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探索的途徑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7 17:40: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探索的途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職業探索的途徑

篇(1)

教育部職成教司德育處處長劉寶民曾表示:“職業教育要培養人才,不是培養工具。職校生既要動手能力,更要職業道德素質。”從企業需求看,良好的職業素養是企業招聘員工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中職生能否順利就業和繼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常看到一些剛邁入職場的學生在企業里因為溝通不良問題、不能適應廠規廠紀、不能承受挫折等因素而被淘汰。可見,提升中職生職業素養已是職教人的共識,筆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和教育教學工作中就如何培養和提升中職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從小處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中職生的教育,首先應該從行為習慣入手。通過軍訓,知道該怎么做,樹立作風意識;在生活中,從“學會微笑、學會講衛生、學會打招呼、學會讓道、學會愛公物”這些簡單、具體的內容入手,循序漸進,狠抓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課堂、課間、自習、實訓、活動等細微處,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專心聽課、獨立完成作業、自控自理、團結協作、反思自我等。規范語言、行為、形象,對學生的穿著、發型、語言和行為舉止方面都要有明確的要求;學會在規定的地點做好規定的事情,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什么事情。由于中職生已處于職業準備階段,學生的心靈一旦被良好的行為習慣滲透,就有明確的職業動機和職業理想。

二、樹立自信。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

“無自信,難自強”。對于中職生來說,因為曾經在學業上的失敗和世俗的眼光,很多人都有一種自卑感,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未來沒有正確的人生規劃,提高中職生的信心是提高職業素養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活動,是樹立中職生信心、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可以是班級團隊活動,也可以是小組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大膽開口說話,如:唱歌、演講、技能競賽、征文比賽、體育項目或趣味性的參與等多種形式,提供鍛煉的平臺和舞臺,鼓勵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實踐中受到教益,樹立“我行”“我可以”的信心。在活動中,老師是舞臺的搭建者和指導者,老師的角色是幫助和指導學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一次次的進步、信心,就是從學生這一點一滴可以感受的進步中累積起來的。

三、滲透企業文化。培養多元化的職業精神

據調查,企業最希望學生具有敬業、誠信、創新、奉獻和合作等職業精神,這些職業精神從何而來?就在日常的教育中培養、在反復強化中訓練出來。例如:忠誠之心,從點滴小事中訓練學生的忠誠度——熱愛集體、熱愛同學和老師,信守承諾,樂于為集體服務,服從管理等;責任心,在班級建設中,讓學生感覺到自己作為個體正受到重視,樹立團隊意識,讓學生時時處處明白自己是團隊中的一員,與團隊榮辱與共,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有主人翁的意識,人人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讓每個學生在承擔責任、得到信任的同時都能潛移默化地增強責任感和協作精神。

四、開展普通話、口語或形體訓練等,培養學生自我表現的能力和競爭意識

良好的言談舉止,既能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也是溝通的橋梁,很多企業在選擇員工時,都希望員工有較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中職生在實踐中往往比較缺少自我表現能力,以至于錯失良機。針對這種情況,在職業教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表達和表現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聽、多說、多讀、多寫,逐步形成的。很多學生在入學時,膽子小、說話聲音輕,即使在本班都不敢在全體學生面前大聲說話或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給予學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

五、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培養靈活的思維和學習能力

專業知識是中職生就業和發展的根基。課堂教學中,通過項目課程、理實一體等教學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有效的思考,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專業技能訓練中,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愿望,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把握每個項目的難易程度,引導學生在認真參與中尋求正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加強分類指導,使不同學生的思維有不同層次的提高,形成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相關知識觸類旁通的能力。對那些具有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中職生,應提供他們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平臺。如:指導他們參加“技能大賽”“創新大賽”等各級各類比賽,這些學生在集訓過程中,能大膽釋放思維的火花,讓思路變得流暢,學會探索,專業能力與創新能力同時長進,特長、個性與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示。

篇(2)

培養人才是高等學校教育工作的天職,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是高等學校的歷史使命。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尤其是當今社會出現“道德滑坡”問題的情況下,凸顯德育工作強化的必要性。高校探索大學生的德育培養的途徑和方法一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課題。大學生的道德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途徑是多樣的,本文從職業院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的幾個角度作以闡述。

一、教書育人

在學校教育問題上,以往人們有種錯誤的觀念,以為教書育人只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專門任務,“教書”只是純粹地傳授知識。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實際上,“教書”承擔著雙重任務:既傳授知識,也培養“做人”。古人說得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讓思想政治課發揮育人的主要渠道作用以外,還要讓其它學科也充分挖掘德育功能,對職業院校學生實施德育教育。在職業院校老師的職責中,既包括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訓練學生養成高強的專業實踐能力,還包括培養高職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塑造其健全美好心靈和人格。這正是人們經常提到的人生哲理:要做好事,先學好做人,我們職業院校老師應該教學生首先做人,其次才是做事。

通過教書以育人要把握好正確的方式和方法。第一。要以為根本指導思想,以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來教書育人;第二,應融思想品德教育于課堂教學中,讓每一堂課既是傳授知識的課,同時也是德育教育的課;第三,充分運用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來培養高職生的愛好和興趣,拓寬高職生的視野,增長高職生的才能,歷練高職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第四,教師應善于走近高職生,與它們打成一片,既做老師,也做朋友,深入進行思想和心靈的溝通,在互動中傳遞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引導高職生健康成長。

二、 管理育人

在學校德育教育中,通過“管理”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重要的德育途徑。一般地說,管理活動對學生德育施加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校日常的行政管理,二是教學管理,三是后勤管理。職業院校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這些規章制度,可以有效規范、引導高職生的思想和行動,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道德習慣;通過“管理”育人這是管理的內在要求,它可以保證管理工作的健全,督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道德修養的提升。高職院校管理育人活動的實施有利于學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和展示,還可以保障辦學目的的實現。

“管理育人”的主要實現路徑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制度育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學校管理需要規章制度,學校在制定校規校級紀時就充分考慮到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校紀校規就是道德要求的制度體現,遵循這些制度無疑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升;有了包含道德要求的制度后,還需通過管理嚴格執行這些制度。這需要對這些制度進行仔細地宣講,以使高職生對其重要性和內容有充分認知和理解,在此基礎上逐步養成遵紀守法觀念;同時還可以利用獎懲激勵高職生遵紀守法,通過對高職生良好的行為進行褒揚,不良行為進行懲戒,強化優秀行為,弱化不良行為。總之,只要在制度的制定、宣講和執行這一些列管理環節上工作到位,就必定會對高職生德育的養成直接的幫助作用。

第二,活動鍛煉育人。通過“活動鍛煉”以育人是“管理育人”突出的優勢。高校搞得各類活動可以對高職生施加直接的影響。高校能夠對高職生施加正面影響的活動形式是豐富多彩的,諸如學校搞得文藝娛樂活動、體育比賽活動、學校環境衛生保護和清潔勞動,社會公共服務活動之類。不管有多少活動形式,但學校搞活動時主要把握“團體精神”和“公益精神”兩大主題即可。通過活動鍛煉有助于使高職生逐步習慣并養成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富有團隊和集體主義精神;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的精神;公平競爭、積極進取的精神。

第三,人格育人。在高校里,管理者處在風向標和參照物的地位,其形象和人格是一種重要“德育力量”,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發送言傳身教的影響。學校管理者應該把自己塑造成學生的榜樣,用自己非凡魅力和高尚人格去贏得學生尊敬和模仿,達到人格育人的目的。一般地說,管理者的人格育人可沿著兩個層面進行,首先是基本的自律層次。該層次要求每個學校管理者語言文明、舉止得體,在本職干崗位上盡職盡責,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跟同事能分工合作,互相協調和配合;對管理主要對象的學生,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滿腔熱情愛護學生,服務學生。其次是提高的先進層次。該層次要求學校管理者具備應該具備優秀的人品,道德品行高尚、公正、正直,公而忘私,親學生愛學生,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用其優秀的人格激勵和感召學生。上述兩個層面是基本要求和高標準要求的關系,也是廣泛性要求和先進性要求的關系。當前,要求一切管理者的人格育人皆符合最高標準是困難的,但做到基本要求這是底線。人格育人體現在在學校管理者的平時的管理行為中,每一個管理者的人生履歷其實就是一部生動德育教材,它能向學生傳導對社會的感悟、人生體驗、治學態度與奮斗精神,并作為實際范例為學生提供啟示和借鑒。

三、環境育人

人類總是在一定的環境空間存在,時刻受到環境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語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社會環境對人的巨大作用。正所謂人是環境的產物。優良的社會環境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不良的社會環境則則容易引誘學生消沉,乃至誤入歧途。校園環境對學生具有很強的熏陶作用和教育感染力。學校必須善于營造、創設環境有利于德育的環境,實施環境育人。育人環境一般分為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物質環境育人,它通過校園建筑與布局、教學活動的場所和設備、綠化管理、環境衛生、教寢室布置的設計、文化設施等所創設的寧靜優雅、美麗的校容校貌直接使學生的性情受到陶冶,并養成珍惜他人勞動成果、遵守校園生活秩序和社會公德的習慣。第二種方式通過營造精神環境來實現。物質環境是校園環境硬件,是看得見摸的著的顯性環境。這些實體環境無不反映出某種教育價值觀。它可以傳導校風、校園文化、道德風尚等,這種無形的的環境無時不在影響著學生的觀念和行為。另外,學校的規章制度是重要無形環境,嚴格執行管理制度也會督促校內各部門齊心協力,塑造跟管理導向所要求的精神氛圍。樂觀、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圍的形成就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陶冶著學生情操,促進和鼓勵學生形成相應精神。

四、服務育人

高校教職工是辦好高校的重要力量,通過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服務來育人,是高校教職工的光榮職責。要做到服務育人,應樹立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根本原則,抓好保障服務,通過提供優質服務,努力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實際困難,把每一次有形的保障服務工作都化成無形的育人活動,在服務學生中實現育人目標。具體說,

第一,無微不至的關心學生的生活。在平時的管理中,學校應要求班主任調查清楚每一個學生在生活上情況,做到問寒問暖,是學生能親身感受到學校的關懷。對于貧困生學校應施以救濟,可以通過組織學校教職工,包括校領導、教師、職工與貧困生結對幫扶的形式,使貧困生切實受到救濟,切實能感受到溫暖。

第二,及時對“問題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大學中經常會遇到“問題學生”,近些年來,這類大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學生應及時提供細致的教育服務工作,把他們拉回來,轉化為思想行為正常的學生。這項服務工作需要特別注意方法。要有愛心、細心、持久心和平等心教育這類學生,將其轉化過來。

第三,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健全的人格

“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學校應經常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青春期心理教育、情感心理教育、個性心理教育、問題行為心理教育等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及時了解相關情況,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及時是以心理輔導服務 ,疏導學生心理問題。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

五、文化育人

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廣泛、持久而深刻影響。它直接滋潤和熏陶著學生,對學生思想品德、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形塑作用。所以,高校必須重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強化文化育人。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第一、校園文化有利于陶冶高職生的道德情操。校園物質文化,如詩畫般的校園風光,合理的建筑布局,整潔的道路,明窗凈幾的教室等都會給學生帶來愉悅心情,向上的心態,健康的情操。徜徉在花園般美麗的校園中的學生更易觸景生情,因美而生愛,進而產生出愛校園、愛家鄉、愛國家的高尚道德情懷。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也有助于學生構筑起抵御各種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影響的精神堤壩。

第二、校園文化有利于規范高職生的行為。健全的制度校則對學生的言行具有很強規范作用。每當學生的言行出現偏離學校管理規范的傾向時,不符合制度規范及集體輿論的要求時,制度校園文化就會自發發揮矯治作用。精神校園文化也會發揮其強大道德評價功能,以道德約束學生出軌行為。當然,優美校園物質文化也能起到規范學生行為的作用。比如你會在整潔如鏡的地面隨意吐痰,亂扔垃圾嗎?你會在潔白的壁墻上胡亂涂鴉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如此優美的環境下,一般人是不好意思作出不文明的行為的。顯然! 優美校園環境是有助于消除不文明行為的。

第三、校園文化有利于培養高職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集體精神和合作精神、是一個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價值觀基礎。培養集體精神和團隊精神的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追求。一般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都會有意識地滲透團隊精神建設。校園文化建設這種團體精神的價值追求要求大學生要更加積極地參與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和鍛煉的協作意識、團隊精神。

第四、校園文化有利于培養高職生鮮明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主要特征。我國當代著名美術教育家劉海粟曾指出:“造就創造型人才的關鍵在于弘揚個性。”個性是在先天生理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培養而得來的,通過有意識的后天培養來弘揚學生的個性特長是行之有效的。

篇(3)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0-141-03

反轉式教學(Flipped Instruction,nipped Classromm,Theclassroom等)也譯為翻轉課堂或顛倒課堂,最早出現在2000年,美國J.Wesley Baker在第11屆大學教學國際會議上發表的論文“Theclassroom flip: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suide by thehide”中。2007年美國的兩位化學教師在課堂外運用,推動了這一模式在美國中小學中的應用。2012年,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密歇根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或通過校際合作或成立公司開展資源建設,以這種模式推出大規模在線公開課程。完成課程的學生只要交納極少費用,就可獲得認證。它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是對傳統的全日制面授教育模式的顛覆性革命,被加拿大的《環球郵報》評為2011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革命。在我國,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和廣州市海珠區第五中學相繼開展了反轉課堂的教學實驗。

一、反轉式教學

反轉式教學是網絡時代誕生的教育新模式。依托于現代技術手段,學生大部分時間利用電腦或手機在不同時空自主學習、通過網絡通信探究討論,少部分時間集中到課堂上課。這正是對目前大部分時間集中面授、少數時間自主學習模式的反轉,也是對學生先聽教師講授,后消化吸收完成作業過程的反轉。反轉式教學將傳統的全日制面授式轉變為分散自主學習與常規集中面授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

除了時間的反轉、環節的反轉,綜合美國的應用情況,其變革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大部分教學過程視頻化、分段化,學生主要通過觀看視頻學習課程內容;二是內容設計遞進化,在視頻教學資源中,根據每段學習內容設計自測題目,學習與練習交替進行,學中做、做中學;三是學習過程過關化,通過答對過關的控制方式,只有學生領會前面的內容后,才能進一步學習下面的新內容。這些方面的變革可以強化學生打好基礎,扎實推進。學生可以反復多次觀看視頻資源,直到掌握為止。

美國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的94%來自視覺和聽覺。多媒體技術使得信息既能聽得見又能看得著,集聲光形色動等為一體。這種通過多感官刺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的聽教師講課強得多。反轉式教學資源主要以分段化的視頻為載體,組織與呈現方式更符合人對媒體的適應性,有益于提高學習效率。

互聯網的普及與帶寬的提升,給反轉式教學帶來了更強的生機和活力。在線學習、即時交互、維基討論使反轉式教學更便捷高效。打破常規課堂中教師連續一兩課講,學生持續聽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內容,分成不同的若干部分,將課件、聲音等講授內容設計包裝構成視頻資源,供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突破了在目前常規的遠程教育或網絡課程中,直接對一名主講教師的講課過程進行錄播+文本的資源形式與組織方式。

教學模式與環節的反轉與建構主義理論相一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更好地適應學習型社會的發展。

二、高職人才培養與反轉式教學的適切性分析

反轉教學實現了教育模式的變革。互聯網時時、處處、人人的智能化、泛在化的環境,便于人們充分發揮電腦、手機等現代通信終端的功能,發揮云平臺的作用,有效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協作學習與交流。隨著基于游戲的學習和學習分析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使更多的各級各類教學從傳統的課堂走出來。

(一)增強高職教育教學活動組織的彈性與靈活性

高職教育要加強實踐教學,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實施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需有效地解決崗位與專業對口、實習時間與教學實時間、崗位可接納人數與學生人數的矛盾,要深化“以他方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主動適應生產過程。在反轉式教學中的時間反轉,增強了教學活動組織的彈性與靈活性,為將學生分散安排在不同時段、不同單位進行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在專業對口的工作環境下進行工學交替,提供了便利,提高課程與崗位對接的實效性。

(二)適合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因材施教,激發潛能

教學內容設計精細化,從基本概念開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習者步步為營,循序漸進。有助于學生掌握、易學高效、增強自信。利用網絡平臺的獨立自主學習優勢,對于分段化組織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選擇適合于自己的部分,不同學生學習的進度可快可慢,做到真正的各取所需、有區別的因材施教。

(三)解放教師人力資源,有效拓展教師與學校的發展空間

教學模式的反轉將教師從重復性的大量授課時間里解放出來。使專任教師有更多精力深入企業現場、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環境優勢,進行實踐學習鍛煉,深入開展技術研究與服務,深化教、研結合,產、研結合,學、研結合,深化校企合作,不斷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形成以科研促教學,反哺教學質量提高的良好環境。還能有效地解決企業兼職教師按常規安排到學校課堂上課與崗位工作時間安排之間的矛盾。

廣大教師教學工作時間與精力的轉移,將促進學校在技術應用研究、社會服務方面的工作開展,使學校加速進入政校企行合作、產學研用結合的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上,不斷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

(四)有利于高職教育保持“職業性”,增強“高教性”

針對高職生“容易”就業,但“后勁”不足,技能的“高端”優勢不夠突出的薄弱之處,高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用人單位對高職生的首崗勝任能力要求的針對性與增強學生發展潛力和崗位遷移能力的矛盾。利用反轉教學模式,發揮內容載體設計獨特、便學易學,提高學習效率的優勢,通過豐富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等不同類別的課程資源,拓展現有課程資源,滿足學生分層、分級、分類的學習需求,彌補目前高職教育中“高教性”的不足。

(五)有利于改革考核評價模式,促進學生過程化學習與應用能力的提高

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與平臺優勢,改革評價模式。可以采取網上在線測試、平臺上參加討論與回答問題情況,與期末綜合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以激發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參與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過程化學習意識,培養他們樹立學習的系統觀、知識的應用觀。對于專業課,期末綜合考核內容可以結合實踐應用,讓學生選擇案例分析、調研報告、課程設計或課程論文的形式總結運用所學內容。以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

(六)著眼未來,接軌世界,同步網絡時代教育的革命

“大學網絡化已成不可阻擋的潮流”,高職教育的高教性與職業性的雙重屬性,更需要便利快捷的平臺,豐富易學的資源。反轉式教學為此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充分利用網絡環境優勢,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學習意識與能力,提高他們終身學習的素養。有益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有益于建設學習型社會。

三、反轉式教學有效實施的影響因素分析

反轉式教學,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依托于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資源進行組織“包裝”,依托于網絡平臺展示教學內容、溝通多方交流、記載過程狀態。要保證教學質量,需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質量保障體系。

(一)教師樹立教學新理念是根本

反轉式教學將教師從常規教學的“前臺”轉移到“幕后”,但主導作用是永恒的。盡管到課堂上集中授課的時間減少了,但工作量并未減少。實施反轉式教學之初,要花大量時間精力組織制作以視頻為載體的教學資源,同時要關注網上學生互動的情景,適時解答問題,要在集中上答疑輔導課時分類解答疑問、分析造成的原因,安排綜合練習,使學生通過階段性的集中環節學習,知識得到升華。資源儲備到一定階段后,教師在兼顧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將被推向技術服務的“主戰場”,下企業實踐、進行技術研發、開展社會服務的工作量將較目前情況有增加,科研與社會服務在工作量考核中的比例也將會加大,這是教師面臨的新挑戰。

(二)平臺功能是支撐

反轉式教學依托的是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環境。網絡的高速、全覆蓋為隨時隨地交流互動提供可能,3G技術為實景交互傳輸提供便利。利用平臺,實現校內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的雙指導以及網上交流時的“多指導”。平臺的功能是有效實施反轉式教學的基礎。基本功能應保證順暢播放流媒體課程資源;支持電腦、手機等網絡終端;支持超連接;像游戲過關升級一樣,前后銜接的內容既可設置過關制,也可進行獨立選擇;對自測題能自動判分并自動在系統中累加得分;能自動記載提出問題及所做回答。

若能自動記載維基討論時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對回答正確者進行累加得分,自動保存到服務器中,按系統的比例設置,自動統計生成平時成績,形成發展性的過程評價,則平臺效率更高。平臺資源管理應該是開放的,就像百度文庫,實施資源換積分機制。對于授課班的學生上傳入庫的資源自動累加到平時成績中。

(三)資源質量是核心

分段化的視頻資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學生獲取新知的主要源頭。分段化的視頻不應是僅將目前教師常規授課過程的視頻錄像分段化,更多時候,教師的講解是畫外音,屏幕上的視頻中呈現的應該是通過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3G實景技術集成展現的圖文并茂的講解內容。對于專業課而言,應是將設備運行狀態、實際工藝過程,崗位工作實景等企業資源,有機地融入常規的教學內容中,形成充滿企業應用元素的課程資源。

首先,分段視頻的播放時間要符合人腦理解記憶處于最佳狀態的持續時間,要講練結合,邊學邊做。從基礎到綜合,前后貫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到知識的遞進性、系統性。其次,專業是“課程的集合”,一門課中的內容不是孤立的,與前修知識、后續內容應當具有清晰的邏輯關系和緊密的銜接關系。要充分發揮反轉式教學平臺的鏈接優勢,從專業的視野組織課程教學資源,建設由本課知識鏈接到基礎知識、相關課程知識、職場實景、崗位應用或案例,形成立體化的知識基礎與應用體系。使理論與實踐對接,基礎與應用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得到落實。另外,兼職教師、行業領軍人物、能工巧匠的授課視頻,皆應納入教學資源中。

與多媒體課件相比,視頻教學資源不是它的升級而是換代。專業教師與技術人員、企業教師組成團隊進行開發建設勢在必行。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必不可少。從國家推出的精品課程、專業教學資源庫到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為開展反轉式教學,奠定了一定的資源基礎,但在視頻化、專業化、鏈接化方面還需要再造、拓展與雕琢。

(四)有效管理是保障

反轉式教學,要因課而異,科學安排集中授課的課時比例及內容與組織方式。不再像傳統教學那樣,師生每天在指定時間、到指定地點上課。而是大部分時間里,師生處于“自由”狀態。教學形態發生很大變化。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發揮優勢,提高效率,需要有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要對現行教師教學規范做相應改革,要對現行學生管理制度進行調整,要將質量掌控在源頭,監控在過程。

建立資源過關制,反轉式教學準入制。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質量標準、過程監控辦法、質量評價辦法。要柔性與剛性相結合,結合課程的特點,從初期的激勵機制鼓勵階段,過渡到剛性要求實施階段。反轉式教學普遍實施后,對教師的科研、技術服務要求也會發生變化,教師工作業績考核辦法、標準都會發生相應變化。

(五)社會普遍認同是前提

篇(4)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于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發源,并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入中國。2007年底,教育部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明確提出將職業規劃課程納入選修、必修課。國家的強制性政策無疑對大學生生涯教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更多學生深刻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同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總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對于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的教師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實踐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教學方法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更注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因此要求教學方法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挖掘學生的人生體驗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生活理想,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來達到教育目標,以參與、分享、共享的方式使學生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

(一)講課法。這種方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講授法,而是在原有講授法的基礎上,輔以向學生提問和學生作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于基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鼓勵每個同學向老師提問,即使是重復地提問同一個問題也是可以的。在講課法中,要求教師備課要充分,講課時要生動活潑,切忌念講稿,或照著課件講授,為了使講課法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把講課法與參與性教學的其它方法結合運用。

(二)案例法。案例可以用來向學生示范在大學期間怎樣應用學到的知識、方法與技能合理規劃大學生活,以及大學學習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問題的方法。案例可來自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本、網絡,可來自知名校友、在校學生,也可來自課堂,對于案例的描述需要學生檢驗和了解情況,并要求學生對案例做出分析和診斷,由個人或由小組代表針對問題發言,全班討論或分組討論解決方案,最后由教師確定解決辦法,用短暫的時間總結從案例中學到的要點,引發學生思考。

(三)討論法。討論是一種教師能夠控制的多渠道交流方式。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可以自由地交流知識、思想和觀點。采用討論法時,關鍵在于確定討論題目。教師在首次上課時應通過現場調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學生需求,從學生希望學習的知識、獲得的經驗人手,結合要講授的教學內容事先確定好討論題目。在討論過程中,可采用兩兩討論或分組討論的形式,不斷引導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如果發現學生在討論時偏離主題,要及時指出,確保討論的效果。在教學中,當學生對課堂中涉及問題已經具有相關的背景知識,且能夠通暢的互相交流經驗,最好采用討論法。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將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設置成情境,要求學生扮演其中的特定角色,目的是讓學生演練如何面對職場。比如模擬面試,在規定時間內要求學生按設定的面試情境完成任務,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主考官和應聘者可互換角色,讓學生通過參與體會面試,通過訓練逐步克服求職者自卑、膽怯、焦慮、緊張等方面的心理問題,糾正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諸如儀表、禮節、姿勢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五)游戲法。游戲法是一種特殊的角色扮演形式,它為學生創造了模擬的環境,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主動進行價值觀、興趣、性格以及能力等心理自我的探索,在快樂體驗的同時,感受決策的過程和由此帶來的結果。在游戲法的使用過程中,需要教師全程指導和凝練總結,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和掌控現場的能力。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途徑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途徑,從高校角度來講,就是加強大學生職業教育、引導大學生學會職業規劃、提高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和服務水平的方式、方法和步驟。

(一)實時系統的職業規劃教育。近年來,隨著高校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就業市場的推進,高校已基本形成了“學校——院(系)”為主干的兩級就業管理體系。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高校應當樹立緊迫意識,在整個大學教育過程中開展系統的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大學生學會職業規劃,樹立職業意識和職業理想,為求職、就業和職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二)健全咨詢輔導機制。職業認知咨詢輔導的特點是咨詢教師利用專業知識,在對學生心理狀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一對一”互動交流,通過心理咨詢使學生確定適合于自己心理特點和能力的職業領域;另外,團隊咨詢、組織座談會等方式討論大學生所關注的就業及人生發展問題也能夠更好幫助大學生調整心態,確立正確人生職業規劃方向。

(三)加強輔導員隊伍素質建設。輔導員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也是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服務的執行者。高校應充分發揮輔導員隊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輔導員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訓、努力把輔導員培養成組織、實施和指導大學生開展職業規劃的生力軍。

篇(5)

90后的大學生充滿了自信,掌握了前沿的時尚信息,但又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了解社會,所以職業生涯規劃對于他們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可以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培養信心、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按照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大學生正處于生涯探索期,高校工作者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

一、積極引導,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意識

由于種種原因,當代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有著模糊的認識,所以高校工作者要將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項育人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即:學生要在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前提下認真分析自我性格特點,結合自身專長和專業特點,對將來從事的工作做出正確的方案。90后的大學生還要結合社會環境的發展趨勢,清晰地分析與定位自我,避免盲目跟風。但是學生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促進服務,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

一個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應當包括覺知與承諾、認識自己、認識工作世界、決策、行動與再評估(成長)等六個步驟,作為高校工作者,要積極服務,在有效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與途徑:

1.多方探索,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了生涯規劃的意義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明白,生涯規劃是一個過程,不能立竿見影。對于剛進校的大學生而言,首先要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學業規劃,根據自己所學專業,積極主動地回顧過去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并與眼前的進行比較,做出自我分析與評價;積極地與同學、輔導員、代課教師溝通、交流,聽取合理的建議;用科學的方法測試自己的性格、興趣、智商、情商等。

科學客觀地認知自我,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條件,認知自我的過程中一定要理性把握,客觀評價,積極主動地與他人溝通,切勿閉門造車。

2.理性分析,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興趣所在。90后處于多元化的經濟形勢下,因此,思想也是開放性與多元化并存,對于追求時尚、新潮、又充滿了奮爭的他們來說,回答有什么樣的興趣實在是簡單不過的了。因為選擇的機會多了,反而盲從了,很多大學生對于職業興趣的選擇不再是以報效祖國、為人民服務為主要動因,而是更多的注重自身的發展與實現,有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崇拜的偶像都是企業成功人士、明星等,這就充分顯示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在慢慢發生著改變。價值觀的改變使得興趣取向也隨之改變,興趣能給學生以動力、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因此,高校工作者要幫助學生理性分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找出興趣所在,從而有目的地了解工作世界,選擇職業方向。

3.科學預見,指導學生進行職業決策。了解自我、認知自我就是為了科學決策,學生要根據自身條件、客觀環境等確定職業方向,一個正確的職業方向是照亮人心靈的燈塔。高校工作者要指導學生科學預見、理性決策,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響應國家的號召,將社會的需要與自身發展相結合。

另外,當代大學生在決策的過程中要突破障礙,樹立生涯信念,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積極發現并解決問題,不要過分瞻前顧后,找出生涯規劃的最佳方案。

4.整體把握,了解社會與環境,進行個性化選擇。90后的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信息引領一切的時代,多元化的經濟體制、產業結構,有更新的要求與機遇。究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是憑主觀臆斷,也不是單憑興趣愛好,還要看社會需要。勞動力市場的多變性,使得很多舊的職業在退化,新職業在產生,當代的大學生應該有職業前瞻性,在成就鮮活思想的同時,整體把握,大膽創新,在科研與服務領域獨樹一幟。

5.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生涯不是一個靜止的點,它是一個動態的歷程,也不只發生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而是如影隨形,相伴一生。所以生涯規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受很多自身條件、環境的影響,當代大學生要不斷更新職業生涯規劃,適時地調整不合理的想法,制定個性化的生涯規劃方案,并且不斷更新。

三、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當代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從自我認識、環境評估、職業定位以及決策反饋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在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期望過高;職業興趣不夠明確,要么太單一,要么太多元;職業決策過分追求完美,花費大量時間用于糾結決策;對環境的認知不夠全面、不是缺乏客觀性就是太極端;不重視調整與反饋,存在一旦決定了就一條道走到黑;沒有創新性,從眾心理較嚴重等。

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社會的、家庭的、以及大學生自身的條件造成的。社會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沒有系統的理論體系,主要依靠學校,而學校的能力有是有限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能很好地與社會、學校進行銜接,且家庭背景、父母文化程度也影響學生的職業規劃;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學生缺乏探索精神、獨生子女有時存在依賴心理等。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呼吁社會,建立健全職業生涯規劃體系,與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相得益彰,共同營造良好的職業規劃氛圍;另一方面要告知所有父母,幫助孩子從小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在進入大學生活以后,與學生共同探索職業規劃的方向;大學生自身也要科學測評、客觀評價、廣泛聽取意見、勇于承擔責任、及時調整心態、不斷完善和反饋效果。

完成了職業生涯規劃,我們只是完成了人生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當代大學生要在不斷探索中前進,建立生涯規劃的長效機制。高校要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加大師資投科研投入,把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作為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途徑,開展職業生涯咨詢輔導,將團體輔導與個體輔導相結合,爭取讓學生在有限的四年大學生活中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完成職業生也規劃探索期所賦予的任務。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148-02

高樓大廈正在不斷地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平坦的大道不斷延伸,土木建筑行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在很多高職院校均開設了土木工程類的專業,女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土木類專業對女性從業者而言,是有相當大的職業壓力。它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以下能力和素質:較強的組織和社會活動能力;具備相關的社會人文知識;較高的管理理論和能力;關注社會、環境和資源的協調發展,具有社會責任感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

以高職女生為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突出就業能力的培養,強化實用技能,做到個人技能的專業化和差異化,加大心理輔導和職業輔導力度,從而幫助女大學生們找到自身的行業定位,盡快適應行業崗位要求。

一、女生的就業現狀與分析

(一)就業現狀

女生就業的實際情況,就以比較集中而且比較理想的就業方向為例。比如說某個好大學,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類的專業在國內來說算很不錯的,本科畢業時會有許多單位來招生,招聘的企業大部分都是施工單位。很多單位在女生去投簡歷時,對方會說“對不起,我們不招女生”,只有部分單位會適時的招一些,而且對女生的要求高很多。而設計院呢?好一些的設計院不會參與高職專科的招聘工作,只有部分設計院會來,而且只是來看看,不一定真要。

以典型白領――建筑設計師為例,目前,市場上對建筑設計人才大多要求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具有一級注冊建筑師資質,并擔任過大型住宅或建設工程開發的設計。另外,還需要全方面地加強自身修養,如需要熟悉電腦操作和維護,能熟練運用CAD繪制各種工程圖以及編制施工生產計劃等。

這些都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較強的學習能力。而這些,對于高職層次的女生來說,她們畢業后,普遍感到前途迷茫:有崗位,干不了;能干的,卻門檻太低,競爭激烈,待遇差。這導致部分女生轉行。現狀就是:初次就業率低、待遇低,就業質量遠遠不如男生,大部分女生的職業道路沒有男生那么平坦順利。

(二)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通過大量調查和統計,就業困難原因主要集中在性別差距、能力差距、心理差異。從用人單位和工作環境、人際關系方面分析如下。(1)性別和生理原因。調查表明,在建設行業里,無論哪類企業,都有很多的男性不希望女性在工作上超過自己,特別是在男性主導的這個行業里。(2)高勞動成本原因。用人單位歧視女大學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詼時間的連續性。女性有斷裂帶,即生育哺乳期。而這一階段,企業不僅要負擔工資、福利,同時,企業的工作也因休假而受到影響。二是退休金的負擔。女性要比男性早5―10年,而且由于女性一般要比男性領取更長更多的退休金。三是職業培訓費的利用率。由于女性工作時間比男性短,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訓費要高于男性,其利用率相應的也比較低。(3)能力差異原因。如女性在總體上體力弱于男性,不適合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高空作業、野外作業等一些特殊崗位;女性生理期使得她們在安全和健康方面受到特殊保護,限制了女性從事某些職業崗位;女性在抽象思維、宏觀駕御等能力和冒險精神等方面弱于男性,使得她們總體上在一些職業領域內的成就不如男性等。這些因素客觀上對女大學生就業產生了直接的影響。(4)心理素質差異原因。大量的調查數據表明,由于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學歷不高、動手能力不強和就業過程中性別歧視的存在,容易出現諸如焦慮、恐懼、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情緒不穩定、意氣用事、感情脆弱、缺乏應有的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等不健全的就業心理素質。其他原因還包括法律和機制原因等。

二、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對女生的缺憾

現有的培養模式,教學手段和方法、課程設置、實訓手段,都是針對男生設定的,比如施工技術的砌筑、抹灰、綁扎鋼筋、搭設模板和腳手架等,都不適合女生,導致女生不感興趣、不愿動手參與,最終達不到實訓教學目的。

三、解決途徑的探索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

遵循“專業化、差異化、技能化”的調整原則。高校人才培養應以市場為導向,高等學校,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都應該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引導女生進入適合女生特點的細分專業,比如造價、工程管理、檔案等專業。

根據當代女大學生特點實行差別教育,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要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行差別教育。高校應該針對女大學生特有的優勢制定教學計劃、確立教學目標,課程設置要符合女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只有這樣多方位、多層次的培養模式,才能幫助女生走出困境,建立專業信心。

(二)能力培養途徑

能力培養包含方方面面,總結起來無非是:專業能力、溝通能力、心理素質三大塊。具體方法有以下幾點:一是課堂教學與社會觀察結合。不但要在課堂里向女大學生進行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在學校外讓女大學生進行各類社會觀察,充分了解社會環境特別是本行業的工作環境,提前在心理上做好準備。二是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這種教學模式就是讓女大學生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相聯系,所學的理論知識要與自身的創業目標相結合,邊學邊做,這種模式更注重培養女大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這往往是企業看中的方面,也是女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基礎。三是校內教學與校外實習結合。這是指讓女大學生前2年在學校里進行系統的專業知識的學習,第3年進入到社會實踐,以一個工作人員的身份進入到工作環境,參與企業的工作過程。

(三)技能訓練方法

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結合行業特點,以培養側重于工程實踐的工程師為主要目標,人才的培養過程要結合工程實踐。

在保證基礎課程教育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女生特點,做到一要精選幾門技能課程,例如資料編寫、CAD繪圖、預算清單計算編制,等等;二要加大實訓力度,設置從簡單到復雜的螺旋狀發展途徑,力爭貼近工程實際,實現學校學習到企業就業的直通車。

(四)心理輔導與職業輔導結合

隨著大學生社會就業壓力和競爭的加大,特別是對在就業中處于相對劣勢地位的高職院校女大學生而言,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是影響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適應性和成功性的關鍵因素。

健康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才能促進女畢業生正確擇業,主動適應,謀求發展;而不健全的就業心理素質,則會影響她們的擇業、就業和發展。因此,針對以上狀況,加強對高職院校畢業女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培養和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其就業心理素質,實現自我完善,使女大學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把握機遇、展現自我、提升就業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

四、結束語

不論土木專業還是其他專業,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以及本人的共同努力。女生應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樹立理性的就業觀,把精力放在提高綜合素質上,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才。作為培養人才的高職院校,應當通過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就業能力的培養,強化實用技能,做到個人技能的專業化和差化,從而幫助女大學生們找到自身的行業定位,這是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紹明.影響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成功的心理素質分析[J].經濟師,2013,(2).

[2]周游.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

[3]王春來等.土建類專業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成因分析[J].現代交際,2010,(10).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Occupation Need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Approaches

―Taking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SHEN Xin-fu,DENG Han-xuan

篇(7)

近些年來,由于教育政策的放寬,普通高等學校在學生的招生數量逐年增多。這樣,勢必造成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較少,學生的素質普遍較差。再加上學生的年齡段都是屬于“90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還有一部分學生來自于離異家庭,很多學生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這樣就導致了“問題”學生較多。在中等職業學校方面,雖然近年來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對于學生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不明確。

中等職業學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學校,其主要任務是為了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像這種專業性強的職業,要求學生在職業道德方面的素養較高。而通過相關的調查與走訪,有相當大數量的中等職業學校基本上沒有開設有關于職業道德方面的專業課程。或者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所獲得的教學效果普遍較差。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對于職業道德的理解程度或是認識程度較低。長久以往下去,由于職業道德水平低下,學生的從業水平與質量也隨之較差,最終必然影響整個行業的整體發展。

第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性不高,不能很好的運用多媒體設備。

從中等職業學校的師資情況來看,有著專業性不強、數量較少等特點。一些教師在對于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講授中,沒有在教育教學的方法與手段上有所突破,沒有掌握現今先進的技術。這樣,教師只是單純式的說教,很少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存在著不少問題。這樣,就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差,進而對于專業知識掌握的不牢固,專業技能上操作得也不是很熟練,勢必影響今后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第三,中等職業學校中在相關專業的設置上不很合理,造成專業重復。

中等職業學校的主要辦學目標是培養專業技術性的人才,重點強調對于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一些中等職業學校根據當前就業市場的具體需要,集中開設了相關專業。但是,這樣的舉措并不科學。一方面,很多中等職業學校幾乎在同一年開設此類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把未來就業市場的供求狀態改變了,使得供需情況從“需大于供”轉向為“供大于需”。另一方面,一般專業性人才的培養需要兩年時間,這在人才提供上也存有滯后性,不能滿足當前就業市場的需要。可以說,中等職業學校只是集中開設某一當前市場所需的專業人才,沒有長遠規劃,造成專業重復資源的浪費。

二、實現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質量不斷提高的有效路徑

1.中等職業學校要加強對于學生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其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從事任何職業必須具備的道德素養。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從業者才能更有質量的完成工作。中等職業學校作為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學校,要加強對于學生在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學校層面,要開設有關于職業道德方面的課程,在理論上為學生們講解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和重要性。在教師層面,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的為學生們灌輸正確的職業道德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和教師還可以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在學生具體的實習中,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進而不斷的提高學生們的從業技能。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和訓練,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能帶動相關行業的整體發展。

2.中等職業學校要加強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培養,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

要想完成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目標,一定要有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師隊伍。中等職業學校只有具備了優秀的教師,才能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進而完成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目標――培養專業技能型的從業人才。在學校層面,要引進在相關專業、相關領域優秀的人才,帶動整個教師隊伍的建設。另外,中等職業學校還要定期的為教師們提供進修與培訓的機會,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在教師層面,要多去了解當下用人市場的需求,并根據市場的變化適時的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案,進而為學生們講授真正能用到工作中的、與時俱進的知識。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加強對于學生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努力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最佳效果。

3.中等職業學校要配套相關現代化設備,增強學生的專業化技能

篇(8)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逐漸重視,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各高職院校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辦學水平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和就業針對性,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了評價一所高職院校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核心指標。然而高職教育高速發展背景下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卻不容樂觀。如何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加快提升高職創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是擺在高職教育工作者們面前急待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云南體職院作為云南省內唯一一所專業體育類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一直秉持學院建設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方針。伴隨著高職教育的規模不斷發展,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提升,傳統就業渠道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尤其是在近年來體育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更是對應用型體育服務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創業創新教育逐步被各高職院校重視起來,成為了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開創性的提出了將現代學徒制引入學生創業創新教育,建設校內創業孵化園的新思路。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跨界教育,它是學校教育和企業帶徒培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它不僅從機制體制上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變革,而且將人文素養、職業素養養成貫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它關注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培養過程遵循針對性、適應性和發展性相融合,具有較強的個人價值取向,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現代學徒制的理念引入到專業教學中,在學校內創設了由學校專業教師教授理論基礎課程,由行業企業專家(師傅)帶領學生(學徒)在實訓基地學習實踐技能的教學模式。

如今的學校已經逐步從規模發展轉向內涵發展的階段,無論是在辦學的思維理念上還是在具體發展建設工作上,學校都在不斷改革創新。在學校不斷深挖內涵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工作也在不斷革新發掘潛力。

為響應國家加強職業教育,強化高職院校創業創新教育的要求。應云南省政府、教育廳等相關部門關于更好的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要求,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校創建了“夢之翼”校園創業平臺。該平臺的建設,為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基礎保障。

學校整合現有實訓資源創建了“夢之翼”校園創業平臺。本服務平臺具備較完善的項目評估、創業培訓、創業能力測評、創業指導、創業信息等服務工作。學生來到創業平臺可以進行以上項目的評估和評審工作。具有開展公共政策咨詢,各類創業扶持資金申請、企業工商稅務登記、人事、就業創業政策宣傳等“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在學校建成的夢之翼創業孵化園中兩個項目工作室已經順利開展創業扶持工作。其中包括:

夢之翼創業平臺之圖文工作室:主要負責學校各級各類的宣傳、紙媒、數碼攝影及視頻編輯等工作,同時也承接校外宣傳公告工作。目前有80余名同學⒂肫渲校他們自己設計、研發、出版,制作校內校外宣傳片等。在校期間通過校園創業平臺很好的鍛煉了能力,同時也為其在將來自己創建工作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夢之翼創業平臺之學生創業健身中心:該平臺為學生在走入企業,走入健身房中做好健身顧問和健身教練做出了很多先期的入職體驗,學生能在自己的學校健身中心能有更多的職業體驗。很多同學通過在學校的健身房中磨練和提高自己,在離開學校后,都有想回到家鄉創業的打算,學生們在學校中更能全方位的了解到一個健身俱樂部或者健身房的組織、運營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為他們出去創業做好更多的準備工作。

云南體職院在現代學徒制基礎上的創業創新教育以及創業孵化園建設實踐,作為一種創業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相信能夠為同類院校的創業創新教育和創業園區建設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Z].[2015]36號.2015-5-13.

[2]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職成[2015]9號,2015-11-26.

[3] 李傳偉,董先,姜義.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之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

[4] 傅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08.

[5] 李長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設計探討[J].遼寧高職學報,2011.

篇(9)

為進一步提高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增強服務“三農”的能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大量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經過調研和論證,在省教育廳直接領導下,于2004年8月初成立了遼寧農業職業技術教育集團。

一、集團成立的重要意義

(一)加快促進農業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為改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教育資源供給相對不足、教師素質不高、“雙師型”教師缺乏、辦學模式單一、經費緊張、招生就業困難、學校之間各自為政等諸多現狀,組建教育集團,通過尋求合作伙伴,走共同發展之路,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它也是今后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潮流。

(二)形成農業職教集團優勢,拓展發展空間

由于組建了職業教育集團,集團內單位之間可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還可以吸收和利用社會資源,不斷增強集團的辦學實力,使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走上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三)成立農業職教集團符合各方利益

農業職業教育的特點是具有職業性和農業性。組建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符合中、高職校的各自利益,符合國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精神,符合農村的實際,它加快了我省農業職業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四)成立農業職教集團能較好實現中高職銜接

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構建完整的農業中、高職教育體系,使農業中、高職教育相互銜接,并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專業建設等方面成為一個科學有機統一的整體。

組建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是我省在職業教育史上的一項新突破,將來可能是一條成功解決農村教育改革之路,同時,對農業職業教育為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二、集團的原則及性質

(一)集團的原則

1、自愿的原則

就是參加集團采取自愿的原則。只要承認集團章程,有加入集團的意愿,提交入會申請書,通過理事會討論,就可成為理事單位。同時有退會自由。

2、目標一致的原則

就是培養目標要一致,不管是中職教育還是高職教育,主要是為農業、為農村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提高農業人口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

3、資源共享的原則

就是集團內部的各成員校應將各自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優化,發揮各自的師資、教學設備、管理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合理利用,特別是高職學院或是先進的中職學校要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幫助和扶持相對落后的中職學校。

4、實用性原則

就是要力求找到各成員單位的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結合點,還要真正能夠體現農業性和職業性的特點。

5、針對性原則

指成員單位合作項目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包括合作內容、合作的組織形式、合作的方式方法、合作的途徑和合作的保障措施等都要具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

(二)集團的性質

集團的性質是集教育教學與培訓、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對外交流與合作等為一體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聯合體,實行理事會制,屬于非營利性的社會民間組織。

三、集團的功能及任務

(一)集團功能

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形成集團優勢,拓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服務與發展空間,吸收和發揮利用社會資源優勢,不斷增強集團成員校辦學實力,使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走上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職業教育現存的問題。發展和壯大農業職業教育事業,使農業高職與中職通過合作辦學緊緊地連接起來。在辦好學歷教育的同時,積極發揮多功能作用,廣泛開展各類培訓和技術推廣,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提高農業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

(二)集團任務

一是辦學,開展學歷教育和各類培訓活動。在學歷教育方面,積極推進中、高職之間在培養目標和規格、專業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及教育制度上的全面銜接。在各類培訓方面,根據社會和農村需求,積極開展廣泛的培訓活動。

二是交流,開展國內校際間和學校與企業間的廣泛交流,交流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經驗和農業職業技術人才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同時積極開展與國外相關學校的交流活動。

三是合作,集團內部通過加強教育教學領域、辦學領域、產學研領域全方位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

四是研究,研究和探索遼寧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和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在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對策。

四、集團成立以來,已健康有效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一)開展聯合辦學

我院2004年已與國家級重點中專—— 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校聯合試點了“3+2”中、高職銜接辦學模式,已招收了140名初中畢業學生。2005年又向省教育廳申請與17所中等職業學校,17個專業開展“3+2模式”的高職教育,省教育廳批準8所學校13個專業與我們聯辦,當年招收1780名學生。

開展3+2聯合辦學,一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我國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是農村,農村經濟發展依靠農業科技人才,舉辦“3+2”農業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更多農村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二是構建農業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需要,通過開展中、高職3+2教育銜接,能夠形成整體合力,拓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服務與發展空間,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獨具特色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三是初中畢業生繼續學習的需要。我省2004年初中在校生達67.5萬人,畢業生升學率75.5%,由于普通高中資源有限,很多農村初中畢業生不能到上一級學校學習深造,我們開展的3+2聯合辦學,可以滿足廣大農村初中畢業生繼續學習的愿望。四是真正實現中、高職教育的全面銜接。對口招生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無疑又架起了一座升學的“獨木橋”。

與此同時,由于中職生源素質偏低,結構差異明顯,加大了高職辦學的難度,其中涉及最多的問題是兩個層次知識、技能的重復,或者斷檔,高職預期的教育目的難以實現。而舉辦“3+2”中、高職教育銜接,基本沒有接軌過程中的損耗,銜接的效率能夠達到100%,相對節約了人才培養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實踐證明,“3+2”聯合辦學的模式,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普遍受到中職學校的歡迎,更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青睞,它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二)開展師資培訓

我院是教育部第一批確定的國家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之一,同時又是省級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之一,還是農業部批準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示范基地。我院每年都接收各中職校相關專業一定數量中職教師來院長期培訓、進修,還經常派相對穩定的專業課教師到各中職校負責專業建設的指導工作,還根據各中職校的需求,不定期的派相關教師與各校共同研究專業建設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集團成立三年來,我院共為中職校的教師、主任、校長來院進行短期培訓7期,共培訓420人次。

(三)開展校際間交流與合作

組建遼寧省農業職業技術教育集團之后,校際間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我院于2004年秋,對我省阜新、錦州、鞍山、葫蘆島、朝陽、沈陽、盤錦、遼陽等八個市19所農村職教中心和農業中等職業學校進行了調查走訪。走訪的目的要是增進了解,加強合作。與此同時,各市職校的領導和有關人員也多次到我校參觀學習、交流探討。通過彼此的走訪、交流,增強了集團的凝聚力和合力,有利于我省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

(四)共同開展教育教研活動

集團內部中高職之間共同開展教育教學研究,一是共同參與了《深化遼寧省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的修改工作;二是中高職教育共同立項研究并申報教育教研課題,如已被省教育廳立項批準的“十一五”兩項規劃課題,《農業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的研究》和《中、高職經貿類專業“3+2”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三是共同研究和制定教學計劃,如在2005年暑期,與8所聯辦校的教學校長和教務主任一起研究和制定了12個專業的“3+2模式”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計劃指導方案。

五、發展思路及遠景

(一)要積極吸收企業加入遼寧農業職業技術教育集團

在中、高職院校加強各領域合作同時,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產學結合,與企業廣泛開展“訂單式”培養模式。

(二)開展教學與學生管理培訓

加強中高職和各中職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做好教學與學生的管理工作。教學管理一是加強教學計劃管理;二是加強教學質量監督管理;三是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四是加強教學檔案管理。學生管理一是提高學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二是探究新時期農業中高職學生特點,工作規律研究;三是加強日常管理;四是加強學生社團文化教育活動實施辦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與不斷提高。

(三)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建設

中、高職校共同研究論證建設計劃和實施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是中職校可派教師到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習,二是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也可根據需求派專業教師到各中職校去對建設工作進行具體指導。

(四)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

主要研究“3+2”中、高職一體化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具體研究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內容和實驗內容的銜接,教材編寫和選用,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研究,探究符合農業各專業特點的教育教學規律,以指導辦學實踐。同時開展其它教育教學領域研究。中、高職學校通過科研立項共同研究并申報各級成果獎,以推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開展,以指導辦學實踐。

(五)開展校際間廣泛交流

逐步形成中、高職兩個教育層次間關系緊密、教學融通的格局。中、高職學校要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溝通、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篇(10)

德克薩斯大學教授、網絡通信專家弗雷德里克?威廉斯(Frederic Wiliams)在談到互聯網有效信息匱乏時不無感慨:“進入萬維網(World Wide Web)就像走進了別人的垃圾場。”在互聯網及各種新媒介不斷出現和發展的時候,需求膨脹的問題日益嚴重,而有效信息內容卻嚴重匱乏。

目前,隨著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數字內容產業日益成為發展空間巨大的全球性產業,在全球經濟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的迅速增長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互聯網內容日益豐富且熱點不斷,無線內容蓬勃發展,再加上超過3億的網民和7億多手機用戶,更加讓中國的數字內容產業充滿無限活力。

一、數字內容產業概述

1 數字內容產業的概念

內容產業(content Industry)這一概念首先出現在1995年西方七國信息會議上。次年歐盟《信息社會2000計劃》把內容產業明確界定為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的產業,其產品范圍包括各種媒介的印刷品、書報、雜志等,電子出版物、聯機數據庫、音像服務、光盤服務和游戲軟件,音像傳播影視錄像和廣播等。1998年經濟合作組織的專門報告作為新增長產業的內容把內容產業界定為主要生產內容的信息和娛樂業所提供的新型服務產業,具體包括出版和印刷、音樂和電影、廣播和影視傳播等產業部門。

對于數字內容產業的概念,歐盟在《信息社會2000計劃》中將數字內容產業的主體定義為“那些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的企業”。

本文認為,數字內容產業是指利用各種信息技術,依托信息基礎平臺,將圖像、文字、影像等數字內容進行多層次整合,并通過多種內容途徑和手段實現多元化出版,向受眾提供全媒體類型的信息產品的產業群。

2 數字內容產業的內容

數字內容產業作為全球的新型快速發展產業,由于信息技術的變化以及自身的不斷發展,目前其定義所涵蓋的領域還不夠確定。

在對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和數字內容產業的研究中,有研究者認為數字內容核心產業包括:電影、電視、廣播、音樂、動畫、游戲、工藝、時尚設計、廣告、建筑、視覺藝術、互動休閑軟件、表演藝術、出版、軟件、信息服務等。數字內容關聯產業包括:旅游觀光產業、文化設施產業、藝術市場、創意農業、生活產業、運動休閑產業、特色美食產業、教育、社區、知識產權。

本文將數字內容產業的內容做如下分類:

(1)網絡游戲:網絡游戲數字內容產業包括游戲研發平臺建設、游戲軟件開發及游戲相關產品的開發。

(2)數字教育:以計算機、手機等終端設備為輔助工具,以互聯網、手機等為互動平臺的在線或離線的數字學習內容的制作、工具軟件開發、多媒體教學系統設計、學習課程服務、在線學習論壇等。

(3)數字傳媒和數字出版:運用媒介數字化技術采集、傳送、播放的數字視頻/立頻內容,包含傳統音樂、電影、電視節目數字化后提供的資源服務平臺;數字音樂、數字KTV、視頻/音頻互動點播服務等應用產品;數字期刊雜志、報紙等數字化出版;數字圖書館及電子數據庫等。

(4)動漫開發設計:動漫開發平臺建設;2DTN3D動漫制作、動漫產品設計,動漫故事創作和編導;基于中國悠久歷史文化題材的原創動漫產品等。

(5)數字文化內容:數字文化內容包括構建區域性歷史文化內容展示平臺;開發制作富有區域性、民族性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等。如數字博物館、數字主題公園、數字長江、數字長城等。

(6)移動內容:運用移動通訊網路(3G網絡)提供數據內容及服務平臺,包含手機短信、視頻電話、移動數據服務等。

(7)網絡服務:提供網絡內容、聯機、儲存、傳送、播放等服務平臺,包含網絡內容、應用服務、聯機服務、網絡儲存及網絡增值服務等。

(8)內容軟件:提供數字內容應用服務所需的軟件工具及平臺,包含內容工具、平臺軟件、內容應用軟件、內容專業服務等。

數字內容產業的內容并不完全局限于以上8種類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數字媒介流程再造的深入,數字內容產業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特征將日趨明顯,其所涉及的領域也會更加廣泛。

二、數字內容增值途徑

內容增值服務的提出本身是對傳媒發展理論的一個拓展,是新聞傳播理論發展的必然要求。內容增值服務是一個智力密集型、高經濟附加值的產業,具有極其可觀的經濟發展空間,是提升傳媒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美國路透集團充分認識到在傳媒集團發展道路上提供內容增值服務的意義。路透集團在由傳統通訊社向信息集團轉型的過程中發生了三個重要轉變,做出了三個重要選擇:一是由一般的新聞信息搜集加工傳播為主轉向以搜集加工銷售經濟信息為主;二是由向媒介用戶供稿為主轉為向非媒介用戶供稿為主;三是由主要依賴傳統方式、傳統技術轉向主要借助電子技術搜集加工銷售傳播經濟信息。從路透集團的轉變來看,不難發現,傳媒集團在目前生態環境下,需要轉變角色,拓展業務范圍,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并且要借助信息技術,不僅要為受眾提供新聞產品,還要提供更豐富、更多形式的內容產品。

內容產業要求最終向受眾或消費者提供多層次、多類型的內容產品,而這些內容產品的獲得需要通過內容融合加以實現。內容融合實現了數字內容產品在統一數字媒介傳播平臺下的多種物理形態內容,如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的數字化,這是應用層面上的融合,目的在于如何立體交叉地全方位滿足用戶信息的應用需求;實現了多種媒介載體內容的外在呈現,這是經營層面上的融合,是不同的經營組織在資源共享、內容生產、內容集成、內容供應這一產業鏈條上的融合,帶來了生產和應用形態的融合。以上內容融合的實現需要市場需求的拉力、數字技術的推力、媒介競爭的壓力及政策規制的助力等諸多條件。

1 移動終端接收的內容服務

報紙內容進入手機終端,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新聞短信、手機報(利用彩信功能)、WAP網站以及IVR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手機報和WAP網站。

3G時代到來使信息傳播速度有了質的提升,使手機信息傳播成為一種多媒體、立體式、拉動式的傳播,能夠真正實現信息傳播的5W,即無論何時(Whenever),無論何地(Wherever),無論是誰(Whoever),無論什么內容(Whatever),能找到對方(Whomever),即任何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任何信息并聯系上任何人。 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手機報邁向多媒體化,具備交互性能提供了充分條件。

手機報及WAP網站的普及和發展與手機用戶數量的快速增長及手機終端的高科技含量有關。目前,中國移動電話用戶數已經突破9.75億。截至2011年11月末,在移動電話凈增用戶中,3G用戶所占比重已上升到72.5%。網民達到了4.85億,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也已達到3.18億,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達65.5%,成為中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手機報提供給用戶的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日本手機媒介運營商根據本國國情及文化特征,全力開發手機的多種應用,提供各種音樂下載、小說下載、漫畫下載、游戲下載等娛樂業務;開發手機廣告、手機購物、手機錢包等電子商務;同時還大力發展手機與報刊、手機與互聯網、手機與廣播電視、手機與互動式視頻業務等媒介融合及“復合式服務”的增值業務,使手機媒介業務日趨豐富,為移動通信技術與大眾傳媒業的融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3G業務開展的時間還不長,手機用戶及內容服務商對手機這種媒介終端的利用率還很低,但很多傳媒集團已經認識到這點,正逐步從新聞短信業務拓展到更為豐富的手機報業務,并推出了WAP網站。

己數字化報紙(互動多媒體報)

數字化報紙的發展趨勢是全媒介數字報紙和互動型數字報紙。除此之外,數字化報紙還應該充分關注全用戶化數字報紙的研發,為盡量多的受眾服務。

數字報紙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報紙網絡版”、“報紙網站”、“報紙網站+數字報紙”及“數字報紙”等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的數字報紙其表現形式和功能也有所不同。目前,具有全媒介特征的數字化報紙已經出現。2006年3月13日,我國第一份有聲報紙《合肥晚報》“有聲報紙”在合肥面世。《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在其所屬的中國寧波網上也專門開辟了“在線讀報”欄目,其中的互動多媒體報具備語音播報功能。中國寧波網這種數字報紙類型的推出是數字報紙向全媒介特征和互動型報紙過渡的嘗試,由于網絡帶寬、讀者計算機等方面的限制,數字報紙的表現還不盡如人意,但畢竟有了開始,相信未來的數字報紙將會更加成熟。

3 多元化出版

多元化出版的特點是多元化、智能化和個性化。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被明確作為國家重點數字出版工程項目之一,具有新時代“748”工程的地位。數字復合出版工程,是新聞出版署在全力倡導、希望建立的國家標準,它主要是內容全媒介的出版,通過接納各種信息,在系統內進行編輯加工,然后進行多媒體的傳播,這種復合可以體現多種的復合,比如說像符號的復合,媒介的復合,也包括視覺和聽覺,還有傳播載體的搜索,以及傳播形態的搜索。另外也支持多種的顯示技術和制作技術的復合。

個性化服務充分利用數據挖掘和內容融合,借助現代印刷技術、出版技術,實現按需出版印刷。如針對數字報業的某企業客戶,報業集團將該客戶在集團所屬的報紙上全年刊登的與該公司相關的新聞、廣告整理成數字雜志、數字光盤或印成書籍,完整提供給他們,不僅便于企業客戶保存和查詢,還可以讓客戶了解數字報業的個性化服務,為未來的合作創造商機。

數字報業的多元化出版依賴于數字媒介傳播平臺的創建,除了跨媒介出版(Cross Media)外,還有跨介質出版,如光盤介質電子出版物、網絡出版物等。

4 新聞線索供應服務

數字報業還可以為傳媒業自身發展提供信息增值服務。早在2002年,國內重點政府網站千龍網進軍咨詢業,成為國內首家專業新聞線索提供商,以實現它“信息增值”業務的理想,并以為傳媒服務作為主要贏利支點。千龍咨詢公司的運作方式是在每個工作日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及時準確地發給用戶當天制作的《新聞內參》,包括線索型新聞200多條,附有摘要、鏈接及點評等的精加工新聞線索100多條。電視臺、通訊社、雜志和報業的客戶通過《新聞內參》獲取需要的新聞線索。《新聞內參》共有報紙要目、新聞排行、宏觀經濟、產業分析、路透資訊、熱點難點、數據中國、華爾街訊、獨家視點、事件人物、高手酷評、每日提醒和其他排行等十多個欄目,欄目內容借助新聞快遞軟件24小時跟蹤知名中文網站,實時抓取最新消息并自動分類。除此之外,千龍咨詢公司還針對電視臺制片人等媒介資深人員的特殊需要開發了高級專業型產品――《新聞內參》(財經版),共有10多個子欄目,每天提供重要財經新聞線索300多條。千龍網填補了國內新聞領域欠缺專業新聞線索提供商的空白。

借鑒千龍網的操作經驗,具有技術開發能力的數字報業可以利用新聞熱線、廣大的通訊員記者資源以及自己研發的新聞線索獲取軟件為區域性或中央級多類型媒介從業人員提供線索咨詢服務。

5 弱勢受眾專屬內容服務

本文所指的弱勢受眾即指身心存在缺陷的受眾,包括視覺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行動障礙(即在使用輸入輸出設備時存在障礙者),認知障礙(包括傳統定義中的智力殘疾和精神殘疾)。除此之外比較特殊的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還應包括老齡用戶。弱勢受眾的信息服務研究在國外已非常關注,如日本公共圖書館為視障讀者提供的信息服務,世界各國盲人圖書館的建設,為解決存在視覺障礙的網絡用戶的閱讀,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萬維網集團還專門成立了推廣網頁無障礙的機構。

上一篇: 金融風險與監管 下一篇: 個人形象對企業的重要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最新国产Av最新国产在钱 | 又大又粗又猛免费视频久久 |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在线一区视频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AV永久免费网址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