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3 12:31: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老師職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格式標準按照:標題、小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介紹、英文標題、英文關鍵詞、英文摘要來書寫;
(2)論文觀點不要太偏,這個很重要;
(3)期刊的選擇一定要符合論文的研究方向,這樣才能提高論文的投稿成功率;
(4)純粹的職稱論文撰寫,一定要符合刊物的辦刊要求;
(5)按照單位科研課題、上級主管部門的基金課題以及所在教研室研究方向撰寫的論文,必須按照嚴謹的學術論文風格撰寫。
當前城鄉教師流動的實踐困境及其解析
當前城鄉教師流動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城市教師向農村流動,二是農村教師向城市流動。對于城鄉教師的這兩種流動方式,筆者對寧夏不同地區的部分城鄉學校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與這些學校的教師、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進行調查和座談,發現在實踐操作和現實效果上,這兩種流動方式都存在著一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難以擺脫的困境。(一)城市教師向農村流動的困境城市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是以特殊政策為主導進行的,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短期性的,如輪崗、支教、掛職等短期的政策性措施。二是較長期的,以特崗教師為代表。這兩種城市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鄉師資失衡的矛盾,部分地促進了城鄉教師資源的均衡,但就整體而言,其在實施過程中效果有限,且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短期性流動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首先,從教師方面看,被流動到農村的教師很多都是為了獲取某種利益而被迫流動,從調查結果看,這些流動到農村的教師,大多并非出自內心的需要去幫助農村學校,而是因為教育行政部門把到農村學校進行一定時期的任教與教師個人職稱評定掛鉤,迫使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其結果是這部分教師把到農村任教看作是敷衍應付的差事。調查結果還顯示,大部分流動到農村的教師無歸屬感和幸福感,無法真正融入到農村學校中去,認為自己是編外人員,是“客人”,只管上課,對學校的其它事情不敢也不愿發表見解。調查還發現,流動到農村的城市教師面臨著家庭生活的極大困難,城市教師交流到交通不便的農村,很難照顧家人和孩子,無法安心在農村執教。其次,從派出學校來看,有相當部分城市學校因為害怕自己學校教學質量會受影響,在選派教師方面重形式輕質量,只做表面文章。調查結果顯示,一些城市學校總是想方設法把真正優秀的教師留下,而將教學水平一般或閑置人員交流到農村學校,甚至有的學校用按人頭排序的辦法來確定要流動的教師。調查結果還顯示,對于流動到農村去的教師,派出學校在流動期間一般是不管不問,認為既然該教師不在崗,就無法也無需對其進行考核。第三,從農村接受學校來看,對從城市流動來的教師很難管理。調查表明,農村學校認為這些城市來的教師是來幫扶的,自然是優秀的,而且又是短期在農村執教,不能和本校教師一樣進行管理,而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調查還發現,交流到農村的城市教師的衣食住行,已經成為農村學校的一項負擔,并且派到農村的教師都是短期執教,教師更換頻繁,使學生難以適應,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特崗教師是一種較為長期性的向農村學校進行教師流動的措施。特崗教師政策的實施給農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師資短缺和師資質量問題。雖然在數量上,特崗教師暫時緩解了農村教師不足的問題,但特崗教師的質量卻令人堪憂。在調查的157名特崗教師中,非師范畢業生竟有87名之多,占總人數的55%,本科學歷的僅有37名,占總人數的23%,非師范生充斥,學歷層次整體不高,教育教學質量難以保障。更令人揪心的是,特崗教師隊伍極其不穩定,在調查的157名特崗教師中,有143名表達了在任期內有離職的可能性。而且,農村的特崗教師在滿三年服務期后,絕大部分都想方設法調離農村,在訪談中,一位農村校長不無感慨地說道:我們學校就是特崗教師培訓基地,辛辛苦苦培養三年,結果都調到城市學校成了那里的骨干,去年到期的14名特崗教師,只有一人留了下來。(二)農村教師向城市流動的困境農村教師向城市流動大致有兩種,一是政策性的流動,二是市場性的流動。政策性的流動是教育行政部門以政策的形式從農村選拔優秀教師到城市任教,選調政策是一種常見的選拔方式。對寧夏不同地區15位農村學校校長的訪談中發現,教育行政部門定期選調農村教師到城市是目前農村優秀教師流失的主要途徑。一位校長談到,學校經過多年培養,打造出了物理、英語兩個較強的學科,不料去年縣里把這兩個學科最優秀的教師全部選調走,不但造成這兩個學科教師的突然短缺,而且使這兩個學科出現了巨大滑坡,至今難以彌補,數年的辛勞毀于一旦。有校長指出,縣里為了集中辦一兩所優質學校,三年內將本校業務強、潛力大的老師幾乎全部選調走,使本來就缺乏優秀教師的農村學校更是“雪上加霜”。政策性地從農村選調優秀教師進城,雖然能為部分優秀教師進城發展提供了機會,但卻人為地加大了城鄉教育差距,加重了城鄉教育的不均衡,嚴重損害了教育公平。一位農村校長不無感慨地說,培養一位農村優秀教師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但卻被選調到城市中去,這極大地傷害了農村學校和農村孩子的感情。隨著教師聘任制的實施,市場化機制在教師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場性流動也成為農村教師向城市流動的一種重要方式。市場性流動以趨利為根本原則,由于農村教育教學條件和生活條件較差,市場性驅動的城鄉教師流動只能是農村教師向城市進行單項流動,流動到城市的大多是學歷高、工作能力強的農村優秀青年骨干教師。一位校長在訪談中談到,我們現在不敢讓學校的優秀教師參加縣市的公開課,因為一些城市學校的校長經常在公開課上發現優秀的教師后,直接把這些老師帶走。市場性流動還帶來了教師的隱性流動需求,即受利益的誘惑,隨時可能找機會流向城市的教師,據對15所農村學校的調查顯示,這些學校最低有56%、最高有87%、平均為74%的教師有流動到城市的傾向。市場性流動直接威脅到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造成了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的滑坡,嚴重制約了農村教育的發展。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教師流動目標定位
[日期:2010-02-04] 來源:職稱 作
者:
職稱 zhichenglw.com 整理
教育論文.經濟.管理.醫學.計算機.建筑.施工技術論文,工程技術,社科類,企業管理,經濟管理論文,農業論文,金融論文)核心期刊,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大學學報征稿,教師職稱,醫生職稱,護理職稱,經濟職稱,經濟師職稱,計算機工程職稱,政工職稱,會計職稱論文寫作指導,職稱論文寫作發表服務快速發表!
電子郵件:zhichenglw@vip.163.com
聯系QQ:714068774
咨詢熱線:021-50933851
昨天上午,我收到瑞安市教育局發來的短信,通知我于今天下午到溫州二十一中參加申報中學高級教師職稱論文答辯。我正想做準備呢。我提交答辯的論文是我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簡縮版。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答辯肯定比這次論文答辯要正式得多,而且向我提問的是四位大學教授和一位中學特級教師,那次我都順利通過了。雖然我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但是我的心里還是沒底,盡管我對論文的內容已經相當熟悉,我還是把論文從頭到尾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看了N遍。為了給向我提問的評委留下良好的印象,我把必答的五百多字的論文摘要背了下來。不過,還好,看了兩遍,基本上就記住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可是心里就是沒底。
今天下午13點30分,我和萍搭載安的轎車去溫州。今天的車開得不是很順,本來預計40多分鐘就可以到達目的地的,可是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還在路上。14點46分,離目的地還有幾分鐘車程時,堅給萍打來電話,已經輪到萍了。通知上說,不按時到者按自動放棄論處。這個緊急電話頓時使車內的空氣變得緊張起來,尤其是萍特別緊張。仔細一想,不對啊,通知上說,論文答辯時間不超過15分鐘。我和萍是同組,她是13號,我是14號。按每人答辯用時10分鐘來算,論文答辯從13點30分開始,輪到萍應該是15點30分左右。我安慰萍,也自我安慰,如果取消我們的資格,我們就投訴,我們絕對是有道理的。屋漏偏逢連天雨,緊急電話來的時候,汽車不幸遇上了紅燈。紅燈一過,向左拐100多米處就是溫州二十一中。我和萍不等安把車停好,就先跑著進二十一中了。剛進校門,我們迎頭碰上同事進、財等幾個,他們已經答辯結束要“打道回府”了。他們一句“你們怎么才來?”更加劇了我們心中的不安和緊張。跑不了幾步,我們又碰上我們的大學同學芳,她好像也知道已經輪到萍了,趕緊給我們指路。我們小跑著跑進階梯教室,萍小心翼翼地連聲向接待我們報到的老師陪不是,簽了名,領到了一張寫有序號的紙。我們連忙拿著號碼紙,又是一路小跑,碰到同事鑫,他好像也知道輪到萍了,急忙給我們指路。我們狂奔到五樓,卻發現我們A組才輪到8號。Oh,my god!嚇死我們了!走廊上已經聚集著十幾個人,都等待著輪到自己。雖然今天沒有太陽,但也沒有風,走廊上的氣氛讓我感到有點燥熱。我在答辯的教室外觀察了一下,參加A組答辯的有三位評委,一男兩女,我只認出男的是溫州市政治教研員林老師,兩位女評委我從來沒有見過。
今天的天氣夠悶熱的,我不想在五樓呆著,于是下去走走,散散心。下去走了一圈,害怕錯過了,又跑到五樓看看是不是快要輪到自己了。這樣反復了幾次,最終確定下來,答辯一般需要15分鐘,評委
在每人答辯結束后還要做一些記錄,中間還要休息一下。于是我放心地到操場上溜達。在操場上,我很無聊,于是決定背一背論文摘要。剛背了不久,我突然發現腦子一片空白,看來我是比較緊張的,雖然手和腿還沒發抖。幸好我還沒上場。我就在跑道上踱來踱去,反反復復地背了N次。OK!這時,萍打來電話說,快要輪到她了。我到洗手間放松了一下,鎮定自若地向五樓走去。
我到五樓后不久,萍就進答辯室了。這時我的心態已經調整得差不多了,一點兒也不緊張,也沒有了先前的焦躁不安。在等待萍出來的時間,感覺一下子就過去了。萍出來后,她跟我說:“剛才評委問了我一個問題:你這篇論文對同行要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個問題問得很意外!”
高等學校實施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即職稱評審)是對教師教學、科研等綜合素質能力進行評價的方式之一。評審需要以高校教師已獲得的各方面成果為依據,充分考慮教師的德、能、勤、績等因素,對教師能否晉升高一級職務任職資格做出判定。而學術論文無疑是評價教師已獲成果優劣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個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學術論文的評定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資格評審中論文要求的現狀
目前,在我省高校職稱評審工作中對學術論文一般劃分為以下3個級別:(1)權威期刊。在國家部委、全國學會(不含下屬研究院、所和分會)、科學院所屬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或相當上述級別的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的科學論文;(2)學報級期刊。在部委及所屬研究院(所)、全國專業學會及分會(不含省級學會)主辦的學術刊物、大學學報上發表或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并收入論文集的科學論文普通期刊。學術刊物(須有國家或省有關部門批準的刊號或準印證)或在全國學術會議上宣讀并收入論文集的科學論文。期刊級別由高到低依次為:權威期刊、學報級期刊、普通期刊。
我省在高校各個系列職稱評審中對論文的級別、數量都有較為明確的規定。在晉升高一級職務任職資格時論文的級別和數量是否達到要求是教師能否晉升的必要條件,教師為了能夠晉升高一級職務也必定會為此努力發表相應級別的學術論文這在很大范圍內對教師起到激勵的作用,激發了教師投身研究的熱情,提高了教師發表學術論文的積極性。因此,以學術論文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量化條件之一是教師資格評審中十分必要的一環。
二、評審中論文規定存在的問題
學術論文雖然能夠較好體現教師的綜合素質但以學術論文作為衡量教師能否晉升職稱的一項標準卻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學術論文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以刊物級別衡量論文學術水平高低的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1)刊物級別劃分過于籠統。如不管是國際上公認的影響力極高的刊物或是國內影響力不高但主辦單位級別較高的期刊都算權威刊物,在職稱評審的論文規定中幾乎沒有加以區分。
僅以主辦單位來認定期刊級別的方法不夠科學。盡管一般認為期刊的主辦單位等級越高其主辦的刊物中論文的學術水平也越高,但是隨著辦刊方式越來越市場化,往往存在期刊掛靠主辦單位、一個主辦單位辦多種期刊等現象。目前,我省一般認定全國性學會主辦的權威期刊只能有一種,而現在這種掛靠和一單位多刊的現象就造成了刊物級別認定的困難,究竟認定哪一種期刊為權威期刊往往是由省教育主管部門指定,其公開性、科學性有待商榷。(3)對期刊單位主辦的增刊、專刊、專輯等與其正刊在論文級別認定中沒有完全區分。(4)刊物級別高低與論文學術水平不能完全劃等號:級別高的刊物所收錄的文章不一定就好,級別低的刊物所收錄的文章不一定就差,僅以期刊級別認定論文學術水平高低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論文規定中僅以第一作者或獨立完成的文章作為職稱晉升條件,對第二作者以后屬名發表的文章缺乏評價機制。在當前的科學研究中,有許多的研究工作是在2個甚至多個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如果將論文排名第二及以后作者的貢獻排除,則有失公平。另外,通訊作者署名的文章在職稱評審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與國際上衡量作者對論文貢獻的原則不相符。在當前高校中,教師在攻讀高一級學位時完成的科學研究論文通常在文章發表時會將指導老師作為通訊作者加以署名指導老師也往往對文章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那么通訊作者對文章的貢獻就不應被忽視;相對的,作為被指導者的教師雖然其文章發表署名為第一作者,但是其對文章的實際貢獻力則應相應有所減弱。只有考慮每一位作者對文章的貢獻情況,才能將論文的學術水平充分反映為教師的實際能力。
(二)高校教師各系列職稱學術論文規定單一化
目前,我省高校教師、科研、實驗3個系列在職稱評審中均依據閩教職改[1997]010號文件執行對科研和實驗系列教師的論文要求也是參照教師系列同級別的論文要求,沒有考慮這3個系列在職責要求、工作內容等方面的區別,混淆了高校教師不同系列職務之間的要求,不利于高校按需設崗和激發不同系列教師從事本職工作的積極性。
論文規定沒有考慮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門類學科間的區別。對于高校的體育、藝術、美術等學科教師在職稱評審中與其他學科教師采取無差別的論文評審規定不符合這些學科通常的評價標準。體育、藝術、美術類教師更應以其實踐能力、技術水平、成果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條件,采取“一刀切”的職稱評審方式抹殺了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區別,不利于高校各個學科的發展。
(三)時間要求的規定不夠合理
在每年度的職稱評審中均對論文的發表時間有所要求,即時間需在任現職后至申報當年的12月31號之間。但時間與拿到期刊的時間往往并不相同,這樣盡管論文確定發表時間是申報的當年,申報教師取得期刊原件卻有可能在次年職稱評審會議開始之后。而在目前的規定中,若評審會議開始時無法提供期刊原件的論文不得作為當年的評審條件。這看似符合程序,卻缺少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最終造成部分符合申報條件的教師因為期刊無法及時取得而錯過了當年的職稱評審。
當前的資格評審一般耗時較長,從資格申報到評審結束往往要花費半年甚至更長時間。而若申報者在這一段時間發表了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則該論文既不能用于本次申報,也不能在申報者本次晉升職稱后用于下一次職稱晉升申報。這種對時間上的規定不利于激勵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發表學術論文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改革論文評審要求的思考與對策
任職資格評審條件的量化是當前職稱評審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教師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作為評審的硬件之一普遍被認為是最為容易量化的標準之一。但從目前資格評審中論文規定所存在的問題來看,任職資格量化評審在建立合理的論文量化前提下還須進一步加強資格評審的相關體制建設。
(一)建立科學的學術論文評價體系
徹底改變僅以期刊級別判定論文質量的現行標準,建立科學、合理、可操作的學術論文質量認定評價體系。學術論文評價體系必須能夠真實、準確反映論文的學術水平。對期刊級別的認定必須將期刊的主辦單位、刊物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刊物是否被較權威的檢索、索引所收錄一并加以考慮。判斷文章作者對論文的貢獻力還必須充分考慮論文作者人數以及是否有通訊作者等情況。對論文學術水平的判斷還可以參照論文的被引用率、論文是否被權威檢索數據庫收錄、論文獲獎情況等方面。
當然,我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還可以引入論文的量化賦分方法,即將論文劃分若干個級別后分別賦以論文基準分,論文實際得分=(論文基準分+論文影響因子得分)×作者排名系數。這種論文量化賦分的方法可以作為資格評審中論文評價的一個模式,不過量化賦分應以科學的期刊級別劃分方法為基礎,分值計算還必須考慮論文引用率及通訊作者的貢獻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制定有利于激勵專業技術人員的論文量化賦分評價體系。
(二)細分不同學科、不同系列教師評審條件
對教師(包括教學型教師與科研型教師)、科研、實驗等不同系列資格評審的論文規定應有所區別。評審教學型教師職稱應相對弱化對科學研究型論文的數量要求,轉而可以對教學、教改方面的論文提出一定數量和級別的要求,同時在資格評審中對教學效果及其他教學實踐環節側重評價,如可以對獲得教學貢獻獎勵的教師在評審教學型教師時給予適當加分。對評審研究型和自然科研系列教師職稱的論文要求可以適當提高,以突出顯示研究人員從事本專業領域的研究水平,同時應對其承擔各級別的科研項目立項及完成情況加以綜合考慮,對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條件突出者相應降低學術論文要求。對實驗系列也應相對弱化論文要求,轉而側重對實驗技能、實驗方法、創新水平的評價。
另外,對于不同學科的教師應區分各自學科的特點,制定不同的論文規定細則。對于體育、美術、藝術等專業技術要求很強的學科應弱化職稱評審的論文要求,轉而側重考察申報者專業技術掌握情況。
(三)建立以人為本的學術論文激勵機制
職稱晉升是當前高校專業技術人員激勵的重要手段,而作為職稱評審重要內容的學術論文評價也同樣要以鼓勵高校專業技術人員投身本學科研究、多發高質量論文為目的。
在晉升高一級職稱的評審中,若申報者當前職稱為確定而非評審晉升獲得,則將時間要求定義為任現職以來是合理的。但若申報者當前職稱為評審晉升獲得,那么則會造成申報者在半年評審過程中發表的論文不能用于當前及更高一級職稱評審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應將任現職當年的1月1日作為符合評審條件論文的起算時間。
只有將二者加以區別才能夠較好銜接“申材料截止月31日”這一規定,才有利于全面評價申報者晉升高一級職稱的論文條件,有利于調動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發表高質量論文的積極性。
建立論文評價的事后補救機制。針對符合評審條件的申報者因部分期刊的印刷或出版問題致使刊物不能及時取得的情況,應同意該申報者參加當年的職稱評審,并在評審會議中由學校人事部門對該申報者的論文情況向評委會做出說明。在評審會議結束之后,由學校人事部門負責審核該申報者期刊原件取得的情況。對于在日后確能提供期刊原件的申報者應對當年的評審結果給予確認,對無法提供期刊原件的申報者應取消其本次職稱晉升資格并給予相應的處罰。
職稱論文評價機制的改革歸根到底僅僅是職稱制度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高校崗位設置的完成必定要求改變當前評聘結合的職稱評審模式。
職稱的評聘作為高校一種自身的社會行為,不應受政府行為過多的干預。因此,改革我省職稱評審制度必須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對具備自主評審條件的高校完全下放職稱評審權。(2)對不具備自主評審條件的新辦本科和大專層次院校加強評審指導。(3)對研究型、研究專業型、專業技能型種類型職稱,采用不同的評審模式:以評為主、以考代評、以辯代評、辯評結合等。(4)高校要盡快出臺自主評審以及崗位聘任的相關規定。(5)完善崗位管理與考核程序,制定職稱評審晉升及崗位競聘的約束機制。
無論是高校自主評審或是政府、社會組織評審,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論文規定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都是關系職稱評審順利進行的重要內容。職稱評審中的論文要求一定要以激勵高校教師投身研究、提高學術水平為導向,按照分類管理、細化評價要素、量化評價指標的原則,最終建立一個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學術論文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教育委員會職稱改革領導小組,福建省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一九九六學年高等學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9-0026-03
一、問題的提出
錢學森老先生關于人才培養的世紀之問由來已久,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似乎并不能給錢老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為什么我們現在的高校培養不出大師呢?筆者結合盛產大師的西南聯大,并比照當下教師的評價制度,對原因略析一二。
盡管處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中,但西南聯大能夠在短短的八年時間,為社會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在各個領域都有建樹的人才,這和當時聯大的師生們秉承著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術精神分不開的。在聯大的校園,這種濃烈的愛國情感使得聯大的知識分子深刻意識到,只要文化不滅亡,那么我們的民族就是有希望的。他們以文化的創造和傳播來維系中華民族的血脈,堅定地投入用學術救國的行列中,以自己的知識和才華報效祖國。然而,這種純粹的學術精神恰恰是當下高等教育所缺乏的,盡管現在環境遠遠好過抗戰時期,但我們的教育成就卻無法超越西南聯大。
廣東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與京滬是可以分庭抗禮的,但是在文化和學術上卻沒有這種抗衡的資本。學界有京派和海派之說,但學界并沒有嶺南學派,倘若廣東要在學術風氣和治學風格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打造學術界獨樹一幟的嶺南學派,那么廣東的高等教育改革應該重點考慮如何重新構建健全的制度來保障學術的純粹性。
二、西南聯大的學術概況
(一)寬松的晉升制度
聯大的教師職稱評定并不注重所發表的論文或出版物的數量,其規定:“國內大學畢業助教。助教三年,可升教員。國內研究院畢業得有碩士學位者,為教員。教員三年得升專任講師。講師三年得升副教授。副教授三年升得教授”。[1]同時,教師職稱升任一級所需的三年也包括不在同一所學校的教齡。這表明教師的學術評價和職稱評定方面,主要偏重于職業操守和授課能力。聯大的助教和教員在評講師職稱時必須開出兩門以上的課程,且授課受到學生的歡迎,效果良好,這是主要的條件。同時還要具有能夠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發表過著作或多篇論文,但這只是次要的條件。講師,在教學中取得突出成績,被全院或全系師生公認,并在科研方面有學術專著或創造發明,都可提升為副教授。同等道理,副教授可提升為教授,且手續簡便公開,準備好所需的材料,上報校常務委員會,經教師聘任委員會審議通過即可。[2]教授或副教授的評審,沒有名額限制,為一切優秀的人才敞開大門。
可見,聯大教師的晉升制度主要以任教的時間長短和授課效果為參考標準,不會因為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達到數量上的硬性指標而對其職稱和待遇做相應的調整。眾所周知,學術并非一蹴而就,很多學科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
(二)官員兼任制
聯大純粹學術氛圍的形成,除了在聘任和晉升制度上賦予教師極大的自由外,其學科官員兼任制的實行也是重要原因。學校官員不會有特權,更不會因此增加薪資,而使教師獲得額外的收益。(見表1)
表1:西南聯大改定教職員俸給標準(1944年8月9日)
■
資料來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四)第485頁
以上是聯大規定的不同職位最低薪資和最高薪資,行政職務的工作人員和教師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不同層次的教師又有差別,教授最高可以拿到每月600元,但普通教員最高也只有240元。全校薪資最高的是三位常委:梅貽琦、蔣夢麟和張伯苓均,他們的薪資為每月710元。[3]而聯大的其他行政官員都屬于兼職,雖然有官職在,但并不增加薪酬。如算學系教授兼主任楊武之的薪額是590元,而教授姜立夫是600元,教授江澤涵是590元。從統計數據來看,600元是最高的薪酬,做官不一定拿得到,不做官能拿最高薪酬的大有人在。
1942年10月,聯大的教授們集體拒絕了一筆特別辦公費,這放在今天,等同于行政津貼,理應得到,但他們卻拒絕了。“……蓋同人等獻身教育,原以研究學術,啟迪后進為天職,于教課之外兼負一部分行政責任,亦視為當然之義務,并不希冀任何權利……”[4]這封拒絕信后附上了馮友蘭、張奚若、陳岱孫等25位兼職行政教師的簽名。實際上,在抗戰后期,由于通貨膨脹,很多教授的生活舉步維艱,他們典當衣物及書籍,賣稿賣文,停止子女教育,實屬不易,很多老師都要申請其他補助,但是他們卻拒絕了理所當然的行政費補貼。可見當時的教授將學術研究和學生教育視為教師的天職,并不追逐行政職務,反而將其作為一種義務。
三、廣東高等教育存在問題
(一)過于量化的學術評價標準
廣東省高等學校教授、研究員職稱評審條件,除了達到基本的學歷要求、外語要求,專業技術工作條件、業績成果條件和論文、著作條件都已經量化。教授或研究員的評審,其論文或著作應該達到以下條件之一:(1)年均授課240計劃學時以上者,論文、著作要求:理工類5篇(部),文科類6篇(部);(2)年均授課120-239計劃學時以上者,論文、著作要求:理工類6篇(部),文科類7篇(部);(3)年均授課60-119計劃學時以上者,論文、著作要求:理工類7篇(部),文科類8篇(部);(4)年均授課59計劃學時以上者,論文、著作要求:理工類9篇(部),文科類10篇(部)。[2]從以上的規定中可以得出,教授的評定主要看課時量和論文的完成,并且沒有詳細的分類,而是籠統規定理工類和文科類。但實際情況是,學科之間的差別很大,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科目,單純的論文數量并不足以說明學者們學術功底的深厚。高校的教師本來是學術自由的主體,現在他們不僅要授課,還要進行科研,因而教師們是十分疲憊的。短期內,為了達到所規定論文的數量,可能會導致大量的文字垃圾出現,從而造成虛假的學術繁榮。
(二)“以刊論文”負面影響加劇
廣東高校在教師職稱論文的評定中,除了上述的授課量和論文數量給出了具體的規定,同時也對所發表的論文刊物作出了限定。“論文”是指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獨立完成或第一作者),其中應有二分之一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3]
以刊論文,其目的是促使高校教師們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的期刊,并不是某一學科的專業平臺,而是多種學科交雜在一起,學科邊界并不清晰,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在CSSCI1998-2006年的600余種來源期刊中,刊登單一學科論文的期刊只有4種,刊登1到3個學科論文的期刊只有29種,刊登10個或10個以上學科論文的期刊占總數的72.3%。[5]這些數據表明,大多數學術期刊不是專業期刊而是綜合期刊,在審核投稿者的論文時,可能無法區分學者的真正研究水平。此外,為了評價方便,在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職稱評定和項目申報等方面,行政部門常常依據學者們所發表的論文進行評定,這直接導致了惡性循環。實際上,廣東各高校都對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實施不同的獎勵,如廣東商學院規定核心刊物的科研計分為4-5分,非核心的一般期刊則為2分,然而深圳大學則只獎勵核心期刊,對于非核心期刊的論文無獎勵。[6]如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教師為了在核心期刊上,量體裁衣,只注重發表在哪里,而忽視了他們真正應該寫什么。
(三)官本位現象愈演愈烈
現在的高校,越來越多的學者熱衷于做官,因為做官帶來的效益顯而易見。不同級別的官員在學校的地位、待遇和話語權不盡相同。在項目申報、評獎評優方面,有行政級別的教師比普通教授更具有優勢。行政級別將高校教師分成三六九等,在某些學校,行政工作人員的工資比一線教職員工要高很多。更何況,教師成為官員后,要忙于事務性工作,忙于上級領導的考核,忙于各種應酬,他們哪有時間去做研究?而現實的情況下,高校的官員不僅僅是官員,他們還要繼續當教授,做科研,帶研究生,其結果可想而知。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但科研成果含金量少卻不會給他們的職位晉升帶來不利。高校的校長一般都是任命制,很少進行公開選拔,31所副部級大學校長職務由中央直接任命,這也是因為行政級別的存在而導致的直接結果。并且,不同學校的校長的行政級別不同,中山大學是985高校,校長的行政級別為副部級。普通本科一般為正廳級,與地級市的書記、市長級別相當。試想,當高校的教師都熱衷于做官時,又有多少人可以在這種風氣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學術精神?有多少可以拒絕成為行政的附庸呢?又有多少教員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自己的一片凈土,以期若干年后將自己打造成大師呢?
四、廣東高等教育改革的對策
高等教育培養不出大師,不在于硬件條件。想當年,聯大的師生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外部環境是何等惡劣。現在各方面硬件要比過去好很多,而教師們都忙于,評職稱,上課念課件,內容人云亦云,少有創新。行政化現象愈演愈烈,高校官本位主義導致許多學者無法安心教學,卻爭著競爭各種行政崗位,以尋求相關利益的實現。這些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還在于我們的評價考核標準不恰當,直接導致了學術純粹性的缺失。主要應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尊重學科差異,合理設置考核標準
高校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授課和科研,因此應該分為兩個部分分別考核。授課部分,應該積極推動學生評價。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授課的好壞,理應由學生進行打分,促使教師努力提高授課水平。對于不同年齡的和不同職稱的教師設定相應的授課量,如青年學者主要是完成授課任務,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中;而中年學者由于其擁有長期的教學經驗,則可以重點進行授課,傳播知識,減少科研任務。科研考核方面,由于學科之間的巨大差異,各個學科應該采用適合本學科評價的標準,分二級學科甚至三級學科,重點是學科內的比較,不同的學科應該有符合其學科特性的指標體系和評價重點。對于人文學科,由于其研究成果的現實價值存在潛在性,更應該采用和自然科學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論著代表制度。如果該學者的論著是其學科內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那在一定的時期內可以免除量化考核,也許在這一時期沒有發表其他論文,但他相應的待遇不應該有變動。應依據不同學校的學科特色,制訂更加詳細和更具可行性的考核標準,逐步降低對論文數量的要求。
(二)推動同行評審,營造寬松學術氛圍
同行評審是利用同行專家在其擅長的學科,對某一成果的價值做出判斷。由于專業的類似性,使得同行的專家們對相似的問題,在評審過程中更客觀,能夠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因此同行評審的效果是直接的。對于高校的教師來說,同行評審形成的輿論壓力對其工作更具有約束力。同行評審的質量主要取決于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因此,選擇合適的評審員非常關鍵。而成為評審員的首要標準是在其研究領域內具有十足的公信力,選擇的成員也可以包括國外的同行,以增加評審的寬度。評審員的選取和評審規則應該透明化,對外界公布評審的流程和結果。此外,應當采用雙向匿名制,對于利益相關者,要進行回避,采取不記名投票制,定期更換專家庫,建立專家信譽檔案等。
(三)學術回歸原點,去除行政化
為了讓高校的教師單純地追求學術,行政化現象勢必要得以糾正。去行政化,并不是單純地去行政,行政是必要的,對于日益龐大的高校來說,行政工作人員不僅是為學生服務,也應該是為忙于授課和科研的教師們服務的。去行政化只是去除行政權力在教育氛圍內的過度作用,有能力的教授可以成為學校的行政官員,但不能將各種利益和官職掛鉤。因此,不僅僅要淡化學校的官本位色彩,而更要加強學校在科研和教學方面的管理。要加強大學內部建設,保障教師的地位和權益,強調學術的價值要高于行政權力,讓學術主導高校的運轉。應從實行校長遴選制度開始,取消行政級別,改變以往的政府任命制,真正由教授選出職業化的校長。如此程序產生的校長能夠首先實現高校的獨立,讓校長根據學校的特色,組建行政工作團隊,在校長的帶領下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使得教師們真正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純粹的學問。
五、結束語
在大學做學問的教師們,不缺乏對其學科真正有興趣者,但由于現行的各種考核制度,扭曲了他們的本意,疲于奔波各種不恰當的考核,浪費了很多時間。一個國家的強大,需要一批真正做學問的人淡泊名利,潛心治學,這樣才會培養出獨立精神的人才來為社會服務。廣東省應改革當下不合適的評價制度,維護學術的純粹性,賦予教師學術自由的權利,讓教師醉心于授課和研究,還校園一片寧靜。
[ 參 考 文 獻 ]
[1] 西南聯大改定教職員俸給標準.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85.
[2] 黃曉通.大學貴在有大師——回望西南聯大教師聘任[J].文化學刊,2010(2):48-53.
[3]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三十四年四月份俸薪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88.
目前新聞寫作學科多數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論為主體編著的。教師在教授新聞寫作理論時,很容易成為一言堂,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這和“學生本位”的教學模式完全背道而馳,因為新聞寫作能力是新聞專業學生和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新聞寫作這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能夠靈活運用到采訪和寫作中。但教師容易忽略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論而輕實踐,使學生只記住了理論而沒有提高寫作能力,也就無法培養出實用型的新聞人才。
2004年,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的《新聞采訪與寫作教程》被列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李希光認為好的新聞教育應該是:教學永遠為新技術和新知識敞開大門;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傳播知識;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最好的關系狀態;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問題;教師激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理解和認識新聞報道的復雜性和觀點的多樣性;教師幫助學生發現宣傳、意見、事實三者是有區別的。①李教授的這些理念在新聞寫作教學中具有適用性,對于新聞寫作課程的教學具有啟迪作用。
二、運用好“學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聞寫作教學中處理好三大關系
學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課堂知識,甚至不愿意聽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課程內容不能引發學生興趣。怎樣使學生對課程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去求知,讓學生想聽要聽想參與學習中去。推行“學生本位”的理念要處理好三大關系:
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羅克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詳的課堂氣氛。”②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進行交往而產生的關系。尊師愛生,民主平等的和諧師生關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現代教育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和諧的師生關系往往從破除教師權威開始,特別是像新聞寫作課程,只要新聞作品反映了客觀現實,承擔了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就是好的新聞作品。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權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許學生提出異議,現在的90后學生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面對這樣的教師,他們往往反感,也不會因為老師的“權威”而產生崇敬感。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抱著互相學習、平等互敬的態度面對學生反而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處理好教學中指導與教導的關系
在新聞理論教學中,處理好指導與教導的關系至關重要。真正把握好總體指導,具體教導的原則。大學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興趣的學習。課上教師將學生領進門,學生課下的學習也很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課下學習沒有引導的責任。學生課下的學習往往以課本為主,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識系統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學生對于教材的編排思路,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理解,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劉明華、張征著的《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新聞寫作教程》為例,其上編新聞部分為總論,介紹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筆、語言等帶有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專業寫作畢業論文和教育教育職稱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遍性的內容;中編和下編則分別系統地介紹了消息和通訊的寫作。此外,教材對網絡新聞也給予了較多關注。在具體理論部分,以人物通訊為例,教材主要介紹了人物通訊的定義、我國人物通訊發展軌跡、人物通訊報道對象以及人物通訊的寫作要求,需要強調的是寫作要求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和難點。這樣通過橫向與縱向的結合,點與面的結合就使學生清楚了教材的編排思路和重點難點,甚至能夠復述出教材主要內容和重點內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難度,學生便有了學習興趣。
3、處理好教與學的互動關系
“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核心。“教”、“學”本就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教學相長。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顧自己,不顧學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為追求教學進度,單純地認為教師職責只是“教”,學生職責只是“學”,為教而教,是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學是“教”與“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多拋出一些有引導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大膽創新,敢于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拋出一些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動手去做,比如以新聞寫作教學中的導語的寫作為例,給出以下材料讓學生進行導語寫作的練習。
“一個上海青年,他是位個體戶,他名叫程鏗,今年5月10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請這位青年為總工程師,這位青年一無學歷、二無職稱。”③
一般說來,學生在寫作中會出現很多種組合形式。如:
(1)以時間開頭:今年5月10日,一位上海個體戶青年程鏗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請為總工程師。盡管他一無學歷、二無職稱。
(2)以人物開頭:上海青年個體戶主程鏗,雖然一無學歷、二無文憑,今年5月10日卻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請為總工程師。
(3)以人物的定語開頭:一位一無學歷、二無文憑的上海青年個體戶主程鏗,今年5月10日卻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請為總工程師。
(4)以用人單位開頭: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月10日聘請一位一無學歷、二無文憑的上海青年個體戶主程鏗為
--------- 總工程師。
針對以上導語,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發表意見,究竟哪種導語更具有可讀性和新聞性,教師加以總結,不一定要有最終結論,這樣能夠引起學生注意,掌握幾種導語的寫法。
三、運用好“學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實踐為主體的教學機制
1、讓學生在新聞寫作實踐中去體會理論
新聞寫作是一門理論豐富的課程,但它也是一門需要將理論應用到具體實踐中的課程,而新聞寫作的實踐無非就是撰寫新聞作品。要提高新聞寫作能力,除了鼓勵學生到媒體實習,切身感受媒體氛圍和日常運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學生的日常學習。以人物通訊寫作為例,人物通訊是以通訊的形式報道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反映其行為、事跡和生活,再現其精神境界、人生軌跡和生存狀態,從而達到教育啟迪或監督批判、警示社會的目的。基于人物通訊的這些特點,需要學生深入了解具有新聞價值、具有故事性和可報道性的某一人物。很顯然,僅憑學生自己的能力很難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采訪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當地養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師利用自己的人脈邀請有豐富人生經歷的人為學生做演講,并實時提問,這樣既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真正的采訪氛圍,又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一舉兩得。
再比如,學生如果要采訪一個在養老院工作的人員,可以去養老院做一周的義工,體驗工作人員的辛勞與酸甜苦辣,那么學生在采訪和寫作的時候就會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題。
2、讓學生在經典新聞作品閱讀和點評中去感知理論
閱讀經典新聞作品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寫作能力,閱讀各種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的書籍可以增加學生的閱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于各種類型的新聞作品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后自然能夠積累豐富的背景知識與專業寫作知識,從模仿中開始,在創新中升華。這樣學生在將來的新聞工作中才會“下筆如有神”。曾經有一個已經參加工作五年的學生說,他讀作品的時候無論文學的還是新聞的還是其他書籍,他都要做筆記,記經典的詞匯,經典的手法,還寫讀后感。后來他在寫新聞的時候經常能夠信手拈來,就得益于他平時的積累。有總結的閱讀,有意識的閱讀會構筑一個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讓學生在新聞作品的考核中去升華理論
教師應該認識到評價新聞寫作課程教學成果的最終標準還是學生的新聞寫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論。所以在課程的考核中,教師大可不必通過一紙試卷評價學生的學習。而是適當增加實踐在考核中的比例,例如綜合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歷次新聞作品的好壞最終給學生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這樣也可以避免學生在考試前瘋狂記憶理論知識而不重視平常的寫作能力培養的現象。
一、引言
英語課程標準從英語教學的任務理念、目標、實施策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對英語課程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是“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現代英語教學理念的集中體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
英語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現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一線教師作為教學的實施者,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提升,都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英語教師要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成為新課改下高素質的中學英語教師職稱論文。
二、高素質中學英語教師是時代的需求
英語課程標準是現代英語教學理念的集中體現,反映了英語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與英語課程的基本要求。新課改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2]新課改的基礎是教師,落實新課改精神的關鍵在于教師。
把學生培養成“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具有創新精神,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提高自身素質。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提高教學質量,使素質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深入學習、理解英語課程標準,掌握現代英語教學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目的要求,能促使教師意識到自己面臨的挑戰,能促使其喚起提高教學技能、更新教學方法的緊迫感,幫助其產生提高新課改所需的教學技能的動力。
三、高素質中學英語教師的基本要求
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對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課程的實施有重大影響。面對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師應與新課改同行,與新課程一起成長,成為具有高素質的中學英語教師。
1.認清形勢,積極轉變思想,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觀念主裁命運,有了新的觀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新課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新的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新課程發展的核心是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教師走進新課程最重要的是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課程改革首先是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師是教育之本,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觀念的轉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出發點。只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才能轉變教法和指導學生掌握好的學法,并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及培養。同時,英語教師更應該抓住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這一契機,適應時展的要求,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順應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特點,跟上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不斷學習各種先進事物,才能使用好新課程。
2.行為上與時俱進,樹立全新的教學觀,主動實施新型教學理念。中學英語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境,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與學生人格平等、學術平等是實施新課程的前提,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就顯得更為必要和迫切。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學會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語學習于生活體驗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課堂班級層面,變理想的課程為現實的課程,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在教學中要著力滲透新課標教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為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而盡到教育者的職責。
3.外塑形象,內修氣質,提高自身素質。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人們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識、思想、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得體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和穿著打扮是教師讓學生尊敬的資本。[3]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拓展對新教材理解的視野,研討各種不同的教學理論,而在不自覺中改變已有的內在認知,完成對自身知識結構的重建。
(1)終身學習,知識更新,提高教學技能。“流水不腐”。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自己,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只有教師以身作則,堅持終身學習,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才能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終身學習,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了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量。標準流利的口語、活潑大方的儀態、橫貫東西的知識面、多才多藝的專業技能,是現代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除了英語教學的理論專著之外,還應關注教育心理學等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新課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論,教育科研成果,以及互聯網的基本操作,課件制作,等等,都是當今教師要學習的內容。面對新課程,教師要憑借扎實的知識、過硬的專業基本功,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錘煉一套聽、說、讀、寫的技能,準確掌握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教學原則,并能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從容面對教學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習能讓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時俱進,與學生俱進。
(2)反思教學,學會合作與借鑒經驗。教育是實踐性智慧,需要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持續的反思,并把反思導向深入,最終實踐教育教學的創新,提升育人的質量。澳大利亞未來學家伊利亞德說:“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來,那么你的明天將生活在過去。”
因此,持續反思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師都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反思教學實踐,既能于教學實踐中思考發現問題,又能想辦法加以解決,在總結經驗中提升自己。教師要學會在教學反思中不斷進步。教師應該每天對自己的課進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記錄,要善于發現自己教學中的閃光之處,更要分析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實踐中的問題為反思的起點,正視自己英語教學的習慣和經驗,利用教學過程中教材的使用,師生的互動,同事之間的相互聽課、說課和研討,評價自己和同事長期積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學經驗,以便更好地、經常性地檢測課堂教學情況。教師通過這樣的反思,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利于今后教學的提高,有助于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才能在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教學實踐中超越教與學的局限,逐步走向專業成熟。
四、高素質中學英語教師成長的途徑
1.加強對中學英語教師的培訓工作,使其結合教學實踐并落到實處。培訓的內容和方式應該是系統的,崗前與崗位培訓相結合。時間上除寒暑假之外,也可以是周末或平時的短訓班,內容包括新課改,中學英語課程、教材,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現代教育技術等。形式可以是研修、校際區際交流、賽課、學歷層次提高等。
要讓真正有水平的人幫助中學英語教師提高業務素質。培訓者要投身于中學英語教學,通過擔任部分的中學英語課程或深入基層課堂調研,結合教學實際,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過程,發現和理解英語教師的真實問題和需要。培訓應重實踐、少理論,注重向教師傳授實際教學中常用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如英語口語訓練;要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中學的英語教材,幫助教師掌握必要的英語學習策略和必要的英語方面的文體常識;使現有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更好地與教師課程實施相銜接。把新課改的理論知識用于指導實踐,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真正發揮出促進中學英語教師自身及整體發展的作用。
2.建立教學科研隊伍,教研合作,以研促教。教研活動是學校、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形式。英語教學研究作為英語教學發展的基礎,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師進行教學科研活動時,應具備相應的理論進行教育研究,教學課改,解決實際教學難題,提高科研能力,促使教學質量提高。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5]但是,反思常常需要教師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學習,發揮集體智慧,共謀解決問題的策略,共享教研成果,從而推動教研教改高效、勝利進行。針對中學英語教學實際問題而有所選擇地進行研究,形成以教導處牽頭、以英語學科組長和備課小組長為基礎的教學科研隊伍,在教研中相互學習,提升教學經驗,提高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將研究中所領悟到的教學策略應用于教學實踐,推進英語新課改。
3.發揮骨干教師“老帶新”的作用,促進新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學校政策上要讓教學能力高、責任心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干教師與新教師在教學上一對一地交流和總結,結成“以老帶新,手拉手幫扶對子”,發揮骨干教師傳、幫、帶作用,指導老師制訂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新教師跟蹤學習輔導教師的課,輔導老師跟蹤聽評、指導新教師的課;新教師盡快熟悉教材教法,學會先進的教育教學技能技巧,構建新老教師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橋梁。
“老帶新”活動并不全是師父帶徒弟,更多的是一種相互合作的關系。新老教師互相啟發、補充,實現思維的碰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教師專業技能的獲得與提高。大多數年輕教師在骨干教師的言傳身教之下,能較快地成長為業務骨干,并能獨立承擔教學任務。這樣的梯隊結構既能讓年輕教師盡快成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
4.多方扶持中學英語教學,經濟、政策上留住人才,創設良好教學環境。教育主管部門要抓住當前國家實施基礎教育績效改革的契機,嚴把進人關,精選英語基本功扎實,綜合素質高、能力強,能吃苦耐勞的優秀人才補充教師隊伍;發動和鼓勵優秀大學生到基層,尤其是村鎮任教,給予一定經濟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激勵。這需要國家各級財政增加對學校的投入,改變其落后現狀,改善中學英語教學環境,為師生創造一定的教與學的環境,使學生接受良好的、現代化的英語教育。
5.改變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改變過去把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唯一標準,并且將其與教師的獎懲掛鉤的做法。傳統的評價體系是單純地以分數高低來評判學生素質和能力,相應地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需要切實改變這種傳統的終結性評價體系,實施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鼓勵、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以教師的工作業績為依據的評價指標,為教師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注重對教師教學行為的過程進行評價,重視教師的個體差異,關注師生的共同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興趣和教學熱情,謀求教師的發展,促使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6.實施“走教”制,促進區內交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鼓勵城里的一些名師到基層尤其是村鎮農村中學傳經送寶,給基層學校英語教師上一些與新課改相關的實用的示范課。學區內建設“一對一兼職交流制”,將骨干教師納入平臺管理,安排到結對學校兼職交流,每學期至少上公開課一次、評課一次、集體備課一次等,結對學校互派優秀老師到對方學校任教一定時間。“走教制”不僅僅讓教師在流動中實現了教學資源的相對均衡,更是通過聽課、評議、交流等形式,在講課、講學、研討等“走動”交流中提升了教師的素質。“走教制”極大地促進了區內校際間的交流,有助于在更大范圍內發揮優秀骨干教師的輻射、示范作用,從而指導、帶動更多中學英語教師成長,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讓每一位學生充分享優質的教育資源。要給予走教、送教的教師在考核、評優、職稱等方面優先考慮。
7.調整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培養師范生綜合語言技能。英語新課程基礎教育階段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要更好地全面了解新課改的動向和要求,相應地對專業課程與公共課程的設置進行調整,增加教學實踐課時,促使師范生綜合語言技能的形成和發展,掌握師范技能技巧。如果教師缺乏這些技能,就不可能將知識成功地整合起來,進行教學設計。這就要求師范教育的課程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使未來的教師對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論理解和實踐體會。
五、結語
著名的教育家葉瀾說:“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較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6]新課改為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契機,同時也是一種挑戰。各個學校及教育部門要完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健全教師管理制度,改善教師地位待遇,提高教師素質,貫徹“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努力為廣大教師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師教學管理的藝術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以確保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目標如期實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趙生飛,耿峰.新課程背景下師范畢業生如何從事教學與科研[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