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7 17:40: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篇(1)

關鍵詞 :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一、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能源匱乏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夢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同時,黨的十精神也為縣域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明確了方向??h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我國的土地超過90%分布于縣域,縣域人口又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自然資源也大都分布于縣域,這就決定了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因此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又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縣域生態文明觀念淡薄

我國縣域民眾的生態意識和相關知識水平還都處于較低的水平,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教育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的生態觀念、環境保護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念總體上不強,生態文化、生態教育發展較為落后,不符合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工業化、現代化的進展步伐相對于城市較慢,又由于人口和生產力的分布較分散,致使人們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壓力等問題感受不是那么強烈,還存在較為依賴政府的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滿足眼前利益,短期效應還在左右著許多人的決策,隨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仍舊屢禁不止,對于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縣域生態文明及道德觀念還很淡薄。

2.整體統籌不足,長遠規劃欠缺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目標,任重而道遠。而我國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現狀是:迫于政績考核和經濟發展的壓力,一些基層政府為完成招商指標而招商,降低門檻,引進技術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沒有形成產業鏈;又出于稅收的考慮,對這些企業不進行嚴格監管,于是縣域內空氣、土壤、河流污染日益嚴重;為追求GDP 增長,缺乏科學規劃的盲目過度開發,耕地、濕地、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銳減;農民為追求短平快的經濟收益而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農產品污染日趨嚴重,生態系統失衡,難以恢復。這些問題的存在,無不說明在縣域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保障機制中整體統籌,科學規劃制定與執行的欠缺。

3.縣域生態文明發展與保護矛盾突出

縣域產業大多規模小、散亂分布結構不合理,與許多自然保護區、生態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存在一定矛盾;灘涂養殖、風電等項目的規劃和發展,港口建設及臨港產業布局與海洋功能區劃存在一定的沖突;各種休閑度假村、山莊、農家院的亂建亂設嚴重影響了青山綠水自然生態;經濟要發展,要不斷加大投入和產出,但縣域諸多項目卻存在產業層次低、環境風險高的特性,發展與保護長期處于此種狀態之中,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矛盾,確保縣域生態文明的良好發展將成為首要問題。

4.縣域生態保護與建設投入不足

我國大多縣域經濟基礎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低下,國家投資不足,地方匹配資金和群眾自籌能力有限,導致治理標準低,綜合配套差,進度慢,生態文明建設的效果不理想。在開展生態環境建設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勞民傷財,給生態環境建設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生態環境的不斷遭到破壞,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繼而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

三、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與對策

1.培育生態文化理念

生態文化是一種價值理念,不是自然產生的,需要長期的培育。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媒體的宣傳作用以及學校的教育作用,通過相關政策的完善、課堂上列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惠民活動等等,力爭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傳力度,逐漸轉變縣域民眾的生態文明理念,弘揚生態文化,讓人們意識到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自身身體健康,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節約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只要讓生態文化理念逐步滲透到每個單位、家庭和個人,在縣域民眾心里生根發芽,徹底轉變觀念,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與環保雙贏,才能更好更快地促進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2.科技創新謀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實現最重要的途徑是依靠科技創新,只有以科技為指導,才能科學的分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路徑和模式、重點和難點、前景和風險,比如如何節約不可再生資源、開發新能源、如何提高縣域有限的人均資源利用率,如何開發生態農業等等。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一個好的生態環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從而進一步促進人的科技創新;反過來,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才能真正地推動自然環境的改善,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依存。在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我們應該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創新能力,全力推動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不斷結合。

3.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循環生態產業

優化產業結構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核心問題。優化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科學確定縣域主導產業,形成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間的循環生態經濟,推進農業現代化。

綠色產業既包括環保產業的內容,也包括傳統產業的綠色化,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的綠色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資源是人與環境的中心環節,資源保護與節約是生態文明建設、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目的。它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載體,也是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機制體制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十報告中有關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條。生態文明的建設機制不完善是制約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完善生態文明的建設機制應從縣域的實際情況出發,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促進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健康發展。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參與機制、產業化機制、生態環境法律體系、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政績考核機制等等,要加大制度創新力度,通過加大投入、科技引領以保障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有序、健康、有效地推進。課題編號:

L13BZZ007。

參考文獻:

[1]王青云.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篇(2)

中圖分類號:F32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4-0208-1

0 引言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倡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中國自身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做出的莊嚴承諾。

黨的十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p>

那么林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是如何體現的呢?

1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以森林為經營管理對象

1.1 森林是一種可再生資源

森林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效益。

首先在整個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占有面積遠遠大于草原和農地,全球的森林面積占整個陸地系統的百分之三十之多。

另外森林中的生物種類極其復雜。主體多為高大喬木,高大喬木的根系可以牢牢地的深入抓住土地。除了喬木外就是灌木、草本、苔蘚等。也就是說森林在植物空間上來講可以分為多個層次。除了植物,森林里還有大量的動物生活在其中。森林中的生物量占整個生態系統生物量的百分之九十多,組成了復雜的生物圈。

所以由于森林的可再生功能,和其多層次的森林結構以及多樣化的生物圈使森林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森林是重要的基礎產業

從遠古時代開始森林就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到了今時今日也同樣不可小視。

遠古時代人們需要在森林里繁衍生息,那就是他們的棲息之地。后來古代的建筑、車輛、船舶、工具等等,原材料都是木材。到了現在,木材的使用量仍然是非常的巨大,尤其在建筑業。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快節奏的生活緊張感讓人們更加追求大自然的味道,追求原木產品成為一種風尚,原木床、桌椅、餐具等等。

所以森林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

2 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作用的體現除了森林以外還有很多

除了森林的保護外,還有土地的使用、合理利用水資源、合理利用能源、物種的保護、如何改善農耕、大氣保護等方面。

另外林業還承擔著管護、發展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優化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

以上的方方面面都能體現出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參考文獻

[1] 賈治邦.履行建設生態文明重大使命 推進現代林業又好又快發展[N].中國綠色時報,2008-01-24 (A01).

[2] 齊聯,尹萍,溫雅莉,王勝男,尚文博,蘇曉娟.現代林業是生態文明的標志[N].中國綠色時報,2008-01-17.

[3] 齊聯.共商發展現代林業之計 共謀建設生態文明之策[N].中國綠色時報,2008-01-10.

[4] 李霞,胡敏.麗水林業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N].麗水日報,2008-03-27.

[5] 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 孔繁良.履行建設生態文明重大使命 為五年再造一個新黃山作貢獻[N].黃山日報,2008-03-12.

[6] 勾六零.把生態文明作為現代林業建設戰略目標[N].大理日報(漢),2008-04-01.

[7] 賈治邦.為建設生態文明而不懈努力[N].中國綠色時報,2008-01-31.

[8] 秦敘常,譚波道.推進現代林業和生態文明建設[N].恩施日報,2009-09-05 (001).

[9] 王祝雄.加大森林培育力度 確保“雙增”目標實現[N].中國綠色時報,2010-02-11(A01).

[10] 焦玉海.林業發展關系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N].中國綠色時報,2009-01-09(001).

[11] 左鴻飛.林業建設向生態文明建設邁進[N]. 錫林郭勒日報,2009-02-20(003).

篇(3)

關鍵之年,如何行動,牽動著社會各方神經。為此《財經界》記者日前專訪了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學軍。作為環境科學和管理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王學軍非常關注生態文明的理論探索和國內外實踐啟示,對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很多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

談制度體系如何創新

《財經界》:2014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之下,各項制度建設不斷向前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也是如此。您如何評價當前生態文明領域的制度建設?

王學軍: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工作在有序推進,頂層設計和一些具體制度的設計和完善都在逐步推進。一些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例如有關PPP模式的建立和實施、國家公園體制的設計,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價格、稅收、財政等方面的改革所取得的進展。主要的難點仍在于需要有頂層的一攬子改革設計思路作為指導,這涉及到現行管理體制的改革、現行法律法規體系的改革等等,難以一蹴而就。

為此,此次示范區建設中,更多的是要求其在現行體制機制框架范圍內開展改革工作,以解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的具體問題。

《財經界》:作為承擔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創新的先行者,示范區實踐可能會碰到什么難題?您有什么建議?

王學軍:制度建設需要頂層設計的指導,也需要體制改革、法律法規體系改革的支撐。由于在國家層面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仍在進行中,因此示范區建設中有關制度創新的工作仍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尚難以實施更有突破性的改革舉措。

從現有實踐也可看出,雖然示范區建設的時間比較短,在制度建設方面其實已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但更全面、更完善的制度創新仍要等待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的出臺。

但即便如此,各地仍在可能的范圍內開展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工作,如生態補償制度在特定地區的新探索、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更多領域的實施、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和實施等。

談市場動力如何釋放

《財經界》:事實上,在啟動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之前,我國在循環經濟等領域已經開展了一系列試點示范,但實踐看來并未有大的突破,究其根源,有一種觀點認為主要是未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您看來,生態文明市場化機制應如何完善?

王學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一些市場化機制,特別是在一些非壟斷性行業和領域,已經實現了比較充分的競爭。在這些行業和領域,各市場主體在相對公平的環境下競爭,從而激發了其內生的發展動力。實際上,市場化最好的機制就是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在許多領域,將事前審批改為事后監管的效果明顯好于前者。

當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特別要注意,諸如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活動與一般的經濟活動有很大差別,完全靠市場推動難度很大,需要政府在合適的情況下“推一把”,實施有效的財政、稅收等政策手段。

《財經界》:具體而言,激活生態文明市場活力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王學軍:未來進一步釋放生態文明建設的市場活力,關鍵還是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要在強化資源和環境管理的前提下,通過簡政放權,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例如,資源環境領域很多服務的提供是社會公益性的,過去多是由國家大包大攬,但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通過好的體制和機制設計,可以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私營機構的積極性,讓它們充分進入到這個領域,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政府的負擔,從而能把有限的力量用在更需要的方面。

談示范區未來發展布局

《財經界》:您如何評價當前生態文明總體建設情況?有哪些突破,又面臨哪些問題?

王學軍:事實上,近幾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都實現了一定的突破。

但長期快速經濟增長形成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和嚴峻的環境問題,不會瞬時逆轉,生態文明建設因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從實踐來看,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和資源約束狀況不夠協調,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不夠合理,尚未形成與人口、經濟、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生態環境形勢嚴峻,氣候變化問題突出,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還有待完善,投入也尚待提高。

《財經界》:面對這些問題,示范區的先行探索有什么現實意義,明確了哪些重要發展目標?

王學軍: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是在新形勢下根據黨和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開展起來的,因此,總體而言,與以往的其他試點(比如循環經濟等領域的試點)相比,它更強調“五位一體”的總體要求,要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緊密結合、高度融合,以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以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內生動力,以培育弘揚生態文化提供有力支撐,結合自身定位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調整優化空間布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明顯提升。

從主要目標來看,此次示范區建設所提出的目標更加全面,更加具體,包括了土地合理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化建設、綠色生活方式構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諸多方面。

《財經界》:更加具體的發展要求,再結合當前經濟的新常態趨勢,您認為示范區的發展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王學軍:當下,示范區建設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經濟新常態下資源和環境保護將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經濟增長更強調高質量、低消耗、有效率,這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良好契機;另一方面,由于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是一個比較新的事物,沒有經驗可循,頂層設計的許多工作也尚未完成,這為地方開展示范區建設也帶來一些難度,需要各級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以及社會組織、企業、公眾等加強協同,共同努力完成示范區建設的各項任務。

篇(4)

“四化同步”——十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2011年底,全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關口,表明我們已經告別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正是在此基礎上,十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四化”目標,而且對于四化之間的關系,也作了深刻準確的描述。其一,“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既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工業經濟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必將為工業化插上騰飛的翅膀,工業化無疑又是信息化的堅實基礎。其二,“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這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依托,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既為工業化創造了條件,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其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這也是中國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沒有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沒有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也會失去依托目標,廣大農民向何處去就會成為一個大問題。總之,“四化”的同步協調發展,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現代中國又好又快發展的宏偉藍圖。

“五位一體”——十報告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過去,我們提出我國現代化建設要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同步推進。黨的十將經濟建設等“四位一體”再加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五位一體”,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領域和范圍,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這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的境界。十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這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全新的人與自然和睦共處、和諧發展的美好世界。

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美麗中國”這一全新表述,緣于“五位一體”的全新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建設美麗中國不可或缺的基礎。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變化,執政黨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這一部署體現了執政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體現了執政理念的不斷完善。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既包括尊重自然、與自然同存共榮的價值觀,也包括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下形成的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文明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而是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基于2個原因。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已經到了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不行的階段;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于良好生態環境有了越來越強烈的需求。

對于如何建設生態文明,首先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同時,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最突出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污染防治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篇(5)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013-02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在物質生產及精神生活中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及社會生態系統運轉的客觀規律建立起來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文明形式。長時間以來,我們為了追求經濟增長,一味強調對自然的征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生態及社會生態,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建設生態文明,迫在眉睫。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報告明確地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而要建設生態文明,首要基礎是加強生態思想政治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態思想觀念,這就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引導人們形成生態文明觀念,規范人們破壞生態的行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應有貢獻。

一、十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早在2005年,同志就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此后在一段很長時間內,我們黨在創新生態文明理論的同時,更積極地進行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在十報告中,首次獨立成篇地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集中論述,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十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可集中到如下六大方面:1.思想基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2.實質及本質特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形成;3.基本政策及根本方針――做到“兩個堅持”,一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二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4.基本途徑及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5.重要目標――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6.目的――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二、生態文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單從概念上理解,生態文明與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絲毫關聯,但細細探究兩者的實質,不難發現兩者有著若許多同之處,主要提現在四大方面:1.階級表現相同。兩者不論是提出還是貫徹實施,均代表了社會主義統治階級為維護國家、社會、民眾的健康、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意志,均體現了較強的階級意識觀。2.對象指向一致性。兩者的指向對象均是具有能動性及思維性的人,人是社會的基礎,一方面,人的思想行為對生態文明的好壞、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直接決定作用,另一方面,生態文明的好壞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也對人的發展有決定作用。3.目的性一致。兩者目標明確,都是為了促進人類可持續的、全面的發展。4.實施途徑相似。兩者的為最終目均為從認識到內化,再由內化轉變到外化并形成良好品行,目的的最終實行均要依賴宣傳與引導教育、政策法令的實施、物資與精神獎懲、環境的營造等途徑及方式。

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一)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生態文明認同觀的形成

同志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不但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國家環??偩指本珠L潘岳曾說:“沒有生態文明,一切文明就沒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態文明體現的正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文化內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要積極地宣傳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人們轉化舊有模式,樹立新的發展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認同,真正做到著名學者、政治學家俞可平所言的:“通過發展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植根于現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篇(6)

我國目前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保障。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進一步延伸,是指人類在保護水生態系統、實現人水和諧發展方面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意義

水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水生態文明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礎。水環境容量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密切相關,一個城市的容量、產業布局直接受到水環境的影響,城市的產業必須根據水容量的大小來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由此可見,經濟發展隨時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若離開了水生態環境這一前提條件,經濟發展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同時,水生態文明建設也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糧食和物質保證。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結構方式轉變的重要突進,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產業結構,水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通過建設水生態文明,合理調配水資源,可以促進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模式轉變。

水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創造優美的水生態環境,有效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生態退化、水環境污染等水安全問題。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水生態系統修復的過程,在人、水以及其他動植物間建立一種平衡,使水資源優化合理配置,在凈化、美化水環境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許昌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與問題

許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域內降水受季風影響,年內、年際變化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710毫米,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問題并存,多年平均水資源量9.35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08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10,不足全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一半,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許昌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水資源短缺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許昌工業的發展,曾經因為缺水錯失大型企業入駐良機的許昌始終無法擠入河南發展的一流方陣。

據調查許昌市居民用水節水意識不強,沒有水資源短缺的危機意識,存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城區地下水過度開采,主城區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 200 萬m3/ a,目前,城區地下水開采量約為4 380 萬m3/ a,超采3 180 萬m3/ a,長期超采將導致地下水循環系統嚴重失衡。

根據近年許昌市水文局對穎河、北汝河、清異河等河段的監測顯示,全市全年水質劣于V類的河面占評價河流總長度的26.26%,這類河段的水體已完全喪失使用功能。而其它河段的水質雖未劣于V類,卻也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市地表水整體環境質量形勢仍較為嚴峻。

城區濱水帶景觀建設與周邊水環境的適應度不高,濱水景觀缺乏協調性.西湖公園作為許昌市城市綠肺,公園內商業性開發致使人口環境容量壓力增大,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小西湖的水生態。護城河沿岸周邊的建筑缺乏整體規劃,部分河段沿岸建筑高度失控,過高建筑物割裂了護城河景觀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同時在護城河周邊的改造過程中,無序的現代建筑替代傳統建筑,使護城河喪失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特色。

許昌市正在進行許昌市三大水利項目,申報了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建設全市域的水系連通工程,建設54.7萬畝高標準糧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經調查在工程實施階段出現主要交通道路被阻斷,同時多處修建造成城區交通擁堵,噪音污染等現象為市民生活帶來不便。

三、許昌水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協同發展的主要路徑

(一)培養和倡導水生態文明理念

許昌市政府政府和學校及單位都應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對居民進行用水節水意識的培養,告知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廣泛宣傳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觀,水生態文明建設應從每一個居民思想意識和行動做起。

(二)保護現有水資源防治水污染

加強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健全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加強住宅小區的排水規劃和污水集中處理。對于化工、印染、橡膠等企業,應通過提升技術水平、優化發展方式改進現有的污水處理方式,相關部門應嚴格監察相關企業的污水處理工作。同時,農村的水污染也不容忽視,應建立農村垃圾回收站,減少化肥的使用,推廣農業面源污染生態修復技術。

(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生態質效

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現代金融、物流、節能環保服務、軟件及服務外包等生產產業,逐步構建起與現代制造業相匹配、與城鄉居民需求相適應、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強節能減排力度,實施污染減排工程,健全市級監測預警、統計、考核三大體系,強化結構減排,落實工程減排,推進科技減排,完善管理減排,實施重點行業提標改造,加快推進高耗能產業節能減排改造。

(四)建設水景觀體系,發展特色水生態旅游業

在水系連通工程的同時應注重城市水景觀建設,結合河湖及城市三國文化,沿河湖兩岸因地制宜建設一些親水平臺、木棧道等親水景觀點,環通之后可以創建觀光游船等娛樂項目,可以發展成為特色水生態旅游業,帶動水文化產業發展,同時也能起到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作用。

(五)在水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科學合理優化施工方案

在水系環通工程建設過程中應當合理安排,優化施工方案,減少對既有線交通的影響;在既有線施工,積極與公路管理部門配合,道路封閉,及時通報;在既有線上施工,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夜間施工要設置警示燈。安排專職交通指揮員,疏導指揮車輛通行。同時注重噪音污染的控制,做好周圍居民的工作,共同維護正常的施工秩序和生活環境秩序。提高工程效率,早日完成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項目。

參考文獻:

[1]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13.

篇(7)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1-177-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自從美麗中國概念的提出,各地都在積極加強生態文明的建設,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是關系到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土地資源是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的生態價值十分巨大,當前我國的土地資源在利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利用生態文明建設的契機,加強對土地資源的整治,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以土地的綜合整治手段作為土地資源的重建或者恢復的關鍵,對于提升人們的生活環境,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土地的綜合整治包括很多內容,土地整治過程也必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滿足生產能力、生態環境、經濟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1生態文明與土地綜合整治相關概念

1.1生態文明建設與土地綜合整治之間的關系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生態文明的要求越來越高,給人類的生產生活營造一個清新、潔凈、舒適的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土地的綜合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目的是為了通過整治提高土地的承載能力,為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提供一定的空間。土地的綜合整治是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出發點。兩者之間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對土地的綜合整治。因為土地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普遍的生態資源,必須要對其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和整治,才能保證生態平衡,同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一味地追求發展,有一些建設用地,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此,要通過土地的綜合整治,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還可以增加土地數量,以此可以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資金缺口進行彌補。第二,通過對各個區域的土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生態問題進行分析,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可以針對具體的問題和成因進行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通過對具體的土地問題的整治,可以提人們的生活環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改善當前的土地格局,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機整合,并且還可以保護原生生物群落以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土地綜合整治的任務

土地的綜合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進行整治的過程中,要不斷優化土地的利用格局,提高利用率,并且加強與土地生產有關的各種行業的發展,促進百姓的收入增加,同時又要兼顧生態環保的原則,進行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土地的綜合整治面臨任務較多,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第一,要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的發展相結合,通過有效的土地整治,優化土地的布局,可以有效地對土地資源進行利用,節約土地資源,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第二,要擔任修復生態環境的任務。對土地的綜合整治中,要對當前造成環境污染的各種土地進行生態性的重建和恢復,以恢復土地本來具有的生態功能,比如對水土流失的防治。第三,要創新具體的土地整治技術,由于土地資源與周圍的很多其他資源,如土壤、水、大氣等都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進行土地綜合整治的過程中,要創新相應的工藝體系,在保證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利用。

2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如何加強土地綜合整治

土地綜合整治對生態文明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結合生態環保的理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樹立土地綜合整治的相關理念。首先要樹立生態環保的理念,土地資源與周圍的其他資源都是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因此在具體的整治過程中要處理好土地與其他資源之間的關系,在治理過程中也要貫徹環保的理念。其次要樹立法制的觀念,在具體的政治過程中,要加強法律的約束性,依法進行土地的綜合整治,不能肆意而為。第三,要利用信息化進行土地整治。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樹立信息化管理的觀念,利用各種先進的信息化的手段進行各種資料的收集,建立相關的數據庫,提高土地綜合整治的效率。最后,在整治過程中,要尊重群眾的意愿,當前很多土地的所有權還是農民,因此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讓村民參與進來,保證他們的主體性。

(2)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對不同的地區進行土地整治,要根據當地的具體實情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對西部地區,由于當地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沙漠化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在土地整治中的重點是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和保護,而在中東部地區,大多以農田為主,對土地的集中整治重點應該放在農田的整治方面,將農田與生態景觀的功能相結合。這是在全國大范圍內進行土地整治的一個原則。在每個具體的地區,進行土地整治時,應該要加強對城市邊緣區的土地的利用,除了具有保障人們生活的功能之外,還應該加強土地的其他功能,如熱島效應、雨洪管理、休閑娛樂等;而在遠離城市的區域,則要考慮到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態多樣性、鄉村旅游休閑等,而且不同的地區要結合當地的特色進行土地整治。比如對于利用型的城市,要加強土地的旅游休閑功能的開發,對以農業為主的地區,要加強對土地的農業價值的開發,多種植農作物。

(3)在土地整治過程中,不斷創新整治技術。土地整治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因此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結合生態文明的理念,不斷創新整治技術。比如盡量少使用混凝土,確保土壤中的各種微生物的生活環境;如盡量減少使用大型機械的頻率,保護土壤的熟化層、物理性質等,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對土壤進行歸集保護,返填一般使用人工或者小型的農機。

3結語

土地綜合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當前的土地綜合整治面臨的任務還比較嚴峻,為了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在加強土地綜合整治的過程中要結合生態的理念,進行因地制宜地整治。

篇(8)

一、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三峽工程自1994年正式開工建設以來,按期實現了各個階段目標。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新變化、新格局,倍受國內外廣泛關注。初《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把三峽庫區建成長江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這對促進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將對庫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是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持續發揮綜合效益,促進庫區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三峽工程運行及其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等功能的發揮,涉及三峽庫區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諸多領域,包括水庫綜合調度與管理、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水環境質量與安全等各個方面。加強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恢復和改善庫區自然生態環境,使之更適合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從根本上保證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綜合效益持續發揮。

當前,三峽庫區正面臨著百萬移民安穩致富、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和地質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創造可持續發展基礎的艱巨任務,這迫切需要堅持科學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可持續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庫區經濟社會健康有序、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科學發展之路。

(二)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百萬移民安穩致富、促進庫區和諧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三峽庫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種種原因,歷史欠賬較多,目前經濟發展較湖北省、重慶市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較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更大。如何實現三峽庫區跨越式發展,盡快趕上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好移民安穩致富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加強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生態文明的理念,充分認識和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改變“重經濟輕環境、重當前輕長遠、重利益輕民生”等非理性的發展觀,謀劃好庫區后續工作規劃,構建移民安穩致富長效機制,研究制定合理的水電工程效益分享機制,建立移民利益表達、平等協商和矛盾問題排查調處機制,維護好廣大移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證移民在經濟上享受應有的物質利益,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尊重,社會上得到應有的平等地位,構建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生態優良、和諧穩定的新型庫區。

(三)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庫區生態安全,確保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生態環境安全的戰略需要。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生態、環境是人類發展的基礎,必須從大自然整體運行的宏觀視野全面審視人類社會發展問題,要求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按照自然生態規律辦事,既要考慮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也要顧及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加強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將進一步推動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提高庫區生態系統的整體服務功能,緩解水庫上游及庫區經濟發展對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的壓力,保護水庫水質及庫區生態環境質量,對確保庫區生態安全、實現長江流域乃至國家生態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重慶市城鄉統籌發展,促進長江中下游經濟帶建設的現實需要。三峽庫區是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偏低。如重慶庫區土地面積和人口占重慶市的一半,可gdp總量僅占全市的30%。重慶市要實現中央提出的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重點和難點在庫區。加強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生態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步伐,將進一步優化庫區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庫區城集鎮建設,這將有利于加快重慶市城鄉統籌發展,使之成為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并對加快湖北庫區經濟發展、促進中部崛起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當前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

三峽庫區地形復雜、經濟落后、人口密集、土地墾殖系數高,面臨著不少生態環境問題,制約著庫區生態文明建設。

(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土地超荷承載。三峽庫區土地資源匱乏,有效承載能力十分有限,加之水庫175米蓄水淹沒大量耕地以及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還草,使本來已很緊張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加大了庫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壓力。

(二)水質安全潛在隱患,環境污染嚴重。據中科院調查,到,重慶市排放的廢水將達到24億噸(含約100萬噸污染物),加上上游排放的20多億噸廢水,每年流入三峽水庫的廢水達40多億噸。隨著水庫蓄水,尤其是在冬季,上游來水量減少,使水庫內的水體流速減緩,水的自凈能力降低,將加重局部江段水質污染,甚至威脅到一些城鎮生活用水的水源地。此外,水庫消落區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升降幅度達30米,可能引發新的環境問題。同時,庫區每年排放的生活垃圾約300萬噸,工業廢棄物約500多萬噸;庫區酸雨污染仍處于較高水平,是我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三)地質安全受到威脅,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受到一定影響。三峽工程建設加劇了人類在庫區的開發活動,難免對庫區地質結構的安全性產生影響。水庫蓄水后,絕大部分老滑坡體的中前部將處于175米水位之下,江水的侵蝕作用和反復交替消落上漲,可能會誘發危巖崩塌、部分古滑坡復活和新滑坡體產生。與此同時,庫區部分峽谷的近景景觀受到蓄水影響,庫區部分文物古跡被淹沒,需要做好庫區景觀保護和開發規劃,并加大對地面和地下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發掘。

(四)產業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目前,庫區相當一部分搬遷重組企業經濟實力不足,進一步發展十分困難;庫區經濟結構不合理,工業化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較低,運行質量不高。同時,庫區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投入不足,

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匱乏將會增加庫區建設生態文明的成本與難度,其影響極其廣泛而深遠。三、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切實轉變思想觀念,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庫區各地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庫區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徑,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庫區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同時,要加強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和宣傳,提高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的價值觀、財富觀和消費觀,營造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篇(9)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將生態工作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高度的突出地位來論述,表明生態問題已成為嚴重制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科學發展的重大問題而被融入到黨和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關乎國際民生建設事業的各個領域和整個過程。政策導向的這一“小”變化,召喚著生態建設的“大動作”。勢必要求國人在理論認識上齊頭并進。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生態文明構建與民生問題進行討論交流,以便積極的應對生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發揮生態為人類生存提供山清水秀自然環境的獨特功效。

生態文明是相對于工業文明而言的。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除此定義解釋外還有多種不盡相同的解釋版本,它們雖然表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論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良性結合而形成的和諧統一。這就是生態民生思想的核心。有關生態民生思想早在我國古時就已開始萌芽,如《周易》中“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之說、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佛家“依正不二”等,無一不涉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觀點。雖然這些觀點有其自身及社會的局限而并未成為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主流,但其卻成為當代我國現代社會生態文明理論形成的主要淵源,是華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與民生工作具以下特點:

1 生態建設是民生工作中最基本、最廣泛最現實的民生

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是最廣泛、最直接、最現實、最持續、最基本的民生。是反映現代社會文明度的一個重要標志。眾所周知,擁有“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自身生存的基本屬性要求,千百年來始終成為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條件要求永恒的主題。也是衡量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人人都需要清潔的空氣、純凈的飲水、安全的糧食…這些物質的轉化循環生產都離不開良好的生態條件作為保證。所以說生態建設是民生工作中最基本、最廣泛、最現實的民生。

2 “生態民生”理念

我們必須在認識上將生態建設與民生作為一個整體“生態民生”理念進行統籌規劃。這不是簡單的文字羅列,而是賦予了它們不可分割的新內涵。生態建設必須以民生為著力點,以民生為本,生態文明中的生態與民生已成為不可分割的有機結合體-生態民生。這是人類現代文明社會賦予其應有的內涵,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對生存與發展中出現的眾多矛盾問題經過不斷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形成完善起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為民生最根本要求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正是生態文明建設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生態民生的核心必須是如何處理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3者的關系。而生態民生建設就是要從如何降低及消除經濟發展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入手,并且還要通過環境保護措施來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或者通過生態保護本身創造財富而改善民生。既要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又要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這個基本民生。生態民生最終要構建的應該是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經濟崛起為核心,以全面發展為目的,達到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社會狀態。生態民生建設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對待自然或停止改造自然活動,而是要把自然放在與人類一樣平等的地位,把發展與生態保護相聯系,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兩不誤,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民生改善的統一。

3 生態民生建設也是科學發展的屬性要求和重要體現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則,離開以人為本談生態文明建設毫無意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民生問題,即建設生態文明,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人類自身是生態文明的主體,處于主動而不是被動的地位,不是人類消極地向自然回歸,而是人類積極地與自然和諧。同時,生態民生因具有促進、改善社會政治、經濟及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間的合理分配的間接作用,從而引申出了權利、機會、司法等更廣泛層面的社會公平與公正。

4 必須尊重生態建設與改善民生各自的運作規律

生態建設與改善民生2者屬于不同的社會建設領域,構成比率不同,2者的差別在于生態建設以自然規律(自然科學)為基礎運作,即生態系統的維護與修復應順應自然屬性,其旨在恢復、改善人類因錯誤生產方式導致的環境問題。而民生工作則以社會規律(社會科學)為基礎運作。即民生工作以社會支配的財富量及社會承載力等社會因素為主要導向運作。在生態民生建設工作中我們必須尊重它們各自的運作規律。

5 生態與民生工作的永恒性及可變性

生態系統的修復恢復是漫長的,需要幾十年乃至百年、千年的不斷努力。但其整個修復恢復過程中的目標是永恒的,即永遠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為主線。而民生工作具有隨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不同目標的特點,是動態的。如吃、穿、居、醫、就業、教育、養老、樂(精神文化需求)等民生工作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呈現不同的需求標準。

6 生態建設與民生的矛盾性

生態建設與資源開發對立統一,既要保護好生態,而又不影響能提高民生指數的資源開發,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片面追求資源開發,也不能只顧資源開發而忽視生態環境。應科學論證規劃,建立完善的風險生態評估預防體系,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同步、或先預防后開發。總之,必須做到開發前心中有賬目、手中有措施。這樣才能夠搞好協調,使其在對立統一中相互發展,達到雙贏。

7 相互依賴性

篇(10)

一、將低碳經濟納入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必然性分析

(一)低碳經濟時代來臨的政治背景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钡囊?,還進一步論述了生態文明,并就當前緊迫的環境問題,提出“生態文明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大力加強對他們低碳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帶動生態文明風尚在全社會的形成和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的牢固樹立,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低碳經濟時代來臨現實需要

節能減排,是目前社會人人必須為之努力的工程。從當前的經濟社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難循環”的“三高一低難循環”發展方式來看,節能減排問題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我們。那么,低碳對我們的生活到底產生哪些重要的作用?我們距離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生活又有多遠?為此,我們通過網絡、“問卷星”和短信的方式隨機調查了5000名在校大學生,了解大學生低碳生活意識和他們對低碳生活方式的認知度和參與情況,從而宣傳和倡導大學生養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低碳經濟的現狀

中國公眾生態意識如何?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今年公布了“環保民生指數”, 其中中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 42.1 分、“環保行為”、“環保滿意度”得分分別為 36.6 分、 44.7 分, 三項指標均“不及格”。大學生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中國建設者的生力軍,更應該在中國公眾的生態意識總體較低的現狀下,主動承擔起責任和義務,宣傳低碳的生活方式,并起到全社會榜樣教育的先進帶頭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F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我國宣傳和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廣泛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的發展需要,也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意識宣傳教育的最佳現實途徑。

二、生態文明中低碳經濟建設的基本途徑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

2.1.1、我國應轉變經濟增長模式。

低碳經濟是由生態建設自身的特殊功能所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低碳生活:我國現在的經濟一直保持著平穩快速的發展,但同時也伴隨著高消耗、高污染和資源環境約束問題,尤其是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極低,環境容量不容樂觀。提高公眾的現代生態意識,加速從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轉變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重大挑戰。

2.1.2、我國應加強各級政府對低碳建設的財政支持

當前我國走的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如同以前一樣,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應當加強對低碳技術的投資,應用先進的方法來替代和改進能源的消耗。那么,就需要各級政府運用先進的理念來投資低碳設施,比如說: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1.3、我國應加強技術引進工作

我國不僅應該發展高鐵向世界水平看齊,如何節能減排的技術利用工作也應加大力度。采用先進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在高校內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節能、節水、節材的資源整合,建立起資源節約、環境;少污染型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系。要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相信小投資必定帶來大回報。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

2.2.1、加強宣傳教育力度

首先是憂患意識。在當前,環境、資源、人口等生態問題日益嚴峻的形勢下,生態意識教育最基礎部分就是幫助人們真正了解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使公眾樹立憂患意識和生態危機意識。

其次是主體意識。目前中國公眾環保意識和行為總體上都不盡人意,主要是公眾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的反映,生態文明建設不被重視。應該從大學生抓起。

2.2.2、增強全民生態憂患意識

“生態道德是一切環境素質的第一素質?!惫裰挥芯邆淞松鷳B善惡,生態良心,生態正義和生態義務,公民素質中的生態素質才算完備。應當加強此方面的教育。日本近期遭受了地震的危害,全球頻發的環境問題提醒全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

2.2.3、加強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性

將生態文明意識教育作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終身教育,是提升全民生態文化素質的重要戰略手段。中華文明的凝聚力將生態文明意識串穿每個公民的終身學習進程。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

2.3.1、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

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以及其他揮霍性、浮華性、鋪張性、新奇性、體面性、排場性、闊氣性的不適當的消費觀念和行為。

2.3.2、努力實現人口良性發展。

在優生優育的方針的基礎上,控制人口基數,提高人口質量,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

三、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自覺養成低碳生活方式

隨著大眾生態意識的提高,在當今能耗巨大的情況下,大學生如何實行低碳生活,向社會公眾做出新的榜樣,是現在面臨的一大新課題。

3.1、 號召全國大學生參與低碳生活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僅有4%的大學生對碳排放很關注,不僅自己努力減少碳排放而且向他人宣傳;9%的大學生認為碳排放關系到地球氣候惡化影響,且正在采取行動減排;76%的大學生覺得有必要為減少碳排放貢獻力量,卻沒有采取行動;11%的大學生不認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自己有關系。

其實,低碳革命勢在必行,低碳革命已經開始――從政府機構到民間組織,從企業到個人,都將被深深卷入其中。調查中,100%的大學生認為政府、高校、社區、環保團體、媒體都應為低碳生活展開行動。低碳生活其實貫穿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為節能減排貢獻一分力量?!暗吞忌睢笔紫忍岢环N環保意識,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首先是一種心態,有句俗語說得好:“態度決定一切?!?/p>

3.2、選擇高效低能耗日用品

上一篇: 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認識 下一篇: 影像藝術專業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址 | 呦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天天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热99精品只有这里精视频 | 在线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