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40: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課學情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從教學班級來看輕度的學習困難與障礙。表現為(1)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對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簡單的問題進行回答,一旦需要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就有困難(2)知識面太窄,有閱讀英語故事的習慣,但只局限于表面。
中度的學習困難。表現為:(1)不善于動腦筋,分析理解能力差,有一定的閱讀障礙。(2)上課不能主動回答問題,提問時也只是對簡單的問題可以部分的回答,不能給出完整的答案。(3)能夠完成作業,但是只限于簡單的抄寫,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束手無策。(4)基本沒有閱讀習慣,只是對課本知識的簡單學習,盡管我多次強調書蟲系列非常適合初中生閱讀,
嚴重的學習困難與障礙。表現為(1)英語學習基礎差,對于常用的單詞經常寫錯、讀錯,甚至還有不能夠根據音標讀出單詞的。(2)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夠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這不僅表現在課堂上,還表現在平時的與老師、同學、家長的交流上。(3)綜合應用能力差,不能夠通過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原因分析
針對以上的情況,結合我幾年的初中英語的教學經驗,經過不斷深入的思考,我覺得對于原因的分析絕不能僅僅是歸結在學生自身不努力學習這一點上,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會生活的影響導致學生英語學習困難
(1)對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人認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將來也不出國,學英語有什么用?于是必然導致學生英語學習的困難。
(2)實際應用和語法規則的碰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于語言的應用是比較靈活的,甚至是出現很多不符合語法規則的語言,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并不妨礙交流,我們常常聽那些出國游玩的人回來說“next year”及“you every month get how much money”等非常不地道的英語。青少年一旦習慣了這種交流方式就會對英語的學習產生較大的不良的影響。
(3)對英語的尊重不夠,單詞短語或句子被隨意篡改。由于沒有使用英語的大環境,所以有少數學生在書上標注漢字讀英文單詞,比如:拜克,沙尼,山克油等大量讓人看了啼笑皆非的文字。
2.家庭生活的影響導致的英語學習困難
社會原因是很深層次的原因,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但面對現實之后我們也不難發現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之下生活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接受程度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畢竟同在一個大的環境中有的學生英語成績優秀,有的卻不太理想,而且相差非常懸殊。而同樣作為語言學科的語文幾乎就沒有這個現象。這里就有家庭原因,我個人認為家庭的作用非常大。
(1)單職工家庭的學生成績不夠理想,有部分家長不是每天在麻將桌上玩耍,就是逛商城或忙于自己的事情。這樣的家庭怎么能給學生學習的動力呢?學生恐怕連完成書面作業的心理空間都沒有,更不要說完成老師留的聽讀背的作業或者進行必要的課外閱讀了,而閱讀能力又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2)家長離婚或一方父母早亡的學生也有一定的比例,在生活不穩定以及由于家庭原因所引發的心理壓力的雙重影響下,學生無心學習。(3)油田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有一部分同學為了到條件好的學校學習,這些同學大多住在奶奶或姥姥家,遠離了父母的管教,他們的日常行為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
3.評價方法影響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就目前來看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要評價一個學生成績如何,就基本是單純的看他的分數,因為盡管我們很努力但目前還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代替它,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評價的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包括我們現在采用的分數的方法評價成績的優劣。其實英語的學習是多角度的,對于同樣的一個問題,經常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況,并且依照這個答案對學生的理解和程度做出評價,這本身可能就是不客觀的,還會導致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降低,因為答案里沒有她們的所思所想。
三、解決辦法
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值得我們深思,也迫使我們不斷的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1.關于社會的原因導致的學生語文學習的困難,我們應該看到可能會有人不夠重視英語的學習,但是社會的主流是好的,我們教師自己也要以身做則,要重視自身的教學修養,用自己的對教育的熱愛來感染學生,也要不斷的用正面的例子去教育引導學生,使她們重視英語的學習。
課程情境必須對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且要有真實性。同時要把科學概念的獲知和應用貫通于情境中。目前我國小學科學教材在情境設計方面缺乏一定的重視。較為常見的情況就是,為從教材中獲得某個知識點的學習,單一化進行某個或是固定幾個代表性試驗操作,之后再總結結論,對與結論有關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把相關的知識和設定的情境結合起來。因此,小學科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將概念的獲知、應用的環節和情境相融合。
二、注重情境設計的多樣性
情境認知對于知識技能遷移、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具有豐富性、多樣性的情境設計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時候實現技能的突破與遷移。因此,在進行科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從多個角度、各個層面盡量提供豐富的情境設計。隨著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為科學課程的認知與交流提供了豐富的情境資源。另外,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的普及,進一步促進了信息化情境資源的建設凸顯其課程設計的價值。
“學情分析”,指教師對執教對象――學生的情況分析,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基礎,而且是從三維來進行分析,既考慮到學生知識能力的基礎,也要考慮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
一、學情分析的做法
無論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準備,否則就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勞而無功,為使教學工作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認真、充分、精心地準備。面對信息科技時代的備課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效,我們針對備課設計來開展研究,重視學情分析,對癥下藥,提高教學效益。
有經驗的教師都懂得:備課“備學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備課之前,要根據三維目標,從各方面進行分析:1.對于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基礎怎樣?2.相關的知識學生掌握得如何?3.相關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得怎樣?4.學生對于這個內容的學習興趣如何?
學情分析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關注學生的相異構想,了解學生的潛意識,教師要思考:1.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2.學生可能會產生哪些錯誤?3.如果出現問題時教師如何設置臺階來解決難點?
教師要在做認真仔細分析的基礎上思考:講什么? 怎樣講? 教師好比導演,如果對劇本不了如指掌,對演員不徹底了解,也就不會導演出內容生動、劇情感人的好戲來。教師只有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經過深思熟慮,了然于胸,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二、做好學情分析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準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
備課,要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選擇幫助達到目標的有效途徑。在確立教學目標的時候,要進行學情分析,準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力爭做到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新課堂的特征具有開放性,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三個并重”。即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并重,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并重。保底目標、顯性目標、短期目標可理解為本課和本單元知識、能力點要求,開放目標、隱性目標、長期目標可理解為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長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
一是本課的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這里主要考慮的是“保底”問題,許多教師怕新課程的“放”,擔心的是失去分數的“命根”,足見“保底”的重要性。
二是考慮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合作、積極主動參與交流等開放性、隱蔽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課前預案與課中記錄、調適及課后反思相結合
學情分析不僅是備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而應該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之中,課后的教學反思、作業批改、個別輔導等過程中也需要進行學情分析。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學過程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探索知識的主體,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是服務于學生的。教學過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將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時時刻刻按照學生的需要組織課堂教學。因此,系統地進行學情分析,不僅可以改變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還能使學生潛在的能量被開發和挖掘出來。我國學者認為學情分析是分析學生對從事特定的學科內容已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以及對相應的學習內容的認知和態度。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全面的學情分析,才能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方法,做好引領工作,輔助學生積極學習。
一、學情分析的內涵
“學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學前對與課堂教學直接相關的學生情況的研究與分析。一般由兩方面內容構成:一方面是對學生主體存在的認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調查;另一方面是教師主體針對所搜集的學前調查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二、學情分析的內容
學情具有階段性、順序性、特殊性、學科性、特定性和動態性六個基本特點,學情分析橫向上的關注點主要有學習者的過去狀態、現在狀態、可能狀態和未來狀態。以構建生態課堂為目標的學情分析主要內容有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班級整體個性四個方面。
1.學生知識儲備的分析
學習是個持之以恒的過程,新的學是建立在先前學習的基礎上,新問題的解決也受到先前問題解決的影響。對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行分析,不僅可以以學生已有基礎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能正確引導學生糾正自我認知,克服障礙,提高課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為例,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生物膜”這一概念,但對細胞膜并不陌生。通過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的學習,學生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細胞膜是細胞與外界分隔開的一層膜結構,并在通過《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認識到細胞膜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能夠將這一知識儲備在學情分析時清楚準確的認識到,依次為出發點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揭示細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種,便可將學生從生物膜模型的學習轉變到細胞膜模型的學習上,再結合已熟知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便可以輕松地突破“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這一較為抽象的教學難點。這樣不僅幫助學生認識到兩章知識點之間承上啟下的關系,構建知識體系,還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吸收效率,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2.學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外,教師也要對學生的能力水平加以關注關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學生在處理、解決不同問題時表現出的思考方法和行為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哪些知識是學生通過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師點撥、引導實現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的加以分析,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脫離學生實際,一勞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為例,學生通過對有絲分裂的學習,已經熟練掌握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并能夠繪制出該過程圖解,具備一定的識圖、繪圖能力,此外學生根據學習經驗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歸納總結能力和分析比較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通過對照黑腹果蠅雌雄個體體細胞和配子的染色體圖,引導學生認識到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而細胞分裂兩次。其次,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識圖能力,以哺乳動物的形成過程為例,板書該過程圖解,剖析每一步的過程特點。再次,學生結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點結合已具備的識圖能力,掌握哺乳動物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最后,通過比較精細胞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總結出:精原細胞通過減數分裂的四個精細胞而卵原細胞只有一個卵細胞;精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所進行的細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來完善學生對卵原細胞減數分裂過程的自學內容。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結合圖像成功地突破了減數分裂這一抽象過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與《有絲分裂》相關知識點的網絡體系構建。
3.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應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了解學生對哪些內容感興趣,希望塑造什么樣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對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節《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媒介了解到個別物種面臨失去家園甚至是瀕臨滅絕的境地,特別是通過必修三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的理論學習,認識到避免物種多樣性銳減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學情分析可以幫助教師將教學設計重點轉到讓學生討論如何保護地球,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全球生態系統要從自己做起。這樣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師生硬地強加于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感悟的。
4.班級整體個性的分析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間的雙邊活動,只有教師教的最優化和學生學的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由學生組成的一個班級,由于學生之間相處的時間較長,便漸漸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級整體個性,有的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思維深度不夠,準確性欠缺;有的班級較為沉悶,但可能具有較深的思維深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外,還要深入地了解班級整體個性,掌握班級中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個性,才能駕馭課堂的教學時間,將學生引領到教師所涉及的教學過程中。
三、學情分析的作用
教師在備課時深入地分析學生的綜合特點,再根據以往學生上課時的表現,結合學生的學習任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預測學生的課堂表現,精確學生的學習任務,幫助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支點。此外,教師根據課上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面部表情、對提問的回答情況和參與學習積極性,分析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通過調動積極性調整教學的重、難點。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完全把握學生復雜的課堂表現,要實現高效的教學,除了高效的課前準備和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必須延續到課后。
只有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關注學情、分析學情并合理地利用學情,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學教學效率,教師才能更加準確地確定教學的內容、選擇出合理的教學手段、正確地評價教學效果,才能利用最短的時間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獲得新知、鍛煉思維、達到教學目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對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現狀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1.1 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主要是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進行物理實驗授課的部分在校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286份,其中食品學院152份,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78份,動物科技學院56份。收回有效問卷257份(89.9%)。本次調查是在考試成績登記后,以不記名的形式進行,從而保證了調查結果的真實性。調查問卷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 (1)學生對目前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評價;(2)學生對今后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期望。
2.2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2.2.1 學生對大學物理實驗教學過程及實驗效果的反饋
關于通過物理實驗課取得的收獲這一問題,分別有20%和22%的學生認為物理實驗課使得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得到增強。有18%和28%的學生認為物理實驗課給他們帶來的最大收獲是有助于通過實驗技能操作考核和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物理定律。另外,有20%的學生認為他們的收獲甚微。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客觀的,答案基本真實地反映了目前基礎課教育所處的狀況:教學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和興趣的培養。
關于最不受學生歡迎的實驗,分別有38%和20%的學生最不喜歡事先知道結果的實驗和現象不容易觀察到的實驗。有18%的學生不喜歡操作步驟復雜、動作精度要求高的實驗。另有36%的學生認為實驗結果與理論不一致的實驗最不被他們所接受。這方面的統計結果表明:(1)學生更希望自主地學習,希望做一些能夠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的實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事無巨細、全盤包辦的做法。(2)有部分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缺乏耐心。(3)實驗精度有待提高,教師應注意啟發學生分析實驗結果與理論不一致的原因,教育學生養成科學的作風和態度,培養學生打破死記硬背的舊習慣。
2.2.2 學生對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建議
關于學生對物理實驗的期望這一問題,統計結果顯示54%的學生希望實驗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一些,30%的學生希望實驗結果需要探索,48%的學生希望實驗能提供自己動手、進行制作的條件,各有16%的學生希望能夠去參觀和做一些前沿領域的實驗。由統計結果可知,學生對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實驗最關注,其次對探索性實驗和能動手設計的實驗也表現出了相當的興趣。學生已不滿足于主動性受限的實驗,希望大學物理實驗課有所改變,改變的方向是貼近實際生活,與時俱進。
關于學生對教師的期望這一問題,58%的學生認為做實驗前教師盡可能簡短地講一些重要事項、大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完成;有30%的學生希望教師詳細地講解實驗原理、步驟和注意事項,之后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另外有14%的學生認為做實驗之前教師最好什么都不講,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這一調查結果表明,本科生的獨立意識已經相當強了,他們中的多數人希望做實驗能夠按自己的想法做,但在現行教學模式下完全放任的做法實際并不可取。學生的能力和經驗畢竟有限,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教師的監督和指導。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反饋,反映了目前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學生對大學物理實驗這門課熱情不高、缺乏積極性;學生的收獲與實驗課的目的之間偏差較大;驗證性實驗居多,忽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關大學物理實驗方面的研究性學習開展的數量不多。
2. 改革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的探討
促進學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讓學生直接體驗到面臨的實驗問題,大多數有意義的學習是從“做”中學的。實驗為學生的“做”提供了極好的場景和條件。通過“做”,知識才能轉化成技能,技能才能轉化成能力。因此,大學物理實驗能使學習有意義,能提高學習效率,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和分析,對于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建議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以主體的角色獨立地完成實驗,在實驗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工作方法。為培養學生獨立地研究問題的初步能力,可以在教學大綱中設置課題研究的要求,設計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性課題,鼓勵學生進行設計性、探索性實驗。這樣,有助于縮小學校中的學習與社會生活中的差距,同時促使學生獨立思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2)既注意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又提倡運用隨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實驗創設生動的實踐情境。現今物理教學改革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對教師自己設計制作教具和低成本實驗非常提倡。這種教具和實驗對學生來說,參與的吸引力強,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富有創造教育的因素。在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利用自制教具及其實驗是一個可以開發的領域。
(3)探索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下以學生獨立操作為主,教師輔導為輔,不以實驗結果論成敗。做實驗前簡短地講述實驗目的和注意事項,大部分內容留給學生獨立完成。對一些基礎性實驗,給出實驗步驟和報告的示范,以后逐步地空出一些操作步驟乃至實驗過程的某一階段留給學生去設計。此外,大學物理實驗的考試應注重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而不應像目前這樣僅考核知識掌握的情況和操作技能。
教師備課時設計好問題,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化灌輸知識為探究知識,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解答,讓課程目標得以實現。例如《翠鳥》―文第三自然段是寫翠鳥行動的敏捷,這一段學生較難理解。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翠鳥行動的敏捷?”學生很快找出“難以逃脫”“銳利”“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等詞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這樣的關鍵句子。此時,通過演示翠鳥釣魚的情景,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看到翠鳥活了、飛了,動作是那么敏捷。教師順勢提問:“葦桿的搖晃和水波的蕩漾持續的時間長嗎?翠鳥到哪里去了?”學生茅塞頓開,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再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精煉。
二、用認真傾聽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老師掌握著“話語霸權”,學生只能當作一個個容器,等著老師往里灌東西,可結果,園丁的辛勤往往扼殺了學生的天性,“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使我們培養的學生變成了統一模式鑄造的標準件。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多傾聽學生的發言。學生“講”,教師‘聽”,有三大好處:一是通過“聽”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通過“聽”常常被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獨到深刻的見解、幽默睿智的語言所折服。二是通過“聽”可以真正使教師領悟“教學相長”的真諦。三是通過學生“講”教師“聽”,可以鍛煉學生。學生越說越會說,越說越想說,越說越自信,課堂成了他們發揮的舞臺,這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煥發出課堂的活力。
三、利用教師自身魅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學情分析的內容
學情具有階段性、順序性、特殊性、學科性、特定性和動態性六個基本特點,學情分析橫向上的關注點主要有學習者的過去狀態、現在狀態、可能狀態和未來狀態。以構建生態課堂為目標的學情分析主要內容有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班級整體個性四個方面。
1.學生知識儲備的分析
學習是個持之以恒的過程,新的學是建立在先前學習的基礎上,新問題的解決也受到先前問題解決的影響。對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行分析,不僅可以以學生已有基礎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能正確引導學生糾正自我認知,克服障礙,提高課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為例,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生物膜”這一概念,但對細胞膜并不陌生。通過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的學習,學生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細胞膜是細胞與外界分隔開的一層膜結構,并在通過《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認識到細胞膜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能夠將這一知識儲備在學情分析時清楚準確的認識到,依次為出發點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揭示細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種,便可將學生從生物膜模型的學習轉變到細胞膜模型的學習上,再結合已熟知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便可以輕松地突破“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這一較為抽象的教學難點。這樣不僅幫助學生認識到兩章知識點之間承上啟下的關系,構建知識體系,還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吸收效率,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2.學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外,教師也要對學生的能力水平加以關注關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學生在處理、解決不同問題時表現出的思考方法和行為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哪些知識是學生通過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師點撥、引導實現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的加以分析,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脫離學生實際,一勞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為例,學生通過對有絲分裂的學習,已經熟練掌握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并能夠繪制出該過程圖解,具備一定的識圖、繪圖能力,此外學生根據學習經驗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歸納總結能力和分析比較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通過對照黑腹果蠅雌雄個體體細胞和配子的染色體圖,引導學生認識到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而細胞分裂兩次。其次,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識圖能力,以哺乳動物的形成過程為例,板書該過程圖解,剖析每一步的過程特點。再次,學生結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點結合已具備的識圖能力,掌握哺乳動物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最后,通過比較精細胞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總結出:精原細胞通過減數分裂的四個精細胞而卵原細胞只有一個卵細胞;精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所進行的細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來完善學生對卵原細胞減數分裂過程的自學內容。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結合圖像成功地突破了減數分裂這一抽象過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與《有絲分裂》相關知識點的網絡體系構建。
3.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應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了解學生對哪些內容感興趣,希望塑造什么樣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對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節《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媒介了解到個別物種面臨失去家園甚至是瀕臨滅絕的境地,特別是通過必修三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的理論學習,認識到避免物種多樣性銳減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學情分析可以幫助教師將教學設計重點轉到讓學生討論如何保護地球,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全球生態系統要從自己做起。這樣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師生硬地強加于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感悟的。
4.班級整體個性的分析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間的雙邊活動,只有教師教的最優化和學生學的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由學生組成的一個班級,由于學生之間相處的時間較長,便漸漸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級整體個性,有的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思維深度不夠,準確性欠缺;有的班級較為沉悶,但可能具有較深的思維深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外,還要深入地了解班級整體個性,掌握班級中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個性,才能駕馭課堂的教學時間,將學生引領到教師所涉及的教學過程中。
學習動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處于初中的學生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好奇,并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應該善于通過巧妙的方法來提升和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預設問題情境則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一、保證學生主體性,預設問題情境
教育首先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并引導學生解決其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在課堂上,通過預設問題情境,使教學變成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理解問題的過程,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從教師的教為主體變為學生的學為主體。
例如:在講到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時,在學習之前,可以先用一根火柴使其在集氣瓶中燃燒,然后提出問題:集氣瓶中的氧氣怎樣通過實驗室的方法得到呢?通過這樣的預設問題來引出講授的內容。教師在介紹黑色二氧化錳粉末和白色的氯酸鉀晶體時,可以帶出向題,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可以生成氧氣嗎?再給學生布置三個實驗:1.將氯酸鉀放到試管里加熱,直到溶化為止,在剛剛沸騰的時候,用帶火星的火柴檢驗是否有氧氣生成。2.給試管中的二氧化錳加熱,然后用帶火星的火柴進行檢驗,看火柴是否
可以燃燒。3.將氯酸鉀方在試管里,溶化之后,放人二氧化錳粉末,再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看是否可以燃燒。當學生動手將這些實驗做完之后,教師再順勢提出間題:為什么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后產生的氧氣比加熱氯酸鉀得到的氧氣要多?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結果,對其可能性進行研究。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不但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總結經驗,完善問題情境預設
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沒有誰是一學就懂,就算在理論上明白了,在實驗時,也難免會出現失敗,這個時候,教師如果可以巧妙的運用失敗,然后預設問題情境,則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此時,教師再給予適當的引導,學生就可能會更深刻的理解知識點,達到以往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關于鋁的化合物知識時,當在做制備氫氧化鋁的實驗時,有的學生通過氨水、氫氧化鈉、氯化鋁也難以做出白色沉淀,沒有達到實驗的目的。
這時候學生容易產生失落情緒,如果教師可以適時的提出問題:為什么沒有做出實驗的效果?學生就會回憶并分析實驗的過程,通過細致、認真的思考,很容易就找出了氫氧化鋁的兩性問題。實驗成功的同學就會很自豪,而失敗的學生則會在找出問題所在之后,從新找到學習的熱情。
三、聯系生活.關注杜會,預設問題情境
有些學生在學習化學時,可能會產生化學與自身的生活沒有多大關系的錯誤認識,教師通過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生活中找到化學,從化學中體現生活。這樣一來,則可以很好的讓學生理解到生活與化學其實是密不可分的,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氨氣的內容學習時,可以播放錄像:新華社報道2006年11月1日7時50分,位于湖北大悟縣城的黃麥嶺氮肥廠發生液氨泄漏事故??學生在觀看錄像時,會很自然的將自己帶入到事發現場中,分析事故的原因,并找出合理的處理措施。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預設問題情境: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去做?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并讓學生以小組展開討論,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得到很多結果,如:馬上撥打110;120,將沾濕的毛巾放在口上,逃跑等等,通過列舉這種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不但可以很好的樹立化學就在身邊的觀念,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鞏固前面在氨氣教學中所學習到的知識。
在新課程改革內容下,對英語課堂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社會、教育機構對英語領域的深層次、全方位改革作出一系列探討方案,經過不斷地研究,得出情感教學對英語課堂有重要的意義,利用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實行英語教學,能推動學生的成長進步,提高整體的英語水平。
一、情感教學的概述
所謂情感教學指的是主觀上的一種體驗,它反映了客觀存在的事實。其反映的內容是主客觀的聯系,而不是客觀事物。在穩定程度方面,情感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情境性;在時間長短方面,情感是社會達到一定時期才出現的產物;在需求方面,高級社會需要中,情感和人是相互關聯的,比如道德和友誼。
通過自身教學經歷分析,筆者認為情感教學的內容,就是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在審美認知和道德角度,對個體、班級和社會再次體驗的過程。同時這一階段教師能提升自身的英語素質,加強情感投入,使學生主動學習,體驗學習的樂趣,繼而提高英語素養的過程。
二、英語課堂情感教學的作用
(一)消除學生的孤獨感和封閉性
中學教育階段,學生依舊把老師作為公正的代表和理想中的目標,他們渴望在老師那里得到平等的關愛和理解。身為一名教師,應該能充分認識到學生自我封閉和沉重孤獨感的后果,它會導致學生出現狂躁、寂寞、挫敗感等負面情緒,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厭學休學情緒。在英語課堂上,面對那些基礎差、分數低的學生,老師要努力活躍課堂氛圍,增加親和力,面帶笑容地對學生進行授課,鼓勵學生多提問,讓他們放開自我約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
(二)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人的內部心理活動狀態,它在維持現有的學習模式時,能引導學生進行新的學習目標,促進學生進步發展。學習動機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是外部動機、社會動機、成就動機和內部動機,從排序上看,可以得出從最初的關心學習成果轉移到關心學習過程,學習的目的從外轉向內,所以,學生要學會自我鼓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三、英語課堂情感教學的應用
(一)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要對象。老師是教學工作的引領者,在中學階段,學生和哪一學科老師關系融洽,其學習興趣也會被提高。所以,英語教師在無論是在課上課下都要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中學時期是學生對英語進行系統學習的開始,面對復雜的語法和句式結構,老師要耐心的進行引導教育,選擇最佳的授課方法,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二)理解、鼓勵學生進行英語學習
中學生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他們的心理和情感都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受害,會導致出現偏激行為,老師要理解學生特殊時期的心理變化,耐心的勸導教育,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作為一門交流語言,需要記憶大量的詞匯和短語,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厭煩情緒,老師要理智地看待這一問題,可以講述自己以前學習英語的經歷,以此鼓勵學生樹立信心。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老師可以通過講解典型人物學習英語的事例,如最近熱映的《中國合伙人》中學習英語的經驗,不但符合學生的娛樂習慣,還能從中領悟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舉兩得。對于正式接觸學習英語者而言,口語表達方面是難點內容,這就要求老師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盡量使用英語交流,培養學生張口能說英語,落筆能寫英語的能力。
對于英語水平低的學生,在課堂的提問交流環節,給他們更多的表現機會,出現錯誤時,老師要采用親和的語氣糾正,避免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打擊學生的信心。幫助學生跨過心理障礙,打消他們放棄英語的想法,對于中學生來說,老師的引導關心對他們的學習進步和未來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如果老師只是關注學習較好的學生,忽略差生的發展,對他們不予理睬,會造成學生的叛逆行為,不但影響學生的自身發展,甚至會給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造成破壞。因此,老師應該要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建立學生的自信。
(三)分組學習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不是獨立的個體,要加強合作共同進步,老師采用分組的方法,進行任務分配,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在這過程中,同學能發現自身的問題,學習他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共同成長。
老師根據每位學生的英語水平,合理安排分組,每組可分為6人,選出一個組長,組長采用輪流制度,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英語歌唱、對話表演。學生之間的英語交流和情感表述,加上動作表情,在課堂上展現出生動靈活的英語,表演是中學生的天性,在這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英語學習,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英語表演加強了同學間的交流,培養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創造性,使英語這門課能趣味叢生。
(四)豐富課堂學習活動
英語作為外語,是一種對外交流的工具,因此要不間斷地進行英語學習,在交流中掌握精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安排一些課堂活動,豐富學習形式,比如對學習用品進行教學時,可以采用橡皮、鉛筆等工具,輔助老師教學,當老師說“eraser、pencil”是什么意思的時候,學生可以用現實工具代為回答。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增強記憶力。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和英語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要點。
(五)開展英語學習競賽
可以在班級內開展單詞拼寫、課文背誦、作文評選大賽,由于中學生的好勝心強,在比賽中,克服困難的能力不斷提高,因此競爭中的學習效果通常比平時的效率大。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老師進行表揚,對表現較差的學生進行鼓勵,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一視同仁,不能出現偏袒個別學生的行為,避免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英語課堂采用情感教學方式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作為老師,要全面地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建立良好的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情感教學的作用,促進中學英語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侯艷.創新教育下的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分析[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02):151-152.
[2]陳達,王隨紅,付明霞.新課標下中學英語課堂互動現狀調查與分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06):36-42.
[3]陳淑清.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和改進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2,(11):124-125.
關鍵詞:
“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重要性;實施
一、引言
近幾年,培養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法,在理論知識和今后的工作實踐中搭建了一座橋梁,即在模擬過程中鞏固了專業知識,又增加了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的內涵
“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是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模擬教學法的融合,是一種以教師提供實踐案例,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分析、討論,對案例反應的問題作出判斷和結果,模擬自主解決問題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圍繞某一教學主題,提供一個實踐案例,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扮演角色,將整個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情景再現,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三、“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公共管理學科中應用的重要性
第一,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演示法、教授法等為主要教學模式,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學習效率低。“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教師主要起到組織、引導的作用,大學生占主導地位,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題,從而可以讓學生高效率的學習知識要點。第二,目前大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嚴重缺乏,“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具有實際模擬性,用真實場景的管理實踐中的一些實例,真實地反映管理實踐活動的規律。也可以培養學生實操技能,增強學生對突變環境的分析能力、應變能力、組織能力,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更快地融入社會。第三,“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運用公共管理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將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首先,“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實施過程:其一,進行理論知識學習。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是教學中實施“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的關鍵所在。教師應先根據教學目標選取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講授,使學生掌握公共管理學科的基礎知識。除此之外,還應學習模擬場景的基本理論知識,這也是在“案例+情景模擬”教學中順利進行的關鍵所以在;其二篩選合適的案例。案例的篩選至關重要。就目前“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應用過程中采集案例的途徑比較單一,大部分只能采用國內其他高校教師編寫的案例,不能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現狀針對性的教學。在篩選案例的時候,人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考慮這個案例能否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實施,能否通過情景模擬來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有就是要考慮到這個案例在最后是否容易進行評估反饋;其三編制方案。在實施“案例+情景模擬”教學中,由于受到課堂現實條件的制約,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的場景,要求模擬的情景接近現實。遵循模擬場景的基本原則,設定好時間、參與人數,角色的設計與分工,以及模擬的目的、預期效果等各個環節。在編制方案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學生的自身學習狀況,進行不同的分工,也可以互換角色,鍛煉學生處理不同問題的能力;其四師生共同參與“案例+情景模擬”教學。在情景模擬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師引導學生研究案情,分析各個角色的作用,同時也要維護好課堂秩序。教師與學生要注重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同時要遵守模擬場景應有的程序。參加案例情景模擬的學生要考慮現實眾多因素,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當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在模擬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應該立即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果在模擬過程中出現不同觀點陷入困境時,教師應該及時補充一些專業信息,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待情景模擬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評估反思,對在模擬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加以分析,找出解決的辦法。
四、結束語
總結“案例+情景模擬”教學通過符合教學內容的案例進行場景再現,讓學生通過親身體會來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今后走向社會更容易融入工作中打下基礎。
作者:朱輝 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大學黃山市分校
參考文獻:
[1]周瓊婕.淺析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公共管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企業導報,2013(16).
[2]楊彤.案例+模擬教學法在《國有資產管理》教學的應用[J].南方論刊,2009(11):104-105.
[3]彭小兵,符桂清.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研究——基于學生決策能力培養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4,37(1):100-103.
[4]彭偉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情景模擬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科研,2016(3):00304-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