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繼續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06 09:39: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會計繼續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會計繼續教育論文

篇(1)

2.對會計繼續教育定位有偏差。現在的會計繼續教育被簡單地定位于崗位定向培訓,實際操作中主要局限于會計專業知識、會計法規制度、會計準則的培訓上。

3.會計人員的格局和機制不夠完善。我市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主要以財政部門為主導,財政主持教育計劃、教學組織、考核等項工作。但社會辦學機構參與度、用人單位參與度、會計人員參培率存在不足。同時,會計人員分布在社會各行各業,大多數單位領導不重視會計部門的整體素質,在智力投資上,領導只重視對業務部門人員的專業水平的投入,而對財會人員的知識更新和素質的提高重視甚少。

4.會計繼續教育缺乏針對性。我們的會計繼續教育幾乎都是中、初級會計人員的大集會,同時也是企業會計人員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大集會;同樣的學習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辦法,大有“公平教育”之勢。但是這樣根本不可能使不同層次和不同崗位的會計人員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初級會計人員認為學習困難,而中級會計人員則認為內容簡單,不能使繼續教育真正收到實效。

二、今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對策

1.提高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要認識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傳力度是關鍵。宣傳對象不僅包括廣大會計從業人員,還要包括企事業單位的領導者。只有企事業單位的領導認識到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在時間和資金上予以支持,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才能有實現保證。對于廣大會計人員來說,應深入領會知識經濟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樹立繼續教育與時俱進的新理念,將繼續教育內化為自己的職業需求,要有意識地通過繼續教育培養會計人員的終生學習習慣。

2.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目前,一些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淡薄、誠信喪失,違背準則、弄虛作假之事時有發生。不能堅持原則,為違法亂紀活動出謀劃策,直接參與偽造、編造虛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這些問題都表明,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繼續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重塑會計誠信,已是當務之急。

篇(2)

1.適應經濟發展“兩個轉變”的客觀要求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法制經濟,尤其是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要求現代會計必須隨之轉軌變型,由報賬型向管理型、決策性轉變;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過程轉變;由被動型向能動型、自主型轉變;由傳統手工方法向現代高科技、網絡化、規范化轉變。適應形勢,更新知識,不斷進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學習,是科教興國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企業改革、會計主體變化對提高會計人員基本素質的必然要求。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路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形式多樣化,會計主體多元化,在企業錯綜復雜、激烈競爭的新形勢下,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①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對時局變化的高度敏銳性,感悟時局變化對企業財會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及程序,要加強學習,堅持方向,提高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

②具有強烈的市場經濟意識。市場經濟綜尚超前和創機關報、競爭和法制,更體現了風險與效益對等的根本法則,歸根到底市場競爭是產品的競爭,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而這一些均有賴于國民教育和不斷學習。

③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和一定的新技術知識,較嫻熟的業務操作能力,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④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忠于職守和職業道德,愛崗敬業,刻苦學習,廉潔奉公,團結協作。

3.扭轉我國會計隊伍落后狀況的現實要求。財政部長項懷誠指出,當前會計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合格的會計人員數量不夠;二是會計人員素質不高;三是風氣不好,做假賬、造假賬,違反財會制度和職業道德。只有通過大規模的培訓,提高會計隊伍的政治、業務和整體素質,實行強制的定期的繼續教育學習,更新知識,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我國會計隊伍的不利局面。

4.深化會計教育改革,與國際會計教育接軌的時代要求。利用現代科技的遠程繼續教育形式,能擴大教育規模,甚至形成教育產業,減少國家投資,解決工學矛盾;實現的人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術手段成為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的自我奮斗提供一種有效的途徑和手段,使學習成為不斷探索的動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續教育、終身教育、持續專業教育、教育深化、非傳統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以教育為基礎,擴大人才培訓的貢獻率,實現勞動者知識化和學習終身化。

二、會計繼續教育的特點

1.強制性,嚴要求。財政部頒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學習內容、學時由財政部會計司擬訂,具體實施由各級財政會計管理部門批準認可的學校、單位組織開展,其運作格局是由培訓單位培訓,由各級財政部門發證,每個會計人員每年必須接受一定時間的繼續教育,若連續二、三年未參加,將在資格考試、會計證年檢、評先表模等方面予以懲誡,直至吊銷會計證,清理出會計隊伍。

2.在職性,層次性。會計繼續教育,根據會計專業技術資料(職稱)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級別,按文化學習、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層次性和差異性來劃分。

3.大量性,大規模。我國有1200萬會計人員,一個縣一般也有一千多名會計人員,要在兩三年之內全部輪訓一遍,無論是會計人員數還是培訓工作量都是大規模性的,是史無前例的。

4.長期性,循環性。會計繼續教育是一項長期循環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漸進,循環往復,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訓師資、教材、場地、質量、制度及管理,應長計劃,短安排,綜合配套。

5.新穎性、專業化。一是工作新和專,繼續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卻是一項新工作,尚無經驗可尋。一是內容新和專,要向會計知識更新為主內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轉化。

6.開放性,實用性。會計繼續教育以自學為主,培訓為輔;以專門培訓為主,其他學習形式為輔。既可以是讀學位拿文憑,也可以為取得會計專業技術職稱資格;既可以是拿會計證、會計電算證,也可以搞會計學術課題研究,還可以為考注冊會計師;既可以脫產學習,也可以半工半讀,長期性與短時性相結合,屬于開放型學習模式7.社會性、服務性。堅持以屬地原則為主,級別管理為輔的原則。一般地,高級培訓權限在中央、省里,中級培訓權限在地市一級,初級培訓在縣里,按財政、財務管理體制的屬地原則培訓。在培訓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在于咨詢,解決日常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會計服務水平。

8.現代性、多形式。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的學習模式一般有:

①函授學習;

②電話會議形式學習;

③有線電視形式的學習;

④電教錄像形式學習;

⑤衛星傳授電視接收形式的學習;

⑥計算機為主的學習;

⑦網絡為中心的網上教育。

尤其是“以網絡為中心”的網上教育是現代遠程教育的標志。

三、會計繼續教育的組織與管理

要充分認識這項工作艱巨性和緊迫性,樹立為廣大會計人員服務的思想,立足基層,籌劃未來,精心組織,嚴格管理,檢查督促,保證質量。

1.大力宣傳,提高認識。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財會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都積極支持、關心、投入會計繼續教育的活動中。

2.明確主體,形式多樣。會計繼續教育的組織管理的機關是各級財政會計管理部門,培訓以中華會計函授學校為依托,發揮其它部門的積極性,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培訓學習,有自學、有培訓;可自己組織,也可委托辦班;有函授、電教、錄像,也可課堂講授、網絡查詢、實地演練;可集中上來,也可分片下去等等。

3.分別層次,分清職能。分期分批,分行業分系統,區別情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會計部門具體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提出培訓目標,制定培訓規劃和培訓要求;

②制定培訓單位的資格審查標準;

③會同具體培訓單位,制定教救災計劃、收費標準,并指定教材;

④檢查和監督培訓單位的培訓質量。

4.圍繞主題,規劃目標。

5.堅持原則,加強管理。

①嚴格許可證制。

篇(3)

各國對注冊會計師參加后續教育的時間都做出了明確規定。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對不同類型的會員,規定了不同的法定學習時間。對于那些從事公開業務(public practice)的會員(即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注冊會計師),每三年必須完成120小時的后續教育課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20小時;對于那些從事非公開業務(not public practice)的會員(即不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注冊會計師),則每三年必須完成90小時的后續教育課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15小時;對于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會員,每兩年必須完成80小時的后續教育課程,每年至少20小時。如果一個會員由從事公開業務轉向非公開業務、或者情形相反,則三年期法定的累計學習時間應予以調整,按公開業務每年40小時、非公開業務每年30小時計算所需要的總學時。

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CICA)規定,每個會員在三年內必須完成100小時的后續職業教育課程學習。

荷蘭注冊會計師協會(Royal NIVRA)規定,會員每年參加后續教育的時間必須達到40小時或每兩年80小時。

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CICP)規定,執業會員接受后續教育的時間,三年累計不得少于180學時,其中每年接受后續教育培訓時間不得少于40學時;接受脫產后續教育的時間三年累計不得少于120學時,其中每年接受脫產后續教育培訓時間不得少于20學時。

從上述各國注冊會計師參加后續教育時間來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規定的時間無疑是最長的,同時規定也是最嚴格的。這與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起步不久,注冊會計師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是基本吻合的。

二、后續教育學習方式的國際比較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和各州會計理事會全美協會(NASBA)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于2000年2月對外公布了《后續職業教育準則公告》(Statement on Standards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征求意見稿。在該公告中,明確提倡兩種學習方式:一種是有組織的學習活動(sponsored learning activities),在該方式下,組織者負責將學習計劃傳遞到學員手中,可以采用工作室、研討會等各種形式;另一種為自主的學習活動(self-directed learning activities),在該方式下,學習活動是在沒有外部組織者的幫助之下自己進行和完成的。

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職業后續教育培訓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和措施:課堂教育、組織學術講座、召開研討會、網絡或電話教學以及自學等。

荷蘭注冊會計師協會下設有專門負責職業后續教育的機構——后續教育委員會(VERA)。該組織提供的培訓方式包括面對面的課堂教學、網上教學以及函授等。會員或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既可以參加后續教育委員會組織的培訓,也可以在公司、大學學習或在家自學。

中國注冊會計師參加職業后續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脫產課程學習、非脫產課程學習、參加專題研討會、承擔專業課題研究以及個人專業學習與實務研究等。

從上述各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認可的學習方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有組織的學習和自主學習。其中有組織的學習一般居于職業后續教育的主導位置,而自主學習則處于從屬地位。另外,就自主學習層面來講,各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對其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在會計職業得到充分發展的國家如美國、荷蘭等,自主學習方式的認同度較高,而在會計職業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國家如中國,自主學習方式的認同度較低。

三、后續教育課程設置的國際比較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設置了多種課程來滿足職業后續教育的需要,課程種類在150種以上,并且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課程要進行修改或更新。其后續教育課程按會員的不同職業發展階段設計,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培訓要求。

具體分為:

(1)基礎課:用于新會員,該課程知識面窄,強調基本原則和技能;

(2)中級深:在基礎課的基礎上強調實際應用;

(3)高級課:強調知識的深度和應用的廣度;

(4)更新課:介紹各個領域的最新發展;

(5)星級課:由高級專家指導的討論課。與此同時,對于自主學習的課程,由各州會計理事會全美協會指定的后續職業教育機構負責設計,其中最有影響的組織之一是會計師教育組(AEG),該組織從1988年開始成為美國自學后續職業教育領域內的領先者。

目前,該組織所設置的課程主要有:

(1)計算機系列;(2)稅收系列;(3)審計和會計系列;(4)遺產計劃(estate planning)系列(文秘站:)。

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設置的課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會計、審計、

財務、稅制和管理信息系統等領域的最新發展; (2)職業道德規范的有關課程;

(3)信息技術。

荷蘭的后續教育委員會與荷蘭一些大學合作,為不同層次的會員制定不同的繼續教育課程,如信息技術、保險、工商經濟、法律、稅法、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管理技術等。該委員會在制訂后續教育課程內容時著重突出“能力”教育,并將其區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性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實際行為能力等。一般性能力包括自學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解決問題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和評估能力等;實際行為能力包括實際工作能力、幫助他人能力、人與人之間溝通并影響他人的能力、組織能力等。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規定職業后續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

(1)會計準則及國家其他有關財務會計法規;

(2)獨立審計準則及其他職業規范;

(3)與執業相關的其他法規;

(4)執業所需的其他知識與技能。職業后續教育的具體內容根據不同對象及其需要確定。針對主任會計師、部門經理、項目經理、注冊會計師以及一般執業人員的培訓內容各有側重。

從上述各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所設置的課程來看,各國的課程內容不盡相同。其中美國、中國的課程規劃比較詳細,而加拿大、荷蘭的課程設計則比較簡約。由于職業后續教育面向的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注冊會計師,因此各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課程設置過程中一般都將技能的培養與訓練,而不是知識的傳授,置于核心地位。與美國、加拿大、荷蘭相比,中國課程設置唯一的缺陷在于沒有對信息技術給予足夠的重視。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隨著信息技術在會計、審計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提高中國注冊會計師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已是當務之急。

四、后續教育評價方式的國際比較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規定會員應定期報告參加后續教育的情況,日期為會員加入協會之后每個日歷年度的起始日。考慮到各種因素,協會還規定了報告寬限期(grace period)——法定報告日后2個月內。對于報告的格式,該協會要求采用統一標準,即在年度會費報告中包含下列的陳述:”在繳納會費時,我確保自己已履行了后續職業教育的有關規定”。同時該協會要求,在陳述報告時,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明文件。

在《后續職業教育準則公告》征求意見稿中,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針對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參加有組織學習方式的會員,該準則要求他們在報告學習情況時提供以下的信息:組織者的名稱、學習的題目和內容、日期、地點以及職業后續教育的學時等;而對于參加自主學習方式的學員,在完成自主學習活動之后,學員必須提供能夠證明完成該活動的相關文件,諸如由第三方提供的證明、證書或撰寫的文章等。此外,學員還應對自主學習活動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并提供自我評估報告。如果學員對完成的自主學習活動諸項目中有超過半數表示滿意,則報告還應附上一個專家評閱意見。如果未超過半數,則不需要這樣的意見。

荷蘭注冊會計師協會規定每年會員必須向協會提交一份前一年的學習報告,但對未完成后續教育課程的會員則目前尚未出臺強制性措施.而是靠會員的自律和自我責任感。

篇(4)

與此同時,會計理論和管理制度也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和重大的創新。在會計理論研究方面,有論者認為, “網上實體”的出現, “網絡公司”等虛擬經濟實體的迅猛發展,拓展了原有會計基本假設(陳衛星,1998) 。甚至有人認為會計假設將被取消,會計將表現為一個系統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統(袁樹民等,1999) 。會計主體假設將有可能被“相對會計主體假設”所取代(雷光勇等,1999) 。在會計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我國圍繞企業會計(主要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會計) 的組織管理方式進行了創新,主要有會計委派制、財務總監制和稽察特派員制等三種新的會計管理模式。

可見,由于網絡的興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響,無論會計教育思想和手段,還是會計的基本理論和管理制度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正是這些變革,使會計繼續教育模式創新成為必要。

1、會計繼續教育應具有的重要特征

那么,這種新的模式究竟應是怎樣的呢? 有無可以照搬過來的經驗和模式?“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的會計教育均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陳舊、培養人才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等情況,. . . ”(閻達五等,1998) 。可見,探索會計繼續教育的新模式并無多少成功的經驗可尋。我們應深入研究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的規律,從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探索一個能真正適應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新模式。我們認為,新的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識和探討。

首先,新模式應充分體現新時代的教育特征。

———新模式應充分反映素質教育的要求。智能和技術代替了人力,高科技產業對從業者的要求日趨高檔化、復合化。就會計實務操作而言,大量的計算機處理取代手工作業,從業人員的學歷和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綜合化

———財會人員不僅要懂經濟業務的核算,還要懂管理,更要有一定的決策能力。

———新模式應充分體現創造性教育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目標不僅要求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而且還要具有好奇心,有創造欲和持續不斷的創造能力。財會人員不應僅僅是新會計理論和方法實踐中的“沉默羔羊”,而應為新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實踐出真知,事實表明,許多理論和管理制度上的紕漏正是由于財會人員的積極大膽預防才得以化險為夷。若是財務人員墨守成規,不僅會給企業和國家帶來損失,同時也使新理論和方法無法得以完善。所以,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經濟活動中,培養和造就一批既精通財會理論,又能在新的特定情況下具有果敢、合理創新能力的高級財會人才尤為必要。

———新模式應是開放式的個人教育。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新的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開放式的個人教育日益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之一,它為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教育情景,使個別化教育和遠程教育成為可能和現實,使教育效益和質量相應得到極大提高。這也是會計教育新模式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特征。

———新模式應是不間斷的終生教育。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繼續教育”這一概念后,繼續教育已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已成為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貫穿每個人的一生。

因此,會計教育新模式應著力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和具有創新精神的會計專業技術隊伍。

其次,這一新模式還應充分考慮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基本狀況。

在我國,政府和行業管理機關已開始重視會計繼續教育問題,這為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順利發展和會計繼續教育模式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務院已決定成立中國會計學院,著重對全國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大力提高高級財務會計干部的素質(如:財務總監和稽察特派員等) 。國家財政部已于1998 年1 月23 日發文(財會字[ 1998 ] 4號) ,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該文中規定的會計繼續教育,包括會計人員接受培訓和自學兩種形式,對會計人員接受培訓的形式,文中主要提到財政部門組織的定點培訓;對會計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時間文中規定高中級會計人員每年累計不少于68 小時(含自學時間) ,初級會計人員每年累計不少于72 小時(含自學時間) ,也就是一年最多大約7 個工作日。顯然,規定中的會計人員每年用于繼續教育時間偏少。而在會計繼續教育的具體實施手段———教學方式上,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停留在呆板的全日制學校傳統的“滿堂灌”方式。

可見,我國會計繼續教育的現況無論是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和實際效果,還是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時間、方便性和針對性上,都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高速發展著的形勢的要求。

2、會計繼續教育新模式的具體設想

新的時代、新的教育思想觀念、新的從業需要,這些都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現有的會計繼續教育模式又難以很好地滿足會計從業人員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們必須下決心對現有的會計繼續教育模式進行創新—

既大膽和充分地利用互聯網等高科技武裝起來的現代教育技術,著力建立一種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動的、功能完善的會計繼續教育體系。具體來說,我國的會計繼續教育模式需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和創新:

第一,會計繼續教育“硬件”創新———框架結構上的改革和創新

充分利用Internet 和Cernet 等現有的網絡資源作為教育的主要載體、以現有高校財經類院(系) 和已有的財會人員培訓機構為大的框架和依托,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嘗試進行以網絡為主要依托的會計繼續教育:

———著手建立和完善我國國家級財政機構和中國會計學會所屬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網站(或網頁) ”,或者在我國國家政府機構所屬的網站(或網頁) 中開設財政服務專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專欄。

———著手設立和充實省一級財政機構和會計學會“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省級網站(網頁) ”。對省一級財政機構和會計學會,可以先在一些條件較好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廣東等) 先行建立網頁,作為試點,取得經驗和條件成熟時再向其它省市推廣。

第二,會計繼續教育的“軟件”創新———內容及內容提供方式的改革和創新

即國家主管部門制定了會計繼續教育的大的方針后,對教育的具體內容及內容的提供者———高校財經類院系等有關會計繼續教育機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進行“招標”和“競爭上崗”———即對這些會計繼續教育內容的“提供商”進行擇優, ———只有優勝者才能獲得相應的服務報酬———相應地也要對現有的會計繼續教育經費的行政分級劃撥方式進行改革。

第三,高校財經類院系在會計繼續教育創新中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校財經類院系不斷緊密追蹤和學習最新理論、甚至進行理論創新和改革,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網頁”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理論性的教育資料(如:文字資料、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片等)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過該網頁充分了解和吸收會計實踐中的合理要求、想法和建議,經“智力加工”后以適當的形式反應到新的會計理論中,并把這些新的理論充實到教學活動中、粘貼在會計繼續教育網頁上,進行實時互動服務。這樣也就是建立了一個基于Internet 網絡的“理論———實踐———理論創新———服務實踐———新的理論創新”的一個更為迅捷和靈活便利的認識論的高速循環,這無論對理論的發展還是對會計實務的促進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3、結論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響,在新的世紀,會計在基本理論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正面臨著根本性的重大變化。為及時、充分地做好新的會計理論的推廣和普及工作,盡可能地使新的理論能迅速“實時”地指導日新月異的實踐,也使廣大的會計實務工作者能迅速“實時”地適應當今急劇變化的經濟環境,本文在充分考慮了新時代的教育特征———重素質、開放式、個性化、實時性和終生教育等特征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技術,提出了這種新的會計繼續教育的模式,并從會計繼續教育“硬件”(教育方法的框架結構上)和會計繼續教育的“軟件”(教育內容的更新和提供上) 進行了一定的嘗試。這一模式還把高校財經類院系作為重要的智力資源庫,從而使會計繼續教育建立在一個高倍速的、穩定的和高素質的載體之上,為這一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當然,該模式還有一些有價值的內容需要研究,比如對模式的具體技術支持系統的討論等;該模式也存在一些不盡完善之處,例如在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具體的困難等。這些將有待以后進一步討論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  楊福家: 《楊福家院士論述知識經濟新時代》,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1998. 2

[2 ]  (美) 史蒂文•M. H 沃爾曼著,孫菊生譯:《時代的演變與會計的未來》, 《經濟譯文》1996. 6

[3 ]  許永斌: 《知識經濟與中國高等會計教育改革》, 《會計研究》1999. 1

[4 ]  雷光勇: 《試論網絡公司及其對財務會計的影響》, 《會計研究》1999. 1

[5 ]  W. Steve Albrecht :《會計教育發展的對策》,《會計研究》1998. 9

[6 ]  石春茂: 《論會計管理體制的創新及其現實選擇》, 《會計研究》1998 12

[7 ]  陳衛星: 《知識經濟與會計創新》, 《會計研究》1998. 10

[8 ]  南國農: 《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國農電化教育論文集P192 - 193

篇(5)

【關鍵詞】會計教育 職業道德

這就要求我們在會計職業道德方面加大力度,建立一支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會計隊伍。

一、我國目前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重動手操作;而輕思想建設,輕道德建設的誤區。會計專業更重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如做會計賬表,手工技能是培養的重點,學生在會計方面的業務水平提高了,但是職業道德水平教育卻沒有隨之提高。有的學校并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學生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很容易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誤入歧途。

從社會這個大課堂來說,由于目前我國還未建立起內容全面、操作性強的會計職業道德準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會計人員履行會計職業道德義務,會計人員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很容易掉以輕心,將職業道德拋之腦后,做出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些會計人員為了滿足個人私欲,不顧職業操守,利用專業優勢,鋌而走險,大肆造假。

會計人員的工作缺乏獨立性。會計人員需要依附于企業而生存。在單位上會計人員需服從領導,并按領導的指示來完成工作,這種地位上的從屬性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會計職責的履行。目前在我國的會計實務中,有些企業仍然存在兩套帳的做法,會計人員根據不的同會計信息做出不同的會計報表的。這些都不利于會計人員形成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

二、目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

第一種方式,主要體現在通過外在各種各學習途徑形成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學校或其他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學習,形成的道德觀念,這主要是來自于外部,通過學習,有的人形成了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養成了良好的職業道德,而有的人雖學但不一定能接受,并用它來指導自己的工作。

其次,是在工作過程中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可能會自我約束,接受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通過自我學習,調整,從而一步一步的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并終生接受它的指導。

對于會計工作人員來說,不管是通過外在學習,或是通過內部的自我調整,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指導自己的工作,實現以誠信為本的職業道德目標。

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措施

學校方面,應該在專業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加大職業道德教育的力度,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培養他們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以及誠實守信等良好品質。同時也要加強會計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重視言傳身教。老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都要給學生灌輸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堅持原則這些優良的職業道德品質,使這些未來的會計從業人員在上崗之前就能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從一開始就應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約束和調整,不斷提高自身覺悟和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從業觀念, 把履行會計職責轉變為自覺遵守的道德行業準則。實事求是,依法提供會計信息。

社會大課堂方面,加加強宣傳教育。通過一定手段和方式系統地傳播、闡釋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通過營造濃烈的輿論氛圍,要讓人們認識到,誠信是重要的并且有益的,誠信是必然趨勢。 健全監督機制,建立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加強司法和政府監管力度,發揮法律和行政力量。要通過監督和檢查、督促和教育,幫助會計人員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另外,通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加強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建設,但是不要讓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流于形式。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和誠信教育,改進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一方面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課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對在崗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注重業務知識和職業道德教育并重,使會計從業者充分認識到職業道德缺失的行為做造成的危害性,在工作崗位上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

總之,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當下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措施,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涉及多面廣的社會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隨著會計改革不斷深入,會計行業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講求會計誠信,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尤為重要,因此加強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IFAC即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成立于1957年,是一個國家組織為其成員的國際性學術組織,宗旨是以統一的標準發展和提高世界范圍的會計專業,促進國際范圍內的會計協調。他具有以下的任務:決定國際會計師大會的主辦國;保持與參加國際會計師大會的各國的聯系;促進國際的地區機構的發展和信息的交流;參考和吸收各國提出的意見,擴大國際會計職業協調委員會的業務,并為改進業務提供咨詢。在1997年5月8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正式成為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成員。因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情況的限制,我國的會計制度的起步較晚,故而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基本參考于國際上已經成熟的法規體系。在其后的比較中也可看出,IFAC指南和中國指南,存在一脈相承的關系。

1.1制定背景

IFAC指南的出臺,一方面是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國際上連續發生了多起重大財務舞弊案件,嚴重打擊了公眾對于注冊會計師及其背后事務所的信心。為了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勝任能力,重新樹立公眾的信心,IFAC開展了對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的研究,最終出臺了8個國際教育準則與已經的5個國際教育指南和3個國際教育論文一起,初步形成了針對注冊會計師的相對完整的勝任能力指南體系。

而中國指南的制定,先是進行了廣泛的文獻研究,組織組織翻譯了IFAC,亞太,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際行業組織的注冊快事勝任能力的文獻,研究報告等。接著明確勝任能力的相關工作的總體思路,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對指南的起草進行反復的研究。最后還征求意見稿,最終形成了目前的《指南》體系。在我國指南的制定過程中,是遵循“指南制定要以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國際教育準則為基礎,借鑒各國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實現與國際教育準則趨同”的思路進行的。

1.2組成部分

IFAC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體系有三部分組成:國際教育準則(IES)、國際教育指南(IEG)和國際教育研究報告(IEP)。IES是整個體系的主體部分,他的選擇標準是以得到國際范圍的認可、接受和應用為標準,所以是我國參考的重點。IEG為國際教育準則提供解釋、舉例說明,詳細闡述與國際教育準則相關的事項,可以說是IES的延伸和擴展。IEP起提起注意、傳遞相關知識和信息的作用,主要是推動影響職業會計師教育和發展的相關問題的討論成果展示。

中國的指南是對IFAC的概括和總結,看似結構完全不同,但是我國先是規范了定義,隨后對于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的培養是遵循了國際準則的要求來展開的,可以說我國會計師勝任能力的制定是IFAC指南具體要求的展開。且同時從結構中也表現出,我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的培養,不僅重視技術操作的應用,同時也重視職業價值觀,道德態度的培養,強調了內外素質兼備的終生學習。

1.3細則比較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IFAC的各項規定更傾向于具體內容的表述,要求十分精確明了,而中國指南則傾向于方向的制定,并沒有硬性的規定。但大部分細則其實都是對于IFAC指南的歸納和總結。現試舉幾例:

IES5《實務經歷要求》規定了實務經驗階段至少應當3年。帶有較強實務會計應用成分的研究生(高于大學在校生水平,例如碩士生)教育經歷,可以折合為不超過12個月的實務經驗。申請人的實務經歷應當在一個督導人的指導下來獲得。而中國指南在第五章實務經歷中,指出資格前實務經歷的期間至少2年,比國際要求少1年,且重點強調事務經歷應為申請人提供了有助于其培養勝任能力的職業環境。

在IES7《職業后續教育:終身學習和職業勝任能力后續教育項目》中,提出職業后續教育應當是相關的、可計量的、可驗證的且需要經過評估的學習活動和結果。這點完全對應了中國指南第八章第二節的54,55,55條,且我國的對其進行了更相應的完整闡釋。算是對IFAC指南的完美借鑒。

中國指南中指出,注冊會計師需要的職業技能包括下列五類:①智力技能;②技術和應用技能;③個人技能;④人際和溝通技能;⑤組織和企業管理技能。而這與IFAC指南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

由此可看出,中國指南是在IFAC指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對于部分硬性規定,因為發展程度的限制,中國無法達到國際指南的高要求,故而放寬要求,循序漸進,走逐步與國際接軌的道路。

2.對我國注會人才培養的啟示

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的培養是個由淺到深且延續其職業生涯一生的過程。具體說來,要做到以下幾點:

2.1嚴格硬性指標的控制

所謂硬性指標,是指對學歷,資格證書的審核,學歷標志著注冊會計師所受到何種的基礎訓練,而資格證書則是對注冊會計師專業能力的肯定。這兩點是從根本上影響注冊會計師生產能力高低的指標。也是要考慮的第一要素。

2.2對道德素質的考量

如今的社會,信用直接和聲譽掛鉤,高聲譽會更好的為會計師事務所帶來更多的業務,而會計師事務所的信用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注冊會計師的道德素質。故而在人才招聘的過程中,要包含對道德素質的考量,一名具有合格勝任能力的注冊會計師,應該具備處理業務的獨立性,對自己工作的保密性和應有的職業謹慎。而對道德素質這一軟性指標的考量,更多的應該在工作中給予定期的考核,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控制和對工作人員的教育。甚至一家事務所如果具有積極地企業文化和良好的工作環境,會極大地影響會計師的道德素質。

2.3重視后續教育

當一個人從學校畢業并且拿到資格證書后,他其實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勝任能力,但是事務所招聘的人才往往是需要應對特殊的行業領域,這就依賴于人才在崗位上的后續教育。

后續教育既包括進一步的理論培訓,也包括實務中的操作實踐。會計師事務所應當為注冊會計師獲得職業繼續教育提供適當的機會、資源,并予以規范和指導。應當體現不同注冊會計師的職業發展目標、所處的職業領域和發展階段的差異,以及職業環境的變化。而對后續教育成果的檢驗可以通過末位淘汰制的業績考核,定期的考試和平時工作的監督來確定。

2.4把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標化

總的來說,注冊會計師的勝任能力是有多項指標綜合達成的。詳見表1:

這一指標體系參考國際通用標準,符合中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的要求,遵循系統性,科學性,(上轉第71頁)污點注冊會計師的執業分析

――基于監管部門的公告韓煦摘要:本文以監管部門的公告為依據,對2007年至2011年的注冊會計師的處罰公告進行統計,分析污點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發展情況。研究發現,污點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方向有五類:1、留任原事務所原職;2、留任原事務所無職;3、離開事務所行業;4、跳槽到其他事務所;5、其他。其中第一類執業方向人數比例最高。

關鍵詞:污點;注冊會計師;執業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目前的執業狀況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環境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與注冊會計師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行政干預注冊會計師執業問題比較嚴重;注冊會計師人才隊伍匱乏;注冊會計師機構普遍規模較小,執業范圍單一。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承擔著法律和道德責任的同時,也冒著風險。隨著我國市場的發展,審計業務需要分析環境的越來越復雜,法制不健全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審計師犯錯的可能性在提高。另外,由于會計師事務所過度競爭、不注重自身的社會責任、注冊會計師自身職業道德水平不高等原因,也導致注冊會計師違法的機率加大。一旦注冊會計師違反了職業道德或相關的法律法規,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就會被納入誠信檔案,打上“污點”標記,對其今后的執業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

一、污點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方向

本文統計了2007年至2011年證監會網站上關于注冊會計師的處罰公告,根據處罰公告中注冊會計師名單以及證監會網站上的信息披露,整理出了污點注冊會計師受處原因、處罰前后執業單位和職務,以此來對污點注冊會計師執業方向進行分析。相關統計描述如下:

表1描述性統計12N12Frequency12Percent受處原因12違反《股票條例》124012251262.5%違反《證券法》124012221255%違反《審計準則》1240122125%執業方向12留任原事務所原職124012221255%留任原事務所無職12401281220%離開事務所行業12401281220%跳槽到其他事務所1240121122.5%其它1240121122.5%12 受處后是否繼續

為上市公司審計124012141235%注:同一名污點注會受處原因可能包含一項以上通過樣本統計發現,污點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方向主要有五大類,分別如下:

1.1繼續在原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原有職務

在上述表格中統計的40名污點注冊會計師中,有22名人員處罰前后任職相同,比例高達55%。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注冊會計師在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后仍然繼續留任原有的會計師事務所,職務維持原狀。分析原因如下:

1.1.1會計師事務所方面:

污點注冊會計師大多是事務所的高級管理人員。審計報告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往往會在會計師事務所擔任要職。在留任原職的22名污點注冊會計師中,只有兩名是事務所的一般審計人員,而其余20名所擔任的包括分所所長、部門經理、部門主任、合伙人等高級管理人員的職務。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大多采用有限責任制的形式,股東不參與事務所的經營管理。因此股東必須和管理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相信管理者的才能。在注冊會計師這個行業中,業務的接洽很重視客戶關系的建立。污點注冊會計師的職位相對較高,在事務所的職齡較長,他們擁有相當大的客戶資源,一旦這些注會離開,會帶走本所的一部分客戶,給事務所造成損失,因此,股東會繼續留用他們。在受到行政處罰后,事務所的董事出于企業運營的持續、團隊的穩定性等相關方面的考慮,也不會解雇污點注冊會計師。

污點注冊會計師仍然具有執業資格。從統計的證監會的行政處罰公告來看,污點注冊會計師受到的處罰一般是罰款,沒有被吊銷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能夠繼續從事相關的審計、咨詢等服務,執業內容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1.1.2污點注冊會計師自身方面

位于高職的污點注冊會計師一般不會愿意選擇到比自己原先職務低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也不會接受比原先薪酬低的職位。所以,他們留在原位更可能產生心理上的安慰和滿足。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人只有滿足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后,才會去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留任原有職位,畢竟“位高權重”,無論從職業現狀還是從需要滿足上來看,都是有利的。

二、留任原有事務所但無職務

在統計的污點注冊會計師中,有8名在原有的事務所有個人信息,但沒有具體的職務信息。這些注冊會計師很可能只是在事務所掛職,不再從事審計服務。可見,注冊會計師受到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還會受到所在事務所的處罰。

產生這種執業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原有的會計師事務所限制污點注冊會計師的發展。注冊會計師一旦遭受行政處罰,污點會伴隨其一生,不僅會對自身發展產生影響,也會影響其所在的會計師事務,阻礙事務所的壯大。上市公司越來越傾向于與沒有污點的會計師事務所合作,以提高其信用和聲譽,滿足市場準入制度。相關的新聞報道也提到“監管部門有口頭通知,要上市公司留意會計師事務所“黑名單”,上市公司與它們有合作的要盡快解除,沒合作的以后要繞道走。”為了能夠增強可靠性和公眾的信服力,上市公司避免與有污點的事務所打交道,更不用說由污點注冊會計師擔任其審計業務的負責人。會計師事務所對污點注冊會計師不委以重任,就會限制污點注冊會計師的職業發展。可以說,一些污點注冊會計師要想尋求比受處罰前更高的職位是不可能的。

在統計的40名注冊會計師中,僅有14人繼續擔任上市公司審計報告的簽字會計師。可見,事務所對污點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范圍進行了限制。雖然,我國事務所正在努力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進行內衍式擴展,但是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仍然是事務所收入的主要來源。污點注冊會計師不再是上市公司的直接審計師,為事務所創造的價值減少,必然不會受到原有事務所的重用。

三、不在繼續從事注冊會計師這一行業

在整理證監會網站上的會計師事務所信息時發現,有一些污點注冊會計師在原先從事的會計師事務所中找不到相關的姓名和資料,并且也沒有數據顯示,這些污點注冊會計師在其他的事務所中任職。那么這些污點注冊會計師很可能是放棄了本行業轉而從事其他行業。

注冊會計師行業競爭壓力加大。如今,取得了注冊會計師的職業資格的人員越來越多,事務所的工作對這些新型的會計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這些新型人才經過事務所的培養,很快能獨當一面,成為項目的負責人,替代原有污點注冊會計師的職務。并且,這些新人“身家清白”,更容易得到上市公司的青睞。行業競爭壓力加大使污點注冊會計師需要重新定位。

事務所有時為了給社會公眾一個交代,可能不會繼續留用污點注冊會計師。污點注冊會計師不滿足于職業發展的停滯不前,或是受不了輿論壓力和“污點印記”,很可能會放棄注冊會計師相關的工作,從事其他行業。例如一位污點注冊會計師就由原先的會計師事務所轉入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和財務總監;上海萬隆會計師事務所所在2010年3月22日撤銷后,一名污點注冊會計師就留任萬隆所的母公司――萬隆國際咨詢集團。在調查的40名污點注冊會計師中,有8名在證監會網站上查不到個人信息,這些人很可能不再從事注冊會計師相關業務。

四、跳槽到其他的會計師事務所

有些注冊會計師是風險偏好型,他們尋求自身的發展以及職業生涯的突破,他們不會安于現狀,停滯不前。這些人很可能愿意從底層做起,比如跳槽到小型的或者是剛起步的會計師事務所。這種做法雖然得到的報酬會減少,但是今后有更大提升的空間。

一些會計師事務所愿意聘用污點注冊會計師。一些小型的或者是剛起步的會計師事務所由于發展初期的不穩定性、發展規模和從業經驗的限制,不能接手一些較大項目的審計和咨詢業務。他們迫切的需要那些在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任職過的、或者從事過大型企業審計、咨詢等相關業務的、有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來建設自己的事務所。但是,這些小型的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薪酬福利很可能無法吸引到優秀的注冊會計師人才,他們可能會轉而尋求污點注冊會計師來幫助事務所的建立和發展。例如統計發現,一名受到處罰的注冊會計師,就從岳華會計師事務所跳槽到萬隆上海所,按照2008年的事務所排名情況來看,萬隆上海所排名遠位于岳華所之后。

篇(7)

在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應運而生。為培養出適合社會與市場需要的應用型本科人才, 在專業方面下功夫必不可少, 而其中作為向專業方向發展的專業基礎課的地位也是至關重要, 在學生知識能力構建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目前,專業基礎課已成為制約專業延伸、發展的瓶頸。如何推動專業基礎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改革,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經濟法課程作為高校的專業基礎課, 面向除法學專業以外的大多數專業本科生開設,是經濟學、管理學以及工學等專業的必修課。由于經濟法課程的實用性,各高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高校非常重視經濟法的教學工作,在教材編寫和教師培養上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但不容否認的是,在經濟法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改進,以適應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

一、經濟法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定位不準確,內容欠缺針對性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開設經濟法課程的專業很多,比如國際貿易類、工商管理類、財務管理類、金融類等。不同專業的學生對經濟法知識的需要有所側重,更不同于法學專業的本科學生。而目前,一些高校在經濟法的教學名稱和內容設置上與一般的法學本科專業相近似,即使有所改動,也只是法學專業課程的壓縮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容易忽略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對不同專業學生講授相同的內容,忽視學生的需求,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二)教材選用不合理,缺乏專業適用性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經濟法教材版本繁多,但很多都缺乏專業適用性。比如,有的教材只是對現行法律條文的羅列,缺少對法律條文的分析和應用;有的教材涉及面過廣,重點不突出;有的教材只是純理論分析,缺少相應案例。而教師在選用教材的時候也不夠慎重,不同專業往往選用同一種教材,在教學的過程中又往往按照自己的講義進行授課,導致教材成為擺設,學生缺少課下進行預習和復習的范本。

(三)教學方法欠缺靈活性,考核方式陳舊

目前,高校傳統的經濟法教學多以講授為主,教師往往只注重對法律條文的解釋,而在教學方法上也不重視案例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經濟法的教學內容豐富但抽象,理論性強但又需要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如果只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為了完成任務或修滿學分,很難真正地參與到經濟法的教學活動中來。

另外,經濟法的考核方式也較為陳舊,多以試卷為主,題型穩定。而學生往往為了得高分,只是在備考時對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記憶,不利于思維的開拓,很難達到期待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對象的法律基礎知識薄弱

法學專業的經濟法課程一般在高年級開始,學生在學習過法理學、民商法、刑法、經濟法等課程后才能學習經濟法課程。但非法學專業的經濟法課程一般在第三、第四學期,甚至在第一學期開設。許多學生在學習經濟法之前都沒有學習過基礎的法律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解釋法的基本知識、法律術語,加大了教師的教學難度,而學生在學起來也較為吃力。

二、對經濟法教學改革的思考

(一)根據專業需要,調整教學內容

經濟法課程涉及內容眾多,教師在有限的學時內不可能將全部知識一一講解,因此可以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有選擇有側重地進行介紹。針對不同的專業,結合其專業特色選取不同的章節進行重點講解。例如,對于財務會計類學生,可以重點講解《會計法》、《稅法》,并可以和會計師等考試相結合;對于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可以重點講解《合同法》、市場規制法律制度;對于人力資源專業學生,可以側重講解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講解《公司法》等商主體方面的法律法規。這樣,在同一結構體系下與不同專業結合并有所側重,使基礎課融入到整個專業知識體系中,才能更好地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向,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合理選擇教材,凸顯專業適用性

教材對于大學教學至關重要。教材的選擇:一要有利于教師授課;二要可供學生自學。目前,經濟法的教材很多,有適用于法學專業學生的教材,有專門為財經、管理類學生編寫的教材,還有適合各種資格考試的輔導用書。因此,教師在選擇教材的時候要多比較,針對不同的專業特點,選擇不同的教材。同時,在進行選擇時還要關注教材的質量。一是要選擇最新的經濟法教材,能及時反映我國新頒布或修改的法律法規。二是在選擇的內容上,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要選取實際應用型的教材,特別是有大量典型案例支撐的教材。這樣才會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增強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選擇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

(三)改良教學方法,改革考試方式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整個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而在經濟法的教學過程中,要嘗試將多種教學方法靈活結合。針對應用型高校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可以重點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法

案例法是國外較為流行的教學方法,可以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實踐能力。經濟法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非法學專業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地分析法理、羅列法條,學生會覺得難以理解且枯燥無味。因此,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切勿照本宣科,使學生喪失對本門課程的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入大量的案例,對現實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選擇也十分關鍵。教師要選擇有針對性、代表性、啟發性的案例,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是師生進行溝通的有效方法, 每一次課,可以選取一個當前與經濟法有關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讓每組同學推薦代表將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匯報。在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幫助學生提高其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教材,豐富學生的直觀經驗和感性認識, 啟發學生對材料進行比較、分析和概括。最后,還要注重組織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討論有始有終。另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作為大學教師,除了給學生講授理論知識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學習能力,啟發他們延伸和加強課堂學習的內容。課堂討論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3.多媒體教學法

目前,在各高校多媒體設備已經普及,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等新型教學手段,將有關經濟法的典型案例以視頻等多種形式直觀地傳遞給學生。這樣,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

同時,還可以對經濟法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一定的改革,加大實踐環節在期末分數中所占的比例,使學生在課堂討論和實踐操作中的表現在期末成績中都有所體現。

(四)調整教學計劃,適應非法學專業學生

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在開設經濟法課程之前要先開設法律基礎課程。最好在高年級進行開設,如大三的第一學期、第二學期。高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強,學習目的也較為明確。另外,針對對不同專業、不同的教學對象開設的學時也應有所區別,如對經濟管理類的的學生可開設54學時課時,對工學類專業的學生可開設36學時課時。教師針對不同的授課時數和內容,可靈活把握,張弛有度。

[參考文獻]

[1]王玉華.非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0(2).

[2]黃勇,王刻銘.經管類本科專業經濟法教學質量探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3] 彭金冶.高校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09(9).

篇(8)

引言

隨著房地產服務性行業的迅速發展,中國房地產行業逐漸向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發展,服務內涵逐漸趨向豐富,管理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目前國內房地產經營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管理尚不規范,服務質量不到位,部分房地產企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職業道德不強、服務不規范,從而導致了工作開展困難、企業效益差。為貫徹落實住房城市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加強房地產中介管理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建房[2016]168號)精神,鼓勵中介從業人員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不斷提升職業能力和服務水平。房地產行業迫切需要現代職業校企合作育人機制“二元制”人才培養新模式,來進一步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這些政策法規,為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職業環境。因此,根據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特點,設計相適應的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二元制”職業教育的內涵

“二元制”職業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又在職業學校里接受職業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教育,這是一種企業與學校配合,實踐與理論密切聯系的職業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訓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專業技術工人。它最主要的特點是企業承擔了其中大部分的經費和主要責任。接受“二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時間要雙倍甚至更多于在職業學校學習的時間。企業是實施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學生們在企業里的身份是學徒。

二、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體系設置目標

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體系的設置要以國家高職教育的要求為指導,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能力為核心,以崗位要求和職業標準為依據,以滿足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新機制,以“招工招生一體化、企校主導聯合育人”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具體目標是:

(一)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構建課程體系

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模式主要是培養房地產企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利用所學的房地產經紀、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從事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或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該專業能否實現上述培養目標,關鍵在于能否構建起反映這一本質特征的課程體系。因此,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課程體系的依據。

(二)以工作崗位和職業資格要求為依據確定課程標準

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標準要結合企業崗位和職業資格要求,學生通過在校企的三年學習和學徒,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而且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又能順利獲取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

(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確定課程方向

現代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體系必須從整體出發,以職業崗位能力的素質培養為核心,突出工作過程在課程框架中的主線地位,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和工作情境組織課程,構建職業通用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應包含課程目標、課程理念、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環節。開發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體系要對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業務的具體過程進行全面了解,應依據工作過程中的主要崗位劃分專業方向,設計課程體系。

(四)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主線確定課程設置

根據企業對崗位和能力的要求,把職業資格認證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把專業基本知識滲透到專業實習、專業技能訓練過程中,將證書考試大綱與課程標準相銜接,從而構建“工學交替、能力遞進、企業參與”的校企合作教育方式全程化的“二元制”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提升學生技術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

三、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人才培養方案

(一)招生考試辦法

招生對象主要為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在職員工。企業和學校共同作為培養主體,由企業和學校提出招生對象、專業、規模等需求;由省教育主管部T授權有關高等院校,采取“文化綜合知識考試+專業基礎考試與崗位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試辦法,單獨組織考試和錄取,開展專科全日制學歷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職工進入企業后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選拔出學徒班,并在學校和企業完成學業,形成職業院校教師、師傅、學生(學徒)共同參與的“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

(二)培養模式

以企業與學校二元主體、學徒與學生二元身份、師傅與教師二元教學、企業與學校二元管理、企業與學校二元評價、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二元證書、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二元學制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為主要目標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

(三)教學方式

采取“校企雙主體、工學一體化”教學方式,校企對接技能崗位要求,共同制定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由企業與學校采取校企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集中與分時授課等模式共同培養學徒,主干專業課合作企業參與率達到100%。學校應結合企業生產管理和學徒工作實際,采取彈性學制,實行學分管理。允許學徒合理安排時間分階段完成學業。

(四)課程體系

適應崗位需求,對接職業標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專業教學計劃,共同研究整合專業基礎課、主干課、核心課以及技能實踐課,共同開發融合專業知識、安全操作技能、生產規范、職業素養于一體的教材、課件等,形成適應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五)實訓環節

企業要為學徒提供符合產業發展最新技術和技能崗位最新要求的實習實訓環境。學校、企業共同研究制訂實習實訓計劃和教學大綱。按照國家職業資格考核要求,制定崗位實習實訓考核標準,探索建立實習實訓標準動態更新機制。積極推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提高學徒職業能力為中心的團隊式、項目式實習實訓模式。專業課程實習實訓運用真實任務、真實案例教學的覆蓋率達90%以上。

(六)考核機制

建立以學徒自我u價、教師評價、導師評價、企業評價為核心的學徒學業成績考核機制,校企共同制訂學徒管理、教學管理、質量監控、教學實習安全責任、學分制管理辦法和彈性學制管理辦法等制度,從制度上保障項目實施;積極構建學徒班第三方評價考核辦法,將現場考核與職業資格證書考取相掛鉤,由行業、企業的能工巧匠和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對學徒崗位技能進行達標考核,課程合格即獲取房地產策劃師、助理市場營銷師等職業資格證書。

四、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在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由職教專家、企業與學校、教師與師傅共同參與,按照“崗位資格標準”,結合本專業就業需求和崗位能力培養,形成了基礎素質、職業崗位能力和和綜合實訓等模塊為主要特征的適合房地產專業“二元制”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一)基礎素質模塊

基礎素質課程是為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服務的,開設基礎素質課程使學生了解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的相關基礎知識,以便于以后各部分內容的學習。基礎素質課程包括房地產基礎知識、行業透視、經紀人職業素養、門店接待、經濟學、統計學和管理學等。

(二)職業崗位能力模塊

職業崗位能力主要是專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拓展能力兩個方面的培養。

1.專業核心能力對應課程。包括房地產營銷與策劃、房地產金融實務、房地產合同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法規、房地產市場營銷、房地產經紀實務 房地產估價技術等課程。

2.專業拓展能力對應課程。包括企業沙盤模擬經營、廣告營銷、商務談判技巧、客戶糾紛處理、商務禮儀、團隊建設等課程。

針對以上職業崗位能力對應的課程,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理論課程教學;制定獨立的考核標準單獨考核課內實訓課程;根據能力、技能培養規律,合理安排實訓進程,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三)綜合實訓模塊

在綜合實訓課程建設中,堅持以專業課為主體,以技能培養、實訓操作為重點;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達到崗位合格為目標。貼近工作實際,強化能力培養。結合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的發展狀況及趨勢,以及本地區對人才的需要情況而設立綜合實訓課程,有針對性地完成就業上崗的培訓,為就業上崗做好充分準備。綜合實訓課程包括入學教育、軍事訓練、校內實訓(包括房產交易實訓、房友軟件操作實訓、交易過戶實操等)、企業輪崗實訓(包括門店接待實訓、面對面銷售實訓、客戶糾紛處理實訓等)和畢業論文等。

五、結束語

高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改進了高職校企合作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以知識理論邏輯為導向的不足,結合“二元制”職業培訓教育理論,對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能課、職業延展課以及集中實訓課進行整合,形成適應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二元制”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與開發要有一定的“彈性”, 使教學內容能隨著社會發展和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變化而變化,這樣才能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推動建立以學校、企業二元主導的現代學徒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教育廳等五部門關于實施“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的通知(閩教職成〔2016〕10號)文.

[2]王平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送”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職業教育論壇,2014(7).

篇(9)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決定了職業學校必須面向社會這個用人市場。職業學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發展、壯實,就必須擁有自己最可靠、最持久的核心競爭力,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支撐學校的現在和未來。

核心競爭力理論是當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成果的交融,簡單地說,就是企業長期形成的、獨特的并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的,使企業長期在競爭環境中取得主動權的核心能力。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當今企業市場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企業能否控制未來、掌握未來市場競爭主動權的根本。職業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是在企業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所謂職業學校核心競爭力,是職業學校長期實施教育決策、教育科研、教育服務等一系列運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優勢的信譽、科研、師資、文化、機制等教育資源和教育經營力。其內涵是為本校學生提供任何競爭對手不能取代的優質教育和文化服務,是在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品牌聲譽,是實現促進學校長盛不衰的核心力量。

2006年2月,筆者對泰州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泰州第二職業高級中學、鹽城第二職業高級中學、丹陽職業教育中心校等四所省重點職業中學進行了關于“如何提高職業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問卷調查,共設計了20道選擇題,發出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375份。部分結果如下:

1.你認為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誰關系最密切?(可多選)

A校長 76%B中層干部 24%C 教師32% D學生 46%

2.你認為職業學校持續良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可多選)

A政府的扶持 12% B有一個好校長 26%C 學校的品牌效應61%D 企業參與 14% E一流的硬件設施 13%

3.你認為職業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可多選)

A學校決策 57% B科研42%C師德建設28%D 班級管理 27% E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71%F學校制度 42% G專業建設36% H培訓能力13%I學校品牌65% J社會聲譽63%……

通過對收回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職業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不是由政府、校長、企業這些因素獨立構成的,而是由學校長期形成的綜合品牌效應決定的。同時認為學校應加強科研建設、師德建設、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工作,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筆者還走訪了泰州陵光集團、梅蘭集團等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負責人以及部分家長,他們普遍認為學校核心競爭力應著重體現在學生綜合能力和學校誠信服務上。

因此,面對激烈的職業教育競爭市場,職業學校的領導決策、管理機制、教育科研、學校文化、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應該成為職業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五大支柱。

一、領導決策競爭力

學校決策的核心是校長,校長的眼界決定了一個職業學校的面貌。一個有著豐厚文化底蘊和敏銳洞察力的校長本身就是一種“力”,一種自信力、創造力、親和力和領導力。要想在市場角逐中勝出,提升校長的教育理念和決策能力是根本的。職業教育是資源,校長要學會用最科學的決策創造資源、整合資源、經營學校,用最科學的決策引導、治理學校,當好精神教練和舵手。

確定學校教育理念,定位職校人才培養方向,決定教學實訓設施投入,動態調整發展走向,推行職校課程改革,推進示范專業建設,明確階段工作重心,塑造學校師德和學風等,這一切都需要正確決策的牽引。

校長的能力主要體現為決策能力,果敢正確的決策能力是職業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首要支柱。而善于對市場進行調研,長于爭取政府、社會各界的支持,恒于集中黨政領導班子、全體教工的智慧,是校長決策力的重要源泉。

二、管理機制競爭力

一個好的校長就有一個好的學校。但一個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不能僅僅依賴于有一個好的校長,而是要有使好校長一代代產生的機制。同時,再科學的決策如果沒有好的機制做保障,不能有效運行也只是一紙空文。因此,是否有一套好的干部成長機制、名師培養機制、考核評價機制決定了一所職業學校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

(一)開拓創新,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

筆者所在的職業學校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創新,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和學校實際,制訂了四大類管理制度。1.學校內部管理改革制度,包括結構工資制和年度考核管理方案、校務公開實施方案、校長辦公會制度以及中層干部競聘管理考核方案。2.教學管理制度,包括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辦法、教學工作績效考核辦法、教科研活動制度以及實踐性教學管理制度等。3.學生管理制度,包括班主任工作條例、全程跟蹤管理方案等。4.后勤管理制度,包括校園環境管理規則、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會計檔案管理制度、宿舍食堂管理制度等。根據過程重于結果、細節決定成敗的管理理念,嚴格執行是將制度實施到位,取得效果的重要保障。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對規章制度進行總結,完善修改,使學校的各項管理在動態運行中發展、提升,從而邁入依法治校、以制度治校的科學軌道。通過多年有效運行,學校校風、教風和學風一年上一個臺階,社會聲譽逐步提高。

(二)大膽突破,搭建人才成長平臺

職業學校要想矗立教育市場,擁有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在管理機制上大膽突破,創立特色。根據實踐,可以從兩項工程三個機制入手。

師德建設工程。師德是一所學校社會形象高低的切入點和窗口。教師如果不懂得尊重家長和學生,工作作風簡單、粗暴、生硬,工作不負責任,過于看重經濟利益,都會形成極壞的影響,成為反面的無聲廣告。因此,必須制定師德考核評價細則,把師德建設工作正常化、制度化,定期開展社會評學校、老師評干部、學生評教師措施,將評價結果作為教師及干部考核、晉職、晉級的重要標準,對師德考核不合格的實行一票否決,對師德優秀的樹立標兵,加強宣傳表彰,從而建立一支師德優良、作風過硬的師資隊伍。

名師成長工程。名師支撐名專業,名專業支撐名學校,是職校發展的通衢大道。名師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學校要為名師的成長搭建平臺。筆者所在學校中,所有新教師都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參加勝任教師達標考核。在勝任教師中按一定比例選拔骨干教師,在骨干教師中選拔名教師。開展首席教師和校級專業(學科)帶頭人評選活動,優先安排首席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及生產實踐研究,承擔學校的課程改革、專業改造、課題開發等方面工作。制定校級首席教師和專業帶頭人考核管理辦法,實行定期考核,動態管理,對他們的學術成果、教學經驗加以宣傳推廣,擴大名師效應。

在這兩項工程的實施中,始終貫穿著三大機制,即培養管理機制、考核競爭機制、激勵保障機制。兩大工程、三大機制的運作,可以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使好教師、好校長的產生源源不斷。

三、教育科研競爭力

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教育行為對教育科學研究的依賴性。不少職業學校教師缺乏對教育科研的認識和研究,完全憑著熱情和經驗進行教學。只有積極營造科研氛圍,使廣大教師逐漸能夠運用教育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來處理職業教育實踐中的各種問題,才能遵循規律,引領發展,不斷創新。

(一)建立教育科研管理機構

學校應確立由分管校長、教務處、教科室、各系部教研組等組成的教科研工作體系,由教科室具體負責,根據學校發展規劃,確定學校課題研究項目,教改信息,組織有關教育理論或教學方法講座,開展各種教學競賽,對教師繼續教育進行有效管理,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嚴格考核。

(二)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

筆者所在的學校經過反復研討,制定了《教科研工作條例》,條例分為組織機構和職能、學習培訓、信息服務、課題研究、校本課程、教育論壇、成果推廣、科研經費、科研獎勵、科研考核等十個方面,利用制度來推動職業學校科研的發展。條例實施以來,收效甚好。

(三)加大考核措施推進教科研工作

科研管理工作中,要加大教學研究在整個教學工作中的質量考核比例,將撰寫論文能力、教改實驗、科研成果評比量化,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在職稱評定、學科帶頭人的評選等工作中,教科研工作應擁有一票否決權。同時,學校每年設有專項科研及獎勵經費,保證教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實踐證明,職業學校要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能再依賴于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只有通過教育科研工作的強力推行,才能促進職業學校教師更新育人觀念,完成培養職教英才的使命。

四、學校文化競爭力

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獨特性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性。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關鍵是職業學校自身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力的影響。職業學校文化是職業學校在辦學實踐中,經過自身努力、歷史積淀而逐步形成的,它為職業學校和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和支持力。

職校學生在同齡學生中是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為了不讓學生在嚴格管理中減失活力,全面發展,培養自身綜合人文素養。學校首先應通過校訓、校規、校園網、班級網頁、黑板報、校園廣播、櫥窗等載體實行環境育人。利用課堂教學、選修課和文化講座灌輸民族美德和學校優秀傳統。有目的的開展獨具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塑造學生的文化個性。通過各種校園文化熏陶,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強、自信的信念,誠實守信、勤奮敬業、積極進取、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卓越的膽識、敏銳的判斷力,堅強的意志、豁達的胸襟,積極健康的情緒以及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五、學生就業創業競爭力

學校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子就是學生,可以說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一所職業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歸根到底就是學生的競爭力。一個企業也許會同時錄用不同職業學校的學生,這就會出現比較效應,哪個學校培養的學生德高一等、技高一籌,就成為學校品牌和特色的代言人。

(一)加強教育引導,培養學生就業創業意識

就業創業教育的第一目標就是對職校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意識的培養,將這種意識滲透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全程跟蹤管理的過程中去。加強對學生進行就業創業理想信念教育,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大的就業觀,激發他們開拓創新的欲望;對學生進行就業形勢教育,使他們明白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都離不開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自信自強的優秀品質。

(二)推進課程改革,強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

扎實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就業和創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職業學校要想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就必須深化課程改革,把教學內容和技能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相銜接。重視專業硬件建設,加大技能訓練設施投入,使專業裝備水平具有先進性、完善性、前瞻性,才能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此基礎上,還要實現三個轉變:實現以學校為中心向市場為中心轉變,由市場需求來配置教師資源和實訓資源,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教學計劃,讓市場的需求成為教師開展專業技能教學和學生掌握必備專業基礎和模塊技能的方向;實現由課堂為中心向用人單位為中心的轉變,教師對應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應讓學生在企業的見習和實習中得到更多的實踐,要讓學生具備職校學生和企業學徒的雙重身份;實現專業理論知識為中心向操作技能為中心的轉變,職業技能競爭力中操作技術能力是其核心競爭力,因此課程實施中要擴大教學計劃中實踐的比例,著力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開展各類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職校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包括專業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社交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信息接受和處理能力、把握機會和創造機會能力、市場拓展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學校要以豐富的實踐活動為載體,為學生搭建能力培養和提升的平臺。實踐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如社區服務、文體活動、模擬市場、勞動體驗等,用計劃周詳、組織嚴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發現自身能力與就業創業要求的差距,在實踐中鍛煉技術、增長才干、樹立信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筆者所在學校大膽實行了學生在校創業的實踐活動,校內創業實踐活動突出了四條主線:校內勤工儉學崗位創業、校內實踐基地創業、校內活動與企業合作創業、校外實習基地創業,四條創業主線增強了學生的創業意識,歷練了創業本領。根據學校學生處對近五年畢業生去向的調查,15%的畢業生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每一所職業學校的立足和發展都時時面臨不可預知的風險和沖擊,任何一勞永逸的想法都難以保持其時代活力。只有打造本校核心競爭力,才能樹立學校形象和品牌,才能在教育市場競爭中永葆最可靠、最持久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國勝.職校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探討.新浪網,2006年2月26日.

[2]陳如平.如何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新華網,2006年2月26日.

上一篇: 老師職稱論文 下一篇: 衛生局統計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 在线观看亚洲一级影视 | 亚洲国产日韩不卡综合 |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观看 |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