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稅務籌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7 17:40: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立醫院稅務籌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立醫院稅務籌劃

篇(1)

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公立醫院業務種類呈現多元化趨勢。公立醫院不僅僅承擔醫療工作,還需要承擔科研與教學方面的任務。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以下簡稱樣本醫院)下設眼視光學院及眼科研究所,分別承擔教學和科研工作。近年來,在品牌效應的影響下,應稅收入同樣呈逐年上漲趨勢。總體來看,應稅服務的增加,經營收入的上漲為公立醫院稅收籌劃提出了現實要求。因此,公立醫院稅務人員不能僅僅滿足于每月的抄報稅,而應該深入的學習稅務法規,準確解讀法規條文,在不違反政策的前提下,合法的為公立醫院做出稅收籌劃

1公立醫院企業所得稅稅收工作現狀

1.1公立醫院企業所得稅申報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各醫院均無法準確核算企業所得稅經營成本,應稅支出與免稅支出無法合理劃分,有的企業從醫院整體成本中人為分配部分成本費用,作為經營成本與經營收入相配比,這種方法缺乏理論依據,在面對稅務稽查更是難以自圓其說。其次,缺乏稅務籌劃的觀念。個別醫院為了規避經營成本與醫療成本無法準確劃分的問題,選擇了核定征收,使用固定的征收率繳納企業所得稅,這樣做不利于醫院根據每年的實際業務情況做出合理的稅務籌劃,甚至會多交稅。

1.2公立醫院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中的難點

公立醫院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中的難點主要體現在經營支出混在醫療業務支出中,難以有效區分[1]。以公立醫院的實習進修費為例,根據天津市2014年的《天津市發展改革委關于規范非學歷教育和非強制性培訓及考試收費有關問題的通知》(津發改價費〔2014〕391號),公立醫院收取的實習進修費為實行市場調節價管理的非強制性培訓和考試,屬于經營服務性收費。公立醫院在承擔本市及外地人員實習、進修任務時,可在自愿委托前提下收取實習費、進修費,具體收費標準實行雙方協商議定。根據文件要求,進修費應當開具增值稅發票。該項經營收入所對應的支出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醫政科管理進修醫師的人員應擔負費用;(2)進修醫師轉科期間帶教人員根據帶教時間應擔負的人員費用;(3)進修醫師進修期間所產生的藥品及耗材費用。由于進修醫師進修期間以觀摩、交流為主,沒有專門的專家或團隊為其提供專門的進修培訓,因此進修費對應的經營支出難以與醫療支出劃分。還有各醫院目前都會收取的病歷復印費,根據天津市2016年的《天津市衛生計生委關于放開醫療機構病歷復印費等服務收費標準的通知》(津衛財務〔2016〕128號),公立醫院醫療機構病歷復印費收費標準實行市場調節價,由醫療機構自主制定收費標準,因此,病歷復印費同樣屬于經營收入。病案室有專門的復印機提供復印服務,該復印機所產生的折舊費可以作為經營支出,但是并無指定專人維護該復印機,復印機的人員維護費用無法準確核算。

2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方法

2.1主動與主管稅務機關溝通,爭取政策方面的優惠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醫療衛生機構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0〕42號),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將取得的非醫療服務收入,直接用于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的部分,經稅務部門審核批準可抵扣其應納稅所得額,就其余額征收企業所得稅。根據這條優惠政策,企業申請認定后,可以合理合法的減免企業所得稅,上述提到的進修費和病歷復印費為例,如果這兩部分收入占總體經營收入比重不高,利用該政策爭取稅收減免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一旦減免,既直接減免了稅款,又間接地解決了應稅支出核算難題。但是該種方法的缺點是溝通困難,且直接用于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的標準較難界定,現實中可能存在各個主管稅務機關對標準的理解有差異,可操作性不強。

2.2采用分攤比例法計算企業所得稅

根據《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辦法》(國稅發〔1999〕65號)第七條規定,事業單位對與取得應納稅收入有關的支出項目和免稅收入有關的支出項目應分別核算,確實難以劃分清楚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同意,納稅人可采取分攤比例或其他合理的方法確定。分攤比例法是根據事業單位的應納稅收入總額占該單位全部收入的比重作為分攤比例,分攤其全部支出中應當由納稅收入分攤的部分,計算方法:應納稅收入總額應分攤的成本、費用和損失額=支出總額×(納稅收入總額/收入總額)。對全部支出中應當由應納稅收入分攤的支出,一部分能夠劃分清楚,另一部分劃分不清的,可對劃分不清的部分按分攤比例法計算出的分攤比例,計算出應納稅收入總額應分攤的支出項目金額。以樣本醫院2019年二季度財務數據為例,病歷復印費及進修費劃分不清應稅支出與總支出,則對該部分采用分攤比例法計算對應的應稅支出,二季度病歷復印費及進修費收入總額為26500元,二季度收入總額為1054萬元,支出總額885萬元,則應稅收入對應的成本為8850000×26500/10540000=22250.94元。二季度應納稅所得額=26500-22250.94=4249.06元,二季度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不考慮以前年度可彌補虧損,則二季度該部分收入應繳納企業所得稅額為4249.06×25%=1062.26元。

2.3采用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

根據《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辦法(試行)》(稅發〔2008〕30號)第四條規定,稅務機關應根據納稅人具體情況,對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核定應稅所得率或者核定應納所得稅額。根據文件列舉的情形,能正確核算(查實)收入總額,但不能正確核算(查實)成本費用總額的情況,應核定應稅所得率。該種情形與公立醫院相符,可以依據此條向稅務機關申請核定應稅所得率。所以,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應納稅所得額=應稅收入額×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公立醫院所屬行業核定。天津市2018年的《國家稅務總局天津市稅務局關于調整我市企業所得稅應稅所得率有關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天津市稅務局公告2018年第27號)中,對天津市企業所得稅應稅所得率進行了如下的規定:第一,調整了各行業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應稅所得率;第二,公告中同時明確,除另有規定外,各行業的應稅所得率按照范圍標準下限執行。公立醫院屬于生活服務業,屬于公告中的其他行業,根據公告要求,其他行業應稅所得率下限為10%,因此,選擇核定應稅所得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公立醫院應稅所得率應為10%。

3對公立醫院稅收籌劃的建議

3.1制作適合醫療行業的稅務文件匯編及案例集

建議由天津市規模較大、業務實力較強的醫院組織該工作,內容包括:(1)按稅種分類的與公立醫院相關的稅務文件,并且每季度組織人員進行實時更新,剔除作廢的文件或條目,補充新的政策法規;(2)優秀的稅務籌劃案例;(3)與稅務局成功的溝通案例。稅務籌劃不是企業單方面的行為,離不開與主管稅務機關的溝通,企業與稅務局的有效成功的溝通往往能間接的達到“節稅”的目的。

3.2組織財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加強稅務籌劃方面人才儲備

篇(2)

公立醫院和一般的企事業單位有所不同,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和服務性。在公立醫院的管理中,管理會計主要負責對醫院的經濟和財務行為進行管理,是推行精細化管理重要的保障。

(一)為公立醫院的深化管理提供經濟參考依據

在醫療制度的深化改革過程中,公立醫院自身的經濟來源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公立醫院管理中,醫院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政府財政的撥款,但現在,醫院的經濟來源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公立醫院自主經營獲得的經濟收入已經成為了主要的經濟來源,為醫院的正常運營、設備引進、科技研究等營運活動提供保障。而管理會計不僅對公立醫院發生的經濟行為進行記錄和核算,同時還承擔著更重要的管理任務,要對醫院發生的財務活動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要判斷成本和業務之間的關系,并總結出具體的財務報告,為公立醫院的管理層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

(二)推進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深入展開

對于公立醫院來說,績效考核工作是推動公立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公立醫院可以通過績效考核對醫院的運營情況進行總結,而管理會計能夠為績效考核提供可靠的財務數據,推進績效考核的深入展開。醫院管理部門可以通過計劃數據和經營數據的對比,發現醫院各科室中運營不合理的環節,從而在完成績效考核的同時,加強醫院的建設水平。

(三)促進公立醫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公立醫院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和服務性,因此公立醫院不僅要關注經濟效益的實現,同時也要加大對社會效益的關注,要通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從而促進醫院更好的發展。而管理會計能夠通過加強醫院內部控制的管理,使醫院的營運活動受到監督和制約,從而有效的提高民眾的信任程度,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目前公立醫院推行管理會計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有待優化

良好的應用環境是保證管理會計在公立醫院中有效展開的關鍵,但當前公立醫院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還有待提高。首先,公立醫院管理會計的應用和一般企業自行探索不同,具有較強的政策先行特色,主要是在醫療制度的深化改革下,政府部門強制醫院執行管理會計。其次,醫院的領導層對管理會計不夠重視。醫院的領導層幾乎都是業務精英出身,對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醫療科研情況以及經濟效益等更加關注,而對財務方面的關注較少。這些情況導致目前醫院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還有較大的優化空間。

(二)管理會計的職能存在缺位

根據調查發現,當前公立醫院的管理會計職能存在缺位現象。很多醫院沒有專門設立管理會計崗位,財會人員也主要進行賬務處理、成本費用核算、稅務申報基本的財務會計工作,而管理會計中的全面預算管理、績效和成本管理、內部控制以及運營風險防范等工作有所缺失,從而導致管理會計的作用沒有發揮。

(三)管理會計的人才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公立醫院管理會計的人才隊伍建設還有待提高。當前,受到體制、就業偏好等的影響,我國公立醫院會計崗位的門檻較低,會計人員和醫療服務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職業素質有較大的提高空間。有的會計人員缺乏對管理會計熱的深刻認識,只是機械的執行管理會計的簡單要求,有的會計人員對于醫療業務的解讀較差,缺乏深入的信息挖掘能力。

(四)管理會計信息平臺的建設不夠完善

如今,管理會計的信息化建設程度越來越高,而公立醫院管理會計的信息化水平還處在比較落后的局面,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比較薄弱。首先,公立醫院引進的信息管理系統缺乏特色,公立醫院自身的公益性和服務性比較鮮明,因此在引進財務管理系統時,要根據自身的特色引進。其次,公立醫院財務人才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低,導致會計信息系統中很多功能得不到有效的發揮。

三、加強公立醫院管理會計的辦法

(一)優化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

優良的應用環境是促進管理會計有效展開的關鍵。優化公立醫院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首先,要加強管理會計的政策性引導工作,政府衛生部門要督促公立醫院有效的開展管理會計工作。其次,要提高公立醫院管理層對管理會計的重視,要加大對管理會計的宣傳工作,對管理會計提供決策依據、促進社會效益等方面的作用進行闡述,從而在醫院的全體職工中建立管理會計的理念。再次,公立醫院要建設總會計師負責制,要切實提高管理會計帶頭人在醫院管理中的話語權,從而為管理會計工作的權威性提供擔保。最后,要從醫院管理的各個方面加強管理會計的應用,特別是在目標管理、成本核算、內部控制、精細化管理等方面有效加強,從而促進管理會計的展開。

(二)強化管理會計的職能建設

強化管理會計的職能建設也非常重要。公立醫院要對管理會計的作用范圍進行分析,拓寬管理會計的工作職責,提高管理會計的工作權限。例如,管理會計要增加成本和績效管理的內容,要提高全面預算管理和稅務籌劃的質量等。

(三)提高人才隊伍的建設水平

提高管理會計人才隊伍的建設水平也非常關鍵。首先,醫院要規范會計人員的準入機制,要盡量引進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從而實現對醫院財會工作的補充。其次,公立醫院要和科研院校進行配合,加強財會人員的再學習、再教育工作,建立科學的管理會計人員培訓制度。最后,要給醫院會計人員建立良好的職業晉升平臺,建立公平公正的獎懲制度,有效的提高管理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四)完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

篇(3)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2016年5月起全國范圍內統一實行“營改增”政策,作為我國稅收體制的新變化,營改增給醫院財務管理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醫院會計核算、稅負水平和納稅管理等都因此有了較大變化。

根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管理辦法》規定,醫院屬于非企業性單位,可選擇按小規模納稅人納稅。但有些地方稅務機關則按照經營規模認定,將部分“營改增試點實施前應稅服務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醫院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如廣州大部分三甲醫院都為一般納稅人。由于“營改增”對小規模納稅人的財務管理影響較少,本文擬主要以三甲醫院為例,討論在一般納稅人身份下,“營改增”給醫院財務管理帶來的影響,并相應地提出應對的策略安排。

一、營改增對醫院財務管理的影響

(一)對醫院會計核算的影響

營改增實施前后,醫院應稅業務的會計核算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體現在收入核算、成本核算以及納稅核算三個方面。

首先,增值稅屬于“價外稅”,在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取得收入時,一般納稅人需要將增值稅銷項稅額從實際收到的款項中扣除,將余額(不含稅收入)確認為會計收入,因此與“營改增”前相比,收入額有所下降。

同樣的,由于按規定進項稅額可以抵扣且單獨核算,醫院外購商品或獲得服務時,也只將支付金額扣除了進項稅額后的部分確認為實際成本,因此應稅業務的成本支出會低于營改增前的水平。

另外在納稅核算方面,核算過程復雜。營業稅應交稅費=應稅業務收入×相應稅率,營改增后,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應交稅額要綜合銷項與進項兩方面核算,而且,增值稅的納稅申報也更加嚴謹,需要根據適用不同稅率的各項業務收入以及進項稅發票填列明細資料表,申報過程較營業稅復雜。

(二)對醫院稅負水平的影響

繳納營業稅時,醫院應稅收入統一按5%稅率計算繳納稅款,營改增以后,醫院提供的服務一般適用現代服務業稅率6%,由于計算稅額時收取的收入視為含稅收入,實際稅率為1÷(1+6%)×6%=5.66%。因此,能否取得足蚴量的可抵扣進項稅,決定了醫院稅負水平的高低。如果可抵扣進項稅足以彌補增值稅銷項稅率高于營業稅率的部分,則實施“營改增”后醫院稅負有所降低,反之醫院稅負較稅制改革前更重。

可抵扣進項稅取決于應稅支出金額及相應的稅率。醫院應稅支出主要包括差旅費、勞務費、衛生材料費、版面費、辦公費、設備采購費等,其中差旅費和勞務費無法取得可用于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該部分支出不能作稅前抵扣,因此在日常支出中應注意對該兩類支出進行監管控制。而此外的購買衛生材料、設備和日常辦公費支出一般都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可按6%、11%、13%、17%稅率進行抵扣,與醫院6%的銷項稅率相比,進項稅率較高,有利于醫院少交增值稅。如果應稅項目支出能夠部分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特別是如果當期有大額設備采購發票,醫院的稅負水平將大幅降低。

(三)對發票管理的影響

“營改增”前,醫院對所有營業稅應稅收入均開具營業稅發票,發票開具單一簡易,而實行增值稅后,發票業務管理難度有所加大。由于增值稅專用發票可用于進項抵扣,國家對專票的管理非常嚴格,專票的領用和開具都有更高的管理要求,例如專票的開具需要專門的機器,專票抵扣聯需要經過稅務系統比對認證通過后方可抵扣等等,這都要求醫院財務人員注重增值稅票據的使用,加強票據的管理工作。法規規定,虛開增值稅發票屬于刑事犯罪行為,這就意味著,在營改增之后,醫院稅務管理風險顯著加大,醫院財務人員要特別注意增值稅專票可能引起的刑事責任風險。

二、醫院應對“營改增”的策略安排

(一)梳理應稅業務,確定適用稅率

醫院應對應稅收入進行梳理,根據業務性質確定適用稅率。主要分為5大類:橫向科研經費收入、藥物臨床實驗收入等技術服務類收入適用稅率6%;醫院出租房屋等不動產租賃業務、土地使用權轉讓及不動產銷售業務適用11%增值稅率,2016年4月30日前房產租賃項目可選擇簡易計稅方法,征收率5%;進修生學費屬于文化業收入,適用稅率3%;醫院或附屬雜志社發行期刊圖書收入,按13%優惠稅率計稅;其余業務如汽車出租、機器出租等有形動產租賃收入按17%計稅。

(二)梳理抵扣業務,辨析進項稅可抵扣與不可抵扣項目

對醫院日常支出項目進行梳理,辨析相應進項稅是否可從銷項中扣除,開展稅務籌劃工作。一方面,鼓勵報銷人員盡量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能夠提供專用發票的供應商,減少醫院整體稅負。與此同時,要注意進銷稅額的匹配,醫療收入屬于免稅收入,與之對應發生的支出項目不可作進項抵扣,取得的專票金額不可從銷項中抵減,若已抵扣須作進項轉出,避免偷稅嫌疑。

(三)細化調整會計科目

為了準確計算增值稅金額,醫院財務人員必須對增值稅銷項與進項同時進行記錄與核算,這就要求對納稅核算會計科目進行調整和細化。根據會計制度的規定,醫院應在“應交稅金”科目下設置“應交增值稅――未交增值稅”“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應交增值稅――未交增值稅轉出”等明細核算科目,以對增值稅各個計算要素及計算過程進行詳細核算和記錄。

(四)做好發票管理,規避專票風險

醫院應安排專人負責開票系統及增值稅發票專用設備的管理及使用,規范發票領用、開具、使用的流程,而且注意在向個人售貨或提供減免稅應稅服務時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更不得無真實經濟業務虛開專票、為別人或請別人代開專票。

參考文獻:

篇(4)

一、引言

目前,當今社會“就醫難”的現象依然存在,其原因之一是政府財政支出無力全額補償公立醫院的虧損,使得公立醫院靠盈利維持其自身運營,以致醫療資源難以合理配置。隨著我國醫療體制的不斷改革,企辦醫院在醫療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企辦醫院是指由上級單位出資設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本單位職工和社會人員。不僅遵從政府醫療衛生部門的監管體制,還服從投資設立醫院的上級企業的管理。如何保持企辦醫院既能良好運營,又能滿足政府衛生機構及上級單位的雙重管理,就對其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入醫院預算管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二、預算管理對企辦醫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醫院管理制度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醫療保障制度、《醫院會計制度》《醫院財務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在新醫改的形式下,預算管理對企辦醫院的重要性日益突顯。預算管理在企辦醫院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能夠將企辦醫院的短期規劃與長期戰略相結合,有利于實現其長遠發展目標。其次,有利于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加強對日常經營活動的管控,從而提高了企辦醫院的整體管理效率。最后,各部門具有明確的目標,各責任單位的績效能夠清晰評估,各主體協調發展,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企辦醫院是由企業投資設立的醫院,大部分企辦醫院以營利為目的。由于企辦醫院的特有狀況――受醫療體系和上層投資者的雙重壓力,在企辦醫院的運營過程中,各投資者更關注造成醫院盈虧的內在原因,以促進企辦醫院的健康、穩定、長遠發展。預算管理是企辦醫院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夠滿足各類投資者、醫院主體、政府等對企辦醫院經營管理的需求。可見,預算管理是實現企辦醫院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企辦醫院預算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隨著經濟發展,居民對醫療需求不斷提高,且伴隨著醫療制度的不斷改革,企辦醫院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預算管理制度也需不斷調整。現階段,企辦醫院的預算管理存在以下問題:

1.成本核算不足,缺乏風險管理意識

收益與成本的平衡是預算編制工作的第一步,良好的成本管控對企辦醫院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編制預算涉及的部門較多,任何部門出現問題均會對整個預算產生影響,很多企辦醫院未根據實際情況編制預算,從而造成了一些醫院忽略全局發展,造成預算未能有效的指導醫院的經營。此外,醫院的管理層缺乏風險管理意識,預算管理是一個完善的體系,包括預算的編制、實施、分析、考核和監管等,各個環節出現風險的概率較大,且任何一個環節的風險,均會導致整個預算的失效。

2.缺乏專業預算管理人才

預算管理是財務部門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財務制度等在不斷的更新發展,很多企辦醫院的財務人員因企業未進行知識更新培訓、自身不愿學習新知識等,缺乏對財政、管理、風險和預算等方面的知識,使得預算與實際不符。此外,由于眾多企辦醫院未設置完善的預算管理體制,未能將財務人員的綜合能力與崗位相匹配,造成人力資本配置不合理。很多企辦醫院在追求短期利益時,未將預算管理納入考慮范圍內,使得預算管理沒有發揮其價值,也影響了企辦醫院的發展。

3.缺乏對預算的執行、評價和監管

由于企辦醫院在預算的編制、人員配置等方面存在漏洞,使得編制的預算不能進行有效執行,從而影響預算管理的實施。企辦醫院未將各部門預算的執行與考核結合,使得難以對預算進行評價,從而降低了員工進行預算管理的積極性。此外,缺乏監管是造成預算管理不能有效實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在資金的管理中,雖對資金進行了預算,但是在執行中未進行合理監管,造成資金浪費、不合理使用等現象。

四、完善企辦醫院預算管理的方法

1.科學的對收支進行規范管理

企辦醫院的收入是反映企業醫院運營、業務水平的標準,只有在確定的收入下,才能對成本、各項費用等進行更好的籌劃。企辦醫院的收入一般包括檢查、化驗、治療等醫療收入、藥品收入、體檢收入、上級補助收入、科研項目收入等,各類收入的確認有不同的標準,企辦醫院應嚴格按照各類收入的標準進行收入確認,以便為企辦醫院的運營制定良好的發展預算。企辦醫院的支出一般包括藥品、耗材、試劑等醫療支出、購置醫療設備支出、人員工資支出、科教項目支出、管理費用等。由于企辦醫院是以營利為目的,在工資制定中,可根據不同人員的能力和工作狀況制定工資標準,改變公立醫院中的同薪同酬方法,在合理工資的基礎上,制定獎勵機制。將各項成本、費用嚴格按照制定的標準進行執行,以便企辦醫院根據預算進行良好的管理。現階段,企辦醫院的預算管理主要依靠財務部門執行,其他部門并未參與,這造成了預算管理與實際執行的脫節,建立明確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解決這一現象的有效方法。

2.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全員參與、增強人員參與的軟實力

企辦醫院現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組織機構并不完善,建立專門的預算部門并不現實,財務部門可通過適當授權的方式,將一些權力下放到各責任部門。引進預算管理方面的人才,在借鑒成功實施方案的基礎上,根據企辦醫院的特點進行調整,以符合企辦醫院的管理要求。預算專職管理人員應具備較強的財務管理知識和豐富的管理經驗,在能夠管控企辦醫院全局下,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對企辦醫院的管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制定預算實施細則。對預算的編制、審批、執行、考核和控制等,制定詳細的執行主體和工作標準。其次,制定各項管理制度。如:物品設備管理規定、采購招投標規定、費用報銷標準和流程、公關接待標準等,并嚴格執行管理辦法。最后,對整體企辦醫院進行統一思想意識,將預算管理的領導思想與員工參與進行結合,使得預算管理在不同部門進行協調。對各部門進行合理分工,提高全體員工的預算管理意識,推動全面預算管理的有效實施。

3.完善內部管理制度,構建信息技術平臺

預算是企辦醫院進行良好發展的基礎,制定合理的預算目標能夠實現企辦醫院的順利發展。預算管理具有全方位性,良好的基礎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預算管理中,健全的規章制度,可使各項工作進行有章可循。企辦醫院在遵從法律法規和行業規則的基礎上,需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以對預算活動進行指導,并建立內部實施規則,以提高預算管理的效率。強有力的信息支撐是實現企辦醫院預算管理的有力基礎,在經濟日益發展的環境下,企辦醫院的預算管理不僅需要財務信息,更需關注市場規律等非財務信息。在廣泛信息需求下,信息技術平臺是企辦醫院進行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能夠搜集各層次的信息,且能夠將各交易環節的信息進行記錄,能夠實現企辦醫院的長遠發展。

4.將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納入績效考核體系

企辦醫院在實施預算管理后,經常發現預算目標和實際發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收入不達標、各項費用超支、預算目標未實現等,這主要是預算管理的執行不力造成的。執行力不強,主要表現為:未根據企辦醫院的具體情況建立合理的預算管理目標、決算部門未進行嚴格審核就批準執行、未對成本等項目進行嚴格的管控等,在此情況下,建立完善的評價和監督機制較為必要。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是企辦醫院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預算和成本的重視非常重要,找出實際執行與預算的差異、成本的分攤是否合理、成本的結轉是否正確等均影響稅收、利潤分配等。此外,在預算管理的過程中,應設立預算監督部門,對預算的設立、審批、執行等方面進行監督,并對各部門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對于未執行預算的部門進行管控,對執行較好的部門進行獎勵,從而提高各參與人員的積極性,以促進預算的有效執行,避免出現“名實內空”的現象。

參考文獻:

[1]王波.基于財務視角探析醫院預算管理現狀[J].財會研究,2012(7).

篇(5)

在我國,基礎設施一般由政府投資和管理,但是隨著政府債務規模的增加和國家經濟發展增速的放緩,政府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逐漸減少。為了在資金受限的情況下進行基礎設施升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政府希望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因此大力推廣公私合營的PPP項目。目前,國際和國內對PPP項目尚沒有統一的定義,財政部的定義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為了更好地規范和促進PPP項目的發展,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文件必不可少。企業所得稅政策作為國家調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PPP項目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是,我國PPP項目模式具有較大的靈活性,相關的企業所得稅處理方式沒有專門的法律和政策進行規定。如何根據PPP項目的特點,結合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政策,建立適合我國PPP項目現狀和發展要求的企業所得稅政策體系,并在項目運行和管理中順利適用,成為PPP項目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 PPP項目企業所得稅體系現狀

PPP項目是政府和企業合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類項目的總稱,不同項目模式下項目的參與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最常見的BOT模式企業活動涉及投資、工程施工建設、項目運營、設施維護和設施移交等內容。與之相比,BT模式下企業不參加設施運營,TOT模式下企業不參加項目的建設。不同模式下企業負擔的成本和取得收入的方式有所不同,需要進行的企業所得稅處理也不同。本文主要從項目建設、經營、移交三個環節對現行企業所得稅政策進行總結,同時對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介紹。

(一)建設期間企業所得稅處理。 PPP項目模式不是固定的,有的項目企業參與建設,如BT模式、BOT模式,有的項目企業不參與建設,如管理合同模式、TOT模式,不同模式下企業的收入確認方式不同,企業所得稅有關處理方式也不同。企業參與項目建設,如果建設工期超過12個月,根據有關規定,應按照完工進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確認收入的實現,在具體操作中一般按照完工百分比法根據完工進度確認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和合同毛利,并以此為基礎確認企業所得稅的計稅基礎,按照稅法的相關規定申報企業所得稅。企業參與建設且項目工期在12月之內的,則應在本年內按照合同規定的日期和金額確認收入并結轉成本,以此作為企業所得稅計稅基礎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項目建設期間,企業沒有參加工程施工的,在建設期不按照建造合同的規定確認收入,不會增加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這時只需確認項目相關資產的計稅基礎,為以后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提供支持。企業在項目建設期間發生的費用確認為期間費用,可以抵減當期企業所得稅,如果對應的納稅年度企業虧損,可以按照稅法規定5年內用以后的利潤彌補虧損,減少以后納稅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

(二)經營期間企業所得稅處理。經營期間是企業參與PPP項目取得收入的重要時期,企業從項目中獲取現金流,具有較強的納稅能力。企業向服務對象收取費用,從政府獲得服務費、補貼,獲得項目特許經營權,獲得分紅收入都涉及到企業所得稅處理。企業在項目經營過程中,公眾購買服務支付的費用和政府購買服務支付的費用確認為收入,計算申報企業所得稅,維持項目運營并取得收入所必需的設施維護、服務成本等支出確認為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企業在項目運營過程中取得政府補貼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處理,經過稅務部門核準后,不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企業獲得特許經營權的,獲得時確認為無形資產,形成企業計稅基礎,在經營期間將無形資產進行攤銷,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減少應納稅所得額。企業在PPP項目中投入資金獲得股權,按照約定獲得股利分紅收入的,按照稅法規定居民企業取得股利收入可以免征企業所得稅。

(三)移交時企業所得稅處理。無償移交給政府的,不能從移交中獲得收入,不需要進行企業所得稅處理。政府提前收回資產的經營權、回購企業擁有的股份或雙方約定期滿后有償移交,移交時企業可以從政府獲得一定的資金,這些資金需要確認收入,并按照稅法規定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向其他方轉讓企業在項目中擁有的權利,從其他方獲得的資金也應該確認收入并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照稅法的一般規定,企業向第三方轉讓資產或股權時按照合同約定的金額確認收入,投資成本可以予以扣除,企業減少或撤回投資時,收益中相當于初始投資的部分,屬于投資收回,不計入應稅收入,相當于被投資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余公積按減少實收資本比例計算的部分,應確認為股息所得,屬于應稅收入,但是居民企業間股息紅利收入暫免征稅。

(四)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通過PPP項目可以籌集更多的資金,為公眾提供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這是政府大力推行的項目,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政府在企業所得稅方面提供了一些優惠政策,以此提高企業的積極性。主要包括:首先,企業參與的PPP項目屬于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或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項目所得享受“三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優惠,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六年內,前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后三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其次,企業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可按投資額的10%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個納稅年度內繼續抵免。再次,企業在項目運營過程中取得政府補貼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經稅務部門核準后,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處理。最后,企業在PPP項目中投入資金獲得股權,按照約定獲得股利分紅收入的,按照稅法規定居民企業取得股利收入可以免征企業所得稅。

二、PPP項目中企業所得稅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政府大力推行PPP項目,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文件也相繼出臺,但是PPP項目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相應的政策體制還不完善,尤其是目前政府對于PPP項目的關注重點集中于吸引資金解決政府債務及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以及在此過程中政府與企業的資金投入和權責分配,對PPP項目收入和成本費用的確認沒有做出專門解釋,稅收政策比較模糊,企業在進行企業所得稅籌劃和計算申報時遇到各種困擾,優惠政策有時難以落實。

(一)政策零散,缺乏可操作性。我國PPP項目還處于興起階段,相關部門對PPP項目涉及的企業所得稅問題在不同的文件中有所規定和解釋,并且出臺了相應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但是這些規定并不完整,現階段企業在進行企業所得稅處理時根據項目不同階段的收入和成本特點適用稅法的一般處理方法。然而PPP項目具有其特殊性,生命周期較長、操作復雜、項目模式各有不同,企業在處理企業所得稅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也很多,甚至因為項目模式的創新,很多問題在稅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或者規定太過模糊企業不知如何實際操作,同時征收機關對一些問題也無法給出明確解釋,給企業所得稅的繳納和征收造成了不利影響。企業為了保證稅務處理合法合規,稅務方面加大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并且可能需要向專業的稅務師事務所進行咨詢,增加了納稅成本。即使企業做了充足的準備,也可能因為企業所得稅處理的失誤多繳稅,或者因為少繳稅而受到懲罰,甚至由于處理不能通過征管機關核準而無法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與此同時,政策操作規定的不明確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留下了更多避稅甚至逃稅的空間,增加了稅收征管的難度,不利于政府稅收收入的實現。

(二)標準不統一,缺乏可比性。PPP項目企業所得稅政策體系不完善,相關部門對項目企業所得稅處理沒有統一規定,企業只能適用分散于稅法中的一般規定,會導致不同企業對企業所得稅政策理解的不同,使用的企業所得稅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繳納的稅款存在差異,影響了稅收的公平。企業所得稅是企業衡量項目成本和收益、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企業一般會參考一些已經完成的PPP項目作出投資決策,這時企業所得稅政策標準的不統一會誤導企業,導致企業錯誤估計項目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從而做出錯誤決定、喪失良機甚至給企業造成虧損。缺乏統一的企業所得稅征收標準也不利于相關部門總結PPP項目的經驗,調整PPP項目的相關政策,不利于政府與企業之間合理地確定投入和權責分配標準,保證企業的利潤空間在合理范圍內。

(三)稅收負擔重,影響公共性。政府推廣PPP項目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進行基礎設施升級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這使得大部分PPP項目具有很強的公共屬性,社會公眾是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這就要求PPP項目不能以盈利作為根本目標。但PPP項目是政府和民間資本的合作,這一特性要求它一方面要實現政府部門的職能,盡可能高效低r地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要滿足企業盈利的需求,給予企業合理的利潤空間。政府對產品和服務公共屬性的保證與企業對利潤的追逐存在矛盾,稅收則是調節和平衡這兩者關系的有力手段,但是目前政府在PPP項目中對稅收這一調節方式的運用還不明顯,沒有針對這方面的具體規定。項目中企業實現收入一般通過使用者付費、政府付費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式。使用者付費的情況下,企業確認收入并繳納企業所得稅;政府付費或者政府在使用者付費不足的情況下補貼企業也需要確認收入,在進行企業所得稅申報時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政府補貼本來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稅收,進行補貼是為了減輕企業負擔,使企業向社會大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企業取得政府補貼并作為計稅基礎再次繳納企業所得稅,一部分資金會進行無意義的循環,違背了政府補貼的初衷,加重了企業的負擔。稅收負擔會導致企業向政府尋求更多的補貼,或者提高公共產品的收入、降低企業運行維護的支出,影響PPP項目應有的公共屬性,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

(四)時間不匹配,影響積極性。PPP項目一般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或長期提供公共服務,這些項目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項目前期一般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資金投入將在項目的生命周期中逐漸收回。但是按照稅法的相關規定,項目建設期間需要按照建造合同確認收入,同時結轉成本和費用,按照利潤繳納企業所得稅。項目前期企業確認收入,但實際上這時企業并未獲得真正的資金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會導致企業資金緊張,甚至企業會由于資金問題無法繼續履約。如果繳納企業所得稅,稅收資金來源是企業的自有資金,甚至需要貸款或者由股東投入更多的資金。企業投資PPP項目是希望獲得利潤,要求企業在未獲得收益的情況下就拿出資金繳納企業所得稅,與企業投資的初衷相悖,無疑會影響企業投資PPP項目的積極性,也不符合政府推廣PPP項目的意圖。現金流被稱為企業的血脈,在企業運營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多企業的破產是由于資金鏈斷裂造成的,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需要很多的資金,如果在資金未能回收時還要拿出一部分資金繳納企業所得稅,將造成企業的流動資金進一步減少,無疑會加重企業的負擔,為企業帶來更多的風險。企業投資是為了最終獲得收益,而這種獲得收益之前就要承擔稅收風險的情況,顯然會使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

(五)優惠力度小,缺乏吸引力。正如前文提到的,政府為了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PPP項目,出臺了一系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主要有“三免三減半”和設備抵免政策等,但是這些政策范圍有限,并不能覆蓋所有的PPP項目,主要集中在節能、環保等領域,而且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力度不足,無法吸引企業將資金大規模投入到這些項目中。優惠政策在落實上也存在一些問題,PPP項目中的優惠政策在會計核算上一般要求獨立核算,在一些升級改造或者其他無法獨立產生經濟效益的項目中,優惠政策無法順利落實,不能使企業真正受益。稅收優惠政策是為了鼓勵企業進入社會需要的領域,引導企業的投資方向,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于小微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節能環保領域較為側重,而PPP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建設,也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政府應加大對PPP項目的優惠政策力度。目前,國家推行PPP項目的進展并不順利,企業出于多方面考慮在投資方面更加謹慎,也有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并不完善,無法對企業提供足夠吸引力的原因。

三、完善PPP項目企業所得稅政策體系的建議

PPP項目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中央和各級政府都對其高度重視,但是PPP項目的推廣時間畢竟不長,企業所得稅政策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企業和征稅機關在PPP項目企業所得稅處理方面缺乏足夠的政策依據,在操作中面臨種種困惑,企業所得稅政策應該助力PPP項目的發展,而不是成為阻礙項目發展的掣肘。

(一)建立統一的PPP項目企業所得稅政策體系。PPP項目企業所得稅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沒有專門的政策體系,在適用企業所得稅政策過程中只能參照稅法中的零散規定。只有進行完整嚴謹的頂層設計,建立統一的PPP項目企業所得稅政策體系,對PPP項目不同情況下相關的企業所得稅涉稅問題予以明確,出臺專門的文件進行規定和解釋,才能使企業所得稅處理做到有法可依,減少企業對相關問題的困惑,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發揮企業所得稅政策的調節作用。建立PPP項目企業所得稅政策體系時,應關注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從融資、設計、建設到運營管理,以及最后的移交或轉讓,進行項目全過程的綜合管理,對項目執行過程中合同的訂立、履行和變更進行追蹤,加強涉稅業務的分析和識別,保證稅收政策的執行到位和稅收收入的監管到位。

(二)PPP項目企業所得稅政策應與項目模式相適應。PPP項目只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類項目的總稱,是一個集合概念,在實際中,根據項目特點和合同約定的不同,PPP項目具有不同的模式,包括委托經營、管理合同、建設――運營――移交、建設――擁有――運營、改建――運營――移交等各種模式,不同的模式取得收入和確認成本的方式不同,涉及的企業所得稅處理也不同。有關部門在制定企業所得稅政策時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PPP項目的特點,對不同項目模式下的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辦法做出具體規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企業所得稅政策更具可操作性,切實為企業進行企業所得稅處理提供依據,保證稅收公平。

(三)對PPP項目企業所得稅處理具體問題予以明確。隨著經濟和商業的蓬勃發展,PPP項目的組織和合作方式更具多樣性,資金融通更具便捷性,靈活的資金運作和項目執行方式使政府和企業有更多的選擇,為PPP項目注入了活力,為企業分擔風險和獲取利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是項目融資和運行方式的多變要求相關部門制定企業所得稅政策時考慮更全面、規定更具體。PPP項目涉及很多具體運作,需要考慮很多問題,例如項目籌備階段的支出如何處理,對于項目進行升級改造等支出和收入無法單獨核算問題如何處理,項目進行資產證券化如何處理,企業退出項目時直接撤資退出、將權利轉讓或政府提前收回如何區分處理,這些都是政府進行企業所得稅征管和企業進行企業所得稅籌劃和申報時可能涉及到的問題,政策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具體規定,對企業如何進行稅務處理予以明確。

(四)適當給予PPP項目更多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推廣PPP項目是政府縮減債務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但目前很多項目都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項目推廣的效果令人失望。企業對PPP項目的熱情不足的很大一個原因是投資收益低,政府應針對PPP項目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才能吸引企業投資,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就是一個重要方面。現行企業所得稅法也有一些優惠政策,但是沒有針對性,覆蓋面不全,對企業的吸引力不強。對于建設時間長的項目,政府應當頒布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解決項目前期稅收無來源的問題,使企業不必在項目初期還擔心稅收風險。對于財政補貼,可以適當放寬條件,允許企業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政府應根據項目的特點推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于有些能源、交通運輸等有較大盈利空間的項目,正常取得稅收即可;對于急需引入民間資本、盈利空間較小或其他原因導致企業熱情不高的項目,可以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另外可以參照國家鼓勵發展領域的稅收優惠政策,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適用15%的優惠稅率,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1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適用20%的優惠稅率,PPP項目也可以采取類似的優惠稅率。

為了打破地區經濟發展瓶頸,推動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國政府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PPP項目能有效拓展融Y渠道,發揮民間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PPP項目企業所得稅政策體系的完善能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在不提高甚至降低政府成本的情況下進行基礎設施升級,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社會服務,另一方面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引入市場機制,也能借助企業的力量引導資金流向民眾需求更多的領域,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瑞.PPP模式在新建公立醫院中的運用研究[J].商業會計,2016,(27).

篇(6)

1、經濟轉型升級,保險要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相對幾年前有所減緩,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增長階段。“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保險要針對產業組織的新特征,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為經濟保駕護航;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成為實體經濟的推助器,為實體經濟提供長期的投資優勢。

2、參與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發揮社會保障支柱作用

商業保險要逐步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企業發起的養老健康保障計劃的重要提供者、社會保險市場化運作的積極參與者。要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對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的補充作用。

3、面對保險業產業鏈融合的趨勢,積極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險業應該圍繞“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從中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4、在信息技術飛躍發展的時代,“互聯網+保險“經營模式出現

包括保險公司自建網絡平臺、加入電商平臺、專業第三方保險中介平臺、專門的網絡保險公司。

二、機遇

在保險業新常態下,保險營銷人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2013我國保險深度為3%、保險密度為209美元,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國十條”確立我國建設現代保險業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穩健、誠信規范,具有較強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保險服務業,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保險成為政府、企業、居民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為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質量的重要渠道,成為政府改進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的有效工具。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保險密度(保費收入/總人口)達到3500元/人”。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健康產業、養老產業、旅游業、農業保險、巨災風險管理,將會有較大的發展。根據3500元/人的標準計算,我國保險業務總量達到49000億元,發展空間巨大。

第一,消費者需求轉型升級帶來的機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保險市場將進一步擴大。居民保險需求在保障型、分紅型的基礎上,增加對醫療、養老、投資理財型產品需求升級,增加對財富管理、風險管理的需求。

第二,多樣化的健康保險服務的機遇。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政府“鼓勵保險公司大力開發各類醫療、疾病保險和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等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并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發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提供與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相結合的疾病預防、健康維護、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務。”

第三,多樣化的養老保險服務的機遇。減稅養老保險政策落實,普通百姓購買養老保險的選擇將更多,比如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等。同時還將發展獨生子女家庭保障計劃、探索對失獨老人保障的新模式、發展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等。

第四,提供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的機遇。“政府通過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公共服務領域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積極探索推進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開展各類養老、醫療保險經辦服務,提升社會管理效率。”保險營銷員利用技術優勢和服務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險服務。

第五,多樣化的責任保險產品機遇。根據“國十條”,將會把與公眾利益關系密切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醫療責任、醫療意外、實習安全、校園安全等領域作為責任保險重點,探索開展強制責任保險試點。

第六,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機遇。在國際上,巨災商業保險賠款一般占到災害損失的30%至40%,我國還不到1%,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非常緊迫。“國十條“明確要研究建立巨災保險基金、巨災再保險等制度,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第七,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的機遇。“國十條”明確了將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探索天氣指數保險等新興產品和服務;落實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今后,農民將可以選擇到更多的“三農”保險產品,包括農村小額信貸保險、農房保險、農機保險、農業基礎設施保險、森林保險,以及農民養老健康保險、農村小額人身保險等普惠保險業務。

第八,拓展保險產業鏈帶來的發展機遇。“國十條”指出“支持保險機構參與健康服務業產業鏈整合,探索運用股權投資、戰略合作等方式,設立醫療機構和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鼓勵發展治安保險、社區綜合保險等新興業務。支持保險機構運用股權投資、戰略合作等方式參與保安服務產業鏈整合。“國十條”還明確了加強養老產業和健康服務業用地保障政策。意味著與保險有關的領域,保險公司都可以進入或參與。保險經營既要發展主業,也要重視客戶的附加值服務。

總之,在新的社會發展新常態下,保險營銷員在社會保險經辦、健康保險、健康管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理財管理、責任保險、農業保險、巨災風險管理、信用保險以及與保險相關的產業等方面的業務,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保險營銷員要成為客戶的風險管理專家、理財顧問、健康顧問。

三、挑戰

在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各行業轉型升級,要求人才也要升級,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是潛能開發和創造力開發,無論是普通工人還是科學技術人員,是管理人員還是營銷人員,各種人力資源素質都要不斷提高,以適應社會經濟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在保險新常態下,保險營銷員面臨新的挑戰。

1、市場的發展要求營銷員調整知識結構

保險營銷員除了掌握傳統的保險業務之外,由于要提供更多的保險附加值服務,就要學習更多相關的業務知識。風險管理專家,要懂得風險管理的一般知識、風險管理流程,還要熟悉有關法律知識;要做好客戶的理財顧問,除了掌握保險產品之外,還要懂得其他個人投資理財產品的特點,如證券、期貨、黃金、房地產業務等等,一名合格的理財顧問還應當懂得財務知識、稅務籌劃知識;健康顧問需要懂得醫療保健知識。一個優秀的保險營銷員,就像一名優秀的工程師。

2、新常態下的消費需求要求營銷員提升服務能力

保險營銷員在新常態下,不僅要具備產品銷售能力,還要具備發現和開發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具備進行投資理財、風險管理、健康管理綜合保險計劃的設計能力;主動提供附加值服務的能力。隨著“互聯網+保險”業務量的增長,互聯網銷售渠道搶占了市場份額,主要是險種簡單通俗易懂的險種。保險營銷員的立足點在于提升服務能力,在險種條款復雜的險種和綜合保險計劃方面贏得客戶。

3、保險公司經營要求營銷員創新營銷模式

保險公司傳統的“加強激勵措施,加強推銷力度”的營銷模式,已經不太適應保險新常態發展的要求。保險營銷也要“更加注重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保險營銷員最終以提品和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客戶解決急需的和潛在的問題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由于每一位客戶的背景、條件和需求都不相同,對于保險營銷員來講,顧問式的銷售模式,具有創新性和極大的挑戰。

四、適應新常態,創新謀發展

1、轉變觀念,適應新常態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在保險業新常態形勢下,保險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保險營銷員面臨巨大挑戰。我國保險營銷員制度經過20多年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保險營銷員,從發展的情況來看,目前營銷隊伍人員逐漸老化,當年的業務精英,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各家保險公司出現增員難的情況;新的業務人員培養要花費巨大成本而效果慢。老齡化的結果,一方面,不僅是有效人力減少,另一方面,老的營銷人員出現知識更新慢、跟不上形勢發展的步伐。一個典型的例子,某老營銷團隊,平均年齡50多歲,團隊業績與年輕團隊(平均年齡30多歲)比相差一大截,究其原因是,老齡化團隊以銷售小額健康險和意外險為主,年輕團隊以銷售大額健康險和分紅險為主,老齡化團隊知識落后、觀念落后,知識不足,難以銷售理財產品。

所以,轉變觀念、適應新常態是營銷人員的當務之急。2013年蘇黎世香港公司終止了700名經紀人的合同,改用獨立理財顧問模式;匯豐上海分公司關閉擁有200人的營銷員渠道,改為銀保渠道;泛華集團正在探索開展互聯網線上交易平臺;中衡公估建立了在線咨詢平臺。國內300萬保險營銷員何去何從?是改變經營模式的時候了。觀念對了,路子就不會錯,保險營銷員要有新常態觀、新營銷模式觀、新知識統領觀。

2、營銷員角色轉型升級

保險營銷人員是理財顧問、健康顧問和風險管理專家,是了不起的工程師。在保險產業鏈中發現消費者的當前需求和潛在需求,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提供理財計劃、健康管理過程中,需要細致、細化的專業服務;優秀的營銷員應當具備投資理財知識、健康醫療知識、客戶服務知識,并能將知識運用于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營銷員實現轉型升級,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與時俱進。

五、營銷模式多樣化

1、綠色營銷是贏得競爭的必由之路

保險業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個性化的服務要求首先是誠信、合法。維護保險業的良好形象,使保險業持續穩健發展,是每一個保險營銷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有了這個基本的職業道德,就不會向客戶強力推銷不適合的險種而獲得高回報的傭金,應當誠信地、切切實實地從客戶的需求出發,為客戶量身定制保險計劃。

2、鎖定專屬客戶的營銷策略

保險產業鏈上眾多的服務項目,要完全掌握并能統攬,有一定的難度、不易做到。所以,鎖定你的專屬客戶,并提供專業的服務,是制勝的法寶。因為專業,更容易獲得客戶滿意而贏得競爭。

3、向獨立人模式方向發展

目前已經出現保險公司專門服務各公司專屬人的保險中介機構。例如廣州美臣金融服務集團,專屬各保險公司的人,遇到客戶需要投保其他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時,可以透過美臣金融服務提供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獨立人可銷售多家壽險公司產品,保險人通過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留住客戶。

4、拓展網絡營銷渠道

上一篇: 自然災害的風險 下一篇: 企業稅務風險分析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乱码在线精品日本 | 亚洲一级二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片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夜夜 |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