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7:27: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銜接農戶與市場的重要手段,是提升農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徑,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更是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業信息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1.農業信息化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
農業信息化,通過計算機網絡和現代通信技術等手段,把最適用的先進生產技術以及農業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達到生產者手中,打破了傳統的高耗、低效型的生產結構。實現了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信息化,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和升級,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過去農民習慣在政府的計劃安排下進行種植、養殖,缺乏市場信息觀念,使得農產品賣難,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時有發生。隨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不少農民學會利用網絡學習最適用的生產技術、推銷農副產品,不再盲目生產,開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圍繞市場信息進行種植、養殖,從而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2.農業信息化是銜接農戶與市場的重要手段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市場連成一個整體,農商品的競爭由國內市場轉變為國際市場,這就要求農業市場必須運用市場機制實現農業產前、產中與產后的有效銜接,處理好農業生產、分配與消費的動態關系,從而使農業順利進入市場,使農業供求關系在市場中不斷獲得新的平衡。而農業生產具有時空差異和變異性大、氣象和病蟲災害頻繁、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點。當前,農民還是依靠經驗進行生產,以戶為單位進行經營,存在生產經營分散,品種、品質差異大,抗風險能力低的問題。農業信息將成為農業市場經濟的劑,發揮引導農產品市場運行和農業生產安排的作用,使市場交易雙方直接聯系,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流通環節,節約了交易費用,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降低市場風險,大大提高農民收入。
3.農業信息化可以推動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把農民急需的專業生產技術和最新的應用經驗快速地傳播到各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方面起到推動作用。通過參加各種培訓班,農民不僅學會自己生產需要的技術,還學會把自己的產品信息上傳到網上運行,有的甚至學會制作網頁等上網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當代農民的素質,農民還可以不出家門便在網上便隨時獲得專家技術指導。其次,農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國內外的風地人情,擴大農民的視野,豐富了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還將促使農村居民的思想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的變革,互聯網還豐富了教育資源,為農村兒童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廣闊的新天地,有助于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資金不足,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
目前中國農業信息體系的建設尚屬初級階段,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網絡設施成本高,網絡建設不發達,網絡利用率低,網站建設總體系規模較小,地域分布不平衡,缺乏個性和專業特色,大量現代化信息通訊技術和設備得不到應用和普及。投入經費少,加上培訓機制的不完善,目前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相當缺乏,使得農業信息專業庫的建設、更新速度緩慢。
2.農業信息標準化水平低,缺乏統一規劃
網絡信息資源低水平信息重復多,信息開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信息標準化化程度不高,數據庫的利用率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我國還沒有全國統一農業信息標準,各地自行開發的農業數據庫大都自定標準,互通互聯性差。對于廣大農村,尤其邊遠山區農業生產還沒有達到科學指導的程度,農業專家指導系統沒有引起農民的響應。農業管理信息系統的研制還沒有達到實用水平,因地制宜性差。
3.地方政府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不夠。
多數地方政府對農業信息化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意識到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但對具體實施方法和程序還不夠了解,對信息化的操作還停留在文字信息和簡單的網頁瀏覽上面,對深入性信息化體系建設的了解還是空白。還有的地市領導認為,現在實施農業信息化還太早,其對農業生產的作用還沒有明顯的體現,這些原因導致了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緩慢及地方差距進一步增大。
三、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1.加快改革,增加信息基礎建設投入
首先確保所需的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尤其確保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用資金。搞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要走多渠道籌資、多元化投入之路,廣納資金,堅持以政府投資為主體,自籌資金為補充,內資外資一起上,財政投入與企業投資相結合,千萬百計地吸納資本,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狀大,為農民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
2.重視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的培養和利用
要集中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人才、農業技術人才、農業經營人才、外語人才和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斷充實網絡的內容,建立系統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技術信息,完善網絡的交互利用功能,使農業信息的使用者能夠在農業信息網絡上隨時查找到所需的相關信息,能夠通過農業信息網絡向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咨詢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疑難問題,從而把我國的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成真正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技術平臺。
3.大力加強政府在農業信息化中的職能作用
農村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一種社會經濟形態,是農村經濟發展到某一特定過程的概念描述。它是在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以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更加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的過程。
2.農村信息化的特征
2.1統性和集成性
農村信息化是生產、生活所需信息,以及經濟社會、道德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
2.2多樣性和差異性
農村不同階層的信息需求不同,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
3.農村信息化的內容
農村信息化包含在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的過程,具體有以下內容:
3.1農村資源環境信息化
它是整個農村信息化系統的重要基礎,關鍵內容是建立各種農業資源與環境數據庫及相應的檢索系統。
3.2農村社會經濟信息化
它有助于加強農村資源的共享,提高農村信息資源的利用程度,提高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的經濟效益, 促進農民增收。
3.3農業生產信息化
它具體指動、植物管理的自動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能大幅提高生產的精確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消耗,促使農業生產高效益。
3.4農村科技信息化
它能有效傳遞農業生產、科研、技術開發、教育之間的需求信息并指導農業生產、科研、推廣、教育部門的有機協調與正常工作,促使農科教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3.5農村教育信息化
它是指農村教育和培訓手段的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3.6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化
它是整合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求信息建立數據庫上網運行,并開展農資電子商務,從而促進農資生產和經營企業效益的提高及農業生產的發展。
3.7農產品市場信息化
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流通環節,簡化了交易程序,節約了交易費用,從而有助于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降低市場風險,提高經濟效益。
3.8農村管理信息化
它通過網絡化管理農村行政、農業生產、農業科技等要素,逐步實現智能化管理,加速農業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提高農業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9農民生活信息化
它包括生活、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各方面,有利于彰顯人性自由和提高生活質量。
二、農村信息化對于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1.農村信息化是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
能夠建立起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網絡,形成橫向相連、縱向貫通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渠道,改變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滯后的狀況,確保廣大農民獲取最新的市場信息和農業技術信息,保證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最優化,從而找準市場,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2.農村信息化是推進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保持農村穩定的重要動力
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開展電子政務,促進政府與公眾的相互溝通與相互信任,有助于實現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并建立一個依法行政、廉潔、“以人為本”的政府;此外,農民通過這種現代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拓寬知識面和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自覺性,進而保證社會的安定。
3.農村信息化是促進科教文衛體公共事業建設,保證其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法寶
促使建設農村社區數字文化閱覽室,強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保證先進文化最大限度地輸送到農村;此外,建立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醫療救治、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指揮和衛生監督信息系統、食品藥品監管業務在線申請受理和審批行業數字證書以及食品藥品監管熱線等能最大限度建設以資源整合為基礎的社會事業服務大平臺,實現科教文衛體公共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4.農村信息化是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壓力的重要手段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非充分就業群體,農村信息化能夠促使農業信息產業發展,容納大批就業者;能夠提高農村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投入到農產品物流和營銷產業就業的農民,充分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水平。
三、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我國的農業信息技術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農民信息化意識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
農民是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主體,農村信息化進程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農民信息意識的增強。然而現階段,大多數農民尚未形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主動獲取有效信息的自覺性,而僅僅依靠傳統落后的言傳身教的直接示范和交流方式;此外,農民信箱用戶通過農民信箱平臺建立網上免費攤位并買賣信息最終達成交易的,僅局限于部分種養大戶和農業企業。這些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大大阻礙了農業的迅速發展。
2.農村信息流動不暢,信息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
由于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準備把握,大多數農民的生產決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經濟上遭受損失不可避免;由于信息流動不暢,近些年來造成的“谷賤傷農,果滯坑農”的現象比比皆是。現階段,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仍是廣播、電視和報紙,這些傳統的媒體只能將市場信息單方向地傳遞到農民手中,卻無法將農民的需求信息反饋回來,導致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相脫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農民對于農技、農資和農產品市場等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盡快為農民提供一個嶄新、快捷、全面的信息傳遞渠道,讓農民及時掌握市場信息,根據市場變化及時、準確地制定前瞻性的生產計劃,刻不容緩。
3.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在農村普及尚需很長一段時間
縱觀全國,雖然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發展迅速,已建成大量網站,但對于經濟實力薄弱,生活仍徘徊在溫飽線水平甚至溫飽線水平以下,且文化素
質又普遍較低的農民來講,他們已沒有多余的經費來購置并不昂貴的農村信息服務設備,況且還要支付價格不菲的運轉費。因此,如何讓急需農業市場信息的廣大農民獲得廉價的信息服務,是農業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4.基層現代網絡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現階段,基層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與農村信息化建設需求尚存在較大差距。基層干部普遍缺乏網絡、計算機的理論及操作知識,有的甚至無法運用常規軟件進行辦公導致在實際工作中過分依賴村信息管理員及大學生“村官”,大大降低了工作力度,嚴重影響了農村信息化進程。
四、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就要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探討適應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發展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模式。具體措施有:
1.提升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秉承“集中、統一、規范、效能”的原則,營造“統一兼容、資源共享、高效適用”的各級網絡中樞服務平臺環境,構筑全國“統一、規范、暢通”的信息網絡體系。切實加大農村基礎網絡建設力度,鼓勵、引導網絡運營商結合自身優勢,為農村信息化服務,推進和完善 “金農工程”、“農民信箱工程”、“村村通工程”、“信息化普及村工程”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設。
2.加強農村信息資源整合
圍繞“市級抓提升,鄉鎮抓延伸,村組抓服務”的思路,依托農經網、遠教網等已經形成的運行保障體系、服務體系和運行維護投入體系,進一步整合農經網、遠教網站點,充分利用好兩網現有的人員和設備,實現多部門、多行業的涉農信息資源整合,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實現多網功能合一,提供便捷的農業信息服務,滿足農民對市場信息多樣化及個性化的需求。
3.加強農村現代網絡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重點抓好基層干部的農村信息化技術培訓,通過培訓、考核、發證等手段提高基層干部的網絡、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業務能力。大力提升農村信息管理員隊伍素質,積極拓展人才培養引進渠道,積極利用農民經紀人、種養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有關社會中介力量,發展壯大農村信息管理員隊伍,促進隊伍整體水平提高。
五、結論
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新任務,加快建設農村信息化,具有普遍的指導示范意義。農村信息化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楊軍喜,朱曉飛.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五大問題[J].信息化建設,2009,(4).
[2]張喜才,秦向陽.農村信息化對于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07,(11).
[3]陳良玉,陳愛鋒.中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 [J].中國農業信息導報,2005,(2).
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等多方面,涵蓋了“三農”工作的各項任務。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發揮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術裝備相關領域,使信息資源在農村得以開發和應用,利用信息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全面進步。信息化對于促進農村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紹興縣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
1. 信息化平臺建設。近幾年紹興縣建設了三個農業信息化應用平臺。(1)紹興縣數字農業平臺。紹興縣農業數字網包括文件公告、農技110、政務公開、當前農事、農業專家庫、農技資料、農家樂、農業企業等十幾個欄目,通過網站可以了解到紹興縣農業信息,包括農業新聞、農業氣象、企業動態等等。(2)農民信箱平臺。紹興縣積極推廣應用“浙江省農民信箱”,到目前為止,農民信箱注冊用戶數54000余戶,建立縣級機關部門聯絡室14個,村級聯絡點390個,農產品買賣信息3萬余條。(3)萬村聯網平臺。萬村聯網依托網站集群設計技術,分為新農村、農業企業、農家樂等模塊,為需要建立網站的行政村、農業企業、農家樂提供自助建站服務。該系統解決了新農村信息化落地難、信息滯后等問題,便于農業企業建立網上形象,探索經營模式的創新,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2. 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1)信息化組織建設。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人、財、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觀念、管理方式、工作習慣的變革,任何一個工作環節不到位,都會影響信息化的進程。因此,紹興縣成立了農業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確保農業信息化的順利實施。19個鎮街成立了農業信息化服務站,302個行政村,47個社區建立了信息服務點。(2)信息化制度建設。制定了《紹興縣農民信箱村級托管站服務制度》,加強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強對農業信息員的管理。并相應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強信息的管理,同時還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報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規化道路。
3. 信息員隊伍建設。信息員隊伍是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有力幫手,根據縣鎮村三級網絡服務系統建設的要求,紹興縣組建了一支縣、鎮、村三級網絡信息員隊伍,村級信息員由行政村、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等的工作人員組成,并對他們進行培訓,信息員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紹興縣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結合紹興縣實際情況,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認識問題。根據調查紹興縣大部農村地區雖已經普及電視、廣播、手機、電腦等信息化產品,但大多都是用來娛樂,只有少數人利用信息化產品來查詢資料、支持農業生產,不少農民還不能認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意義。
2. 人員問題。當前,農業信息人才比較缺乏,人才結構不夠合理,人員素質不適應需求。既懂農業科學技術,又懂得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還很少,制約著農業信息服務質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專職人員少,專業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
3. 信息問題。信息的質量不高,對市場有預測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農業生產作業的高層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標準不夠規范,采集面不夠廣;信息資源庫存量偏少,信息的開放性和共享性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4. 資金問題。從農業信息中心到鎮級信息服務站再到村級信息服務點都缺少資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員培訓、軟硬件等都需要資金的投入,但現在投到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的資金還不充足。
三、以農業信息化促進紹興縣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1. 加強信息化知識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對信息化認識程度。對于鄉村基層干部群體,可以采用專題培訓、講座、業務考核等方式;對于農民工群體,可以采用集中培訓、實踐、技術指導等方式;對于普通農民,可以進行宣講性培訓,向他們宣講通過信息化平臺可以獲得科學種植、農產品銷售、勞務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識等方面的信息,讓他們感受到信息化給生產與生活所帶來的作用。
2. 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健全鎮、村級信息服務組織體系,給予資金、相關技術服務和設備支持,確保每個行政村、居委會都有農村信息服務點,同時在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基地、種養殖戶等中發展農村信息服務點;幫助農業企業建設網站,推進信息網絡向基層延伸。
3. 完善農業信息服務保障機制。確保農村信息服務機構有專職人員,財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資金,農技人員信息服務要列入崗位考核,創新信息服務手段和信息服務模式,為紹興縣農業信息化發展多做貢獻。
4. 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隊伍建設。重點在種養殖大戶、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以及干部中發展農村信息員,壯大農村信息服務隊伍;加強對信息員進行信息采集和處理、農業科技、經營管理、計算機應用培訓。
5. 加強農村信息服務示范點建設。經過幾年的推廣應用,紹興縣建立了一批農民信箱村級托管站,在村級托管站的基礎上,把農村信息服務示范點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信息服務示范點建設,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農業信息化建設對其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幫助和便利;另一方面為農業信息化建設起到示范作用,帶動全縣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
紹興縣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走出了一條以信息服務站為基礎,以點帶面,創新農業服務模式的新路子。農業信息化的實施,在為農民致富提供信息,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進了紹興新農村建設。
城鎮信息化是多年以來農業信息化投資的重點,而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十分有限,使得基層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業信息化網絡和傳播體系不健全,農業信息化程度不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約有40%(全國90%)的信息資源尚未電子化,計算機設備的利用率和聯網率僅為15%—20%,農村許多地區計算機擁有率68%。
2.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缺乏
市縣兩級農業部門農業信息化機構設置不健全,全市13個縣(市,區)農委中,僅有4個縣(市,區)設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員流動大、兼職等現象,技術人才嚴重缺失,影響了信息員隊伍建設,信息資源時效性差、可利用率低,農業,信息化推進的綜合能力不足。
3.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不足
我國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目前尚處于較低發展階段,大多屬于單媒體產品,農業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培育等發展較緩,農民獲取信息的途徑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信息進村入戶難
農民文化基礎知識差,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另外網絡成本較高,很多農民不具備購買能力,有購買能力的也多數認為對農業生產和收入的增加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二、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
《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業農村信息化總體水平從現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農業農村信息化從起步階段向快速推進階段過渡的戰略目標。目前,全國正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在此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確的認識信息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不斷加大對農業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農村的信息化建設,勢必會對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1.進一步加強網絡標準化建設,具有信息采集、存儲、預測、傳輸、以及查詢檢索功能的農業信息應用軟件系統,建立完善農業信息數據庫以及農業實時信息機制的平臺,實現農業基礎信息網絡的全覆蓋,保證信息化建設有序推進和信息安全。
2.開發農業信息化服務業市場,需要政府、社會、勞動者多方參與,引入市場供給機制,使大量的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本進入到農業信息化領域,建立分梯度、多層次信息市場。
[中圖分類號] F30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0-0001-01
一、前言
錦溪鎮地處浙江省龍泉市的西部,是一個農業較為發達的鎮區。新農村的建設在這里基本已經完成,對于農業信息化的要求也相應的提高。做好農業信息化工作,可以大大促進農村向城市轉變,大大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就筆者在浙江省龍泉市錦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的工作見聞來說,錦溪鎮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在政府和相關人員的宣傳及指導下,已經有了初步的進展,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下面就浙江省龍泉市錦溪鎮在農業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應該采取的對策進行分類的探析。
二、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落后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于農村建設也慢慢的開始重視。但是對于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方面相對的不足,使得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整體比較落后,無法滿足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究和資源的獲取。計算機的普及率相對不足,無法滿足農村信息化的建設。
2.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不足
我市屬欠發達山區,目前,政府在農業上有限的投資主要用在扶持基礎產業發展上,農業信息化資金投入僅靠上級項目,地方財政投入幾乎空白。此外項目資金的投入也僅限于完善網絡軟硬件設備,而后期維護、農村信息員及農戶培訓、信息更新等也沒有資金保障,因沒有后續經費支撐,運營工作難以持久。從而嚴重制約了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進展。
3.網絡農業信息資源欠缺
農村的農業信息化建設不能單單靠基礎的農業信息資源建設,還要進一步擴大農村網絡信息的內容,滿足農民的需要。但實際建設中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網絡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對于浙江省龍泉市錦溪鎮來說,農業信息網站的建設近乎空白,全市僅市農業局有1個農業信息網,別的網站對于農業信息資源往往過于簡單,無法進行深層次的解答。特別是缺乏對農業形勢的預測和農業技術上的信息分享。
4.農民的農業信息化素質不高
農業信息化是一種擁有高技術含量的新型技術,但農民中真正掌握農業信息化的人卻非常的稀少。新時代的農民應該學會利用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等途徑尋找相關的技術,來解決自己在農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但浙江省龍泉市錦溪鎮在此方面的實際情況卻有所偏差。主要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農村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許多農民并沒有足夠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獲取積極性,不能充分的理解和運用網絡帶給我們的巨大好處;第二是農民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主要是其學歷低,直接阻礙了農民對農業信息和知識的學習及運用,使得農業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1.構建網絡知識平臺
我國涉及農業的網站數量還有所欠缺,與整個網絡的發展相比嚴重的失調,而浙江省龍泉市錦溪鎮也面臨著此情況。在這樣的形勢下,浙江省龍泉市錦溪鎮應該根據自己的優勢,建設自己的農業信息網站,對公共的信息進行限制和篩選,科學的整合和技術上的補充,作為信息資源投入到網絡知識平臺的建設上去。此外,應該在本區域建立相關的農業信息咨詢服務中心,加快現代化信息網絡體系的建設,以實現和其它各個農業科技網站的技術交流,增加先進農業技術的資源研究進度和相關科技成果的共享。
2.加大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的“亮點”。各級領導必須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工作,真正認識到信息就是資源,就是財富,沒有農村信息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由于農業信息服務前期經濟效益不明顯,前期硬件設施的建設和相關人員配備所需資金主要由財政撥款和專項資金投入來實現,因此政府應高瞻遠矚,將農業信息化投入列入政府投資預算,在農業信息化網絡軟硬件設備、后期維護、信息員及農戶培訓等方面留足資金,使整個系統能真正運轉起來,更好的開展農業信息化工作。
3.推廣應用農業專家服務系統
隨著近年來我國整體對農業的重視,很多的農業專家被下派到農村中輔助新農村的建設,給廣大農民提供科學的農業信息。但是,專家就那么幾個,遠遠不能滿足大部分農民面對面解決問題的渴求。基于此,浙江省龍泉市錦溪鎮應該加大力度推廣應用市級已建的專家服務系統,在條件成熟后,也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設立自己的專家服務系統,給農民和專家之間構建一個具有靈活性和暢通性的平臺,形成一個良好的資源傳遞過程,加大農業的信息化程度。
4.提高農民的信息化素質
提高農民信息化素質的措施主要分兩個方面:第一是通過適合的培訓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采用聯合授課、集中培訓等方式對于廣大農民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培訓,增進農民對網絡的認識和應用,加大農民對對于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性。第二是最大程度的發揮農村信息員的作用。農村信息員是農民和農業信息服務站的連接橋梁,提高了農村信息員的業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農業信息資源的傳遞效率,加快了農業信息化的建設。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農村的建設必將更加的完善,而相應的對農業信息化建設就會有更多的要求。農業的發展格局在不斷的變遷,這就需要農業信息化建設在以后有其新的意義和內涵。對于浙江省龍泉市錦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的工作人員來說,更應該在當下對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結合國內各個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先進經驗,針對本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造出一條最適合浙江省龍泉市錦溪鎮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道路,為農業信息化將來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熙隆.中西部邊緣山地農業信息化現狀與問題分析――以四川省達州市為例[J].中國科技信息,2011(1):224-226.
[2]韋志揚,梁賢,陸宇明,韋莉萍,于平福.廣西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6(9):466-470.
中圖分類號: F3024 文獻標識碼:A
1信息科技類企業推進新農村信息化的基本思路[1]
1.1推進信息化從根本上改變新農村的農業生產方式
信息技術在新農村建設中廣泛應用,推動新農村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信息科技類企業幫助農民廣泛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進行數字化的數據處理、農田作業、農業管理;采用大量智能化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的應用,力求促使傳統復雜的農藝操作技術和工序實現機械化、智能化和自動化,促使大型、復雜的農業機械和設施的操作越來越簡單、方便、舒適;采用信息化技術使每個農業勞動力能夠同時駕馭和操作更多農業機械設施,從而推動農業機械化裝備程度不斷提升和強化,實現新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每個環節的機械化裝備,推動大型化、高功率、易操作的農業機械裝備比重迅速上升 。
1.2推進信息化從根本上提升農業勞動效率
信息科技類企業幫助農民應用信息技術,促使農業機械作業效率大大提高,使新農村人均經營土地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
1.3推進信息化促進新農村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信息科技類企業幫助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廣泛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手段來維持或者提高農業單產。特別是信息技術與農業機械技術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進,有效地維持或者提高新農村農業的單產水平。
1.4推進信息化促進新農村農業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信息科技類企業幫助農民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和掌握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并據此安排生產,避免盲目生產導致的價格劇烈波動和買難賣難問題。充分利用通信聯絡高度便捷和互聯網絡的全面普及,大量數據庫的建立和數據信息的收集與,以及現代信息技術與物流產業的高度融合,有效地提高了市場透明度和協調性,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少了交易環節和交易成本,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推動新農村普遍實行訂單生產。農民能夠方便地通過互聯網、手機、電子商務平臺等與農產品加工企業、超市、集貿市場以及其他農產品消費者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確保農產品的順暢產銷和價格的基本穩定,有效地促進新農村農業生產與市場的對接,避免產量的大起大落和價格的劇烈波動。
1.5推進信息化促進新農村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信息科技類企業幫助農民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較早地把信息技術應用于農產品質量提升和監管中。幫助農民利用計算機專家系統等技術決策最佳種植方案和農藥、化肥、除草劑最佳使用方案,利用精準農業技術等提升農藥、化肥、除草劑的使用效率,防止濫用、過度使用而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幫助農民利用二維碼、RFID 等信息技術建立了完整的農產品追溯體系,從源頭開始,對農產品生產、收獲、加工、儲藏、運輸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控與管理,保證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性和營養性。
1.6推進信息化促進新農村可持續發展
信息科技類企業幫助農民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幫助農民利用農業補貼與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和勞動條件等掛鉤,對農藥、化肥 (特別是氮肥)、除草劑等化學品的使用品種、使用方式、使用數量等作出了嚴格的限制性規定。農業生產者為獲得政府補貼,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等的使用效率,減少使用數量。特別是精準農業、專家系統、智能機器人等技術的應用,實現施肥噴藥的智能化、自動化、精準化、減量化,有效地減少肥料、農藥浪費和過度使用,大大降低了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2信息科技類企業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內容
2.1推進精準農業發展的信息化建設
信息科技類企業推進集衛星定位、自動導航、遙感監測、傳感識別、智能機械、電子制圖等技術于一體的精準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全面發展,成為信息化高新技術與復雜農藝技術深度融合的典范。信息科技類企業推進農田作業拖拉機全部裝備了衛星定位系統,田間耕作、播種、收獲、施肥、施藥等機械全部加裝了電腦控制系統和軟件應用系統。可根據不同地塊的地形地貌、肥沃程度、土壤墑情、作物種類等采取不同的作業方案,確保最佳效果;而且在同一地塊內;根據不同位置的土壤情況實現自動化耕作、精量化點播、變量化施肥施藥。幫助農民自動全過程收集地塊不同位置的產量、地力、商情、作物長勢等信息,存儲或者傳輸到數據中心,以便制作成不同地塊的產量電子地圖,地力電子地圖,酸堿度電子地圖,氮、磷、鉀分布電子地圖等,為農業機械精準作業提供依據。
2.2推進智能農業發展的信息化建設
信息科技類企業推進以專家系統、智能機器人技術為代表的智能農業在新農村中發展。幫助農民使用專家系統開展輔助決策和作業管理。
2.3推進物聯網技術發展的信息化建設
信息科技類企業推進以自動感知技術為代表的物聯網技術在新農村中得到廣泛應用。幫助農民使用機械上加裝很多感知作物高度、密度等指標的傳感器;農民使用傳感器、無線視頻設備等對新農村進行全方位無線監控和管理。
2.4推進農業數據資源建設
信息科技類企業注重和加強對新農村的基礎數據建設。圍繞新農村的產前、產中、產后不同階段,建設了大量基礎性數據庫并積累了豐富數據資源,為政府決策、科學研究、生產經營等提供了有效基礎支撐。
2.5推進信息服務渠道建設
信息科技類企業借助信息化手段推進建立便捷、高效的現代化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推進開發建設權威的農業、農村信息服務網站或者綜合信息服務平臺[2],免費為農民、農業科研工作者提供政策、科技、天氣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信息。推進建設網絡化的農業經濟評價系統,任何農民都可以把自己的投入、產出等經濟數據輸入系統,確定經營水平和狀況。通過商業化模式推進有影響力的農業技術專家團隊和針對性較強的專業性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農民能夠及時通過網絡或者手機獲得這些機構的相關信息服務。
3信息科技類企業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基本要點
3.1 緊密依托政府支持政策[3]
信息科技類企業從事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信息科技類企業面向農村提供信息服務,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促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信息科技類企業按照農業信息體系建設規劃的要求,建立健全網絡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信息處理系統的自動化水平,開發高質量的新農村信息資源,使新農村信息化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3.2 充分利用健全網絡體系
信息科技類企業對新農村信息化建設,需要利用健全網絡體系, 實現新農村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3.3 因地制宜地建設[4]
信息科技類企業對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必須結合相關經濟主體實際需求,采用相關經濟主體愿意接受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對新農村進行信息化建設。
3.4 緊密聯系產業化的方式推進
信息科技類企業需要根據新農村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反饋、服務等形成一個一體化產業進行推進。
參考文獻
[1]郭永田.英國農業、農村的信息化建設[J].世界農業,2013(02).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35
1 玉舍鎮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緩慢
基礎設施是實施和開展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基礎設施建設和使用的成效直接影響著農業信息化進程的快慢。現階段,玉舍鎮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仍處于薄弱環節,以城鎮信息化建設相比,網絡、電腦等信息載體尚未覆蓋整個農村,有關農業信息網站平臺建設不夠發達,農業信息數據庫開發還未起步等等。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缺乏快速的信息網絡溝通手段,容易引發信息傳輸斷層現象的發生,造成農業信息資源的浪費。近幾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網民人口有所增長,農業網站規模總體增大,但質量較好的網站也屈指可數,而且站點之間的關聯性較差,可是說是“網站孤島”。
1.2 農業信息化建設資金匱乏
與其他項目工程建設相比,農業信息化建設具有長期性、系統性、難度大等特點,涉及到農業項目、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等多方面內容,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持續性投入大量資金。但由于中央和地方普遍偏重于城鎮信息化建設,在資金投入上勢必不能有效的兼顧到農業信息建設,這就容易引發農業信息建設資金斷鏈問題,進而影響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雖然現階段,玉舍鎮政府部門逐步認識到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積極采取列入財政預算、設立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支持,但仍舊杯水車薪,無法滿足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資金需求。另外,農業信息化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投入,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加大了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資金風險。
2 優化玉舍鎮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2.1 發揮政府主導功能,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
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信息化建設作為一項惠農惠民公益性工程,要想快速落實項目建設,是離不開政府部門配合與支持的。政府部門要充分意識到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列入為優先、重點扶持項目,并針對于農業信息化建設事項制定有關的優惠、補貼政策;資金是項目工程建設的血液,為了確保農業信息化建設快速、有序的開展,必須確保項目建設資金充足。政府部門加大資金的投入比例,成立農業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的同時,還應當主動牽頭,呼吁世界各方力量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融資體制,為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2 強化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
任何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都要以設施作為載體,沒有基礎設施作為服務平臺,是談不上信息資源開發與運用的。網絡是信息傳遞的紐帶,是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是實施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元素。因此,玉舍鎮的農業信息化建設首當其沖的是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確保網絡服務覆蓋鄉鎮,保證家家通電話,村村能上網。為了更好的服務于農民,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還應當建設遠程教育信息服務平臺、固定通信平臺等基礎設施。利用信息化基礎設施,定期向農民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就選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進行指導,或者向農民傳遞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事項,如農作物的市場行情、農業致富的信息、農業科學技術等等。總之,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村有信息點、鄉有服務站、鎮有平臺”網絡信息格局,更好的服務于農業生產。
2.3 加強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建設
農民是農業信息化建設服務的主要群體,可以說,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與掌握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成效。因此,農業信息化建設肩負著提高農民信息素質,培養農業專業人才的重任。然而,就玉舍鎮而言,由于農村社會經濟較為落后,大部分農民學歷層次偏低,文化水平不高,對農業信息利用和開發的意識淡薄,造成了寶貴農業信息資源的閑置、浪費。因此,筆者認為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還應當做好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的建設工作,加強對廣大農民的信息處理的教育。具體可以從以下2點出發:積極引進高素質、高能力的農業信息專業人才,將其下放到各鄉村開展農業信息服務實踐工作;加大對農民的培訓教育,具體可結合本地區高等院校,對具有一定技術和文化基礎的農民有計劃教育培養,或者定期有請專家、教授向農民講解信息技術的使用要點等等。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2-0337-01
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目前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亟需將信息化轉化為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動力。隨著宜都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農業信息化建設刻不容緩。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是以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信息化建設道路,加快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目前,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加快推動農業發展方式根本轉變、促進宜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
1 宜都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
宜都市包括2鄉7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2個管委會,共有123個村、21個社區。總人口39.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9.1萬人,全市占地面積1 357 km2。自2009年以來,宜都市財政投入農村科技信息化資金330萬元。其中226萬元用于網絡建設,48萬元用于廣播、電視傳輸,30萬元用于科技培訓,16萬元用于數據建設,10萬元專項工作經費。目前,全市共有移動手機21.7萬部,電信座機3.86萬部,鐵通座機5 100部,鄉鎮以下擁有電腦1.89萬臺,村村都開通了寬帶網,配備了投影儀、大喇叭等相應設施。
宜都農業信息化建設以“農技110信息”系統服務為主體,多路徑整體推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農技110信息”服務系統。指揮中心設在農業局,農業答疑專家32名,其中本地坐臺專家4名。配有4部電話,5臺電腦,2個顯示屏,1個投影儀,2臺服務車輛,負責接受農民科技咨詢及農業生產事故、農資質量、農產品安全投訴。②“企信通”短信服務系統。重點任務包括傳達農業生產中急、特、突發信息,如水稻稻飛虱、柑桔大實蠅防治等。僅極端天氣預報,2012年已發送100萬條次。③農業遠程教育系統。由宜都市農業局、農廣校承辦,通過互聯網建立音頻、視頻連接農戶,目前全市已有50個視頻示范點。④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系統。全市各村全部配備了投影儀,有120個村開通了互聯網,通過網上連接的方式就地培訓黨員。⑤廣電服務系統。市電視臺開辟了專門頻道對“三農”和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進行滾動播出,具體有《鄉村進行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農村》《農產品質量安全快報》等欄目。市廣播電臺開通《農家顧問》專欄,配合鄉村大喇叭工程,延伸到105個村。⑥報刊服務系統。由市農業局主辦的《宜都農業》報,每月2期,每期10 000份免費發放給農民,指導農業生產管理,并及時農產品銷售信息。⑦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及時提供農業氣象資料,提前預警天氣變化。
2 宜都市農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宜都市農業信息體系已經進入到良性的發展階段。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存在著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村信息量不夠,信息采集困難,規范化程度不高,缺乏農村信息化投資主體,組織機構薄弱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多數農民信息化意識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較弱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推進,農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雖然較以前更加迫切,但從整體來看,增強信息意識仍是我國農業信息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素質較差,多數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婦女、老人成為農村勞動力的主力軍,農業生產停留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上,農民主動掌握信息化技術,為計劃生產、產品銷售服務滯后[2-3]。
2.2 農業信息結構不合理,無法滿足農民需求
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業信息傳播方式仍以單向為主,雖能將各種現代化信息及時快捷地傳遞給農民,但是卻無法及時反饋農民的需求。同時,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民對信息需求的涉及面越來越廣,而現有的公共服務信息往往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龐大的農民群體對于更精細、更適合當地農業實際的信息需求,從而出現信息細分跟不上公眾需求的矛盾[4]。
2.3 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普及率低
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較快,網站和信息系統健全。但是,我國農村經濟生活不富裕,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對于添置信息化設備的意識較低。
2.4 缺乏農村信息化人才
我國政府對農村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重視力度不夠,由于我國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多數農民利用信息的意識淡薄,信息資源利用率不高。不少村干部缺乏利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能力,農業生產盲目性較大,嚴重阻礙了農村信息化進程的推進。
3 宜都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對策
3.1 加強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在宜都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初級階段,政府必須承擔主體角色,充分發揮其組織領導能力,分別從政策扶持、管理協調、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支持與重視,具體可從以下3個方面操作:一是政府應加大農業信息系統的硬件設施建設的投入。特別要加大對經濟欠發達村的財政支持力度。二是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柑桔、茶葉、水產、畜牧專業合作社,加大農業信息化的投入,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三是切實降低農村地區電信資費,加大“家電下鄉”力度,將電腦作為“家電下鄉”的重點產品,提高電腦在農村的普及率。
3.2 提高農民信息化應用水平
加大農業信息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提高農民的信息意識,積極引導農民自覺利用信息、依靠信息,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①可通過一些運用網絡成功增加收益的事例,讓農民充分認識到網絡與其生產生活的關聯。②有關部門應首先主動將信息送上門,當農民通過掌握信息增產增收后,便會自覺地收集信息。通過該方法可促使農民由被動接受信息到主動收集信息。③信息收集方式應由原始向現代化轉變。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現代化方式為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加快高新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④以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大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工程。通過“百萬農民信箱”等重點工程,形成由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組成的,并以信息流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流程,推動農村的新發展[5]。
3.3 推進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推進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可從2個方面著手:一是推進涉農政府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通過跨部門協作,將各項業務放在相應的網站或網頁上,讓用戶通過瀏覽固定“窗口”就能取得所需要的服務。二是推進信息內容的共建共享。強化涉農行政部門與科研教育單位的協作,在信息采集、加工等方面合理分工,分專題收集信息,通過統一的平臺向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
3.4 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地域農業信息系統
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工作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信息系統。逐步建立包含柑桔、茶葉、生豬、山羊、勞動力輸出、氣象資料、土壤環境、農民承包地管理等內容的地理信息數據庫。根據農村的實際生產習慣和當地的技術條件,大力發展地域特色農業。
3.5 加強對農民的信息使用技術培訓
農業信息化建設最重要的是對人才的培養,具體可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①充分利用大中專院校資源,加強對農業信息化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力度。②大力開展農民信息技術培訓,提高農民信息技術使用技能,加強基層農村信息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同時,有規劃、有步驟、分階段地加大農村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使這支隊伍成為既掌握信息通信技術,又掌握農業技術的復合型專家。③注重農村信息管理人員隊伍建設。穩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機遇,加大對農村信息員的培訓力度,并提高整體素質[6-7]。
3.6 加大信息化基礎建設力度
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推進農業信息基礎化建設。利用“三電合一”的農村信息化發展方向的綜合服務模式達到建設公共數據庫平臺,整合農業信息資源,開展形式多樣、交互性強、個性化的農業信息服務的目的,走低成本農村信息化發展道路。
4 參考文獻
[1] 張安.進一步發揮信息化在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中的作用[N].黑龍江日報,2011-08-15(12).
[2] 楊軍喜,朱曉飛.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五大問題[J]信息化建設,2009(4):25-26.
[3] 吳永章.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信息化現狀與發展措施[J].農業網絡信息,2007(9):68-71.
[4] 項新.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6(10):36-37.
中圖分類號S126;F30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051-03
Problemsofthe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ies
JIANG Yan-pingTIAN Xing-guoYANG ZhengLV Jian-qi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The content and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briefly overviewed in this paper. Based of on the status of its construction,the current prominent problems issues were analyzed,and some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content;status;problems;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trategy
21世紀農業發展的兩大前沿高新技術包括農業生物技術及農業信息技術,我國《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把“培養信息化人才”、“推進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等列為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重點[1-2]。繁榮農村經濟、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的重要舉措之一即為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目前,多數高等農業院校已發展成為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主,理、工、經、管、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資源和人才支撐。
1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內涵及發展概況
1.1內涵
農業信息化即:在農業領域全面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環節,從而為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3]。其內涵主要包括農業資源環境、農業生產、農業科技、農業生產資料、農業產品、農業教育、農業管理、農業金融稅收等方面的信息化。目前,農業信息化越來越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業越來越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之一,信息及智力活動對農業增產的貢獻越來越大。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同時,農業信息化還代表培育和發展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促進農業發展、造福于社會[4]。
1.2發展歷程
世界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大致經過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20世紀50―60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第2個階段是20世紀70―80年代的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知識處理階段;第3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和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的新發展階段。
2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
目前,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數據庫系統、農業信息網絡技術、農業專家系統、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農業管理系統、精準農業技術、3S系統、生物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數字化圖書館技術。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均在農業信息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印度、韓國等發展中國家雖然起步較晚,但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也較快;越南也認識到其重要性,正在加緊追趕[5]。信息技術在我國農業領域中的應用開始于1979年。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資源、農業、環境和災害等方面開展了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專家系統、系統工程、決策支持系統、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的研究,目前已取得較大的成果,不少已在實際中得到應用,有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全國大多數縣已在信息管理中配備了計算機,縣以上逐步建立了各級農業信息中心,一些優化模擬模型、宏觀決策支持系統及大型的農業資源數據庫已建成,遙感技術已被用于農業估產與災害預測預報中,在生產實踐中,各種農業專家系統和計算機生產管理系統已有應用,且其已開始在我國發揮作用,有些已取得明顯的效果[4],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農業信息網絡體系進行了初步構建,促進了全國全行業網絡指揮調度的有效實現,目前,農業部門信息服務平臺建立的縣達到80%,農村信息服務站建立的鄉鎮達到50%以上;二是在農業生產領域中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相關的農墾企業及科研單位等積極開展農業信息化技術的實踐,目前農業信息化技術在畜禽養殖、農作物種植、遠洋捕撈、草原防火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三是農業遙感監測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目前已形成農業資源監測系統、大宗農作物監測系統及重大自然災害監測系統等3個系統;四是啟動了國家電子政務重點工程“金農工程”。
農業部2002年6月啟動了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的作用除了分析預測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供求走勢外,還對一些重要敏感的農產品實施動態檢測,檢測的內容包括產品的價格、供求、進出口等情況,并針對分析及檢測的數據,逐月提出監測預警報告。目前,該系統已經在農業信息領域中占據核心地位。另外,為了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管理,農業部將運用現代信息手段,進而建立產品信息系統及追溯制度,極大地推動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
3存在的問題
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的農業信息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總體來說,農業信息化在我國還未受到足夠重視,缺乏全國整體規劃,研究與應用發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轉化與實際應用的開發和推廣上存在著一定困難,廣大農村地區與城市之間也存在明顯的“數字鴻溝”,嚴重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3.1基礎設施薄弱,投入不足
一直以來,國家和地方對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了其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農業信息技術研發力度不足、農村信息資源稀缺、信息服務業落后、農村信息服務產業化發展的水平低、不同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據目前有關統計,我國還未實現電子化的信息資源可達到90%左右,而僅有15%~20%的計算機利用率及聯網率,甚至在很多農村地區沒有計算機[6]。
3.2地域間發展不平衡
由于我國不同地區,其經濟發展并不均衡,同樣的農業信息化發展也存在明顯的地域間發展不平衡。一般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程度在東部沿海的省份較高,其不僅發展速度較快,農業信息服務的渠道也很多,該地區很多農民在發展生產過程中知道可以通過網絡的途徑尋找市場信息;而在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基礎較薄弱的中西部地區,由于受到包括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其經濟不發達,雖然有些地區實現了寬帶到戶,但有些地區農民獲得農業信息化的主要途徑仍然只是電話、電視、廣播等。總之,生產者現代化程度及計算機普及率的不同,將直接對當地農業信息化水平產生影響。因此,農業生產者及管理者目前在農業信息化推廣過程中面臨的重要課題[2],即為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信息化途徑。
3.3農業信息化法規制度建設滯后
農業信息化立法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設比較滯后,致使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對農業信息市場進行治理沒有適合的法律依據,阻礙了農業信息的收集、整理、篩選和傳播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過程的實現。面對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大量的農業信息,消費者存在“搭便車”的心理,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僅靠自發的信息市場難以實現,需政府對信息進行投入,并干預信息市場,以全面、及時、準確地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服務。但目前我國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主導作用發揮不夠,政府對農業信息服務組織的支持、補貼和有效監管機制未有效形成,農業信息產品開發不足,許多農業信息產品尚未得到及時的推廣應用,導致信息市場競爭的無序。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開發的農業數據庫標準是自定的,全國統一的農業信息標準尚未形成,互通互聯性差,并不能適應網絡化時代數據共享的需要[6]。
3.4農業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開發
目前,農業部門和涉農部門都擁有各自的信息資源,由于目前有效的統籌管理機制尚未建立,信息共享的程度不高。同時統一的標準體系在信息收集渠道、分類分級及信息應用環境等方面還未形成,信息結構不合理,缺乏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各級政府部門不能全面、及時、系統、準確地得到信息。目前,我國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的發展尚處于較低的階段,大多數資源屬于單媒體產品,農業信息資源開發程度不夠,利用率不高,農業信息的分析、加工、利用及農業信息市場的培育等進程發展緩慢,完善的信息產品市場目前在許多農村地區還沒有及時建立起來,導致農民獲取信息的途徑比較單一,信息接收方式落后[6]。
3.5農業信息化人才匱乏
信息技術屬于高新技術、高科技附加值技術,而農業作為我國的傳統產業,其發展優勢不足,投入產出比不高。在該種情況下,難以準確定位既懂農業又具備信息技術的人才,且其穩定性也很難保持,尤其是高級農業信息化人才更難進行準確定位。在人才層次方面,農業信息人才可以分為以下3類:研究決策型、推廣應用型及新型農民[2]。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形成農業生產決策信息和智能化生產手段的主力軍力量是研究決策型人才。但目前由于行業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建立適合該類人才產生的環境條件,即使是一些現有的研究決策型人才,其也很難在農業生產部門能夠長期穩定。推廣應用型人才是“復合型”人才,其也要求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和農業知識,目前此類人才的培養尚未形成規模,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該類人才以充實到農業生產一線。另外,我國農民文化素質偏低,不少農民信息意識淡薄,其利用信息資源的積極性不夠,對風險性的認識也不足,對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的有效利用也缺乏,導致農業信息傳播效率不高,在農業生產中具有盲目性。因此,新型農民的培養工作任重而道遠。
4農業院校應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4.1對圖書館文獻資源加強配置和調整
農業院校圖書館擁有包括大量報刊、圖書及電子資源等農業文獻信息,其中涉及到的信息資源有些是農民很難接觸到的,但又是其需要的,如專利、實用技術、法律、標準、經濟信息等。但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僅限于該校師生,因此應加強對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配置和調整,農業院校圖書館應積極主動地使其所擁有的信息資源跨越學校,走向社會、服務農村。在對文獻資源進行配置和整理時,農業院校的圖書館應針對農村的需要,結合自身的優勢,對文獻資源進行一定的挖掘、整理和調整,可通過成立農業文獻中心,對涉農信息進行充分收集,為農村信息服務提供保障;在對涉農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時,應以實用的信息為對象進行整理,如畜牧技術、農林栽培種植技術、水產技術及農民關切的法律信息、經濟信息、政策信息等。
4.2構筑網絡信息平臺
農村信息化建設在市場的參與下,其在技術領域得到了大力發展,但通信網絡建設本身只能作為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在技術方面為農村信息化提供實現的手段。目前我國涉農網站的數量不多,與整個網絡的發展不成比例,而已有的涉農網站中,真正有生命力的、在農業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網站更少,這與涉農網站的技術信息能力不足存在必然的關聯。農業院校應該根據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建立農業信息咨詢服務中心,以促進現代化信息網絡體系的形成,以實現與國內外農業學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信息網站等的聯網,加快農業信息的資源及科技成果的傳播和共享。通過對各類信息資源進行匯集分析、處理、集成與,可以將最新的信息提供給農業科技人員及農民,為地方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
4.3建立農業專家支持系統
在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農業專家承擔了重要的任務。近些年,很多農業院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方面采取了一些如科技特派員、科技下鄉等有效措施,但對大多數農民來說,能夠就農業方面的問題直接面對面地咨詢專家仍然是一種奢望。農業院校擁有眾多的農業技術專家及經濟專家,但其絕大多數時間花在教學和科研上,所能夠抽出的時間零散且不固定。針對該種情況,需要在農民和專家之間建立一個機動、暢通、靈活的交流平臺,而農業院校擁有大量科技、信息及專家資源,完全可以基于自身優勢,構建專家咨詢系統。
4.4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培養高素質的農業信息化人才
精通農業及信息化知識,能夠在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圓滿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各類優秀人員才能稱之為農業信息化人才[7]。在農業信息化建設各要素中,該類人才是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因素。農業院校在綜合考慮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現實需求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和優勢,對學科的專業結構進一步進行優化,以為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在專業設置方面,農業院校的信息類本科專業,應開設農業信息科學或農業信息技術等專業方向,因此有條件的農業院校可對農業信息科學或農業信息技術等專業方向進行合理設置。在課程設置方面,在開設必要的基礎課和信息類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還應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開設計算機在農業上的應用課程及現代農業技術課程等專業課程,如精確農業、農業專家系統、網絡農業、虛擬農業等。在實踐教學環節方面,應著重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包括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環節,有條件的院校可以開展農業科學的科研實踐,以使學生在實踐中尋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其綜合能力。在教學管理中,應實行更加靈活的學分制管理,使信息類的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對畜牧學概論、農學概論、水產學概論、林學概論、農業機械化概論、農村與區域發展概論等基礎課程進行選修。
4.5建設農業信息人才培養基地
農業院校傳統的農學類專業資源為信息類專業與農業實用技術科學的結合提供了堅實的保證,農業院校具有構建農業信息人才基地必備的條件和不可替代的地位[8-15]。基地的建設和運作要發揮政府、學校和農民的積極性,農業廳應起到主導作用,充分履行政府的引導、協調職能,與農業院校一起制定相關政策。農業院校負責組織教學團隊、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培養計劃及教材配套等工作,有計劃、成體系、分專題地對在校全日制學生(作為輔修課程)、地市縣農業信息人員及廣大農業科技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完畢經考試合格后,發給其結業證書。結業的農業信息人員要協助市縣農業信息中心搞好技術支持、信息采集以及基層信息員業務培訓等工作。同時,結業的在校學生也可到市縣農業信息中心實習,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這種訂單式的培養模式能在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5結語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制定相應的政策來保障農業信息化的有效開展和順利實施[16-20]。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三大職能。新形勢下,農業高校已成為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多元主體之一,應充分發揮其在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21-22]。
6參考文獻
[1] 李東明,任振輝,時君偉.農業信息化形勢下農林院校信息類專業建設的策略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9,11(2):51-54.
[2] 王立地,袁野,袁媛.農業院校信息類專業應對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策略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8,7(7):54-56.
[3] 盧秀茹,楊偉坤,高磊,等.新經濟體制下農業信息化的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6,8(1):44-48.
[4] 劉淑輝.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與發達國家的現狀及差距分析[J].現代農業科學,2009,16(9):174-176.
[5] 吳吉義.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分析[J].信息化建設,2006(6):50-53.
[6] 曹俊杰.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7(7):11-14.
[7] 王興宇.農業類高校在江西新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0):9823-9824.
[8] 萬榮澤,何春玫.構建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基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廣西農學報,2009,24(1):68-70.
[9] 曹俊杰.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下半月,2010(9):1-3.
[10] 朱瑩,董越勇,陶忠良.浙江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成效及發展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10(5):1127-1131.
[11] 趙天賜,李旭輝.安徽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制約因素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0(9):97-99.
[12] 肖黎,劉純陽.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以美目法韓四國為例[J].世界農業,2010(11):16-20.
[13] 王曉丹.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2-44.
[14] 孫謙.試論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11):114.
[15] 高欒.農業高校圖書館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5):144.
[16] 邢安剛.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21):22-23.
[17] 楊兵.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6(4):25-26.
[18] 路文禎,李登武,葉曉東.寧夏固原市農業信息化建設問題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0(5):181-184.
[19] 邵東偉,王俊發,吳貴福,等.國內外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佳木斯地區的啟示[J].農機化研究,2010,32(8):246-249.
文化創作生產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中明確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領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繁榮的必經之路,也是繁榮發展的關鍵。因此,要不斷激發文化生產活力,將文化產品質量提到更高一層,這樣才能夠順應當前時代的發展趨勢。目前新農村不斷地建設,社會結構也不斷進行轉變,傳統的農村文化產業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擁有無限開發的潛力和市場前景。而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農村建設也有進一步的推進,對傳統文化的構建、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順應新的發展要求,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就必須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發展規律,并進行有效指導。
1農村傳統產業的概念
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就是發展文化產業,因其具有投入少、產出高和可持續發展等優點。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時間雖然長,但其發展速度卻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農村傳統文化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為背景,是農民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之中逐漸累積的思維、認知和價值觀等結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主要指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按照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動和過程。農村文化事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都在農村傳統文化建設之內。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對農村文化事業具有加強作用,能夠促進對傳統優秀農村文化的傳承,有效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繁榮農村經濟。
2目前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高,創意不足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阻礙就是部分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現代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強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輕商”的中國式傳統思想影響,部分人對文化產業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夠接受,認為文化不能淪為商品,覺得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對文化的破壞,人們對文化產品消費力受到極大的影響,不利于整個文化產業的前景發展。當前學界和業界都不能對怎樣發展文化產業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還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認為文化產業就是第一、二產業,沒有意識到文化產業其中的特殊和價值。此外,我國目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普遍創意不足,沒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創意”的核心。
2.2結構性矛盾突出,缺乏內生動力
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范圍覆蓋比較廣泛,既有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制造,又包含有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服務行業等。按照制造行業的角度而言,文化產業對于占有比重高達60%的重工業而言,其規模和生產設備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務不到位
對于農村傳統的文化產業發展而言,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機構不完善。部分地方雖然設有管理機構,但是由于人員配備不足、素質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務不到位。管理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要求進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導致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不能實現健康發展。
3加快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迅速發展
要想發展好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就必須要借鑒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方法,需要政府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以及城市文化產業統籌發展,充分展現自身優勢,以利于兩者協調發展。
3.2完善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有關部門要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進行探究,明確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以及發展機制,要充分結合該區域文化生產的實際情況、資源以及拓展空間,致力于促進和城市文化產業間的要素流通和優勢互補,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完善。
3.3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文化需求
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必要條件。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主要體現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體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漸完善該區域文化設施,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做好鄉鎮的文化互動場所工作,激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充分發揮服務功能和加大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投入。
3.4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
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不可或缺。對于已有產業既要鞏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競爭力,而且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發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之中。管理機構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機制,有計劃、有組織地吸引、挖掘、培訓人才,使高素質人才從內心里想留在農村,為文化產業的建設做貢獻。
4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學的管理和文化產業人才的支撐。需要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切實貫徹有效的發展方法,保證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能夠不斷發展前行。
參考文獻