個學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交叉、滲透。高校科技管理人員如果沒有對這些科技知識的了解,就不會有開闊的視野和先進的思路,就不能按照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決策和管理。
3.管理知識要全面。高校科技管理人員要完成科技管理工作,要求他們不但要熟悉掌握科研管理學方面的基本知識,還要全面掌握現代管理知識。高校科技管理人員必須全面掌握好管理的基本知識和現代管理知識,只有這樣,管理工作才能達到高水平、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高校的科技人員服務,使高校的科技成果取得理想的綜合價值。
三、高校科技管理人員要真正搞好管理工作,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
1.戰略管理能力。雖然高校科技管理人員所從事的工作經常是處理日常管理事務,但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不應該只是停留在維持日常的管理事務上,而應該在自己所負責的領域內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使自己能夠在變幻不定的環境中拓展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
2、物流管理專業。
推薦理由:物流管理專業是大學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管理學基礎、經濟學和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較高的英語水平和計算機基礎技能開設的一門課程專業。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可在物流企業、港口、海關、貨運公司、商貿企業等就業,就業前景良好。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繼續教育 管理觀念
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和網絡時代的今天,公共圖書館繼續教育工作是培養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專業素質、強化圖書館工作人員職業人格的重要舉措,也是公共圖書館科學化管理的途徑和公共圖書館現代化管理的主要標志。因此,公共圖書館若要跟上時展的步伐,適應時展的需要,就必須要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對強化專業繼續教育引起足夠重視。
一、關于現代管理觀念的教育
現代管理觀念教育是繼續教育的基礎。當今社會正由生產科學化向社會科學化轉變,科學的理念與思維模式,正改變著人們的基本活動規律。人們必須適應科技文明的發展,更新不能適應時展需要的傳統思想定勢。公共圖書管理專業是一種圍繞信息收集、組織、分析和向社會提供服務的管理活動。過去的傳統管理觀,制約著管理程序的動態性和管理結果的時效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把圖書看成一種精神財富,一種文明的象征,而沒有意識到圖書是一種信息資源。因而管理的觀念,就沒有建立在以信息科學為邏輯起點的科學管理界面上;二是在管理目標上注重收藏,忽略動態。封閉的、狹隘的和靜態的內斂型管理思維是傳統管理的基礎,必然影響到具體的管理行為,最終妨礙了信息的社會效用。英國著名管理學家霍金森曾說過:管理角色像羅馬神話中具有兩副面孔的門科一樣,向外,它觀察著環境,向內,它觀察著內部的秩序,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消除緊張狀態,從而達到目的。這就告訴我們,管理者不僅要注意到管理系統內部的動作效率,而且要注意到社會對管理系統價值的需求。圖書館管理必須是面向社會的信息管理,應重視社會的需求表現。需要形成發散型思維和倡導超前意識的管理氛圍,建立動態的和創新的開放型管理模式。換句話說:每個圖書館都是社會信息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信息管理和利用要滿足社會對信息資源的要求。現代人管理觀念教育需要在上述理念的基礎上,構建全新的科學管理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建構基礎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1.開放意識。
作為社會大系統的一部分,開放性與高效率是確保本行業的位置和地位所必不可少的。開放內容、范圍和信息轉輸等具體活動的標準制訂都需要以此為依據。
2.系統意識。
作為社會信息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從系統的整體性、目標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等著眼,以系統完善、功能增強為中心,組織各自的活動與管理,促進系統在服務于用戶的過程中,隨時產生增值效應。
3.超前意識。
當代世界的超高速發展,要求科學管理的思維基礎不能以解決當前問題為目標定位,資源建設、人才培養、設備更新等都應追蹤世界先進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向,及時汲取新理論、新方法、預測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以符合或領先于時代的管理水平為目標。開放與超前意識的結合就成為創新的基礎,創新的思維態勢,將使得管理人員具備隨時發現問題、及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系統中對人的管理是關鍵,而人的觀念轉變是成功的基礎。為此,專業繼續教育首先應解決人員觀念的轉化,以現代科學管理觀念武裝圖書館工作者。
二、關于完整的專業繼續教育
職業素質教育是繼續教育的重心。從人格建構理論看,從事一定的職業,首先必須建立能滿足職業需要的人格,而職業人格來源于對本專業的理論與業務知識的熟練掌握,或稱為專業智慧。著名學者克雷奇曾說過:“智力,有人把它定義為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另一種認為它是學習能力,還有其他人認為它是處理復雜和抽象事物的能力”。不論是“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還是“處理復雜和抽象事物的能力”,這都與接受專業的新理論有關,都與應用專業的新知識相聯。因此,專業繼續教育需要建構專業的理論、知識、技能完整體系。強化公共圖書館專業繼續教育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專業理論知識。
圖書館專業理論的核心知識覆蓋著文獻采集、資源組織、信息檢索、用戶服務等活動的全部。在以圖書館和信息資源為一方,以讀者和用戶需求為另一方的格局中,管理活動表現為知識信息與讀者之間的協調,在這一過程中,館員必須具有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才能使靜態的館藏信息資源,迅速及時地轉化為動態的用戶需要服務。要實現這一點,科學的專業理論指導是不可缺少的。
2.專業輔助知識。
專業輔助知識是專業理論與實踐的外圍支撐,也是支持專業人員的知識與能力進一步深化或提高的基礎條件。補充的輔助知識主要包括與專業知識相關的當代科學動態或最新進展。從本專業的特點考慮,輔助知識分三個板塊,一是圍繞文獻及其載體的信息學、多媒體知識;二是以用戶服務為中心的觀念確立而需要的社會、人事科學知識。它是專業技術人員良好職業道德與信念的基礎,也是提高服務水平的理論準備;三是以當代技術進展為中心的管理哲學、系統論、控制論等理性知識和計算機應用、網絡系統應用的技術知識,以及外語工具等知識。專業輔助知識是提高圖書館員有效運用專業知識水平的助理,在專業知識運用的過程中,專業輔助知識起著“催化劑”作用。這一層面知識結構的優劣,對圖書館員管理實踐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按照庫思科學發展的觀點,我國原先圖書館專業理論處于常規科學階段,原有的結構相對穩固,自身孕育變革和發展可能性不大。而近年來多科學領域的最新成就“撞擊”圖書館學理論板塊后,信息理論、系統工程與控制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造成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的巨大“裂變式”發展。當前,圖書館員的現代化進程正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走向深入,而大部分圖書館專業人員對外部學科知識的掌握是極其有限的。為此,需要把這一層面的知識納入專業繼續教育的日程。
3.科學基礎知識。
這一層面的知識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學科。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基礎知識,而是作為知識寶庫的管理者對各種學科文獻內涵要有一般的了解。在蘊藏著各門科學文獻知識庫中的管理人員,面對的是各類讀者和多樣的信息需求,必須有效地把館藏資源與用戶需求相互聯系起來,將信息及時地提供給讀者或用戶。否則就不是一名稱職的圖書館專業人員。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無法面面俱到,但必須從不同專業崗位的需要出發,最低限度要保證每一個在崗的圖書館員,都具有與崗位有關學科的專業基礎知識。對于以往偏重于本專業知識的繼續教育而言,這無疑是需要重新認識的一個領域。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專業輔助知識是應用當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推動圖書館員的最具有潛在力、最富動態性的知識,專業繼續教育的重點應落實在專業輔助知識領域,改變限于本專業知識的常規教育規范,建構圖書館專業繼續教育的新規范。
(寶雞文理學院災害監測與機理模擬陜西省重點實驗室,寶雞 721013)
(Key Lab of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Simulating in Shaanxi Province,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理工專業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當前由于學生群體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專業技能的需求選擇存在差異,導致傳統實踐教學方法成效欠佳。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具體提出了學生差異化培養方法及其理念、本質、內容和操作等。
Abstract: Polytechnic-practice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way for training practical skil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ity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in the current group of students on the master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to select have some differences, which lead to the bad resul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For this issue, we proposed the method of students' differentiated cultivation and the concept, nature, content and operation.
關鍵詞: 實踐教學 差異化 培養方法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differentiation;cultivate method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7-0208-02
0引言
實踐教學是高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學活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以實際操作為主,而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1]。實踐教學在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技能、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
隨著社會對高校畢業生要求的日趨提高,就理工專業的大學生而言,具備較強的專業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未來適應社會選擇的必然條件。當前,盡管高校理工專業實踐教學設備現代化水平普遍提高,高新技術應用程度不斷深入,指導教師的學識層次逐步提升,但是由于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社會選擇影響下對專業技能需求選擇的差異日趨加大,從而導致專業實踐教學難度不斷增加。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常規的“一刀切”式的認知型實踐教學方法單一強調學生對專業技能的“知”、“懂”、“會”[3],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更多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更高層次需求和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改進高校理工專業實踐教學方法,應對學生群體存在的差異,針對不同類型學生提供“差異化”的培養方式和內容,在保證學生“知”、“懂”、“會”的基礎上,強調學生“發現”、“創新”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進而最大程度的滿足不同學生對專業能力培養的最大需求,是當前實踐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1“差異化”培養方法的本質和特點
“差異化”的概念在管理科學中是指在管理行為過程中,管理者不能過分地一味強調對員工"一視同仁",而要因人而異實行差異化的管理方式。本研究提出的實踐教學中的“差異化”培養方法是管理學思想在專業實踐教學中應用的產物,是指在實踐教學中根據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對專業技能的需求差異,對學生進行大體的群體劃分,進而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進行有側重、有目的的差異性培養的方法。與常規的“一刀切”式培養方法相比,“差異化”培養方法由于對學生進行了初步的特征群體劃分和區別培養,因此具有培養針對性更強、培養效率更高、學生需求滿足程度最大化等更為人性化和科學化的優點。
2“差異化”培養方法的操作
2.1 學生群體的劃分學生群體的劃分主要是應用現代管理學中“情境領導管理模式”[4]的思想,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的基礎上,以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對專業技能的需求差異為主要依據,將學生個體歸類為基礎技能培養型、綜合技能培養型和創新技能培養型三類。基礎技能培養型(A類)學生的特征是能夠基本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進行基本的實踐技能操作,更多的需要對專業實踐技能全面掌握和對專業必須技能熟練掌握;綜合技能培養型(B類)學生的特征是能全面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能夠獨立進行基本的實踐技能操作且熟練專業必須技能,更多需要對專業綜合技能和高新技術的熟練和全面掌握;創新技能培養型(C類)學生的特征是能夠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能夠熟練進行專業基本技能操作且綜合技能掌握較為全面,更多的需要掌握大工程知識和對專業技能的應用與創新。對三類學生的特征匯總如表1所示。
2.2 學生群體的培養從學生群體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A、B、C三類學生群體對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掌握的水平逐次上升,對實踐技能的需求層次逐次提高。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對這三類學生群體實施差異化培養,具體就要從培養方式差異化和培養內容差異化兩個方面同時入手。
2.2.1 培養方式差異化根據現代管理學中“情境領導管理模式”思想,結合實踐教學的實際情況,可將教師對學生培養方式劃分為“指導”和“支持”兩個方面。其中指導是指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專業技能講解、示范演示和協助操作等傳統傳教方式;支持是指教師對學生專業技能應用、技能創新創造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幫助等,包括幫助學生搜集技術資料、為學生創造必要的實驗條件等。
培養方式的差異化強調對三類不同特征學生群體的指導和支持程度存在差異和區別。兩者間的具體關系表現為(如圖1所示):從A類至C類學生群體,教師對其的指導程度逐次降低,而支持程度應逐次提高。這主要是因為三類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對專業技能的需求差異造成的。比如,A類學生由于對專業基礎技能的掌握尚且不足,對其過度支持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徒增學生學習壓力,因此要加強指導力度,夯實學生對專業基本技能和必須技能的基礎。相反,C類學生由于具有熟練扎實的專業技能基礎,高指導對其促進意義不大,而高支持會有力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綜合應用和創新。
2.2.2 培養內容差異化根據實踐教學內容的現狀和改革的需要,可將實踐教學內容劃分為驗證型、設計型和創新型三大類型[5]。驗證型實踐是由教師提供實驗題材、實驗方法和必須的實驗條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實踐和訓練,其內容多為專業基礎性技術能力訓練,獨立性相對較高;設計型實踐是由教師提供基本的題材、提示性方法和必要的實驗條件,由學生設計技術路線并完成的實踐和訓練,其內容多為應用性技術能力訓練,綜合性相對較強;創新型實踐是教師只提供有限指導和充分的實驗條件,由學生自己提出實驗構想、實驗方案并獨立完成的實踐和訓練,其內容多為更深層次的應用性技術能力訓練,創新性相對較強[6]。
就本研究的培養內容差異化而言,就是講求實踐教學內容層次分明,更具針對性和側重性,具體就是針對三類學生群體的基本特征,通過以上三類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內容的應用,來杜絕學生中的“吃不飽”和“吃過飽”現象。在三類學生群體中三類實踐教學內容的應用關系為(匯總如表2所示):在A類學生中以驗證型實踐教學內容為主,并適當進行設計型實踐訓練;在B類學生中以設計型實踐教學內容為主,并適當進行驗證型、創新型實踐訓練;在C類學生中以創新型實踐教學內容為主,并適當進行驗證型、設計型實踐訓練。
總之,探索和改革實踐教學方法,深入挖掘和培養大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和素質是一項長期性的教育任務,它要求高校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時刻以現代大學理念為指導,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要求,體現以人為本,尋求科學發展,不斷提高和完善工作水平。本研究針對學生的群體特征差異,在具體實踐教學過程中提出了差異化培養方法,是對傳統實踐教學方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對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嘗試。
參考文獻:
[1]伍均,鄧仕槐等.高等農業院校環境保護類專業實踐教學內容、現狀問題和對策[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0,18(增刊):39.
[2]趙敬民,彭淑貞,楊炯.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優化研究[J].高教論壇,2011,2:50-51.
[3]王建偉.建立全方位開放型高等理工實踐教學體系[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2:82-83.
1引言
產生戰爭時期的運籌學如今在經濟、生產、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運籌學的分支幾乎擴展到生產實踐、管理科學的各個領域,是現代管理科學的基礎理論和重要方法及工具.它是抽象的數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它既為從事應用領域研究的人們提供了完整的數學方法,又為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人們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運籌學是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核心是研究優化的理論和方法,是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必修課;同時運籌學又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管理、生產實踐等領域的問題,將系統思想、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結合,應用數學的方法,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求解數學模型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為決策者提供定量化的分析結果,輔助決策.運籌學是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因此也是經濟、管理等專業的主干課程.在運籌學教學中,應該根據管理類專業和應用數學專業的不同專業特點、學生知識基礎等情況區別對待,切實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2培養目標及教學目的比較
1.專業培養目標的比較.
一般地,管理專業要培養掌握堅實的專業基本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從事專業領域決策、管理和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學生畢業后主要在企業、政府管理、經濟研究等部門工作.
應用數學專業要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和一定的理論研究能力;在強調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熟練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充分體現“寬口徑,厚基礎,多選擇”的培養理念,適應社會需求多樣化和學生興趣與發展方向個性化的要求.學生畢業后應能在科研、經濟等部門從事研究或在生產經營及管理部門從事實際應用、開發研究和管理工作.
2.運籌學教學目的的比較.
雖然很多專業都需要學習運籌學,但各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決定運籌學教學的目的必然不同.
運籌學作為現代管理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是現代管理科學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工具.管理專業的學生通過運籌學知識的學習和訓練,目的是開發和啟迪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其運用系統的思想、定量分析的方法解決生產、管理等實際應用方面的問題,學生運用數學的工具和邏輯判斷方法,來研究系統中人、財、物的組織管理、籌劃調度等問題,使其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通過運籌學的學習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素質,提高管理的質量.
這些學生畢業后多數是從事生產實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而非優化理論的研究工作,因而從其任職的需要來說,運籌學學習的重點應放在應用性方面.
運籌學是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學科知識體系.對應用數學專業,通過運籌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這門學科有關的基本理論,打好扎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運籌學畢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學生還應學會用數學模型的方法解決實際應用中的優化問題,這也是運籌學的精髓所在.
3運籌學教學內容與重點的分析
1.管理專業運籌學課程應側重應用.
根據以上分析,加之一般管理類學生數學基礎較弱,對于基礎理論部分感到晦澀難懂,興趣不大.因此,這類專業的運籌學教學應以應用為主,重點介紹各種類型的運籌模型和求解模型的計算軟件,要求學生掌握數學模型的建立、優化思想、求解(計算機求解)及對解的經濟分析和評價.數學模型方法是定量化、科學化決策的重要工具.
運籌學的各個分支都是在研究不同領域的實際應用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運籌學的方法幾乎涵蓋各個領域的管理決策問題,例如制定生產計劃、規劃交通網絡、設計產品參數、控制工藝過程、預報經濟增長、確定投資方案等都可以用適當的數學模型表示并加以解決.因此應讓學生充分了解模型的類型、不同模型的特點與應用,以便今后將運籌學方法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可以使得管理更加科學、有效.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專業課以及從事經濟管理工作要用到的基礎知識,所以要求學生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并側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
管理專業運籌學課時一般都不多,因此可以選擇線性規劃、對偶理論、運輸問題、整數規劃及動態規劃等基本內容進行講授.還有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如排隊論、存儲論等),根據課時情況可作簡單介紹,通過典型案例,讓學生了解其實際應用.當在實際中確實碰到這類問題時可通過具有不同知識結構的人員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
2.數學專業運籌學課程應理論、應用并重.
雖然運籌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但它有相應的理論基礎,而且這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其理論還在不斷地發展完善之中.理論來自實踐,還要回到實踐中去,實際應用要在相應的理論指導下進行,因此運籌學的理論也很重要.
數學專業的學生與管理專業的學生相比,他們的數學基礎較好,邏輯思維的能力較強,因此理科的學生應該掌握這門課程的有關理論知識,可以為今后從事理論研究打下基礎.
另一方面,理科的學生通常存在重理論、輕應用的現象,而將理論應用于實踐,轉化成實際的生產力或經濟效益才是理論研究的目的,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事實上,通過實踐中的應用,還可以發現新的問題,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又可以豐富理論、發展理論.因此學生除了學習有關的理論外,還應該注重聯系實際的應用,避免眼高手低.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應用型人才是非常受歡迎的.應用數學專業在課時較充足的情況下,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好,除了前面提到的管理專業所講授的基本內容外,還可以講授難度稍大的排隊論、存儲論等內容.
3.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計算機的使用也已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實踐中的很多問題都要借助于計算機來解決,計算機在求解數學模型方面也有著強大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求解運籌學模型方面,除了掌握不同模型的求解思想和方法,還要結合實驗教學,介紹求解運籌學模型的數學軟件,如LINDO,LINGO,MATHEMATICA等.給學生提供上機實踐,使學生學會使用有關的數學軟件求解數學模型.
關鍵詞:
職業院校;企業管理;課程教學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是在社會經濟大環境中進行的,企業的戰略、營銷、財務、生產組織、技術選擇、人力資源等各方面的管理,既需要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基礎經濟知識。因此,從市場經濟學、管理學再到企業管理,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研究和管理經濟組織的基本思路。通過這三門課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解決企業經濟活動問題。在此背景下,企業管理概論課程應運而生,其落腳點是對現代企業的運作及管理進行研究,指導管理實務,使人們的生產經營活動更具有針對性。當前,職業教育也處在巨大的變革中,人才培養已從封閉、單一型的教育轉向開放、復合型的教育。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質,成為中職、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加強對學生經濟管理素質的培養正是適應這一轉變、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措施。因此,不少職業院校相繼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加入企業管理概論這門課程,以期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就業做準備。
一、課程內容
企業管理概論課程是以市場經濟學和管理學為理論基礎,融市場經濟基礎知識和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于一體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學的管理方法與技術,樹立經濟觀念和現代管理觀念,以適應基于現代技術環境與科學管理條件下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職業院校教學的主要對象都是非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加之生源,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所以應以市場經濟學、管理學為理論基礎,以現代企業管理為重點構建這門課程。將該課程的培養目標設置為,以讓學生了解、理解必備的經濟與管理的基本知識為出發點,介紹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方法及實務。其中,“現代企業管理”模塊涵蓋了企業管理實務、企業運作過程及管理、企業資源配置及管理、企業與企業環境等內容;“經濟管理基礎”模塊涵蓋了管理組織,管理職能與管理原理,消費者、生產者與政府行為,市場供求分析,市場經濟基礎等內容。這樣就突破了以往的企業管理教材結構體系,以現代企業管理為主線,將經濟基本知識、管理基本知識和企業管理實務融為一體,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也便于教師根據各專業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做出取舍。
二、課程意義
我國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經濟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正是中職、高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一名專業技術人員掌握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與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筆者學院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跟蹤調查反饋,我們發現企業中的許多工作、問題都與管理和技術密切相關,企業一線的技術人員必須掌握生產技術規律和經濟規律,懂得企業管理知識,樹立經濟觀念,掌握技術經濟分析方法。為此,學院近年來不斷加大企業管理概論課程的教學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許多學好這門課程的學生更能勝任管理崗位,也能更好地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為將來的發展、成才提供了保證。
三、課程教學
1.課程要求企業管理概論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因此,對職業院校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要求上要有所降低。為此,我們將本課程的要求設置為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市場經濟的基礎知識;熟悉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現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現代企業運行的基本規律以及企業主要部門的管理內容,學會溝通、協調與配合;樹立經濟觀念,初步具備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
[作者簡介]趙善慶(1961- ),男,山西襄汾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教授、高級統計師,研究方向為高校財務管理與教育管理。(江蘇 無錫 214153)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5-0146-02
管理學基礎課程是經濟類管理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但由于高校沒有統一的管理學基礎教材,大多只能根據各自的情況選用不同的版本,造成了教學迥異的效果。筆者認為,在影響管理學基礎教學質量的因素中, 雖然課堂教學、教學效果和學習成績考核等環節十分重要,但更需要一個好的教材,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高職高專管理學基礎教材建設問題。
一、管理學基礎教材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高專管理學基礎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國內學者參考國外著名管理學家撰寫的管理學教材而編著的。代表有周三多主編(2005年第二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的《管理學》。其特點一是教材體系全面。按照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管理過程展開全書的討論,全面系統、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教材內容新穎。充實了管理的內外環境、績效考評、組織行為基礎、群體和團隊管理、控制方法和技術以及信息化與管理等內容,充分吸收了國內外管理學理論和實踐的最新成果。三是教材體例活潑。既有管理學理論的系統討論,又有管理名家及其主要管理思想的介紹。四是通俗易懂。語言流暢,理論、實例相結合,充分關注讀者的注意力和興趣,加深其對管理學概念和原理的認識。另一類是由單鳳儒編著的《管理學基礎》。該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高職高專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管理學基礎的配套教材,先后被全國二百余所高職院校使用,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形成了以下特色:一是在內容上,探索研究重心下移。從傳統的以整個企業(組織)為研究對象轉為以中層部門或小單位為研究對象;從以高層管理者戰略管理為研究重點轉為以中基層管理者管理實務與技能為研究重點。二是在結構上,體現職能—技能導向。針對高職教學要求與管理學的學科特點,設計了以“管理職能+管理技能培養單元”的教材結構模式,即按照管理職能(管理者實施管理的程序與功能)設計宏觀結構;按照管理技能培養單元(主要包括知識研修與技能訓練兩大模塊)設計微觀結構,實現了按照管理過程教學與注重技能培養的統一。將管理知識學習與技能培養置于實際管理情景中,在介紹知識前讓學生先接觸管理實際:每章從管理職責與實務開篇,使學生一開始就知道未來的崗位職責是什么;每個單元從初露鋒芒開篇,讓學生先處理棘手的管理矛盾,再學習所需的管理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帶著問題學,帶著問題練,既熟悉了管理的過程與實務,又提高了管理的技能。但仔細分析發現,管理學基礎教材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教材版本泛濫。通過網上搜索可以發現,管理學基礎教材版本很多。有李英與任莉于2009年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張小紅于2009年在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蔣永忠與張穎于2007年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王凱與陳超于2006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季輝與林維柏于2002年在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高職高專經濟管理系列教材、葉萍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單鳳儒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鐘金霞等于2007年在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高職高專經濟管理類規劃教材、王福勝于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應用型高職高專教學的管理學教材等。從表面看 ,管理學基礎教材呈百花競放之勢 ,但不能否認很多教材在內容上的空泛與膚淺。
2.框架結構雷同。許多教材都冠以管理學基礎精品課程的配套教材,表明是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規律與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為核心,本著適應性、實用性、前瞻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編寫而成的,是高職高專院校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的適用教材。教材盡量淡化理論色彩,采用描述性的語言,以期達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目的。但教材編寫框架體系基本相同:首先,對管理學的基本概念、管理學的形成與發展等基本問題進行闡述,然后,按照管理的職能逐一編寫, 教材內容基本一致。如蔣永忠與張穎以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管理職能為主線進行闡述;李英與任莉按決策、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五大職能展開;單鳳儒首先介紹了管理學基礎知識與現代管理學理論與思想,其次重點闡述了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并針對基層管理者的實際需要,分兩章介紹領導職能,最后講述供企業管理和與企業管理相關專業選修學習。可見,目前我國管理學基礎課程尤其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教材編寫還處于探索中,存在相互借鑒、各立門戶的重復現象。
3.教材偏重理論知識闡述。一直以來評價教材質量的準則都是理論體系是否完整,因此,編者試圖通過一本教材將課程涉及的方方面面知識都涵蓋其中,嚴格按照邏輯嚴謹等標準展開,不太重視管理能力的培養。如管理職能大多將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四個部分作為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編排的邏輯順序,大多是概念與理論的堆砌,缺乏實例印證,導致教學與實踐嚴重脫節。
4.課程內容陳舊。管理學基礎教材雖然在選擇與組織單元課程內容上有些改進, 如在每單元增加了案例導入,課后增加了案例閱讀、實訓項目,但由于案例或脫離實際、敘述累贅、缺乏創意,或過時、缺乏實際操作意義,還有部分案例和課程內容結合不緊密,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甚至令人費解。高職高專管理學基礎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本科教材的框架內容,陳舊過時,過分強調教學目標的計劃性,約束了教師的自主發揮,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
5.教材質量把握不夠。高職高專學生高考錄取分數較低, 文化基礎課底子較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欠缺,素質參差不齊,導致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弱, 但其實際工作的動手能力明顯高于其他層次的學生。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 尤其是對概念性、理論性內容學習興趣不大。就目前的管理學基礎教材而言,雖然在總量上概念性理論有所減少, 但課程原有的復雜程度并沒有降低。相反,由于部分內容的刪減, 使得課本內容前后不連貫,學生理解起來難度更大。
6.忽視學生參與。教師在編寫教材時,往往不愿意突破傳統的管理學基礎教材框架體系,僅把教材的可教性放在第一位,對于教材是否有利于學生管理能力開發、是否有利于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次要考慮,沒有確立和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管理學基礎教材的主要特點
1.指導思想。管理學基礎教材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將知識轉化成能力,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時代特征。管理學基礎教材不但要及時反映當代管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者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而且要不斷更新與教材配套的大小案例。
3.創新特色。不求面面俱到 ,但求特色明顯。
4.理論總結。本土管理理論不但要反映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思想與理論,而且要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豐富的管理實踐進行理論總結。
5.突出案例。案例教學是管理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具體體現,一個仿真或真實的案例應該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自主學習和思考,從不同的角度領悟其中的精華。
6.學習興趣。好的管理學基礎教材更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把學生閱讀、理解及最終的接受放在首位。
7.編寫框架。管理學流派紛呈,體系盤根錯節,在一部教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一味追求理論體系的完整性。應借鑒國內外管理學家的基本共識,在管理學基礎教材框架編寫上不過分追求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做到以管理職能為主線基礎、有利于管理能力提高即可。
三、管理學基礎教材建設的思路
1.明確理論邏輯體系。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決定了管理學基礎教材的理論邏輯體系。一是必須體現原理課程的性質。告訴學生管理的基本規律,從系統運籌、以人為本、履行職能、尊重科學、權變創新等邏輯體系進行教材建設。二是培養三種技能。整個課程體系應圍繞技術技能、人文技能、思想技能設計,著力培養學生建立現代管理觀念,掌握現代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技術方法。
2.合理的框架結構。以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為邏輯線索,加入實用性強的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團隊溝通、跨文化管理等內容,從實踐角度給學生以清晰的框架。每章內容可分成基礎知識和技能提高兩部分:基礎知識內容,以夠用為度,涉及的知識點務必講解透徹;技能拓展提高的內容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可歸結到技能提高部分。
3.突出的案例教材。案例是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是對一個組織在某一時段上發生的事件的歷史重現。在編寫相關案例時,要注意搜集事件當時各個方面的真實情況和數據,并將其充分融入案例中,讓學生領悟其中的管理智慧。案例教材的開發要自編和引進相結合,在鼓勵國內教師收集資料編寫案例教材的同時,積極從國外引進經典的案例教材,中西交融,揚長避短。
4.顯明的時代特征。要編寫一本水平較高的教材,必須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并將管理領域中的新資料、新信息增補到新教材中,供師生學習、討論。
5.科學的編寫體例。教材建設要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成長。因此,在教材每一章的開始就應明確地講清本章的教學目的、要求以及重點難點,每一章末都要附有思考題和綜合練習題,有利于學生自學。對一些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的章節,要加入典型案例及相關思考題,讓學生通過分析案例掌握學到的理論知識。
6.務實的應用模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力求滿足“寬口徑、厚基礎、重素質”的教學要求。在每一章節后特別安排一些典型的管理應用分析案例,便于讓學生把管理原理和方法應用于管理實踐。
[參考文獻]
[1]張帆,康潔.淺析高職高專管理學教材存在的問題[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23).
[2]蔡翔.《管理學》教材編寫的問題與對策[J].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7(2).
[3]彭冬芝.管理學基礎理論教材存在的問題與演化趨勢[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1).
[4]羅時嘉,孫浩.論應用型大學經濟管理類教材的策劃[J].出版發行研究,2009(12).
[5]袁慶林.中外管理學教材建設比較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9(12).
[6]黃津孚.管理學的教材建設、課堂教學和成績考核[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