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藝術專業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7 17:40: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影像藝術專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影像藝術專業

篇(1)

【Abstract】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become more frequent, technical transl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plays a key role in technical translation. There are many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echnical terms translation, but these methods more or less have some deficiencie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s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prove the relative untranslatability of technical English terms as well as provide the solution of relative untranslatability.

【Key words】Technical English; Technical terms; Relatively untranslatable

0 引言

可譯性與不可譯性一直以來都是翻譯界熱議的話題,尤其是涉及到文學文化方面的翻譯爭論愈加激烈。而科技類的文章具有極高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科技術語在科技文本中占有重要地位,科技術語的翻譯要做到簡潔明了,易懂。所以在翻譯科技術語時,譯者如何做到忠實的傳達源語信息并且能讓目的語讀者接受,這是值得深思的。本論文將通過分析當前科技術語翻譯方法中所存在的問題,并論證其相對的不可譯性,并根據相對不可譯性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法。

1 科技術語的定義及特點

數年來有許多專家學者對科技術語進行過討論與界定?!秳驀H英語詞典》對術語(terminology)的定義為:special words or expressions used in relation to a particular subject or activity(即某一學科中運用的專有詞或表達方式)。樊才云、鐘含春(2003)認為科技術語就是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專有詞或表達方式??萍夹g語的語義外延是根據所指的關系而不是根據能指的關系來確定的。韋孟芬(2014)指出術語是在特定學科領域用來表示概念的稱謂的集合,在我國又稱為名詞或科技名詞(不同于語法學中的名詞)。術語可以是詞,也可以是詞組,用來正確標記生產技術、科學、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個專門領域中的事物、現象、特性、關系和過程。術語是語言符號。所以可以將其概括為科技術語就是描述某一特定學科領域內的專業關鍵詞,它是科學概念的約定性語言及符號,也是思想和交流的工具。

科技術語涉及到各行各業,所以科技術語的概念多種多樣;隨著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術語的更新更加迅速,傳播速度更加快??萍夹g語一般是中性詞,不像文學用詞具有感彩。有些科技術語的詞義隨專業、學科的不同而有變化,例如,“shaft”在機械工程領域內是“主軸”的意思,在土木建筑工程里面是指“豎井”;“cell”在生物領域是指“細胞”,而在電氣工程領域也有“電池”的意思,電子信息領域則表示“元件”??萍夹g語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可以是單詞的形式也可以是短語的形式比如chassis(底盤)、engine(發動機)、stereo system(立體影像系統)、braking system(制動系統)。科技術語還具有普通詞匯專業化的特征,很多平時日常使用的詞匯放到某一科技領域則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例如“solution”,在日常中表示“解決方法”,在科技英語中指“溶液”;“power”在日常使用中指“力量”,科技英語中指“功率”;科技術語還經常出現大量的縮略語,“PVC”表示聚氯乙烯,“BIW”表示白車身。因此,科技g語具有種類多,更新快,專業化,大量使用縮略語等特點??萍夹g語的特點使得譯者在翻譯科技術語時要多加分析,而不能隨意杜撰。

2 科技術語常用翻譯策略分析

目前對科技術語翻譯的策略有很多種,這些翻譯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目標語讀者快速接受理解科技原文,但是某些現存的科技術語翻譯策略仍然存在著不足之處

2.1 常用科技術語翻譯策略

直譯是最常見的科技術語翻譯策略,例如“biotech(生物科技)”、“biomedical 生物醫學”;當科技術語難以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詞匯時或者直譯不足以表達專業內涵時可以采用意譯的方式。比如,“programming,程序編制”、“garbage,無用信息”、“semi-plane,半平面”。在科技術語翻譯中也有許多詞匯采用的是音譯法如“hertz,赫茲”、“morphine,嗎啡”、“gene,基因”、“radar,雷達”等。形譯法一般用在需要用字母表示其外形的科技術語,例如“A-frame,A字架”、“V-belt,三角皮帶”、“D-valve,D型閥”等。音譯加意譯也是科技術語翻譯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翻譯方法比如“motor-cycle,摩托車”、“tannic-acid,丹寧酸”、 “valve-guide,閥導”;以上翻譯策略都是科技術語翻譯中常用的翻譯方法,這些翻譯策略幫助了目的讀者很好的去了解科技術語和科技信息。

2.2 當前科技術語翻譯策略缺陷

這些常見的科技術語翻譯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讀者科學的理解信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些科技術語直譯或直譯、意譯相結合翻譯過來十分冗長,不好記憶,也不方便交流。如“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直譯過來是“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如果這樣翻譯起來,讓受眾們并不能迅速吸收接受,因為這個術語太過冗長,讀起來也不是那么順口;再例如“dead air(靜空氣)”如果采取直譯就是死空氣的意思,這會讓讀者產生疑惑,特別是對沒有科學基礎知識背景的讀者來說是十分困難的。并且漢語中的同音詞和諧音詞特別的多,這也就導致了在翻譯英語科技術語時往往會產生“一詞多譯”的情況如“AIDS”有“艾滋病”和“愛滋病”,當前的這些術語翻譯方法仍然存在著缺陷。

3 科技術語的相對不可譯性及其解決途徑

3.1 科技術語的相對不可譯性

在翻譯界持不可譯論的學者們認為,語言之間的差異并不在于其符號的不同,而在于對客觀世界本身的觀點不同。語言會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并且主導人們世界觀(王捷,2008)。各區域語言環境,地理條件和文明程度的不同就形成了語言文字方面的隔膜性與不可理解性,這一點就勢必導致了翻譯過程中的不可譯性。不可譯性是由于漢語和英語之間的顯著差異,所以要把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在實質上是不可能的,要使得漢語和英語翻譯之間的轉換達到完全對等也是十分困難的。科技英語專業術語的翻譯,就是運用漢語言文字準確地傳遞和重現原語所表達的思維內容,以便進行有效的交流,使得目的語讀者能迅速了解科學知識。在科技英語術語中追求源語和目的語的詞對詞完全對等也是十分困難的,如果要盡可能的去貼近目的語讀者,那么很多術語都會失去原汁原味。由于科技不斷發展,科技術語新詞的更新速度十分迅速,對于新出現的詞匯會出現多個版本的翻譯,一詞多意,這會讓讀者更加困惑,也對譯者的工作增加了負擔。所以可以總結出不是所有科技術語都可以進行翻譯的。在術語翻譯中有存在相對的不可譯性,我們要承認科技術語翻譯中所存在的相對不可譯性,并且提供合適的解決途徑(楊先明,2014)。

3.2 零翻譯

針對科技術語中的相對不可譯性,我們可以采取零翻譯的策略,邱懋如教授(2001)提出應該引進“零翻譯”這一概念,所謂“零翻譯”就是不用目的語中現成的詞語來翻譯源語中的詞語,這里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源語中的詞匯故意不譯;第二層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語中現成的詞語來翻譯源語中的詞語。零翻譯能迅速地將術語傳送給目的語讀者,可以適應科技術語迅速傳播對術語翻譯的要求。零翻譯具有簡約性。零翻譯直接移用源術語,將源語中的術語直接引入譯入語中,這樣就避免了復雜難懂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使術語的傳播和接受變得更加方便快捷。零翻譯能夠避免音譯可能造成的“一詞多譯”,杜絕術語的不統一現象。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直接照搬的英語科技術語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詞匯中,如MP3、DVD、MTV等都成為了人們的日常詞匯,這在交流中也并沒有顯得突兀。零翻譯可分為絕對零翻譯和相對零翻譯。絕對零翻譯指的是不使用目的語詞匯而達到可譯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省譯和移譯兩種;相對零翻譯指的是通過變通的方式巧妙運用目的語詞匯恰到好處地表達源語詞匯意思,常用的手法有音義兼譯、補償、、直譯加注、歸化等。(劉明東,2002).當前的科技術語翻譯中音譯,音義兼譯使用得較多,這也是實現零翻譯的途徑。下面將對移譯,歸化,這兩種實現零翻譯的手段進行簡述并舉例。

3.2.1 移譯

所謂移譯法指的是將源語中使用的詞匯直接“移植”到目的語當中來,縮略語也是移譯的一種。“移譯”法符合當今世界進步的潮流,因為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各國交流日益頻繁,譯移法順應了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也促進了東西方更加廣泛和密切的交流。并且也反映出了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給語言所帶來的變化。常見的移譯術語有“DNA”、“CT”、“ICU”等等。特別是在計算機領域中移譯法使用得更為頻繁,如“CPU,中央處理器”、“EC,嵌入式控制器”、“IA,因特爾架構”、“LDT,閃電數據傳輸總線”等。在科技術語的翻譯中還有大量的移譯法的案例存,這種翻譯方法很快速便捷,能很好地傳達出源語的科學信息便于讀者接受。

3.2.2 w化

歸化翻譯的主要特點就是將源語用流暢地道的目的語來進行翻譯??萍夹g語翻譯更多地是與通用的歸化定義相關聯(石春讓,趙巍,2010)。譯者需要站在目的語文化的立場上,選擇以譯入語為導向的翻譯方法??萍夹g語翻譯也可以采用歸化法來翻譯,體現出了譯者的創造性,包含了歸化情緒在譯文里面,如“phantom circuit”不能直接翻譯為“妖怪電路”,而應該翻譯成“幻象電路”,“resistor”翻譯為電阻,而不能譯為電阻器, “interface”表示接口,不能將其成接口裝置。這些都是科技術語的歸化翻譯方法。科技術語的翻譯必須要符合大眾讀者日常能理解的含義,由于大部分的受眾讀者并沒有特定的專業科學知識背景,所以在翻譯時要保證術語翻譯的簡潔和精確,讓讀者明白其內涵和外延意義即可。

3.2.3 零翻譯注意事項

零翻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零翻譯也存在著不足,在使用零翻譯進行術語翻譯時必須要認識到一些問題。在大多數讀者眼中,零翻譯的術語只是源語的代碼而已,人們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完全接受,所以在使用零翻譯時必須有一個限度,不能濫用零翻譯。零翻譯只能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使用。例如,在一定的時間內需要快速翻譯術語時并且其他的翻譯方法不能準確快速傳達專業含義時,就可以采用零翻譯策略;當翻譯出來的術語太過冗長時也可以采取零翻譯策略,這樣有利于讀者更加方便地閱讀和了解信息。零翻譯不是譯者省時省事的方式,而是針對科技術語翻譯中的相對不可譯性而采取的一種翻譯手段,零翻譯雖然是一種翻譯策略,但是它不能作為主要的翻譯手段,譯者必須結合其他的翻譯方法來進行有效的補充。譯者在翻譯時既要對目的語讀者負責也要對源語作者負責,忠實的傳達源語信息。不可否認的是零翻譯是目前針對科技術語翻譯中相對不可譯性的一種有效解決方法。

4 結語

可譯性與不可譯性之爭由來已久,這不僅僅關系到兩種不同語言的差異還關系到語言背后的文化和人們思維差異??萍荚诓粩嗟剡M步發展,科技術語也一直在層出不窮,科技術語翻譯中的相對不可譯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必須要認識和承認科技術語的相對不可譯性,并且去找出解決的方法。零翻譯作為目前解決科技術語中相對不可譯性的一種策略,譯者應該合理的去運用該策略,遵循基本的原則從而有效地傳遞源語科學信息來造福受眾讀者們。

【參考文獻】

[1]樊才云,鐘含春.科技術語翻譯例析[J].中國翻譯,2003(01):59-61.

[2]韋孟芬.英語科技術語的詞匯特征及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4(01):5-7.

[3]王捷.翻譯中不可譯性問題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8(01):95-97.

[4]楊先明.術語翻譯中的誤譯現象及其消減策略[J].中國科技翻譯,2014(03):5-8.

篇(2)

2.技術轉移探究方式。通過全面分析技術轉移的相關數據與內容,以不同的側面探究之間的關系,以四種不同的方式,發現其中的影響程度。首先,探究總體的企業樣本,將技術轉移應用在制造型企業的案例,進行全面的統籌分析。其次,歸納總結一般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分析兩種企業的技術轉移是否存在明顯差異,發現其中不同點的影響。通過以上數據,全面分析其中有何不同之處,再進行相關性較高的技術轉移的變量問題,實施進一步的探究,對比企業之間應用技術轉移與沒有應用技術轉移的企業,產品的生產銷售額度,是否具有較明顯的差異,從而探究技術轉移給企業創造的經濟效益。

二、應用技術轉移的影響

1.企業應用技術轉移比較。全面分析企業之間應用技術轉移的效果,一個企業應用技術轉移進行創新技術的研發,另一個企業則按照常規發展,在同樣的時間周期,進行兩個企業經濟效益的對比,探究其高新技術的發展趨勢。通過對兩個企業的新產品銷售額比較,應用技術轉移的企業,明顯比沒有應用技術轉移的企業創新率更高,產生的經濟效益較為突出,存在明顯的負相關系。企業應用技術轉移方法,受到雙方共同的制約,其主要依賴先進的設備及儀器,直接影響接受技術轉移企業的創新率。我國制造企業應用技術轉移,應該有機結合本企業的現狀分析,創新技術的研發應充分融入先進的技術,規劃更加完善的創新技術,加強制造企業的技術研發,提高制造型企業經濟效益。

2.應用技術轉移對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的創新影響。首先,將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進行區分,分別進行技術轉移變量比較,探究兩種類型的企業,在應用技術轉移之后,是否存在創新技術影響問題。其次,根據企業創新產品的銷售率和創新率進行全面的分析,通過具體的分析發現兩種技術轉移的變量中,大型企業的創新率存在明顯的負相關,兩者之間的技術轉移變量不具備相關性。通過分析發現,無論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沒有因為技術轉移,造成明顯的影響。如果僅僅引用國外的先進技術,不能全面考慮企業基本情況,將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久而久之,增加企業的惰性心理,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提高應用技術轉移的價值

篇(3)

英文攝影 “Photography” 一詞是源于希臘語,意思是“以光線繪圖”,是人類獲取知識、認識社會、了解歷史的重要手段,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涉及的知識面越來越廣,綜合性越來越強,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既有以圖片編輯、新聞媒體為主的新聞紀實攝影,也有以平面設計、商業運用為主的廣告攝影,還有以影樓人像、婚紗攝影為主的藝術攝影。進行系統的攝影基礎理論教育,結合高超的計算機圖像后期處理技術進行修改及創意表現,對于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技術水平、藝術修養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綜合的思維能力、高雅的審美情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像處理商業攝影是以傳播商業信息為目的,以攝影藝術為表現手段的一門專業攝影,它包括商業靜物、商業人像、商業風光攝影,是我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一門不可缺少的專業課程。它旨在培養學生利用現代攝影技術為藝術設計創作圖像素材的能力,它是連接攝影與設計之間的紐帶和橋梁。通過商業攝影的綜合訓練,可為今后繼續學習設計專業課程打下基礎。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商業攝影教學一般只安排四周共64―80課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高效的教學,筆者認為必須從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出發,結合自身教學資源與學生的特點,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加強攝影技能訓練,并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一、從基礎攝影訓練入手

不管學生有沒有上過基礎攝影課程,都應該在商業攝影教學之前進行不少于1周的基礎攝影訓練。對于有攝影基礎的學生,基礎攝影訓練可以讓他們進一步熟悉器材的操作,加深對攝影理論的理解。對于初學攝影的學生,基礎攝影訓練的重點是專業攝影器材的使用,光圈、快門、焦距、感光度等攝影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基礎攝影訓練既可以鍛煉學生使用專業器材進行拍攝的能力,又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對于初學攝影的學生而言,如果一開始就學習專業性很強的商業攝影布光、測光、曝光、對焦、構圖等專業知識,學生缺乏對專業器材足夠的認識,往往會手足無措,拍出來的片子也非常的糟糕。這樣不但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耽誤了有限的教學時間,使學生感覺商業攝影課太難,產生一種畏懼和消極的情緒,也就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基礎攝影訓練中,要注意循序漸進,少講相機結構、光學成像原理,把專業相機的基本使用方法、測光與曝光控制方法、景深控制方法教會即可,重點放在學生的攝影體驗上,組織學生進行戶外人像、風光攝影訓練。通過一些輕松的拍攝實踐既鍛煉了學生操作相機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觀察能力、表現力,有利于接下來的專攝影的學習。

二、通過分組教學合理安排棚拍實訓

在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中,商業攝影的教學資源往往不能滿足全班學生一起進入攝影棚進行拍攝實訓。根據攝影棚的大小、攝影器材的數量,教師要合理安排各小組進棚的順序和時間。筆者在教學中一般安排4組學生同時進棚實訓,每次實訓時間為2課時。并安排沒進棚的小組做好拍攝計劃,尋找模特,完成商業攝影的創作草圖、光位圖、道具準備。這樣,實訓與準備實訓交替進行,既合理的利用了有限的教學資源又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組實訓教學可以使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發揮作用,學生在討論磨合中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明確各自的分工,比如攝影、燈光布置、道具制作、化妝等等。這樣學生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解決普通教學針對個體時所不能完成的任務。

三、有針對性的教學示范

教學示范是職業教育中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對幾種經典商業攝影技法的演示,進行專業相機操作、燈光布置、道具使用、模特姿勢設計、曝光控制、后期處理等的示范教學,讓學生迅速而準確的掌握到各種商業攝影的技能與知識。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鼓勵學生模仿優秀的商業攝影作品,與學生一起研究優秀作品的拍攝技巧與方法,并幫助學生運用分析來的拍攝技巧成功模仿出高質量的商業攝影照片,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自信與學習的熱情,從而為學生進一步進行商業攝影創新打下必要的經驗基礎。

四、強化數碼后期技術教學,緊跟行業發展的要求

隨著數碼影像技術日趨成熟,在商業攝影領域里,數碼攝影已經全面的取代了傳統攝影的地位。相對于傳統攝影,數碼攝影在工作效率上有著巨大的優勢,它可以一邊拍攝一邊通過液晶屏查看拍攝效果,可以及時的監控到照片的質量,而不需要等到洗出照片。從而使拍攝的時間和成本大大減少。通過數碼后期技術,攝影師只要拍攝一些原始素材,便可以依靠Photoshop等專業圖像處理軟件來完善和再創造。

篇(4)

1.技術轉移網絡

在社會大系統中,系統網絡及其演化的觀點已然成為一種觀察和理解社會行為的范式。技術轉移是大量的社會組織參與者之間的交互擴散過程。職業教育與研究型高校不同,它不是以生產科技創新成果為主,而是以轉移成熟技術為主、生產技術為輔,因此它的技術大多是從外部引進,完成組織使命后再輸出技術。技術依賴于技術流在不同范圍和不同層次的實體之間進行轉讓、引進、傳播以及貿易等,形成了一個復雜的“技術轉移網絡”。

2.技術轉移主體

在職業教育技術轉移網絡系統中,職業院校、技術輸出企業、技術接受企業、學生、政府都是技術轉移主體。

職業院校的技術主要來源于企業。但職業院校不是技術轉移的終點站。它參與社會技術轉移的目的是實現技術擴散,把少數人掌握的成熟技術或新技術轉化為更多的人掌握的技術,然后把它們輸送到企業。職業院校的技術內化分兩個階段:首先是把企業技術轉化為組織技術,然后是把組織技術轉移到學生個體身上,成為個體技術。企業是技術的主要提供者和最終接受者。企業為高職院校提供轉移技術的原動力來源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或勞動力及經濟利益的需要。接受技術的企業應該成為整個職業教育的技術轉移網絡的原動力,如果沒有企業需要的技術,職業院校就無法進行技術輸出,就不會有輸入的動力和空間,將會導致整個網絡的癱瘓。

政府是社會的管理者,職業教育不但能夠通過技術轉移對經濟、科技起促進作用,而且職業教育能促進就業、勞動力轉移,對社會的穩定還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應該將已有技術盡可能地向社會轉移,使社會和公眾受益。在技術轉移網絡中,學生作為人力資源以技術載體的身份以一貫之。沒有這一載體,以人力資源為主要形式的技術轉移網絡將不復存在。這就意味著,職業院校所傳授給學生的技術應該是企業或市場需要的技術,否則,將不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職業教育,沒有生源,職業教育將無法通過發揮技術轉移功能來促進經濟科技發展。

3.技術流

技術轉移過程中,技術知識在技術提供者、技術轉移中介、技術接受者等知識載體之間流轉,形成知識流。在職業教育技術轉移網絡中的技術流,同樣是技術知識在不同組織和載體中不斷實現著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復雜轉化。由于職業教育是以學生這種人力資源為主要載體進行技術轉移,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輸入企業技術時和在教學中學生內化技術時,不僅要重視顯性知識的轉移,還要重視隱性知識的發掘、固化、轉移。相對于隱性知識而言,顯性知識只是知識的冰山一角。因此,對技術受體而言,能否挖掘隱含在技術原體的隱性知識、充分發揮這些隱性知識的作用,是能否實現引進、消化、吸收、轉移技術的關鍵。

二、影響職業教育技術轉移功能發揮的主要因素

1.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影響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技術的系統匹配性,就是指職業院校引進的技術是否能滿足網絡輸出端的企業技術需求。如果沒有企業和市場需求,就沒有學生學習需求,就沒有大量的學生參與,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引進技術時一定要做好專業調研,既要滿足區域經濟的需要,又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技術的內隱性,大量的隱性知識蘊藏在所轉移的技術中,大到廠房布局、設備設置,小到工藝順序、安裝力度、人力資源配置等,這些知識很難以書面的形式寫出。職業院校在對引進的技術進行課程設計時,要盡可能多的深入企業進行觀摩學習,或是通過交流和溝通挖掘隱藏在技術提供方人員頭腦中、背景和環境中的隱性知識。在專業教學中,教師可以依靠于隱喻、類比和示范等方式,運用隱喻性文字、象征性語言和創造性推論及深度會談等手段,通過情景設計、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組織方式進行教學,將其所知道的,但難以表達的體會與某種熟知的易于表達的東西連接起來,使學生在共同體驗、分享和彼此溝通交流中完成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

2.信息通道

信息通道是連接技術供給方和技術需求方的橋梁。技術轉移網絡是由多個不同組織構成的復雜系統,信息通道也是各個組織進行人員、物質、能量交換的通道。保持通道的多元化和暢通狀態,是實現系統目標的必要條件。技術供給方能了解技術需求,技術需求方能提供技術需求信息。職業院校與企業和市場建立密切的聯系,就能準確掌握企業和市場需要何種技術的畢業生,以及這種技術崗位的能力標準體系要求,為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提供依據。

許多職業院校的教師來源于大學或師范院校,由于缺乏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和合作,對新技術信息的解讀和獲取能力較低,缺乏技術實踐操作能力。有些院校也缺乏信息收集、分析的專門機制,無法及時掌握和跟蹤行業技術的發展趨勢,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往往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就起不到轉移技術的作用。信息通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傳統的如產品展覽會、成果展示會、技術研討會、參觀考察、科普講座等等。職業院校還需加入企業行業聯合會,經常到企業參觀考察,實行教師定期下企業制度,組建由企業技術人員、政府管理人員參與的專業建設委員會、課程改革委員會等跨系統組織。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企業要主動到職業院校需求,上門尋求技術幫助、訂單培養等合作。政府也要積極構建信息通道,企業緊缺人才信息、頒布職業行業崗位能力標準、組織畢業生推介會等。

3.文化距離

在資源的交換和組合過程中,有意義的溝通要求行為主體處于相同的背景之下,而為使不同的行為主體處于此狀態,則需要通過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理解的表達方式來達到溝通。Nahapier&Ghoshal指出:“人們在某種程度上擁有共同的語言會提高他們接近他人并獲取信息的能力。如果他們的語言和法則是不同的。這就容易造成他們之間的分離并限制了他們之間的交流?!币虼?,共享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經歷等有助于提高技術提供方與采用方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也有助于隱性技術知識的轉化。

職業院校要提高技術轉移的有效性,一是要引進企業文化。職業院校的技術來源于企業,培養的人才最終也是在企業中發揮作用,因此,為了減少學生在技術轉移中的知識破損,提高技術轉移的效益,職業院校應注意提高與企業文化的相容性和一致性,即職業院校要根據專業技術的不同建設相應的企業文化。二是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文化。技術轉移中隱性知識的轉化是技術轉移雙方隱性知識共享的過程,技術轉移雙方如果由于觀念、語言風格、地位和價值觀不同,阻礙了溝通和激發文化沖突,則會直接影響雙方互信關系的建立,不利于人員交流、團隊接觸,同時,也會阻礙隱性知識的轉化。因此,在教學中師生應該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共同探究的氛圍。

篇(5)

20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外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及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數字X線攝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以及超聲等先進醫學影像設備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影像技術學科內涵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隨著醫學影像設備不斷更新,軟硬件不斷升級,諸多新業務、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推動著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乃至整個醫療行業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F代醫學影像技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決定了合格的影像技術人才必須具備操作各種影像設備的能力,掌握醫學圖像的后處理技術(如各種圖像重建技術、手術引導技術等)、信息技術(如PACS、遠程放射學等)、綜合圖像技術(如功能圖像與解剖圖像、CT與MRI、超聲與X線影像的融合)等;學生必須具有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綜合背景知識;具有掌握本學科國內外學術發展動態和獨立科學思維能力;具有在本學科探索與創新,獨立從事科研、教學或擔任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善于處理與患者及家屬與臨床其他學科人員關系;具有不斷自我學習、更新知識結構、適應新技術要求的能力。結合學校特色及地方衛生事業需求,部分院校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及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與實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徐州醫科大學提出了“走理工醫結合之路,培養復合型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辦學理念[1],泰山醫學院推行了“三型”人才培養體系[2],吉林醫藥學院強調對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實踐能力的培養[3],天津醫科大學構建了“三全”人才培養實施體系[4]。

1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問題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目錄中,在醫學技術類下增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代碼:101003)。截至2018年,全國開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109所。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飛速發展同樣帶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醫工交叉融合度不夠、課程體系特色性不夠彰顯、教學形式單一、實驗條件不足。

1.1醫工交叉融合度不夠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基于現代醫學對高端醫學影像設備應用、管理及維護人才上的需求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醫學分支學科。在“精準醫療”“大數據”“影像導航”等逐步取代傳統醫學影像概念的今天,專業要培養的是“懂原理、精應用、有發展”的復合型應用人才。而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忽視了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理學學位的現狀,臨床醫學與理學學時配比不合理,醫工結合教育出現漏洞,醫學與理工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充分協調[5]。

1.2課程體系特色性不夠彰顯

課程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基本途徑。為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專業基本要求、辦學標準、辦學條件有了明確的規定。由于許多院校創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時間較短,文化積淀不夠深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建設或基于原有醫學影像學專業基礎、或基于國家專業標準,應用型、特色性不夠明顯。

1.3教學形式單一

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中,大部分院校仍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單一的教學模式。從臨床醫學、解剖學、斷層解剖,到醫學影像技術和設備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導致教學效率降低。1.4實驗條件不足醫學影像技術實踐載體是價格昂貴的大型影像設備,這些給普通院校的實踐教學條件配置帶來很大的困難。全國開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院校,通常先集中理論教學、校內仿真模擬,最后借助附屬醫院開展實踐教學,理實分離、校內實踐學時少往往是大部分院校的辦學現象。

2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面對高端醫學影像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為培養“懂原理、精應用、有發展”的影像技術專業人才,解決“醫工融合、理實融合、校企醫融合”等難題,探索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人文素養并舉的“三位一體、四早引領、五方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醫工結合校企醫合作運行機制,促進學生素質、知識和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叭灰惑w”指校、企、醫三方融合,共同設計具有時代前沿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打造實踐平臺、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八脑缫I”指醫學影像技術職業生涯早規劃、角色早體驗、能力早實踐、素養早培育,將職業理想浸潤到整個教學實踐過程?!拔宸截炌ā敝福豪韺嵢诤县炌ā⒔馄逝c影像貫通、學業與行業標準貫通、醫工融合貫通、人文與專業技術貫通。通過構建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條件,完成理實貫通及解剖與影像的貫通融合;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完成學業與行業標準貫通及醫工融合貫通;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實現能力遞進及人文與專業技術融合貫通,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

3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3.1構建醫工融合課程體系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觀問題,解決的卻是戰略大問題”。課程體系建設是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水平培養的重要保障。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以“實踐與人文”并重為課程體系的主要價值取向,以“行業需求”為課程設計的基本準則,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目標,重構“醫工融合”課程體系。隨著影像設備在醫學活動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設備的智能化水平不斷上升,像質量控制管理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范圍內的相關從業人員的高度關注[6]。但目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針對設備質控能力的培養的重視度還不夠,影像設備技術人員對高端影像設備的應用能力亟待加強。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對接專業質量國家標準,設置傳統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外,為打造專業特色,結合高端影像技術人才市場需求,以典型醫學影像技術設備(CT、MRI、超聲、核醫學)為載體,進行核心課程的系統化整合,從課程設置、教材、實踐等方面強調質量控制與檢測的能力培養。具體內容主要有:(1)增加電子基礎類學時,增加AI技術的醫學應用、智能醫學影像等課程的設置。(2)強調醫工知識的融合,將影像設備原理與技術應用課程“復合”,開設“醫學影像技術及設備”系列課程。(3)加大特色能力培養,建設“質量控制與檢測”課程體系,建立實踐課程資源,融入專業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課程的設置見表1。

3.2推進三結合教學模式

大學作為國家的核心社會機構,人才培養強調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知識社會的深入推進改變了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使命,以及課程與教學的形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7]。近年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成為了各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的熱點。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方法、以病例為基礎的(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方法、基于團隊的學習(Team-basedlearning)和任務型教學(Task-basedlearning)的TBL教學法、翻轉課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model,FCM)、混合式學習(Blendedlearning,BL)、微課、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等一系列教學模式和方法推陳出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步被認可。順應國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建設目標和要求,推進信息化教學,特別是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醫學影像技術教育內容的深度融合,建立“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革,形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自主學習和教師教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構建“知識-情境-交互-體驗-反思”的深度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爸R”以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為一體,線上構建課程平臺,線下采用混合式學習模式,進行知識的傳授;“情境”以醫學影像實訓中心模擬醫院科室場景為要點,構建設備、環境、防護要求、文化等沉浸式實訓環境,使學生感知影像技師的真實工作場景;“交互”以線上虛擬實訓中心及線下虛擬仿真實訓平臺(人體解剖虛擬平臺、斷層成像虛擬平臺、醫學影像診斷虛擬平臺、影像設備原理虛擬平臺)為載體,借助信息化技術,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體驗”以真實的醫學影像設備為對象,借助現有的醫學影像設備,著重強調學生操作規范及設備質量控制與檢測能力;“反思”以改革考核方式與評獎,將理論考核、實踐考核、技能大賽和課程設計等為驗證方式,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3.3打造醫教產教研教賽教四結合平臺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要求極高的專業。應用型院校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排在首位。與傳統的“學徒式”動手能力培養不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需要能融入行業、精通標準、善于應用、熟悉研發,搭建集教學、科研、競賽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尤為重要。上海健康醫學院借助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領計劃項目,開展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實踐教學平臺的整體設計,搭建醫教、產教、研教、賽教四結合平臺。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緊密結合醫院(企業)崗位工作情境、操作指南、職業標準,打造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醫學影像虛擬實訓中心,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以虛擬軟件和實體設備為載體,形成沉浸式教學環境,完成實踐技能的初步培養;建成由附屬醫院和知名三甲醫院的同質化校外實踐基地,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實施,完成實踐技能的提升;全國影像技能大賽的組織與參與,與醫院、企業合作建立緊密對接行業發展現狀的“醫教聯合體”,提升專業教學的時代特征性、適用性、科學性、先進性,完成實踐技能提升成效的檢驗;借助上海市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科研與教研的常態化開展,完成實踐技能的創新與再現,提升實踐教學的效度與信度。

4結論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醫學教育領域創辦時間短、理工醫多學科交叉的專業,人才培養任重道遠,需要在專業定位、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等方面不斷探索和明確,以滿足社會的高端復合型影像技術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闞仁建,劉.醫學影像技術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徐州醫科大學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0):24-26.

[2]宋莉,王曉艷,車琳琳,等.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途徑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2):9-10.

[3]劉國浩,楊娜,劉虎,等.應用型院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重慶醫學,2017,46(7):992-994.

[4]潘玉梅,張雪君,于春水,等.立德樹人背景下醫技類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研究———以天津醫科大學醫學影像技術本科生培養為例[J].醫學教育管理,2020,6(1):24-27.

[5]耿左軍,閆樂卡,秦瑞平,等.本科人才培養定位的研究與實踐———以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132-135.

篇(6)

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醫學影像技術工作, 要求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臨床操作能力。在醫學影像數字化時代的今天,醫學影像技術學數字化程度日新月異,伴隨日益更新的大型現代化影像設備的普及應用,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教學措施不斷完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在醫學影像技術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

1.突出影像技術專業學科特點

醫學影像學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是物理學、工程學、醫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綜合學科,是理、工、醫結合的產物。醫學影像技術的核心是為臨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高質量圖像,有利于臨床醫生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專業技術人員必須精通本專業和相關醫學專業知識,保證醫療設備正常運轉,全面發揮設備的功能,要做到既能從事技能檢查操作,又懂相關的疾病診斷。對醫學影像專業學生來說,影像技術是醫學影像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拿不出高質量的影像片,就談不上影像診斷,檢查不準確就容易造成漏診或誤診。按教學大綱要求實驗課占一定比例,這體現了醫學影像學多學科交叉和涉及知識面廣的特點,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臨床課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對后期的臨床實習有直接的影響。

2.職業學校教學的難點

醫學影像學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雖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衛生職業學校教學中卻有較大難度。由于涉及的影像技術種類繁多,且不同的影像技術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和應用范圍,但職業學校開設的課時普遍較少,對教師而言,如何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是一大難題; 同時,中職學校招收的大多是初中畢業生和部分成績不理想的高中生,這部分學生成績差,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已是不爭的事實。對學生而言,自身薄弱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要理解和掌握這門橋梁學科具有較大的難度。由于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是進入鄉鎮級衛生單位,因此對醫學影像學的重視不夠,興趣不足,增加了教學難度。

3.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醫學影像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課程學時安排上,適當增加實踐性教學學時,使實踐性學時達總學時的50%以上,保障學生動手時間,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影像技術教學學時少、內容多,一直是困擾教學的大難題。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是影像技術界在思考的問題。以往的教學多采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指導、學生看的模式,這樣教出的學生理論考分可能比較高,但實際操作和圖像分析成績不理想,尤其是進入臨床后,學生在較長時間內不能獨立操作設備,動手能力差,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為改變這種狀況,應從多方面努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電腦、多媒體等,結合理論講解,并通過見習、閱片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多讓學生動手親自操作,只有經過不斷實踐,才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投照技術與影像診斷相結合,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應如何去采用最佳的投照或掃描方法才能將病變顯示得更清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在講,學生在想,并且要經常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共同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應用互動的方式,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發揮其主動性,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所講內容易被接受。

4.重視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應注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的研究能力。保障學生動手時間,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實際操作過程中,可在老師指導下上機操作,但是,老師一定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在做大型儀器操作時,老師要全程在場陪同。經過實際操作,學生印象深、記得牢。在實驗課中,應重視設計性實驗和動手操作訓練,強調讓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學風。為保證教學質量,學校要與一些影像設備較齊全的大型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見習基地,保證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后,有更多的機會走到臨床進行實際的操作,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醫學影像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醫學影像診斷水平的提高,特別在醫學影像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如何發揮設備的最大功能,發揮最大效益,有賴于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的高水平發揮,因此,培養高素質的影像技術人才勢在必行。我們采取理論聯系實際,基礎結合臨床,加強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但愿能為培養高素質的影像技術人才,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篇(7)

主要課程:主干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主要課程:物理學、電子學基礎、計算機原理與接口、影像設備結構與維修、醫學成像技術、攝影學、人體 解剖學、診斷學、內科學、影像診斷學、介入放射學、影像物理、超聲診斷、放射診斷、核素診斷、核醫學、醫學影像解剖學、腫瘤放療治療學、B超診斷學。

主干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就業方向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現代醫學影像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從事臨床影像檢查、診斷與治療技術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崗位為:b超醫生、軟件實施工程師、b超醫師、放射科醫生、放射科醫師、臨床醫學 臨床藥學 醫學影像學和護理學應往屆畢業生、售前工程師、健管中心醫生、彩超醫生、放射科技師、物理師、超聲科等。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培養要求

1.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電子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醫學影像學范疇內各項技術(包括常規放射學、CT、核磁共振、DSA、超聲醫學、核醫學、介入醫學等)及計算機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

3.具有運用各種影像診斷技術進行疾病診斷的能力;

4.熟悉有關放射防護的方針、政策和方法,熟悉相關的醫學倫理學;

篇(8)

一、引言

術語是指經過業界權威機構認定的專業名詞,對于學術界或其他領域的有效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如,2004)。術語的翻譯在口譯中凸顯出其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在口譯中,由于其即時性的特點,聽眾如果對術語的理解有偏差,沒有時間查閱資料進行確認;而同傳譯員也沒有機會對術語進行解釋,因此術語翻譯的準確性對口譯的質量和效果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世界主要口譯行業組織,術語的準確翻譯都是重要的質量要素,尤其是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它把術語明確地列入評估標準。術語翻譯在口譯中的作用還不止于此,“走鋼絲假說”(tightrope hypothesis)認為(Gile,1999:159),口譯員由于受個人能力的限制,任何一次口譯任務中都可能會有誤譯和漏譯(errors and omissions)出現。一些成熟的客戶常常在口譯進行之前對譯員進行專業知識(subject knowledge)的培訓,使他們詳熟專業術語,以保證翻譯的效果和質量。雖然專業術語的準確翻譯對口譯很重要,業內人士對此也一致同意,但是,術語翻譯如何具體地影響到翻譯的有效性,還沒有詳實的研究。本文通過對口譯語料的分析以及通過譯員和客戶的采訪,從術語學和語篇的角度來研究術語的翻譯究竟是如何影響口譯活動的。

二、研究方法

隨著口譯日益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口譯研究也逐漸從“哲學”和規定性的研究方式轉向實證研究(Toury 1991)。但是,事實上口譯研究中還沒有足夠的觀察數據,因此Stenzl(1983:47)號召應有更多的描述性研究或觀察性研究。觀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探索模式、集中分析模式和假設檢驗模式(Gile,1998:65)。本文要采用的方式是集中分析模式,即通過對觀察數據的分析,集中對某個現象進行研究,這也是觀察性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種分析模式。

三、研究過程

(一)研究語料的來源

本文的語料來自中國人民銀行2007年6月在塘沽召開的《征信產品在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國際研討會的文本材料,以及各代表發言及同聲傳譯的錄音及書面材料,同時,作者還采訪了會議組織者和譯員,了解口譯的整個背景。

(二)語料分析的結果

1.術語表達的概念的邏輯關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由于誤譯和漏譯造成的信息空白。在口譯錄音的書面材料中,可以看到,由于誤譯和漏譯,會造成聽眾理解上的偏差,而術語的準確翻譯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橋梁的作用,連接信息斷層,增強口譯的可懂性。以表1一段口譯的文本為例:

E/Os (Errors and omissions)

從以上這一段口譯文稿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譯員的語言組織有些混亂,這一段明顯地看出邏輯上有不連貫的地方,另外有些詞使用也不太恰當。在1分45秒的口譯任務中,有4處誤譯和1處漏譯,雖然基本傳達了講話人的主要意思,但是有時仍能使聽眾迷惑不解。這一段中有三個術語:Benchmarking project基準研究;Qualitative benchmarking analysis 定性分析;Quantitative benchmarking analysis定量分析。由這三個重要的術語構建了這一段話的邏輯關系――屬種關系: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Benchmarking project這個概念的外延完全包括了qualitative benchmarking analysis 和quantitative benchmarking analysis 兩個概念的外延,也就是說,概念1為屬概念,概念2和3為種概念。

而有的術語則在口譯的文本中表現出它所表達概念的交叉的邏輯關系。比如:

原文:Our loans are primarily originated through mail, over the phone, or in the branch. …We make it extensive use of credit scoring, both in origination of loans, and account monitoring, we don’t ask for tax returns, or financial statements. Our decisions are largely, primarily based on credit bureau data, and particularly credit reports. About 90% of our businesses are made without collateral.

譯文:……我們的多數貸款是通過郵件、打電話或通過分行柜臺來發放……另外我們大量使用信貸評分,不光是在貸款的發放還是在賬戶的監控當中,我們也不要求申請貸款的人給我們提供納稅申報表和財務報表,我們的業務主要憑借信用機構的報告,信用報告是關鍵。大概90%的貸款是不需要擔保物就可以發放的。

在上面這段口譯文本中,可以看到信貸評分(概括消費者信用報告在某時段的一個分數)和信用報告(消費者過往的信貸記錄)的外延有一部分相同(消費者信用),有一部分不同(某一時段的信用分數;過往記錄),因此它們的邏輯關系就是交叉關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術語翻譯的規范和標準對于口譯的效果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起到了超越普通語言的交流功能。通過術語所表達的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凸現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填補了由于誤譯或漏譯給聽眾帶來的信息空白。

2.術語準確和統一地翻譯可以更完整地表達術語所限定的概念系統,增強口譯語篇的連貫性。由于口譯即時性和譯員語言能力的限制,口譯語篇常常會缺乏連貫性。Beaugrande和Dressler(1996)認為,連貫性語篇的各組成部分,即語篇深層的概念和關系以某種方式使彼此之間可及和相關(mutual access and relevance),缺乏這種可及性或相關性的語篇會造成語篇受眾的理解困難,從而影響交際效果。在口譯中,這種語篇深層的概念就是由術語表達或限定的。如果譯員對術語的翻譯準確統一,能夠體現術語所表達或限定的概念系統,那么,語篇深層的概念和關系或它的句子之間的可及性和相關性,就可以表現出來。因為,從術語學的角度來看,代表概念的各個術語之間在空間上或時間上存在鄰接性,從而會產生概念系統中“整體-部分”的關系,這種關系即前面所提及的語篇深層的概念關系。下面這段漢語譯文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譯文:我們把我們自己重新改組,大概是十年以前,重新大改組,原來呢,是做一個發展的融資銀行,成為一個完全的、龐大的、小型微型企業的這樣的信貸銀行,所以呢,我們很好地利用了各種各樣的技術,大大地利用了各種技術。實際上,我們是成本最低的技術方面的銀行。特別是,在過去的三四年間,我們重新進行了改組,進入了全球的市場,走到了印度以外。

從以上這段口譯文本,可以看出術語所表達的概念系統中,概念之間的“時間上連續關系”或“時間上的鄰接性”(馮志偉,2006)。根據這種概念間的關系,聽者可以了解個體,即這家銀行發展的過程。以上這段內容在各概念時間上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融資銀行(financial institution)改組(restructure)小型企業信貸銀行(small business)。

這三個術語所表達的概念之間的關系明顯具有時間上的鄰接性―即該家銀行是通過改組由融資銀行發展成為專門為小型企業服務的信貸銀行。

因此,術語的準確翻譯可以表達其限定的概念關系,增強了口譯語篇各部分之間的連貫性,因此也提高了其可懂性。

3.對于術語詳熟的了解可以使譯員更注重翻譯的語用層面,譯員可以更有效地傳達說話人真正的意圖以達到更好的譯語的交際效果。隨著對口譯活動性質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們不再簡單地把口譯活動看作是源語信息在語言符碼層面上的機械轉換,而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種在具體社會情景下的信息傳播與交流的交際行活動(劉和平,2005:12-18)。因此,不再僅憑原文和譯文對比衡量口譯質量,更要充分考慮交際因素。而在此次口譯任務中,譯員確實表現出了利用術語維護全局的交際策略。

Speaker:……It shows the account of businesses by annual revenue.According to D & B, which provides services o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businesses, I say ,around the world.The red bars on the chart show you that the number of businesses on D & B, in its category revenue box, for example, there are two and a half million businesses within 50,000 to 100,000 dollars.

譯員:鄧百氏通過年收入、年銷售收集了大量的企業的調查數據,在美國根據鄧百氏的統計,鄧百氏在美國能夠統計到1100萬到1200萬企業的情況,那么當然鄧百氏并不可能統計到美國所有的企業,紅色的柱子體現的在鄧百氏當中(顯示),他們對于按照年收入做的對于企業的劃分,比如說,我們看到美國有250萬家企業在鄧百氏數據庫當中,他們的年銷售額是在5萬美元到10萬美元之間。

從以上這段譯文可以看出譯員對于術語使用頻率很高,在這段1分11秒的口譯的文本中,譯員使用鄧百氏咨詢公司的名稱多達6次,而講話人實際只使用了兩次。顯然,譯員在利用鄧百氏公司的這一專有名詞增加其口譯的交際效果,增強了翻譯的語用層面。雖然,鄧白氏公司不是專業術語,但由于它在業界舉足輕重的位置,所以,它也有豐富的專業內涵。由此可以看出,熟知術語翻譯可以使譯員利用術語增強翻譯的交際效果,提高其語用意識。因此,在口譯活動中,對于術語翻譯不但不會增加翻譯的復雜性,相反,如果在譯員對術語熟悉的前提下,它會大大增強譯語的交際效果。

4.術語的準確翻譯能夠更大程度地滿足客戶的期望值,從而提高翻譯質量??谧g活動中,客戶的期望值已成為口譯質量評估中的一個重要因素。Chesterman (1993:9)提出“expectancy norms(期望模式)”的概念,即客戶對于口譯的質量或譯員的口譯活動有不同的期望標準。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曾有專家關注終端客戶對于口譯的要求和標準。Kurz & Pochhacher(1995)曾經做過一個雙語問卷調查,發現客戶對于翻譯質量的標準和其他與口譯相關的人員對翻譯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涉及語法、銜接、口音等十六項評估內容中,最被客戶看中的只有三項―語義的連貫性、邏輯的銜接性和正確的術語,而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也提到,語義的連貫性和邏輯的銜接性有時是可以借助術語的翻譯來實現的。在很多大型的會議中,尤其是技術性強的口譯活動中,同聲譯員的口譯表現,比如聲音、語音和流利程度等評估標準并沒有特別受到客戶的重視,而術語和邏輯是客戶期望模式中的重要因素。

5.客戶對譯員進行專業知識(包括術語)培訓是十分必要的。本次口譯的客戶是中國人民銀行,對口譯的質量要求比較高。該會的組織者說,盡管三位譯員都常常作金融方面的口譯工作,在會議召開之前,人民銀行的專業人士仍對譯員進行了一周的專業知識的培訓,包括講解講話人在講話時用到的幻燈片以及術語的使用,術語的翻譯在培訓中是很重要的內容。此外,對語言專業術語的培訓,涉及到了一個術語的內涵――概念的問題。而客戶對于口譯員的培訓,解決了譯員不但要掌握術語,還要理解術語所表達的概念的問題。

四、結論

在此次研究過程中,作者通過譯員的語料分析和對于口譯客戶的訪談,得出了嘗試性的結論,從術語學和語篇的角度,探討了術語翻譯的準確和統一,不但可以彌補由譯員能力極限造成的漏譯和誤譯而引起的聽眾的困惑,并且還可以增強口譯語篇的連貫性;同時還可以使譯員更注重翻譯的語用層面,以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這也證實了口譯教學中術語學習的重要性。不過,由于本文的語料只為金融會議的口譯文本,因此,該結論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使用更為廣泛的語料進一步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 Chesterman,A.“From‘Is’to‘Ought’”:Laws,Norms an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Target,1993,5(1):1-20.

[2] Beaugrande,R.de & Dressler,W.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96.

[3] Gile,D.Testing the Effort Models’tightrope hypothesi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ntribution Hermes[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23):153-172.

[4] Gile,D.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ing[J].Target,1998,10(1):63-69.

[5] Kurz,I.& Pochhacker,F.“Quality in interpreting,”Translatio,FIT Newsletter N.s.1995,14(3/4):350-8.

[6] Stenzl,C.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Groundwork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Model[D].University of London,1983.

[7] TOURY,G.IDEON.“Experiment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Achievements,Prospects and some Pitfalls”[J].Tirkkonen-Condit,1991:45-66.

篇(9)

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單一企業不可能具備創新所需的全部能力[2](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1996),尤其當處于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的產業時,企業若僅依靠自身現有能力,其競爭優勢將難以保持[3](Shan and Song,1997)。Levinthal和March(1993)的研究表明,外部知識(External Knowledge)可以幫助企業跳出“技術陷阱”[1],這類知識尤其對處在動態和復雜技術環境中的企業必不可少。目前,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超越企業組織和技術邊界的外部知識對創新是有益的[4][5][6](Rosenkopf and Nerkar,2001;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Von Hippel,1994)。這些研究都說明企業若想進行創新,必須尋求外部知識資源。企業間的知識轉移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資源的途徑之一,本論文就旨在研究基于產業鏈中企業間的知識轉移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即產業鏈中的企業間知識轉移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問題。

1.產業鏈與產業鏈中的知識轉移

1.1產業鏈中企業的特點

產業鏈是建立在波特價值鏈基礎上的,其中各企業通過信息流、物質流、資金流和知識流相互依存和制約,任一企業的變化都會對產業鏈中價值的傳遞和遞增過程產生重要影響。上游企業通常被認為是產業技術創新的發源地、標準規范的創建者,引領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中游企業是技術創新的追隨者、產品服務的提供者,促進產業鏈的發展;而下游企業則是技術創新的應用者、產品服務的配套者,對產業鏈的發展起輔助作用[7]。表1給出了產業鏈中上、中、下游企業之間的差異。

1.2產業鏈中的知識轉移

1994年Nonaka提出了著名的知識螺旋(SECI)模型: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內化(Internalization),這是個體知識向組織知識轉移的四個階段。此后,隨著分工的演進和市場競爭的深化,知識轉移由企業內部擴展到企業之間,并且在產業鏈層面上發生。

劉剛(2005)基于SECI模型建立了產業鏈的雙SECI模型――上中游和中下游構成的兩個SECI結構,它們相互依存和影響:上游企業通過知識轉移帶動中游企業不斷發展,并將上游的知識傳遞給下游;下游企業則是上、中游企業知識的接受者,本身很少有知識創新活動,主要進行新知識的傳播與擴散[7]。韓菁等(2007)對中國電信產業上、下游中的兩個企業――華為公司與中國電信之間知識轉移的案例進行分析,為產業鏈中的企業間如何實現知識的轉移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

從總體上看,產業鏈中的知識轉移是一個SECI的雙循環結構,以中游企業的知識“整合”為紐帶連接。這既是企業贏得競爭優勢并構建戰略聯盟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產業鏈中知識資源價值的重要途徑。

2.產業鏈知識轉移過程中企業的技術創新機制

產業鏈中不同位置的企業其知識屬性與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在與上游企業的合作過程中轉移的知識也大不相同(如圖1示),因此企業應該圍繞自己的比較優勢選擇創新能力的提升途徑。

2.1生產下游端的初級加工與裝配企業

大多數下游企業由于能力、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側重于對上游企業傳遞下來的言傳性知識與已有技術進行模仿、學習和應用。若下游企業僅基于簡單加工和裝配這一合作層次,知識轉移將只限于物理系統,且內容僅為簡單的操作和維修技能這種可編碼化的顯性知識。由于上下游合作雙方能力差距過大,缺乏共有的知識和經驗,下游企業吸收能力較低且存在多層中游企業,知識轉移的效率和效果并不顯著。因此,上游企業對下游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作用并不大。

2.2產品或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OEM)企業

若下游企業具備一定的生產能力,可以進行產品或零部件的標準生產(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合作時,知識轉移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生產技術層面。在為上游企業生產標準化產品或零部件時,上游企業往往會對制造商企業進行一定的技術轉讓與培訓,但這種技術一般是通用性和標準化的。另一方面,上游企業嚴格的質量和成本控制間接提升了下游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這可以說是管理系統和價值觀念的間接轉移。此外,通過長時間的合作,下游企業還能從上游學習到整合產業鏈中上下游分工關系的能力,有助于促進與產業內相關企業的聯系,發展生產投入品的穩定來源。

與上一層次相比,在該層次的合作中,下游制造商可以與上游企業直接交流,減少了知識轉移過程中的許多“噪音”,加上該層企業本身知識水平的顯著提高,知識轉移效果較前有顯著提高,并且能培養下游企業的仿制能力,但對提升其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仍然不大。

在現代產業鏈經濟中,要想與上游企業保持更緊密的合作,還要求企業能夠以不同的方式重組價值活動,做到仿制能力的“質”的提高,以尋求與上游企業更進一層的合作。

2.3產品或零部件的再設計(ODM)企業

與OEM只經營制造業務的簡單外包與代工形式不同,ODM(Own Design & Manufacturing)經營制造和產品設計兩個環節的代工業務。

制造商企業要與上游企業保持緊密與穩定的業務聯系,必須在成本、品質和速度上優于產業中的競爭對手,同時還要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和市場控制能力。當制造商企業在OEM的基礎上積累了較強的生產能力時,可以通過與當地的研發機構或高等院校保持密切聯系,與上游企業進行價值鏈中端的合作,即針對某一特定市場產品或零部件進行適應性開發與設計,實現OEM到ODM的升級。

基于這一層次的合作,知識轉移開始出現雙向流動,但由于制造商企業在技術訣竅和基礎技術上還依賴于上游企業,這種雙向流動也還是以上游向下游轉移為主,主要包括產品設計技術和質量、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識。而下游向上游轉移的知識主要是長久積累下來的應用性知識。下游企業在消化吸收上游傳遞的新技術后,將其與舊技術整合,生成新的技術體系。根據市場需求,企業將改進的技術和工藝用于對原有產品功能改進或擴展,或者生產出適應不同細分市場的產品,甚至向市場提供全新的產品,以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實現了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

2.4合作創新(OBM)企業

OBM(Own Brand-name Manufacturing)是面向消費者經營從產品研發與設計、制造、營銷與分配及售后服務四個完整環節的自主品牌制造商。企業在技術、管理與營銷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并具備了一定的研發能力。這種OBM企業可以與上游進行廣泛的研發合作,或建立平等意義上的技術聯盟,分享核心技術和信息,共同創新。這意味著它已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與上游企業在產業內分工也達到了協作和競爭的關系,可以從產業鏈關系逐漸向企業戰略聯盟發展。

OBM企業與上游企業在這一層的合作重在新技術的掌握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而,企業需要建立更廣泛、更密切的知識網絡以獲取和使用充分的信息、知識和資源,并擺脫長期形成而現在不再使用的知識范式。

3.案例研究:以聯想為例

1984年聯想集團成立。今天,聯想集團已是全球第三大PC廠商。筆者期望通過對該案例的研究,揭示出企業如何通過產業鏈中的知識轉移實現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3.1聯想集團的發展歷程

3.1.1“貿”(1984年~1990年)

1984年11月,聯想集團正式成立,通過計算機服務和國外電腦品牌積累原始資本。在該過程中聯想跟蹤和掌握了業界最新技術,學習了國外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生產、營銷理念,逐漸鍛煉和培養了自己的隊伍。1988年香港聯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邁出生產制造的第一步。它成功開發出聯想漢卡,使公司步入流通領域。

3.1.2“工”(1991年~2000年)

基于前一階段積累的資金與管理經驗,在獲得生產許可證后,聯想開始了自己品牌的計算機生產制造(主要基于產品技術)。1999年,它獲得了中國地區第一位的市場占有率,亞太地區也位列第一。

3.1.3“技”(2000年~2005年)

2000年,聯想集團成功拆分,并加大研發投入,大力發展核心技術,且大舉進入信息服務領域,以互聯網為核心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產品和服務。

3.1.4世界領先(2005年至今)

2005年3月9日聯想成功收購IBM公司PC業務,成為了全球第三大PC廠商,年生產電腦1400萬臺,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銷售額達到130億美元。

3.2聯想不同階段的技術創新機制

縱觀聯想的發展歷程,它走的是一條“貿工技”的道路,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建立企業的管理和營銷基礎,為技術創新的實現做好了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聯想提出了“依托市場發展產品技術,逐步發展核心技術”的技術創新途徑。其實現創新的具體步驟為:

3.2.1奠定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基礎。在創始初期,聯想處于產業鏈的最底端,僅靠提供計算機服務和銷售參與到產業鏈中。它通過活動積累了大量的國外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與營銷知識。

3.2.2依托中國市場,依靠其市場和銷售能力、企業管理能力,推出自有品牌產品,并借此發展產品技術。主要的工作步驟有:①OEM產品,作為切入產品技術的基礎;②在自有品牌產品基礎上,發展其自有產品技術;③合作開發,特別是與國外芯片公司合作以獲得產品開發能力;④獨立開發,在該過程中聯想以各種投資的手段迅速獲得產品技術。

3.2.3在建立自有品牌產品系列的同時,通過聯想研究院大力發展核心技術,提高其在產品中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利潤率。

聯想在開展電腦業務的初期并沒有很高的技術創新能力,然而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成長起來,從先進技術的使用者,過渡到促進者,最后到創造者,甚至到現在成為產業標準的制定者。

4.結論

產業鏈中處于不同位置的企業相互依存和制約,這使基于產業鏈的知識轉移狀況不同與其他組織間的知識轉移,因而這種知識轉移帶給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因此,產業鏈中的各類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戰略地位與競爭優勢選擇合適的技術創新機制,提高創新能力。聯想集團正是由于產業鏈中知識轉移的作用,才逐漸由產業鏈的最底端發展成為上游企業引領產業發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企業最有價值的戰略性資源,探討企業如何通過企業間的知識轉移獲取外部知識并進行技術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產業鏈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經濟研究視角,近年來已經受到眾多學者的高度關注。因此,本文將兩者結合,基于產業鏈中企業間的知識轉移進行研究,探討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期望帶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Levinthal,March. 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Special Issue 14: 95-112

[2] Powell WW,Koput KW,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116-145

[3] Shan W, Song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ourcing of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28: 267-284

[4] 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4):287-306

[5]Henderson RM, Cockburn IM. 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Special Issue 15: 63-84

[6]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40: 429-439

[7] 劉剛.基于產業鏈的知識轉移與創新結構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11

篇(10)

隨著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不論是在國際場合的交流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數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對初中生而一言,學好數學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在傳統的數學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下,在長期以來應試教育體制的左右下,初中數學的教學理念及方式改之甚微。新課程標準中首次對數學教育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數學的教學不再單純指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開始著重于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這是新的要求,更是數學教學本質的再探索,同時是給數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數學新課程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發展,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完成課改要求和數學教學目標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初中數學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需求。

一、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影響因素

1.國家政策的改革

課程改革是世界教育不斷變化著的重大舉措,中國的課程改革是順應世界課程改革的潮流,結合中國自己的教育實際情況而進行的,并且具有階段性的特征,是循序漸進,探索中的前進的過程。

2.課程特色的變化

每門課程都具有某種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也有相統一的部分。而不論是經歷過初中學習的學生還是對數學教學進行研究的學者。每當拿起數學教材或是走進數學課堂,都會有不一樣的氣息,而對這“不一樣的氣息”。就像不同的人站在你面前會給你不一樣的感覺,我們身處不一樣的城市會有不一樣的情懷那樣,數學課程具有其獨特的個性。

3.所處境地

課程改革之初,隨著政策的不斷出臺,對領導者、教師、學生,甚至家長的振動和改變都比較大,可謂是大刀闊斧,轟轟烈烈。于是上至領導,下至學校,教師都加強對新課改方針的學習,學習之后加強理解并嘗試著應用到教學之中,是一次較大的改變,需要一個適應期。參與到課改中的所有人在嗅到課改所帶來的新氣息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要想改變帶來的困惑和難題,甚至很多的教師,特別是年齡較大的老教師,對新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甚至提出了質疑和排斥,這是適應期中出現的最突出的癥狀。

二、對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議

1.勤于反思,提高教學反思有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會思考,但其中大量的是雜亂無章的,不受我們自己意識控制的思考很少給人留下對自己行為有價值的東西,本文所指的反思是有意識的進行的一種思考,它的發生時基于出現不確定的,復雜的,困惑的,驚奇的或有明確目標的情境下的。而這種反思的目的是尋找解決這種困惑情景的行為,并對行為背后的假設以及行為與后果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也就是說,這里的反思是帶有探究的性質。

2.善于學習,以學習促進專業成長

“學知不足,業精于勤”,學習對于初中數學老師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教材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獲得,數學知識的不斷更新都要求數學教師通過學習這一唯一渠道而獲得,所以說,善于學習是促進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對初中數學教師而言,學習無非有兩種形式,一是理論性的學習,一是經驗性的學習。理論性知識包括專業知識及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具有更扎實的專業知識及更豐富的文化知識,新課程實踐中碰到的種種困難也需要這些知識的獲取來解決。

3.樂于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提高

對于教師而言,他所處的生態圈是學校老師,學生,同行。其三個生態鏈是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群體與學校。這個生態圈的生態系統如何不僅會影響教師的發展,也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而每個教師的樂于合作是保持這個生態系統綠色、和諧的關鍵所在。首先是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其次是教師與教師的合作。初中數學的教學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創新性與開拓性,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教學方法不當及學生的沖突,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情緒及發展,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單靠一個教師的力量是難以很好的解決的。

4.勇于改革,以方式轉變促效率提高

參與教學改革是教師能夠理解新課程的最好方式,勇于改革是教師理解了課程改革的最佳體現。初中數學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是首先要對以往的教學理念進行更新,在新理念的基礎上實施操作,對數學這一學科來講就是要把改革滲透于備課與教學的環節之中,歸根到底是落實到教學方式的轉變上。

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有著很強的時代性和重要性,其發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代代學生的成長,關系到教師個人的提高,關系到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好壞,更關系到初中數學課程改革是否順利進行并取得成功。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對要加強自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程度。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下一篇: 智能建筑標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观看 | 精品国产免费二区二区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中 | 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三级国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