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40: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歐姆定律所有知識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物理九年級上冊知識1能量與做功
1、做功
物理學中規定: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功”)
2、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3、功的計算方法:
定義:力對物體做的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公式:功=力×距離,即 W=F·s
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功W的單位:牛·米(N·m)或焦耳(J)
1J的物理意義:1 N的力,使物體力的方向上通過1m的距離所做的功為1J。
即:1J=1N×1m=1 N·m
注意:在運算過程中,力F的單位:牛(N);距離s的單位:米(m);
4、機械功原理
⑴使用機械只能省力或省距離,但不能省功。
⑵機械功原理是機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機械中的體現。
5、功率
⑴功率概念:物理學中,把單位時間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⑵功率的物理意義: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⑶功率計算公式:功率=功/時間
符號表達式:P=W/ t推導式p=Fv(F單位是N,V單位是m/s)
⑷功率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時間的單位是秒,功率的單位是焦耳/秒,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瓦特,簡稱瓦,符號是W,這個單位是為了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1W=1 J / s
6、機械效率
⑴機械效率的定義:有用功與總功的比。
⑵公式:
⑶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體的重力所做的功 W=Gh。
⑷額外功(W額外):克服機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⑸總功(W總):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W=FS。
⑹總功等于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即W總=W有用+W額外。
7、“能量”的概念: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就說物體具有能。
總結: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就越大。
⑴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
⑵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⑶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
質量相同時,速度越大的物體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動能越大;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的物體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動能大。
物體被舉得越高,質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物體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8、內能與熱量
⑴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
⑵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⑶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⑷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⑸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大。
⑹物體吸收熱量,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出熱量,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能減小。
⑺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⑻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
⑼比熱(c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
⑽比熱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體積、質量、形狀、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相同,比熱就相同。
⑾比熱的單位是:焦耳/(千克·℃),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⑿水的比熱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⒀熱量的計算:① Q吸 =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熱量,單位是焦耳;c 是物體比熱,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量;t0是初始溫度;t 是后來的溫度。)② Q放 =cm(t0-t)=cmt降
⒁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9、內能與熱機
⑴燃燒值q :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熱值。單位是:焦耳/千克。
⑵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放 =qm或者Q放 =qv;(Q放是熱量,單位是:焦耳;q是熱值,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量,單位是:千克。),有時候氣體的熱值可以用 Q放 =qv計算(Q放是熱量,單位是:焦耳;q是熱值,單位是:焦/立方米;v是體積,單位是:立方米。)
⑶利用內能可以加熱,也可以做功。
⑷內燃機可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它們一個工作循環由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沖程。一個工作循環中對外做功1次,活塞往復2次,曲軸飛輪轉2周。
⑸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⑹在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帶走的能量最多,設法利用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物理九年級上冊知識2電學初步
1、靜電現象:
⑴摩擦可以使物體帶電,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
⑵摩擦起電實質: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使物體顯示出帶電的狀態。
⑶正電荷: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相同,叫正電荷;負電荷: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相同,叫負電荷。
⑷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⑸要知道物體是否帶電,可使用驗電器;驗電器的原理:同種電荷互相排斥。
⑹閃電是一種瞬間發生的大規模放電現象。
2、電路
電路:用導線把電源、用電器、開關等連接起來組成的電的路徑。
⑴各元件的作用:用電器:利用電來工作。電源:供電;開關:控制電路通斷;導線:連接電路,形成電流的路徑;
⑵短路:導線不經過用電器直接跟電源兩極連接的電路,叫短路。整個電路短路是指電源兩端短接,這時整個電路電阻很小,電流很大,電路強烈發熱,會損壞電源甚至引起火災。做實驗時,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電時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⑶畫的電路圖說明注意事項:⑴用統一規定的符號;⑵連線要橫平豎直;⑶線路要簡潔、整齊、美觀。
⑷通路是指閉合開關接通電路,電流流過用電器,使用電器進行工作的狀態。斷路是指電路被切斷,電路中沒有電流通過的狀態。
⑸串聯電路、并聯電路的區別
(識別串聯電路與并聯電路的方法:⑴路徑法⑵拆除法⑶支點法)
3、電流
電流是指電荷的定向移動。電流的大小稱為電流強度(簡稱電流,符號為I),國際單位是安培,符號為A。電流方向規定:正電荷運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自由電子移動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
⑴電流表的讀數:一看量程,二算分度值,三讀數。
⑵電流表的接法:①電流表必須串聯在電路中;②使電流從電流表的“+”接線柱流入,從“-”接線柱流出;③通過電流表的電流不能超過其量程;④嚴禁將電流表與電源或用電器并聯。(注意:①在不超過最大測量值的情況下,應盡量使用較小的量程測量,對于同一個電流表來說,量程越小測量結果越精確;②在不能估計被測電流大小的情況下,可先用最大的量程試觸,根據情況選用合適的量程。)
⑶串聯電路的電流特點:串聯電路中的電流處處相等;并聯電路中的電流特點:并聯電路干路中的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4、電壓
電壓的單位:伏、千伏、毫伏。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電壓使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原因.
⑴生活中常見的電壓值:一節干電池電壓1.5V;一節蓄電池電壓2V;我國生活用電電壓220V;對人體安全電壓≤36V。
⑵串聯電路中的電壓規律: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壓之和;并聯電路中的電壓規律:并聯電路中各支路的電壓相等。
5、電阻
物理學中把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叫電阻。電阻的符號:R
⑴電阻的單位:歐姆;符號:Ω
⑵單位換算關系:1MΩ=1000kΩ 1 kΩ=1000Ω
6、電阻相關特性
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⑴長度相同、橫截面積相同,材料不同,電阻不同;
⑵材料相同、長度相同,橫截面積越大,電阻越小。
⑶材料相同、橫截面積相同,長度越長,電阻越大;
⑷對大多數導體來說,溫度越高,電阻越大。
7、電阻分類
保持阻值不變的電阻簡稱定值電阻。可以調節變化的電阻簡稱可變電阻
8、滑動變阻器的結構:
⑴金屬桿:金屬桿的電阻很小,其兩端接線柱間的電阻值幾乎為零,可以忽略不計;
⑵電阻絲:圓筒上纏繞的是表面涂有絕緣層的電阻絲,其阻值較大,標牌上所標的“50Ω”即指電阻絲兩端接線柱間的電阻值;
⑶滑片:滑片可以在金屬桿上左右移動,滑片的上部與金屬桿相連,下端通過電阻絲的接觸滑道(刮去絕緣層的部分)與電阻絲相連通。
⑷接線柱:有四個接線柱,一上一下接入電路時,能起到變阻作用。連接電路時,要斷開開關,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要調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⑸滑動變阻器的原理:通過改變連入電路的電阻絲的長度來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的大小。
9、歐姆定律:
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歐姆定律公式:I=U/R歐姆定律公式變形式:U=IR R=U/IR
10、歐姆定律意義
歐姆定律的物理意義:揭示了“導體中的電流由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決定”這一制約關系。
11、伏安法測電阻:
把導體接入電路,使導體中通過電流,用電壓表測出燈泡兩端的電壓,用電流表測出通過燈泡的電流,再用歐姆定律公式算出燈泡的電阻。
物理九年級上冊知識3電功和電功率
1.電功(W):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
2.電功的單位:國際的單位:國際單位:焦耳。
常用單位有:度(千瓦時),1度=1千瓦時=3.6×106焦耳。
3.測量電功的工具:電能表(電度表)
4.電功計算公式:W=UIt(式中單位W焦(J);
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計算電功時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電路;
②計算時單位要統一;③已知任意的三個量都可以求出第四個量。
6.計算電功還可用以下公式:W=I2Rt
;W=Pt;Q=It(Q是電量);
7.電功率(P):電流在單位時間內做的功。
單位有:瓦特(國際);常用單位有:千瓦
8.計算電功率公式:P=W/t=UI(式中單位P瓦(w);W焦(J);t秒(s);U伏(V);I安(A)
9.利用計算時單位要統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則P的單位是瓦;
②如果W用千瓦時、t用小時,則P的單位是千瓦。
10.計算電功率還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額定電壓(U0):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
12.額定功率(P0):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13.實際電壓(U):實際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
14.實際功率(P):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的功率。
當U > U0時,則P > P0 ;燈很亮,易燒壞。
當U < U0時,則P < P0 ;燈很暗,
當U = U0時,則P = P0 ;正常發光。
(同一個電阻或燈炮,接在不同的電壓下使用,則有;如:當實際電壓是額定電壓的一半時,則實際功率就是額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表示額定電壓是220伏,額定功率是100瓦的燈泡如果接在110伏的電路中,則實際功率是25瓦。)
15.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0-023-01
高中物理涉及電磁場,天體運動等聽起來天馬行空,學習起來也比較枯燥,所以復習起來如果沒有系統分類,合理規劃的話也會是一知半解,一頭霧水,本問主要針對這一現象,歸納總結一些方法,以供參考。
1. 分章節詳細閱讀教材和筆記
教材是所有知識點的根本,所有基礎或者引申出的知識都是來源于教材;另外,哲學有語,存在即合理,教材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知識點的結集,是經典。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無論考試出什么樣的題目都是以教材為基準的。
首先,一定要正確理解定義(概念),這是最重要的!定義是所有問題的根基,不理解定義就無從談起做題了。其次,原理、定律、公式的理解和背誦。這些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對記憶有很大幫助。最后,對非黑體部分認真閱讀。很多同學在看教材時有一個誤區,就是只看黑體標注的原理、定律等,對其它內容則視而不見。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在教材的編寫上,對每個知識點都是有引、有據、有例的,沒有這些的輔助,單純的記憶定律是沒有任何效果的。換個角度來說,命題老師也會抓住這一現象,有可能故意考察同學們往往會忽略的地方。
筆記是學習和復習的重要工具,作用同樣不可小覷。俗話說,講臺就是教師的舞臺,每位教師都想展現最完美的自己,在課前做的準備可想而知,筆記就是大量勞動力的結晶。再者,教師畢竟比學生成熟,在備課過程中發現教材中的不足或者內容不甚完善的地方會主動添加,使之成為容易理解的。其實,同學們在筆記中能夠學到的東西不只有這些,更重要的是學習老師看待問題的思路,這對以后的解題幫助甚大。
2. 分模塊進行整理
在對教材中的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以后,就可以嘗試對知識進行分模塊整理了,基本可以分為這幾個模塊。
力。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各種力的類型、產生的原因及求法,力的合成與分解等等。
運動。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速度、位移、加速度、時間的關系,宏觀經典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微觀粒子引力,曲線運動,碰撞(沖量、動量),跟力相結合后的運動問題等等。
電與電場。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庫侖定律,電場強度,電場線,電容,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電流、電阻、電壓的關系,歐姆定律,電阻的串聯與并聯,電功率,電壓表、電流表等等。
磁場。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磁感線,磁感應強度,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圓周運動,洛倫茲力提供向心力問題,運動導體在磁場中產生電流等等。
光與波。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光的折射與反射,波的干涉和衍射,波長、周期、頻率、振幅、相位等相關知識,機械振動與機械波,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等。
能量。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宏觀物體的動能、勢能,微觀粒子的動能、勢能,動能定理,動量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熱,功問題等等。
原子。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核聚變,核裂變,原子結構,粒子性質,與波相結合的問題等等。
3. 知識網絡系統化,查漏補缺
上述各個知識模塊之間的相互聯系可以組成一個知識點網絡。拿力和運動為例,把力和運動相聯系起來的是牛頓運動定律,這樣在這兩個模塊之間就可以寫上牛頓運動定律,如下圖所示:
每兩個模塊能相互聯系起來的都可以這樣做一個圖,這樣把所有的模塊都放在一個大圖中就形成一個網絡,這項工作留給同學自己來做。有了這個網絡知識圖,就可以自己想所有的學過的知識了,在一張紙上寫下所能想到的知識,然后和記錄過的筆記相對比,就可以發現自己忘記的或者不太熟悉的知識,起到查漏補缺的效果。
4. 聯系化復習,根據題型進行復習整理
對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以后,再通過例題和習題的分析就可以自己總結題型了。如電和磁相結合以后可以延伸很多種類型的題目,有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運動問題,導體棒在磁場中運動問題,求研究對象的力與運動關系等。
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應用去解決問題,有時候自己創造題目自己做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將自己認為可以聯系起來的幾個知識點組合成一道綜合題,不斷去創造、創新,才能不斷有能力的提高。
5. 做題貫穿始終(練習的必要性)
做一定量的習題是深刻理解知識、掌握方法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只有在解決具體的問題中才能掌握。解題時要側重常規方法,淡化特殊技巧,解決問題不是解題的目的,我們更注重題目所包含的方法。
物理這門學科是需要踏踏實實學習的,切記不要浮躁,不可眼高手低、好高騖遠,按照上述的方法從最根本最簡單的做起,一步一步地,不斷地學習,進而系統化,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
[ 參 考 文 獻 ]
[1] 盧海峰,高中物理復習策略探究,成才之路, Way of Success,
《多用電表的原理》是物理人教版選修3-1第2章《恒定電流》的第8節,本節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具體應用,是必考實驗之一(《實驗:練習使用多用電表》)的鋪墊,學生理解并掌握本節課,至關重要。然而,歐姆表的原理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教師該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做到既讓學生當時能夠理解,又能讓學生課下用到時能隨時提取相關信息并加以應用,這對教師也是一個挑戰。筆者就本節課中歐姆表的原理做了一些思考,現通過兩個案例加以比較分析。
2案例展示
21案例一展示
211引入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過把電流表改裝成電壓表和量程較大的電流表的原理,那么我們能否把電流表改裝成能夠測量導體電阻,并能直接讀出電阻數值的歐姆表呢?下面我們從一個例題說起。
212以例題形式呈現歐姆表的改裝
(1)用導線把A、B直接連起來,此時應把可變電阻R1調節為多少才能使電流表恰好達到滿偏電流?
(2)調到滿偏后保持R1的值不變,在A、B間接一個150 Ω的電阻R2,電流表指針指著多少刻度的位置?
(3)如果把任意電阻R接在A、B間,電流表讀數I與R的值有什么關系?
解析:(1)因電流表電阻Rg的值不能忽略,此時可以把電流表視為一個電阻來計算。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有Ig=ERg+r+R。
由以上式子可得:
R1=EIg-Rg-r=142 Ω
這表示,當兩個接線柱直接連到一起,且表頭指針恰好滿偏時,可變電阻R1的值為142 Ω。
(2)保持可變電阻R1的值不變,把R2=150 Ω接在A、B之間,設這時電流表讀數為I2,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I2=ER+r+R1+R2=5 mA。這表示,接入R2后,電表指在“5 mA”刻度的位置。
(3)把任意電阻R接到A、B之間、設電流表讀數為I,則:
I=ER+r+R1+R
代入數值后,得:
I=1.5 V150 Ω+R
解出:
R=1.5 VI-150 Ω
教師:通過以上計算同學們得到什么啟發?如何將電流表的表盤轉換成測量電阻的表盤呢?
學生討論,代表發言:將電流表的“10 mA”刻度線標為“0 Ω”,“5 mA”刻度線標為“150 Ω”,其他電流刻度按R=1.5I-150 Ω的規律轉為電阻的標度,如果把改好的刻度表盤裝回表頭,這樣,電流表就改裝成了直接測電阻的儀器。
2.1.3分組實驗
學生活動――動手改成一個歐姆表并標出各個電流對應的電阻值。
(1)利用以下器件進行改裝,電流表(0~0.6 A)、干電池(2節)、滑動變阻器(1個)、紅黑表筆各1個。
(2)計算改裝后的歐姆表的內阻以及1 Ω、10 Ω、20 Ω、30 Ω、40 Ω所對應的電流值。
(3)更改電流表的刻度表盤,把0 Ω、∞和中值電阻這3個特殊值先標上,再標1 Ω、10 Ω、20 Ω、30 Ω、40 Ω的值。
(4)觀察更改后的刻度,總結歐姆表刻度的特點:刻度不均勻,左密右疏。
(5)利用自己改裝的歐姆表測量已知電阻的阻值。
總結:歐姆表依據定律制成,它是由改裝而成的;內部由、和三部分組成。歐姆表內阻為RΩ=歐姆表中值電阻R中=歐姆表表盤刻度特點:、。
22案例二展示
221引入
教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一塊靈敏電流計可以改裝成電壓表,也可以改裝成大量程的電流表,那么我們能不能設計出既能測電壓又能測電流的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電表呢?剛才發給同學們的電表其實就具備這種功能,所以稱為多用電表,又稱萬能電表。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塊電表還有其他功能嗎?對,它還可以測電阻的阻值,也就是還可以充當歐姆表的角色。大家再觀察表盤刻度,你有什么新發現嗎?
學生一邊聽,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新發現。當學生發現,歐姆表刻度盤的刻度不均勻且左大右小、左密右疏時,都情不自禁的問為什么。
教師:為什么用作歐姆表時,表盤刻度那么有個性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研究如何將同樣一塊靈敏電流計改裝成歐姆表。
222探究靈敏電流計改裝成歐姆表
(1)探究靈敏電流計改裝成歐姆表的電路圖。
教師提出問題:
①要完成改裝我們應建立哪兩個物理量間的關系?
②我這里有一塊靈敏電流計和一個待測電阻,要測出待測電阻的阻值還需要哪些儀器?
③測量的原理是什么?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請畫出電路圖(在黑板上畫出靈敏電流計表頭和待測電阻)。
學生先單獨思考并討論。
教師提問一位中等成績的學生,他可能不能完全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做適當引導――電流表發生偏轉需要有電流,哪個儀器可以使電路中產生電流呢?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很容易想到電源,并能說出測量原理為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教師:現在請同學們畫出電路圖并列出測量待測電阻阻值的表達式,說明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學生:由E=Ix(Rg+r+Rx),得Rx=EIx-(Rg+r),需要知道電源電動勢和內阻以及靈敏電流計的內阻。
教師:由此可見,Rx不同,對應的電路中的電流不同,也就是說每個電流刻度代表的待測電阻的阻值也不同,我們只需將相應的電流的刻度改成電阻阻值就可以作為歐姆表了。電流越大代表的待測電阻的阻值越小,所以歐姆表的刻度是“左大右小”。
(2)以實際情景為切入點,探究歐姆表的改裝。
情景設置一:電源的電動勢E=15 V,內阻r=05 Ω,表頭滿偏電流Ig=10 mA,電流表電阻Rg=75 Ω,A、B為接線柱。
問題1:用如圖3所示的裝置能否測出阻值較小的電阻?為什么?
問題2:為了保護電路,我們至少需要串聯一個多大的電阻?
問題3:假設電路中串聯一個R=142 Ω的電阻,將一待測電阻接入A、B之間,若發現靈敏電流計示數為I1=5 mA,此電阻阻值為多少?
問題4:在問題3的基礎上,靈敏電流計示數分別表示10 mA 、8 mA、 6 mA 、4 mA 、2 mA、0 mA時對應的待測電阻的阻值分別是多少?
問題5:要用此裝置直接測出電阻,我們只需把相應電流刻度改成電阻刻度,請同學們對表頭進行刻度的改裝。新的歐姆表的總內阻R內為多少?當直接將A、B用導線相連時,對應電流是多少?
問題6:若問題3中串聯的電阻R′=292 Ω,待測電阻為0,對應的電流為多少?若將此裝置改裝成歐姆表,有什么缺點?
問題7:為了充分利用表盤,應選擇怎樣的定值電阻?為了方便調節,可以把定值電阻換成什么電學原件?
學生:通過思考、計算、分析、比較,學生能將表盤改裝,且能明白為了充分利用表盤,將電表整個裝置兩端直接相連,通過調節滑動變阻器使指針指到滿偏電流,對應所測電阻為0。為下節課《多用電表的使用》打下堅實基礎。
(3)設置情景,學生自己完成改裝,加強對歐姆表的理解。
情景設置二:電源的電動勢為E,表頭的滿偏電流為Ig,表頭刻度盤如圖1所示,給定一個滑動變阻器,請將此電流表改裝成歐姆表。
學生通過計算自主完成改裝,檢驗結果,并進一步分析――進行調零后R內=EIg。
由Ix=ERx+R內
得Rx=EIx-R內=(IgIx-1)R內
由此可見,若中值電阻確定,歐姆表的刻度盤也就確定了。
3案例分析比較
31直觀感受引起矛盾沖突的引入PK平鋪直敘的引入
兩個案例中,顯然第二個案例的引入更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學生通過觀察多用電表會新奇地發現非常規的東西――歐姆表的刻度線是左大右小,左密右疏,且刻度不均勻。好奇心油然而生,對下面的學習會充滿了期待,學習積極性自然不言而喻。況且關于歐姆表的刻度特點,學生的掌握程度比講完改裝原理后再總結出來更能持久,更利于以后學習中提取。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每個學生頭腦中都有一個認知結構,只有當認知結構與外界刺激發生不平衡時,才能引起學習需要。而在教學開始,案例二中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而比平鋪直敘的案例一的設計更勝一籌。
32完整的探究過程PK缺少環節的研究過程
科學探究是一個過程,它主要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要素。歐姆表的改裝這節課,重點在于理解歐姆表的原理,而不是實驗,做實驗也沒什么意義,所以有些教師認為談探究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探究都經歷以上過程,我們所謂的探究應該是一種思想和意識。
“如何將靈敏電流計改裝成歐姆表”是本節課的頂層設計,是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點。案例二中,一開始通過學生觀察多用電表提出疑問,教師圍繞這一重點展開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明確目標后進行思考討論,鍛煉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一中,教師沒讓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解決什么問題,沒有樹立一個探究的思想,也沒從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著手設計問題,甚至根本沒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就直接進入例題,學生開始肯定是一頭霧水,只是悶著頭做題,只有做完第三問才領會到例題的目的。目標是前進的動力,一個人沒有目標,他的一生就會碌碌無為,毫無生氣。一個環節沒有目標,學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失去了學習的樂趣,教師也就缺少了評價的標準。
33目的明確、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情景設置PK以知識講解為目的、缺乏思維含量的例題教學
案例二中的情景設置一,是在前面學生設計出歐姆表改裝電路的基礎上,給定實際情景,精心設置一些問題,對電表改裝中出現的問題拎出來讓學生思考討論并加以解決。問題1和問題2不僅是問題3的鋪墊,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滲透了電學中的“保護電路”的環保意識和安全思想。問題3和問題4主要解決了刻度盤的改裝問題,回饋前面學生的疑問“為什么刻度盤左密右疏”。問題5幫助學生強化對改裝后的歐姆表的整體認識,并強化當待測電阻阻值為零時,指針指到最右端的I=Ig處,新刻度盤的阻值為0處。問題6,通過具體數據,說明了只有歐姆表內阻為特定值時,刻度盤才能充分利用,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自然做出優化的選擇。問題7,進一步引發學生優化實驗,培養學生的精益求精的思想。
34遞進關系的情景設置PK畫蛇添足的學生實驗
案例二中情景設置二,是在情景設置一的基礎上,從最優化的方案出發,以字母的形式出現,加深對歐姆表改裝的原理的理解,并給下節課歐姆表的換檔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可謂一舉兩得。從特殊到一般的整體設計,更易于學生接受,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供了解決一般問題的方法。而案例一中,雖冠以“學生實驗”的美名,實則僅是前面例題教學的簡單重復,如果說有一個作用的話,那就是強化前面的例題教學,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但沒更深層次的作用,有些浪費時間。
35易于知識提取的教學PK只注重知識儲存的教學
知識儲存與知識提取有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兩者之間有兩層關系:①知識儲存是知識提取的基礎。沒有知識儲存何談知識提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知識儲存之于知識提取,猶如一磚一瓦之于高樓大廈。②知識提取檢驗了知識儲存的效果。上課時學生似乎都懂了,可做作業時卻不會做;更有甚者,學生做作業時會了,可一進入考場卻又敗下陣來。知識提取發生了困難,說明知識儲存效果不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有讓學生儲存學科知識的意識,又要有讓學生易于提取相應學科知識的意識。也就是說,教學設計應是一個易于知識提取的知識儲存過程。怎樣的教學才是易于學生知識提取的教學呢?筆者認為,這里的主角應該是學生。學生上課時要有直觀感受,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應明確學習目標,并能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通過討論取長補短;通過努力,獲取一定的成就感和認同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是個掌舵者,主導著學生的活動,決定了學生知識儲存的效率、效果。
要搞好試卷講評,首先要走出試卷講評的誤區,提高對試卷講評功能的認識.
1.試卷講評的誤區 為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測試,教師往往會精心設計試題.然而,在測試后,很容易忽視對試題進行認真的講評.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或許是由于教學進度限制,或許是由于分數因素作怪,有的教師對試卷講評并不重視.講評試卷純粹炒冷飯,只是簡單地將試卷從頭至尾講一遍,毫無重點地滿堂灌.不管學生有沒有興趣,愛不愛聽,老師講完了,好像任務也完成了,剩下的時間就由學生自己訂正錯題.甚至在講評前對學生一味指責,批評發火,宣泄不良情緒.如此的試卷講評,肯定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缺乏興趣,甚至抱有抵觸情緒,聽課效率當然就會降低;講評面面俱到,就很難突出重點、難點與主次,也無法讓學生保持長久的注意力.
2.試卷講評的功能 搞好試卷講評,可以及時揭示教與學雙方存在的問題,促進教師改進教法,學生改進學法,使教與學得到優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查缺補漏,通過教師的指導形成舉一反三的知識遷移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水平.它對促進教學,了解學生的情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對學生而言,有效的試卷講評可以發揮下列積極功能:
激勵功能 每次測試結束后,學生最關心的是自己的成績,他們對自己學習的進退十分敏感.試卷講評將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
診斷功能 通過試卷講評,可以發現學生掌握知識所處的目標層次(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探究)和錯誤所在,以及學生成績不良的癥結(知識方面、思維方面、心理方面、能力方面)等.
強化功能 考試之后,學生急切地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及錯誤的原因,這個時候,他們的學習動機、求知欲望最為強烈,試卷講評因此具備了發揮其強化功能的作用.
示范功能 試卷講評時,教師選取典型試題,給出完整、簡練、規范的解答,給學生提供模仿、學習的范本,將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抓好試卷講評的基本環節
要使試卷講評達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必須抓好“三個環節”,即“備好課、上好課、落實好作業”.
1.備好課 有的老師認為講評試卷不必備課,只需把試卷做一遍就行了.其實不然,講評試卷不僅要備課,而且備課的工作量要比平常大得多.要備好講評課,應遵循“四條原則”,即“及時性、針對性、量化分析、聯想拓展”原則.
及時性原則 測試完畢后,教師必須盡量保證隔天就能完成試卷批閱,做出詳細的統計分析,及時進行講評.趁熱方能打鐵,因為此時學生還處于思維的熱點,對試題相當熟悉,他們對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方法還很清晰,及時講評必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否則時間一長,學生將試題內容和解題思路早已淡忘,尋求正確答案及錯誤原因的積極性也大大降低,不利于對錯誤的糾正及知識的彌補.因此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了解自己的測試水平,會調動他們的非智力因素,使他們以更積極的姿態認真聽老師講課,從而為試卷講評的高效化奠定感情基礎.
針對性原則 不少老師在試卷講評時缺乏針對性,不講究詳略,不考慮重點與難點以及學生的考試情況,眉毛胡子一把抓.這種面面俱到的講評形式不僅導致講評效果下降,學生霧里看花,一片茫然,而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講評的目的就在于教學雙方通過這一過程發現各自存在的問題以便加以解決.因此,備課要有針對性,要明確講評課的目的在于解決新授課及復習課時已多次接觸、多次強調,但還是沒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難點,消除平時教學中的教學盲區,強調與繼續學習相關的重點知識和重要技能,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量化分析原則 備課要有針對性,做到重點難點突出,就要對學生答題情況及試卷難易做出正確的分析.對學生的答題情況既要總體分析本班學生的整體水平在年級中的位置,又要逐項分析學生各題的正確率,對大至每個題型班級整體的得分情況,小至每個選擇題各選項所選的人數,都應做出細致的分析.利用電腦得出每小題的平均分、難度、標準差和方差,這樣就對班級學生在哪個項目上還存在缺陷一目了然.教師備課時應該通過量化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尋找學生主要失誤點,分析失誤原因,找出錯誤癥結.
聯想擴展原則 一套正規的試卷覆蓋面很大,試題所涉及的范圍也很廣,但考查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所有知識點進行全面考查,教師切記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該在講解重點、難點題時,抓住顯性知識,把握隱性知識,并且將所考查的知識網絡化,系統化,使學生養成舉一反三的習慣.
2.上好課 講評前,教師應先向學生介紹試卷的分析情況,讓他們心中有數,知道自己在年級和班級中的位置.講評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遵循“兩條原則”,即“參與性、鼓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 講評應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講評,講評形式應多樣化.較難題可由教師啟發成績較好的學生講評,較普遍典型的錯題可由學生討論,教師進行總結.這樣,就能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參與思維的積極性.當然講題時也要注意思路和規律,帶動學生去思考該題考查什么知識,解題有哪些技巧,使學生能夠在一次試卷講評中得到多方面的啟示,這一點對于高三學生尤其重要.
鼓勵性原則 講評時要科學地分析學生的成績,要本著多鼓勵、少責備的原則,從不同角度,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表揚,不僅表揚成績一貫優秀的學生,更要熱情表揚那些基礎較差但有進步的學生,要尋找學生答卷中的閃光點,在課堂上提問他們答對的題目,增強他們的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此為動力,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朝所期望的目標,更努力、更主動地學習.
3.落實好作業 作為試卷講評的延續,要精心設計、妥善落實好作業.有的教師認為講評后的作業不重要,要么不布置,要么隨便挑選幾題讓學生做,這對于學生知識的鞏固是很不利的.落實試卷講評后的作業,要注意把握“三條原則”,即“鞏固性、適量性、分層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 講評后的作業布置,要根據試卷中大部分學生的錯誤所在,針對得分率低的知識點,設計一些練習題.練習題可以是對相關試題的變式與拓展,也可以是對相關知識點的重現與深化.其目的是通過試卷講評后的再練習,防范學生再次發生類似的錯誤,強化學生對考查知識的掌握程度.
適量性原則 布置過多的課外作業,增加過重的學業負擔,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反而會使學生疲于應付,對物理學習產生厭煩抵觸情緒,挫傷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試卷講評之后的作業量不宜過多,以免使學生陷入題海而失去學習興趣.
分層性原則 在督促學生及時訂正錯題的基礎上,以選做題的形式,布置分層性作業.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挑選比較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完成,以提高他們的信心;對于一般的中等學生,需保持問題的難度,以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對于能力較強的優秀學生,則應增加一些綜合性、靈活性較強的問題,以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
三、講究試卷講評的方法策略
高效、科學、實用的試卷講評會讓學生受益匪淺.為此,需講究以下方法策略:
1.針對錯誤,追根究底 試卷講評一般不側重于知識的系統性,而是強調其針對性,即針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典型錯誤、理解偏差或思維謬誤等,幫助學生找出導致這些錯誤的根本原因,指明解題的正確思路、方法和規律,切忌就錯論錯.只有幫助學生真正搞清楚出錯的原因,才能對試題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并做到藥到病除.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單元測試卷中有如下試題:
一輛摩托車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為30m/s,要想在3min內由靜止起沿一條平直公路追上在前面1000m處以20m/s的速度勻速行駛的汽車,則摩托車必須至少以多大的加速度起動?
講評時,針對學生的典型錯解進行重點分析:不少學生誤認為摩托車追上汽車前一直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恰好在3min時追上,或追上時速度恰好是30m/s,從而得出不同的錯誤結果.追根究底,造成這一錯誤的原因都是忽視了對摩托車運動過程的分析.事實上,摩托車在追趕汽車的過程中,是先勻加速到最大速度,再以此最大速度勻速趕上汽車.通過講評,搞清了錯解原因,強調了明晰物理過程的重要性.
2.照顧一般,突出重點 不管單元測試還是綜合測試,試卷都必須覆蓋測試范圍的絕大部分知識點.不同的知識點難易程度不同,在教材中的輕重地位不同;不同的試題考查的能力層次不同,能力要求的側重點不同;不同的試題所描述的過程簡繁程度不同,分析難度不同.因此,在講評試卷時,不應該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題只要點到為止,有些題則需要做重點講評.對于學生錯誤率高的試題,對于那些涉及重、難點知識及能力要求高的試題,要特別照顧,仔細剖析.
例如,在對高中物理選修3-1“電場”單元測試卷的講評中,抓住“電場的力的性質(庫侖定律、電場強度、電場線等)”、“電場的能的性質(電場力的功、電勢能、電勢差、電勢、等勢線等)”和“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三類重點問題,結合知識梳理與方法滲透,將試題分類化歸,突出重點集中講評,可達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對高考物理模擬測試卷的講評中,既要點明試卷考查的主干知識,更要重點分析試卷的能力要求,除了一般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外,突出過程分析能力、圖象分析能力、數學應用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實際應用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等,按能力分類選擇相應的試題集中講評,讓學生了解高考的命題趨勢與考查方向.
3.貴在方法,重在思維 方法是核心,思維是目標,滲透科學方法、培養思維能力是貫穿物理教學全過程的首要任務,當然也是講評試卷的首要任務.對試卷進行講評,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這份試卷的內容,而是為了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有較大的提高,遇到類似的問題,知道從哪里下手,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通過試卷的講評過程,應該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悟性得到增加,對問題的歸化意識得到強化.
例如,在高中物理選修3-1“恒定電流”單元測試卷中有如下試題:
講評時,要在講清本題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所謂電路的動態變化問題,是指由于斷開或閉合開關,或是由于滑動變阻器的滑動觸頭移動等導致電路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電路中各電學組件的相關物理量發生變化的一類問題.分析此類問題的一般步驟是:①判斷動態源及動態源電阻的變化,進而判斷閉合電路總電阻的變化情況;②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I=ER+r判斷閉合電路中干路電流的變化情況;③根據U=E-Ir,判斷路端電壓的變化情況;④根據串并聯電路性質、特點以及部分電路的歐姆定律判斷各支路、各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電流變化情況.
4.注意延伸,舉一反三 即使是一份很好的試題,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覆蓋到.教師的本領就是怎樣以一份或幾份試題為線索,將涉及的知識講深、講透,并將沒有反映出來的知識加以延伸擴展,使之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要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其能力水平,結合近年高考命題的新特點、新趨勢等,或是適當增加知識量,或是增加知識難度,以原題為基礎作進一步的設問,以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2“萬有引力與航天”單元測試卷中有如下試題:
如圖所示,α星和β星組成的雙星系統的“晃動”周期為T(實際是環繞運動,不過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它們在晃動),α星的晃動范圍為Dα,β星的晃動范圍為Dβ,試求α星和β星的質量.
[TPY79.TIF;X*2,BP]
講評時,在總結雙星系統一般規律的基礎上,聯系以下高考題,將問題延伸至三星系統,拓展了學生的思路:
宇宙中存在一些離其他恒星較遠的、由質量相等的三顆星組成的三星系統,通常可忽略其他星體對它們的引力作用.已觀測到穩定的三星系統存在兩種基本的構成形式:一種是三顆星位于同一直線上,兩顆星圍繞中央星在同一半徑為R的圓軌道上運行;另一種形式是三顆星位于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項點上,并沿外接于等邊三角形的圓形軌道運行.設每個星體的質量均為m.
(1)試求第一種形式下,星體運動的線速度和周期.
(2)假設兩種形式星體的運動周期相同,第二種形式下星體之間的距離應為多少?
四、探索新課程標準下的試卷講評
新課程改革的到來,要求教師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從原來的一味地傳授轉變為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由原來的傳授者轉變為參與者,由指導者轉變為引導者.過去的試卷講評一般是由教師校對答案,缺少學生的參與,學生完全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是一個抄寫答案的機器,這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學生的學習,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他們才能真正地理解,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自主合作式的試卷講評就是要讓學生在合作中產生疑問,從而帶著疑問去學習,去探究,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達到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自主合作式的試卷講評一般有這樣三個步驟:
1.學生自評 這一環節主要是在考試或平時的測驗結束以后,讓學生對自己的試卷進行自我評估,估計自己的成績可能達到什么樣的水平.這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檢測,也是對他們這種能力的培養.同時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就會產生疑問,對自己不能很好把握的題目有了一定的把握,對自己平時學習的掌握程度有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
新課程的實施提出了自主學習理念、合作學習理念、科學探究理念、注重全體學生發展的理念。在這些新的教育理念下,近幾年的中考試題具有基礎、新穎、靈活、開放的特點。試題的改革促使我們必須探索與新形勢相適應的復習策略,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復習過程。我將在中考物理復習過程中所作的有益嘗試和自己的所思所想,歸納為兩個基本思想和三個具體做法。
一、中考復習的兩個基本思想
(一)正確理解復習的重要性,注重優等生的培養與學困生的轉化。
中考復習,一是鞏固所學的知識,二是填補過去學習中的漏洞,三是提高綜合解題能力。只要對各個知識點做全面細致的復習,大部分學生就能夠亡羊補牢,中考成績能夠上一個新臺階。
復習課要立足中等生,提高優等生,扶持學困生。復習進度和教法要以中等學生水平為基點,對優等學生要發揮他們的學習優勢,通過他們排難解疑,帶動全班。對中下學生多給予關懷,寄予希望,對學困生多鼓勵、多檢查、多輔導、優先面批作業。一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就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堅持不懈地喚起并增強他們學習物理的信心。認識到轉化一個學困生和培養一個優等生同樣重要。
(二)復習要緊扣課本,抓好基礎知識。
課本是中考命題專家的第一手資料。在復習時一定要緊抓教材。教材中的每個實驗、圖形、圖表、“小資料”,以及“想想做做”“科學世界”等都是高頻率的命題點,必須引導學生學透學活。近年來中考試題中較易和中等題占80%,基礎知識的復習效果對中考起著決定性作用。我一貫要求學生熟記三本書的目錄。當看到一個題,在腦海中能浮現出這個考題屬于課本哪一節,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
二、教學中的三個具體策略
(一)落實自主學習的理念,運用“自主學習相互交流教師點撥先練后講”的策略。
1.目標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
復習每章節時,我擬出自學綱要,使學生產生“任務驅動”的效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讓學生根據綱要,采用看教材、分組討論的方式完成。學生深層次地參與復習過程,復習效率大大提高。
2.讓學生歸納整理,搭建知識框架。
中考復習,重在把歸納的方法應用于學習。讓學生學會把零散的知識梳理清楚,用提綱式、表格式搭建知識框架,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激勵者和組織者。堅決不要把自己整理好的東西直接灌輸給學生,因為每個同學總結的內容都是他對所學知識的寫真和創新。只有學生多形式地主動參與課堂才是張揚著生命力的課堂。當然師生可以合作順口溜式的總結整理。如力臂的做法總結為:“欲作力臂找支點,再作二力延長線,經過支點作垂線,動阻力臂再分辨。”電磁感應總結為“電生磁,磁生電,電磁感應馬達轉。”這些順口溜學生記憶更深刻。
3.典例引路,讓學生先練后講。
為了提高復習質量,我努力滲透成功教育觀,借鑒“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成功經驗。在復習每一章節內容時,我事先編擬綜合性強、能拓展、有層次,一題多變的典型例題,目標是用一道大題涵蓋本章所有知識點,讓學生在練習中進行復習。
通過此題的練習,復習并聯電路特點,歐姆定律、電功、電功率、電熱的計算等一系列知識。因為是基礎題目,學生通過自己看書復習就能正確解答,既鞏固了電學中的每個公式,又體驗了成功感。再把此題拓展成兩電阻串聯,加入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等,布置成課后作業。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另外也設計一些趣味性的題進行難點突破。例如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學生易混淆,于是設計典例:一只猴子蹲在樹上和倒掛在樹上它受到的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分別是什么?從而營造出快樂的氛圍,學生熱烈討論,記憶深刻。
(二)落實合作學習的理念,建構“分組合作討論交流闡述、評估”的策略。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一般可記住自己聽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聽到的50%,自己所說的70%。因此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說的機會。把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大膽張口彼此說說本節課的概念、定律、公式、解題方法、思路等。引進競賽機制,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對話。結果學生往往給我驚喜,講題的能力超出我的預料。一個學生的發言能吸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這是老師做不到的。復習時,當一個學生在講臺上主講時,其余學生都認真聆聽,積極思考,對遺漏的知識及時補充。很多學生在下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三)注重全體學生發展的理念,嘗試“分層指導”策略,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11-0000-01
一、發散性思維的概念界定
發散思維又稱為求異思維、擴散思維等,指據研究對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維沿著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輻射開去,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在我國,有關發散思維的理解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兩種,其一:把發散思維作為思維的一種形式,在對思維形式分類時,按照思維指向分成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兩類。其二:是把發散思維作為思維的品質,認為“思維的靈活性品質,也可以叫做發散思維”。筆者認為,發散思維是指對同一個問題,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所給信息或條件加以重新組合,橫向拓展思路,縱向探索研究,逆向反復比較,從而找出多種合乎條件的可能答案、結論或假說的展開性思維形式。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發散性思維培養的方法與策略
鑒于上述對發散性思維的理解,結合筆者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認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應該注重以下方法與策略的具體運用。
(一)努力營造良好的思維環境
思維環境對于學生能否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提高發散思維能力等都具有巨大影響。營造良好的思維環境需著眼于以下兩點:
1、努力增強學生開展發散思維活動的動力
雖然物理學科與生活聯系最為緊密,但在物理教學中,學生對很多物理規律、概念往往感到枯燥無味,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如果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就很難激發他們的發散意識。發散意識是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發散思維活動和發散實踐的內部動機和前提條件。只有學生愿意思考、主動思考,才能形成思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心理學告訴我們,每人都有潛在的研究與探索的心理需求。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這種潛在需求而轉化為對于科學思維方式的積極搜尋。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的發散意識。教師在教學中可運用物理學史、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
現象、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等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此來使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的內在動力。
2、創設和諧教學氛圍
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約翰•密爾曾經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中,禁錮的課堂氣氛是不可能產生創造性火花的。老師要做到師生間的平等,要把微笑帶進課堂,微笑能夠提升師生互信度,教師的微笑會給學生帶去信任的安全感,當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會隱瞞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學生才會樂思樂學。唯有教與學在雙邊互動的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才會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從而增強學生的質疑意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二)建構發散點,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1、選取發散點
作為一線教師普遍存在著一種困惑:從理論上說,大家都知道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但實踐上又不懂從何處切入、如何操作。因此,如何建構發散點已成為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成功與否的“瓶頸”。在物理教學中訓練發散思維的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如何選取發散點,這是在備課過程中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利用發散點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知識,又要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訓練與提高。發散點就是能使學生思維向四面八方擴展與散開的知識點。教學中的發散點除了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等特點外,還具有知識性的特點。
2、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選取發散點
(1)在重點知識中選取重點知識就是整章、整節甚至整個高中物理知識的紐帶,這就是所謂的教學重點。由于重點知識的內容是豐富的、深刻的,所以發散點應該側重于在重點知識中選取。例如,楞次定律是電磁學部分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重點在于楞次定律應用非常廣泛,難點在于對“阻礙”兩字含義的理解。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抓住規律本質從不同的側面認識,就有著不同的表述形式來展開學生的想象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學生也能深刻的理解此知識。
(2)選取易混淆知識為發散點
有的知識點表面上極為相似,導致學生對這些知識點極易混淆。如一對作用力和一對平衡力的區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有無必然聯系等。有必要選取這種知識為發散點。
【例】下列是一些說法:
①一個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這兩個力在同一時間內的沖量一定相同。
②一個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這兩個力在同一時間內做的功或都為零,或者大小相等符號相反。
③在相同時間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但正負號一定相反。
④在相同時間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正負號也不一定相反。
⑤人推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勻速運動,人推木箱的力和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上說法正確的是:A.①②;B.①②③⑤;C.②③;D.②④。這個題目很多學生錯選B。通過選取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為發散點,可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它與一對平衡力本質區別;在教師的引導下讓他們理解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所以兩者做功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3)選取科學研究方法為發散點
科學研究方法對科學認識能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延伸人的感官,使人獲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掌握概念、規律等基礎知識外,關鍵就是向學生滲透物理科學研究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有意識地進行類比、歸納和演繹思維方法的滲透。類比思維廣泛地運用于物理學知識中,例如:由于電荷周圍存在電場,通過類比引出了磁體周圍存在磁場;在靜電場教學中,利用重力場與電場的類比,幫助學生理解電勢差、電勢能的概念以及電場力做功。此外,物理學中很多規律是通過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而得出的。例如:力學中的胡克定律、牛頓三大定律、開普勒三定律、矢量合成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等,電學中的閉合電路歐姆定律、串、并聯電路的規律、焦耳定律等,都是用歸納的方法獲得的。要更深層地理解這些規律、公式、法則的意義,又要進行大量的演繹,通過對這些規律、公式、法則的運用來解決具體的問題。通過運用大量的素材,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歸納、演繹的思維習慣,以至于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學生會使用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概念、規律等顯性的基本知識,研究方法是隱性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創設出讓學生聯想到其結構中所有的物理研究方法的適用情境,自覺地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逐步達到具有靈活的思維以及創新的最終目的,而且還可以不斷擴充知識面,建構知識網絡、完善知識結構,使學生知識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物理來源于生活,用大量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感覺: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如:在《物態變化》這章的教學中,像“夏天感覺井水涼,冬天感覺井水熱”“測體溫時先要把體溫計甩一甩”,“冰雪熔化”“河水結冰”“水的沸騰”“剛洗完澡感覺很冷”“夏天吃冰棍兒時,剛從冰柜里面拿出來,包裝紙外面有‘粉’,剝開之后會冒‘煙’,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會出‘汗’”“放在衣柜里的衛生球過段時間變小甚至不見了”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學中要充分利用。 像關于電冰箱的冷藏原理,由于我們是農村中學,大部分學生家庭沒用冰箱,但農村有一些保鮮的土辦法,如把裝有食物的器具浸在冷水里(水不沒過裝食物的器具),再用濕毛巾蓋上;甚至將食物用籃子裝好吊在井里(不與水接觸);關于蒸發致冷,講到了用擦酒精的辦法為高燒病人退燒,但學生更熟悉自己如果發燒,父母會用濕毛巾敷在額頭上幫助退燒等,這些都是學生現時的生活環境,教師要啟發他們進行比較,悟出其中的道理。
2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創設生活化情境
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新奇的生活化情景,能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光的直線傳播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用分別帶有方形、三角形、圓形小孔的三張白紙發給學生,并提問:太陽光線射過這些小孔在地上會留下什么樣的光斑?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這樣回答,跟幾何圖形一樣。然后,讓學生走出教師,在陽光下觀察光斑的形狀,結果光斑都是圓形的(也可以在日光燈下觀察,結果是細長的光斑)。現象與學生的想象出現了差異,從而造成了懸念,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自始至終帶著這個問題主動的去學習。又如:在講熱傳遞時,演示這個實驗用火輕而易舉地燒掉一張紙條,把同樣的紙條緊纏在鐵棒上,再用火燒,紙條安然無恙,學生很奇怪,這時,告訴學生,騙子就是用這種方法推銷假毛料服裝坑害人的。創設這些情景使學生既覺得新奇,又倍感親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3 利用實驗活動創設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實驗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投放足夠的實驗設備,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實驗探究,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像科學家一樣探究問題驗證假釋,體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
在教學“浮力”時,為了說明物體的沉浮條件與物體和液體的密度有關,我設計了一個實驗:一個雞蛋在清水里下沉,再在水里加鹽并攪拌使其充分溶解,雞蛋又能浮起來,水和鹽的比例如果適當,雞蛋甚至還能在水里懸浮。實驗中,通過比較雞蛋和液體的密度來總結物體沉浮的條件。實驗過后,有一個同學問,為什么師傅往榨好的油里加鹽? 我就告訴他,榨出來的油里含有一些雜質,放一段時間以后,這些雜質就會發生沉淀,賣不出去。在油里加鹽后,增大了油的密度,使這些雜質懸浮在油里面,賣的時候就連雜質一起賣出去了,還增加了油的質量。這樣做是坑害消費者的、不當的做法,以后再看到要加以制止。這樣一解釋,關于物體沉浮條件的知識獲得了鞏固,還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道德教育,一舉數得。再如:在教學“升華和凝華”時, 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我指導學生在課外做了“人造雪景”的實驗。即在一透明的玻璃杯內放少許樟腦球的粉末,再在杯內放小樹枝或小石子,將杯口蓋嚴后再緩慢加熱,直到樟腦粉末完全消失,最后讓它冷卻。當同學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時,讓學生說出其中反映的物理知識,使這一節的知識點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諸如此類,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的實驗研究,如密度、壓強、歐姆定律等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分析歸納出結論,使學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或規律,又從中體會到科學探究的精髓,體驗成功的喜悅,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多媒體網絡技術能跨越時空的限制
題1(2013年黃岡市調考題)2012年11月23日,國產殲-15艦載機首次在航空母艦―― “遼寧號”上成功起降(如圖1),一舉突破了短距起飛、阻攔著艦等飛行關鍵技術.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飛機起飛時,推力的施力物體是高速噴出的燃氣
B.飛機起飛時,是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原理來獲得推力的
C.飛機降落時,不能立即停止下來,是由機的慣性很大
D.飛機降落時,被阻攔索掛住后,慢慢停下來是因為它沒有受到向前的推力
試題評析“遼寧號”航空母艦是本年度最令國人振奮無比的熱點話題,殲-15艦載機涉及到的都是“高、精、尖”的前沿科技知識.此題著力考查“慣性、相互作用力、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等傳統力學知識,本題既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欲,又不打擊學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體現了物理知識的應用性,選材新穎,比傳統考題更具教育性.選D.
2要善于挖掘素材中包含的物理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素材的表面
題2(2013年黃岡市調考題)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使用了一種反恐裝置――“聲炮”(如圖2所示),它最高可以發出大約150分貝的聲響,使人體出現痛感.下列關于“聲炮”的一些說法中正確的是
A.這種“聲炮”發出的是超聲波
B.“聲炮”主要利用的是聲能傳遞信息
C.“150分貝”指的是音調很高
D.“聲炮”附近的操作人員,戴上真空隔音耳罩要比海綿耳罩效果好
題3(2013年武漢某校模擬題)倫敦奧運會期間英國軍方將配備一種遠程聲波安保設備,該設備工作時可以產生高達150分貝的聲音,尖銳的聲響會讓人耳感到刺痛,即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驅散人群.關于該設備,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該設備產生的是超聲波
B.該設備產生的是次聲波
C.“150分貝”是指所產生的的聲音的響度
D.“150分貝”是指所產生的的聲音的音調
試題評析題干語言精練,配上圖片趣味性更強,重要的是考查的知識點更多,挖掘得更深,幾乎涵蓋了聲學的所有知識點,這應該是我們命題人員努力追求的目標.
3試題的語言表述要科學,不能存在歧義
題4(2012年黃岡市調考題)國外科研人員設計了一種“能量采集船”,如圖3所示,在船的兩側附著可觸及水面的旋轉“工作臂”,每只“工作臂”的底端裝有一只手掌狀的、緊貼水面的浮標.當波浪引起浮標上下浮動時,工作臂就前后移動,獲得電能儲存起來.下列電器設備與“能量采集船”獲得能量原理相同的是
A.電動機B.電磁鐵C.電扇D.發電機
試題評析題干中“獲得能量”四個字是最后定稿時加上去的,原來并沒有.如果少了這四個字,題目就不嚴密.“能量采集船”的原理有很多,是力學方面的,還是電學方面的呢?加上這幾個字題目就很嚴謹了,故選D.
4試題要選擇合理的知識點進行考查,不出偏題、怪題,中考不是要考倒老師和學生
題5(2012年黃岡市中考題)弧圈球是一種攻擊力強、威力大的乒乓球進攻技術.如圖4為某人某次拉出的弧圈球在空中高速旋轉前進的示意圖,此時球上方氣體相對球上部流速小于下方氣體相對球下部流速,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球在空中繼續前進是受到慣性力的作用
B.球在空中前進時受平衡力作用
C.球因高速旋轉前進比不旋轉前進時會下落得慢
D.球因高速旋轉前進比不旋轉前進時會下落得快
試題評析乒乓球的情境學生都很熟悉,A選項考查了慣性,兵乓球在空中繼續前進是由于慣性仍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而不是受到慣性力的作用;B選項考查了平衡力,空中飛行的兵乓球受到重力和空氣阻力的作用,所以兵乓球在空中前進時不受平衡力作用;C、D考查了流體壓強的知識,此選項比較抽象,所以特意在題干中加上“此時球上方氣體相對球上部流速小于下方氣體相對球下部流速”,加之圖片提示,這樣易于學生分析,故選D.
5試題要設置合理的梯度、合適的難度,適當拓寬深度思維的考查
題6(2012年黃岡市中考題)2011年8月我國自主研制的深海探測器――“蛟龍號”(如圖5所示)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完成5000 m深海探測.2012年6月它將再赴馬里亞納海溝挑戰7000 m深海探測(不考慮海水密度變化,密度ρ取1.0×103 kg/m3,g取10 N/kg).
(1)若“蛟龍號”能承受的最大壓強是7.2×107 Pa,則它能下潛的最大深度是多少?(不考慮大氣壓)
(2)“蛟龍號”上一面積為50 cm2的觀測窗口:在上述兩種深度的探測中承受的壓力增加了多少?
(3)“蛟龍號”完成任務后.漂浮在海面上,由起重裝置將其勻速豎直吊離水面,起重裝置起吊拉力的功率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6所示,圖中P2=2P1.起吊過程中“蛟龍號”總質量為22噸,求t1時刻“蛟龍號”的排水體積(不考慮水的阻力).
試題評析“蛟龍號”是當年中考命題的熱點之一,很多省市都有所涉及,多數試題考查的力學知識點比較淺顯,也沒有拉開學生的得分差距,這在壓軸題里是不妥當的.本試題第一、二問直接計算,第三問則綜合考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識圖能力,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整道題很有梯度,體現了中考試題應有的選拔功能.
解答(1)因為p=ρgh,能下潛的最大深度
h=pρg=7.2×107 Pa1×103 kg/m3×10 N/kg=7200 m;
(2)上述兩種深度的深度差
Δh=7000 m-5000 m=2000 m,
Δp=ρgΔh=1×103 kg/m3×10 N/kg×2000 m
=2×107 Pa,
ΔF=ΔpS=2×107 Pa×50×10-4 m2=1×105 N.
(3)設在t1、t2時刻起重裝置對探測器的拉力分別為F1、F2,探測器的速度為v,
t1時刻,探測器:F1+F浮=mg,可得F1=mg-F浮,
t2時刻,探測器:F2=mg,
由題知P2=2P1,
即F2v=2F1v,
所以F2=2F1,
所以mg=2(mg-F浮),
F浮=12mg=12×22×103 kg×10N/kg=1.1×105 N,
因為F浮=ρ水V排g,
所以V排=F浮ρ水g=1.1×105 N1×103 kg/m3×10 N/kg=11 m3.
6試題要選擇合適的載體,重視能力立意,力求“重點知識重點考”,能夠有效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題7(2012年黃岡市調考題)如圖7甲所示是浴室防霧鏡,其背面粘貼有等大的電熱膜.使用時,鏡面受熱,水蒸氣無法凝結其上,便于成像.表1是某型號的浴室防霧鏡的相關數據.
表1面積大小總重量玻璃重量額定電壓額定功率電熱膜厚度50 cm×80 cm2 kg1 kg220 V/50 Hz10 W/dm20.4 mm(1)求防霧鏡正常工作時的電流;
(2)經測試,在-10 ℃環境下,正常工作2分鐘,可以使平面鏡的平均溫度升高到30 ℃.求電熱膜給平面鏡的加熱效率;[玻璃的比熱容為0.75×103 J/(kg•℃)];
(3)如圖7乙所示,小明給防霧鏡電路連接了一個滑動變阻器R,能使電熱膜的功率在原功率的25%~100%之間變化,以滿足不同季節使用的需要.請求出R的最大阻值.
試題評析歐姆定律、電功率和焦耳定律的計算是電學的重點知識,是中考重點考察的內容.此題來源于生活,有電路知識的考查,有電熱的計算,有串聯電路的計算,有功率的計算,還有閱讀能力以及對相關信息的處理能力,分析能力.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比起純粹電路圖的計算對學生更有吸引力,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素質考試的要求,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而且玻璃膜的發熱電路是純電阻電路,也沒有超綱,而有些以電動自行車、豆漿機、電吹風機等相關電器為題材的電學計算題就不一定合適,值得商榷.
解答(1)防霧鏡正常工作的功率為
P=10 W/dm2×8×5 dm2=400 W,
正常工作時的電流為
I=PU=400 W220 V=1.82 A.
(2)正常工作2分鐘,平面鏡吸收的熱量為
Q吸=cmΔt升=0.75×103 J/(kg•℃)×1 kg×40 ℃
=3×104 J.
正常工作2分鐘,電熱膜產生的熱量為
Q=W=Pt=400 W×120 s=4.8×104 J,
加熱效率為η=Q吸Q=3×104 J4.8×104 J=62.5%.
(3)電熱膜的電阻為R0=U2P=(220 V)2400 W=121 Ω.
當R的阻值最大時,通過電熱膜的電流最小,此時電熱膜的功率最小,應為400 W×25%=100 W.
此時通過它的電流為I2=100 W121 Ω,I=1011 A,
電路中的總電阻為R總=220 V1011 A=242 Ω,
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4-0136-03
1 前言
“問題”是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和思維的有效工具。如何巧妙設計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它的性質、類型、思維價值與實現條件都是值得深入探討和不斷改革實踐的。“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正確的問題能夠引發出色的思維”“有效的問題能夠搭建支持學生學習的腳手架”……這些論斷充分說明“問題”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重要性[1]。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會有各種各樣的提問手段,如表演式的“滿堂問”、“弱啟發性”問題、“教師主導型”問題、“封閉性”問題等[1]。實踐證明,這些提問手段的教學效果均不明顯,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為此,本文提出一種“循環提問”教學法,即提出那些對學生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特別是有利于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能力的問題,使其在提高教師教學價值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上都能發揮出重要作用。
2 循環提問教學法在電工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本文以電工學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結點電壓法的課堂教學活動為例,探索“循環提問”教學法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提出問題 彌爾曼定理(結點數n=2的結點電壓法):在只具有兩個結點的復雜電路中(如圖1所示),結點電壓Uab可由公式(1)直接求得,而電路中的各支路電流都可用結點電壓Uab表示出來,如公式(2)所示。
教學設計專家威金斯說過,對于那些重要的概念,要想理解它們,就必須對其提出問題并加以檢驗[2]。為此,要想讓學生理解彌爾曼定理并能做到熟練應用,必須讓學生自己利用之前所學知識來對定理加以驗證。
解決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只有提出問題,大腦才開始思考。”[3]教學內容是一個整體,常常是先后銜接、環環相扣的,這在電工學直流電路和交流電路兩大重要知識體系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溫故而知新”,為了驗證公式(1),首先要讓學生回答之前學過的兩大重要定律――基爾霍夫定律(KCL)和歐姆定律。這兩大定律雖然應用起來很簡單,卻是驗證公式(1)的關鍵問題,學生既能很快作答,達到“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又能對彌爾曼定理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解決問題的過程看似簡單輕松,但是此時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說過:“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彌爾曼定理的驗證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忱,以便更好地學習接下來的更為復雜的“結點電壓法”。
再提出問題 如前述所提出的“滿堂問”“弱啟發性”“無啟發性”“教師主導型”等問題,都會導致學生疲于快速作答,而沒有時間審慎思考。這種提問手段或許創造了熱鬧的課堂氛圍,卻不能提供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不易看到知識學習的嚴肅性、遞進性和全面性。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恰恰是克服了上述教學方法的不足,興趣使然,加之這時教師適時地加入“啟發性”問題:圖1各支路內容如果發生一些變化,公式(1)(2)會有何不同?學生會更積極主動地對圖1進行全面具體的思考:如果把圖1的第三條支路換成電流源、第四條支路上再串聯一個電流源、第五條支路上再串聯一個電阻(如圖2所示),彌爾曼定理會不會有新的應用形式呢?
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而又非常有創新的思考,是在教材例題中都未做深入探討的問題,但又不是超綱的問題。上述過程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也解決了前述所說的“封閉性”問題的泛濫,避免破壞學生思維的持久性與全面性,創造“開放性”問題與“發散性”的思維模式。
再解決問題 對于圖2,公式(2)中的 再代入公式(3)中,則有:
整理公式(5),就會得到較全面的彌爾曼定理的應用公式,如公式(6)所示:
再提出新問題 “追問”能夠促進學習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進而幫助他們理解被自己隱藏在表面觀點背后的思想[4]。俗語說的“趁熱打鐵”就是這個意思。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如果能發現和理解所學知識對應的問題及意義,那么他們就會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既可以避免死讀書,又可以避免讀死書,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創新能力的目標。
“啟發性”問題:彌爾曼定理的適用范圍是什么?學生馬上會對之前彌爾曼定理的推導過程做出回顧與反思,從而會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即彌爾曼定理的適用范圍――只有兩個結點、一個獨立結點的復雜電路。這一重大發現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下去:能不能得出一種對n個結點電路都適用的計算電量的方法呢?至此,終于達到“循環提問”教學法的目標,即充分理解彌爾曼定理的適用范圍,更好地運用對n個結點電路都適用的“結點電壓法”來求解電量,如圖3所示。
雖然對n>2的“結點電壓法”在電工學課程教學大綱中并未作具體要求,但出于對知識體系講解的完整性,且n>2的復雜電路客觀存在,關鍵問題是學生自主、自然而然地提出的問題,學生通過已有知識的搜集積累、思考分析、交流總結,是完全可以自行推出結論的,因此,教師有義務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以滿足學生的困惑、焦慮和急于得到答案的心理。正是這種心理狀態才能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進取心,促使學生進一步主動去思考、學習和探索。這是“填鴨式”教學手段絕對達不到的教學效果和價值。
再解決新問題 圖3中的結點n=4,獨立結點數為3,選取(具有任意性)結點①、②、③為獨立結點,?為參考結點,以①-?、②-?、③-?之間的電壓un1、un2、un3為未知量,對結點①、②、③列KCL方程,經整理,就可以得到獨立結點數為3的“結點電壓法”標準方程,如公式(7)所示。由公式(7)不難推廣到具有(n-1)個獨立結點的“結點電壓法”標準方程,如公式(8)所示:
3 應用體會
事實上,公式(8)也并不能全面反映所有電路“結點電壓法”的列寫,還會有新問題的出現。例如:圖3中③-?兩結點之間沒有R3如何處理、iS或uS換為受控源如何處理等問題,這些新問題的出現又會隨之產生新的處理方法。也就是說,“問題”是思維活動的中心,以它為核心,經驗事實、理論觀點、研究對象、研究途徑和解題方法等諸多因素被組織、協調起來,使學生的顯意識和潛意識繞其旋轉。教師用一個又一個恰當的問題引出學生的認知目標和思維技能,促使學生多種智能共同發展。
4 結語
學習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過程,也是“循環提問”教學法的核心所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和發散性思維能力也得到發揮和提升。“循環提問”教學法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最大化地實現教師價值,成就教師“教書育人”的偉大事業。
參考文獻
[1]陳振華.教育中的問題:基于思維發展的理解[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4):30-39.
1概念教學
高二選修電場部分的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更是教學的難點,讓學生感到頭疼的就是:相比于高一必修部分的力學知識,電場十分的抽象,既看不見又摸不到,確實存在,但你又沒辦法讓學生像學習高一力學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隨時去體驗(例如,高一的靜摩擦力,老師推桌子,有摩擦的作用沒推動,老師手握水杯產生的靜摩擦力等,平拋,圓周運動、自由落體運動與重力無關的驗證等等),所以給學生一種神秘感,從而“望電止步”.但實際上如果教師就以前學生對電學概念的理解加以類比,電場概念的難點就很容易突破.
案例例如我在講解比值定義電場力的性質物理量:E=F/q,有的學生對于這種比值定義法就認為:E與q成反比,與F成正比;學生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就在于學生對于電場存在的物質性沒有深刻的認識到,從而認為當q=0時,場強也為零.
為了扭轉學生這種錯誤的認識,我就借助初中的電學知識R=U/I(比值定義法),提出兩個問題:(1)能不能說R與U成正比,與I成反比,(2)當R兩端電壓U=0,電阻R就一定為零嗎?.通過對比,學生就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但我并沒有就此打住,繼而把問題拋給學生:決定場強大小和方向的是什么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去探索場強的決定式:E=kq/r2當學生弄清楚公式E=F/q和公式E=kq/r2的關系后,最后再把一個話題拋給學生:電阻R的決定式(初中老師提過,但沒有給出具體的表達式),大家想知道嗎,那么請大家預習一下電阻部分(新授課就以自學為主)!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能使學生通過類比,快速突破抽象概念的學習,形成知識網:(結合電學知識).
(1)場強E=F/q (定義式)E=kq/r2 (決定式)
(2)電勢φA=EpA1q (定義式)
φA (電場及零電勢選取有關)
(3)電勢差UAB=W/q (定義式),UAB=φA-φB (決定式)
(4)電容C=Q1U (定義式),C=εS14πkd (決定式)
(5)電流I=Q/t(定義式)I=nesv (決定式)
(6)電阻R=U/I(定義式)R=ρL/S (決定式)
2新課講授
案例高二選修電場部分第二章第一節《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改變》是一節知識比較簡單的課型,教師說它簡單,就在于它與高一必修二《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改變》十分相似,但對于剛上高二的學生來講,由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把握及知識網絡的形成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層次,如果直接把新知識硬灌輸到學生的腦海里,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就采用類比的方法突破難點,讓學生自學知識.
上課之前,我拋給學生三個問題:(1)重力做功有什么特點.(2)重力勢能是怎樣定義的,你是怎樣理解的(符號的正負、勢能的相對性,勢能差的絕對性).(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正式上課后,我花了10分鐘檢查、提問學生對于以上問題的理解,繼而再拋出問題電場力與重力又怎樣的相似之處:(忽略地球自轉的影響,重力等于萬有引力)
(1)電場力:F=kQ1Q21r2 (非接觸力)
電場強:E=F/q、E=kq/r2
(2)引力:F=Gm1m21r2 (非接觸力)
重力場強:g=G/m,g=Gm/r2.
由以上比較可知:重力與電場力極其相似,應用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進行類比即可得出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的改變關系,以上知識我用5分鐘講完,給學生15分鐘自學新知,最后15分鐘學生處理習題、加以應用.一節課45分鐘,我的主要任務就是花5分鐘引導學生找出電場力和重力的關系,其余的40分鐘都是學生討論、交流、思考、動手練習的時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二: 電表的改裝在電學實驗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是高考實驗重點考察內容,但卻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困惑的地方:電流表可以測電壓,電壓表也可以測電流,甚至一部分學生高中畢業后對于電流表、電壓表都是由同一個靈敏電流計改裝而成感到疑惑.究其原因:好多學生對于初中教師所灌輸的:(初中電壓、電流表均看做理想電表)電流表只能測電流,電壓表只能測電壓的概念根深蒂固,到了高中學習時由于思維的跨越過大從而出現理解不到位的情況,為了解決學生的困惑,我把高一“直尺測時間”的游戲類比過來,給學生的新課學習鋪設臺階,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課前我先找兩個學生演示了直尺自由下落的小游戲,上課時引導學生分析:(小組討論、5分鐘后總結)1、直尺做什么運動(理想狀態)2、你能根據手抓的刻度計算出反應時間嗎、依據是什么?3、你能設計一把測量時間的直尺嗎,依據什么原理?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論:直尺近似做自由落體運動,由物理規律可知H=1/2gt2,知道H便可以求t,二者一一對應,只要在H相應刻度處標上相應的時間t,那么一把普通的刻度尺就變成了反應時間測量尺.此時,我順勢引導:直尺(長度測量工具)既然能測時間,那么電流表能測電壓,電壓表能測電流嗎?“能”“應用什么原理”“歐姆定律R=U/I”,此時講解電表的改裝已經水到渠成:H=1/2gt2,知道H便可以求t,二者一一對應,只要在H相應刻度處標上相應的時間t,那么一把普通的刻度尺就變成了反應時間測量尺.I=U/R,知道I便可以求U,二者一一對應,只要在I相應刻度處標上相應的電壓U,那么一個普通的靈敏電流計就變成了電壓表了.這樣一對比,其實電表改裝的原理便變得十分簡單了,由于前面的“直尺測時間”已經給學生的學習鋪設了臺階,所以學生學習起來輕松加愉快.3習題講解
習題課是學校課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檢查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深淺的重要手段,但習題課如果不精心設計,一味的學生做題,老師講題;老師講題,學生繼續做題,那么永遠不會跳出“題海戰術”的怪圈.如果老師能夠將習題歸類,利用類比的方法,分類講解,一點窮追,就能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例1如圖1所示,物體受到水平推力F作用而靜止于斜面上,則
A.物體一定受3個力的作用
B.物體可能受3個力的作用
C.物體一定受到沿斜面向下的靜摩擦力
D.物體可能受到沿斜面向下的靜摩擦力
雖然是實驗班的學生,但由于剛接觸靜摩擦力,并且靜摩擦力是整個必修的難點,學生處理起來還是有些困難,全班只有不到十個學生會做,怎么辦,直接講解題目,就題論題,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想到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學生熟悉的、教材中的源模型(圖2),層層遞進,讓學生自己在類比、拓展、應用中步步提高.
當時我把以上四個模型(層層遞進)畫在黑板上,一字排開,讓學生用五分鐘的時間,計算物塊(靜止)與接觸物體之間的靜摩擦力,做完以后,小組交流、討論、判斷正誤.然后自己獨立處理上面的例題.結果全班80%多的學生都得出正確答案,并知道了題目的關鍵所在,我點撥了一下學生做題應注意的問題,并把以下兩題展示給學生作為類題演練,夯實學生的基礎,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
類1如圖3所示,放置在斜劈上的物塊受到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的作用,整個裝置保持靜止,現在使力F增大,仍保持整個裝置靜止.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塊對斜劈的壓力可能增大
B.物塊受到的合外力可能增大
C.斜劈對物塊的摩擦力可能增大
D.斜劈對物塊的摩擦力可能減小
類2如圖4所示,一物體靜止在傾角為a的粗糙斜面上,現用水平力F推該物體,當推力F由零逐漸增大而物體仍靜止在斜面上
A.物體所受靜摩擦力逐漸減小最后到零
B.物體所受靜摩擦力方向可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